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孙权称帝后谁是丞相三公是谁

魏文帝曹丕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魏文帝曹丕
魏​文​帝​曹​丕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皇帝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帝制时代最高统治者称号?????? 收藏 查看&皇帝[huáng dì]
皇帝是中国时期统治者的称号。上古,如羲皇、娲皇、黄帝、炎帝等都不是真正帝王,仅为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其“皇”或“帝”号,为后人所。称“后”,称“帝”,称“王”。战国诸侯大多僭越称王,尊周天子为“”。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德兼、功盖”,创“皇帝”一词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正式称号。所以,秦始皇嬴政是中国首位皇帝,史称“”。从此“皇帝”取代了“帝”与“王”,成为中国两千年多来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呼。“皇帝”简称“”或“帝”。刘姓是历史上建立政权和皇帝最多的姓氏[1],共有92帝[2]。外文名Emperor别&&&&名天子、圣上、皇上、陛下、万岁、万岁爷职&&&&业皇帝创始人秦始皇嬴政拼&&&&音Huang Di最后一位皇帝宣统皇帝(爱新觉罗-傅仪)地&&&&位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
“帝者,生物之主,兴益之宗”,“因其生育之功谓之帝”。“皇为上,帝为下”。古人所说的“皇帝”,意指天地,而“皇帝”一词则是告诉人们,天地是万物之主。
中国最早所谓的“皇帝”,是对“”的统称。指天皇、地皇和人皇,是传说中的三个古代帝王;“帝”原指宇宙万物至高无上的主宰者,即天帝,后来许多国家混战,各自称帝,出现西帝、东帝、中帝、北帝等,使天上的“帝”来到人间,成为超越“王”的人间尊号(也有说是部落时期的、、等)。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将“皇”“帝”这两个人间最高的称呼结合起来,作为自己的称号,从此称为皇帝。先秦时期,中国的最高统治者称“王”、“后”或单称“”、“”,如:、帝舜、夏后禹、商汤王、、。公元前221年,吞并,统一天下。自认为这是的功业,甚至连也比不上他,如果不改变“王”的称号,就“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让等人研究一下怎么才能改变自己的称号,以显示自己的“丰功伟绩”。李斯等人商议后报告说,上古有天皇、、,泰皇最贵,可改“王”为“泰皇”。嬴政反复考虑,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决定兼采“皇”、“帝”之号,将这两个称呼结合起来称为“皇帝”,成为帝制时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嬴政自称“”,后世俗称“” ,从此称为皇帝。至我国明代,行文中“皇帝”一语已经很常见,如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神道碑》:“皇帝曰:‘巡抚可立厥治行劳哉,赐汝朱提文蟒。汝()嘉而毛帅不协,蛊于兵,满蒲昌城袭报用敢。”自公元前3000年至前21世纪,是中国文明初起的时代,三皇的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还有一说是、、。传说伏羲氏(又称),以通神明之德创八卦,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致嫁娶,以丽皮为礼,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又创造了,即后来的。而已考古发现中国最早的文字,就约在前,因此,伏羲氏确实应该是中华文化最早的代表。女娲是在伏羲氏以后为天下共主,他作笙簧,是音乐的开始,传说她练石以,聚芦灰以止滔水。神农氏继女娲后为天下共主,传说他是农耕和医药的发明者,开始和市场。看来,至他开始,中华民族开始进入。
三皇五帝 根据《·》的说法,“五帝”乃黄帝、、、、。
