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皆尽书硬笔书法是什么意思思

  世人读《红楼梦》往往爱强调宝钗的所谓“有心计”、“会做人”的一面,殊不知,宝钗自己却是根本不屑于世俗的种种权势和地位的。尽管她熟谙世故,却并不以世故本身为念。相反,她内心深处所追求的,完全是另一种精神境界。譬如第28回,宝钗面对元春赐礼的态度,即充分显示出了她远拒世俗污秽的立场和品格。        小说第28回叙,端午节元春以礼物分赐大观园,独有宝钗所得的礼物,与宝玉一模一样。或许,在旁人看来,这正是元妃器重宝钗的象征,攀附还来不及呢,庆幸还庆幸不过来呢。可他们却惟独忘记了宝钗自己的态度!宝钗自己到底是怎么想的呢?对此,原著作了一番颇有意味的描述。书中这样写道:        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昨日见元春所赐的东西独他与宝玉一样,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幸亏宝玉被一个黛玉缠绵住了,心心念念惦记着黛玉,并不理论这事。(第28回)        ——你看,面对元春赐礼的恩赏,宝钗不仅没有感到任何的“庆幸”,反而“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甚至反过来以宝玉被黛玉缠着为“幸”。这样洁身自好、特立独行的态度,是有些人所谓的“欲夺宝二奶奶之位”的形状模样吗?读者试想,如果上面的遭际换了黛玉,又会怎样呢?从“薛宝钗羞笼红麝串”一回中,黛玉含酸的态度来看,若黛玉得到了同样的恩赏,只怕是欣喜庆幸还来不及呢,炫耀攀附还来不及呢。岂有可能像宝钗这样,把别人眼中正是攀龙附凤的大好机会的际遇,视为“越发没意思”的事情!        红学界曾长期存在着宝钗到底爱不爱宝玉的争论。其实,我们从第34回,宝钗探望宝玉时,那种“娇羞怯怯”的情态中,以及那种在宝玉看来,“亲切稠密,大有深意”的话语中,即不难发现,宝钗是打心底里爱慕宝玉的。然而,宝钗之爱宝玉,却又远比黛玉来得单纯的多。她的感情基本上只停留在一个青春少女对异性知己的自然渴慕之上,而并没有像黛玉那样,把自己的爱情追求,同结一门亲,改变自己寄人篱下之地位这样的现实目的联系起来。这也就决定了黛玉的爱情必然有着非常明确的婚姻和现实的指向,而宝钗之爱宝玉却纯粹是一种精神上的爱恋。        薛姨妈在王夫人面有意无意地提及“金玉”之事,说宝钗的金锁“要等到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这固然是有着借女儿之婚事联姻,来巩固家族利益的目的。可家族的意志,却并不等于少女自己的意志。而事实上,宝钗对于这种将其儿女真情,附着上许多世俗功利的目的事情,是极为反感的。她之所以因母亲之言,便故意“远着宝玉”,正是对家长意志的一种无声的抗议。由此,我们便不难明白,为什么当元春的赐礼“独她与宝玉一样”时,她不仅没有感到丝毫的庆幸,反而“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甚至反过来以宝玉被黛玉缠住为“幸”了。        如果说宝钗对于元春赐礼的不屑,犹显温和而隐晦的话,那么第38回,宝钗的那一首夺魁的《螃蟹咏》,则不见敦厚,倒现出了十分的犀利和尖刻。其诗曰:        桂霭桐荫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斧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这是一首文笔老辣,言辞尖刻的讽刺诗。所讽刺的恰是世间的贪婪、鄙俗之辈。犹以一句“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酣畅淋漓,把世间俗子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连宝玉看了,也不禁高呼:“写得痛快!”众姐妹看毕都说:“这方是食螃蟹的绝唱!这些小题目,原要寓大意,才算是大才,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假如此诗署名“萧湘妃子”,后世的评家看了,一定会有人会站出来大颂而特颂其“可贵的战斗精神”,以证明黛玉的所谓“叛逆性”。可原著却似乎有意要同这种观点开玩笑,作者偏不将此诗归于平素间语言尖酸的“林萧湘”,而是出人意料地归于看上去端庄稳重的“薛蘅芜”,且在回目上大书“薛蘅芜讽和螃蟹咏”,这无疑是对钗黛深层次性格的又一种暗示!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其实,所谓的“世故圆滑”也好,“正统卫道”也好,这些听上去振振有词的说法,原本就不过是人们强加于宝钗形象的一种粗浅、浮面的解读。如果拂去这一层历史的迷尘,倒不难发现,宝钗骨子里却实为一个清洁孤高又愤世嫉俗的女子!是父亲的早逝,母亲的暗弱,哥哥的荒唐,才让这个本性纯良的女孩,不得不过早地操心起家计营生,接触到人情世故。这一方面固然使她的为人处世,也有了臻于早熟的一面;但另一方面,却又并没有改变她“清洁自励”(脂砚斋语)的本心。相反,随着阅历的增加,视野的开阔,特别是目击了社会的种种污浊与黑暗之后,她倒愈发地坚定了其洁身自好、坚守自我的信念。这就如同曹雪芹自己,虽深谙人间百态、世之情伪,却反而变得更加狂介、傲岸一般!        第42回,宝钗曾向黛玉坦言:“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糟蹋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也没有什么大害处。”