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日 刘白羽羽夫人汪琦生平

打开微信扫一扫
孔网客户端
安卓版苹果版扫描下载
红玛瑙集(著名作家刘白羽散文集1983.7京一版京一印184页)
开&&&&&&本:32开
页&&&&&&数:184页
字&&&&&&数:124千字
I&&S&&B&&N:
售&&&&&&价:10.00元
品&&&&&&相:
配送方式:挂号印刷品、快递&&&&
上书时间:
购买数量:
(库存1件)
商品分类:
关 键 字:
详细描述:
刘白羽(-),现代文学杰出代表人物,卓越的散文家、报告文学家、小说家、作家。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他写出了大量具有鲜明时代色彩、深刻思想内涵和独特艺术风格的优秀作品。
山东潍坊青州人,出生于北京通州。193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党支部书记、重庆《新华日报》副刊部主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记者、新华社总社军事特派记者、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作协副主席、作协书记处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顾问、《人民文学》主编等职。刘白羽是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党代会代表,第一、二、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一届代表、七届委员。[1]
半个多世纪来,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以及新中国的建立。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始终不渝地坚持文艺的工农兵方向,进而为社会主义、为人民写作。
刘白羽文学艺术档案是一笔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宋平同志在“纪念刘白羽从事文学创作60周年暨《刘白羽文集》首发式”上指出:“刘白羽在火热的战斗中,以满腔热忱和生花妙笔,写人民的勤劳勇敢,写人民求解放的伟大斗争,写人民创作历史的力量。刘白羽的作品充满了对党的忠诚,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气概,给读者很强的感染力,对年轻一代是爱国主义的好教材。”刘白羽文库的建立,将对我区精神文明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
生平经历
刘白羽是当代文学杰出代表人物,卓越的散文家、报告文学家、小说家、作家。&&刘白羽
1936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38年作为一个追求进步、向往革命的青年作家,奔赴革命圣地延安,从此矢志不渝地投身到改变民族和祖国命运的斗争中。
1950年参加编制反映解放战争的影片《中国人民的胜利》荣获斯大林文艺奖金一等奖,散文集《芳草集》荣获1989年优秀散文奖、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荣获第三届(1991年)茅盾文学奖和年度炎黄杯人民文学奖、长篇传记文学《心录的历程》获首届(年)中国优秀传记文学作品奖。刘白羽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表示,“我的手稿、成书、奖状、奖章、奖杯、全部存书、照片、录音录相及所存字画、艺术品,献给我的家乡北京通县。”刘白羽同志的这一义举得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和通州党政领导的赞同和大力支持。
日,刘白羽将首批珍贵文学艺术档案——部分著作、手稿、奖状、奖章、奖杯、名家字画、剪报等共180余件,亲手交给家乡通县档案馆。代表作有《长江三日》《心灵的历程》《黄河之水天上来》《第二个太阳》《中国人民的胜利》《芳草集》&《红玛瑙集》《早晨的太阳》《万炮震金门》《五台山下》等。其作品《长江三日》被选入高中教材。
日下午两点,刘白羽因病在301医院去世,享年89岁。
编辑本段成就及影响个人成就
半个多世纪来,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以及新中国的建立。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刘白羽
始终不渝地坚持文艺的工农兵方向,进而为社会主义、为人民写作。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他写出了大量具有鲜明时代色彩、深刻思想内涵和独特艺术风格的优秀作品。60多年来共发表作品50余部400余万字,多种作品被译成英、俄、德、缅甸等文种。《长江三日》、《日出》等多篇作品被选入中学、大学教材。
