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往往由问题倒逼而产生.请问评价戊戌变法法由什么问题直接倒逼产生

改革从来就是由问题倒逼出来的
中研普华报道:
相关研究报告
  率先遇到转型难题的,这一年来“创新驱动发展”得怎样?一向被贴上“强政府”标签的上海,如何转变职能?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究竟带来怎样的倒逼机制?
  面对这些焦点问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条分缕析:上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注重质量、效益与结构优化,更加敬畏市场、敬畏创新者,创造更好的环境。
  “上海的各项工作都必须在全国发展大局中谋划”,韩正强调,上海要按照中央要求,尽快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国家全面深化改革作出应有的贡献。
  上海已踏上改革攻坚、创新探索的新征程
  记者: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上海如何继续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科学发展先行者?
  韩正:就上海而言,关键要贯彻落实三中全会《决定》,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对上海工作要求,坚定有为,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近年来,我们坚持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今年有望成为季度GDP增长最稳定的一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快于GDP增速,质量效益持续提升;发展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改革开放深入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运行,“营改增”企业扩大到19.3万户,产业项目平均审批期限缩短三分之一,金融市场交易额达600万亿元,上海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继续保持世界前列,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投资性公司和研发中心累计超过1070家,市场集聚辐射功能持续增强。
  可以说,我们推动创新转型,已经迈出坚实步伐,保持了良好势头。
  上海的转型发展难度增大,挑战增多,对于工业增长后劲不足、消费增速明显回落等问题,您怎么看?
  韩正:改革从来就是由问题倒逼出来的。我们坚持问题导向,针对自身发展率先遇到的难题,调整发展目标,就是把总量增长适当放缓一点,把着力点放在加快创新转型上。在经济发展上,更加突出“三个导向”,即坚持质量、效益和结构优化的导向;坚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导向,我们下决心不再走破坏环境、再治理环境的路;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优先的导向。
  谋划上海下一步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并不是看上海总量排在全国什么位置,关键看在国家经济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在优化国家经济结构中所起的作用。
  更加敬畏市场、敬畏创新者,创造更好的环境
  上海在转变政府职能、坚持市场化改革方面,有哪些举措?
  韩正:今年以来,我们重点推进的一些改革,更加突出强化市场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比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就是按照凡是市场能够决定的就交给市场,凡是社会有能力承担的就放给社会,凡是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可以作为的就依靠其发挥作用,凡是政府能购买服务的就向社会购买的大方向,加大力度简政放权,着力解决政府的越位错位缺位问题,限制、减少和规范政府行政权力,尽可能减少对微观经济的干预,着力增强基层社会经济事务、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
  又如国资国企改革,上海以深化国资改革带动国企改革为着力点,重在增强企业活力,推进开放性市场化重组和国企纵向整合,通过解决激励约束机制、分类监管、有序流动、法人治理结构等问题,让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通过公平竞争,促进要素流动、优胜劣汰。
  下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上海要通过政府职能转变、政府管理创新形成倒逼机制,以更大的勇气做到“两高、两少、两尊重”,即高度透明、高效服务,少审批、少收费,尊重市场规律、尊重群众创造。
  让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广大群众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中央对加强社会建设的最新要求,上海是怎么做的?
  韩正:我们一直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努力使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广大群众。比如,大幅度提高养老金等基本保障待遇,今年全市城镇退休职工养老金标准、最低工资标准分别上调;“四位一体”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加快,近两年城乡居民收入实现两位数增长,居民最高与最低收入比缩小。这些努力,大多数群众是受益的、满意的。
  当前,发展环境、发展阶段、发展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一些民生矛盾日益凸显。学习贯彻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就是要深刻认识民生工作要求和规律,更加注重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既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不开空头支票,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在全国发展大局中谋划上海未来各项工作
  上海注重改革“重点突破”,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全局、服务全国,具体是怎么做的?
