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天下三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潇洒的仇人这么多

4发现相似题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转载)
岳阳楼为岳阳城西门城楼。它屹立洞庭湖畔,枕巴山,瞰洞庭,挹长江。登楼远眺,湖光山色,尽收眼底。李白有诗:“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魏允贞诗曰:“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岳阳楼自古与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其建筑艺术、风采神韵、文化内涵,可称古今名楼之冠。
(一)岳阳楼大观岳阳楼建筑精美,风格独特,气势雄伟。三层,飞檐,盔顶,木结构。高达25.35米,平面呈长方形,宽17.2米,进深14.6米,占地251平方米。楼中四根朱红楠木大柱冲天而立,直贯楼顶。楼顶覆盖黄色琉璃瓦,造型奇伟,曲线流畅,陡而复翘,宛如古代武士的头盔,名叫盔顶,在我国现存古建筑中独一无二。盔顶下的如意斗拱玲珑剔透,斗拱正中“岳阳楼”匾额,为郭沫若手书。
岳阳楼始建于何时?清以前修志皆谓“莫详其始”。清同治《巴陵县志》始据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巴丘“郡城乃鲁公(肃)所筑”之说,推测“岳阳楼或曰鲁肃阅军楼”。后人多采此说。也有研究者持异议,以为鲁肃当时为横江将军,驻守巴丘,说鲁肃始修城楼(谯楼)可,而谓其修阅兵楼则不可。
两晋、南北朝时,巴丘城先后改建为巴陵县城、巴陵郡城,巴丘城楼也改称巴陵城楼。南朝诗人颜延之在《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一诗中,描写了当时登临城楼的壮阔绮丽的风光。
至唐朝,巴陵郡改为岳州,巴陵城改为岳阳城,巴陵城楼也就叫做岳阳楼了。岳阳楼的扩建、定名及其声名远播,始于盛唐张说。张说(667-730),字道济,又字说之,洛阳人。历世唐武后、中宗、睿宗、玄宗四朝。武后时,因忤权贵,流配钦州(今广西钦州)。
玄宗时,召为中书令,封燕国公,后迁为相州(今河北成安、广平等地)刺史。开元四年(716)贬守岳州。张说长于文辞,与许国公苏并称为“燕许大手笔”。贬岳州时,张说已年近半百,饱经风霜,乃借扩修岳阳楼,以寄情消愁。岳阳楼之名可能即定于此时;岳阳者,以其在天岳山之南也。楼成之后,张说“每与才士登楼赋诗,自尔名著”,以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著名诗人相继登临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
岳阳楼名闻天下,还是在滕子京重修,范仲淹作《岳阳楼记》以后。
滕宗谅,字子京(991-1047),河南府(今洛阳)人,与范仲淹同为大中祥符进士,曾擢天章阁待制。因其负才尚气,崇尚改革,为众忌嫉,故屡遭谪徙。庆历三年,因遭诬陷而被降知岳州。在任三年后,调苏州,卒于任所。滕子京虽愤郁满怀,却励精图治,岳州上任后,筹办三件大事:一是维修南湖紫荆堤,并筑偃虹堤,以防御洞庭湖波涛冲击,欧阳修曾有《偃虹堤记》赞之。二是兴办郡学,以造就人才。三是重修岳阳楼。他以张说为表率,寄情托志于山水土木之间。他在给范仲淹的《求记书》中写道:“天下郡国,非有山水环异者不为胜,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他赞叹:“君山、洞庭杰杰然为天下之特胜。”可惜原有楼台不甚宏丽,不能足称江山之美。因此第二年便开始重修岳阳楼,新修的楼台“增其旧制”,规模宏大,极为壮观。滕子京又认为:“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成著。”于是请名家作《洞庭秋晚图》,连同《求记书》一并寄好友范仲淹。范欣然命笔,遂有《岳阳楼记》传颂千古。
以后元、明、清各代诗人名家,为岳阳楼留下优美诗文四百六十余篇,岳阳楼因之成为一座不朽的“诗文楼”。
在一千余年间,岳阳楼几经兴废,历尽沧桑,有史可查的修葺共三十余次。每次圯毁之时,“则波横巨浪,冲击其下,迁客骚人矫首而太息”;每次重建之后,“则层檐飞阁,巍焕于其上,文人才士登眺而徘徊。”保存到现在的岳阳楼,是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所建的。1983年至1984年,在保持原有建筑艺术和历史风貌基础上,采用现代技术对岳阳楼进行了重修,同时改建了周围“南极潇湘”、“北通巫峡”、“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四座牌坊,刷新了“怀甫”、“三醉”、“仙梅”三座辅亭。楼内陈设也有所充实。在江南三大名楼中,唯岳阳楼古朴宏伟,旧貌依然。
