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人物事件评写一件事

在三国演义前60回中选取3个人物各写一篇点评文章,每篇不少于300字,要有详细的人物事迹介绍和评论。在线等 - 你问我答知识网
&&&&&&>>>>>>&&在三国演义前60回中选取3个人物各写一篇点评文章,每篇不少于300字,要有详细的人物事迹介绍和评论。在线等
已解决问题
在三国演义前60回中选取3个人物各写一篇点评文章,每篇不少于300字,要有详细的人物事迹介绍和评论。在线等
曹操假装有病,请吉平医治,吉平亲自把毒药送上,曹操却让吉平先尝。吉平知道计划不成功,想将毒药灌入曹操口中,曹操用手一推,药碗摔在地上。曹操抓了吉平,逼吉平招出同伙,吉平不从。曹操命人将吉平的手指砍掉、舌头割下,吉平就自杀。想吉平作为一位医生,他的眼中应该只有病人,应该只看到病人身上的病,而不是病之外的其它东西。治病救人是一个医生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无论曹操还是董承,只要有病,他都有义务去治,都要想办法治好,这与他的人生信念没有关系,只与他的职业操守有关。吉平作为名医,他也一直都在这样做,既给他心中的忠正之士看病,也给他眼中的邪恶之人去疾。
但吉平并不只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医生,他还把自己当成一个人,一个有着鲜明爱憎情感的人,一个对社会吉平充满责任感的人。正因为如此,他才让自己担负起本不该他担负的重任,为实现一个政治目标而献身。
吉平只是一个医生,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勇敢和顽强,是董承等权贵所难以岂及的。他的行为说明汉末的民间,还蕴藏着正义的种子,还蕴藏着英雄的种子,而这些,正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是一个民族最终能在世界上站住脚跟的原因。
为什么世界上总会有一些民族走向灭亡,可能就是因为民间丧失了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最根本的东西,对正义的坚持,对理想的追求,对人性的尊重。民间是民族文化的最后栖息地,如果民间总有这些文化的种子,民族就不会走向灭亡。、吉平,或者说吉平们,就是民间文化孕育出的英雄,他们虽然只是卑微的小人物,却是社会最终的希望。也许历史不能写下他们的名字,但历史却是由这样的小人物来创造,社会也是由这样的小人物向前推进! 正是在这一点上,像吉平一样的小人物,当永生,虽然不是名字,只是精神!
吕布是三国无可争议的猛将.纵观整个三国勇将,能在关羽张飞的联手夹击下走过五十回合的有几个?能在刘关张三人夹击下全身而退又有几个?仅奉先一人而已.奉先的勇猛又带有悲情色彩.匹马纵横天下无敌,然而双拳难敌四手,猛虎架不住群狼.我们经常在三国演义中看到这样的场面,吕布总是被人夹击.三英战吕布,曹操手下典韦,夏侯兄弟等六员虎将围攻吕布.下邳城外,吕布身负自己的女儿,和关张二将苦战....然而,即使如此围攻,奉先不损毫发,全身而退.此等武艺,三国第一.
时人语曰:“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曹瞒传》
吕布的人品,历来就受到世人的质疑.认为其反复无常,惟利是图,甚至穷凶极恶.其中杀丁原,是典型事例.然而吕布真的坏到极了吗?恐怕未必.
杀丁建阳虽然手段毒辣,然良禽择木而栖,那样动乱的朝代,并不是怎样奇怪的事情.只不过下手狠了些.乱世成名,有几人为圣人?曹操为了自己能杀掉其父亲的至交好友全家老小.刘备夺了自己兄弟的基业.孙权为了保护自己,不顾尊严,向魏朝称臣.更别提袁家兄弟骨肉相残,各路诸侯你争我夺背信弃义.吕布不过是其中一人罢了,品行不能算是高尚.然而,王八笑绿豆,彼此彼此.都不是好东西!然而,奉先真的是反复无常吗?我们慢慢分析.
吕布杀董卓,历史记载董卓品行恶劣,性格乖戾.曾经因为一点小矛盾,竟然拿戟对着吕布练标枪!常常因为一点摩擦.董卓几番要杀吕布.事后怒气消了,又去安抚自己这个干儿子.而吕布也不是省油的灯,竟然与董卓的一个侍女偷情.每想到董卓的暴戾,心甚不安.有一次,和王允诉苦,言之董卓如何几次与欲杀自己.王允趁机挑拨,以后的事情大家都清楚了(所有引用的文献,均来自于三国志,因为方便大家阅读,所以采用白话文,想看原文,请参考文言的三国志)
吕布从袁绍,共同破了军阀张燕.奉贤性格傲慢,言语随便,又是猛将,因此袁绍心里疑忌,认为吕不可能为他所用,就准备半夜杀掉他,结果不小心走漏了消息.吕布便趁夜色离开了袁绍的军营,袁绍不甘心,派人去追杀.去的人见到吕布神威,没有一个敢接近的.由此看见奉先之勇,也可以看出他另一个缺点,傲慢而言谈随便,优点就是为人比较直率,有什么说什么.
吕布后来跟从了张邈,得到了著名的谋事陈宫.这一段历史的真相其实并非如三国演义所说,吕布率众打入了曹操的根据地.其实是张邈听从了陈宫的建议,背叛了曹操的信任,分割了曹操的根据地,并且招纳吕布为部将.后来,曹操反戈一击,打败吕布,收复失地.邈战败身死,吕布投向刘备..很有人认为吕布有勇无谋就是因为被曹操打败,然而,曹操用兵属于三国里顶尖选手,在真实历史上,曹操的雄才大略在当时的年代是出类拔萃的.拿曹操的智慧和吕布比,就等于拿吕布的武艺和曹操比一样,对奉先是不公平的.
