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茶lol天赋是什么意思思?在什么诗词歌赋中出现过吗?有什么含义?

您所在的位置:>>&中国传统文化是什么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什么文化?
  一   在最近几年时间里,儒学成了一门显学,为的是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学术界忙碌地研究起来,据说要重新发现和开掘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以指导当下中国的现代化。今天,否定传统文化将不得人心,新文化运动也因为其彻底地反传统文化而受到质疑。但要问传统文化是什么,却各说纷纭,儒家思想、儒家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三个各不相同的概念纠结在一起,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变得含混不清。   “传统”和“文化”是两个内涵极为庞杂、外延十分宽广的词,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中国传统文化”。在酒桌上正当人们酒酣耳热之际,中国传统文化就是酒文化。有品茗之雅好的人视茶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喜欢舞文弄墨者,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从哲学和玄学的角度,诸子百家,阴阳五行之说,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无不在传统文化之列。但是当把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提并论时,文化一词便有了特定的含义,它指的是一个社会特定的价值取向。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将西方文化归纳为民主与科学,准确地抓住了西方文化的实质。今天,即使在世界范围内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也是清晰和清楚的,它的基本内涵就是自由、民主、人权和法治。   中学(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是在19世纪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它一开始就具有两大基本特征,第一,它是一套与西方的自由、民主价值观相对立的价值体系,第二,它专指儒家思想体系。中国政府近年来在国外开办的几百所孔子学院,也同样表明把儒家与中国传统文化等同起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也从一开始就出现了两极对立,统治阶级提倡它和维护它,有新知识的知识分子则否定它和批判它。这种对立在戊戌维新和袁世凯称帝两大政治事件前后达到了顶峰:因为向往“西法”,才产生了康、梁领导的维新变法,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发动“尊孔读经”,才直接导致了陈独秀、胡适等人领导的激烈反传统文化、高唱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近代以来的文化之争实质是制度之争,西学与中学的命运与国家政治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统治阶级执迷于传统,知识精英热心于西学。当国家遭遇巨大的外部挑战、统治权受到严重威胁的时候,政府就大倡西学或积极寻求西方支持,在甲午战争之后、联军攻进北京之后,日本发动九一三事变之后,抗日战争期间以及中苏发生军事冲突、中国有遭受北方大国大规模攻击危险的时候都是如此,只要外部危机不甚严重,或者过去,或者缓和,政府日子比较好过的时候,文化排外主义就会抬头,传统便受到青睐。   儒家文化能不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暂且不提,而什么是儒家文化也远不是像西方文化那样有确定的含义,每个人都可以做出自己的理解,这也是对儒家文化褒贬不止和争论不休的源头。自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它就成为一种统治工具。术者,技也。儒家思想变为儒术的过程,就是根据统治的需要对孔子思想进行解释、强调、取舍、发挥的过程,也是儒家思想变为儒家文化的过程,它最后归结为一套约束臣民思想和行为的纲常伦理。如果没有西方人的到来,它不会受到任何质疑,但在晚清时期,儒教受到了西方文化的致命冲击,乃至于到了需要“保种、保国、保教”的严峻地步。在朝廷看来,“中体西用”解决了中西之学的矛盾。中学指的是儒家的价值观体系,如张之洞所言,“故知君臣之纲,则民权之说不可行也;知父子之纲,则父子同罪免丧废祀之说不可行也;知夫妇之纲,则男女平权之说不可行也”。在知识精英如辜鸿铭眼里,儒教是教导人们修身的指南,《论语》阐述的是君子之道。辜鸿铭极力要调和中西文化的差异,使它们能兄弟一家亲,他把《论语》比作中国人的《大宪章》,把中国人的学堂比作西方人的教堂。他捍卫中国传统,他也喜欢西方文明,在他看来,中西文化其名虽异,其实相同。到了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那里,儒家文化不过是一片以仁义道德之名掩盖人吃人的罪恶历史的遮羞布。当代,刚刚去世的新加坡领导人李光耀,一个颇能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迎合听众的天才人物,称颂儒家文化在主导亚洲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一如他在面对西方听众时称颂法治制度,是世界政坛唯一赞赏儒家文化的重量级政治家。他看重儒家文化中权威主义,为他在新加坡的家长式统治进行辩护。儒家权威主义最重要的特征是家长式权威主义。   当人们在谈论儒家的时候,常常对两种不同意义的儒家不加区分,一是孔子的儒家,指儒家思想,一是统治阶级的儒家,指儒家文化。前者属于法家、墨家、老庄思想等等诸子百家之一,后者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为统治阶级提供统治的合法性。