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宁县中国王氏家谱字辈大全谱

      手机新闻客户端 WAP版 设为首页 帮助
 []  []  []  []  []  []  []  []  []  []  []  []  []  []  []  []  []  []  []  []
尤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一百六十三位姓氏,河南地区一带是尤姓比较集中的地区。当今尤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064%,总人口大约有80万多。尤的名义和图腾:...●●●●●●
“我这个姓确实不太常见,很多人还以为我是少数民族的。”一提到自己独特的姓氏,在河东某单位上班的边振东这样说。没错,他姓“边”,旁边的“边”。大家爱跟他开玩笑...●●●●●●
明朝有一段历史一般人都清楚:朱元璋死后,朱氏皇家发生了内讧,分封在北平的燕王朱棣将朱元璋亲立的接班人、明惠帝朱允炆赶下宝座,自己当了皇帝,此即明成祖。朱棣的...●●●●●●
中新网4月11日电据北海市侨联消息,4月1日晚,回乡恳亲的广西北海市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在侨港镇欢聚一堂,参加2011年北海市海外华侨华人恳亲座谈会,大家共...●●●●●●
吴氏文化钟氏文化零氏文化孔氏文化窦氏文化刘氏文化覃氏文化蒋氏文化赵氏文化曾氏文化贾氏文化阎氏文化邓氏文化朱氏文化
                                  
●●●●●●●&●●●●●●&●●●●●
7月14日下午,香港“学民思潮”召集人黄之锋与学...●●●●●
导语:江苏一名男子信用卡曾透支了6毛钱,6年后所...●●●●
●●●●●
●●●●●
据台湾《旺报》报道,洪秀柱高调通过国民党防砖条款...●●●●●
成语·典故
丰干饶舌唐代僧人丰干原来在天台山国清寺常干舂米等杂活,有人问话,只答“随时”二字,不说别的。后来行化到京城。闾丘胤要到台州作太守,就问台州有何贤达?丰干要他到任记住去拜谒文殊。闾丘胤到任后去国清寺,见到寒山、拾得,二僧笑道:丰干饶舌。丰干饶舌的意思是:丰干:也作封干,唐代僧人名;饶舌:多嘴。不爱说话的人也会多嘴。...[]
●●●●●●●●●●●●●●
大妈的广场舞能导致房价下跌,这让不少网友惊讶。据...●●●●●
出外旅游时,最闹心的情况是被告知“因天气原因,不...●●●●●
伊秀讯,军工单位员工遭策反,共有四人被境外情报机...●●●●●
生肖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生肖...●●●●●
●法国是一个多资多彩的浪漫国家,这里有众多闻名世界的古迹,也有许多的现代艺术。街头...●●●●●●●●●●●●●●●●●●●●●●●●
|功德无量 流芳百世
覃洋芳 乐捐6000 修谱1161人 张燕芳 乐捐6000 修谱377人 廖钟慧 乐捐6000 修谱334人 韦宇情 乐捐6000 修谱120人广东省深圳市 陈中山 乐捐6000 修谱75人 李清辉 乐捐6000 修谱64人 韦晓霞 乐捐6000 修谱57人 丁巧 乐捐6000 修谱54人 屈国光 乐捐6000 修谱54人 欧阳晖根 乐捐6000 修谱52人 吴宽 乐捐6000 修谱39人 谭春雪 乐捐6000 修谱38人 李光现 乐捐6000 修谱37人 杨小昆 乐捐6000 修谱36人广西桂林市 黄知剑 乐捐6000 修谱30人 陈欣蕾 乐捐6000 修谱28人 梁淑妍 乐捐6000 修谱25人 吴晓婷 乐捐6000 修谱24人 黄允健 乐捐6000 修谱22人 李红涛 乐捐6000 修谱18人广西南宁市 李菊 乐捐6000 修谱17人 杨长波 乐捐6000 修谱15人 吴锋 乐捐6000 修谱14人 卢雪 乐捐6000 修谱13人广西南宁市 黄惠芳 乐捐6000 修谱11人广西南宁市 覃少芬 乐捐6000 修谱11人广西南宁市 谢卫华 乐捐6000 修谱7人 玉升龙 乐捐6000 修谱5人 刘国标 乐捐6000 修谱5人 刘晓梅 乐捐6000 修谱4人
“正月也是里儿啊,正月初三四,社里放年假,我们俩...●●●●●
9月18日晚9时半,蒋介石自南京登上“永绥”号军...●●●●●
我国国民急救知识的缺乏,从几个数字的对比上就可以一...●●●●●
备受关注的攀枝花无臂考生彭超,即将实现自己的大学...●●●●●
●●●●●●●●●
科技/数码
据外媒SamMobile报道,三星新一代智能手表...●●●●●
北京等四试点城市已有22户家庭签署协议以房养老政...●●●●●
体育/娱乐
明星恋爱真人秀《我们相爱吧》定档4月19日22点...●●●●●
倘若没记错的话,第一次见到这款名叫知豆的车是在去年...●●●●●
|最新热门小游戏
马里奥回家
|在线小工具
安装在秘鲁沙滩上的“阴影WiFi”只为那些不在阳...●●●●●
7月16日,作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品牌,伊利集团...●●●●●
●●●●●●●●●&&& 满姓&&& 拼音:mǎn x&ng,在《》中排名第351位。在排行榜中列第285位,当今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0.016%,总人口大约有21.9万人。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穆王姬满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姬满,公元前1022~前975年在位待考,就是西周历史上著名的周穆王。
  姬满是周昭王姬瑕之子,西周王朝的第五代君王,他是历史上最富于神话色彩的君王之一,传说享寿长达一百零五岁,在位时间为五十五年。
  据在今河南汲县战国墓所出土的&汲冢竹书&之《穆天子传》中记载,周穆王喜好游历,曾于周穆王十三~十七年间(公元前1009~前1005年)命&造父驾八骏之乘驱驰九万里&,西行至&飞鸟之所解羽的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又&设宴于瑶池,与西王母做歌相和&。据现代学者考证,周穆王西游之地为今里海与黑海之间的旷原,这是中国与西域进行交流的最早史料记载,反映了当时周穆王意欲周游天下,以及与西北各方国部落往来的情况。
  关于周穆王的神话传说,多见于先秦史书及六朝的文学作品,例如在史籍《列子&周穆王》中记载:&穆王不恤国是,不乐臣妾,肆意远游,命驾八骏之乘&&遂宾于西王母,觞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瑶,王和之,其辞哀焉。&在史籍《太平御览&抱朴子》中也记载:&周穆王南征,一军尽化。君子为猿为鹤,小人为虫为沙。&
  在周穆王执政时期,西周国力强盛,致力于向四方发展,使周王朝在西部的影响已扩展到很远的地区。周穆王曾因游牧民族戎狄不向周朝进贡而两次大规模征讨犬戎,获其五王,并把部分戎人迁到太原(今甘肃镇原)。
  在东方的徐国率领九夷侵扰周朝边境时,周穆王通过联合荆楚的力量平定了叛乱,并在涂山(今安徽怀远)大会诸侯,巩固了西周王朝在东南地区的统治。
  周穆王还制定了墨、劓、膑、宫、大辟五刑,其细则多达三千条,为中国古代法典之始。
  通过巡游,周穆王使许多方国部落归顺于西周的统治,对西周王朝的巩固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周穆王的&善游&,也造成了西周朝政的松弛,给后世诸侯坐大创造了政治温床,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政局。
  在周穆王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满氏,是最早出现的满氏之族,为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妫姓,出自远古帝王舜帝的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西周初年,周武王迹发灭商王朝,建立周王朝之后,将舜帝的后裔胡公满(妫满)封为公爵,敕封于陈地,胡公满建立了陈国,立都于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辖地大致为今河南东部和安徽中北部,史书上亦称其为陈公满。
