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我的世界pe末地传送门龙进传送门怎么拿回被清空的东西

《论语》与文水 - 微信文章传送门 - 微信圈圈
《论语》与文水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门徒言论的一部语录集,宋代宰相赵普的一句名言“半部《论语》治天下”,道尽了《论语》的“微言大义”。两千多年以来,《论语》寥寥数语却蕴含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国学大师南怀瑾的《论语别裁》讲学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曾风靡台湾,上世纪90年代中期传到大陆时曾让我孜孜不倦、读之若渴;此书在大陆多次重印。北师大教授于丹凭借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说“论语”心得,在全国范围内又掀起了一股《论语》热。 很多国家建立了“孔子
学院”,加强了中国国学研究和文化往来。可以说,从古到今,《论语》的思想光辉和其中的人物言行,在中华大地的影响无处不在,而且在逐渐向外渗透和扩张,其影响越来越深、越来越远。
就在三晋腹地的一个小县——文水县,我们也随处可见《论语》的文化影响和历史踪迹。
文水曾是孔子学生子夏讲学的地方。孔子去世后,子夏就在西河即现在的文水、汾阳一带教学,李俚、吴起都是他的弟子,当时的魏文侯曾奉他为师,向他请教国政之事。相传《诗经》、《春秋》等著作都是由他传授下来。著有《诗序》、《易传》。唐开元十七年(739),唐玄宗追封他为“魏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加封“河东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进封为“魏公”。明嘉靖九年(1530)改称“先贤卜子”。
子夏,是孔子最优秀的十个学生之一,擅长文学,才气过人,姓卜名商,字子夏,比孔子小四十四岁,春秋末晋国温人。子夏的一生,除短期从政、为父母守丧外,他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儒学思想的学习和传授之上。《论语》中记述了子夏的许多著名的格言,如:“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百工居其肆以成其言,君子学以致其道”;“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等。
子夏当年在文水是如何设教传授他的的言论和思想的,我们无从考证、不得而知,但至今文水县的很多地方仍有很多关于子夏的遗存……子夏像
一是子夏山,子夏山位于文水县城西南12.5公里处神堂村北,东起羊沟,西临旋风楼,南到洞沟,北至石堂沟,周长12公里,主峰海拔1690米,此山最早名“隐泉山”,后又称“大陵山”。“仁者乐山”,因子夏晚年退隐设教于此,故唐朝时玄宗改称此山为“子夏山”,自然也就有人称为“卜山”和“商山”了。
二是隐堂洞,传说是子夏隐居之所,位于子夏山一陡峭崖壁之上,距地约100米,是一天然石灰岩洞,高10米,深20米。明成化版《山西通志》记载:“隐泉山在文水西南二十五里,汾州西北四十里。山壁峭立,有泉隐没不恒流,因以名山,一名陶山,一名汤泉山。卜子夏退老西河之上,即此地,又名子夏山,一名商山。山有石窟号隐堂洞,亦子夏室,其东有马跑泉。”洞旁凿有两孔石室,石室前壁留有唐太宗秘书少鉴、书法家虞世南手迹:“石门宕雪”。
