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田工业园区漳州古塘村村

网页 990 索引 - Sitemap您所在的页面位置:
*图吧提醒您:以上的位置信息仅供参考!
浙江省医院交通地图地图
浙江省医疗地图
浙江省其他行业地图
浙江省行政地图宜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日期:日&&
&&该文被阅读[
]次 字体:[] [] []
日宜春市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
  宜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是根据《中共宜春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编制的,主要从宏观、战略、政策方面提出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向和预期计划指标,明确工作重点,提出政策措施,引导市场主体行为。
  一、关于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发展环境
  1、“九五”回顾
  “九五”期间,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市政府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优化农业,强攻工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强城镇和基础设施建设,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奋斗,克服了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国民经济持续增长。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91亿元,“九五”期间年均递增8.5%,提前6年实现了比1980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财政总收入达15.57亿元,年均递增8.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79亿元,年均递增9.8&%;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工业创出了一批名牌产品,食品、建材、机械已成为我市三大支柱产业,信息、旅游、中介服务等逐步兴起,三次产业结构由1995年的43.2:29.3:27.5发展为2000年的35.6:35.5:30.9&。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九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6.6亿元,比“八五”期间增长1.22倍;全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新增旱涝保收农田面积28万亩,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新建和改造二级以上公路384公里,交通条件大为改善;邮电通讯继续保持超前发展,电话普及率达到7.8部/百人;城镇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化水平预计达到24.8%;特别是宜春市中心城市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5平方公里。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入,宜春工程机械厂成功实现上市和国有股转让;个体民营经济持续发展,提供的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超过四分之一,已成为全市经济一个重要增长点;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平稳推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对外开放继续扩大,预计五年间引进外资超过1亿美元。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9.2‰以下;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有新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稳定;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加快,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基本普及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组建了宜春学院;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建设了全省一流的市医院住院部大楼,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普遍提高;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繁荣,《木乡长》等一批精品获全国、全省大奖,兴建了全国地市级一流的宜春体育中心,成功举办了省十运会及多项国家级体育比赛。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九五”期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分别达到7.9%和7.6%。&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1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30平方米,农村住宅砖混结构比重达到86%;人均期望寿命达70岁。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继续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取得丰硕成果,涌现了一大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坚持和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完善了村民自治制度&,推进了社区民主建设,基层民主不断扩大;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果;社会治安基础性工作进一步加强,社会保持稳定。
  2、“十五”形势
  建国后半个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新世纪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宜春撤地设市,是加快发展的一个新起点,为新宜春的崛起构筑了新的体制框架。进入新世纪,我市面临许多新的发展机遇: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我市发挥比较优势,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速市场化进程;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和新一轮世界经济结构大调整,有利于我市发挥后发优势,走跨越式发展之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利于我市发挥区位优势,承东启西,东联南引,形成更加开放和发展的格局。
  “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一些不利因素: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东部大发展和西部大开发将对我市形成更大的发展压力;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工业化滞后、城镇化缓慢、对外开放水平不高、农民增收困难、就业压力加大、财政增长乏力等困难和问题。
  (二)发展战略
  1、“十五”指导思想
  “十五”计划期间(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发展为主题,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以充分调动全市人民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为基本途径,以加速工业化为核心,围绕“创生态名城,建赣西强市”的总体目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大科教兴市力度,加速工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2、“十五”主要目标
  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加快经济发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奠定坚实基础;县域经济创造新特色,建设成为领先于全省的县域经济发展“隆起区”;城市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努力把宜春建设成为赣西中心城市;各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有较大提高,基本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建立和逐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扩大就业;城乡居民收入有较大增加,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科技教育发展加快,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人口、资源、环境得到协调发展。
