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博中国古代宋代用来纺线轮的使用方法的展品有哪些?

宋代石刻艺术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品]
&&&&&&&&&&&&&&&&&&&&&&&&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荷兰国家博物馆经十年整修后重新开放 中国展品引关注
00:46:25&&|&&来源:
国际在线专稿&&|&&编辑:李&&|&&
&&& 原标题:荷兰国家博物馆经十年整修后重新开放 中国展品引关注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金力、刘华桢):位于阿姆斯特丹的荷兰国家博物馆原建筑于1885年落成,经历一个多世纪的风雨之后,从2003年底开始闭馆进行大规模整修。
  荷兰国家博物馆在正式对公众开放之前特意组织了媒体开放日,邀请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数百名记者前来参观采访。
  荷兰国家博物馆的整修工程总共花费3.75亿欧元。来自西班牙的克鲁兹与奥提兹建筑设计公司的修缮使得荷兰国家博物馆从一座19世纪的建筑蜕变为一座21世纪的博物馆,而巴黎的博物馆设计师维尔莫特设计的博物馆各展厅的内部布置则融合19世纪富丽堂皇的建筑风格与现代设计理念。
  荷兰国家博物馆中的展品主要讲述的是荷兰从黄金年代到现代800多年的历史,整修后的博物馆将成为荷兰最全面的博物馆教育中心。这座博物馆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全年365天向公众开放的重要国家博物馆,并且18岁以下的荷兰学生都可以免费参观。
  中国展厅负责人梅诺?费茨基表示,“荷兰从17世纪开始就与亚洲有贸易往来,许多艺术品从印度、印尼、中国等来到荷兰,比如(中国的)瓷器与漆器。这个博物馆内的东西主要体现的是荷兰的历史与文化,但这个亚洲馆展示的是另一个内容,是来自亚洲的艺术品,有青铜器、古画、雕塑等等。”
  梅诺?费茨基表示,“中国馆中的艺术品有些非常古老,比如这是公元5世纪的。事实上,整个博物馆中最古老艺术品就是角落里的那块玉。”
更多新闻v&& 09:29:09v&& 14:00:55v&& 08:39:34v&& 08:04:05v&& 10:39:58v&& 14:29:29v&& 16:45:52v&& 10:26:38v&& 10:15:29
•&•&•&•&•&•&•&•&
•&•&•&•&•&•&&主题:★★★ 中华博物馆探宝第一期:从陕北到岭南,八大博物馆巡礼,国宝荟萃 ★★★
&[ 主题管理员: 情枭的黎明 ]
&浏览:99611&& 回帖:2500 &&
泡网分: 62.646
帖子: 16720
注册: 2009年09月
战国楚王鼎
& && &造型雄浑敦厚,是出土楚铜器中的重要代表。
& & 寿县位于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的南岸,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古城。距寿县东南约25公里,有个叫朱家集的地方,再向东南不到两公里就是李三孤堆。这个大土堆子高出地面两米以上,直径约百米,村民中早就流传着堆里埋有宝物的说法。
