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的新天龙八部老是掉线怎么老是高温

怎么戒除网游天龙八部
怎么戒除网游天龙八部
09-04-20 &匿名提问 发布
古江南河,吴国在阖闾、夫差时期(前514~前473)在太湖地区陆续开凿的运河之一。水出吴都平门(今江苏苏州北门),西北行,穿巢湖(今漕湖)、过梅亭(今江苏无锡东南梅村)、入杨湖(今江苏常州、无锡之间)、出渔浦(今江苏江阴利港)、入长江而抵广陵(今江苏扬州蜀岗)。吴都以南,于今海宁境内开“百尺渎”会古钱塘江,以运送粮秣。古江南河和百尺渎,系江南运河的前身。 邗沟,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吴王夫差筑邗城(古广陵),并于侧近开沟,引江水北出武广(今邵伯湖)、陆阳(今江苏高邮南)两湖之间,下注樊梁湖(今高邮湖),东北流至博芝、射阳两湖(今江苏宝应东),再西北至今淮安北古末口入淮,以通粮道。这条运河利用当时江、淮之间的泻湖加以联缀而成,运道曲远,是今里运河的前身。 菏水,又名深沟。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于今山东定陶东北开深沟引菏泽水东南流,入于泗水,因其水源来自菏泽,故称菏水。其故道相当今山东西南成武、金乡北之万福河。菏水的开凿使原来互不相通的江、淮、河、济四渎得以贯通,成为中原地区东西往来的主要航道。 鸿沟,魏惠王九年(前361),自今河南原阳县北开大沟引黄河水南流入圃田泽(今河南郑州、中牟之间),又自圃田泽引水至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城北,绕城趋南,经通许、太康,注入沙水,再南至陈(今河南淮阳)东南入淮河支流颖水。鸿沟的开凿联结了河、济、濮、泗、菏、瞧、颍、汝、涡等数条河道,形成黄淮平原以人工运河为干流,以自然河流为分支的水运交通网。鸿沟水系的形成是先秦运河草创时期的总结。 先秦的运河大多借助当时平原地区自然河流、湖泊分布较密,便于人工开凿连通的有利条件,其工程虽未臻完善,却对后世运河的发展影响深远。 秦汉 秦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重新整治、改造先秦留下的运河,并开凿灵渠,将运河水系推展到岭南地区。 丹徒水道,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遣刑徒三千人自今江苏镇江至丹阳,顺应丘陵地势,开凿一条弯曲的河道,东南通吴王夫差所开之古江南河,而至会稽郡(今江苏苏州)。又自今浙江崇德向西南开凿新水道抵钱塘(今浙江杭州)。经过改造整治的人工水道奠定了隋代江南运河的基本走向。 灵渠,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在今广西兴安境湘水上游开凿灵渠,分湘水一支西流,经今兴安溶江注入大溶江,沟通湘、漓二水,今称兴安运河。灵渠使长江、珠江两大水系接通,从此黄、淮、江、珠四大水系皆有运河相连,黄河流域的船只可以由水路直航岭南地区,这是中国水运史的一大发展。 西汉建都长安,“河、渭漕天下、西给京师”,但是渭水流浅沙多,河多曲折,船行不便。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发卒数十万开关中漕渠。自长安城西北(今陕西西安市郊鱼王村附近)引渭水东流,截灞、沋诸水,经今西安、临潼、渭南、华县以北,至华阴县东北之三河口以西注入渭河。全长三百余里,岁运四百万石以上。 蒗荡、浚仪渠,西汉重整鸿沟水系,自河南郡荥阳(今河南郑州西北)引黄河水东流分为两支,南支为蒗荡渠,东南入颍水而注淮;东南支自陈留南分流至阳夏(今河南太康)入涡水。又疏汳水为汴渠。在黄、淮之间组成扇形漕运水系。因同受黄河水补给,屡遭河患侵害。东汉汉明帝刘庄永平十二年(公元69)遣王景治河以后,又修汴渠,自浚仪(今河南开封)分蒗荡水东流至徐州入泗水,时称浚仪渠。积石为堰,垒石门作渠口,使浚仪渠逐渐变成维系黄淮间漕运的骨干水道。 阳渠,东汉为解决雒阳供水及联系黄河、洛水的水成,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在雒阳城西开渠引雒水一支绕城而东,纳谷、瀍二水,至偃师复注雒水以通漕,时称阳渠。使山东漕船由黄入济,经阳渠直抵都下。 邗沟东支,西汉初年,吴王濞开通沿海一带航运,自今扬州茱萸湾向东至如皋幡溪开凿一条新运河,亦称邗沟,系今通(南通)扬(扬州)运河的前身,为当时重要的盐运水道。 魏晋南北朝 建安七年(202)起,曹操陆续在华北平原上开凿了六条运河。 ①睢阳渠,七年正月曹操治睢阳渠。渠自浚仪西至官渡,东下睢阳(今河南商丘),官渡以上利用鸿沟水源,浚仪以下疏拓睢水河床,唯官渡至浚仪段为新开渠。睢阳渠修成,漕粮有济,曹军遂于官渡之战大败袁绍。 ②白沟,又名宿胥渎。九年,曹操欲攻袁绍据点邺(今河北临漳邺镇),下枋木成堰,遏淇水东入白沟,以通粮道。 ③平虏渠,十一年,曹操东征乌桓,为解决漳河、滹沱河与泒河、潞河之间的水运联系而开平虏渠。自平虏城(今河北青县西南木门店),南接滹沱水,北通泒水而入潞河。 ④泉州渠,同年,曹操为解决泒、潞河与东北方泃河之间的水运联系,又开泉州渠。自今天津市区以东海河下游北穿洼泽而接泃河、鲍丘水。因渠近古泉州县(今天津武清上村)而得名。 ⑤新河,同年,曹操为解决泉州渠以东至滦河间的水运联系,再开新河。自泉州渠北会鲍丘水东侧的盐关口(今天津宝坻林亭口一带)引水东绝庚水(今州河)、巨梁水(今还乡河)、封大水(今陡河)、缓虚水(今沙河)、素河(今溯河)、清水(今清河),会于濡水(今滦河)。此运河横截数条自然河流,必筑堰闸方得通过,开凿工程比较复杂。 ⑥利漕渠,十八年,曹操为解决邺都的漕粮和交通,开利漕渠引漳水入白沟,自今河北曲周县南至馆陶县西南。此渠开通,白沟水量增加,漕船可溯漳水直驶邺城城下。 曹操主持开凿的六条运河有利于北方统一和社会经济发展,导致河北平原海河水系的形成,并为后世隋炀帝杨广开凿永济渠和通济渠奠定部分河段的基础。 曹魏代汉,迁都洛阳,又以许昌、谯、邺、长安为陪都。为便利交通,陆续改造旧水道,开凿新运河。魏文帝曹丕在黄初年间开凿沟通汝、颍二水的讨虏渠,以及沟通洧(今颍水支流)、汝水系的贾侯渠。景初二年(238)开沟通漳水、滹沱水和泒水(今大沙河)的鲁口、白马二渠。正始四年(243)开沟通颍水和汝水的广淮阳、百尺二渠。 此外,东晋太和四年(369)桓温北伐前燕,率水军溯泗水至金乡,值大旱,菏、济水断流,命毛穆之开渠三百余里,南接菏水(今山东鱼台附近),北通巨野泽,引汶水入渠,使泗、汶、济三水相连,史称桓公沟。江淮流域船只借助桓公沟可自济水(又称清水)入河,西去陕洛。故义熙十二年(416)刘裕北伐姚秦、元嘉七年(430)宋将到彦之率水军攻魏皆取此水道。淮南和江南地区在魏晋六朝时期也陆续开凿整治了一些运河。 