这种对现实的负面认识,正是她愤世嫉俗的情由和批判精神的来源。——在当时那个社会,男人读书明理,辅国治民,女人恪守妇德,相夫教子,被公认为天经地义的事情。宝钗从小在家长那里受到的也是这样的教育。可是,当她循着这样的理论,去观察现实世界时,她看到的又究竟是怎样一幅景象呢?正如她自己所说,读书之人“读了书,倒更坏了”,“竟不如耕种买卖,倒也没有什么大害处”。而真正读书明理的君子,反倒是闻所未闻。——她所看到的完全是一个充满了黑暗、充斥着污浊的世界,一幅“礼崩乐坏”的景象。        这也就不能不使她的内心,逐渐偏离传统儒家的敦厚稳重,而趋向于老庄哲学的孤愤和激扬之境。脂砚斋云:“宝钗诗全是自写身份,讽刺时事。只以品行为先,才技为末。纤巧流荡之词,绮靡秾艳之语,一洗皆尽。非不能也,屑而不为也。最恨近日小说中一百美人诗词语气只得一个艳稿。”(庚辰本第37回双行夹批)        这里的“自写身份”、“讽刺时事”八字,确实很好地概括了宝钗在诗风、文风,乃至性格、人格方面的特质。——如果说“自写身份”,尚带有一种儒、道兼修的矜持意味的话;“讽刺时事”,则全然是一幅追弥衡、赛嵇康式的激越场景!面对世俗功利的种种诱惑,我们看到,宝钗采取的是尽量避而远之的态度。如前所述,宝钗将元春赐礼视为“越发没意思”之事,即是一个最好的例证。而对于世间的种种丑恶和污秽,她则有着一种近乎本能的反感。        比如第32回,当她听说贾雨村又跑到贾政这里投机钻营时,她便立即张口讥讽道:“这个客也没意思,这么热天,不在家里凉快,还跑什么!”由此,书至第38回,作者特意择中宝钗,专门让她来完成通部小说中,骂世最狠、刺贪讥俗最“毒”的那首《螃蟹咏》,也就是一件顺理成章、理所当然的事情。而此刻耐人寻味的,倒是黛玉对于俗世污秽的态度。黛玉是贾雨村的学生。她被后人称为“叛逆者”。可她对于她的老师,以及像她老师这样的赃官墨吏,又何尝有过一丝一毫的不满或者异议呢?有人说,曹雪芹的写人,乃是细入发微,且匠心独运,他总能在人们“见惯不惊”之处,突显“出人意料”之奇。由钗黛此例观之,信夫!        将骂世最狠的《螃蟹咏》,不归于黛玉,而偏偏归于宝钗,这是《红楼梦》中的一奇。而作者欲转叙一支富含了“道锋禅机”意味的《寄生草》,也让它出自宝钗之口,则更是奇中之奇!对此,原著中亦有一段很耐得咀嚼的文字。我们且辑录于下:        至上酒席时,贾母又命宝钗点。宝钗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宝玉道:“只好点这些戏。”宝钗道:“你白听了这几年的戏,那里知道这出戏的好处,排场又好,词藻更妙。”宝玉道:“我从来怕这些热闹。”宝钗笑道:“要说这一出热闹,你还算不知戏呢。你过来,我告诉你,这一出戏热闹不热闹。是一套北《点绛唇》,铿锵顿挫,韵律不用说是好的了,只那词藻中有一支《寄生草》,填的极妙,你何曾知道。”宝玉见说的这般好,便凑近来央告:“好姐姐,念与我听听。”宝钗便念道:    “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    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宝玉听了,喜的拍膝画圈,称赏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知,林黛玉道:“安静看戏罢,还没唱《山门》,你倒《妆疯》了。”说的湘云也笑了。(第22回)        《山门•寄生草》选自清初邱园所作《虎囊弹•山门》,取材于《水浒传》第4回“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的故事。提辖鲁达为人行侠仗义,因替金氏父女主持公道,打杀恶人,而不得不遁入佛门避祸,改法名为“智深”,却又因为自己个性难改,无法忍受寺院的清规戒律,而屡屡犯戒,直至醉闹五台山,终亦为佛门所不容。这首《寄生草》就是鲁智深被驱逐出山门时,所发出的唱辞。“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一朝辞别了抱朴守真的隐逸之士,这世间便再无人能理解一颗英雄之心。这是何等的苦闷!何等的郁愤!纵然于五台山处,还有着“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的际遇,也只能“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落得个“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结果。“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更是一语道出了一个满怀正义,坚守个性,却不能为世所容的独行者孤独、愤懑、悲怆的心迹!        然而,不知读者是否想过,这样一支富含了孤愤、悲壮色彩的《寄生草》,为什么竟会独得了宝钗的钟爱?那宝钗不是被很多人称为“封建淑女”吗?按说,既是“封建淑女”,那就理当远离这些《水浒》人物孤愤、反叛的精神才对。可宝钗偏偏放着那么多“正统”戏不点,却惟独对这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情有独钟。她还称颂水浒戏“排场又好,辞藻更妙”,说其中一支《寄生草》“填的极妙”。这,又说明了什么呢?究竟是作者写错了文章,还是读者的判定本身就有大问题?恐怕还是在于宝钗自己的内心深处,亦有着同鲁智深一样的坚守正义、反叛现实的心绪,而容易对这类作品产生共鸣吧!