  韩正:谋划上海各项工作,必须放在全国发展大局中,聚焦上海能突破、能为全国作贡献的领域,先行先试,试出成效,努力先行一步,作出示范。这几年,我们率先创新探索,取得了一些突破。
  比如“营改增”试点。这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又一重大税制改革。上海率先在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实行,为全国扩大试点积累了经验。今年8月1日,这项试点已在全国展开。
  比如自贸区建设。这是国家战略,也是上海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重大机遇。主要在促进投资贸易便利、货币兑换自由、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等方面开展试点,创新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今年9月底已启动运营,明年我们力争把关系全局的改革举措基本推出,初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基本制度。
  最近,我们结合贯彻三中全会精神,正在拟定明年市委的重点调研课题和重点推进工作,注重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本文分享地址:
教育财政性支出实现占GDP的4%已近一年。随着教育经费投入的大幅增加,用 …
加快推进智慧宁夏建设,11月4日-8日,我委联合自治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5 …
江苏掀新一轮的产业转移,苏北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等五市集聚 …
11月19日,河南中以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项目签约仪式在永和伯爵国际酒 …
在欧盟市场低迷的情况下,俄罗斯成为南通玩具出口新的增长点。南通 …
10月25日,德国国外学校教育司“伙伴学校”授牌仪式在兰州外国语学 …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驻北京办事处主任康伟18日在北京接受 …
运营公司: 办公地址:深圳市福田中心区深南中路东风大厦12层
邮编:518031 E-mail:
服务热线:(+86)6 06 96 56 29596
Copyright @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简称"") TM 旗下网站 传真:8
咨询QQ:918461改革史材料题专项训练A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改革史材料题专项训练A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习近平: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
习近平: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
据新华社电中共中央9月17日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习近平指出,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要求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35年来,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习近平强调,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旗帜。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我们必须坚定改革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关键要有新的谋划、新的举措。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找出答案,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统一思想的过程,解放思想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统一思想。思想统一了,才能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深入研究各领域改革关联性
习近平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我们要在基本确定主要改革举措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各领域改革关联性和各项改革举措耦合性,深入论证改革举措可行性,把握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使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
国务院已部署各项改革承诺要兑现
据新华社电 国务院总理昨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要求进一步抓好今年年度改革任务落实,全面深化改革,使经济社会发展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
会议强调,新一届政府成立后部署了7个方面22项重点改革任务。经过努力,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减少审批事项、创新政府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扩大营改增试点范围、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天然气价格改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全覆盖、困难群体社会救助等重点改革已出台相关实施方案。其他涉及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行政审批制度、鼓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民营银行等重点改革也在积极推进。
会议认为,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兑现已部署的各项改革承诺。要检查今年改革措施的落实情况,使各项改革逐一落地、逐见成效。特别是对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的改革,推进营改增、减免小微企业税费、盘活财政和货币资金存量、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等方面改革,都要以坚定的决心和韧劲,毫不放松、一抓到底。
中纪委巡视制度全覆盖
昨日,中央纪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传达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就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出部署。会议强调,加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责任追究。与时俱进地修订《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改进中央和省区市巡视制度,做到对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全覆盖。
中宣部推动文化大发展
昨日,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葆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准确全面严谨地宣传全会精神。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改革决定》提60个任务 推动国企改革
原标题: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详解十八届三中全会亮点
句句是改革字字有力度(权威访谈·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改革力度前所未有。
《决定》涵盖15个领域、60个具体任务,句句是改革,字字有力度
记者: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为《决定》起草和修改的亲身参与者,您认为《决定》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特点?
杨伟民(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全会通过的《决定》是新一届党中央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深化改革的行动纲领、进军号角。对于《决定》的特点和蕴含的思想,我理解主要有五点:
一是主题全面。这次会议确定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这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前6次三中全会有所不同。尽管前6次会议也都与改革有关,但主题仅是某一方面改革。这次则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之所以确定这样的主题,一方面是为了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适应,另一方面也是实践需要,当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只有坚持全面改革,才能继续深化改革。
二是主线清晰。《决定》提出“6个紧紧围绕”,分别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建这6个领域的改革主线,反映各个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如第一个主线是“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就是说,基本经济制度、市场体系、财税、宏观调控等经济领域的所有改革,都要围绕这个主线来展开和推进。提出每个领域各自特定的主线和方向,不仅全面深化改革总的方向不会迷失,每个领域的改革也不会偏向。
三是重点明确。《决定》的定位是全面深化改革。与此同时,坚持问题导向原则,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发挥其对其他领域改革的“火车头”牵引作用。15个改革任务中,6个是经济,生态文明体制也与经济密切相关。经济占了所有改革任务近一半。之所以如此,主要考虑是,当前我国存在的问题,根本上说还是发展问题。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党和国家的首要任务。我们正处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阶段,下一步发展面临众多难题和风险,过去支撑快速增长的条件已经发生变化,我国已到了必须主要依靠改革红利释放活力、实现发展的阶段。这次把改革的时间目标定位在2020年,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相一致,也是这个道理。
四是力度空前。《决定》2万字左右,涵盖15个领域、60个具体任务,句句是改革,字字有力度。每一句话的内涵十分丰富,落实下去都会使该领域的体制机制发生重大变化。在起草和修改过程中,有两个原则让我记忆深刻,一是只写改革,特别是重大改革,发展的任务原则上不写;二是修改时,对于有可能削弱改革力度、弱化改革举措的,除非理由特别充足,一般不接受。而增加的改革内容,只要有最大公约数的、有一定共识的都写上。我听到很多参会人员说,没想到,很意外,改革力度前所未有。这充分体现了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改革决心和勇气,体现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有胆有识、敢于碰硬、勇于担当的气魄。
五是行动扎实。通过一个好的《决定》固然重要,但要把改革任务落实下去,变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变为国家治理能力,必须抓好落实。这次《决定》的落实是有保证的,体现在:组织落实,明确提出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时间落实,鲜明提出到2020年完成《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改革进程是可检查、可评估的。这体现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抓工作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
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治理主体多元,方式法治化,不再是简单命令式、完全行政化的管理
记者: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如何理解这一新提法?
