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莲裕佛文化是正规的四川藏传佛教寺庙庙吗

您还未登陆,请登录后操作!
请问在佛教中莲花的意义是什么
中莲花的意义是什么?它代表着什么?又象征什么?哪位朋友知晓,请给讲一讲.
莲与佛教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莲”就是“佛”的象征。
当我们走进佛教寺庙时,便可到处看到莲花的形象。大雄宝殿中的佛祖释迦牟尼,端坐在莲花宝座之上,慈眉善目,莲眼低垂;称为“西方三圣”之首的阿弥陀佛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也都是坐在莲花之上。其余的菩萨,有的手执莲花,有的脚踏莲花,或作莲花手势,或向人间抛洒莲花(如天女)。寺庙墙壁、藻井、栏杆、神账、桌围、香袋、拜垫之上,也到处雕刻、绘制或缝绣各种各色的莲花图案。可见莲花与佛教的关系何等的密切。
莲花与佛教的密切关系,还表现在佛教将许多美好圣洁的事物,以莲花作比喻,以莲花为代表。在佛教故事中,佛祖释迦牟尼的母亲,长着一双莲花般的美丽清亮的大眼睛。佛祖降生时,皇宫御苑中出现了八种瑞相,其中最主要的一种瑞相,便是池中突然长出大如车轮的白莲花。佛祖降生时,在他的舌根上放射出千道金光,每一道金光化作一朵千叶白莲,每朵莲花之中坐着一位盘足交叉,足心向上的小菩萨。
佛教以莲为喻的词语,更是数不胜数。佛座称为“莲花座”或“莲台”;结跏跌坐的姿势,即两腿交叉、双脚放在相对的大腿上,足心向上的姿势,称为莲花坐势;佛教宣传的西方极乐世
莲与佛教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莲”就是“佛”的象征。
当我们走进佛教寺庙时,便可到处看到莲花的形象。大雄宝殿中的佛祖释迦牟尼,端坐在莲花宝座之上,慈眉善目,莲眼低垂;称为“西方三圣”之首的阿弥陀佛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也都是坐在莲花之上。其余的菩萨,有的手执莲花,有的脚踏莲花,或作莲花手势,或向人间抛洒莲花(如天女)。寺庙墙壁、藻井、栏杆、神账、桌围、香袋、拜垫之上,也到处雕刻、绘制或缝绣各种各色的莲花图案。可见莲花与佛教的关系何等的密切。
莲花与佛教的密切关系,还表现在佛教将许多美好圣洁的事物,以莲花作比喻,以莲花为代表。在佛教故事中,佛祖释迦牟尼的母亲,长着一双莲花般的美丽清亮的大眼睛。佛祖降生时,皇宫御苑中出现了八种瑞相,其中最主要的一种瑞相,便是池中突然长出大如车轮的白莲花。佛祖降生时,在他的舌根上放射出千道金光,每一道金光化作一朵千叶白莲,每朵莲花之中坐着一位盘足交叉,足心向上的小菩萨。
佛教以莲为喻的词语,更是数不胜数。佛座称为“莲花座”或“莲台”;结跏跌坐的姿势,即两腿交叉、双脚放在相对的大腿上,足心向上的姿势,称为莲花坐势;佛教宣传的西方极乐世界,比作清净不染的莲花境界,故称“莲邦”;《阿弥陀经》描写的西方极乐世界的情景是:“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池中莲花大如车轮。”故称佛国为“莲花国”;佛教庙宇称为“莲刹”。“刹”为梵语,即西方净土,以莲花为往生之所托,故称“莲刹”;念佛之人称“莲胎”,比喻住在莲花之内,如在母胎之中;佛眼称为“莲眼”,以青莲花比喻佛眼之好妙;胸中之八叶心莲花称为“莲宫”,即心中的莲花般的境界;释迦牟尼的手称为“莲花手”;僧尼受戒称“莲花戒”;僧尼之袈裟称“莲花衣,谓清净无杂之义;五智中的妙观察智称为”“莲花智”;称善于说法者为“舌上生莲”;谓苦行而得乐为“归宅生莲”;佛经《妙法莲花经》简称《法华经》,都是以莲花为喻,象征教义的纯洁高雅;东晋东林寺慧远大师创立的我国最早的佛教结社称为“莲社”;佛教净土宗主张以修行来达到西方的莲花净土,故又称“莲宗”。总之,莲与佛教结了不解之缘,佛教在很多地方都是以莲为代表,可以说莲即是佛,佛即是莲。
佛教为什么如此推崇莲花呢?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佛教产生于印度,印度地方气候炎热。荷花盛开于夏,给人们带来凉爽和美的享受。人们对于这种夏季暑热时盛开的美艳之花,自然十分喜爱,因此在印度的文学作品特别是民间流传的民间文学作品中,莲花都是美好、善良、圣洁、宽容大度的象征。这类故事非常之多,影响很深,如《莲花王子的故事》,便将道德高尚、善良、正直、奉行为王十法(布施、持戒、慷慨、正直、和蔼、自制、忌怒、忌杀、宽容和大度)的好国花比作莲花。《莲花王的故事》说莲花王为了拯救百姓的饥荒,他跳进恒河之中,变成一条大赤鱼,告诉百姓割他的肉吃,他的肉割了以后又生起来,这样坚持了十二年,他用自己的肉供养全国百姓,度过长达十二年之久的灾荒。《鹿母莲花夫人》的故事,说鹿母莲花夫人每走一步,脚后立即现出一朵美丽的莲花,她一胎生下五百个童男,个个都是俊美的大力士,均是保卫国家的英雄,因此鹿母莲花夫人成了能多生美男的象征。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主张废除古印度等级森严的制度,实行种姓平等,以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为了弘扬佛法,使广大群众能够理解和接受佛教教义,便以俗语传道。又迎合民众的爱莲心理,将莲喻佛,使得佛教能够迅速传播开来,信众广泛。
佛教以莲喻佛的另一方面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莲花的品格和特性与佛教教义相吻合。佛教是着重寻求解脱人生苦难的宗教,将人生视作苦海,希望人们能从苦海中摆脱出来,其解脱的途径是:此岸(人生苦海)——济渡(学佛修行)——彼岸(极乐净土)。即从尘世到净界,从诸恶到尽善,从凡俗到成佛。这和莲花生长在污泥浊水中而超凡脱俗,不为污泥所染,最后开出无比鲜美的花朵一样。
佛教的重要信条之一,是广爱博施。施予一切有生命者以慈悲。所谓慈悲,是指希望和帮助他人解脱苦难,获得快乐。慈心是希望他人得到快乐,慈行是帮助他人得到快乐;悲心是希望他人解除痛苦,悲行是帮助他人解除痛苦。佛教要求对于有生命者,不计善恶,不分人畜,都应施予慈悲。对种种恶行,都要容忍和宽宥,用慈悲心去帮助他们,感化他们,使之向善,成为善良之辈,结出善果。但严戒同流合污,要身处污浊的尘世而不为其污染,保持自己的洁净清芬。用来表达这种思想观念的最好不过的是莲花。
莲生在污泥之中,犹如人生在浊尘的世界,这自然要与污浊相处在一起,受许多邪恶污秽事物的侵扰,佛教称这些邪恶力量为“魔”。佛教要求人们不要受世间邪恶污秽(即魔)的侵扰和影响。莲花“出污泥而不染”,开出洁美的鲜花,确是最好的象征,因此佛经常常将莲性比佛性。《大智度论·释初品中户罗波罗蜜下》说:“比如莲花,出自污泥,色虽鲜好,出处不净。”《从四十二章经》说:“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花,不为污染。”所以拯救世界的梵天王是坐在千叶金色妙宝莲花上出生的。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都是坐在莲花之上,或手执莲花,表示佛是出自尘世而洁净不染的境界。
推崇荷花原因探析
111.73.1.*
莲花代表成功,在佛界意为修成正果.
