汉朝陶俑头颅用手一摸掉白白的东西是不是假的

陶瓷鉴定的理论与实践--汉代釉陶的鉴定 
16:03:13&&&&
&&& (一)、釉陶的发展
&&& 釉陶即指在普通陶器上施釉。釉陶上的釉和瓷器上的釉有本质差别,它是一种含铅量很高的低温釉,一般只需要700至900摄氏度就以烧成。釉面光光这润滑,不沾油污,显示出美丽的颜色。由于在普通瓦器上施釉,所以它的使用范围十分宽广,真实而深刻地表现出汉代生活的历史面貌。包括各种日常生活用具,有仿青铜礼器,为生活服务的各种生产设施、建筑模型各阶层的人物形象,表现人们精神信仰、祭祀祖先的器具、神仙故事和民间传说,人们饲养的家禽,家畜等形象,有的以雕塑形象出,有的则在器物的装饰上表现出来,活生生地再现汉代社会的许多方面,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图一至四)。中国釉陶大约在公元前四世纪的战国中期出现,北方中原地区经济文化工艺最为发达,制陶工艺有深厚的基础,战国中期以后遭到战争的破坏,釉陶生产停顿。汉朝建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中原、关中在和生产力的发展上又走在全国的前头,釉陶又在这个地区发展起来。长安地区一座汉武帝时期的墓葬出土有釉陶艺术品,也是壶罐一类作品,根据考古资料统计,公元前二世纪至公元前一世纪的武帝至宣帝期间,釉陶产量仍然不多。从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即公元一世纪)期间,釉陶生产数量增加,壶、罐&
&&& 生产较多,还增加了樽、盒、勺、碗、盘、杯(羽觞)等。汉中期以后是釉陶工艺迅速发展的时代,除大量生产各类生活用具以外,还生产出反映庄园经济的猪圈、鸡笼、狗舍和相关动物形象,并灶模型,反映豪强大族的高门甲第、坞堡建筑、住宅庭园,役吏奴仆和豪华奢侈生活场面的巨型雕塑等(图三、四)。东汉末年,豪强武装集团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结社会生产带来极大的破坏。加上饥荒、瘟疫、干旱、水涝等自然灾害,北方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釉陶生产受到严重影响,逐渐衰落下去。
&&& 汉代釉陶的釉色甚为复杂,从墓葬出土品到各博物馆的传世品,可以看出绿釉陶器数量最多,也最复杂。有浅绿、深绿、翠绿、黄绿等色。黄釉陶器也很多,有浅黄褐釉、深黄褐釉、赭褐釉,其他也还有黑褐釉。大多数器物都不纯净,有的器物为多种釉色混杂期间。战国至汉代早期以或浅或深的黄褐釉为主。黄色釉的呈色剂为铁的氧化物,这类物质容易取得。汉宣帝到王莽时期就有了黄色、赭色、绿色、褐色的复色釉。大约从汉成帝时期开始,绿釉陶器多了起来,东汉时期绿釉陶器始终占多数,绿色釉的呈色剂为铅的氧化物。在各种釉色的陶器中,黄釉、黄褐釉或赭褐釉、黑釉釉面的光这度都不佳,表现为釉层薄,在红陶胎上颜色涩而不亮。只有大多数绿釉陶比较凝厚、润泽明这。以前古董界称的一种银釉陶器,其实就是在绿釉陶上出现一层银白色的光亮层,是绿釉表面的沉积物引起的(图三)。绿釉主要呈色剂是铜的氧化物,在还原火焰焙烧下釉色呈绿色,但配釉的原料成分很复杂,除铜以外有铅、硅、铝、镁、钙、铁,以及微量元素银、钛、铍、砷等物质,在地下水的浸泡和腐蚀下,这些物质游离出来附着在釉层表面,附着的层次有多有少,有的能达到20多层。这些沉积物能发出银色光泽,层次越多银光越强越漂亮。并不是用银作主要呈色剂。银的氧化物是黑色,不是银色,所以银釉的说法不准确。
&&& (二)、釉陶的艺术成就和收藏价值