杨伟民:这是《决定》的亮点之一,丰富了我国现代化的内涵。过去我们说,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角度提出的。而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是从制度层面提出的现代化目标。这样,发展的目标与制度的目标就衔接起来了。
我对这个新目标有几层理解:第一,内涵是全面的,是整个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的治理体制;第二,制度是成熟的,国家治理水平是检验社会制度是否完善、定型的重要标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改革要形成相对稳定成熟的制度体制,而不是缺乏定势、变来变去的体制机制;第三,主体是多元的,治理与管理的区别就在于治理是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党、人大、政府、政协等多元主体一起进行国家治理,而不是仅仅依靠一种力量,因而也是民主的一种表现,这次提出的协商民主就是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的重要一环;第四,方式是法治的,依法治国,依法治理,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治理方式是法治化的,而不再是简单命令式、完全行政化的管理。
市场的作用从“基础”变为“决定”。
这一论断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和路线图,改革有了原则和检验尺度
记者: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过去的表述是基础性作用。一词之变的意义在哪里?
杨伟民:从“基础”到“决定”,2个字的改变,意义十分重大,是《决定》最大亮点和重大理论创新。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涵“质”的提升,是思想解放的重大突破,也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引领其他领域改革的基本方针。
与1992年所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比,这一论断具有同等历史地位,将发挥同样的巨大作用。1992年的重大理论突破,有力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国家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重大论断,会同样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给我国再争取一个20年的改革红利期,助推我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这一论断抓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最有效率,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需要遵循。基础性作用,给人的理解是在市场之上还有一个力量在配置资源,那只能是政府。另外,过去对宏观调控也有扩大化理解,似乎宏观调控就是政府配置资源。1992年以来,对市场与政府的关系虽然在表述上有所调整,但主要是对市场作用“量”的调整、程度的加强,没有质的变化。《决定》2个字的改动,抓住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最深层次的问题。“决定性”的意思是,其他力量可以影响和引导资源配置,但决定者不是别的,只有市场。
这一论断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和路线图。前一段时间,大家对改革的突破口、重点等有很多讨论,有的认为是财税体制,有的认为是金融体制,有的认为是土地制度等。这些改革无疑都是重要的,但是,如果我们在理论上停留在原来的认识水平上,据此设计出各领域的经济体制也不可能有质的变化。提出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就是改革的突破口和路线图,基本经济制度、市场体系、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财税金融、土地制度、生态文明等方面的改革,都要以此为标尺,需要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也有了原则和检验尺度。
这一论断抓住了我国现实经济问题的根本。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但在很多方面还不完善,核心问题是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过多,不合理的干预太多。产能过剩、城市病、耕地占用过多、地方债风险、生态环境破坏等,很大程度上都与政府干预过多有关。比如产能过剩,除了市场本身的盲目性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政府干预,是地方政府推动下的盲目投资。现在产能过剩严重的钢铁、水泥、玻璃、造船以及风电、太阳能,都是政府关照较多的行业,而市场化程度高的轻纺、电器、轻工等产能过剩并不严重。
既然我们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又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内涵、一般规律,就要解放思想,破除理论障碍,在理论上承认这一规律,在实践上遵循这一规律。
清晰界定政府职能和作用。
5项职能是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保护环境
记者: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之后,政府应该做些什么?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杨伟民:把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绝不是否定或弱化政府作用。在现代经济中,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同样重要,没有市场或没有政府,经济发展都会孤掌难鸣。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没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行,没有政府的作用也不行。但是,要认识到市场作用与政府作用内涵的不同。就资源配置而言,政府是引导和影响资源配置,而不是直接配置资源。
只有界定好政府的职能和作用,政府不越位,才能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才能解决目前政府职能越位、缺位和不到位并存的问题。《决定》清晰界定了政府职能和作用,我认为可以概括为5项职能,即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保护环境。
与以前对政府职能的界定相比,《决定》没有提经济调节,因为这个概念过于宽泛。调节什么,怎么调节,并不明确,给政府干预资源配置留下的空间较大,也与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相矛盾。《决定》还强化了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职责,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针对性。理论上说公共服务可以包括环境保护,但在目前我国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有必要单独列出。在这一问题上,政府干预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不是越位,而是远没有到位。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经济都是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老大、老二之分了,深化国企改革有许多新思路、新任务
记者:基本经济制度方面,全会提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并强调了“两个毫不动摇”。这方面有什么突破和创新?