  小说第22回叙,宝玉亦深为宝钗推荐的这支《寄生草》所感动,进而生出了一段“参禅悟道”的文字。(这一回的回目就叫做“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宝钗见了宝玉“悟道”的曲子和偈语之后,便笑道:“这个人悟了,都是我的不是,都是我昨儿一支曲子惹出来的,这些道书禅机最能移性,明儿认真说起这些疯话来,存了这个意思,都是从我这一支曲子上来,我成了个罪魁了。”——好一个“罪魁”二字!试想,宝钗自己若不是偏爱老庄哲学,曾经沉溺于杂学旁收一类的“邪书”,她又何以深知这些道书禅机移人之性的厉害呢?脂砚斋对此评曰:“拍案叫绝!此方是大悟彻语录,非宝卿不能谈此也。”(庚辰本第22回双行夹批)显而易见,宝钗自己就是曾经被那些道锋禅机“移过性情”之人!只不过她是一个闺中弱女,不能象鲁智深那样,凭借一身武力杀尽恶人,畅快发泄,而只能把她的满怀正气,一腔悲愤,寄托到《寄生草》、《螃蟹咏》一类的悲曲愤辞上罢了。  后世读者既不能从精微处发现《红楼》人物的真谛,徒以所谓“封建淑女”一类似是而非的概念来搪塞、掩饰,就正如俗人看不懂《山门》,却反以其为“热闹戏”一样,真可谓是“白听了这几年(有的人是白听了几十年)的戏”了!        我们不妨就钗、黛二人对于写应制诗的态度问题,再作一番深入的对比。第18回,元春省亲,众人皆作诗恭维、颂圣。宝钗和黛玉自然也不例外。然而,同样是写应制诗,钗、黛的主观态度,却又有明显的不同。不同在何处呢?我们先来看看宝钗的《凝晖钟瑞》:        芳园筑向帝城西,华日祥云笼罩奇。    高柳喜迁莺出谷,修篁时待凤来仪。    文风已著宸游夕,孝化应隆归省时。    睿藻仙才盈彩笔,自惭何敢再为辞?        首、颔、颈三联可谓是字字句句都符合“应制”的规范了。可是,尾联的一句“睿藻仙才盈彩笔,自惭何敢再为辞”,虽表面上亦是谦逊恭维之语,骨子里却隐隐透出了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娘娘的诗风既然充盈了“睿藻仙才”,我等愚钝惭愧,又如何敢再提笔颂圣呢?联系到后文,宝钗不屑于元妃恩赏的心理来看,她内心的这种傲气,真可以说是一以贯之的了。同宝钗相反,黛玉却安心要在这些歌功颂德的辞藻上大展奇才,而没有半点“惭意”。原著写明“黛玉今夜安心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因此她的《世外仙源》也就显出了一种别具一格的风貌:        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    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    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    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        黛玉此诗别出心裁,她把俗世大富大贵的场景,竟比做了别离红尘的仙境!写背景的幽远奇幻,是“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写近处的繁华奢糜,则是“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这里的“金谷”二字,语出东晋著名富豪石崇的“金谷园”一名。“金谷”园中之酒,当然是只配“玉堂”之主人所享用了。然而,黛玉却丝毫没有忘记,这看上去远离红尘、绮丽奇幻的“仙源”,却完全是由这红尘世界中最世俗的一种力量——皇权所一手造成。于是,诗文又接下来,也就很自然地引出了“颂圣”的主题:“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世外”的“仙源”,归根到底,还是落实到了对世俗权力的盛赞和邀宠之上!一首写完,黛玉仍意犹未尽,接下来,她又越俎代疱,替宝玉完成那首有名的《杏帘在望》: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熟,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杏帘在望》仍袭用《世外仙源》之思路,却又较之更为新颖别致。它先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桃花源式的社会景象:这里看不见人与人之间尖锐的社会矛盾,更不闻民生疾苦,遍地哀号。有的只是“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的和谐,以及“一畦春韭熟,十里稻花香”的丰饶。然后,话锋一转,这样美好的世界,是由何而来呢?哦,正是明君创造了盛世。老百姓既然生活在这样一个明君治理的太平盛世里,还用得着为穿衣吃饭苦苦奔忙吗?是谓之“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这正是对皇权的一种更为巧妙的赞颂。脂砚斋言其“以幻入幻,顺水推舟”,联系到后世许多所谓“新诗”、“新民谣”,诸如“千口猪来万头羊,今年亩产万斤粮”之类,黛玉此诗真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也难怪元妃读了此诗,会将其认定为四首颂圣辞之冠了。        对于钗、黛写诗“颂圣”一事,脂砚斋有一段批语评得极妙。他(她)说:        末二首是应制诗,余谓宝、林此作未见长,何也?盖后文别有惊人之句也,在宝卿有生不屑为此,在黛卿实不足一为。(庚辰本第17、18合回双行夹批)        ——在他(她)看来,钗黛写应制诗,俱没有发挥到自己的最佳水平。然而,之所以如此的原因,却又各不相同:在宝钗是主观态度上的“不屑”;在黛玉却是客观能力上的“不足”!写应制诗,非同一般的吟风弄月。严格说来,它实在是有许多独特的规矩和讲究。一个人若是想把应制诗写到上佳,则除了必须具备基本的文采之外,更少不了要有饱满的热情,以及对这些规矩和讲究的熟悉。博览群书的宝姑娘,自然深悉这内中的许多壸奥。她的《凝晖钟瑞》看上去中规中矩,四平八稳,遣词用典都很合乎一首标准应制诗的要求。        可是,合乎要求是一回事,力争上游却是另一回事。而事实上,我们看到,宝钗的《凝晖钟瑞》恰恰最缺乏“颂圣”的激情!相反,她那一句“睿藻仙才盈彩笔,自惭何敢再为辞”,倒时不时地透出一股子敬权势而远之的情绪。诚如脂批所言,宝钗之写应制诗,“此不过颂圣应酬耳,犹未见长,以后渐知”,“该后文别有惊人之句也”。——她的积极性根本就没有放在这些恭维奉承的词句之上,她的“别有惊人之句”,只留待于诸如《白海棠咏》、《螃蟹咏》这样清洁自励、讽时骂世的“绝唱”之中!也正如脂砚斋所称赞的那样:        宝钗诗全是自写身份,讽刺时事。只以品行为先,才技为末。纤巧流荡之词,绮靡秾艳之语,一洗皆尽,非不能也,屑而不为也。最恨近日小说中一百美人诗词语气只得一个艳稿。(庚辰第37回双行夹批)