  在春秋时期的历史上,陈国有数次被楚国所败灭的历史。
  春秋早期,陈桓公妫鲍得宠于周平王姬宜臼,郑庄公姬寤生小霸中原时,不敬周王室,陈国还参加了宋、蔡、卫等国的联合伐郑,有一定的实力和影响。陈桓公逝世后,陈国内乱,直到陈宣公妫杵臼执政时期(公元前692~前632年)才趋于平稳。这一时期齐国称霸,陈国多次参加了齐桓公姜小白主持的诸侯会盟,与齐、鲁等强国关系和谐。齐桓公之后,楚国加快了北上与晋国争霸的步伐,为扫除北上障碍,自然就将矛头对准了黄、淮之间的陈国。
  第一次,是在春秋早期的周襄王姬阆十五年(楚成王芈頵三十五年,陈穆公妫款十年,公元前637年),楚成王出兵击败陈国,陈穆公被迫依从于强楚,后曾跟随楚国围宋、攻晋。在&城濮之战&后,晋国兴盛,楚国受挫,陈国又依附于晋国。
  第二次,是在春秋中期的周定王姬瑜九年(楚庄王芈旅十六年,陈灵公妫平国十五年,公元前598年)秋季,陈国发生了大司马夏征舒弑君之乱,陈灵公与夏征舒之母淫秽,因此被夏征舒所杀。到了冬季,楚庄王以讨乱为名,率诸侯攻入陈国,杀了夏征舒,灭陈国为陈县。当时大夫申叔出使齐国归来,为灭陈国之事劝谏楚庄王。楚庄王便恢复了陈国,但在陈国的每个乡中取一人令其归成楚民,称之为&夏州&。
  第三次,是在春秋中期的周景王姬贵十一年(楚灵王芈围七年,陈哀公妫弱三十五年,公元前534年),陈哀公之弟公子招、公子过杀了太子妫偃师,扶立公子留为储君。因此在农历4月陈哀公自缢而死时,公子招遣行人干征师讣告于楚国说:&我们已经立了国君了。&但另一位公子胜不服,诉之于楚灵王。楚灵王便指示楚人杀了干征师,陈国的公子留因惧怕而逃奔郑国。公子招因此归罪于公子过而杀之。农历9月,楚灵王派公子疾(楚平王熊弃疾)奉陈国故太子妫偃师之子妫吴为正统,以平叛为理由出兵讨伐陈国,公子弃疾率楚军在农历11月一举灭了陈国,俘虏了公子招,之后将其放逐于越地。而后,楚灵王以陈国故地为陈县,并以大夫穿封戌为陈县县公。不久,楚灵王在大夫的劝说下,为了收拢陈县的民众之人心,又恢复了陈国。
  第四次,是在春秋末期的周敬王姬丐四十二年(楚惠王熊章十一年,陈愍公妫越二十三年,公元前478年)夏季,楚惠王本拟掠取陈国成熟的麦子,同时又因陈国又依附于楚国夙敌吴国,于是楚惠王以占卜的方式选定武城尹公孙朝为楚军大帅出兵武装抢麦。公孙朝率楚军攻入陈国抢夺麦子,陈国军民奋起反抗,却惨遭失败。到了农历7月,公孙朝干脆一鼓期攻入陈都城,彻底灭了陈国。后楚惠王又曾短暂恢复了陈国,不到一年又灭之。
  在陈国被彻底灭亡之后,其王族子孙以及国民中有以开国先祖胡公满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姓氏,称满氏,也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称陈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满氏正宗。
第三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西周卿士角伯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在《姓源》中记载:&周卿士角伯之后有满伯氏。&
  西周时期,周王室有专职侍奉周王饮宴的卿士,官爵为角伯,是姜太公子牙之后裔,在周王朝为卿。在据史籍《路史》中记载:&齐太公后有角氏。&在史籍《吕览》中也记载:&正钧石,齐升角。&
  角,与爵同音,原指古代盛酒的器具,青铜制,形似爵而无柱与流,两尾对称,有盖,可用以温酒和盛酒。西周时期,礼制繁复,饮酒用具有严格的规定,周王用尊(鐏、樽),公爵用爵(穱),侯爵用角(觼、触),子爵用觥,男爵用觚。其以下,卿用盉,大夫用斝(籦),民用盅(锺),再以下的无身份地位之人,如奴、仆、婢等,所用的就称作杯(柸)。
  侍奉君王、诸侯饮宴的侍从,称角人,或角侍(觼侍),多为君王亲信,地位比车右(侍卫长)还高许多。其后裔中有以其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角氏。
  在角伯的后裔中有封于满邑(今河北保定满城)者,称满伯,其子孙后裔以先祖封爵为姓氏,称满伯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满氏、伯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春秋时期中原北部长狄部族鄋瞒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鄋瞒氏,是西周、春秋时期赤狄隗姓氏族首领名称。
  从周惠王姬阆十五年(公元前662年)&狄&的名称出现于史籍《春秋》时起,到周襄王二十五年(公元前627年)&白狄&的名称出现以前的三十余年中,是以&赤狄&为首的北狄诸部落联盟较为统一的时期,试药活动于秦、晋、齐、鲁、宋、卫、楚、巴诸侯国之间的边境地区,北狄诸部落主要由赤狄(姒姓隗姓)、白狄(姬姓鲜虞氏)、长狄(姒姓鄋瞒氏)等氏族部落联合组成。
  狄族先是皋落氏居于共主地位,自周惠王十七年(晋献公姬佹诸十七年,公元前660年)晋献公命太子申生伐东山皋落氏以后,其共主地位,已逐渐被潞氏取代。晋文公姬重耳的霸业使北狄力量受到很大削弱,北狄的内部矛盾也越来越表面化。周襄王二十四年(公元前628年),&夏,狄有乱&,卫成公姬郑元趁机向北狄发动进攻,迫使北狄向卫国请和。
  周襄王二十五年(晋襄公姬欢元年,公元前627年),晋文公去世,北狄联盟中的白狄趁晋国新丧且晋襄公继位后即与秦军大战于崤山的机会,向晋国发动了进攻,曾一度攻至箕邑(今山西蒲县),有直逼晋国都城之势。在晋襄公与姜戎在&崤之战&中一举全歼秦军后,立即回师,&败狄于箕。郤成子获白狄子&。这是白狄部名初次见于记载。当时白狄虽仍是赤狄的从属,却已经单独以其部落组织军事活动。
  长狄,始见于《左传&文公十一年》中的记载,又名鄋瞒,而按典籍《国语》与《孔子家语》的记载,应为漆姓,在史籍《史记&孔子世家》、《说苑&家语辨物》中,则记载期为厘氏,或谓漆为涞的误写。古时&涞&与&厘&同音,长狄应是厘氏。
  据孔子说,长狄是虞夏时期的防风氏、商王朝时期的汪芒氏之后裔,因其族人身材特别高大,因此号为&长狄&,首领即称鄋瞒氏,因此史书中也称长狄为鄋瞒。长狄主要活动于齐、鲁、宋、卫之间,群居之地称长丘(今河南封丘)。商、周时期开始与华夏族通婚。
  在春秋时期,长狄受北狄联盟首领部落赤狄的控制,活动于北方各之后大国之间,为了寻求生存和发展,经常向各国发动游击性战争。在史籍《春秋》中记载,周顷王姬壬臣三年(公元前616年),鄋瞒大举侵扰齐国,失败后转向攻击鲁国,鲁国大将公孙得臣率军&败狄于卤,获长狄侨如&。这说明长狄和白狄一样,虽然依然在北狄联盟中受赤狄的控制,也以单独的部名活动了。
  周定王姬瑜元年(晋成公姬绥元年,公元前606年),赤狄也单独以其部名单独活动,连年&侵齐&、&伐晋&,说明其它各部已不再听从赤狄的统一调遣。周定王九年(晋景公姬孺二年,公元前598年),&晋郤成子求成于众狄,众狄疾赤狄之役,遂服于晋&。以赤狄为首的北狄联盟于是完全瓦解,此后,赤狄各部落次第被晋国兼并。
  周定王十三年(晋景公六年,公元前594年),晋国灭赤狄潞氏,其酋长婴儿被晋军俘虏带归晋国,晋景公将&狄臣千室&赏给灭潞氏的首功荀林父,其他将军及诸大夫也分别得到&狄臣&和封邑,还向周王献俘。
  赤狄潞氏部灭亡后,北狄联盟其它各部不能自立,到了周定王十四年(晋景公七年,公元前593年),晋国灭赤狄甲氏及留吁、铎辰,周定王十九年(晋景公十二年,公元前588年)又与卫国联军攻打廧咎如氏,廧咎如氏溃散。从此赤狄余众大多被晋分赏诸将及诸大夫中的大族,其土地并入晋国。但狄族人在晋仍有相当长时期合而未化。
  整个春秋时期,在晋国军队中仍有&狄卒&的记录,晋国境内也有残余狄族人的活动,周敬王姬丐二十四年(晋定公姬午十六年,公元前496年),晋国国内诸世家大族矛盾激化,范氏、中行氏之党析成鲋、小王桃甲&率狄师以袭晋&。直到到战国时期的周安王姬骄二十四年(晋孝公姬頎十五年,公元前378年)还有&翟败魏师于浍&的记录,此后被晋国拆散而分属于晋国诸大夫大族的赤狄、白狄、长狄到战国末已大多华化,有些则加入了东胡及胡人行列。
  在晋灭潞氏时,长狄酋长焚如也被俘,以后&长狄&之称不再见于史书记载,大概是由于随赤狄灭亡,部众离散,不复成为一个完整部族的缘故。
  在典籍《广韵》、史籍《通志&氏族略》、《通鉴&释文》、《清稗类稿》、《合璧事类续》、《资治通鉴注》、《强识略》等文献中记载:&荆蛮有瞒氏,音舛变为满,汉有满昌。&