  经济发展目标:预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8%以上,到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9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8:38:34;财政总收入达到25亿元,年均递增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9%以上;外贸出口总额年均递增10%以上;城镇化水平达到30%。
  社会发展目标:科技教育加快发展,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工业技术装备水平有较大提高;义务教育全部由八年制改为九年制,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比例达到8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18%以上;城乡卫生、文化、体育设施增加,服务水平和覆盖面提高;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1.7%和96.2%。
  人民生活目标:预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分别年均递增6%和5.5%;到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增加到18平方米,提高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和住房质量;电话普及率提高到20部/百人;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1岁。
  可持续发展目标:有效控制人口增长,预期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8.5‰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56%,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0%;工业废气处理率达到90%,工业废水处理率达到80%,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50%;防灾减灾能力增强。
  改革开放目标: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80%以上;对外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初步建立高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型经济。
  3、“十五”战略构想
  实施工业化战略。工业化是人类社会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我市尚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必须把加速工业化进程作为一切工作的核心,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发展工业经济,推动经济结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调整,实现跨越式发展。
  实施工业化战略必须有城镇体系为载体。以要素积聚为基础,以产业发展为支撑,构建宜春城镇体制,推动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提高城市质量,繁荣城市经济,增强城市的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
  实施工业化战略必须靠市场化来推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实施工业化战略必须以科技教育作支撑。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适度超前发展教育,加快人才培养,建立创新体系,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努力解决科技教育与经济脱节问题,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实施工业化战略必须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使经济和社会发展建立在科技不断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生态平衡、环境清洁的基础上。
  (三)十大基础工程
  集中力量建设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十个重大基础工程。
  1、宜春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在宜春市郊规划建设高新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首期开发建设2平方公里,成为我市科技创新示范区和高技术产业的孵化基地。
  2、工业园区开发工程:建设和发展袁州马王塘、丰城丰源、高安城北、奉新冯田、上高镜山工业园区,为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3、农业高科技示范工程:建设集生产示范、科研、观光旅游多功能于一体的宜春市生态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各县市区建设农业高科技示范基地。
  4、水利防洪工程:建设宜春四方井水利枢纽工程,加强重要圩堤和分、蓄洪区建设,完善配套大型灌区,搞好九座大中型水库的除险加固,抓好城市防洪。
  5、公路工程:配合建设沪瑞高速公路昌傅至金鱼石段、赣粤高速公路昌傅至泰和段,建设宜春至吉安等二级公路,加强全市等级公路建设。
  6、宜春城市建设工程:建设赣西大桥、一江两岸工程、长青大道、高士北路、朝阳路、中山西路、煤气二期工程、袁山公园、官园小区。
  7、社会发展工程:完成宜春学院续建工程。建设游泳馆、射击场,完善体育设施,迎接全国第五届农民运动会。建设宜春市图书馆、宜春市艺术中心、宜春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文化设施。
  8、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长江中下游防护林体系、天然林保护、绿色通道、平原绿化、退耕还林、治沙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森林公园,加强城市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等工程建设。
  9、专业批发市场工程:扩建樟树中药材市场、高安建材市场、宜春建材市场。
  10、“网上宜春”信息工程:建设宜春市公用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和完善党政信息网。建设中药材、农产品等特色信息网站和“网上学校”、“网上医院”、“网上旅游”等网络应用工程。
  二、关于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
  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通过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逐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
  1、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法制化建设,鼓励土地的合理流转,积极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加快农村税费改革,规范乡村两级职能,减轻农民负担。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扶持发展农村民间流通组织。多渠道增加对农村的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搞好农田灌溉、农村电网、乡村公路、农村能源、农村改水,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居住环境。
  2、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切实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形成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种植结构。调减早稻面积,发展饲料作物、杂粮和其他经济作物。引导农民发展高效蔬菜、特色水果、优质麻、桑以及食用菌、中药材、茶叶、花卉、瓜果等适销对路经济作物,力争经济作物产值占种植业产值的50%&。突出发展生态农业,开发绿色产品,按无公害标准化技术规范农业生产,建设好高安龙潭、万载茭湖、袁州三阳等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创一批绿色产品品牌。
  优化养殖业结构。重点发展三元杂交猪、优质肉牛、羊、兔、地方良种家禽、特种水产品等优质产品。实施牧草工程,开发利用草山草坡,积极发展肉牛奶牛、羊、兔等草畜业。扶持珍稀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力争养殖业产值占农业产值比重达45%左右,其中畜牧业产值比重占30%。
  发展高效林业。采取“封、改、补、造”综合营林措施,加强森林资源利用和保护,调整林种树种结构。保护生态公益林,建设工业原料林、高产竹林、高产油茶林基地。“十五”期间,重点保护天然林2940公顷,落实保护生态公益林40万公顷,建设高效竹林10万公顷、油茶丰产林8万公顷、速生丰产林3万公顷,到2005年,全市活立木蓄积量达42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56%。
  建设优质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包括优质稻、优质猕猴桃、优质苎麻、百合、肉牛、山羊、肉兔、水禽和良种猪等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生产基地。特别加大奶牛生产基地建设,力争将我市建设成为江南最大的奶牛生产基地。
  实施农业良种良法工程。加快宜春市生态农业高科技示范园的建设。建设以市畜科所为中心的良种猪繁育体系,以高安牛场为主的优质肉牛繁育体系,以市特种水产科研所为中心的优质水产品繁育体系。建设水稻、油菜良种繁育基地。大力推广水稻增产技术、果树嫁接换种、套袋技术、以地膜覆盖、温室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技术,以生物防治、沼气工程为主的无公害生产技术、以降低劳动强度为主的农业机械技术。着力实施良农工程,努力提高农民的市场意识和科技文化素质,培育一批农民科技示范户队伍。