个人发展
刘白羽是现代文学杰出代表人物,卓越的散文家、报告文学家、小说家、作家。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长江三峡》、《日出》等多篇作品被选入中学、大学教材。
获奖
电影文学剧本《中国人民的胜利》(已拍摄发行)获1950年斯大林文艺奖一等奖,
散文《芳草集》获1989年中国作家协会优秀散文奖,&&刘白羽
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获1991年茅盾文学奖,
长篇回忆录《心灵历程》获1995年优秀传记文学奖。
编辑本段创作生涯简介
幼时当过学徒
1930年入北平市第一中学读书。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在爱国热情的驱使&&刘白羽
下投笔从戎。后在部队驻扎绥远时因染上伤寒被送回家中休养。
1934年考入北平民国大学中文系,开始练习写作。1936年3月在《文学》月刊上发表第一篇小说《冰天》,揭露了旧军队的腐败。1937年出版了第一部小说集《草原上》。《冰天》和《草原上》均被选入良友图书公司出版的《一九三六年短篇小说佳作选》。这些作品主要反映了当时的一些社会问题。
1938年春,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参加文艺工作团,辗转于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受到战火的锻炼。
1939年到太行山,受组织委派着手写《朱德将军传》。
1940年回到延安。这期间创作了不少反映抗战生活、歌颂抗日军民的作品,如散文特写《八路军七将领》(与王余杞合作)、《游击中间》;小说《龙烟村纪事》等。
1944年到重庆,担任《新华日报》副刊编辑,并写了大量介绍边区生活的作品。
1946年初,到北平军事调停执行部任记者。不久国共两党谈判破裂,被派往东北战场担任新华社随军记者。亲身经历了解放东北、华北等多次战役,后又随军南下,直到解放战争全面胜利。长期的战斗生活给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他以饱满的热情努力刻画人民解放军广大指战员的英雄形象,创作了短篇小说《政治委员》、《战火纷飞》、《无敌三勇士》;中篇小说《火光在前》及报告文学集《为祖国而战》等。这些作品具有强烈的战斗气息、朴实无华的艺术风格,充满了鼓舞人的力量。
1950年,他参加编制反映解放战争的影片《中国人民的胜利》,曾获斯大林文艺奖金。抗美援朝战争&&刘白羽
期间,他两度奔赴朝鲜前线,写了散文通讯集《朝鲜在战火中前进》、《对和平宣誓》和短篇小说集《战斗的幸福》等,揭露了侵略者的暴行,歌颂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并肩英勇战斗的精神及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1955年以后,他主要担任文化领导工作。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协党组书记、文化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等职务。同时坚持创作,写了许多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讴歌新思想、新风尚的优秀作品。主要有散文集《火炬与太阳》、《早晨的太阳》、《红玛瑙集》、《晨光集》和短篇小说集《踏着晨光前进的人们》;中篇小说《扬着灰尘的路上》等。其中散文的成就更为突出。他的散文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充满革命激情,文笔粗犷、豪放,富于诗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文革”结束后,他焕发出新的艺术青春,写了大量散文,并修改完成了抗战时期就已写成初稿的长篇传记文学《大海——记朱德同志》。
1987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以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为广阔背景,成功地塑造了我军高、中级指挥员和普通战士的光辉形象。作品情节跌宕起伏,语言优美生动,荣获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年已八十高龄的刘白羽历经四年呕心沥血,又完成了一部长达70多万字的长篇巨著《风风雨雨太平洋》。
作品
长篇小说
《风风雨雨太平洋》
散文集
《红玛瑙集》&&刘白羽
《海天集》
《秋阳集》
《腊叶集》
短篇小说集
《草原上》
《兰河上》
《五台山下》
《太阳》
《幸福》
《扬着灰尘的道路上》
《晨光集》
报告文学集
《刘白羽东北通讯集》
《环行东北》
短篇小说
《无敌三勇士》