  在长狄灭亡之后,其部族人中有以部落名称为姓氏者,称鄋瞒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瞒氏,再后以字讹为满氏,或以谐音字称满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西南夷,出自春秋晚期滇黔高原荆蛮遗族满溪,属于以氏族名称为氏。
  在史籍《姓氏考略》中记载:&两溪族,今作满溪,即五溪蛮之后。&
  五溪蛮,亦称武陵蛮。东汉时期对分布于今湘西及黔、川、鄂三省交界地沅水上游若干少数民族的总称,一直延续到宋朝时期。因其地有五条溪流而得名。
  五溪,指沅水流域的五条支流,一般指樠溪、潕溪、巫溪、辰溪、酉溪,或指朗溪、潕溪、巫溪、辰溪、武溪,或指潕溪、巫溪、辰溪、武溪、酉溪,或指潕溪、巫溪、辰溪、溆溪、酉溪&&目前学界观点虽然不一,但泛指沅水流域的支流地区是确定无疑的。
  五溪蛮,是指生活在五溪地区的少数民族,朝廷因为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未被开化,故以蛮称。五溪蛮都,即今洪江市黔城镇。洪江市黔城镇向为五溪蛮地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交通、宗教中心,故以五溪蛮都名之。
  对于五溪蛮的起源,一般认为是从远古时代三苗部落建立的&三苗国&,与欢兜部落相处融洽。到了尧帝晚年,欢兜部落推荐共工继承尧位,尧帝便任命共工为工师。到了舜帝摄政时期,欢兜部落及共工部落被舜帝冠以&凶族&罪名而流放至三苗国。三苗部落遂与尧子丹朱联合反叛,结果失败,欢兜族被迫南迁,融入&蛮夷&。
  在舜帝执政时期,三苗部落逐渐瓦解,大部分迁往今湖南省的西南山区,后演进为荆蛮、苗族。到了大禹执政时期,亲率夏族部落联盟征讨三苗,三苗失败,大部被迁往陇西地区,成为后来的氐、羌之先民,留下少量部族与当地土著蛮族融合,成为历史上的&荆蛮族&。在整个先楚时代(夏王朝时期),荆蛮族人生活在湘西地区,被中原王朝斥为&楚蛮&、&荆蛮&,是为五溪蛮的前身。
五溪蛮真正形成雏形,是在商王朝至东周战国时期之间。
  周安王姬骄十六年(公元前385年),楚悼王熊疑任用吴起为楚国宰相,助楚悼王征伐南方。吴起率楚军占领整个湖南地区,并竭力镇压当地土著各族的反抗,之后在湘江、资江、沅江、澧江四水流域的各个交通要道建立据点。吴起在沅陵地区设置了黔中城。战国晚期,楚国设黔中郡,并设置关卡、委派税官,征收过往商旅车船的税收,四水流域沿途皆有城邑关卡税官。历楚悼王熊疑、楚肃王熊臧、楚宣王熊良夫,至楚威王熊商时期,楚国大封同姓或异姓贵族为王公,分割统治湖南地区,例如封鄦阳公统治今洪江、黔阳、中方、鹤城、麻阳、芷江、新晃一带地区。
  周显王姬扁三十年~秦王赢政二十年(楚威王元年~楚王负刍元年,公元前339~前277年),是外来文化对&五溪蛮&有记载之始。周显王三十~四十年(楚威王元年~十年,公元前339~前329年),楚威王派大将军庄蹻溯沅水而上攻打夜郎,一直攻击到滇池,后建滇国。周赧王姬延三十八年(楚顷襄王熊橫二十二年,公元前277年),秦国蜀郡守将张若率兵攻打楚国,占领了黔中郡、巫郡、楚郢都,之后在郎州筑城抵拒楚军,并统治五溪地区,为秦国设置了黔中郡。
  到了两汉时期,是五溪蛮栖息地郡县之设置、同时也是&五溪蛮&名称之肇始,五溪蛮开始真正受到中央王朝重视之源头。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公元前202年),汉高祖设置了镡成县,属武陵郡。后历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朝时期,是为五溪蛮之发展扩张时期。
  南朝齐武帝萧赜永明元~十一年(公元483~493年),黔阳蛮族首领田豆渠与黔阳蛮族首领向宗头等聚蛮众五千人起义,南齐官军围剿,义军据砦抗击。南齐军斩山开道,进攻其砦,义军失败,向宗头深夜烧砦退走,田豆渠不知所终。
  南朝梁武帝萧衍天监元~六年(公元502~557年),南梁政权以城东有龙檦山,故改潕阳县为龙檦县,隶南阳郡。
  南朝陈武帝陈霸先永定三年(公元559年),南陈政权将龙檦县改属沅陵郡。
  隋炀帝杨广大业十三年(公元616年),南梁政权的皇室后裔、梁宣帝曾孙萧铣在巴陵郡一带举军反隋,占据湖南一地,曾建有梁政权,自称梁王,建都于巴陵郡,后在岳阳割据称帝,废龙檦县。
  唐朝时期,是五溪蛮在中国历史上造成卓越影响的时期。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唐高祖李渊复置龙檦县,属辰州。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改龙檦县之&檦&为&标&,置巫州治于龙标。析龙标县地,分置朗溪县,属巫州,治托口。武则天周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巫州改为沅州,龙标隶属沅州。武则天周长安三年(公元703年),沅州改为舞州。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置叙州潭阳郡,郡治设龙标。唐代宗李豫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改巫州为叙州,辖龙标、朗溪、潭阳三县,叙州治仍设龙标。隶黔州观察使。黔州观察使治辰州,辖湖南辰州、溪州、叙州、奖州、锦州及四川黔州等地区。黔州观察使后升武泰军节度使。
唐宪宗李纯元和六年(公元811年),洪水冲坏了黔州城廓,观察使窦群发溪峒蛮抢修,督役急迫,逼使辰州蛮、叙州蛮聚众起义,推叙州蛮首领张伯靖为帅,统领诸蛮。窦群屡次出兵讨之,不能胜。唐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唐宪宗先后派遣崔能、潘孟阳等率军四面进攻。后宰相李吉甫提议招抚,派遣荆南节度使严绶往谕,张伯靖遂降,授右威翊府中郎将。唐僖宗李儇乾符六年(公元879年),湖南爆发大饥荒,辰州蛮酋长宋邺,与叙州蛮酋长昌师益聚溪峒诸蛮起义。
  五代时期,是五溪蛮发展的鼎盛时期,其时所控制的疆域之广、影响的范围之大、持续的时间之长、割据的蛮酋之多,是任何朝代都无法比拟的。
  后梁太祖朱晃开平元年(公元907年),粱太祖封马殷为楚王之后,马殷势力日益强大。原思州、播州等州割据势力纷纷划地自立,不附朝廷。惟有杨再思坚持奉唐正朔,改叙州为诚州,诚心固守,自封&诚州牧&。使用唐哀帝李柷&天佑&年号,村寨使用唐规、唐款,在西南腹地创建忠于唐室的藩镇,以功受唐诰封为&诚州刺史&,左仆射尚书,食邑一万二千户。后梁时期,马殷战据湖南,建立南楚国,自称楚王。潘全盛领飞山和五开一带,杨再思据叙州的潭阳、郎溪一带,杨承磊据叙州的锦屏、天柱一带,与西方三峒款首昌师益互为声援,以拒马殷。叙州城西二十里,有凌云山,高插霄汉,群山拱卫,俨若重城。下俯溪流,洁绕如带。陟其山巅,数百里内顾盼可尽。峰腰石室莹洁,广可数武。室外古树森列,盘屈横拱,状若门楣,为天造地设胜区。叙州蛮杨再思筑寨其中,勇略过人。南楚王马殷屡次进攻均未果。后南楚王马希范将女儿许为杨再思继配,缓和了紧张局势。马希范之女亦深谙兵机用克,威服蛮夷,于峰巅结寨相保聚,远近获全。后人感其德,立土庙为神祭祀马希范之女,据说多有灵验。
  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辰州蛮酋长宋邺,与叙州蛮酋长昌师益据辰州,数攻马楚边境,克湘乡。马殷派遣邵州刺史吕师周将衡山兵五千往攻之。后梁开平五年(公元911年),叙州(今湖南黔城)蛮酋长潘全盛据飞山峒(今湖南靖州),攻武冈。南楚王马殷派遣吕师周率衡山兵前往攻之。叙州蛮酋长杨再思率领余众降南楚,受封&十峒长史&。杨再思私改叙州为诚州,以示&诚心固守&之意,并自封&诚州牧&。杨再思有十子,各为酋长,称为&十峒蛮酋&。后梁乾化二年(公元912年),叙州蛮族首领昌师益归顺南楚王马殷,马殷以昌师益为叙州刺史,以辰州蛮酋长宋邺为辰州刺史。后梁末帝朱友瑱龙德元年(公元921年),辰州、叙州苗、瑶等蛮族人民联合攻南楚,为宁远节度使姚彦章所败。
  后周太祖郭威广顺二年(公元952年),南楚辰州刺史刘言率军进取湖南,欲招叙州(今湖南洪江黔城)蛮首领符彦通归南楚,被周行逢所阻。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蛮族首领符彦通以叙州为根据地,称王于溪峒间。南唐武平军节度使王进逵灭楚,命符彦通为黔中节度使。后叙州蛮酋长杨再思七子杨正岩先以武阳徽州蛮为其部属,后扩大势力,相继占领诚州(今湖南靖州)、奖州(今贵州岑巩)、锦州(今湖南麻阳锦和)、懿州(今湖南芷江)等地。
