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场吐蕃黑色沙漠叛军在哪多少攻击力

唐,阿拉伯,吐蕃的战争??_百度知道【历史云南】云南各大土司传奇!!持续更新中········_云南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55,723贴子:
【历史云南】云南各大土司传奇!!持续更新中········收藏
北有故宫,南有木府”。跨过清泉汩汩的流水小桥,突见一座木牌坊赫然立于土木瓦顶居民之间。跨进朱红色的木府大门,眼前豁然开朗,一片开阔的地面上巍然耸立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汉白玉基座雕刻精美,那恢宏的气势,使人恍若置身于皇宫之内。如果说在丽江古城我们看到的是丽江世俗生活的一面的话,那么在木府,我们将翻阅到一个在西南地区曾经辉煌一时的大土司家族的兴衰史。木增(),字长卿、益新,号华岳、生白,纳西名阿宅阿寺。明代丽江府第十二任土知府木青之长子。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袭知府职,时年11岁。“岩旺土把总”世袭土司—岩旺土把总李显智的末代传人李润之()的宅第土司简介:土司是中国边疆的官职,元朝始置,用于封授给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部族头目。[1]土司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土司既指少数民族地区的土人在其势力范围内独立建造的且被国家法律允许的治所(土衙署),又指“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统其兵、世袭其职、世治其所、世入其流、世受其封”的土官。狭义的土司专指“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统其兵、世袭其职、世治其所、世入其流、世受其封”的土官。
土司介绍:官名。元朝始置。用于封授给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部族首领,土司的职位可以世袭,但是袭官需要获得朝廷的批准。元朝的土司有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三种武官职务。明朝与清朝沿置土司,自明朝起,增加了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三种文官职务。土司对朝廷承担一定的赋役、并按照朝廷的征发令提供军队;对内维持其作为部族首领的统治权利。清朝雍正年间,开始了改土归流的改革进程,将世袭的土司改为由朝廷任免的流官,所谓流官,是指任职者来来去去、不断流动的意思。为了推行改土归流的政策,清朝发动了对少数民族的多次战争,但是土司制度直到清朝结束也没有完全消失,中华民国时期宁夏、青海一带的马步芳武装接受民国政府的任命,但对于其辖地仍然自行管辖,实际上和前朝的土司制度没有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剿匪、土地改革、民族区域自治等阶段,土司制度彻底被废除。元、明、清各朝在少数民族地区授予少数民族地区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该族人民的制度。也指被授予这种官职的人。"在桂西少数民族地区,宋王朝平侬智高起义后,派狄青部下和加封土酋为土官,成立许多土州,县,洞。这些土州县洞,社会经济,政治组织,文化制度以及民情风俗等都与流官的州县不同,故称为土司。司者主管其事,或官署之称。"(摘自黄现璠著《壮族通史》)官名。元朝始置。用于封授给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部族首领,土司的职位可以世袭,但是袭官需要获得朝廷的批准。元朝的土司有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三种武官职务。明朝与清朝沿置土司,自明朝起,增加了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三种文官职务。土司对朝廷承担一定的赋役、并按照朝廷的征发令提供军队;对内维持其作为部族首领的统治权利。参考《明史·职官志一》:“凡土司之官九级,自从三(从三品)之袭替,胥从其俗。附寨之官,自都督至镇抚,凡十四等,皆以诰敕辨其伪冒。”土——土人,即当地人;司——管理:土司——任命当地头人为管理者,负责当地行政,赋税,官司,招兵等等的责任。
土司的历史意义:第一,宗族大姓之长不是土司。识别少数民族地区的宗族要在“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袭其职”基础之上加入“世统其兵”四字。少数民族地区的地方豪强首领一旦具备“世治其所、世入其流、世受其封”的特征,就成为土司。可以说,地方族姓配合政府军事行动以及某一族姓的将领世代镇守边关,为土司重要来源之一。第二,少数民族国王不是土司。第三,土官不是土司。第四,流亡政权首脑不是土司。第五,中央政府拨款建造的衙署不是土司。第六,没有中央政府认可的衙署不是土司。
一、丽江木氏土司:丽江土司是指明清云南三大土府之一的纳西族木氏封建领主,历经元、明、清三代,直到雍正年间改土归流,历经22世470年。他们是丽江土地森林河泽的所有者,也是政治上的统治者。统治人民在明正德年间就有5.7万人。木氏领主基本上通过徭役制和实物代役租的形式维系着自己的利益。在云南土司的历史上,木氏土司接受汉文化最早。史称:“云南诸土司,知诗书,好礼守义,以丽江木氏为首。”木氏起源:木氏一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唐朝,按照传说,木氏的先祖是个能耐极大和聪慧的人。木氏先祖本不姓木,木姓实乃官府所赐。有史为据,《木氏宦谱》记载:“宋理宗宝右元年,蒙古宪宗命御弟元世祖忽必烈亲征大理,良迎兵于剌巴江口,锡赍甚厚,宠渥优礼,将授职茶罕章管民官······遂破巨津半空和砦,生擒叛贼阿塔剌,功升茶罕章宣慰司。”当时呈现了两种局面,一边是巨津州阿塔剌等在石鼓顽强抵抗元军,一边是通安州的麦良在等候迎降于石鼓江口,而且主动配合元军,攻下石鼓镇。公元1260年,麦良迎降的忽必烈当了皇帝,在其执掌皇权的第四年封麦良为“茶罕章宣慰司(从二品)”。又因协助平定大理等功,授“副元帅”、“还镇摩娑诏”、“提调诸路统军司”。一个边疆少数民族酋长,获得如此高的官衔,实属少见。其子孙任宣抚司,也屡次受到朝廷的封赏。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麦良的生存智慧给其后代以思想上的启迪,到了明朝,云南丽江的木氏先祖如法炮制,更加主动地向中央王室靠近。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将傅友德、蓝玉、沐英远征云南。明军攻克大理之后,当时丽江的纳西族首领阿德率众首先归附明军,“钦赐木姓”。木氏辑刻的《皇明恩纶录》载明洪武十五年朝廷颁的“圣旨”云:“大军既临,渠魁以获。尔丽江土官阿德率众先归,为夷智识,足见摅诚,今命尔木姓,从听总兵官傅,拟授职建功。”明洪武十六年又颁旨“授尔子孙世袭土官知府,永令防固石门、镇御蕃鞑”、“封中顺大夫”。从此,这个家族在延续父子联名制的同时,拥有了汉族的姓氏“木”姓,并以“世袭土官知府”的身份统治丽江。而木氏土司为了保持统治集团姓氏的高贵,推行“官姓木,民姓禾”的制度。木氏土司代代承袭,一直沿袭到明、清时期,甚至是解放以后。丽江土司:木氏世袭土官知府的统治势力一直伴随着明王朝,直到清王朝雍正元年改土归流为止,共传了18代。如果加上元朝四代,共22代。从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至雍正元年,即公元1723年,木氏担任丽江知府341年,若从公元1253年木氏先祖麦良降元时算起,至改土归流,其家族统治丽江地区共470年。“传世最远”,木氏土司实行长子继承制,中间虽有波折,如木泰七弟木吉“以庶谋嫡,问以极刑”(《木氏世系表》),仍按秩序承袭。木氏谨慎为官,虽有越郡买地等小疵被人参奏,中央王朝有关部门仍予保护。明代丽江木氏土司中,任职最长的是木嵚(43年)、任职较长的是木初(28年)、木公(28年)、木增(26年)、木懿(25年),任职最短的是木青(2年)。受封荣衔最高的是木增(左、右布政使司布政使,从二品)。其次是木嵚(太中大夫、资源治少尹,三品)。其余木公等(知府、中宪大夫,正四品)。云南大学教授木霁弘认为,木氏土司“以夷制夷”的管理方式成效十分显著。实际证明,此项政策的实施对顺应历史发展,兼顾少数民族的实际利益,巩固中央王朝在边疆的统治地位,对当地各方面发展和保持该地区的稳定都起到了重大作用。历任土司:1.木得()【阿甲阿得】洪武十五年~二十三年任丽江土知府()1382年朱元璋赐木姓,1383年任丽江土知府。知府、中宪大夫,正四品,在任8年2.木初()【阿得阿初】洪武二十四年~永乐十七年任丽江土知府()知府、中宪大夫,正四品,在任28年3.木土()【阿初阿土】永乐十八年~宣德八年任丽江土知府()知府、中宪大夫,正四品,在任7年4.木森()【阿土阿地】宣德九年~正统六年任丽江土知府()知府、中宪大夫,正四品,在任9年5.木嵚()【阿地阿习】正统七年~成华二十一年任丽江土知府()太中大夫、资源治少尹,正三品,在任43年 【在任最长】6.木泰()【阿习阿牙】成华二十二年~弘治十五年任丽江土知府()知府、中宪大夫,正四品,在任17年7.木定()【阿牙阿秋】弘治十六年~嘉靖五年任丽江土知府()知府、中宪大夫,正四品,在任24年8.木公()【阿秋阿公】嘉靖六年~嘉靖三十三年任丽江土知府()知府、中宪大夫,正四品,在任28年9.木高()【阿公阿目】嘉靖三十三年~隆庆二年任丽江土知府()知府、中宪大夫,正四品,在任15年10.木东()【阿目阿都】隆庆三年~万历七年任丽江土知府()知府、中宪大夫,正四品,在任11年11.木旺()【阿都阿胜】万历八年~万历二十四年任丽江土知府()知府、中宪大夫,正四品),在任17年12.木青()【阿胜阿宅】万历二十四年~万历二十五年任丽江土知府()知府、中宪大夫,正四品),在任2年 【在任最短】13.