  1923年前后,当地村民们在田间农作时,经常会捡到一些铜车马件、铜镜、带钩,甚或是铜鼎、铜壶等重器。那个时候,就有国内外的一些古董商前来收取古物,村民们渐渐知道这些东西原来价值不菲。1933年至1935年间,由于当地发生了严重的灾荒,民不聊生,于是就有一些地方乡绅联合那些胆大的村民,挖取古物卖钱。据说当时挖出了大大小小3000余件,辗转运至上海、南京等地兜售,一时间轰动全国。安徽省主席陈调元得知后,下令禁止盗挖。后虽仍有一些盗掘行为,但大的气焰已被打压下去。
  没过多久,真正疯狂而野蛮的挖宝行动出现了。由于安徽省主席换成了第五战区总司令李宗仁,大小军政官员就换成了桂系人马。地方乡绅为了讨好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十一集团军总司令李品仙,投其所好,向他透露了大墓的讯息。1938年,李品仙命令驻扎在寿县的部队开挖大墓,一直挖出了棺椁。盗墓期间共动用了3个运输连的兵力,耗时3个多月才结束。此次盗掘,出土文物甚丰,据说有四五千件,其中青铜器1000余件。仅有少数分藏于北京故宫(微博)、天津、上海、安徽等博物馆,余皆流失海外。 本帖最后由 情枭的黎明 于
07:54 编辑
泡网分: 62.646
帖子: 16720
注册: 2009年09月
战国楚王鼎(铭文局部特写)
泡网分: 62.646
帖子: 16720
注册: 2009年09月
这件鸿篇巨制,以前在天博老馆限于场地,只展现了一部分,本次新馆得以第一次全貌展出,可惜画卷太长,观众又很多,很难拍摄全景,只能选择部分局部拍摄了。片子拍了几十张,限于篇幅,现只挑选部分场景上图。
清 无款 万笏朝天图卷(卷首局部特写)
& && &《万笏朝天图》卷,生动细致地描绘了乾隆南巡至苏州,官员百姓接驾的场景,可让二百多年后的我们对这一盛事有了更为直观的印象。为了完整展示这幅瑰丽的长卷,天津博物馆在《耀世奇珍》 展厅中特置专柜将17米巨制完全展开,将其全貌第一次完整呈现于广大观众面前。
  清无款《万笏朝天图》卷,为磁青绢地金碧山水人物画长卷,卷高56.3厘米,卷长则有17米多。卷首钤有“宣统御览之宝”印玺,为清宫旧藏。“万笏朝天”本是形容苏州天平山笔架峰群石林立,状似群臣朝觐天子时所持的笏板,在这里则是将地方官民迎接圣驾的场面冠以此语,语意双关。画面由苏州城郊开始,以城西天平山为中心展开,连接支硎山、灵岩山一带的名胜古刹。观音院、放鹤亭、听雪阁、高义园、白云泉等著名景观历历在目,描绘准确而细致。画卷色彩富丽,气势恢宏,将苏州城的山川景致、市井风俗和官民盛大的迎接乾隆皇帝御驾的场景栩栩如生的再现于17米的长卷之上。
  图画重点描绘灵岩山、天平山一带,地方文武官员身着朝服与耆老、缙绅在空旷处排列跪伏,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则穿黄布或黄绢外褂,手执高香跪接御驾的场景。南巡的主角乾隆皇帝本人的形象在图中并未直接出现,而是以茂密的林木掩映中微露一角的杏黄伞盖代替,有学者研究认为这种绘画方式可能与本图作为南巡补记或前期路线准备的汇报进呈本有关。本图的作者已无从考证,在卷尾的署款我们可见“恩给知府职衔臣范瑶恭进。”范瑶为宋代名臣范仲淹的后裔,世居苏州,曾任大同知府,正是他组织画士将乾隆南巡苏州的场面描绘出来的。
泡网分: 62.646
帖子: 16720
注册: 2009年09月
清 无款 万笏朝天图卷(局部特写)
泡网分: 0.951
注册: 2009年10月
去年去过,是不是搬家了?灯光和以前不一样了
泡网分: 0.951
注册: 2009年10月
以前的展馆挺小的
泡网分: 62.646
帖子: 16720
注册: 2009年09月
maxxu 发表于
去年去过,是不是搬家了?灯光和以前不一样了您猜得没错,天津博物馆新馆就在老馆的附近,新馆2012年5月正式开放,新馆面积更大,设施更新,陈列和展品也有所变化。
maxxu 发表于
以前的展馆挺小的
这个老馆里展出元代残佛像,新馆里没有陈列。
清 无款 万笏朝天图卷(局部特写)