122.237.209.*
呵呵 感觉上这才是莲花的真解
好内容,学习。感谢您提供!
NIRVANAninth
这个挺好 详细
随喜,阿弥陀佛!
随喜功德!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中药店有粉碎机,药店会免费为你粉碎。三七的确很坚硬,但并不是最难粉碎的药材。干燥后很脆,且纤维质又少,用豆浆机也能以粉碎。
大家还关注西藏佛教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西藏佛教
据《西藏王统记》《朵堆》等典籍记载,约于四千年前,象雄人辛饶·米沃祖师对过去原始本教进行了许多变革,创建雍仲本教,被称为西藏最古老的象雄佛法。辛饶·米沃祖师首先创造了象雄文字,并传授了“五明学科”:工巧明(工艺学)、声论学(语言学)、医学、外明学(天文学)和内明学(佛学)。古象雄文明就以“雍仲”的传播为主线而发展起来。[1]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室副主任栾建章曾撰文评价象雄文明及本教的历史意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要了解西藏文明,必先了解象雄文明;要研究西藏佛教,也必先研究本教。否则探究愈深,离真相可能愈远。”[1]
西藏佛教指西藏及其周围地区所信奉的佛教。又称藏传佛教,俗称。成立于西元七世纪左右。十三世纪后逐渐流传于北印度、、、蒙古、、苏俄布里亚特与等地。
西藏佛教在教义、教团组织及行仪上,以印度的末期发展而来,有融合显、密二教的倾向。以修习因乘的显教进而修习果乘的为理想。亦即将视为密教的入门。在戒律上西藏传承说一切有部律,并发展出专属于行人的。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室副主任栾建章曾撰文评价古象雄文明及的历史意义: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要了解西藏文明,必先了解文明; 要研究,也必先研究。否则探究愈深,离真相可能愈远。”[1]
公元7世纪,兼并统一西藏各部落,建立强盛的,西藏正史开始书写。而近几年考古发现纷纷证明:
才是西藏文明真正的根。[1]
作为印度佛教传入西藏以前的先期文化,古的痕迹贯穿于西藏的方方面面。“从生产到生活,从民俗到信仰,处处都有象雄文化的影子。比如祭山神、转山等宗教活动仪式,都源自象雄文化。[2]
对于古象雄文化来说,要使其“活起来”,无法绕过一部全景式反映古象雄文明的百科全书——《象雄大藏经》。然而长期以来,因其缺乏汉译版本,致使我国对象雄文化的研究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相比之下,国外对象雄文化的研究和重视程度已走在前面,催促着我们去挖掘和梳理这一宝藏。[2]
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白庚胜认为,《象雄大藏经》汉译工程不仅将解密雪域高原的古象雄文明,还将揭示古中国与古印度、古波斯,甚至与古希腊之间文明及文化互相影响、融合的历史[2]。
据汉文和藏文典籍记载,(事实上是部落联盟),史称羌同、;在7世纪前达到鼎盛。《藏族人口史考略》一文记载,根据军队的比例,象雄人口应不低于1000万。后来,逐渐在崛起,到公元8世纪,彻底征服象雄古国。此后,渐渐消失。西藏本土古老佛教的文献被专家称为“象雄密码”。《吐蕃王统世系明鉴》记载:“自聂赤赞普至墀杰脱赞之间凡二十六代,均以本教护持国政。”而当时的古象雄文字,主要用于本教经书典籍的书写。[1]
据《西藏王统记》《朵堆》等典籍记载,象雄人祖师对过去原始本教进行了许多变革,创建本教,被称为西藏最古老的。辛饶·米沃祖师首先创造了象雄文字,并传授了“五明学科”:工巧明(工艺学)、声论学(语言学)、医学、外明学(天文学)和内明学(佛学)。古象雄文明就以“雍仲本教”的传播为主线而发展起来。[1]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重点课题“古象雄文明探源”暨古象雄佛法大藏经汉译工程于日在北京启动。汉译工程不仅仅将解密雪域高原的古象雄文明,还将探源古中国与、,甚至与古希腊之间文明及文化互相影响、融合的历史。[1]
从公元七世纪印度佛教传入吐蕃以后,印度佛教与本波佛教之间各自互相吸收了许多对方的内容而各自得到了发展,因为印度佛教与本波佛教在信仰的本源上是完全一致的。印度佛教大量吸收了本波佛教的内容,使其能够更深入地根植于当时的社会并逐渐发展成为了现代的“藏传佛教”[3]
“雍仲本教”是幸饶弥沃如来佛祖(释迦牟尼佛前世“白幢天子”之师)所传的如来正法。雍仲本教的《甘珠尔》其实就是藏族一切历史、宗教和文化的滥觞与源头,是研究藏族古代文明的极其珍贵的资料,这也是任何藏文化研究者都无法绕过的一块重要领域。2013年7月,“”大藏经汉译工程已经被列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重点科研课题。[3]