&&& 汉代釉陶艺术是中国实现大一统之后第一个文化高潮的产物。它的气魄宏伟,造型端庄,线条简洁,没有复杂的结构强调实用,只在腹部两个铺首,雄伟高雅不次于青铜器,而莹润明亮的釉层,华美的釉色则是它独有的。把历代优美的生活用具结构和本时代的需要融为一体,作出富有时代气质的新器形。青铜器、漆吕的各种造型、如樽、魁、羽觞、奁、熊形灯、浮雕狩猎纹壶等都做得敦实端庄,没有丝毫轻飘之感。用陶塑手段把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都塑造出来,尤其对人物精神状态的刻划很生动。这些艺术作品使泥土富有生命,一切生灵都朝气蓬勃,栩栩如生。工匠们生活在社会最低层,十分清苦,他们经过长期操劳,潜心创作,练就了高超的技巧。能抓住汉代社会的现实,大胆想象,以夸张、浪温的手法充分表现社会现实,一些高层楼廊上美酒歌舞,表现的是从中央政府到县乡各级官吏所崇尚的奢侈、浮华、腐朽的生活。汉代百戏内容也在釉陶艺术中有所表现。所以釉陶作品是研究汉代制陶工艺、社会历史的形象资料,是珍贵的艺术品,民是汉代历史文物中不可缺少的珍品,有很高的科学艺术价值。
&&& (三)、汉代釉陶赝品的种类和特征
&&& 中国大陆文物市场冒出的釉陶赝品,目前所见主要是绿釉陶壶、罐、樽、盘一类作品。赝品和真品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
&&& 1、真品绿釉陶壶、陶罐、樽、盘等作品都是红陶胎,颜色成浅红色,比较粗松,质地较软。露胎部分由于表层的粉化,底部成型时出现的轮旋纹理看得见,但不够清楚。用指甲抠划,胎体上会出现划痕。赝品就完全不同了,赝品有两种,一种为灰胎,一种为红胎。灰胎像优质细泥灰砖,坚硬如石头,敲起来像瓷胎一样。红胎赝品质地也很细,火度高,叩之声音清脆。这两种情况汉代釉陶绝对达不到,因为原料不同,火度相度很多。由于胎体硬度大,用指甲刻划器物胎体,不留丝毫痕迹只能马甲磨出白茬。
&&& 2、造型不像汉代器物,如赝品银釉罐,罐体离只有13.5厘米。造型为侈口平唇,颈部长1.5厘米。丰肩,上腹鼓出,下腹收得很厉害,有一个长长的束胫,&127;底部外侈。这种造型完全背离了汉代各类釉陶罐的造型特点,不知其依据什么样本作出来的,在文物市场上随处可见,令很多收藏爱好者受骗。汉代各类罐中的小型罐,造型特点是小口,短颈、口沿平滑圆润,有的口沿中央有一条小沟槽。肩部丰满,腹部圆鼓,下腹缓收,平底。从肩部到底都很饱满,线型结构上收放都很缓慢,底部不向外张侈。赝品中有一些绿釉陶壶,颈部做得又长又大,肩不向外张侈。赝品中有一些绿釉陶壶,颈部做得又长又大,肩部做成斜肩,腹下部缓慢鼓出,平底,造底上也不符合真品釉陶壶的造型结构。
&&& 3、装饰花纹上的区别,釉陶壶、罐等类器物的肩部往往有一圈模印出来的狩猎纹。这类纹样也用在其他作品上作装饰,如樽、博山炉等、博山炉等,构图生动活泼,人处于进攻状态,动物上下腾跃,山石树林作陪衬,主题突出,层次分明,完整谐调。和汉画像砖、画像石相比更精细,跃动性更强。赝品则花纹模糊不清,是故意做出来的。各种花纹内容如人、兽、山林没有联系、老虎之类的动物特别显眼,身躯长而宽大,有的兽比人大出几倍,很死板,老虎的头和后爪往往都在边框以外,花纹内容不多但在装饰区间里显得很拥挤,在器物表面凸得比较高,不够协调。
&&& 4、釉的差别,假古董主要发生在绿釉陶器上,其它釉的陶器相对少一些,汉代遗留下来的真品绿釉有两种:一种深沉凝厚,釉光莹润悦目,比较暗一点,没有浮光。器物肩部的纹饰猛一看不够清晰,仔细端详就会发现花纹内容丰富,安排很有间法,能看清楚,釉面不够平整,在口沿,肩腹部分常有窑粘现象,往往釉层被粘掉一块,露出红色陶胎,用放大镜看这个部位,可以看出陶质比较粗,另一种釉层薄,釉光比前一种明亮,釉色略微浅淡,施釉也不够整齐,也有窑粘现象。这两种釉的釉层都有流釉现象,或叫垂釉现象。这个流釉现象秀多都不是从器物口沿流向底足方向,即由上向向下流动,而是由器底向口沿方向流动,即由下向上流动,许多器物底、下腹 部位釉层较薄,口、颈部分釉层料厚,尤其口沿部分常有一些不整齐的滴珠,有盖的器物往盖不严。这与汉代釉入窑焙烧时装烧方法有关。往往是两件相同的作品一上一下扣起来,叫对口烧,这样就出现了上述特征。和唐三彩相比,汉代釉陶的釉层流动性小一些。汉代釉陶因为生产年代久远,在地下水浸泡下常常出现银釉现象,尤其绿釉陶器出现银釉现象更普遍。