,,号氏、有熊氏,原居于西北,建都(今河南新郑)。炎帝,,号或。时南方强悍的,在其首领率领之下,和炎帝争夺地区,炎帝失败,向黄帝求救,并结为联盟。炎、黄二部与蚩尤战于,黄帝在大将风后,的辅佐下,大败蚩尤,结果蚩尤被杀。后,两部落发生战争,黄帝击败了炎帝。从此,各部落咸尊黄帝为,炎、黄等部落融合成。故中华民族素自承为“”,又因炎、黄两部落融合成华夏民族,故也称为“”。为什么把皇帝称为“”呢?“陛下”是封建时代臣民对皇帝的称谓。“陛下”本来是指宫殿的台阶,又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皇帝临朝时,“陛”的两侧要有近臣执站列,以防不测和显示威风。群臣常常不能直接对皇帝说话,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卫者转达,以示皇权的崇高。“陛下”这一称呼《》已有之。《·》中记载:“今陛下兴义兵,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所不及。”后来,就用“陛下”作为对皇帝的直接称呼,表示虽然是在对皇帝说话,但礼仪上不能有失尊卑。,是()的简称。秦朝末年,,刘邦最终取得了胜利。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被,围于(今安徽东南)。项羽突围不成,自刎于(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当上皇帝后,每天都去参拜自己的老父亲。谁知有一天当他又去参拜父亲()时,却见父亲穿着一件旧袄,手拿扫帚,毕恭毕敬地迎接他。刘邦大吃一惊,急忙上前搀扶父亲,而刘太公却连连后退。刘太公说:“您贵为天子,谁敢不敬?我虽然是您的父亲,也只是一个平头百姓,平头百姓不敬皇帝,是要被杀头的。我也不想为这事坏了天下的法纪。”汉高祖犯了愁,对于怎样才能不失礼度地对待自己的父亲,他一直想不出个好办法。后来,有个大臣说曾尊去世的父亲为,建议封刘太公为“太上皇帝”。刘邦听了这话大喜过望,马上举行大典,将刘太公扶上太上皇帝之位。皇帝的父亲从此就被称为“太上皇帝”,这一叫法历代下来。皇帝是君主专制政治体制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中文“皇帝”一词为秦始皇所创,取“”及“”合一而成。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皇帝”是的领袖,近代以来汉语中对于中国以外的帝国元首虽然也有称“皇帝”,但很多常使用音译(如、、、等)。 对应的英文单词是,作为与King(国王)的区分。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创建了,自己成为第一个皇帝,称“”。自此,中国开始了长达两千多年的专制制度。皇帝是中国中央政权的突出代表,是政府和社会的核心,享有最高的权力和荣誉。皇帝自称“”,其他人当面直接称皇帝为“”、“”、“”等,私下敬称皇帝为“圣人”、“”、“”、“至尊”等。秦朝时,秦始皇试图将国家的全部权力都集中在自己(即皇帝)手中,即“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但由于统治国家的事务繁多,这种制度实际上是不成熟的。在秦朝之后,皇帝的权力和职能逐渐由一个辅助完成,汉朝时这种中央政府的形式是,隋朝开始制。因此即使皇帝年幼中央政府也可以照常运作,但同时由于中央政府长官(如宰相、丞相等)的权力可能过重,有可能威胁皇帝的权力,甚至通过政变自己当皇帝,比如摄政、挟天子以令诸侯。在中国,皇帝的逝世叫。朝鲜曾经是中国明清两朝的,其君主只能称国王(谥号大王),级别低于中国的皇帝。1897年宣布脱离清朝独立,由王国改为(大韩帝国),其国王()也正式,传子纯宗皇帝()。至1910年后取消帝号。越南在历史上长期是中国的藩属国,在、、、、、和,其君主对内和对其他东南亚国家时自称“大越皇帝”,对中国则称“安南国王”。日本于公元7世纪中叶开始以天皇称呼最高君主。之前日本统治者的称号都是治天下大王,第一位用天皇称号的是天武天皇。在古代日本,实际掌握政权的治天君、关白、将军为了不影响本国皇族的情绪,而通常使用国王和大君作为与中国和朝鲜进行外交时的自称,以表示没有对天皇形成僭越。19世纪中叶,天皇成功从武士手中收回权利,因而与外国进行建交时,以天皇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呼。奥古斯都
汉字中对西方“皇帝”一词的翻译来自拉丁语的Imperator或Caesar,意思为罗马军队的最高统治者、、皇帝。古代欧洲国家君主通常称为国王,只有和因为自称是的继承人和延续,所以其君主称为皇帝。后,恢复,因为国王(Roi)这个头衔在后的法 国已经极不得人心,象征腐朽、专制、蛮横,所以拿破仑不称国王而称“法国人的皇帝”(Empereur des françAis)。从这个时候起,“皇帝”这个称号有一种冠冕堂皇的、比国王高一级的味道在里头。1804年,兼和王国国王宣布采用“皇帝”的称号,并于1806年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号。1867年,实行二元,改为,兼任匈牙利国王(而非匈牙利皇帝,有自己的议会和政府)。1721年,授予以皇帝(Imperator)的头衔,以与其更加强大的君权和更加庞大的国家相对称。俄国元老院直接把皇帝的拉丁文头衔拿来献给彼得。这也是吸收西方文化的成就之一。在此之前俄国最高统治者称“沙皇”(Tsar),也就是“”的意思,不过在汉语中却习惯将后来的俄罗斯皇帝都称为沙皇。“皇帝”是Kaiser,的意思,而不是Imperator。“”这个头衔,德文写成R&mischer Kaiser,拉丁文写成Romanorum Imperator。意思都是“罗马人的皇帝”。 到了18世纪以后,欧洲许多国家变为国,皇帝这个头衔大多作为专制君主的头衔使用。当时欧洲的皇帝只有法国()、和俄罗斯三个。1850年,德意志邦联议会曾经给国王加皇帝的,但是被拒绝。1871年,结束,德意志统一,建立,才接受“”这个头衔。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年在位)加冕为印度,继承皇帝的王位。