(二)忧乐两字最关情宋代李曾伯有《重修岳阳楼记》,开篇说道:“洞庭天下之胜,岳阳楼又擅洞庭之胜,庆历之记尽矣。后有作者,未能易加一辞。”早在宋元丰年间,就已经有滕楼、范记、苏书、邵篆“天下四绝”之说。《岳阳楼记》之于岳阳楼,如同《滕王阁序》之于滕王阁,说是楼以文传,可也。
一座楼阁,若没有名篇记述它,只是徒然的巍峨耸立,就如同一个人,虚有其表而不见精神,难保长存不变。如果说,李白、杜甫、孟浩然等人的诗歌杰作毕竟还只是一种艺术的渲染的话,那么,范仲淹的绝妙记文--《岳阳楼记》则直接使岳阳楼身价百倍,且美名永存。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出身贫寒,两岁丧父。母亲改嫁后,他随母寄人篱下,青年时曾借住寺庙,划粥为食,五年未尝脱衣而眠。他刻苦好学,二十七岁即真宗大中祥符八年登进士第,在陕西防守多年,西夏不敢入犯,说他“胸中自有数万甲兵”。庆历三年授参知政事,提出十项政治改革方案,因保守势力过于强大而失败。于是请求外任。历知分阝州、邓州、杭州、青州,皆有善政。应好友滕子京之约撰写《岳阳楼记》时,正在邓州任所。
《岳阳楼记》全文三百六十余字,可称行行金玉,字字珠玑: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嘱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文章第一段简要地说明作记的缘由,提出“政通人和”才有名楼振兴的观点。第二段开始进入正文。因为“岳阳楼之大观”前人之述备矣,故作者不对楼本身作描写,而去写洞庭湖,这在文法上是创新;写洞庭湖又不是着力于客观的描写,而是酣畅淋漓地铺陈历来骚人迁客登楼观临洞庭时的感受。第三段写悲者之览物,第四段写喜者之览物,色彩鲜明,形象生动,体物浏亮,音韵铿锵,实为至美之文,没有这两段,文章是立不起来的。这一悲一喜,水到渠成地引出第五段--全文的主旨:上述二者皆不足法,“仁人之心”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互文见义),而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这一思想的提出,使这篇文章成为冠绝一时而又传之永久的至情美文,千古风范,以致后来乾隆皇帝都心有所动。他在为元末画家夏永所绘扇面《岳阳楼图》的题诗中云:“先忧后乐仲淹记,至语真先获我心。”题诗呈扇形,留有“自强不息”等印章。此诗已刻成诗碑,现存于岳阳楼碑廊。
范仲淹这一思想,是他伟大抱负和高尚情操的集中反映。与他同时的欧阳修在为他写的碑文中就说,范仲淹从小即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岳阳楼记》能有如此境界,绝非偶然。这样看来,《岳阳楼记》可以说是一篇“主题先行”的范文。主题先行并不错,假大空才是罪过。
“我上斯楼别无念,忧乐两字最关情。”(清姚登瀛《登岳阳楼》)不妨将《岳阳楼记》,(还有杜甫《登岳阳楼》诗)与王勃《滕王阁序》及崔颢《黄鹤楼》诗作一番比较。艺术上恐怕是各有千秋,难分轩轾;但是,比胸襟之开阔,比怀抱之博大,比思想之深邃,比境界之高远,王勃、崔颢甚至李白的诗文,恐怕都要逊色一些。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以天下为己任,先忧后乐,积极入世,自强不息的思想境界和精神状态,从来是我们民族传统精神的主流,在今天仍然称得上是“主旋律”。这崇高的人生境界,古往今来曾拨动过多少人的心弦,曾使多少文人墨客追求向往、吟哦低回!雄才巨卿欲因此而名标青史,万古流芳,凡夫俗子虽不能至然亦心向往之。况且《岳阳楼记》文辞优美,神采飞扬,情真意挚,雅俗共赏,用今天的话说,是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思想的精深与艺术的精美都臻于极致。这就是《岳阳楼记》历经千年而不衰,不仅在国内广为传诵,而且在国外华人圈中广为传扬的道理;这也是岳阳楼之为千古名楼之冠的道理。
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之后,宋、元、明、清、民国以至当代,关于岳阳楼的题记、游记不绝如缕,所记“重修”为多,感慨大都不出范公“忧乐”樊篱,或考据城楼源流,或记述周遭形胜,或议论山水楼台之“相须而显”、楼阁文章之“相得益彰”,均可读。袁中道《游岳阳楼记》感叹身世一段令人动容:子京曰:“直须凭栏大哭一番乃快。”范公“先忧后乐”之语,盖亦有为而发。……(子京)第以束发登朝,入为名谏议,出为名将帅,已稍稍展其才;而又有范公为知己,不久报政最矣,有何可哭?至若予者,为毛锥子所窘,一往四十余年,不得备国家一屏一障之用,玄鬓已皤,壮心日灰,近来又遭知己骨肉之变,塞雁一影,飘零天末,是则真可哭也,真可哭也!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袁中道借游岳阳楼抒发怀才不遇之慨和手足相失之痛,刻骨铭心,感人至深。