史料记载,公元7世纪,当唐朝文成公主携带释迦牟尼12岁等身佛像和佛经远嫁之时,后者已迎娶了彼时国公主李图曼,当时松赞干布的祖辈皆尊崇国教。[1]天赤七王是指吐蕃王统的第一代至第七代赞普。因他们的名字中均带“赤”字而得名。因为历代都修习——,此七王因具有断证功德,便以彩虹之光为道登成就(即大圆满),故称为天赤七王。[4]
天赤七王基本情况主要业绩宗教信仰聂赤赞普传说中聂赤赞普本是天神的儿子,后降临人间。根据《雍布拉康志》、《迪乌宗教源流》等藏文史籍的记载,聂赤赞普出生在西藏波密,因相貌古怪、性格刚烈,被家庭放逐,当他游历到雅砻河谷时,结识了12名代表当地各部落利益的苯教徒(西藏原始宗教),并被推举为王。1、开始了悉补野王统世系;2、在位期间,蔡弥穆杰和宗弥恰嘎担任他的神师,创建了西藏历史上的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3.根据部分本教史的记载,聂赤赞普在位期间,还创建了“索喀尔雍仲拉孜”和“青瓦达孜”宫,本教得到了发展。
雍仲本教穆赤赞普聂赤赞普和南穆郁之子就是穆赤赞普,古辛居览恰,建有神堂阔玛尼琼。“穆”字显然是母系姓氏。《强玛》说:”(聂赤赞普)之子穆赤赞普成就学业,修行觉悟往波斯等地译经,从象雄请来一百一十八位大德创建经堂三十七所。他是个狂热的教徒,他不仅大力扶持本教的传播,而且师从请自的本教大师南喀囊巴多坚,在拉日姜托山苦修本教密宗,终于取得大成就,因而他也是本教中上“十三王统成就者”之一。穆赤赞普时代,本教律宗得以发展。雍仲本教丁赤赞普穆赤赞普在一百零八岁时,跟妃子萨蔓丁丁玛生一子,称丁赤赞普。公元前967年他的上师由角尔门噶担任,为祭祀而修建的庙堂是科玛羊则。
勤修雍仲本教之六本得到正果,依修行之果,幻化为光体逝入法界,即成就。雍仲本教索赤赞普丁赤赞普跟妃子索萨曼生一子,称为索赤赞普。他的上师是角尔奥噶,修建庙堂是郭罗郭却。勤修雍仲本教之六本而得到正果,依修行之果,幻化为光体逝入法界,即成就。雍仲本教达赤赞普索赤赞普跟妃子达尔萨象雄玛生一子,称为达赤赞普。古辛(本教国师)为策米松曼,建有神堂索波琼拉。勤修雍仲本教之六本得到正果,依修行之果,幻化为光体而逝入法界,即成就。雍仲本教德赤赞普达赤赞普跟德拉噶姆生一子,称为德赤赞普。他的上师是达巴木青,修建庙堂是雍仲拉则。勤修雍仲本教之六本得到正果,依修行之果,幻化为光体逝入法界,即身成就。雍仲本教思赤赞普德赤赞普跟思拉噶姆生一子,称为思赤赞普。他的上师是角尔夏噶,修建庙堂是科玛日让。勤修雍仲本教之六本得到正果,依修行之果,幻化为光而体逝入法界,即身成就。雍仲本教[4]
可以朗达玛王之灭法为界,
⑴前弘期︰西藏在未传入印度佛教之前,原本盛行。本教远在印度佛教传入西藏之前,早已在雪域高原广泛传播,是西藏人民最重要的精神信仰。在七世纪之前,藏地象雄地区的所有天文学家、教育学家、译师、医师、卦师、算命师、风水师、以及有文化的学者等等都可称为“本波”,当时的所有文化和宗教信仰都可称为“本教”。“本教”实际上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宗教信仰,而是藏族同胞族的文化体系、哲学思想、、民风民俗、民族精神和社会教育。[5]
“雍仲本教”(简称本教)起源于古(现西藏阿里地区)冈底斯神山一带古象雄佛法发祥地冈底斯神山,是以显、密、大圆满的理论为基础,以皈依三宝为根本,济世救人,导人向善,有着自己圆满成佛窍诀的佛陀教育,也是中国西藏最古老的佛法,至今已有一万八千年的历史。辉煌鼎盛的古象雄文明就是以“雍仲本教” 的传播为主线而发展起来的。由于古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雍仲本教” 就是以人为 “本”,将一切有情众生都作为普度的对象,令世人破迷开悟、断障除惑、解今生来世之苦、获得究竟圆满解脱的。
“本教” 创造了很多个藏文化的最初,例如生活民俗、、天文历算、藏医、藏文、宗教信仰、政教制度,以及歌舞绘画艺术等等,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为藏文化和藏传佛教的源泉![5]
七世纪中叶,吐蕃王国赞普松赞干布(Sron%-btsan-sgam-po)娶尼泊尔尺尊(Bhr!kuti)公主与唐朝文成公主。因而传来印度、尼泊尔系佛教及中国佛教。当时松赞干布王以拉萨为中心,建立布达拉宫,并为二妃各立大昭寺和小昭寺,供奉佛像,以便于人民修福礼拜。又遣贵族子弟留学印度,制作文字、文法,翻译佛典。佛教乃渐兴起。