&&& 相比之下,赝品的特点就很明显,以绿釉为例,釉色翠绿,青翠的成分很突出,平整光滑,釉层较薄。这一类作品赝品的特点就很明显,以绿釉为例,釉色翠绿,青翠的成分很突出,平整光滑,釉层较薄。这一类作品几乎见不到流釉现象。有一部分深绿釉作品,釉层较厚,有一些流釉现象,流釉的情况是由口沿流向底足,由上而下流动,垂釉现象不明显。两者都光泽明亮,没有任何银釉痕迹。
&&& 掌握以上特点,汉代釉陶的真伪鉴别就很清楚了。
&&& 三、北朝陶俑和唐三彩的鉴定
&&& 东汉末年出现三个强大的割据势力,曹操集团的魏、刘备集团的汉、孙权集团的吴。他们对控制区域的治理,对长期的受大混战、大破坏灾难的劳动人民来说,是一个喘息,是重新发展生产的时期。三国之间的战争与以前的大混战在目的和性质上有所不同,他们都在努力争取统一全国,有些政策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南北各地经济都多少有些恢复。其中黄河流域的北方经济发展最快,优势逐渐显露,不但农业而且手工业、商业贸易也走在汉、呈的前面。到晋武帝司马炎掌权时,以黄河流域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后盾,完成了统一全国的事业。
&&& 司马氏是一个极其腐朽的集团,晋武帝死后,从宫廷爆发出祸乱,导致八王之间的混战,引发包括流民在内的社会大破坏。西北边境地带以匈奴为首的游牧民族武装也长驱直入中原,发动反晋战争,黄河流域的北方陷入苦难的深渊。公元317&127;年西晋灭亡,北方各个武装集团先后建立了十六个政权,称为十六国。破败的司马氏集团士族和民众逃到南方,317年司马睿在王导的拥立下建立东晋政权。战乱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破坏,但在温长的岁月中,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的社会经济都在发展。与人民生活联系很紧密的陶瓷手工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些情况。
&&& (一)、北朝陶俑的艺术特色
&&& 拓跋氏建立北魏,统一北方为北朝开始。经过几百年恶战的洗礼,在北方建立的各个政权,军队都是决定存亡的关键因素。北魏以来的重要人物,特别是驰聘疆场的武装将领,地位显赫,最为奢侈贪婪,这些人的墓葬出土大批步兵、骑兵、男女侍从、舞乐、镇墓兽、马、骆驼、驴、猪、鸡、狗羊等陶俑形象。例如山西大同石家寨发掘的一座大墓,墓主人是司马金龙,官位为使持节中镇西大将军吏部尚书羽真司空冀州刺史琅琊康王,死于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这座墓出土陶俑367件,家畜俑33件。其它还有北齐的娄睿墓、库狄迥洛墓、张肃俗墓、崔昂墓、范粹墓、李云墓、封氏墓群,陕西地区北周的拓拔虎墓、叱罗协墓、王德衡墓、若干云墓、尉迟云墓、王士良墓等大墓的出土陶俑也很多,每座墓的陶俑百多件至几百件不等,内容包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些陶俑的特点表现在:
&&& 第一,制作工艺,绝大部分采用范制,少数用手捏成型,釉陶占很大比例。有的大墓泥质陶俑占很大比例。司马金龙墓出土的367&127;件陶俑中有15件女俑为泥质灰褐陶俑,比例很少,只占4.08%。女俑造型梳高鬓,束十字形带,包巾下垂至肩,&127;穿斜领窄袖袍,发巾涂黑,面涂白粉,衣袍涂朱红或涂白粉钩宽红边。
&&& 第二,北朝各类武士俑的造型特点:铠甲武士俑,一般头戴尖锥形或平顶形盔,身穿圆领窄袖长衣,外罩铠甲。右臂曲举,手握拳,有孔眼。左手有的下垂贴体,有的握拳平举,拳眼向上。有的持盾或抚盾,铠甲上绘白色宽竖条。骑马铠甲武士俑,其武士形象的塑造同前,武士和战马穿马披风俑,人马均不披铁甲,武士戴鸡冠形风帽。风帽俑,戴风帽,穿窄袖长衣,束腰带,左手下垂,右手握拳平举,深目高鼻的胡俑,戴风帽,穿圆窄袖长衣,侧摆开叉,深目高鼻,画黑色胡须,形体高大。双手平举或左手上屈。舞乐俑,姿态不一,皆脆坐,有的双腿跪坐,两手向前平举,有的右腿向前斜跪,有的双手向左侧举起,作拍击状。各类陶俑都塑得剽焊健壮,形体粗短,线条简单,细部雕琢不多,很多只有粗犷的轮廓.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黑陶艺术研究所:晋中市迎宾西街178号
邮编:030600 服务热线: 2412885 email:
山西翔龙黑陶工艺品有限公司 :晋中市迎宾西街178号 邮编:030600 服务热线: 2412885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黑陶艺术研究所;山西翔龙黑陶工艺品有限公司 您是第6206274位访问者&浅析汉代陶俑特点及历史价值
要:陶俑是丧葬中明器的一种,是用以陪伴死者的一种象征。汉代陶俑以其高超的艺术价值和重要的历史价值著称于世,是了解汉代社会风貌的重要材料之一。汉俑是中国古代陶俑制作的一个高峰,题材多样,技艺高超,具有多种时代特点。汉俑的历史价值不仅体现在对雕塑艺术的影响上,还反映了当时汉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真实面貌和人民的精神状态。
关键词:汉代陶俑 特点 历史价值
一、&& 汉代陶俑概述
1、陶俑的引入与淡出
俑是丧葬中明器的一种,是古代先民为死者制作的殉葬品,用以陪伴死者的一种象征。而陶土由于其具有硬度低、易烧制、保存时间长久等特点,常常被大范围的殉葬品制作。奴隶社会时期常有“人殉”的习俗,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陶俑这种文明的方式代替了活人殉葬成为了主流。“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奴隶社会的逐步解体,出现了俑殉现象,即用俑代替活人来殉葬。秦献公元年,秦国首先废除了人殉制度。”俑殉代替人殉,大大的解放了生产力,对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意义。汉唐时期,俑殉更是进入了一个高峰期,数量之大,水平之高,前所未有。明代时期,由于造纸术的日臻完善,纸质明器开始大量投入使用,较陶俑相比更加的方便快捷,至此,陶俑才推出了历史的舞台。
2、陶俑种类划分
陶俑大体上可以归为三类:人物俑、动物俑和镇墓俑。人物俑可分为兵马俑、仪仗俑、乐舞俑、侍俑和狩猎出行俑五种;动物俑分为家禽俑、家畜俑和猛禽俑三种;镇墓俑最常见的有武士俑、天王俑和十二生肖俑等。从色彩釉色上,又可分为无色的素釉、上彩的彩釉、施釉的釉陶、釉陶彩绘、铅釉陶和三彩等。秦代的陶俑以始皇陵最为出名,汉代以杨家湾兵马俑最为著称,唐代的十八陵更是体现了唐朝盛世的雄伟气象。陶俑种类繁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社会风貌的精彩缩影,为研究古代社会生活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