  3、农业产业化经营
  大力推进上高苎麻、奉新优质米、万载百合、袁州油茶、丰城水禽、奉新和宜丰猕猴桃、樟树中药材、靖安桠柑、高安肉奶牛、铜鼓竹木等十大农业产业化经营,培植和壮大江麻集团、奉新米业集团、江欧集团等一批龙头企业,建设优质米、苎麻、百合、猕猴桃、中药材、特色水果、蔬菜、生猪、肉牛、羊、水禽、竹木等商品生产基地,形成公司加基地,基地带农户格局,走“特色+规模+档次”的发展路子,带动农户进入市场,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
  4、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加快乡镇企业体制创新。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推动乡镇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以招商引资为主要手段,以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为主攻方向,着力扩大乡镇企业经济总量。鼓励乡镇企业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加大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和保鲜储运为主的龙头企业,引导乡镇企业集中连片建设,推动工业小区建设上新台阶。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解决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乡镇企业纳税总额年均递增10%以上。
  (二)工业经济
  以提高工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为目标,扩大工业经济总量,以增量带动存量的优化和升级,建设工业主导型经济。
  1、壮大主导产业
  食品工业。依托我市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名优特新食品、绿色食品和旅游食品。酒业生产向集团化、优质、低度、多品种、高效益方向发展,稳定白酒生产,扩大啤酒生产,发展果酒,开发系列保健酒。提高江特矿泉水、润田太空水、南酸枣和百合等饮料质量和市场占有率。引进先进生产技术改造冻米糖、豆腐乳、松花皮蛋、腐竹、果蔬产品等传统食品工业,扩大“碧云”、“玉珠”大米生产能力,逐步形成食用菌、百合、竹笋、油茶、猕猴桃、森林蔬菜等系列绿色食品产业。到2005年,食品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5%。
  建材工业。控制总量,调整结构,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传统建材企业,发展新型建材工业,全面提升建材企业技术水平。水泥业重点发展高标号水泥、特种水泥,推广大中型干法水泥和散装水泥,建设年产30万吨高标号水泥生产项目,淘汰部分工艺落后、能耗高、污染严重的小企业。建筑陶瓷业基本普及低温快烧一次成型辊道窑技术,发展高档建筑陶瓷及技术含量高的新型产品。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发展高强、轻质、多功能、低能耗墙体材料。运用现代技术改造竹木加工产业,促进竹木加工产品上档次、创品牌、争市场。重点发展中、高密度纤维板、高档竹木地板。到2005年,建材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0%。
  机械工业。依托三九宜工、风动工具厂、宜春齿轮厂等企业,重点发展大型装载机、路面施工机械、凿岩机械和农用机械。以万申机械厂为依托,开发光机电一体化全自动药品系列包装机械。以飞龙公司为依托发展行走机械,积极发展刹车软管、车灯等汽车零部件工业,开发新产品,提高专业化水平。到2005年,机械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0%。
  2、培植优势产业
  苎麻纺织业。抓住机遇,运用生物技术,加大技改力度,生产优质麻丝混纺纱,引进先进的无梭、片梭等纺织机械,发展纺织、印染、后整理生产,提高苎麻及混纺高档色织布生产水平,积极发展服装、服饰生产,争创国家名牌。
  烟花编爆产业。在规范管理、安全生产的基础上,加快发展速度。保持传统特色,大力开发具有高科技、环保型、安全类新精产品。巩固国内市场,努力开拓国际市场。以万载为中心,力争把我市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烟花编爆生产基地之一。
  化学工业。采用先进技术,对国内市场需求大、主要依赖进口的精细化工企业进行改造。抓好尼龙―11单体聚合生产线、PVC塑胶管、高效无机净水剂、维生素E、CA―12、P507等项目,开发高效、低毒、安全、低污染新型生物农药,淘汰高毒有机磷农药。
  3、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在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新能源、精细化工、节能环保、生态工业等领域,重点发展一批具有市场前景的新兴产业。利用钽铌、锂等资源,发展新型材料,扶持已有一定基础的非晶、纳米晶软磁材料实现规模化生产。利用中药材资源,发展新型制药。加快发展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苎麻服饰、微胶囊粉末油脂、光机电一体化等产品。
  4、促进建筑业的发展
  加快新技术和新型建材的应用,提高建筑水平和整体素质。大力拓展建筑业发展空间,加大对外承包和劳务合作步伐,促进建筑企业走多元化经营之路。完善建筑市场,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促进建筑工程项目承发包公开、公正、公平,继续推进工程监理,确保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益。发展和壮大室内装饰设计施工队伍,尽快形成以重点装饰企业为骨干,大中小企业相结合的设计施工体系。
  5、加强重点企业和名牌产品建设
  围绕主导产业,着力树十强企业,培植十大名牌。
  十强企业是:三九宜工,风动工具厂,江麻集团,宜春中密度纤维板厂,四特酒厂,江西特种电机厂,宏丰公司&,江欧集团,江西飞龙摩托车有限公司,宜春酒厂。
  十大名牌是:“宜工”装载机,“山花”凿岩机,“四特”酒,“嘉泰”中纤板,“江欧”竹木地板,“高峰”耐磨砖,“碧云”大米,“井竹”服饰,“筠州”粉末油脂,“冠京”香料。
  6、重点建设十大工业项目
  绿色食品项目:重点支持优质米、食用菌、百合、森林蔬菜及其深加工、果蔬食品等项目、江西食品专用油脂厂1万吨粉末油脂项目。
  饮料酒项目:重点支持开发高档四特酒、高档瑞酒、高档七宝山酒、药酒、美容保健酒项目、宜丰奉新猕猴桃干酒厂年产万吨猕猴桃干酒项目、宜春酒厂年产20万吨啤酒等项目。
  竹木深加工项目:重点支持中、高密度纤维板、细木工板及加工项目、江欧集团100万平方米竹杉夹心地板,宜丰竹材人造板有限公司8000立方米径向竹篾帘复合板项目,同步建设工业原料林基地。
  建筑陶瓷项目:重点支持低温快烧一次成型辊道窑技术及高档建筑陶瓷、新型高科技建筑陶瓷项目。
  工程机械项目:重点支持大型装载机、路面施工机械、凿岩机械项目和丰城华伍公司1.2万台电力液压制动器项目。
  行走机械项目:重点支持摩托车项目及汽车零部件项目、宜春齿轮厂5万台YC5T08变速器项目。
  苎麻纺织加工项目:重点支持江西苎麻纺织集团有限公司高档苎麻纺织面料综合技改项目、苎麻服装加工项目。同步建设赣苎3号优质苎麻基地。
  有色金属项目:重点支持宜春钽铌矿扩建及钽铌冶炼加工项目、铜鼓电池厂开发锂电池。
  精细化工项目:重点支持奉新化工厂CA―12、P507项目、冠京香料项目和铜鼓二源化工厂项目。
  医药工业项目:重点支持医药企业发展现代中药产业、新型制药和生物制药项目。
  (三)服务业
  以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
  1、发展旅游业
  充分发挥我市自然生态和宗教文化优势,开发独具特色的旅游精品,积极培植旅游产业。“十五”期间,旅游业总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6%左右,成为我市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加快旅游景区开发。重点开发以国家级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宗教名胜地、历史人文为主的自然生态观光旅游和宗教、历史文化旅游。围绕建设宜春生态城市,着力抓好三个旅游区的建设。明月山旅游区,以明月山国家森林公园和温汤温泉为主,包括官山、三十把自然保护区和天柱峰国家森林公园,连通至湖南的旅游线;三爪仑旅游区,以三爪仑国家森林公园为主,包括百丈山萝卜潭省级风景名胜区和洞山,建立至南昌的旅游线路;阁皂山旅游区,包括樟树吴城商代遗址、丰城洪州窑遗址,进入京九旅游线。加强旅游区的规划,争取申报明月山旅游区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景区的出入通道,提高公路等级。改善主要景区的通讯条件,开通国际国内长途电话和覆盖移动通讯网络。对现有的宾馆、酒店进行更新改造,努力提高宾馆、饭店质量,各县(市、区)都要有旅游涉外定点单位和星级饭店。
  抓好旅游商品开发和人才培训。突出抓好具有我市特色的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和旅游食品的系列开发,建立健全旅游商品销售网络,方便游客购物消费。加强旅游人才的培训,力争在宜春学院、市属中专设立旅游专业,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业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提高我市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2、繁荣商品流通业