到王(Khri-sron%-lde-btsan)时,请印度的寂护及上师入藏。寂护带来中观宗论书,宣扬中观佛教。莲华生带来陀罗尼与真言经轨,弘传密教,此为西藏密教的滥觞。故一般亦以莲华生上师为宁玛派(Rnim%-ma-pa)初祖。王又建立桑耶(Bsam-yes)寺,延寂护为亲教师,开始度藏人出家受戒,成立僧伽制度。尔后亦遴聘印度僧莲华戒(Kamalas/i^la)等人从事译经。其中,莲华戒更以中观的立场,与在该地弘布禅宗的唐僧摩诃衍(Maha^ya^na)论诤而获胜。从此印度中观宗成为西藏佛教的主流。佛教在此时可谓已具规模。
九世纪初惹巴巾(Ral-pa-can)王即位。王下令改定西藏语,统一译语,新译多数经论,校勘已译佛典,编纂译经目录。又规定‘七户养僧’制。并由僧人裁决朝政。一切行政制度亦以经律为准则,对于侮慢三宝者且处以重刑。尔后信奉苯教的朗达玛(Glan%-dar-ma)王继位,镇压印度佛教,禁止译经,焚毁多数佛典,破坏寺院,令僧侣还俗。此时僧徒多避难国外,佛教一时衰微,史称‘朗达玛灭法’。至此为止,前弘期佛教乃告结束。
总观此期佛教是以王侯贵族为中心,并在彼等之保护下发展,并未渗透于民众生活之中,故可称为‘王朝佛教’。若就性质而言,由于具显教主义立场,在教理上重视戒律,故亦可视为以比丘为中心的学术佛教。
⑵后弘期︰十世纪末,佛教复兴运动于西藏西部萌芽,尔后随大量密教经典的翻译逐渐完成,佛教乃分成显乘、密乘二门。当时一般习佛者多重密轻显,重师教而轻理论。十一世纪印度超戒寺僧阿底峡(Ati^s/a)入藏后,佛教之盛达到颠峰。此师通晓显密二教,强调独身与严格的戒律,尝着《菩提道灯论》以阐明修习次第,并论述显密教义之并不相违。且大力弘扬大乘教法,培育众多弟子,组织成重视显教的噶当派(Bkah!-gdam-pa),而与当时结合新旧密乘的宁玛派(Rn~in%-ma-pa)相抗衡。尔后噶举派(Bkah!-brgyud-pa)、萨迦派(Sa-skya-pa)、希解派、爵南派、格鲁派(Dge-lugs-pa)等均受其影响。上述诸派之中,萨迦、噶举二派曾与世俗权力密切结合,互争权势,流弊日深。于是后起的宗喀巴(Btson-kha-pa)乃发起改革运动,宣扬恪遵戒律,提倡般若中观与秘密金刚乘的融合。并着《菩提道次第》及《密宗道次第》,以确立其学说。又重视以显教为中心的密教教学,乃使当时教风丕变。不仅所创立格鲁派成为日后西藏佛教的主流,而且,该派的达赖、班禅二大活佛转世系统,更主宰西藏的政教大权。西藏佛教由于流传区域、修行仪式及传承系统等不同,从十一世纪中叶开始逐步形成各种宗派。
⑴宁玛派︰又称红帽派、红教。以莲华生为初祖。此派组织松散,缺乏严格的制度。教徒重密轻显,且可娶妻生子。教法内容不一,各有传承。但以大圆满法为究竟法门。根本密典为十八部怛特罗。然一般之所奉行只有文殊身、莲花语、真实意、甘露功德、金刚橛事业、差遣非人、猛咒诅詈、供养世神八部。为西藏佛教各派中,历史最久远的一派。主要道场有多吉扎特寺、敏珠林寺、噶陀寺、佐钦寺、白玉寺等。另外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希腊的雅典、法国的卡斯特朗市等亦建有此派寺院。此派自民初以来,在汉地即颇为盛行。民初的诺那活佛、曾在美国弘法的陈健民、已故的敦珠仁波切及其弟子刘锐之等人,皆属此派。
⑵噶当派︰为仲敦巴(H!brom-ston)所创,其理论与实践基础系来自阿底峡的《菩提道灯论》。主张以显宗为主,但不排斥密宗。修习次第强调先显后密。其后此派并入格鲁派。根本道场为热振寺。
⑶噶举派︰俗称白教,为马尔巴(Mar-pa)所创,富密教色彩。主要学说是月称派的中观见,最重视大手印传承。强调以苦修而求达到‘万有一味’、‘怨亲平等’、‘染净无别’的境界为其特色。有达薄噶举、噶玛噶举、主巴噶举、止贡噶举等支派。其中,噶玛噶举派更获法国承认其宗教地位,而设立二十八个法轮中心。此派为系统最多,传播最广的一派,主要寺院有墨竹工卡的止贡寺与四川德格的八蚌寺等。民初以来,此派在汉地弘法的名师有贡噶活佛等人。又由于张澄基译出此派名著《密勒日巴全集》等书,及噶玛噶举之名师多人曾来台湾弘法,因此二十世纪末期之二十年间,此派在台湾之弘法活动颇为频繁。
⑷萨迦派︰俗称花教。为在家居士贡却杰布(H!khond kon-mchog-rgyal-po)所创。教主采家族世袭制,为氏族教团的典型。至五祖八思巴时获元世祖封为帝师,执掌西藏政教大权。元末,其地位由噶举派所取代,仅保有萨迦一地的控制权。此派特别崇尚道果教授。全盛时在蒙古、西康、西藏等地皆有寺院。尔后寺院相继没落,只有著名的四川德格贡钦寺留存。二十世纪末期之二十年间,也有若干名师到台湾弘法。
⑸格鲁派︰又称黄帽派、黄教、新噶当派、新教,为宗喀巴所创。此派吸收噶当派的教义,并主张僧侣须严守戒律。提倡显、密二宗并重,强调显密兼修和先显后密的修行次第。以中观哲学与《现观庄严论》为教义根本。在传承方面则采用活佛转世制度。达赖与班禅,为两大活佛,一主前藏,一主后藏。分地区弘法。其后受清廷拥戴,成为西藏地方的执政教派,达赖喇嘛也成为西藏之政治与宗教领袖。此派之根本道场有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札什伦布寺、布达拉宫等。1949年西藏暴动之后,达赖十四世及其支持者流亡到印度达姆沙拉,此派之重心乃转至印度。然在中国大陆,班禅十世则被中共政权扶持为此派之宗教代言人。1989年,班禅逝世,其转世灵童寻觅已知为确吉杰布。俗名坚赞诺布。日,在拉萨大昭寺的佛祖释迦牟尼像前,通过金瓶掣签,并经国务院批准,被确认为十世班禅转世灵童真身。