三是孝子渠,孝子渠现在为文水一村名;子夏设教于隐泉山后,“其子思父心切,素知该父好山,遂沿山寻访,时值寒冬,风雪交加,其子冻死一山村沟渠。”后来,人们便把这个村子叫作孝子渠村。《史记》记载:“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其子死,哭之失明。”子夏的儿子先他而死后,他哀恸过度,把眼睛都哭瞎了。
四是神堂村,因当年子夏设教,后来便成为历代文人朝拜之地。元大德十一年,建子夏庙设堂供奉,故大庙底下的村子便叫做了神堂村(文水土语叫做“神堂底”);听神堂村的老人说,就在村子岔口的山跟下,有几棵双人不可合抱的柏树,那就是“子夏庙”。原先还有几间破败的庙宇,修起机场以后部队来了就拆毁了,只剩下那几棵上千年的柏树。
五是信贤村,因子夏来此设堂讲学,吸引了很多信徒迁此求学,因此人们把这个村子叫作“夏迁村”,后来村名改为“信贤村”,意在表达对子夏贤人的信仰和崇拜;就是到现在,文水人面对“信贤”两个字的时候,也不读为“信贤”的本字读音,仍然读音为“夏迁”。文水还有一个村子叫“乐村”,村名的来历是因为子夏游学路经此地时,见风景秀丽,气爽宜人,便赞叹道:此乃快乐之地也;于是命名为乐村。
六是子夏祠,很早前文水子夏山山上和山下有数不清的“子夏祠”,现在健在的老人们见过并记得的子夏祠有:孝义村子夏祠、南贤村子夏祠、南武村子夏祠、神堂村子夏祠等,更多的子夏祠人们都传说有过,但可惜这些都随着沧桑岁月荡为历史的记忆了;幸好的是文水现在还有三个村子因“子夏祠”而名,分别是:东夏祠村、西夏祠村、北夏祠村;听老人说原来也有南夏祠村,因为和孝义村的房舍连在了一起,后来就被吞并了;因为村名能够口口相传,所以现在它也成为了唤起我们对于子夏记忆的重要符号和载体。通往子夏山路口的牌坊
山上有洞,山里有村,村旁有庙,庙祠相连……这在当年是怎样的一番欣欣向荣的图画和景象啊,就凭这些,我们就能想象到当年子夏在文水设坛讲学门徒若市的红火,想象到文水民众对子夏香火朝拜的虔诚,想象到后来人在庙祠里诵学《论语》和子夏言论的旺盛。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子夏山雄奇秀丽的风光因子夏的缘故引得无数骚人墨客前来朝拜和吟诵。绵亘蜿蜒,百岩竞秀,山壁峭立,状若锦屏……如此这样的美景在历朝历代自然会留下吟诵子夏山的诗文,宋汾州通判赵瞻《子夏山》诗云:“山因贤师成令名,人心仰止悬青冥。文侯北面款山扃,石室至今犹南倾。”又如:清代的王毓秀的诗《卜山叠翠》: “层峦一片绿云浓,子夏祠堂在北墉。东接晓光凝翡翠,西衔晚照长芙蓉。漫看虢虢苍溪水,乍见竦竦碧献松。我欲采芝旬日住,恨无角里可相从。”清代王益爵的诗《隐泉春水》:“ 商山高出五云中,一水潺注自此通。地脉有灵留隐见,天心不禁任西东。三春带雨浮新绿,十里澄霞涌夕红。更向涧边深处觅,半崖花发鸟啼风。”山因人名,人因山仙,子夏山就是这样神奇而又充满诗意。
子夏山涧沟之中“石门宕雪”处还建有一座神堂沟水库。此库1966年11月开工,1972年8月建成。水库大坝气势雄伟,雄关似铁,高 40米,长70米,底宽16米,顶宽4米。水库最大容量224万立方米,水深可达38米,库内积水面积26亩。巍巍石壁横亘峡谷,两岸双峰对峙,真可谓“截断云雨,高峡出平湖”。整个水库区绿水青山,鸟语花香,锦鳞跃波,景色迷人,是旅游度假、休闲娱乐的绝好去处。
当你在子夏山上、神堂水库游览观赏胜景的时候,当你看到“夏祠村”牌、路过“夏祠村”舍触景生情的时候,当你面对孝子沟渠、神堂柏树深情怀古的时候,你不能不怀想两千多年前曾有一位先贤哲人在此留下的踪迹,不能不回想两千多年前子夏留给我们的训教遗言;“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在“文革”期间受到批判,但当你作为家长毫不犹豫地把一生的积蓄用在孩子读书上以求出人头地的时候,当你看到、听到报纸上、电视上要求各级领导做学习型干部的时候,你能不赞叹《论语》的微言大义和子夏的名言至理吗?!
