囧司徒每日秀为什么要走

罗航,谈笑风扔谁与共
1.英语已经不仅仅是民族语,而且是事实上的世界语,一如当年的拉丁语,这一进程不可…
首先与前面
两位商榷。两位(以及大部分上面称得上专业的答案都给出了…
@团支书 的答案看似很高大上很严谨,看懂了发现其实完全没有意义,实名反对。假定团支书同学的数据完全真确,但得出的结论一定会和实际情况相去甚远。&br&&br&
首先,这仅仅统计了银联这一个单一通道,有大量的现金结算和其他支付方式(相对数额小、笔数高)没有计算,简单来说,把整体消费生生拉高了一个级别。毕竟会拿着一刀厚厚的现金去消费的人少之又少,但花了几十块就刷下支付宝,付个现金,买个团购的人却比比皆是。&br&&br&
其次,我找遍全文也没看见这个数据是仅仅统计在上海本地开卡的或者是用上海身份证开卡的(说不定我看漏了,请指正),上海作为一个全国性的金融中心,每天一定有大量的外地甚至外籍人士前来宴请商务等等,所以此消费完全不能代表上海市民,起码不光是上海市民。&br&&br&
最后,笔数不代表人均或者人次,购物那块了解的不多,不做评述,餐饮这块得出的中位数就完全不能反映上海市民的消费了,说一下我亲身的经历好了,中午出门去哈灵面馆吃碗牛蛙面,27块,不贵又好吃,现金。晚上懒得出门了,随便找个外卖软件点个东西,什么?30才起送,好吧,凑到30,还能减10块,支付宝付款。一天都没走过银联通道。根据大众点评《2013上海城市生活消费报告》,“在美食方面,大众点评上海人气最高的TOP10餐饮类型中,小吃快餐在手机端流量占比最高,达到了16%,高于其它正餐类型”,而根据我的经验,吃小吃快餐的人次肯定超过16%,即使是用银联付款的人中,一个人去吃一顿大餐用银联付钱的几率一定不如请好几个人一起吃饭刷卡的几率,更极端点,结婚一次30桌,这一下子要被平均多少人啊?住宿也是同理,不论出去旅游或者开会,我基本没见过房间一天天续的,基本都是定好行程,呆几天就开几天的房。另外弱弱的问下,难道上海人民都喜欢晚上不回家谁去开过夜房?我一直觉得全国各地的过夜房都是给外地人民用的,本地最多开个终点了吧。。捂脸。。所以开房价格最多只能算是外国,外地人在上海的消费指数,完全代表不了本地消费吧?&br&&br&补充一点,各种刷卡买的消费卡也会造成数据的大量偏差,动辄上万的卡并不代表一次消费。根据银联数据,截至2014年底,全市共有银行卡特约商户24.5万户,POS机76万台,ATM机2.1万台,其中可受理银联IC卡的机具基本实现全覆盖。上海地区全年实现银行卡跨行交易12.19亿笔,交易金额突破2.2万亿元,持卡消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超过76.3%。不排除这个数据有不够全面的可能性,但即使是对的,根据2/8理论,可能不用银联交易的笔数还大大超过银联的。所以银联通道的数据对整体消费研究有着不错的借鉴作用,但对于人均人次这种方向上来说则无太大意义。&br&&br&大众点评《2013上海城市生活消费报告》 &a href=&/html//88816.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大众点评《2013上海城市生活消费报告》--互联网 -- CCTIME飞象网&i class=&icon-external&&&/i&&/a&&br&2015年度上海市银联卡有奖用卡活动启动 去年持卡消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逾76.3% &a href=&/xww/2009jrb/node5019/node5051/xfsh/userobject1ai141562.html&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xww&/span&&span class=&invisible&&/2009jrb/node5019/node5051/xfsh/userobject1ai141562.html&/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团支书 的答案看似很高大上很严谨,看懂了发现其实完全没有意义,实名反对。假定团支书同学的数据完全真确,但得出的结论一定会和实际情况相去甚远。 首先,这仅仅统计了银联这一个单一通道,有大量的现金结算和其他支付方式(相对数额小、笔数高)没有计…
学姐刚过完生日,但她看上去却并不是特别开心。 &br&&br&她说:过生日啊,也没什么大意思。无非是选一个男友出来,带着我逛逛名牌店,买买衣服和包包,吃吃大餐,住住五星级酒店什么的。逛逛买买吃吃住住。唉,也大概就是这样吧。 &br&&br&我说:好像是有点缺乏创意啊。 &br&&br&学姐说:创意什么的我并不在意。关键问题是,逛逛买买吃吃住住,把这些项目全加上,这一天也花不了多少钱,实在看不出来他的诚意来。这让我如何客观判断和他下一步的发展呢? &br&&br&&b&小团,你能不能综合评价一下,他给我过生日的这个消费水平,到底是高还是低呢? &br&&/b&&br&学姐果真是一个我见过的最单纯,但同时也是最理性的好女生。看着她愁眉不展的样子,我也有些于心不忍。好吧,让我用最近与某支付机构合作时用的一组数据结果,来帮她做一做分析吧。 &br&&br&&br&————————数据分析的分割线————————&br&&br&我们本次的研究问题是:男友庆祝学姐生日的消费标准是高是低呢? &br&&br&由于学姐生日当天进行了多种活动,行程较为复杂,我们不妨拆解来看,简单分成三个部分:1,购物(衣服和包为主);2,餐饮;3,开房。然后,我们再用这三类消费项目分别去匹配学姐生日当天上海全市的消费刷卡数据库,整理出了三组全样本的对比。 &br&&br&好的,第一组全样本对比的问题来了: &br&&br&&b&学姐生日那天,一个人在魔都买买买的话,要花到多少钱时才算高消费? &br&&/b&&br&首先,从全样本对比组数据中可以统计出:&br&&br&在学姐生日那天(不告诉你是哪天哈哈),全上海所有市民,在买衣服和包这项活动上,一共进行了&b&6.7万&/b&笔消费,并花掉了约&b&6900万元&/b&。平均每笔要花约&b&1100元&/b&。 &br&&br&然后,我们可以把这6.7万笔消费和金额落到空间上来看,画出图大概长这样:&br&&img src=&/c7a523dba7bc_b.jpg& data-rawwidth=&1499& data-rawheight=&89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499& data-original=&/c7a523dba7bc_r.jpg&&&br&毫无疑问,大部分的高端服装消费,都集中在市中心。 &br&&br&学姐学姐,你男友带你去的是哪个商场? &br&&br&当然,单纯的学姐并不关心这个。学姐关心的是,男友为她买衣服和包所花费的钱,在这6.7万笔交易中排名第几呢?请看下图: &br&&br&&img src=&/a3c595f662162cedbff450f93d87106c_b.jpg& data-rawwidth=&4303& data-rawheight=&8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303& data-original=&/a3c595f662162cedbff450f93d87106c_r.jpg&&&br&可以看到,虽然全市人民平均每次“买买买”要花1100元,但实际上“买买买”消费的中位数值仅有约270元而已。