《政治委员》
散文
《长江三日》
《日出》
编辑本段相关事件辉煌的事业
刘白羽先生帮助青年作家成长的一个方面是创造条件,让这一批人投入生活,开阔视野,积累知识和&&刘白羽
阅历,加快精神方面的成熟。在他的直接组织和建议下,当时总政文化部组织了大批作家深入战场和部队体验生活,这对于我们这批青年作家的成长和战争阅历的增加,起到了重要作用。
帮助青年作家
刘白羽先生帮助青年作家成长的另一个方面是扶植作品和扶植人。在每一次全国性文学评奖活动中,刘部长都要强力推出几部或十几部老中青军旅作家的作品。印象深刻的是1983年的第二届全国优秀新诗、报告文学、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评奖活动,那一次获奖的部队作品和部队作家占了全部获奖作品和作家的五分之二。刘白羽先生为推动军队文学事业的发展不遗余力地做了大量的工作,直到他去世前,仍在关心着很多文学新人的成长。我认为,刘白羽先生之所以做到了这一点,是因为他有对党的革命文学事业尤其是革命军事文学事业的执著热情,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有脚踏实地为青年人做人梯的牺牲精神和工作作风,尤其是有那种登高望远的气魄和创造历史的胸怀。
“伯乐”巴金
日,中国作家协会、中华文学基金会、华艺出版社联合举行的“刘白羽创作生涯六十周年&&刘白羽
纪念暨《刘白羽文集》首发式”活动后,刘白羽就想到上海看望巴金,向巴老送书。果然,这年的11月25日,在巴老92岁华诞的时候,80岁的刘白羽专程从北京来到上海,为巴老祝寿,向巴老赠送自己刚刚出版的十卷本《刘白羽文集》和花篮,花篮上写着:“我以五十九年友谊的深情,祝您诞辰快乐。”原来早在五十九年前,白羽的第一本小说集就是巴老亲自主编的。讲起这件事,白羽就无比激动,所以他这次见到巴老,把自己的《文集》送上的时候,他对巴老说:“我的第一本书是您给出的,现在交上一份不合格的答卷。”
在白羽六十多年的文学生涯中,始终不忘巴老的情谊。
1936年,20岁的刘白羽应邀到上海,由他的好友靳以引见结识了巴金,当时良友出版公司出版的《一九三六年短篇小说佳作选》是由当时文坛一批著名作家推荐编选而成的,靳以选了白羽的《冰天》,叶圣陶选了白羽的《草原上》。刚刚步入文坛,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刘白羽,看到这个集子高兴地说:“这对我是太大的鼓励了,我从来没有梦想过在我发表作品的第一年就受到如此高的奖励。”
几天后巴金、靳以等邀白羽到冠生园聚会,交谈中,巴金对白羽说:文化生活出版社要出版一本他的短篇小说集,问他同意不同意。这是白羽完全没有想到的,他高兴得难以抑制自己,着急地对巴金说:“我连一篇剪稿也没有带来啊!”巴金从提包中取出一个纸包,亲切地说:“已经给你编好了,只要你自己看一遍,看看有没有修改的地方。”
白羽接过来打开一看,是他1936年这一年发表的六个短篇小说,已经剪贴得整整齐齐,小说集以作品《草原上》为书名。这件事对当时的巴金来说,也许是一件很小的事,但对白羽来说,却是决定他走进文坛,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一件大事。所以半个多世纪以来,白羽始终把这件事牢牢地记在心中,对巴金充满感激之情。
1939年,巴金应上海文化出版社之约,主编一套“文学小丛书”,刘白羽的短篇小说集《蓝河上》,是这套丛书的第一部,在这套小丛书出版的时候,白羽已经到革命圣地——延安去了。几十年来,他连一本也没有保存下来。而在四十五年以后,1984年巴老从上海给他寄来一本书,打开来一看正是他苦苦寻找的小说集《蓝河上》。巴老在保存了四十五年的小说集的内封上用钢笔写下了两行清秀隽永的字:
“仅有的一册,赠白羽同志。”巴金一九八四年六月二十九日
白羽手捧这本几十年来未曾见过面的心爱之作,心潮起伏难平,他既喜不自胜,又激动不已。巴老几十年&&刘白羽
来对他悉心培养,历经四十五载,经过“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依然把这本书保存下来,他对巴老的深情厚爱已经是难以用文字来表述了。
讲起《心灵的历程》的写作,总要谈到巴老。白羽说:“每次与巴老见面,必谈俄国伟大的思想家、作家赫尔岑的《往事与随想》。我写《心灵的历程》长篇散文系列,正是受它的影响。《心灵的历程》写了五年,所以不以传记体形式去写,是因为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旧中国的毁灭,新中国的诞生,我把自己的全部感情、悲哀、欢乐、血泪、生命……都倾注在字里行间,通过它反映我们这一代人乃至整个民族的命运。所以心灵的历程,是我个人的,也是时代、民族的心灵的历程。这部书写了我周围好多人,是他们的情感燃烧我的情感,我写书再去燃烧读者的情感。文学就是通过情感把人生的内涵以文字形式充分地表达出来。”
《心灵的历程》出版后,白羽便寄给巴老。1996年巴金在杭州休养时,曾叫人把《心灵的历程》念给他听。巴老听后无比高兴,当即和白羽通了电话,巴老说:“这本书只有你写得出,也只有你能写,写得好啊!”巴老特别提到有关萧珊的描写,他说:“你写得好,你写得好!”说时很激动!
