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莉莎肉身坐佛回归中国 谁有 给我看看

同佛陀谈心——教你做人的道理79-102
79、不要轻视自己的力量&&
作者:李煜觉   不要轻视自己的力量。一滴水滴到水缸中,整缸水就是我们的;因为你的那滴水已和缸中水结合在一起,分不出是你的或不是你的。
  人们常叹息自己有心无力,以为一己之力有限。佛陀告诉世人,不要小看自己,人有无限的可能。世间没有一项事"不能做",也没有一个人"无能力",有的只是不肯做而已。
  证严法师开示:"不要轻视自己的力量。一滴水滴到水缸中,整缸水就是我们的。因为你的那滴水已和缸中水结合在一起了,分不出是你的或不是你的。"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不要轻看自己,自己有很多很多的地方值得称道和喝彩。
  1989年的有一天,美国田纳西州一个年仅9岁的小女生玛莉莎·普看了一个电视节目《天堂之路》,节目说到在未来二三十年我们要戴防毒面具上街,地球将没有花草树木,小孩子也将因为严重的污染而极易死亡。在节目的最后,男主角说:"现在还不算太迟,因为有心人会做一些事来预防悲剧的发生。"玛莉莎·普自此决定要当一位关心地球的有心人。
  她当时认为自己是个小孩,没人会重视她的话,于是想到了美国总统,想请问他是否愿意协助她防治污染。她写了一封信给美国总统,在等待回信期间,她不断地猜想,他是否认为她是个小孩子而不加理会,或他认为那只是普通的信件而将其丢弃。这个时候玛莉莎·普克服了自己的障碍,写信给报社,打电话给广告商,希望他们能将她写给总统的信刊登出来,在她写信给总统12周后,她收到回信了,在她的不断努力下,到1990年的3月全美各地总共有250个布告栏,刊登了她写给总统的信。
  在同时,她也成立了一个叫"儿童信心"的组织。当时只有六名成员,来一起推动环保工作
。她收到了美国总统的信,但那是制式的信一般,是写给"亲爱的小公民",并未提到任何有关防治污染的话题。小玛莉莎·普有点生气,决定要吸引更多人来参与这个工作。
  她写信给美国电视台《今天节目》,要求上他们的节目,而学校有些同学常常取笑她是"回
收小姐",她选择了不听他们的嘲笑,继续做她认为该做的事。1990年的一月,她真的上了《今天节目》这个节目。
  现在"儿童信心"有25万个付费参加的会员,会员遍布俄罗斯、澳洲、希腊、菲律宾等国家
,定期发行200万份的邮报。
  她对于个人力量有两条规则:如果您看到任何问题,不能等别人来替您解决,您必须自己去解决;不要因为别人说您不可能做到而放弃,有些时候必须听从自己内心的决定,坚守自己的信念。
  1995年玛莉莎·普获得温史得少年成就奖,她参加了这个盛会,发表了演说。她说:"我们常常会认为’这不是我的问题’或’没人会听我的’,而忽略了自己的力量。为何不善用自己的力量呢?我仅有一人,但不容忽视。"
  我们常听到别人说:"您不可能做得到"、"那是不可能的"、"不要做白日梦"。这些都
可能让你的梦想破碎,或者打消你为理想奋斗的斗志。请想象一下玛莉莎·普9岁时的决定
,和她的个人力量法则。我想9岁女孩可以做到,那我们有什么做不到的呢?
  你要相信自己可以创造奇迹,那就是心中的力量!
80、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作者:李煜觉&&
  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生命中会有许许多多的事情让我们迷惑,从而迷失了方向。聪明者会在自己还没有迷
失之前就已识破,故而不迷。但也有人连一些最简单的歧路也不能看出,沉溺其中,往而不返。
  佛说:"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由于业障的迷惑,所以不见佛性。对人而言,如果你能把最会令人沉醉的事物都能一一看破的话,那么世上能让你迷惑的事情就很鲜有了,你也就会自然而然地处处清醒。
  无果禅师深居幽谷一心参禅,20余年来都由一对母女护法供养。由于一直未能明心,深怕信施难消,于是想出山寻师访道,以明生死大事。护法的母女要求禅师能多留几日,要做一件衲衣送给禅师。
  母女二人回家后,马上着手剪裁缝制,并一针念一句弥陀圣号。做完再包了四锭马蹄银,送给无果禅师做路费。禅师接受了母女二人的好意,准备明日动身下山,这一夜他仍旧坐禅养息。
  半夜时分,有一青衣童子,手执一旗,后随数人鼓吹而来,扛一朵很大的莲花,到禅师面前
。童子说:"请禅师上莲花台!"禅师心中暗想:我修禅定功夫,未修净土法门,就算修净土法门的行者,此境亦不可得,恐是魔境。无果禅师就不理他,童子又再三地劝请,说不要错过,无果禅师就随手拿了一把引磬插在莲花台上。不久,童子和诸乐人便鼓吹而去。
  第二天一早,禅师正要动身时,母女二人手中拿了一把引磬,问无果禅师道:"这是禅师遗失的东西吗昨晚家中母马生了死胎,马夫用刀破开,见此引磬,知是禅师之物,特意送回
,只是不知为什么会从马腹中生出来呢"
  无果禅师听后,汗流浃背,于是作了一首诗偈:"一袭衲衣一张皮,四锭元宝四个蹄;若非老僧定力深,几与汝家作马儿。"然后,又将衣银还于母女二人,一别而去!
  无果禅师的事告诉人们,与外要不染色声等,与内要不起妄念心。世间最让人迷惑,也是最让人难以割舍的,无非是名与利、得和失,还有爱或恨。世间人被太多的物质利益
所迷惑,小迷惑也许只是改变了人生的方向,大迷惑则改变了人的本性。
  小说《官场现形记》中描写一个做官的人做上了瘾,临死时躺在家里床上,已经进入了弥留
状态,这时他的心里只有一个意念:还在做官,还要过官瘾。于是两个副官站在房门口,拿出旧名,一个副官念道:"某某大员驾到。"另一个副官念道:"老爷欠安,挡驾!"的确
有许多像《官场现形记》中描写的这一类的人,做成了官迷。离了官位就活不下去了,受不了门前冷落车马稀,在家就闲得发愁,发烦,发慌,甚至因此憋出了病,憋没了命。
  还有些人,已经很有钱了,却还是拼命去赚更多的钱?这些人不管是贪钱、贪权、贪名,都是太过看重自己曾经或者已经得到的东西。舍不掉,放不下,忘不了,不懂得"知足常乐"
的道理。辛苦一生,却连自己的后事都没安排好,也太痛苦了。
  净空老法师开示:"执迷不悟,你才产生有苦的果报。"乐从哪里来?乐从觉悟来。你只要开悟,自然就离苦得乐,自己心光照自己路,看清这迷惑就会快乐。禅家常说:"供养百千诸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无心道人是一个不被盛名所欺,不被财势名利所牵,不被环境色相所蒙蔽的人。这样一个无心道人,就是能忠于"真我",去实现自己,过成功快乐生活的人。
  人生不离迷惑,但要时时觉醒。佛曰:前念迷即凡夫,后念觉即成佛。一个人要从虚幻的色相中解脱出来,要从错误的价值观念中走出来,落落实实地生活,笃笃当当地去实现自己的理想,那时就有一种无比的充实感和快乐。这就是禅家们所说的:"无事于心,无心于事,虚而灵,空而妙"的真正意义。
81、不要太自卑,也不要太狂妄&&&&&&&&作者:李煜觉&&
  一切恶法,本是虚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
  一切善法,也是虚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相传,佛陀降生时,不用人扶就会走路,向四方各走七步,开言说道:"天上、天下,惟我独尊。"这是何等的自信。
  人的情绪,有两个极端:自卑与自傲。自卑与自傲是一体的两面,一个人的狂妄与自负的表现,来自于心灵深处的空虚与自卑。
  佛说:一切恶法,本是虚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一切善法,也是虚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一个人既无自卑感,也不会傲慢,那是非常平实自在。
  一个人做了自卑的俘虏,是很难有所作为的。1951年,英国的弗兰克林从自己拍得极好的DN
A(脱氧核糖核酸)的X射线衍射照片上发现了DNA的螺旋结构之后,他就这一发现做了一次演讲。由于生性自卑,又怀疑自己的假说是错误的,最终他放弃了这个假说。
  1953年,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也从照片上发现了DNA的分子结构,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的假说。两人因此获得了1962年诺贝尔医学奖。如果弗兰克林不是自卑而坚信自己的假说,进行深入研究,这个伟大的发现或许会以他的名字载入史册。
  一个人一旦被自卑感所控制,其精神生活将会受到严重的束缚,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也会无法正常发挥。狮子再威猛,一旦被关在笼子里力量就会无法体现。自卑是束缚创造力的一条绳索,消除自卑才能成就大事。
  自卑的另一面是狂妄自大。山脊分水是因为它高傲,山谷蓄水是因为它深沉。做人也一样,
不要目空一切,要谦虚。大凡骄傲之人,常常只会看到自己的长处,并把它推向高峰,刚愎自用,任何意见都听不进去,这时,离失败也就不远了。
  清朝时的大将军年羹尧就是由于不知道这个道理,而招致了杀身之祸。年羹尧从小就在雍正家里呆过,一直视雍正为自己的主人,对雍正是忠心耿耿。雍正能坐上皇帝的宝座,年羹尧也是立下过汗马功劳,因而即位后的雍正更加信任年羹尧。西北地区的军事民政全部由年羹尧一人负责,在官员任命上雍正也常听取年羹尧的意见。雍正不仅对年本人而且对他全家也很关照,年家大大小小基本都受过雍正封赏。
  但是,随着权力的日益扩大,年羹尧自恃有功,变得目中无人,变得骄傲自满起来。一次他回北京,京城的王公大臣都到郊外去迎接他,他竟然对这些同朝称臣的官员扫都没有扫一眼,骑着马就过去了。更加过分的是,他对雍正有时也很是傲慢,有一次接到雍正的圣旨,
按理应摆上香案跪下接旨,但他就随便伸手接过来就完事了,看完就随手丢到了一边,让雍正很是生气。他平时耀武扬威,很是招摇,甚至他家一个教书先生回老家一趟,江苏一省长官都要到郊外去迎接。由此可见年羹尧的嚣张气焰。
  自以为是功臣的年羹尧不仅待人接物傲慢无礼,他还大肆接受贿赂,随便任用官员,严重搅乱了朝廷的秩序。雍正渐渐对他的所作所为忍无可忍了。
  1726年初,年羹尧给雍正进贺词时,竟然粗心大意地把字写错,赞扬的语言成了诅咒的话。雍正这下找到了借口,借助这个机会抓了年羹尧,罗列他许多的罪状,将他彻底打倒。最后雍正令年羹尧自杀,年羹尧在狱中上吊而死。
  自高自大的人总是自以为是,等到事到临头,败局已定,悔之晚矣。自夸自大之人,其结果小则害人害己,大则危邦误国。因此,为人切不可狂妄自大。做人,要保持一颗平常心。
82、只有面对现实,你才能超越现实&&
作者:李煜觉&&
  佛法告诫人们不可消极厌世,而是要积极入世。只有面对现实,你才能超越现实。
  生活在社会上的人,或多或少总是在逃避现实。遇到不愿面对的问题时,总是愿意选择逃避
。其实,现实是根本无法逃避的,因为你就活在现实中,不是过去,也不是将来。除了现实还有别的世界存在吗?