  宋朝时期,宋太祖赵匡胤建隆三年(公元962年),主持湖南政务的周行逢逝世,其子周保权继位。部将不服,湖南再次卷入战乱。叙州刺史钟志存奔武阳徽州蛮酋长杨正岩。杨正岩遂以十峒称王,惟留徽、诚二州,诸县皆废。宋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宋太祖出兵大军压境,平复湖南,设置了奖州、叙州诸州。宋神宗赵顼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荆湖北路察访使章惇兵分三路,征懿州、鼎州、硖洲(今湖南安江),改硖洲新城为安江寨,富州新城(今湖南黔城小江村)为镇江寨。宋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改叙州置黔江城。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置黔阳县,因县治在黔水之北得名,隶沅州。
  到了宋徽宗赵佶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黔阳蛮族首领黄安俊举兵围镇江寨(今湖南黔城镇小江村),知州事张建候与卢阳县令王宪之率兵前往镇压,被黄安俊击败,张建候、王宪之二人被处死,黄安俊在位于潕尾沅头清水江与潕水河汇合处的洪江市黔城镇小江村设置五溪蛮都寨(城)。直到明朝盛世的永乐年间,随着大量明军、汉族的大规模屯垦,&五溪蛮&之称才逐渐消亡,历史锁定其为凤山溪、头前溪两溪地区,&五溪降两溪,两溪称满溪&,形成了如今的两溪客家文化。
  综观整个&五溪蛮&的演进历史,是湘西地区各少数民族为生存和发展而不断反抗封建王朝的斗争过程,也是华夏、荆楚、百越、百濮民族不断融合演进的过程,在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
  在当地不断发展的漫长民族融合历史过程中,从唐朝开始至清朝中、晚期,在历朝历代中央政府不断坚持的羁糜政策以及持续推行的改土归流运动中,有&满溪&族人以氏族名称流改为姓氏者,称满氏,时代相传至今。
  今湘西地区以土家族、苗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包括侗族、彝族、佤族等中,皆有满氏族人分布,当为&五溪蛮&之历史遗风。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第六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汉时期卫氏朝鲜君主卫满,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卫满,亦称魏满,公元前194~前161年在位
  卫满朝鲜存在于公元前195~前108年,又称卫氏朝鲜,卫满是故燕国亡命者,在早期曾自称为韩王,他于汉朝初年推翻了朝鲜半岛上原来的箕子朝鲜后自立,是目前朝鲜半岛历史上最早得到考古及文献证明的国家。但是,目前对卫氏朝鲜建国过程的考据,还没得到足够的考古学证据,因此,中国、朝鲜、韩国、日本、俄罗斯、蒙古的史学家们对其论说不一。
  燕国在战国的全盛时期,国力曾一度进入朝鲜半岛。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亦归入秦朝的统治之下。据史籍《史记》的记载,在汉高祖刘邦建立起大汉王朝后的初期,时为燕王的卢绾背叛汉朝,被刘邦击败,遂前往匈奴亡命,其属下卫满当时亦一同前往,后带同千余名党徒进入了朝鲜半岛。之后,卫满召集战国末期至秦朝、汉朝初期的齐国和燕国逃亡者成军,推翻了古朝鲜的箕子朝鲜俊王(哀王),并取得朝鲜首都王险城(今朝鲜平壤)。卫满随后即位称王,史称卫满朝鲜。
  卫满即位后,大力建立国家机构,并积极输入中原文化,使卫满朝鲜愈来愈强盛。到了卫满的孙子右渠成为朝鲜王时,更是大量招引东北地区的汉人流民,以此来扩充卫满朝鲜的实力;而随着卫满朝鲜势力的日益雄厚,右渠不但自己不肯再向汉王朝朝贡,而且还阻碍邻近的真番等小国与汉王朝通商朝贡。
  汉武帝刘彻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朝鲜半岛小番君南宫等,因不满朝鲜王右渠的控制,率众二十八万归降汉朝,汉武帝以其地为苍海郡,以小番君统之。由此,汉武帝感到卫满朝鲜对汉王朝的威胁愈来愈大,遂决定在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起兵远征朝鲜。
  当时,汉武帝为了加强与卫氏朝鲜的藩属关系,先派大臣涉何为使节前往朝鲜,劝谕右渠王改变对汉朝的不友好政策,结果无效。涉何对出使没有结果非常气恼,在回国途中,将护送他出境的朝鲜裨王长杀死,并将情况飞报汉武帝。此举正中汉武帝下怀,他不但没有责怪涉何,还任命他做辽东郡东部都尉。右渠王却对涉何怀恨在心,调集军队,发兵突袭辽东,并杀死了涉何。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涉何事件&,它正好成了汉武帝发动对朝鲜战争的借口,&涉何事件&成为了导火索。
  当年秋天,汉武帝发兵五万,由楼船将军杨仆率领一支军队,从齐地(今山东烟台、潍坊一带)渡过渤海;再由左将军荀彘率领一支军队,从陆路出辽东;汉武帝以水陆两路联合夹击的战术攻打右渠王。
  杨仆的水军先到达朝鲜列口(今大同江入海口附近),未等荀彘的陆军到达,就单独率领水军进攻王险城,结果战败。荀彘的陆军也遭遇到朝鲜西部大军,久战也没有取胜。两路大军出师不利,消息传到朝廷后,汉武帝再派卫山为使臣,前去晓谕右渠王。右渠王受汉朝两路大军压迫,心中恐惧,表示愿意降服,还派太子到汉廷谢恩,并献上大量军粮和马匹。
  然而,当卫朝太子带领一万士兵前往汉朝时,使臣卫山和左将军荀彘怀疑卫朝太子有阴谋,要求他的军队不能携带武器;而卫朝太子则怀疑使臣和左将军要谋害他,便干脆将使臣抛下,自率军返回王险城。
  此事传至汉廷,激起汉武帝的震怒,当即命令在朝鲜的两路大军加紧进攻王险城,并立即调集和组建另外的五万大军。由于王险城长期被汉军包围着,兵困粮乏,加之汉军后继部队有可能不久又到,因此在反抗汉朝的关键问题上,卫朝内部发生了意见分歧,朝廷分裂为主战派、主和两大派。
  到了汉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夏季,朝鲜右渠王被主和派的大臣杀害,王险城内大乱,很快就被汉军攻陷,卫氏朝鲜就此灭亡。随后,汉武帝把卫满朝鲜的国土分为四个郡,分别为:乐浪郡、真番郡、临屯郡、玄菟郡,合称为&汉四郡&。
卫氏朝鲜灭亡后,大批国人被内迁,其王族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满氏,世代相传至今。
  卫满后裔之满氏族人源起为汉族,非朝鲜族。
第七个渊源: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时期女真裴满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裴满氏,公元?~1149年,女真婆卢火部人,出身于女真贵族家庭,聪明伶俐,颇有姿色,自幼便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熙宗即位后为充实后宫广招诸部美女,裴满氏奉诏入宫,深受金熙宗完颜亶(完颜&合刺)宠爱,在金天眷元年(公元1138年)农历4月受封贵妃,同年农历12月立为皇后。
  金熙宗是金朝历史上颇有作为的一代皇帝。提倡汉化,主张文治,即位之初,任用完颜&宗弼(金兀朮)、完颜&宗干等宗臣良将,铲除了以完颜&宗翰、完颜&宗磐、完颜&挞懒为首的奴隶主贵族的顽固守旧势力,积极进行社会改革。&吏清政简,百姓乐业&,加速了女真族的封建化进程。
  金皇统八年(公元1148年)农历10月,金国重臣完颜&宗弼病逝,朝廷派系斗争愈发激烈,实际上金熙宗已无力控制政权。因此其开始嗜酒,不理朝政,滥杀无辜。此际裴满皇后开始干预朝政,无所忌惮。
  早在金宗弼有病期间,金熙宗即开始亲自过问政事,渐觉力不从心,便有意让裴满氏帮他处理政务,这是裴满氏涉足朝政的开始。从此,在朝中形成了帝、后两党,帝党以金熙宗为首,其完颜&宗贤是忠实的支持者;后党以裴满皇后为首,得到完颜&勖、完颜&亮(海陵王)的支持。
  还在金皇统二年(公元1142年)农历12月皇太子完颜&济安逝世时,由于裴满氏的掣肘,皇嗣始终无法确立。面对裴满氏培植后党,插手近侍卫队的任命,图谋不轨之事,金熙宗十分不满。当左丞相完颜&秉德生日时,金熙宗送去礼物祝贺,而裴满皇后为拉拢政治后台,也送去礼物,金熙宗由此大怒,曾让人追回礼物。
