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已经衰退,西欧的衰退也我们的时代即将来临临,韩国什么时候开始衰退呢?

同为亚洲四小龙的台湾为什么没有发展出如同韩国那么发达的汽车产业?
台湾和韩国的区别
利益相关,裕隆员工,这题明天答!——————有一个赞,也是支撑我回来的动力,我回来答题了——————原则上,不给转载,相关引用版权属原作者!!本文有点跑题,仅对台湾裕隆产业做说明,同时夹带部分私货,做为前东风裕隆员工,直接回答台湾裕隆的历史!为什么?因为裕隆是台湾的十强企业,蒋委员长扶持起来的,是国民党坚定的!裕隆就代表台湾的汽车产业!在这一点上,蒋委员长并不输给毛太祖,两位领袖都坚持“华人一定要有自己汽车工业!”老蒋搞的那个活动好像叫做“发动机”救台湾!这里为蒋委员长点个赞!------------------------------------------------------------分割线------------------------------------------当时台湾乱七八糟的,基础工业差得很,汽车这个倒霉催的行业是很难搞的,倒是我泱泱中华总有些牛逼人,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不要问我为什么要在这里用这个,我也不知道),这里出现了一对华人夫妇,严庆龄先生和吴舜文女士!阿拉是上海淫拉~~两口子当时跟着国民党一起过去的,响应了党(不要在意那个党了)的号召,上山下乡,折折腾腾,然后就在1953年组建了我华人近代史上第二个汽车公司,为什么不是第一个?因为我们大天朝的长春一汽也在日组建了,而裕隆汽车是9月10日,落后那么一丢丢。——————插播,毛太祖又盖了蒋校长一个大帽————————好了,闲言少叙,我们书归正文,让我们继续看裕隆的发展历史。为便于观察,分成几个阶段,以“● ”为信号。(部分转载,版权归裕隆及原作者)● 台湾“车王”创立
◆年:裕隆为台湾装上了“发动机”废话不多说,1953年严吴两口子领军开搞,经过无数奋斗和蒋介石的支持,终于在1955年,裕隆人生产出第一台属于台湾人的自主发动机。这台发动机的参数是排量为2.2升,最大可输出75马力,这台发动机的性能在当时还是比较强悍的。噗灵噗灵的~~O(∩_∩)O~~1956年与威利斯合作,裕隆首辆汽车诞生
1956年,裕隆与美国威利斯进行了技术合作,制造出台湾第一辆吉普车LY-1,这款吉普车主要是为了满足政府和军队的用车需求。噗灵噗灵的~~O(∩_∩)O~~
没图我说个jj!裕隆LY-1的原型车是朝鲜战争时期美军的主力车型“威利斯M-38”。裕隆LY-1装配了裕隆自主生产的2.2升75马力发动机,最高时速可达96KM/H。后续还推出了装备同样发动机的旅行版LY-4,但最高时速下调到90KM/H。由于当时威利斯只提供技术,所以裕隆LY-1的研发过程非常辛苦。裕隆通过大批量采购来解决转向和刹车的零部件需求。据说最难搞的车身,是先用水泥铸出大体的外观,然后再由技师一点一点雕刻而成。24K纯坑啊。————插播新闻,1956年长春一汽开始组建————————————蒋说顺子!毛说,压死!
————————
1957年时台湾民众对裕隆LY-1充满怀疑,严庆龄为了证明中国人也能造车,他特地为裕隆LY-1举办了一场台北到高雄的长途路试,来证明裕隆LY-1的性能。这次路试非常成功。总之呢,卖的还不错。下面转身来了! 下面转身来了!!下面转身来了!!重要事情说三遍!● 以市场换技术,裕隆走上合资道路 ◆:裕隆汽车与日产汽车合资并产出青鸟701
1957年,还在蹒跚学步的裕隆和日产汽车签订了技术合作合约。这无疑是给裕隆汽车提供了学步车,能够让裕隆更快的自我行走。现在,裕隆汽车公司成为日产汽车在全球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继续盗图!————插播,我估计老蒋也是恨日本恨的牙痒痒的,实在没辙才低头啊————————插播,我估计老蒋也是恨日本恨的牙痒痒的,实在没辙才低头啊————1960年,裕隆正式更名为“裕隆汽车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同年,裕隆与日产的处女作裕隆青鸟YLN-701悬挂裕隆的标志问世。此后,裕隆生产的所有汽车(包括与日产合资生产的日产汽车)都悬挂着裕隆的商标在市场上销售。这个车长这个样子滴~~~噗灵噗灵的~O(∩_∩)O~噗灵噗灵的~O(∩_∩)O~但是,卖不好!!因为这个车啊是以CKD的形式在台湾组装的,销售价格和进口车一样,所以穷人买不起,富人都去买进口车了。哦,这个车还有一个VIP蒋介石版本,跟咱们那个首长检阅的红旗一个性质,都是特质的,没图我说个JJ!这不是事啊。。。老蒋愁死了,不行,老子自己干!!●裕隆自主品牌的第一次尝试 ◆年:裕隆汽车零部件体系创立,大力培养汽车工业人才
裕隆汽车在1969年-1980年间飞速发展,新建了多家工厂来满足台湾对汽车的需求。光是1969年,裕隆就成立了两家零部件公司,生产汽车玻璃、安全带的裕盛工业公司;生产汽车座椅,弹簧的友联车材公司。1970年, 裕隆成立了三光齿轮制造公司,生产汽车后轴,传动轴。同年,裕隆还启用了台湾第一套大型电镀漆设备。1978年,裕器工业公司成立了,公司主要生产汽车仪表和保险杠。
此外,这一时期裕隆创始人严庆龄夫妇出资成立“严庆龄工业发展基金会”、“台湾大学严庆龄工业发展基金会”和“工业研究中心”、“国立成功大学严庆龄工业技术研究发展中心”,为台湾提供了大批汽车研发、制造的人才,为以后裕隆的自主品牌研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汽车女王正式授命,裕隆自主首次亮剑