破岗渎,三国时,孙吴迁都建业(东晋改称建康),为避长江风涛之险,加强首都与主要经济区太湖流域的联系,于赤乌八年(245)发屯田将士三万人,凿句容中道以通吴(今江苏苏州)、会(今浙江绍兴)舰船,号破岗渎。这条运河起自句容小其(今江苏句容西南),横越高阜,东通云阳西城(今江苏丹阳延陵),与原丹徒水道衔接;西连淮水(今秦淮河),直抵建业城下,沿途修建十四埭用以蓄水。南梁时,因破岗渎每值冬春,行船不便,又在其南另开一条“上容渎”,采取“顶上分流”,沿途筑二十一埭,以改善通航条件。至陈朝,上容渎亦堙,转而更修破岗渎。隋灭陈以后,二渎皆废。破岗、上容渎的开凿,使太湖地区船只一度不需经京口入长江而直至建业。 丹徒水道,今江苏镇江至丹阳间的运河。秦朝始凿,初无闸坝设施,地势高仰,河水易于走泄,航行不便。孙吴末年修治丹徒至云阳水道,因杜野(今江苏镇江东)和小辛(今江苏丹阳北)间“皆斩绝陵袭,功力艰辛”而罢。西晋惠帝时,陈敏遏马林溪,引长山八十四溪之水蓄为练湖;东晋元帝时,张闿又建新丰湖,皆为调剂运河水量。晋元帝司马睿子司马裒镇广陵,为运江东粮出京口,建丁卯埭于今镇江东南,使丹徒水道通航条件得到改善,为隋代修治江南运河北段打下了基础。 浙东运河,古代钱塘江和姚江之间几段运河的总称。绍兴地区河道纵横,越王勾践时即“以船为车,以楫为马”。西晋惠帝时,贺循至会稽郡(今浙江绍兴)主持开凿水道,疏浚旧河使其连接,自绍兴城下东连曹娥江,西通萧山县钱塘江。南朝于西陵(今浙江萧山西兴镇)建牛埭,挽舟过堰以入江,浙东运河已初具规模。 扬口运河,西晋初,杜预镇襄阳,在先秦运河基础上,利用江汉多湖荡的便利条件,开扬口(今湖北潜江境内),穿渠西至荆州(今湖北江陵)城下,连通江、汉二水,使零、桂(今湖南广西一带)地区物资北运免去绕行汉水下游的迂远和风险。 江都新河,东晋永和年间(345~356)长江主河道南移,江都(今扬州西南)水断,向西开渠六十里置欧阳埭,引江水至广陵城下,与中渎水相联,此渠为今征(仪征)扬(扬州)运河前身。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运河多为分裂时期的产物,它促进了交往,使割据不致成为闭锁的地方系统,也为统一创造了条件。 隋唐 隋唐时称运河为漕渠或漕河、运渠。包括广通渠、通济渠、山阳渎、邗沟、江南河、永济渠,至宋代始称运河。 隋朝建都大兴城(今陕西西安),关中虽号称沃野,但地狭人众,所产不足以供京师,要依靠东方诸州(郡)的赋税。隋文帝杨坚以渭水大小无常,流浅沙深,常阻塞漕运,故于开皇四年(584)命宇文恺率领水工另开漕渠。自大兴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汉代漕渠故道而东,至潼关入黄河,长三百余里,名广通渠。自此漕运通利,关中赖之,故又称富民渠。仁寿四年(604)改名永通渠。 开皇七年,隋为平陈作准备,开山阳渎,北起山阳(今江苏淮安),东南经射阳湖与邗沟相接。从而沟通了山阳、江都(今江苏扬州)之间自淮河入长江的运道。 大业元年(605)隋炀帝杨广营建东京(今河南洛阳),又征发河南、淮北诸郡男女百余万人开凿通济渠。通济渠西段自东京西苑引谷水、洛水,循东汉阳渠故道东流,至偃师东南入洛,由洛入河;东段从板渚(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东北牛口峪附近)引黄河水东流,循汴水故道至浚仪(今河南开封)东,折而东南流经陈留、雍丘(今河南杞县)、襄邑(今河南睢县)、宁陵(今河南宁陵东南)至宋城(今河南商丘南),东南入蕲水故道,经谷熟(今河南虞城西南)、酂县(今河南夏邑南)、永城(今河南永城北)、蕲县(今安徽宿州东南)、夏丘(今安徽泗县)至徐城(今江苏洪泽湖西鲍集附近)东南今盱眙对岸处入淮。同年,又征发淮南民工十多万疏浚,并改造春秋末年吴王夫差所凿沟通江淮的邗沟,取代山阳渎。通济渠、邗沟是隋所开运河中最重要的两段,渠广四十步,炀帝多次乘坐高大龙舟,率领着庞大船队由此往返于东都洛阳和扬州江都宫之间。 大业四年,又征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人开永济渠,引沁水南通黄河,又在沁水下游东岸凿渠引沁水下接清、淇水,略循白沟、清河故道东北至今德州(自内黄至武城,渠在卫河之西;武城至德州,渠在卫河之东),沿今南运河抵今天津市,然后利用沽水上接桑乾水(即今天津至武清的白河与武清至北京西南郊的永定河故道)至涿郡(今北京),全长两千余里。大业七年,炀帝准备亲征高丽,自江都坐船取道邗沟、通济渠渡黄河入永济渠,直达涿郡;又“发江、淮以南民夫及船运黎阳及洛口诸仓米至涿郡,舳舻相次千余里”。 大业六年,炀帝在江都欲东巡会稽,又开凿了自京口至余杭(今浙江杭州),沟通长江与浙江间航运的江南河。大致利用六朝以来旧运渠而加以疏导,略同今大运河江南段,唯崇德以南一段在今运河之南。全长八百余里,宽十多丈,使可通龙舟。但“东巡会稽”的打算并未实行。 在运河两岸,筑有宽阔的御道,种植成行的柳树。从长安至江都,修建离宫四十余所。此外,沿运河还建立了许多粮仓,作为转运或贮粮之所。其中著名的有黎阳的黎阳仓(今河南浚县东南大伾山麓),洛阳的兴洛仓(后改名洛口仓,今河南巩县东北,周围二十余里,有窖三千,每窖可容粮八千石)、回洛仓(回一作回,隋唐洛阳城北七里,周围十里,有窖三百)、含嘉仓(隋唐洛阳城北部,仓城总面积约四十三万平方米,有窖四百以上),河阳的河阳仓(今河南孟县南、黄河北岸),陕县的常平仓(今河南三门峡西南),华阴的广通仓(后改名永丰仓,今渭河入黄河处),京师大兴城的太仓和山阳的山阳仓(今江苏淮安西北运河东岸,贮粮达百余万石)。隋末,到处闹饥荒,百姓饿死无数,而这些仓库里却堆满了粮食。 隋代开凿的这一系列运河,西自京师大兴城,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全长四五千里。它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并把京师、东都、涿郡(幽州)、浚仪(汴州)、梁郡(宋州)、山阳(楚州)、江都(扬州)、吴郡(苏州)、余杭(杭州)等通都大邑联缀在一起,从而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当时运河上“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它对隋唐时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统一和中央集权制,都起了促进作用。 隋各段运河至唐代通称为漕渠或漕河,通济渠东段则称汴渠、汴河或汴水,邗沟、江南河被称为官河。永济渠名称依旧,但已与沁水隔绝,专以清、淇二水为源。各段中仍以连接长安、洛阳与江、淮地区间的漕渠、汴河和淮南漕渠最为重要,构成了唐朝的生命线。高祖、太宗之时,每年从江淮地区漕运到长安的粮食约二十万石。