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气象有关的农谚气象的问题

关于调整气象观测站问题的数学模型(pdf X页)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关于调整气象观测站问题的数学模型(pdf X页)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鹰潭市政府政务公开
鹰潭市政府政务公开
字号:&&&&&&&&
关于印发鹰潭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龙虎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鹰潭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信江新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 《鹰潭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 & & &&&&&&&&&&&&&&&&&&& 二一一年十二月十日 鹰潭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事关国计民生,事关党和政府重大决策。依据《鹰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江西省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等,编制鹰潭市气象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主要阐明“十二五”时期全市气象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工作任务和政策措施,是未来五年全市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一、发展现状及形势 (一)“十一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我市气象部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江西省气象局和鹰潭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持续保持气象事业良好发展势头,气象工作在防灾减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人民群众福祉安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气象服务的效益和影响显著提升。“十一五”时期,突发灾害和公共事件、重大工程和重大社会活动等气象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针对鹰潭经济社会发展和公众生活多样化需求的气象服务产品进一步丰富,重大灾害气象应急响应体系和气象信息员队伍进一步完善。充分利用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扩大公共气象服务覆盖面,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覆盖率达到85%,常规气象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气象服务公众满意率达90%,基本实现了公共气象服务信息“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气象工作的投入产出比由20世纪90年代的1:40提高到本世纪前10年的1∶50。鹰潭道教旅游文化节等重大气象服务保障以及人工影响天气、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响应气象服务工作得到普遍关注并取得显著成效。 气象预报预测总体水平稳步提高。初步形成了以数值天气分析预报产品为基础,以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MICAPS)为工作平台,预报员综合应用各种观测资料、技术和方法制作各种时效天气预报产品的预报预测业务技术路线;气象预报的精细化程度逐步提升,预报预测准确率逐年上升,突发气象灾害短时临近预报水平明显提高,专业及专项气象预报业务内涵和服务产品不断丰富。 气象综合观测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和监测能力明显增强。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和气象业务发展需求,不断提升观测自动化水平,科学调整观测站网结构,合理加密观测站点密度,先后建成区域气象观测站38个、酸雨观测站1个、GPS/MET观测站1个、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1个。强化信息网络和装备保障技术支撑,建成市-县高清电视会商系统和数据资源共享系统,数据传输及时率稳步提升,部门内、行业间实现信息共享;建成台站区域气象站雨量现场标校系统。 气象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升。初步形成了通过重大活动气象服务保障工作和重点业务项目建设促进人才成长,以及上挂交流、部门合作、继续教育等形式的人才培养体系。人才队伍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基本形成了以中青年业务骨干为主的人才队伍。 党的建设和文化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基层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得到推进。气象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形成了反映时代特征、具有鹰潭特色的气象文化和气象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2007年鹰潭市气象局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单位称号。先进典型和业务标兵不断涌现,比、学、赶、超先进典型氛围浓厚,事业发展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一步增强。 “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形势与需求 “十二五”是我市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党和政府对气象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新的形势下,气象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作用日益突显。中央、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对气象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市委、市政府要求气象工作立足市情,主动融入大局,不断增强气象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对我市“十二五”气象事业发展和气象服务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气象事业发展提出了迫切需求。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努力探索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新模式。进一步合理调整农业、林业产业结构和布局,优化水资源配置,改善能源结构,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加快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加强和改善民生等,都对气象事业发展提出了更加迫切的需求。 防御气象灾害对气象事业发展提出了迫切需求。我市是全省气象灾害最为严重的设区市之一,气象灾害近年来呈现出突发性强、强度大、频率高、损失重等特点。市委、市政府要求气象部门在气象灾害防御中,必须起到“发令枪”、“消息树”和“参谋长”的作用。