也就是说,少数的有钱人在“买买买”上的花费大大地拉高了全市整体消费水平。 &br&&br&那么,是谁拖了后腿呢?具体来看吧: &br&&br&&ol&&li&&b&假如男友给学姐买衣服和包的花费超过2700元,那么该男友本次消费力就能跻身全市前5%。 &/b&&/li&&li&&b&假如男友给学姐买衣服和包的花费达到1400元,那么该男友本次消费力就能跻身全市前10%。 &/b&&/li&&li&&b&假如男友给学姐买衣服和包的花费达到270元,那么该男友本次消费力就能达到全市中位水平。 &/b&&/li&&li&&b&假如男友每次给学将姐买衣服和包的花费不超过100元,那么可以判断:该男友本次消费力将被全市80%的人打败。 &/b&&/li&&/ol&看完这个结果,学姐似乎对自己的男友有了一点信心,嘴角逐渐绽开了笑容。 &br&&br&好的,第一个问题得到解决,接着第二个问题又来了——- &br&&br&&b&学姐生日那天,在魔都吃顿大餐,要花到多少钱时才算是高消费? &br&&/b&&br&同样地,首先来看:魔都人民在学姐生日那天去餐馆吃饭一共吃了多少钱? &br&&br&从对比组数据可以看到,在学姐生日那天,全上海市人民在餐饮这一项目上,一共进行了&b&23万&/b&笔消费,总金额约&b&8000万元&/b&。 &br&&br&然后,我们可以把这23万笔交易落到空间上,画出图大概长这样: &br&&img src=&/b7d8cd994a3fad32964cf_b.jpg& data-rawwidth=&1499& data-rawheight=&89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499& data-original=&/b7d8cd994a3fad32964cf_r.jpg&&&br&但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消费是全天汇总结果,那么则意味着早餐买包子午餐买煎饼什么的也就算在里面了。这势必会大大影响分析结果。 &br&&br&为了更精确地判断男友的消费能力,我们则需要把全上海餐饮行业消费的时间维度来拉出来,画出图来大概长这样: &br&&img src=&/ba83ba28215_b.png& data-rawwidth=&1134& data-rawheight=&64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34& data-original=&/ba83ba28215_r.png&&&br&很明显,晚饭的消费水平比午饭还是要高出一截的。仅仅晚上8点一个小时,全上海就吃掉了差不多1500万元。 &br&&br&因此,我们可以把研究样本进一步缩小到高消费的晚餐时段,选择学姐生日当天晚上6点到12点期间的消费作为对比组。简单统计一下,可以算出:在这个时间段上,全市人民在餐饮活动上一共进行了约&b&9.2万&/b&笔消费,吃掉了大概&b&4579万元&/b&。 平均每笔要吃掉约&b&500元&/b&。&br&&br&从空间上看,这4579万元大概长这样: &br&&img src=&/afde2d10de_b.jpg& data-rawwidth=&1499& data-rawheight=&89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499& data-original=&/afde2d10de_r.jpg&&&br&果然,与全天餐饮消费的分布进行对比,可以看到那些分布在中环线附近的办公园区周边那些由于吃午饭而出现的热点纷纷消失了。城市夜间餐饮活力重新回归市中心。 &br&&br&学姐学姐,你男友带你去哪吃的大餐呢?好吃吗? &br&&br&当然,理性的学姐也并不关心这个。学姐关心的是,男友请她吃饭所花掉的钱,在这9.2万笔交易中,到底排名第几呢?请看下图: &br&&br&&img src=&/cd6c235a11a0a471f5d7535_b.jpg& data-rawwidth=&4303& data-rawheight=&8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303& data-original=&/cd6c235a11a0a471f5d7535_r.jpg&&&br&可以看到,虽然全市人民平均每次晚上下馆子要花500元,但实际上这个平均值毫无任何意义,因为其中位数仅有200元。也就是说,少数有钱人吃饭的花费大大地拉高了整体消费水平。 &br&&br&那么,这次是谁又拖了后腿呢?具体而言: &br&&ol&&li&&b& 假如男友请学姐吃大餐的花费超过1800元,那么该男友本次消费力就能跻身全市前5%; &/b&&/li&&li&&b&假如男友请学姐吃大餐的花费达到1100元,那么该男友本次消费力就能跻身全市前10%。 &/b&&/li&&li&&b&假如男友请学姐吃大餐的花费达到200元,那么该男友本次消费力就能达到全市中位水平。 &/b&&/li&&li&&b&假如男友请学姐吃大餐的花费不到40元,那么可以判断:该男友本次消费力将被全市90%的人打败。 &/b&&br&&/li&&/ol&&br&看完这个结果,学姐对男友的信心似乎又多了一点,笑容也更加灿烂了起来。 &br&&br&于此同时,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问题来了—— &br&&br&&b&学姐生日那天,在魔都找个酒店开房,住多少钱的房间才算高消费呢? &br&&/b&&br&同样地,先来看一下:学姐生日当天,魔都人民在开房这项活动上一共花了多少钱? &br&&br&通过对比组数据可以看到,在学姐生日当天,上海全市人民在开房这件事上一共进行了约&b&7.1万&/b&笔消费,总金额约&b&8800万元&/b&。平均每次花费约&b&1200元&/b&。 &br&&br&然后,我们可以把这7.1万笔开房交易落到空间上,画出图来大概长这样: &br&&img src=&/e4afbdca83b4ade43f86b87a9795ec43_b.jpg& data-rawwidth=&1499& data-rawheight=&89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499& data-original=&/e4afbdca83b4ade43f86b87a9795ec43_r.jpg&&&br&终于,与餐饮和购物不同,开房的消费不再单极地集中在市中心了。在郊区的金山和川沙等地,也有高消费开房的身影哦。 &br&&br&学姐学姐,你是在上图哪个地方开房的?开房体验怎么样呢? &br&&br&当然,学姐似乎不想回答我这个问题。学姐更关心的是,男友带她开房所花的钱,在这7.1万笔交易中,到底排名第几呢?请看下图: &br&&br&&img src=&/4bbf53eb200e34eb4b73e_b.jpg& data-rawwidth=&4303& data-rawheight=&8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303& data-original=&/4bbf53eb200e34eb4b73e_r.jpg&&&br&可以看到,虽然全市人民平均每次开房要花约1200元,但请大家也不要被这个结果吓到,实际上这个平均值毫无任何意义,因为全市开房消费的中位数仅有500元而已。