泡网分: 0.951
注册: 2009年10月
好的,谢谢了,哪天去看看
泡网分: 62.646
帖子: 16720
注册: 2009年09月
清 无款 万笏朝天图卷(局部特写)
泡网分: 62.646
帖子: 16720
注册: 2009年09月
中华博物馆探宝第五集-天津博物馆“耀世奇珍”陈列以近尾声,最后一件压轴出场的是一件镇馆之宝级的瓷器:
清珐琅彩芍药雉鸡图玉壶春瓶
& && & 明代有一种新兴的特殊工艺品,它是在铜胎上,以蓝为地色,掐以铜丝,填上红、黄、蓝、绿、白等几种色釉而烧成的精致工艺品。由于其蓝色在明景泰年间最好,因此有“景泰蓝”之称。清代前期,从国外进口有与景泰蓝相似的金珐琅、铜珐琅等品物。当时国内也盛行在铜、玻璃料和瓷器等不同质地的胎上,用进口的各种珐琅彩料描绘而成的珐琅彩器,其中在瓷胎上绘画的称“瓷胎画珐琅”,也就是驰名中外的珐琅彩瓷器。珐琅彩瓷,是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宫廷御用瓷。创始于康熙末年,雍正朝制作日趋精美,乾隆时期更加工巧精细,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
  天津博物馆藏有一件清乾隆款珐琅彩芍药雉鸡图玉壶春瓶,是国宝级文物。高16.3厘米,口径4厘米,底径5厘米。小撇口,长颈,腹部下端丰满,圈足。瓶胎质细腻洁白,胎体轻薄,釉面莹润如玉,上用珐琅彩绘画。颈部用蓝料彩绘上下两组蕉叶纹,腹部珐琅彩绘芍药雉鸡图:两只雌雄雉鸡栖身于山石上,彼此相偎,作态亲昵,周围衬以芍药花及秋季花草。空白处墨彩题诗:“青扶承露蕊,红妥出阑枝。”引首朱文“春和”印,句尾白文“翠铺”朱文“霞映”二方印。瓶底赭彩四字方款“乾隆年制”。这件玉壶春瓶,构图十分精美,芍药雉鸡寓意金鸡富贵,有吉祥的含义。画工精细入微,绘画图案取自清代宫廷画家的手稿。此瓶集诗、书、画、印于一身,有如一幅展开的画卷,称之国宝名副其实。
泡网分: 62.646
帖子: 16720
注册: 2009年09月
清珐琅彩芍药雉鸡图玉壶春瓶
& && &到目前为止同类纹饰题材、类似瓶式造型的珐琅彩瓷在全球仅发现4件,其中一件为清乾隆珐琅彩花石锦鸡图双耳瓶,另外3件所绘纹饰则皆为雉鸡花卉题材,其中这件清乾隆珐琅彩芙蓉雉鸡图玉壶春瓶最为精美,且是唯一一件由内地博物馆收藏的雉鸡图珐琅彩瓷。此瓶高16.3cm,口径4cm,腹径11cm,足径5cm。瓶颈部以蓝料彩绘蕉叶纹,腹部采用工笔绘画技法,绘饰一对雉鸡栖身于山石之上,雌雄互视并作亲昵态,似眉目传情。山石四周配以芙蓉、万寿菊等各色花卉,竞相开放。珐琅彩瓷器的纹饰分为若干等级,其中花鸟图案的等级最高,在花鸟图案中,又以雉鸡和孔雀的题材为极品。“雉鸡”的形象,早在我国西汉时就被赋予“文、武、勇、仁、信”之五德。这幅“芍药雉鸡图”,构图巧妙,取“子孙昌盛、社稷稳固”之意。瓶腹部另一侧的空白处有墨彩题诗:“青扶承露蕊,红妥出阑枝。”引首为朱文“春和”印,句尾有白文“翠铺”、朱文“霞映”二印,足内赭彩书宋体楷书“乾隆年制”四字方框款。
珐琅彩瓷器的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在瓷胎上用珐琅彩釉绘制纹饰,是瓷器装饰技法的一种,由国外传入。其实,当年这件珐琅彩芍药雉鸡玉壶春瓶就是供乾隆皇帝把玩的。制作时首先在景德镇烧制纯白素胎,千里挑一地精选出上品,然后再将素胎运至紫禁城内,乾隆皇帝钦定宫廷画家蒋庭锡设计的“芍药雉鸡”为画稿并指定宫中画师用西洋的珐琅彩料画上图画,画成后再选,然后在宫中烧制。
& && && &因为珐琅彩瓷当年仅为宫内供奉珍品,绝对禁止流出宫外,所以除少量由皇帝选中的无暇珍品可以留在宫内供其把玩外,其余瑕疵品必须全部销毁,寻常百姓根本连珐琅彩瓷的碎片都见不着!