杨伟民:我们对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是随着改革的深化而不断深化的。过去,我们认为个体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后来承认是组成部分,但加了“在法律规定范围内”这个前提,似乎总有一部分是违法的。目前民营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障碍,“玻璃门”、“旋转门”等,根子在于思想上,没有把非公有制经济放在与公有制经济同等地位上。在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方面,《决定》有很多新的突破和创新,我的学习体会是,主要体现了一个基本精神和理念,就是更加公平地对待和认识各种所有制经济。
一是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过去也讲过“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来没有与公有制经济放在一起讲,而这次放在一起,十分鲜明,没有老大、老二之分了。
二是在保护产权、使用生产要素、参与市场竞争、法律保护、市场监管、依法监管等各方面,强调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公平、公正、统一等关键词。
三是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这不是新概念,但有新的内涵和定位。今后,既要发展国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也要鼓励发展非公有制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
此外,《决定》在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改革方面有许多新思路、新任务。国有企业第一波改革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有效实施《决定》关于国企改革的任务和举措,必将掀起国有企业的第二波改革。
王健林:没提房地产调控就是进步
王健林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告传达出的改革方案持乐观态度,最让他惊喜的是本届全会强调了市场的作用,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由原来的“基础性作用”,变为“决定性作用”。这一转变,将直接利好他所在的房地产行业。
中共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11月12日正式闭幕,并公布了《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以下简称公报),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在接受凤凰财经专访时表示,公报没有再提“地产调控”就是一个进步,说明未来会加强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弱化调控,政府抓保障,市场做商品房。
王健林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告传达出的改革方案持乐观态度,最让他惊喜的是本届全会强调了市场的作用,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由原来的“基础性作用”,变为“决定性作用”。这一转变,将直接利好他所在的房地产行业。
王健林表示:“过去的文件当中,每一次都要提宏观,都要提房地产调控,把调控变为解决房产市场问题的一个主要做法,这是极其错误的。这一次,涉及房地产上面,公报除了提出加快注重保障房建设以外,没有提到更多的房地产调控,这就是进步”这意味着会议上已经传达出一个信息:政府抓保障房,市场做商品房。
“不光要看提了什么,没有提什么也能传达有效的信息。”熟悉中国政治语境的王健林有他独特的视角。
作为亚洲最大的不动产商,王健林非常关注土地改革的相关政策。对于公报提出的,以“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为核心的土地政策,以及由此带来的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他解读:
1、如果真的推动土地改革,可能会造成土地价格短期内较大幅度的上升。因为农民将从拆迁中获得更大的补偿,农民预期的提高也将推高拆迁难度和成本。
2、中国目前房地产市场,除了北上广深杭州南京等十个八个城市外,房子已经非常难卖,两年后已经无需调控,消化存量土地就需要时间,土地财政的路子已经走不下去了,需要改革。
3、农民收入的增加,加上卖地少了,进入市场的土地的减少,地价会传导到房价,短期内带动房价的上涨。关键要看政府的保障房怎么安排,如果保障房也少,可能就是房价的更快速的上涨。
4、中国房地产市场有泡沫,但还没有到马上要破裂的程度,相信这一届中央有智慧平衡这个问题,但减少卖地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不然“子孙后代的事就很难办”。
除此之外,王健林认为,将民营经济提高到和公有经济对等的地位,都作为经济基础,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民营企业将迎来另一个春天。中央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也让他寄予厚望,有可能打破现有利益格局。
唯一的失望,在于国企改革:“这一次比较遗憾的是在现有的国有企业改革方面没有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大家以为这次国有企业一定会动刀,这一点是大家比较失望的。”(文/
以下为文字实录:
对公报持乐观态度强化市场决定性作用
凤凰财经:王董事长, 对这一次的改革决议您总得来说是乐观、中性还是偏失望的一个态度呢?
王健林:乐观,总体公报虽然比较原则,但是从一些解读上来看符合之前大家的预期,很多相当地方有一些新意,因此对整个预期是乐观的。。
凤凰财经:您觉得哪些地方是超出了您的预期,甚至是有惊喜的地方?