3、汉代陶俑的考古发现
汉代陶俑的发现较为普遍,目前全国范围内在河南、陕西、四川、山东和河北等地均有发现。考古上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西汉早期(汉朝建立至汉景帝末年)、西汉中晚期(汉武帝时期至更始帝被杀)和东汉时期。
西汉早期的陶俑包括阳陵陶俑、杨家湾陶俑、安陵与霸陵陪葬墓陶俑、徐州北洞山与狮子山陶俑等。西汉中晚期陶俑除建国前在西安、洛阳等地出土的外,建国后还出土了山东济南无影山乐舞、杂技、宴饮陶俑、河南济源泗涧沟汉墓陶俑、河北邯郸彭家寨陶俑和河南洛阳西汉墓彩绘陶俑。东汉具有代表性的陶俑有四川成都市天回山东汉崖墓出土的击鼓说唱俑和四川彭山崖墓出土的灰陶持锸男立俑等。
西汉陶俑的出土地点多为当时的政治中心——长安、洛阳一带,而东汉时,陶俑的制作中心开始向四川境内的成都平原转移,同时,其艺术形态逐渐世俗化,呈现出多种多样的众生色彩。
4、汉代陶俑的时代特点
(1)规模大,数量多,出土地点集中
汉代陶俑,目前所知西汉多出土于陕西西安、咸阳一代汉代帝王陵区、江苏徐州地区与河南洛阳一带。东汉时期逐渐向四川发展,多出土于成都平原。这些随葬陶俑,大多发现于随葬坑内,包括帝后陵墓和王公大臣陪葬墓两类。规模大,数量多,具有巨大的考古价值。如阳陵陪葬坑俑,现已发掘2000余件,总数可能逾万件。杨家湾汉墓仅为大臣陪葬俑,却出土了2584件。这些考古发现的地点集中,其原因大多因为关中一带属秦汉都城所在,王公贵族等社会地位显赫的人颇多,为其厚葬提供了有利条件。
(2)陶俑多以军队的面貌出现,作为其殉葬仪仗的象征
汉代陶俑多以军队形象出现,显然是受到了秦俑的影响。汉在多方面均袭秦制,自然在墓葬制度上也有所效法。汉代的兵马俑具有强烈的仪仗性质,是王公贵族地位权势的象征,具有很大的享乐成分。同时,对匈奴的连番作战和对西域的开通也是导致汉代陶俑在题材上多为兵马俑的原因。汉代兵马俑以杨家湾汉墓陪葬坑出土的彩绘陶俑最为精彩,分为骑兵俑和步马俑。俑身彩画红、白、绿、黄、紫等各色服饰,有些人俑还着有黑色铠甲。马俑彩画鞯子和辔头,毛色有黑、红、紫、白等,有的站立,有的昂头似在嘶鸣。骑俑呈握缰绳和举器械的姿态,大部分的马和骑俑背上都有不同的数字记号。汉代陶俑体型较小,大多为真人的三分之一,但其躯体基本结构及比例大多十分合理,因此俯视时更加生动,极富艺术感染力。
(3)塑造吸收楚木俑制作的方法,技艺高超,风格多彩多姿
楚木俑的制作多为模制,统一制作出身体和头部,然后再对身体衣饰、面部表情进行细部加工。这种制作方式在把握对象真实比例的基础上,将写实与写意相结合——姿势形体一致却面貌不同。这种制作方法,既突出了军队威严整齐之气氛,又摆脱了呆板之感。如杨家湾兵马俑,2548件中,除了少数侍俑、乐舞俑外,基本分成骑马俑和步兵俑两种,姿势保持统一,给人以一种压抑、紧张的感觉。再如阳陵陶俑,吸收楚俑风格,一部分陶俑双肩处安装木臂,木臂自由活动,俑外着衣,配以彩绘。这种制作艺术使得陶俑更加生动形象,富有生活情趣。
(4)汉代陶俑随葬制度化
汉代陶俑,多出土于帝后与王公大臣陵墓的随葬坑中,象征着墓室主人生前的等级与荣耀。虽然按目前文献记载,汉代并没有明确的丧葬物品的规定,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发现一些规律。从陶俑的规格来看,大多为人体高度的1/3左右,如阳陵陶俑高60厘米,杨家湾兵马俑平均高度为56厘米,霸陵立俑高53-57厘米,安陵陶俑高44-46厘米。从埋葬方式来看,大多在墓室周围,以随葬坑的形式出现,而墓室内部却不见大规模的陶俑出现。阳陵、杨家湾、安陵、霸陵都采用这种方法。随葬坑的分布也有两种类型:一是在墓室周围修建俑坑,二是在墓室外围,挖一环形俑坑带。这可能也是一种等级、身份的显示。