在《心灵的历程》里,白羽写巴金、萧珊的笔墨并不多,但字里行间充满了深情厚谊,全都是内心的抒发。白羽说:“四十年前,当我的精神处于绝境的时候,是巴老和萧珊伸出了拯救我的双手,他们是用自己的生命之火,点燃了我的生命之火,对于我们之间的友谊已经超逾了‘感谢’二字。”
1962年白羽的神经官能症加剧,严重的失眠不仅使他的身体迅速地衰弱下去,而且使他的精神处于崩溃的边缘。在医生的建议下,他不得不到上海,异地治疗。但他放心不下患了晚期风湿性心脏病的长子滨滨的病,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滨滨也到上海请享誉全国的心脏病专家会诊治疗。但这一切已经来得太晚了,对病情进入晚期的滨滨来说,已经无济于事了。白羽和汪琦虽然倾注了父母最大的爱心,但仍然沉溺在难以自拔的痛苦之中,当滨滨提出返回北京的要求时,虽有汪琦陪伴,也让白羽万分担心。就在汪琦护理着病危的滨滨从上海抵达北京的那个下午,巴老来到白羽住处,傍晚萧珊也来了。当时大家都为滨滨的状况担忧,生怕路上发生意外,巴老和萧珊非常清楚滨滨的不良预后,可是此时此刻谁都不说,默默地坐在沙发上,萧珊不时地望望电话。突然,电话铃声响了,汪琦从北京打来电话,告诉白羽,滨滨已经平安地到了北京,回到家中。这时巴老、萧珊和白羽都露出了笑容。原来巴老和萧珊估计今天北京会来电话,深怕传来可怕的结果,白羽承受不了,是专门赶来陪伴白羽的!当巴老、萧珊起身告辞时,白羽紧紧地握着他们的手
挂号印刷品
挂号印刷品5元,50元以上免邮费;其他方式电商:不主张用平邮方式,因为容易丢失书,到时责任难以分清。
可选择邮政以外的快递如中通等,500克即1市斤以内15元,1000克即2市斤以内20元,续重1000克即2市斤以内:新疆、青海、西藏20元(走航空)、东北三省8元
您可能感兴趣的商品
Copyright(C)
孔夫子旧书网
京ICP证041501号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
购物车共有0件商品,合计:0.00元
商品已成功添加到收藏夹!刘白羽东北行(图)_振兴东北
 当前位置:
刘白羽东北行(图)
日 来源:生活报
&&&&上午贾宏图带车来邀白羽一行去逛哈尔滨市容,触景忆旧,在松花江边,在中央大街,在铁路医院,在霁虹桥……特别是这座霁虹桥,解放战争期间,白羽夫妇在距这座桥很近的东北日报社宿舍住了3年,沈阳解放后去了沈阳。汪琦在东北日报工作到1950年,“抗美援朝”开始后到了人民日报,在记者部任副主任。当年在哈尔滨时,白羽每次出征上前线执行采访任务,汪琦都送白羽到这桥上,他们就在这儿告别分手。我们从小车上下来,白羽像影视导演那样,让汪琦重演当年的一幕,向东方挥手做告别状,桥下火车喷吐着黑烟白汽,弥漫着往事情境,白羽一次次伏身拍下汪琦挥手的镜头。这情景是那么感染人,连过路的行人都驻足好奇地观看,不知这两个老者演出的是哪一出戏。
&&&&哈尔滨的铁路医院,日汪琦在这里生下第一个孩子。
&&&&黑龙江省作家协会的几位专业作家到八一宾馆来看望白羽。白羽与他们闲谈,他说,蒋巍的报告文学写得很好,在《文汇月刊》上新发的,他读到了。他说1955年他到齐齐哈尔和富拉尔基采访一个多月,写了一本书。还说到伊春林区,说到镜泊湖,他说打仗时没去过,总是在乡村小道转来转去。他说,最近写的回忆录写了几篇哈尔滨的。贾宏图马上说,给我们发一点,《北方文学》有一期散文专号。贾宏图对白羽说,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革命的礼赞》选了你几篇,白羽说没寄给我啊。贾宏图说,刚刚出版。
&&&&贾宏图说到北方文艺出版社出齐了劳伦斯的一套书。白羽说,那时常到哈尔滨外文书店去买书。曾买到苏联出版的中文的《日日夜夜》,直到现在还保存着。
&&&&白羽说,他对东北很热爱,从哈尔滨到沈阳,不想走,接到中央电报,立即到平津前线,奉命离开了东北。说到哈尔滨第三中学,白羽说他在这儿演讲过。贾宏图说现在这所中学是重点中学,外形还是老样子。
&&&&贾宏图问:您写回忆录要不要查材料?白羽回答:不需要。我写回忆录特点就是写自己,写我知道的,我了解的,我不知道、不了解的,我不写。只是大事查一下时间和地点。
&&&&白羽说,就是那时在哈尔滨,认得关沫南的。关沫南也来看白羽来了。白羽说,当时听报告《光荣属于谁》,礼堂冷得要死。周立波住在太阳岛,写他的《暴风骤雨》,我看望了他之后分手,我去了前线。他说,战争年代,默默无闻的乡村风景,真漂亮,现在想去,很难去了。
&&&&今天由贾宏图和我陪同白羽夫妇到呼兰县参观萧红故居。县里主要领导在萧红故居迎候客人的到来。到了萧红故居,白羽下了车,一进院,顾不得与人说话打招呼,便举着他的“傻瓜”相机,匆匆走过雨后湿地到雪白的萧红塑像前,给沉思的萧红连拍了几张照片。白羽站在萧红塑像前,我和贾宏图分别为之拍了照。
