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堡茶的泡法甜瓜

文安洼是海河流域的一个古老洼淀,河北八大洼淀之一,地处“九河下梢”,是以水为主,旱涝兼发的“北方水乡”。
历史上,有“总集七十二河之委”的大清河入境西北,,以釜阳、滹沱两河为源的子牙河绕行东南,无堤可阻,随流漫散的小白河横贯中间。洼淀大势:内敛形如釜底,“蛤蟆撒尿,文安就涝”;外担东西两淀,“开了白洋淀,来水一顿饭”。每遇洪沥,则百流汇集,一片泽海。特殊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孕育了洼淀特有的地栗、苲菜、鸭雁鱼蟹等水湿生动植物资源,文安洼人利用这些自然条件,创造出织席编篓,夏箔冬网等生产方式,发明了贴饼子熬鱼,锅煲鱼等饮食方法,形成了包括生产工艺、语言习俗、生活艺术等一系列有鲜明区域色彩的洼淀文化。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因人为改造与气象因素,使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昔日多水的洼淀景象,逐渐变成了旱作为主的农林格局。但文安洼今后仍担负着国家水利规划内分洪滞沥的历史使命。
一& 古今洼淀
&(一)古洼淀
文安洼。早期的文安洼是以白洋淀——文安洼淀群形式存在的,是在全新世中期高海平面退下后,遗留下来的滨海泻湖洼地的基础上,又被后期古河道堵塞形成的河间洼地。《隋书?地理志》载“博野有居子淀,文安有狐狸淀”说明文安洼淀群的早期存在。从唐、宋开始由于沙河、滹沱河古河道高地的形成,文安洼就从白洋淀——文安洼淀群逐渐分离出来。但其名称未见史书记载,最早见诸文字的是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御制《阅文安堤工叠旧作韻》诗注中“文安洼形如釜底,易涝难消”字样。清光绪年间()滹沱河与滏阳河在献县合流后,循子牙河故道北流,河道高地将文安洼一分为二,历史记载中第一次出现了文安洼与贾口洼。由于子牙河多次向两侧决口,又将其分离成火烧淀、牛台淀、麻洼淀等小淀。清乾隆七年(1745)加筑千里堤将其延伸至富管营,乾隆三十二年(1767)创筑格(隅)淀堤,由富管营至坝台,文安洼又与东淀分开,形成封闭的洼淀。
古称壅奴薮。清代也称三角淀,跨顺天府所属保定(今文安县新镇镇)、霸州、文安、大城、东安、武清、天津府之静海、天津,总计八州县,西自苏家桥(今文安县苏桥镇),东抵杨家桥(今天津市地域)。北自东沽港(今&&
),南至静海独流坑,南北宽50余公里。早期的东淀是在文安洼的范畴,其独立名称始于清朝。其北缘在永清县里澜城、武清县王庆坨以南。南缘在静海县贾口、王口和文安县滩里、左各庄及霸州任庄子一线。西缘在文安县苏桥、霸州台山一线。东缘在天津。从清康熙年间开始,永定河改南流入淀为东流入海。大清河、子牙河也不断整治,中亭堤、子牙河堤、隔淀堤相继建立。相邻的文安洼贾口洼均被分隔。辛章、胜芳等淀泊次第淤塞,形成了东淀。
(二)塘泺
宋代的文安洼北缘,处在宋辽交界地,为防御辽骑兵南侵,宋朝廷采纳何承矩开塘泺之论,将白洋淀——文安洼淀群,连接天津一带洼淀,形成东起泥沽海口,西止广信(今徐水遂城)、安肃(今徐水),东西长150公里,南北宽10(西部)至50公里(东部)的塘泺。
塘泺有拒马河、唐河、沙河、滹沱河、漳河、南运河诸水注流。成为一道“深不可舟,浅不可涉”的“水长城”,这是文安洼被人为扩大和改造利用早期记载。
宋以后,塘泺“淤殿(淀)干涸,不复开浚,官司利于稻田,往往泄去积水,自是堤防坏亦”《宋史?河渠志》。从此,塘泺解体,又恢复了无数洼淀棋布并存状态。
三& 今洼淀
文安洼。今文安洼包括文安大部及任丘、大城、静海部分地区,北起大清河,南到白马新河,东岸子牙河,西界古洋河。总面积1600平方公里,文安县约占860平方公里,二道周边埝以内230平方公里,洼内地势呈碟形。地面高程(大洼,下同)大都在4米左右,最低处在马武营村附近,为3.6米。
文安洼历史上承受着大清河南14县约5100平方公里的洪沥水及大清、子牙两河的决口洪水。1949年前60年里,并无宣泄出路,积水靠自然耗干。大清、子牙曾决口25次,积水达47年。建国后60年来。又遭受四次较大的洪涝灾害,其中以1963年最大。文安洼承受了十路洪水,约17500立方米/秒的分洪量和滞洪37.2亿立方米的考验。为保卫天津市及金浦铁路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在省、县政府的领导指挥下,兄弟县市的援助下,抗灾自救,创造了大部地区“淹了文安洼,当年种庄稼”的记录
根据中央和河北省水利建设规划,文安洼今后仍承担着分洪滞沥任务,运用原则是“当白洋淀周边蓄洪区已充分利用,十方院水位达到10.8米,且继续上涨,运用王村分洪闸向文安洼分洪,王村分洪闸运用后,若东淀第六堡水位达到8.0米且继续上涨。视洪水情况向贾口洼分洪。”“当白洋淀十方院水位达到11.65米且继续上涨,威胁白洋淀千里淀、千里堤安全时,在小关附近扒口向文安洼分洪。”
。今东淀仍为大清河系下游洼淀。主要承接大清河南、北两支来水,及清南、清北地区的沥水,其东有子牙河右堤,南有千里堤、隔淀堤,西与溢流洼连接。上承新盖房分洪道,北有中亭堤,淀周堤防长129公里,东西长40公里,南北宽在6.0-8.5公里之间,总面积374.325平方公里,耕地28万亩,其中文安境内面积72.67平方公里,耕地6.7万亩。淀内高程4.5-5.0米,东部最低处3.6米。淀南为大清河,行洪量830立方米/秒。1969年冬至次年春,在大清河中下游扩大治理时,对东淀的规划是近期一水一麦,逐步发展到蓄水灌溉、渔苇生产的综合利用,东淀的泄洪工程有西河闸和独流减河泄洪闸两处,设计泄洪流量4300立方米/秒。东淀千里堤顶高度9.0-11.34米。中亭堤顶高度10.5-11.4米。东淀运用原则是:第六堡保证水位8.0米,白洋淀枣林庄枢纽泄洪流量小于700立方米/秒时,由东淀行洪。所行洪水由独流减河和海河干流下泄。
当第六堡水位达到8.0米且继续上涨,威胁天津市区安全时,在保证河道充分泄洪的情况下。视洪水情况,向文安洼或贾口洼分洪。
古称柴禾洼,位于白洋淀赵北口以下任丘、文安境内。北有大清河,南有赵王河,西承赵北口十二连桥,总面积60平方公里。历史上,该洼常年积水,杂草丛生,不宜耕种,故名百草洼。每当白洋淀洪水过大,赵王河不能宣泄时,则漫流百草洼后泄入东淀。永定河南堤决口,大量浑水由大清河漫流入洼,逐渐将北部淤高。由于长期的淤积,虽筑堤拦水,但因大清河新镇段河道狭窄,对倒灌白洋淀百草洼及淤积赵王河的情况未得到改善。