也就是说,其实是少数有钱人开房所花的钱大大地拉高了全市人民开房的消费水平。 &br&&br&那么,到底又是谁拖了开房价格的后腿?具体来看: &br&&ol&&li&&b&假如男友带学姐开房的花费超过3500元,那么该男友本次消费力就能跻身全市前5%; &br&&/b&&/li&&li&&b&假如男友带学姐开房的花费超过2300元,那么该男友本次消费力就能跻身全市前10%。 &br&&/b&&/li&&li&&b&假如男友带学姐开房的花费超过500元,那么该男友本次消费力就能达到全市中位水平。 &br&&/b&&/li&&li&&b&假如男友带学姐开房的花费超过100元,那么可以判断:该男友本次消费力将被全市80%的人打败。 &/b&&br&&/li&&/ol&&br&看完这个结果,学姐显得非常喜悦。 她握着我的手,兴奋地说:小团,谢谢你,通过这次的分析。我想这次,我终于可以下定决心了。 &br&&br&看来,这次学姐选定的男友在开房方面十分给力。我看着学姐幸福离去的背影,也深深地为她祝福。但忽然之间,却忍不住想到了一个更深刻的问题: &br&&br&&b&虽然说学姐的这个男友很可能在买买吃吃睡睡等方面的消费能力不错,甚至可以在上海滩排名前列,但这是否意味着他总体的消费能力也很强呢? &/b&&br&&br&&b&或者说,真正的消费能力,是否能仅从买买吃吃睡睡上看出来呢? &/b&&br&&br&于是,好奇心驱动,我又打开电脑,开始整理筛学姐生日当天魔都所有类型消费的全部数据,接下来,看到了这样一组结果: &br&&img src=&/d8daf054b29cc9b7f3f09_b.png& data-rawwidth=&1134& data-rawheight=&64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34& data-original=&/d8daf054b29cc9b7f3f09_r.png&&&br&是的,在2015年学姐生日当天,上海市一共发生了约&b&280万&/b&笔消费,金额共计约&b&56亿&/b&元。而其中“买买吃吃睡睡”的总消费,仅有约&b&2.4亿&/b&而已,只占总消费金额的&b&4%&/b&。 &br&&br&所以,只是在4%的消费比例中进行排名对比的话,那是否意味着,我们对于学姐男友消费力的筛选工作过于简单粗暴了呢?&br&&br&没错,不如我们认真地再研究一次,将学姐生日当天的280万笔交易再按照金额数高低进行排序汇总,把额度排名前1%的刷卡消费全部筛选出来,看看真正有消费力的人是怎么花钱的吧。 &br&&br&通过这前2.8万笔消费的分析,可以看到明确的结论: &br&&br&&b&1,有消费力的少数人花掉了大多数的钱。 &br&&/b&&img src=&/32edff23ab232a00d6d43_b.png& data-rawwidth=&856& data-rawheight=&45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56& data-original=&/32edff23ab232a00d6d43_r.png&&&br&如图所示,排名前1%的消费总额(仅2.8万笔消费)就达到了35亿元,占到总交易额的58%。 &br&&br&&b&2,主要的大额消费都集中在投资领域。 &br&&/b&&img src=&/2cacdb0f6ca2_b.jpg& data-rawwidth=&2480& data-rawheight=&262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80& data-original=&/2cacdb0f6ca2_r.jpg&&如图所示,排名前1%的大笔资金流动都集中在金融,批发和房地产三个领域,其中32%的钱都花在了金融理财上,23%的钱花在了批发上,而12%的钱都花在了房地产上。 &br&&br&&b&3,日常生活性的消费,在这个世界中并不那么重要。&/b&&img src=&/a07fdcf34c92adeb24d2d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72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a07fdcf34c92adeb24d2d_r.jpg&&如图所示,通过前1%和后99%的消费对比,可以看到,重要的消费总是集中在购房,理财,旅游,教育;从零售行业起,后99%的消费总额才超过了前1%。而大部分集中在后99%的消费类型则是吃东西,收快递和。。。。。。结婚。 是的,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往往却并不是最重要的。 &br&&br&————————正式回答问题的分割线————————&br&&br&那么, 通过学姐男友的分析,我们可以回到题主的问题了,上海的消费水平有多高呢? &br&&br&我的回答是,这似乎并不重要。&br&&br&&b&在衣食住行的日常花销当中,无论你勤俭节约精打细算,还是挥金如土一掷千金,甚至可以在上海滩消费榜上名列前茅,这些也只是整个城市级消费中毫不起眼的一笔,并不能代表更多的意义。 &/b&&b&所以,真正有价值的消费,既不是日常流水,也不是声色犬马。那是什么呢?是投资。当然,投资并不是消费;但从目的上说,投资是为了获得收益,能够在未来更多地消费。同样是花钱,用作投资将比现时消费更有价值。投资金融,投资事业,投资房地产,投资教育,包括投资自己。只有投资,才会让未来的自己变的更富有、更自信或者更强大。 这一点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城市,都毫无例外。&/b&&br&&br&因此我想,对于上海而言,消费水平的高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把握住多少机会把平淡无奇的日常消费变为真正的价值投资。这才是上海这座每天花掉差不多60亿元的城市带给每个消费者的最大的意义。&br&&br&大概就是这样。&br&&br&注:&br&1,以上数据来源于合作方银联智惠研究院的统计性数据,不涉及个人隐私,所有的数据挖掘分析均在在银联智惠安全云环境下操作,符合银联智惠数据安全规范。 &br&&br&2,欢迎分享,请勿转载。
学姐刚过完生日,但她看上去却并不是特别开心。 她说:过生日啊,也没什么大意思。无非是选一个男友出来,带着我逛逛名牌店,买买衣服和包包,吃吃大餐,住住五星级酒店什么的。逛逛买买吃吃住住。唉,也大概就是这样吧。 我说:好像是有点缺乏创意啊。 学…
&a href=&/subj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Operating Systems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br&全名Operating Systems: Three Easy Pieces&br&威斯康星的研究生教材,把os分成虚拟化、并发性、持久化,三方面来讲,其实写的很入门,完全就能当本科教材或者自学。每一个主题都是从历史沿革来讲,最初什么方法,如何实现的(真的是实际实现),解决了什么问题,有什么缺点,针对这些缺点人们提出了哪些方法来改进。还给了各种metric。每章末尾还给了相关领域应该看那些著名论文或者教材。(精选的那种,我是跟着下了好多著名论文,半年了都没看完)&br&&br&最后不太重要可也很重要的特点:语言风趣&br&&br&PS:官方给了免费电子版&br&&a href=&http://pages.cs.wisc.edu/~remzi/OSTEP/&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Operating Systems: Three Easy Pieces&i class=&icon-external&&&/i&&/a&