&&&&白羽回忆与萧红的短暂交往。他说,1938年抗战爆发后,我赴山西前线―――临汾之前,回到武汉办事处,冯雪峰、胡风让我带一封信给萧红。那时革命、抗战在争取名人。那时我22岁,萧红27岁,刚见到萧红,敌机就来轰炸,不断地轰炸,战火纷飞。我们躲到防空洞里交谈,萧红没有架子,像大姐姐对小弟弟一样。她问我到哪去,我说打回老家去。她很赞成,很羡慕我去延安的决心。萧红人很善良。那一次,别人给我谈得少,她谈得多。第二天,我们就分手了,我跟八路军走了,从那就再没见过。与萧红一面之缘,印象很深。白羽说,1956年我去香港,还专门请香港新华分社的同志带领着,和老舍一起到浅水湾去找萧红墓。那是一个很小的地方,有几棵树,很荒凉,看了很难过。萧红很不容易,从这样一个家庭出走,写那么好的作品,对旧世界是一个叛逆者。她的作品永久充满了抗争,只是死得太可惜,太悲惨了。
&&&&白羽兴致高高,为萧乡诗社题词:“呼兰河上全是诗”;为县文联题词:“萧红是呼兰河的灵魂”;为县里一张小报题词:“呼兰的风是芬芳的风”;为纪念馆题词:“萧红的一生是抗争的一生,正因如此,萧红是不死的,她的灵魂永远燃烧在她的作品中,为后代人埋下火种,唤起希望。萧红八十诞辰来访故居书此纪念。”
&&&&中午去马迭尔宾馆。由于我向贾宏图打听马迭尔宾馆的现状,他了解到白羽与马迭尔宾馆的关系后,积极促成并精心安排了省委书记孙维本及周文华、单荣范、戴谟安等省委、省政府几位领导在马迭尔宾馆宴请了刘白羽夫妇。
&&&&晚上,窗外沙沙沙下着雨。在宾馆的房间里,白羽捧着他正凝神阅读的《萧红全集》,对汪琦大姐和我讲萧红的小说《手》:一个洗染工,上学别人瞧不起,因为她的手是深色的。这给白羽印象极深,令他十分感动。白羽说,萧红的《手》是她的成名作,记不清发在《文学》还是《作家》杂志上;萧军的成名作是《八月的乡村》,舒群的成名作是《失去祖国的孩子》。他们以后的作品都没有超过他们的成名作。文如其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与萧红的《生死场》不同,萧军作品里能看出编造的痕迹,萧红不然。
&&&&1936年是进步文学的高潮,萧军、萧红、端木蕻良、罗烽、白朗、舒群,我们这些人都是1936年出来的。白羽说到萧红不幸的爱情和婚姻,说她后来实际上是很孤单的。白羽指给我看茅盾为《呼兰河传》写的序中的一段话:“经过了最后一次的手术,她终于不治。她咽最后一口气时,许多朋友都不在她面前,她就这样带着寂寞离开了人间。”我看到白羽镜片后面两眼汪满了泪水……白羽说,我要写篇短文,把我的题词写进去。我的第一句话“抗争的一生”,不光与家庭,与社会抗争,还同她遇到的几个男人。
&&&&说到电脑,白羽说,去年《战争的风云》的作者沃克访问,他用电脑只打信件,写作他不用,而用钢笔,还是蘸水的,这是习惯。我也一样,用不了电脑,而且不能用稿纸写,有格就觉得被束缚。我的作品草稿无法计算字数,搞不清,只有印刷厂排印出来,才知道。我写了100多篇,还能写100多篇,别人不好认字,我就录音读出来,别人整理,我再看,只能这样。
(责任编辑:
振兴东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振兴东北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振兴东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振兴东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文坛往事:只想陪你坐一坐_优秀作文_中考网北达教育旗下_北京中考网
1962年,作家刘白羽由北京到上海治病。当时他的长子滨滨正患风湿性心脏病,他放心不下,便让滨滨也到上海看病。遗憾的是,由于治疗效果不佳,滨滨的病情不见好转,他本人也要返回北京。万般无奈的刘白羽只得让妻子汪琦送病危的儿子回家。母子俩回北京的当天下午,刘白羽心神不定,烦躁不安。这时,巴金、萧珊夫妇来到了刘白羽的病房。两人进门后,谁都没有说一句话,默默地坐在沙发上。其实他们非常了解滨滨的病情,都在为他担忧,生怕路上发生意外。病房里静悄悄的,巴金伸手握住了刘白羽微微发颤而又汗津津的手,轻轻地抚摸。萧珊则一边留意刘白羽的神情,一边望着桌子上的电话。突然,电话铃响了,萧珊忙抢在刘白羽之前拿起话筒。当电话中传来汪琦母子已平安抵达北京的消息后,三个人长长地舒了口气,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原来,巴金估计那天北京会来电话,怕有噩耗传来,刘白羽承受不了,于是携夫人萧珊专门前来陪伴他。当两人起身告辞时,刘白羽执意要送到医院门口,他紧紧地握着巴金的手,一再表示感谢。巴金却摆了摆手,淡淡地说,没什么,正好有空,只想陪你坐一坐。(来源:中华语文网)
新希望家教一对一名师推荐
可报时段:1
可报时段:0
可报时段:2
可报时段:1
可报时段:1
新希望家教
北达新希望名师家教一对一400-668-7882
初中一对一
高中一对一
小学一对一
论坛今日热贴