她的头衔是“天佑大不列颠、爱尔兰及海外领地女王,国教保卫者,印度女皇”。这是所谓“”的来源。不过确切地说,应该说是有一个共同君主的两个国家,(及其)和印度帝国。英国在印度的直接统治者为Viceroy,直译为“副王”,意译为“”。而在英语,皇帝称Emperor,女皇称Empress。在维多利亚女王之后,男性的头衔是“印度皇帝”。只有、和三个国王用了这个头衔。未加冕即,乔治六世时期印度,印度皇帝的头衔被取消。自从和拿破仑使用“皇帝”的尊号成为伟大帝王的头衔和象征之后,一些小国的君主也称自己为皇帝,比如葡萄牙王储出身的巴西皇帝,自称墨西哥皇帝的奥地利马克西米连大公等等。独立之后,还曾经有一个出身的黑人皇帝——。也有皇帝,不过更确切的翻译是“万王之王(国王们的国王),犹太人的雄狮”。因为在埃塞俄比亚,国王也是一种和一样的贵族头衔。总统也曾经在20世纪70年代加冕为皇帝。
采用单于,和蒙古采用可汗。越南的和君主对内自称皇帝,对中国则称国王。朝鲜在1896年后改为帝国,其国王也改称皇帝。中国皇帝年龄列表(以前的不算在内。其余约卅位生卒年份不可考)。
超过80岁的皇帝有五位:最长寿的是帝(89)、(86)、女帝武瞾(82)、(81)和(80)。需要指出的是,南越王赵佗活了大约103岁,很多人将他列为最长寿的皇帝。其实这并不正确,南越国只是汉朝的藩属国,对汉朝中央绝对服从。赵佗只是南越王,不是皇帝。
70岁到79岁的皇帝有12位:十国楚武穆王(79),(78)、十国前蜀高祖(72)、(71),三国(71),(71)、十六国高祖(71)、汉武帝(70)、(70)、(70)、李仁孝(70)、十六国高祖慕容德(70)。
60岁到69岁的皇帝有38位:(69),清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69),清帝爱新觉罗·旻宁(69),十六国(68),宋孝宗赵昚(68),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68),周帝吴三桂(67),十六国北凉高祖(67),(67),金世宗完颜雍(67),元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66),蜀汉后主刘禅(65),(65),(64),蜀汉昭烈帝刘备(63),唐德宗李适(64),李遵顼(64),(63),十六国高祖(63),(62),(62),清废帝(62),金太宗完颜晟(61),高祖(61),(61),十六国高祖(61),清帝爱新觉罗·颙琰(61),后梁太祖(61),明世宗朱厚熜(60),宋理宗赵昀(60)等。
50岁到59岁的皇帝有60位:宋太宗赵光义(59),(58),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58),宋宁宗赵扩(58),(57),宋钦宗赵桓(57),(56),(56),金太祖完颜旻(56).晋武帝司马炎(55),唐中宗李显(55),唐睿宗李旦(55),汉献帝刘协(54),齐武帝萧赜(54),陈宣帝陈顼(54),(54),宋仁宗赵祯(54),(54),晋简文帝司马昱(53),陈后主陈叔宝(52),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52),(52),(51),秦始皇嬴政(50),(50),隋炀帝杨广(50)等。
40岁到49岁的有55位:梁简文帝萧纲(49),汉景帝刘启(48),明仁宗朱高炽(48),梁元帝萧绎(47),(47),后主(42),明宪宗朱见深(41)等。
30岁到39岁的有63位:魏文帝曹丕(39),后周世宗柴荣(39),宋神宗赵顼(39),明光宗朱常洛(39),明宣宗朱瞻基(38),清帝爱新觉罗·载湉(38),明孝宗朱佑樘(36),魏明帝曹睿(36),宋英宗朱祁镇(36),明穆宗朱载垕(36),宋度宗赵禥(35),明思宗朱由检(35),帝爱新觉罗·奕詝(31),明代宗朱祁钰(30)明武宗朱厚照(30)等。
20岁到29岁的有50位:(24)、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24),明熹宗朱由校(23)等。
10岁到19岁的有28位:五代(19),五代周恭帝柴宗训(19),清帝爱新觉罗·载淳(19),晋穆帝司马聃(18),唐敬宗李湛(17),(17),刘辨(16),宋废帝刘子业(16),(12)等。
而十岁以下的娃娃皇帝有七位:九岁的宇文阐、八岁的刘缵、六岁的、三岁的北魏幼主元钊,两岁的刘炳才生下100天就登基、不满周岁就死去的刘隆,还有中国第一位女皇帝也不满周岁。
这些未成年就夭折的,不可能有所作为。然而,有些皇帝才几岁就登上皇位,一坐就是几十年,而且影响相当深远。在位时间最长的是清圣祖 61年
清高宗 60年,禅位之后又当了三年太上皇,仍大权独揽,实际统治中国63年零4个月,统治时间最长。
汉武帝刘彻和西夏仁宗皆为54年
西夏崇宗 53年
在位超过40年的有9位:辽圣宗(49)、(48)、(47)、(46)、(45)、(44)、(42)、(40)和蜀汉(41)。
在位超过30年的有19位:(37)、(38)、(36)、(34)、(34)、(34)、(33)、(31)、十国吴越王(31)、(31)、冉魏武王冉闵(30)、十六国成(30)、(30)、刘(30)等。
在位超过20年的有31位:(29),(28),(28),(27)、(26),(25),(25),(25),(25),(24),(23),(23),(23),(23),(22),(22),(21)、(22)等。