自高宗以后,国用日增,至天宝中,每年运米达二百五十万石。肃宗以后,中原残破,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依靠江南地区。因而这条运河的通阻,直接关系到皇朝的存亡。永济渠仍为河北地区运输要道,沿渠的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开元时在城西建楼百余间,“以贮江淮之货”,贝州(今河北清河西北)在天宝时被称为“天下北库”。 隋唐运河并不能长期全线顺利通航,除有时因战乱被阻断外,自然因素也给航运造成许多困难。例如关中的漕渠,至唐初就淤塞而废弃了。漕运改由渭水达长安。自洛口西赴关中以黄河为运道,中间有三门砥柱之险,经常会发生沉船翻船事故。因此从洛阳到陕州这一段路有时不能不改用极为劳费的陆运。汴渠、淮南漕渠则常因淤积而影响漕运。同时,运河路程既远,沿线各地气候又不一致,或雨或旱,漕运常因运河水浅和黄河水大浪高而停留。 为了解决长安粮食和国用的危机,玄宗时,裴耀卿提出变东都至陕州的陆运为水运,在黄河三门山北岸开一条长十余里的山道,来进行短途车运以绕过砥柱险道。于汴河入黄河口处置一仓,江淮漕米纳入此仓后,即放船归江淮。由此仓入黄河、洛水,由政府雇船载运。于三门山东、西各置一仓,漕舟输米至东仓,然后陆运至西仓,再用船转运到关中各仓。水通即运,水细便止,以免浪费时间和减少损失。开元二十二年(734)八月,玄宗采纳他的意见,下令于汴河口置河阴仓(今河南荥阳东北,河阴故城西三里),三门山东置集津仓,三门山西置盐仓;在三门山北开十八里山道,进行陆运。漕粮从江淮运来的都纳入河阴仓;自河阴仓送东都的纳入含嘉仓,送关中的先纳太原仓(即隋常平仓),然后运至永丰仓(即隋广通仓)、渭南仓、太仓。耀卿被任为江淮、河南都转运使,三年共运米七百万石,节省陆运费四十万贯。但中间三门峡北十八里仍需以车代舟,峡两头都要起卸转搬,还是很艰苦。二十九年至天宝元年(742),陕郡太守李齐物在三门峡的人门以东岩石中开凿了一条人工渠道,史称三门运渠或“开元新河”、“天宝河”。又在山顶上凿成纤路,候河水涨,使纤夫挽舟通过渠道,从而开创了从江淮至关中全程水运之局。但这条渠道不久还是因山石崩塞而罢废。天宝元年,韦坚为水陆运使,开浚关中漕渠,自苑西筑堰(今咸阳西南)引渭水,拦截灞水、浐水,循隋漕渠故道而东,至永丰仓与渭水合。又于长安城东凿广运潭(在隋唐长安城东北九里),以为漕船停泊之所。于是江淮漕船直抵长安,运米达四百万石及其他钱货,创唐代最高纪录。 安史之乱时,黄河南北地区和长安附近遭到严重破坏,唐政府更加依赖江淮的赋税,而当时运河被切断,江淮地区的租米与庸调钱货改自长江、汉水而上,经汉中转运入凤翔。这条路线迂回险阻而且劳费。等到乱事平定,欲从运河漕运,而汴渠因为年久失修,所在淤塞,千里无水,无法通航。代宗即位时,长安斗米千钱,宫中无隔夜之粮,京郊农民搓谷穗来输官。广德二年(764),以刘晏为河南、江淮转运使,晏请疏浚汴渠,并改革法制:造船二千艘,每船载米千石,十船为一队,每队三百人,篙工五十人;用盐利的一部分雇用船夫,不征用民工。沿途派属吏监督,自扬州至河阴遣军队护送。河阴以上,组织专人用竹、麻绳拉船。又根据江、汴、河、渭各段水情的特点和船夫对各段航道熟悉的不同,实行分段转运。规定“江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河,河船不入渭;江南之运积扬州,汴河之运积河阴,河船之运积渭口,渭船之运入太仓”。这既保证了行船安全和提高了运输效率,也大大减少了运费和损耗。其时江淮漕渠每年北运百一十万石,四十万石贮河阴仓,三十万石贮陕州太原仓,四十万石运抵长安。刘晏之后,包佶、元琇等继任,皆遵其法。 德宗时东南漕运屡因藩镇叛乱而被阻断,关中仓廪为之窘竭,引起朝野的极度恐慌。贞元二年(786),在经过历时四年才平定的李希烈之乱后,江南漕米又运到陕州时,德宗高兴地对太子说:“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六军军士得知这一情况,“皆呼万岁”。于此可见运河对维持唐朝统一政权所起的重大作用。但反过来说,正是由于运河的存在和通航,唐朝中央政府才能够对广大东南地区进行竭尽脂膏的搜刮,所以李方敬在《汴河直进船》一诗中写道:“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 唐末,由于农民战争和藩镇割据,汴渠失于维护,自埇桥(一作甬桥,今安徽宿州城南古汴渠上)东南尽成污泽;埇桥以上至汴口也相继淤浅。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四代未予浚治。至后周显德二年(955)由于准备用兵南唐,才因故堤而疏导汴渠,自埇桥一直抵泗州城。五年、六年又继续予以浚治,东京与江淮间才通行无阻,从而奠定了北宋运河和东京繁荣的基?#ǔ驴晌罚? 宋金 北宋定都开封,改变长期以陕、洛为全国政治中心的格局,随着长江流域经济地位日渐提高,宋辽、宋夏对峙局面形成和北宋政权“守内虚外”政策的实行,南北水运意义重大。京师开封平畴万里,四方辐辏,在改造、疏浚前代原有水道的基础上,形成以首都开封为中心向四围辐射的人工水运系统。 汴河,“漕运四河”之一,即通济渠,线路基本未变。开封以西,自河阴县汴口(今河南荥阳刘沟村北黄河滩)引黄河水东流,入开封府外郭汴河上水门(今河南开封郑门口村北),穿内城,由外郭汴河下水门(今扬门村北)出城。开封以东河段大体沿今惠济河大势,至泗州城南入淮(今江苏盱眙东北,已沉于洪泽湖)。北宋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汴路而进,故汴河乃建国之本。但汴河因与黄河相接,受其涨落不宁和泥沙的影响,需不时维修。北宋一百七十余年间进行的汴河建设包括: ①水源建设。汴口因黄河向背不常,每岁变易,北宋改永久性闸门为人工控制汴口深浅宽狭以节制流量:汴河水涨,则垫高塞狭汴口,以减黄河进水量;汴河水落,则挖深浚阔汴口,以增加进水量。设主监官、役卒岁常兴作。此工程耗费大量人力财力,因此不得不再寻找新水源。太祖建隆二年(961)疏导索、须诸水注汴河。神宗元丰二年(1079)又始导洛清汴工程,自巩县任村沙谷口至河阴汴口开河五十里引洛水入汴,断闭引黄水源,十余年间,由于洛水含沙量小,对改善汴河通航起到一定作用。汴河沿线还陆续建造陂塘(“水柜”)以济运。 ②河道工程。汴河因长期引黄济运,泥沙淤积,河床渐高。浚河清淤工程频繁。其中包括:人工清挖,几乎每岁一次,河床底置石板石人,以记其地里深度准则。狭河工程,开封城东南汴河下水门至应天府段汴河岸阔浅漫,水涩而淤,嘉佑元年(1056)始沿岸置木束狭河身,加速水流,减缓淤积。固护汴堤,北宋遣军士日夜巡护汴堤定为常制,工程要求“沙尽至士为限”,以大锥试堤之虚实,临河岸筑短墙为限隔,以防人马跌落,沿堤植柳以固护堤脚。汴河沿线开减水河置闸控制以备泄减涨水,所有工程尽归提举汴河排岸司管理。 北宋汴河的年运额随朝廷靡费与日俱增。