  反过来,黛玉就显然不及宝钗这样熟悉应制的规矩和讲究。她的《世外仙源》和《杏帘在望》,确切地讲,都并非完全合乎应制诗的标准。可是谁又能否认这两首诗中所倾注的黛玉的激情呢?“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这是何等的热烈!何等的高调!面对这样的“画龙点睛”之笔,只要不带偏见,恐怕任何人都不得不承认,黛玉在这些“邀恩宠”的方面所下的功夫之深吧!而事实上,黛玉诗“以幻入幻,顺水推舟”的巧妙构思,也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她知识结构方面的缺陷。元春说:“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又指《杏帘》为四首“颂圣”诗题之冠。她能得到这样的褒美,自然是与她那种急欲出众邀宠的机心分不开的。尽管黛玉之写《仙源》、《杏帘》二首,还远不及她创作《葬花辞》、《秋窗风雨辞》那样得心应手,但毫无疑问,就其学力水平而言,此二首,尤其是第二首《杏帘在望》,已经是她竭尽全力的产物了。        ——一个是足能为之,却根本不屑为此;一个是本不足为此,却偏欲一为。很明显,对于写应制诗歌功颂德一类的事情,黛玉反比宝钗要积极得多!到关键时刻,二人相较,宝钗反比黛玉更能显出孤高傲世、不为俗利所羁绊的独立品格!——究竟孰为真正的清高?孰为真正的世俗?笔者以为,这里曹、脂诸人已经把钗黛各自的“B面”,表述得清清楚楚了。  
  很有道理。  我最不喜欢的就是为了捧一个而狠踩另一人的做法。  你可以不喜欢薛,但你不必为了捧林而把薛有意恶化。(不是对楼主说的,是对下面来骂楼主的人说的)  ````````````````````````````````````````````````````  而并没有像黛玉那样,把自己的爱情追求,同结一门亲,改变自己寄人篱下之地位这样的现实目的联系起来。这也就决定了黛玉的爱情必然有着非常明确的婚姻和现实的指向,而宝钗之爱宝玉却纯粹是一种精神上的爱恋。  `````````````````````````````````````````````````````  楼主这段我不认同。林结亲并不是为了改变自己寄人篱下地位这个目的。她和宝玉的爱情纯粹是精神上的爱,不带目的的。而薛虽没以上人的爱那么高,但也并不是某些人说的为了什么名利地位。
  建议看看87版的最后2集。除了湘云的结局有待论证外,我觉得还是不错了。曹公写书的目的之一就是开头说的“怀金悼玉”。以及“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从来都不认为宝钗拼命耍心机干坏事,她也不过是十五六岁的少女而已。    up
  楼主为宝钗写的好文章!  不知道脂砚斋为何说宝钗为博知所误!
  山中高士晶莹雪,宝钗的清高隐藏在老庄的智慧里了。
  我认为“在黛卿实不足一为”的意思是以林的才智,这样的题目根本不够她发挥,而绝不是林的才智不够!  再来,这样的歌功颂德之诗,要求就是要夸张,要赞颂。而楼主自己也说“是谓之‘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这正是对皇权的一种更为巧妙的赞颂。”由此可见林多么匠心独运,与那些一味吾皇英明之类的赞颂大有不同,楼主后来却又拿那两句打油诗做比,前后不一,不知道什么意思。
  面对元春赐礼的恩赏,宝钗不仅没有感到任何的“庆幸”,反而“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  ----------  若果真如此 她就不会把那串珠子带在手腕上了  她不是说自己从来不带这些多余的东西米?  而把金锁和手串带着 是什么意思呢
  宝钗之爱宝玉,却又远比黛玉来得单纯的多。  ---------  楼主恰恰说反了  黛玉之爱 为的是自己的心 并非要结什么亲  反而是薛家 见了宝玉 就想起终身大事起来  薛姨妈到处说她的女儿要拣有玉的方可配 这说的多直白啊
  &末二首是应制诗,余谓宝、林此作未见长,何也?盖后文别有惊人之句也,在宝卿有生不屑为此,在黛卿实不足一为。&  ------    同学,&不足&可以象您那样理解,实在是服了!人说断章取义,您不但不看上下文,竟然到了断句取词的境界,也算鲜见。    给您翻译一下上面的全句:  (宝玉和众姐妹都受命作诗,元春看罢认为薛林的诗最好)  然后,批者说:    “最后两首是应制诗,照我说,宝钗,黛玉的两首诗都还没有充分展示她们的长处、才华,为什么呢? 因为后面章节中她们另外还有惊人出色的诗句呢。在宝钗而言是因为不屑于做这样的诗,在黛玉而言实在是(局限于这样的应制诗)根本不足以展其才华。”  (后面紧接着就有&林黛玉未得展其抱负,自是不快&句,所以,紧接着又代宝玉作了一首,&宝玉打开一看,只觉此首比自尽所作的三首高过十倍,真实喜出望外&,“贾妃看毕,喜之不尽,...又指杏帘一首为前三首之冠。”)    这难道就是LZ所认为并作为主要论据之一的&黛玉没有能力作这样类型的诗&? 上面文字恰恰印证宝钗的不屑(没有试图帮宝玉作这样的诗),和黛玉的不足(只作了一首应制诗,没能够充分显露才华,技痒,故有心代宝玉作,既帮宝玉,又稍解技痒之苦)    更何况本章前文的批注中评元春的诗&诗却平平,盖彼不长于此也&,  注意要用&长&而不是&足&。  前文中对宝黛的两首诗,更分别有批注&好诗!此不过颂圣应酬耳,未见长,以后渐知&(宝诗),&所谓信手拈来无不是,阿颦自是一种心思&(黛诗)。    &所谓信手拈来无不是,阿颦自是一种心思&,可见批注者对黛玉的诗和文才是何等的欣赏。    另,所有上面这些批注,都是[庚辰双行夹批]      对如此简单的文字,LZ断章取义如斯,还能挥挥撒撒出这样一篇雄文,不是LZ褒钗贬黛之心太盛,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拼命在纸缝里找证据而一时两眼模糊了,就是根本墨水有限。    
  作者: 轻罗筱扇
回复日期: 18:10:00
      面对元春赐礼的恩赏,宝钗不仅没有感到任何的“庆幸”,反而“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    ----------    若果真如此 她就不会把那串珠子带在手腕上了    她不是说自己从来不带这些多余的东西米?    而把金锁和手串带着 是什么意思呢  ****************************************************  救命的金锁和贵妃赏赐的东西能不带么?  