但无论哪种意义上的儒家,儒家思想还是儒家文化,都不能等同于中国传统文化,因为儒家的价值观并没有在事实上成为中国人的价值观。   二   新文化运动领袖以看似激进的话语戳穿了儒家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的遮眼法,触及了真实的中国历史。在孔子的政治伦理中,施仁政是一个核心概念。仁者爱人,忠恕是仁政的根本,忠恕基于爱,忠恕就是爱。统治者本着爱人之心统治他的子民。爱就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没有爱就没有仁政。可事实呢,打天下、大肆杀戮,何曾有仁爱?钳制言论、让天下人道路以目,何曾有仁爱?滥施酷刑、铲除异己,何曾有仁爱?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何曾有仁爱?在一个被公正而慈仁统治的社会,不会有饿殍遍野的惨象,更不会有朝野上下的普遍腐败和贪婪。   仁政在孔子的思想里是一种政治理想,可这一理想从来都没有变成现实,更不用说具有制度保障了。它只是专制主义的欺骗。任何专制主义都需要堂崇高的外表。青天思想和民众对仁政的永久期盼确实是中国文化中一个十分独特的现象,它不是仁政文化,而是奴性文化。孔子阐述的“君子之道”同样无法变成普遍的社会实践,对于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和饮食男女,他们无意成为道德超群的君子,只有西方的公民——为法律所保护、具有基本政治权利的人——才能成为每一个普通人的身份。作为价值观体系的文化,它只能植根在社会生活中,而不是存在于儒家的教诲中,只有为社会所有人接受的普遍观念,并实际指导着他们的行为,才能成为社会的价值观。它必须有相对应的制度形态。从价值观方面理解的西方文化,不能只从柏拉图《理想国》、洛克的《政府论》、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中去寻找答案,而是要从古希腊的雅典民主、罗马的法律制度、英国的宪政、美国政府的三权分立体制中去获取结论,正如理解基督教文明不是从《圣经》去理解,而是从基督徒的行为中去理解。   信仰不是观念,而是行为。意识形态是观念体系,信仰不是。信仰上帝,信仰基督,不只是相信上帝和天国的存在,而是按照基督的教导检查自己的内心,修正自己的行为。《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绝对不会忘记给荒岛上的鲁滨逊留下一本《圣经》,使得他虽然长期生活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但能依然能接近上帝。他经常对照基督徒对上帝的义务来思考自己的责任,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一个基督徒的行为。天朝的官员人人自称是儒家的信徒,皇帝就更是儒家的代表,可他们有多少成为了儒家的“君子”,践行了儒家以待己之心待人的忠恕之道?对于共产主义信徒,我不得不想,他们是不是都知道信仰共产主义对自己意味着什么。按照信条,他们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就是向社会无私奉献,我看到了无数共产主义的信徒——共产党员,但我很少看到,几乎没有看到无私奉献的信徒(我并不认为无私奉献是适合人类社会的良好的行为方式)。在这里信仰不是行为,顶多只能算是一种关于“英特耐雄纳尔就一定要实现”的模糊信念。   对今天那些醉心于传统文化的人士,或那些尾随权力而大倡传统文化的人士来说,由于不能从中国历史和传统的社会结构中挖掘他们想要的价值观,便只有到书本中、到儒家经典中去寻找中国传统文化了。不能不遗憾地说,他们研究儒家经典其实只是研究儒家思想,研究孔子的思想,而不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巨大影响毋庸置疑,但一个社会在漫长的历史中只接受一种思想的支配是不可思议的。社会有它自身的结构,以及由社会结构引起的驱动力。孔子思想实际上是一些随感,通常是他与弟子在一起时发出的感想,因此其所思所想忽此忽彼,研究者可以各取所需,从专制思想到民主思想,从革命思想到改良思想,从保守主义到激进主义,都能在孔子的言论中找到思想源泉。康有为为牵强附会的研究方法作出了表率,他以《孔子改制考》来包装和宣传自己的改制和改良主张,他证明孔子就是以改制为务的伟大改革家。   要研究儒家文化,必须要研究中国王朝政治的实际运作,要深入到中国社会的结构中去。从政治运作上看,正如人们所说的,中国传统政治具有儒表法里的基本特征。儒家文化是王朝专制的一层包装纸。包装当然不是内核和全部,但包装也不是毫无意义。仁政、仁爱和忠恕显然不是王朝政治的实质,王朝政治中能真实体现儒家文化的部分是君权的绝对性。它的绝对性不是来自于(理论上的)君权神授,而是来自于(理论上的)万民爱戴。君权的家长式权威构成了儒家文化最富于特色的部分,家长和皇帝不是给予爱,而是给予恩惠;不是给予爱,而是接受膜拜。儒家的君权权威有别于西方君权的权威,前者不受制约,西方的王权虽在万民之上,却在上帝和上帝的律法之下。从社会结构上看,儒家的“权威—服从”伦理并不是规范社会行为的唯一准则。中国虽然人口众多,但社会结构简单,只有官民两个阶级的分野,两者有“权威—服从”关系,但也有“压迫—反抗”关系。这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但儒家的权威主义秩序观具有正统性,造反和颠覆的观念也同样具有正统性,肯定了官逼民反,就肯定了被压迫者反抗暴政的正当权利。   三   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产物。生活在共同体中的人们对其生活和生活环境会形成一定的看法和观点,他们必须以此指导自己的生活,协调自己的行为。这些看法或者称之为价值观念就是文化最核心的部分。随着人口的自然繁殖和延续,它们也会一代接一代人的传承和延续,这就是传统文化。因此,传统文化既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也是一个当下的概念,传统文化的遗传密码就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身上。研究传统文化的最佳起点不是古籍,而是自身。   西方人把中国传统文化归纳为东方专制主义文化,既区别于西方的专制主义文化,又区别于西方的自由、民主和法治文化。先进社会才可能有先进文化。皇朝专制社会只能产生皇朝专制文化,而不可能是别的什么文化。