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名将时期带兵反击匈奴的名将

清风讲堂第一期:我眼中的世界十大名将(一战以前)系列
&&& 第一集 排名第十 拜占庭利剑——贝利撒留
一.前言:&&&
自人类文明发端于地球之上,战争便始终伴随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人类欲望的延伸。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很多,但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也是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一点,就是将帅的能力。古今中外,经过一次次战争,一次次流血,众多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名将带着他那个时代的印记和使命粉墨登场。今天,清风以现代人文关怀的视角和轻松的心态,为大家带来我眼中的世界十大名将系列,为大家畅谈古今中外最出色将领的卓越风姿。
二.标准:既然说是我眼中的世界十大名将,那么将以什么标准来选择和排序呢,下面我给出了8大标准:
1.指挥作战艺术(以下简称为“指挥”):这个主要指的是将领的战术指挥能力,换言之,就是具体到一场战斗,将领如何排兵布阵,如何指挥作战,如何克敌制胜。这是将领的一项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2.战略眼光和思维清晰度(以下简称为“思维”):所谓战略眼光,指的是将领能否在大格局的层次上思考战争。举个例子,就是将领打一场战争之前,是否会考虑到这场战争的胜负可能会对己方产生什么样的正面或者负面影响,战争成本是否划得来,什么样的战争是必须打,彻底打,而什么样的战争需要尽快结束。所谓思维清晰度,是指,将领能否缜密的思考与当前战争相关的各个有利或不利因素,能准确分出轻重缓急并且明白下一步该做什么的能力。
3.战争成果(简称“战果”):很好理解了,就是该将领一生征战都取得了多大的成果;这个成果主要还是以击溃尤其是歼灭敌人的数量为主要依据,其次是以攻城掠地的面积为依据。
4.将领所将士兵的锐利程度(简称“锐势”):这项大家都能理解,主要考察的是该将领的带兵能力了,换言之,就是该将领士兵的作战能力,勇猛程度。表现在战场上,就是他的兵有多麽的不可阻挡。
5.战争规模(简称“规模”):即指该将领直接指挥或参与的战役或战斗双方的总兵力大概多少人,如果总兵力达到20万人以上,就可以给满分10分,10万人以上可以给9分。
6.战争影响(简称“影响”):顾名思义,就是该将领参与的战争或者战役给国家格局、地区格局、乃至世界格局带来多大影响,以及对世界历史的带来多大影响。
7.对手强大程度(简称“对手”):这里的“对手”有很多含义,一是,与该将领对阵的敌方主将的能力;二是,与该将领所在国家或势力发生战争的对方国家或势力的强弱程度;三是,与该将领对阵的对方将领军队的战斗力强弱。从这三点可以看出,与对方将领相关的因素就占了两条,所以,在我这里,“对手”主要指的就是对方的将领的能力与实力。要知道,“一将无能累死三军”的事在历史上经常出现。
8.传奇战役的次数(简称“传奇”):什么叫“传奇战役”?简而言之,就是以少胜多并且取得极大战果的战役。比如,项羽的彭城之战,项羽三万骑兵对刘邦56万大军,项羽大破之,歼灭20多万,自己的损失微乎其微,这就是典型的传奇胜利。
三.正文:&
拜占庭传奇英雄——贝利撒留1.评分:
指挥:9.5&&&&&&&
综合分:70
2.拜占庭历史:&&&