  每个人都要面对诸如生老病死爱别离苦等很多问题,谁都逃避不了,谁也解决不了这些问题
,科学家、哲学家解决不了,有钱有权也解决不了,只有用佛的智慧面对现实,什么问题都能解决。
  佛陀没有让我们去逃避现实,相反让我们去证实它,看破它,然后才能超越它,躲来躲去的不能自利利他。佛法告诫人们不可消极厌世,而是要积极入世。只要面对现实,你才能超越现实。
  有人曾经因为有几个大学生登山迷途丧生而访问某位登山专家。其中一个问题是:"如果我们在半山腰,突然遇到大雨,应该怎么办"登山专家说:"向山顶走。""为什么不往山下跑山顶风雨不是更大吗""向山顶走,固然风雨可能更大,却不足以威胁你的生命。至于向山下跑,看来风雨小些,似乎比较安全,但却可能遇到暴发的山洪而被活活淹死。"登山专家严肃地说,"对于风雨,逃避它,你只有被卷入洪流;迎向它,你却能获得生存!"
除了登山,在人生的战场上,不也是如此吗
  人生一世,难免经历风雨,是勇敢地迎上去,还是逃避,不同的选择也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迎着风雨,战胜它,你就成了你生活的主宰。
  曹雪芹在亲自经历了长达百年之久的官僚贵族家庭急剧败落的变化之后,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盛衰轮替以及无可挽救的命运,深感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决心写出一部前无古人的传世著作。
  身陷逆境的曹雪芹遇到的是今天我们难以想象的困难。在封建社会,读书人的唯一"正路"
是读经书、考科举,写小说被认为是"不肖"、"不才"的行径。当时又是清朝文字狱盛行的时期,在写作中稍有不慎,就会触怒统治阶级,轻则充军流放,重则满门抄斩,甚至株连九族。上层统治者和文人学士,又习惯于从小说中捕风捉影,猜度其中"影射"什么,揭了哪家阴私。而曹雪芹写的恰恰是一部"怨世骂时"的书,遭到了族人的不满和统治者的猜忌
。除了两三位好友支持他外,世人都认为他是"傻子"、"疯子"。统治者甚至用拆毁他 的房屋,令他几度搬迁来阻止他的写作。
  面临这样的逆境,曹雪芹没有消沉退却,而是从中吸取动力,更加努力地进行写作。曹雪芹正是把逆境当成动力,才没有被饥饿吓倒,也没有因缺钱买纸而停笔,更没有因穷困潦倒、备受欺凌而草率写作。他把毕生的心血都倾注到《红楼梦》的写作上,逆境中"披阅十载,
增删五次",终于写出了令世人称颂不已的《红楼梦》。
  生活中挫折是在所难免的,陷于逆境中是不幸的,重要的不是逃避,而是奋力争取,许多奇迹都是在厄运中出现的。逆境破浪,这是一种积极心态,更是人生必修课。
  现实的生活再烦再苦,也是真实的;虚幻的生活再美再艳,也是不真实的。人只有真地生活在现实的社会里,细细品尝人生的喜怒哀乐、甜酸苦辣,才会感觉生活还是有滋有味的,才会感觉人生是十分珍贵的。
  现实是永远无法逃避的,你高兴也罢,痛苦也罢,现实总是客观存在的,能改变的仅是一个人的心境。逃避现实,拒绝现实,这种做法是天真的、幼稚的。现实再残酷无情,我们也得心平气和地面对,因为我们总得生存下去。欣然地接受现实,坦然地承认现实,这是智慧的人生。
83、把覆盖在真我之上的虚伪面具撕下来&&
作者:李煜觉
  人必须把覆盖在真我之上的虚伪面具撕下来,这样才能生活得轻松自在,显露出朝气和活力
  佛告诉世人:只有真实智慧的显现,你才能照见五蕴皆空,你才能突破重重障碍,见到真我本性,才能悟透宇宙和生命的真相。所以,我们要时时发掘真我。
  人人都有真实、永恒的自我。我们现在这个肉体,是以真我为基因,由印象、认识、经验、分析、选择而执著。只要能发掘出真实的自己,我执及执著当下就会去掉一大半,人生就会出现新境界。人只有发露真我,以真我主宰心国,才能达到无上解脱,才能迈向生命的圆满
,达成人生的使命。
  但是,有多少人生活在真实的世界里呢?在这个行行色色的世界里,许多人都是那么虚伪的
。戴着面具生活,那滋味好受吗?没有了伪装的壳,是不是很轻松呢?
  从前有一位居士,他去拜访一位很久未见面的禅师。与禅师见面之后他们谈话非常投机,不知不觉已到了午饭时间,禅师便留居士用餐。侍者为他们做了两碗面条,面条味道很香,
只不过是一碗大一碗小。
  两人坐下,禅师看了一下面条,便将大碗推到居士面前,说:"你吃这个大碗。"按常理居士要谦让一下,将大碗再推回到禅师面前,表示恭敬。没想到居士却看也不看禅师一眼,径自低头大吃起来。禅师见状,双眉紧锁,有些不悦。
  居士并未察觉,一个人吃得津津有味。等他吃完,抬头却见禅师的碗筷丝毫未动,于是笑问朋友:"你为何不吃"禅师叹了一口气,一言不发。
  居士又笑着说:"你生我的气啦嫌我不懂礼仪,只顾自己狼吞虎咽"禅师没有答话,只是又叹了一口气。
  居士接着问道:"请问一个问题,我们如此推来让去,目的是什么""让对方吃大碗。"
禅师终于答话了。
  "这就对了,让对方吃大碗是最终目的。那么如您所想,争相推来让去,何时将面条吃下肚去我将大碗面条吃了下去,您心中不悦,难道您谦让的目的不是真心你吃是吃,我吃也是吃,如此推来让去又有什么意义呢"
  禅师听完居士的一番话,心中顿悟。
  人际交往中礼节不可少,但谦让过度反而成了虚假的客气,礼节便成了繁锁多余的形式,而坦率真诚才是为人处世的根本。
  思想家卢梭说:"你要宣扬你的一切,不必用你的言语,要用你的本来面目。"一个真诚的
人,必定具有高度道德的生活态度,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认真、正直和坦率。
  有一次,仙崖和尚经过箱根关。当时关口的守卫严守一条禁令:不许女尼入关。守卫看仙崖长相清秀,误以为他是女尼,坚决不让他进入。仙崖便坦然地解开衣服,大声喝道:"是男是女,看看本物便知。"守卫目瞪口呆,仙崖和尚哈哈大笑走入关内。
84、不后悔过去,不渴望未来,不自寻烦恼&&&&&&
作者:李煜觉&&
  不后悔过去,不渴望未来,不自寻烦恼,把握现在脚踏实地,则身心健康。
  社会在发展,人们的生存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满意感却在下降。我们拥有的越来越多,但是快乐越来越少。哪里出问题了?
  问题在于我们不想活在当下。活在当下的真正涵义来自禅,禅师知道什么是活在当下。初祖
达摩说:"不谋其前,不虑其后,无恋当今。"这才是真正的解脱。慧律禅师开示:"不后悔过去,不渴望未来,不自寻烦恼,把握现在脚踏实地,则身心健康。"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活在当下。
  有个小沙弥,每天早上负责清扫寺院里的落叶。清晨起床扫落叶实在是一件苦差事,尤其在秋冬之际,每一次起风时,树叶总随风飞舞。每天早上都需要花费许多时间才能清扫完树叶,这让小沙弥头痛不已,他一直想要找个好办法让自己轻松些。
  后来有个禅师跟他说:"你在明天打扫之前先用力摇树,把落叶统统摇下来,后天就可以不用扫落叶了。"小沙弥觉得这是个好办法,于是隔天他起了个大早,使劲地猛摇树,这样他就可以把今天跟明天的落叶一次扫干净了。一整天小沙弥都非常开心。
  第二天,小沙弥到院子里一看,他不禁傻眼了。院子里如往日一样满地落叶。禅师走了过来
,对小和尚说:"傻孩子,无论你今天怎么用力,明天的落叶还是会飘下来。"小沙弥终于明白了,世上有很多事是无法提前的,唯有认真地活在当下,才是最真实的人生态度。
  过去与未来并不是存在的东西,而是存在过和可能存在的东西,唯一存在的是现在。活在当
下是一种全身心地投入人生的生活方式,当你活在当下,而没有过去拖在你后面,也没有未来拉着你往前时,你全部的能量都集中在这一时刻,生命因此具有一种强烈的张力。这就是使生活丰富的唯一方式,除此之外的人们都是"贫穷"的。他们即使拥有世界上所有的钱,但他们是"穷人"。
  "当下"给你一个深深地潜入生命水中,或是高高地飞进生命天空的机会。但是在两边都有危险--"过去"和"未来"是人类语言里最危险的两个词。生活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当下
几乎就好像走在一条绳索上,随时都可能堕入两边的危险。
  古罗马有一种神灵叫雅奴斯,传说他脑袋上长有前后两张面孔,一张回顾过去,一张眺望未来。后来两面神被雕刻成石像,经历风吹雨打,终于被埋在了废墟之中。
  有一次,一位先哲来到了两面神石像前,他问道:"请问尊神,您为什么一个头长着两副面孔?"