从宋初的数十万石猛增到宋真宗大中祥符初年(1008)的七百万石,以后大体维持在六百万石上下,宋朝采用每十至三十只漕船为一纲的“纲运”法组织运输。每年汴河成千上万艘公私船只往还,帆樯如林,不仅沟通全国政治中心同经济重心的联系,促进物资交流和沿岸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对扩大中外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宋后期,汴河淤浅抬高日益加重,开封东水门下至襄邑,河底皆高出堤外平地一丈多,自汴堤下瞰,居民如在深谷。金灭北宋以后,汴河失去漕运价值,任其淤塞。灵璧以东尚能行水,宿州以上河床成陆行大道,维持五百多年的中原水运动脉终于堙没。 惠民河,北宋开封西南闵水、蔡河诸运河的统称。“漕运四河”之一。宋初,用兵东南,方隅夫一,京师仓储需取财于京西诸州县。建隆二年(961)始凿闵河。起自今河南新郑县,导洧水(今双洎河)东北流,经宋楼(今河南尉氏洧川镇南)、朱曲(今尉氏朱曲乡)二镇,至开封城西十里注琵琶沟(即蔡河上源),由东京开封府外郭南垣普济水门入城,复由广利水门出城南流。以下河段利用蔡河,即古蒗荡渠、鸿沟。蔡河南流贯穿洧、潩二水,至蔡口镇(今河南淮阳豆门集至项城一带)入颍水。乾德二年(964)又自长社(今河南许昌)北开渠引潩水(今清潩河)分流入闵,以广水源,闵水的开凿不仅增加了蔡河的水源,而且将许、汝州的物资输往京师。开宝六年(973)改闵水为惠民河,其后又作为闵、蔡二水的统称。 北宋为开通西南襄、汉漕路,两次开凿方城运河,欲壅白河回入沙、颍,接合惠民河,终因地形高仰复杂而失败。转而三次开修沟通汝、颍水与蔡河中游的运河,自合流镇(今河南西华逍遥镇)引汝水支流商水(今名沙河)北入颍水,复东流经西华县长平镇注蔡河,使豫西南地区与开封间水运不再绕行蔡口,省迂路五百里,此运河亦属惠民河系统。 惠民河是北宋维系京师与西南地区的重要运河,岁输陈、颍、许、蔡、光、寿诸州漕粮六十万石,兼钱帛盐茶杂物,尤以京师薪炭多取此路。金灭北宋以后,汴河淤塞不通,惠民河却继续作为金朝通淮右的重要航道。元明以降,在黄河不断夺蔡入淮的影响下才渐次堙没。 广济河,一名五丈河,北宋“漕运四河”之一。五代时,为加强京师开封与山东北部滨海地区的物资运输,后周世宗柴荣疏汴水北入白沟(南济水故道),东流入济水,以通齐鲁之漕。河床被展拓至五丈,俗称“五丈河”。北宋立国,东南未平,继续规度齐鲁水道,西引京、索诸水横绝于汴,入开封城东汇于五丈河,以增水量。岁调夫役疏浚河道,沿流置坝牐以助运。开宝六年(973)改名为广济河。 广济河西起汴京外郭东北咸通门,东流至济州合蔡镇(今山东郓城西南)入梁山泊,下接济水。北宋立国之初,广济河漕运曾发挥重要作用,岁漕运量由十几万石增至六七十万石,东京十七州粟帛皆自广济河运至京师,东南既定,广济河所运只给太康、咸平、尉氏等县军粮。北宋中期以后,黄河多次南泛,广济河水道浅涩,运力大减,金代堙废。 金水河,北宋开封城西人工引水渠。建隆二年(961)开渠导荥阳黄堆山京、索二水东过中牟,凡百余里,抵京城西,架槽横绝汴渠,入城东汇于五丈河,名金水河。此渠水清,一则入宫苑,济京师饮水;二则补五丈河水量,漕运意义不大。史称:汴、惠民、金水、广济河为漕运四渠,或以汴、惠民、广济、黄河合称漕运四河,从而形成以京师开封为中心的运河系统。 北宋运河除以京师为中心的“漕运四渠”之外,黄河以北还有御河。 御河,北宋时隋唐永济渠之别称。河道走向基本未变,北段因宋辽对峙,自乾宁军(今河北青县)入塘泊、界河。御河主要负担宋朝河北边防军粮之送达,江南漕粮由汴入黄,运至黎阳(今河南浚县)转入御河,至大名府东、西济胜仓下卸存储分配,再自大名顺御河转入胡卢、滹沱河及新开凿的深州新河、定州嘉山新渠、保州漕河诸运河分别送至沿边州军。岁运近百万斛,乃备边之命脉。庆历八年(1048)以后,黄河北流多次侵夺御河,致河床淤积,不堪承运。 北宋“国家根本,仰给江南”,为集运江南漕粮,重点整治江南运河同天然河流相交的结合部及补给运河水源。 ①淮南运河(即邗沟、山阳渎)北端,雍熙年间(984~987)自楚州(今江苏淮安)末口至淮阴(今江苏淮阴西南甘罗城)磨盘口之间,开凿四十里沙河;又自淮阴西至洪泽镇开四十九里洪泽渠。元丰元年(1083)再自洪泽镇傍淮水开渠五十里,西南至龟山镇(今江苏盱眙东北),称龟山运河。这三段运河使汴河与淮南运河的联系可免遭楚州山阳湾和长淮风涛之险。江南、淮南、两浙、荆湖诸路租籴悉由淮南运河沿岸真(今江苏仪征)、扬(今江苏扬州)、楚、泗(今江苏盱眙东北)四州置仓受纳,分船入汴而抵汴京。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自然科学方法论实质上是哲学上的方法论原理在各门具体的自然科学中的应用。作为科学,它本身又构成了一门软科学,它是为各门具体自然科学提供方法、原则、手段、途径的最一般的科学。自然科学作为一种高级复杂的知识形态和认识形式,是在人类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利用正确的思维方法、研究手段和一定的实践活动而获得的,它是人类智慧和创造性劳动的结晶。因此,在科学研究、科学发明和发现的过程中,是否拥有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是能否对科学事业作出贡献的关键。正确的科学方法可以使研究者根据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确定正确的研究方向;可以为研究者提供研究的具体方法;可以为科学的新发现、新发明提供启示和借鉴。因此现代科学研究中尤其需要注重科学方法论的研究和利用,这也就是我们要强调指出的一个问题。一、科学实验法科学实验、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并称为人类的三大实践活动。实践不仅是理论的源泉,而且也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科学实验就是自然科学理论的源泉和检验标准。特别是现代自然科学研究中,任何新的发现、新的发明、新的理论的提出都必须以能够重现的实验结果为依据,否则就不能被他人所接受,甚至连发表学术论文的可能性都会被取缔。即便是一个纯粹的理论研究者,他也必须对他所关注的实验结果,甚至实验过程有相当深入的了解才行。因此,可以说,科学实验是自然科学发展中极为重要的活动和研究方法。(一)科学实验的种类科学实验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探索性实验,即探索自然规律与创造发明或发现新东西的实验,这类实验往往是前人或他人从未做过或还未完成的研究工作所进行的实验;二是指人们为了学习、掌握或教授他人已有科学技术知识所进行的实验,如学校中安排的实验课中的实验等。