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定风波苏轼翻译》体现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定风波》课堂实录
广东省佛山第二中学 冯叶芬
【课程分析】
苏轼一生经历坎坷。二十岁中进士,之后仕途多舛,走过了一条曲折艰险的人生道路。苏轼真的是历尽苦难,完成自我的一个诗人,他屡遭贬谪与磨难,一生走过一条极其曲折艰险的人生道路,但他从未消沉绝望过,而是在历尽苦难中完成自我,实现了一种真正的超脱。任何挫折、不幸都不能在精神上击垮他,战胜他。在坎坷的境遇中,苏轼就是苏轼,他摆脱了精神上的苦闷与压抑,在事业上终于成就一番作为。他所到之处,都积极为民众办实事,处处留有&政声&。在杭州疏浚西湖,修建苏堤;在海南他又建医院、学校等。在文明创作上,他的最优秀诗篇都是在贬谪中写就的。
苏轼的词是宋词发展的一座里程碑。这个旷世奇才,完全成就了一派豪放天然、飘逸豁达的词风,对人生的富泰穷通充满了谅解,表现出一种&成固欣然,败亦同样有所作为&的胸怀,这应当是人生境界的一个新的拓展。我们走近苏轼,不仅要欣赏他的豪放词风,更要学习他在困难坎坷面前的豁达的心胸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定风波》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在赏析这首词时,既要引导学生欣赏他的文采之美,更要学习他在困难坎坷面前的豁达的心胸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坎坷路上,他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坎坷的境遇。这不仅是一篇具有极高的文学审美价值的作品,也是一篇具有极高的精神审美价值的佳作。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思想活跃,部分学生有自己的主张和看法,学生间合作交流、共同探讨的风气较浓厚,语文的基础还是不错的,但学生表现自己的热情还不够,所以,组织课堂教学的侧重点设置在通过以情激和恰当的问题诱导,使他们积极思考、发现问题,主动获取知识。高二的学生对于苏轼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学过他的几篇作品,相信本课的学习难度不会太大。但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人生阅历尚浅,对人生逆境与困难的认识不足,缺乏磨难意识的教育。从学生的人格教育与长远发展考虑,有必要以典型的人物的美好的精神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以达到&文以载道&的目的。
【设计思路】
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这对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终生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往往来源于教师是否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同时,新课标指出,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这点与探究式学习方式是一致的。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创设情境,向学生渗透互相合作的意识,让他们懂得在学习上只有互相帮助,合作交流,才能共同进步。探究式学习注重把探究成功的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去。因此,在课堂中要始终贯穿着&观察-思维-迁移&三个层次要素的依次展现,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为此,在教学中,我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与精神,本着&自主、探究、合作&的基本理念,设计了以&整体感悟、鉴赏探讨、拓展运用&三个认知层次为线索的学习形式,创设教学情境,始终营造一种支持学生学习的宽容、轻快、积极的心理氛围;用带有感情反复的&诵读&触发学生的体验,整体感悟词作意境;然后从学生自己感受到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入手,结合文本,诱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由表及里的感受词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感悟词人独特的人格魅力,让学生在不断深入的思考中,获得知识和精神的双重财富。同时在原来讨论的基础上,引入几段体现苏轼对我们产生影响的高考作文片段,进一步体会苏轼的人格魅力,并进行写作练习和知识拓展迁移。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词。
2、学会抓住关键词句,分析体会诗词中寄寓的感情。
3、以创作反映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培养面对挫折的勇气。
【教学流程】
一、入情朗诵,整体感知
1、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课件投影:
回忆所学过的苏轼的作品,哪些名句反映了他面对人生挫折时的乐观豁达?以此体会苏轼的人生态度和人格魅力。
设计意图:
唤醒学生的知识积累,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简要实录:
学生先是分小组讨论了一会儿,气氛热烈,争先恐后地谈出自己所知道的苏轼面对人生挫折时的乐观豁达的名句。
多媒体展示:任尔东南西北风老夫聊发少年狂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回首想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2、知人论世,走近词人:
课件投影: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祜二年(1057)进士及第,宋神宗熙宁年间历任杭州通判、密州知州、徐州知州、湖州知州。以作诗讪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元由v年间,调任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杭州知州、颍州知州。不久又以写文章讥斥朝廷的罪名被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接着再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治所在今海南儋县)安置。1100年被赦北归,第二年病死于常州。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文学家。诗、词、散文都有突出的成就。诗,他是北宋四大诗人之一;散文,他是&唐宋古文八大家&的佼佼者。而他最富于开创性的艺术贡献是词的创作。在宋词的发展史中他具有开疆拓土之功。
此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同年,他还创作了闻名于世的两赋一词。
这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官至黄州的第三年,他偏居荒野,躬耕自乐。是年春,诗人至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设计意图:
所谓知人论世,只有了解了作者生平思想及创作背景,学生才能更好的走近作者,走近词人的内心世界。
简要实录:
学生都对苏轼的生平与思想比较了解,在老师诱导时不时有学生说出自己已经知道的苏轼的事情,如东坡多次被贬谪,还有东坡肉,东坡在西湖的政绩等。
三、反复诵读,整体感悟
1、反复诵读:
课件投影:
请收藏到:
更多本课教学资料
中考 高考名著
新学网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从《定风波》看苏轼的人生态度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易发表网提供各学科期刊论文下载、毕业论文...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
从《定风波》看苏轼的人生态度
试读已结束,如果需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你可能喜欢语文特级教师肖人翔工作室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
苏轼《定风波》课堂实录
上传: 汪春娇 &&&&更新时间: 17:54:21
师:余秋雨在他的《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中说,苏轼成全了黄州。确实,苏轼一生中有很多重要的作品,而他的最重要的作品几乎都是在黄州时期写出来的,这其中有前后《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还有大家学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中,苏轼站在长江边上,面对奔腾的大江,想到了历史上的风流人物,他想到了谁呢?
生:周瑜。
师:他想到了周瑜这位年少有才而且早早就建立了卓越功勋的年轻将领。想到自己已经早生华发,但是至今仍然功业未成,有了壮志未酬的感慨,所以他说&人生如梦&。那么,苏轼留给我们的印象就是一个在那里哀叹、满腹愁情的文人吗?难道这就是豪放派的真正风格或者是豪放派风格的全部吗?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苏轼的另外一首创作于同一年的词&&《定风波》。
师:首先,我把这首词给大家朗诵一遍,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个作品。(教师范读,学生鼓掌)谢谢大家的掌声。我想如果大家对这首词的理解更深入一点,你们会比我读的更棒。接下来就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首词。思考一个问题: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读完之后请一位同学来回答。
(学生自由诵读,思考)
生1:这首词主要是写苏轼遇雨后的感叹。
师:说得很好,能不能说得更具体一点呢?我提示一下,一件事情应该有时间、地点、经过等等。
生2:大体上的经过就是苏轼与一些人同行,在途中遇雨,和他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他一个人有与众不同的感觉,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词。
师:刚才这位同学的回答抓住了这首词前面的&序&的内容,词前小序大体上告诉了我们诗歌写作的背景。序中写的故事在词作中有没有体现出来呢?刚才我们说苏轼和一行人到沙湖,去干什么呢?
生4:看田。
师:你从哪里得到的答案呢?
生4:注释中讲的。
师:很好。读一首诗词,小序和注释我们都不能忽略。作者到沙湖买田,买田干嘛?注释中还有两个字&&&终老&,&终老&是什么意思呢?
生:养老,安享晚年。
师:对,作者到沙湖看田,准备买田养老,结果在回来的路上碰到了雨。词作中,哪里写到了雨呢?