1981年,抱病5年的严庆龄于3月20日与世长辞,享年73岁。台湾汽车工业的第一人从此画上句点,吴舜文强忍丧偶之痛,在68岁高龄的时候正式担任裕隆集团的第二任董事长。
1982年8月,裕隆汽车在桃园龟山设立了工程中心,从事汽车开发设计和实验研发等工作。工程中心的成立为以后裕隆汽车公司的第一代自主品牌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也奠定了裕隆能够引领车坛的优势。
同年,吴舜文为了实现为中国造出自主汽车的心愿,在股东日产汽车的极力反对下,毅然决然的要推出台湾人自己的自主品牌。那时裕隆的总资产还区区不倒60亿元,吴舜文拿出了裕隆三分之一的资产用于研发自主车。五年后,裕隆的第一款自主车型飞羚101在裕隆汽车工程中心顺利诞生。———————这个吴女士真是
值得尊敬!!———————飞羚三部曲(一):飞羚101
1986年,第一代飞羚101(Feeling YLN-101)于10月25日发布,直至1988年停产,共计销售出16653部。飞羚三部曲(二):飞羚102
1989年,裕隆为了一改101在人们心中的印象,推出飞羚101的小改款车型飞羚102,飞羚102在年间内共售出6,925台。飞羚三部曲(三):精兵
精兵是“飞羚三部曲”的最终章,于1992年开始销售,车头改挂裕隆汽车工程中心的YATC标,也是裕隆汽车在裕隆标志时代的最后一款作品。此外,除精兵车系外,裕隆生产的所有汽车全部改挂日产标志。裕隆虽然失败了,但没有裕隆汽车当年的坚持,台湾汽车工业不可能在90年代以符合华人、甚至亚洲消费者胃口的能力,加入国际汽车工业分工的行列。●裕隆巨亏、严凯泰上任后又重获生机 ◆年:遭遇危机,少主中兴,力挽狂澜
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的裕隆汽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四大危机。首先,裕隆汽车内体系的官僚化、办事低效率。第二,飞羚系列的诞生,导致裕隆与日产的矛盾愈演愈烈,日产几乎不再提供新车型让裕隆生产。第三,裕隆与“国产汽车”分道扬镳,导致了裕隆销售渠道的混乱,造成有车无市的局面。第四,便是投入了巨大财力物力的飞羚系列亏损失败。这几项重大危机导致了裕隆汽车在年间持续亏损。
严凯泰上位后积极改正与日产的关系,于1996年推出裕隆和日产共同研发的日产风度,正式扭转了裕隆亏损的现状。首批上市的车型装配了型号为VQ20DE的2.0升发动机。当时电视广告以媲美劳斯莱斯的静肃性为主题,成功吸引消费者的注意,迅速缔造销售佳绩。1996年9月裕隆汽车又生产了装配型号为VQ30DE的3.0升发动机的日产风度。这个车要贴图!好了,现在开始,我们的篇幅终于要转向大陆了!◆:裕隆汽车与大陆合作单方失败
2000年,裕隆汽车与东风汽车共同组建风神汽车公司,裕隆占股25%。风神汽车主要生产拥有日产技术的风神蓝鸟。2001年,风神蓝鸟在内地上市,上市后市场反应强烈,销售业绩非常惊人。2002年,东风风神汽车与日产汽车正式合资,组建了东风日产,裕隆非常被动的为东风和日产做了一次媒人,并且迅速的被东风风神边缘化。(咳,利益相关,不予评论)这个车出现之前,现在的东风日产也是活的很惨的,就靠这个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这个车出现之前,现在的东风日产也是活的很惨的,就靠这个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但是我们这里重点讲台湾,蓝鸟的事情中国好找,可以自行百度。画面转回台湾!!◆与通用坎坷的合作●裕隆汽车的自主品牌再次亮剑 ◆:裕隆luxgen的诞生与发展
进入到21世纪的台湾,汽车保有量早已饱和。由于台湾经济首全球经济萎靡的影响使得台湾汽车销量不断下降。严凯泰注意到危机将再次来临,他下定决心再次推出自主品牌来争夺台湾以及全球市场,此举得到吴舜文的鼎力支持。2008年6月,裕隆汽车成立了纳智捷汽车公司,研发和销售新的自主品牌“luxgen”。2009年:luxgen 7 mpv发布
2009年,luxgen以华系车的身份面向全球发布,同时还发布了首款车型luxgen 7mpv和THINK+智能资讯平台。
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下, luxgen7 mpv的底盘系统借鉴了雷诺espace,所以后悬挂是非独立的 ,而且这个非独的设计一路保持到了后面的大7 SUV和纳智捷5 sedan上面。这个设计一度导致纳智捷的车子舒适性大打折扣!!!不能不吐槽啊~顺便吐槽一下这些破名字,企划部你们市场调研的时候能不能听听我们销售公司的意见啊!能不能啊!画面再转一下!!!●东风、裕隆再度牵手,打造华系品牌“纳智捷” ◆两岸共同打造华系车
日,东风汽车公司与台湾裕隆集团正式签署合资合同。luxgen正式登陆内地,东风裕隆的新品牌被命名为“纳智捷”。从此,两岸再度联手,共同打造华系车。2010年9月,裕隆汽车和东风汽车正式合资成立东风裕隆汽车公司,首款合资车型选择了luxgen 7 suv,在内地生产后被命名为纳智捷大7 suv。日,首款车型东风裕隆纳智捷大7 suv在杭州正式下线,并于9月30日正式上市。我还有这个车辆下线的纪念茶杯呢,虽然是破缸子,但是搬家掉了。。。还是有点可惜啊!!!2012年,计划在内地投产 7 、 5 Sedan。2013年到2014年,量产了优6SUV,这个车销量不错,其实开着挺好的,内饰配置也很不错!今年4月15日,新款纳智捷5 Sedan改名为“今年4月15日,新款纳智捷5 Sedan改名为“” 重新对外发布。好了,累死了~~~~好了,累死了~~~~事实上我已经离职了,所以这个绝逼不是软广,说起来伤感,我们营销的老大前几天也离职回美国了,领导保重,上老领导经典造型图!你还不点个赞?!你还不点个赞?!