  适应现代流通业发展趋势和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需要,加快商品市场建设,发展城乡流通服务组织,完善商品流通体系。加大粮食、商业、供销、物资等国有流通企业的改革力度,发挥流通主渠道作用。大力培育各类商品市场,抓好中药材、建材、机电、农副产品等专业市场建设,努力拓宽我市工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深化流通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促进流通业的优胜劣汰和优化组合,积极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多功能的大型商贸集团,增强流通业的竞争力。大力引进现代交易手段,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代理配送、仓储式批发、电子商务等国际通行交易方式,加快会展业发展,实现市场组织和经营方式现代化。完善县乡村三级商品流通网络,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收集和发布工作,搞活搞好商品流通。
  3、壮大中介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
  发展商业保险、证券、风险投资、社会投资、金融信贷等业务,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大力发展消费信贷,不断开拓金融保险业务的新领域。促进信息、会计、咨询、法律、技术等中介服务业发展。规范房地产市场,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加快机关、学校和个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的社会化改革,完善社区服务网络,进一步拓展社区服务领域,积极发展家政、养老、托幼、婚丧、文体、医疗、卫生、维修及保安等社区服务,完善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引导和扶持下岗职工从事各种社区服务,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兴办社区服务业。推进非义务教育、非公益性卫生医疗服务、体育和文化向产业化发展。
  (四)信息产业
  加快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把信息产业培育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2005年全市信息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以上,年均递增15%以上。
  1、建设信息基础设施
  以光纤、卫星通讯为基础的主干网覆盖全市县镇,逐步向乡镇和企业延伸。加快传统网络的宽带改造,基本建成通讯网、电话网和数据网三网合一的本地网。建设区域性公用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和完善党政信息网。加快第三代数字移动通讯网和农村电话网的建设,积极发展有线电视双向宽带接入网。积极推进网络教育、网络医疗、网络娱乐、网络社区服务等公共领域信息化建设。“十五”期末,全市电信光纤干线达到900公里,城市有30%的家庭实现光纤到户。全市建设广播电视光缆线路4600公里,有线电视用户达40万户,电话普及率为20部/百人,互联网入户数达到10万户。
  2、开发利用信息资源
  依托江西经济信息网和省党政信息网等资源信息网,积极建设“网上宜春”工程。重点建设中药材、农产品等特色信息网站和“网上学校”、“网上医院”、“网上旅游”、“网上招商”等网络应用工程,开发宏观经济数据库、企业与产品数据库、农业与农村经济数据库、资源环境数据库、交通旅游数据库、科技教育数据库、人力资源与就业数据库、社会保障数据库等基础性数据库,为宣传宜春、建设宜春服务。
  3、推广应用信息技术
  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建立网上远程教育学院,开展远程多媒体教学活动,大中专学校和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全部上网。卫生领域利用网络开展网上就诊、咨询、会诊等工作,县级及县级以上医院都要求上网。建立健全社会保险网络信息系统,实现社会保险局域的互联,利用公共网络向社会提供在线就业服务。各级政府部门利用网络公开政务,征集意见,接待来信,开展网上招商。加快金融信息化建设,发展电子商务,推进产业信息化。大力发展以IC卡为主导的智能卡应用系统。广泛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科研、生产、服务和经营管理的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水平。支持电子商务试点和商业化运作,完善电子商务信息网络,推进企业上网工程。
  4、促进信息产业发展
  鼓励发展各类投资类、消费类电子产品,利用信息产品技术更新换代的契机,发展壮大电子元器件产业,“十五”期间争取信息产品制造业有突破性的发展。以宜春学院和高科技企业为基础,扩大与国内外软件企业的合作,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各类应用软件。大力发展面向国内外的网络信息服务和信息咨询服务,逐步形成开放、全面、高效的综合社会化信息服务体系。
  (五)县域经济
  坚持“市场为先、各创特色、科技推动、富县富民”的战略取向,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工业增效,财政增长,后劲增强”的总体目标,着力在增大工业总量,扩大优势农业,壮大民营经济,做大城市规模上下功夫,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现县域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有明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城乡居民生活明显改善,城乡面貌明显变化。
  发展县域经济的重点是:调整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民有民营经济,增强经济活力;推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以优势产业、名牌产品为龙头,培植和壮大经济支柱;加快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重视人才开发,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提高县域经济的整体素质;加大投入,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充分发挥县市区的优势,各创特色,加快发展。大力构建以工业经济为重点、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生态经济为内涵、以开放型经济为支撑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形成结构比较合理、主导产业初现、特色相对明显、城镇规模适度、市场繁荣、科技进步、文化昌盛、社会稳定、生活比较富裕的新局面。到2005年,宜春中心城市地位逐步加强,丰城、樟树、高安三市综合实力在全省站前列,上高、宜丰、万载、奉新、铜鼓、靖安六县各具特色,位居全省同等规模县市前列。
  (六)城镇体系
  遵循城市化发展规律,科学规划,有序推进,打破城乡分割,建立城乡人口有序流动机制,形成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到2005年,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30%。
  1、突出中心城市
  加快发展宜春,把宜春建设成赣西区域中心城市。
  扩大城市规模。按60平方公里面积、50万人口规模调整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近、远期详细规划,用规划指导城市各项建设。规划区内的乡镇村全部改为街道和居委会建制,为扩大城市规模创造条件。正确处理旧城改造与新城扩张、集中与分散、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到2005年,宜春城区建成面积达到35平方公里,城区常住人口达到30万人。
  增强城市功能。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加快城市道路、公共交通、供水、环境卫生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整体综合功能。继续拉开城市框架,建设赣西大桥、一江两岸工程、长青大道、高士北路、中山西路,开发官园小区,完善文化、卫生、体育设施,扩建自来水厂,建设煤气二期工程、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以及排水管网。
  提高城市品位。把生态建设作为提高城市品位的着眼点,将宜春建设成风景秀丽的生态旅游城。抓好城市标志性建筑,疏浚美化秀江,开发明月山、化成岩山,建设袁山公园,搞好城市绿化、美化和亮化,提高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抓好住宅小区建设,营造最佳人居环境。高度重视城市管理工作,使宜春城市管理上一个台阶。
  2、发展中小城市
  丰城、樟树、高安三市按中等城市标准进行规划建设。丰城市重点加快新城区开发,建设剑邑大桥、环城南路、丰阁大道;樟树市按现代平原园林城市规划,着重抓好主城区发展,开辟赣中大道,加快开发东站区;高安市抓紧改造城南,美化城中,拓展城北,重点建设筠州大桥、南岸沿江路、东环路。逐步把三市建设成为设施比较完备、辐射功能较强、各具特色的中等城市。
  把县城作为城镇建设重点来抓,加强县城基础设施建设。万载以开发新城区和改造老城区相结合,上高重点抓好镜山大道、滨江大道和新城区建设,宜丰重点建设环城路和耶溪河两岸,奉新开发城南新区、建设奉新大桥、滨河大道,铜鼓加快开发新城区,靖安建设生态旅游城。将六个县城发展成为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小城市。
  3、建设重点小城镇
  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一批人口规模达2―3万人的重点中心镇,推进城乡一体化。以产业作支撑,把发展工业和发展城镇结合起来,引导企业相对集中,扩大城镇规模,促进第三产业发展。重点抓好温汤、慈化、彬江、张巷、秀市、荣圹、石脑、八景、灰埠、临江、黄土岗、潭山、石市、泗溪、徐家渡、株潭、上富、宝峰、大段等小城镇建设,以重点中心镇带动一般小城镇的发展。
  4、城镇化政策
  积极稳妥地调整行政区划。适当扩大县市城关镇和中心镇的行政区划范围,调整乡镇场设置,合并行政村,加快中心村建设,“十五”期间,通过撤乡并镇,使全市乡(镇、场)总数减少20―30%。