当前,我市气象预测预报的准确率、精细化程度、气象服务能力和气象灾害应急响应能力等,与气象灾害防御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迫切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应对气候变化对气象事业发展提出了迫切需求。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我市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出多发、突发、重发的态势,特别是农业、林业、水资源、能源、生态环境等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加强气候变化的监测、分析,开展气候变化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评估,提出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对策措施,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都对增强我市气象科技支撑能力提出了迫切需求。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对气象事业发展提出了迫切需求。鄱阳湖区域灾害性天气频繁、区域内外生态环境持续变化等,直接影响鄱阳湖的生态功能。因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对气象服务保障提出了迫切需求。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气象事业发展提出了迫切需求。我市是农业比重较大的设区市,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农业受天气气候影响较大,因此,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学调整农业结构,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有效保障粮食安全,从而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对气象事业发展提出了迫切需求。
“十一五”期间,我市气象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面对“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需求,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差距。主要有:综合气象观测体系尚不完善,气象预报预测水平有待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能力仍较薄弱,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亟待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支撑能力有待提高;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不够健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区域覆盖率和作业效果有待提高;气象法规亟需健全,依法履行社会管理职能需进一步强化;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队伍建设仍需加强;基层气象台站基础设施较为薄弱,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四)发展环境 1.气象事业的发展方向、目标和任务进一步明确,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胡锦涛总书记要求,气象部门要不断提高“四个能力”,推动气象事业实现更大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为改善全球气候环境、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温家宝总理指出,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加强“四个一流”建设,为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保障民生和国家安全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中国气象局对新时期新阶段我国气象事业发展作出了科学设计,提出需求牵引、服务引领、科技支撑和业务保障的发展思路,围绕强化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和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建设,着力推进气象现代化体系建设。《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的实施,明确了气象事业的权利和义务。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级政府、社会各界重视气象、关心气象、支持气象的氛围空前浓厚。 2.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局既对气象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自然灾害的损失加重、威胁加大,各级政府对气象防灾减灾更加重视,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优质气象服务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对气象工作提出了新课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科学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强化气象科技支撑提出了新的需求;鹰潭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四大一新”建设对我市气象事业整体实力和服务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坚持把提高气象服务水平放在首位,大力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强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建设,不断提高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构建整体实力雄厚、具有全市先进水平的气象现代化体系,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保障民生和公共安全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 (二)基本原则 面向需求,服务引领。坚持把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康福祉对气象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作为气象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需求牵引公共气象服务、以公共气象服务引领气象事业发展。 争创一流、科学发展。引进、消化、吸收先进的气象科学、业务技术和管理经验,瞄准“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目标,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步伐,提升气象事业整体实力,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 依靠科技,人才强业。加快完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和气象人才体系,不断提升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和气象科技成果的应用水平,努力造就一支适应气象事业发展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保障作用。 (三)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面向鹰潭“四大一新”建设需求和气象事业发展前沿,通过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气象预报预测体系、气象综合观测体系、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气象人才体系和气象科学管理体系,加强和推进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象为农服务、城市气象服务、交通气象服务、人工影响天气等七项重点领域工作,实施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保障工程、鹰潭一流气象台站建设工程,建成适应需求、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监测预报的准确性、灾害预警的时效性、气象服务的主动性、防范应对的科学性进一步提高,气象整体实力位居全省先进水平前列。 2.主要指标 公共气象服务。机构健全、管理规范的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基本建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运行顺畅;决策气象服务的针对性、敏感性、综合性、时效性明显提高,重大活动保障和应急气象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90%以上,气象服务公众满意率提高到92%以上;专业专项和气象科技服务进一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气象预报预测。初步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整、技术先进的现代天气业务,提高精细化基础上的预报准确率。以灾害性天气为主要内容的天气监测分析和预报警报业务得以完善,预报的提前量和准确率得到有效提升;气象要素预报、定量降水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的精细化和准确率进一步提高;预报员应用中尺度模式产品诊断分析能力和综合分析多种资料的能力明显提高。 综合气象观测。形成地基、天基观测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布局合理、自动化程度高、运行稳定、保障有力、基本满足需求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交通、农业、能源等领域监测能力明显提高。大范围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95%,突发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85%以上。建成集数据收集、管理、质量控制和共享于一体,对多种观测数据融合处理能力的综合气象信息网络系统。健全技术装备保障体制,基本建立适应综合观测系统运行要求的装备保障业务体系。 气象人才队伍。形成一支基本适应气象事业发展需要、规模、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人才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分布结构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建立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的要求相适应,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比例显著提高,人才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人才发展的环境不断优化。 气象台站建设。气象台站业务服务能力基本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气象自动化观测水平和测报质量不断提高。探测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符合《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要求。台站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职工工作、生活条件达到当地中等以上水平。学习型单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台站队伍结构和整体素质明显改进。文明台站建设进一步深化提高。 三、主要任务 进一步增强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和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必须坚决贯彻需求牵引、服务引领、科技支撑、业务保障和管理科学的发展思路,通过建设和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气象预报预测体系、气象综合观测体系、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气象人才体系和气象科学管理体系,加快气象现代化体系建设进程,大力提升气象整体实力。 (一)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牵引,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以市委、市政府“四大一新”发展战略、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切实抓好小城镇建设提升等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牵引,加快建设面向决策、面向生产、面向民生的公共气象服务系统。 1.强化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提高气象服务水平和效益。通过丰富服务产品,拓展服务领域,改善服务手段等有效措施,加强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公共气象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公共气象服务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全力做好各项气象服务保障工作,健全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做好决策气象服务和重大活动气象保障;加强部门联动,形成防灾减灾合力;完善气象防灾减灾社会参与机制和加强气象灾害风险应急处置能力;多层次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决策支持工作。 3.夯实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基础,完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做好公共气象服务顶层设计和规划,完善业务系统建设和业务规范,抓好重点工程建设和管理。 (二)以提高精细化基础上的预报准确率为核心,完善预报预测体系建设 以我市防灾减灾、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重大工程建设、重大活动等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为引领,不断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延长预报时效,发展无缝隙、精细化的预报预测体系。 加强数值天气预报业务,开展基于数值预报产品释用的乡镇以上和其它服务地点的气象要素预报业务。加强中尺度天气分析业务,开展灾害性天气和气象灾害监测联防业务、短时临近预报业务,加强天气会商,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开展短期和中期天气预报业务。开展预报技术总结、产品检验业务,完善预报业务技术系统。 (三)以满足需求服务、业务和科技发展为目标,完善综合观测体系建设 充分利用和有机集成各种观测手段,加强对不同观测需求、不同观测方式、不同部门相关观测系统的统筹规划与协调,统一规划和设计我市的专业气象观测站和区域气象观测站;改进观测手段,加快推进观测自动化,提高观测数据综合应用水平,增强综合气象观测能力;进一步加强气象信息网络建设,稳步提升技术装备保障能力。 1.地面气象观测。评估现有气象观测站网对灾害性天气监测能力的基础上,在主要天气系统移动路径、气象灾害多发区、资料稀疏区、气象服务重点区、天气预报关键区,增建无人自动气象站,进一步优化全市气象观测站网布局,调整补充观测项目,提高观测自动化水平,增强观测数据获取能力。加强农村、城区、库区、主要河流流域、森林、地质灾害易发区的气象灾害观测,加快农业、交通、能源等领域观测网的建设。 2.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建设台站3G数据传输备份系统;提高市、县信息传输和网络安全运行能力;建立全过程数据质量实时控制业务,加强观测数据融合处理,整合对外服务气象网站资源,建设市、县高清电视会商系统。 3.技术装备保障系统建设。结合气象服务需求,建设与农业气象观测系统相适应的装备日常维护巡检、快速维修、计量检定和装备供应机制。建立健全技术装备保障机构和装备维修、供应保障系统。气象装备储备库;建立区域气象观测站仪器的现场标校系统。 (四)以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完善气象人才体系建设 坚持立足需要、着眼发展、重在使用的原则,着力加强高素质学科带头人、业务科研骨干和领导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重点加强业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提升气象核心与关键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进一步创新人才工作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和氛围。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全面实施“强基工程”,提升气象队伍的整体素质。 坚持立足需要、着眼发展、重在使用的原则,重点建设业务科技创新团队,提升气象核心与关键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结合我市农业发展需求,打造一个以设施农业发展为主、兼具农业气象方方面面的科技创新团队。 坚持需求牵引,以满足业务拓展需要为目标,优化专业人才布局。立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需要,合理人才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和人才布局,着手引进与培养相关人才。力争拥有1-2名相关专业的业务科技骨干。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拔标准和正确的用人导向,着力造就高素质的领导和管理人才队伍。继续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加强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积极采取公开招聘、竞争择岗、按岗聘用的用人方式,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动和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 建立和完善人才考核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交流机制。通过一系列的观念创新、机制创新和环境创新,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和氛围,确保各类人才引得进,留得下,用得好。 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开展大规模培训,全面提升气象队伍的整体素质。在已有的人才培养的基础上,继续开展各种深层次的人才培训和专业进修;选送部分优秀人才到上级业务单位或科研院所跟岗培训,上挂交流;继续加大岗位和技能培训的力度,力争使每个人都能接受一次培训。 (五)以强化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建设为抓手,完善气象科学管理体系建设 围绕气象行政管理职能,着力加强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建设,提高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提高统筹协调、科学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提高改革创新、规范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促进鹰潭气象事业科学、健康发展。 1.加强法制建设。进一步健全气象行政执法体系,加强气象行政许可工作规范化管理,加强法制机构和专职执法队伍建设,加大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力度,强化执法监督,严格依法办事,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2.加强行业管理。进一步完善气象行业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建设,加快行业气象技术规范、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的规范化建设,加强对全行业的依法管理力度,强化行业政策指导,加强行业规划,行业监督,加大行业法规的执行力度,促进全社会气象工作的协调发展。 3.加强科学管理。建立完善现代行政运行程序和依法决策制度,完善并严格执行各类规章制度,加强和改进督查督办工作,提高机关工作效能;继续实行政务公开制度、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推行电子政务,推动管理信息化,加强决策咨询系统、规划计划系统、执行系统、监督与评价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现高效的科学管理。 4.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和气象文化建设,建立先进的行政管理文化理念,强化干部职工的法治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努力建设一支高效、廉洁、精干的行政管理队伍。 四、推进重点领域发展 “十二五”时期,在全面加强气象现代化体系建设的基础上,针对鹰潭气象灾害频发、气候变化多样性、气候资源丰富的天气气候特点以及农业优质高效生产、城市建设等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对气象服务的特殊要求,从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做好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服务出发,着力加强和推进以下重点领域的发展。 (一)加强气象防灾减灾 气象防灾减灾关系千家万户安康福祉,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经济发展全局。加快建立“监测预报、预警服务、风险评估、应急处置、应对防范”有机统一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加强气象灾害的综合监测,重点做好农村、城市、重要江河流域、森林、地质灾害易发地区的气象灾害监测工作,提高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综合监测能力。加强对气象灾害发生、发展规律和致灾机理,以及灾害和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的关系研究,提高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科学预测预防水平。提高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的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在重大气象灾害防御方面加快形成部门联合、上下联动、区域联防机制。