如果要用一句话概中国皇朝时代的社会生活,我想最准确的莫过于“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句古代俗语,它不但准确反映了中国两大社会阶级的生存状况,也极其准确地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它的人民形成了怎样的生活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怎样的文化传统?官民两大社会阶级的生存状况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唯一性,使它不同于其他文化:   1,这是一个极不公平、极不平等的社会,官有放火的自由,民无点灯的权利。官对民的绝对主宰,不仅是对权力的垄断,也是对文化、教育和思想的垄断,以便把自身的特权固定化,永久化。官方的特权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阻碍了社会对公平的思考和追求,中国文化的特权观念由此根深蒂固。在西方文化浸入国门之前,国人除了造反去推翻一个王朝,从来不知道用什么办法改造和改变极其不公的生活模式。   2,蛮横的、以武力和威吓为基础的权力,使一切自由辩论和说理都成为不可能。你找不到任何地方,任何人,找不出任何法律可以与之理论:为什么州官能放火,百姓却不能点灯。现实就是如此,现实必须接受。没有对事理的辨析,没有对是非曲直的讨论和论争,没有对生活和制度的批判,文化便失去了向前发展的动力,造成整体的思想和文化停滞。   3,在不能辩论和说理的社会,逻辑科学无从发展,人们习惯于武断,却不善于论证自己的观点。有人说西方社会好,反对者马上就说“西方的月亮也比中国圆”,通过偷换概念、歪曲和篡改对手的观点来反驳对手。缺少逻辑科学是中国文化的一项根本性缺陷。   4,人们没有学会合符逻辑地思考、质疑、推理、求证,就不可能培养出科学精神,也就不能在科学上取得进步。已经有很多人思考和探究过中国为何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技术的问题,有的人归结为中国人的感性思维特点使他们不具有发现事物原理的能力,我则认为科学精神的缺失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5,官民两极的社会造就了它的人民的性格呈现两个极端,要么胆小怕事,屈从权力,奴性十足,行事势利,相信青天却不相信自己,要么放纵妄为,目无一切,唯我独尊,迷信暴力。统治阶级保持秩序的最佳方法就是保持武力威吓,使人民胆小怕事。一旦武力不足以威吓,铤而走险的底层民众便起来造反,攻城略地,杀人放火,时机一到甚至还可以“夺了鸟位”。   6,儒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维护着官民之间的“权威—服从”秩序,君臣、父子、夫妇之序都各安其位。它要被统治者相信,统治者施仁政对自己来说是唯一的希望所在。   7,中国历史的治乱循环根源于两极对立的社会结构。这两个对立的阶级不可能产生基于理性的利益共享机制。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要发财致富,唯一途径是像满足他们自身需求一样来改善同胞的物质供应条件”,从而实现资本家与工人阶级的双赢局面。但官僚阶级不是资产阶级,它不参与财富的生产和创造,官僚要发财致富只有靠加大对生产者的掠夺,官僚阶级与生产阶级不能做到双赢,其矛盾也是无法调和的,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没有形成利益分享理性,官民之间不能通过利益让步和妥协化解冲突,而以和平方式结束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永久性战争状态是制度改良和进步的重要方式。   四   清末能臣李鸿章对“中体西用”原则的灵活掌握和运用在当世无疑是最为出色的,在后世的官僚中也罕有匹敌,或许只有邓小平可以相比。李氏生活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传统对于他不仅是文化问题,还是感情问题。在同太平军作战的过程中,他领导的淮军率先装备西式枪炮,战功显赫,他本人也由此成为朝廷重臣,成为西方技术的坚定支持者,成为洋务运动的领袖。他关注着日本的明治维新,1876年,他在天津对日本驻清国特命全权公使森有礼的谈话充满了文化优越感,对日本全面学习西洋文化十分不以为然。   李鸿章:近来贵国的变化实在令人刮目相看深为佩服,然有一点不敢苟同,就是贵国盲目模仿欧国风俗习惯改变自国古来的服制。   森有礼:改变服制其实道理非常简单,如阁下所见我国古来的旧服宽大爽快,适合那些无所事事悠闲的人,可是对大多数勤劳耕作的人却完全不适合。   李鸿章:一般而言衣服之样式,乃是人们追忆先祖遗愿的一种取向,作为子孙之辈应该对此尊重,万世传承才对。   森有礼:一千年以来,日本人的祖先敬仰贵国服式的优雅,传承了古唐这一文化,历史上我国人民均以善于模仿改造之能事光大民族文化。   李鸿章:贵国的祖先采用我国的服制是最贤明的做法,可是模仿现今的洋服想必需要花费莫大的财物和不必要的劳作。   森有礼:贵国的衣服和洋服比较,其精致性和便利性不及半分。也许粗糙的大褂比较适合长垂的清式发辫,却不适合我国人民的自然体貌。除此之外,贵国的其他物品也都不一定适合我国。对外来事物的取舍并无他人强迫,我国自古以来极力吸收和采用亚洲、欧美及其他各国的长处为己所用。   李鸿章:不过我国绝不会进行如此改革,只是不得不在武器、铁路、电信等机械方面吸收西洋的东西,因为这些东西正是那些国家最优秀之处。   李鸿章面对日本人良好的自我感觉只保持了短暂的时间,到1885年他就认识到“大约十年之内,日本富强必有可观,此中土之远患”,再过10年,1895年,73岁的他不得不亲自前往日本乞和,代表战败的清国接受日本的全部条件签订了《马关条约》,割让领土,承认朝鲜独立,赔偿军费。在日期间,他遭到一个日本青年的袭击,子弹击中左眼下面颊,成为震惊各国的大事。病榻上的李鸿章以死争取大清国的利益,请求伊藤博文给老朋友面子,但伊藤并不给“老朋友”面子,没有做出让步,李大人以一句“没想到阁下是如此严酷执拗之人”愤然离场。   李鸿章亲眼看到自己领导的起初看起来很有希望的改革事业毁于一旦,成为一个国际笑话,这对他是一个非常残酷的打击,此后便在抑郁中度过余年,1901年卒。“中体西用”的国策本该随着洋务运动的失败和李鸿章一起进入历史,但却一再进入政治现实。
11月份“陕西好人榜”评选结果出炉,兴平人赵振华铁轨上英勇救人上榜。 12月6日,兴平南郊高中两名男生湖边骑自行车游玩“手拉手”救起坠湖女子。 卖梨老人张志学为归还两万元寒风中苦等失主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感动中国…… 这些事都发生在兴平...