木增()【阿宅阿寺】万历二十六~天启三年任丽江土知府()(让位给子木懿,隐居芝山)。 左、右布政使司布政使,从二品,在任26年 【官职最高】14.木懿()【阿寺阿春】天启四年~康熙七年任丽江土知府(年)(知府、中宪大夫,正四品),在任25年15.木靖()【阿俗阿胃】康熙十一年(木靖无子传侄木尧,木尧又让位给子木柚)知府、中宪大夫,正四品,在任16年16.木尧()【阿胃阿挥】康熙十七年~康熙三十年任丽江土知府()知府、中宪大夫,正四品,在任12年17.木兴()【阿挥阿住】康熙三十一年~康熙五十五年()子木崇世袭,1722年病死传给四弟木钟。 知府、中宪大夫,正四品,在任5年18.木钟(1723年)雍正元年1723年改土归流,从此木府结束在丽江统治[1]木氏六公:在云南土司的历史上,木氏首领接受汉文化最早。史称:“云南诸土司,知诗书,好礼守义,以丽江木氏为首。”木氏家族的文化素养由此可见一斑,“以文藻自振,声驰士林”这是历史学家的评价,在历史上出现过几代作家群,其中尤以木泰、木公、木高、木青、木增、木靖6人成就最为卓著,被后人尊称为木氏六公。对木氏作家群的诗文造诣,文人骚客的评价甚高,称其“文墨比中州”、“共中原之旗鼓”,认为他们的诗文为丰富和发展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学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美丽的丽江古城新修木府全景木氏土司画像
制度发展:领主庄园与行政单位的村寨是不分的,故木氏对庄园的管理以及对村寨的统治也是合一的。徐霞客是这样描写的,七河“有大宅新构者乃木公次子所居”,“岩脚院......屋角俱插小双旗乃把事之家”,大凡“有瓦房者,皆头目之居。”木氏把子女分派到各个庄园,他们既是庄园的主人,也是行政村寨的统治者,而所谓把事和头目一是庄园的监工之类,二是村寨的大小统治者。农奴替领主耕地、收获、牲畜以至于家务杂事,担负着一切繁重的劳动。余庆远《维西见闻纪》说:“所属麽些见皆跪拜,奉物及对则屈一膝,讼亦赴 有不率头目鞭笞之。农时助头目二三日,谷将熟,取其青者蒸而舂脱粟,曰扁米,家献二三升。腊奉鸡米,元日,头目以酒饭劳之。”余庆远的见闻已是改土归流、领主倒台以后的徭役制的残余情况,但是,残余尚且如此,明代中叶以前的状况也就可想而知了。木氏领主对个体农牧民实行的是征收实物地租。对牧区收畜牧税的情况,徐霞客《滇游日记》说:“北地山中人,无田可耕,惟纳毛牛银为税。”对个体农民收田赋税课,余庆远《维西见闻纪》讲道:“自奔子栏以北皆降,于维西及中甸并现隶四川之巴塘里塘,木氏皆有之,收其赋税。”雍正元年(公元一七二三年)改土归流时,《丽江府志略》写有“查出山外夷民年纳土官牛羊籽粒,共折银二千二百一十九两七钱四分八厘。”可见,个体农牧民向领主贡纳的实物地租的数量是相当大的。当时丽江所有主要矿场和盐井全为木氏领主独占专营。例如金沙江产沙金,当地的纳西族用原始的方法淘沙取金,有时几天甚至几十天也淘不到一点,生活甚为悲惨,但若有些收获,也还要全部缴给领主,否则就有被杀头的危险,因为木氏领主规定有“民间匿铢两皆死”。那时每到领主家婚丧嫁娶,起房盖屋和逢年过节的时候,老百姓都要献礼服役。以祭天为例,自元旦至元宵后二十日,数举方止。每一处祭后,大把事设燕燕木公。每轮一番,其家好事者费千余金,以有金壶八宝之献也。”“这显然已经不是什么“好事者”的消遣了。
木氏领主控制下的丽江,关卡林立。难怪徐霞客记载“出入者非奉木公命不得擅行......即诏令至,亦......无得竟达。”毛奇龄在《云南蛮司志》也说:“州界有关,人皆不得入,惟府吏得入,故人尝愿为府吏。”不过木氏领主也征收货物过境税,当时七和就设有查税所。木氏领主是丽江最大的土地所有者,政治上的主宰。难怪徐霞客说他“贮金数十库”,“宫室之丽,拟于王者。”明代丽江富甲迤西诸郡,政治上号令一方,自雄于滇西北隅,故藏族贵族亦称它为“萨当汗”。明代中期以后,丽江纳西族社会发生急剧变化,它急速向封建地主经济过渡,可永宁摩梭人的社会却依然故我。明末清初,纳西族社会生产有比较显著的发展。在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中,农业是最基本的和主要的。那个时代农业生产的水平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利灌溉的状况。丽江的耕地面积,在明朝正德以前没有明白记载,但估计不会太少。《元一统志·通安州》说:“山半(玉龙山)数泉涌出,下注成溪,灌溉民田万顷。”万顷当然夸大其词,但是,当时纳西族人民开垦了相当数量的耕地,并以农业为主。直到正德《云南志》中才有了官民田地区三百一十八顷一十六亩的数字。这一数字显然少于耕地的实有面积,因为当时土地全为领主所有,无法得其实数。明代末期有了一些发展,据徐霞客《滇游日记》说,在鹤庆丽江交界的三岔黄泥冈东北,“坞盘水曲,田畴环焉”;“东圆里......陇北平畴大开,夹坞纵横”;在三生桥“西北行平畴间矣”;“川甸桃柳缤纷,为之引满”;七和“漾共江出峡而下,盘其麓,峡中始环垒为田”,“水田夹江”;冯密“务陇成畦,辟田甚广。”到了清朝初年,尤其是改土归流以后,耕地面积大大增加。据《乾隆丽江府志略》所载,改土归流后的第三年,即雍正三年,有了七百九十顷八十九亩田地,雍正五年,又新增四百七十一顷九十九亩,七年新垦五十五顷六十九亩,于是达到了一千三百一十八顷五十七亩之多,比之明代万历间约增加三倍。其中,当有改流时清查田亩中清理出来的,但新垦的应为多数。以水利方面说,早在元代丽江纳西族已利用霓溪、些苏溪、姑霓溪、个霓溪和块麦溪等自流溪灌溉农田。
明末清初,纳西族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着,要求有新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因为封建领主制阻碍了它的进一步发展。木氏领主行不离骑,侍者前呼后拥,住的是瓦房丽室,吃得是山珍海味,用的是金银珠宝,到处皆有别墅,过着极度奢侈的生活。我们仅仅看一下木氏对徐霞客的招待情况,也就可知一斑,现录徐霞客《滇游日记》的几段如下:二日初一日,木公命大把事以家黑香白镪一两来 。下午设宴解脱林东堂,下藉以松毛,以楚雄诸生许姓者陪宴,仍旧以杯缎(银杯二只,绿绉纱一疋)大肴八十品,罗列甚遥,不能辨其熟为异味也。初二日......所 酒果有白葡萄、龙眼、荔枝诸贵品,酥饼、油线(细若发丝,中缠松子为片,甚松脆)、发糖(白糖为丝,细过于发,千条万缕合揉为一,以细面拌之,合而不腻)诸奇点。初五日......致油酥面饼,甚巨而多,一日不能尽一枚也。初六日......遣人 酒果,有鸡大如鹅,通体皆油,色黄而体圆,盖肥之极也。十日......肴味中有柔猪 牛舌......(柔猪乃五六斤小猪,以米喂成者,其骨俱柔脆,全体 之,乃切片以食。耗牛舌似猪舌而大,其脆有异味。惜余时已醉饱,不能多尝也。领主们花天酒地,人民贫困交加。当时的文献多有这样的话,老百姓夜间“卧无衾茵”,靠火烘背取暖。他们“衣服止用麻布,饮食味薄,一岁所食圆根半之,圆根即蔓箐也。贫家食盐之外,不知别味。”“麦秋一月而饥,西成三月而饥,蔬食菜羹并日而食,习以为常而莫知改也。”两级分化形成鸿沟。明万历年间,有这样一件言之确确的“退地听采”的事件。《明史·土司传》说:“万历三十一年(公元一六0三年),巡按御史宋兴祖奏,税使内监杨荣欲责丽江土官退地听采,窃以丽江自太祖令木氏世官守石门以绝西域,守桥以断吐蕃,滇南藉为屏藩,今失退地听采,必失远蛮之心。”“退地听采”之事反映了领主对土地的控制力的削弱,表明领主大土地所有制的动摇。其后不久,土地买卖开始了。《赐悉檀寺常住碑记》说:“万历四十七年(公元一六一九年)正月三日立绝卖庄田文约,文约书八高世昌系北胜州听袭土舍,同舍目高运汉、高运保等,为因承袭起,急缺费用,别难奏处,愿凭中可全张先胤等为立约,将祖遗自己江外私庄渔棚、小甲长、宜军赛、小沙田、桥头五处庄田......议作实价银壹千两出卖与丽江府木老爷堂下永远为业”。买卖土地也不限于领主之间,同时在民间盛行起来,兼并最凶的还是新兴的地主豪强。萧彦《敷陈末议以备采择疏》说:“丽江......年来倍加厚殖,日市剑川界内之夸田与民田。夷民狃于目前之利而忘其世守之业,于是丽江之辖 出疆界之外,而其他占有者不与焉。”日盛一日的土地兼并,剧烈地冲击着领主庄园。就在雍正元年改土归流时,领主庄园彻底瓦解了,土地所有权落入封建朝廷手中,木氏领主从丽江土地的最高所有者降为千百地主中的一个。《木氏宦谱》说:雍正元年,“初任丽江府(杨香必)到丽视事......追比文案,得巴松沉阁公文数束烧毁后,再追祖遗田册凭据及一切卷宗,尽数烧毁......其祖遗兴之庄田,官给凭据,各处加我,未买(疑为卖之误)庄田尽数归官家。”原来在庄园中的农奴被释放了,有的成为佃农,有的成为自耕农或雇农,《乾隆丽江府志略》说:雍正二年,“清查田地户口时,有土官庄奴、院奴等类共二千三百四十四名,伊等并无田粮,皆愿自纳丁银。”原先庄园里的租谷、公务、杂派、下程、年例、邦贴等,全部“折算作实物”了,“人尽数入里为民,孳生牛羊乾地折价银两为合府公件”了,也就是说,废除徭役制代之以实物地租,从此,封建朝廷向地主和自耕农民征收赋税,地主向佃农征收实物地租。木氏家族自然也顺应潮流成了地主。
清初,纳西族社会中的领主庄园瓦解了,徭役制度转化为实物地租了,从而农奴转化为小农,领主转化为地主。不过这一切变化丝毫没有触动整个生产方式的改变,它照旧是封建生产方式,因为土地是掌握在封建国家和地主手里,农民照例要年年缴纳实物地租。从整个社会经济来说,仍旧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归根到底整个社会的本质没有变动。所不同的是地租形态发生了变化,即从劳役地租转化为实物地租,还有是农奴成为小块土地的所有者或租佃者。雍正年间,丽江集市增多,并显现出相当的繁盛。《乾隆丽江府志略》载,有府市、束河市和白沙市,以及东山、南山、刺宝、你罗、俸可、大具、香各、阿喜、石鼓、巨甸、鲁甸、通甸、吉尾、浪沧等地共四十八约,即四十八个小市集。其中,以府市和白沙市为突出。府市的情形是:“湫隘嚣尘,环市列肆,日中为市,名曰坐街,午聚酉散,无日不集,四乡男妇偕来。商贾之贩中甸者必止于此,以便雇脚转运。丽妇不习纺织,布帛皆资外境。合市所陈,稻梁布帛居其半,余则食物薪蔬菜。”白沙市:“昔木舍多居此,头目蜂从,人烟凑集。以盐酒蔬米交易相通。每日申酉方集,至晚灯火照耀,市声宣 。”在维西,丽江妇女手持琵琶猪进行交易,“远望若浔阳商妇也。”外来商人,尤其是汉族商人在丽江贸易活动也非常频繁,如冯 《滇考·珍贡》说:“江浒泥沙金 杂之,贫民淘而 焉,日仅分文,售蜀贾转诸四方。”章江贾也带着细布绒线来易黄连。另外,纳西族中也产生了专门以贸易为业的商人,如徐霞客《滇游日记》说:“其家(通事家)姓和,盖丽江土著。官姓木,民姓和,更无别姓者。其子即迎余之人,其父曾奉差入都,今以居积番货为业。”