费孝通先生《洞庭记游》写于1987年,其中登岳阳楼一篇的感怀和见识值得一说。关于一楼和二楼正壁木刻均为《岳阳楼记》,历来传说是张照所书的范记木刻曾被某高官盗为私有,船出湖口,大风作,船覆人亡,木刻沉湖底,市人补刻范记填缺壁;后来有人从湖底捞出原刻,便置于二楼,所以《岳阳楼记》刻壁重见于一楼之两层。费老先生以为,传说不必深究,可能隐藏设计者一片匠心,试问底层有范记作屏,而上层有何可以相匹?不如转重叠之嫌,为加重权申之义。事若无可奈何,实则脱俗制胜,妙哉。这与其说是一家之言,无宁说是费先生“匠心”独具。
历来记叙“巴陵胜状”不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费先生却如是说:但是“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的旷达宽舒之景则已经在过去的岁月里大大地打了折扣。据说原来的八百里洞庭现在只留下在岳阳楼上所能望得到的一角湖光,不上百里。自从长江越湖下流,泥沙淤积,滩地日广,有些已围垦成高产的良田,有些则芦苇蔓生,似陆非陆。从飞机上下望是一片大小沼泽串联成的水网。沧海桑田,是祸是福,见仁见智,尚属难判。
这里显露出的一个科学工作者的求实态度和一位人文学者的深远的忧虑,令人钦佩,引人深思。
千百年来,岳阳楼成为文人墨客心中不朽的“情结”,而登斯楼在相当大的成份上,是为了“览斯文”,即使在价值日益多元化、价值取向日益世俗化的当今,人们也还有神游的逸趣和乌托邦的梦想的,这就益发显出《岳阳楼记》的不朽魅力。
由于“范记”的绝妙神奇,还引出一个有趣的问题:就是范仲淹作此文时在不在岳阳,见未见过新修的岳阳楼,他是否到过洞庭湖?1982年《北京晚报》就此展开过讨论。一些文章,特别是岳阳本地作者的文章,认为范仲淹所以能写出《岳阳楼记》,是因为他从小寄寓洞庭湖畔的安乡之故。历史学家邓广铭撰文认为此说“谬以千里”:南宋楼钥《范文正年谱》明文记载,范仲淹生于苏州,两岁丧父后,其母谢氏携之改嫁淄州长山(今山东邹平县)朱氏,他遂被改名朱说。二十岁举学究,后即读书于长山醴泉寺数年。一日惊闻本为苏州范氏子,乃发愤自立,“径趋南都”应天府。二十七岁进士及第,任广德军司理参军。隔年为亳州节度推官时上表陈请归宗,改名为范仲淹。据载,自范仲淹身后声名远扬之后,拉他作“乡贤”已早有先例,以致到南宋后期他青少年时期的居址和就读处就成了问题。这与诸葛亮祖籍的“襄阳”、“南阳”之争是一个道理;另一方面,恐怕范母的改嫁“再醮”,后人为贤者讳,也是造成范仲淹早期活动居址扑朔迷离的原因。今《岳阳天下楼》一书认为,大凡历史上有成就之文人,都会游历各处名山大川,作为文学家的范仲淹进入仕途,更可奔走各处。故说他幼年居住洞庭湖畔的“安乡”不足为据;而到过洞庭则是无疑的。“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即为证明。至于范仲淹作《岳阳楼记》时是否在岳阳?通常的说法是不在,而是在邓州任所,即是说范当时并未见到新修的岳阳楼,而是凭一幅《洞庭秋晚图》,这或许也是他在楼本身着墨很少而多写洞庭风光的原因之一。
记叙文章不需身临其境,而写来真切鲜明意兴盎然,这也是一奇,唯大手笔可以当之。范记成功的关键是“意在笔先”。苏轼有《题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他也未必是站在春江边上写的,无非也是一首题画诗,与范仲淹凭画作文如出一辙。范、苏二人是真正的大手笔。
(三)吴楚乾坤天下句岳阳楼是一座“诗文楼”,在岳阳楼的万千诗文中,以杜甫《登岳阳楼》诗和范仲淹《岳阳楼记》成就最高。就其对岳阳楼的影响来说,杜诗不如范记,而范记受到杜诗的感染和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透露了其中消息。以范记为首的文和以杜诗为首的诗,才凝成了岳阳楼冠绝古今的风骨神韵。
岳阳楼诗由颜延之首开先河。颜延之(384-456),字延年,晋宋之际文学家。富有诗才,当时与谢灵运齐名,世称“颜谢”。少年孤贫,好读不倦。南朝宋初任太子舍人,少帝时出为始安(今广西桂林)太守。不久调往建康(今南京)。赴任途经岳阳,留诗《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作》。诗题所言巴陵城楼即岳阳楼。据考,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一首描写岳阳楼的诗。作为岳阳楼前身的岳阳西门城楼,历经两晋至南北朝二百余年,几无声息,是颜延之将它引进诗歌王国。这首诗也为后世诗人描写岳阳楼提供了成功的先例:江汉分楚望,衡巫奠南服。
三湘沦洞庭,七泽蔼荆牧。
经涂延旧轨,登访川陆。
水国周地险,河山信重复。
却倚云梦林,前瞻京台囿。
清氛霁岳阳,曾晖薄澜澳。
凄矣自远风,伤哉千里目。
万古陈往还,百代劳起伏。
有没竟何人,炯介在明淑。
请从上世人,归来艺桑竹。
诗人登高极目:江、汉分楚,衡、巫奠南,浩浩三湘之水汇入洞庭,茫茫云梦七泽滋养着荆州沃野。这种辽远开阔的视野和磅礴广大的胸襟,显然是把握了观览洞庭的最佳视角和具有典型意义的审美体验,可以说是创奠了登岳阳楼吟咏唱和的基调,所以对后世影响颇大。