本栏目最新信息中国古代文学与诗词歌赋中的酒及其相关的字词解释1
中国古代文学与诗词歌赋中的酒及其相关的字词解释
古代的文人、诗人,大多与酒有不解之缘,在他们的文集、诗词、歌赋、小说中有很多描写酒、饮酒、论酒和酒令的文字。白居易以《何处难忘酒》为题,一连写下多篇饮酒的七律;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等都有以《独酌》为题的大量诗词歌赋流传至今,且脍炙人口。
古人饮酒,从远古时代开始,就形成了非常繁琐礼节。这些饮酒礼节体现在文章诗词中,使得现代人非常难以理解。明代的袁宏道从古代的书籍中采集了大量的资料,专门写了一篇《觞政》,这虽然是为饮酒行令者写的,但对于一般的读者了解古代文章诗词中的饮酒礼仪,具有一定的意义。
古代人饮酒讲酒德,这源于儒家思想对官僚、士大夫的影响。此外古人饮酒要分场合,在礼仪、庆典、祭祀等庄重的场合,酒是作为一种礼品、祭品来使用的,但在家宴、朋友聚会的情况下,虽然饮酒可以不拘一格,但也必须讲究礼节,体现了古人长幼、尊卑、上下、亲疏的等级观念。
一、关于酒德
酒德两字,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其含义是说饮酒者要有德行。其中 “颠覆厥德,荒湛于酒”,就是对纣王饮宴无度、损坏了礼仪道德的尖锐批评。《书.无逸》:“无若殷王受之迷乱,酗于酒德哉!”也是对殷王耽迷于酒色、无视酒德的指责。
那么古人提倡的酒德是什么样的呢?
晋代的刘伶有《酒德颂》,唐代的孟郊曾作《酒德》诗,倡导“酒是古明镜,辗开小人心。醉见异举止,醉闻异声音。酒功如此多,酒屈亦以深。罪人免罪酒,如此可为箴。”&的饮酒道德。
古人还提倡文人饮酒,要利于文学创作,如,黄庭坚《谢答闻善二兄》:“四座欢欣观酒德,一灯明暗又诗成。”说的是饮酒促成了好诗的构思与形成。
  此外,古人还提倡适度饮酒促使人身心健康的酒德。如,魏王曹丕就曾描述酒席宴上“每至商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知乐也”的状况。在这种酒筵状态下,诗人由于心情愉悦,而使灵感突发,因而才可能巧得佳句。
二、个人饮酒的条件
古人并不是随时可以饮酒,这一方面是由于农业还不发达,使用粮食酿酒是非常重大的事件。另一方面是,一般百姓不具有饮酒的条件。在上古时代,酒是贵重礼品,常常被用来作为祭祀、敬神,养老、奉宾的佳品。这样就产生了饮酒的条件,即所谓的“饮惟祀”、
“无彝酒”、 “执群饮”、“禁沉湎”。“饮惟祀”是说在祭祀时必须用酒;“无彝酒”,就是不要经常饮酒,因为只有平常少饮酒,才能节约粮食,但在有病时,就可以饮酒了;“执群饮”,是讲民众不可聚众而饮;“禁沉湎”,是要禁止饮酒过度。这四条,即体现了饮酒的场合、可以饮酒的条件外,还反映了饮酒的道德规范。
三、古代对酒的称谓和古代酒的品种:
&古人自从发明酿酒术后,曾经生产出许多不同原料、样式、品种的酒,每种酒都有其固定名称,演化至今我们已经很陌生了。除此之外,古人在文学、诗词中,还使用一些代称、典故等来描述酒或酒名,因此产生理解上的困难。
杜康:古人以传说中发明酿酒的杜康之名,来暗指酒,陆游《醉赋》:“我疾多自愈,初非遇奇方。我生固多难,欲虑忽已忘。颓然乱书中,不知岁月忙。有时或得意,炙冷不暇尝。乃今又大悟,万事付一觞。书中友王绩,堂上祠杜康。”
绿蚁:由于新酿成的酒呈黑色且发绿,像蚂蚁的颜色一样,所以就用“绿蚁”来形容新酿造的酒。《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醝:白酒,古人酿酒时根据酒的颜色,有不同的名称:“酒红曰醍,绿曰醽,白曰醝。”张华《轻薄篇》:“苍梧竹叶青,宜城九酝醝。”
醍:清、浅赤色的酒,《礼记.坊记》:“醍酒在堂。”
醽:酒色为绿,也是一种酒的名称。李贺:“醽醁今夕酒,细帙去时分。”
醽醁:一种酒的名称,李贺:“醽醁今夕酒,细帙去时分。”
酌:本意为饮酒,后引申为酒的代称。“酌”也指酒席、饮酒,因此有“小酌”、“清酌“、”便酌”。《西厢记》:“怎生不做大酒席,会亲戚朋友,安排小酌为何?”王勃《圣泉宴》“兰气薰山酌,松声韵野泉。”
酝:本意为酿酒,也代指酒。孙万寿《远戌江南寄京邑亲友》:“宜城酝始熟,阳翟曲新调。”
醅:“醅”的本意为酿酒,常用来代指酒。杜甫:“盘飧路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酤:酒的别称。《诗.商颂.烈祖》:“既载清酤”
醪、浊醪:“醪”系指汁与渣混合的酒,也就是酒酿,因此又称“浊醪”。辛弃疾《贺新郎》:“江左沈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
醇醪:原指味道浓厚的美酒,后演化为酒的代称。《汉书.爰盎传》“乃悉以其装赉,买二石醇醪。”
醳:酒或醇酒的代称,左思《魏都赋》:“肴醳顺时”
醑:美酒,杨万里:“餐菊为粮露为醑。”
醠:清酒,《淮南子.说林训》:“清醠之美始于耒稆”
醁:美酒,又特指醴醁酒,《聊斋志异.狐妾》:“偶思山东苦醁。”
屠苏:即“酴酥”,酒名。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葡萄酒:古代一种酒,“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女儿红:绍兴黄酒的一个品种,在明清小说中大量出现。
菊花白:使用菊花酿制的酒,在明清小说中大量出现。
花雕:绍兴黄酒的一个品种,在明清小说中大量出现。