如今西藏佛教普受英、法、德、俄、日、印等国学者所重视。在台湾,西藏佛教于民国三十九年(1950)初传,当时传法者除格鲁、萨迦二派外,几乎以汉族在家居士为主。其中较著名者有屈映光、吴润江、申书文、刘锐之等人。弘法地点多集中于北部地区。大约从民国七十一年(1982)开始,众多西藏僧侣应信徒之邀前来传教,乃促使其规模与日俱增,并迅速遍及全台。其中尤以噶举派最受台湾信徒所欢迎。
◎附一︰法尊〈西藏前弘期佛教〉
西藏前弘期佛教就是西藏佛教发展的前一个阶段。西藏古典著作如布顿《佛教史》、伦主《佛教史》、童祥《青史》、《西藏历书引言》、《藏王纪》等书,都说前弘期始于松赞干布时代,终于惹巴巾末年。但诸书所载这两个人的生卒年代,出入很大。今据中国古史《新唐书》所载松赞干布王妃唐文成公主入藏的年代(641),再参酌西藏的古典著作,松赞大概生于西元七世纪初。根据惹巴巾在位时,在拉萨所立的‘汉藏和盟碑’的年代(823),惹巴巾的卒年不会早于这个年代。《布顿史》和《伦主史》都说他的卒年是841年,当比较可信。因此,可以认为‘前弘期’约始于七世纪中叶至九世纪的前半,前后约二百年。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时期︰
⑴松赞干布时期(初兴佛教)︰松赞干布以前的西藏,境域狭小,至松赞干布,才扩张疆土,统一了青藏高原各部落,逐渐强大起来。如《新唐书》说︰‘其地东与松茂嶲接,南极婆罗门,西取四镇,北抵突厥,幅员万余里,为汉魏诸戎所无也。’
传说松赞以前,松赞既征服诸部落,扩大疆土,为与邻国往来和治理民众颁布法令的需要,松赞干布派遣贵族子弟到克什米尔学习,其中端美三菩提学声明学,回藏地后制成藏文字母和文法,并着了《八部论》,解释藏文的用法。
松赞以前,西藏只有一种古老的信仰,名为本教。天赤七王都修习——雍仲,此七王因具有断证功德,便以彩虹之光为道登成就[6]。
松赞干布派人到锡兰请来蛇心旃檀的十一面观音像,又往印度和尼泊尔交界处请来诃利旃檀的观音像(此像现仍供在布达拉宫),作为供养修福的对象。
松赞干布初娶公主,携来不动佛像、弥勒菩萨像、度母像等(不动佛像现供在小昭寺,弥勒像等现供在大昭寺)。后娶唐朝文成公主,又携来释迦佛像(相传为佛在世时所铸造,现供在大昭寺正殿中)。
松赞干布又使尼泊尔塑像匠人,按照松赞自己的身量,塑一尊观音像(现供在大昭寺北厢殿中)。
为供奉诸圣像,便于人民修福礼拜,尼泊尔公主建筑了大昭寺,文成公主建筑了小昭寺,松赞干布又建伽刹等十二寺于拉萨四周各要地。此外,又建筑了许多修定的道场。各寺所供的圣像很多,有释迦、弥勒、观音、度母、颦戚佛母、光明佛母、妙音天女、马头金刚、甘露明王等。
当时翻译经典的人,汉人有大天寿,藏人有端美三菩提、达摩廓霞、拉垄金刚祥,印度人有孤萨惹、商羯罗,尼泊尔人有尸罗曼殊等。
当时翻译的经典,有《宝云经》、《观音六字明》、《阎曼德迦法》、《摩诃哥罗法》、《吉祥天女法》。又有《集宝顶经》、《宝箧经》、《观音经续》(二十一种)、《百拜经》、《白莲华经》、《月灯经》。有说亦曾翻译《十万颂般若经》。
藏地以前没有一定的法制。松赞干布时代,依佛经所说的十善戒,制定法律︰斗殴的处罚,杀人的抵偿,盗窃的加八倍罚款,奷淫的断肢体而流放,欺妄的割舌。又制十六条社会伦理法︰⑴敬信三宝,⑵修行正法,⑶孝敬父母,⑷恭敬有德,⑸敬重尊长,⑹交友以信,⑺利益国人,⑻心性正直,⑼景慕贤哲,⑽善用资财,⑾以德报恩,⑿秤斗无欺,⒀不相嫉妒,⒁不听妇言,⒂和婉善语,⒃心量宽弘(《西藏王臣史》,《藏王纪》所说略异)。
总之,在这一段时期,藏地才开始有佛教,建筑寺庙,创造文字,翻译经典;同时也制定了法律,教育民众,使西藏民族逐渐强盛文明起来。所以藏地史书都说松赞干布是观音菩萨化身,特为饶益藏地人民而现国王身的。
⑵赤松德赞时期(建树佛教)︰松赞干布后,芒松芒赞(亦作芒垄芒赞,即松赞干布之孙)、都松芒波结两代,虽然继承祖先的遗训奉事佛教,不过对于佛教事业,非但没有新的建树,而且由于多次兵灾,将释迦佛像封闭在大昭寺左厢秘室中,松赞干布所建的布达拉宫也毁于兵火。赤德祖赞即位后,起初原为其太子绛刹拉闻请婚于唐朝。等到金城公主到藏时,绛刹拉闻已死,只好嫁赤德祖赞,以后生下赤松德赞,大弘佛教。金城公主到藏后,问知文成公主带到西藏的释迦佛像闭在暗室,急命人请出,供在大昭寺正殿;又将尼泊尔公主请来的不动佛像,移到小昭寺供奉。
赤德祖赞想绍继祖先弘扬佛教的遗规,曾派使臣往底斯山迎请佛密和佛静二大论师。二师未肯到藏。赤德祖赞又遣使到唐朝和于阗迎请宏法大师和经典,并建立拉萨喀扎等寺,安置各处请来的经典和大德。
此时译经的,有账迦牟拉廓霞、娘若那鸠摩罗。从汉文译成的有《百业经》、《金光明经》及历数、医学等书籍(布顿《佛教史》)。这时的僧众,有汉僧和于阗僧;藏民虽已信仰佛教,但还没有人出家。