  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放开城市和集镇常住人口的农转非条件,取消城市增容费,实现人口的自由迁移。建立城镇土地资源市场配置机制和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鼓励城乡居民在城镇购地建房,鼓励农民进城经营二三产业,允许进城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及有偿转让土地经营权。
  多元筹资建设城镇。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鼓励、引导市外、境外和民间资金投向城镇建设,形成城镇建设投资多元化格局,加快城镇建设步伐。
  促进住宅消费。加快城镇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鼓励城乡居民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积极发展城市住宅开发区,政府提供优惠土地,鼓励干部职工和城乡居民到开发区建房。
  三、关于可持续发展
  (一)基础设施
  1、农业基础设施
  高标准建设赣抚大堤、丰城大联圩、三湖联圩樟树段、赣西肖江堤、袁河洲上堤、锦河筠安堤等重要圩堤;加强泉港分蓄洪区、清丰山溪滞洪区的建设;抓紧上游、紫云山、飞剑潭、三八、观桥、沙江、攸洛、樟树岭、曾家桥9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新建宜春四方井水库和靖安高湖水库,完善锦北、潦河、丰东、飞剑潭灌区水利工程,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搞好水土保持,开展57条小流域的综合开发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0平方公里。加快农田园田化建设,改造中低田60万亩,2005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和旱涝保收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达到95%和80%。
  2、交通运输体系
  以等级公路建设为重点,加强全市区域内公路网建设,实现省至市道路高等级化、宜春至各县市道路二级化,基本实现县至乡公路油路化、乡至村公路等级化。配合建设沪瑞高速公路昌傅至金鱼石段、赣粤高速公路昌傅至泰和段,建设宜春至吉安、万载至铜鼓、宜丰至奉新二级公路,改建丰乐线、万黄线、修铜线等二级油路。“十五”期间,建设二级公路550公里,改造县乡公路700公里,完成30个村通公路,实现村村通公路目标。
  3、能源建设
  以电网建设为重点,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步伐。全面完成城市电网和农村电网改造,实现城乡同网同价。完善220KV输变电布局,建设上高220KV变电站、袁州220KV二期工程。&积极做好洪屏抽水蓄能电站的前期准备,做好三峡受电工作。继续开发水力资源,鼓励社会投资建设水电站,规划建设铜鼓金鸡桥、宜丰光明、万载富山等水电站。煤炭以压井限产、外调为主,新建丰城南神岭一井。
  4、防灾减灾
  建立现代化防汛通讯预警预报指挥系统,完善水库防洪调度现代化建设系统工程,发展地震、气象和测绘事业。加强城市防洪工程建设,按标准配套建设城市消防设施和宜春、丰城、樟树三市的人民防空工程。建立健全防御洪涝、森林火灾、震灾等灾情的监测预防和紧急救援体系,搞好矿区、烟花编爆等安全生产,提高防灾减灾的综合能力。
  (二)科技教育
  1、适度超前发展教育
  高标准巩固提高“两基”成果。义务教育由八年制改为九年制,到2005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达100%,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到100%、97&%以上。&积极发展幼儿教育,重视发展特殊教育,创办宜春市特殊学校,&其它县市办好特教班。发展农民文化科技教育,农村青壮年非文盲率达99%。
  加快发展高中教育。采取多种形式,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规模,高中阶段招生年均递增10%以上。加强重点中学建设,努力建设一批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争创省级示范性高中10所,国家级示范性高中3―5所,县市城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加速建设宜春学院,基本完成校园建设,师资队伍、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等基本配套。以本科教育为主,辅以高等职业教育,建成一所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本科大学,&争取2010年创办硕士授予点。发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高等成人教育。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进一步完善职业高中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各县(市区)至少办好一所综合性省级重点职业高中,全市建设好3―4所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积极推进普通中专和技工学校结构调整,改革办学模式,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层次,创建一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完成两所中等师范学校向高等职业师范学院的转变。广泛开展就业前的职业培训,积极开展在职人员和下岗人员的转岗、技术提升培训。
  扩大社会力量办学。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办学,形成公办民助、民办公助、国有民办、社会力量独资或股份制等多元化办学体制。重点支持和帮助一批有特色的民办学校上规模、上档次。
  调整学校网点布局。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根据生源情况,结合薄弱学校改造、乡村撤并和城镇化建设,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用三年时间完成全市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校网点布局调整。原则上,2000人口以内的村不设完全小学,1万人口以内的乡镇不设初中,10万人口设一所高中,扩大普通中学规模,城区的省级重点中学转为专办高中。
  全面提升教师素质。提高师范办学层次,师资培训由本科、专科、中专三级向本科、专科二级过渡。到2005年,全市有40%以上的小学教师达到大专水平,40%以上的初中教师达到本科水平,高中教师全部达本科学历并有5%以上达研究生水平。
  2、加速科学技术进步
  加强技术创新,重视科技对外合作与交流,发展高科技,使我市科技整体水平跻身全省先进行列,一些重点领域科技实力接近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创新科技体制。推动应用型科研机构和设计单位实行企业化转制,发展科技型企业,培育技术市场,发展科技中介服务。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努力增加科技投入,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鼓励企业增加研究发展经费。到2005年全社会科技经费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达到1.5%,高新技术企业与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的科技经费不低于销售收入的5%,大中型企业不低于3%。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建设高技术农业示范园区,支持农业科学研究,大力推广农业先进技术。争取在动植物品种选育推广、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现代集约化种养技术、农业防灾减灾技术、农产品贮运加工技术、发展生态农业、绿色食品生产等方面取得突破。&加强水文、气象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到2005年,农业先进生产技术、优良品种的覆盖率达到90%以上,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
  加强工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开发。建立与重点科研院所的协作关系,健全企业科技开发及新产品开发机构,引进、开发工业科技先进适用成果,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技术升级。采用信息化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环保技术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对食品、建材、机械等支柱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力争在光机电一体化、生物技术、新材料及精细化工等领域有新的突破,形成新产业。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大中型企业要健全技术开发机构,小企业也要寻求自己的技术依托,靠大联强。规划建设宜春高新技术开发区,争取建成麻纺、特种电机、板材、食品等省级技术中心。到2005年,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重点行业的生产技术和装备接近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3、重视人才
  在全市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创造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建立以聘任制为基础的人才任用制度&,规范人才市场,实现人才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建立人才激励机制,改善工作生活条件,充分发挥本地人才作用。积极开展智力引进工作,鼓励留学人员和高层次人才通过多种形式为我市现代化建设服务。进一步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建立职务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充满生机活力的管理机制,形成法制完备,纪律严明的监督体系。抓紧培养一支政治素质好、开拓精神强、具有现代专业知识、年富力强的干部队伍。实施全市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计划,优化人才专业和年龄结构,加强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培养和建立一支科技人才队伍。实行年薪制期权制,鼓励有奉献精神、有创业意识、有竞争能力、善经营管理的人才到企业工作,培养和建立一支企业家队伍。