罗酒浆:一种酒名,杜甫《赠卫八处士》:“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夜雨剪春菲,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琥珀:本意为酒的颜色,这里也指酒。李清照&:“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沈醉意先融。”
李白:“春酒杯浓琥珀薄,冰浆碗碧玛瑙寒。”“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兰陵美酒:如,“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杯中绿:由绿蚁变化而来,后用来暗指酒,辛弃疾《念奴娇》:“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觓…谁劝杯中绿,江天风怒。”
杯中物:指酒,李白《对酒亿贺监》:“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昔好杯中物:“今为松下尘。金龟换酒处,却亿泪沾巾。”
泥酒:一种酒,杜牧《登九峰楼》“为郡异乡徒泥酒,杜陵芳草岂无家”
文酒:一种酒,吴均《酬萧新浦王洗马诗二首》“始可结交者,文酒满金壶”
鸟程酒:酒名,李贺《拂舞歌辞》“吴娥声绝天,空云闲徘徊。门外满车马,亦须生绿苔。樽有鸟程酒,劝君千万寿。…”
竹叶青:酒名,张正见《对酒&》“当歌对玉酒,匡坐酌金罍。竹叶三清泛,葡萄百味开。风移兰气入,月逐挂香来。独有刘将阮,忘情寄羽杯。”
松叶酒:一种酒,庚信《赠周处士诗》“九丹开石室,三径没荒林。仙人翻可见,隐士更难寻。篱下黄花菊,丘中白雪琴。方欣松叶酒,自和游仙吟。”
酤:“酤”是酒的别名,韦庄《对酒赋友人》“多病仍多感,君心自我心。浮生都是梦,浩叹不如吟。白雪篇篇丽,清酤盏盏深。乱离俱老大,强醉莫沾襟。”
乳酒:一种米酒,颜色白如乳,“山瓶乳酒下青云,气味浓香幸见分。”
醴:甜酒,荀子《礼论》“飧尚玄尊,而用酒醴。”
四、古人饮酒时的礼仪:
古人饮酒礼节繁杂,其中包括席位座次中的礼节与饮酒过程中的礼节。
1、古人饮酒有席位、座次的区分:
侍饮: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叫“侍饮”,通常要先行跪拜礼,然后坐入“次席”。
主席:饮酒时,长辈或上级所坐的席位一般在正面,称“主席”。
次席:饮酒时,晚辈或下级在长辈或上级面前所坐的席位一般在侧面,称“次席”,与主席相对。
酒人:官制,《周礼.天官.酒人》:“酒人掌为五齐三酒,祭祀则共(供)奉之。”
觞政:酒官,其职责是在酒宴上执行觞令,对不饮尽杯中酒的人实行某种处罚。
2、古人饮酒还有“拜、祭、啐、卒爵”四个动作,在“拜、祭、啐、卒爵”的过程中,主人、上级或长辈让宾客、下级或晚辈饮酒,宾客、下级或晚辈才可举杯;主人、上级或长辈杯中的酒尚未饮完,宾客、下级、晚辈不能率先饮尽。
跪拜:主人和宾客一起饮酒时,要相互跪拜。
拜:饮酒前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如跪拜、揖拜、祭拜、酹等。
祭:拜以后,把酒往地上洒一点以祭谢大地生养之德,如酹。
啐:品尝酒味,并赞扬酒的优点。
卒爵:拜祭和啐以后仰杯而尽,叫做“卒爵”。
釂:喝干杯中酒,《礼记.曲礼上》“长者举未釂,少者不敢饮。”
酳:饮酒时的礼仪,即食毕用酒漱口,《礼记.月记》“执酱而馈,执爵而酳。”
敬酒:饮酒前表示尊敬、仰慕的礼仪叫敬酒,还要加上敬酒辞,敬酒以三杯为度。
酬: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宾客敬酒叫酬,
酢:宾客回敬主人叫酢,
旅酬:宾客之间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
行酒:酒席上主客之间、宾客之间的依次敬酒叫行酒。
避席: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起立,叫做避席。
劝酒:孟郊《劝酒》&“白日无定影,清江无定波。人无百年寿,百年复如何。堂上陈美酒,堂下列清歌。劝君金曲卮,勿谓朱颜酡。松柏岁岁茂,丘陵日日多。君看终亩山,千古青峨峨。”&
酹:把酒洒在地上,表示祭奠,同时立誓,毛主席:“把酒酹滔滔,”苏轼:“一樽还酹江月”
醊:祭祀时用酒酹地,《史记.封禅书》“其下四方地,为醊食群神从者及北斗云。”
五、古人饮酒的方式:
饮酒礼仪中,饮的方式也是重要的一个方面。
酬(酧、詶、醻):主人先自饮,再饮宾,叫酬。《礼仪.乡饮酒礼》:“主人实觶宾。”
酢:以酒回敬,《诗.大雅.行苇》:“或献或酢”
酬酢:饮酒时主人和客人互相敬酒,主敬客曰“酬”,客还敬曰“酢”,或者朋友之间的酒食往来。《淮南子.主术训》:“觞酌俎豆酬酢之礼,所以效善也。”
献:进酒于客,叫献,客答之曰酢,《诗.大雅.行苇》:“或献或酢”
斟:用木勺舀取,一般指执壶注酒、茶等,苏轼《闻邻舍儿诵书》:“置酒乃独斟。”
饮:喝,又特指喝酒,如对饮,宴饮。李贺:“枝头非饮酒,吾请适其人。”
酌:酌即斟酒、饮酒。《诗.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罍”;苏武《别诗》:“我有一樽酒,欲以赠远人。愿子留斟酌,叙此平生亲。”
细酌:慢慢的饮酒,庾信《答王司空食酒》&“今日小园中,桃花数树红。开君一壶酒,细酌对春风。未能扶毕卓,犹足舞王戎。仙人一捧露,判不及杯中。”
深酌:大口饮酒,辛弃疾.贺新郎:听我三章约,有谈功、谈名者舞,谈经深酌。作赋相如亲涤器。