全名Operating Systems: Three Easy Pieces威斯康星的研究生教材,把os分成虚拟化、并发性、持久化,三方面来讲,其实写的很入门,完全就能当本科教材或者自学。每一个主题都是从历史沿革来讲,最初什么方法,如何实现的(真的是实…
我之前的室友是日本人,是个博士生,我们经常谈论政治话题。&br&&br&他当然知道日本侵华,也完全承认日本在二战期间对整个亚洲进行了侵略和破坏,也反对大屠杀、细菌实验这些反人类的罪行。&br&&br&但是对于二战,我们的观点是一致的,就是历史问题仅仅是历史问题,而且军国主义在日本也和文革在我国一样,早就被扔进了垃圾桶。更重要的是,日本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的民主国家,一切以资本为纲,完全没有意愿和能力再回归军国主义。&br&&br&日本已经改变了,而且不论在经济、科学、政治、文化、健康等各个方面,日本已远远发达于中国,这是众多国人不愿意承认的事实。&br&&br&他很不理解为什么中国要烧日本国旗、砸日本车,他说现在没有战争,为什么群众会有这么过激的行为?我告诉他,因为政治宣传,他会心一笑,说这种政治宣传日本二战时也有。&br&&br&这是我第一次在日本人面前觉得丢人,觉得我国建国这么多年了,还在玩这种“民气可用”的低级游戏,真埋汰。。。
我之前的室友是日本人,是个博士生,我们经常谈论政治话题。他当然知道日本侵华,也完全承认日本在二战期间对整个亚洲进行了侵略和破坏,也反对大屠杀、细菌实验这些反人类的罪行。但是对于二战,我们的观点是一致的,就是历史问题仅仅是历史问题,而且军国…
更新英文原版判决书资料和罗伯茨大法官判决书(异议意见)的中文全译本链接。&br&&br&一看到5比4的比分我就大概猜到双方阵营是哪些人了。&br&&br&首席大法官(Chief Justice):小约翰-罗伯茨(John G. Roberts, Jr)(2005——)&br&保守主义,司法最低限度主义(Judicial Minimalism),他本人可能对同性恋婚姻不像其他保守主义者一样强烈反对,但是他一直坚持法院不应该去直接立法,而这次案件如果赞成就是实质意义上的一种立法,不出意外他投了反对票。&br&&br&大法官(Associate Justices): 安东尼亚-斯卡利亚 (Antonia Scalia)(1986——)&br&保守主义,宪法原教旨主义,跟宪法文本原意解释不同的所有判决斯卡利亚都会反对。&br&&br&安东尼-肯尼迪(Anthony M.Kennedy)(1988——)&br&摇摆票,看比分应该是投了赞成,为什么我待会会分析下。&br&&br&克拉伦斯-托马斯(Clarence Thomas)(1991——)&br&极端保守主义,他要是在这个问题上投赞成明天地球大概就要爆炸了。&br&&br&露丝-金斯伯格(Ruth Bader Ginsburg)(1993——)&br&法院内自由主义一号人物,上世纪美国女权主义运动的主要领袖,对性方面的问题非常开放,肯定是赞成票。&br&&br&斯蒂芬-布雷耶(Stephen Breyer)(1994——)&br&自由主义,国际主义,赞成票无误。&br&&br&塞缪尔-阿利托(Samuel A. Alito, Jr)(2006——)&br&小布什选的保守主义坚定斗士,比托马斯投赞成票的可能性高不了多少。&br&&br&索妮娅-索托马约尔(Sonia M. Sotomayor)(2009——)&br&艾琳娜-凯根(Elena Kagan)(2010——)&br&这两位女法官都是奥巴马新选的,目前不太了解,不过考虑她们分别顶自由派大法官斯蒂文斯和苏特的班,她俩应该是投了赞成票。&br&&br&先求赞,我去收集一下判决的资料,待会再详细分析一下判决。&br&&br&判决和我预料的差不多,多数意见由摇摆票肯尼迪撰写也是情理之中。我来逐个梳理一下双方争议的焦点。&br&&br&1.对婚姻的定义。&br&&br&这一点是案件之核心,双方激烈争论我们是否应当改变婚姻必须是男女之间的关系这个定义。多数派意见认为婚姻是属于个人的自由权利,而婚姻制度制度并非一成不变,自其出现以来就是随着社会风俗的变化而变化的。用囧司徒的话来说就是最早期的婚姻的实质是一个男人和他的“阴道”财产的结合,随着社会的发展才逐渐被定义成两个人之间的结合。&br&&br&多数派认为既然婚姻是个人之间的自由结合,那么国家对婚姻的承认不过是对这种结合的一个确认。而DOMA定义婚姻必须是男女之间关系的条款则无疑是国家权力侵犯了个人自由,所以立法禁止同性恋婚姻会导致那些同性恋人处于不平等的地位,符合“平等条款”的定义,所以裁定DOMA违宪无效。&br&&br&总的来说,我认为这体现了美国社会风尚的改变对最高法院的触动。很显然最高法院已经倾向于认同同性恋的权利。保守派反对同性恋的几个主要的论点,比如婚姻应当是和繁衍有必要的关联(关于这一点在之前的法庭辩论中金斯伯格质问律师如果俩不能生育的70岁夫妻申请结婚是不是也应该拒绝),比如同性恋行为违背天性,比如同性恋违背道德和社会风俗等等,都基本被美国同性恋平等权利的思潮的普及所一一化解,仔细想想如果社会中绝大部分人都接受同性恋,再指责其违背道德和社会风俗是很难站住脚的。所以我认为这样判决的根本动力在于美国人民对同性恋的观点的巨大转变,要知道在1986年鲍尔斯诉哈德威克案中,首席大法官伯格还说“认为同性性行为是一项受保护的基本权利的观点,无疑是弃数千年来的道德教化于不顾”。最高法院的观念革新如此可见一斑。&br&&br&备注:DOMA(Defense Of Marriage Act)指保卫婚姻法案。该法案将婚姻界定为一男一女,允许各州自由决定是否承认他州同性婚姻,但不得给予其民事权利保护。&br&&br&2.关于州权。&br&&br&斯卡利亚大法官在异议意见中提出,联邦最高法院此举侵犯了州权。事实上这个异议真的没有各位想象的那么有力,首先从管辖上这个案件涉及到两个州的法律冲突,联邦最高法院的管辖权是毫无疑问的。而第14修正案中有这样的条款: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或实施限制合众国公民的特权或豁免权的法律;不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在州管辖范围内,也不得拒绝给予任何人以平等法律保护。&br&&br&多数派意见正是基于“州权不得拒绝给予任何人以平等法律保护”的条款判决各州都必须修改法律,如果不承认这一点意味着前最高法院的很多基于“平等条款”的重要判决都必须推翻,这显然是不现实的。&br&&br&关于州权和联邦权的交战在很多案子中都会被拉出来说一遍,但是其最主要的战场集中在“贸易条款“上,完全不是这个案子的核心,不太理解为什么很多答主都针对这个问题发难,我认为这真的是效力很弱的一个异议意见。&br&&br&3.司法能动主义和司法克制主义之争。&br&&br&这一点才是是异议意见最强有力的论点。罗伯茨首席大法官反对最高法院直接去制定法律,认为那是立法机构的事情,最高法院的任务应该集中在关注个案中的特定事实问题,尽量避免提出一些基础性的原则。