原文写于2012年8月,本为戏谑之作,文中有不少对韩国的歧视性用词,后经知友指出,现改正。---------------------韩国是举国体制,在韩国经济发展最好的时期其实是独裁时期,集全国之力建设了大量钢铁、机械等重型工业;这些东西很好的被保留了下了,并成了后来造船、汽车产业的基础;相比汽车,韩国的造船一度在年制造吨位上领先全世界,这几年才被中国超过。即使民主改革后,重商主义在韩国还是有很大的市场,具体体现在对重要企业不遗余力的扶持上。台湾当时也是举国体制,但相对而言其实zf对于经济的控制力弱得多,发展的主力是民间资本,产业布局主要在轻工业,之后转为it业。特别是在中朝门户开放之后,台资在内地投资收益大增,自此台资缺乏创新动力,在it革命阶段成为重要的制造工中心,却未产生顶级的企业。汽车这种东西需要巨大的资本金和市场,韩国的保护主义和举国体制保证了汽车产业的发展,而台湾第一民间没有这么大的资本,第二汽车市场是开放性的,本土车型毫无市场。这就造成了两者在产业上的差距。其实更具代表性的问题是热日本、韩国、台湾这三个在电子领域都占有重要地位的区域,为何日本辉煌过,韩国正在辉煌,台湾却一直给别人打下手?
严重不同意第一名的答案关于大陆部分的私货。首先要搞清楚两个事实。第一汽车产业只是一个或者一部分产业的集合而既不等同于整个重工业也不等同于整个国家的产业。第二你所说的汽车产业只是小型乘用车产业吧,台湾是不行但是大陆在重型及特种车辆上是哪点不如韩国了?那么既然小型乘用车产业不是国家产业的全部甚至不是最重要一个。其发展的好坏自然就不仅是技术能力与市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国家的战略优先程度。这下问题就很明显了,是先发展跟科技国防密切相关的重工业还是小型乘用车?是先发展能直接快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轻工业还是小型乘用车?是先发展国家建设中更急需的重型特种车辆还是小型乘用车?在慢慢恢复起步的时候就开始完全没有战略紧迫性的小型乘用车产业就叫有决策层有长远眼光?在目前大陆技术整体相对薄弱但拥有基本齐全的产业门类而韩国甚至日本还有很多产业是完全空白情况拿小型乘用车的状况说明中国产业薄弱?至于你所说的不要提建国那些机械厂我就呵呵了。
没想到一年前回答会有如此反响在最近。鄙人当初回答太过粗糙语法错误多,今日将更新。update: 你说我就随便写个答案玩一玩,其余人不但不好好回答问题还专门占空间开个回答来反驳,而且就是那种为了刷存在感的反驳。既然你们觉得我原回答雷声大雨点小,那我在更新后把日本,台湾和韩国发展经济所有原因写出来。看不懂的就自己去搜。亚洲经济发展离不开一个特有名词:developmental state。来自芝加哥大学教授Johnson。 原本来自MITI这本书(MITI是日本一个部门,现在叫METI),描述亚洲各国经济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支持,这一特殊形态被成为developmental state。但是成书之后,日本在广场协定后慢慢(记住看清楚了,日本经济危机是慢慢发生的)走向经济衰落,人们于是用这个词描述其他兴欣的亚洲经济体:台湾和韩国。提示:在本文中,台湾作为特殊的一个地区出现,不属于任何国家。本人没有任何倾向,一切以学术界公开的定义为准。(你要是非要争论台湾属于哪里,我只有蛤蛤你)。知呼朋友如果想知道为何台湾和韩国汽车产业区别,答案十分简单。但,那样容易对于理解现代社会以及亚洲四小龙概念造成误解。我希望看完此题朋友明白,四小龙不是一个简单概念而是一个真正存在历史中的传奇,一个值得中国借鉴的历史经验。我选择的四小龙不是传统意义定义的4小龙而是我选择更具代表性的4个(看清楚了,我这四小龙是我自己选取,阅读障碍者请看清楚)。我选择的国家和地区为:日本,韩国,台湾和香港。4个完全不一样的经济形态,4个第一次向欧美挑战的亚洲经济体。但是这些经济传奇开始前,我们得先回到二战后美国,那里才是亚洲梦开始地方。年期间,美国国内超级市场(supermarket)极速发展,沃尔玛(walmart)jc penney等知名大型超市和销品茂开始在全美建立连锁店,这个阶段蓬勃发展主要因为:美国国内中产阶级数量大量增加,美国大力发展高速公路货物运输更加方便,和 普通民用科技进步。第二时间段是1965,从这年开始,由美国主导得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由供应市场(supply)转变为需求市场(demand),怎么说呢,就是顾客成了真正上帝。在1965年前福特汽车有句经典名言:你可以购买任何颜色汽车,但我们只生产黑色。第三时间阶段是1975年,在1975年之前美国进口亚洲商品种类基本是一样的,但是75年后美国开始选择在不同地区进口各种不同商品(日本的文具,韩国的衣服之类)。那么期间亚洲各国有什么变化呢?稍后提到。