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岳阳馆中望洞庭湖》)、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呈张丞相》)、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等名句尽管在艺术上比颜诗上述描写更高几筹,但基本路数却并无二致。
自唐张说修筑岳阳楼,“多与才士登楼赋诗”,特别是李白题诗岳阳楼以后,岳阳楼便成为文人学士雅聚吟咏之乡,贬官迁客散愁泄怨之所。李白于唐开元十三年(725)“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当时二十五岁,在离开四川以后的三十多年间,曾多次泛舟洞庭,留下许多吟咏洞庭湖、岳阳楼、君山的优美诗篇。乾元元年(758),五十八岁的李白因永王案被判流放夜郎(今贵州遵义一带)。次年二月,李白在沿长江西行赴流放地途中遇赦,于是从白帝城出发,顺江而下,经江夏,到岳阳,留下了《早发白帝城》这类畅快无比的诗篇;至洞庭的“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诗人豪迈潇洒、飘然不群的本色又流露出来了。《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就是此时所作: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诗人以轻快的笔调描画出岳阳楼、洞庭湖的宽阔优美的境界,表达出遇赦后轻松喜悦的心境和豪放旷达的情怀。尤其首联意境清新开阔,传为名句。唐诗中咏洞庭湖、岳阳楼的佳作颇多,其佼佼者有孟浩然《望洞庭湖呈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唐著名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未曾入仕,又称孟山人。自幼好学,诗文俱佳,胸怀壮志。曾隐居鹿门山,但有积极入世的准备。四十岁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据传有“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之句,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与王维交情甚笃。据传王维曾私邀其入内署,不想玄宗忽至,孟浩然惊避床下。王维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孟自诵《岁暮归南山》,至“不才明主弃”句(下句“多病故人疏”),玄宗甚为不悦:“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乃将其放归襄阳(有此一说,才显出浩然的清狂与玄宗的小器)。孟情绪黯然,曾漫游吴越,饱览山水之胜。开元二十五年,右丞相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孟浩然即以诗自荐。
孟浩然诗集中致张丞相诗有八首,此为其中之一,名最著。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景观。一个“平”字,写出八百里湖水的浩渺(“平”字在唐人诗句中反复出现:“潮平两岸阔”、“春江潮水连海平”、“水面初平云脚低”,似平实奇,不可易也。);一个“混”字画出水天的浑涵;一个“蒸”字一个“撼”字捉住了洞庭内在的磅礴气势和外在的煊赫声威,有声有色,充满活力,遂为咏湖名句。前人评论此诗说:“起法高浑,三四雄阔”(清·沈德潜)。宋末元初的方回在《瀛奎律髓》中还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与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相并列,谓“后人不敢复题”。算来只有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可与之比,而“江”、“湖”有别。诗的后四句巧用《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结网”的典故,表达希望对方引荐的意愿。据说张九龄看后,为其才华倾倒,也为其怀才不遇而惋惜,遂招孟为幕僚。一说此诗作于张九龄在相位时。
但是,就诗的思想境界、人格光辉、艺术造诣及其对后世影响等多种因素综合起来看,在众多吟咏岳阳楼诗作中,首屈一指的还是杜甫的《登岳阳楼》:
&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首千古绝唱,作于唐大历三年岁暮。当时五十七岁的诗人,饱经忧患,身染肺病、风湿、右臂瘫、左耳聋等多种疾病,又逢国家风雨飘摇,万方多难。然而,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却又“落日心犹壮”。这样,他有幸登临渴慕已久的岳阳楼时情感就极为复杂,笔下情景也就如八百里洞庭千汇万状,雄浑苍茫。首两句以“昔闻”起题,“今上”接应,单刀直入,一虚一实。清人仇兆鳌认为:“昔闻、今上,喜初登也。”(杜诗详注》)傅庚生先生以为如此理解,就把杜诗原来的意境领会得太浅了。这里并不是写登临的喜悦,而是在平平的叙述中,寄寓着漂泊天涯,怀才不遇,沧海桑田,壮气蒿莱……,许许多多的感触。“今”、“昔”两个字有深深的含意,本来是沉郁之感,不该是喜悦之情。傅先生的新说自有道理,然而积年的“沉郁之感”,似不应排除初登的“喜悦之情”,既有沉郁之感,又有喜悦之情,登临览胜正是为了消愁舒郁,而忧闷终不可除,心境无论如何宽慰轻松不了,这才有后面的迂回百折,感慨万端。三、四句写登临所见,以气吞云梦的胸襟怀抱和融铸万物的煌煌巨笔,卓然光掩前人:洞庭汪洋将吴楚相隔,天地日月出没沉浮于浩波之上。“虽不到洞庭者读之,可使胸次豁达”,古人论此,诚不为过。今日读之,犹有“晕眩”、“怵目”之感,联想到杜甫作诗的背景,那么不仅是乾坤、宇宙,还有家园,还有人生,还有命运,莫不飘飘摇摇,恍恍惚惚,载沉载浮,谁能自主?如此真有无穷的悲凉,无穷的感慨。而意境之宏阔苍茫,真正空前绝后。
五、六句看似笔锋陡转,由浩茫宇宙一变而为凄苦小舟,“诗境阔狭顿异”(清·黄白山语);其实情感的脉络上与三、四句是融合无间的,魅力一样摄人心魄。清人以为:“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浦起龙);“于开阔处俯仰一身,凄然欲绝”(查慎行)。
杜甫“晚节渐于诗律细”,从艺术匠心来看,后人这些分析都不错;但是,如果把杜诗的意境只看成是创作手法的变换,是诗笔一纵一收的产物,这就是不探本求源的做法。傅庚生先生说这首诗的意境是“诗人的生活、思想、胸襟、怀抱各方面凝结而成的”,是为确论。末两句一大一小,一虚一实,老病孤舟,而忧国忧民,“胸襟气度,一等相称。”此诗与孟浩然诗比较,其境界高下自分。至此,洞庭日夜汹涌,天地为之低昂的壮阔气象扑面而来;诗人心忧天下、古今为之俯首的伟大胸襟豁然洞开。难怪岳阳楼有一名联,慨叹:吴楚乾坤天下句,江湖廊庙古人情。
杜诗之后,唐代白居易、元稹、李商隐、宋代欧阳修、范仲淹、陆游等著名诗人都有岳阳楼诗作。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一诗别开生面,不负盛名: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HT5,7K〗氵预〖HT5K〗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明代魏允贞《岳阳楼》:“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谁为天下士,饮酒楼上头?”清新可喜,而尾句不称气势。方回所云孟浩然、杜甫之后,“后人不敢复题”,大谬不然,清朝末年岳阳楼四壁常被游人胡乱题诗,楼壁污乱不堪入目,不得不每年粉刷一次。当时著名的汨罗诗人吴云台登楼见此情景,怒不可遏,遂挥毫题打油诗一首:“岳阳楼上一楼诗,尽是乱题与乱题。我也上前题几句,他年泥壁一齐泥。”据说,从那以后,题壁者不再乱去题壁了。
“范公楼记杜公诗,少小名区入梦思。”1964年秋天,当代伟大的诗人毛泽东登临岳阳楼,他一反常态,自己没有留下诗作(虽有“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之句,却不是写在岳阳楼),而只是手书了杜甫《登岳阳楼》。此后三年,岳阳楼重修,原由中华民国湖南省主席何健书写的“岳阳楼”匾额自然要换下来。岳阳楼公园管理所所长陈忆吾,是陈赓大将胞弟,他进京请陈大将军转呈岳阳县委请求毛主席书写岳阳楼匾额的信件,毛主席谦逊地向陈赓说,岳阳楼是文物古迹,提议请考古学家郭老书写。如今的“岳阳楼”匾额即为郭沫若手书。毛泽东书写的《登岳阳楼》笔意奔放,布局严谨,笔触雄健挺拔近似怀素狂草,将诗圣赤子之心盎然再现于尺幅之间。此书作已放大勒石,嵌于岳阳楼碑廊,并刊刻成雕屏,悬列三楼主壁之上。岳阳楼一楼、二楼均为范仲淹《岳阳楼记》雕屏,这三楼也只有毛主席笔走龙蛇、铁划银钩的杜甫《登岳阳楼》诗,才算压得住。
(四)三亭烘托红花还需绿叶扶。“三醉”、“仙梅”、“怀甫”三座辅亭以其秀美身姿和丰富内涵,为岳阳楼增色不少。
三醉亭在岳阳楼右侧。二层二檐,歇山顶,碧瓦红柱,庄重而华丽。因传说吕洞宾三醉岳阳楼而得名。
清光绪《巴陵县志》载,三醉亭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由巴陵知县熊懋奖承建。初名望仙阁,祀八仙之一吕洞宾。《列仙全卷》卷六略云:吕岩,字洞宾,唐蒲州人。两举进士不第,年六十四,游长安酒肆,见云房先生,求度世术。云房十试洞宾,皆心无动。
乃携洞宾至(终南)鹤岭,传以上清秘诀。洞宾既得道,始游江、淮,试灵剑,除蛟害,隐显变化四百余年,人莫识之。在民间流传的“八仙”故事中,其他七仙都有些古怪异常,唯有吕洞宾是一个道貌岸然而又风流潇洒的形象。《辞海》记载:“他的神话传说,大概最早起于北宋岳州一带。”这就与岳阳楼连在一起了。