  "为的是一面察看过去,记取历史的教训;一面展望未来,给人们以美好的憧憬。"两面神说。
  "可是,您为什么不注视最有意义的现在呢?"先哲问道。
  "现在……"两面神哑然了。
  先哲说:"要知道,过去是现在的逝去,明天是今天的继续。您既然无视现在,对那逝去者即使了如指掌,对未来者纵然明察秋毫,又意义安在?"
  "呜呜……"两面神听到此,忍不住抽泣起来了。
  原来,正是由于先哲所指出的原因,两面神没有看守住罗马的城池,被敌人攻陷了。人们嘲笑他只知道看到过去和未来,而不知道活在当下,于是遗弃了他……
  大多数的烦恼可能不是出现在眼前,而是发生在难以割舍的过去和无法预计的将来。对于过去,相信总是有些记忆令我们无法忘记,或后悔,或惋惜,或感慨,感叹悠悠岁月,回想单纯而简单的生活。对于将来,则总是无法预期,或许我们都有因为对于未来不确定而彻夜难眠的经历。这些经历总是缠绕着我们,使我们总是生活在充满云彩的天空下。
  生活在当下是聪明的,紧紧抓住眼前的快乐,不必再去想,不必再去问,活得轻松而愉快。
一旦你跟生命保持在同一步调,其他的就无关紧要了。让我们做好每一天的人生功课。
  仙崖和尚解衣验身,去掉一切虚伪的矫饰,保持纯真质朴的本来面目。仔细想想,生活中的许多关口和障碍都是自己设置的,都是由于放不下架子、心有挂碍而产生的,都是在"作茧自缚"。如果能以纯真质朴的态度来处理,那么"关口"也就成为坦途了。
  人存活于世间,应以本色天性面世。人必须把覆盖在真我之上的虚伪面具撕下来,这样才能生活得轻松自在,显露出朝气和活力。一个人放弃了矫饰成为真正的自己时,他的满足与轻松是无与伦比的。
  人活着唯一的任务就是净化自己,发掘生命的唯一真实。你生活在真实的世界里吗?如果摘掉面具,你的呼吸是否会顺畅些?
85、贪爱能令人无恶不作&&
作者:李煜觉&&
  贪爱能令人无恶不作。贪爱注定罪恶,松不开手亦得不到解脱。
  佛曰:贪爱实是罪恶的本源。贪欲自害害人,驱使人为填满欲壑而营谋算计、用尽机关,为贪钱财名利而劳心费神、伤身斫命。古往今来,在难填的欲壑中被葬送的贪婪者
,多得不可计数。
  贪欲,实在是可怕得很!世间丧身害命的,往往都是由于贪欲的缘故。你看那飞蛾投火,
鱼儿上钩,不就是贪欲所促使的吗?你看那些因窃盗罪、奸淫罪而被囚禁在监狱的犯人,不都是贪欲所陷害的吗?
  过去,有张、王二人相约出游,他们在路上捡到一块金元宝,二人大喜,商量结果,公平均分。路上,姓张的对姓王的说道:"这一块金元宝,让我们二人遇到,是当地城隍老爷有眼,给我们发财的机会,我们应该买些酒菜到城隍老爷的面前拜拜,感激他的恩惠。"
  "这样很好,你去买菜,我在城隍庙前等你。"姓王的也很欢喜这么做。但此刻二人心中各怀了鬼胎。姓张的心中想:这块金元宝,两个人分,一人只有一半,这一半能用多久?姓王的心中也想:这块金元宝,两个人分,不如一人独得。
  贪欲心里起,恶向胆边生。姓张的想在酒菜里放些毒药,害死姓王的,他好一个人独得那一块金元宝!姓王的见到城隍庙中无人,准备了一把斧头,想害死姓张的,他好一个人独得那一块金元宝!张、王二人自以为想得妙计,对方绝不会知道这一点。
  当姓张的酒菜买来,正在向城隍爷求拜的时候,想不到姓王的一斧头从脑后砍来!姓张的死后,姓王的欢喜非凡,正想拿着金元宝逃之夭夭的时候,忽然觉得饥肠辘辘,他想何不将供在城隍爷前的酒肉拿下来充饥。他一人自斟自酌,忽觉天旋地转,药性发作,不久就一命呜呼了!
  张、王二人因为贪欲过大,皆想独得金元宝,因此萌发害人之意,没想到却害了自己!这是因果现报,也说明了一切罪恶都是从贪欲生起的。
  贪爱能令人无恶不作。贪爱注定罪恶,松不开手亦得不到解脱。生与死、钱与命之间,有时很远,有时就在身边。看看今天的一些人,抢劫银行的,贩毒的,绑架勒索的,杀人越货的……一样是要钱不要命的货色,他们的最后结局也是横尸刑场。他们指望侥幸不死,但法网恢恢,谁能躲得过去?
  一对昔日情同姐妹的同事兼好朋友,为了竞争一个副处长的职位竟然反目成仇。姐姐对成为强劲竞争对手的妹妹痛起杀心,不顾多年的姐妹情谊,设计多种残害的手段,后来使了最毒辣的一招雇凶毁容!用硫酸将容貌姣好、正值事业巅峰期的好朋友毁成一个今后生活下去都显艰难的人。
  案件侦破后,受害方极度惊愕,难以置信毁自己的竟然是自己的好朋友。过去在一起共事时的默契配合、生活上的相互关心促膝长谈,此刻都显得是那么的虚假与不真实。受害者在知道事实真相的时候,不仅肉体要承受折磨,心灵上也是饱受极大的重创,在她今后的人生路途上不敢再相信友谊、相信真情了。
  《佛说八大人觉经》上说:"众生因愚痴,不知’世间无常,四大苦空,五阴无我’。每为满足个人的欲望,不止贪爱自己的名誉、地位、财富,还贪求物质的占有,贪图美色的享受,以及贪婪满足口腹之欲,而杀生食肉,多生多劫,欠下无量的钱债、色债和命债;所以要流落生死,累劫偿还,求出无由。"物欲没有止境,一不小心会断送人的性命;轻一些的,会让你一生得不到快乐。
  没有贪爱,真佛现前。摒弃贪爱,你会生活得坦然,没有干扰,没有麻烦,也没有外来的祸害,快乐的心情永远占据自己思维的空间,在自在宁静的生活中尽享天年。
86、心无物欲,方寸之间皆海阔天空&&
作者:李煜觉
  心无物欲,方寸之间皆海阔天空,永无涯畔。
  《法句譬喻经》上世尊即说偈言:"爱喜生忧,爱喜生畏,无所爱喜,何忧何畏?好乐生忧,好乐生畏,无所好乐,何忧何畏?贪欲生忧,贪欲生畏,解无贪欲,何忧何畏?"世人为物所牵,为情所囿,为形所役,烦恼缠身,已非自由快乐人。
  一位商人,最近赔了一百万元。这天,他下班回到家里,此时正是用餐时间,餐厅中的家具十分华丽,但他根本没去注意它们。他在餐桌前坐下来,心情十分烦躁不安,于是又站了起来,在房间里走来走去。他心不在焉地敲敲桌面,差点被椅子绊倒。这时候商人的妻子走进来在餐桌前坐下。他打声招呼,同时用手敲桌面,直到一名保姆把晚餐端上来为止。商人很快地把东西一一吞下,他的两只手就像两把铲子,不断把眼前的晚餐一一铲进嘴中。
  吃完晚餐后,商人立刻起身走进起居室去。起居室装饰得十分美丽,有一张漂亮的长沙发,华丽的真皮椅子,地板铺着高级地毯,墙上挂着名画。他把自己投进一张椅子中,几乎在同一时刻拿起了一份报纸。他匆忙地翻了几页,急急瞄了一瞄大字标题,然后把报纸丢到地上,拿起一根雪茄,引燃后吸了两口便把它放到烟灰缸去。商人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了。他突然跳了起来,走到电视机前扭开电视机,等到影像出现时又很不耐烦地把它关掉。他大步走到客厅的衣架前,抓起他的帽子和外衣,走到屋外散步去了。
  《法华经》说:"诸苦所因,贪欲为本。"《净名经》说:"从痴有爱,则我病生。"所以,痛苦的根源是贪欲。贪爱一百件事物,就有一百个苦恼。人,总是为了追求名、利、权势而劳碌终生;对于情爱,贪求不厌,每于私情欲爱缠绵不休中,万般痛苦不能解脱!大厦千间,夜眠几尺?积资巨万,日食几何?
  经常听到有人感叹:唉!活得真累!这个"累"主要不是指肉体累而是指精神之累。这是因为通常人的欲望很多,真正如愿的太少,所以就很难体会到生活中本已存在的快乐。怎能不累呢
  一个从事营销策划的年轻人,经过几年奋斗,在业界小有所成。他的生活每日被传真、资料
、甲方以及各种方案充塞得满满的。一天,他加班到很晚,走了好一段路没叫到车。走得热了,他停下来,松开衬衣领子,仰头呼了口气。
  这时,他吃惊地看见,星星在丝绒般的夜幕闪烁着,流溢着无言的美。一如他大学毕业离校前最后一晚,几个要好同学躺在图书馆前草地上看到的那样。那夜,他们深深被血脉中的力量激动着,为广袤的星空与未知的前途吸引着。
  自那之后,他几乎再没注视过夜晚的星空了,他一直保持着弯腰奔跑的姿势。太忙了!欲望总在膨胀,目标总在前方,他就像神话中的西希弗,背负着那块巨石不停地跑动,以免巨石滚落。夜晚的这个时刻,他多半在营销方案、计划书以及各种应酬中度过,他从没想过哪怕透过一扇小小的窗,去望望宁静的星空,倾听心灵里一些细小的声音。欲望像越滚越大的雪球,
蛊惑着他拼命向前,那个雪球通往幸福吗幸福的标准又是什么呢他不知道。心灵被欲望占据久了,有些麻木。
  《八大人觉经》上说:"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一生只知道追逐名利而不知道享受的人,心最苦累。心无物欲,方寸之间皆海阔天空,永无涯畔。人啊,应该以一颗平常心,不贪婪一切外物。平平安安、宁宁静静、清清白白地活着,珍惜自己的生命
,尊重别人的生命,这就是美好的啊。
眼睛不要老是睁得那么大&&
作者:李煜觉&&
  眼睛不要老是睁得那么大,我且问你,百年以后,哪一样是你的?