新中国成立后,百草洼下口新辟了赵王新渠。新渠上建有王村泄洪闸,洼内开挖了赵王新河,并堵闭了王村闸北至大清河与赵王河汇流点以上一段赵王河,使白洋淀超量洪水可通过枣村庄新道、赵王新河,赵王新渠畅泄东淀,百草洼淤积得到改善。开挖赵王新河之土大部弃于北岸,将百草洼隔为南北两洼:南洼属过洪区,水大时漫出赵王新河,种不保收;北洼地势较高,泄洪量小,除大水之年做滞泄洪使用,一般年份不做过洪区,以利耕种。目前,整个百草洼面积6万多亩,其中文安境内5万多亩,耕地3.7万亩。其间河渠较多,排溉方便。土壤以轻壤质潮土和湿潮土为主,是文安县林果集中产地。
位于境内最北部,系1956年赵王新渠开挖后形成的封闭洼,为大清河千里堤及赵王新渠北堤环绕,以形似牛角得名。洼内包括新镇、苏桥两镇的全部,以及高头、史各庄两乡镇的部分,原有王庄、三官村两座扬水站,现已报废。有京九铁路、106国道纵穿西部,地势西北偏高,东北略低,地面高程3-6米。
1969年冬和1976年春新筑开长新堤。起自王庄子村北,止于苏桥镇西北,全长10.56公里,以解决溢流洼内新镇至苏桥段卡水问题。牛角洼因此减少面积3万余亩。现牛角洼总面积8.69万亩,其中耕地6.14万亩,土壤多为粘质沼泽潮土和粘质盐化潮土,以农林种植为主。
四& 洼淀重镇
是中国北方著名的水旱码头。史书记载:文邑诸镇“胜芳最盛,水则帆樯林立,陆则车马喧阗,百货杂陈,商贾云集。”自清末民初,胜芳开新风之先,建成了冀中平原最早的金融业,津西最早的邮政业,成为商贸发达的沿河古镇。1840年后,天津逐渐成为一个大商埠,做为天津通往内地的第一个码头,胜芳商业随之发展起来,镇内古河道上,建起十来个码头。几条大街上,银号、钱庄、油米粮行、绸缎布店、百货纸张,门市林立。河内帆船竞逐,岸上车水马龙,有“南有苏杭,北有胜芳”之美誉。1949年,由于行政区划变更,胜芳从文安划出,但古镇的传统文化始终与文安洼一脉相承。
左各庄依千里堤而建,北靠大清河,南临文安洼。宋辽时期,左各庄地处“界河”南侧,属宋朝边关要道,有官方管理的固定贸易场所。宋、辽都设有专官,监督交易,征纳税收。双边的水上物资交往,使左各庄的水上运输发展迅速。明永乐年间,因南运河淤塞,大清河成了南粮北运的主要通道,当时经左各庄至天津,然后再转到北运河运往北京的漕粮,每年达二、三百万石。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从山西、山东、江浙迁来大量移民,使左各庄人口剧增,集镇规模扩大。到清康熙时,已有六千多户,人口两万余。康熙皇帝曾来此巡视水利,乾隆皇帝四次驾临左各庄,并建有行宫,多次赋诗题字,至今有些遗迹尚存。这些更加提高了左各庄的知名度。到清末民初,发展到鼎盛时期,有大小店铺200多家。镇中有明清时建的东三官庙、西龙王庙、南观音庙、北真武庙四大庙宇,被百姓称为古镇“四大宝”。
镇上有多家杆会,秧歌会等传统民间团体。
20世纪80年代以后,左各庄相临的河道洼淀基本干涸,但左各庄抓住改革开放的时机,确立了“有水左各庄大繁荣,无水左各庄大发展”的理念,吸纳外资,建设工厂,重视商贸,使左各庄有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建立了北方最大的胶合板市场,成为全国乡镇之星,仍保持着洼淀重镇的位置。
苏桥是大清河畔的著名水陆码头:水路上至保定府,下达天津卫;陆路向南可通山东,向北达北京。河堤环绕,河淀想通,自古就有“芙蓉水镇”之称。
宋代嘉佑年间,大文豪苏洵受任霸州文安县主薄,是否亲自到任,诸说不一,有待考证。人们在此建有苏公祠并建桥一座,以示纪念,至此该村由“八姓庄”改为“苏家桥”,为文安古八景之一的“苏公胜迹”。到清代,位于畿辅重地的苏桥,成了各地商船汇集贸易的重要市场。邑人陈仪在《苏桥观音寺募建大悲阁疏引》中有“俯樯帆之如林,览闾阎之扑地,鹤上北渚,渔市南廛,其与江淮之间,风景何如也?”的写照。
清末民初,全镇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有两万多,各种行业店铺108家。镇中有高台
戏楼两处,并有明清时所建的悬梁寺(又名观音寺)大悲阁、火神庙、文昌阁、关帝庙、三官庙、菩萨庙、竹溪精舍、皇恩亭、乾隆行宫等众多庙宇建筑,各种民间花会十几班,每逢节令,都要摆会、踩街。
改革开放后,在继承传统产业的同时,抓住机遇,创建工业区,发展传统的集贸商业,使苏桥有了一个全新的面貌。
从宋代至民初,新镇就独立置县,名保定县,因与保定府同名,人们习惯称之为“小保定”。保定县城相传为宋团练使杨延朗所建。“周六里,袤六十九步,高三丈,阔二丈,池条玉带河水环其外,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时方多事,旧城难守,知县吕焕创置新城。依旧城之西北隅,而东南二面侧创筑,高一丈五尺,周八百八十九步,其门东曰通和,楼曰论文;南曰南薰,楼曰讲武;西曰惠安,楼曰翠景;北曰拱辰,楼曰玉流环聚。城偶有橹门,外有桥,池深八尺,阔一丈。
保定县志记载,旧有八景:即长川晚照、金河映日、玉带涵蟾、水滨陶渔、蔬圃仙居、西湖莲茭、古梵晨钟、柏桥古渡。城东门外有天宇寺,规模广廓,林木茂盛,元代毁于兵变。明宣德年间(1426)洞明禅师复修旧观,有弘治元年(1488)僧隐庵撰碑记。寺前有钟鼓楼,城西南有荷花淀,城东北有鹿疃龙潭,是清嘉庆五年(1800)大水决堤,于家村被水冲走,形成方圆二、三百亩的大坑,深不可测。二百多年来不曾干涸,坑内栽有莲藕,游鱼成群,为观赏景区。新镇从独立置县时期到以后的文新县,四联县,新镇市,由于重要的地理位置,历代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商贸,文化也随之发达。
现在新镇以钢铁冶炼、加工、交易为经济基础,辖区有全国北方最大的钢材交易市场,是文安县的经济重镇。
地处赵王河畔,它是天津至保定水路在文安境内的最后一个码头。赵王河从镇中间穿过,把镇子一分为二,河东西以桥相连,街道,商业店铺主要分布在河东。
史各庄的戏曲艺术底蕴深厚,在清末民初,文安县的戏剧艺术家就走遍中国北方,其中大部分是史各庄籍。光绪九年(1883)张力创建了戏班,起名吉利班,开办23年中,培养出了一大批戏剧艺术人才。著名的有大吉高(常永基),张德奎。大吉高随吉利班参加慈禧太后万寿节庆典,受到朝廷赏赐,被皇封为“吉利班”,在京城各大剧场巡回演出,轰动一时。张德奎也常巡演于京津地区,后在杭州、嘉兴一带演艺,在他启蒙培养下,其子张世麟成为一代武生泰斗。其孙又承祖业,也是一代京剧名家。