独酌:一个人独自饮酒,杜甫《独酌成诗》“灯花何太喜?酒绿正相亲。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李白《独酌》“独酌劝孤影,闲歌面芳林。长松尔何知,萧瑟为谁吟?手舞石上月,膝横花间琴。过一此壶外,悠悠非我心。兵戈犹在眼,儒术岂谋身。苦被微官缚,低头愧野人。”李白《月下独酌》:“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三杯道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毋为醒者传。”&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腥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急觞:“觞”是古代盛酒的器具,这里引申为快速饮酒,王粲《失题诗》“哀啸动梁尘,急觞荡幽然”
临觞:面对酒具,阮籍《咏怀诗》&“一日复一朝,一昏复一晨。容色改平常,精神自飘沦。临觞多哀楚,思我故时人。对酒不能言,凄怆怀酸辛。”
尽觞:把酒杯中的酒饮尽,曹植《送应氏诗》&“中馈岂独薄,宾饮不尽觞。”
行觞:即行酒,博云《前有一樽酒&》“置酒结此会,主人起行觞。”
持觞:拿着酒杯,李白《侠客行》“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候赢。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殢酒:“殢”是困扰,纠缠的意思,殢酒是绵绵不断的饮酒。辛弃疾《贺新郎》:“愁殢酒,有独醒。”
酹:把酒洒在地上,表示祭奠,同时立誓。毛主席:“把酒酹滔滔,”苏轼:“一樽还酹江月”
把酒:拿着酒杯,孟浩然《过故人庄》“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进酒:喝酒,辛弃疾.贺新郎:须进酒,为陶写。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对酒:面对杯中的酒,李陵《别诗》&“夹会难再遇,三载为千秋。临河濯长缨,念子怅悠悠。远望北风至,对酒不能酬。行人怀往路,何以思我愁。独有盈觞泪,与子结绸缪。”&
樽酒:一杯酒,辛弃疾.贺新郎:莫吟诗、莫抛樽酒,是吾盟心。
开尊:开始拿酒杯喝酒,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三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酒伴来相命,开尊共解酲。当杯已入手,歌妓莫停声。”
沽酒:也写作酤,卖酒或买酒,韩翃《送客还江东》:“试沽酒,重斟翁喜。还家不落春风后,数日应沽越人酒。”
又,赵师秀《林逋墓下》“梅花千树白,不是旧时村。倾我酤来酒,酹君仙去魂。短碑蓬倚曼,空豕竹行根。犹有归来鹤,清时欲与论。&”
漉酒:“漉”的意思为过滤,庞铸《漉酒图》“我爱陶渊明,爱酒不爱官。弹琴但寓意,把酒聊开颜。自得酒中趣,岂问头上冠。谁作漉酒图,清风起笔端。”
汲酒:汲是“引”的意思,汲酒就是提取酒。陆游《醉歌》我饮江楼上,阑干四面空。手把白玉船,身游水晶宫。方我汲酒时,江山入胸中。
酺:聚在一起饮酒,《荆楚岁时记》:“元日至月晦,并为酺聚饮食。”
别酒:李贺《送韦仁实兄弟入关》送客饮别酒,千觞无赭颜。何物最伤心?马首鸣金环。野色浩无主,秋明空旷间。坐来壮胆破,断目不能看。行槐引西道,青梢长攒攒。韦郎好兄弟,迭玉生文翰。我在山上舍,一亩蒿硗田。夜雨叫租吏,春声暗交关。谁解念劳劳,苍突唯南山。
置酒:安置酒席,博云《前有一樽酒&》“置酒结此会,主人起行觞。玉樽两盈间,丝理东西厢。舞袖一何妙,变化穷万方。”又,曹植《送应氏诗》&“清时难屡得,嘉会不可常。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愿得展燕婉,我友之朔方。亲呢并集送,置酒此河阳。中馈岂独薄,宾饮不尽觞。爱至望苦深,岂不愧中肠。山川阻且远,别促会日长。愿为比翼鸟,施融起高翔。”&
泛酒:指饮酒现象普遍,“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斗酒:按照酒令、输赢饮酒,《古诗十九首&》:“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斗酒相欢娱,聊厚不为簿。”
而杜甫《饮中八仙歌》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中的“斗”则是数量词,即一斗酒的意思。
纵酒:随性情而饮酒,杜甫:“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挈酒:带着酒,陶渊明《饮&酒故人赏我趣》:“挈酒相与至。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飞觥:“觥”是&一种青铜酒器,飞觥指酒具频繁举起相邀,元稹《酬乐天劝醉》:“共醉真可乐,飞觥撩乱歌。独醉亦有趣,兀然无与他。”
醳:颁赐酒食,《史记.淮阴侯列传》:“百里之内,牛酒日至,以飨士大夫,醳兵”
酾酒:一解释为滤酒:“酾酒有芌”;二解释为斟酒:苏轼:“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涤器:洗涤酒具,辛弃疾.贺新郎:“听我三章约,有谈功、谈名者舞,谈经深酌。作赋相如亲涤器。”
停杯:饮酒停下来,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佐酒:佐是指饮酒时的下酒物,“赋诗拾翠殿,佐酒望云亭。”
樽前客:贾至《对酒曲》春来酒味浓,举酒对春丛。一酌千忧散,三杯万世空。放歌乘美景,醉舞向东风。寄语樽前客,生涯任转蓬。&
醵:大家凑钱买酒,《礼记.礼器》“周礼其犹醵与?”