  金皇统九年农历12月(公元1150年初),金熙宗乘着酒醉胡乱杀人,一夜之间,裴满皇后及妃嫔、其弟完颜&元、完颜&查剌等多人皆遭其杀戮,群臣震恐。
  第二天,完颜&亮发动政变,杀死了金熙宗,篡夺了皇权,是为著名的金海陵王。为了争取民心,金海陵王下令降封金熙宗为东昏王,却非常例外地封裴满氏为悼平皇后,葬于娥眉谷之思陵(今北京房山城关西庄村西坡)。
  裴满皇后立位后,婆卢火部族人中即有以其名号位姓氏者,称裴满氏,后逐渐汉化为单姓满氏、裴氏,一部分融入汉族,一部分融入蒙古族,一部分成为今天的满族。
第八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⑴.蒙古族满楚古得氏,是南部蒙古土尔扈特部可汗的世家姓氏,是蒙古克烈惕部首领翁罕的后裔子孙。
  土尔扈特部源出历史上的蒙古克烈惕部,其早期历史可上溯到公元八世纪的&九姓鞑靼&,其始祖为翁罕。
  公元十二世纪后半叶,克烈惕&翁罕为蒙古克烈惕部的首领,其时克烈惕部人口众多,兵强马壮,因此克烈惕&翁罕在蒙古诸部中被尊称为&也可汗&(大大王),与成吉思汗的父亲孛尔只斤&也速该是&安答&(结拜兄弟),有着&亲宜世继&的关系,成为孛尔只斤&铁木真最理想的保护者和同盟者。
  宋庆元五年(公元1119年),在孛尔只斤&铁木真率骑兵援助克烈惕&翁罕击败了乃蛮部的袭击后,两人在土兀刺河畔(发源于今蒙古肯特山特热勒基国家公园土拉河,是鄂尔浑河的支流,流经蒙古首都乌兰巴托后经色楞格河注入贝加尔湖,再经叶尼塞河流入北冰洋)再次结为父子,确立了奇特的&父子安答&的关系。
  公元十二世纪起,克烈惕部游牧于蒙古高原偏北地区。此后一直追随着孛尔只斤&铁木真统领的乞颜部,随着崛起的大蒙古汗国、元朝政权的建立与灭亡,该部落逐渐衰落,渐向西部迁徙游牧,在这个阶段历史时期,克烈惕部易名为&土尔扈特&。
  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为了避免与准噶尔蒙古中卫特拉部的不断冲突,土尔扈特部落的首领和鄂尔勒克汗决定,与其像过去那样互相内讧、互相残杀、争夺牧地、备受外侮,倒不如奔赴异域他乡,找一块安乐的牧地。他将此决定通知了杜尔伯特部与和硕特部后,便率领本部落的属民以及和硕特部、杜尔伯特部、辉特部的属民,共计五万户二十五万人,带领他的六个儿子离开了故乡塔尔巴哈台(今新疆塔城),开始向西迁徙。他们首先北上走托波尔河上游,并且打败了无端袭击他们的鞑靼部人,又拐向西西伯利亚,经过哈萨克草原,越过乌拉尔河,经受住了诺盖部落兀鲁思几次突袭,最终击溃了诺盖人、哈布奇克人、吉普恰克人、吉捷桑人的包围和堵截。
  明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土尔扈特部落抵达伏尔加河中下游沿岸的草原上,开始安置牙帐,放牧牛羊。当地的诺盖人看到土尔扈特部落在他们丢弃无主之地游牧时,也就暂时不再进攻他们,彼此还相安无事。
  土尔扈特人用自己的行动,缓和了卫拉特人相互不睦的紧张气氛,平衡了准噶尔牧地拥挤的局面,打破了沙皇俄国企图征服卫拉特蒙古的梦想,并得到卫拉特各部落和祖国人民的理解和尊重,使卫拉特联盟更加牢固,以至于土尔扈特部落西迁后的一百四十年间,仍然与祖国保持亲密的友谊关系。
  之后,土尔扈特部又开始不断坚持反抗沙皇俄国的欺压。一直到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土尔扈特可汗渥巴锡毅然率部众回归祖国,从公元日~7月20日的万里东归过程中,土尔扈特族人冲破了沙俄当局的重重阻挠,以极其悲壮的史诗完成了世界人类史上的最后一次民族大迁移。土尔扈特族人离开伏尔加河畔时为十六万八千零八十三人,抵达祖国怀抱时,仅余六万六千零十三人,有十万两千零七十名土尔扈特族人永远地倒在了东归的途中。
  为此,乾隆大帝特别颁布封爵谕令,敕封渥巴锡为卓哩克图汗,对归来的土尔扈特部其他大小首领均予封爵,并在普陀宗承之庙内建立了《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两块石碑。此后,分土尔扈特为新﹑旧两部:旧土尔扈特由卓哩克图汗渥巴锡统领,分东西南北四路,共十旗;新土尔扈特由另一首领舍楞统领,分成两个旗。满清政府还对土尔扈特部的牧地也作了相对妥善的安排。
  土尔扈特部中的满楚古得氏族就回归祖国的怀抱,在清朝中期以后所冠汉姓即为满氏。
  ⑵.蒙古族都仍太本氏,世居额尔古纳(今蒙古克鲁伦河分流之额尔古纳河流域),明朝时期即冠汉姓为满氏。
  ⑶.蒙古族满津氏,亦称曼靖氏,世居锡喇穆楞(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喇木伦河流域、吉林西部一带),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Mangin Hala,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为满氏。
  当年土尔扈特部出发东归时,还有居于伏尔加河右岸的九个部落土尔扈特族人,因&适时暖冬,河面不冻&而无法渡河,后受沙俄军队之阻,这八千余土尔扈特族人便永远地留在了异国他乡的伏尔加河下游里海之滨。
  历经沙皇俄国、前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今俄罗斯联邦的残酷压迫与持续镇压,今天这批土尔扈特族人的居地被叫作&俄罗斯联邦卡尔梅克共和国&,首都是埃利斯塔市,多达十四万八千七百余的土尔扈特族人,被压缩在仅有四个半北京市那么大、即七万六千一百平方公里的狭小土地上贫困地生活着。
第九个渊源: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回族满氏,取自经名&满苏尔&,又译为&曼苏尔&的首音。
  满苏尔,亦称满速儿,意为&胜利者&,是指伊斯兰宗教历史上著名的阿巴斯王朝第二任哈里发(王国代理者),原名为艾布&贾法尔,曾选巴格达为新都城,&巴格达&意为&和平城&。艾布&贾法尔确立了行政、财政、邮政等制度,是阿巴斯王朝的实际开创人,故而其后继者和穆斯林教徒多取此名。在元朝时期,曾任大都路治中(今北京地区)的一位合鲁温人(突厥族),其名就叫满苏尔。
  另外,据史籍《补元史&氏族表》中的记载:在回族民众中,多有人以&满拉&(满刺、满喇、蔓拉)为名字或复姓者。&满拉&就是&学者&。
  在满拉、满苏尔的后裔子孙中,有取其首音节的谐音汉字为姓氏,称满氏,世代相传至今。在明朝时期,就有满刺、满拉&马黑麻等人。
  今回族满氏族人主要分布在西北五省区。
  满拉,是古阿拉伯语,原意为&伊斯兰学者&,在中国则意指&求学之人&,专指在清真寺经堂学校学习的学生。
  &满拉&的称谓主要流行于陕、甘、宁、青等省区。在中国的其它省区,则称类似身份的人为&海里凡&,就是阿拉伯语&哈里发&(代理人、继承者)的转音,中国穆斯林取其&代圣传教者&、&宗教接班人&的意思;在新疆地区则称其为&塔里布&。
  满拉、海里凡、塔里布等在经堂学校中攻读的课程,除阿拉伯语、波斯语及其语法和修辞课外,主要就是《古兰经》及其注释、圣训、教法、凯拉姆学、苏非学等,有些地区的学校则要求读完&十三本经&。较大规模的清真寺里,还设置了汉语和一般文化课程。其修业年限各地不等,一般都需要五~七年,有的甚至长达十余年。
  满拉完成学业后,必须要经过&穿衣&、&挂帐&一类庄重的毕业典礼仪式,方能成为真正的阿訇,之后即可应聘到各地的清真寺中任职,或主持一地的教务。
  在当代,已经具有满拉、海里凡、塔里布身份者,还可以继续报考全国各地的伊斯兰教经学院,进一步学习和深造。
第十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满扎氏,亦称满查氏,满语为Manja Hala,满族姓氏,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库察(今新疆库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哈达城西(今辽宁开原)等地,所冠汉姓为满氏、扎氏等。
  ⑵.满族尼满氏:满语为Niman mongu,汉义&山羊&,是古老的满洲部族,人数很少,无分支,世居长白山区。后多冠汉姓为满氏、靳氏等。
&&& 民国(麻阳)《满氏》&序&称始祖昌国公,字武威,南宋征战有功,受封荆州将军,封镇广侯,致仕归里。其长子运乾,选授江西建昌府泸溪县事,因赋性戆直,降调辰州府泸阳县岩门分司,任满卜居邑东斌土,改名满家坪。元顺帝十年(1342)受人捏控,运乾裔孙绍清夫妇避居外地。明洪武元年(1368)生存孝、存德。存孝于洪武三十二年携子立显、立荣徙居岩门对河;存德亦于是年携母及子立中、立厚徙居兰里居住,后徙居外地。