吕布投靠了刘备,后来趁机偷袭了徐州.很多人指责其背信弃义.而在我看来,则不然.刘备收留吕布,吕布非常尊敬刘备.甚至让自己最心爱的女人给刘备倒酒.并且称呼刘备为弟弟.可以说礼敬到了极点了.然而,吕布性格傲慢,言语无常是其最大缺点.刘备表面不说,心里却很不高兴.并且,在刘备的眼里,吕布不过是他收留的落魄部将,怎么可以真正平起平坐了.吕布也察觉刘备的真实意图,不想作为刘备的一条狗四处卖命.刘备攻打袁术于是趁机拿了徐州.权谋相争,何来信义.刘备强占荆州,从兄弟手里夺去四川,其手段之阴狠又比吕布高尚多少.天下喜欢自我标榜者极多,若说吕布品行最坏,在我看来那些人还不如吕布坏的光明磊落.乱世下皆豺狼,一路货色罢了. 董卓要杀吕布,袁绍要杀吕布,刘备明明不喜欢吕布,还收留之.居心也极为叵测.吕布不反,坐以待毙?他不是一个大仁大义的君子,但是也不是一个大凶大恶的小人.只能说,在那乱世之中,为谋生存发展,人之常情罢了。
吕布问曹操,"我对我的手下也都不错,怎么关键时候都背叛我呢?"曹操告诉他"你信你的老婆比你信的部将多,又怎么能说对他们好呢?"吕布哑口无言.吕布性格傲慢而又多猜忌,不能充分信任自己的手下.所以,每当关键战役,他的部将心里就不安定,畏首畏尾.因此,总是遭遇败仗.他对自己的手下,并非象三国里那等暴戾.有一次,部将郝萌叛变,陈宫是同谋.吕布知道后,一言不发.以后,也再没有对陈宫过问这件事情.侯成、宋宪违反了吕布的将令.吕布恼怒,斥责二人,但是并没有动手打他们.结果二人还是出卖了吕布.危难的时候,吕布不能对自己部下的意见积极采纳,贯彻执行.相反,信任自己的目光短浅的妻子更多一点.这也许是吕布失败的重要原因吧.
陈宫:“君,骁勇无敌,善战无前,然勇而少计,暴而少仁。恐众叛旦夕之间。”
高顺:“凡破家亡国,非无忠臣明智者也,但患不见用耳。将军举动,不肯详思,辄喜言误,误不可数也”。
陈,高二人对吕布的评价还算是中肯吧.
吕布并非全无谋略.袁术攻打刘备.刘备求救吕布.吕布的部下都说不可救.只有吕布说"如果刘备被灭掉,袁术在联合北边太山的军事势力,那么我就也有被合围灭掉的危险."于是,解救了刘备的危急.辕门射戟,显示出绝妙的箭术.从这里可以看出吕布的谋略和远见.
袁术猖狂,来攻打吕布.被吕布杀的象狗一样狼狈.吕布写信给袁术说"你自己觉得很了不起,总是吹嘘自己兵精将猛,心里常常想吞灭我,这个念头你始终压抑在心头.我虽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人,然而今天难得忙里偷闲,陪你在淮南玩了玩.结果你抱头鼠窜,你吹嘘的那些神兵天又在哪里呢?你总是蔑视天下的豪杰,但你却不知道,天下的豪杰里,不是哪一个都是可以让你随便蔑视的?"言辞里充满了骄傲和豪气.
奉先最后死于曹操之手.一代猛将,就此寂灭.我写了这么多,并不是想为他开脱什么.只是想把一个真实的吕布,一个有血有肉,有着平常人的贪婪和私心,又有豪杰的气概和勇猛的三国猛将,呈现给大家.以此,来纪念这位曾经在三国游戏中,为我立下赫赫战功的三国风云第一猛将. (该文曾写于20天前,今天重新编辑再发)
1.吕布勇猛
这一点没什么好说的。经常有人质疑赵云的武力,但是没有人质疑吕布的武力。正史上记载了不少临阵单挑和身先士卒的冲杀,基本是无敌状态。还有辕门射戟那种半神话记录,武力100要比诸葛亮那个智力100令人信服的多。
2.吕布的文化水准
基本上大家印象里吕布的文化水平跟张飞是一个档次的。其实我估计吕布和张飞确实在一个档次??两个人文化水平都是满不错的。
张飞就不多说了,吕布一开始投靠丁原的时候,是做主簿的!主簿有点帐房先生性质,杨修就做过,至少说明吕布绝对能写会算。
其实想想也不难明白。当时是乱世,并州那里又是多出猛男的地方(内蒙古),弓马娴熟,能征善战的不要太多,但是能写会算的却很可能缺乏。吕布就是仗这一点才被重用的。
3.吕布的政治
政治这个东西蛮麻烦。光荣《三国志》中经常把政治能力等同于种地能力。比如三国志8中张概同学那个高的吓人的政治力,引得无数人唾骂。
吕布是并州人,估计那地方没有农耕,种地能力一定是0,也没有看出来他有什么治理才能。就种地那一方面来说,吕布的能力一定是很低的。
4.吕布的政谋
区别于政治,我还是把有关政治的谋略性问题单列了一项,就叫政谋。个人感觉吕布作为一个政客的谋略并不算低。
首先,杀丁原投董卓。不义是自然的,但是从吕布自身来考量是有很大利益的。首先,那时的董卓还不是不可救药的,相反初进京城的时候还是蛮得人心得。如果之后不是董卓倒行逆施,像曹操一样好好利用手中的兵权和天子,吕布说不定还成了良臣择主而侍的典型呢。其次,丁原是并州刺史,董卓是当朝太师,从名分上说,董卓要定丁原一个叛逆的罪名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董卓毕竟代表的是中央,只要百姓心中还有汉朝的存在,中央比起诸侯有不可取代的号召力。
所以说,当时情况吕布要投靠董卓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明智的。
然后再看吕布反董卓。初看上去是吕布和董卓的小妾私通(也不知道是不是貂禅),事情败露。但这只是诱因,本质的问题有两点:一.董卓完全失去了民心,天怒人怨,跟着他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了。二.吕布的并州系军人受到董卓手下凉州系军人的排挤。吕布再受董卓重用,逼近还是外来人,所谓疏不间亲,关键时刻董卓多半会偏向他的凉州嫡系,更何况还出了私通小妾的事情。