生:&穿林打叶声&说明下雨了,雨下得挺大。
师:那么何以看出众人皆狼狈,&余独不觉&呢?
生:&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吟啸且徐行&。
师:不惧风雨,在风雨中吟诗长啸,何等洒脱啊!这里我们围绕词作前面的序大体上了解了一下这首词的基本内容。可是,有一个问题,苏轼写这首词,仅仅是因为在半路上遇雨,然后雨过天晴,所以通过词来表现自然界的风雨变化吗?(生:不是)如果不是,那么他到底为什么要写这首词,他要表达什么呢?下面请大家再仔细诵读这首词,把你的疑问找出来,然后再就你的问题和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我希望大家可以出声朗读。
(生出声自由朗读,然后互相交流、讨论)
师:我看大家刚才刚才讨论得很热烈,很多同学不仅提出了一些问题,而且写下了自己的见解,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5:我想知道下片的第一句&料峭春风吹酒醒&中的&酒醒&是不是有两层意思。词中好像没有提到他喝过酒,他是真的喝过酒还是有什么别的引申意义?
师:我也看到很多同学把这个&酒&字给圈出来了,请一位同学来说说他的见解。
生6:我觉得可能是说他没有从以前的生活中清醒过来,这次遇到雨过天晴的天气,他豁然开朗重新看到了希望的意思。
师:那你能不能回答刚才那位同学的问题?
生6:我觉得他应该是没有喝酒,&醉&是形容他此时的心情。
师:他有一种如醉如梦的感觉,是不是?
生7:我还有一个问题,&同行皆狼狈&,为什么苏轼&独不觉&?
生8:在古诗文里面,&酒&往往和愁联系在一起。苏轼在被贬黄州之后,感到非常惆怅,所以他可能就喝了一点酒,但是现在他看到这种天气,心情开朗了,他也想通了,所以酒就醒了,我觉得应该就是这个意思。
生9:我认为&余独不觉&是因为在这首词中&雨&象征着仕途的坎坷,随着雨的逝去,冲走了苏轼的烦恼,雨过天晴象征着人生从头再来。让我不解的问题是,&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为什么作者这样说?还有,&回首向来萧瑟处&是否不仅是他回头看雨,而且是看他以前的经历什么的?
师:很好,解决了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刚才那位男生关于酒的见解,大家赞同吗?他被贬黄州之后,借酒浇愁,有没有这个意思呢?(生赞同)有可能有,是不是?苏轼酒量不大,稍许喝酒就容易醉,况且古人习惯上借酒浇愁,所以我觉得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下面请大家继续提出问题,发表见解。
生10:他以前在官场上做事的嘛,被贬以后才清醒的意识到自己是不对的。在官场上做的不是他想要做的事情,所以现在有一种如醉方醒的感觉。
生11:我认为&谁怕&表现了他对于仕途坎坷的坦然自若的人生态度。
师:同学们很聪明,把风雨和作者坎坷的仕途联系起来了,鉴赏一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他所生活的时代,这叫什么方法?对,这就是&知人论世&。这是鉴赏诗歌的一个重要方法。
生12:我觉得&谁怕&表现了作者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生13:我认为酒醒仅仅就是酒醉醒来。他们一行人外出,朋友在一起喝点酒很正常,酒后遇风吹醒而已。
生14:我想问一下,这首诗写的是苏轼和他的朋友到沙湖买田,他们买田的时候难道还带着酒吗?这里面是不是还有什么引申的意思?
师:难道买田之前要喝酒吗?如果大家读过苏轼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甚至其他的一些诗文,我们就会知道苏轼是一个爱喝酒的人,所以林语堂说他是一个&酒量不大但是饮酒成瘾者&。古代的文人喝酒是常见的现象,来到黄州惊魂甫定的苏轼,酒可以去消解内心的忧愁。所以我不太赞同把喝酒作什么引申的理解。
生15:&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句话好像给人很平淡的感觉,虽然他说不怕&雨&,但是雨过天晴他应该是心情舒畅的,可他又为什么说&也无晴&呢?