(5)陶俑题材日趋广泛
汉代早期陶俑以兵马俑和侍女俑最为常见,而中晚期后,伴随着社会发展、丧葬习俗的变化,人们更加注重对日常生活场景的再现。墓室结构多为东西耳室、东西侧室和主室构成,耳室一为马厩,一为仓房,侧室则为餐室和客厅,后室是墓主的棺椁所在,完全仿照现实生活在地下重现。因此,涉猎的题材日趋广泛,不仅有从事各种舞蹈、体育、竞技、娱乐的人物,还有各种动物和日常器物。各种题材的陶俑,为研究当时的社会风貌和生活场景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6)追求对神韵的塑造
汉代陶俑躯体比例缩小,不如秦俑写实,但是却及其注意对神韵的塑造。陶土的粗糙与制作手法的简洁决定了陶俑写意的风格,造型简洁拙朴,气运流转生动,具有强烈的冲击力。如成都天回山击鼓说唱俑,“他笑脸可掬,额际的皱纹也都堆着笑;他笑口大开,上排牙齿全部暴露出来了;他的笑眼眯缝着,虽小,但感染力很强;至于他高兴得右腿平伸,脚掌心向外,五个脚趾对准了观众,完全是超出了常态,使人们不但没有感受到癫狂,而是感受到了兴奋。”毫无疑问,匠人对于陶俑神韵的把握细致入微,极富艺术感染力,匠心独运的设计展现其技术之高超,造诣之深厚。
5、与秦俑的比较
从功用上来说,汉俑和秦俑都是贵族体现身份象征的随葬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风气与丧葬观念的反映。但从外部形态、塑造手法和题材内容上均有所不同。
(1)外部形态不同:猛武与纤巧
秦俑在总体气势上给人以“大”、“真”、“多”的鲜明印象,以真人为模特塑造,因此其身高、形态、表情都十分真实具体。工匠通过对眉、眼、唇、胡须等刻画,着重表现了战士们机智、勇敢、猛武刚健的性格特征,体现了秦军的威严与气魄。而汉俑仅为真人1/3大小,高者68厘米,矮者仅45厘米左右,但是其躯体基本结构及比例大致符合客观事实。雕塑者对其适当的艺术处理,使得汉俑体型虽小,但比例适当,纤巧生动,局部的刻画更加入微,表情的描绘犹有神韵。
(2)塑造手法不同:写实与写意
秦俑陶塑风格是具体的、写实的,它是秦朝军队的缩影,是一种艺术性的再现,体现了战士们旺盛的战斗精神,给人以威武庄严的印象。秦俑的描绘细腻,强调了对面部表情的刻画,每个士兵的外貌都被如实的记录下来,军队的形态也如实再现,为研究秦国军事提供了重要的材料。而汉俑则以写实为主,兼有写意的风格,承袭了南方楚文化俑的特征,在某些细节上处理草率,着重表述意境美。这些俑的形象眉清目秀,身姿轻巧单薄,同秦俑雄浑的气度截然不同。
(3)题材内容:单一与多样
目前发现的秦俑多为兵马俑,而汉俑除此之外还有各式的人物俑、动物俑和镇墓俑。汉俑题材广泛,涉猎领域丰富,运用“以形写神”或“以神写神”的手法,将人物最具代表性的一刹那记录下来,描绘出人物的精神与个性,达到完美的艺术境界。同时东汉时期,陶俑开始关注劳动人民生活,向世俗化方向转变。杂技俑、歌舞俑、说唱俑的出现,从题材上大大拓宽了以前的单一限制,生活情趣更为浓厚,民间艺术更加灿烂多彩,使时隔千年的现代人依然能够到这些汉朝人民的淳朴气息,犹闻其声,犹观其容。
汉代陶俑的价值及影响
1、美学价值
(1)汉俑艺术风格流变
汉代是中国古代陶俑艺术发展的第二个高峰,从资料上看,种类繁多,除了传统的男女侍俑外,还有武士俑、骑马俑、文官俑、武官俑、歌舞伎乐俑、百戏俑等,此外陶畜禽俑在汉代大量出现,如马、牛、羊、猪、犬、鸡、鸭、鸟等。后世所见的各种陶俑在这一时期都已基本出现。
西汉前期陶俑的制作明显继承了秦代注重细节刻画、明快洗练的写实风格。如杨家湾汉墓中发现的兵马俑群,出土时的彩绘陶俑有骑兵和步兵俑等,具有整齐划一、工艺精良、塑造精美的特点。而阳陵陶俑则生动的反应了“文景之治”时期社会生活崇尚简朴的风气。这两批陶俑都明显表现出了官府作坊陶俑制作的特征。