王健林:两个方面,一个就是关于市场作用,过去的市场我们的提法都是基础性作用,或者叫重要作用,这次提出了市场在经济地位当中,经济生活当中,资源配置当中的决定性作用,这个是一个新的提法。决定性作用那就是主要作用,那今后肯定是以市场为主,政府要为辅,宏观调控可能要逐渐的弱化、退出。
第二个方面是关于对民营经济的提法,过去民营经济虽然有“两个毫不动摇”,但是毫不动摇还有前提,公有制要为主体。这次讲的是公有制和非公有制都得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经济基础,我觉得这两个是放在一个平等地位上来提的,这是创新。还有一些其他的,比方说成立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等等这些,我觉得都是非常好的。
利好房地产不提“调控”就是进步
凤凰财经:如果说有些地方存在遗憾的话,遗憾点会有哪些?
王健林:可能略有点遗憾就是公报过于宏观。
凤凰财经:这次我听到很多解读的声音说,说地产领域其实没有太实质性的改革,比如说此前传闻的跟中长期的制度建设相关的,比如房产税,比如说市场化改革机制,多层次的供应体系等等,好像都没有提及一些实质性的内容,您怎么看?
王健林:我觉得应该这么看,这一次是一个全会的公报,不是全会的一个完整性的文件,公报只是讲宏观的概要的东西,我想接下来会陆续会发布一些具体的措施,可能在过一段时间以后,在明年两会之前,因为明年两会还有一些人事调整,因此我相信在明年两会之前,一定会陆陆续续出一些具体的细则,因此大家不要急,在这四天的会议期间,主要是统一思想,统一中央高层领导的思想,统一从大家对改革,需要继续深化改革的认识,所以我相信,具体的细则这次会议上不可能出现。
凤凰财经:那你觉得对房地产领域的影响来说的话,会是什么样的?
王健林:我觉得影响是利好的,首先讲,市场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如果市场起决定作用,今后就是要叫市场为导向。那么这一次,我们觉得从这次公报当中,涉及房地产上面,除了提出加快注重保障房建设以外,没有提到更多的房地产调控,这就是进步,过去的文件当中,每一次都要提宏观,都要提的房地产调控,把调控变为解决房产市场问题的一个主要做法,这是极其错误的。所以这样加强市场在决定性作用的话,调控相对就会弱化,那可能将来就是像我们中央政治局具体学习住房保障会议上那次传到出来的信息,就是保障的由政府来抓,市场有市场自己去发展,我觉得对房地产这是利好的。
凤凰财经:所以我们不光要看提了什么,其实没有提什么也能传达有效的信息,没提调控就是进步。
王健林:对,这是对的,而且其实我相信,对对房地产的主要思路,如果认真学习的话,在上月的中央政治局具体学习住房制度建设那个会议上其实已经传达了一个信息,就是政府抓保障,市场做商品房。
土地改革农民增收将推动地价房价上涨
凤凰财经:那也作为亚洲最大的不动产商了,您肯定是非常关注土地改革的相关政策,对土地的问题,这次您怎么看?
王健林:这次如果土地真的推动改革,可能还会造成土地价格的短期内的比较大幅度的上升,因为这次提出来的是要城乡统一土地市场建设,统一土地市场制度,这样城乡统一,为什么叫城乡统一?城市土地过去是拆迁,要获得很大的补偿,农村的拆迁,农民就没有享受到价格的,没有享受过多的利益。这次提出保障农民利益,可能将来农用地,比如说不能完全像国有土地一样,完全的流转,但是比如说下次的农用地征地的时候,有可能提高对农民的补偿的内容。
或者是农民在交易当中,获得利润当中,比方说一定的分成,整理土地成本是多少,如果上市交易了,超出土地成本这一部分,农民是不是要分享呢?如果这样带来的话,可能我相信在短期里土地价格可能会有所上升。
凤凰财经:具体的提法,我们知道,看到的叫做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
王健林:我觉得这个是,应该推动,我觉得应该是比较长时间的过程,土地制度的改革是极其重要的改革,共产党就是推动土地制度改革先于国民党,所以获得了广大农民支持,夺取政权,这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或者反过来说,国民党失去政权,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没有推动土地制度改革,大资本家,大地主掌握土地,农民不满。在改革开放这30年里,经济虽然获得很大的发展,但是在相当一定程度上来讲,实际上是过多的获取了农民的利益。
不能说压榨农民吧,至少过多的从农民身上拿到了更多的利益,使城市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部门出让这种土地,获得利益当中来获得财政的收入,来支持发展。那么这个问题到了这个时候也到了解决的时候,那么这个解决,我相信绝不会是半年一年的问题,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即使这个制度,总体的目标最终实现农村土地和城市土地同等利益的话也需要一个过程,也需要分几步走。可能一开始先让农民获得更多的收入,或者再退一步,农用土地可以,比如说至少可以在宅基地这个方面,可以去抵押。
或者甚至再进一步,农用的土地可以上市场流转,建立一个比方城市国有土地一个的市场,再建立一个农民土地流转市场,可以去流转,可以去转让等等,然后最终才会走到同地同价同权这么一个程度,那是相当长的一个过程。
凤凰财经:会是多长? 主持人:十年,二十年,三十年?