师:确实,没有雨了,好像还说得过去。可明明&山头斜照正相迎&,怎么能说&也无晴&呢?请大家继续说说你的看法。
生16:我觉得&也无风雨也无晴&深层意思是苏轼被贬之后,他那种能超越荣辱得失坦然自若地面对生活、不因被贬而改变自己的人生态度,能冷静的看待自己的生活。
师:这位同学抓住苏轼的思想进行了分析,很好。
生17:我认为这要联系上文来理解。&回首向来萧瑟处&,说明他原来遭受了一些坎坷;&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首先是对当时环境的描写,同时也说明他内心不再在乎这些坎坷,表现出了一种坦然自若的态度。
师:请大家看看注释⑦对这句话是怎么解释的。书上解释的意思是&风雨的天气和晴朗的天气是一样的,没有差别&。这在现实生活中,在物质世界里能能一样吗?(生:不一样。)肯定不一样,对不对?如果一样就不会出现&同行皆狼狈&了。那是什么没有差别呢?
生:心中没有差别。
师:对,在心中没有差别,那就是不在乎这些风雨。我也有一个问题,上片中说&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还有,下片中说&归去&,归向何方呢?
生18:我认为是归于自然。
生19:我觉得他是希望重新回到朝廷,自己的仕途也雨过天晴。
师:大家赞同哪一个说法?(学生沉默)请注意我们刚才说到的一个问题:作者苏轼到沙湖干什么?
生:买田终老。
师:就是说他准备在这里安享自己的晚年。那么他还寄希望于重新回到朝廷吗?显然不是!所以,我觉得&归去&一词不能理解为回到朝廷。
生20:&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蓑&可以解释为他的才华,&烟雨&的意思是官场上的坎坷。整句应该是说他空有一身才华,但是历经坎坷,壮志未酬,没有什么成就。
师:这种解释看起来很有道理,大家觉得如何呢?
生21:我认为&烟雨&就是指他人生中的那些坎坷。无论他的人生困难有多大,遇到的坎坷有多少,他都不会因此而感到失落,而是坦然自若的面对。
师:我本人赞同这种说法。我有一蓑在身,任凭那平生的烟雨淋湿。他把他所有的坎坷都比喻为&烟雨&,可以这样解释吗?可是他身上有蓑衣吗?不是&雨具俱去&了吗?
生:心中有&蓑衣&。
师:那么他心中的蓑衣是什么呢?
生:理想、人生态度。
师:什么样的理想,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呢?
生22:我觉得苏轼有一种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他在遇到雨之后,同行&皆狼狈&,而他却能&不觉&,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一面。这也暗示着此时虽然被贬,但是仍然对生活充满了积极的情绪,他在沙湖买田,希望在此安度晚年,生活有一个新的开始。
师:说得很好。现在我们总结一下这首词。词中多次写到了雨。首先写到了&&
生:大雨,&穿林打叶&之雨;
生:&一蓑烟雨&;
生:最后说&也无风雨也无晴&;
师:对。前者写的是眼前自然界中的雨,后者写的是人生中的风雨,最后写的是他心灵的天空无风无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有什么样的情怀,持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呢?
生:积极、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师:好,下面请大家试着把这首词背下来。
(生自由背诵,然后请一名学生背诵,最后全班齐背。)
师: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这首词,学习了怎样去鉴赏一首诗歌,大家都很自觉的运用了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我们认识到了苏轼旷达的一面,可以说,这就是苏轼之为苏轼的最重要的原因。有人说,&心有东坡词,世上无难题&,苏轼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生活选择,当我们的生活遇到困难和挫折甚至走入绝境的时候,我们可以怎样的生活。
(教师宣布下课。)(宜黄一中汪春娇)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轼 定风波 此心安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