西汉中后期,陶俑的制作则完全摆脱了官府手工作坊风格的束缚,呈现出一种新的风貌。陶俑取材更加广泛,反映追求享乐的各种陶俑以及表示地主阶级富有的女婢和家畜形象普遍起来。人物的塑造注重内在神韵的刻画,人物形象生动活泼,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生活情趣。总体艺术风格粗犷豪放,注重追求简洁明快的动态美。
东汉陶俑艺术在继承西汉风格的基础上,又将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融入其中,形成了一种寓巧于拙的艺术风格。东汉对陶俑形象的塑造,不刻意追求形体比例的准确和细节的精雕细琢,而是通过大轮廓剪影式的雕塑形式来表现塑造陶俑的内在神韵。同时,东汉陶俑的题材更加广泛,逐步趋向世俗化发展。
(2)汉俑艺术特点
汉代陶俑具有形式多变、应物象形、气韵生动和乡土气息的特点。它涉猎领域丰富,具有多种题材和类型。同时由于此种艺术范式的普遍性,工匠无意间便可创造出佳品,其具象塑造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汉俑带有强烈的写意风格,往往寥寥数笔,便轮廓已出,气韵灵动,仿佛如在眼前。由于西汉中晚期后逐渐向世俗化演变,因此以民间风貌为题材的陶俑便为其增添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乡土色彩。
(3)击鼓说唱俑
一提起汉俑,就不得不提起1957年出土于四川成都天回山的东汉击鼓说唱俑。这件陶俑富含浓郁的民间气息与地方风貌,反映的东汉时期高超的雕塑艺术水平,已经成为东汉陶俑的一个标志性作品。陶俑上戴帻,额前有花饰,袒胸露腹,着裤赤足,左臂环抱一扁鼓,右手举槌欲击,作击鼓说唱表演,神态诙谐,动作夸张,将这位“说唱艺术家”的现场感觉表现的淋漓尽致。它反映出东汉时期塑造艺术的成就,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不仅是中国雕塑艺术史上的杰出作品,也是中国曲艺艺术发展史上重要的实物资料。
(4)对现代雕塑的影响
汉代陶俑重神韵而又高度夸张概括的浪漫主义手法对中国雕塑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中国现代雕塑突破西方雕塑壁垒的重要突破口之一。汉俑艺术手法简洁明快,具有强健而旺盛的生命力,是传统雕塑的一个高峰。汉俑运用独特的形式语言,凭借细腻的情感和娴熟的技术,让人感受到无法在西洋美术中体会到的东方写意的单纯美。汉俑通过立式和浮雕的形式,不仅传达了原型的自然美,更传达了作者本身的内在情绪与心理状态,这份领悟非技艺能够弥补,非得作者自己的修身养性,才能达到这个地步。汉俑的美,美在古朴、稚拙,美在大气、雄浑,美在节奏、韵律,美在率真、自然,它的写意风格展现了独特的魅力,无疑是当今雕塑艺术学习的典范。
2、历史价值
(1)体现两汉社会风貌——政治、经济、文化的完全展现
自春秋战国到秦代,中国一直处于动荡之中,群雄割据,战争不断,百姓颠沛流离。直至西汉初年,中国社会终于结束了长期的战争状态,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经济得到恢复。汉朝统治者奉行的“无为而治”政策和休养生息、重农抑末的主张,促使国家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繁荣和武帝时期的昌盛。强大的经济后盾为厚葬提供了可能性,同时也为大规模的陶俑制作提供了可能性。