而这是吕布一旦反了,首先可以摆脱凉州派排挤,并且掌握朝廷大权,其次在天下也有个好名声。事实上吕布后来是掌了权,后来诸侯征伐中许多人还是提起吕布当年除董卓的功劳。虽然由于能力问题,吕布最终没有成大事,但此番谋略的思路是完全正确的。
后来吕布投袁术、投袁绍,去留之间也是见机的不错。最后投张扬,更是很深谋远虑的。上党属于并州,那里是他和部下的老家。在家乡万事都方便,守家时候士兵也会尽全力。同时张扬的实力也不像2袁一样强,不会随便轻视他甚至想卸磨杀驴。再者上党的地方离关东、关中、河北都比较近,这些地方是当时局势的要点。如果有什么变故,吕布都可立刻发动。设想一下吕布要是跑远一点,后来也就没取衮州的机会了。另外,李郭二人假托朝廷的名义,通缉吕布,让张扬很为难的时候,吕布非常机智的用计让他和张扬都能脱身。
由上可见,比起许多人,吕布还是非常有政治眼光的。
5.吕布的用兵
在战略层面上,吕布的水准相当一般。在战术层面上,是一流武将。这点大家有共识。
6.吕布的用人
这点上吕布非常有眼光。他手下的第一大将高顺,作战能力绝对是三国顶尖高手,又能约束士兵不为非作歹,也能劝柬主公,忠义更是没得说。
八彪将之首的张辽也是不用说了。臧霸是将才,最后山穷水尽才投了曹操,不算不义了。其它候成、曹性之辈作战还是相当有一套的,最后虽然不少背弃了他,也是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了。
设想一下吕布如果不能用人,为何能聚集这么多良将呢?
有两件事情也能反映一下吕布用人的情况。一是徐州时候刘备推荐给他一个文官,后来吕、刘二人不和了,吕布让那文官写书辱骂刘备,那文官坚决不肯。最后吕布也没有和他计较,认为那文官的做法也是值得肯定的。
二是部将成廉谋反的时候,半夜吕布带着家眷逃到高顺的营里。当时情况一片混乱,但是吕布还是作出了正确的判断??高顺不会反,高顺有能力平叛。后来平定叛乱,成廉招供是他和陈宫一起勾结袁术反叛,当时陈宫就在堂上,满脸涨的通红。不过吕布也没有深揪下去。他知道当时情况陈宫是他手下不多的谋臣,如果杀了不但折损大将,人心也会散了。后来陈宫还是为吕布尽了忠,可见当时的选择还是很对的。
吕布对手下的意见还是很重视的,采纳了不少正确的意见。至于最后为什么不采纳陈宫的建议,出城和城里成犄角之势,相信上面说明白了:吕布已经不能放心把城交给城宫了,他背叛了别人,也被别人背叛过。
7.吕布的治军
常看到吕布纵兵劫掠的事情。但也不能说是吕布一心为恶,故意纵兵为祸。自古兵匪就是一家亲,更别说乱世了。共产党之所以得民心,很大程度就是因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兵管的比老百姓好,老百姓更信任兵。吕布和他手下的将领大多是军班或是土匪出身,而且大多是并州这个比较蛮荒的地方出来的,对士卒劫掠也就睁眼闭眼了。
还有一个原因。吕布到处颠沛流离,将士既绝望,又缺乏补给,很容易干出劫掠的事情。如果阻止劫掠,恐怕兵败以后根本收拢不起败兵了。
其实曹操、刘备、的士兵都干过劫掠的事情。三国志中记载吕布军入徐州的时候,百姓还夹道欢迎,扣除逼迫的成分,可见吕布的队伍还不算太匪性。
8.吕布的信义
我无意像某些人一样替吕布粉饰,只是实事求是说话。吕布是三姓家奴,没错。他没有高顺那种从一而终的忠心,也没有刘表不弃黄祖那种妇人之仁,也不会像刘备几个兄弟之间那样仗义。他是非常贪图名利地位的,也非常贪财物(还和臧霸为了钱粮内讧过),对人也没有多大义气可言。他的野心也不大,并没有纵横天下的志向,只是割据一方以求富贵。从杀掉董卓后掌权的时间和最后对曹操所说的话可以看出来。
吕布也有一些有信义的行为。基本上可以划归两种:一种是顺水人情、或者装出点仁义来,或者自己良心有点过不去。一种是在并州军里多少会感染些士兵的江湖义气。这些都不能改变其人缺乏信义的本质。
初平二年,赵云受常山郡人民推举,率领本郡义从吏兵投奔公孙瓒。公孙瓒对赵云说:
张大可《三国史》赵云画像“听说冀州的人都想要依附袁绍,怎么唯独你能迷途知返呢?”赵云回答说:“天下大乱,不知道谁是明主,百姓有倒悬之危,鄙州经过商议讨论,要追随仁政所在,并不是因为我们个人疏远袁绍而偏向于将军您。”赵云自此随公孙瓒四处征讨。
当时刘备亦依附在公孙瓒处,见赵云,奇之,深加接纳。公孙瓒与袁绍交战,派遣青州刺史田楷占据山东附近的土地,袁绍亦派数万大军前来争地,公孙瓒便上表将刘备提升为别部司马,派刘备前去帮助田楷抵抗袁绍,赵云随刘备出征,为刘备掌管骑兵。
后来,赵云因为兄长去世,向公孙瓒请辞归乡,刘备知道赵云此去便不会再回来,因此握着赵云的手不舍得分别。赵云感动之余,向刘备辞别说:“我永远不会背叛您的恩德。”
建安五年,刘备被曹操打败之后前去依附袁绍。赵云至邺城求见刘备,二人同床眠卧。刘备密谴赵云招募兵士数百,对外宣称是左将军刘备部曲,袁绍并不知道此事。赵云从此便追随刘备,后来随他至荆州。(罗开玉《二十五史新编?三国志》:赵云身高八尺,姿颜雄伟,早年在郡衙当差。初平二年,袁绍称冀州牧后,与公孙瓒相争,常山郡人公推赵云为头目,率领大伙去投奔公孙瓒。也在这一年,刘备亦来投奔公孙瓒。刘备对赵云非常亲热,常给以帮助。赵云亦视刘备为长者,为知己,有心相依。经过几年的奔波和反复观察,赵云对公孙瓒的表现明显感到不满意,感到他胸无大志,不识大体,只顾自己,不是可以依靠的主人,便寻机离去。不久,赵云因兄丧请假回家。刘备知道他不会再回来了,依依不舍。赵云告辞时说,我终不会背叛您对我的恩德。建安五年春,刘备被曹操打败后去投袁绍。当时,刘备单身逃出,狼狈不堪。在邺城遇见赵云,与云同床眠卧,密派其外出招募队伍数百人,对外皆称刘左将军部曲。从此,赵云追随刘备,转战南北,终身不渝。)