而斯卡利亚大法官则直接在判决书中指责他的同事不尊重宪法,他认为多数意见已经完全脱离了宪法原意,是法官们在肆意造法。我不得不承认持异议意见的大法官的指责是有一定道理的。&br&&br&我也认为最高法院直接制定法律的行为在宪法上的基础十分薄弱。但是要完全承认司法克制主义却有更多的问题。如果否认最高法院可以制定法律,那么意味着历史上很多重大判决都会失去合法性。比如米兰达警告这个我们在影视作品中经常看到的条款。毫无疑问像米兰达警告这样的判决已经作为美国民主与自由的象征深深融入了美国的文化中,认为它们不合法在各种意义上都是不可接受的。不仅仅是那些重要判决,在沃伦法院和伦奎斯特法院时期的绝大部分判决都践行着司法能动主义,或多或少都改变了法律,难道要把这些判决全都推翻?&br&&br&其次如果像斯卡利亚说的那样坚守宪法原意,很可能意味着把宪法变成一部死的宪法。我认为美国宪法之所以可以在今天依旧富有活力,正是因为实践者没有拘泥于宪法的文本解释,而着重探究开国元勋们对自由,民主等最核心价值的追寻。美国的开国元勋活在200多年前,不可能了解现在的情况,但是他们坚信对自由的追寻是这个国家立足的根本,是永远不会过时的。这也体现在宪法原本使用了众多模糊的词汇,用来方便后人结合实际情况解释。所以我认为法院结合实际去追求宪法所意图保卫的那些最根本的价值而不是死抠文本才是对宪法最大的尊重。&br&&br&总得来说司法能动主义和司法克制主义在未来还会被继续争论,并持续影响美国最高法院。&br&&br&备注:&br&&a href=&/view/689652.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司法能动主义_百度百科&i class=&icon-external&&&/i&&/a&&br&&a href=&/view/78634.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米兰达警告_百度百科&i class=&icon-external&&&/i&&/a&&br&&a href=&/HotWord/167714.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司法克制主义-学术百科&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br&以下是对于后续影响的分析和对肯尼迪大法官转变保守立场的解读。&br&&br&1.关于宗教&br&&br&美国的基督教保守势力是反同性恋的最中坚力量。所以虽然这个案子本身并不是宗教问题,但仔细一嗅就能发现其中关联。关于如何平衡这个允许同性恋婚姻的判决和宗教自由之间的冲突,这份判决书本身是没有办法给我们答案的。可以相信,在可预见的未来美国的极端保守势力会在这个问题上不断做文章。&br&&br&上个世纪由自由主义所领导的美国最高法院坚定不疑的推动世俗化,打压宗教在世俗领域的各种权利。包括禁止在公立学校的祈祷活动,限制宗教在其他公共领域的表达,再加上堕胎问题上的判决。引起了以基督教福音派为首的宗教势力的强烈不满,他们组织力量展开了一波又一波的攻势,希望使宗教在公共领域实现回归,并彻底禁止堕胎。&br&&br&同性恋问题无疑再次激怒了宗教势力。关于同性恋权利的诉讼大战并没有结束,婚姻毕竟只是众多自由权的一种。在宗教自由和同性恋权利之间必然存在着许多的矛盾和冲突需要解决。&br&&br&如何界定自由和权利?不仅仅是宗教,几乎一切法律问题都必须涉及到这一点。这其中牵扯的因素更是复杂的难以想象。我所唯一确定的就是这个判决既非起点,也非终点。但毫无疑问它是争取同性恋权利的人们的一场胜利和保守主义的一次惨烈失败。对于那些现在正在庆祝着的即将走向神圣婚姻殿堂的人们,我必须致以我最衷心祝福。&br&&br&2.对与婚姻相关的制度的一些影响&br&&br&既然最高院用的是“平等条款”。在实践中的原则就毫无疑问应该是对同性和异性伴侣无差别的一视同仁,包括抚养、领养、移民、税务、结婚、忠诚义务、离婚、财产分割等等。从上面也可以看出婚姻制度在整个社会关系中的根本性,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值得庆幸的是目前这些制度在可以预见的范围内完全不排斥同性伴侣。两个男人抚养一个孩子,虽然听起来有点新鲜,但实际上在各种意义上都是可行的。在美国那些开放的社区,不出意外应该早就有了实践者。&br&&br&我认为这种同性婚姻在民事制度上和异性婚姻的天然契合性也是大法官们考虑过的一个重点。而很多人举例的人兽、多人婚姻,娈童除了在社会风俗上没有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在其需求的民事制度上也与几乎每一个现行制度冲突。&br&&br&结婚需要双方自愿,你怎么能证明动物的“自愿”?你怎么去承认没有民事行为能力的小女孩的“自愿”?还是说把婚姻改变成只要一方愿意就可成立,直接回到原始社会的抢亲?&br&&br&多人婚姻稍微可以理解一点,但也仅限于此。他给各种民事制度所造成的混乱无需我赘述各位就可以想象。举个例子,3个人结婚,A和B不愿意生活在一起需要离婚,但是他们俩都不愿意和C离婚,怎么处理?就算你有处理方案也别忘了这还是最简单的3人婚姻。人数一多恐怕我们就只能用数模去算了。&br&&br&3.关于肯尼迪大法官&br&&br&肯尼迪大法官是一个非常虔诚的天主教徒,他的态度让很多不了解他的人惊愕不已。&br&事实上他做出这种判决是有迹可循的。正是他在03年在劳伦斯诉德克萨斯州一案中投出关键一票,使这个案件中最高法院宣布同性恋者不能仅仅因为自己是同性恋就被当成罪犯。&br&我们可以从很多个方面总结他转变的原因。&br&&br&2000年的布什诉戈尔案出现了最高法院选总统的奇观。最高法院在这个案件中堪称恶劣的表现和对一系列司法惯例的蔑视为他们招致前所未有的批评。特别是布什上任后的糟糕表现,导致几乎每隔一段时间这个案件都会被拎出来讽刺一番。&br&&br&无论保守派还是自由派,很多大法官都不愿提起这个案件。而肯尼迪是受到其影响最深的人,正是这个案件导致了肯尼迪态度的左转。&br&&br&肯尼迪持有非常开放的国际主义观念(这一点和布什正好相反)。他的判决书中经常引用欧洲法院的判决结果,尽管这一点经常招致保守派诟病。毫无疑问欧洲在同性恋方面的一系列探索也影响到了肯尼迪大法官的观念。另外在最高法院内部,一些同性恋法官助理也用他们的表现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关注这次判决的各位可以发现保守派大法官在表达自己不满的同时依旧对同性恋伴侣表达了祝福。这说明大法官们已经普遍倾向于尊重同性恋人群。&br&&br&当然,还有美国人民整体上对同性恋看法的改变的民意基础。有意思的是美国最高法院这样一个选举方式和任职方式都最独裁的机构,在政治上的一些选择却往往最贴近民意。终身制使大法官们不必对除了宪法外的任何东西负责,正是200多年来对宪法和法律尊严的不懈守护,使美国人即使不赞同判决也会尊重最高法院的判决效力。&br&&br&但最终决定一切的并非这九人。而是美国人民,唯有美国人民可以最终决定他们自己的命运。美国人民选出总统、议会,总统选出大法官,三者分权制衡,这些简单的原则正是美国宪政几百年来颠扑不破的基石。&br&&br&&br&4.对美国大选的影响&br&&br&明年就是美国换届大选,有不少人让我写一下关于此次判决对大选的影响。但是说实话我对美国政治的了解要少于我对美国司法的了解。在这个方面我只能浅尝辄止。&br&&br&目前的战况中希拉里·克灵顿在民调中遥遥领先,小小布什紧随其后,民主党这边基本是希拉里无异议了。