在内部交换有所发展的基础上,纳西族与周围各族尤其是汉、藏两族之间的来往进一步密切了。丽江西北通查木多,北可达巴塘里塘和打箭炉,南通大理府。在南明时北胜开市,以盐茶等货物与汉、彝、藏等族贸易,康熙二十七年(公元一六八八年),倪蜕《云南事略》说“达赖喇嘛求互市于金沙江,总督范承勋以内地不便,请令在中甸立市,许之。”从此与藏族的交易更进一步。纳西族商贾多有负货至大理与白族贸易的。同怒江各族的经济交往也加强了,如余庆远《维西见闻录》说:怒族“精为竹器织文麻布。麽些不远千里往购之......其人以产黄连入售内地,夷人亦多负盐至其地交易。”纳西族内部以及她与周围各族间的经济联系性大大增强,直接冲击了封建领主制下的闭塞状态,加速了庄园制的瓦解,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明代初年,设立卫所,许多穿上军装的汉族农民屯戍丽江。他们同纳西族人民一道生产劳动。开垦土地。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都融合到纳西族之中,成为纳西族的一员。徐霞客《滇游日记》说:“国初汉人之戍此者,今皆从其俗矣。盖国初亦为军民府,而今则不复知有军也。止分二姓,官姓木,民姓和。”汉族屯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传播了汉族的先进文化,给予较落后的纳西族以良好的影响。就是明末清初,纳西族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与他们分不开的。看来汉族经济文化对纳西族的影响,是造成领主庄园制瓦解的重要因素之一。木氏领主庄园逐渐瓦解的过程,也就是领主政治统治垮台的过程,二者相辅相成,齐头并进,而后者以前者为先决条件。
历任木氏土司介绍:木得(年),字自然,号恒忠,纳西名为阿甲阿得。元末丽江路宣抚司使、通安州知州阿烈阿甲之长子。明代第一任丽江军民府知府,著名政治活动家。木初(1345年-1426年1月),字启元,号始春,纳西族名阿得阿初(A-te A-ch'u),丽江第八代土司,官拜丽江知府。木初是木得的长子。在未袭爵之前,木初已经多次立下战功。他曾击退吐蕃酋长卜劫的入侵。因此功绩,颖国公傅友德保举木初为千夫长,得到明太祖的准许,并兼试百户职事。1384年,木初奉命击破刀寇。1385年,平定宝山州土官知州剌密如吉的叛乱。1386年,与父亲木得一起,跟随陆仲亨,平定了巨津州土官知州阿奴聪的叛乱。1387年,平定剑川州土知州杨奴以及其部下保朱的叛乱。1388年,随西平侯沐英出征,攻陷景东、定边两地。1390年,木得逝世。翌年,木初被明廷册封为丽江土司。木初亲自前往南京谢恩,被明太祖册封为中顺大夫、丽江知府。同年,随指挥冯诚攻永宁州,攻破蒗蕖、白交接壤处的叛军。左所盐井一带的酋长贾哈喇支持元朝,被元朝册封为平章。1393年,木初随宁远侯何福前往清剿。贾哈喇攻陷北胜、蒗蕖两州,木初协助西平侯沐春收复了这两座城池,以其地置澜沧卫。1397年,木初击败并生擒了贾哈喇。因为这个功绩,明廷在丽江设置丽江军民府,颁发给木初印信一颗,负责守卫杨塘、节制西蕃,丽江内政听其处理。1398年,随沐春平定麓川,擒其篡位者刀干孟,扶持思伦发复位,并得到明廷的众多赏赐。同年,木初遣子木土前去谢恩。1404年,巨津州受到西番的入侵,土司阿戟求救。木初率兵击退了西番。1407年,明成祖册封木初为督镇,进爵中宪大夫。1412年,获赐写有“诚心报国”四字的金带。1416年,木初退隐,由其子木土嗣位。十年后逝世。1440年,因孙木森战功,被追封为太中大夫,其妻阿室撒亦追封淑人。木土(1364年-日)字养民,又字育民,号培元,纳西族名阿初阿土(A-ch'u A-t'u),丽江第九代土司,官拜丽江知府。木土是木初的长子。1416年,木初告老辞职,木土继承土司之位。根据丽江民间的传说,木土是一位仁慈而且敬神的君主,百姓都很服从他。1419年(永乐十七年),木土亲自前往燕京朝贡。1420年,木土正式受封为丽江土司,明成祖颁敕令一道,令宣不令调。1423年,遣木弥、杨仲礼前往燕京朝贡,再次请封。明成祖册封木土为中顺大夫、丽江知府,封其妻高氏护为恭人。1428年(宣德三年),木奎(阿亏)多次进犯石门关。木土率兵擒之,并修建了大量道路和渡口。1433年征服掠峭村,并击退入侵宝山州阿日县的永宁盗贼。同年逝世,子木森嗣位。1440年,因子木森战功,木土被追封为太中大夫,其妻高氏护追封淑人。木森(1401年-1442年),字升荣,号大林,纳西族名阿土阿地(A-t'u A-ti),丽江第十代世袭土司,官拜丽江知府。木森是木土的长子。1433年,木森袭丽江土司之职,并于翌年正式得到任命。1438年,麓川土司反叛,木森随黔国公沐晟前去征讨。明军畏惧退缩不前,唯有木森所率的丽江兵奋勇当先,首先渡江,生擒叛将一人、斩十六人、俘战象两只。明英宗嘉其功,赐银碗、花牌、縀疋等物。1439年,又因斩敌二十人,被沐晟赐予沙桥村的一个农场。1440年麓川被平定之后,靖远伯王骥表奏其功,又被赐予縀疋等物。同年木森遣使入贡,被封为太中大夫、资政少尹、云南布政使司参政之职,其妻阿室里受封淑人,父木土、祖父木初亦受追封。云南都御史丁撰写碑文以表彰木森的功绩。1441年,木森随王骥再征麓川,俘敌十六人、战象一只,并攻栅寨叛军首领思任发。翌年病卒,子木嵚嗣位。木嵚(1429年-日),字惟高,号峻乔,纳西族名阿地阿习(A-ti A-hsi),丽江第十一代土司,官拜丽江知府。木嵚是木森的长子,1442年继父职为丽江土司。1451年,蕃族进攻巨津州,木嵚亲征击退了他们。翌年,兰州知州罗文凯被贼人罗好暗杀,木嵚奉命前往讨伐,将罗好等十人捉拿归案。1455年,击败蕃族土匪刀日卜他、阿俗父子,迫使其投降。1460年,阿俗再叛,被木嵚击败。同年遣使赴京师朝贡,被册封为太中大夫、丽江知府。其妻高氏善亦受封为淑人。1462年,征服剌宝、鲁普瓦寨、鼠罗、你罗、和析普瓦等地,1470年,又征服你那、维西等地,1483年征服中甸等地。
木泰(日-日),字本安,号介圣,纳西族名阿习阿牙(A-hsi A-ya),是丽江第十二代土司,官拜丽江知府。木泰是木嵚的长子。相传他生而聪慧,对东巴文无师自通,人们认为他是麦琮(牟保阿琮)的转世。1485年,木嵚逝世,木泰嗣位。蕃族头目阿加南入侵丽江下属的白甸等地,被木泰率兵击退。1487年,阿加南再次入侵,木泰大破之于哈巴江,杀匪首二十七人、擒十八人。同年,别甸村归附,被并入鼠罗之地。1488年,受明朝册封太中大夫、丽江知府。1490年,再度击退阿加南,攻取你那(维西)的巴罗、岩瓦两村。翌年征服中甸的托散等地,此后陆续兼并中甸各村。木泰不仅精通东巴文经典,也精通汉文诗文,被后人列为“木氏六公”之一。木定(日-日),字静之,号永明,纳西族名阿牙阿秋(A-ya A-ch'iu),是丽江第十三代土司,官拜丽江知府。木定是木泰的长子。1503年,继承土司之位,并于翌年正式接受明朝的册封。1508年,征服你那的从仲、天龙两村。1510年遣使向明朝朝贡,被册封为中宪大夫(一说为中顺大夫)[1]、丽江知府,陶目、索立、大香甸等寨纷纷归附。1513年征服鼠罗各寨,1516年,征服中甸的干那瓦寨。1519年,征服你那的阿陶寨。1521年,征服永宁的麻瓦、鼠罗的香各瓦等寨。木公(日-日)字恕卿,号雪山,别号万松,纳西族名阿秋阿公(A-ch'iu A-kung),是丽江第十四代土司,官拜丽江知府。他也是著名的儒学学者,被后世称为“木氏六公”之一。木公是木定的长子。1527年,木定逝世,木公继任丽江土司,并征服你那的必鲁村、盐井的那胜村以及西原、欠甸。寻甸酋长安铨、凤朝文叛乱,翌年包围昆明。木公率兵救援,击退了叛军。黔国公沐绍勋表奏其战功。1529年,木公征服永宁土司辖下的大海、海螺之地。1536年,嘉靖帝封木公为中宪大夫、丽江知府,并赐手书“辑宁边境”四字。1540年,安南大臣莫登庸篡位,明朝纠集兵马准备前去讨伐。木公奉兵部都御史毛伯温之命点兵准备出征,获赐一个十两重的银杯,成为木府的传家宝。1546年,征服香水、胜新等村;1548年,遣长子木高征讨中甸。1561年,因子木高之功,木公被追封为亚中大夫。木公自幼有志于诗文,与张志淳、杨慎、张含、李元阳、贾文元等文人往来密切。著有诗集《雪山始音》、《隐园春兴》、《雪山庚子稿》、《万松吟卷》、《玉湖游著》、《仙楼琼华》;另有诗集《雪山诗选》,为杨慎为其整理。他的不少诗作被收录于《列朝诗选》、《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和《云南丛书》之中。此外,《木氏宦谱》也是木公在位期间开始编纂的。木高(日-日),字守贵,号端峰,别号九江,纳西族名阿公阿目(A-kung A-mu),丽江第十五代土司,官拜丽江知府。他也是一位儒学学者,被后世称为“木氏六公”之一。木高是木公的长子。1548年,奉命征讨中甸。1554年,袭丽江土司之职,并于1556年正式接受册封,为丽江知府。1559年,一个名叫孤蒲强盗率领土匪包围了中甸的高胜村,木高遣长子木东率兵解围,大破之。木高因此于1561年被授予正三品亚中大夫之职,并赐“乔木世家”四字牌坊。1564年,遣木东救援胜保村,征服鼠罗的全加剌、秋光。1565年,征服你那的磋各、立压地两村。1568年,遣木东彻底平定了孤蒲的叛军。木东(日(嘉靖十三年九月廿六)-日(万历七年冬月十八)),字震阳,号文岩,又号欝华,纳西族名阿目阿都(A-mu A-tu),丽江第十六代土司,官拜丽江知府。木东是木高的长子。1559年,一个名叫孤蒲强盗率领土匪包围了中甸的高胜寨,木东奉命率兵解围,大破之。1568年,木东击破孤蒲叛军,并于翌年彻底将其歼灭。1569年,木东袭父职,为丽江土司。1570年,讨伐你那的才甸寨。1572年,你那的利干毛寨首领相刀投降,顿首谢罪。1574年,木东遣使朝贡。翌年受封中宪大夫,赐“西北藩篱”四字御书牌坊。1575年,木东亲自讨伐剌秋光寨,又遣长子木旺攻打那其音、你保二寨,大获全胜,斩四百余级、生擒三百余人。1577年,蕃族土匪入侵你那的毛佉寨,遣木旺前去防御。木旺出阵失利,但随后奋勇当先大破敌军并乘胜追击。1579年,建立香水、胜烈、俸杨等寨。