建安七年,刘备投靠刘表,屯兵于新野,曹操派夏侯敦、于禁等领军进攻刘备,双方战于博望。刘备以伏兵计击破曹军,赵云于战斗中生擒了敌将夏侯兰,而赵云与夏侯兰是同乡,自小相知,知道夏侯兰明于法律,因此为他向刘备请命,并推荐他担任军正。赵云不将这位同乡为自己所用,免除结党营私之嫌,由此可看出赵云谨慎、明智的处事态度。
建安十三年,刘备兵败,向南逃往江陵,曹操派麾下精骑快马追赶,终于在当阳长阪附近追上了刘备。此时情势危急,刘备便丢下妻儿,仅带着张飞、诸葛亮、赵云等数十骑向南逃逸,这时赵云却反而向北进入曹军势力之中。当时,有人看到赵云向北而去,因此对刘备说,赵云必定是向北投靠曹操去了。刘备闻言,用手戟掷那告状的人说:“子龙是不会弃我而去的。”不久之后,赵云果然怀抱刘备的幼子刘禅,保护着刘备的妻子甘夫人,三人都平安地回到刘备身边。之后,刘备便任命赵云为牙门将军。(张大可《三国史》:长阪之战,刘备丢失全部辎重和本部兵马,两个女儿被曹纯活捉。刘备的甘夫人及子刘禅,在赵云的奋力保护下才得脱险。)
赤壁之战后,赵云跟随刘备平定荆州四郡。刘备任命赵云为偏将军,并取代投降的赵范,兼任桂阳太守。赵范有一名寡嫂名为樊氏,有国色,赵范欲将她许配给赵云。但是赵云不同意,推辞说:“我们是同姓,你的嫂子就像是我的嫂子一样。” 当时有人劝赵云接受这名美女,赵云回答说:“赵范是被迫投降的,心不可测,何况天下女子不少。”不久之后,赵范果然藉机逃走,而赵云则毫无牵涉。
建安十四年,在平定荆南四郡,又得到原属刘表的部曲万人之后,刘备成为荆州牧,声势渐大,孙权建议双方结亲,刘备便娶了其妹孙夫人。两年之后益州牧刘璋为防备曹操势力而向刘备求援,刘备便领兵三万入益州,留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人留守荆州,并任命赵云为留营司马,管理军事事务。此时孙夫人放纵骄横,放任她从东吴带来的侍卫和官吏,多有不法的行为。刘备知道这消息之后,认为赵云为人严肃、稳重,一定能加以整顿,因此特命赵云掌管内事。孙权听说刘备西征益州之后,便派了大批舟船欲接孙夫人回去,并叫她带刘禅一起归吴。幸得赵云与张飞一起带兵在长江截住东吴船队,并成功夺回刘禅。(黎东方《细说三国》:赵云也不仅是牙门将军,他一度当了桂阳郡太守。刘备在离开荆州,前往益州之时,把他调回公安城,当“留营司马”,对孙夫人及她的男女卫队监视。孙夫人回江东企图把阿斗抱走,他会同张飞,用武力强迫孙夫人留下了阿斗。)
建安十八年,刘备与刘璋决裂,从葭萌进攻刘璋势力,并召诸葛亮等人入蜀支援。 诸葛亮与赵云、张飞等率军溯江西上,一路平定郡县。在攻克江州后,兵分两路,赵云率军由外水深入,攻取江阳、犍为等郡。次年与刘备、诸葛亮于成都会合。刘备攻下成都之后,任命赵云为翊军将军。(柳春藩《三国史话》:诸葛亮等在攻下江州后分兵三路,一路由张飞统领,经由垫江向北收服巴西(今西川阆中),出成都之北;一路由赵云统领,沿江西下,直取江阳(今四川泸州),再下犍为(今四川彭山东北),出成都之东南;一路由诸葛亮自己统领,由中路西下德阳(今四川遂宁东南),直取成都。)
刘备平定益州之后,有人主张将成都城中房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给诸将。赵云反驳说:“霍去病曾说过匈奴未灭,无用家为,现在国贼不只像匈奴只有一个,所以还不到可以安定下来的时候,须等到天下平定之后,再使众人返回家乡去耕耘田地,这才是最好的决定。益州的百姓,刚刚遭遇战祸,现在应该将田宅房产归还给百姓,先让他们安居乐业,然后可以使他们服兵役、纳户税,这样也能得到益州的民心。”刘备当即便采纳了赵云的建议。(张大可《三国史》:益州安定以后,许多人主张把成都城内外的土地房屋分配给诸将。赵云提出反对意见,他认为现在国贼祸乱汉室,切不可追求安乐,等到天下安定,诸将各回本土,安家立业。现在应该把土地房屋归还给本土人民,让他们安居乐业,然后征调赋税,这样既能得民心,又能满足财政军备的需要。赵云这番话很有政治远见,刘备采纳了,把土地房屋归还了益州土著士民,着手蜀汉政权的建设。 )
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率军进攻汉中,次年黄忠在定军山斩夏侯渊,于是曹操亲自率领大军来争夺汉中,并先运大量的军粮到北山下,有数千万袋,黄忠认为可趁机夺取这些军粮,便领军出击,当时赵云属下的士兵也随着黄忠一起出击。 但是黄忠的军队过了约定的时间之后仍未回来,担心的赵云便带着数十骑出了营寨,查看黄忠等人的情况。 结果,正好碰上曹操派出的大军,赵云遭到曹军先锋部队的攻击,刚与敌人交手,曹操的大军已来到面前,声势逼人。赵云便一次又一次地突击曹军阵列,且战且退。曹军散而复合,赵云突围而出并退入汉军的营寨内,此时部将张著受伤,又被曹军包围,赵云又一次驰马突击曹军,并救出张著,将他带回营寨内。此时曹军已追至汉军的营寨前,沔阳长张翼正在防守营寨,见曹操大军杀到,便要闭门拒守。 赵云进入大营之后,却下令大开营门,然后令汉军偃旗息鼓。 曹军见此情况,怀疑赵云设有伏兵,便向后退去。此时赵云下令鸣击战鼓,鼓声震天,又令军士以弩箭射曹军,曹军惊骇,自相蹂践,坠入汉水中淹死者甚多。次日刘备亲自来到赵云兵营察看昨日战斗之处,赞叹说:“子龙一身是胆也!”