快速导入链接网站老树新花别样红――重评刘白羽的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_中国作家网
老树新花别样红――重评刘白羽的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
  1985年5月到8月,短短89天时间,刘白羽完成了他的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并很快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然而,相比同时获奖的《少年天子》《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等作品,以及同时期的军事题材小说,如《灵旗》《第三只眼》等,《第二个太阳》受到的关注实在不多。进入新世纪之后,一些回顾茅盾文学奖的评论文章在谈到《第二个太阳》时,都用了批评的语调来评价这部作品,或指责小说“在人物性格描写、人物性格语言设置以及作品叙述语言等方面,都呈现出诸多失误”,(邓经武:《“红色情结”的终结――论刘白羽的〈第二个太阳〉》,《西南民族学院学报》)或把小说归为典型的旧有五老峰模式小说,认为其存在“细节描写失真”、“语病不少”等诸多弊病。(廖四平:《〈第二个太阳〉综论――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丛论之一》)为什么这部小说自发表以来就反响寥寥?难道真如某些评论所言,它“与茅盾文学奖的规格极不相符”?(邓经武:《“红色情结”的终结――论刘白羽的〈第二个太阳〉》,《西南民族学院学报》)或许我们应该重回历史现场,再次进入文本世界来考察。
  《第二个太阳》是一部以1949年武汉解放、新中国成立两大历史事件为主背景的革命历史小说,设置了兵团副司令秦震奉命营救潜入国民党内部的女儿白洁的故事主线和师政委梁曙光寻母梁妈妈,师长陈文洪寻爱人白洁等多条副线,描绘了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中原、建立新中国的宏伟篇章。在谈到《第二个太阳》的创作动机时,刘白羽言称这是自己自1949年创作中篇《火光在前》之后一直心怀的夙愿。写完《火光在前》后,“一种沉重的遗憾就压在我的心上,我觉得我没有把第一个十月一日的深刻含义发掘出来――我只停留在骄阳烈火、暴雨泥泞中的苦苦的厮搏。” (刘白羽:《心灵的历程》,《刘白羽文集》第10卷)作家曾打算再写两个中篇,连同《火光在前》合并成一个长篇,但最终取消了这个想法,而是另外写了一个长篇。个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刘白羽对于军事文学创作认识的转变。这种转变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充满胜利激情的颂歌模式转向对战争历史悲剧一面的认识;二是将书写的重心从军事对抗、战役进程转移到对人物命运、内心情感等方面。先来看前者。
  如《刘白羽评传》的作者牛运清指出的,与刘白羽过去的小说多以大团圆结尾不同,《第二个太阳》中白洁的死,给整个历史叙述增添了浓墨重彩的悲剧一笔。而这一笔,正是刘白羽“文革”时期痛苦思考的结果。在《心灵的历程》中,刘白羽曾回忆自己当初被关押狱中,渴望一片绿叶而不得时的痛苦心境。正是对嫩叶这种鲜活生命的渴望,让刘白羽对革命历史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历史不应该停留在胜利的狂欢中,“在欢乐的更深更深的内核里还含着沉痛和悲哀。……在第一个十月一日之前,有几千万灵魂为这一新的凝聚、熔铸而奉献自己;在第一个十月一日之后,几亿之众更需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劈荆斩蟒、呕心沥血以至付出生命。”(刘白羽:《心灵的历程》,《刘白羽文集》第10卷)于是,为了表现对历史的深重反思,作家特地构思了白洁之死。白洁是小说主人公,兵团副司令秦震的女儿。秦震父母先后遭国民党暗杀后,白洁被父亲秦震寄养在白姓友人家中,长大后赴延安求学,与陈文洪相恋,在潜伏国民党内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被捕,并在新中国刚成立时被杀害。这是个有着坚定信仰,将生命无私奉献给革命,将爱情无私奉献给爱人的纯真女孩,正是因为她的年轻明朗和赤诚高洁,她的死才让人无限扼腕,也正是因为她的死是“在黎明门槛到来之后”,(刘白羽:《心灵的历程》,《刘白羽文集》第10卷)才让这道在十月一日狂欢中刻画出的血痕如此永恒和悲哀。而这样的永恒和悲哀,将“唤起崇高、唤起力量、唤起希望,鼓舞人民勇往直前”。(《创作具有强大艺术魅力的军事文学》,第5卷)