因为我以上提到3个原因,西方国家对于民用商品需求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且在此时越南战争问题矛盾加深,美国把部分工业生产基地迁移到亚洲国家,这就算是一个简单的亚洲工业化革命开始。(明日再更)第一个国家我先从韩国说起,韩国是合法的日本殖民地在二战结束前。日本在韩国大力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在朝鲜战争后,韩国重新建立新的经济体系,在殖民时期创立的chaebol(我不知道怎么翻译,就是大公司之意)起到关键作用。第一类:日本韩国,以大公司为主的出口贸易第二类:台湾香港新加坡,以小公司为主的出口贸易。这是最重要的原因解释为何韩国有汽车工业,台湾没有但是加工企业发达。首先我们来看到是日本和韩国的财阀集团,韩国的成为chaebol,日本在二战前财阀集团叫做zaibatsu战后是keiretsu,虽然中文翻译都叫做财阀,但是本质是不一样,zaibatsu和chaebol比较类似,公司是由家庭组成,股东不多,高度集中权利并且商品都是针对韩国国内市场,请注意:国内市场。韩国现在经济大量依靠这些财阀。第二日本的zaibatsu和keiretsu有何不同呢?zaibatsu类型的巨型公司类似于二战前三菱集团属于权利高度集中,拥有帮助征税收,生产军火等较大权利。二战后的keiretsu类型的公司,比如新三菱集团股份被重新分配,更多集中在商业经营上,并且国内外贸易双重发展,这也就是为什么日本是最先开始和美国进行贸易的亚洲国家原因。在这里我简单提一下这些公司的模式:vertical 和 horizontal,横向和纵向发展两种形式。三菱为例,他是横向发展公司也是纵向公司,横向指公司商品覆盖一切于本身有关的类商品,纵向指公司发展需要依靠银行,工厂和研究所之类的支持,但是该公司拥有一切资源。所以类似中石油就不属于其中任何一种。那么为何韩国的汽车工业如此发达:建议有条件朋友阅读以上我的英文答案,因为有些答案我实在我不知道中文如何表示。简单翻译来说:大公司和政府紧密链接,大公司拥有各种研究条件然后政府政策支持并且提供银行贷款,并且鼓励这些财阀创造出口市场,这鼓励发展了重工业。韩国政府汽车工业发展离不开美国汽车需求量增加,韩国汽车工业先以制造零部件为主要支柱产业,在75年左右美国减少进口额后,财团决定自己命名汽车品牌进军海外市场。日本韩国产品是以和欧美竞争为主要目的存在的。建议有条件朋友阅读以上我的英文答案,因为有些答案我实在我不知道中文如何表示。简单翻译来说:大公司和政府紧密链接,大公司拥有各种研究条件然后政府政策支持并且提供银行贷款,并且鼓励这些财阀创造出口市场,这鼓励发展了重工业。韩国政府汽车工业发展离不开美国汽车需求量增加,韩国汽车工业先以制造零部件为主要支柱产业,在75年左右美国减少进口额后,财团决定自己命名汽车品牌进军海外市场。日本韩国产品是以和欧美竞争为主要目的存在的。这时候台湾怎么样呢?首先,我在这里表示,台湾问题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台湾人日本情节。在日本殖民时代结束到1975年,台湾经济是以农作物出口为主,并且主要贸易对象是日本。此时的韩国已经开始发展重型工业,所以台湾起步很晚。台湾政府的类型和韩国不一样,韩国属于高度集中的中央政府,台湾属于精英政府。何为精英政府?政府属于少部分人手里。在台湾内部,由于亲日亲大陆和亲国民党不同派别存在导致政府凝聚力是远远小于韩国政府的。此时蒋介石推行的白色恐怖更是决定科技发展受到限制。在蒋经国的政府改革后,政府定位的经济策略是:将市场让给别人,主要注重加工业,一开始是以塑料化工为主。随后在芯片制造业中,最先革命性创造芯片工厂更是让欧美震惊拿下大量订单。讲到这里我们可以说一下台湾学生游行事件,这件事情马英九是没有办法的,台湾从1975年开始经济模式就是:看别人脸色吃饭。现在大陆是最大贸易商,大陆要占你便宜你没办法,你得赚钱所以你的听话。当然政府听话大陆的话,学生就觉得自己主权没保障,所以有些人还是naive。那么这时候1975年左右,在欧美汽车工业成熟,日本韩国汽车加工业发达情况下,台湾一无重工业基础,二无大财团支撑(前面提到台湾经济是依靠规模中小企业发展进出口轻工业贸易),这时候选择贸然进入汽车市场就是一种愚蠢行为。我曾经有一个presentation是关于台湾经济的,有兴趣的朋友我可以把ppt发给大家,但是是英文的。以上所有观点全部有数据支持,又需要朋友私信,我也可以提供我英文原版paper。私货时间:有人问我为什么中国大陆没有汽车工业,我个人简单谈谈个人见解,没有任何政治因素,希望大家讨论时候不要谈到 任何 政治因素。感谢万分。第一:中国和台湾情况很类似,某时间段的政府缺乏远见,在一段时间内专注于 意识形态斗争,错过发展时机第二 不够成熟的市场和缺少重工业基础。不要谈建国后那些机械厂。第三 改革开放急于求成,进入轻工业加工市场,导致 看别人脸色吃饭尽管现在是一个比较困难时期,但是大陆的发展前景是远远好于台湾。当然现在和其余的比还有点差距。谢谢大家时间 和 姿瓷!