&&& (原订字派)昌运洪恩锡 景子甫绍存 立春永友如 廷朝大其世 士陈长建万 帮元维延益 家兴祖德佑 星辉化日光
&&& (续订)宗藩序昭穆 代盛振纲常 河岳钟灵久 嗣均庆寿康
&&& 按:《姓氏寻源》卷二八:&《风俗通》云:荆蛮有瞒氏,音讹变为满。一云胡公满之后。澍按:《国语》路、潞、泉、全、满皆赤狄隗姓,是满出于隗氏。然春秋时有满苟得,当出胡公满之后,非必瞒讹为满也。汉世茂陵颍川皆有满姓,见《百官表》。&
  胡公满、卫满、艾布&贾法尔、克烈惕&渥巴锡。
  .湘、鄂、川、黔满氏世系:
  第一世:满昌国,启明长子,字武威。南宋出征有功,授荆州将军,后封镇广侯。配奇渥温氏,生三子:满运乾,满运坤,满运震。满运坤,满运震二公仍回北燕。谱不详。
  第二世:满运乾,满运坤,满运震。满运乾,南宋钦选江西建昌府泸溪县知县,因忤权要,降调辰洲府泸阳县岩门分司。任满,卜邑之斌土满家坪居焉。配萧氏,生三子:满洪范,满洪籍,满洪箴。公,婆俱葬纲潭弯凤形地。
  第三世:满洪范,满洪籍,满洪箴。满洪箴,讳岱,随父岩门任所,业儒,配杨氏,生二子:满恩显,满恩达。公,婆俱葬纲潭弯凤形地。满洪范,满洪籍二公仍回北燕,满洪范公有子四名:满恩富,满恩贵,满恩荣,满恩华。谱不详。
  第四世:满恩显,满恩达。满恩显,满恩达。满恩显配李氏,生三子:满锡福,满锡禄,满锡寿。公,婆俱葬纲潭弯凤形地。满恩达配杨氏,生二子:满锡祯,满锡祥。谱未载。
  第五世:满锡福,满锡禄,满锡寿。满恩显长子满锡福配孙氏,生二子:满景星,满景春。公,婆俱葬纲潭弯凤形地。
  第六世:满景星,满景春。满景星字庆云,配田氏,李氏,生三子:满子俊,满子延,满子英。公葬纲潭弯梁形地,田婆葬凤形地,李婆葬岩门满家坪后社堂龙形丙向。满景春字彤云,配孙氏,生一子:满子谦。后续陆氏,生一子:满子让。公,婆俱葬西晃山蛇形地。满子英,满子谦,满子让三公后谱失录。
  第七世:满子俊,满子延。满子俊配孙氏,生四子:满宏甫,满明甫,满成甫,满雄甫。公,婆俱葬西晃山蛇形地。满子延配向氏,后续陆氏,生四子:满灵甫,满通甫,满显甫,满玉甫。
  第八世:满宏甫,满明甫,满成甫,满雄甫,满灵甫,满通甫,满显甫,满玉甫。满宏甫配向氏,生四子:满绍潢,满绍橙,满绍鸿,满绍清。公,婆俱葬梁形地。满明甫配向氏,无嗣,抱养满宏甫的第四子满绍清。满成甫配田氏,生三子:满绍荣,满绍汤,满绍汉。满雄甫配路氏,生一子:满绍濂。满灵甫配舒氏,无嗣,续田氏,生一子:满绍绪。满通甫配曾氏,无嗣,续汪氏,生三子:满绍尧,满绍舜,满绍禹。满显甫配杨氏,无嗣,续韩氏,生三子:满绍周,满绍文,满绍武。满玉甫配刘氏,生二子:满绍沅,满绍游。
  第九世:满绍清等廿名裔。满绍清配孙氏,生二子:满存孝,满存德。婆葬兰里。元顺帝二十七年腊月二十八日,县宰勾结张某,巡骑围宅将我满家全部人员杀害。诸位公婆遗骸俱葬纲潭弯梁形地。唯独怀孕了的孙氏婆婆不在家得以幸免,次年一胎双子:满存孝,满存德。
  第十世:只有满存孝,满存德继承南楚满氏宗支。满存孝配田氏。生四子:满立荣,满立乾,满立坤,满立文。其中满立乾往辽宁未回。满立坤居岩门。满立文往云南未回。满存孝在明洪武二十三年,被张承忠以结党捏控,发配云南,于明洪武三十二年赦回,乃迁居岩门对河满家坪。满存德配蒋氏。生二子:满立中,满立原。满存德在明洪武二十三年,被张承忠以结党捏控,发配辽东铁岭卫。满存德在辽续娶杜氏,生二子:满立功,满立名。杜婆后葬辽之花形地。满存德于明洪武三十二年赦回,父子归低湖北黄州府黄岗县,满存德公后葬此地龙形地。后来太仆公中进士。进京路经黄岗,亲诣墓祭扫,立碑,侧旁书:七代元孙朝荐立。满立中,满立原二公也奉祖母孙氏由满家坪迁居兰里。
  第十一世:满立荣,满立乾,满立坤,满立文,满立中,满立原,满立功,满立名。满立荣不详,待考。满立乾迁往辽宁,待考。满立坤配李氏,生一子:满善继。公婆俱葬龙形地壬向。满立文迁往云南,待考。满立中配向氏,生一子:满善和。公葬葫芦形,婆葬偏喇。满立原配李氏,余氏,生四子:满善良,满善臣,满善琳,满善高。原公葬里东桥后葫芦形丙,因与兄合葬,故呼其桥,曰二公桥。余婆葬偏喇人形,在孙婆右脚下,与向婆平列。李婆葬麻伊牛形地。满立功留居黄岗,待考。满立名留居黄岗,待考。
  第十二世:满善继,满善和,满善良,满善臣,满善琳,满善高。满善继配肖氏,生四子:满永杰,满永臣,满永寿,满永俸。葬龙形地壬向。满善和配郑氏,续腾氏,生四子:满永奇,满永铭,满永镜,满永宁。公婆俱葬麻伊牛形地。满善良字恒山,配王氏,腾氏,欧氏,生六子:满永渊,满永铚,满永金,满永兰,满永贯,满永宗。葬麻伊牛形地。满善臣字嵩山,配龚氏,生六子:满永斌,满永华,满永鉴,满永芳,满永淳,满永宏。公葬麻伊牛形地,婆葬响水塘窖柴坤间。满善琳配龚氏,生四子:满永富,满永贵,满永熔,满永镐。公婆俱葬三星伴月形。
  山东藤州满氏世系
  第一世:满迪,字惠公,号吉轩,于元至治年间进士,官承务郎益都路同知峄州刺史。满迪祖因老解组寄寓于峄赠鲁郡候。
  第二世:长支满彪,讳伯云,回山西故里,二支满虓,为贾于安徽宿县,去久未归。
  第三世:满階祖、满陞兄弟二人,奉明太祖命于明洪武二年由山西省洪洞来鲁滕垦荒,即卜局滕西六十里滕城乡窑子头满家大楼满家大碾,进为满家崮堆,后为满家口。
  第四世:满有德(迁居温堂),满階子,字慎修,明孺士,配丁氏继张氏绪李氏,子七。满有道,满陞长子,配孔氏,子二。满有遵,满陞次子,配曾氏,子一。
  第五世:满加刚,满加才,满加聘,满加彬,满加五,满加山,满加治(满有德子),满加恩,满加荣(满有道子),满加典(满有遵子)。满加刚,满有德长子,明处士,配孔氏,子三。满加才,满有德次子,配孔氏,满子二。满加五,满有德五子,子一。满加治,满有德七子,子一。满加恩,满有道长子,配于氏,子一。满加荣,满有道次子,子一。其余待考。
  第六世:满年志,满年振,满年镗,满年挂,满年娄,满年岸,满年同,满年丰,满年稔。满年志,满加刚长子,配朱氏,子四。满年振,满加刚次子,配颜氏,子一。满年镗,加刚三子,配朱氏,子一。满年挂,满加才长子,配赵氏,子二。满年娄,满加才次子。满年岸,满加五子。满年同,满加同子。满年丰,满加恩子,子四。满年稔,满加荣子,配李氏,子一。
  第七世:满江星,满江辰,满江房,满江月(满年志子),满江霖(满年振子),满江源(满年镗子),满江波,满江流(满年挂子),满江明(满年岸子),满江萍(满年同子),满江文,满江武,满江龙,满江虎(满年丰子),满江平(年稔子)。
  第八世:满崇贤,满江星子,字则圣,号道古,明监生恭遇,覃恩,赠奉政大夫,河南清史司郎中,配孔氏,赐赠宜人,子一。明隆庆二年移家西,柴里。满崇信,满崇浚,满崇仁(明隆庆二年移家两河岔),满崇义,满崇钧,满崇珂,满崇高,满崇华,满崇慎,满崇经,满崇曦,满崇轩,满崇唐,满崇舜,满崇禹,满崇路,满崇迹,满崇距,满崇节,满崇操
  第九世:满东齐,满东岳,满东泰,满东达,满东有,满东道,满东通,满东楚,满东吴,满东韩,满东豫,满东卫,满东障,满东杞,满东晋,满东岳,满东薛,满恭,满毓珮,满毓珍,满韶,满等,满罗,满荣,满缓,满先,满琳,满玳,满琢,满九衢,满玉树,满玉栋。
  从第九世以下至第二十世,各支谱字派不统一。从第二十一世起,在1992年字辈统一。第九世长支满东齐(西柴里)支系:第九世,满东齐,满崇贤子,字一变,明贡生,配郭氏子三。
  第十世:满文光,字耀卿,明庠生,配王氏子一。满武光,字耀庭,明庠生,子一。满魁光,字耀宗,明庠生,配杜氏,继张氏,子四。
  第十一世:满鹏茂,满文光子,子三。满鹏程,满武光子,子一。满鹏翊,满魁光长子,字冲飞,清庠生,敕赠修职郎,配李氏,继李氏,副室孟氏、陈氏,子四。满鹏翙,满魁光次子,子二。满鹏宪,满魁光三子,子三。满鹏瑞,满魁光四子,子二。
  第十二世:满允申,满允中,满允甲(迁安徽红河),满允执,满允元(字乾一,岁贡生。授泰安州训导,敕授修职郎,顺治十三年二月二十二日戌时生,雍正十一年一月二十九日寅时卒),满仲宾,满叔宾,满作宾,满允仁,满允智,满允昌,满允雯,满允吉,满兴宾(迁居丰县东关),满旺宾(迁居滕县岗头镇郁郎村)。
  第十三世:满芳,满玉兰,满富(失传),满贵(迁居峄县),满江(迁居薛岩村),满福(迁居夏镇,又迁肖县黄河故道管粥集),满禄,满灏,满浚,满涟,满潮,满曾,满潇,满沣,满济,满溥,满溱,满润,满泳,满淳,满澄,满朝乐,满朝桂,满玉甲,满玉辰,满玉树,满玉梅,满玉瓒,满玉琦,满玉璋,满玉琢,满玉纯,满玉金,满玉玺,满玉鲁,满玉珽,满玉诏,满湘,满沅。
第十四世:满守田,满守业,满守荣,满守财,满宏义,满宏德,满文炤,满文灼,满文烺,满文英,满文友,满文斤,满文煨,满文论,满文烈,满文辉,满文诗,满文雅,满文炯,满文会,满文登(字云衢,满德安之父。由附生考授江西新城县县丞,进署溪靖安两县事恭遇,敕赠修职郎,文林郎),满文然,满兆焯,满兆炜,满兆嬉,满兆英,满兆麟(德坤父,以子职诰封武显将军,振威将军),满文诫,满文暄,满文言,满国梁,满文勤,满儒衡,满儒诚,满儒俊,满儒杰,满儒彦,满儒达,满儒让,满儒真,满儒雅,满文灿。