  (三)生态建设和控制人口
  1、保护自然资源
  有效保护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搞好资源国情国策教育,增强全民忧患意识。实行“谁开发谁保护,谁利用谁补偿”的政策,强化政府对资源管理的职能,运用市场机制,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资源更新的经济补偿制度。
  加强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保护。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积极开发、复垦、整理土地,实行耕地“占一补一”原则,保持耕地的总量平衡。到2005年,农用地保有量164.7万公顷,其中耕地保持在49.3万顷,基本农田保护率达80%以上。
  控制建设用地总量。推行建设用地“统一规划、统一征用、统一开发、统一出让、统一管理”,保障重点建设项目和城镇建设用地。到2005年,各类建设新增用地规模控制在4700公顷之内,其中占用耕地控制在2000公顷以内。
  实行城镇土地有偿使用。建立城镇土地储备制度,加大城镇用地招标拍卖工作力度,城镇用地实行有偿使用制度,有偿使用费投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管好盘活国有企业土地资产,发挥土地资产效益,为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创造条件。
  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把城市和农村、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和水量、开发和保护、利用和治理统一起来。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科研工作,重点解决农业、工业和城镇生活等部门需水量和分区水资源平衡。
  整顿矿业秩序。有组织有计划地开采矿产资源,减轻矿业开采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全面禁止在河道内挖砂,取缔各类非法采矿行为,对废弃矿区的生态恢复进行监督管理,提高矿山环境破坏治理率。
  2、防治污染
  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巩固“一控双达标”成果,重点实施大气和水污染综合整治、固体废弃物处置及其综合利用、绿色工程,加强对工业污染源控制,提高工业“三废”处理率。到2005年全社会主要污染物总量维持在2000年的水平。宜春城区、靖安、铜鼓县城区空气质量保持一级标准,其它七个县市城区空气质量控制在二级标准之内。袁河出境处、赣江樟树和丰城段水质以及锦江、定江、耶溪河、南潦河水质控制在Ⅲ类水标准以内,北潦河水质保持在Ⅱ类水标准。
  严格禁止新污染。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积极推广环境保护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环保科技成果,建设“清洁工厂”和“生态小区”。所有“新、扩、改”项目,都要提高技术起点,采用能耗低、污染小的清洁生产工艺,严禁采用国家明令禁止的设备和工艺。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扶持较少污染或无污染的工业。严禁发展污染严重、浪费资源的企业,关停取缔“五小”企业以及通过治理仍不能达标的企业。严格禁止以招商引资等名义,引进外地污染环境、破坏资源的项目。严格控制外地固体废弃物转移到我市贮存和处置。
  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划定水源保护区、烟尘控制区和噪声达标区,重点防治“三废”和噪声污染。鼓励机动车采用清洁燃料,减轻车辆尾气污染。加强对饮食服务业的环境管理,减少城市燃煤用量。加快城市垃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积极建设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到2005年,县市城区燃气普及率达75%,绿化覆盖率提高10个百分点,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50%。
  3、控制人口
  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继续实行党政领导责任制,改进和完善计划生育管理,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切实转变城乡居民生育观念。加强农村、贫困地区、城镇个体户和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规范生育行为,控制二胎生育,杜绝多胎生育,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加强生殖保健服务体系建设和计划生育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进一步改善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的科技水平和设施条件。“十五”期间,全市计划生育率提高到94%以上,生育水平稳定在更替水平,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降至接近政策总和生育率1.5,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控制在8.5‰以下。
  (四)社会保障
  1、扩大劳动就业
  保持经济较快增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建立实施劳动预备制度和准入制度,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就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劳动技能。建立规范、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及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形成覆盖各县市区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立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向选择的市场就业新机制。继续落实鼓励自谋职业的优惠政策,引导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转变就业观念,促进多种形式再就业。扩大劳务输出渠道,在抓好国内劳务输出的同时,开辟境外劳务输出。“十五”期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社会保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社会保障事业。
  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筹资渠道多元化、发放社会化、管理科学化、征缴法制化的机制。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实行用人单位、职工个人和国家三方负担,失业救济与再就业紧密结合,管理服务社会化,覆盖城镇所有企业、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将下岗职工生活保障纳入失业保险。建立逐步覆盖全市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和职工,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医疗机构、患者与保险经办机构三方制约,保证职工基本医疗需求,全市统筹的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全市企业职工工伤保险制度和生育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规范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保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养老、医疗、生育保险,逐步实现广大农村居民“生有所靠、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推进社会福利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落实各项优抚政策,依法保障优抚对象的合法权益,保障优抚对象的生活水平达到和略高于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切实保障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合法权益。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创造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发展老龄事业。
  (五)公共服务
  1、卫生
  完善卫生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逐步建立健全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合理分工的医疗服务体系。到2005年,市人民医院达到三级甲等医院,市级专科医院及县(市、区)医院达到二级甲等医院,50%&的乡镇卫生院达到一级甲等医院,其余卫生院基本达到一级乙等医院标准。完善预防保健体系,加强传染病控制、卫生监督、卫生监测和慢性非传染病防治等工作,到2005年,全市有7所防疫站达一级站标准。建立健全妇幼保健系统,完善市、县、乡(镇)三级保健网络。到2005年,全市有6所妇幼保健院达一级甲等标准。