两汉时期的俑,是在秦俑的影响之下发展起来的。秦俑是君主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下的产物,是表现统治者威严的主要象征。因此,西汉早期的俑多以兵马俑为题材,表现统治者高贵的身份与崇高的荣耀。汉俑与秦俑相比体型较小,这也是汉代崇尚简约的风气所致。“文景之治”后的陶俑题材逐渐广泛,引入了众多表现享乐生活的杂技宴乐俑,体现了汉王朝的强大、贵族生前的穷奢极欲和死后厚葬的风气。东汉时期的陶俑逐渐世俗化,开始关注社会的各个阶层,是研究当时社会的风貌的重要材料。这个时期的陶俑气韵生动,神情自然,体现了人民随和的心理状态、淳朴的社会风气与自然的生活氛围,极富情趣与生命力。从艺术角度来看,它不仅刻画了不同的人物形象,更是昭示了历代人们对于美的理解,通过历代陶俑,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各个时代雕塑艺术发展的水平和时代审美风尚的演变。
(2)支持汉俑厚葬的内部原因:“视死如生”的人生理念
汉代人崇尚“视死如生”的人生理念,认为死亡不过是到了另外的世界,因此吃的、用的、住的也要和生前一样,生前享受什么,死后也要享受什么。汉墓结构多为东西耳室、东西侧室和主室构成,耳室一为马厩,一为仓房,侧室则为餐室和客厅,后室是墓主的棺椁所在,完全仿照现实生活在地下重现。因此陶俑作为生者侍奉死者的替代品,自然被汉人广为使用。汉墓出土的陶器中,不仅有陶俑,还有大量的陶罐、陶壶、陶盆陶灶甚至陶房屋、陶猪圈,一切与生前相同。这种“视死如生”的人生理念促成了厚葬的社会风气,也促进了汉俑艺术的丰富多彩。汉朝皇帝常常将国家收入的1/3用于陵墓建设,其厚葬风俗的盛行可见一斑。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崇信节俭的汉文帝陵墓中也会随葬大批的陶俑。
(3)兵马俑军阵的发掘:进一步完善古代军事研究
目前汉代兵马俑中比较著名的是杨家湾兵马俑和徐州狮子山兵马俑。杨家湾兵马俑布阵严整,表明汉代已采用骑兵、步兵、车兵相互配合作战的战术。杨家湾陶俑坑分为南北两组排列,形成前后两条线的兵力。这种排列有利于阵势的随时转换,充分发挥了各个兵种机动作战的优势,与秦代军阵组合十分相似。兵马俑军阵的发掘,完善了汉代军阵布置排列、军事理论、兵种组合以及武器装备等资料,对古代军事的研究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汉代陶俑别具一格,题材广泛,灵韵生动,风格多彩多姿。虽与秦俑相比,不如其雄浑、大气,但却将以楚木俑为基础的写意风格表现的淋漓尽致。汉俑出土量大且集中,为研究汉朝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提供了重要的材料,是中华历史中的瑰宝。
参考文献:
[1]吴怡敏:《汉代陶俑的社会学与艺术价值分析》,徐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知网
[2]高峰:《浅析汉代陶俑的造型特点及影响》,景德镇市雕塑瓷厂,《陶瓷论坛》
[3]赵建锋:《中国汉代陶俑造型设计在现代雕塑中的运用研究》,江南大学,高教硕士论文
[4]佚名:《汉俑的时代特点》
/taoyongcicui/yongrentiandi/index1.htm
[5]晏新志:《古代陶俑概论》,汉阳陵博物馆阳陵在线,考古研究
&&&&&&&&&&
/view.asp?id=1183
[6]佚名:《探究汉代陶俑的历史背景》
http://dalidasha./.html
[7]肖长生:《汉俑雕塑的写意美及其当代性浅探》,《鉴赏典藏》
[8]张童心、吕建昌、曹峻:《考古发现与华夏文明》,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汉代陶俑价格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