  作者: 轻罗筱扇
回复日期: 18:12:00
      宝钗之爱宝玉,却又远比黛玉来得单纯的多。    ---------    楼主恰恰说反了    黛玉之爱 为的是自己的心 并非要结什么亲    反而是薛家 见了宝玉 就想起终身大事起来    薛姨妈到处说她的女儿要拣有玉的方可配 这说的多直白啊  *********************************************************  家长的意思而已。  
  这个问题是随着年龄变化而变化的,  写作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人的年龄的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想法,  当然也就会有不同的追求.  黛钗之争也随时在变.  看看而已,不必认真!
  原著写明“黛玉今夜安心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因此她的《世外仙源》也就显出了一种别具一格的风貌:  =======================================================  如此断章取义,楼主不能厚道点吗?
  作者: 轻罗筱扇
回复日期: 18:12:00
      宝钗之爱宝玉,却又远比黛玉来得单纯的多。    ---------    楼主恰恰说反了    黛玉之爱 为的是自己的心 并非要结什么亲    反而是薛家 见了宝玉 就想起终身大事起来    薛姨妈到处说她的女儿要拣有玉的方可配 这说的多直白啊  ===================================  看看紫鹃怎么着急林黛玉的婚事,家底好,对林姑娘又是真心.薛家有钱也有权,不用图,不过要求门当户对罢了.
  作者: 衣凉如水
回复日期: 12:27:00
      楼主为宝钗写的好文章!    不知道脂砚斋为何说宝钗为博知所误!    ======================================  跟脂砚斋说黛玉为聪明所误是一个道理.
  很多地方还有争论,确实值得商榷    但大观点我非常赞同楼主。  宝钗确实是个有自己骄傲的姑娘,  很多人用琼瑶小说的观点去看,不是二奶论就是小三论,忒也浅薄了
  初看红楼的时候我讨厌黛玉喜欢宝钗,觉得她总是有办法,为人又大方。  后来多看了几遍,不知不觉总是站在黛玉的立场上去看,去想,去感受,很理解她,很同情她。宝钗,给人的感觉是太有威胁性了,自然就不喜欢她了,和她想不想当宝二奶奶,才华是不是更好,没有关系。  
  不想多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红楼迷们都有自己的看法,不会被他人轻易混淆的。  所以LZ的论述,我绝不赞同。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1)我和王仲舒这些人呆在-起一整天,不知道与他们说些什么。(2)假使国君不以珠玉为贵,只是致力于农耕蚕桑,百姓丰足了之后,国君怎能不富足?(3)纵然认为不可,也应该另外写奏章,怎么能用笔涂改诏书呢?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刘秀之,字道宝,东莞莒人,司徒刘穆之从兄子也,世居京口。父仲道,高祖克京城,以补建武参军,与孟昶留守,事定,以为余姚令,卒官。秀之少孤贫,有志操。十许岁时,与诸儿戏于前渚,忽有大蛇来,势甚猛,莫不颠沛惊呼,秀之独不动,众并异焉。东海何承天雅相知器,以女妻之。兄钦之为朱龄石右军参军,随龄石败没,秀之哀戚,不欢宴者十年。景平二年,除驸马都尉。家贫,求为广陵郡丞。仍除抚军江夏王义恭、平北彭城王义康行参军,出为无锡、阳羡、乌程令,并著能名。
元嘉十六年,迁建康令,除尚书中兵郎,重除建康。性纤密,善纠摘微隐,政甚有声。吏部尚书沈演之每称之于太祖。世祖镇襄阳,以为抚军录事参军、襄阳令。襄阳有六门堰,良田数千顷,堰久决坏,公私废业。世祖遣秀之修复,雍部由是大丰。改领广平太守。二十五年,除督梁、南北秦三州诸军事,梁、南秦二州刺史。时汉川饥俭,境内骚然,秀之善于为政,躬自俭约。先是,汉川悉以绢为货,秀之限令用钱,百姓至今受其利。
二十七年,大举北伐,遣辅国将军杨文德、梓潼太守刘弘宗受秀之节度,震荡汧、陇。秀之遣建武将军锡千秋二千人向子午谷南口,府司马竺宗之三千人向骆谷南口,威远将军梁寻千人向斜谷南口,败之。氐贼杨高为寇,秀之讨之,斩高兄弟。
元凶弑逆,秀之闻问,即日起兵,求率众赴襄阳,司空南谯王义宣不许。事宁,迁使持节、督益宁二州诸军事、宁朔将军、益州刺史。折留俸禄二百八十万,付梁州镇库,此外萧然。粱、益二州土境丰富,前后刺史,莫不营聚蓄,多者致万金。所携宾僚,并京邑贫士,出为郡县,皆以苟得自资。秀之为治整肃,以身率下,远近安悦焉。
八年卒,时年六十八。上甚痛惜之,诏曰:“秀之识局明远,才应通畅,诚著蕃朝,绩宣累岳。往岁逆臣交构,首义万里,及职司端尹,赞戎两宫,嘉谋征誉实彰朝野。奄至薨逝,震恸于朕心。谥为忠成公。”
&&& 选自《宋书·刘秀之传》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海何承天雅相知器&&& 雅:向来。
B.吏部尚书沈演之每称之于太祖&&& 每:每次。
C.前后刺史,莫不营聚蓄&&& 营:谋求。
D.往岁逆臣交构&&& 构:勾结。
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刘秀之的为政才能和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A.世祖遣秀之修复,雍部由是大丰
遣辅国将军杨文德、梓潼太守刘弘宗受秀之节度
B.秀之善于为政,躬自俭约
即日起兵,求率众赴襄阳
C.善纠摘微隐,政甚有声
出为无锡、阳羡、乌程令,并著能名
D.秀之为治整肃
高祖克京城,以补建武参军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秀之有志操,重感情,他哥哥跟随朱龄石作战,战败而亡后,刘秀之非常悲痛,心情多年都不愉悦。
B.刘秀之去世后,皇上评价他有才有识,有诚有义,称赞他“绩宣累岳”“嘉谋征誉,实彰朝野”,因此赐予谥号“忠成公”。
C.刘秀之才应通畅,而且为官廉洁,能做到率先垂范,在一些人以不法手段敛财时,他却把自己的奉禄二百八十万留给当地府库。