赤德祖赞的臣属中,信佛的固然很多,但也有不信佛教的。他们中间还有掌握重权能左右朝政的人,如舅氏仲巴结及达扎路恭等,不过慑于赤德祖赞的威严,还没有明目张胆地反对。
赤德祖赞去世后,仲巴结便借口过去几代藏王的短寿,和国家的兵连祸结,将这些事情都归罪于佛法。又编造许多谎言,诬蔑释迦佛像为引祸根源,把像埋在地下,后又移到芒域。改大昭寺为屠场,拆毁赤德祖赞所建的喀扎寺和真桑寺。驱逐修行佛法的信众,各地来的僧人也都遣回原籍。此时赤松德赞年幼,不能自主朝政,只好听凭仲巴结摆布。藏地尚未长成的初期佛教,就遇到这样一场摧折。
西藏民间,原已盛行雍仲本教。松赞干布虽曾制定法令,教人民学习佛经;但臣下和民间,仍有信奉本土雍仲本教而反对印度佛教的。后来经过芒松芒赞、都松芒波结、赤德祖赞三代,似乎都没有加以禁止。
赤德祖赞曾派臣下桑希等到内地学佛法。桑希临回藏时,遇着一位高僧,授给他《金刚经》、《十地经》(有作《十善经》)、《稻秆经》等三部经,并且向他说︰‘藏王已死,王子年幼,那些不信佛法的臣下,正在破坏先王法制,毁灭佛法。此时回到藏地,没有佛教事业可作。你等到王子大了,把这三部经呈上,并须请萨贺国的静命来藏弘法,那时佛法才能光大。’桑希等请回汉文经书千余卷,到藏时正遇着灭法,就把经书藏在钦朴石崖中。
赤松德赞渐长,阅读前代诸王史籍,知道祖先弘扬佛教、建立法制的事迹,深为信乐,就与诸臣筹商复兴佛教的事宜。桑希以为时机已到,就把藏在钦朴的汉文佛经取出,呈进藏王,并为略述大意。藏王听了很欢喜,就教桑希同汉人梅玛果、迦湿弥罗人阿难陀共同翻译。但此事为仲巴结所反对,并怪桑希多事,把他贬到芒域。史书上说一些信佛法的人,为了保护桑希,送他到芒域避难。
静命到藏后,在龙粗宫中安居四月,为藏王等讲说十善业、十八界、十二因缘等法门。当时雷击玛波日,洪漂庞塘宫,瘟疫流行。不信佛教的人,就说是弘扬佛教之过,请藏王停止弘法,民间喧攘不安。藏王请问静命,静命说须请莲华生来才能止息灾害,自己也就暂回尼泊尔。藏王又派赛曩等去迎请莲华生。莲华生到藏后,适灾害止息,才又接静命回藏。
藏王打算建立桑耶寺,先与臣民商议,大家都赞同,就请莲华生加持地基,请静命仿印度飞行寺规模绘成图样。中分须弥峰、十二洲、日月二轮,外有垣墙围绕,四角建四舍利塔,四门立四碑。藏王三妃,又各建一殿。从762年壬寅奠基,至766年丙午落成(据《藏王传》等说,布顿说是787年丁卯奠基,799年己卯落成)。完工后又请静命、莲华生开光,举行盛大庆祝法会。
767年丁未从印度迎请说一切有部持律比丘十二人到藏,以静命为亲教师,开始度西藏人出家受戒。最初受戒七人为︰宝护、智王护、宝王护、善逝护、遍照护、龙王护、天王护(七人的名字有多种不同的记载),称为七觉士。此后复度官民子弟三百余人,出家受戒;选拔优秀的学习梵文,造成译经的人才。
此时翻译经典的,印度人有静命、无垢友、佛密、静藏、清净狮子等诸大论师,西藏人除初出家的七人外,有法明、虚空、宝军、无分别、释迦光等诸大译师,广译三藏教典。又请密宗大德法称论师,传授瑜伽部金刚界、大曼荼罗等灌顶。又请迦湿弥罗国大德胜友、施戒等,传授戒法,又请汉僧传授参禅修定。此时,对于佛教,尽量吸收,不论大小、显密、禅教、讲修,兼收并举,故可称为前弘期的极盛时代。此时所译典籍,据辰年在登噶宫所编《目录》(此目录布顿《佛教史》和伦主《佛教史》都说是赤松德赞时所编。布顿《佛教史》并说︰先编《登噶目录》,次编《钦朴目录》,再编《庞塘目录》。〈经论大藏目录序〉中说,牟底赞薄时,先编《庞塘目录》,次编《登噶目录》,未说《钦朴目录》何时所编)的记载,密教方面除无上瑜伽部,显教方面除《阿含》经类及一部分《中观》、《因明论》外,其余的显密经论,大体上都具备了。旧派所传的一部分无上瑜伽部经论,也是由无垢友等传来的,可能因为当时只是秘密传授,故未编入目录内。
此时所传的戒律,是根本说一切有部。为防止部派纷争,藏王曾明令制定,不许翻他派的律典。此时大乘教典,唯识宗的已很完备。但因弘传佛法的主要人物,多是中观宗的大德,如静命、莲华戒,就是中观顺瑜伽行派(世俗中不许有离心外境,胜义中许一切法皆无自性)的创始人,莲华生、无垢友、佛密等也都是中观宗人;所以,此时的见解,都是属于中观宗的。在赤松德赞末年,息灭顿渐的争端后,又曾明令宣布,只许学静命所传的龙树的中观见,修十法行与六度行,不准学顿门的见行。
总之,赤松德赞时,才开始有西藏人出家受戒,建立僧伽制度,广译经论,讲学修行。佛教的真正规模,此时才算完备。又在耶巴、钦朴等处,建立专修道场。后来阿底峡曾赞叹说,此时西藏佛法之盛,就是印度好像也比不上。
⑶惹巴巾时期(发扬佛教)︰赤松德赞死后,牟尼赞普与牟底赞普先后继位,绍承父业,仍弘佛法。尤其在牟底赞普时,建立金刚界寺,请无垢友等论师,遍照护等译师,将父兄两代未译完的经论尽量翻译(据伦主《佛教史》和《藏王纪》所记,此时还有莲华戒等论师,龙王护、宝胜等译师),三藏教典此时就很完备了。