实际上两类实验是没有严格界限的,因为有时重复他人的实验,也可能会发现新问题,从而通过解决新问题而实现科技创新。但是探索性实验的创新目的明确,因此科技创新主要由这类实验获得。从另一个角度,又可把科学实验分为以下类型。定性实验:判定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成分、性质或性能;结构是否存在;它的功效、技术经济水平是否达到一定等级的实验。一般说来,定性实验要判定的是“有”或 “没有”、“是”或“不是”的,从实验中给出研究对象的一般性质及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等初步知识。定性实验多用于某项探索性实验的初期阶段,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了解事物本质特性的方面,它是定量实验的基础和前奏。定量实验:研究事物的数量关系的实验。这种实验侧重于研究事物的数值,并求出某些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甚至要给出相应的计算公式。这种实验主要是采用物理测量方法进行的,因此可以说,测量是定量实验的重要环节。定量实验一般为定性实验的后续,是为了对事物性质进行深入研究所应该采取的手段。事物的变化总是遵循由量变到质变,定量实验也往往用于寻找由量变到质变关节点,即寻找度的问题。验证性实验:为掌握或检验前人或他人的已有成果而重复相应的实验或验证某种理论假说所进行的实验。这种实验也是把研究的具体问题向更深层次或更广泛的方面发展的重要探索环节。结构及成分分析实验:它是测定物质的化学组分或化合物的原子或原子团的空间结构的一种实验。实际上成分分析实验在医学上也经常采用,如血、尿、大便的常规化验分析和特种化验分析等。而结构分析则常用于有机物的同分异构现象的分析。对照比较实验:指把所要研究的对象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似组群。其中一个组群是已经确定其结果的事物,作为对照比较的标准,称为“对照组”,让其自然发展。另一组群是未知其奥秘的事物,作为实验研究对象,称为实验组,通过一定的实验步骤,判定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这类实验在生物学和医学研究中是经常采用的,如实验某种新的医疗方案或药物及营养晶的作用等。相对比较实验:为了寻求两种或两种以上研究对象之间的异同、特性等而设计的实验。即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实验单元同时进行,并作相对比较。这种方法在农作物杂交育种过程中经常采用,通过对比,选择出优良品种。析因实验:是指为了由已知的结果去寻求其产生结果的原因而设计和进行的实验。这种实验的目的是由果索因,若果可能是多因的,一般用排除法处理,一个一个因素去排除或确定。若果可能是双因的,则可以用比较实验去确定。这就与谋杀案的侦破类似,把怀疑对象一个一个地排除后,逐渐缩小怀疑对象的范围,最终找到谋杀者或主犯,即产生结果的真正原因或主要原因。判决性实验:指为验证科学假设、科学理论和设计方案等是否正确而设计的一种实验,其目的在于作出最后判决。如真空中的自由落体实验就是对亚里士多德错误的落体原理(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得快)的判决性实验。此外,科学实验的分类中还包括中间实验、生产实验、工艺实验、模型实验等类型,这些主要与工业生产相关。(二)科学实验的意义和作用1.科学实验在自然科学中的一般性作用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不断深化过程,实际是由人类科技创新(或称为知识创新)的长河构成的。科学实验是获取新的、第一手科研资料的重要和有力的手段。大量的、新的、精确的和系统的科技信息资料,往往是通过科学试验而获得的。例如,“发明大王”爱迪生,在研制电灯的过程中,他连续13个月进行了两千多次实验,试用了1600多种材料,才发现了白金比较合适。但因白金昂贵,不宜普及,于是他又实验了6 000多种材料,最后才发现炭化了的竹丝做灯丝效果最好。这说明,科学实验是探索自然界奥秘和创造发明的必由之路。科学实验还是检验科学理论和科学假说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例如,科学已发现宇宙间存在四种相互作用力,它们之间有没有内在联系呢?爱因斯坦提出“统一场论”,并且从1925年开始研究到1955年去世为止,一直没有得到结果,因此许多专家怀疑“统一场”的存在。但美国物理学家温伯格和巴基斯坦物理学家萨拉姆由规范场理论给出了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的统一场,并得到了实验证明而被公认。这表明理论正确的标准是实验结果的验证,而不是权威。科学实验是自然科学技术的生命,是推动自然科学技术发展的强有力手段,自然界的奥秘是由科学实验不断揭示的,这一过程将永远不会完结。2.科学实验在自然科学中的特殊作用自然界的事物和自然现象千姿百态,变化万千,既千差万别,又千丝万缕的相互联系着,这就构成错综复杂的自然界。因此在探索自然规律时,往往会因为各种因素纠缠在一起而难以分辨。科学实验特殊作用之一是:它可以人为地控制研究对象,使研究对象达到简化和纯化的作用。例如,在真空中所做的自由落体实验,羽毛与铁块同时落下,其中就排除了空气阻力的干扰,从而使研究对象大大的简化丁。科学实验可以凭借人类已经掌握的各种技术手段,创造出地球自然条件下不存在的各种极端条件进行实验,如超高温、超高压、超低温、强磁场、超真空等条件下的实验。从这些实验中可以探索物质变化的特殊规律或制备特殊材料,也可以发生特殊的化学反应。科学实验具有灵活性,可以选取典型材料进行实验和研究,如选取超纯材料、超微粒(纳米)材料进行实验。生物学中用果蝇的染色体研究遗传问题同样体现了科学实验的灵活性。科学实验还具有模拟研究对象的作用,如用小白鼠进行的病理研究等。科学实验可以为生产实践提供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新工艺等。一般新的工业产品在批量生产前都是在实验室中通过科学实验制成的,晶体管的生产就是如此。科学实验就是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实践活动,尊重科学实验事实,就是坚持唯物主义观点,无视实验事实,或在实验结果中弄虚作假,都是唯心主义的作法,最终必然碰壁。任何自然科学理论都必须以丰富的实验结果中的真实信息为基础,经过分析、归纳,从而抽象出理论和假说来。