王健林:也许,也许那么长时间,不会像大家说马上农民土地跟国有土地一样了,马上农民土地就可以大幅度的一个增值了。如果这样的话,带来一个问题我们耕地的保护,中国一个最大问题。
凤凰财经:主持人:但您刚才有个短期判断,是说短期之内可能会带来地价传导房价大幅上涨。
王健林:这是肯定的,无论怎么样改革,总需要原则,农民增加收入。
凤凰财经:所以地价就会上来。
王健林:对,肯定的,增加收入,那就意味着土地价格,肯定拆迁的成本要增加。而且这一次会议开过以后农民的预期也也提高了,再拆迁起来可能是不是也不像以前那么顺利了,可能农民很多地方是不是也会,不能说待价而沽,起码他预期收入在增加,那这个时候,我相信补偿的条件,地价的价格,我相信今后都是有上升的过程。
凤凰财经:在短期之内不会有大规模的土地进入市场吗?
王健林:这个不会的,这个不会的,为什么呢?现在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不是像外边想象的,什么地方的土地都好卖,什么地方的房子都好卖,除了几个城市,特别是北上广深,还有比如说像杭州,这些城市房子可能相对供不应求以外。就像我已经讲过的那句话,两年之后已经无需调控,除了这五七六个城市还需要调控,大多数城市土地现在已经过量售卖,很多地方都已经是处于一个供不应求的状态,消化原来存量土地就需要时间了。现在很多城市的房地产卖的都非常困难,住房现在卖的非常困难,不再像以前,因为这个,现在土地财政就说这个路子可能真就是走不下去了,需要改革。
民营企业将迎来又一个春天
凤凰财经:您认为当前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公告拿出来的改革信号,是否可以改变传统以前国企和民企之间的力量对比?
王健林:那是绝对的,这一次提的两个平等,两个都是完全一样对等的,都是组成部分都是经济基础,那就意味着平等,既然平等,民营企业是夹缝中生长出来的企业,就是过去有一句话给点阳光就灿烂,只要给他平等的社会地位,民营经济一定会快过国有经济的发展,这一次三中全会我相信对中国的民营企业来讲应该又是一个春天。
凤凰财经:跟两次非公经济36条的促进作用相比呢?
王健林:应该比他大,那个36条一个不是中央层面是国务院层面,第二个那个最大的问题没有操作细则,这届没有细则,虽然没有细则,但是我相信细则会在其后,这是中央国务院大家组合在一起来搞,而且要成立一个领导小组,这个领导小组肯定下边要设一个办公室,一定会有一批人专门来搞这种改革,我相信至少在市场准入方面很多方面都会让民营企业进去。
改革没有对国企动刀比较失望
凤凰财经:对于存量的现有的国企的改革这一块。
王健林:这一次比较遗憾的是在现有的国有企业改革方面没有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措施,这一点是大家比较失望的,大家以为这次国有企业一定会动刀,而且从最近国有企业的一些事件来看,例如中石油的腐败案来看,巨型国有企业而且形成垄断之后他带来的恶果是非常严重的,美国的著名经济学家弗雷格曼说过一句名言,扼杀一个行业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形成垄断。垄断应该是市场经济当中的天敌,应该是市场经济当中最大的肿瘤,所以市场经济要发展的好,最根本一条就要破除垄断,所以我是希望三中全会以后在既有的存量国有企业改革上也能有所动作。
凤凰财经:目前来看有所妥协吗?
王健林:很难说吧,所谓改革比较难的一点进入深水区就是利益集团,限制这一堆央企就是最大利益集团,他们可以左右决策,我们左右不了,民营企业你叫喊的声音大,在镜头前曝光多,不意味着你有影响力。
凤凰财经:即便民营,像您这样的领袖企业家,也觉得影响力没有央企那么大。
王健林:那是肯定的,毫无疑问的,完全不在一个等级上。
凤凰财经:可是从财富程度上从市场影响力这来看,你比他们大呀?
王健林:那是两回事,那个影响力是市场的影响力,对政策决策的制定影响力,那民营企业跟央企完全没法相比。
对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寄于厚望
凤凰财经:您对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听上去还是寄予厚望的。
王健林:那是肯定的。
凤凰财经:有多大力度呢?