  第十五世:满德洋,满德选,满德钦,满德成,满希勤,满希禹,满希朱,满希圣,满希宜,满希贤,满希和,满希张,满德钦,满德茂,满德隅,满德修,满德峻,满德崇,满德裕,满德哲,满德智,满德隆,满德象,满德郭,满德臣,满德盛,满德成,满德益,满德宽,满德秀,满德顺,满德用,满德考,满德甲,满德泰(东城兵马司副指挥),满德安(字舒亭,号溪愚附生。考授河南新郑县,历任洧川,宜君,永寿,等县知县,改选陕西大荔县,直隶内邱等县知县。钦加五品衔,赏戴花翎,敕授文林郎。乾隆四十四年正月十日寅时生,道光十三年11月27日午时卒),满德松(乾隆乙酉科拔贡,复设教谕),满德位,满德均,满德堂,满德升,满德坤(字载夫,清嘉庆庚申即公元1800年以武科中举人,接连考中进士,殿试中第一甲第二名,即榜眼,授予二等侍御职务),满德坦,满德墉,满德垲(字季爽,附生授中城兵马司正指挥,转授四川梁山县,改授广东海丰县知县,五品衔),满德训,满尊五,满屏四,满德延。
  第十六世:字辈:福、金。
  第十七世:字辈:体、浴。
  第十八世:字辈:应、其。
  第十九世:字辈:自。
  第二十世:字辈:心。
  满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人口约21.9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16%左右。
  甘肃地区满姓大体可分为两支。
  其一在渭源、康乐、临洮、皋兰铧尖、满家湾之满氏,家族为同一根源。
  据渭源麻家集满氏族谱记载,系明朝初年太祖朱洪武为安定西鄙,曾实施大量移民,该支满氏祖籍正定(河北省),遂分一支迁移西来定居洮河中游之洮西满家山(现临洮县南屏镇满家山)&。而据皋兰县满家湾存《金城满氏总图册》谱序记载,&我族原籍山西,洪武初祖讳不知何人,随肃藩钤王来甘,卜居临洮之苏家集,传世数世,不知何祖复迁来兰,夫来甘之始祖,既无可考。而徙兰之始祖有无可稽&。
  又据皋兰县铧尖民国十九年所修满氏族谱序记:&我始祖来自山西,随肃藩钤王西来至临洮苏家集,继移之平番野狐城,未知历树世,至圣朝康熙年间,复迁于皋北无名姓沟,乾隆年间有祖某终落业铧尖滩&。据此推断,铧尖满家湾之满氏在永登县野狐城定居过,并和此地原满氏联宗排辈,所以铧尖、满家湾有三辈(之、光、成)和野狐城相同。但现考证,皋兰铧尖、满家湾之满氏与永登之 满氏来甘之地不同,且始祖不同,所以系不同根源。而与临洮、康乐满氏可能同源。
  其二在永登县、皋兰县的漫湾、把家坡及武威地区的满氏,家族为同一根源。
  据永登老谱序记:&满氏原籍固原满四堡石桥儿人,兄弟两人,于明洪武二年来甘,一人住凉州大河驿七里堡定居,一人住平番野狐城。&又据永登县民乐乡贾家沟满氏坟茔石碑文记:&满氏始祖本贯固原石桥儿人也,仕于元,元至正五年官至尕蔺答,奉命镇守俄小岭,生男五人,自洪武年间定鼎南京,会合西夏,元&&符实设降于明。嫡孙名曰脱脱卜花,遂授指挥百户之职,世世承袭,至崇祯六年&&(碑文已残缺)&。又据古浪县裴家营镇塘坊满氏家谱记:&满氏之鼻祖系固原州石桥堡之巨族也,历官&甘省特授庄浪协营署俄卜营游府&。又据武威谱序记&相传我祖在明万历年间,国家靖边移民,先祖弟兄二人一住永登,一住张掖(实为另一系),我祖来武威黄羊镇(原靖边驿)居住&。
  永登地区和皋兰漫湾、把家坡满姓班辈排行基本一致。永登地区、皋兰之漫湾、把家坡、满家窑、钱家窑、武威地区之满姓实为同根。而此处满姓之始祖又来自固原石桥儿满四堡,系巴丹之后。又据现八十多岁的老人满承莹回忆,他小时在家乡还有敖包,每年进行祭祀,祈祷风调雨顺,人兴畜旺的民俗习惯。敖包是蒙古族特有的祭祀神灵的石堆或土包。由此证明,此支系可能是蒙古族演变而来。
  其三在张掖地区之满姓,据传说部分来自永登地区,另一部分因无资料考证,目前尚难定论。
  甘肃满氏于明朝初年因不同原故,逐步由外省迁徙来甘,分别居于不同之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变故及其它原因,不断迁徙,分居于甘肃各地及外省市。
⑴临洮支系:
  明初来甘卜居临洮的满氏有两支:
  其一在明洪武初由山西随肃藩钤王来甘,卜居临洮之苏家集,传世数世,不知何年何祖復迁至兰。后其祖迁连城,在连城者既不详其朝代,又不悉其里居。再后又迁居平番(今甘肃永登)野狐城。康熙年间又迁居皋北之无名姓沟,於乾隆年间,迁居皋兰的铧尖滩,满家湾。建国初,铧尖族人有迁往景泰县韭菜沟居住的,有迁往皋兰县和平乡黑石村、大横村居住的。也有因工作,参军等因,定居於兰州市城关区、青海省西宁市、新疆塔城等地的。
  其二在明初,太祖洪武为安定西鄙,曾实施大量移民,我满氏祖籍正定(今河北正定),遂分一支迁移西来,定居洮河中游之洮西满家山(今临洮苟家滩乡)。原满家山有六个房系,后因人口增多,土地贫瘠,为了生存,长房、三房、六房迁至宜于农牧的洮东宗丹沟之麻家集、满家庄居住,二房、五房迁至康乐县阿姑山卧铺居住,四房留原地居住。清同治年间,五房一部分又迁往岷县清水乡庞满家山居住。长房一部分先移居青水乡麻石头沟,后因水灾也迁往庞满家山。
⑵永登支系:
  据永登满氏老谱记载,满氏原籍固源满四堡石桥儿,兄弟二人,于明洪武二年来甘,一人住凉州大河驿七里堡(今武威市黄羊镇)定居,一人住平番野狐城(今永登县红城镇野泉村)。历经两百多年,先祖之名、变迁情况无记载,无法考证。自满应天、满应世(音)、满应年始有记载,(传说还有满应乐太太,但无记载)。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自川而山,移至西山满家大涝池居住。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对字辈排行又进行了确认,分为山、川两派。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自然条件的变化,以及其他各种原因,西山大涝池族人逐步外迁。乾隆年间,先祖满发孝举家迁至民乐乡小水沟,后满殷堂又迁居贾家沟附近,起庄名满家湾,后大有也有居者。另有一支不知何年由满氏老太婆带两个儿子满升、满斗,从大涝池到皋兰县境内的鞑鞑沟(现忠和镇满家窑)避难,后定居於此;再后又先后分居在中心乡钱家窑及永登苦水街。
  咸丰年间,八始祖满万□迁居平城乡东沟邑(今歇地沟),另一支迁徙东山满家阿堡,业儒业农,同方同术。同治初年,陕甘变乱,东山所属尽被叛回蹂躏,焚毁掳掠,惨害已极,满氏一族独留。满贵春一家扶老携幼,避难大靖(今古浪县大靖镇)。至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关外肃清,避难者欲归,而满贵春曰:&君子居外乡可以暂,不可以久。&欲归,但故里尽成焦土,遂定居于古浪县裴家营塘坊堡。后又在景泰县草窝滩乡青石洞村上沙窝也有居者。
  清末,因兵荒马乱,土匪成群,时遇天年,旱情四溢,人无饭食,畜无草料。为此,十一世祖满益成拖儿带女,历尽千辛,背井离乡,靠亲友相帮,移居大同乡高岑坡头数年,后又移居大同乡保家湾村定居,现贾家场、安山也有居者。
清末,十二始祖满升堂从大涝池迁居苦水乡下新沟村下坪,满升堂三子又于1915年迁居本县古山镇黄羊川(今上川镇上川村黄羊川)居住。
  1995年,因永登七山地震,族人之住宅被毁,在政府的扶持下,大涝池原住族人举家迁居秦川镇陶家墩村,所住之地被县民政局命名为满家庄。个别定居于苦水镇上新沟村。自此满家大涝池族人全部迁出。
  此支系族人,还有少数散居于龙泉镇杨家营,中堡镇的塘土湾,窑街马场等地。
  满应年先居永登县大涝池满家台子,不知何年移居永登满城,建国后,五十年代大搞合作化时迁往坪城高家湾。还有一支,因逃荒定居于临逃玉井镇白塔村。
  在川者原居于永登野狐城(现野泉村),部分世居于此;另有部分,因在秦王川置地,后逐步迁居秦王川之中川镇尖山庙,宽沟槽,马家山。建国前,尖山庙的满俊昌因经商定居于青海省民和县川口镇享堂村;还有一部分因种地方便,移居于树屏镇毛茨岘村。
据传,清朝时永登野狐城不知何祖在张掖为官,后落户定居于此。现分居于张掖市小满镇康宁村,上秦镇上秦村及酒泉市肃州区西峰乡苜场村。
  民乐乡漫水滩不知何年何祖迁住一支。
⑶武威支系:
  武威支系因各种原因,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浩劫,现已无文字资料可查。但据永登各地老谱及石碑记载:&我祖原籍固源满四堡人,兄弟二人,于明洪武二年来甘,一人住凉州大河驿七里堡(现黄羊镇)定居,一人住平番野狐城。&而武威地区满氏口传,明朝国家靖边移民,先祖二人,一住平番(今永登)我祖住凉州靖边驿。由此可推断,永登,武威族人属同一支系,只不过来甘后分居两地。