  古人云:自古知机为俊杰,只因财利可亡身。一个"贪"字,不知毁了多少人。贪财的利令智昏,贪色的生活腐化,贪名的沽名钓誉。欲炽则身亡,这是千古名训。象死于牙,虎死于骨,熊死于掌,人死于贪。贪欲者的下场无疑是咎由自取,但其教训颇为深刻。
  一位做了12年心理顾问的医生曾说,在他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心理病例中,最为严重也最为普遍的一种就是人们一生总是不断地追求更多的东西,而并不注重自己已经拥有的。这种人往往并不是想使自己拥有的东西有所改善,他们只是要求得到更多,以填补他们永不满足的心理。有这种心理症状的人常说:"如果我的愿望能全部得到满足,我就会变得很快乐。"
这句话会在每一次有新愿望的时候一再重复。
  一位朋友,上周搬进了新家,第二个星期遇到人就说他隔壁邻居的房子装修得如何如何地比自己的豪华!下次再遇见他,还会听到他对自己房子所处楼层的不满意的抱怨,而且他还一直为没有选择楼房中间单元而怏怏不乐……
  很多人都常常有这种思维习惯,总是想这想那,只要没有达到愿望,就会一直想着他们没得到的东西,永远都不知满足。而他们如果达到了这个目的,又会冒出一些新要求,新想法,于是,心理矛盾又会出现。因此,尽管这些人得到了他们所想要的,但仍旧幸福不起来,他们总认为自己还未得到的半杯咖啡比自己已经拥有的半杯更好。
  人要学会知足,就不会自寻烦恼。"知足"是八功德之一,佛教经典《佛遗教经解》上劝诫
说:"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常乐,即是福乐安稳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居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一个人如果因私欲而贪心,将个人欲望无限度地延伸,就必然会碰得头破血流,甚至会走向死亡。
  南朝梁代人鱼弘,追随萧衍南征北战,功不可没。后来,萧衍当了皇帝,赐给鱼弘15顷田,一座山林,8万棵林木,但鱼弘却郁郁寡欢,终日不露笑脸。鱼弘的妻子深感不安,于是直言相问:"官人,你是不是因为皇帝给你封赏少而不高兴"
  鱼弘沉吟半晌说:"一个君主,论功要平,惩罚要当,这是常理。我随君主转战各地,出生入死,吃他的俸禄应该不止于此。"他的妻子说:"我知道你的功劳不小,但你不应该是那种贪得财富、追求显达的人,因为这不应该是你的为人之道呀!"这些道理,鱼弘自然听不进去。
  鱼弘担任郡守仍嫌官小,财产不菲仍感不足,仗着自己受到梁武帝的信任,竟公开勒索钱财,并且大言不惭地对人说:"我作郡守,郡中有四尽:水中鱼鳖尽,山中獐鹿尽,田中米谷尽,村里人口尽。人生在世,就是要快活享乐,作郡守不享乐,什么时候富贵享乐"
  他让下官到民间敲诈勒索,并让民工到深山里砍来高贵的树木,运来高级的花岗石,在一块风水宝地上建造豪华的郡守府。他的车马服饰,不用一般布匹,而用丝绸绵缎,生活十分奢侈,又荒淫无耻,有侍妾百余人。因为生活糜烂、纵欲过度,没几个春秋,他便一命呜呼,乘鹤西去。
  佛语有云:"满库金,满堂玉,何曾免得无常路"大德高僧常说:"眼睛不要老是睁得那么大,我且问你,百年以后,哪一样是你的"佛语蕴含着无限禅机,人也是灵性的生物,
偶然拾得一句,便能参透半个人生。我们要学会"适可而止,处世不贪"。不仅懂得做加法 ,更要会做减法,这才是生活中的智者。
88、情执是苦恼的原因&&
作者:李煜觉&&
  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人类所有的痛苦皆来自于执著。六根对六尘,生心是不清净心,原因就在于里面有情执。情就是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执是执著,生情执,才是凡夫。
  《楞严经》上佛讲,情多的人往下堕落,想多的人往上超升。多少人因为一念情执而自我戕害,多少人因为一念情执而酿成悲剧。《地藏菩萨本愿经》上说:"以导执情。"情执是迷
,需要疏导。可以是自己的开悟,也可以借助别人的开导,但重要的还在于自己。
  一个女人,丈夫过世了,她悲痛地来见老法师,寻求慰藉。老法师对这悲啼的妇人说:"我很难过你失去了丈夫,但这是所有众生必走之路,不要太伤心,不如好好观修死亡与无常的无可避免性,那么快乐将会自你眼前的不幸中升起。"
  然而,这位悲啼的妇人仍不停地哭泣并扯着头发。老法师接着说:"你听我说,老是想着你丈夫之死是没有用的,不要一直想着它。现在你不妨泪如雨下,但请记住,这个经验很快就会过去,正如其他所有的事情一样。如果你不停地想着它,你将会继续受折磨。我活这么老了,我的建议是不要将每一件事都挂在心上!"
  听了这番话语,悲啼的妇人立刻舒缓悲痛之情,道谢转身回家去了。她按照传统方式守丧,
却不过度哀伤与绝望。依照老法师在她最悲痛的时候所建议的方式思维,她在德行与见地上 大大增长,而且在精神修行上也进步非凡。
  百丈怀海禅师说:"从人至佛是圣情执,从人至地狱是凡情执。只如今但于凡圣二境有染爱心,是名有情无佛性;只如今但于凡圣二境及一切有无诸法都无取舍心,亦无无取舍知解,是名无情有佛性。"所谓"有情无佛性"是说,因有情执,有分别,有取舍,就无佛性;所谓"无情有佛性"是说,因无情执、无分别、无取舍,就有佛性。我们要认清万事无常与非
真本质,别把每一件事都执记在心。
  李商隐诗云:"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执于情的人,总是看不透,纵是曾深深地伤过,在某个特殊的时候那伤处仍会隐隐地疼。执于情的人,似为情而生,未赎还得足够完整,总也还要痴痴地探寻前尘留下的旧梦。人为情所困,为情所累,为情所伤。情淡淡的,无色无味,直叫人生死相许。
  人生有太多的无奈,活着得兼顾亲情、友情、爱情,想情情温暖美满。死了抛洒分泪、离泪
、别泪,让泪泪难舍难分。人生在世,何苦这样让自己老过不去啊。很多人终于明白了,只是
这"明白"二字里有心的付出和血的代价。为情所累将半世之久,不能自拔也不能解脱!
  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楞严经》云:"情重斯幽,想明斯聪。
"情执越来越淡泊,智慧就大为增上。众生皆有佛性,皆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放下情执 ,就会走上一条人生的光明正道。
  情最麻烦的是"执",只要不执著就行了。断情执,断的不是情,是妄念。真情是万物生生
之本啊,断念才是真啊。摆脱情执,便能重获自由。摆脱情执,培养一种智慧的人生态度,是人生至关重要的事情。&&
89、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
作者:李煜觉&&
  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因此你用不着抛弃,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著。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
  叶子的离开,是风的追逐,还是树的不留恋?这句话大有禅意,值得深思。
  生命中谁都是一名过客,最后的结果一定是死亡,我们不能因此说我们的生命没有意义。但是,人生怎样才能活得坦然而自在?入世的人在问,出世的人也在追问。
  一天,药山禅师问宗旨:"你去哪儿了"
  宗旨回答:"去游山了!"
  药山说:"不离开这间屋子,快说!"
  宗旨说:"山上的鸟儿白得像雪,涧底的游鱼忙个不停。"
  山上鸟儿白似雪,是何等清净纯洁;涧底游鱼忙不停,又是何等庸碌烦嚣。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唯有心真正闲下来,放下对世俗人情的执著迷恋,才能将个人的精神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才能感受到"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禅境。只要在滚滚红尘中保持一份清醒,便能以一闲对百忙,以潇洒的姿态应对人生。
  生命是很短暂的过程,可能你我都会在不经意间离世人远去。对于世间这一切,不是我们要追求的物件,只是随缘而已。无常、苦空,这是很基本的一个信念。
  日本的一休小和尚九岁的时候,师父出去了,吩咐大家好好在庙里看庙、用功。他是小孩嘛,大殿里待不住了,到方丈室,翻开了师父的柜子,里有师父最喜欢的东西。师父平时背着
弟子拿出来看,自己欣赏,就是不让弟子看。这天师父走了,一休实在忍不住了,想看看到
底是什么,就打开了,看见是个瓷器,在手里玩一玩,不小心一下子给摔了。
  一休把瓷片包在一块儿搁在了口袋里。师父回来就问:"一休呀,你在用功吗?""啊!我一整天都在大殿参禅,参一个问题,我参的非常专心"。
  师父说:"你参什么问题呀?"一休说:"我在参,到底有没有一个人是不死的?有没有?""唉呀!我的傻徒弟啊,哪有一个人是不死的,一切都无常啊!"