史各庄农民出身的裴景纯,自幼酷爱绘画,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就创办了家庭画院,父子两代潜心研究画艺,作品远走全国各地及海外。史各庄农工商业发达,史各庄大集是本地区重要的商品交易场所。在全县首先种植3万亩果园,在全县率先建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焊接材料厂、塑料管道工业区、蓄电池有限公司。2003年,有十几家企业通过了ISO9002国际质量认证,在镇东南建起“金山角”工业区,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民间语言文化
1 洼淀传说
文安洼的传说有很多,且多数与水有关,有秃尾巴老李的传说、望洼楼的传说、孝母莲传说,文安城的传说等等。
淀神鸟的传说:清乾隆年间,一年文安大水,乾隆皇帝来文安洼体察灾情,行船在大清河上,一路叹息着漫洼汪洋,多发感慨。又隐约听到一种鸟总在不远处悲鸣,乾隆就问随行的大臣:“众爱卿,朕一路上总听到声声鸟鸣,可只闻其声,不见其形。似乎就在附近,有何良策将之捕来,以观其貌。”随行的刘罗锅答道:“回禀万岁,据臣所知,此鸟名叫淀神鸟,常滞空中,是抓不到的。因文安洼连年积水,陆地难寻,只好长悬空中,一路悲鸣,是在奏请皇上赐其一个栖身之所。”
乾隆听后,觉得有理。于是仁心大发,敕命修造淀神祠,以司淀事。祠成后,亲笔写了御制碑文,并作诗十首记事。其中几句描述修祠因由:
江湖海河各神司,岂淀而无神莅之。
向命东西中择陆,今看爽垲处成祠。
如今,淀神祠的砖木已在战争年代充作了军用。只剩遗址。但乾隆皇帝的御制碑仍完整的保存在大清河畔的太保庄村,见证了当年皇帝与百姓共同祈盼国泰民安的愿望。
2 民谚俗语
文安洼的民谚俗语是人们对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句句都写真务实。选录如下:
地形地貌类
涝了文安洼,十年不还家;收了文安洼,粮食没人抓。
淹了上洼淹下洼,水到文安住老家。
淹了老龙岗(文安镇西)淹不了花木厂(大留镇东)。
安全柏木桥(大围河乡西)种地万年牢。
河间下雨文安涝,任丘是个过水道。
物产、特产类:
文安洼三宗宝:地梨、苲菜、三棱草。
地梨一撮毛,好吃不好刨。
有水就有鱼。
捕捞经验类:
螃蟹七(月)上、八(月)下。
夏罩掏,冬叉坑,春天拉大绠,扎箔帘子漩,丝网敲叮铛。
鲤鱼能过千层网,不过一条绠。
气象预测类:
春地出泥鳅,秋来水横流。
开河小鲤多,当年水漫坡。
秋后洼水渗得快,明年旱了你别怪;秋后洼水慎得漫,明年夏秋雨连绵。
夏至东南风,必定收洼坑;夏至西南风,十八天扳罾。
燕来清明前叼米,燕来清明后叼水。
蹅洼不蹅洼,六月二十八。(是否下雨)
种植经验类:
小水大面淹,庄稼涝死水才干。
涝不死的高粱旱不死的谷。
浅井干,中井咸,只有深井好种田。
盐碱地,不逮苗,种一葫芦收一瓢。
藏(深种)谷露(浅种)麦。
歇后语类:
黄瓜鲢子——溜边
秋后的螃蟹——顶盖肥
马武营的知了——又回来了
【这句歇后语形容失落与无奈。至今被文安人常用。马武营地处文安洼腹地,旧时因常年积水,全村只有一棵树,夏日树上知了受惊飞走,转了一大圈找不到另一株树栖身,只能又飞回来。】
3,苏桥侃话。
苏桥是一个水陆码头,这里商贾云集,各种买卖竞争激烈。本地商家为了垄断市场,以防外地商家争行夺市,在当地买卖人之间,逐渐创造出了一种交际中所使用的替代性秘密词语,即隐语行话,也称“侃儿话”。这种侃儿话,不同于过去社会上流传的各行各业江湖行话、黑话。它较有相对的独立性,仅限于苏桥本街及附近少数几个村庄用。这种行话人们习惯上称之为“苏桥侃儿”,说的时候叫“调侃儿”,开始仅限于买卖交易之间,后来发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苏桥侃儿”的形成,是受天津估衣暗码和行话的启发。卖估衣讲究暗码儿,谓之“暗侃儿”,也叫做笔。什么“老浑笔”、“柳字笔”、“番字笔”,直到“构字笔”,用来表示从一到十的数码。各店自做九个汉字,因为“一”和“十”用一个汉字表示。伙计们把一件估衣抖开先要翻过底襟瞧瞧码儿,马上进行心算,然后才把价码吆喝出来。受暗码的启示,一部分苏桥人逐渐研究出了一种类似于暗码的交际语言。这种隐语就其属性而言,仍属于交际工具,是一种社会文化的反映,一种语言的变体。
&“苏桥侃儿”内容繁杂,但按门类说,可分以下几类:
一、姓氏称谓:郭——包伏顶子;刘——顺子;高——星星;赵——灯笼;李——子母;丁——一勾;杜——土木;陈——千斤;何——活水;田——含子;孟——呼噜;朱——唁唁;王——虎头;张——跟头;靳——碰头;金——玉人。
二、数字称谓: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称为幺、暗(也叫柳儿)、搜、帚、崴、料、敲、奔、角、勺。一元钱叫“
“幺个其”;五角五叫
“崴库崴”。如在鞋摊上想买一双布鞋,买卖双方打价还价,买主问:“这鞋怎么卖?”卖主答:“搜角(三元九角)一双”,“搜崴(三元五角)行么?”“不行!”“给你搜料(三元六角)”,“奔着也是你的钱(三元八角也不卖)”。侃儿懂与不懂不一样,只要一调侃儿,就知道是里码(本行)人,不能要大幌,买东西多少有点便宜。如过去到估衣店买衣服,买主看上了一件马褂,上头号的码子是三元六角,学徒向人家要七元钱,人家给了三元五角,那学徒眼力有限,就要卖给人家。大伙计有本领,冲学徒说:“崴库崴”。学徒懂侃儿是要卖五元五角,他向买主说:“这马褂少了五元五角不卖”。那个买主喜欢上了这件马褂,真的给了五元五角。这多出的两元钱,就记在小账上,算是伙计的,所以调侃是有用的。如果是行里人,就会说:“砸砸浆”,就是还还价,如果卖主说:“砸砸浆还成”。买主还可以便宜些。
三、人物称谓:小男孩——喜合子;小女孩——斗姑妞;小伙子——喜子;小媳妇——喜免;新媳妇——西厢房;中年人——丙丁;中年妇女——免窑;寡妇——苦窑;老头子——乐团子;老太太——乐合免;傻瓜——丙官;丁——人(此丁就是此人)。
四、日常生活用语:吃饭——抄富;说话——拴户;睡觉——涮劲儿;喝酒——喊己。如这小伙子喝多了,就说“这喜子喊端了”。烧饼叫云罗子。如“喜免抱着个喜合子,喜合子拿着个云罗子”,就是一个小媳妇怀里抱着一个小小子,小小子手里拿着一个烧饼。小便叫摆柳儿(也叫小闪);大便叫撇闪(也叫大闪)。想要解手,只要问是“小闪还是大闪”,会侃儿的人就知道是大便、小便。