••••••••••
回答1:人物概述 董卓性粗猛而有谋断,从驻守边塞的地方官吏升迁为动画版《三国演义》中的董卓羽林郎,累迁西域戊己校尉、并州刺史、河东太守。
早年为将,在西方平定少数民族叛乱。
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代卢植统兵,因临阵换帅,不敌黄巾军。
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副车骑将军皇甫嵩征讨北地先零羌、湟中义从和金城人边章、韩遂,后皇甫嵩因之前得罪宦官,于其年秋征还,边章、韩遂等遂愈发猖獗(临阵换帅,兵家大忌)。后朝廷又以张温为车骑将军,统兵十万,督董卓等平叛。十一月,董卓、鲍鸿大破韩遂、边章,斩首数千。后讨先零羌,诸军皆败,唯董卓独全师而还。
中平五年(公元188年),与皇甫嵩平讨王国。
灵帝病危,董卓不肯接受朝廷的征召而两次抗旨,驻屯河东,拥兵自重,坐待事变。
灵帝死后,大将军何进和司隶校尉袁绍合谋诛诸宦官,不顾朝臣反对,私召董卓入京。董卓引兵驰抵京城 ,势力大盛,废黜少帝,立陈留王为献帝,卓迁太尉领前将军事,进位相国。
董卓放纵士兵在洛阳城中大肆剽虏财物,淫掠妇女 ,称之为“搜牢”。又虐刑滥罚,以致人心恐慌,内外官僚朝不保夕;与此同时,他又为党人恢复名誉 ,起用士大夫 ,企图笼络人心。
初平元年(190)冀州牧韩馥与袁绍、孙坚等人兴兵声讨董卓。黄巾余部也陆续起兵关东。董卓挟持献帝西都长安,并焚烧洛阳宫庙、官府和居家,强迫居民数百万口随迁,致使洛阳周围200里内荒芜凋敝,无复人烟。
初平三年四月
董卓入朝时为吕布所杀。消息传开后,百姓歌舞于道,置酒肉互相庆贺。董卓被陈尸街衢,其家族被夷灭。余部由李?等人率领。
三国志毛批本记载董卓死时五十四岁。
[编辑本段]个人年表
167年[167年]左右,董卓以“良家子”的出身当上一名羽林郎,任军司马,跟随中郎将张奂征讨并州。事后,董卓因功被拜为郎中,得到赏赐缣九千匹,董卓把东西全分给了手下。不久,董卓升迁为广武令、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曾一度因故被罢免,但后来董卓还是当上了并州刺史、河东太守。
184年[184年],董卓被任命为东中郎将,持节,代替卢植与张角交战,兵败被免官。
[185年],董卓再次被征召为中郎将,跟随左车骑将军皇甫嵩征讨边章、韩遂等人。后来,皇甫嵩被免职,董卓改任破虏将军,归新任主帅张温统管。边章、韩遂被击败,包括董卓军在内的6只部队进入陇西追击,其它部队均战败,只有董卓用计保全部队退回,屯住于扶风,封?乡侯,食邑1000户。
[188年],马腾、韩遂等人拥王国为主将进攻陈仓。董卓升任前将军,与左将军皇甫嵩一起将王国击退。
189年[189年],朝廷征招董卓为少府,董卓上书找借口推辞,不肯放弃兵权就任。后来,汉灵帝病重,朝廷任命董卓为并州牧,令他将部队交给皇甫嵩,董卓再次找借口拒绝,并驻兵于河东,以观天下变化。不久,汉灵帝病逝,汉少帝即位,何进招董卓入京诛杀宦官。董卓未到,何进已死,董卓在北芒迎接被宦官劫出的少帝,一同还于洛阳。当时何进的弟弟车骑将军何苗被何进的部众所杀,何进、何苗的部曲无人统领,一起归属董卓。董卓又指使吕布杀死了执金吾丁原,吞并了他的部队,至此京都的兵权全部掌握在董卓手中。大权在握的董卓废汉少帝,改立陈留王为汉献帝,群臣不敢与之相争。董卓自封为太尉,掌管前将军的事务,加节传、斧钺、虎贲,改封为封?侯。不久,董卓升为相国,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封董卓的母亲为池阳君。