  加强农村卫生建设,推行乡村一体化管理。健全农村三级卫生网络,逐步建立农村医疗预防保健制度。加快农村改水改厕步伐,到2005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65%,饮用卫生水人口达到95%以上,卫生无害化厕所达到50%以上。
  实施医疗要素准入制度。控制增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严格控制新增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及大型医疗设备。到2005年,全市医疗病床为每千人口2张以内,卫生人员每千人口3.3人。X光断层数字扫描仪(CT)总量控制在15台以内,核磁共振(MRI)控制在5台以内,医用直线加速器控制在2台以内。
  2、体育
  协调发展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认真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广泛开展学校体育、群众体育活动,经常参加体育煅炼的人数达到总人口的40%,人民身体素质普遍增强。&积极做好全国体育先进县、全省体育先进乡镇、先进社区的争创工作,力争“十五”期间有1/3的县(市、区)达到先进县标准。加强体育科学研究,在选材、训练、体能恢复等方面有所突破,提高竞技体育整体实力。
  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加快宜春市体育中心配套建设,新建射击场、游泳馆。完善服务功能。巩固发展全国羽毛球训练基地,全国赛艇、田竞高水平运动人才培养基地。规范体育市场管理,鼓励社会各行业、境内外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参与体育市场开发,投资体育产业建设。发展体育竞赛与表演、体育娱乐与休闲两大体育产业。
  承办好第五届全国农民运动会。进一步完善交通、通讯、传播、环卫、购物条件及文化、卫生、体育、宾招、旅游设施,搞好城市美化、绿化、亮化工程。大力提高市民文明程度,做好农运会的各项服务工作。积极开展农村体育运动,焕发广大农民新的精神面貌。
  3、文化
  提高群众文化生活质量。大力发展图书馆事业和以社区为基础的群众文化、少儿文化、青年文化等各项社会文化事业,巩固发展市、县、乡、村四级文化网络。发展新闻广播电视事业,重点办好理论、经济、科技、青少年、文艺等节目,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增加投入,加强重点文化设施建设。
  弘扬宜春优秀文化,繁荣文艺创作。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展地方戏曲、诗词、傩舞、版画、农民画、农民摄影、根雕、民俗文化等特色地方文化,出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作品和艺术家,创作1―2个广播剧和电视剧参加全国“五个一工程”评奖。加强历史文化遗址、重点文物和库藏文物的保护利用。完成十大艺术集成编撰任务,继续加强史志、史料的编印和档案管理工作。
  (六)人民生活
  1、增加居民收入
  在加快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增加居民收入,特别是提高城镇低收入居民和农民的收入水平。建立健全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和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基本形成“市场机制调控,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政府监控指导”的企业工资分配制度。强化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功能,加强个人所得税征收。进一步加强对社会收入分配关系的宏观调控,保护合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扩大。
  2、鼓励居民扩大消费
  在继续改善城乡居民吃穿用消费水平的同时,不断拓展居住、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消费。进一步清理整顿抑制消费的政策,积极制定鼓励消费的措施,改善居民消费预期。以住房、教育为重点积极推进信贷消费,促进居民消费模式从自我积累型向信用扶持型转变。努力增加城乡居民居住面积,提高住房和环境质量。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提高电话及网络普及率,鼓励计算机、轿车进入家庭,扩大教育、旅游等服务性消费。着力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努力开发适合农民生产生活需要的产品,为农民扩大消费创造条件。
  3、扶贫开发
  继续加大老少边穷地区的扶贫力度,切实加强农村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扶持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和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通电、通电话、通电视”工程。着力解决饮水困难,基本消除农村人畜共饮或饮用水污染问题。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积极扶持有市场有效益且能带动千家万户参与的特色种养业和资源开发型项目。对生存条件恶劣的贫困人口,有计划地实施移民搬迁。
  四、关于改革开放
  (一)解放思想
  面对新的国际国内环境,紧跟时代发展潮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的观念,以发展为大局,以发展辨是非,以发展论英雄,克服消极畏难、无所作为的思想,增强竞争意识和紧迫感,把全市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集中在加快发展上。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倡导敢闯敢干精神,勇于实践,大胆探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路子,开创新局面。
  (二)扩大开放
  1、招商引资
  加强对外宣传。进一步宣传宜春,提高宜春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创造条件与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建立友好关系,加强双方政府、企业间互访,促进多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抓住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和西部大开发的机遇,扩大对外招商。采取大型招商活动、小型专业团组和网上招商等多种形式,采用BOT、项目融资、股权投资、企业并购等多种引资方式,努力利用外国政府优惠贷款,合理利用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充分发挥境外债券、银行贷款、融资租赁和出口信贷等各种引资工具的作用。依据国家颁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切实抓好招商引资“项目库”的建设,引导外商投资重点投向基础设施、旅游开发、企业技术改造、生态农业、绿色食品、农业综合开发等方面,尤其要鼓励外商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合资、合作。加强与长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和珠江三角洲的合作,大力引进市外资金。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充分发挥我市劳动力、水、电、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低的优势,更多地吸纳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加强对西部市场的研究,鼓励企业到西部省份投资创业,提高我市产品在西部市场份额。加强对国外市场的研究,鼓励开展境外投资。
  2、对外贸易
  深化外贸体制改革,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积极探索通过联合、兼并、股份制改革等多种形式,改组改造中小外贸企业,发展私营外贸企业。实施“大经贸”战略,加快实现外贸、外资、外经的渗透与融合,努力促进加工贸易,积极开展出口代理业务,实现商品、技术和服务贸易的协调发展。扩大国外工程承包业务和劳务输出业务,积极开展外经工作。建立公平、竞争、择优用人机制,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外经贸队伍。开拓出口市场,巩固港、韩、日、东南亚等传统出口市场,大力开拓欧美、非洲、拉美、独联体和东欧市场。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在巩固和扩大香料、夏布、烟花、竹地板、建筑陶瓷等大宗传统出口商品的基础上,扩大机电产品、苎麻纺织品、四特酒的出口,努力扩大名特优新产品的出口,实现出口商品由初级加工为主向精深加工为主的转变,以农副产品、原材料为主向以工业品、机电产品为主的转变。建设出口商品基地,基本形成有特色的烟花鞭炮、棉麻制品、化工和建材产品、绿色食品和肉类加工产品、竹木工艺品、机电产品等六个出口系列产品生产基地,创出自已的出口品牌和名牌。
  (三)深化改革
  1、加快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