一个科学工作者必须脚踏实地,这个实地就是科学实验及其结果,因此,唯物主义思想是每一个自然科学工作者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二、数学方法数学方法有两个不同的概念,在方法论全书中的数学方法指研究和发展数学时的思想方法,而这里所要阐述的数学方法则是在自然科学研究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思想方法,其内涵是;它是科学抽象的一种思维方法,其根本特点在于撇开研究对象的其他一切特性,只抽取出各种量、量的变化及各量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在符合客观的前提下,使科学概念或原理符号化、公式化,利用数学语言(即数学工具)对符合进行逻辑推导、运算、演算和量的分析,以形成对研究对象的数学解释和预测,从而从量的方面揭示研究对象的规律性。这种特殊的抽象方法,称为数学方法。(二)运用数学方法的基本过程在科学研究中,经常需要进行科学抽象,并通过科学抽象,运用数学方法去定量揭示研究对象的规律性,其基本过程是:(1)先将研究的原型抽象成理想化的物理模型,也就是转化为科学概念; (2)在此基础上,对理想化的物理模型进行数学科学抽象(科学抽象的一种形式),使研究对象的有关科学概念采用符号形式的量化,达到初步建立起数学模型,即形成理想化了的数学方程式或具体的计算公式;(3)对数学模型进行验证,即将其略加修正后运用到原型中去,对其进行数学解释,看其近似的程度如何:近似程度高,说明这是一个较好的数学模型,反之,则是一个较差的数学模型,需要重新提炼数学模型。这一基本过程可用简图表示如下:数学方法又称数学建模法,之所以其第一步要抽象为物理模型,这是因为数学方法是一种定量分析方法,而自然科学中的量绝大多数都是物理量,因此数学模型实质表达的是各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且这种关系需要表达成数学方程式或计算公式。而验证过程则通常为研究对象中各种物理量的测定(通过实验)过程。因此,数学建模过程的第一步又常称为物理建模,换言之,就是说没有物理建模就难以进行数学建模;但是,若只有物理建模,就难以形成理论性的方程式或计算公式,就难以达到定量分析研究的目的。(二)数学方法的特点l.高度的抽象性:各门自然科学乃至社会科学虽然都是抽象的科学,都具有抽象性,可是数学的抽象程度更高,因为在数学中已经没有了事物的其它特征,仅存在数和符号,它只表明符号之间的数量关系和运算关系等。也只有这样才能定量地揭示出研究对象的规律性。2.高度的精确性:这是因为可以通过数学模型进行精确的计算,而且只有精确(即近似程度高)的数学模型才是人们最终所需要的数学模型。3.严密的逻辑性:这是因数学本身就是一门逻辑严谨的科学,同时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和研究自然规律时,一般总是在已掌握大量的、充分和必要的数据(即实验信息) 的基础上,并首先运用逻辑推理方法建立物理模型之后才去建立数学模型的,因此数学模型中必然会包含更加严密的逻辑性。4.充满辩证特征:因为在数学模型中的量往往是一个符号,如F=ma就代表了牛顿第二定律,这其中的三个量的大小既是可以变化的,又是相互关联的。因此数学模型本来就体现了辩证关系的两大主要特征:变化特征和联系特征。5.具有应用的广泛性:华罗庚教授曾指出:“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因为世上万物的变化无不由运动而产生,无不遵从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性,因此只有通过定量研究才能更深刻揭示自然规律,才能更准确的把握住量变到质变的关键——度的问题。6.随机性:随机性是指偶然性中有必然性,实验信息是偶然的,通过数学建模,从多个偶然数据(分立的)中往往可以给出必然的结果(量之间连续变化的关系),即规律性的结论。(三)数学方法的种类1.自然事物和现象的分类数学方法及数学建模的应用依赖于自然事物和现象的性质,而自然事物和现象的种类繁多,数量是无限的。在大干世界中,无法找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东西,这是指再相仿的东西之间也必然会有差别。因此定量研究事物规律性时,数学模型不可能是针对某一个别事物而建立的,而总是针对同一类事物和现象所具有的共同规律性而建立的。这就要求:根据数学建模的需要,按一定的因素把事物进行分类,以便更方便地运用数学方法。概括起来,自然界中多种多样的事物和现象一般可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有确定因果关系的,称为必然性的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第二类是没有确定因果关系的,称为随机的自然事物和现象;第三类是界限不明白,称为模糊的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第四类是突变的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必然事物和现象就如同种豆得豆、种瓜得瓜一样,因果关系完全确定。而随机事物和现象就如同气体分子的相互碰撞一样,其中某两个分子是否很快会发生碰撞,没有必然性,但气体分子间确实经常发生碰撞,所以可以说分子间发生碰撞是必然的,但某两个分子的碰撞却是随机的。对模糊的事物和自然现象的理解,也可以用一个实例说明。许多国界都是以河流的主河道中线划分的,中线究竟在哪里,只能是一个模糊的界限,无法严格划分。因为河水有多的时候,也有少的时候,洞水在流动,波浪在不断地拍打着河岸,因此不可能进行绝对精确的测量,所以其界限是模糊的。地震的突然发生、桥梁的突然断裂折坠等则属于突然性事物和现象。2.数学方法的分类按照自然事物和现象的类型,根据理论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人们创立了许多种数学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常量数学方法:古今初等数学所运用的方法,便是常量数学方法,主要有算术法、代数法、几何法和三角函数法。常量数学方法被用于定量揭示和描述客观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时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或结构)的规律性。变量数学方法:它是定量揭示和描述客观事物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的各量变化与量变之间的关系的一种数学方法。其中最基本的是解析几何法和微积分法。