  "啊!这样啊!师父,人都是要死的,通通是无常的。那么东西呢?有没有一样东西能够常存啊?""一样啊,无情之物也是无常啊!总是要坏的,因缘聚了就有,因缘散了就坏。"&&
  "噢,是这样,这样的话,如果我们心爱的东西要是坏了的话,我们也不应该伤悲啊!""对呀!缘散就坏了,自己心爱的东西缘散了,就没有了"。
  "师父,这儿有一个缘散就坏了的东西。"一休把口袋里的一包碎瓷交给师父,师父接到没有发脾气。世界上最好的东西也是最坏的东西。我们就是要有个正念,看这些都是肥皂泡,破了也没有什么伤心,得了也没什么可喜,更不值得我们去追求。
  佛在水边坐下,把脚放进水里。佛站起来转身,然后离去。水,依然流着。我看到有沙粒在阳光下发着微微的光,于是知道,此水非彼水。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因此你用不着抛弃,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著。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
  法国总统戴高乐是一代伟人,他生前立下遗嘱:"不要富丽堂皇,只要去科隆贝--双教堂村(他的出生地)的小墓地举行一次简朴的、不惊动人的仪式。"
  日,这位拯救了法兰西的英雄去世了,人们按照他的遗嘱,买了价值仅为72美元的橡木棺材将他安葬。他的灵柩由村里的一名乳酪制造工人、一个农民、一个屠宰工人的助手抬着,送到村里的墓地。他的墓碑上写道:"夏尔·戴高乐,。"一点也没
有对他生前的丰功伟绩的宣扬,一点也没有与他的伟大业绩相应的豪华陈设。
  人生像条河流,最后全部要归入大海。河流入海并没有发出特别的喧哗,静静地流入海洋是一种崇高的境界。我们原是宇宙之旅的过客,来时不带任何行李,回时也不带任何行李。仰望星河夜色,我们的心该是一尘不染,只有心灵上的真善美才是伴行永远的甘泉。
90、不争的人才能看清事实&&&&
作者:李煜觉&&
  不争的人才能看清事实;争了就乱了,乱了就犯了,犯了就败了。要知道,普天之下,并没有一个真正的赢家。
  自从盘古开天辟地,揭开了人类历史,便开始了无休止的争斗。人们总是为了这样那样的事情争斗不休,为了钱财,为了土地资源,为了意识观念,为了名声地位,为了情爱……国家建立以后,争斗就愈发的多起来也更激烈起来。
  说到底,世界上所有的争斗都是为了一个利字。你若不是为了利而争,那只能说你这人的脑子有问题。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快快乐乐地生活,但争来斗去带给人们的却是无尽的烦恼。过去有人说,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其实是烦恼无穷。天地你斗得过吗?虽然取得一些眼前利益,可大自然的报复又岂是人力所能抗拒的?与人斗,倒有可能斗得过,但这中间也是烦恼百生。
  洞穿世相的人与世无争,一切遵循自然规律行事,不主观妄为,反而获得了别人所无法争到的东西,这正是不争之争。一个始终按客观规律办事的人,自然不会有过失。证严法师开示
:不争的人才能看清事实;争了就乱了,乱了就犯了,犯了就败了。要知道,普天之下,并没有一个真正的赢家。
  春秋末年,晋国有一个当权的贵族叫智伯。他是一个蛮横不讲道理、贪得无厌的人,自己本来有很大一块封地,他还嫌不够。有一回,他平白无故地向魏宣子索要土地。魏宣子也是晋国一个贵族,他很讨厌智伯的这种行为,不肯给他土地。他的一个臣子叫任章,很有心计,对宣子说:"您最好给智伯土地。"
  宣子不理解,问:"我凭什么要白白地送给他土地呢"任章说:"他无理求地,一定会引
起邻国的恐惧,邻国都会讨厌他;他如此利欲熏心,一定会不知满足,到处伸手,这样便会引起整个天下的忧虑。您给了他土地,他就会更加骄横起来,以为别人都怕他,他也就更加轻视他的对手,而更肆无忌惮地骚扰别人。那么他的邻国就会因为害怕他、讨厌他而联合起来对付他,那他便不能这样长久下去了。"
  任章说到这里顿了一下,见宣子点头称是似有所悟,便又接着说:"《周书》上说,’将要打败他,一定要暂且给他一点帮助;将要夺取他,一定要暂且给他一点甜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说您还不如给他一点土地,让他更骄横起来。再说,您现在不给他土地,他就会把您当作他的靶子,向您发动进攻。您还不如让天下人都与他为敌,使他成为众矢之
  宣子非常高兴,马上改变了主意,割让了一大块土地给智伯。智伯尝到不战而获的甜头,接下来便伸手向赵国要土地。赵国不答应,他便派兵围困晋阳,把赵国包围了。这时,韩、魏
联合,趁机从外面打进去,赵国在里面接应,里应外合,内外夹攻,智伯便灭亡了。
  宣化上人开示说:"世界为什么一天比一天坏?因为人人都争。这包括争名、争利、争权、
争地位,最重要的是争色。"争本来就没有赢家,你对别人动用武力,别人也会同样对你, 到头来是两败俱伤,得不偿失。
  净空法师开示:"厚己争利是世间人的自私自利,争名夺利。我们在修道时,最重要的是不争。"星云法师开示:"饶一着,切莫与人争强弱。有首偈语说:何必争强来斗胜,百年浑是戏文场;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家乡。人生就像一场戏,尽管剧中曾经风光、繁华过,-旦落幕,-切归于寂静。"
  在人生的舞台上实在没有什么值得争强好胜的,有时候,让人一步就是自己的胜利。做人就要有不争的涵养与心量。
91、用菩提心契佛心&&
作者:李煜觉&&
  用平常心来生活,用惭愧心来待人,用无着心来处事,用菩提心契佛心。
  当年,慧能大师作偈云:"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超脱物外、超越自我,这是一种什么心境?平常心。平常心是一种积极的心态,以平常心观不平常事,则事事平常。
  禅宗八祖马祖道一禅师也说过一句话:"平常心是道。"事来就应,不思虑,不计较。有人请教禅师如何修行,禅师说:"困来睡觉,饿来吃饭。"人家很奇怪,这么简单的事情,是每个人每天都在做的啊,怎么就是修行了呢,于是再问。禅师说:每个人是在吃饭,但是不好好吃饭,千般计较;每个人是在睡觉,但是不好好睡觉,百般思虑。
  过于计较,过于思虑,人们就会被杂念所困,就是失去自我,成为杂念之奴。禅师让我们用平常心来消除杂念,不要去想得了又如何,失去又如何,反而可能做得更好。得失心不放下,想要不痛苦都不可能。
  奥地利女孩韦格,天生丽质,聪慧可人。她在一所大学专修油画,男友为她筹备个人画展。当出现经济危机时,男友鼓励她参加世界小姐选美,因为初赛的奖金高达5000美元。她去了,而且一路选到了拉斯维加斯。她成了1987年度的世界小姐。韦格想开画展,可她已经不需要画展了;韦格想和男友浪漫缠绵,可她也不缺少浪漫了。身为世界小姐,她一下子站在了荣耀和财富的顶端。当她的事业如日中天之时,她患上了一种名叫克里曼特的综合症。这种病症的最大危机在于,双眼视力逐渐衰竭,直至失明。韦格几乎是绝望地陷入黑暗之中了。&&
  消息传出,一位名叫帕迪的南非小男孩给她寄来了一包土,说他们那里的人用此治病。韦格不相信那包土,怀着姑且一试的想法用了,奇迹却发生了,她康复了。后来,韦格嫁给一个美国富翁。后来她又离婚了。她先后嫁了六次,可是没有一个男人令她倾心。最后,她自杀了。
  痛苦源于执著,放下产生快乐。人生有太多的欲望,不懂得放下只能与忧愁相伴,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方向。人生有太多的诱惑,不懂得放下只能在诱惑的旋涡中丧生。人生要过得有意义,需要用平常心来生活,用惭愧心来待人,用无着心来处事,用菩提心契佛心。
  有一位修行非常高的老和尚,收养了一条流浪狗,每天都要在傍晚喂食。老和尚在为狗送饭的同时,总是念念有词地唤着:"放下!放下!"
  徒弟们觉得很奇怪,就问:"您为什么总是说’放下’呢?"老和尚不语,让他们自己去悟
。徒弟们就观察老和尚,终于发现:每天当师父喂完狗后,就不再读经了,而是自己到院中打打太极拳、悠闲地散散步或者看看日落,惬意地享受生活。
  徒弟把观察的收获告诉了师父,老和尚微笑地点点头说:"你们终于明白了。其实我在叫狗的时候,也是叫自己’放下’,让自己放下许多事情。因为人们不可能在一天内做完所有的事情,你只要将一天中最重要的事情做完就已经很好了。"
  现在我们处在一个浮躁的社会,人们会为了蝇头小利耿耿于怀,会为了一些冲突和矛盾彻夜难眠。要想从苦难中解脱,就要超越个人的存在,拥有一颗无着心,无着心便是没烦恼的状态。《金刚经》上说,"应生无所住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对于事事无着的人而言,内心是"虚空"的,所以大肚能容,没有偏袒,不必执求。
  大珠慧海师曾言:"本自无缚,不问求解,直用直行,是无等等。"佛家又云:"忧生于执著,惧生于执著;凡无执著心,亦无所忧惧。"面对贪嗔痴及诸烦恼时,我们能够悠游法界
,心灵自由,就会当下自在。
92、放弃自我,放弃有限,放弃法执&&&&&&作者:李煜觉&&
  放弃自我,真我就出现了;放弃有限,就会赢得无限;放弃法执,就可得到内心的安详。&&
  人生就是修行,修行各有方法,道在于省,佛在于悟。世人烦恼诸多,正因为少悟,放不下得失之故。金钱化妆你的外表,而佛法启悟你的内在,见道--开悟--必断见惑。每个人都背着很重的担子,唯有开悟才能够获得解脱,轻松自在。
  开悟就是破无明,无明破了,就是开悟。无明是什么东西呢?就是我执、法执。《成唯识论
》上说:"人我执中即有法我,人我必依法我起故。"我执是从身上起执著,法执是从法上起执著。
  由于自心污染、暗昧,处处以"我"为中心,便产生了各种烦恼、迷惑。这就是我执。虽能了达"人我"是空,却固执一切诸法,不能了达一切事事物物都是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法执。我法二执产生种种烦恼: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由此十种烦恼又可产生无量无边烦恼。
  清远和尚曾强调:"修行须离念"。离念即超越所思所想,用佛家的话讲就是破除我执。为了说明何谓离念,他给弟子们讲了一个生动却又教人哭笑不得的故事。他说:一持戒僧夜间行走时,脚下踩一物吱咕作响,于是心生疑虑,以为自己踩死了一只蛤蟆,并且是一只腹中孕育着无数子蛤蟆的母蛤蟆。结果是一路上惊悔不已,越想越觉得自己罪孽深重,直到后半夜仍然坐立不安,难以入眠。终于睡意袭来,朦胧中便见数百只蛤蟆奔来索命,惊惶之中一直坐待天晓,立即破门而出,直奔夜间踩物处。寻而观之,见路上被踩之物,只不过是一只烂茄子。和尚顿时释然。
  清远和尚告诉人们的是,很多事其实都是自己心中作怪,就是我执。
  有关日本白隐禅师的一个故事,从中可以看出大德无我执的境界。从前,有个日本的姑娘和人恋爱,未婚先孕了。父亲追问她孩子的爸爸是谁,姑娘说白隐禅师是孩子的爸爸。愤怒的父亲便找到白隐禅师,用棍子把他痛打了一顿。白隐禅师面对这种不白之冤,无由之祸,也没有辩解,也没有抵抗,就任由那位狂怒中的父亲把自己揍了一顿。
  后来,孩子生下来之后,被扔给了禅师,禅师也就把孩子接受下来,悉心照料,每天辛苦地各方乞讨奶水喂养孩子,日日时时面对大众的讥笑、谴责、鄙视和辱骂。后来,姑娘的情人从外乡避过风头之后回来,看到这种情景,心生负疚。他与姑娘一同来找禅师请罪,并向大家说明了真相。
  值此峰回路转的时刻,禅师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表现,只说:"既然孩子是你们的,你们也愿意要了,那就把孩子抱回去好好养育吧。"一个断除了我执的人,就是这样待人处事的。
  《华严经十行品》上说:"菩萨如是深入法界,教化众生,而于众生不生执著;受持诸法,而于诸法不生执著;虽有言说,而于言说心无所著。"凡夫我执法执未空,有我执,所以受生死轮回,有法执,所以不见佛性。
  一个人没有放弃自己的主观精神作用,这便是"我执"的"妄想、分别"。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及其规律,只不过是幻觉,所以也必须破除"法执"。如果能放下"我执"和"法执"
,则同佛法相近。放弃自我,真我就出现了;放弃有限,就会赢得无限;放弃法执,就可得
到内心的安详。
  我们时常要自醒自悟:生命是有限的,我能否让有限的生命进入到无限的境界之中?物欲是有限的,我能否不再感受物欲留下不朽的精神?本我是有限的,我能否去掉本我换得超我的存在?负重是有限的,我能否不再负重感受到放下的喜悦?