话说这一年的春天,吕洞宾变成一个衣衫褴褛的书生来到岳阳,在街上设摊卖些笔墨字画,闲时,便上岳阳楼独饮独酌,经常喝得酩酊大醉。一日,他在岳阳楼喝酒后,踉踉跄跄,倒在城南一棵大树下睡觉。朦胧中,忽见从树杈上下来一个须发皓白的老人,跪在他面前说:“吕大仙,请你度我升天吧!”吕洞宾说:“我是个凡人,怎么叫起我神仙来了呢?”老人说:“你是八仙之一,别人不识,我识呀!”吕洞宾听罢,从酒葫芦里取一颗红色丸子给老人吃了,老人再拜,飘然而去。吕洞宾想:当初我满腹经纶,满怀壮志,却无人赏识,如今成了神仙,还是只有老树精才认识我。一时百感交集,提笔在老树上写了一首诗:“独自行来独自坐,无限世人不识我。只有城南老树精,分明知道神仙过。”后来有人在古树旁修了一个吕仙亭,又名过仙亭。现只存遗址。
又过了几百年,到滕子京重修岳阳楼,楼成之后,滕子京常请友人登楼观景,饮酒作诗。
有一位庐山来的好友观岳阳楼时,曾对滕子京说他在庐山遇见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吕洞宾告诉他在岳阳楼喝过酒,在城南老树上题过诗,滕子京记在心里。一日,一个游方道人求见滕子京,门官递进名帖:“回岩客求见。”滕子京看罢,心想,吕洞宾别名吕岩,这回岩即吕岩无疑了。于是传下话去,礼乐相迎,把道人请至岳阳楼上,饮酒作诗,高谈阔论,绝口不提神仙二字,同时暗请画工偷偷将道人相貌描绘下来。如此一连醉饮三日,滕子京再派人去请时,道人不知所踪。滕子京便命人按画像刻一吕洞宾像置于楼中,时常跪拜。
吕洞宾两次醉酒岳阳楼的事,很快传遍各州府。有个叫杜然康的人早就想见吕洞宾,苦于无缘,听说吕洞宾两次到了岳阳楼,认为这里是吕洞宾常来之所,便不辞辛劳,来到岳阳楼等待。呆了好几日,却不见道人来。只见一穷叫化子卧在岳阳楼的檐下喝酒,一天到晚,酒醉醺醺,疯疯癫癫地戏弄杜然康。扫兴的杜然康只好离开岳阳,前往黄鹤楼游玩闲散。不料到黄鹤楼又遇到这个叫化子,只见他在地上乱画,许多人围着他看,杜然康挤进人群一看,叫化子却不见了,只见地上写的是一首诗:“几年未见杜然康,今日相逢在汉阳。曾记岳阳楼上会,与君随手画沧浪。”原来叫化子就是吕洞宾。杜然康后悔莫及,离开黄鹤楼,再次来到岳阳楼。当他登上岳阳楼时,人们正在议论吕洞宾第三次酒醉岳阳楼的事。杜然康悔恨自己凡眼不识仙骨,望空默祷,祈求吕仙再显神灵。忽然晴空中飘来一朵彩云,在岳阳楼上空盘旋三匝,彩云中飘下一片黄绢,落在杜然康面前,他拾起一看,上写:朝游北越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
三入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
杜然康读罢,抬头一看,只见一个道人手持拂尘,身佩宝剑,按住云头,降在洞庭湖上,踏波而行,笑盈盈地说:“杜兄,后会有期!”说罢,朗吟着刚才的诗篇,向君山飘去。
三醉亭内有“洞宾醉酒”画像,上题吕洞宾所写诗句,两边有楹联:“对月临风,有声有色;吟诗把酒,无我无人。”为光绪年间方功浚题书。亭上四周屏风和天花板上,刻有以吕洞宾神话故事为内容的图画,富于传奇色彩。
三醉亭于岳阳楼宏伟、刚健、典重的风骨中掺入了一丝旷放飘逸的仙道之气。
仙梅亭,为一座两层、六方、荷叶状的小亭,中间立有仙梅石,记载着仙梅石的故事。
光绪《巴陵县志》载:“明崇祯间,岳阳楼毁,土人于湖滨砂碛中得石一方。石上枯梅一干,别无枝叶,共二十四萼,皆自纹理,不假人为,因构亭复之。”明末清初,杨柱朝《仙梅记》亦云,此石“上有画梅一枝,色如绀墨,其枝干隆然而起,望望高出于石,宛若人工镂就者;及以手摩之,则润滑如砥,了无痕迹,梅与石无辨。”杨文并对成因作了探究:“窃尝思之:莫顽于石,而梅之隆然以起者,似有精气存乎其中,则顽也而灵矣;莫静于石,而梅之刻画毕肖者,似有笔墨点染而成,则静也有动矣。以一石之微,而动静之机,灵顽之理皆具焉。”从此文描述来看,这块石头似乎为植物化石。一般人无从解释,便“咸仙梅呼之”。
亭由明崇祯时推官陶宗孔建。后亭毁石失。清乾隆年间熊懋奖维修岳阳楼时,偶尔在民屋灶下复得。惜已纹理不清,且已缺损,乃摹石一块置于复建之亭中。同治六年大书家何绍基题“留仙亭”匾悬于亭额。光绪六年,又复名仙梅亭。现亭为1977年按原貌重建。亭旁栽有松竹梅“岁寒三友”,与“仙梅”虚实相映。后人有诗赞曰:“依稀认得耐寒枝,笔底烟霞入眼迷。一度隐沦终又出,余香犹驻岳阳堤。”怀甫亭在岳阳楼下洞庭湖边,为1962年杜甫诞生1250周年之际新建。四角方柱,木栏环绕,脊饰精美,藻井彩绘。亭额为朱德所书“怀甫亭”三字;正面亭柱有吴丈蜀1979年所撰对联:“舟系洞庭,世上疮痍空有泪;魂归洛水,人间改换已无诗。”亭中竖石碑一方,正面刻杜甫画像及其《登岳阳楼》诗,背刻诗人生平。
在民间,有一则与怀甫亭有渊源关系的传说,颇为动人。相传唐大历三年冬杜甫来岳州时,搭乘了一个叫稚子的后生的船。稚子心地善良,喜爱诗歌,见这位老者身患重病仍吟哦不已,顿生敬意,挽留杜甫在他船上暂住养病。那天,他们同登岳阳楼。回船后,老者挥毫作《登岳阳楼》。稚子从其落款得知老者即是自己最崇敬的大诗人,纳头便拜。杜甫便把诗稿送给了稚子。此后,稚子每天白天打鱼,晚间便向杜甫求教诗艺。冬去春来,杜甫病情好转,便辞别稚子前往郴州。一年后,稚子与杜甫在潭州相遇,又将更加衰老的诗人请回岳州将息。不久,杜甫与世长辞。稚子痛心疾首,积攒多日,终于在岳阳楼下湖坡上为诗人立了石碑,上刻诗人遗容和那首《登岳阳楼》。后石碑被湮没。今怀甫亭据说就建在当年立碑处。杜甫《登岳阳楼》如同王之涣《登鹳雀楼》一样,诗作连同英名注定要与名楼同归不朽。