木旺(日-日),字万春,号玉龙,又字神岗,纳西族名阿都阿胜(A-tu A-sheng),是丽江第十七代土司,官拜丽江知府。木旺是前任土司木东的长子。1579年,木东逝世,木旺嗣位。1581年,受明朝册封为丽江知府。1582年,永宁五所士兵叛乱,焚毁鼠罗的二十七村。木旺率兵亲征,将叛军击退,并乘胜攻取香水、普剌、加瓦等村。1583年,亲征永宁,擒知府阿雄和随从数人。翌年平定阿雄残党的叛乱。1586年,重建香柱村,并攻取香水、戟买、罗相、丈明原等村。翌年擒杀左所匪首阿卷、剌毛加。1588年,剌他的西番部落包围香柱村,被木旺击败。万历帝封他为中宪大夫、其妻罗氏宁为恭人。1594年,缅甸侵犯永昌、腾越等地,被木旺击退。1596年,缅甸包围永昌、腾越,木旺率兵救援,没于阵中。[1]追授中顺大夫、云南布政使司参政。其子木青嗣位。1631年,因孙木增的军功,木旺被追封为通奉大夫加广西布政使司协理布政使衔。其妻罗氏宁亦追封夫人。木青(日-日),字长生,号乔岳,别字松鹤,纳西族名阿胜阿宅(A-sheng A-chai),是丽江第十八代土司,官拜丽江知府。木青是木旺的长子。1592年, 云龙州的傈僳族土匪劫掠官盐。木青奉黔国公沐昌祥之命前往征讨, 成功击退土匪。1596年,木旺逝世,木青嗣位,并被任命为丽江知府。1597年,大侯州、顺宁等地叛乱,木青提供四千两纹银充作军饷。根据《木氏宦谱》的记载,木青于同年率军征讨大侯州、顺宁的叛军,没于阵中。但根据约瑟夫·洛克搜集到的纳西族民间传说却称:木青信奉藏传佛教,有厌世之感,去玉龙雪山的何桑于古峰之后便再也没有回来(可能系自杀身亡)。其子木增嗣位。1606年,因木增的军功,木青被追封为中宪大夫。1631年,追封二品通奉大夫,加广西布政使司助理布政使衔。木青与其子木增一样爱好诗文,著有诗集《玉水清音》,今已失传。另有诗作收录于《滇南诗略》、《列朝诗选》、《清诗略》等诗集中。木增(日-日),字长卿,又字生白,号华岳。纳西族名阿宅阿寺(A-chai A-ssu,一译阿宅阿诗)。丽江第十九代土司,官拜丽江知府。木增是木青与阿室加(罗氏春)的独生子。1598年(万历二十六年),木增被明廷承认为木青的继承人。翌年继承土司之位,当时年仅11岁。1599年,击破香水、好尧等地叛军,翌年将捷报传至明廷,得到万历帝的嘉奖。万历二十八年七月初十(日),正式被明廷册封为土司。此后至1617年,又多次清剿周围的叛军。1606年,明廷册封木增为中宪大夫兼丽江知府。其妻阿室于受封太恭人。1618年,木增向明廷进贡。当得知后金攻打辽阳的消息后,捐赠一万两纹银给户部充作军费,获得嘉奖。1620年,再捐一千二百两,获赐忠义之称号。而在另一方面,木增积极对外扩张。他向先祖一样,不断侵占四川甘孜州康南地区以及木里一带藏族各土司地盘,将边界推进到雅砻江畔的今雅江县一带。嘉绒十八土司不堪骚扰。明正土司(长河西鱼通宁远宣慰司)一面据江险抵抗,一面飞报明廷告急。因受雅砻江天险的阻碍和明正土司大军的竭力抵抗,木增的扩张才被阻止。[1]1623年(天启三年),受封云南布政使司右参政。翌年隐退到芝山,以其子木懿继承土司之位。根据丽江传说,木增的退隐是因为其妻子阿勒邱病逝,但《木氏宦谱》中找不到阿勒邱的名字。木增虽然退隐,但在重大事件上仍然握有决策权。木懿每天早晨都要到木增的隐居地请示重大事件的解决方法。1625年,再次捐献一千两以抗击后金,由云南布政使呈交明廷,加封太中大夫,其妻阿室于加封淑人。1631年,封广西布政使司助理布政使,授通奉大夫。1640年,转封四川布政使。1643年,镇压剑川州百户李永镇的叛乱。1644年,受封太仆寺正卿。1646年,升太常寺正卿。木增在位期间是丽江土司的全盛时期。木增信奉藏传佛教,并取藏族名“松弄热登”(又作四郎罗登、萨当杰布)。[1]第十世噶玛巴·秋英多杰在与格鲁派的斗争中失势后,曾逃到丽江避难。[2]此外,他推崇中原的儒学,徐霞客来到丽江时,曾是木增的座上客;木增让徐霞客担任儿子木懿的老师。木增与木泰、木公、木高、木青、木靖都以工于诗文而知名,六人并称“木氏六公”。著有《啸月函》、《山中逸集》、 《芝山集》、 《空翠居录》等多部诗集。木懿(日-日),字昆仑,号台美,纳西族名阿寺阿春(A-ssu A-ch'un)。他是丽江第二十代土司,官拜丽江知府。木懿是木增与阿室挥所生的长子。根据《木氏宦谱》的记载,他自幼颖慧,充满爱敬,且智勇过人。在木增的儿子中,木懿最受钟爱。1624年,木增退隐到芝山,木懿嗣位,并被明朝封为丽江知府。木懿每天早晨都要去木增的卧房,请教重要问题的对策。1636年(崇祯九年),番人咇哩叛乱,劫掠云南各地。木懿渡长江北上,击退咇哩,使其不敢再犯丽江边境。阿永年欲当蒗蕖州知州,未果,便暗杀政敌。木懿奉命前去讨伐,杀阿永年。崇祯帝大喜,令将蒗蕖州划归丽江管辖。1639年(崇祯十二年),封中宪大夫,加云南布政使司右参政衔;其父木增则加四川布政使衔。明朝批准在昆明为木懿建立“益笃忠贞”牌坊,以表彰其功绩。但木懿没有建立牌坊,而是将建牌坊的资金全部捐给户部,充当明军军费。崇祯帝升木懿为太常寺正卿、布政使右参政。1647年(永历元年),丽江被张献忠的流寇袭击,木府众多重要文书被毁。1659年(顺治十六年),顺治帝派兵进入云南时,木懿表示效忠于清朝。翌年,清廷册封他为丽江知府。云南的吴三桂计划叛清,于1667年遣人征调丽江兵一千人,遭到木懿拒绝。吴三桂便派兵查抄木府,没收丽江土司的金印。翌年,将丽江辖下的诏国、你那、香罗、鼠罗、中甸五县割让给吐蕃。吴三桂逮捕木懿并押往昆明囚禁,还责令丽江赔偿遗失的税收;但康熙帝听从了云南巡抚李天浴的意见,免除了这一税收。1669年,吴三桂将丽江辖下的其宗和剌普送给吐蕃,并责令木懿赔偿重大税收损失。木懿不从,被吴三桂罢免官职,以其子木靖为新任丽江知府。木懿在昆明的监狱里被关押了七年,直到三藩之乱平定后才被释放回丽江。后来到了1694年,康熙帝才再次下令免除了这笔税收。木靖:木靖(日-日),字晓苍,号文明,纳西族名阿春阿俗(A-ch'un A-su),是丽江第二十一代土司,官拜丽江知府。木靖是木懿的长子,为人谦和,自幼爱好读四书五经和写诗文,常手不释卷。木靖非常博学,并对学者非常尊敬,他曾将木府所藏的书籍木刻成册刊行。1669年,木懿受到吴三桂的谗言被罢免丽江知府的官职,康熙帝接受云南布政使的奏请,任命木靖为新的丽江知府。但在敕书尚未到达丽江的时候木靖便逝世了。木靖无子,收弟弟木櫾的儿子木尧为养子。木靖死后,清廷任命木尧为新的丽江土司,但在木尧的奏请下,最终册封木櫾为新的土司。木尧(日-日)),字中嵩,号华岳,纳西族名阿俗阿胃(A-su A-wei),清代初期丽江土司,官拜丽江知府。木尧是木櫾的长子,由于伯父木靖无子,木尧被木靖收为养子。木靖逝世后,康熙帝欲册封木尧为丽江土司,但木尧推荐木櫾继任。康熙帝遂封木櫾为丽江土司,但木尧掌管实权。1680年,木櫾因病辞职,木尧继任土司之职。当时云南仍处于三藩之一吴三桂的势力范围之内,木尧拒绝向吴三桂效忠,并秘密调查了吴三桂的亲信,将他们的状况报告给清朝。木尧筹集了军粮并送至清军,云贵总督赵良栋奏闻康熙帝,因此得到嘉奖,并于1681年正式受封为丽江土司。清朝大将军章泰进驻楚雄,敕谕木尧攻打吴三桂叛军。吴三桂的手下胡国柱欲从丽江逃往吐蕃(西藏)。木尧组织部众假装向导,将胡国柱部引入山林,以一万人围歼之。胡国柱大败自杀,所部几乎全军覆没,缴获武器甚众。蔡毓荣、尹辟联名奏其功,康熙帝于1684年封之为丽江知府。但由于患有风湿病,木尧不久后便提出辞职。日(康熙二十七年十月廿三),木尧被封为中宪大夫。1692年,木尧正式退隐。因长子木贵早卒,由次子木兴嗣位。
木兴(日-日),字维新,号雪城,纳西族名阿胃阿挥(纳西语:Aw-Wùa Aw-Khü),[1]是丽江第二十三代世袭土司,官拜丽江知府。木兴是木尧的次子,生性聪明,喜好读书。他善于作诗写字并广交学者。其诗文受到云贵制军蒋陈锡的赞赏,并与蒋成为挚友。1692年,木尧退隐,由木兴嗣土司之位。木兴无子,收弟弟木弘之子木崇为养子。1703年,被册封为丽江知府。1706年,炉蛮部落谋叛,木兴奉命调查此事,并提出鹤庆、丽江两地的军防建议。同年修建孔庙,花费一千两开办学校、聘请教书先生。1720年,清廷自云南攻打西藏,木兴派出二千人支援清军,并同木崇一起率土兵五百人参战。他在催运兵粮时,发现剌普头人巴松克扣粮饷,便将其处死。但巴松是四川总督年羹尧的亲信,木兴遂与年羹尧结怨。年羹尧上奏康熙帝,对木兴进行诬告。随后木兴被召回,云贵总督蒋陈锡将诬告文书交给了木兴。木兴因为惊恐而病重,不久逝世。同年,其养子木崇因风湿病而病逝,木府陷入混乱之中。其弟木钟嗣位。木钟(日-日),字云林,号永茂,纳西族名阿挥阿住(纳西语:Aw-Khü A-dzu),[1]是丽江第二十四代也是最后一代世袭土司,官拜丽江知府。木钟是木尧的第四子、也是木兴的弟弟。木钟生性纯雅冷静,六岁时,便得到姚安土官同知高奣映的赏识,以其为婿养子。1720年,土司木兴及其养子木崇皆在参加清廷对西藏的战争中死去。木府无人管理,幕僚们便奉木钟回到丽江嗣位。他受到丽江百姓的爱戴。1722年,丽江百姓联名上书朝廷,请求册立木钟为丽江知府,得到清廷的准许。但木钟的嗣位受到了以阿知立(Aw-dzhi-lěr)[2]为首的其他贵族(五虎十四彪党)的反对。这些贵族在木兴逝世、政务混乱时趁机欺诈百姓,并栽赃于已故的木兴。阿知立、阿仲苴、和日喜、阿宝等人向云贵总督高其倬、云南巡抚杨名时告状,恳求在丽江改土归流。[3]由于四川总督年羹尧的亲信巴松被木兴处决,年羹尧对丽江木氏甚为不满。云贵总督高其倬又与年羹尧一党,便伺机报复,未加详察便奏闻雍正帝,建议改土归流。翌年5月31日(雍正元年四月廿七),雍正帝下令对丽江进行改土归流。木钟被降为土通判,由流官杨馝接替其担任丽江知府。木钟奉命前往剑川州征收土地赋税时,被剑川州知州逮捕。高其倬勒令木钟赔纳拖欠的赋税一万两纹银,木钟无法缴纳,高其倬便指使杨馝没收了木府的田地、住宅。五虎十四彪党为了消除自己的犯罪事实,查抄了木府,烧毁了许多帐册,但仍有许多文书被木钟的夫人高氏寿藏了起来。木钟在剑川得知木府被查抄后,忧虑成疾。他于1725年病重,被送回丽江调养。不久便逝世了。1735年(雍正十三年),木钟被追封为承德郎,其妻高氏寿追封安人。