王健林:至少因为中央设一个领导小组是非常神圣的,总而言之大家对他是寄予厚望的,他是代表了中共中央这个层面来统领全局的,而这个领导小组既然成立了,他就一定得有政绩,他一定得有所作为,你不可能领导小组成立三年,什么制定没有政策,这是不可能的,这对海内外对党内外对全国人民的交代问题,所以领导小组成立一定是会有所作为,我们是对他充满希望的。有这么个机构,只有独立出来他才能革这些人的命,36条的毛病就是让各个部委自己制定改革细则,他自己没法革自己的命。
凤凰财经:可是这些人从哪来呢?
王健林:那看下一步具体操作,领导小组肯定还是中央领导兼任,具体执行层面的人可能从各部委甚至从企业从经济学家找一批人来,反正我对这个事情是十分寄予厚望。
地方事权财权匹配才会减少卖地
凤凰财经:其实从这个角度来说,无论是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成立还是在财税中央和地方的分配上更加强调中央的作用,很多人评价说这次改革是比较集权的改革。
王健林:不对,集权他只是看到领导小组,其实不一定,我倒不认为这是集权改革,为什么,这一次中央特地提出来了要事权财权要做到匹配,这其实是一个明确事权财权的区域,这就是非常清晰的,现在中国的最大问题是中央地方的财权事权不匹配,地方干很多事,特别干费钱的事,教育、卫生、环保、交通,这都是花钱的事,开工资但是恰恰没有稳定的财权,事权大财权少,地方政府干什么,当然只有卖地了,如果财权事权能够匹配,相适应,那一定就是在税收的切分上有新的方案,比如说增量这一块给地方干事的人更多一些,只有这个财政体制改革了,事权财权匹配卖地才会少,这个如果不做到一致,只有一招去卖地,没办法。
凤凰财经:卖地少了你们不就吃亏吗?
王健林:卖地少了无非就是说如果真卖地少了,那可能就是看看将来这个保障房怎么安排,如果真卖地少了保障房也少,可能就是房价更增长的快,但我相信这一届中央有这个智慧来解决这个平衡问题,减少卖地这是必然趋势,不然再卖几十年可能子孙后代的事就很难办。
&用两个字来形容刚刚结束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用四个字来形容:深化改革;用六个字来形容的话则是:全面深化改革。
& & 这就是我们对三中全会的印象和评价。
&中国的“语言”有很多种,有的是官方语言,有的是民间语言,有的是书面语言,有的是口头语言,三中全会的公报无疑是官方语言中的最高规格,立意高屋建瓴,表达言简意赅,如何转换成投资者能理解的民间语言是需要翻译的,否则就搞不懂其中的细微区别和背后的意义,这就是为什么公报发表后的晚上有那么多券商都在召开电视电话会议的重要原因,但是如果仅仅从第二天股市的走势看,他们的理解未必就是到位的。
&其实,即便以西方语义学的统计来看,三中全会的公报也是相当的亮丽,全文提到改革之处有59次,提到制度有44次,提到发展有37次,提到党有32次,提到社会有29次,提到社会主义有28次,提到人民有23次,提到市场有22次,提到政治有15次,提到民主13次,提到政府有12次,提到创新有11次,提到公平有11次。
&但是,正如此前的“水皮杂谈”提到的,股市未必会出现飙升,郑新立的预言“回应预期,喜出望外,活力大增”均成立,唯有“股市飙升”另当别论。事实上,第二天上证指数一如既往地给脸不要脸,不仅没有上涨,而且大跌1.83%,深成指则大跌2.03%,中小板大跌1.73%,创业板下跌1.32%,平时呈跷跷板现象的主板和创业板双双大跌,原因也如此前的分析,一是现在流通市值已达19万亿,远超6124点时的8万亿,盘大力沉;二是货币政策有重新趋紧迹象;三是三中全会的精神要落实到执行层面再转化成投资机会需要时间。如果想让股市大涨,要么大批增量资金入场,要么撬动大盘蓝筹拉升指数。
& & 但是,好饭不怕晚。
&从三中全会的公报措辞我们可以看到相当清晰的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总体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此,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时间节点是2020年。显而易见,新班子并没有给自己留后路,一方面开弓没有回头箭,一方面中央集权充满自信。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这一段话的亮点在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不管是宏观调控也好,还是国进民退也好,共同的特点是政府在过去的经济生活中发挥的主体作用越来越强,市场主体的意义处于被动的弱势状态,政府有形的手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市场无形的手在企业的怀里摸来摸去,临时性的调控变成了长期的干预,加剧了市场波动的刚性和幅度,宏观调控一旦变成制度安排和计划经济就没有两样。
&谈到企业,中国特色就是区分国有和民营。全会报告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长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这段话的新意在于两个“都是”,两个“都是”意味着不分上下、轻重贵贱,身份地位是平等的。公有制为主体,这是历史也是现实,所以所谓国有企业的私有化并不可能全面铺开,但是非公经济地位提高带来的更多的是活力和创造力,是中国经济的增量希望,未来没有理由不看好。
&当然,政府调控方式的调整,恢复市场主体的地位,并非改革的全部,“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那么,这样的全国统一市场如何建立,如何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司法实践又如何公平?公报中另有一段话大家不可不察,“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听话听音,“独立”这个词在这里的含义非同一般,如果出现体制性调整的话,那么,大家也就能理解什么叫作国家治理体制的现代化了,现代化的标准是什么?不说大家也知道。
&改革不是革命,但是难度大于革命,尤其是今天的改革其实就是利益格局的再调整,谁没有利益?既得利益者又如何心甘情愿?讨价还价、说三道四、脑力激荡可以,但是皆大欢喜又四平八稳的共识不存在,“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强势的集权一定程度上是推进改革的前提和保证,古今中外概莫如此。
& & 2020年的希望之光出现在2013年。
& & 我们坚信这一点。
北京12月13日消息(记者马闯)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0日至13日在北京举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出席会议。
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分析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总结2013年经济工作,提出2014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李克强在讲话中阐述了明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对明年经济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并做了总结讲话。
会议指出,今年以来,在极为错综复杂的形势下,我们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思路,扎实做好各方面工作,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求进、稳中求好,实现了良好开局。
会议强调,在肯定形势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经济运行存在下行压力,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生态环境恶化、食品药品质量堪忧、社会治安状况不佳等突出问题仍没有缓解。
会议认为,明年世界经济仍将延续缓慢复苏态势,但也存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新的增长[-0.71%&&]尚不明朗,大国货币政策、贸易投资格局、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化方向都存在不确定性。