对台湾汽车业不是很了解,只能简单说说韩国汽车产业的崛起。韩国汽车产业取得的巨大成功为世界所瞩目,韩国政府和企业都在汽车产业发展的历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推动产业的发展,其中以下几点经验最值得借鉴。在政府层面,韩国政府对汽车产业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扶持是该产业取得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韩国政府在法律、产业政策、产业规划、监管等各个层面给予了巨大的支持。在产业规划方面,韩国政府在1962年就颁布了《汽车工业五年计划》,随后颁布了《汽车工业保护法》,大幅提高汽车进口关税,严格限制外国轿车及其零部件进口,保护国内汽车产业的发展;1964年颁布了《全面提升汽车工业计划》,1965年颁布了《三年实现汽车本土化计划》,全力提高汽车零部件生产的国产化比率;1967年颁布了《汽车厂家执行标准》,1969年颁布了《汽车工业育成基本规划》,1974年制定了《汽车工业发展规划》,1975年为中小汽车厂家颁布了《系统化发展法案》,上述一系列文件构成了韩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基础,政府的保护和鼓励极大地提升了汽车生产企业的积极性。韩国政府政策的有效性还体现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导向性政策,最典型的是“汽车国产化政策”、“汽车出口导向型政策”、“保护本国汽车产业政策”和“促进技术升级政策”。在70年代韩国汽车行业的起步阶段,韩国政府实行“汽车国产化”政策,鼓励汽车公司大规模引进国外生产技术,以实现汽车本土化生产为发展目标,发展具有韩国特色的轿车,规定汽车厂和零部件厂的生产规模和发展方向,确保把汽车产业建成国民经济的战略产业。在韩国汽车产业开始腾飞之后,韩国政府果断的实行了“汽车出口导向型政策”,出台多项政策推动汽车的出口,80年代末实现了向发达国家大量出口汽车的目标。韩国政府对本国汽车产业的保护意识非常强,始终大力鼓励国民购买并使用国产车,长时间禁止外国汽车厂家在韩国投资设厂,通过股权比例对其进行限制;在进口汽车销售网络方面,也进行一定的限制,比如长期禁止外国汽车厂家在韩国媒体宣传,对购买非本国车的消费者进行特别税务检查等;这些措施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极大地保护了本国汽车行业的发展。直至今日,走在韩国大街小巷,还是很难见到外国汽车行驶在韩国的街头。20世纪90年代以后,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技术水平飞速提升的挑战,韩国政府审时度势地开始着力推动韩国汽车行业通过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形成自身自主开发能力,例如,在90年代初,韩国政府出资5.65亿美元推行提高汽车行业技术能力的合作发展计划,政府的推动促进了韩国汽车行业技术的迅速崛起,乘上了时代的东风。在企业层面,韩国汽车企业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有意识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从上世纪从70年代起,韩国汽车企业就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作为企业发展的首要任务,着力引进外来技术,并进行消化吸收,进而衍生出本土技术,经过20多年的努力,在90年代即实现了自主开发的技术跨越式发展,韩国汽车行业的自主专利数量迅猛增加,年总专利数达71865件,迅速逼近世界发达水平,一跃成为世界上汽车技术能力先进国家的行列。
排名第一的答案将日本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是很不合理的做法。日本本来就是一个比一些西欧国家还要西方化的国家,二战前重工业就极其发达,建立了当时世界第二的海军。
台湾的汽车产业确实不行。不过不仅是汽车产业,台湾除石化业之外的所有重工业都不行。但这个所谓的“不行”,那是与世界市场上的那些巨头比不行。如果我们将台湾作为一个排名前20以外的小国,或者大陆的一个省份来看待,台湾的重工业规模与其经济规模还是相对匹配的。台湾中钢、中船(现在改名台船国际)、中油的规模在世界上也都排得上名次,比如中船2003年订单量曾排名世界第12名,中油一直是世界500强企业,排名300位左右。
另外,与上面的论述不同的是台湾的重工业起步并不晚,汽车、钢铁、造船、石化产业的起步并不比韩国晚,在发展早期甚至还领先韩国。蒋经国的十大建设,主要也是投资重化工业。可见政府也是有一定扶持的。
但是后来为什么没能发展起来的?我想有几个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台湾的国土面积狭窄,对于发展污染严重的重化工业存在先天性的缺陷,80年代环保运动兴起后,钢铁石化项目落地非常困难。汽车、造船虽然不大牵涉环保,但上游的钢铁会。另外,台湾市场狭窄,本身无法支撑上规模的汽车产业,那么就得全部依赖出口市场,这就需要政府的长期扶持,这方面台湾不能与韩国财阀比。第三,台湾的经济主体一直是中小企业,即便是极度发达的电子产业也是如此。而发展汽车等重工业需要巨额的资本投入,台湾中小企业无法承担得起。
许倬云教授在《台湾四百年》一书中有关台湾近现代产业结构发展曾有过如下论述:以产业结构而论,从农产品加工过渡到日用品的外销,然后从日用品的外销进入一般电器器材的外
销。70年代,台湾开始注重大规模的纺织工业建设,成立了“纺拓会”,作为民间业者和政府的联络单位。纺织工业的推广,也连带推广了石化、塑料业。这一发
展,造就了一大群能干的企业家,建构了许多新企业。为了推广石化工业,政府实施鼓励民间企业发展的措施,如五年免税,又如给予优先权利去划定工业区等。王
永庆的台塑利用这些措施,取得极大的发展优势。运输和交通事业方面,公营的招商局和华航都转变为民营。相应的,民间的长荣企业集团在海运和航空方面,也都