& && &“玉壶春瓶”之名是因酒而来,“玉壶”或实指玉制的壶,或指如玉一般的青瓷壶,或以玉壶比喻高洁,或比喻月亮,意义随时代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玉壶用途也有所不同,或是一种陈设品,或盛酒用作酒瓶。那么,“玉壶”与“春” 为什么会联系在一起呢?其实“玉壶春”三字连在一起使用早在元代就出现了。《水浒传》里有一段话说是:“酒保取过两樽玉壶春酒,此是江州有名的上色好酒”。可见,“玉壶春”在当时是一种酒的名字,而这种酒既然是“江州有名的上色好酒”,必有一定的知名度,那么盛装这种酒的瓶子可能会是某种固定的造型(很可能就是这种撇口、细颈、垂腹、圈足的形状),再加上这种名酒长期盛行不衰,酒瓶的形状也逐渐为人们所熟悉,久而久之,人们便把装着“玉壶春酒”的瓶子叫做“玉壶春瓶”。而称酒为“春”,由元代开始延及至今,比如现今的名酒“剑南春”、“五粮春”等等都是很好的例证。
& && &&&这件玉壶春瓶的入藏经历也是极富传奇色彩的。此瓶原应藏于清宫,几经流散,后被寓居于天津的潘之翘收藏(潘之翘曾在民国大总统曹琨属下担任军医处长的,此人出身军医世家,解放后曾任天津文史馆馆员),20世纪60年代,天津文物界并不知此物,直到北京的韵古斋来津以1.2万人民币购得此瓶后,按当时文物收购的政策向天津文物管理部门申报后才被发现。当时规定文物商店跨省市收购文物,必须与当地文物管理部门知会,而且必须要将所购文物交本地文物管理部门验看,如该省市需要,便以加一成的价格优先售予该省市的国有文物收藏机构。
& && & 2005年10月一个清乾隆御制珐琅彩双耳瓶在香港苏富比拍卖公司以1.1548亿港元成交,这个成交价是全球清代瓷器的最高拍卖价。而那件珐琅彩双耳瓶和咱们看到的这件玉壶春瓶的纹饰相似,也是乾隆皇帝赏玩之物,瓶腹部主题纹饰绘花石锦鸡图.
泡网分: 62.646
帖子: 16720
注册: 2009年09月
清珐琅彩芍药雉鸡图玉壶春瓶
泡网分: 62.646
帖子: 16720
注册: 2009年09月
清珐琅彩芍药雉鸡图玉壶春瓶
泡网分: 62.646
帖子: 16720
注册: 2009年09月
清珐琅彩芍药雉鸡图玉壶春瓶(局部特写)
泡网分: 62.646
帖子: 16720
注册: 2009年09月
天津博物馆的珍品欣赏暂时告一段落,但天津博物馆的收藏故事却远远没有结束,继日天博新馆开幕,三大陈列首先亮相之后,9月30日中秋佳节之际,天博又有8个新的专题陈列对外开放,丰富的展品,全新的布置让人耳目一新。稍后我们还会陆续深入介绍这些专题陈列。
& && &中华博物馆探宝第5集,到此结束。更多珍宝,还在后面......
首贴备份:
暂别长沙,一路北上,我们来到位于渤海之滨的天津
天津地处九河下梢,河与海的撞击融合形成了其兼收并蓄的文化特性,培育了浓厚的文物收藏传统,天津得以汇集大量价值极高的传世文物,天津博物馆的收藏,以数量之丰富,质量之精湛 ,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其中更不乏堪称国宝的名贵珍藏。
本集,我们将深入欣赏荟萃了天津博物馆最具代表性的艺术珍品的“耀世奇珍”特展....