解析几何法由数学家迪卡尔创立,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图形特征的一种方法。微积分(通常称为高等数学)方法是牛顿和莱布尼茨创立的。这种方法主要应用于求某种变化率(如物体运行速率、化学反应速率等);求曲线(曲面)切线(切平面);求函数极值;求解振动方程和场方程等问题。必然性数学方法:这种方法应用于必然性自然事物和现象。描述必然性自然事物和现象的数学工具,一般是方程式或方程组。其中主要有:代数方程、函数方程、常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和差分方程等。利用方程可以从已知数据,在遵循推理规律和规则的条件下,推算出未知数据,如这种方法可以根据热力学方程计算出炼钢炉各部分的温度分布。因而可通过理论计算,确定和选取炼钢炉的最佳设计方案。随机性数学方法:指定量研究、揭示和描述随机事物和随机现象领域的规律性的一种数学方法。它主要含概率论方法和数理统计方法。突变的数学方法:指定量研究只揭示和描述突变事物和突变现象规律性的一种数学方法。它是20世纪70年代由法国数学家托姆创立的。托姆用严密的逻辑和数学推导,证明在不超过四个控制因素的条件下,存在着七种不连续过程的突变类型,它们分别是:折转型,尖角型,燕尾型,蝴蝶型,双曲脐点型,椭圆脐点型,抛物脐点型。这些突变数学方法和突变理论,对于解决地质学研究领域中的复杂生突变事件(如地震预测)和现象十分有用。有专家预言:突变的数学方法,可能成为解决地质学领域复杂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数学工具。模糊性数学方法:指用定量方法去研究、揭示和描述模糊事物和模糊现象和规律性的一种数学方法。自然界存在着大量模糊事物、模糊现象和模糊信息,无法用精确数学方法处理。模糊数学方法的创立,才使人类找到了处理该类问题的有效方法,人们称这种方法的效果是“模糊中见光明”。“模糊数学”并非数学的模糊,这种数学本身仍是逻辑严密的精确数学,只是因用于处理模糊事物而得名。公理化方法:指从初始科学概念和一些不证自明的数学公理出发遵循逻辑思维规律和推理规则,运用正确逻辑推理形式,对一些相关问题进行处理,从而建立起数学模型的一种特殊方法。公理化方法由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首创,并构成了欧氏几何学理论体系,公理化方法的核心是研究如何把一种科学理论公理化,进而建成一个公理化理论体系。这种体系中首先建立公理,即把某学科中一些初始科学概念公理化,然后由公理推演出定理及其他,从而构成一个公理化理论体系。(四)提炼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所谓提炼数学模型,就是运用科学抽象法,把复杂的研究对象转化为数学问题,经合理简化后,建立起揭示研究对象定量的规律性的数学关系式(或方程式)。这既是数学方法中最关键的一步,也是最困难的一步。提炼数学模型,一般采用以下六个步骤完成:第一步: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确定研究对象属哪类自然事物或自然现象,从而确定使用何种数学方法与建立何种数学模型。即首先确定对象与应该使用的数学模型的类别归属问题,是属于“必然”类,还是“随机”类;是“突变”类,还是“模糊”类。第二步:确定几个基本量和基本的科学概念,用以反映研究对象的状态。这需要根据已有的科学理论或假说及实验信息资料的分析确定。例如在力学系统的研究中,首先确定的摹本物理量是质主(m)、速度(v)、加速度(α)、时间(t)、位矢(r)等。必须注意确定的基本量不能过多,否则未知数过多,难以简化成可能数学模型,因此必须诜择出实质性、关键性物理量才行。第三步:抓住主要矛盾进行科学抽象。现实研究对象是复杂的,多种因素混在一起,因此,必须变复杂的研究对象为简单和理想化的研究对象,做到这一点相当困难,关键是分清主次。如何分清主次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也有两条基本原则:一是所建数学模型一定是可能的,至少可给出近似解;二是近似解的误差不能超过实际问题所允许的误差范围。第四步:对简化后的基本量进行标定,给出它们的科学内涵。即标明哪些是常量,哪些是已知量,哪些是待求量,哪些是矢量,哪些是标量,这些量的物理含义是什么?第五步:按数学模型求出结果。第六步:验证数学模型。验证时可根据情况对模型进行修正,使其符合程度更高,当然这以求原模型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为原则。(五)数学方法在科学中的作用1.数学方法是现代科研中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数学方法是各门自然科学都需要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尤其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已得到广泛应用,即使一个极其复杂的偏微分方程的求解问题也同样可以通过离散化手段进行数字求解。如航磁法、地震法探矿的数据处理问题就异常复杂,其数学模型就是一个偏微分波动(场)方程。当然此类问题都需要在超大型专门计算机构进行的。正因为如此,许多过去无法进行定量研究的问题,现在一般都可以通过数学建模进行定量研究。当然,研究中的关键就是如何建模的问题了。同时,只有通过定量研究才能更深刻、更准确地揭示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内在的规律性。否则,一切科学理论的建立和理论研究的精确化就难以实现。马克思曾指出:“一种科学只有当它达到了能够运用数学时,才算真正发展了”。这正如我国数千年的传统中药,因其药效及有效成分没能达到定量研究的程度,因而其发展迟缓。当今世界各主要国家都在对中国的中药进行定量分析研究,某些中药已被它国制成精品并拥有专利权向我国倾销,这充分体现了定量研究的重要意义。2.数学方法为多门科研提供了简明精确的定量分析和理论计算方法数学语言(方程式或计算公式)是最简明和最精确的形式化语言,只有这种语言才能给出定量分析的理论和计算方法,通过理论计算给出的信息,可以给人们提供某种预测、某种预言。这种预示性的信息,既可能带来某种发现、发明和创造,也可能导致极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使人们格外地感受到它的分量。3.