五、买卖交易用语:钱——笔(也叫笔喜);挣钱——斩笔(也叫挡笔);不给钱——抱呼笔;自己人——自马姚;没说的——抱涮富。如有两句顺口溜叫:“自马姚抱涮富,斩下笔来好抄富”。就是说,咱们都是自己人,没说的,等我挣下钱来,就请你们去饭店吃饭。眼——亮子;不好——抱义;看着点——照赶治。如这个人眼神不好,请他帮助照看一下买卖摊儿。就说“此丁亮子抱义,照赶治”。二百五——都歪;不是好人——抱是好姚;别理他——超不理。如此“丁抱是好姚,超不理”,就是这个人不是好人,别搭理他。小个东西——喜条;大的——斗个;老的——乐号;不知道——抱钻;分量不够——抱个;多少钱——端少笔;次货(或者说这个人不怎么样)——潘斤。如早市上买鱼,买卖双方打价还价,买方问“这鱼端少笔幺斤(多少钱一斤)?”卖方答“幺暗(一元二角)!”“幺着(一元)行么?”“不行!”“此鱼太喜条(个小),个斗点(个大点)就行了。”再有一个人去药店买草药,药店掌柜的吩咐伙计说:“给他点潘斤的(次货)。”那知买方会调侃儿,马上回答:“你要给我潘斤的,我可抱手笔(不给钱)。”这一说,药店只好给了好货。除此之外,在买卖人之间还有不少成串的侃儿,外人好像听外语,根本听不懂。
“苏桥侃儿”在历史上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的影响。它既是苏桥人做买卖的立身之本,又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所谓“宁送一锭金,不吐半句春。”但因为它闭关锁镇,防止了外地商家的介入,阻碍了本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给那些闲来无事,爱耍嘴皮子的人提供了损人不利己的语言方便。
三、洼淀特产
(一)地梨、蒲草
蒲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三棱草的地下球茎,形似荸荠,但其较小而硬。味甘质脆,可以食用。又一种“猪地梨”其地上茎干比三棱草矮小,球茎大而不圆,坚硬致密,类似杜木,俗称“杜大梨”。旧志称“可饲猪”。据考证猪不能吃。“杜大梨”形状与药属“香附子”同,但文安没有药用记载。
地梨在文安洼分布广泛,为“三宗宝”之首,喜生湿地和浅水中,遇涝则生,逢旱则潜,多年不朽,是文安洼水旱灾年的重要食物来源,被称作天赐的“万担黑粮”。历史上多有打地梨渡荒的传述。近在1941年至1943年的抗日战争期间。河北东部地区持续大旱,重灾区颗粒无收,加上日伪军横征竖敛,民不潦生。远近18个县的灾民及部分抗日武装。汇集文安洼。搭铺刨地梨,才得以渡过饥荒,当时的&&&&
区抗日部队以地梨磨面,以&&
做陷,做成&&&
至今,文安洼的河渠沟溏中,偶能见稀少的三棱草出现,而在水中成片茂密生长的地梨苗,多是“杜大梨”的苗茎。
2、蒲草。香草科多年水生草本植物。根须发达,地下葡萄茎尖端部分可食,地上茎可高达2米以上,柔韧&&&
修长,是编织的好材料。
茎顶所生蒲棒成熟晒干后,柔软易燃,是做火绒的原料,取蒲绒沾上硝,捏少许放在火石上,用火镰击打出火星,落在绒上即燃。蒲草在清代已有人工栽培,旧志载:“南洼生野蒲,城西有人移植亩余,每年得京钱八、九十串”。
现在文安境内仍有大面积的蒲草生长,且粗壮茂密。赵王新渠中最多的区段布满整个河道,延生几十里。蒲草是造纸原料,但目前没有人工种植管理和经济利用的记录。
(二)苲菜、菱角
1、苲菜& 隐花植物大类中,淡水藻科,是一年或多年生浮沉水草本植物。
文安洼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金鱼苲: 叶柔环茎,形如松枝,鱼虾喜栖其中,可做鱼池、鱼缸观赏,又可做猪禽饲料。
柳叶苲:形似柳条,叶边有齿,生长繁密,可做动物饲料。每逢大涝,可结籽浮于水面,状似松塔,多层重叠,故名“苲楼”。旧志载“光绪十五、十六年文安大水,苲忽生楼,民取之不尽,晒干磨面,做饼充饥”。
牛毛苲: 又名羊毛苲,单茎细如牛毛,簇生浓密,捞取晒干后,可做铺垫屋顶,阻热耐腐。还可和入泥中,做土坯筋料,能防断裂。
头绳苲: 紫茎纤长,叶距较远,以像红头绳得名。儿童常捞取玩耍。可做鱼池观赏。
苲菜在文安洼分布广泛,产量巨大,并广为利用,至今在有水的河沟坑塘中,仍有各种苲菜的生长,一些禽类养殖场,仍收购用做饲料。
2、菱角:一年生草本植物菱的果实。旧志载:喜生浅水和苇塘边缘。在文安洼分布不广。有大、小两种野生。也可人工栽培,有直接播种和育苗移栽两法。东淀多有出产,其他区域没有大面积野生或人工种植记载。现已绝迹。
三、鱼、蟹
自古就是文安洼的出产大宗。鱼类主要有鲤鱼、鲫鱼、草鱼、撅嘴鲢子、鲂鱼、鲶鱼、&&&&
黑鱼、鳜鱼、黄钻、大鳇鱼(细鳞大眼),其中以鲤鱼、黄钻、鳜鱼的经济价值高,多用来出售。
1963年分洪后,这些鱼种由县水产局代理经营供应京津两市的就有700多万斤。
还有鳝鱼、红腮、泥鳅、嘎鱼(甲甲)齐头,黄花鱼、麦穗、大头鳗。爬地虎、豪根、布鱼等。这些小杂鱼虽经营价值不高,但繁殖快、产量高,大多自己食用。另外还有多种客鱼。每逢汛期,随洪峰而至的“山石榴”个小鲜肥,量大易捕。河海相同后,海边河口的梭鱼、银鱼、刀首、针鱼等也沿海河朔流来到文安洼。
有大青虾、小青虾、白须,草虾等,其中大青虾一个大肉肥为最佳,小虾多做晒虾米用。现在文安洼有水的河渠中,仍有野生鱼虾出产,捕捞后出售,价格高于外地同类鱼种。
蟹是甲壳纲动物,淡水蟹又叫螃蟹,喜在湖泊、池塘边缘穴居,以水草、水中腐植质、小鱼虾为食。常年积水的文安洼适合螃蟹的生存。所以出产数量大,质量高。经济价值也高于鱼虾。
另有每逢大水之年,顺海河而来的客蟹,且量多个大,给洼淀带来丰厚收益。
蚌,文安人称为蚌蜊【be
li】,是对珠蚌科贝壳类及田螺科的泛称,把回旋形贝壳的螺蛳类称“蚌蜊牛儿”。旧志载“大曰蚌,小曰蛤”中的蛤就是指的田螺类。蚌螺在文安洼出产量大且易捕,邑人有食用历史,至今在河渠、池塘中,仍有出产,只是以螺类为多,少见蚌类。
(四)芦苇 莲藕
1、芦苇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旧志载“小者为芦,大者为苇”通常把小的叫芦草,大的叫苇子,芦苇指的是苇子,芦苇在文安洼分布广泛,但多为零散状态。主要集中分布区域为东淀邻近的左各庄、滩里、胜芳,都有种植加工芦苇的传统。是临淀村镇主要经济来源,芦苇又是护卫堤防的天然屏障和人工护堤的材料。在战争年代还为抗日武装提供隐蔽场所。1943年,洼淀苇塘形成巩固的抗日根据地,整个冀中十分区的机关部队住进苇塘。被称为“小莫斯科”以苇塘为基地,伺机打击日伪军。文安洼的芦苇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2、莲藕 莲是睡莲科多年水生草本植物,藕是其地下茎。莲籽、莲藕都可以食用。
莲藕在文安洼种植广泛,尤以胜芳为多。文安古八景中有“胜水荷香”一景,并在民国年间建有藕粉厂。其他区域主要是小面积坑塘种植。旧志载:乾隆年间。城东有人在坑中戏插藕,三年成,每年得京钱四、五十串。