拜占庭帝国,又叫东罗马帝国。罗马城兴起于公元前8世纪中叶,到公元前509年,为罗马的王政时代,这个时候的罗马城还是个小城邦,君主是国王;公元前509年到公元前27年,为罗马的共和国时期,罗马人采用了共和体制,大事都有罗马元老院和公民议会来决定,其中元老院的意见起到主导作用。每年换届选举一次,每届选出两名执政官,1名大法官,1名财务官,1名大祭司、1名市政官以及若干名保民官等。执政官即为国家元首,代表国家行使重要权力。共和国期间,罗马开始逐渐强大起来,开始逐渐蚕食吞并周边的诸多城邦,到共和国末期,罗马已经把整个地中海变成了它的内陆海,建立起了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国家,公元前27年,凯撒的继子屋大维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至尊”的意思)以及“元老院首席公民”(“元首”一词的来源)的称号,使罗马由共和国过渡到帝国阶段。公元1世纪(相当于我国的东汉时期),罗马帝国的版图达到最大,国力极盛。公元395年,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西去世,把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西部被称为西罗马帝国,首都罗马;东部即本文所说的拜占庭帝国,又叫东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堡的前身叫拜占庭城,东罗马帝国也因此在历史上被称为“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
&&&&&&&&&&&&&&&&&&&&&&&&&&&&&&&图001——罗马帝国鼎盛时期的疆域(公元2世纪初)
&&&&&&&&&&&
&&&&&&&&&&&&&&&&&&&&&&&&&&
图002——帝国两分成东、西罗马(公元四世纪末)&&&
3.崭露头角&&&
公元505年,拜占庭帝国的色雷斯地区诞生了一个婴儿,这就是日后威名凛凛的贝利撒留(又译作贝利撒里乌斯)。公元527年,拜占庭帝国的一代名君查士丁尼大帝即位,此时,22岁的贝利撒留是查士丁尼大帝的近卫军军官。这时,拜占庭帝国和波斯帝国的边境争端不断升级,查士丁尼大帝派遣当是还是中阶军官的贝利撒留和另一位年轻军官西塔斯一起从帝国东部边境的亚美尼亚地区突袭波斯帝国境内,对其进行骚扰作战,贝利撒留第一次出征大获全胜,但第二次出击则被波斯的南亚美尼亚总督纳尔西斯击退。关于这次失败,史书上记载并不详细,但从种种迹象上来看,并非是贝利撒留之过,因为不久后,身为中阶军官的贝利撒留居然被皇帝破格提拔,出任东部战区重要据点达拉城的总督(达拉城是拜占庭帝国东部战线的重要支撑点,战略要地),几个月后,贝利撒留又荣升为帝国军东线的总司令。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因为一名近卫军中阶军官能被皇帝信任出来到边境带兵独立作战都已经是实属不易,更何况20刚出头的贝利撒留仅仅半年之间就一升再升成为帝国军东线总司令,一跃成为帝国最高级的将领之一。之所以能够如此,我想除了贝利撒留本人争气之外,更多的还要归功于他有一位英明识人的皇帝——查士丁尼大帝。而正是因为查士丁尼的英明,让帝国多了一名世界级的将领,让帝国在公元6世纪上半叶几乎恢复了罗马帝国辉煌时期的版图(这些都是后话,后面再说)。