迅速地发展。这些项目的开展,使台湾的对外贸易获得了一定的优势。  从石化工业升级
到信息业,同样的,相关部门也成立了资策会,推动台湾的信息工业,帮助民间企业从海外取得专利,标下订单,取得原料,并提供种种相关的服务。为了和新起的
工业配套,成立了新竹园区和其他比较小的园区。在园区之内,高科技的工厂可以得到很多方便。这一切产业升级措施和配套措施,使台湾终于发展成为“亚洲四小
龙”之一,很快就在塑料业和信息业上,成绩亮丽,占了国际市场上重要的地位。  70
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台湾的外汇储备非常丰沛。下一步,本来应是建立科技自主地位。照孙运璇先生的构想,在信息业方面要推动大规模集成电路,以具备具体
的实力,开展信息工业的高科技创新的能力。不幸他自己中风致残,于是,这部分的领导工作就由李国鼎接下了。信息工业发展后来依然顺利,成绩斐然。著名的成
功案例,包括施振荣的Acer、华硕的笔记本电脑。台湾的计算机主板及汽车内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几乎占了全球大部分市场。
原来的构想是在信息工业以后,进一步开拓,升级到前途远大的高新产业:纳米工业、光学产品和生物技术产品。但这三方面的升级,在蒋经国去世、孙运璇中风以后,到李登辉手上,却并没有继续推动。以至于到今天,台湾的产业结构还停留在信息工业的阶段
试着简单概括许教授的论述内容及观点为:
经国先生为台湾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发展设计的道路中,是以信息产业发展、集成电路产业为途径,升级到纳米工业、光学产品、生物技术三种,并没有汽车工业的事儿。
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制定的发展道路及方向,都是结合了自身资源优势、贸易优势等因素后作出的高瞻远瞩的设计,因此自有自己的特色和倾向性。
政府不能说没有相当保护台湾的汽车企业,可受限于本土购买力的不足,导致了台湾品牌一直扶不起来。当然,这不能当作唯一的理由,台湾汽车厂商如此扶不起,自己也有很大的问题。  举例,像是x年代,日本车厂要来台湾设厂生产汽车,中华民国政府和日商谈判,要求要设厂可以,条件是90%以上的制程要在台湾完成,并且这些生产出来的车,只可以外销,产品几乎不能在台湾本土销售,结果是破局,日厂决定不来本岛。  台湾长期以来一直以高关税在保护本土汽车工业,结果并没有扶植出足以大量赚取外汇的汽车企业,前几年裕隆搞了个纳智杰,呵呵,这台车真是让人不予置评。为何如此呢?因為台灣本土的汽車企业长期的和日商合作生产,拿日本或其它外国大厂的技術,相应的是讓它们入股贴牌,换取各自的好处,加之以政府刻意的保护本国企业和关税投资阻碍,让本土的车厂拥有一个美好的小却幸环境,其实我是不反对这种保护的,可台湾和日本韩国相比,人口都过小,单靠内需实在支撑不起自有品牌,在加上像是裕隆这种车厂,他一边和外国公司合作参股拆帐,一边又要搞自有品牌,既要贴自己牌的车在本土这个小市场上卖,又要贴外国和自己牌的"合作车"在台湾市场上卖,导致了营运成本和市场无法集中起来一心一意的发展自有品牌,何故如此呢?其志在子女玉帛,苟延于小利,非有大图而已。
大陆都没有发达的汽车产业,何况台湾,专门扶持别国品牌的国家怎么可能有发达的汽车产业,连现代这种垃圾都给扶进来了。
我来凑个热闹,因为看到比较政治经济学啦,怎么说以前花了很多时间研究过,其实前两名的答案都是比较政治经济学,只不过排名第一的的答案是做过系统研究,而的答案更多的是直观的感觉。比较政治经济学我的理解就是侧重于研究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博弈而决定了经济的走向,侧重于通过政治分析来研究经济,如果系统学习具体见朱天飚的《比较政治经济学》,另外两个外国人写的《国家构建与后发展》,《通产省与日本奇迹》也不错,前者主要是韩国土耳其叙利亚,后者主要是日本。其实我对比较政治经济学是很批判的看的,对于国家的发展只强调政治的作用怎么说也是过于狭隘了,我更喜欢用林毅夫,科斯等纯经济学的观点解释,不过关于具体的产业比较政治经济学的解释就显得很有分量了。比如在这里,从人均收入来看,即比较优势来看台湾和韩国都具备发展汽车产业的能力,但是台湾没有发展韩国发展了确实与政治因素关系很大,符合比较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但是中国和印度其实比韩国的汽车产业更早,却没有发展起来,所以一个产业的发展一方面要看资源禀赋即经济因素,另一方面要看政治因素,而韩国两方面都有但是台湾只有一方面。我补充点资料,引自《解读中国经济》人均收入与汽车产业政策的成功或失败第二个例子是比较日本、韩国、中国、印度等国家二战以后的汽车产业政策。日本在50年代发展起钢铁产业和造船业,到了60年代随着资本和技术的积累,已有了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日本通产省在60年代中提出汽车产业优先发展。按1990年的国际元为单位计算的购买力平价,1965年,美国的人均收入是13419,日本的人均收入是 5934,已经达到了美国的40%,代表当时的日本已不再是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到60年代航天产业、计算机产业都已经出现,汽车产业也不是当时最先进的产业。日本通产省在提出汽车产业政策时,原本只想保护丰田和日产两家汽车厂,但是当时有十几家重工业企业(包括生产摩托车的本田、钢铁的三菱、铃木、马自达、日野等)都想进入。最开始通产省给这些企业施加压力不让其进入,自然也就没有任何政府支持或补贴,但是这些企业在违背日本政府意愿的情况下,依然在后来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了成功。按照自生能力的定义,如果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没有政府的扶持,一个企业能够依靠正常的经营管理获利并生存下来,那么这个企业就是有自生能力的,所在的产业必然是符合比较优势的。