现在域内仍常见藕塘。但由于它的生长条件所限,种植面积呈下降趋势。
四、特色餐饮
(一)风味小吃。
1、锅煲鱼&
鱼在文安洼广有分布,且捕捞量大,食用方法多样。捕到鱼后,个大质优的用来出售,剩下的小杂鱼一时吃不完,就洗净滚上面粉,用柴锅烧干锅煲干、晾晒后,囤积起来,待食物缺少时,取出食用。干储备荒与粮食同。
2、贴饼子熬小鱼&
用柴灶铁锅,把洗净滚面的小杂鱼文火煲干。放香辛佐料及豆酱或酱油加水熬炖。在鱼上绕锅贴上一圈玉米面饼子,饼子的三分之一伸入鱼汤。玉米面中加曲子(小苏打)发酵。熬熟后,饼子底部焦脆、上部松软。小鱼呈酱黄色,不腥不腻。由于材料易得,做法简单,荤素搭配适口,贴饼子熬小鱼通常是文安洼淀人的家常便饭。
3、苏桥熏鱼&
选鲂、鲢等扁体鲜鱼洗净打鳞去掉内脏,稍加晾晒后,分层放入缸内加盐、花椒、大料等腌制一段时间后,取出入大锅蒸熟,再用天然物质熏制。这样熏制后的鱼,板生、筋道,宜存放,冷热都可食用,且肉刺分明易择。
相传此工艺为清康熙年间,山东滕县举子王士元在逗留苏桥期间偶然所创。并定居苏桥,以制售熏鱼为业。后将手艺传于本镇张姓回民,逐渐得以发展。
至清宋民初已广有市场。现已有规模化生产,加以各种包装,作为文安洼传统特产。畅销各地。
(二)筵席大菜
1、清蒸鲤鱼&
把鲜鱼打鳞、开膛,去掉内脏。清水洗净,腹内填放盐、姜、料酒等佐料。鱼身两侧花刀,搓放佐料、腌制少时入味后上屉蒸熟。也可以把处理好的鱼,不施佐料直接入屉,蒸熟后蘸佐料吃。叫做清蒸“白眼鱼”。清蒸鱼清香鲜嫩,肉刺分明。大鲫鱼、白鲢也可以用此法食用。
2、清炖甲鱼&
甲鱼俗称“王八”,民间传为水神,文安洼人早期不敢食用,有时巨大的海龟漂到文安,也没人捕捉。食用历史不知何时开始,但已经开头。以其肉精味美。很快得以传播,并成为筵席大菜。
食用方法,用竹筷挑逗甲鱼,待其咬住,把头拉出壳外,用刀从颈中斩断,放血于酒中。先制成龟血酒。然后把甲鱼用开水冲冒去腥后,放到调好佐料的汤水中炖熟。佐料中有时加入枸杞、人参等中药成分,味道营养更佳。
3、清水河蟹&
文安洼的河蟹是全国三大淡水蟹之一,四季都宜食用。尤以八九月间最肥,俗语说“秋后的螃蟹,顶盖肥”。一般做法就是清水煮。煮熟后掀掉蟹壳,取出蟹肉、蟹黄蘸姜醋汁吃。清香适口,肥而不腻,此法传至京津,广为取纳。
4、清煮河虾&
选个大、肉肥的大青虾,洗净入锅,放盐及佐料少许于清水中,直接煮熟。要掌握火候,火小则生,火大则烂。火候适宜的大虾,红泽润亮,色味俱佳。
5、古洼一锅鲜&
是在传统贴饼子熬小鱼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上世纪九十年代,由文安人李国卿在廊坊首创“古洼一锅鲜”饭店,并于2003年由工商局品牌注册。开始主营由小铁锅炖熬的嘎鱼、鲶鱼、小杂鱼。锅四周贴玉米面饼子。后来增加鸡、兔、牛羊肉锅式。由于其鲜明的传统风味,逐渐被顾客认可称誉。作为一个餐饮品牌,各地有陆续加盟者。到2008年,已发展到各类店馆17家。分布于廊坊、石家庄、内蒙、辽宁、北京等省、市、区、县。分别是:
1999年,廊坊康庄店成立,为古洼一锅鲜第一家直营店。
2000年,廊坊春和店成立,是廊坊首家连锁店。
2004年,赤峰平庄店成立,廊坊燕郊店成立。
2005年,石家庄跃进店成立。
2006年,廊坊开发区店、赤峰二店。北京大兴龙和店、石家庄新华店相继成立。
2007年,辽宁建平店,赤峰翁旗店,辽宁营口店同年成立。
五、洼淀劳作
(一)编织
芦苇收获后运回家开捆,按高低逐次挑选分级,叫做“透苇”。
透出大号苇子,用专用刀具“穿子”把苇单棵破成两半,喷水湿润后,用碌碡压成片状,再用刀具把残留苇皮及苇节处刮平,做织席材料,织席场所是两间相通的屋子。工具是一个尖头半管状刀具,叫“翘席镰子”。先按织物形状,&&&&&&&&
打底,再编出人字、十字交叉等纹式,最后按北方土炕大小或商业客户要求的尺寸,收边定型,这种苇席以炕席为主。
透出的二号苇子压扁刮修后,编盛粮食、干菜、杂物的各种篓子,还可编小型的鱼包、挤菜篓、捕鱼的鱼篓(小密缝)等。
打盖垫 再小的苇子修整处理后用作打盖柴灶大锅的盖垫。这种苇制锅盖被长期广泛使用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才逐渐被铝制锅盖取代。
打苇箔,选顺直,挺实的苇子去叶皮后,在地上按苇箔长度,订上两根相对的几组木橛。木橛用麻绳相连做苇箔底线,然后手持一个麻绳团做上线,把苇子逐根排列编制成苇箔,用于围扎捕鱼的箔旋。或做未脱粒粮食的囤围。还可根据需要,打成苫坯架铺屋顶的箔子。同样方法打成苇帘子,夏天挂在门窗上,可通风防雨,阻挡蚊蝇。最矮小的苇子,可编成人字形花纹的笆片或扎成苇把子,用作铺房顶,防腐延年,隔热保温。现在农村房屋建筑,还使用苇箔苇笆片,但文安只有少量出产,多为白洋淀供货。
原料是蒲草和三棱草。蒲草茎叶高大宽厚,适合做蒲团,炕垫、凉席等大型器物。轻软防潮,铺垫舒适。
三棱草较蒲苇更为柔软耐折,主要编织草鞋,草鞋有各种型号和花样的男、女、童鞋,并有小脚老太太穿的尖头鞋。多数厚实,宽大,里面可填装滑秸【压扁的麦秸】、棉花,穿上轻松,防冻。因编织工艺较复杂,除少数人能自制外,大多要从串村货郎或集市店铺购买。由于原料易得,所以价格低廉。草鞋在文安一直有售,只是需求量逐渐减少。
4,荆柳编。杞柳在文安洼叫做“撑子”,丛生无大材。荆条紫红色,坚硬欠柔性,多用来编制土方篮、背筐、驮筐、抬筐等粗大器物。还可编成弓型笆片作马车的车箱围栏。
柳编,割选纤长的柳条,去皮放在开水里蒸煮,以增加韧性。可编制饽饽篮子、菜篮、笊篱等。筐、篮的”U”形背系、提系都是用柔韧的粗柳枝火烤耨制而成。上世纪七十年代,荆柳条被柔软条直的紫穗槐取代,柳条饭篮也被竹篮取代。
5,莛秆编。莛秆是高粱秸顶端纤长部分。高粱抗旱耐涝,文安洼广有种植。秋后选好莛秆,按粗细分出等级,用大号针条纫上细线绳把莛秆或十字重叠或单层排列进行缝编。可编成包饺子用的排盖儿,熥饽饽用的篦子。还可做成各种盒状用具,以及手打灯、壁灯、走马灯等燃烛灯具的框架。
挺杆作为天然清洁材料,所编厨房器具至今仍被广泛使用,且售价逐年增高。
6,丝线编。为了捕鱼的需要,文安有织网的传统。早期的丝线,是用蚕丝或棉麻线制成的,后来被尼龙线和塑料丝线取代。
织网先要按所织渔网的种类,大小选好相应的丝线。再把粗细适宜的丝线,缠到目数适合的梭具上,向一个固定网眼大小的目尺上逐扣编织。棉麻丝线的网织成后,要放到牲畜的血中浸泡。叫“血网”,血后的网耐磨,耐水泡。只是易招鼠咬。