共和党那边候选人多的像碎玻璃一样,目前还看不出谁是最后的角斗士。这次的判决明显是对民主党的利好,在大选前一年出现了这样一个判决,意味着共和党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传统政策,在同性恋问题上必须花大量时间研究选民的态度。可以看见共和党党内已经就这个问题分裂了。我认为最终选出来代表共和党的应该是像小小布什这样的就同性恋问题做出妥协的温和派共和党人,毕竟只有争取中间选民才有可能当上总统。&br&&br&目前来看希拉里的优势几乎是不可撼动的,女性,丰富的政治资本,强硬的外交态度,高民意支持率,超高的媒体曝光率。唯一的缺憾就是年龄太大,但是考虑到现代医学条件和女性通常比男性长寿,支持希拉里完成4年甚至8年任期完全是可行的。而且民主党这边奥巴马两个任期还算有所作为,击杀拉登,伊拉克撤军,医保法案,经济复苏。选民在还没有遗忘小布什之前应该还不急着换口味。希拉里没有必要像08年的共和党候选人急不可耐、争先恐后的反对小布什一样反对奥巴马。当然,骂现任总统永远是大选的保留节目,永远不会过时。而这次的判决给了希拉里一把锋利的武器,不出意外她的团队会在这一年间利用同性恋问题不断逼迫共和党候选人站队,进一步分裂共和党。&br&&br&但是毕竟还有一年,美国大选是金钱和人力的残酷角逐,在选举中的每一个环节出了岔子都会出问题。共和党现在最需要做的就是在同性恋问题上统一口径,尽力弥补支持同性恋的中间选民和保守派选民的裂痕,站稳跟脚伺机反击,抓住希拉里老迈和身体健康的问题大作文章。(我估计大选到关键的时候希拉里可能连医院都不敢去)&br&&br&最好的武器也是看用的人,最终决定决斗胜负的还是选手。&br&&br&5.对中国同性恋问题的影响&br&&br&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任何有理性的人都不会否认这一点。美国最高院的选择对世界各地的同性恋人群都是无尽黑夜中的黎明之光。&br&&br&但是我也必须提醒各位不要盲目高估了这次判决的影响,在我看来判决就算如同爆弹一样在中国炸裂,也不足以完全改变一切。我之前也提到过,这个判决的根本动力是来自于美国人民对同性恋态度的转变,我们是没有这个社会基础的。如果想要在中国对同性恋婚姻合法化,必须考虑到我国对世界主义风潮的一贯态度。如果在某一领域全世界都转变了风潮,中国政府会因为切实感受到国际压力而加速转变,但前提是必须不能危及社会稳定和统治。美国民权斗争的具体经验可能没有办法在国内适用,但是循序渐进和理性主义这两条原则还是可以借鉴的。&br&&br&我现在很难断言同性恋问题的未来,但我希望所有人都能更加宽容和理性的去讨论这个问题,争吵和愤怒往往很难说服任何人,反而会更深的割裂我们的社会。&br&&br&6.尾声&br&这篇文章实在是长的超出了我的想象,我写到后面除了疲倦外我已经开始担心能不能掌控住主题了。花了整整两天的时间收集资料,重新梳理了一遍最高法院的历史判决,受益匪浅,也想了很多新问题。感谢帮助我订正错别字的各位,感谢点赞的各位。本文可随意转载,参见我的个人介绍。&br&&br&备注:&br&&a href=&/link?url=XiWSZnijWIGAf952mn0DecOfcCdva54iC4yeeYNmhWSX_SZvGz6tzfgNKKzYN3YlnknXKcJe_bB-iY-EXWbW8q&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福音派_百度百科&i class=&icon-external&&&/i&&/a&&br&&a href=&http://bjgy.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3/06/id/1016068.s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劳伦斯诉德克萨斯州案&i class=&icon-external&&&/i&&/a&&br&&a href=&http://bjgy.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1/10/id/883604.s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布什诉戈尔案-北京法院网&i class=&icon-external&&&/i&&/a&&br&推荐资料:&br&&a href=&http://cnpolitics.org/2015/06/same-sex-marriag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首席大法官罗伯茨:我为什么反对最高院的同性婚姻裁&i class=&icon-external&&&/i&&/a&(内涵罗伯茨大法官判决书的中文全译本,非常清楚的阐明了罗伯茨大法官对于多数判决的主要异议点,感谢政见网的翻译者)&br&《九人》杰弗里·图宾(美)&br&《谁来守护公正: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访谈录》布莱恩·拉姆(美)&br&&a href=&http://www.pcorg.org/data/variety//21/32/149127.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PBS 最高法院 Supreme Court 全4集》(Supreme Court )[DVDRip]-综艺&i class=&icon-external&&&/i&&/a&&br&本次案件的判决书英文原版:&br&&a href=&http://www.supremecourt.gov/opinions/14pdf/14-556_3204.pdf&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supremecourt.gov/opinio&/span&&span class=&invisible&&ns/14pdf/14-556_3204.pdf&/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全文完
更新英文原版判决书资料和罗伯茨大法官判决书(异议意见)的中文全译本链接。一看到5比4的比分我就大概猜到双方阵营是哪些人了。首席大法官(Chief Justice):小约翰-罗伯茨(John G. Roberts, Jr)(2005——)保守主义,司法最低限度主义(Judicial Minimalis…