所以日本在60年代中的汽车产业政策是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政策。中国和印度在50年代也提出过汽车产业政策,但在人均收入方面,1955年美国的人均收入是10897,中国的人均收入是575,印度的人均收入是676,也就是说,中国和印度的人均收入只有美国的5%—6%,与日本发展汽车产业时的条件相距甚远。50年代,中国的钢铁产业尚未发展起来,其他的相关部件制造业也可想而知。当时的长春一汽雇用了50多万人,一个厂相当于一个城市的规模,就是因为所有部件都要靠自己生产,产业基础完全没有建立起来。印度也同样。所以日本的汽车产业符合比较优势取得了成功,中国和印度发展汽车产业违背了当时的比较优势,因而只有长期靠政府的保护补贴才能生存。韩国在70年代开始推行汽车产业政策时,人均收入为日本的30%、美国的20%。其发展汽车产业的基础与日本有一定差距,但又比中国和印度好一些,相应的政府的保护补贴就比中国和印度少一点。韩国70年代的汽车产业政策只取得了部分成功,建立的三家汽车厂倒闭了两家,只有现代汽车这一家生存了下来,到现在发展得还不错。1991年我到美国参加一个国际会议,旁边坐着现代汽车公司在美国的总裁。我对他说,韩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能把汽车卖到美国,令其他发展中国家都非常羡慕。但他却告诉我,现代汽车在美国已经连续亏损多年。企业在国外市场上亏损却没有关闭,就意味着在国内市场有国家给予的各种保护补贴,包括通过贸易壁垒的方式,也就是说,通过对国内市场提高价格,用国内消费者的钱去补贴在国外没有自生能力的部门。因此韩国汽车产业这部分的成功也是有代价的。同样的产业政策在不同的国家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这些结果就是由作为政策制定背景的要素禀赋结构或者比较优势所决定的。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政策就能够成功,比如德国在1870年的钢铁、重机产业政策和日本在60年代的汽车产业政策,相反不符合比较优势的赶超战略就只有失败。一个产业政策是否符合比较优势可以通过政府对该产业的补贴情况看出,如果产业在建立起来之后还需要政府的保护补贴,那它就是不符合比较优势的,因为需要补贴就说明企业没有自生能力。相反如果只需要政府在建立之初给予一定的扶持以扫清信息、协调、外部性等障碍,之后就能在市场竞争中靠改善经营管理等获取正常利润,那就说明企业是有自生能力的,政府的扶持政策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欢迎批评指正
台湾政府搞这种事的太多了,何止是汽车你说的汽车是过去的事,正在发生的事电动机车,台湾的电动车产业发展已经不能用缓慢来形容了,应该叫龟爬,政府搞了一堆的保护政策,偏偏又鼓励这类产业发展,台湾政府对于电动车的补贴够多了,结果了?大家去露天看看台湾电动车都是什么价台币和人民币差不多是5:1这个车人民币差不多3K,可是大陆的3K的电动车是啥样?是这样回复的有人说台湾的机车(摩托车)发达那就看看台湾的机车,同样的,露天直接截图给你看这个档次的,22000台币,和人民币5K多这个档次的,22000台币,和人民币5K多去淘宝翻翻,大陆5K的摩托车是什么样的说不好听的,纯粹坑爹。
1、因为台湾人喜欢骑机车啊哈哈2、香港和新加坡也没有发达汽车产业啊你怎么不说;另外经济发达工业强大资源丰富比如澳大利亚也没啥汽车产业啊,不奇怪3、台湾没有深厚的重工业基础,也没啥矿产资源4、台湾人喜欢开日本车,而且车能用好多年。。。路上很多旧车,不利于本土汽车业发展
答案我不能告诉你,需要你自己找。故事一:长子继承制日本人继承了汉族的长子继承制,中国早就走形、变样,不信你问中国人啥叫长子继承制。长子继承制发展到现代管理就是财阀制度。故事二:韩国财阀一直以来我不愿意承认中国不如韩国,情绪上接受不了。然后开始讲汉江奇迹,今天的韩国气势汹天,只不过中国人不知道,国家怕人民的情绪接受不了。韩国有三星,韩国的币值、总统的人选、总言之就是韩国所有的一切都是三星说了算,我们是阿依土鳖领导说了算,开口闭口查他的税,听了叫人恶心。大家都知道台湾一直以来掌控者电脑生产的控制权,并处心积虑的向芯片制造发展。日本一直以来控制着芯片的生产和研发,某些技术超过美国。那我现在告诉大家,韩国三星准备把日本、台湾、沪宁杭电信化产业区一锅烩,用韩国三星的话说就是资源整合。日本已经败下阵来,台湾被美国、韩国联合起来残酷围剿。如今的台湾风光不再,苟延残喘于山溪之间,至于沪宁杭那头又笨又蠢的驴子,韩国三星根本就没有放在眼里,我断言不远的将来,韩国三星会垄断芯片产业,最终控制全球电信化产业,把台湾、日本、中国彻底变成殖民地和倾销市场,这就叫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浦项制铁,2005年浦项制铁超过新日本钢铁公司,成为世界第一大钢铁公司,最恐怖的是面对全球钢铁市场号称“死亡之谷”的价格暴跌,浦项制铁强势增长,居然创造了世界最好的经营业绩,全球的银行家自降身价趋之若鹜,怕浦项制铁不从他们那里贷款,叫人哭笑不得。大家都知道宝钢是抱新日本钢铁的大腿成长的,恐怕以后还会抱韩国人的大腿,这就是中国78年至今的洋务运动,基本上已经失败,汉冶萍借款案最后又要上演,历史将被重新演绎。不信你问,浦项制铁你想不想灭宝钢?浦项制铁默而不答。一直以来我认为韩国汽车就是便宜的垃圾,直到郎咸平讲现代汽车是全球故障最少的汽车,我听后惊讶。韩国人均16291美元,约为十万人民币,而中国正忙着篡改贫困线的标准。韩国文化的强势崛起,体现的是强势和自信,中国的清明节还要韩国帮着申遗,最后才能成为法定节假日,我能不能骂人?韩国是鸟叔和他的嘲富歌,中国是政府印发文化建设工程,哎。你叫我怎么写。故事三:台湾企业曾几何时,台湾企业备受尊重,现如今也被人轻视。屈指抱拳,不争短长,才能积聚力量,可台湾人就是典型的中国人,一盘散沙而已。故事四:马太效应台湾的未来?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一则寓言: “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马太效应”与“平衡之道”相悖;与“二八定则”类似,是十分重要的自然法则。