东巴文字:东巴文化是纳西族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东巴文化指纳西族古代文化,因保存于东巴教而得名,已1000多年的历史。主要包括东巴文字、东巴经、东巴绘画、东巴音乐、东巴舞蹈、东巴法器和各种祭祀仪式等。东巴文是一种原始的图画象形文字,主要为东巴教徒传授使用,书写东巴经文,故称东巴文。纳西话叫“思究鲁究”,意为“木迹石迹”,见木画木,见石画石。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留记在木头石头上的迹印”;二是“木石之痕迹”,可引申为见木画木,见石画石。因这种文字大多只由东巴掌握,用来撰写经典,所以又称它为"东巴特额",意即东巴文。东巴文是一种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的图画象形文字。其文字形态十分原始,甚至比甲骨文的形态还要原始,属于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态,但亦能完整纪录典藏。 东巴文是居于西藏东部及云南省北部的少数民族纳西族所使用的文字。东巴文源于纳西族的宗教典籍兼百科全书的《东巴经》。由于这种文字由东巴(智者)所掌握,故称东巴文。东巴文有1400多个单字,词语丰富,能够表达细腻的情感,能记录复杂的事件,亦能写诗作文。东巴文被称之为世界唯一存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誉为文字的“活化石”。2003年,东巴古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并进行数码记录[5-6]。2005年,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院开始进行东巴文国际标准化工作,系统整理东巴文的书写、语音和语义等。但在同年贵州省第二次乡村旅游论坛上,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张小军提出"由于过度商业开发,东巴文正面临灭绝境地。东巴文创始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大约有1400个单字,至今仍为东巴(祭司)、研究者和艺术家东巴文历史所使用,被当今学者们认为比巴比伦楔形文字、古埃及圣书文字、中美洲玛雅文字和中国甲骨文字显得更为原始古朴,是世界上唯一仍然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视为全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这种古文字对于研究比较文字学和人类文化史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人类社会文字起源和发展的“活化石”。 随着纳西族社会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在明末清初,从东巴象形文字演变发展而来的还有一种标音文字,称“哥巴文”。“哥巴”是弟子的意思,“哥巴文”的意思是东巴什罗后代弟子创造的文字,“哥巴文”是对东巴文的改造和发展。东巴也用它写了二百来册经书。这种文字笔画简单,一字一音,比象形东巴文进了一步。哥巴文虽有2400多个符号,但重复较多,常用的只有500多字,标音不标调,同音和近音代替很多,致使运用不广。纳西族创造了两种古文字,而且至今还使用着这两种古文字,这在世界文字发展史上的确是个奇迹。 著名的“丽江壁画”是明代纳西族社会大开放的产物,它的绘制从明初到清初,先后延续了300多年。明末清初,是丽江壁画繁荣鼎盛时期,距今已有五百年历史。  明朝时期,丽江木氏土司正值鼎盛之时,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为显其富有,所以他大建宫室,建成了一批颇具规模的建筑群现存的白沙琉璃殿、大宝积宫和大定阁等庙宇均为该时期所建。其中所藏的明代壁画,是极为珍贵的文物,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宝积宫现存壁画558幅,是丽江壁画收藏最多的地方。壁画融汉、藏、纳西文化一体,众教合一,展示了藏传佛教和儒、道等生活故事。  白沙壁画在这漫长岁月中,丽江经历了十多代土司与流官们的统治。土司与流官中,有开明者,也有昏庸者;有兴盛者,也有衰败者;有信佛者,也有信道者,还有信喇嘛教者。随着统治者的喜好,丽江的各种宗教常有此起彼伏的交替发展过程,加上丽江的庙宇常有时起时衰,这就直接影响了壁画的兴衰。  1962年,云南省文物工作队的调查报告是这样写的:“丽江壁画分布于漾西之万德宫、大研镇皈依堂、寒潭寺、束河大觉宫、崖脚村木氏故宅、芝山福国寺、白沙琉璃殿、大宝积宫、护法堂、大定阁、雪松村之雪松庵等处。”当时,丽江现存的壁画还有十余处之多、200多幅作品。现存的55幅壁画分布在古城周边的宗教建筑群大宝积宫、琉璃殿、大定阁和束河的大觉宫等四座寺庙里。其中,位于大研古城以北五公里白沙村大宝积宫的壁画于1996年被国家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上白沙村是木氏土司家族的发祥地,也是纳西族进入丽江坝子最早的定居点。明初纳西族人才由白沙村迁移到大研镇。改土归流:改土归流明初以至明中叶,木氏领主号令一方,夜郎自大。对封建朝廷只承担着差发、纳贡和应征调三项义务,数目不大,孔兴询《创建丽江文庙碑记》说“其分府而来者,无户口刑名钱粮之责,日用且仰给于世府。”到了明末清初,情况大不同了。一方面封建朝廷的势力步步深入,对丽江的控制越来越加强。首先,封建中央逐步掌握丽江的田地户口数,如正德和万历年间,朝廷根据三百一十八顷的田地数,以及二千三百余户、五万七千余口的户口数,征收夏税麦秋粮米麦共二千四百多石。万历时,还增收差发米一百六十余石,以及花班竹银一百两。到清朝雍正年间,朝廷已掌握全部丽江田地户口数,直接征收田赋税课,原先为木氏领主独占的矿场盐井也全由朝廷专营。其次,从明嘉靖朝开始增加了贡纳白银一项。从嘉靖三十九年到天启五年共六十六年中,贡银达五万五千余两,每年平均八百五十两左右。再次,朝廷任命的流官通判的实权逐渐增大,明初就设有流官通判,但只有虚名,根本不能到任,最多到省而已。至明末清初,流官通判不但已经到丽江任事,而且有了一些活动。如康熙三十九年,流官通判就曾建立学宫,四十五年,建立玉河书院,等等。木氏领主对封建朝廷已经是有求必应了。这和过去大不相同。如木增在万历三十八年,助饷银二万余两,四十八年,“辽阳大惊,饷银一万解京”,又“助银一千二百两”,天启二年,“四川奢酋作叛,解饷”,并“差人赴阙,陈言十事,捐银一千助国,颁赏阵亡忠孝。五年,助银一千解司”,崇祯三年,“助京及黔饷并解部”,十年,“助陵工及捐银五百解京”,可见当时木氏领主对中央王朝是非常“忠心”的。清初,木氏的政治统治名存实亡。清顺治十七年(公元一六六0年),木懿袭土知府职,事实上虚有其名。康熙年间,蒙番占据中甸等处,吴三桂以通番之罪,把木懿押解省城,并令其赔纳中甸等处的米麦征额,旋后吴三桂又以割江内剌普其宗等地求教于蒙番,再逼令土府认纳这些地方的秋粮夏税。木氏领主不但不能保有原属区域加以统治,而且被吴三桂任意宰割和左右了。雍正年间,清王朝利用纳西族内部新兴的地主势力,把领主政治统治推开,取而代之。还在雍正元年,纳西族地主阿知立、阿仲苴、和日嘉与阿宝等,赴省申诉,请求改土设流。总督高其倬、巡抚杨名时题请改设流官知府,降土知府为土通判。这时朝廷是求之不得的事,故马上下令改土归流了。这种兵不血刃的改土归流实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改土归流的实现,标志着领主政治统治的垮台,也标明了从领主制到地主制转化过程的最后终结。这是因为改土归流的结果,废除了封建领主大土地所有制,确立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改组了行政机构,委派流官到地方主政,并设置府、厅、州、县,将原有的“自治”体制,从根本上给以变革,将政权模式与内地划一。木氏土司从此降为通判,权力和影响都被削弱了。把土府旧人员“或围为六房,或用为乡约”,原十二里改为“里社保约”;流官掌印,钱粮税课全归流官控制;流官控制地方武装,解除了土官兵权;剥夺了领主对矿场、盐井和茶叶的独占权,由朝廷专营;创立书院,令学子学习礼乐,开科取士,控制文化。之后儒家汉文化,从木氏家族的专有垄断中解脱了出来,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 经历了清朝的改土归流后,木氏政权土崩瓦解,这不仅仅是土司制度的一次革命,对木氏和丽江而言,它对整个丽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政治上废除了古老的土司制度,结束了木氏称雄一方的局面,外界和丽江的沟通开始变得畅通,有利于边疆各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和交流。外地派来的流官迅速开展兴修水利、办学、组织商会等工作,给丽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内容。而在经济上,政治“高墙”被推翻后,进入丽江的人群增加了,促进了当地耕作技术的提高,还促进了当地与外界物资交流,使当地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在文化方面,从《丽江府志稿》可见一斑,其曰“各乡村创立义学,广育人才,一时学校如林而家弦户诵”。流官们热衷办学其成效是十分显著的,从乾隆元年到清朝末年间,丽江就产生过60多名举人,其中大部分留下了诗文集,如今已经成为丽江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但改土归流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一方面是民族领袖后继乏人,另一方面是土官成为傀儡后,一味地推行汉文化,使当地一些古老的民俗没能得到很好的传承。历史价值:“敬天法祖”是纳西族古代文化中人们都推崇的一种理念,在每年正月都要举行隆重的“祭天”仪式。李京《云南志略》即称:他们“不事神佛,惟正月十五日登山祭天,极严洁。男女动百数,各执其手,团旋歌舞以为乐。”祭天地是纳西人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一种特定仪式,男女均可参加,束缚甚少。但到明代以后,传统仪式发生了变革,除祭天地之外,还增加了 “王”(君王或木天王),且只许男子参加。 “王权”观念进入祭天大典,说明中央王朝观念逐步深入民心,同时也预示着父系制度的确立和女权地位的下降。木氏土司对朝廷诏令十分看重,倡导“忠君至恳”。从木氏的一犀利文学作品中可见一斑,如木泰的《两关使节》:“凤诏每来红日近,鹤书不到白云闲;折梅寄赠皇华使,愿上封章慰百蛮。”