根治海河后,洼淀干枯,渔网不再大量使用,但织网这项工艺被当成副业。较据规模的东光州渔网厂,1972年由集体投资,建起合线厂。加工棉纱合线。1982年购进拉丝、织染等织网成套设备。具备了各种型号渔网的生成能力,与县外贸局合作,在全县十几个村设立手工渔网加工厂。产品销售国内18个省市,并远销亚、欧、美十三个国家和地区。至今东光州村仍有数家私营工厂经营抽丝,打绳、织网的丝线编织产业。
(二)捕捞
1、捕捞工具
箔类,一种专为捕鱼而做的苇箔,一般长3米,高1米或2米,分别在浅水和深水处使用。箔类是捕鱼的重要工具,捕量较大,但不适宜太深水中和冬季使用。
网类,是捕鱼的主要工具,有拖网(风网)拉网、丝网、挑网、口袋网、旋网、抢网、赶网、粘网、抬网等多种样式。多数网类须几人联合操作或集体作业使用。还有罾,罱,叉,罩,卡,鱼篓,蟹篮等。这些工具适宜单人操作,捕量也较大型网类小。
2、插箔,又叫下箔。把专用苇箔直立插在水中泥里,水深处下高帐箔时,再隔段插竹竿加固。用几十块或更多的苇箔,圈围成一个曲直相间的箔旋。箔旋由大小多个组成一个整体,又叫“迷魂阵”,鱼从旋的入口游进,沿内壁逐次里游,最后进入“捞窝”。这种方法适于水浅流缓的区域使用。
3,打冬网。文安洼来水之后,当年退不下去,到冬季就会结冰封洼,冰下大量的鱼类,基本靠打冬网来捕捞。打冬网须要十几人至几十人联合操作。
先在选好的捕捞区冰面上,用“丁”字形镩,镩一个大缺口,叫做镩大闳,是渔网的出入口。再沿大闳向前隔不远一个镩一串小洞(马眼),把绳子拴在一个叫马竿的长竹竿上,从洞口放到冰层下,用钩子用力甩到下一个洞口,叫跑马竿。用马竿传递好绳子后把渔网拖下水,顺着马眼兜一个大圈,最后在大闳口处出网。
拉冬网的人都要穿绑上底部有三个铁牙的冰鞋。一用力,三个铁牙儿扎到冰内,既防滑,又用得上力,每人腰或肩上有一个宽厚的背带。众人分段把背带连接在大绳上,到用力时,多取倒行式或侧行姿势。最用力时头几乎要碰到冰面。如果水底有苲菜、树墩等,渔网不能前行,就派一个专门处理障碍的人,钻到冰下排障。障碍排除后,这人就立即坐到一个网班常备的填满滑秸的大篓子里取暖,不再干其他活计。第一网出网收拾清楚后,如时间和天气允许,就会换另一个区域,继续打网。
打丝网。丝网是一条宽1~2米,长几十米的单层网帐,最初用蚕丝织成,故名丝网。网帐上部有隔距拴绕的一串网漂,底部是铁制网坠,下到水中成屏障状。因丝网细白,鱼不易发现。
春天河面洼面开封后,用小船把丝网长距放到水中等待。叫做‘填网’。过一段时间再击打一些发声物体哄鱼,鱼一惊,就会乱窜,撞到网上越挣扎粘衰的越紧。此时划船沿网择鱼。
风网。用两只十米多长的帆船,借助风力行船。拖拉渔网捕鱼。渔网是上大下小两片合成的大网兜,底部拴有铁制网角为坠,以防船快漂网跑鱼。两只船分别在网的两端,张帆拉网。拉一段距离后,两船合拢,收网出鱼。
4、出窝子。是芦苇收割季节的捕鱼方法。在苇塘的纵深处,扎下一个箔旋(俗称窝子),扎好后从苇塘边缘向内逐次收割芦苇,鱼也随之寻找苇丛藏身,收割到最后,把鱼都赶到了仅剩芦苇的箔旋里。这时撑船,带上捞网,在“窝子”内捞捕。多时能收获几千斤鱼。
5、抹绠& 下卡
抹绠又叫拉大绠,是捕鲤鱼的有效方式。用一条麻制粗绠绳,绳上每隔一丈拴上一块砖头,做为坠角。每隔三尺插一根标杆,杆头露出水面,系上红布条。选好作业地点,把绠绳沉到水底,每边有两三个人横拉。绠后船上,每人监视多个标杆,鲤鱼看到大绠,受惊乱跑,但为了看清绠绳和标杆,很快会游回,绠被拉着缓缓前进,鱼盯着绠绳慢慢后退。等绠与地面稍有空隙,鱼就会乘机从绠下钻过,碰到绠绳,标杆晃动,监标人发现后,迅速下罩,把鱼扣住,这种方式捕获率高。有‘鲤鱼能过千层网,不过一条绠’的经验总结。
下卡。用一根几十米至几百米的长绳,隔断在绳上系上二尺长的小绳,小绳另一端拴在卡的中间,卡是一寸长的窄竹片,中间削薄,弯成”U”形,把绵苇(一种爬生的软苇)切成小段,做成卡箍。套在弯曲的卡头,再用食物把卡箍裹严,下到水里,鱼寻到食物张口吞食,卡箍脱落,卡片张开,撑住鱼嘴,不能自拔。
下卡一般傍晚下好,明早撑船起卡,此法看似轻松,但从卡的选材削制,食物的封裹,都有很高的技术要求,通常用高粱面做成尜尜煮熟,包住卡箍,作为诱饵,筋道耐泡不易散落。
6、罩、叉、淘、摸
罩是用薄竹片编织的多孔筒状工具。高度和直径都有大小分别。在水深处罩鱼,须撑船用两米多高的大罩,在有芦苇,草丛处下罩。伏天鲤鱼在穴内避暑,呼吸产生气泡,这时对准水泡源处下罩。水浅的地方涉水,手提小罩,发现鱼的行踪下罩。下罩后,须先侧身单腿伸进罩内,试探后,再附身用双手进罩捕捉。因罩到黑鱼、大鲤鱼等大型善跳跃鱼类时,如遇触摸,会猛的向上一蹿,这时如附身双手去摸,鱼头正撞胸口,会有危险发生。
还有一种儿童用的罗圈罩,是用没底的旧罗圈在半尺左右的浅水里找榨菜,脚窝下罩。虽游戏性质,有时半天也会罩到几斤小鱼。
叉鱼:手提鱼叉,在水边或船上观察,发现鱼的踪迹,迅速下叉。与目标距离远时,要单臂飞叉操作。这种方式,要有观察目标经验和落叉的准确性。
淘鱼:即竭泽而渔。在水域面积狭小的河沟里,用泥做成土埝,把水域分隔成多个段落,在第一个埝下挖一个深坑,坑后做二道埝,埝上做缺口,扎上筛子挡鱼。用盆或捅把水淘到埝处,等把一段的水淘干后,把鱼拾清,再换下一道土埝,挖开缺口,支上筛子,把水放到淘干的段内,直到流平,再做二道埝淘干。依次逐段下移。
这种方式,需要查看鱼情准确。淘干后无鱼,就劳而无功。再是打牢土埝,淘到中途塌埝,就前功尽弃。
摸鱼:在河边,水沟等浅水中,人蹲着或趴在水里,把头、肩膀露在水面,双手在水底踅摸,鱼一般潜伏在脚窝、草丛、洞穴里。摸到鱼后,要用力抓住头部,以免突然逃脱,摸到的鱼多是鲤鱼、鲫鱼、鲶鱼等底鱼。摸到嗄鱼(甲甲)如手稍松,其背甲张开,就会被扎伤。
一般在摸鱼之前,要在河沟里来回走动数次,直到把水趟浑,鱼在浑水中视觉不清,寻地潜伏,容易抓捕。
7、捕蟹,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蟹篮,用苇箔横扎在螃蟹常过的沟河中。将花篮拴在箔顶,蟹遇阻爬到箔顶,见到花篮,就会被吸引爬进。俗语说:“蟹戏花篮,自找死路”。在水中或无水的狭窄河道里,排放花篮,螃蟹经过,也会被诱捕入篮。
再是下蟹卡,又叫蟹钩。把铁丝搯段,弯成不对接的圈形,用细绳将圈逐个拴在一条长绳上,形成长串。铁圈两端穿上玉米粒做诱饵,下到水里,螃蟹用蟹钳夹住铁圈吃诱饵时,迅速把钩提出水面,蟹钳来不及松开被捉。
捕客蟹。把大花网帐的一端用铁链坠到河底,另一端高出水面一尺。用大绳串联在河两岸,把河以网横截,岸上用木桩栓牢。网的两端设有螃蟹能进不能出的蟹篓。蟹顺网爬到篓口,见有孔可钻,进入后就擒。这种方法专门捕捉从海河下游逆流而来的客蟹。每年农历七月,文安洼稻粮成熟,螃蟹就沿大清河、东淀、溢流洼、赵王河爬过千里堤来洼里觅食庄稼,且蟹群巨大。人们捕蟹既增加经济收入,又保护庄稼。自从天津建起西河闸后,客蟹从此在文安洼绝迹。