武威地区满氏家谱已全毁,而班辈排序又较乱,近来调查时共有十多支系。而各支系的世系及迁徙过程又无详细资料可考证,现只能将各房系居住之地列出。
  凉州区黄羊镇:满家广场,土塔村,长丰村、横沟村、大墩村、李宽、中腰村、三河村、西河村、黄羊村、新店村、渠中村、羊坊村、二坝,下沟、汪子村。
  谢河镇:谢河村。
  吴家井乡:吴家井村。
  张义镇:登山村、新路村。
  金平镇:郭家寨子。
  发放镇:双河村。
  古浪县:定宁镇长流村。 泗水镇光辉村。永丰滩乡永丰滩。十八里堡乡十八里铺。
  天祝县哈溪镇:水泉,西滩。
⑷张掖支系:
  张掖那边氏族人祖籍何地,何年从何地迁居张掖地区,因无资料考证,因此对迁徙过程难以定论。
  甘州区小满镇之满家庙,河南闸之满氏祖籍不详;而小满镇康宁村、上秦镇之上秦村及酒泉市肃州区西峰乡苜场村之满氏,系从永登野狐城迁来。
  其余因工作、经商、参军等因,在全省、全国各地乃至国外还有零星居住者。另在平凉市静宁县城关镇满家堡子居住有八九户,据传是由固原市迁来,因无资料,无法阐明。
湘、鄂、川、黔地区
  湘、鄂、川、黔满氏,按其北燕旧谱,是从胡公满开派的。今南楚新修谱牒,以满启明为高祖。满启明,南宋人,作战有功,授荆州将军,娶奇渥温氏,生子满昌国,满昌世,满昌后。满昌世、满昌后未详。
  满昌国承父袭授荆州将军,为宦楚之第一世祖。
  从南宋至元顺帝二十七年,藩衍至第九世时不幸罹灭族之劫难,宅毁人亡,甚为凄惨。幸天佑满氏,独孙氏太婆归宁得免,生满存孝、满存德二人,承接宗支。于是,子孙嬗衍,遍布于湘鄂川黔桂等各省。
今主要分布
  今广东省的云浮市新兴县,山东省的泰安市、巨野县核桃园镇、金乡县、滕州市、潍坊市昌邑县、德州市、枣庄市、聊城市阳谷县、烟台市蓬莱区、青岛市即墨市、济宁市,四川省的南充市、泸州市、成都市、中江市、德阳市,河北省的唐山市迁安县、沧州市、辛集市、保定市,湖南省的辰溪县,安徽省的合肥市、宿州市、六安市、临泉市,江苏省的徐州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宁市、玉林市、贺州市、北海市、桂林市荔浦县、桂平县、兴安县,天津市,上海市,台湾省,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宁城县,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湖北省的宜昌市、孝感市麻阳县、桃源县,河南省的台前县,甘肃省的兰州市、永登市,辽宁省的锦州市黑山区,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均有满氏族人分布。
  山东青岛满氏字辈:
    即墨支派:&之朝修显兆学从永福启元书祥&;
    昌里支派:&忠宗永庆文&;
    大田支派:&堂玉洪振国文&。
  山东枣庄满氏字辈:&宗庆衍玉广宏(忠)兴(孝)兆(建)吉祥&。
  山东章丘满氏字辈:&强承存堂大士运耀敬毓龄恒广化朝庆国祥道德绍圣伟典守洪恩芳&。
  山东巨野满氏字辈:&国正得长新兆华先&。
  山东长清满氏字辈:&庆丰德茂胜兴&。
  山东商河满氏字辈:&立少长丙汝文学心传之广兴绣中园玉龙保江山&。
  山东阳谷满氏字辈:&会清存德慎守建兆述永忠传希登&。
  山东东昌满氏字辈:&学风昌佰是&。
  山东沂南满氏字辈:&相宗玉成春&。
  山东张店满氏字辈:&田光纪士远德绪嘉庆丰&。
  山东德州满氏字辈:&国子天家科永庭曰文世富贵恒开运志序少贤辉&。
  山东嘉祥满氏字辈:&志俊惠尚不承朝大晖春敬信景显秉堂彬国正德常心昭化宪丕绍应来钦树久英元顺光逢秀念存&。
  山东滕州满氏一支字辈:&忠孝建全显耀锡光敦厚本立化和宜抇明道传训为善延芳&。
  山东滕州满氏一支字辈:&迪(彪虓)階(陞)有加年江崇东文(武魁)鹏允(宾)玉(禄朝灏浚涟潮曾潇沣济溥溱润泳淳澄)守(文)兆儒德(希尊屏)福(金)体(浴)应(其)自心&。
  四川南部满氏字辈:&承克建万邦元维延家兴天开文运远光宗定发祥&。
  四川德阳满氏字辈:&立善永文如延朝大其世士陈长建万邦元维延益家兴祖德佑星辉化日光(宜成)中方从胜维筵一家兴忠良光明显达仁寿福禄昌荣均平德积家振佑启官爵常兴&。
  四川中江满氏字辈:&景子甫少存立善永文如廷朝(大能)其(世天)(士常国可陈必)长(辉定希振联克光尚)建万邦元&。
  四川子金满氏字辈:&成中良光明显达&。
  四川南充满氏字辈:&世永朝政春联仕国顺礼明开吉昌光中应秀荣松柏长胜清任义定乾坤道德传孝勇安邦能常登&。
  广西玉林满氏字辈:&生朝惟省廷延起伯圣辅宏宗祖恩崇诗书继嗣基裘业绍忠信治家增厚泽子孙永远庆昌荣&。
  广西兴业满氏字辈:&经腹玄秉朝之胜以志懿富德文运健(新)兴祖&。
  广西桂平满氏字辈:&海瑞振开宏兴汉宇成修祖德克显中原&。
  辽宁黑山满氏字辈:&振东夫学存广殿堂福俊兴胜瑞吉祥万世守志常志序少贤辉&。
  辽宁鞍山满氏字辈:&玉德长洪士书廷锦雨春贺朝广维利家同宝登文&。
  湖南湘西满氏字辈:&维愿益家兴&。
  湖南麻阳满氏字辈:&昌运洪恩锡景子甫绍存立善永文如延朝大其世士陈长建万邦元维延益家兴祖德佑星辉化日光宗蕃序昭穆代盛振纲常河岳镜灵久嗣均庆寿康先哲尚礼惠国治民怡安欣作承平颂功业继前贤&。
  黑龙江双城满氏字辈:&廷玉连志永德明继世忠运兴增洪业文士复元成&。
  甘肃永登满氏字辈:
    山支派:&应世积之光成朝万发春益堂庭位国吉庆保太和&;
    川支派:&应世尔文怀功相可殿永承昌自敬尊守生育乃长&。
  广东新兴满氏字辈:&世仲志直法臣泽士德文基习元荣耀显超家兴祖&。
  河南卫辉满氏字辈:&天赐国家克朝廷日文林长书恒开运秩绪绍先辉&。
  重庆酉阳满氏字辈:&士陈长建万邦元维延益家兴祖德佑星辉化日光&。
  安徽合肥满氏字辈:&庭胜广大家&。
  满氏一支字辈:&永德景丙泰宏福吉庆祥&。
  满氏一支字辈:&会清德慎守建兆&。
  满氏一支字辈:&士陈长建万邦元维延益家兴祖德佑星辉化日光&。
典故、趣事
  晋朝初年,有个名叫满奋的人,长得身材高大魁梧,似乎体格十分健壮。其实满奋非常怕冷,遇到刮风下雨的天气,他总是穿得多多的,还缩着脖子笼着双手,恨不得整个人都缩到衣服里面去。他家里从深秋时候便生起炉子来烤火,一到冬天,他更是成天都坐在炉火边,能不出去就不出去。一个深秋的早晨,夜里刚下过霜,屋顶的瓦片上,树的枝干上,都铺了厚厚的一层霜。狂风呼啸,黄叶在风中旋转、飞舞,寒意逼人,直侵入人的骨髓。即位不久的晋武帝派人来宣召满奋马上入宫去议事。满奋忙不迭地穿上一件又一件厚衣服,一出府门就赶紧一头钻进了蒙着厚厚的轿帘的轿子中去了。到了宫中,晋武帝让满奋在靠南的位置上坐下,然后就开始和他商谈朝政。说了一会儿话,晋武帝忽然发现满奋紧皱双眉,浑身打颤,嘴唇更是筛糠般抖得厉害,脸色也很不好看,就很关切地问他说:&你是不是身体不舒服?如果有什么病的话,就先回家去休息吧。&满奋哆哆嗦嗦地指着北窗说道:&陛下,今天刮起了大风,臣觉得十分寒冷。&晋武帝回过头来看了看北窗,北窗上面装的是玻璃屏,透过玻璃屏可以看见外面的树枝被风吹得摇晃得厉害,黄叶漫天飘飞,但是风却没有办法透进来。晋武帝不禁笑了起来,对满奋说:&那里装的是玻璃屏,外面就算风再大,也根本吹不进来,你怎么会觉得冷呢?&满奋听了很不好意思,红着脸解释道:&臣听说南方一带的牛怕热,看到月亮也以为是太阳,于是就热得喘起气来。臣一向怕冷,看见树枝在寒风里摇晃就好像南方的牛见到月亮也会喘气一样感到寒冷无比,以至于会发起抖来,请陛下恕臣失礼。&晋武帝听了这话,想了想觉得挺有道理,就没有怪罪满奋,又和他稍稍谈了一会儿话以后就让他回去了。南方的牛看见月亮热得喘气和满奋见树枝摇晃冷得发抖都是一个道理:见到与某些印象极深的东西相关的事物就会产生条件反射,作出与见到前者相同的反应。可见,当我们在看到相似的现象时,不要只考虑表面现象就轻易下结论,而应该仔细地调查分析一番,才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来。
评论也很精彩
Copyright © 2011 中国乡土艺术协会谱志文化专业委员会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新源西里中街甲十五号国务院军转办609-611室 电话:010-19002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山西大槐树王氏家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