木氏后裔:木氏后人有成就者众多,或为官或为商,或为饱学之士专攻学术。而木霁弘属于后者。在昆明北市区一个名叫“茶马古道”的茶楼里,木先生和一大群文化圈的朋友在谈笑风生,他开的这个茶楼几乎成了文化圈名人特别是好茶之士必到之地。一间大会客厅内摆着名家的字画,宣纸和磨好墨的砚台随意摆放着,到这里的文人雅士都可以提笔挥洒展示自己的墨宝。整个房间的布局似乎在诠释着一句话“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身为云南大学教授的木霁弘如今已是名人。作为“茶马古道”的首先提出者,他对茶马古道文化的研究始终在吸引着文化圈人士的眼光。木霁弘的父亲是云南大学著名的纳西族历史学家,云南历史文化造诣十分深厚。而木霁弘的治学之路并不顺畅,他经历过文革的磨难,他曾经在昆明黑龙潭的花渔沟当过知青,之后又到云南省第二机械厂做过装配工,几经波折,他还是走上了治学之路,继承了父亲的衣钵。为记者泡上一杯汤色诱人的普洱茶,木先生的思维开始在“茶马古道”和“普洱茶”两个关键词之间飞速跳跃。1987年,木霁弘和好朋友徐涌涛走向滇西北,对地方方言进行调查。他们沿着古老的石板路,一路追寻古老马帮的足迹,在每一个驿站,每一块石板,他都用脚去体会,用心去思考。残存的马蹄印,茂密的森林,厚厚的落叶,鬼斧神工的崖画,让他惊叹不已。漫长的几个月后,他们参加了《中甸历史资料汇编》,在这本书里,“茶马古道”一词被他正式提出。对茶马古道文化的研究需要的不仅仅是时间,还需要毅力,1990年7月,木霁弘和5位青年学者开始了跋涉之旅,在历时100天中,他们的足迹踏过滇、川、藏三省区。他们此行的目的是考察古老文化。一年后,木霁弘、徐涌涛、陈保亚、王晓松、李旭、李林6人合作完成了一本书——《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这本书里,“茶马古道”成为历史地理、社会经济、民族文化各个领域的一个整体概念。之后,“茶马古道”更成为云南文化领域内的一个新体系。 说起木氏家族,他最欣赏的是其生存哲学,他认为生存哲学是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还有就是木氏六公留下的古诗词,他曾经通过搜集整理后主编了一本《丽江诗画》,结束采访时他将这本书送给了记者,他说,“从这本书里能感受到木氏先辈们的思想和生活。
纳西族:我国的纳西族主要聚于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维西、香格里拉(中甸)、宁蒗县、永胜县及四川省盐边县、木里县和西藏自治区芒康县盐井镇等。现有人口为324679人。主要分布:云南省是纳西族的主要聚居地,有纳西族295,464人(2000年人口普查),占纳西族人口的95.5%。除云南外,四川和西藏均有纳西族聚居地,四川有纳西族8,725人,占2.8%,西藏有1,223人,占0.4%;其余省市区均有散居,共有4,065人,占1.3%。纳西族也是昆明市非土著民族中的第一大民族。称谓争议:自称由于纳西语方言的差异,有:纳西、纳、纳日、纳罕、纳若等多种自称。这些自称在发音上有轻微差别,但基本族称都是“纳”;而西、恒、罕、日都是“人”的意思。1954年,中央民委派出云南民族识别调查小组根据名从其主原则,确定 纳西族 为统一族称。争议滇川交界自称“纳”或“纳日”的族群,在四川没有经过民族识别,沿用了上层人士的说法,被确定为蒙古族,而在云南,纳人被识别为纳西族支系。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在1990年将纳人确定为摩梭人。放弃“纳西”,而以“纳”作为族称的呼声很高。他称汉文献中对纳西族的他称有:麽些、摩梭或摩些(“些”读为“suō”)。藏语称纳西族为:姜 或 卓。语言文字:语言纳西语,一般归入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学者认为纳西语界于羌语支与彝语支之间)。纳西语分为西部、东部两大方言。使用西部方言者约有26万人,占总人口的87%。纳西语的基本语序:主语——宾语——谓语(S——O——V)。文字一般认为,纳西族有两种传统文字:东巴文和哥巴文。东巴文(纳西象形文字):是一种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的象形文字,文字形态比甲骨文还要原始。被认为是世界上唯一仍然活着的象形文字。哥巴文:是一种音节文字。宗教信仰:纳西族信仰东巴教、藏传佛教等宗教。丽江纳西族还普遍信奉“三朵”神,成为多种信仰的民族。宗教文化:东巴教是纳西族的特有宗教。东巴文化因保存于东巴教而得名。主要包括东巴文字、东巴经、东巴绘画、东巴音乐、东巴舞蹈、东巴法器和各种祭祀仪式等。东巴,意为智者,是宗教活动的组织者、主持者,又由于他们掌握东巴文,能写经、诵经,能舞蹈、绘画、雕塑,懂得天文、地理、历法,所以成为纳西族古文化的重要传承者。东巴教即因东巴而得名。东巴文,是一种象形文字,主要为东巴教徒传授使用,书写东巴经文,故称东巴文。东巴经,是东巴教徒用象形文字东巴文写成的经书,按其性质属于民族古文献,由东巴祭司来抄写和唱诵,故称东巴经。流传下来的东巴经约2万册,依内容分类,有1000余种。东巴经内涵丰富,是研究纳西族古代哲学思想、宗教民俗、社会历史、伦理道德、民族关系、文学艺术、语言文字诸方面的珍贵资料。因此,东已经又被称为纳西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2003年,纳西东巴古籍文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东巴舞蹈。东巴经中,有专门记录舞蹈的经书。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仅有的舞蹈专著。书中用东巴文较完整系统地记录了纳西族古典舞蹈类别、跳法以及道具、服装等,具有舞谱的特征,是国内外极为罕见的舞蹈艺术历史文献。据著名舞蹈专家戴爱莲考证说,东巴舞谱在内容及历史年代方面,都超过了保存于西班牙的称为世界最早的舞谱。祭祀仪式。纳西族在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力图诠释和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两大矛盾的五十多种东巴教法事仪式,规模较大的有祭天、祭署、祭风、祭丁巴什罗等四种仪式。东巴绘画,大体分为木牌画、纸牌画、卷轴画三种。其中以卷轴画最有名,又以表现天堂、人间和地狱的《神路图》为其代表。2006年,纳西东巴画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东巴音乐,指东巴在宗教祭祀活动中有所吟诵的曲调音乐,并伴有器乐。这种音乐流传于东巴口头,或零星保存于东巴经和东巴画中。除了占卜经书以外,东巴经书都是要通过诵唱表现出来的。东巴唱腔有五十种左右。
二、武定罗婺那(凤)氏土司:作为云南三大土司那氏土司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已经很陌生了。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那氏土司。武定彝族凤(那)氏土司,曾经在武定乃至西南地区彝族历史上扮演过重要的角色,也是彝族历史上一个比较显赫的家族,在其存在的700多年中,对云南乃至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发展历程在西南彝族中最具有代表性,是西南彝族土司发展的一个缩影。在明清时期,武定土司与东川、沾益、丽江、水西、建昌、乌蒙、芒部等土司建立了直接或间接的姻亲关系,形成了区域性的联姻集团、彼此相互依靠,无论是对朝廷的反抗还是冤家的械斗,都可向自己的姻亲求援,即“有事则相互救援”,从而寻求在政治、军事上的相互庇护和依靠。其婚姻关系特点值得我们研究。一、与水西宣慰司和建昌府安氏的联姻(道光)《云南通志》记载:“瞿氏大岔,乃阴翼阿伦为子,挟其甥婿贵州水西土舍安国亨、四川建昌土官凤氏兵力,谋夺索林与阿伦”。安国亨为贵州宣慰使,瞿氏为武定军民府知府凤朝明之妻,即凤昭之母,安国亨为其甥婿,彼此之间有密切的姻亲关系。二、与乌撒军民府安氏的联姻《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武定夷目张世臣纠小东川互贼千余和东川土酋禄千钟及禄阿伽率兵与设科合。后各贼就擒,惟张世臣遁匿。张世臣最凶捍,与东川、乌撒有婚姻之好。”天启元年,水西土舍安邦彦在永宁宣抚使奢崇民叛乱后蚁附而起,二年正月,乌撒土酋安效良也助逆为乱,二月,沾益土妇设科纠集土目普胙等起兵作乱。作为与东川、乌撒有姻亲关系的武定夷目张世臣便与设科遥相呼应,攻陷他颇、补知等地,其表现“最凶悍”就不难理解了。三、与东川军民府禄氏的联姻《滇云历年传》记载“铨见布政瓒四路大兵追捕,……遂与安哲奔东川,投朝文妻兄阿志”。《天下郡国利病书》说:“武定互夷张世臣最凶悍,与东川、乌撒有婚姻之好”。《武定凤氏本末笺证》也记载:“东川营长阿科,其(凤继祖)妇翁也”。(道光)《云南通志》记载:“阿歹者,凤氏之裔也。其妇奢卓,东川法戛之女也”。《武定凤氏本末笺证》又说:“未及三载,阿爱死,遗留子凤如松。应运旋娶陆氏,遂复姓常,生子曰常守嗣。”嘉请六年冬,寻甸土舍安铨作乱,由于武定土知府凤昭叔凤朝文素与安铨通,彼此又为姻亲关系,很快便攻陷寻甸、嵩明,杀指挥,围省城。在云、贵、川镇兵的合剿下,安铨技穷,逃奔东川,准备投靠朝文妻兄,为东川营长所杀。朝文被诛,其养子凤继祖幸免。嘉靖后期,因与索林争袭而召集群党,围攻武定新城,其岳父东川营长阿科,助之攻曲靖、寻甸诸府,其势大张,并于隆庆元年被平定。天启年间,凤氏遗裔凤阿歹复作乱,与沾益土妇设科等攻陷城堡,成为“奢安之乱”的一个组成部分。