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提高全民的防灾减灾意识、知识水平和避险、自救和互救能力。 (二)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事关人类生存和各国发展。围绕地方政府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需求,充分发挥气象部门的优势,积极开展决策支持工作。继续做好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对我市粮食安全、经济安全、能源安全、水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等方面的影响评估工作,制定科学的适应应对措施。积极推进应对气候变化体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充分发挥气象在制定和实施地方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科技支撑作用。完善全社会广泛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机制,强化气候变化科普、宣传、教育和培训能力,营造全民应对气候变化的良好环境。 (三)加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 我市气候资源丰富多样,开发潜力巨大。要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和有效保护气候资源,促进节能减排工作,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我市实施经济文化强市建设目标,进一步做好空中云水资源和农业气候资源等的监测、预测和评估等工作,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和有效保护气候资源。开展气候资源普查、气候资源承载能力评估、气候资源综合区划工作,为我市调整能源结构、缓解能源压力提供全方位气象服务。建立我市气候资源监测评估系统,开展气候资源未来演变趋势及对环境、生态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评估;优化气候资源的管理,强化重大工程建设和区域经济开发等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积极开展为农业气候资源开发示范基地建设服务。 (四)加强气象为农服务 发展现代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评估,提高农用天气预报、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业务能力。强化农业气候资源利用与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现代农业气象观测与试验能力建设、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农村防雷减灾示范工程建设,做好农村防雷减灾工作,提升农村气象灾害的动态监测、精细预警和有效防御能力。加强农村公共气象信息发布和接收平台建设,完善多渠道气象信息传播平台,加强农村基层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发展农村经济信息网,推动乡镇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着力解决农村气象服务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瓶颈等问题。 (五)推进城市气象服务 现代化城市具有经济和社会运行要素种类多、高密集、高关联、对气象及相关灾害高敏感等特点。在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城市气象服务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结合我市城市建设,以城市安全运行为重点,提高城市气象预报的精细化水平,加强城市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有效提升城市气象灾害的防御水平。加强城市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提高城市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时效性和覆盖率。建立城市气象服务系统,构建城市群气象服务体系,加强区域内气象服务的互动、联动;加强重大活动保障的气象服务。 (六)推进交通气象服务 随着我市公路、铁路的快速发展,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已成为交通运输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交通运输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建立面向交通管理、营运、维护等需要的交通高影响天气短时临近预警服务业务。加强科研攻关,引进或研发公路气象预报模式,联合交通、铁路等部门加强交通气象预报服务信息的发布,提供更优质的交通气象服务。 (七)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 人工影响天气在气象防灾减灾、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生态环境保护、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加强人工影响天气科学研究,加大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建立市、县两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中心;加强人影综合监测、催化作业、效益评估、技术保障等能力建设,提升人影作业整体科技水平;人影技术装备、作业能力和服务效益显著提升,有效增加降水和水库蓄水量,减轻旱灾、雹灾损失,为防灾减灾、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提供服务。 (八)加强一流台站建设工作 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协调、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原则,全力推进一流台站建设。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提高气象探测及其稳定运行能力和观测质量,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加快基础设施综合改善步伐,改善职工工作生活条件,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基础保障能力。加强党的建设和文化建设,营造稳定和谐发展的氛围,为气象事业更好更快发展奠定基础。 五、重点工程 为确保气象现代化体系建设加快进程、气象整体实力大力提升,为经济文化强市建设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结合鹰潭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需求并考虑与“十一五”已建项目和在建项目的紧密衔接,“十二五”时期重点实施以下工程。 (一)鹰潭市气象防灾减灾系统工程 通过加强我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气象服务网络、应对气候变化等系统建设,全面提升我市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为有效降低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最大限度减轻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提供有力的气象保障。 专业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系统。建设针对适应服务“四大一新”主战略需要的交通物流气象、旅游气象、城市气象、现代农业气象、工业气象等专业气象综合监测站网。