在位10至20年的有105位:(20),(18)(18),[清](18),[明](17),赵匡胤(16)、(16)、明武宗(16)(15)、(14)、[清](14)、(14)、[清](13)、天王(13)、[清](11)、(10)等。
在位不满十年的皇帝超过240位,其中五年以下的约两百位,在位九年有6位, 包括;八年有9位,包括刘、、、、、明等。七年有15位,包括、、、、陈后主、、、。六年有18位, 包括、魏文帝、、明穆宗、曹魏、吴帝孙亮、、、、唐中宗、、。五年有18位, 包括、、世宗。三年有29位, 包括五代后唐庄宗、、五代后周太祖。两年有39位,包括宋钦宗2年有41位。不满一年有41位,在位最短的皇帝是完颜承麟,从登基到仅有半天时间。很多皇帝登基时还在吃奶,下面是这些皇帝登上皇位时的年龄统计。
五代十国的马殷,76岁才登基,堪称大器晚成。 武则天67岁才登基;67岁自封周帝;三国刘备61岁才登基;汉高祖刘邦55岁称帝;58岁自封为中华帝国皇帝。
从统计数字看,51岁到60岁称帝者有25位;41岁到50岁称帝者有45位;31岁到40岁称帝者有63位;21岁到30岁称帝者有73位;11岁到20岁称帝者有93位;5岁到10岁称帝者有33位,五岁以下称帝者有11位。30岁以下登基的皇帝共计210位。
康熙八岁登基,做了61年皇帝,69岁驾崩。
宋仁宗十三岁登基,做了41年皇帝,54岁驾崩。
明神宗十岁登基,做了48年皇帝,58岁驾崩。
秦始皇13岁继承秦王位,39岁统一中国称帝,在皇帝位12年,50岁驾崩。
汉武帝16岁登基,做了54年皇帝,70岁驾崩。历史记载,每年的春耕季节,在一良辰吉日,皇帝要亲自耕田,以此重农劝稼,祈盼丰年。《》中,详细叙述了的皇帝“躬耕籍田于”的盛况。当时的管辖下的宛平、两县要提前一个月筹备这之大典,先寻找数十名德高望重的老年农民,进行礼仪培训!与此同时要准备耕牛及相关的农具,再选派200余人,搭建一座1000多平方米的耕棚,“”的土要用箩精心筛过以后,覆盖上沃土。到了正式庆典的那一天,教坊司的“优人”装扮成风、雷、雨、土地诸位神仙,儿童扮成农夫农妇,欢快地唱起庆祝的颂歌,民众手执农具排列两侧,等候圣驾光临。皇帝耕田时,左手执绒鞭,右手执金龙犁,前面有两名“导驾官”牵牛,两个老农协助扶犁,护驾左右的老农,名曰“帮耜臣”,就这样走三个来回,圣驾躬耕就算完事大吉了。然后,皇帝登上“”落座后,观看大臣们耕作,最后由顺天府官员播撒种子,老农随后牵牛覆土,一年一度的圣驾躬耕就全部完成了。扮成农夫农妇的小孩子们奉上稻、麦、豆等,祈盼皇恩普照,。此时皇帝还要接受群臣贺拜,并设宴款待三品以上的随从官员,赏赐在场的民众每人两个馒头和二斤肉。皇帝起驾回宫,众人拿着农具簇拥其后,走到为止,最后还要奖赏老年农民每人两匹布,其他人等是一匹布。至此,春耕庆典全部结束。用当代的话来说,皇帝作秀,让京城老百姓买单。一年之计在于春,“”尝试耕作,毕竟还是有积极意义的好事。宣谕,是古代颁布皇帝的诏令以示天下。早在明代,朝廷上下为了彰显对农业活动的重视,一年当中除腊月和正月外,每个月的第一天上午,,也就是京都的“请旨传宣谕一道”,率领辖属的宛平、大兴两县知县走出,来到承天门()前,向召集在此等候的两县代表人士“面谕”,告诫四海九州须勤务农时,精心耕作为要。这应该是皇帝每月颁发的兴农文件。农业劳作,老百姓自然清楚该怎样调度,而这年复一年,月月如此乏味的文告,既不能给民众带来实惠,又不具有约束力,还要兴师动众,以谢皇恩,这项活动反而成了老百姓的精神负担,难怪有的人称病缺席,有的人甚至“雇市井无赖充之,以应命”,这类人等站在承天门前聆听宣谕,真是莫大的讽刺。此情此景,皇宫中的帝王是不会知道的。《宛署杂记》作者沈榜在万历年间曾任过三年知县,他对此很无奈地写道,皇帝“深知稼穑艰难”,“每月必宣谕京兆”以达天下,还谆谆告诫百姓“民生在勤,勤之不匮”,此等生存大事却不被老百姓所理解,进而感叹到“谕之不从,民之愚也”。当时黎民百姓真心所想的是什么,已无从考查,普通人家生活的如何,书中没有正面的表述。但是,顺天府辖区内的人文地理、经济状况以及皇亲贵族的各类庆典、祭祀活动的消费,都有详细的记载。现举例说明,万历十二年宛平县的农民耕地有2935顷90亩,8年后减少为2865顷54亩,这70顷36亩农田是被皇室成员开辟占用了。还有,当时境内有的大小坟场多达141处,每年祭坟的供品及相关费用,需用白银985两,按规定“两县行银办”,也就是说,这要让两县的老百姓承担。以当时的物价,一两白银可买143斤白面,这么多的银两,完全可以够400人一年的口粮。这组数字和百姓“奈之何畏于宣谕”,发生在历史的同一时期,二者之间不一定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今天,我们在学习历史,认识历史的时候,也许会有所感悟,进而做出各自的解读。帝王的称谓中国古代帝王,皇帝、谥号、、年号之外,还有一些别称:
1.:皇帝的祖先。明朝规定,朝廷祭告宗庙,高祖以上概称皇祖。
2.:皇帝的别称。《·传》:“皇辟出者,皇,大也;辟,君也。大君出,盖谓至尊受命出为天子也。”
3.主:古代对国君的称呼。《·君臣》:“故国治而地广,兵强而主尊。”
4.主上:臣下对国君的称呼。《》卷二一四,曰:“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
5.主公:臣下对君主的称呼。《·蜀志·传》:“或谓诸葛亮曰:‘法正于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
6.主君:国君的别称。《·贵义》:“且主君亦尝闻汤之说乎?”