D.由于吏部尚书沈演之在太祖面前称赞刘秀之的才干,于是就任命刘秀之做襄阳令,在职期间,秀之修六门堰,挽救良田数千顷。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莫不颠沛惊呼,秀之独不动,众并异焉。
(2)先是,汉川悉以绢为货,秀之限令用钱,百姓至今受其利。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明)唐顺之
书佣胡贸,龙游人,父兄故书贾。贸少乏资,不能贾,而以善锥①书往来诸书肆及士人家。
余不自揆,尝取《左氏》、历代诸史及诸子大家文字,所谓汗牛充栋者,稍删次之,以从简约。既披阅点窜②竟,则以付贸,使裁焉。始或篇而离之,或句而离之,甚者或字而离之。其既也,篇而联之,句而联之,又字而联之。或联而复离,离而复联。错综经纬③,要于各归其类而止。盖其事甚淆且碎,非特他书佣往往束手,虽士人细心读书者,亦不能为此。贸于文义不甚解晓,而独能为此,盖其天窍使然。余之于书,能及古人蚕丝牛毛④之万一,而贸所为,则蚕丝牛毛事也。
贸平生无他嗜好,而独好酒。佣书所得,钱无少多,皆尽于酒。所佣书家,不问佣钱,必问:“酒能厌否?”贸无妻与子,佣书数十年,居身无一垄之瓦,一醉之外,皆不复知也。其颛⑤若此,宜其天窍⑥之亦有所发也。
予年近五十,兀兀如病僧,益知捐书之乐,视向所谓披阅点窜若雠我者。盖始以为甘而味之者也甚深,则觉其苦而绝之也必过,其势然也。余既不复有所披阅点窜,贸虽尚以佣书糊口诸士人家,而其精技亦虚闲而无所用。然则古所谓不能自为才者,岂独士之遇世然哉!此余与贸之相与,始终可以莞然而一笑者也。予既不复有披阅点窜,世事又已一切无所与,则置二杉棺以待长休。贸无妻与子,无一钱之畜,死而有棺无棺不可知。念其为我从事久也,亦以一棺畀之,而书此以为之券云。呜呼,百余年后,其或行于世,而又或偶有好之者,慨然追论其故所删次之人,则余之勤因以不没,而贸乃无以自见,是余专贸之功也。余之书此,亦以还功于贸也。虽然,余既以披阅点窜为雠,而岂欲后人又以披阅点窜知余也哉。
【注】①锥书:连缀编排。②点窜:修整字句;润饰。③错综经纬:纵横交错,规划结构。④蚕丝牛毛:喻多而细密。⑤颛:同“专”。⑥天窍:天生的悟性。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不自揆&&&&&&&&&&&&&&&
揆:度量、揣度
B.觉其苦而绝之也必过&&&&&
绝:断绝、摒弃
C.岂独士之遇世然哉&&&&&&&
遇:对待、对付
D.亦以还功于贸也&&&&&&&&&
功:功劳、功绩
1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稍删次之,以从简约&& ②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B.①而独能为此&&&&&&&&&& ②天柱高而北辰远
C.①无一钱之畜&&&&&&&&&&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①追论其故所删次之人&& ②其人居远未来
16.下列句子全都是作者写作此记的缘由的一项是(&&&
①以善锥书往来诸书肆及士人家       ②贸于文义不甚解晓,而独能为此 
③居身无一垄之瓦,一醉之外,皆不复知也&&& ④古所谓不能自为才者,岂独士之遇世然哉
⑤念其为我从事久也,亦以一棺畀之  &&&&& ⑥贸乃无以自见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1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虽士人细心读书者,亦不能为此。
(2)居身无一垄之瓦,一醉之外,皆不复知也。
(3)而贸乃无以自见,是余专贸之功也。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赵韩王普①为相。太祖即位之初,数出微行,或过功臣之家,不可测。一日大雪,向夜,叩赵普门。普亟出,惶惧迎拜,问曰:“夜久甚寒,陛下何以出?”帝曰:“吾睡不能着,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故来见卿。”普曰:“陛下小天下耶?南征北伐,今其时也。愿闻成算所向②。”帝曰:“吾欲下太原。”普默然久之,曰:“非臣所知也。”帝问其故,普曰:“太原当西北二边,使一举而下,则二边之患,我独当之。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遂定下江南之议。
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普曰:“镇节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谕矣。”上因晚朝,与故人石守信、王审琦等饮,酒酣,上曰:“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为富贵,不过多积金帛,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尔。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择好田宅,重为子孙久远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君臣之间,两无猜嫌,上下相安,不亦善乎?”皆再拜曰:“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明日皆称疾,请解兵权。上许之,皆以散官就第,赐赉甚厚,诸功臣皆以善终。
赵韩王事太祖时,有臣立功,当迁官。上素嫌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曰:“刑以惩罪,赏以酬功,古今之通道也。且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上怒甚,起,普亦随之。上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上寤,乃可其奏。普欲除某人为某官,不合太祖意,不用。明日,普复奏之,又不用。明日又奏之,太祖怒,取其奏坏裂投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上乃寤,用之,后果称职。