凤阿歹之女阿爱原嫁贵州普安龙天佑为妻,其母奢卓死,便以奔丧为名,归撒甸,不回普安,天佑死后,私赘常应运为夫,未及三年,阿爱死,应运复娶东川陆氏为妻。陆氏即禄氏,为东川土酋禄天佑之妹,即史书记载“常应运充撒甸马头,遂与那酋等构争,爱又不久死,应运更要东川酋禄天佑之妹”。四、与金沙江北会川地区彝族上层的联姻会川即今会理地区,明朝时期土目林立,延至清代有红布所土司、普隆州土司、泥溪长官司、披沙土千户、会理土千户、通安土百户、苦竹土百户等。该地区与武定仅一江之隔,凤氏极易过江到达会川地区,因此相互间有密切的关系,或为家门,或为姻亲。据《武定凤氏本末笺证》记载:“阿歹旋死,其妇奢卓,东川法戛女也,赘于江(金沙江)外鲁鸡为夫”。《&明实录&彝族史料缉要》记载:“克,凤氏,嘉靖间已剿叛酋凤继祖之侄,原袭金沙江外。叛贼郑举等,数诱克复为土官,克引结江外七州诸互为姻亲,号召四十七马直陷武定。”《武定县万德区万宗铺村彝族社会历史调查》说,道光年间,那振兴女儿出嫁金沙江北沙土司家,作为女儿出嫁的礼物,那振兴将肯机、戛里、加里、昔康支等七村送给沙土司家。五、与贵州普安龙氏的联姻《武定凤氏本末笺证》记载:“凤阿爱者,奢卓女,盖赘鲁鸡之所生也。冒姓凤,已嫁贵州普安龙天佑为妻矣。”奢卓即凤阿歹之妻,阿歹死后,复赘江外鲁鸡为夫,生阿爱,嫁贵州普安龙天佑为妻。六、与沾益州沙氏的联姻据《清代武定彝族那氏土司档案史料校编》记载:“情缘氏等有沙主母系沾益州属沙应显之女,自适那门,贤淑清贞。”沙主母即土酋那显宗之妻沙氏,其夫那显宗故后,无子,要过继一族子为那显宗之子以承子嗣,沙氏作为正妻有极大的权力,经过与族人长期的争夺,决定由族人那振兴继承土舍。不久后沙氏又上诉废除那振兴为继承人,那振兴为了继承土司职位,几乎将自己的家产耗尽,还受到沙氏的种种虐待。七、与丽江土司木氏的联姻据《木世宦普》记载:“(木公)正妻阿氏蒙,官名凤氏睦,系武定府凤知府女,诰封恭人,生一子目;继妻阿宝于,官名凤氏韶,生二子,价、退。长男阿目,继父职”;“(木懿)正禄氏官,系武定府世宦之女,追封二品淑人,生二子,长男木靖继父职,次男木系。继妻禄氏瑞,亦系武定府世宦女,诰封二品淑人,生二子,长旃,次木溪。”丽江木氏土司乃明清时期滇西北一强大土司,不仅有强劲的军事和经济实力,而且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滇西入四川、吐蕃的交通要道,曾一度控制着滇西北和吐蕃藏族地区,朝廷对待木氏可谓优渥隆宠。八、与彝族唐氏的联姻据《清代武定彝族那氏土司档案史料校编》记载:“氏系贡生唐弘绪的亲生女,氏父唐弘绪系祖母那氏亲生之子,祖母那氏系故夫那嘉猷亲姑祖,氏伯爷唐氏幸妻那氏系嘉猷亲姑母,氏堂兄唐维精妻那氏系嘉猷堂姐,氏堂侄子妻那氏系嘉猷堂侄女。那唐两姓世世联姻者数百余年矣。”此文系那嘉猷妾唐氏在其夫故后,因被捏造与其仆人邱茂才通奸,擅用肘锁,抄抢银钱而向官府上诉之陈词。唐、那两家世代联姻,反映了彝族典型的姑舅表婚习俗。九、与环州土司李氏的婚姻据李联会等《武定彝族反土司斗争调查》记载,清朝末年,人民反抗土司的斗争越来越激烈,环州土司辖区也不例外,其境内四处散乱,加之多年与万德土司作战,土地荒芜,百姓疲劳,特别是几次与万德土司交锋,都是凭险要据点取胜,若再次交锋,就很难有取胜把握。于是当下决定与万德土司联姻修好,同时把小环佃作为陪嫁地送万德土司管辖,企图减轻环州的内外压力,免除后顾之忧。十、与彝族马司安氏的联姻据《武定县万德区万宗铺村彝族社会历史调查》记载,光绪年间万德土司那靖保娶了彝族马司安振邦的女儿安和清为第六妻,那靖保死后,实权操纵在那安和清手中。十一、与汉族的联姻据《武定县万德区万宗铺村彝族社会历史调查》记载,那靖保娶的六个老婆中,大太太赖氏,二太太段氏,三太太马氏,均为昆明汉族人。从武定万德土司与汉族通婚可以看出,那靖保的正妻已不是彝族,而娶了势力强大的汉族地主的女儿,这主要是改土归流后其社会形态的变迁,原来的婚姻集团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婚姻对象也就相应发生了变化,转而依靠汉族地主势力以求生存。
云南省武定县彝族那氏土司遗迹现状调查云南省武定县彝族那氏土司系彝族六祖德布德施后裔,那氏土司在罗婺部族的历史上是书写过许多让彝人骄傲与自豪的传奇。现当代不少关云南彝族的电视剧作和影视题材以及文学作品不少都取材于凤氏土司包括那氏土司的有关人文历史故事与史料。如《凤氏彝澜》、《绝代》(电影)等等,最近几年来有关那氏土司的成果不段问世。据此,有必要向大家介绍关于那氏土司遗址的一些情况,以便了解。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云南大学外语学院法语系马蓉同学通过实地田野考察后所作的关于那氏土司遗迹现状调查报告,请参阅并指正。]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少数民族以及中华民族文化不断流失,民族文化及遗产保护这一重要课题已经破在眉睫。武定彝族那氏土司,是明代凤氏土司的后裔。武定县万德乡是那土司最后的驻地。那氏土司在万德乡统治三百余年,不仅建立了完备的封建土司领主制度,还兴建了许多富有彝族文化色彩和体现土司领主特色的建筑,形成了独特的那土司三进院风格。武定那土司在三百多年的统治期间,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以及许多珍贵的物品。武定那土司文化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35年万德乡农民土司反土司起义以后,那土司建筑群遭到了严重的毁坏。最近30年内,由于人们对文化遗产缺乏认识,没有根本的遗产保护概念。加之地方政府对遗留建筑的随意拆迁改造,导致那土司遗迹遭遇了毁灭性的劫难。由于人为的破坏,以及当地经济状况的限制,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致使土司遗迹面临濒临消亡的现状。对其的保护因结合当地实际,寻求经济效益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机平衡点。以便更好的保护那土司遗迹,传承彝族土司文化。
缘起:  作者在那土司城堡遗址居住的十年间,亲身经历并目睹了那土司遗迹遭受的种种破坏。作为一名当地的少数民族,作者希望通过对那土司遗迹现状的调查,唤起当地人保护祖辈文化遗产的意识,并呼吁政府对其进行详细的开发保护规划。  调查目的:   通过深入调查那土司遗迹现状,分析那土司遗迹破坏程度、那土司文化遗迹的消失危机以及那土司文化遗迹现状的深层原因;通过对云南那土司遗迹的实地调查研究,搜集和整理古遗迹的现存状况和受保护情况,从而拓展分析现今人们对古文化遗产的态度;对那土司遗迹进行尝试性旅游景点开发规划。  调查地点及范围:  云南省武定县万德乡万德村、团碑村、马德平村。己衣乡罗能村。  调查对象:  零散分布在武定县境内各地的那土司遗迹、遗迹所在地村民
   概述:  武定彝族那氏土司,是明代凤氏土司的后裔。武定县万德乡是那土司最后的驻地。那氏土司在万德乡统治三百余年,不仅建立了完备的封建土司领主制度,还兴建了许多富有彝族文化色彩和体现土司领主特色的建筑,形成了独特的那土司三进院风格。自1935年万德乡农民土司反土司起义以后,那土司建筑群遭到了严重的毁坏。最近30年内,由于人们对文化遗产缺乏认识,没有根本的遗产保护概念。加之地方政府对遗留建筑的随意拆迁改造,导致那土司遗迹遭遇了毁灭性的劫难。武定那土司文化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以及许多珍贵的物品,但由于人为的破坏,以及当地经济状况的限制,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致使土司遗迹面临濒临消亡的现状。对其的保护因结合当地实际,寻求经济效益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机平衡点。以便更好的保护那土司遗迹,传承彝族土司文化。
一、那土司历史简介  1、那土司形成  据史料记载,那氏土司为明朝凤氏土司后裔,但其形成过程,尚无具体史料可以考证。到目前为止,人们所了解的那土司的形成过程,是由长者口传而得知,即:自明朝凤继祖叛乱,朝廷实施改土归流后,流兵开始在武定境内到处追缴其残部。凤氏余系于万历年间逃往武定西北,为躲避追杀,分别易姓那、李氏。易姓后的李氏逃往武定县环州一带,建立起了后来的李氏土司家族,而逃遁往万德方向的那氏,先在大黑山[1]安营扎寨,后由于此地气候寒冷,缺水短粮,故从大黑山搬移至万德滑石板山坳的大寨子。康熙末年,那备从大寨子迁入万德村,逐渐建起了土司城堡。  2、那土司袭职  凤易那姓后,在建立土司制的三百多年间,共沿袭了十个世祖,  即:那天凤、那备、那德洪、那嘉猷、那显宗、那振兴、那嘉猷、  那仁安、 那靖保、那安和卿。
 二、那土司所辖范围  清朝年间那土司辖区为:武定县北部大部。东至今禄劝老过,南至武定县城北,西至金树沟,北至金沙江沿岸以四川会理为界。  民国后,那土司势力渐衰,西南面已逐渐分割出去。  1935年,万德自乌、马德平人民反土司起义后,南面辖区又缩小。  现指的所辖范围,为万德乡、己衣乡全部,发窝、田心、东坡乡部分村寨。