7.君:君主、天子。《·大禹谟》:“奄有四海,为天下君。”
8.君王:对帝王的称呼。《国语·吴语》:“今君王不察,盛怒属兵,将残伐。”
9.君人:指皇帝。《商君书·慎法》:“君人者不察也,非侵于诸侯,必劫于百姓。”
10.人主:人民的主宰,指君主。《商君书·慎法》:“人主莫能世治其民,世无不乱。”
11.:当朝皇帝已死的父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
12.先君:古代皇帝称其先代君王的称呼。《·邺风·燕燕》:“先君之恩,以勖。”
13.先后:先世皇帝的称呼。《·传》:“我既此登,望我旧阶,先后兹度,涟涟。”注:“先后,即先君也。”
14.先正:先代君长,已故的皇帝。《·缁衣》引逸诗云:“昔吾有先正,其且清。”注:“先正,先君长也。”
15.:前代皇帝的称呼。[唐]《忆昔》诗之一:“忆昔先皇巡朔方,千乘万骑入咸阳。”
16.先主:对开国君主的称呼。《》有《先主传》。
17.先公:对天子、诸侯祖先的。《国语·鲁语上》:“诸侯祀先王先公。”注:“先公,先君也。”
18.:古代的贤明君主。《·论人》:“此先圣王之所以知人也。”
19.大家:宫中近臣或后妃对皇帝的一种称呼。《·传》:“代宗立,辅国等以定策功,愈跋扈,至谓帝曰:‘大家第坐宫中,外事听老奴处决。”
20.大王:对国王的尊称。《·玄宗纪上》:或曰“先启大王。”
21.:古时天子的别称。[宋]《六官赋》:“伊六官之设也,所以经纶庶政,辅弼大君。’
22.大皇:对皇帝的尊称。《昭明文选·晋·陆机·》:“大皇既没,幼主莅朝。”
23.大庭:传说上古帝王的名称。《·胠箧》:“昔者容成氏、大庭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
24.、:对初死皇帝的讳称。《·安帝纪》:“大行皇帝,不永天年。”
25.圣、圣主、圣明主、圣上、圣君、圣明、:都是对皇帝的尊称。《东都赋》:“于是圣上赌之欢娱,又沐浴于膏泽。”
26.上:在上者,有时特指君主、皇帝。《礼记·王制》:“尊君亲上,然后兴学。”
27.:对当时皇帝的称呼。有时也称当今。《·》:“五世,隆在建元,外攘夷狄,内修法度,封禅。改正朔,易服色。作《今上本纪》第十二。”
28.上皇:上古的皇帝。郑玄《》:“诗之兴也,谅不于上皇之世。”
29.足下:战国前后,臣下对君主的敬称词。相传起于春秋时怀念介之推。《·燕一》:“足下以为足,则臣不事足下矣。”
30.万岁:古代臣民对王侯的祝贺之词,以后演变成皇帝的尊称。
31.陛下:秦以后专称皇帝为陛下。
32.孤、寡、孤寡、寡人、不彀:古代王侯的自称的谦词。《》:“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彀。”《》僖公二十三年:“楚王飨之,曰:‘公子若反,则何以报不彀?’”
33.寡君:人臣对别国称自己国家君主的谦词。《》僖公四年:齐侯曰:“岂不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彀同好何如?”对曰:“君惠憿福于鄙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34.国王:国王的称呼。亦是最高封爵。自汉至明一直沿用。
35.国主:国君、国王。《文选·〈〉》 :“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
36.帝、帝王:古代君王主的称号。如:。
37.:远古帝王的称呼。道家称有帝王之德而不必居帝王之位者为素王。儒家称为素王。
38.世主:国君。
39.:年轻的皇帝。《大唐新语》卷十一:“大渐,顾命裴炎辅少主。”
40.社稷主:国君的代称。《大唐新语》卷一:“昌言曰:‘太子有大功于天下,真社稷主,安敢妄有异议?’”
41.社君:对幼主的称呼。
42.元后:对天子或君主的称呼。后世又称帝王嫡妻为元后。
43.元首:君主。《谢门下侍郎表》:“臣弗获,居宠为忧,谨当承元首之明,竭股肱之力。”
44.元君:贤德的国君。《国语·晋语七》:“抑人之有元君,将禀命焉。”
45.嗣皇、嗣君、:继位的皇子。《礼记·下》:“践阼,临祭祀,内事曰孝王某,外事曰嗣皇某。”
46.驾、、车驾、御驾、圣驾、尊驾:原为皇帝车乘的总称,后来常用为皇帝的代称。《旧唐书·传》:“车驾频致播迁,朝廷渐加微弱,原其祸作,始自中人。”
47.万乘:皇上的代称。《·梁惠王上》:“,弑其君者,必有千乗之家。”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乗。故以万乘称天子。
48.乘舆:皇上的车舆,后亦代称皇上。《后汉书·传》:“乘舆且到,臣子当击牛醨酒,以待百官。”
49.皇舆:皇上的车舆,后亦代称皇上。《》:“岂余身之殚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50.真主:皇上别称,即所谓。《后汉书·传》:“常大悟曰:‘王莽篡弑,残虐天下,百姓思汉,故豪杰并起。今刘氏复兴,即真主也。’”
51.真人:皇上的别称。《史记·秦本纪》:“三十五年,始皇曰:‘吾慕真人,自谓真人,不称朕。’”
52.天子:君主。《礼记·曲礼》:“君天下曰天子。”
53.天王:殷周时天子只称王。春秋以后,一些诸侯例如楚、吴等相继称王,于是尊称周王为天王。后来泛指封建帝王。杜甫《忆昔》诗:“直来坐御床,百官跣足随天王。”
54.天颜:皇帝的容颜,代称皇上。