泡网分: 62.646
帖子: 16720
注册: 2009年09月
中国国家博物馆
& && & 中国国家博物馆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与人民大会堂遥相呼应。2003年2月在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两馆合并的基础上组建成立,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是以历史与艺术并重,集收藏、展览、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博物馆,其规模也位居世界博物馆前列。& && &&&
& &&&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前身为日成立的“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同日,更名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1959年更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前身为1950年3月成立的国立革命博物馆筹备处。1960年正式命名为“中国革命博物馆”。 1959年8月,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的两馆大楼竣工,为建国十周年十大建筑之一。同年10月1日,在国庆十周年之际,开始对外开放。
& && & 2007年3月至2010年底,中国国家博物馆进行了改扩建工程,馆舍总建筑面积19.19万平方米,硬件设施和功能为世界一流。藏品数量为100余万件,展厅数量为48个,新国家博物馆地上共有三层展厅,南北对称。超过1000平方米的展厅有49个,其中,最大的展厅为地下一层的常设展览(古代中国)所在的展厅,面积为10000平方米,单层高度近40米。其中艺术长廊“南北轴线”长330米。 
& && & 在这一世界最大的博物馆内,世界一流的硬件设施和功能设置,将为公众提供高品位的历史和艺术类的展览以及其他文化休闲服务。不仅荟萃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艺术,见证中华民族百年的复兴之路,而且还有全方位和系列性的反映和表现世界文明成果的高品质展览。
& && & 中国国家博物馆常设陈展目前有,基本陈列:《古代中国》和《复兴之路》。专题陈列:《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中国古代玉器艺术》、《中国古代钱币艺术》、《中国古代瓷器艺术》、《中国古代经典绘画艺术》、《馆藏现代经典美术作品》、《馆藏非洲雕刻艺术》等。即将开展的还有《友好往来,历史见证——党和国家领导人外交活动受赠礼品展》和《明清家具艺术展》。国际交流展:《瓷之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艾伯特博物馆馆藏瓷器展》和意大利《佛罗伦萨与文艺复兴——名家名作展》。还有若干临时展览。
泡网分: 62.646
帖子: 16720
注册: 2009年09月
国博巨大的西走廊
大英博物馆、卢浮宫我都去过,别算藏品,这个走廊算是盖过它们了,呵呵。
泡网分: 62.646
帖子: 16720
注册: 2009年09月
沿西走廊从电梯下到地下一层,中国古代陈列的高墙上,一面巨大的中国立体地图扑面而来。
历史的尘烟散去,国博历史业已百年,真不知百年之后,当我们的子孙站在这面墙下,这版图又将有什么新的变化?!
& && &作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之一,&古代中国陈列&共10个展厅,以珍贵文物为主要见证,系统展示中国从远古时期到清末的漫长历史进程,全面展现中华文明持续不断的发展特点和各族人民共同缔造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彰显中华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
& &&&该陈列继承原&中国通史陈列&的诸多优点,吸取近年来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又多次听取国内多位知名专家的意见与建议,最终精选2520件展品(含文物藏品2026件,其中一级藏品521件),以“远古时期”“夏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辽宋夏金元时期”“明清时期”等8个部分展现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让我们首先来进入“远古时期”陈列,看看我们老祖宗的生活点滴。
泡网分: 62.646
帖子: 16720
注册: 2009年09月
& && &远古时期(约200万年前—约公元前21世纪)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两个阶段。旧石器时代人类使用打制石器、木棒等工具,从事采集、狩猎活动,完成了从直立人、早期智人到晚期智人的进化过程。新石器时代人们使用磨制石器,制作陶器,发明了农业和养畜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逐步分化,出现了权贵阶层及相应的礼仪制度,在聚落分化的过程中涌现出众多城堡,社会开始向早期国家过渡。
第一单元 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及生活  
& && & 旧石器时代早期是指大约200万年前—20多万年前这一历史阶段。生活在这一阶段的人类被称为直立人。中国是人类进化的重要地区之一,有丰富的古人类化石遗存。距今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是中国发现最早的直立人,稍晚的直立人有蓝田人、北京人、郧县人、和县人、汤山人等。直立人使用打制石器、木棒等工具,从事采集、狩猎活动,已经学会控制用火,逐渐改变了自然和人类本身
国博展出的一件云南“元谋人”上门齿(约170万年前,也是复制品)我没有拍,那么历史来源最早的一件展品就是下面这个:
蓝田人头骨(复制品)
旧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115万年-110万年).