8、散河田。单人无固定性捕鱼方式。总称散河田。这种方式工具简单,方法多样,各种季节都有应用。主要有钩、卡、罩、晃清、下漂篮(捕鲂鱼)、下底篮(捕鲶鱼)、下鱼篓,淘鳝鱼,罩把子等。还有捕虾的牛腿篓,球形篓。抢网是一种把长兜深的单人操作网,在水边把网在水中来回推拉,捞捕小鱼虾。还有把榨菜,扎蓬等下到水中,等有鱼虾栖息其中,迅速捞出捕捉的。散河田,除卡,罩偶有较大收获外,其余捕量都不会太大。
1.鸭雁习性。鸭雁都是喜欢栖息沼泽、湿地的候鸟。常来文安住的野鸭,有大麻鸭、大绿头等。都以毛色得名。
野鸭喜群居,多在长有芦苇、蒲草等高大水生植物的湿地中栖息。飞行杂乱,以小鱼虾和水藻螺类为食,也吃水稻等粮食。
雁又称鸿雁,每到初春,冰面开封。大雁排成整齐的“人”字或“一”字型阵容。如期飞到文安洼,俗语说“七九河开,八九雁来”。大雁喜食地梨,泥洼处常有大雁用嘴寻找地梨时留下的“雁创坑”,也吃麦苗、草根、粮食等。雁的群体纪律性很强,少有单飞失群情况,失去配偶的孤雁受群体歧视,夜间为雁群站岗放哨的都是孤雁。
2.枪排猎禽
由于鸭雁众多,文安洼有打猎的历史,先在白天观察好鸭、雁的栖息地,备好多只轻快的小船,每船安装两杆“大抬杆”(一种类似小土炮的大型火枪),组成枪排。待夜深人静,鸭雁群睡熟,值班雁彼惫时,由猎手们潜水推船,向鸭雁群靠拢,等接近到最佳射程,领头猎手晃动火绳信号,各船按计划好的各个射击高度,同时点火发射,由于鸭雁的翅膀羽毛顺滑,打在上面会有滑弹,当发出信号后,正好鸭雁张开翅膀起飞,按不同高度分成多个射击层面,能有效提高杀伤力,俗称“打起打落”。
20世纪50年代末,黄甫一带枪排行猎,一次打死打伤大雁140多只、野鸭400多只,1963年文安洼最后一次分洪后,再没有水积蓄,鸭雁从此少见,有过几次小的沥涝,鸭雁有少数返回现象,但人们逐渐增强了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洼淀打猎行为已根本消失。
六、洼淀抗灾
(一)、披埽挂柳,文安有千里堤与隔淀堤连接东西贯穿全境,《清史稿》记载:千里堤西起清苑,东至大城,新安、任丘、文安等十一个州县,底宽八丈,顶宽两丈,高一丈,长十三万余丈。是保卫大清河以南地区的千里屏障。发生在民国6年(1917)和民国13年(1924)的两次特大洪水的侵袭加上1937年侵华日军在任丘的七里庄、文安的善来营,苏桥等多处扒堤放水使千里堤遭到严重损坏。
1945年,文安解放后,新组建的县民主政府成立了生产委员会和河务委员会。当年修补堤防148华里。1949年7月份河北各地连降大雨。大清河水位达至9.4米。县民主政府组织15个抢险队,4500多名队员和上万名民工护堤防险,保护了堤防安全。
1950年春至1954年春,连续5年春秋两季复堤,动土400多万立方米,使千里堤和隔淀堤高度宽度各增加了3至4米,日,全县组织8000多名民工凿开冻土,开始施工,到7月20日共动土77万立方米,使大堤普遍增高0.3-0.7米。1963年洪水之后,国家拨款42.4万元,全县14000人于当年10月就开始堵口复堤,第二年春,霸县、固安、蓟县、宝坻4县4000名民工支援堵筑滩里大湾口门、修复隔淀堤,动土82万立方米,到6月4日完成复堤堵口任务。日水电部在文安召开研讨会,根据河流常年干涸,多处劈裂的现状,确定了“劈裂灌浆为主、充填灌浆为辅、局部开挖回填,个别堤段填坑筑戗”的维修方法。日正式动工,打水井18眼,架设水塔,采用粘土泥浆填充裂缝,经过4个多月施工,完成了35公里大堤修复。
堤防防护堵漏方法有多种。披埽,春季选粗柳枝,截段插栽在大堤内侧等汛期到来时已长成小树。用苇子、麦秸等扎成把子夹在树行间固防。
通过逐年补栽,形成堤坡林带,能有效减缓风浪冲击堤岸,还可临时用青麻杆或高梁秸扎成栅排,再用木桩隔距加固,有同样效果。挂柳是在汛期,砍下整棵柳树上半部,柳树帽朝内,挂在流急的堤弯处,避免波流直冲堤岸,还可沿坡岸打好桩排,用柳枝密挂桩间,形成护墙,保护堤岸。
2、寻漏堵洞
白灰寻洞,大堤出现漏水,而根源不明,就在河内侧逐段撒白灰,等外侧漏水处,发现灰痕,便可沿洞寻根堵漏。
铁锅寻堵,在堤外侧有滩地的漏水处,一般不易决口,就可在内侧的源处把铁锅底朝里拧在洞口断流后,在漏洞内外各打半圆小坝、打木桩填柴草埋土踩实。遇到漏洞的堤外无河滩,就把锅底朝河沿堤找洞,遇到漏洞、水流压力作用,铁锅便会吸扣在漏洞处,然后在堤内外各打木桩填柴草堵洞。
(二)八大桩班
1.木桩班,护堤堵漏,常用的方法就是打木桩,打木桩须要有专业经验技术的桩班操作。文安的南疃、苑口、南留寨、中滩里、北舍兴、大长田、东德归等村的打桩班,经验丰富技术高超,被称为八大桩班,在洪灾频发年代他们在千里堤,隔淀堤,子牙河两大堤等堤防上,填漏堵口,抢险防洪,为保卫当地人民生命财产立下了功劳,他们还参加过献县、香河、顺义、高碑店等地的支前架桥、堵口复堤工程,为支援临边县区的抗灾、抢险做出了贡献。
龙门桩,堤防决口被称作龙门,多是水流湍急,无岸可依。先在决口两侧各打四个大桩,用大绳把两侧连接起来,再在决口中间打木桩固定四只木船,在船上搭架子,于架子上在中流打桩,把草龙泥土等填堵在桩间使决口合拢。
护沿桩,桩身高6-8米,打在河内坡,大桩中间加打扦桩,放芦苇柴草于桩间,使堤沿免受风浪冲击
支流桩,又叫截流桩,是在河堤弯曲处打的一种迎流减势桩。
傍戗桩,打在背河坡,对堤防基础较差、易出险情的地方打的一种加固桩。
夹堤桩,大堤中间出现纵向裂缝,为防止劈裂滑坡,在大堤内外坡相对打桩,再用绳索铁丝,把两边木桩拉紧,故名夹堤桩。
横打堵漏桩。大堤因小水眼漏水,把木桩打进水眼塞堵。
扦桩,4米以下的附助桩,打在大桩中间起固定软料作用。
帽子桩,6米以上大桩,打到位置,须几百夯,为防止桩头打裂,在桩顶做铁帽保护,故名帽子桩。
替桩,用于打桥桩,修桥多用名贵材料打坏会造成损失。桩班就用榆木、槐木等普通硬杂木,做成一尺左右的桩头,用卯榫连接在桥桩上,再加铁箍,保护主桩免受击打。
旱地太平桩,修桥或春秋旱地固堤时打的桩。不搭架子,又无水流,平地稳打,故名太平桩。
3、打桩工具
石硪,一种石制夯具,石质坚韧、磨盘形,较厚重,周边有孔。每个桩班常备大中小三个型号。小硪为8孔120斤,中硪12孔160斤,大硪16孔240斤。孔为安装牵引具所用,牵引具有木楔和绳索,称作硬把,软把。
踩板,即脚手架,为长7尺半宽1尺2寸厚1寸的木板。每桩班常备16块。
大板凳,用老槐木,榆木制作,大小尺寸与脚手架板相近,凳腿高1尺半。做搭架子时的阶梯。
麻辫子,石硪的软把,用白麻和麻混合编成。五股三辨,长8尺左右,打大桩时,拴在石硪的孔上,由多名桩工围站在桩四周的架子上,把握麻辨子另一端,掌握石硪起落。
木楔,石硪的硬把。用较硬木材作成。崁入石硪孔内两三寸,外露半尺,用于稳桩或打平地小桩。