电车问题这个哲学研究最终可以被延伸至道德虚无主义的讨论范围,其哲学意义远大于非专业人士从哈佛公开课那里所了解到的一角。我把现今哲学界最前沿的一些主流意见系统地阐述一遍,不过在此之前,先针对题主的疑问,声明一下:&b&康德回答“电车问题”的时候,并非如“叫我RP李”同学所说的,而是会根据具体的电车问题的情景,做不同的回答。在大家熟知的“应不应该转向1个人的轨道”的基本情景中,康德其实并不关心。但西方学术界内,从Frances Kamm到Judith Thompson到Michael Otsuka等一众学者的后息观点是,康德会回答,“应该转到1个人的轨道上去”。&/b&&br&&br&首先阐明一点,学术界对于电车问题的解答,&u&并不针对于“怎么做才是正确的”,而是针对于“如何理解各种电车问题的变种之间的关系”&/u&。至于为什么不针对“怎么做才是正确的”,是因为这样的问题,无异于“哪种道德准则最好”,而对于这个问题的探究,古往今来一直都有,却从没有答案。所以学术界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解决不同电车问题之间的关系。下面开始系统地阐述西方学术界在此方面的成果。&br&---------------------------------------------------------------------------------------------------------------------------------&br&&br&情景1:5vs1,扳不扳?&br&&img src=&/7c691fdbd89_b.jpg& data-rawwidth=&619& data-rawheight=&34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19& data-original=&/7c691fdbd89_r.jpg&&&br&&br&情景2:桥上往下推人,推不推?&br&&img src=&/d2eaff8ddc00ef4e821e70_b.jpg& data-rawwidth=&622& data-rawheight=&3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2& data-original=&/d2eaff8ddc00ef4e821e70_r.jpg&&&br&&br&大家先用直觉(intuition)想一想,图1和图2,我们该怎么做?不用多想,就凭第一感觉。&br&---------------------------------------------------------------------------------------------------------------------------------&br&&br&学术界的老师们发现,若从直觉(intuition)来判断,似乎情景1中,我们应该扳,但情景2中,我们不应该推。&b&问题来了,为什么图1中就能牺牲1人救5人,图2中就不能?&/b&&br&&br&&br&Judith Jarvis Thomspon提出了所谓的“双重标准”,其实也就是康德的那一套,答:&br&&b&因为图1中,我们没有把任何人作为手段去对待,但图2中,如果我们推了胖子,就是把胖子当作手段去对待了。根据康德的道理,人只应该是我们的目的而非手段。所以,图1可以扳,图2不能推。&/b&&br&&br&&b&&u&论证:&/u&&/b&&br&图1中,我们需要做的,仅仅是扳动把手,将电车转向另一个轨道上,如此便能救下5人。也就是说,另一个轨道上,那1个即将被牺牲的,存在不存在都不要紧。他在,我们扳。他不在,我们更应该扳。所以,那1个即将被牺牲的人,并不是救另外5个人的必要条件。&br&反观图2,我们若想救那5个人,便必须推胖子下去。也就是说,胖子的死是5个人活下来的必要条件。&br&因此,图1中的人,没有被我们以手段对待。但图2中,我们将胖子视为了手段。&br&&b&&u&这也是为什么,康德并不关心图1中的电车问题,因为没有人被视为手段。上述答案中,说康德不会扳把手的,均系错误的理解。&/u&&/b&&br&&br&情景3:循环铁轨,扳不扳?&br&&img src=&/a0b08b13dc70e8a77c42ca37c736cb85_b.jpg& data-rawwidth=&266& data-rawheight=&30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66&&大家再以直觉简单想以下,如果是你,会不会扳动把手,牺牲1个人救5个人?&br&&br&一个叫Michael Otsuka的人说。图3和图1差不多,经调查也发现,许多人都觉得,图1和图3都应该扳。但是,图3的不同之处在于,&b&铁轨是循环的。如果右边的轨道上没有人,那么电车会循环至左边的铁轨,反向撞死5个人。&/b&&br&问题来了,在图3中,如果铁轨是循环的,那么右边轨道上的1个人的死,便成为了左边5个人活下来的必要条件。此时,我们将那1个人看作手段对待了。&b&既然如此,为什么许多人觉得,图3和图1相似,我们在这两种情况中都应该扳动把手呢?&/b&&br&&br&这之后,学术界纷纷展示了他们非凡的想象力,创造出了情景4、5、6、7、8等等,发现了许多&b&“似乎直觉上是对的,但是总感觉哪里不爽的样子”&/b&的案例。&br&&br&---------------------------------------------------------------------------------------------------------------------------------&br&终于,一个叫Peter Singer的大神发现了问题之所在。他纳闷,&b&凭什么我们总在尝试创造理论,去拟合我们的直觉&/b&?仿佛直觉是我们论证的前提,是不证自明一般正确的存在。我们真正应该做的,似乎并不是用直觉回答电车难题,再冠以理论去解释,而是从一开始,就应该摒弃直觉,直接寻找正确的理论,以辅佐我们的选择。&br&&br&然后一个叫Matthew Liao的人,出来做了个实验。他召唤了一组并不了解电车难题的人,把图1、2、3的顺序打乱,让他们用直觉做选择。然后他发现,图1、2、3的出现顺序的混乱,会引发不同的答案。如果出现顺序是2、1、3,似乎大多数人觉得,图3并不应该扳扳手。但如果顺序是1、2、3,似乎大多数人又觉得,图3应该扳扳手。&br&&br&05年,Peter Singer这个大神又出来,总结了一堆生物进化学、基因学等研究成果,尝试论证:我们的直觉(intuition)并不可靠(not normatively reliable)。他的结论之一,便是说,学术界至今以来一直纠结,该怎么解释图1、2、3之间的关系。但我们的出发点就错了,我们不应该先问自己直觉是什么,然后再尝试解释,因为&b&直觉这东西,和基因进化有关,最多能向我们展示,“什么样的选择符合我们的基因架构”,却不能向我们展示,“什么样的选择,是道德的、是正确的。”&/b&&br&&br&&br&之后,最严重的问题出现了,难道我们所有的道德判断,不都是本质上依靠直觉在进行的吗?对于一个功利主义者来说,为何结果便是最重要的?对于一个信奉康德道德的人来说,为何我们做事情的动机就很关键?&br&&b&问题在于,当面对任何一个立场,如果我们连续问“为什么”,最后终究会有一个时刻,我们给不出更多的答案,因为我们的思维底层中,最后的底线似乎都是不证自明的直觉。如果我们连续问“为什么”,在最后,我们只能答“不为什么啊,这不明显的么?”&/b&&br&但是,所有的所谓“明摆着的”、“常识问题啊”、“这哪有什么为什么”,本质上都是直觉的判断,并不能回答,“什么样的选择,才是正确与道德的。”&br&&br&&b&然后,我们就只有道德虚无主义(Moral Nihilism)陪我们了。&/b&&br&&br&当然,学界有例如Folke Tersman等人的反驳。但是这些反驳,多数比较无力,基本上从实际角度出发考虑问题。而Peter Singer,以及道德哲学家们所真正关心的,并不应该是实际(substantive),而应该是标准(normative)。
电车问题这个哲学研究最终可以被延伸至道德虚无主义的讨论范围,其哲学意义远大于非专业人士从哈佛公开课那里所了解到的一角。我把现今哲学界最前沿的一些主流意见系统地阐述一遍,不过在此之前,先针对题主的疑问,声明一下:康德回答“电车问题”的时候,…