原物1964年陕西蓝田公王岭出土.国博展出的是复制品,我们曾经在第一集陕西历史博物馆中看过真正的蓝田人头骨。
泡网分: 62.646
帖子: 16720
注册: 2009年09月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北京人头盖骨........的复制品,真品呢??早丢了!关于北京人头盖骨遗失之谜,可以写上一本曲折的小说,至今,中国政府还在世界范围内寻找这件珍贵的文物。
北京人头盖骨(复制品)
旧石器 旧石器时代早期 距今约28-23万年
原物和1966年北京房山周口店第一地点出土& && && & 颅长21.3厘米
& & 这件头盖骨的原物是1966年发掘北京猿人洞上部堆积时发现的一块枕骨,该枕骨恰好可与1934年和1936年在这个地点附近发现的两块颅骨碎片模型相拼合,复原出一个完好的头盖骨。这是现在仅存的北京直立人头盖骨,为一青年男子,脑量为1140毫升。
& & 北京人遗址的发掘开始于1921年。日裴文中主持周口店发掘时发现了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这个发现轰动了整个世界。自1927年至1937年,考古工作者在北京人遗址共发现了北京人头盖骨5个、面骨6件、颅骨碎片15块、下颌骨14块、牙齿147枚,股骨残段7段、肱骨残段2段、锁骨1根、月骨1件。这些化石资料共代表了40多个不同年龄的个体,但均在日本侵华战争中丢失。1949年9月贾兰坡等主持了中断长达12年之久的北京人遗址的发掘工作。此后还多次对该遗址进行发掘,陆续有一些新的发现。
& & 据从化石上得到的信息,可知道北京人的一些体质特征:与猿类相比,北京人的颅高、颅长和颅宽的指数都远远超过猿类。与现代人相比,北京人的头盖骨低平,颅骨的最宽处靠近耳孔上方,具有原始性,肢骨则较具进步性。根据肢骨长度,可推断出北京人的身高大约为157厘米。这种情况反映出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身体各个部分发展的不平衡性。直立人首先是直立行走,用手制造和使用工具从事劳动。手和脚首先得到发展,然后才是大脑的发展。
泡网分: 62.646
帖子: 16720
注册: 2009年09月
就是这样一块块不起眼的石头,浸透了老祖宗们多少的汗水甚至鲜血.....
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工具
& && &受地理环境的制约,中国旧石器时代的石器以秦岭为界,大致可分为南北两大系统,北方以小型石片石器为主,南方以大型块状毛坯或砾石制成的石器为主,在不同地区还存在多样性的特点。
泡网分: 62.646
帖子: 16720
注册: 2009年09月
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工具
& & 通过目前全国各地的考古发现,人们对旧石器时代的认识有了一定的依据。不光如此,对于我们的先人是如何打制石器的,也有了一些研究。
  a.碰砧(zhen)法:以较小块石料向另一块作为石砧的较大的自然砾石上碰击,碰下来的石片经过第二步加工(第二部加工有锤击法、指垫法、压制法等)即可作为工具使用。  
 b.摔击法(投击法):将选择好的石料放在地上,然后手握另一块石头摔技放在地上的石料,以此打下所需要的石片。
 c.锤击法:吧选择好的一块石料放在地上,然后手握一块石头作为石锤去锤击石料。  
 d.砸击法(两极打击法):把选择好的一块石料放在另一块作为石砧的大石块上用一只手辅助,然后用另一只手握着石锤砸击放在石砧上的石料。
 e.间接打击法:在选择好的一块石料上面放置一根木棍或者骨料,然后再用一块石头作为石锤,用力捶击木棍或者骨料,把重力传递到石料上,使其剥落下石片。
  砍砸器:以石片、石核或砾石打制而成,个体大而重。
  刮削器:多用小块石片加工而成。我国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常见的石器器形。
  尖状器:顶端有一个尖刃,多经二次加工修整。  
&& 雕刻器:多用小石片加工而成。先在小石片的边缘打出一个斜向小平面,然后再错开一个角度打去另一块石片。两石片疤痕相交处,即为该器的刃部。  
&& 斧形器:多为经两面修理打制的石核工具。一端有刃,另一端为手握的柄部。
  镞形器:多用压制法加工而成。其尖端锋刃往往向一边歪斜。   
& & 刀形器:石片的一侧较厚,似为刀背。
  石球状器:一般也称为“石核工具”,呈不甚规整的球形,通体经过加工修整,球体上有明显的剥片疤痕。
泡网分: 62.646
帖子: 16720
注册: 2009年09月
旧石器 旧石器时代早期 距今约30万年
1958年北京房山周口店第一地点出土
& && && &&&
& && &用火是人类适应自然与改善生存环境关键的一步.