  如果说刘白羽用白洁的死突出了敌我战争的悲壮,那么连长吴廷英的死则是凸显了革命军队内部矛盾的悲凉。为救孩子圆圆,吴廷英杀死图谋不轨的俘虏,却反遭与己有个人嫌隙挟私报复的副指导员白天明的攻击,未查就里的秦震批准了处分意见,导致吴廷英多年英勇作战却未得到应有待遇,并在保卫桥梁时壮烈牺牲。比起白洁的死,吴廷英的死更能引起人们沉重的自我反思。
  除却悲剧风格的体现外,集中刻画战争中的人也是《第二个太阳》的一大转型。1979年全军文化工作会议在批判《纪要》的基础上,正面提出了写人不要写过程的创作要求。这显然给了刘白羽创作指引的新方向。在《第二个太阳》中,一些论者都已发现,小说一反《无敌三勇士》《政治委员》《火光在前》等小说中重军事、重战争的写作手法,将人物命运沉浮、悲欢离合等情感书写推至前台。小说主人公秦震的人物塑造受到了诸多好评,被称为“是一个圆形的,立体的成功形象”,(范咏戈:《历史与人:经炼狱到天堂之门――评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带有许多新时期新政策的历史特点”,(蔡葵:《用当代意识反观革命历史――读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同样,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如陈文洪、梁曙光、牟春光、严素等,也都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既然《第二个太阳》在悲剧性和人性两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那为什么还会遭受不断的批判和诟病?笔者认为,这是由于新时期两种军事文学观矛盾、冲突的结果。19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文学场”的向内转,军事小说出现了新的创作观念,这就是以莫言的《红高粱》、乔良的《灵旗》、朱苏进的《第三只眼》等为代表的新革命历史小说。这些小说或从彻底还原人的生命本能出发,或将对历史的观照提升到哲学的新高度,既丰盈了小说的艺术表达内涵,又开掘了其社会思考深度,使军事文学题材得到了超越性的发展。然而,新艺术空间、思考空间的拓展并不是对既往创作品格、思想的全盘否定,而应该作为一种新的创作探索,与之前的创作样式并存,呈现军事文学的多样发展。但可惜的是,恰恰在不少评论者眼里,这两种创作观不是齐头发展,而是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关系。用新出现的创作观念去批判,继而取代“十七年”期间的创作观,于是,就有了对《第二个太阳》这类在延续“十七年”创作观基础上跟随新时代转型的作品的否定。
  纵观相关的小说批评,大致包括如下方面:一、认为小说“对战争本身的血腥、残酷、破坏和痛苦等等,也很少正面描写。这就使其生活内容显得过于透明和美好”(蔡葵);二、“整个作品浪漫的气氛、抒情的笔调”与“清醒的反思难以并存,小说因而产生了裂痕”;(卢敦基:《浅议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不足》)三、“人物的阶级感情和革命的激情与人物的儿女柔情没有真正糅合在人物身上,对女儿对爱人对母亲的情感就成了点缀和附加,游离于人物情感世界之外,显得极不和谐统一”。(毛克强:《文化的解读与文化的冲突――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评析》)除却第一个方面外,第二、三两个方面恰好是刘白羽致力的创作突破,即如何在革命英雄主义的主调中反思战争,在阶级情感外充盈人性,从而达到生活、思想和艺术的深化。
  从“十七年”到“文革”,革命英雄主义经历了一个纯化到极致的过程,理想主义和浪漫情怀被极端化成了不切实际的凌空高蹈,狂热的“忠字舞”将反思的可能性压抑至无。但这并不意味着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浪漫诗性本身不能容忍清醒的反思。在《第二个太阳》里,刘白羽正是试图进行这样的努力,在用解放军的全面胜利激动着读者心灵、唤起人们为家国未来奋斗豪情的同时,作家又用白洁、吴廷英等革命战士的生命付出,来重新思考战争、历史和人的复杂关系,由悲剧升华出的壮美崇高,与战斗凯歌敲击出的理想激情,交合成一曲震撼人心的宏伟篇章。同样的交合,还出现在对人物情感的书写上。与英雄主义的浪漫诗情和清醒的反思可以熔铸一炉一样,人物情感也并非只有政治性或人性一极,而是可以两者并存。在小说中,几乎处处可见人物情感在家国之情与儿女私情之间的徘徊、碰撞和冲突。这在主人公秦震身上是最为明显的。理智让他作为一个领导、指挥者,必须压抑个人感情,全身心投入统筹全局的规划中,但情感又让他作为一个普通人,忍受着与爱人分离,女儿下落不明带来的各种痛苦。师政委梁曙光对解放武汉充满迫切之情,不仅在于他是人民解放军的一员,更在于他身为武汉人,武汉还有他的老母亲。人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不光只有儿女私情,更应该有对社会、对民族、对国家的大情感,只有这两种情感都具备,人才会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我们看到,在新的历史时期,刘白羽正是用这样一种新的价值观来书写历史,书写历史中的人,对于这样的努力,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肯定,而不是简单的批评。