建立健全市、县二级应急气象灾害移动观测系统。 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服务音视频指挥调度平台。建立省、市、县气象部门纵向联通并与市政府应急指挥中心、水利、林业、城管等部门横向联通的音视频会商、指挥平台,提高气象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气象保障的能力。 气象灾害预报预测系统。建立、完善短时临近天气预报业务系统,提高对强降水、冰雹、龙卷、大风、雷电等强对流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能力。建立自动气象站、卫星、雷达、风廓线、GPS/MET和闪电定位等新观测资料天气预报业务应用平台。建立灾害性天气和气象灾害识别系统。建立灾害性天气及气象灾害共享数据库。 气象灾害预警服务系统。建设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实现气象服务广覆盖。完善手机短信、电话、农村有线广播前端接收机等设施,在农村、学校、医院、车站、码头、体育场馆、广场等人员密集场所,逐步设立气象电子显示屏和多媒体显示终端。建立面向手机用户的气象预警信息小区广播发布系统。 突发公共事件现场气象应急保障移动气象台。建立应急移动气象台和灾害性天气现场监测系统建设,提高移动应急保障能力。建立健全与水利、民政、农业、交通、电力、卫生、城管等部门的气象应急联动机制。建立面向各部门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责任人的手机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立健全气象灾害应急响应组织体系,形成政府主导、多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 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与影响评估系统。建立气象灾情调查收集快速响应系统。开展气象灾害普查,掌握我市气象灾害的分布范围、危害对象、灾害损失、最大强度、易发重发区位置等。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编制以GIS为基础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制定减轻气象灾害风险的对策与措施。建立气象灾害灾时跟踪评估业务,实现气象灾害发生后对灾害现实情况和可能发生趋势的适时性评估。建立气象灾害灾后终评估业务,实现气象灾害结束后对灾情的总结评估。 气象信息网络支撑保障系统。完善和优化气象广域网络系统。市局内部交换能力1G速度,到桌面100兆。省市局通信带宽扩充为32兆、市县局通信带宽扩展至8兆,升级市县两级局域网系统,提高气象数据的高速交换和天气会商、实景监视等视频信息传输支撑能力;构建全市气象广域网络安全系统。提高业务网、办公网安全防范能力,建立全市气象信息业务监视系统;建立集约化的气象实时资料处理平台,提高全市气象探测资料的收集与分发能力;建立自动气象站数据质量控制业务,实现实时气象数据处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自动化;建立气象基础数据库系统,提高数据获取、检索、共享和使用效率;加强探测资料的分析和处理,建立综合气象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开展跨部门、跨行业的气象信息共享和交换;建立气象信息业务应急备份系统,以及气象信息系统应急支持能力;建设防灾减灾指挥中心大楼机房、电源、视频监控、机房通风、机房消防、大屏幕会商显示系统;升级改造鹰潭气象内网、鹰潭新农村建设网软硬件系统等。 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保障系统。建设现代农业气象观测示范园与信息传输系统,进一步完善现代农业小气候自动观测网,建立可供开展相关试验研究的现代农业试验基地,实现观测信息的及时传输与质量控制。建设现代农业气象保障服务业务系统,构建市县联动的现代农业气象保障服务业务平台,制作现代农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现代农用天气预报等产品。建设现代气象保障服务信息发布系统等。 (二)鹰潭市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建设 以全市现有基本气象业务和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为依托,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建成现代化作业系统和通讯系统、集动态连续的移动指挥和作业条件监测系统、作业后勤保障系统、效果评估系统,全面提高全市的人工增雨抗旱、降低森林火险等级及有效扑灭森林火灾的联合作业能力,筑牢全市森林防火工作的铜墙铁壁,为全市人工增雨降低森林火险等级、保护森林资源及改善自然生态环境、有效增加降水和水库蓄水量、减轻旱灾、雹灾损失,为防灾减灾、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提供服务。 作业系统。地面移动火箭作业系统:配置地面移动火箭作业系统3套,其中:月湖、贵溪、余江各1套,配置火箭发射架、牵引车辆等。远程控制地面催化系统:配置人工增雨远程控制地面催化系统(含自动站)5套,其中:龙虎山风景区3套,贵溪、余江各1套。 通讯系统。对讲机6套,每个地面移动火箭作业系统配置2套;移动作业技术支撑系统3套,每个地面火箭移动作业技术系统配置1套;卫星GPS定位系统3套,每个地面移动火箭作业系统配置1套;卫星通讯电话6套,每个地面移动火箭作业系统(含原有作业移动系统)配置1套。 作业指挥和作业条件监测系统。建立市、县人影作业决策指挥中心,完善资料管理、加工处理、作业指挥等子系统的升级。 作业后勤服务保障系统。在鹰潭市建设1个作业后勤服务保障系统。建设标准为:火箭库建筑面积20O;弹药库建筑面积20O;值班室建筑面积20O;维护与维修室建筑面积20O;会议室建筑面积20O。 效果评估系统。在各县(市、区)配置效果检验软件1套和计算机1台,建设3个效果检验工作平台。 六、实施措施
切实加强本规划的实施领导,成立 “十二五”规划实施领导机构,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将规划实施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齐心协力抓好规划实施。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科学制定规划的年度实施计划,将五年任务逐年分解落实,保证规划实施的系统性、连续性和有效性。强化对规划实施的督查,规划管理部门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加强对重大问题的督查,及时通报完成情况,提出督办建议,确保规划任务全面完成。
加强本规划与《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鹰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以及鹰潭市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人工影响天气等专项规划的衔接工作,加强同上级部门联系,争取政策、项目等方面的支持。加强本规划与县(市)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的衔接、与年度计划的衔接以及与全市气象事业发展所拥有的人才、技术、物质保障基础等方面的衔接,确保本规划的科学实施。
抓好重点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论证和建设工作,充分发挥重点工程项目对本规划实施的支撑作用,以项目实施拉动和促进气象事业快速发展。加强对外合作,充分凝聚各行业专家、学者的智慧,充分发挥全市气象人才队伍的总体优势。完善以规划定项目、以项目定资金的长效机制,对规划所列的两个重点工程项目,多渠道落实建设资金。加强重点工程项目管理,做到严格管理、科学管理、动态管理,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鹰潭市人民政府 主办 &&&联系:ytzfb@
地址:江西省鹰潭市梅园新区府前路五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与气象有关的谚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