& && &早在距今约200万年-20余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北京人”已经学会了使用自然火,并能保存火种。他们用火烧烤食物、照明、取暖和驱赶野兽,促进了身体特别是大脑的发展,提高了适应和改变自然的能力。  
& &&&这些烧骨是北京人用火的证据之一,上面的烟熏痕迹可能是烧烤兽肉时造成的,也可能是因为兽骨带有油脂,有时被北京人当作燃料造成的。1929年,在北京人遗址中首先发现了火烧的鹿角,以后陆续发现了大量的烧土、烧石、灰烬和烧过的各种动物骨骼等用火遗迹。
& & 关于周口店的用火遗迹,是做过缜密研究的。早在1930年法国地质学家德日进(Pierre Teilhard de&&Chardin)就曾将周口店第一地点的“有色骨骼和鹿角”带到巴黎博物馆,请该馆矿物研究室的人员对标本进行了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这些骨、角标本上的黑色物质并非有色金属的污染,而是燃烧的结果。 本帖最后由 情枭的黎明 于
21:02 编辑
泡网分: 62.646
帖子: 16720
注册: 2009年09月
这,又是什么动物的骨骼???
泡网分: 62.646
帖子: 16720
注册: 2009年09月
鸟骨、沙鸡骨
1958年北京房山周口店第一地点出土
泡网分: 62.646
帖子: 16720
注册: 2009年09月
葛氏斑鹿鹿头、鹿角及下颌骨(上),肿骨鹿下颌骨化石(下)
& && &在北京人遗址中,除发现采集食用的朴树籽外,还发现了大量的动物遗骸,其中肿骨鹿化石有2000多个个体,斑鹿化石有1000多个个体,说明肿骨鹿和斑鹿是北京人狩猎的主要对象。根据两种鹿角不同的保存状况推测,北京人在夏末秋初时狩猎斑鹿,在秋末冬初时狩猎肿骨鹿。
葛氏斑鹿角及下颌骨化石
旧石器时代早期 距今约50万年
年北京房山周口店第一地点出土
鹿角长36.5厘米,宽13厘米;下颌骨长12厘米,宽4厘米
& & 葛氏斑鹿与肿骨鹿、中国缟鬣狗、杨氏虎等动物是华北中更新世特有的类型,其化石一直被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们视为一种标准的地层化石,即凡是在地层中见到这几种动物化石,就基本上可以肯定其时代属于中更新世,所以葛氏斑鹿不仅仅是北京人狩猎的对象,还是划分时代的一个标尺。
& & 在北京人遗址出土的动物化石中食肉类很少,肿骨鹿和葛氏斑鹿等食草类动物占多数。这些化石很少是完整无损的,不少被烧过,已经变形变色。从此我们不难推测出北京人的食谱,是以食草食类动物的肉类为主,葛氏斑鹿和肿骨鹿是他们的最爱。一开始他们并非认识到这两种鹿肉的美味,而是发现这两种鹿类相对比较容易捕获,特别是对狩猎者难以形成人身的危害,鹿角还可当挖掘棍,吃剩的鹿骨还可用作烧火的原料。
肿骨鹿下颌骨化石& &
旧石器时代早期 距今约50万年
1958年北京房山周口店第一地点出土
长24.5厘米,宽14厘米
& & 狩猎是北京人为了生存经常从事的一项活动。在龙骨山堆积中,凡是北京人居住在洞穴的时期,这一层位肉食动物的化石就比较稀少,食草类动物的化石则占较大的比例,食草类动物中又以肿骨大角鹿和葛氏斑鹿的数量最多。这种现象恰恰反映出北京人是以狩猎食草动物为主的。除鹿类外,李氏野猪、德氏水牛和三门马等,都可能是北京人狩猎的对象。
泡网分: 30.478
帖子: 7899
注册: 2006年01月
情枭的黎明 发表于
中国国家博物馆
& && & 中国国家博物馆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与人民大会堂遥相呼应。2003年2月在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两馆合并的基础上组建成立,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是以历史与艺术并重,集收藏、展览、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博物馆,其规模也位居世界博物馆前列。& && &&&