190年[190年],关东诸侯联盟讨伐董卓,董卓挟天子迁都长安,同时焚烧洛阳宫殿,发掘陵墓,搜罗财宝。次年,董卓到达长安,升为太师,自称尚父,逾制乘坐青盖金华车;弟弟董?升为左将军,封?侯;哥哥的儿子董璜为侍中中军校尉典兵;宗族内外的许多亲戚都在朝廷任职。董卓还筑?坞,囤积了三十年的粮食用以自守。董卓执政,法令苛酷,爱好残酷的刑法,推崇相互告发,造成不少冤案,又滥发货币,积聚财富,造成通货崩溃,激起了民怨。
[192年],王允、吕布等人共同谋杀董卓,随后杀了董卓的三族和亲信,长安居民相互庆贺。
吕布因其勇武被并州刺史丁原任为骑都尉,后屯于河内,任其为主簿,大见亲待。汉灵帝死后,丁原进京与大将军何进密谋诛杀宦官,并为执金吾。董卓入京之后,诱吕布杀丁原,并任他为骑都尉,非常信任、喜爱他,不久再任他为中郎将,封都亭侯。
关东军起兵讨董时,吕布亦曾参战,却与将领胡轸不和而被孙坚所败,最后董卓挟天子迁都长安。董卓自知自己凶暴,为人所恶,所以时常要吕布作自己的侍卫及守中阁;不过,董卓性格又十分猜疑,曾因小许失意而向吕布掷出[1]手戟,又吕布与董卓的婢女有染,恐怕事情被董卓发觉,所以心中十分不安。
电视剧《三国》中的吕布(何润东饰)当时,王允、士孙瑞、杨瓒等密谋暗杀董卓,于是拉拢吕布,吕布答应,成功刺杀董卓,任职奋武将军,假节,仪比三司,进封温侯,与王允同掌朝政。
董卓死后两个月,其旧部属李?和郭汜等本想解散部队,归隐田野,途中遇贾诩献计,召集旧部,攻入京城,吕布战败,于是仓皇出逃。吕布先投靠袁术,但因袁术不满他自恃有功而十分骄恣、恣兵抄掠,所以被拒绝,于是吕布改投袁绍。在袁绍处,吕布与他联手大破黑山军,但吕布又恃著功劳,向袁绍请兵,袁绍不应许,吕布将士又多暴横,所以吕布又被袁绍赶走。之后吕布投靠了张杨。
张邈受陈宫之言,决定请吕布入主本为曹操所有的兖州,当时曹操东征徐州陶谦,听到消息后立即回师,与吕布数次征战,最终,吕布不敌,东投刘备,刘备让他屯兵小沛。后刘备与袁术相争,吕布乘机夺取了徐州,自称徐州牧。刘备只好投于吕布,吕布反让他屯兵小沛。
后袁术攻打刘备,吕布为免袁术北连泰山寇,围堵自己,于是出面相助,以辕门射戟解决事件,袁术麾下大将纪灵大赞“将军天威也”。而后,在陈圭挑衅下,吕布与袁术终断盟好,改与曹操短暂议和,袁术却让陈圭之子陈登成功与曹操连络,作为曹操内应以讨伐吕布。而因吕布与袁术终断盟好,袁术于是发兵攻打徐州,陈圭以反间计令吕布大败袁术军。虽然如此,刘备在小沛再次聚集了万人,吕布感到十分讨厌,于是再连络袁术,出兵攻打刘备,刘备只好西投曹操,决定联手对付吕布。
东汉建安三年(198年)冬,曹操攻打吕布的根据地下邳,因吕布有勇无谋而多猜忌,不用陈宫建议,诸影视剧形象??吕布将又各自猜疑,所以每战多败。曹操围攻三个月,决水围城,吕布军中上下离心,其部下侯成、宋宪、魏续反叛,缚了陈宫投降,吕布在白门楼见敌军攻急,大势已去,于是令左右将他的首级交给曹操,左右不忍,便于十二月癸酉(198年2月7日)下城投降。
吕布被捆到曹操面前,曾要求松绑,曹操笑说:“捆绑老虎不得不紧。”吕布又说:“曹公得到我,由我率领骑兵,曹公率领步兵,可以统一天下了。”曹操颇为心动,但刘备在一旁说:“明公(曹操)您看见吕布是如何侍奉丁建阳(丁原字建阳)董太师(董卓)的吗!”吕布死前说:“大耳儿(刘备)最不能相信。”最后吕布被缢杀,其陈宫、高顺亦被处死,张辽则领兵向曹操投降。
吕布善弓马骑射,臂力过人,被喻为堪比西汉名将李广,同样有“飞将”的美誉。在民间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一说。
不过他虽骁勇善战,但又势利多变,为人无谋,他知高顺言忠而不用,不听陈宫之言,更甚与麾下将领妻子有染,听信妇人说话,故除其勇武为人所记,个性却并不为人所喜。
所以陈寿亦认为:“吕布有?虎之勇,而无英奇之略,轻狡反复,唯利是视。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灭也!