集体化政策带来的大饥荒和工业化有什么关系呢?为了辩护二者之间完全是人祸的本质,于是马教经济学家就发明出了大饥荒是工业化的必由之路了。
集体化政策带来的大饥荒和工业化有什么关系呢?为了辩护二者之间完全是人祸的本质,于是马教经济学家就发明出了大饥荒是工业化的必由之路了。
(物价、医保方面的问题也挺严重,不过跟我之前住过的地方彼此彼此,没什么直观冲击。下面是直观上感觉很糟的地方:)&br&除了天气、水龙头、食物(对,布丁!)、不规则的地名发音之外都没那么糟。&br&&br&天气:开学之前,牛津给美国新生办了一个orientation(帮助新生适应的宣讲会),讲台上的人第一句话就是,这里几乎见不到太阳,每天都有小雨,幻灯片上是心理辅导老师的电话,有需要一定记得拨打。&br&&br&而且因为纬度高,冬天4点开始天黑,夏天9点甚至10点天还亮着,这点真的适应不了。&br&&br&水龙头:热水和冷水龙头是分开的(如下图左),已被烫伤多次。&img src=&/ddc2da2f70c3b2a7ea5e59c_b.jpg&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33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ddc2da2f70c3b2a7ea5e59c_r.jpg&&&br&食物:其实我觉得英国食物和美国的差不多,相对来说贵点,但没传说中那么难吃。唯一不能忍受的是英国把什么甜食(甚至咸食)都叫做“pudding”。世界上其他地方的“pudding”,也就是布丁,指的是那种类似果冻的、用牛奶做的软软的食物。但是英国...&br&&br&苹果派?不,苹果布丁。&br&&img src=&/8f9e93d0b2ee7db7fca208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3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8f9e93d0b2ee7db7fca208_r.jpg&&&br&香肠?不,黑布丁。&br&&img src=&/3cfcdce10ff5755921cbd12_b.jpg& data-rawwidth=&1632& data-rawheight=&123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32& data-original=&/3cfcdce10ff5755921cbd12_r.jpg&&&br&烤面包?不,约克郡布丁(通常和牛肉一起吃)。&br&&img src=&/5cf0ed2acea2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5cf0ed2acea2_r.jpg&&&br&最后... 下面这个叫做spotted dick,名字由来大家自己搜索吧...&br&&br&&img src=&/3a802c62af9fb8152bcd5b8_b.jpg& data-rawwidth=&614& data-rawheight=&40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14& data-original=&/3a802c62af9fb8152bcd5b8_r.jpg&&&br&&br&地名发音:我一开始都直接按照拼写来读,Leicester/Bicester/Gloucestershire里面的cester全部读ses-ter,后来英国人告诉我-cester里面的ce并不发音,Bicester大致读“比斯特”这个音。&br&&br&可是有一天,又有人告诉我Cirencester不按这个规矩,读si-ren-ses-ter。&br&&br&英国地名里很多来源于威尔士语。威尔士语里,两个ll有它独特的发音。但很多人通常直接按照西班牙语里面的ll来读,也就是汉语拼音里面y或者j的音,因此经常有人听不懂我讲的是哪里。有一个笑话是威尔士有一个小镇叫做Llanfairpwllgwyngyllgogerychwyrndrobwllllantysiliogogogoch。更多例子看这里:&a href=&/watch?v=9q7VjLVU8Ec&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www.&/span&&span class=&visible&&/watch?&/span&&span class=&invisible&&v=9q7VjLVU8Ec&/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维基百科有好几页专门列举奇怪英国地名发音的:&a href=&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places_in_the_United_Kingdom_and_Ireland_with_counterintuitive_pronunciations&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List of places i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Ireland with counterintuitive pronunciations&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最后一个美国人经常吐槽的就是英国人的客气、讽刺和“转弯抹角”(understatement)。美国人讲话比较夸张,平时普通的赞美翻译成中文基本上都是”爱死你了“、”你是世界上对我最好的人“这类。而在英国,&not bad&是好,&quite good&反而是不好。&br&&br&不过英国北部人还是比较直接的,上述内容主要适用于英国南部。我不知道中国人是不是比较容易适应这种讲话方式... 周围的美国人完全不能理解。&img src=&/cc8b9bdfb728e44b1009_b.jpg& data-rawwidth=&878& data-rawheight=&112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78& data-original=&/cc8b9bdfb728e44b1009_r.jpg&&&a href=&http://todayilearned.co.uk//what-the-british-say-vs-what-they-really-mean/&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What British people say vs. what they really mean&i class=&icon-external&&&/i&&/a&
(物价、医保方面的问题也挺严重,不过跟我之前住过的地方彼此彼此,没什么直观冲击。下面是直观上感觉很糟的地方:)除了天气、水龙头、食物(对,布丁!)、不规则的地名发音之外都没那么糟。天气:开学之前,牛津给美国新生办了一个orientation(帮助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囧司徒 亚投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