去年文水县城街道命名时,原来的北环路被命名为“子夏大街”;为了传承子夏遗风,县里还开辟了“子夏风论坛”,赵贵明、宋建英等人文学者在此设坛讲学。这是一个好的举动,因为两千年之后的现代人身上,缺失了好多文明和传统的东西,教化的工作还是多做一点的好。文水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我们仍然需要用这种文化的方式,提醒人们多看《论语》对我们的劝导,传承“子夏”对我们的教化——“为政以德”、“博学笃志”、“因材施教”、“三省吾身”……(二)则天
文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故里。“则天”二字之称谓就典出《论语》。
武则天在公元690年称帝,改唐为“周”,自号“圣神皇帝”。她在位15年,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创造了大唐中兴。到公元705年,宰相张柬之乘武则天年老病危,拥立唐中宗复位,尊武氏为“则天大圣皇帝”。同年冬,武氏死,享年82岁,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后世尊之为“武则天”。“则天”之称谓,乃其儿子中宗李显给予的尊号,典出《论语》“唯天为大,唯尧则之”之句,则天,即以天为法则,向上天学习,遵循上天的规律和要求的意思。文水是武则天的故里,武则天即位后,即亲改家乡“文水”为“武兴县”,“并免除并州武兴百姓租、庸、调,子孙如汉丰、沛二郡,百受优待”,而且天下“武姓”同“武兴”一样给于免除各种赋税的优待。文水则天庙
晚唐时,家乡人就为其建造了“则天圣母庙”来供奉这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千余年来,这座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庙闻名于古今。在老一辈革命家、中国科学院原党组书记张稼夫的支持下,1985年山西省文水县对此庙宇重新修缮,并在山门前立武则天塑像一座。武则天一生回故乡文水有二次,为了透现武则天是文水的女儿,馆内的塑像塑造为武则天的少女形象。则天之父死后,在文水的西山上穿山而葬,名曰昊陵,并有宰相李峤亲笔撰写碑文的“攀龙台碑”,碑文的内容《旧唐书》中有完整的记载,据说这块碑是目前为止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块碑,由于年久之故及地陷和风沙的作用,已沉没地下,有关方面正在勘测并设法发掘。
“唯天为大,唯尧则之”一句,出自《论语》泰伯第八——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意思就是——孔子说:“伟大啊!尧之作为君主。崇高巍峨!只有天才能这样高大,唯有尧啊才能效法天德并与之相称。其德行多么浩荡啊!人民简直无法用言辞来称颂它了。巍峨啊,他的成就和功绩。灿烂啊!他的礼乐文明。”这段言论是歌颂尧帝的,但是它用在武则天的身上也竟然是那么的恰当。文水则天庙神龛上方的泥塑——走龙
武则天执政时期,大胆进行吏治改革,放手招贤,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非常重视农业生产,提出建言十二事,劝农桑、兴水利、薄赋敛、息干戈、禁淫巧、省力役等主张,执行具有进步性的政策;她采取积极有效的策略,恩威并用,灵活掌控,使帝国疆域不断扩大。武则天生前建立的伟大功绩,就如同被封尘在土里的真金,风雨过后终会向世人展示出昔日辉煌的面容。在文水则天庙大殿神龛顶部,有一个回头顾后的唐代彩绘泥塑——“走龙”,是文水则天庙的镇馆之宝;在男尊女卑、男为天女为地的男权社会里,男性皇帝是腾在云天的“飞龙”、“天龙”,武则天作为女性皇帝,便是地上行走着的“走龙”、“地龙”。武则天的政绩和古之“尧”帝的“天德”虽未处在同一个时代不可同日而语,但从《论语》中“则天”二字的深刻含义来看,“则天”这两个字用在武则天一代女皇、大周天子的身上,是名副其实的,“则天”这条“地龙”一点也不亚于“天龙”。正如宋庆龄题词所指出的那样:“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她的历史功绩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同在——巍巍乎,荡荡乎,焕乎,大哉!