(五)屏联生辉滕子京修楼、范仲淹作记、苏舜钦书丹、邵竦篆刻,誉为“天下四绝”,而苏书、邵刻已不存,现岳阳楼一、二楼正壁各嵌一块大型《岳阳楼记》紫檀木雕屏,为楼内主体饰件,二屏皆落张照款识,但据说二屏一真一赝,二楼那块为真品,从款识可知,是乾隆八年六月张照遵当时岳州知府黄凝道之嘱而书。
张照,字得天,号泾南,江苏华亭(今属上海市)人。康熙进士,雍正间官至刑部尚书,通法律,精音律,尤工书法。据说少时家贫即以棕把蘸水于青砖上练字,每晨几千字方休。天长日久,方砖凹陷似砚,棕把垒成小山,遂成一代大家。人谓他的字具欧阳询笔法的劲峭严正,虞世南字形的婉雅秀逸,并兼具褚遂良体的疏瘦劲练;今天看其书《岳阳楼记》,仿佛是欧、米二体的中和,俊健秀雅而中正和平,尤以“宁静”的神韵为今人所不及。据传当时连日本、朝鲜、越南的使者,都重价前来求字。康熙称赞他的字说:“羲之之后只一人,除了张照谁能比。”张照为岳阳楼书屏还有一段故事。
岳州知府黄凝道重修岳阳楼竣工后,带领文武官员在楼上楼下、里里外外查看,忽听有人说:“这楼修得倒蛮好,要是再挂上一幅《岳阳楼记》的雕屏,可就更好了。”黄凝道听后黯然神伤,可不是,自“苏书”、“邵刻”亡毁后,岳阳楼“天下四绝”就少了“二绝”,找人续书,谈何容易?忽一日,有人告之:“三日之内,有钦差大臣张照,解运粮草经过岳州。
”一听张照的大名,黄凝道且喜且忧,张照是当时闻名中外的大书家,他来书《岳阳楼记》是最合适不过;但张照为人清高,不轻易为人写字,何况他此次皇命在身,只是路过岳州呢?也是天遂人愿。当黄凝道带上文武官员在码头迎接张照运粮船队到来时,张照说:“卑职皇命在身,运粮火急,今日只是一登古楼,瞻仰重修丰采,以解多年之愿,即刻要启程过湖赶回京城。”黄凝道只好陪张照登楼游览,提不得书屏之事。张照在岳阳楼行色匆匆,一瞟而过,就要下楼。突然,狂风四起,乌云翻滚,“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洞庭湖转眼间变为“阴风怒号,浊浪排空”了。张照焦急不安,怕粮草过不了湖,误了军期;黄凝道则喜出望外,劝张照千万不可贸然开船,等风暴过了再走不迟。张照只好歇下来。黄凝道即刻传命为张照摆酒接风。两人在岳阳楼上杯来盏去,畅谈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登楼把酒、吟诗作赋的美事,又谈到岳阳楼能名闻天下,就是因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这篇千古绝唱与滕子京修楼、苏子美书丹、邵竦篆刻珠联璧合,古称“四绝”。可惜岳阳楼屡遭兵火,《岳阳楼记》雕屏毁后却无人重写了,这真是天下莫大的遗憾!此时张照酒逢知己,豪兴遄飞,对黄凝道说:“大人重修名楼,功昭日月。学生书法虽然简陋,如大人不弃,亦愿代笔,滥竽充数。”黄凝道一听,喜不自禁,呼地站起身,朝张照一拱手:“有劳大人宝翰,岳阳楼将永垂不朽了。
”张照乘兴挥毫,笔如游龙戏水,猛虎穿山,三百六十四字一挥而就。说来也巧,等张照写完最后一笔,洞庭湖已是云过天青,风和日丽。张照走后,黄凝道即命最好的雕刻匠,用从交趾买来的紫檀木,日夜赶刻,不到一月功夫,这篇佳文佳书便雕刻完毕。岳阳楼又添一绝,风光愈美,无名氏雕刻家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邵竦有知亦当笑慰九泉。
张得天题屏惊天下。不想道光年间岳阳来了个为官不正、贪得无厌的吴知县,在岳阳楼见到这块雕屏后顿生歹意。为将其窃为己有,指使心腹长时间摹仿张照笔迹,几乎达到乱真的程度。然后秘密刻制了赝品,离任时将真品换下船运走。谁知老天有眼,行至距城六十里的鹿角时,湖上风暴骤起,浊浪排空,盗宝者船翻人亡,《岳阳楼记》雕屏沉沦洞庭。以后雕屏被渔民打捞上岸,为当地名士吴敏树购买。民国二十二年段珩《岳阳楼记》雕屏跋有云:“相传此书初出,见者争美。郡守聘良工镌藏府署,供拓帖需。复翻刻同副,施金漆,嵌楼下,以耀外观。后有某守,酷爱此版,挈之去。舟过洞庭,遭风沉没。渔人捞获十一幅,售予吴(敏树),珍藏之,且仿佛首幅。清光绪中,两修斯楼,几不知尚有原板在焉。乃置之二楼正殿,公诸同好。其翻版仍留楼下,诚大观也。”段文前面还说:“计楠木版十二幅,玉润珠圆,笔势生动……视诸翻版,判若天渊。”今上岳阳楼看一、二楼雕屏,如非高明的书家,恐难辨别真伪。段珩,江西九江人,曾任岳州警备司令,是民国二十二年重修岳阳楼委员会委员长,其言之凿凿,雕屏的一真一赝大约属实。
雕屏真品失而复出,得力于吴敏树。吴敏树,人称南屏先生,巴陵人,自幼好学,才智过人,志趣超俗。生平喜好山水,耻于仕禄。曾任浏阳县教谕,不久即因厌恶官场生涯而托病辞职还家。早年同曾国藩交好。咸丰初,曾国藩回湘募兵,过岳阳时约请吴为幕僚,后又举荐其为两广盐运使,均不从。吴敏树握笔不辍,研攻经史文学,著述别出于古文桐城学派,另树一帜为拌湖学派。有《拌湖文集》、《拌湖诗集》等。据说吴敏树购得雕屏后,发现屏上“歌”、“互”二字被损,便精心摹写近半年,才将其补刻好。敏树辞世前,再三叮嘱子孙们妥存此屏,待天下太平后送岳阳楼挂上。后连年战火纷乱,直至北伐战争后重修了岳阳楼,吴老先生的宿愿方得以实现。这块黑底金字带有传奇色彩的雕屏,今已成为珍贵文物,在二楼熠熠生辉;而赝品亦陈列于一楼,为与真迹有别,以黑底绿字相示。