赵韩王为相,每朝廷遇一大事,定一大议,才归第,则亟合户,启箧取一书而读之,有终日者,虽家人不测也。及翌日出,则是事决矣。后普薨,家人始开箧见之,则《论语》二十篇也。太宗③欲相普,或谮之曰:“普,山东学究,惟能读《论语》耳!”太宗疑之,以告普。普曰:“臣实不知书,但能读《论语》,佐艺祖④定天下,才用得半部,尚有一半可以辅陛下。”上意释然,卒相之。
(选自《言行龟鉴》,有改动)
[注】①宋乾德二年(964年),赵普被任命为宰相,晋封为韩王。②成算所向:以后的打算。③太宗,指宋太宗赵光义,继宋太祖赵匡胤后为帝。④艺祖:指一朝开国的帝王。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二边之患,我独当之&&&&&&&&
当:对,面对
B.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
C.卿勿复言,吾已谕矣&&&&&&&&&&
D.上素嫌其人,不与&&&&&&&&&&&&&&&&&&&&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使一举而下&&&&&&&&&&&&&&&&&&&&&&&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B.上因晚朝&&&&&&&&&&&&&&&&&&&&&&&&&&&&
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们谢罪
C.岂得以喜怒专之,&&&&&&&&&&&&&&&&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D.则《论语》二十篇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1.《续资治通鉴·宋纪》中评价赵普“以天下事为己任”,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体现这一点的是&(&&& )
①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
②稍夺其权,制其钱谷
③君臣之间,两无猜嫌&&&&&&&&&&&&&&&&
&④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
⑤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⑥及翌日出,则是事决矣
A.①④⑤&&&&&B.②③⑤&&&&&C.②④⑥&&&&&&D.③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太祖刚刚即位之时经常微服私访,有时经过功臣的家门但不进去。不过有一次却雪夜访赵普,拿攻打太原的事情来试探他。
B.赵普指出将领的权力太大导致君弱臣强,这是战争不断的主要原因。在他的提示下,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很多功臣因此得以善终。
C.赵普向太祖推荐人选,并不受太祖好恶的影响。他认为惩罪赏功是古今公理,事实证明他推荐的人选果然是合格的。
D.面对别人的诬陷,赵普承认自己读书不多,仅凭半部《论语》辅佐先帝,宋太宗明白这是他的自谦,也是他的自信,所以最终继续任他为相。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陛下小天下耶?南征北伐,今其时也。(3分)
(2)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4分)
(3)刑以惩罪,赏以酬功,古今之通道也。(3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09高考真题汇编18-文言文阅读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郭原平字长泰,禀至行,养亲必已力。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性谦虚,每为人作匠,取散夫价。主人设食,原平自以家穷,父母有肴味,唯餐盐饭而已。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要须日暮作毕,受直归家,于里中买里中买籴,然后举爨。父抱抱笃疾弥年,原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菜者,跨积寒暑。父丧既终,自起两间小屋,以为祠堂。每至节岁烝尝,于此数日中,哀思,绝饮粥。父服除后,不复食鱼肉。于母前,示有所啖,在私室,未曾妄尝。自此迄终,三十余载。高阳许瑶之居在永兴,罢建安郡丞还家,以绵一斤遗原平。原平不受,送而复反者前后数十。瑶之乃自往曰:“今岁过寒,而建安绵好,以此奉尊上下耳。”原平乃拜而受之。每出市卖物,人问几钱,裁言其半,如此积时,邑人皆共识悉,辄加本价与之。彼此相让,欲买者稍稍减价,要使微贱,然后取直。居宅下湿,绕宅为沟,以通淤水。宅上种少竹,春月夜有盗其笋者,原平偶起见之,盗者奔走坠沟。原平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又采笋置篱外。邻曲惭愧,无复取者。又以种爪为业。世祖大明七年大旱,瓜渎不复通船,县官刘僧秀愍其穷老,下渎水与之。原平曰:“普天大旱,百姓俱困,岂可减溉田之水,以通运瓜之船。”乃步从他道往钱唐货卖。每行来,见人牵埭未过,辄迅楫助之;己自引船,不假旁力。若自船已渡,后人未及,常停住须待,以此为常。太守王僧郎察教廉,不就。太守蔡兴宗临郡,深加贵异,以私米馈原平及山阴朱百年妻,原平固让频烦,誓死不受。人或问曰:“府君嘉君淳行,敏君贫老,故加此赡,岂宜必辞。”原平曰:“府君若以吾义行邪,则无一介之善,不可滥荷此赐。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终不肯纳。百年妻亦辞不受。(节选自《宋书·郭原平砖》)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禀至行,养亲必己力&&&&&&&&&&&&&&&&&&&&禀:赐与B. 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闲:熟习C. 日暮作毕,受直归家&&&&&&&&&&&&&&&&&&&&直:报酬D. 于里中买粜,然后举爨&&&&&&&&&&&&&&&&&&爨:做饭9. 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示郭原平孝敬父母和仗义助人的一组是A. ①唯餐盐饭而已&&&&&&&&&&&&&&&&&&②后人未及,常停住须待B.