赤松、牟尼、牟底诸王时,一面虽尽力弘扬佛法,一面也常以武力征服邻近的其他民族,尤其与唐朝,时而和好,时而战争。直到惹巴巾时代,由诸佛教大德从中调停,在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唐朝与西藏才达成和议,建立了和盟碑,战事才停息。
惹巴巾深信佛教,护持十善法制。因见前代静命、智王、漾娘桑、桑希·得瓦廓喀结其主、阿难陀等译出的典籍,有许多名词是西藏不通用的,又有从汉地、于阗、印度萨贺等处译来的,名词多不一致,学习极为困难;故请胜友、天王菩提等,依据大小乘教义及声明诸论重新整理,务令义理无误,名词统一,便利修学。又将大小乘教各种名词,详加审定,汇为专书,使后来译经者有所遵循。倘有必须设立的新名,须将该名词的训诂和定名的理由,详细注明,呈报译经院、讲经院,转呈藏王批准,编入目录内,以便通行。关于密部典籍,尤其无上瑜伽部,未经藏王批准的,不许随意翻译。所译三藏教典,在礼敬文上加以区别︰凡属律藏的,‘敬礼一切智’;凡属经藏的,‘敬礼一切诸佛菩萨’;凡属论藏的,‘敬礼曼殊室利童子’。读者一看礼敬文,就知道属于那一藏。对于戒律,还是只弘一切有部,不许弘译他部,以免争端。
惹巴巾由于深信佛法,对于每一个僧人,各分配给七户居民,供给他的生活,使他能专一修行。每逢斋僧法会,惹巴巾先把自己的头巾敷地,请僧众在上边走过,然后顶戴。所有大小朝政,皆请决于高僧;所有行政制度,也都以经律为准则。下至通用的度量衡器,都依照经论改制。对前代所建的寺院,都善加修葺,并新建札喜格培寺。以恭敬三宝、奉行十善教育人民。对于侮慢三宝的,处罚特重。他这样做,对于佛教虽是极端尊崇,但在臣民当中,不免引起一部分人的嫉忌和反感,朗达玛的灭法,也就因此而起。
从松赞干布时代创制统一藏文,翻译佛经,至惹巴巾时代整理译典,广事讲修,都属于西藏佛教的前弘期。这一时期内,西藏的佛教,可就教典文献和见修行证两方面总结一下︰
⑴教典文献︰此时所译的教典,大小、性相、显密、大体都已完备。今依《登噶目录》,略举如下︰
{1}大乘经典,分六类︰
(a)《般若经》类,有《般若十万颂》等大小十六种。
(b)大方广类,有《佛方广经》等大小七种。
(c)《大宝积经》四十八品(原书四十九品,抽出第四十六品编入《般若经》类)。
.d各种大乘经,有《贤劫经》等大小一六七种。
(e)大经类,有《大集经》等九种。
(f)从汉文转译的,有《大般涅槃经》等大小二十四种。
{2}小乘经︰《正法念住经》等大小三十九种,又《集法句》等论著七种。
{3}密咒续︰《不空罥索经》等及注疏四部共十八种(其中只有事部和行部,缺瑜伽部和无上瑜伽部)。
{4}各种陀罗尼一0一种。
{5}名号︰有《佛及菩萨百八名经》等九种。
{6}赞颂︰有《不可思议赞》等十八种。
{7}愿文︰有《回向愿王》等十二种。
{8}吉祥颂︰有《大吉祥颂》等七种。
{9}律藏︰有《根本说一切有部十七事》、《毗奈耶》并诸注释大小三十一种。
{10}大乘注释︰有《般若十万颂大疏》等五十二种(内有《般若经》、《深密经》、《三摩地王经》、《宝积经》、《十地经》等的注释),又有从汉文译出的《解深密经大疏》等八种。
{11}中观宗论︰有《中论》等三十三种。
{12}禅修类︰有《修次第论》等八种。
{13}唯识宗论︰有《瑜伽本地分》等四十一种。
{14}各种大乘论︰有《集菩萨学处论》等三十一种。
{15}小乘论︰有《俱舍论》等九种。
{16}因明类︰有《观业果论》等二十五种。
{17}藏王等撰述︰有《圣教正量论》等七种。
{18}已译未校的︰有《般若四千颂》及《念住经》二种。
{19}未译完的︰有《中观精研论》及《释》等九种。
从第一类至第八类属于经藏,第九类属于律藏,第十类以后属于论藏。又第三、第四两类属于密教,其余都属显教。小乘经律论大小乘共学,其余都属大乘。唯识宗的经论,已很完备。中观宗的经论,除月称的论疏外,很多都有了。这个目录中所载的密部典籍虽只有事行两部;但在赤松德赞时,已曾请印度密宗法称,传授瑜伽部灌顶。又有无垢友、施戒、遍照护、吉祥积等,已翻译《集密意经》、《幻变密藏》、《黑茹迦格薄》等无上瑜伽部密法多种。所以这一段时期,显密方面的教典,可以说都大体具备了。
⑵见修行证︰这一段时期中,从印度请来的译经大德,多系中观见;因此,这一期西藏佛教的见解,主要是中观正见,即‘说一切法皆无自性’的见解。一切法无‘自性(孤立不变而实有的自体)’而‘有(存在)’的原因,即是‘缘起’(依赖条件而生灭,即一定的事物必依一定的条件才能生起,条件不具备就不能生起)。宇宙万有,世出世间一切因果,乃至证解脱,成菩提,皆依‘缘起’而有,亦皆自性空,就是缘起性空的中观见。由深信世出世间因果道理,而严持净戒,依戒修定,由定发慧,就是三增上学。依中观正见和三增上学所引起的身语行为,就是正语、正业、正命的十法行和六度等正行。三学乃至六度等,就是所修的行。由此修行,发小乘心的,所证就是四沙门果;发大乘心,经三阿僧祇劫,圆满福德智慧二种资粮,所证就是无上正等正觉。