 三、 那土司所辖范围内遗迹  万德乡万德村是那土司政治权利中心,为土司城堡所在地,所以那土司所辖范围内遗迹主要分布在万德乡境内,其它地方的遗迹基本上已经损毁殆尽。  1、万德乡万德村内遗迹  万德村内遗迹主要为:土司城堡、土司家庙[2]。   ⑴土司城堡  那土司城堡原占地面积约一万五千平方米,因万德村地势为东高西低的斜面,土司城堡依势而建,从西端的“大照壁”到东端的“祖公房”形成步步高之势,是典型的三进院格局建筑。布局为:大照壁---第一进大门----第二进大堂----第三殿堂。  大照壁:长约15米,高约10米,南北走向。照壁前有一条宽约10米的通道,然后是23级石阶通往一约2.5米高,15米宽的高坎,高坎尽头便是一进大门。  一进大门:为三间并排的平房,中间一间为大门,两侧为门房。进大门后有一小院,小院尽头为第二进大堂正门,小院右侧为马棚和奴隶住房。  第二进大堂:进入第二进大堂正门后,还有第三门,之后才进入大堂内。院内布局为:左侧,土兵[3]房---马司[4]房;右侧,土兵房---收租房---楚司[5]房。正面,中为公堂,左右为门房、客房、谷仓。第二进大堂为土司审案的公堂,两侧各有东西厢房,东厢中间为平板砖块和石条镶成的大院,可容千人左右。公堂后有侧门可入,为审案小憩场所。公堂后墙有三孔门,后有一横过道,然后进入第三殿堂。  第三进殿堂:三进殿堂院内,左右各为管家房、客房和厨房,中为土司住所。院内还有一棵古榕树,树龄约为四百年。从大照壁到第三进殿堂,形成了土司特有的三进院格局。  祖宗房,观音阁:在第三进殿堂后,还有一道院,左右为奴隶住所,正中一间为供奉祖宗的阁子;观音寺又位于祖宗房的右上方。  大、小花厅:大花厅位于第三殿堂右侧院外,小花厅位于祖宗房右侧院外。小花厅据说为土司千金居住地,有三间小楼房,院内有一方池水,池上建有曲折的回廊,雅静清幽;大花厅为一幢板楼,用途不明。  那土司城堡面朝北部蜿蜒曲折的金沙江以及绵延不绝的山峦,视野广阔,此范围内皆为土司势力盘踞地。为巩固其势力,那土司曾广征劳力,修建了一条从大照壁直至金沙江边一个名叫热水塘的地方的土司官道。  ⑵土司家庙  那土司家庙位于今万德中学内,遗有观音阁一座,石质香炉一尊;原有莲花池一对,呈“8”字形;土司大钟一口,重约两百公斤,系嘉庆年间,据土法,由金、银、铜、铝、铁混合炼制而成。
 2、万德乡团碑村委会耐木过村遗迹  耐木过又称新衙门,解放前为那延寿府邸,主要控制今万德乡团碑村委会自乌,波波亨等地。遗有“三进院”格局庭院一个,第三进院正屋里,遗有土司摆放祖宗灵位的长供桌一个,桌椅若干。与第三进院并排的,有左右房屋各一幢。  3、万德乡团碑村委会那德洪等墓群  余有那氏九代土司墓9冢,其中那氏第25代(末代)土司那德洪墓,位于武定县万德南部滑石板行政村龙树湾,阿基鲁山下。   1981年已列为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其它  万德乡马德平村委会:遗有那祖益统治时期“三进院”一个。  己衣乡境内土司古道:从金沙江边热水塘村至罗能五股水[6],有一条土司道,宽约3米。
 四、遗迹现状及损毁原因  2008年3月至5月,本科研小组对武定县万德乡那土司遗址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并通过调查得到的资料对遗迹现状进行分析,我们把遗迹现状分为:保存现状完好遗迹、部分完好遗迹、完全损毁遗迹三类。分别对这些遗迹进行类比。以下为图表。
 五、 对遗迹毁坏的深层次思考  
在过去的数十年中,各种各样的原因与历史条件,共同造成了那土司遗迹的严重损毁。大致概括为:  (一)那些和土司有深仇大恨的人,摧毁那土司遗迹作为一种心理偿还。  (二)、十年文革中的各种运动,人们都把盲目性的愤怒归罪于历史,疯狂的破坏土司墓。  (三)、由于当地各界领导不太重视历史文化,以及当地居民愚昧无知,特别是土改时,把土司府当作粮仓和乡政府的行政驻地,有一些被分给附近农民,导致一些人在客观上不得不随意改造和破坏。  (四)、盗墓者猖狂的盗墓行为也对土司遗迹造成了重大的破坏,特别是那些较为珍贵的陪葬品以及历史遗留物。   作者结合上述的这些主要的原因,对那土司遗迹毁坏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1、汉族文明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冲击   解放以后,汉族文明给万德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这就意味着当地彝民的许多价值观念都会随之而改变。人们开始对汉族的生活方式、习俗文化表现出景仰,把汉族的生活作为追求的目标,这种审视标尺的偏移,导致人们不把土司遗留下来的建筑当作一种遗产,只是把它们简单的视为破旧衰败的房屋,所以很自然就把它们拆除,然后建盖起汉族风格的居所。  当然,这种价值观的偏移也导致民族文化的流失,例如:万德乡传统节日“二月八”[7]在汉族文明的冲击下,已经渐渐失去了其光辉的少数民族特色。原有的许多民族传统的活动已被现代的篮球比赛、歌舞晚会抢夺了阵地。参加民歌对唱和赛马的群众越来越少,人们更喜欢围在篮球场和乒乓球桌前。现今的“二月八”已经基本变成一个汉族化的节日。  2、仇恨导致的盲目损毁  除了1935年到解放前农民起义的破坏,文化大革命对土司遗迹造成的破坏程度也是非常严重的,而那些带头疯狂破坏的人们,正是在土司统治期间被残酷压迫的汉族同胞。仇恨到底可以延续多久?1980年,那德洪等墓群遭遇盗墓者的洗劫,据当地村民回忆,盗墓者不仅盗走了所有珍贵的陪葬品,还把那些已经没有用处的陪葬的绫罗绸缎扯出来,挂在墓前的树枝上,这些布料埋在墓里已有两百多年,刚开始挂在树枝上的时候,“美得无法形容”[8],但是马上就被氧化掉了。土司的尸骨也遭到了破坏。这些盗墓者在受到经济利益驱使的同时,也由于无法释怀的仇恨,使得他们盲目破坏那土司的一切。  3、政府肆意拆迁导致的毁灭  
1958年以后,那土司城堡多处被拆毁。乡党委办公楼代替了高耸的祖宗阁,随后,政府以办公大楼为轴心,拆掉了第三进院的土司住所,扩宽了政府大院;还拆了此院内的东西厢房,现分别是万德乡派出所和职工宿舍。小花厅以前作为万德村委会的办公院,现为政府内部食堂。  
2001年,万德乡政府在万德大街旁建了一座新的办公楼,但后不知何缘由,又将办公地点搬回土司城堡内的原办公楼[9]。此后,对三进院内的破坏更是日益加剧,2008年初又拆除了大花厅的老楼。  
将那土司城堡作为政府办公地,加剧了本就遭受毁坏的遗迹的受损程度。而政府肆意拆迁,是继文革之后最大的破坏势力。
在金沙江南岸大峡谷的滇中武定这片神奇美丽的地方,曾有过两家名扬滇中大地的彝族土司。虽然两家土司都是在武定这片土地上独创家业,但两家土司府建筑文化风格却各具特色,从两家不同的土司府建筑文化风格中,可以看到宏伟壮观的土司府辉煌历史。  环州土司府:环州土司始于明嘉靖1565年间的安纳,止于1949年的李洪英,共沿袭了384年之久。  虽然环州李氏土司府历史上有过几次迁徙,其建筑规模也随土司的兴衰各有大小,但三世李小黑袭土司职时是最兴盛时期,并大造衙门宫殿、城池。衙门由大门、大堂、二堂、正堂、后堂、祠堂、客厅、花厅等构成。衙门全部雕梁画壁,金漆木柱,富丽堂皇,故有“环州土司建金銮殿”之称。殿堂之间用砖石铺面,各入口处砌成衙门,俗称“月弓门”,共九十九道。衙门四周还建有池塘九个,设有亭、台、楼阁。  五世李宗堂土司袭职后,又营造新衙门为三进院落,由大堂、二堂、上房构成。在后山建造了花厅、花园,园中砌成龙池,用石雕成蟠龙一条,弯曲盘旋,引泉水从龙头喷出,池边还有亭台。还在环州大村东南角修造了一个椭圆形大池,总面积约25亩左右。池堂三面靠山,东南将就石城墙。池内全用五面条石支砌,用砖石铺底。底台高三尺,第二台高一丈左右为池水面,池中放养各色鲫鱼。池台上有桂花树、玉兰花树、紫薇花树、桃树、李子树等,在北面坡上香柏树成林。  环州李土司在建造衙门时,也大建防范围墙,把整个环州古彝寨分筑为大城和小城。站在寨东南面山坡上环视,城池好似一条大鲸鱼。西门为鱼头,北凹及小城像鱼尾,土司衙门在鱼尾分岔处,故有“环州建石城”之传说。环州石城设四道城门,分为南门、西门、北门、东门。南门为主要建筑区,南城门楼阁为方形,从南门出去分两级石台阶,上一级为九步台,下一级为十三步台阶。东西各一面设有一个城阁楼,没有设门。往正南下三个步台阶为牌坊场,路面全用石板平铺。  慕莲土司府: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金沙江南岸的大峡谷里,还有如此气势不凡的慕莲(今万德乡)那氏土司三进宫殿式建筑。那时慕莲一代森林茂密,起伏如波,故有“九十九波浪,不出天子出丞相”之寓言。从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建立土司制,清朝时授为慕莲土司府,共沿袭了347年之久,历经了明朝、清朝、民国三个朝代。慕莲那氏土司筑建了三进宫殿式土司府。  慕莲那氏土司府殿宇,建在一个“波浪”尾部的浪尖上,仍是东高西低,占地面积一万五千平方米,从北端的“大照壁”到南端的“祖公房”是步步高之势。“大照壁”,座落在北围墙之中部,长约15米,高约10米,南北走向,面向南方。大照壁前是东来西往的通道,宽约10米。  大门:如同庙宇的山门,为门卫看守之所。三间高大平房,正中一间南面无墙,北面有三孔门,中间稍大,两则门略小。大堂,两则各有一溜平房为东西厢房,中间是宽敞的大院,用平板砖块和石条镶成,可容千人左右。正北是三间高大平房。西则一间无西墙,为敞开之势,内有一大鼓,直径约1.2米,是百姓擂鼓伸冤的地方;正中一间为审案公堂,北面敞开和大院相连,设木地楼如戏台。那时,土司审案,台上置案桌,记录台等物,原告被告均跪于台上,有观者站于台下。慕莲土司被皇帝封为世袭“二品执”,所谓的“二品执”,就是可以代皇帝执行斩首权,所以慕莲土司杀人可以先斩后奏,谁袭了土司职就是“二品执”,致使慕莲土司有判处极刑之权和斩首权。殿堂:殿堂为土司住所,正南为高大平房,土司住所无楼,是再上无人之意。东西厢房为楼房,均土木瓦顶结构,圆柱穿枋,木棂窗子,雕刻栏杆,虽无特别精致,但却古色古香。正方形院子,全用石板石块镶嵌。大门、大堂、殿堂的显著特点:各处的殿堂入口或围墙均为三孔门,成一条直线,其由是土司或与之平起平坐的人方可从中门出入,其余人员一律只可从侧门出入。  除布局成一条线的大门、大堂、殿堂三大建筑外,还有“祖公房”、花厅等建筑物。其中,“祖公房”位于正房后面,为三间土木结构平房,内设土司历代已故宗亲牌位。在一间房内,堆放着大量书藉,多为石印字体,布壳封面,牙签别就。花厅位于正堂西侧,有三间小楼房,不太宽的院子,建有一人工池,池水清澈,池边紫竹悠香,池上造有一小桥,过桥后进入一小楼,是一个雅静之处。  历史的潮流一去不复返,武定土司早已消失在地平线上,两家不同风格的土司府建筑风貌,却展现出了各自的建筑文化风采,也展示了武定土司在金沙江大峡谷那方天地里的权威,可惜这些具有文史价值的土司府,自1958年以来多处被拆迁重建。而今,环州土司府仅留下一些石城墙脚,让人们去追忆昨天曾经宏伟壮观的土司府建筑群;慕莲土司府惟一的痕迹是那堵“大照壁”依然屹立,花厅的人工池还依稀可辨,但也今非昔比了。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黑色沙漠叛军在哪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