55.天囚:对皇上的蔑称。《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夫戴此失地之天囚,以为汉族之元首,是何异取罪人于囹圄而奉之为大君也。”
56.所天:帝王的别称。旧时又代指父亲和丈夫。《后汉书.梁竦传》:“(窦)宪兄弟奸恶继伏辜诛,海内旷然,各获其宜。妾得苏息,拭目更视,乃敢昧死自陈所天。”
57.小童:周代帝王居丧时的自称。《左传》僖公九年:“凡在丧,王曰小童,公侯曰子。”
58.冲人:皇上年幼即位者自称的谦词。
59.某祖:有大功的皇帝,死后的庙号。如:太祖,高祖 ,世祖。
60.某宗:有德的皇帝,死后的庙号。如,太宗,高宗,世宗。
61.:本为人名,后指皇帝已死的父亲。
62.上位:特指君位,帝位。《管子·牧民》:“故刑罚繁而意不恐,则令不行矣;杀戮众而心不服,则上位危矣。”
63.太上:本指远古帝王时代。《礼记·曲礼》上:“太上。”释文:“太上,谓三皇五帝之世。”后世尊称帝王为太上。
64.可汗:古代鲜卑、柔然、突厥、回纥、蒙古等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三世纪时最先用于。
65.单于:两汉时匈奴称其君长为单于。郎主:辽、金时期对北方君主的称呼。
66.人牧:国君的别称。即治理人民的人。《孟子·梁惠王上》:“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67.九重:原指宫禁,帝王之居处。《·九辩》:“君之门以九重。”后又代称天子。《旧唐书·宦官传》:“万机之与夺任情,九重之废立由己。”
68.朝廷:本来指皇帝接见臣下处理政事的地方,也用作中央政府和皇帝的代称。
69.明上、明皇:对皇上的尊称。
70.:后嗣君主。有些末代帝王习惯上也称后主。如后主、五代李后主。
71.:皇帝的代称。古时称王畿内都邑为县,所以又以县官为朝廷的代称。
72.:皇帝、朝廷的别称。胡三省:“西汉谓天子为县官,东汉谓天子为国家,故兼而称之。或曰: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故兼称之。”《喜罢郡》诗:“自此光阴为己有,从前岁月属官家。”
73.至尊:皇帝的代称。《》:“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棰拊以鞭笞天下。”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那时,人们对皇帝或尊长是不能直呼或直书其名的,否则就有因犯讳而坐牢甚至丢脑袋的危险。避讳常见的方法是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别的字来代替要避讳的字。这样一来,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不少把人名、地名或事物名称改头换面的奇怪现象。
比如:阴历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正月”,这是因为古代的皇帝都要在一年的第一个月里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并决定一年的政事。到了秦朝,由于秦始皇一月出生,取名“政”(同“正”),所以秦朝把“正月”改称“端月”。
秦始皇的父亲名楚,于是把楚地改为“荆”。
名雉,当时文书上凡遇雉字,均用“野鸡”二字代替。
汉文帝名恒,于是把恒娥改名“嫦娥”,把改为“”。
汉武帝名彻,汉初有个知名辩士叫,史书上就改称蒯彻为“”。
汉光武帝名秀,曾一度把秀才的名称改为“茂才”。
名庄,当时竟把《》一书改称为《严子》。
唐太宗名世民,就把中央之一的改为“户部”。
自封武曌,为避名讳把“诏书”改为“”。
宋仁宗名祯,蒸蒸馒头的“蒸”字就得改为“炊”字。
更有甚者,宋高宗名构,为避“构”字而牵及够、媾、购、遘……避讳的字达五十多个!中国与世界历史上首位皇帝:秦始皇嬴政,于公元前221年自称皇帝,后世统治者都以皇帝为自称。
最长命的皇帝:清高宗乾隆帝
实际统治时间最长:清高宗乾隆帝 爱新觉罗·弘历,63年零4个月
最短命的皇帝:东,年仅一岁就夭折。
即位时年龄最小:东汉殇帝刘隆,出生才100天。
在位时间最长:清朝康熙帝,跨61个年头。
在位时间最短:金末帝,即位仅仅半天就被杀死(还有一说只继位了一个时辰)。
最多的皇帝:司马炎,后宫佳丽达10000多人。
嫔妃最少的皇帝:明孝宗朱祐樘,只娶了张皇后一个,无其他妃嫔。
子女最多的皇帝:北,子三十二,女三十四。
长相最俊美的皇帝:,长相十足的美男子。在我国,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称“皇帝”始,到1912年最后一个封建皇帝溥仪在辛亥革命的枪声中宣布退位止,经历了2132年。 在这期间:
皇帝总数为494人。其中未在位、死后被追尊帝者73人。
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君主(单于、可汗、赞普)总数为251人。
历代农民起义建元、立国、称帝(王)者,约100人。
封建割据称帝者(如安禄山)。约有60人,还有一个“皇帝”袁世凯。中国皇帝包括正统朝代和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还有一些政变、夺权所建立的政权,再加上农民起义建立的政权,中国皇帝共有1000多位!