&①父抱笃疾弥年&&&&&&&&&&&&&&&&&②要使微贱,然后取直C.&①于母前,示有所啖&&&&&&&&&&&&②岂可减溉田之水D.&&①原平乃拜而受之&&&&&&&&&&&&&②己自引船,不假旁力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郭原平品德高尚,竭尽全力赡养双亲。他外出做工,赚钱养家,家中断炊,从不独自饱食。照顾病父,积年累月始终不懈;父亲去世后,他三十多年不吃鱼肉。B.郭原平为人宽厚,常常顾及他人感受。出市卖物,只收半价,以致买者加价付钱。他家种竹,有人偷笋,他掘出竹笋放在篱外,盗者感到惭愧,不再偷盗。C.郭原平以种瓜为业,曾遇大旱,运瓜的沟渠不能通船。县官刘僧秀要引农田中水注入瓜渠让他运瓜,他不肯接受。运瓜时他见有人遇到困难,却能迅速相助。D.太守王僧朗举察郭原平为孝廉,他不愿接受。太守蔡兴宗私人送米给他,他坚决推辞;有人劝他别拒绝,原平谦虚地说,自己没有一点善行,不当受到赏赐。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此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2)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玉林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每小题3分,共9分)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及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属沛公。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后与良俱南,攻下宛,西入武关。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zxxk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zxxk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北至蓝田,再战,秦兵竟败。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巴蜀。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行,烧绝栈道。后破项羽,大定天下,封功臣,乃封张良为留侯。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雒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曰:“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引属取天下,今陛下为天子,zxxk而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上乃忧曰:“为之奈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故,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注:①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臣光曰:张良为高帝谋臣,委以心腹,宜其知无不言;安有闻诸将谋反,必待高帝目见偶语,然后乃言之邪!盖以高帝初得天下,数用爱憎行诛赏,或时害至公,群臣往往有觖望①自危之心,故良因事纳忠以变移帝意,使上无阿私之失,下无猜惧之谋,国家无虞,利及后世。若良者,可谓善谏矣。(《资治通鉴·汉高帝六年》)注:①觖望:因不满而怨恨。【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沛公善之善:认为……好B.秦将果畔畔:通“叛”背叛C.秦兵竟败竟:最终D.以固项王意固:固执【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同的一组是(&&&&&&)A.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吾属皆且为所虏。B.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益为张旗帜诸山上。    燕王拜送书于庭。D.良亦聚少年百余人。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小题3】下列对第二段文字中司马光一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借用张良劝谏高帝的故事,说明臣下对君主应及时进谏,不要拖延,否则就可能酿成更大的灾祸。B.警示后世君主,在对臣下进行分封奖赏时,切勿因感情用事造成滥赏滥罚。C.启发后世臣子,劝谏君主应注意把握时机和掌握分寸,这样会增加劝谏的成功率。D.借用张良劝谏高帝的故事,说明国君无偏袒私情的过失,臣下无猜疑恐惧的念头,国家就会长治久安。【小题4】A类:翻译下列文言语句。(10分)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4分)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3分) ③上曰:“雍齿与我故,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3分)B类、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①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3分)②上曰:“雍齿与我故,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3分)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4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立志读尽人间书的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