醮:冠礼和婚礼的礼仪,《礼仪.士冠礼》:“若不醴,则醮用酒。”
酒肆:酒店,李白《少年行》“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六、古人形容饮酒的程度:
在古代文学、诗词中有很多关于饮酒程度的描述。
醉:喝酒过量以致神志不清,失去知觉。辛弃疾《贺新郎》“醉淋浪,歌窈窕、舞温宁。”应璩《百一诗&》“平生发完全,变化似浮屠,醉酒巾帻落,秃顶赤如壶。”
醒:从酒醉中恢复知觉,《楚辞.渔父》“众人皆醉我独醒”
酣:饮酒尽量,左思《咏史》:“&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哀歌和渐离,谓若旁无入。虽无壮土节,与世亦殊伦。”
辛弃疾:“酒酣胸胆尚开张”。
酣饮:畅饮,痛饮:曹丕《善哉行》:“酣饮不知醉。”&
酣畅:喝的舒适、畅快,《晋书.阮修传》:“至酒店,便独酣畅。”
沈酣:沉迷于酒,辛弃疾《贺新郎》:“江左沈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
酣适:饮酒恰到好处,元好问《饮酒》“此饮又复醉,此醉更酣适。徘徊云间月,相对澹以默。三更风露下,中袖警微湿。浩歌天壤间,今夕知何夕。”
酣爽:饮酒过度,但很舒服,《商君书.垦令》:“民不能喜酣爽,则农不慢。”
酩酊:也写作“茗艼”,大醉。《水经注.沔水》:“日暮倒载归,酩酊无所知。”韩愈《归彭城》:“遇酒即酩酊,君知我为谁?”
酘:饮酒过量,次日再饮以解宿酲。《朱砂担》:“大碗里釃的酒来,将些干盐我来吃两碗,酘过我那昨日的酒来。”
酕、醄:都是大醉的样子,可一起使用,写作“酕醄”。周履靖《感皇恩.和毛泽民诗》:“高歌痛饮任酕醄。”
酡、酡颜:饮酒脸红,《楚辞.招魂》:“美人既醉,朱颜酡些”。
浅深:指喝酒量的多与少,辛弃疾《贺新郎》:“歌长短、酒浅深。”
嗜酒:欧阳修《戏书拜呈学士三丈》:“渊明本嗜酒,一钱常不持。人邀辄就饮,酩酊舆篮归。归来步三径,索寞绕东篱。詠句把黄菊,望门逢白衣。欣然复独酌,独醉卧斜晖。”&
醺(熏):酒醉以后的状况,韩愈《酒赠张秘书》“所以欲得酒,为文埃其醺。”
滉漾:元好问《饮酒》“天生至神物,与世作酣适。岂曰无妙理,滉漾莫容诘。”
冷冽、氛氲:韩愈《酒赠张秘书》酒味既冷冽,酒气又氛氲。
陶然:李白《赠内》“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酗:沉迷于酒,也有借酒行凶的含义。《书.微子》:“我用沈酗于酒。”
酲:酒醒后感觉疲惫和困倦,《诗.小雅.节南山》:“忧心如酲。”
解酲:用酒解酒,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三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酒伴来相命,开尊共解酲。当杯已入手,歌妓莫停声。”
酖:沉迷于酒,嗜酒。
酒龙:豪饮之人,陆龟蒙:《自遣诗》:“思量北海徐刘辈,枉向人间号酒龙。”
酒兵:古人认为就能消愁,象士兵一样能克敌。彦谦《无题》:“忆别悠悠岁月长,酒兵无计敌愁肠。”
酒困:饮酒过量,李商隐:“新秋仍酒困,幽兴暂江乡。”
酒酣耳热:酒兴正浓,曹丕:“每至商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知乐也。”
酒有别肠:酒量大小不以身体高矮为准。《十国春秋.闽.景宗纪》:“帝曰:‘维岳身甚小,何饮酒之多?’左右曰:‘酒有别肠,不必长大。’”
七、饮酒使用的器具:&
古人饮酒使用的器具、酒具也与现代不同。
壶:古器名,深腹敛口,吴均《酬萧新浦王洗马诗二首》“始可结交者,文酒满金壶”;“佳人一壶酒,秋容满千里。”
爵:青铜酒器,用于温酒喝盛酒,后来也表示爵位。《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盏(醆):盛液体的浅碗,陆游《醉书》“半年愁病剧,一雨喜凉新。稍与药囊远,初容酒盏亲。浩歌惊世俗,狂语任天真。我亦轻余子,君当恕醉人”
杯、夜光杯:庾信《对酒诗》“&数杯还已醉,风云不复知。唯有龙吟笛,桓伊能独吹。”李白《侠客行》“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葡萄美酒夜光杯”