  对于第一个方面的批评,即认为小说展示的内容不够真实,“过于透明和美好”,笔者认为,涉及到一个争论已久的问题,就是真实的标准性问题。1960年代开始,围绕历史剧创作,学界展开了一场关于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讨论,这场讨论继而扩大到对整个历史文学体裁创作的真实性问题。进入新时期后,相关的讨论仍有发生,虽然真实标准仍有争议,但大家都认定的一条真实底线,便是基本的史实是不可违背的。事实上,《第二个太阳》不仅没有违背基本史实,并且,作为一部浸透了个人生活经验和情感的著作,这部作品无论从艺术真实还是历史真实方面,都是有一定价值的。将小说与作家的自传性散文《心灵的历程》进行对比,便可以发现小说有相当多的素材是取自作家的亲身经历,尤其是发生在主人公秦震身上的,大到秦震到北京开会,见到周恩来,参加新中国成立大典和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典礼等大事件,小到秦震骑马渡河、坐吉普车遇小兔夜奔、寻找车上脱落的螺丝钉等小细节,都是曾经发生在作家身上的真实故事,而小说中的一些人物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多有对应的,如秦震的妻子丁真吾,有着现实生活中刘白羽妻子汪琦的影子,而姚锡铭看《鲁迅全集》的那一段,显然就是现实生活中刘白羽见到陶铸时的情形。
  作为一部从个人视角展开的以整个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为书写对象的著作,《第二个太阳》不仅寄托了刘白羽希冀充分表达“创建新中国的深沉内涵”的愿望,还熔铸了一名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和新中国建立等所有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重大历史的亲历者,对党和革命以及马列主义指导思想毫无保留的赤诚情感。早在延安时期,刘白羽就通过彻底的自我改造建立起了这种情感,并把它内化到作家主体深处,成为作家的创作个性。他曾这样说过:“我觉得当马列主义还是外在的东西,还是你脑子中一种概念的时候,那会影响创作情绪;但当马列主义形成了你的哲学,形成了你的血肉和灵魂,形成了你的思想的时候,那是不会影响创作情绪的。”(刘白羽:《谈军事文学创作》)几十年的革命斗争实践已经形成了刘白羽以“歌颂激流勇进之美”为奋斗目标的美学追求。对于一位坚持共产主义思想指导下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作家来说,创作“向上的文学,鼓舞人们前进的文学,给予人们以理想的文学”理所当然地成为他毕生为之奉献的文学使命,浪漫诗性也就成为他创作的独特个性气质。或许我们可以说,这样的创作个性气质在1990年代之后不再流行,但至少我们必须承认,它作为曾经影响了数代人的美学范式,不仅在美学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并且,在我们的美学愈来愈走向日常、平庸的时代,再反观这样充满诗性、充满理想,富于浪漫色彩的美学风格,其依旧震撼人心的力量将会带给我们更多的启迪和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像《第二个太阳》这样被遗忘在历史角落的优秀作品并不是个案。例如姚雪垠的《李自成》,便是一个更明显的遗忘。(当然,近年来亦有一些批评家开始对《李自成》进行重新评价,这证明优秀的作品其价值终究不会被埋没。)它们的被遗忘或者被批评,根于它们对五六十年代文学美学风格、思想品格的承继。文学创作的风格不应总是被设置为二元,不断走向狭窄的对立,而是应该以宽广的态度,修正旧的,接纳新的,只有这样,无论是艺术创造还是价值建设,才能在积累更多财富的基础上,走向更为辉煌的明天。
电话:010-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网络工作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刘白羽海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