数学方法为多门科学研究提供逻辑推理、辩证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方法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研究的可靠工具,是因为它的理论体系是经过严密逻辑推证得到的,因此它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众多逻辑推理方法;同时数学也是一种辩证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语言,因此也同样为科学研究提供了辩证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方法。三、系统科学方法系统科学是关于系统及其演化规律的科学。尽管这门学科自20世纪上半叶才产生,但由于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发展十分迅速,现已成为一个包括众多分支的科学领域。它包括有:一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系统工程、大系统理论、系统动力学、运筹学、博弈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一般生命系统论、社会系统论、泛系分析、灰色系统理论等分支。这些分支,各自研究不同的系统。自然界本身就是一个无限大、无限复杂的系统,在自然界中包括着许许多多不同的系统,系统是一种普遍存在。一切事物和过程都可以看作组织性程度不同的系统,从而使系统科学的原理具有一般性和较高的普遍性。利用系统科学的原理,研究各种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进化的规律,称为系统科学方法,它已得到各研究领域的广泛应用,目前尤其在生物学领域(生态系统)和经济领域(经济管理系统)中的应用最为引人注目。系统科学研究有两个基本特点:其一是它与工程技术、经济建设、企业管理、环境科学等联系密切,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其二是它的理论基础不仅是系统论,而且还依赖于各有关的专门学科,与现代一些数学分支学科有密切关系。正因为如此,人们认为系统科学方法一般指研究系统的数学模型及系统的结构和设计方法。因此,我们下面将仅就上述意义上系统科学方法作简要论述。(一)系统科学方法的特点和原则所谓系统科学方法,是指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观点,把研究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从整体和全局出发,从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结构与功能以及系统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素中,对研究对象进行考察、分析和研究,以得到最优化的处理与解决问题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系统科学方法的特点和原则主要有:整体性、综合性、动态性、模型化和最优化五个方面。(1)整体化特点和原则:这是系统科学方法的首要特点和原则。所谓整体性特点和原则,是指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去看待。虽然系统中每一个要素,就其单独功能而言是有限的,但却是系统所必有的要素。就整体系统而言,缺少了任何一个要素都难以发挥整个系统的功能。这正如一辆汽车一样,它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任何一个部件出现缺损都可能影响整个系统功能的发挥,甚至一个微不足道的螺丝钉的缺损都可能造成某种事故的发生。因此必须把研究对象作为有了质变的有机整体去看待。这里的计算关系应该是1+1&2,这就如同“二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的格言所表示的含义类似,即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各要素的功能之和。这被称为系统各要素功能的非加性规律。这一规律性要求人们在对系统的研究中,必须从有机整体的角度去探讨系统与组成它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而且另一方面,需要研究系统与周围环境之间的联系和关系,从有机整体的角度去发挥系统的功能,把握系统的性质与运动规律。(2)综合性特点和原则:这一特点和原则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指客观事物和工程都是一个系统,是由诸多要素按一定规律组成的复杂的综合体,有其特殊的性质、规律和功能;另一方面指,对任何客观事物和具体系统的研究,都必须进行综合考察,即从它的组成部分、结构、功能及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诸方面进行综合研究。而系统的最优化目标就是根据系统科学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综合考察和研究的结果来确定的。(3) 动态性特点和原则:指在物质系统的动态过程中揭示它们的性质、规律和功能。因为客观世界中实际存在的一切系统,无论是在内部的各要素之间,或系统与环境之间,都存在着物质、能量、信息的流通和交换,因此实际系统都处于动态过程之中,而不是处于静态,因此就必须坚持动态性原则。(4)模型化特点和原则:指的是在考察比较大且复杂的系统(如大型工程项目)时,因复杂系统因素众多,关系复杂,一时难以完全把所有因素和关系都搞清楚,甚至有的因素也没有必要完全弄清楚,而开始研究和处理问题时又往往要求进行定量分析,这就需要建立数学模型,即将系统加以简化抽象为理想模型,从而通过对模型的实验、研究,达到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5)最优化原则:指在运用系统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时,从多个可能的方案中选择出最佳方案,使系统的运行处于最佳状态,达到发挥最优功能的目标。按照最优化原则,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与系统和环境之间的联系或结构都必须处于最优状态,以发挥系统的特殊功能。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龙八部老是连接失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