& &&&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前身为日成立的“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同日,更名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1959年更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前身为1950年3月成立的国立革命博物馆筹备处。1960年正式命名为“中国革命博物馆”。 1959年8月,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的两馆大楼竣工,为建国十周年十大建筑之一。同年10月1日,在国庆十周年之际,开始对外开放。
& && & 2007年3月至2010年底,中国国家博物馆进行了改扩建工程,馆舍总建筑面积19.19万平方米,硬件设施和功能为世界一流。藏品数量为100余万件,展厅数量为48个,新国家博物馆地上共有三层展厅,南北对称。超过1000平方米的展厅有49个,其中,最大的展厅为地下一层的常设展览(古代中国)所在的展厅,面积为10000平方米,单层高度近40米。其中 ...
片子拍得有想法啊。
情枭兄还真是博物馆专家,认真研究过这么多博物馆,佩服!
泡网分: 30.478
帖子: 7899
注册: 2006年01月
情枭的黎明 发表于
战国楚王鼎
& && &造型雄浑敦厚,是出土楚铜器中的重要代表。
& & 寿县位于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的南岸,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古城。距寿县东南约25公里,有个叫朱家集的地方,再向东南不到两公里就是李三孤堆。这个大土堆子高出地面两米以上,直径约百米,村民中早就流传着堆里埋有宝物的说法。
  1923年前后,当地村民们在田间农作时,经常会捡到一些铜车马件、铜镜、带钩,甚或是铜鼎、铜壶等重器。那个时候,就有国内外的一些古董商前来收取古物,村民们渐渐知道这些东西原来价值不菲。1933年至1935年间,由于当地发生了严重的灾荒,民不聊生,于是就有一些地方乡绅联合那些胆大的村民,挖取古物卖钱。据说当时挖出了大大小小3000余件,辗转运至上海、南京等地兜售,一时间轰动全国。安徽省主席陈调元得知后,下令禁止盗挖。后虽仍有一些盗掘行为,但大的气焰已被打压下去。
  没过多久,真正疯狂而野蛮的挖宝行动出现了。由于安徽省主席换成了第五战区总司令李宗仁,大小军政官员就换成了桂系人马。地方乡绅为了讨好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十一集团军总司令李品仙,投其所好,向他透露了大墓的讯息。1938年,李品仙命令驻扎在寿县的部队开挖大墓,一直挖出了棺椁。盗墓期间 ...
咋看像高压锅似的
泡网分: 62.646
帖子: 16720
注册: 2009年09月
大树迎风 发表于
片子拍得有想法啊。
情枭兄还真是博物馆专家,认真研究过这么多博物馆,佩服!大树兄过奖!
泡网分: 62.646
帖子: 16720
注册: 2009年09月
原始牛犄角
旧石器中期(距今约20余万年-5万年)1954年山西襄汾出土
& &&&我国最早的原始牛见于山西襄汾县丁村遗址。角心粗大,角的直径缓慢减小,横断面呈椭圆形,角心外面有显著的粗沟和小孔。
&版权所有:&&桂ICP备号&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代染指常用来指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