  请让我们舍去有限,换得无限。
93、用烦恼心面对事物,一切都是业障&&
作者:李煜觉&&
  当你用烦恼心来面对事物时,你会觉得一切都是业障,世界也会变得丑陋可恨。&&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莎士比亚曾说:"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佛家有言:"心存牛粪,看人都是牛粪;心存如来,看人都是如来。"每个人对世界、对人对物都有自己的看法,善美还是丑恶,快乐还是痛苦,完全取决于一个人的心境。
  我们所看到的是什么样的世界,完全取决于我们的自心。假使我们以嗔恨之心去看世界,那么我们看到的就是罗刹世界;假使我们以贪欲之心去看世界,则会看到饿鬼世界;假使我们
以怨恨、嫉妒之心去看世界,那么我们看到的就是阿修罗世界。
  换一种心境,假使我们能够放下我们痛苦的烦恼心,以清净之心去看世界的话,那么我们就能够窥见那神圣、清净与和乐的净土世界了。净土世界其实遍布一切世间和出世间,往生净土与人间之净土并没有差异,净土就在我们心中,对于能够洞彻本自心性的人来说,当下便是净土!
  有一个女人已经34岁了,过着平静、舒适的中产阶层的家庭生活。但是,她突然连遭四重厄
运的打击。丈夫在一次事故中丧生,留下两个小孩。没过多久,一个女儿被热水烫伤了脸,
医生告诉她孩子脸上的伤疤终生难消,母亲为此伤透了心。她在一家小商店找了份工作,可
没过多久,这家商店就关门倒闭了。丈夫给她留下一份小额保险,但是她耽误了最后一次保
费的续交期,因此保险公司拒绝支付保费。一连串不幸事件让女人近于绝望。她左思右想,
为了自救,她决定再做一次努力,尽力拿到保险补偿。在此之前,她一直与保险公司的下级
员工打交道。当她想面见经理时,一位多管闲事的接待员告诉她经理出去了。她站在办公室门口无所适从,就在这时,接待员离开了办公桌。
  机遇来了。她毫不犹豫地走进里面的办公室。结果,看见经理独自一人在那里。经理很有礼貌地问候了她。她受到了鼓励,镇静地讲述了索赔时碰到的难题。经理派人取来她的档案,
经过再三思索,决定应当以德为先,给予赔偿,虽然从法律上讲公司没有承担赔偿的义务。工作人员按照经理的决定为她办了赔偿手续。
  但是,由此引发的好运并没有到此中止。经理尚未结婚,对这位年轻寡妇一见倾心,他给她打了电话。几星期后,他为寡妇推荐了一位医生,医生为她的女儿治好了病,脸上的伤疤被清除干净。经理又通过在一家大百货公司工作的朋友给寡妇安排了一份工作,这份工作比以
前那份工作好多了。不久,经理向她求婚。几个月后,他们结为夫妻,而且婚姻生活相当美满。
  这个女人虽身处绝境,但她的心没有绝望,所以她也没有永远处于绝境。只有内心美好,才能看到一个世界的美好;唯有内心坦荡,才能逍遥地活在天地之间。
  我们除了活在客观的物质世界中,还活在精神的虚幻世界中。看世界与其说是用眼不如说是用心。倘以悲观的观点看世界,那处处都是万物的阴影;倘以乐观的观点看世界,那何处没有阳光普照、花实遍野;倘以安详之心看世界,那世界自然美好;倘以进取之心看世界,那世界就仍须改进。
  佛眼睛里看一切众生都是诸佛,菩萨眼睛看一切众生都是菩萨。这是大经里面常常给我们开示的境随心转,外面境界是随我们心转的,我们以烦恼心看外面境界,外面境界统统是恶缘
;我们以清净心看外面境界,外面境界统统是善缘。当你用烦恼心来面对事物时,你会觉得一切都是业障,世界也会变得丑陋可恨。
  心境的高低映出人理想的高低,心境的清浊映出了品行的清浊,心境的窄阔决定着人生道路
,追求美好的人会被美神感召,心怀污浊的人必将受魔鬼的烦扰,内心崇高者皆有神助,心境高远者感化天地。许多人常会因世事不济而苦闷,多发愤世嫉俗之辞。其实只是心境陷入了泥潭,而并非世风真在一夜之间移易千古。
  无论周遭事物如何腐坏,以如何的速度在腐坏,我们都要抛却杂念,换一种眼光看它,以积
极的心态面对它,改变它。其实生活中有许多感人的地方,是我们自己忽略了,让其从身边
溜走。如果能经常换一种心境去看待,就会多了许多美好。
94、你没有的东西,恰是你本来不缺的东西&&&&
作者:李煜觉&&
  你不缺少的东西,正是你没有的东西;你没有的东西,恰恰就是你本来不缺的东西。&&
  人类的愚暗在于提得起放不下,人类的慧明在于提得起放得下。放下,即能照愚暗令得慧明
。一个人越是有许多事能够放得下,他就越是富有。
  每个人都在渴求生活能够完美一些,都奢望上天能多关照一些,一生中不要弯弯曲曲,不要尝度沧桑,但又怎么会可能?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富贵、贫穷,为官、为民都如过眼云烟。
好与坏,富与贫,爱和恨都是负担,都需要放下。擅画者留白,擅乐者希声,养心者留空。
你何时放下,你何时轻松。放下并不等于放弃,我们应该放下我们所拥有的,放弃我们无法拥有的。
  一个信徒前来拜访赵州禅师,因为没有准备礼品就道歉说:"唉,我空手而来。"
  赵州说:"既是空手而来,那就放下吧。"
  信徒不解,问道:"我没有带礼品来,你要我放下什么呢?"
  赵州说:"那你就带着回去好了。"
  信徒更是不解说:"我什么都没有,带什么回去呢?"
  赵州说:"你就带那个什么都没有的东西回去好了。"
  信徒禅机难觅,喃喃自语道:"没有的东西怎么好带呢?"
  赵州于是说:"你不缺少的东西,正是你没有的东西;你没有的东西,恰恰就是你本来不缺的东西!"
  "提得起,放得下"是禅的要诀。"当提即提,当放即放",轻松自在。
  证言法师开示:"要提起就完全提起,要放下就全心放下。"当放下的时候却仍然提着,很累;当提起的时候却又放下了,没劲。人生应该放飞自己的思绪,放下了思想的重担那会是另外一片天空--属于自己思想的蓝空。入世的原则就是放下,轻装上阵,才能有所领悟,活得快乐。
  两年前,我的一个朋友因车祸失去了左臂。我到医院探望她时,她满面泪水,拉着我的手哽咽着说,她再也不能穿短袖的衣服了。她是个极爱美的人,从前上学时,一到夏天,她便喜欢穿着短袖T恤,将纤细白皙的手臂露在外面,不知羡煞多少女同学。可是车祸却毁掉了她曾引以为豪的美丽。我已经不记得当时是怎样安慰她的,只记住了她悲哀绝望的表情。而在半年前,我出差到她所在的城市,便萌发了去看望她的念头。那已经是七月了,天气十分炎热,我整天待在有空调的房间里却还是觉得浑身冒汗。但由于她的那句"我再也不能穿短袖
衣服"令我记忆犹新,我不愿意触及她的伤心处,还是冒着酷暑换上了一件长袖衬衫。后来的一幕我一生都可能无法忘记。当她打开门时,我惊异地发现,她竟穿着一件短袖T恤!她看
着我包裹得严严实实,愣了一下,又哈哈大笑起来。我不禁莞尔。她感激地拉住我的手,认真地说:"真是难为你了,如此替我着想。"随后,她解释道,她刚从街上买了水果回来,
还没来得及换衣服。我瞧着她依旧白皙的右臂和空荡荡的左袖,便打趣地问她:"如何现在
想通了"她很严肃地说:"其实当初太傻了。为什么少了左臂就不能穿短袖了与其穿长袖遮遮掩掩,害怕别人发现,还不如索性留下空荡荡的短袖口,倒轻松不少。"我心里马上想到:这是一个坚强乐观的女人。
  一个"放"字,能使人的心理上不会有太多负担,从复杂的社会生活回归于自然,纷乱的思
绪回归明晰,浮躁的心境回归淡然。"放"作为生命的高度,是化繁后的睿智,是画龙后的 点睛,是深刻后的和平。
  放下即得快乐,可以轻轻松松应对生活中的其他麻烦,何乐而不为呢?