与岳阳楼雕屏交相辉映的还有许多的名联佳对,它们不仅能装饰门墙、点缀堂榭,而且本身都是优秀的书法作品和文学作品,有烘云托月、丰富景观、唤起联想、增添诗情画意等独立的文学意义与美学价值。
岳阳楼大门,主楼的一楼、二楼、三楼,还有牌楼、三醉、怀甫、仙梅诸亭,均有名联。
走近岳阳城楼,迎面大门的对联是明魏允贞诗句: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此联为清张照书。还有“眼前忧乐谁无意,天下江山此最雄。”明杨一清诗,清魏书,1984年张超补书。
主楼一楼佳联最多也最有名。其中尤以清代书法家何绍基书、好友同年进士窦土序撰的一百零二字长联最称气势: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请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阳城东道岩疆。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出句以“一楼何奇”发问,引人入胜。继而列举诗圣之绝唱,名儒之忧乐,贤吏之振兴,醉仙之传说,又接以诗、儒、吏、仙之排比或反问,既烘托出岳阳楼之奇又极概括地介绍了岳阳楼主要历史人物与史迹,诗圣、名儒、贤吏、醉仙异代不同时而同聚一楼,岳阳楼还不奇吗?在此基础上,借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意境与情怀来感叹世事沧桑,动人心弦。下联描绘岳阳楼的山川名胜,以此处的“地灵”去合上联之“人杰”。人杰地灵之盛,可是岳阳楼大观所寓之“真意”?故末句点出“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画龙点睛,余韵幽长。
窦土序,云南罗平人,字子坫,又字子州,号兰泉。清光绪九年中进士,任吏部主事,后擢为江西道监察御史。何绍基,字子贞,号东洲。此联刊刻于同治年间两江总督曾国荃重修岳阳楼之际。
窦土序的长联包涵了岳阳楼丰富的意蕴。如果在这丰富中提炼出岳阳楼的主体精神,则清嘉庆年间巴陵知县陈大纲撰句,书法家黄亮先生七十六岁书写的对联,可谓寓繁于简,恰到好处: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岳阳楼之大观当然也有很强的包容性,所谓诗也、儒也、吏也、仙也,交相辉映,浑然一体,尤其三醉亭与仙梅亭又为堂堂正正的岳阳楼平添了不少飘缈神秘的气息。别的一般的楼台亭阁之所以不及岳阳楼影响之广远,固然因为无华章绝唱可与杜诗、范记匹敌,还有精神内涵和文化底蕴的过于单薄、偏狭,也是其“传而不远”的重要原因。但是另一方面,楼台亭阁的精神蕴涵过于零乱、琐碎,又会将主体精神淹没弱化,显不出它独特的风格和价值。岳阳楼既有丰富深远的底蕴,又有鲜明的主体精神,即中国古代的君子、儒者所崇尚的大丈夫气概,突出表现为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和自强不息的积极的入世的精神。走近岳阳楼,登上岳阳楼,不知不觉就会被一股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所感染、所激扬,一切渺小的、纤细的、柔弱的、卑俗的趣味情怀都与岳阳楼无缘。“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才是登临岳阳楼所配有的眼界和襟怀;也只有岳阳楼能够激发人们的这类志趣怀抱,只有岳阳楼才配这幅对联,把它放在黄鹤楼,或者滕王阁,或者大观楼,都不谐、不类。
如此开阔大气的联语在岳阳楼俯拾皆是,现挂于东面新门楼屏风两侧有明兵部尚书杨一清所撰一联:“眼前忧乐谁无意,天下江山此最雄。”还有清人胡林翼所撰“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先圣吟诗。”近人夏曦有“八百里洞庭谁在眼(一说后三字为“今入眼”),五千年历史再回头”(一说“再从头”)。此联气概颇大,却不免空疏之嫌,有传说为毛泽东所撰者,非也。
&#年岳阳楼重修之后,又收到海内外人士题写的对联2000多幅,河南大学华钟彦的“若无子美凭轩何从盛世知甘味;上有希文作记应向高标拜下风。”可谓言辞恳切。
著名史学家刘大年先生撰联:“鲁肃兵轻,范公文远,万般气象观今日;滕王歌歇,黄鹤踪杳,十面湖山上此楼。”更有前述吴丈蜀先生于1979年为怀甫亭所撰一联,富于沧桑感与苍凉感,意蕴含蓄丰富,耐人寻味。
万顷春声卷浪花,孤舟晚泊天之涯。
岳阳楼头无事坐,洞庭水试君山茶。
一百多年前的王文治的这首诗,与一千多年前的杜诗、范记比起来,已经是情趣迥异了。
今人汪曾祺先生某些诗文的格调倒与王诗近似。“文变染乎世情”是一回事,人之不同各如其面又是一回事。范公曾感叹“微斯人,吾谁与归?”汪曾祺先生倒是作过同题的《岳阳楼记》,同样的绝妙好辞;如今,汪先生也作古了,有谁再续岳阳楼记呢?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洞庭湖在哪个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