在《三国演义》中,陈宫是吕布身边的第一谋士,我们先来看看陈宫对吕布的贡献。
1、《三国演义》第十一回,“宫说邈曰:今天下分崩,英雄并起,君以千里之众,而反受制于人,不亦鄙乎!今曹操东征,兖州空虚;而吕布乃当世勇士,若与之共取兖州,霸业可图也。”????此意见被张邈采纳,吕布袭破究州,随据濮阳。
2、《三国演义》第十一回,曹操回兵救兖州,吕布准备用薛兰、李封二人,坚守兖州,自己“屯兵濮阳,以成鼎足之势”。陈宫反对,认为“薛兰必守兖州不住,此去正南一百八十里,泰山路险,可伏精兵万人在彼。曹兵闻失兖州,必然倍道而进,待其过半,一击可擒也。”―――此意见未被采纳,吕布曰“吾屯濮阳,别有良谋,汝且知之”。后来曹操重新夺回了兖州,证明陈宫的“薛兰必守兖州不住”是正确的;后来曹军行到陈宫所说的埋伏地点,郭嘉确实提醒曹操当心埋伏,“曹操笑曰:吕布无谋之辈,故叫薛兰守兖州,自往濮阳,安得此处有埋伏耶”,看来吕布的这次举动,被曹操评为了无谋之辈!也说明陈宫的意见是正确的。
3、《三国演义》第十一回,曹兵至近,陈宫献计,“今曹兵远来疲困,利在速战,不可养成力气。”―――未被吕布采纳,吕布很自信,确实,第一场战斗获胜。
4、《三国演义》第十一回,吕布在寨中劳军,陈宫进言“曰:‘西寨是个要紧去处,倘或曹操袭之,奈何?’布曰:‘他今日输了一阵,如何敢来!’宫曰:‘曹操是极能用兵之人,须防他攻我不备。’”―――事实证明,陈宫的提醒非常及时,要不是郝、曹、成、宋四将未能挡住典韦,曹操可能就跑不了了,此战获胜。
5、《三国演义》第十二回,这次吕布找陈宫商议,陈宫献计,让田氏做假内应,引诱曹操进城来,再“四面放火、外设伏兵,曹操虽有经天伟地之才,到此安能得脱也?”―――此计成功,曹操中计,又是典韦,在城内杀的往复三遍,才把曹操救了出去。吕布甚至遇到了曹操,“曹操以手掩面”,吕布拍马赶来“将戟于操盔上一击,问曰:‘曹操何在?’操反指曰:‘前面骑黄马者是他。’”“吕布纵马向前追赶”。曹操掩面的动作怎么就没有引起吕布的注意?曹操的战盔怎么就没有一点特殊的地方?曹操的声音吕布怎么就没有听出来?把曹操作为敌方骑马的小兵顺手杀了不好吗?只能说曹操的运气真好!三国历史差点被改写。陈宫的计策大获成功!
(1)最初陈宫对吕布的两次意见(第2和第3次)都被拒绝,可以看作是二人的磨合,吕布刚认识陈宫没有多久,缺乏足够的相互信任完全是人之常情。
(2)第4次的意见,吕布认为曹操刚输了不敢来,虽采纳,也只能算是将信将疑的采纳,结果证明:陈宫的意见完全正确!
(3)第5次的妙计,是吕布主动找陈宫商议的,由此可见,吕布开始信任陈宫!
6、《三国演义》第十二回,曹操诈言被火烧死,引诱吕布来攻,吕布中计失败。―――此计陈宫未能识破。
7、《三国演义》第十二回,曹操重新夺回了兖州,进攻濮阳,吕布“欲自将出迎,陈宫谏:‘不可出战,待众将聚会后方可。’吕布曰:‘吾怕谁来?’”,最后被曹操六将群殴而败,且被城上田氏拽起了吊桥。进不了城门,丢了濮阳。陈宫保护吕布老小从东门出城。―――此战吕布是因为自大,或者说曹操“卑鄙”以多胜少,其实战争的结果才是最重要的,无论你以什么手段,取得了战争最后胜利的才是强者。此战又可以看出,倘若城门上有随便一位武将在,便不至于被田氏出卖了城池;倘若八健将和高顺全在,未必就输给曹营六将(高顺再加一将对付夏侯敦,臧霸再加一将对付夏侯渊,张辽、吕布对付典韦、许褚,剩下六将,派四将对付李典、乐进,还多余二将随时支援,吕布方好像还稍占优势!)。只要不败,田氏便不会献城。由此看来陈宫的意见又是正确的,可惜吕布太自大了!
8、《三国演义》第十二回,曹操来攻定陶,使用了疑兵计,吕布回报陈宫,实际是问陈宫的意见。“宫曰:‘操多诡计,不可轻敌。’布曰:‘吾用火攻,可破伏兵。’”―――此计陈宫未能识破,丢了最后一个根据地定陶。
9、《三国演义》第十三回,吕布收集败残军马欲再于曹操决战,“陈宫曰:‘今曹兵势大,未可与争。先寻取安身之地,那时再来未迟。’布曰:‘吾欲投袁绍,何如?’宫曰:‘先使人往冀州探听消息,然后可去。’布从之”―――此次进言被吕布采纳,第一条让他不要忙着报仇,估计现在去报仇没有什么好结果的,曹操坚守不出,你都没有办法;第二条让他先探一下消息,一探吓了一跳,袁绍让颜良率兵5万,来助曹操。还好听陈宫的话先探了一回,要不然就送上门去了!
10、《三国演义》第十三回,吕布投不了袁绍,又来与陈宫商议,陈宫让他投徐州刘备。―――最终由于一些原因在徐州没有能长住,刘备让他去了小沛,但是总算有了安身之处,陈宫的意见还可以。
11、《三国演义》第十四回,张飞酒醉,莫名其妙打曹豹,曹豹恨张飞,请吕布来袭徐州。吕布“便请陈宫来议。宫曰:‘小沛原非久居之地。今徐州既有可乘之隙,失此不取,悔之晚矣。’布从之”。―――吕布一定想取徐州,但又犹豫,因为刘备在他困难的时候帮了他,所以才问陈宫,陈宫帮吕布做了决定,于是吕布取得了徐州。
12、《三国演义》第十五回,因为袁术失信,吕布“欲起兵伐之。陈宫曰:‘不可,术据寿春,兵多
群英7 陈宫粮广,不可轻敌。不如请玄德还屯小沛,使为我羽翼。他日令玄德为先锋,那时先取袁术,后取袁绍,可纵横天下矣。’布听其言”―――此次决策也还行,可以说是吕布集团的长期规划,虽然简单了一点!