98、不要固执于争执和怨恨&&
作者:李煜觉&&
  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你的至亲好友;也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
  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两个人在一起难免有争执,通常还是为些小事争执。夫妻之间、亲子之间、朋友之间、同事之间,平时感情很好,可是总是喜欢为生活中的小事情而争执,事后又后悔。
  只要有争执,在精神上一定会留下伤痕,伤身,伤神,且失去了亲情、朋友,甚至结了仇家
。与其争得一时之气,不如悠悠闲闲吹一个下午的风。
  佛陀告诫世人,要戒争执。他预言了末法时代的必然存在和必须到来,同时在预言里回答了末法时代将出现哪些事。这些事记载在《大集经》第五十六卷"法灭尽品"里,其中一个为
"男女等皆嗔,复令心变恶,互共相门诤"。意思是男人和女人们全都嗔怒,心变恶,相互之间发生门派争斗。
  比丘戒中有一类戒为灭诤,是止灭僧尼诤论所设的方法规定。因有七种,又称七灭诤。所谓灭诤法即大家意见不合,争执起来时,要面对面坦诚布公地互相表白说明,解除彼此之间的误解。一旦化除争执,事后则不可再有议论,不可背后再搬弄是非。
  佛陀还让人戒嗔,嗔恨是失佛法之根本,堕恶道之因缘。因嗔恨故生怨,以怨心生故便起心恼。当初,如释提婆那以偈问佛:"何物杀安乐,何物杀无忧。何物毒之根,吞灭一切善。
"佛以偈答言:"杀嗔则安乐,杀嗔则无忧,嗔为毒之根,嗔灭一切善。"所以,做人处世 ,不可心存怨恨。
  怨恨苦是人生第七苦。佛说:当爱不能弥合时,就会用感性方式来实现--怨恨,所有外在
的怨恨都会被反弹而伤及自己,所有内在的怨恨都会伤及别人。
  有一则新闻报道:一13岁小女孩因琐事与父母发生矛盾后,偷偷拿了家里的8000元钱离
家出走,其家人苦苦寻找7天没有结果,无奈之下向公安机关报警。民警通过多方努力后,小女孩终于同家人团聚。
  朋友之间的纷争也屡见报端:一男子因小事与朋友反目,引爆炸药与其子同归于尽;争女友好朋友反目成敌,决斗动刀一人当场被捅死;争付酒钱反被好兄弟打伤,好意险致朋友反目。
本来是好朋友,转眼已经成了仇敌。
  还有一些儿女非常怨恨自己的父母。有的儿女提起自己的父母便牢骚满腹,主要是埋怨父母对其中一个孩子的过分偏向,造成了难以调和的家庭矛盾。还有的儿女,根本就不愿意谈及自己的父母。
  儿女对父母不好,肯定有原因。有时候,矛盾的产生和激化,过错不一定都在儿女身上,父母的确有一定的责任。但是,父母毕竟给了你生命,养育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灭。这是最值得你去感恩和报答的。也许由于他们的原因,给你的人生蒙上了抹不去的阴影,但你不能因此钻进牛角尖里出不来。凡事想开一点,要善于化解怨恨,不要和自己过不去,也不要和父母过不去。
  《文帝孝经》辨孝章第三有偈曰:"亲怀为己怀,至性实绵绵,即是大罗仙。"意思是说:
以双亲的情怀为自己的情怀,最真诚的本性实在是绵绵不绝,这就是得道德佛菩萨,这就道的大罗仙。如果有恨,恨父母也是一时的,感激父母是用一生的。
  人生苦短,谁都不容易。即使父母有错,又有什么不可以原谅的呢?谁又没有犯过错呢?宽容是快乐的,何况宽容的不是别人而是你的父母!带着怨恨的人生活是不会快乐的!
  证严法师开示:"忍让可避免争执,柔和大爱可转祸为福。平时对别人好,不是功夫;发生事情还能对别人好,才是真功夫。虽然人生不能模糊是非、对错与善恶,但若发生事情,也不要急于争执对错,何妨放下身段,用爱和感恩心待人,然后再平心静气就事论事。"
  人与人相处,应以忍让、善解、包容与感恩的态度来对待,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你的至亲好友;也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以慈悲为怀,莫与人结怨。人皆有佛心,若能以仁善为人,则是渡己又渡人。
99、知道感恩,同做一件好事一样伟大&&
作者:李煜觉&&
  对一件好事表示感谢,同做一件好事一样伟大。
  人应该以感恩的态度生活。一切情绪之中最有威力的便是爱心,但它以不同的面貌呈现出来,感恩也是一种爱。我们要感谢父母给予生命,感谢家人给予亲情,感谢朋友给予友谊,感谢好心人给予帮助,感谢生活给予快乐……
  感恩是一种意愿产生的行为,选择去感恩犹如我们选择去爱一样。唯有感恩的心理才会使自己时常有惜福的提醒,才会更加珍惜人生,同时自己总有心旷神怡的感觉。许多人会拥有财富、地位、名誉和美貌,却很难拥有自己宁静的感恩心境,无法平抑内心的躁动,怎能获得快乐的人生?现代人越来越不懂得感恩却是事实。
  有一艘豪华游轮在一次航行中出现意外事故,眼看着船只即将沉没,救生艇上却再也挤不下多余的乘客。许多人祈求一线生机也不管自己会不会游泳,便慌张地跳海逃生。
  在人人力求自保的情况下,有一位游泳高手不顾自己的安危,在大海中不停地游来游去,救起那些不会游泳的人。他来来回回救起了二十多人,最后终于因体力不支而昏倒在岸边,并且双腿因过度劳累而严重抽筋,被后来赶到的救难人员送往医院急救。当他清醒了以后,得知还有很多人罹难的消息不禁潸然泪下,遗憾自己没有多余的力气,不然或许可以再多救几个人。
  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休养,他的体力终于恢复,但是他的双腿神经却严重受损,两腿坏死发黑,无奈之下只得截肢。
  几年之后,当他与人谈及那次的经历时,有人问他在那次经历中最难忘的是什么他语重心长地回答:"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被我救起来的二十几个人当中,居然没有一个人来向我说声谢谢。"
  一位法师说:"对一件好事表示感谢,同做一件好事一样伟大。"感恩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也是现代社会一种健康人格的表现。感恩是最好的习惯。一个对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心存感激的人,必定会热爱生命、关爱他人;学会感恩,才能收获平和与快乐。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最大的受益者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如果你有感恩意识,那么人生处处会有欢乐,每每可能有成功的机遇。懂得感恩,才能更上一层楼。很多成功的人在谈到自己成功的经验时,总是提到感恩意识特别重要。富兰克林把自己的成功主要归于经常有感恩的心。因为感恩使自己谦虚,不至于骄傲自大。美国著名企业家福特在成为世界巨富以后,不忘自己富裕的根本在哪里。多次大幅度提高工人的工资,并改善员工的待遇。员工脱贫以后,更热爱企业,使企业效益更好。
  一位成功人士曾说:"是一种感恩的心情改变了我的人生。当我清楚地意识到我无任何权利要求别人时,我对周围的点滴关怀都怀抱强烈的感恩之情。我竭力要回报他们,我竭力要让他们快乐。结果,我不仅工作得更加愉快,所获帮助也更多,工作更出色。我很快获得了公司加薪升职的机会。"
  自古以来的伟人无不有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是敬重的,不需要惊天动地,只需要你的一句问候,一声呼唤,一丝感慨。怀着感恩的心,一代伟人***在古稀之年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居里夫人尽管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但她在会上看见自己的小学老师时,用一束鲜花表达她的感激之情。
  我们应该感恩父母、家人、朋友,感恩那些在自己身处困境的时候给予自己帮助的人。我们应当常念他人滴水之恩,对善行报以善行,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愿我们能生活在知恩报恩的世界里,在感恩的氛围中走向和谐。
100、感谢上苍我所没有的&&
作者:李煜觉&&
  感谢上苍我所拥有的,感谢上苍我所没有的。
  有人说:"所谓幸福,是有一颗感恩的心,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份称心的工作,一位深爱你的爱人,一帮信赖的朋友。"拥有美好的东西,我们应该感恩;如果没有这些,我们也应该感恩。这样,你一直处于幸福之中。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人生智慧。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种种失败、无奈都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豁达地处理。
  一次,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家遭盗贼光顾,被偷去了许多东西。一位朋友闻讯后,忙写信安慰他,劝他不必太在意。罗斯福当即给朋友写了一封回信:"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信安慰我
,我现在很平安。感谢上帝: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盗贼只是偷去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
对任何一个人来说,失盗绝对是不幸的事,而罗斯福却找出了感恩的三条理由。
  这个故事,启发我们该如何感恩生活。生活的艺术就是学会在失去一切的情况下能够做到容纳一切的本领。生活本身既不是祸,也不是福;它是祸福的容器,就看自己把它变成什么。直面生活的不公平,承认它,接受它,才能放平心态。
  感恩是一种歌唱生活的方式,它来自对生活的爱与希望。感恩犹如心灵的泉水,源源不断滋润心田,它让生命充满生机,洋溢朝气,遍洒阳光,享受生活的美好和幸福。感恩来自我们的心灵,不假外求,也不须付出代价,关键只在你我一转念之间。
  有一幅名叫《风雨中》的摄影作品震撼了不少观众:在上坡的路上,男人用力蹬着载满货物的三轮车,身子倾斜得几乎与坡面平行,头发被雨淋成一缕缕的搭在脑袋上,他的脸微微侧转着,望向在后面为他推车的女人。那女人用一只手使劲推着车,另一只手扶着腋下的拐杖
,拐杖旁的右腿半截是空的。可能是因为风雨中实在睁不开眼吧,两人的眼睛都眯成一条缝
,但是仍能够看出他们彼此关切的神情,男人是微笑着的,女人笑的幅度更大一些,仿佛虽 然很累可是挺开心的样子。
  风雨中男人还要踩着人力车艰难地运货,女人还要拖着残缺的身子为男人分担劳苦,这是多么无奈的事情啊,让人不由生出"贫贱夫妻百事哀"的感慨。可是,透过雨帘,我们却看到了他们的笑意。若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如何能够做到于此种处境之下不抱怨、不愁苦,反将笑容挂在嘴角
  是的,男人为了他们的生活是这样的能吃苦,已经让女人感激上天赐给她一个这么好的伴侣了,更何况他在吃力的当儿尚不忘记挂着她,回头关注她的状况男人为生活所迫在恶劣的天气下还不得不辛勤劳作,他的女人拄着拐杖用足了劲儿帮他推车,他的心里怎能不暖融融的,怎能不欣慰于风雨路上有她相伴呢
  你感恩生活,生活将赐予你灿烂的阳光;你不感恩,只知一味地怨天尤人,最终可能一事无
成!成功时,感恩的理由固然能找到许多;失败时,不感恩的借口却只需一个。殊不知,失败或不幸时更应该感恩生活。
  感恩可以怡养性情。如果在水中放进一块小小的明矾,就能够沉淀水中的渣滓;如果在我们的心中培植一种感恩的意识,则可以沉淀许多的浮躁、不安,消融许多的不满与不幸。一个时刻充满感恩之心的人,从不会觉得世界欠了自己什么,相反是为自己无以回报这个世界的慷慨而内疚不安。
  大德高僧开示:"感谢上苍我所拥有的,感谢上苍我所没有的。"感谢上苍我所拥有的健康
、朋友、幸福;感谢上苍我所没有的疾病、灾难、困惑。如果你的一天乃至你的一生,都在
这感恩的心情中度过,那你还有什么不幸福的呢
101、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作者:李煜觉&&
  人生短短几十年,后悔事别做太多,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
  人的一生之中,多多少少都做过一些后悔事。人生也许有许多事都不应当去后悔,但很多人
在很多时候却往往容易后悔。后悔过往的种种也许已经成为了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成为了人生中的一种对以往的愧疚感。
  比利时有一项针对60岁以上国民所做的调查,询问每个人最后悔的事情是什么?结果前5名分别是:虚度青春,人生一事无成;选错职业;子女教育失策,后代成就平庸;不珍惜枕边人;身体不好,经常进出医院。这5大问题真实反映出人生规划的重要,因为鱼与熊掌不可能兼得。
  人在年轻时易做后悔事,思想上过于散漫,过于松懈,总认为自己年轻有活力,总认为自己青春有资本,总是在徘徊中虚度光阴,总是在彷徨时迷失自我,甚至是自暴自弃!有的人对自己光阴虚度浪费青春内疚伤感,可是明明知道是错的却还要去做。其实,人生这个时候的猛然回头是多么的重要啊!