以上是就显教说的。在密教方面,如佛密所传的事部和行部,法称所传的瑜伽部,都是在中观正见和发大菩提心的基础上,传授灌顶。受灌顶后,严守各部的三昧耶戒,进修有相瑜伽的增上定学,和无相瑜伽的增上慧学,由此而得出世间各种悉地。如无垢友所传的无上部密法,就是现在西藏佛教的旧派。此派判佛法为九乘︰⑴声闻乘,⑵独觉乘,⑶菩萨乘,说这三乘属于显教,名共三乘,是化身佛所说。⑷事部,⑸行部,⑹瑜伽部,说这三部名密教外三乘,是报身佛所说。⑺大瑜伽部,⑻阿耨瑜伽部,⑼阿底瑜伽部,说这三部名无上内三乘,是法身佛所说。此派说自派所传即后三乘密法,尤偏重于阿底瑜伽(即如今流传的大圆满教授);说一切众生现前离垢的‘空明觉了’,即大圆满。意谓生死涅槃一切法,皆本具于此‘空明觉了’之中。由了知此心性本来无生无灭,具足一切功用;安住在这种见解上,远离一切善恶分别,渐次消灭一切无明错觉;最后证得永离一切戏论的究竟法界,就是修此教授所证的果德。
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7]桑耶寺建成于公元779年,由王赤松德赞(公元755-797年在位)西藏佛教艺术主持兴建,印度高僧静命大师设计。寺的主殿高三层,下层为藏式建筑,中层仿汉地样式,上层则采用印度梵式建筑。各层内供奉的佛像,也分别是吐蕃、汉和印度人的形貌。主殿以外,建有偏殿、译经场、僧舍、佛塔等。寺建成后,静命大师亲自剃度了七名贵族青年为僧,史籍称他们为“七觉土”,藏族人出家为僧的制度,便始于此。桑耶寺被称为西藏佛寺之祖,它的建立,是外来的印度佛教战胜当地本土宗教的标志。
雍仲本教是古代藏族人民的一种名叫“本波”的原始佛教,起源于古老的民间自然崇拜。本教认为宇宙分为天、地和地下三界。居于三界的神分别称为“赞”、“年”和“鲁”。此外,地下和地面还住着各种精灵和魔怪。人必须警奉这些神、怪,融就会招致灾祸。在印度佛教未传入或初传入藏族地区之前,雍仲本教是占统治地位的信仰。公元7世纪初,地处中游南部的悉补野部第三十三代首领(公西藏佛教祖像元617-650年)先后兼并了西藏地区诸部,统一了全境,建立起吐蕃王朝。他发现与带有原始平等制残余色彩的本教教义相比,佛教的经律教义和严密的组织,对于巩固新生的王室统治更为有利。于是,他毅然排除各种阻力,将印度佛教引入吐蕃。他派人从印度等地迎请僧人,命人翻译了《宝云经》等二十一部经卷。又先后同笃信佛教的尼泊尔和唐文成公主联姻。公元七世纪,印度佛教传入吐蕃,印度佛教与雍仲本教之间各自互相吸收了许多对方的内容而各自得到了发展。印度佛教与雍仲本教在信仰的本源上是完全一致的。印度佛教大量吸收了雍仲本教的内容,使其能够根植于当时的社会并逐渐发展成为了现代的“藏传佛教”。[3]公元815年,热巴坚(公元815-836年在位)继任藏王之位,他继续兴佛,重用僧侣。两派的斗争又一次激化。崇本的贵族权臣将藏王身边信佛的大臣、王妃、王子,一一除掉,最后将热巴坚缢死,拥立其弟达玛(公元838-842年在位)为藏王。达玛即位后,大肆灭佛,命令各地毁寺焚经,强迫僧人还俗,于是传佛大师纷纷外逃,佛教势力一度趋向衰落。从松赞干布兴佛至达玛灭佛,约两个世纪,藏史学家称这段时期为西藏佛教发展史上的前弘期。
公元842年达玛被一名僧侣刺死,吐蕃奴隶制政权崩溃,奴隶和平民暴动遍及全境。自此西藏地区陷入了漫长的分裂局面,社会缓慢地向封建制度发展。直至公元978年以后,佛教才在一些新兴的扶植下逐渐复兴,并形成了许多教派和教派支系。主要有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以及影响最深远的格鲁派,另外还有几个小派。藏史学家把公元978年以后,佛教再度兴起,形成教派,称为佛教发展史上的后弘期。至此,一种具有西藏地区特色的佛教(亦称藏传佛教或喇嘛教)形成。
在藏传佛教的教派中,不单单是宁玛派,连噶举派、萨迦派、格鲁派也都在运用着 “本教” 中的世间本教仪轨,包括、医学、天文、历算、招财、招寿、替身仪轨、烟供等等,“本教”仅仅在烟供、荟供、火供等方面的各种仪轨就超过了五百多涵,其内容也非常广泛丰富。[3]格鲁派由藏族僧人(公元年)创立。“格鲁”意为“善律”,该派寺院组织严密,主张僧从严寒,学经遵循次第,因而名声渐播。又因这一教派的嘈嘛头戴黄色僧帽,所以也称为“黄帽派”或“黄教”。格鲁派禁止僧侣娶妻生子,宗教首领采取噶举派首创的“转世”办法承继,从而形成达赖和班禅两大转世体系。和一世班禅额尔德尼都是宗喀巴的弟子,延嗣至今达赖世系已传至第十四世,1989年逝世的为第十世。格鲁派的形成,标志着西藏佛教已发展到极盛时期。这时西藏出现了全民信教的局面,境内寺庙遍及大小村庄和牧场。据1737年统计,仅格鲁派寺庙就有3477座,僧侣316230人。在格鲁派众多的寺庙中,最著名的有(1409年建)、哲蚌寺(1416年建)、(1418年建)和札什伦布寺,这便是西藏地区著名的格鲁派四大寺院。四大寺中,甘丹、哲蚌、三寺皆建于拉萨市郊,唯札什伦布寺位于后藏日喀则市。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藏传佛教寺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