会议强调,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改革任务重大而艰巨。明年进入到“十二五”规划第四年,对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至关重要。做好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着力激发市场活力,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改善民生,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会议指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最核心的是要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巩固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促进经济社稳定,为全面深化改革创造条件。同时,要积极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坚持问题导向,勇于突破创新,以改革促发展、促转方式调结构、促民生改善。
会议强调,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抓住机遇保持合理增长、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
会议指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必须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完善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厉行节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扩大营改增试点行业。保持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改善和优化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推进利率市场化和形成机制改革,增强运行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用改革的精神、思路、办法来改善宏观调控,寓改革于调控之中。努力释放有效需求,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投资的关键作用、出口的支撑作用。
会议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依靠自己保口粮,集中国内资源保重点,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更加注重[-1.53%&&]质量和食品安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抓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
二、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要着力抓好化解产能过剩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坚定不移化解产能过剩,不折不扣执行好中央化解产能过剩的决策部署。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各类服务业,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创造环境,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政府要做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促进企业创新的税收政策等工作。
三、着力防控债务风险。要把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加强源头规范,把地方政府性债务分门别类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严格政府举债程序。明确责任落实,省区市政府要对本地区地方政府性债务负责任。强化教育和考核,从思想上纠正不正确的政绩导向。
四、积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继续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完善并创新区域政策,重视跨区域、次区域规划。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扎扎实实打好扶贫攻坚战。
五、着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要继续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切实做好改善民生各项工作。把做好就业工作摆到突出位置,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化解产能过剩中出现的下岗再就业工作。努力解决好住房问题,加大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做好棚户区改造。加大环境治理和保护生态的工作力度、投资力度、政策力度。
六、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保持传统出口优势,创造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扩大国内转方式调结构所需设备和技术等进口。加快推进自贸区谈判,稳步推进投资协定谈判。营造稳定、透明、公平的投资环境,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对走出去的宏观指导和服务,简化对外投资审批程序。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会议强调,必须加强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决定,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全面深化改革的总部署、总动员,完成决定确定的改革任务时间紧迫。要加强学习、吃透精神,推动全党全社会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和中央要求上来。要把握大局、扎实推进,坚持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要注重实效、取信于民,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让全社会感受到市场环境、创业条件、干部作风在一天天好转。要区分情况、分类推进,对方向明、见效快的改革,属于地方和部门可以授权操作的改革,明年和近期就可以加快推进;对涉及面广、需要中央决策的改革,要加快研究提出改革方案,制定具体改革策略;对认识还不深入、但又必须推进的改革,要大胆探索、试点先行;对全会提出的一些需要推进的制度性建设,需要修改完善法律的也要加快研究、尽快启动。党中央已决定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领导下工作。各地区各部门都要指定一个机构负责改革工作,主要领导同志要亲自抓。
会议要求,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团结一心、扎实工作,认真落实这次会议的各项部署,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而共同奋斗。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等出席会议。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评价戊戌变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