  著名化学家、"格氏试剂"的发明者维克多·格林尼亚出生在法国瑟儿堡一个有名望的资本家家庭。在格林尼亚青少年时代,由于家境的优裕,加上父母的溺爱和娇生惯养,使得他在瑟儿堡整天游荡,盛气凌人。他没有理想和大志,根本不把学业放在心上,整天和瑟儿堡的年轻美貌的姑娘们谈情说爱。
  一次午宴上,一位刚从巴黎来到瑟儿堡的美丽女伯爵竟然不客气地对他说:"请站远一点儿,我最讨厌被你这样的花花公子挡住视线!"这句话如同针扎一般刺疼了他的心。他猛然醒悟,开始悔恨自己过去荒唐的行为,产生了羞愧和苦涩之感。他立志发奋学习,要追回过去虚度的光阴。
  于是,格林尼亚离开了曾使他堕落的家庭,来到里昂拜路易·波韦尔为师。经过两年刻苦学习,终于补上了过去所耽误的全部课程,进入了里昂大学。在大学学习期间,格林尼亚的苦学态度赢得了有机化学权威菲利普·巴尔的器重。在巴尔的指导下,他把老师所有著名的化学实验重新做了一遍,并准确地纠正了巴尔的一些错误和疏忽之处。终于,在这些大量的平凡的实验中"格氏试剂"诞生了。
  格林尼亚一旦打开了科学的大门,他的科研成果就像泉水般地涌了出来,仅从1901年至1905
年,他就发表了200篇左右的论文。鉴于他的重大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他1912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这年,他突然收到了波多丽女伯爵的贺信,信中只有寥寥一句:"我永远敬爱你!"
  人生最大的错误就是放纵自己,这是后悔的因。正如法师开示说:"放逸能使生命堕落。人的举止行
为放纵不羁,人的思想放任自流,随心所欲,都是恶因。"放逸是恶法,它自然给我们造成种种不良后果。
  印光大师开示说:"心一放纵,诸不如法之念头,随之而起矣。"的确如此,心一放纵,自私自利的念头会占上风。到头来堕落下去,不可收拾,酿成人生的悲哀。
  人类的很多悲剧都是从放纵开始的,因为有了放纵就多了一份宽容,无论对自己还是对他人,当这种放纵达到一定程度便开始堕落,最终酿成悲剧。因为放纵可以使人失去约束,理智也变得苍白,在无所顾忌中丧失了做人做事的原则。所以放纵不仅可以毁了自己,更能毁了他人。
  人生短短几十年,后悔事别做太多,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
  不要认为自己年轻、靓丽就可以任意地挥霍青春。每个人的青春都是宝贵的、有限的,三五年的时间,岁月的纹路就会爬上你的额头。
  不要认为自己条件很好就可以任意的放纵自己。做任何事情都是要付出代价的,有时付出的代价是金钱买不回的。
  不要认为偶尔做点坏事对自己没什么影响。偶尔多了就变成了习惯,有恶习或有过恶习的人是不受人喜欢的。
  不要认为做过的事没人知道。只要你做过了,就会有人知道,想知道你的人总有办法知道,至少你自己骗不了自己。
  时光不可以倒流,人生无法重走,我们每走一步都要慎重。不要重复着曾经后悔的事,更不要重复着会让你后悔的事,一直在做后悔的事浪费时间及生命。生命中充满着无数的未知数与不确定,更需要慎重把握。人生的方向,人生的目的,人生的所为,你找到了吗?
102、平安就是一种福气&&&&作者:李煜觉&&
  如果你能够平平安安地度过一天,那就是一种福气了。
  多少人在今天已经见不到明天的太阳,多少人在今天已经成了残废。
  多少人在今天已经失去了自由,多少人在今天已经家破人亡。
  中国有句老话:平安是福。仔细想想,实在是精辟之至。人生无常,所有的喜悦、悲伤以及分分合合,都无可预料,活着不容易。
  生命这东西,是最坚强又最脆弱的。有时它坚强得如钢铁如磐石,可百折而不弯,能九死一生,能历经沧桑磨难而依然辉煌。然而,有时生命又脆弱得像一朵花一片叶,几乎经不起一股寒流一场风雨,甚至小小的疏忽和意外,都可能粉碎一个鲜活的生命。
  生命总是在自然界的看得见看不见的陷阱和威胁面前,顽强地生长着超越着。而处在人类社会里,生命则要防范和避免各种"人祸"。防火防盗防抢防骗防强暴,防大至战争小至车祸的种种"不平安"。总之,生命自呱呱坠地始,这一条单桅船就是在自然和社会这两条风风雨雨的大河里,日夜兼程,碰撞着迂回着穿行着的。
  正因为如此,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寿终正寝"或"无疾而终"。不论此生曾经遭遇过什么,
毕竟完成了最珍贵的"生之旅",最后平安抵达了彼岸,这就值得庆贺了。活着,尤其是平安地活着,不仅是幸福,更是幸运。活着,就是生命本身的胜利。一年平平安安,一生平平安安,一家平平安安,这难道不是生命最首要的愿望和命运对你的最大恩赐吗?
  我们享受幸福,是因为我们无时无刻处在平安之上。看不见摸不着的"平安"就宛如一片纯情而祥和的风,没日没夜地陪伴着幸福的人们。许多人却身在福中不知福,他们不知道何为平安,不知道感恩,甚至作践生命,这是一种悲哀。值得欣慰的是,这个世界还有更多不幸的人在珍惜生命,在与灾难作顽强斗争。在尊重自己生命的同时,也赢得了世人的尊重,更为很多人带来了信心和力量。
  不到2岁就又聋又盲的女孩海伦·凯勒,通过艰辛的努力学会了其他正常孩子应学的所有东西。进入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后,她学习希腊语、拉丁语、法语、数学、文学、历史等所有大学修习的课程。更为感人的是,她以惊人的毅力写下了不少文学佳作。在盲人中,她的名气也许仅次于荷马。
  海伦从懂事起便"感恩生活,善待每一天",从不为自己身处逆境而气馁、烦恼、颓唐。相反,她自感每天都活得很"滋润":每天渴望雨露,渴望阳光;每天都给自己留下想象的空间,灿烂的朝霞,悠然的远山,茫然的星空;每天充满自信力,与命运挑战;每天求知不渝
,从而"唤醒了我的心灵,给了它光明、希望和快乐,使它重获新生……"
  海伦·凯勒"感恩生活,善待每一天"的生活理念,在其作品《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有形象化的描绘。她说,如果她有三天的光明,她要看那些老师和朋友的脸,要到树林中散步,看黑夜如何变成白昼,要参观艺术博物馆,通过艺术的欣赏来探索人类的灵魂。最后,还要看看世俗人们的活法。她虽然失去了视觉,但她能"感恩生活,善待每一天",所以自感"
内心总是一个光明的世界"!
  佛说:人生无常,感恩惜福是最大的善。如果你能够平平安安地度过一天,那就是一种福气
了。多少人在今天已经见不到明天的太阳,多少人在今天已经成了残废,多少人在今天已经 失去了自由,多少人在今天已经家破人亡。
  在茫茫人海中,自己能活着一天天地往下过,已是佛主的恩赐。当你睁开眼,看着洁白的或有些斑点的墙壁,摸着柔软的或粗糙的床单,第一件应该做的事就是感恩,因为在昨天的死亡名单上并没有写上自己的尊姓大名。那些自己熟悉的物品还能轻而易举地拿起来,随心所欲地放到伸手可及的地方,让它们为自己服务。有阳光,有空气,可以和朋友聊天,发邮件,讨论一个摘要的措词,活着多好!
  记着,我们要感恩地活着。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首回归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