附:南越、东越、闽越、东瓯、匈奴、突厥、回纥(回鹘)、吐蕃、高昌、于阗、柔然、吐谷浑、渤海国(大震)、南诏(大蒙、大礼、大封民)、大长和、大天兴、大义宁、大理国(前理 、后理)、大中、东夏(大真)(以上不包括十六国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其中云南列朝自世隆以下【南诏(大蒙、大礼、大封民)、大长和、大天兴、大义宁、大理国(前理、后理)、大中】和东夏(大真)的君主称皇帝;南越(吕后时)、于阗(五代时)的君主一度称皇帝;南越、东越、闽越、东瓯、高昌、于阗、吐谷浑、渤海国(大震)作为中原王朝的藩属国,君主称王;匈奴的君主称单于;回纥(回鹘)、柔然的君主称可汗;吐蕃的君主称赞普。
十六国时期:汉赵、、成汉、前燕、后燕、南燕、前秦、、9个政权称皇帝,后凉、2个政权称天王,、西秦、、、西凉5个半独立政权称王。
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前蜀(907-925,之前是唐朝的蜀王)、后蜀(934-965,之前是后唐的蜀王)、吴(927-937,902-919年是唐朝的,919-927年称大吴国王)、南唐(937-958,之后是称国主)、闽(933-945,之前是、后唐的闽王)、南汉(917-971,之前是后梁的南海王)、的君主称皇帝,吴越、楚、南平3个半独立政权的君主称王。
说文曰:“皇,大也,从自。自,始也。者,三皇大君也。”“帝,谛也。王天下之号也。”皇帝之制,始于秦,始皇帝政制之,乃取三皇五帝之名。皇帝自称“朕”,其下皆称“陛下”。皇帝之言曰“谕”,皇帝之命曰“诏”。说明:以下凡加*号的,为。世界史上首位皇帝——秦始皇嬴政
三世皇帝嬴
太祖/(世称)
太宗/孝文皇帝
世宗/孝武皇帝
汉武帝刘彻中宗/孝宣皇帝
高宗/孝元皇帝
统宗/孝成皇帝
元宗/孝平皇帝
(。刘婴未称帝,仅为皇太子)
新/新//王莽
世祖/光武皇帝
显宗/孝明皇帝
穆宗/孝和皇帝
恭宗/孝安皇帝
敬宗/孝顺皇帝
威宗/孝桓皇帝
孝献(孝愍)皇帝
*太祖武皇帝
高祖/文皇帝(记载为)
烈祖/明皇帝
元皇帝/陈留王
汉烈祖刘备烈祖/昭烈皇帝/先主
仁宗/孝怀皇帝/后主
太祖/大皇帝
太宗景皇帝
末帝/乌程侯
*高祖/宣皇帝
*世宗/景皇帝
*太祖/文皇帝
世祖/武皇帝
中宗/元皇帝
肃宗/明皇帝
显宗/成皇帝
孝宗/穆皇帝
废帝/海西公
太宗/简文皇帝
烈宗/孝武皇帝
太祖/懿武帝
太祖/武昭王
太祖/武宣王
高祖/光文帝
烈宗/昭武帝
世祖/宣昭帝
太祖/武昭皇帝
高祖/文桓皇帝
高祖/武元王
太祖/文昭王
高祖/武宣帝
烈祖/景昭帝
世祖/成武皇帝
烈宗/惠愍皇帝
中宗/昭武皇帝
高宗/昭文皇帝
景宗/惠懿皇帝
世宗/献武帝
太祖/文成皇帝
高祖/武皇帝
太祖/文皇帝
世祖/孝武皇帝
太宗/明皇帝
太祖/高皇帝
世祖/武皇帝
废帝/郁林王
废帝/海陵王
高宗/明皇帝
高祖/武皇帝
太宗/简文皇帝
世祖/孝元皇帝
闵皇帝/贞阳侯
高祖/武皇帝
世祖/文皇帝
高宗/孝宣皇帝
炀皇帝/后主
太祖/道武皇帝
太宗/明元皇帝
世祖/太武皇帝
高宗/文成皇帝
显祖/献文皇帝
高祖/孝文皇帝(原名)
世宗/宣武皇帝
肃宗/孝明皇帝
殇皇帝(元诩之女)
敬宗/孝庄皇帝
废帝/长广王
烈宗/节闵皇帝
显宗/孝武皇帝/出皇帝
*高祖/神武皇帝
*世宗/文襄皇帝
显祖/文宣皇帝
世祖/武成皇帝
*太祖/文皇帝
世宗/明皇帝
高祖/武皇帝
高祖/文皇帝隋文帝杨坚
世祖/明皇帝/炀皇帝
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则天顺圣皇后//()
中宗/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
德宗/神武圣文皇帝李适[kuo]
顺宗/至德弘道大圣孝皇帝
/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
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
敬宗/睿武昭湣孝皇帝
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
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
宣宗/圣武献文孝皇帝
懿宗/昭圣恭惠孝皇帝
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
景宗/昭宣光烈孝皇帝/哀帝[zhù]
承天应运启圣睿文宣武皇帝
太祖 神武元圣孝皇帝(、)
末帝(朱友瑱、朱瑱、朱友锽)
太祖 武皇帝
庄宗 光圣神皇帝
明宗 圣德和武钦孝皇帝()
末帝(本名王从珂)
高祖 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
出皇帝/少帝
高祖 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
太祖 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
世宗 睿武孝文皇帝
太祖 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
太宗 孝武惠文皇帝
世宗 孝和庄宪皇帝
穆宗 孝安敬正皇帝
景宗 孝成康靖皇帝
圣宗 文武大孝宣皇帝
兴宗 神圣孝章皇帝
道宗 仁圣大孝文皇帝
恭宗 恭怀皇帝/
宣宗 孝康皇帝
德妃(,为,;期间遥奉为帝)
太祖 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宋太祖赵匡胤
太宗 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
真宗 赝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
仁宗 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英宗 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
神宗 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
哲宗 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
徽宗 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
钦宗 恭文顺德仁孝皇帝
高宗 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
*简宗 靖文元懿殇孝皇帝
孝宗 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圣武明圣成孝皇帝
光宗 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
宁宗 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
理宗 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
度宗 端文明武景孝皇帝
恭宗 孝恭懿圣皇帝
端宗 裕文昭武湣孝皇帝
怀宗 恭文宁武哀孝皇帝
*太祖 神武皇帝
*太宗 光圣皇帝
景宗 武烈皇帝
毅宗 昭英皇帝
惠宗 康靖皇帝
崇宗 圣文皇帝
仁宗 圣德皇帝
桓宗 昭简皇帝
襄宗 敬穆皇帝
神宗 英文皇帝
太祖 神圣文武帝
圣慈文武帝
至道广慈帝
兴宗 孝德帝
宪宗 宣仁帝
景宗 正康帝
宣宗 功极帝
神宗 天开帝
太祖 应乾兴运昭德定功仁明庄孝大圣武元皇帝()
太宗 体元应运世德昭功哲惠仁圣文烈皇帝
熙宗 弘基缵武庄靖孝成帝
废帝/海陵炀王
世宗 光天兴运文德武功圣明仁孝帝