13、《三国演义》第十六回,袁术准备攻刘备,先给了吕布“粟二十万斛”,希望他不要帮助刘备。吕布与陈宫计议形成了如下结论:“玄德屯军小沛,未必遂能为我害;若袁术并了刘备,则北连泰山诸将以图我,我不能安枕矣。不若救玄德”―――陈宫和吕布共同研究的这个结果,应该是对吕布和刘备都是有利的。后来袁术大怒欲伐吕布,正是担心“布与备首尾相连,不易图也。”于是才一再的用计。陈宫还是有能力的,至此几乎很少失误! 回答2:(1)曹操
大家所公认的三国头号人物--曹操。从洛阳北部尉,到颍川之战时的骑都尉,从力抗袁绍大军的司空,司空,到赤壁气吞天下的丞相。其间贯穿始终的是那种舍我其谁的气魄与自信。身为六百石小官,棒杀权倾朝野的中常侍蹇硕亲叔,而后对自己生死完全置之度外,直斥朝纲败坏;面对随手杀人的恶魔董卓,他敢于侃侃而谈:“你以为洛阳便是整个天下么?”与其说是大义凛然,倒不如说是与生俱来的“天命在我”的气质,书中的曹操,惊才绝艳,用兵如神,敢于蔑视一切成规,他是要用自己的才能与气魄,开创崭新的天下,为此毫不退缩,在官渡与袁绍的死斗,便是这种完全革新的思想与旧门阀大族势力的最后决战。书中,初次遇到他的人无不被他的气质所震慑,荥阳战后,险些手刃曹操的董卓军猛将徐荣在董卓问起对曹操感觉如何时,只说了四个字--无法论述;江东小儿周瑜,在赤壁战时误以为曹操已死而燃起了夺取天下之志,而当知道他仍然在世时却震骇的双腿发软,甚至连起身的力量也没有。他却是完全快乐,自我的活着,也完全不掩饰自己的凶暴,狡诈,残忍,幼时,当街斩杀袭击自己的劫匪时,便大言:“负我者必受双倍报!”破邺城时与儿子争夺甄氏,残酷的诛杀董承一族,以法度诛戮与自己政见不合的孔融,都是这种精神的延续成长。无愧于一代奸雄。
有了那样的曹操,就必然有那样的刘备。曹操是要用自己的才能驾驭,改变天下,以自己的能力来控制人才;可是相对的刘备,却是要用胸怀包容天下的男人。这里的刘备,摆脱了以往文学作品中一味宽仁,为天下而奋斗的“明主”形象,书中毫不隐讳的写出了他的野心与天真。在涿郡织席时,初遇义侠关羽时,关羽责问他的人生目的为何,他回答:“金钱 美色 权势 我皆好之,可我更想看到的是天下百姓皆展欢颜。”一句话折服了关羽,一段家喻户晓的传奇由此开始。野心,乱世男儿谁没有自己的野心呢?但是,能让自己的野心服从万民的利益,这,不就是俺心目中的刘备,心目中的真英雄么?书中的刘备,才能平平,没有高超的武功兵法,但是他拥有曹操永远也没有的东西--对人民发自内心的关爱。书中,因为无数次的失败,他也曾经几次迷失,为了自己的安逸,他也想过放弃天下,但是每次都能重新站立起来,在由许昌逃到徐州时,面对无数百姓的欢呼,刘备经过内心的挣扎,最后高呼:“从此我便不再与曹操同抱天下!”随之当众亲手斩杀车胄于马下,断绝了与曹操修好的可能。刘备这个人,是一个大皮囊,本身空空如也,却又能包容各种事物,而且有无数的豪杰志士,生民百姓都自愿的投到这个皮囊中,这个皮囊究竟大到什么程度呢?也许能能包容天下吧。就俺个人来说,无疑非常钦佩曹操的才能,但是乱世中如果要选择一位君主的话,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刘备,或许只为自由与欢笑。曹操心中的“苍天”是自己;而刘备心中的“苍天”是百姓。和曹操一样,这是目前我看到的最好的刘备。
(3) 孙权
孙权,是个很怪异的人,幼时常与猛兽为伴,熊虎鹰鹫都能在他身旁安然入眠;同样,他也有能力安抚人心中的暴戾不平。其兄数年横扫江东,而他则成功的安抚了兄长造成的怨恨,他最擅长的就是看透人甚至动物的内心世界,然而悲哀的是--他没有一个知己,无人能解答他心中的疑惑,他就是在压抑和彷徨中生活的人物。赤壁战前,他的一段独白反映了他的内心世界。“苍天已死了么?是即将死去或者仍然安泰?天下大乱责任是谁?天子?宦官?外戚?文武?天子是什么?董卓所立是不是正统?有没有也无所谓么?文台 伯符的“天命”是什么? 曹操的呢? 我呢?是那个承担天下的人么?国家,天下,历史,这些都是什么?……我决定与孟德一决雌雄!”--没有答案,这些都是没有答案的问题,而孙权却一直被这些问题折磨,最终,他选择了以战争解决问题。这就是孙权--一个能安抚别人却永远无法使自己内心平静的人。就个人来说,应该是个悲剧人物。
镇压 包容 安抚 这大概就是三种君主之道吧 三种君主之道--三分天下 简单而又让人回味。
这是书中真正的侠者,只为一腔热血而战,没有关乎天下大义的理想与信念,在忠诚信义之上,还有一种为了拯救目光所及的所有弱者,便是拼上性命也无所畏惧的勇气。因此,书中的张飞才会于长阪桥独挡曹操大军。使他展现出几乎凌驾吕布的威力的源泉,不是武者的荣辱之心,而是与生俱来的那种淳朴的浩然正气。不是所有人的梦想都能引导历史,可是或许这种毫不虚伪的淳朴善良,才是华夏人民精神最值得可贵之处。
这应该是个最《三国志》的人物,年少气盛,不拘小节,一心向霸业前进,除此无他,在战争中度过一生。突击乌丸时,知道自己马术不济,无法跟上队伍,因而在深夜大军休息时独自出发先行。缠绵病榻时仍然挂念着扫平南方的战略,甚至临死之前还在与曹操讨论如何创建理想的国家。轰轰烈烈的燃尽了自己一生的男儿形象。总之,我是比较喜欢的
你知道这是神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演义描写评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