木工工具,锛凿斧锯等,用于修桩,削桩头做卯楔,必要时还要有铁匠现场做桩箍等。
慢劲绳子,用白麻混合搓成,要求松散柔韧,用于绑架子绑桩,遛桩等。
灯具,解放初期多用气灯,气灯亮度大,不怕风,随地可用。后来改用电灯,但桩班仍要备有气灯、提灯、手电筒等,在电灯出现故障时救急。
4、打桩技术
搭架子,在深水中打4米以上的大桩,就须要搭架子,架子半米一层,最高可搭八层,随着打桩的深入,逐渐拆落。遇到水中架桥或合拢决口时,架子就搭在4只木船上,木船再用扦桩固定在水中。
打云梯,也叫打夹杄,用于打十米以上的特大桩,先在木桩顶部做槽,直接绑上脚手架,待桩竖起后,与脚手架成“个”字形,脚手架另端用长杆支撑,桩工站在脚手架上打桩,打云梯的关健是脚手架的一端与桩绑合,待桩竖起后,支撑脚手架另端时,绑的太紧,脚手架不能支撑到位,太松则支撑后无力,易与木桩脱落。
打笼子,一般用于架桥。绕桩搭带有护栏的架子,桩工在护栏内作业,这种方法较安全,但有护栏障碍,不便施展工具,桩工称为“蝈蝈笼子”。不在危险工段,不采用此法。
5、打桩号子,打桩号子是打桩时为了给桩工鼓劲、提神。使众人节奏一致,俗语说“叫齐了号子”即是此意。
号子按节奏的快慢,发声长短,分成多个类型,有太平号、海号、将军令、急急风等。号子词语除了戏曲、评书、快板、大鼓的选段外,多数是领号人见景生情,现编现喊。领号的号头是桩班的核心人物。要机智灵活,嗓音宏亮,编词要有凝聚力和幽默感,南疃班的陈树行、张金贵,中滩里班的尹汝林、赵得有,北舍兴班的宁宝珍、王忠义等都是一个时期的著名号头。
打桩号子选:
附:桩号选录
1、抗洪夺丰收
石硪圆又重啊,新土松又软哪。
大家用力打哟,硪硪往下钻哪。
一人不使劲呀,大家受牵连哪。
齐心一股劲哟,力量大如山哪。
想起旧社会哟,缺吃又少穿哪。
大水不断来哟,百里浪涛天哪。
妻离又子散噢,要饭逃生难哪。
来了共产党哟,穷人把身翻哪。
当家做了主哟,生活比蜜甜哪。
大家齐努力哟,抗洪争模范哪。
保住千里堤哟,夺个丰收年哪!
闲来无事出城东噢,
碰见个小伙穿着一身青,
马莲蓬的草帽头上戴,
洒水的靴子脚上登。
两头的大筐如麦斗,
槐木扁担压成了弓,
要问里边装的什么货,
你听我把菜名报个清;
胡萝卜爷爷坐天下,
水萝卜娘娘坐正宫。
一对金瓜为元帅。
有个西葫当先行。
兵马不齐回到保定府,
去到保定搬大兵。
要问搬的是什么兵?
西瓜、甜瓜、老醋桶。
出城放了三声西瓜炮。
可把下边的兵马吓了个蒙。
只吓得扁豆厥着个嘴,
只吓的菜豆角拧成了绳,
只吓的黄瓜上了吊,
只吓的小辣椒脸通红,
只吓的茄子黑烂紫,
只吓的冬瓜额头青。
只吓的丝瓜上了架,
只吓的大蒜土里蒙。
要问这一仗胜和败,
只等下回接着听。
(三)行棱防护
1、行棱,就是冰层整体发生断裂,在移动中又互相撞击产生的大小相间的浮动冰块。文安洼积水结冰时,方圆几十里没有大的沟堤,树木,一马平川,冰层与地面缺少物质连接,互相游离造成漂移,产生行棱。
行棱的成因一说是因水质升降,使冰层断裂,或有带状垄起,被大风一吹,冰层断裂,再是大风产生强裂的次声波,冰层产生共振,出现周期性颤动,造成断裂,风是行棱的发生源和动力。
行凌一旦发生,冰层就会被风吹的次第上岸,摧毁岸边的民房,对行凌区域的行船更有巨大的威胁。
2、观测,文安洼积水期间,多数洼淀村庄都有冬网班,冰上捕捞,最怕行凌,如遇发生,有船损人亡的危险。为预防行凌,网班在作业前先在冰上镩一个洞,把竹竿垂直插到水底,一旦竹竿倾斜,说明冰层在移动,有发生行凌可能,就会放弃捕捞。
3、防御,遇到行凌突然发生,处在冰上的人,要设法迅速撤离上岸,在撤离过程中,要选走冰面黑暗,冰层厚实的地方,冰层白亮的地方,当地人叫“白子”,因冰下为盐碱地。不易结冰或冰层较薄,不能行走。在水围村庄,遇到行凌冲击时,村民就拿棍棒、榔头守在岸边,有冰块上岸就立即砸碎,逐渐使碎冰积成冰坝,以阻挡后来冰块上岸冲击房屋。
4、脱险。在行凌发生时,冰层断裂隔离,就要选择较大的冰块立足其上,随水流漂向岸边,中途发生再断裂,就迅速转移到邻近的大冰块上,依此上岸为止。1941年和1963年文安洼两次大的行凌,都有人用此法脱险。
四、孱期与防备
文安洼的水域,在结冰初始及解冻初期是两个特殊节令时段。
初冬,水面虽已封冻,但冰层很薄,初春冰层由致密的“横丝冰”变成松软的“竖丝冰”虽未融化,已无承载力。这两个时期船不能行,冰床行人不能走,洼淀内的水围村与外界交通断绝,人们称为孱期。孱期一般初冬有四、五天,多则七八天,初春一般是七八天,多时可持续二十天,极少超过二十天。孱期内,水围村居民如准备不足,缺柴、断粮,就会发生危险。相传旧时叩岗村不远处道观内的道人,就死于孱期断粮。险区内的村庄,在孱期到来之前,须尽力备足柴粮,但因旧时条件所限,准备不足现象时有发生。
1945年文安解放后,历届政府十分重视孱期预防工作,提前动员和帮助险区居民做好生活必须品及常用药品的储备,因此再无发生过孱期事故,1964年后,洼淀再没有冬季积水,孱期现象随之消失。
附录:2,文安方言中部分单字的双韵调现象
普通话中的一个单字为一个音节,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型中的一个,就能准确的表示其读音。而文安方言中有部分单字,用四个调型中的任何一个,也不能表示其准确的读音。
如:“棒子”(玉米),文安方言完整发音为“膀昂子”,其中的“棒”字是由“bang
ang”同声母的两个韵母和两个调型组成,用普通话的任何单一调型都不能准确表达。即使最接近的上声发音,也是读“膀子”。日常用语中的“上去”,“下去”,文安方言完整发音为“赏昂去”,“xia
a qu”。“坏了”,读“huai ai
le”“面子”,读“缅安子”。史各庄--兴隆宫语音区,这种现象更多,如:“睡觉去”,“吃饭去”,“行大的”“开会去”“菜馅子”,“看戏去”等等,这些短句的中间字,都不能用单一韵调表达,以“看戏去”为例:阴平发音为“看西去”,阳平发音“看席去”,上声为“看喜去”,去声为“看戏去”。这些单一发音都不能表达其“看喜仪去”的发音。
这种现象的表现规律:凡发双韵调的字,都是由一个声母和相同的两个韵母相拼组成,前个韵母为上声调,后个为阳平调,后一个韵母是前个的延续,基本相连,只是调值改变。这种双韵调字多用在词组或短句前面或中间,如用在词后句尾,则不发双韵调音。
双韵调字后面的一个临字,都发去声调,极少数发轻声调,不发其他调型音。
用普通话中的任何一个单一音节,都不能表示文安方言中部分单字的准确读音,就产生了文安方言中个别单字的延韵双调现象。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六堡茶品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