武则天死后与唐高宗合葬在西安市郊的乾陵。乾陵位于西安西北的梁山,梁山在八卦中属乾位,乾为“阳”,乾为“天”,乾为帝。这正是之所以名为“乾陵”的缘由。武则天葬于为“天”的乾陵,也正巧合了“则天”二字的本意。更显她威仪的是,乾陵前有代表六十多个国家形象的石刻人物肃立致哀,为她守墓,在她的墓前立有一块“无字之碑”,这与很多帝王死后极尽华美言辞的表彰完全不同。不仅在此,武则天还是一位“无名之帝”,因为“则天”是她死后人们对他的尊称,所谓的“曌”之名,也是在她称帝之后的创新“自名”,至于“媚娘”那也只是唐太宗对她的爱称,作为父母的武士彟夫妇一定给她起了名字的,但目前掌握的文献来看我们不得其名,那就只能按她没有名字对待了。这正也应了《论语》里的那句话:“巍巍乎,唯天为大……荡荡乎,民无能名焉。”正因为无能“名”焉,我们只能“名”她为“则天”——她就象天一样。(三)儒者
近年来,随着全国《论语》热的再度兴起和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的热播,一位汉代文水人走进了国人的视线。在全国各地的高考练兵中,“建陵侯卫绾者,代大陵人也。绾以戏车为郎,事文帝,功次迁为中郎将,醇谨无他。……”,这一大段出自《史记》“列传”中的文言文,老师们总会拿它来作为文言文翻译题,让赶考前的高三学生作强化练习。于是,我们记住并认识了这位名叫卫绾的汉代文水老乡。就是这位文水老乡,被司马迁在《史记》中誉为《论语》中的名言“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的忠实实践者,称他为“笃行君子”。
文水是子夏晚年讲学之处、三晋儒学的重要发祥地,就在这片热土上,历史上曾先后出现过好多载入史册的儒学大师。其代表性人物除了前面提到的汉代儒相——卫绾之外,还有元朝学问渊博的一代硕儒——同恕、明代精研理学名世的理学家——孔天胤等,让我们一一走近他们、认识他们吧。 卫绾(电视剧《汉武大帝》中的镜头)
卫绾(音:挽),西汉代国大陵(今山西文水县)人。他的主要活动是在汉景帝时期,历任中郎将、河间王太傅、太子太傅,御史大夫,并做过三年丞相。
他是研学儒术的郎官。卫绾在汉文帝即位后,靠车技做了侍卫皇帝的郎官,护驾于左右。他深知要想在人才济济的皇宫扎下根来,必须读书,增长做事的本领。于是,除了尽心侍奉好文帝外,卫绾把空闲时间全部用于学习。那时候,朝廷由于十分重视文人,各种流派济济一堂,互相争论,相得益彰。在长期的读书学习中,他认为儒家大一统思想符合汉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实际情况,因此倾心学儒,数年如一日,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学有所成,成为当时有名的学坛大儒。
他是兼备儒武的忠臣。因醇谨无他、文武兼备,他深得汉景帝器重,多次派他领兵打仗,每次都能凯旋归来,卫绾因不断立功升迁至中郎将。他熟稔儒学的为政之道,属下犯了错误,常常代他们受过,从不和人去争辩;有了功劳,也常常谦让他人。他既能受到皇帝的信任,也能得到下属官吏的拥护,品行端正,对皇帝忠诚。公元前154年,景帝任命卫绾做将军,率兵平叛七国之乱,因为战功,景帝封他为建陵侯。后来调任御史大夫一职,五年后升为丞相。
他是躬传儒学的老师。因为他的儒学功底和为人品格,汉景帝任命他做了河间王刘德的太傅。做为老师,卫绾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用儒家思想教育刘德,刘德不仅学习入迷,而且爱好收藏征集先秦民间好书,让汉景帝觉得这位老师教育有方。后来刘彻为太子,景帝又聘请卫绾为皇太子刘彻的老师,称太子太傅。卫绾用儒学思想教育刘彻达七年之久,对刘彻的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
他是独尊儒术的首倡。由于卫绾做过汉武帝的老师,因此,汉武
微信扫一扫获得更多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末地传送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