章宗 宪天光运仁文义武神圣仁孝帝
宣宗 继天兴统述道勤仁英武圣孝帝
哀宗 敬天德运忠文靖武天圣烈孝庄皇帝
昭宗 定文匡武闵怀皇帝/末帝/后主
*太祖 法天启运圣武皇帝/
*太宗 英文皇帝
*定宗 简平皇帝
*宪宗 桓肃皇帝
世祖 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
成宗 钦明广孝皇帝/完泽笃汗
武宗 仁惠宣孝皇帝
仁宗 圣文钦孝皇帝
英宗 睿圣文孝皇帝
晋宗 致孝皇帝/泰定帝
兴宗 德孝皇帝/天顺帝孛儿只斤·阿刺吉八
文宗 圣明元孝皇帝
明宗 翼献景孝皇帝
宁宗 冲圣嗣孝皇帝
惠宗 宣仁普孝皇帝/顺帝
昭宗 武承和孝皇帝
太祖 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惠宗 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恭闵惠皇帝
成祖 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仁宗 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
宣宗 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英宗 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
代宗 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
宪宗 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
孝宗 达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武宗 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世宗 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穆宗 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
神宗 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
光宗 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
熹宗 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
思宗 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安宗 处天承道诚敬英哲缵文备武宣仁度孝简皇帝
绍宗 配天至道弘毅肃穆思文烈武敏仁广孝襄皇帝
文宗 贞天应道昭崇德毅宁文宏武达仁闵孝节皇帝
昭宗 应天推道敏毅恭俭经文纬武礼仁克孝匡皇帝
*太祖 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太宗 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
世祖 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
圣祖 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世宗 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高宗 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仁宗 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
宣宗 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
文宗 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
穆宗 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明肃毅皇帝
德宗 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
()12岁以下:
(8岁登基,21岁逝)
(9岁登基,14岁逝)
(2岁登基,21岁逝)
(10岁登基,27岁逝)
(100日登基,1岁逝)
(11岁登基,30岁逝)
(2岁登基,3岁逝)
(8岁登基,9岁逝)
(12岁登基,34岁逝)
(9岁登基,54岁逝)
(8岁登基,45岁逝)
(12岁登基,20岁逝)
(8岁登基,25岁逝)
(2岁登基,21岁逝)
(11岁登基,35岁逝)
(11岁登基,14岁逝)
(5岁登基,33岁逝)
魏孝明帝元翊(6岁登基,19岁逝)
魏幼主(3岁登基,3岁逝)
魏孝静帝(11岁登基,28岁逝)
(8岁登基,21岁逝)
(8岁登基,8岁逝)
(7岁登基,9岁逝)
(12岁登基,14岁逝)
(7岁登基,16岁逝)
(10岁登基,25岁逝)
赵隰(4岁登基,52岁逝)
宋端宗赵昰(7岁登基,10岁逝)
(7岁登基,8岁逝)
(12岁登基,61岁逝)
(2岁登基,21岁逝)
(8岁登基,27岁逝)
(4岁登基,58岁逝)
(9岁登基,9岁逝)
(7岁登基,7岁逝)
(9岁登基,39岁逝)
(10岁登基,57岁逝)
清世祖(6岁登基,24岁逝)
(8岁登基,69岁逝)
清穆宗(6岁登基,20岁逝)
清德宗(4岁登基,38岁逝)
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3岁登基,61岁逝)公元528年在位,谥号(、元氏) ,年号,在位不到一年。
公元653年在位,()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十月率众起义,自称“文佳皇帝”。
武则天公元690—705年,谥号,又称、、,次女,李治的皇后),年号:、、、、、、、、、、、、长安、,在位15年。
公元年(),年号,14年
注:公元528年,元诩被杀死,国不可一日无君,胡太后遂从后宫抱来一个女婴,假称是孝明帝之子,让女婴做皇帝,其父年号“”,不久胡太后为了避免被众人知晓此事,于是杀死该名女婴,另立之子为,是为北魏幼主。因此该名女婴在胡太后的操纵之下,匆匆登位又匆匆死去,故历史上连她的名字都没留下,一般可称“元姑娘”,胡太后之后匆匆给女婴加上谥号殇帝,所以北魏元姑娘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
,唐代梓桐源里人,巾帼女杰。因不满暴政压迫剥削百姓,于是在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十月率众起义,自称为“”。
:之(之女),公元1163年,仁宗病死,由于太子年幼,遗命耶律普速完;公元1164年,耶律普速完称制,改元,号承天太后,后由于公爹萧斡里刺和驸马的控制,耶律普速完皇帝,是为,不到几天,消息走漏,耶律普速完被杀,耶律直鲁古。耶律普速完谥号“承天太后”,她也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位女皇帝。中国帝王的坟墓开始称为“”,约从战国中期以后,首先出现于赵、楚、秦等国。《·》载:十五年经营。《》载:葬公陵,悼武王葬,孝文王葬寿陵。由此可见,这是君王墓称“陵”之始。因为当时封建王权不断增强,为表现最高统治者的地位,其坟墓不仅占地广阔,封土之高如同,因此帝王的就称为“陵”。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曹丕的皇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