杯杓:元好问《后饮酒》“金丹换凡骨,涎幻若无实。如何杯杓间,乃有此乐国。”
碗:张率《对酒&》“对酒诚可乐,此酒复芳醇。如华良可贵,似乳更堪珍。何当留上客,为寄掌中人。金樽清复满,玉碗亟来亲。谁能共迟暮,对酒惜芳辰。君歌尚未罢,却坐避粱尘。”
樽:高士谈《梨花》“一樽对花饮,况有风流客。”李白:“莫使金樽空对月”
绿樽:李群玉《赠花》“酒为看花酝,花须趁酒红。莫令芳树晚,使我绿樽空。金谷园无主,桃源路不通。纵非乘露折,长短尽随风。”
清樽:张说·清夜酌秋阴士多感,雨息夜无尘。清樽宜明月,复有平生人。&
觥:&一种青铜酒器,元稹《酬乐天劝醉》:“共醉真可乐,飞觥撩乱歌。独醉亦有趣,兀然无与他。”
斛:用木勺舀取,一般指执壶注酒、茶等,李白:“美酒尊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
觞:“觞”是古代盛酒的器具,李贺《送韦仁实兄弟入关》:“送客饮别酒,千觞无赭颜。何物最伤心?马首鸣金环。野色浩无主,秋明空旷间。坐来壮胆破,断目不能看。行槐引西道,青梢长攒攒。韦郎好兄弟,迭玉生文翰。我在山上舍,一亩蒿硗田。夜雨叫租吏,春声暗交关。谁解念劳劳,苍突唯南山。”
罍:古代陶制或铜制器皿,用以盛液体、酒。张正见《对酒&》:“当歌对玉酒,匡坐酌金罍。”
瓢:葫芦做成的酒具,张说《咏瓢》:“美酒酌悬瓢。”
酒旗:又叫“酒帘”、“望子”,还是天文上的星宿名称。是酒店或酒名的标志、招牌、字号,是古代作为广告用的旗子,一般悬挂在旗杆上。皮日休《酒旗》:“&青帜阔数尺,悬于往来道。多为风所飏,时见酒名号。”张籍《江南行》:“长干午日沽春酒,高高酒旗悬江口。”
八、古人对酒的酿制与酒的品质的评价:
酝:即酿酒,李群玉《赠花》:“酒为看花酝,花须趁酒红。”
酿:利用发酵制作酒的过程叫酿酒,可与酝连用,写作酝酿。元好问《饮酒》“...谁能酿沧海,尽醉区中民。”《后汉书.吕布传》:“布禁酒而卿等酝酿,...”
醇:酒质厚,张衡《赋》:“春醴惟醇。”《枕箪入林僻》:“山深民多醇,邻酒亦易赊。”:
醨:酒质薄,王禹偁:“樽中有官酝,倾酌任醇醨。”
醇粹:精纯不杂,“不变曰醇,不杂曰粹。”《楚辞.远游》:“玉色瓶以脕颜兮,精醇粹而始壮。”
醲:&浓烈的酒,如“酒醲花一树,何暇卓文君。客坐长先饮,公闲半己曛。水乡春雨足,山郭夜多云。何以参禅理,荣枯尽不闻。”
醲郁:酒味浓厚,韩愈《进学解》:“沈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
醇醲:酒性浓烈,左思《魏都赋》“不鬻邪而豫贾,著驯风之醇醲。”
酽:液汁醲郁,如“酒酽春浓琼草齐,真公饮散醉如泥。”
酎:重复酿制,因此酒很醇。《礼记.月令》“天子饮酎,用礼乐”,《汉书.景帝纪》“高庙酎”,是说在高帝庙里祭祀,要用酎。
酘:再次酿制叫酘,《抱朴子.金丹》:“犹一酘之酒,不可以方九酿之醇耳。”
醳:酿酒,《礼记.郊特性》:“旧泽(醳)之酒”。
酏:酿酒所使用的薄粥,《礼记.天官.酒正》:“辨四饮之物,一曰清,二曰医,三曰浆,四曰酏,掌其厚薄之齐。”
醪:汁与渣混合的酒,即酒酿,杜甫:“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
酒簿:指酒寡淡,梅尧臣《雪夜留梁推官饮》“为沽一斗酒,暂对千里客。酒簿意不浅,轻今须重昔。重昔是年华,飘飘犹过隙。一醉冒风归,平明马无迹。”
酒熟:刘希爽《故园置酒》“酒熟人须饮,春还鬓已秋。愿逢千日醉,得缓百年忧。旧里多青草,新知尽白头。风前灯易灭,川上月难留。”&
芳醇:张率《对酒&》“对酒诚可乐,此酒复芳醇。如华良可贵,似乳更堪珍。
醴:甜酒,“仙醴来浮蚁,奇毛或赐鹰。”
醪醴:药酒。《素问.汤液醪醴论》,有专门论述。
醰:酒味浓厚,左思《魏都赋》:“宅心醰粹。”
醅:没有过滤的酒,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酷烈:酒非常浓烈,司马相如《上林赋》:“芬芳沤郁,酷烈淑郁。”
酴:一指酒曲、酒酿,即酵,二指酒的名称,扬雄《蜀都赋》:“蔼酱酴清,众献储斯。”
酴清:即“酴醾酒”、“屠苏酒”。
(全文发表于2007年17期《黄河之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志愿含义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