  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坚持有进有退,以退为主。对绝大多数国有中小企业加大出售、破产、兼并、联合、股份合作等形式的改革,推进中小企业民营化。坚持抓大与放小相结合,加快大中型企业和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重点骨干企业的公司制改革步伐,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把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和重点骨干企业改造成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制企业,在建立企业现代化制度上有所突破。高度重视股份制企业的上市工作,力争有2―3家企业上市。大力探索新形势下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形式,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体系。积极推进交通、自来水、煤气、环保等公用事业的产权多元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2、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取消所有制差别,为各类企业发展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放开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限制,支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成分进入国有企业和公共服务领域。禁止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歧视和不正当干预,严禁乱集资、乱收费、乱摊派。努力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真正形成市场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到2005年,非公有制经济提供的税收占财政收入的80%以上。
  3、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积极转变财政职能,改革和完善财政体制,积极推进财政预算制度改革,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框架。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财政资金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满足政府履行职能和社会公共需要。加强税收征管,改进财政监督管理,规范财经秩序,积极防范财政风险。
  加快价格体制改革。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绝大部分商品和服务实行市场调节价,极少数商品和服务实行政府定价。完善价格调节基金制度和重要商品储备制度。进一步清理整顿各种不合理收费项目。
  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投融资体制。改革社会投资审批办法,逐步以建设项目登记备案制替代行政审批制,实行投资主体自主决策。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督管理,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招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度,完善项目审计制度、重大项目稽查制度和投资责任追诉制度。
  加快政府机构改革。按照中央部署,进一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建立政务公开、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公正廉洁的行政管理体系。严格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研究发展战略、制定发展规划、实施宏观调控、加强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使政府、企业、市场的关系真正转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轨道上来。
  (四)优化发展环境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健全市场规则,规范市场行为,加强市场监管,坚持公平、诚实、信用的社会准则,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优化环境、优质服务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整治和优化投资经营环境,为加快经济发展提供优良环境和优质服务。根治“散、乱、差”现象,依法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规范审批、核准、许可程序,简化办事手续,提高办事效率。让资金、技术、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快,为外商投资企业和社会投资者创造更好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
  五、关于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精神文明建设
  坚持不懈地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教育。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提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倡导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把凝聚发展合力当作最大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全市上下培育出争一流、创特色、图发展的进取精神。
  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科普宣传,反对封建迷信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城市广泛开展“共建文明城,争做文明人”创建活动,提高市民素质,树立开放、健康向上的城市文明形象。在农村继续开展创评“文明村镇”、“十星文明户”等活动,教育和引导广大农民“走富裕之路,做新型农民”。
  (二)民主与法制建设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改进政府工作,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加强城乡基层政权机关和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加强社区民主建设,坚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厂务公开,建立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
  坚持依法治市。推进政府工作法制化,从严治政,依法行政。加大整顿和维护市场秩序力度,建立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的法制环境。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普法教育,提高全体人民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制意识和法治观念,自觉遵纪守法,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
  (三)勤政廉政建设
  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做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坚决反对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加强干部队伍廉政建设,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反腐败斗争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提高反腐败斗争的水平和实际效果。
  (四)维护社会稳定
  认真研究社会稳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重视解决好城市“三条保障线”和减轻农民负担等问题,努力把各种不稳定因素解决在萌芽状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依法打击利用宗教进行非法活动,取缔邪教组织;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和各种恶势力,坚持不懈地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加强国防动员体系建设,增强平战转换能力,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意识。
  (五)保障规划的有效实施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逐步完善的体制环境,创新实施机制,保障规划的有效实施。各级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正确履行职责,为规划实施创造良好的体制、政策、市场等环境。市政府有关部门要面向社会、面向群众,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十五”计划,利用多种方式引导企业参与规划实施,在全社会形成关心规划,自觉参与规划实施的氛围。政府在制定和实施年度计划时,要提出分年度落实纲要的目标和任务。有关部门要根据本纲要,针对所负责领域的制定具体措施,要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对主要宏观调控目标进行监测预警。规划实施期间,当宏观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因重大自然灾害等原因使实际经济运行严重偏离规划目标时,政府要提出调整方案议案,报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实施。
&|&&|&&|&&|&&|&&|&&|& |&
版权所有:江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技术支持:江西省信息中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古塘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