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曾提出类似的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领域。马太效应,是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常用的术语,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两级分化,富的更富,穷的更穷。故事五:责难很多人都说大陆不民主,但大陆用发展解决民主问题。台湾则恰恰相反,台湾是不发展,但台湾用民主解决发展的问题。孰优孰劣,一眼窥豹。========================这是分割线========================我不喜欢讲理论,下面我讲一下香港的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对于满族而言,满人不满万,满万则天下无敌。因为满族团结。上篇故事一讲的是台湾的企业被家族不断的分化、分化,最后就会被丛林法则中嗜血的定律淘汰。这个可以参详袁绍三分河北。故事二讲的是,韩国为什么会崛起?因为学习日本学习中国的长子继承制,从根本上避免了这个问题的出现。故事三:在狮子与野牛的追逐中,假如野牛会像故事一里讲的绊一下会怎么样?故事四:野牛群狂奔的时候,一头牛绊倒对这头牛而言,下场绝对是惨死,但对牛群而言,就会后队践踏前队,互相践踏,最后牛群被迫分散,以待重新组织,或许对于台湾而言,这种机会那就是一千年以后的事情了。故事五:制度设计的问题和其他问题的存在是事实,但并没有人想去解决,大多数台湾人是想把水搅混了,自己蝇营狗苟好从中摸鱼。========================这是分割线========================1、日本人对二战时期,中国战场的分析是:中国的抗战是一小撮以黄埔军校为背景的军政人物所坚决主张的,不能消灭这一小撮人,中国的抗战就没有结束的日期。所以说:家有千口,当家一人。今天的香港谁能成为那一小撮人?2、讲个文化的故事,巴西以前劳动力不足,然后就日本移民一百万,今天这些日本移民没有一个居住在贫民窟。全世界只有新教和儒家社会经济具有活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香港何去何从?貌似新教、儒家文化都对香港有利,可香港所谓的正确选择却是另外一条道路,那就是香港模式。3、讲一个精英主义的故事,当家的这个人或是集权,或是精英,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民粹主义。香港往那条路上走?集权和精英尖锐交锋,而民粹主义暗流涌动,造成这一局面的是邓公当年的一国两制政策,集权必须寻找代理,这就和精英主义形成了利益冲突,而最可笑的是靠民运起家的集权这个时候要尖锐的面对自己的基本盘,那就是香港的劳工组织。说直白一点就是,一国两制出卖了他们。数风流人物,还要看香港。我个人认为:香港很有可能会出现一种局面,那就是集权和精英利益冲突,最后民粹主义浮出水面。举例一:冲击驻港军营,要知道那里可是真枪实弹,可民粹主义肆无忌惮。给你机会开枪,你不开枪,下一次想开枪就难了。说明应急预案准备和应对措施还不够。举例二:李嘉诚出走。其实简单的很,你就一并交给香港自治委员会就可以了,形成一种集权和精英的联合,关于这个问题央府想得太多了,所以就造成了今天的局面。4、前面讲的是战术,讲一个战略层面的故事。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伴随着集权在各方面战术级的失败,中国政治将有可能会进入第三个阶段。5、马云香港上市。6、历史上的香港一无是处,49年以后,大量的资本和技术工人造就了今天的香港。伴随着港沪通和大陆经济总量的提升,香港的资本市场地位将会逐步下降,详见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流域面积。香港劳工组织拒绝大陆劳工进入,彻底斩断了香港可能维持人口红利的局面,上海和香港的经济发展速度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我们假设香港可以走第三条道路,那就是成为东南亚或者远东的金融中心,好吧,这是一个伪命题,因为香港周边都是民族国家。7、香港对自己的历史定位是什么?香港难道还能比巴格达还伟大?比罗马还雄宏?比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还坚固?都不是的,香港不过是一个小渔村,以前是,以后也是。香港不懂政治,已经把所有能得罪的人都得罪光了。香港不懂经济,已经把所有能得罪的人都得罪光了。还是故事一里面讲的,香港没有那一小撮人,香港只有暴民和政客。英国人走了以后,香港不过是一个小渔村,以前是,以后也是。在历史面前,所有的城市都不过是尘土而已。尘归尘,土归土。
那同为金砖四国的中国为什么没有发展出跟巴西一样发达的色情产业?……不是分享同一个名号发达产业就一定要相同吧,两者之间没有必然关系
时间导致台湾发展的时候日本过于强大,日本衰退的时候TW在半导体代工上已经很成功了没必要转型。
反对问题东风裕隆东南汽车都活的不错,东风裕隆将来未必比起亚销售额低。而大宇却破产了。
我不假思索的认为,因为,因为单车环岛比较酷啊~
KIA很牛逼么,在我眼中等于女司机。。。
其实就人口问题导致的工业结构问题。欧洲汽车最发达的恰恰就是人口最多的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都是欧洲人口较多的国家。发达国家中人口五千万以下的澳大利亚加拿大够发达了吧,人均6万美金,照样不能很好地造就世界级汽车品牌,当然不代表没有自己的汽车制造业。想来只有沃尔沃是个例外,但也被人口更多的国家收购了。当然这里指的汽车都是家用型轿车,卡车客车一类不在这个范围内,轿车的出产量更大,对市场的要求更高。如果台湾有足够人口,完全可以和日本合作。
地理原因 政治原因
来知乎,参与讨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即将来临的经济崩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