贝利撒留刚到达拉上任不久,就接到在达拉城附近筑城的命令。在古代,攻城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所以在重要地区的筑城活动往往是不能被敌对势力所允许的。当然,波斯皇帝卡巴德也不例外,他派遣大将米拉纳带领4万大军气势汹汹的朝达拉城杀来。而此时,贝利撒留手中只有两万军队,年轻的贝利撒留并没有害怕,而是老练地采用防守反击的策略来击败对手。首先,他在坚城达拉城下挖了一条长长的壕沟,在壕沟后面布置了步兵组成防御阵线;在壕沟的两侧垂直向前又挖了两条短壕沟,附近放置了骠勇的匈人骑兵;在短壕沟的前方再向两侧挖壕沟,后面放置了精锐骑兵防守;另外,在战场外端西北方向的小山包的反斜面方向,埋伏了600人的赫卢利骑兵,作为决定性力量。战斗开始后,米拉纳看到拜占庭军队中央防御阵地完好,而且有城头火力掩护,最重要的还是向内凹进去的,怕有埋伏不敢进攻,而只是派遣自己的重骑兵轮流冲锋拜占庭军队的两翼。由于拜占庭骑兵躲在壕沟后面,还有城头火力掩护,所以波斯骑兵很难接近和打击拜占庭骑兵,几番下来还损失惨重。战况焦灼的时候,贝利撒留下令短壕沟附近的匈人骑兵从内测向两边运动,然后迂回到波斯人的侧翼,进行突击,与此同时,埋伏在西北方向的600精锐赫卢利骑兵突然从波斯人侧后方杀出,径直向波斯人的后阵猛烈突击(在古代,骑兵被称为“天之骄子”,任何军队都承受不住突然出现的对方骑兵对自己的侧翼和后背的冲击)。波斯人被意外的打击打的晕头转向,瞬间崩溃,贝利撒留的第一次大战役——达拉战役以完胜告终。
达拉战役之后,不甘心失败的卡巴德皇帝派遣阿尔蒙达和阿扎雷蒂斯率领1万5千波斯和阿拉伯联军企图绕过达拉城,从东线的南翼穿越沙漠奔袭拜占庭帝国东线军队的后方基地叙利亚。贝利撒留听说叙利亚遭到攻击后,明白敌军远程奔袭,穿越沙漠得不到补给,已经是疲惫之师了,无须大举进攻,只需要抢占重要据点据守就可以击退敌军,并减小伤亡。所以,他连夜率领2万罗马军队星夜南下,控制住重要城市,阿尔蒙达看无机可乘便退军了。
4.结婚和平叛
突袭叙利亚失败后,波斯王卡巴德病逝,新皇年幼,内政不稳,遂波斯和东罗马缔结和约。26岁的贝利撒留因为在战争中的出色表现而备受查士丁尼的重视,这一年,回到君士坦丁堡的贝利撒留结婚了,新娘是年长他22岁,时年已经48岁的安东尼娅。贝利撒留对安东尼娅的宠爱和忠诚超出了常任的理解,我想一方面可能是安东尼娅的风姿,更重要的一面,可能是因为安东尼娅是皇后提奥多拉的密友,在政治上可以给予贝利撒留很大帮助。
本来应该享受婚后的幸福二人生活的贝利撒留这次却没有享受成,不是他不想,而是被一场大风波给打扰了,这就是著名的尼卡起义。公元6世纪时期的君士坦丁堡,人民最大的爱好就是到竞技场去看赛车(马车)比赛,开始赛车车队分红、白、蓝、绿四支,每支车队和现在的F1差不多,都有大批的粉丝支持,各车队之间也展开明里暗里的竞争,后来红、白两支车队被蓝、绿两队合并,这样,就剩下2支车队,代表蓝绿两大阵营,每逢比赛,皇帝和皇后基本都会出席,且分别支持不同的车队。平日里,皇帝是至高无上的,普通民众看见皇帝都要跪拜,并亲吻皇帝的靴子以表示服从,只有在赛车比赛的时候,民众可以大声喊叫,放纵无羁。公元532年的一天,皇帝携皇后到距离皇宫一墙之隔的拜占庭大赛车场去看比赛。皇帝支持蓝队,绿队的民众借机向皇帝落座的方向大喊“尼卡、尼卡(‘胜利’的意思)”,表示对皇帝的高税收政策以及那些贵族高官的贪污腐朽不满,一时间不光是绿色阵营,就连蓝色阵营也群起响应,“尼卡、尼卡”的喊声铺天盖地席卷而来,皇帝查士丁尼害怕了,退出赛车场。接着,民众又冲上街头,放火焚烧贵族的房子和知名建筑,如著名的索菲亚大教堂就在这次起义中灰飞烟灭。皇后力主采取铁腕手段,命令贝利撒留率军进城平息起义。27岁的贝利撒留提起宝剑,率军镇压了尼卡起义。
5.征服北非
罗马帝国兴盛时期,北非是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476年,西罗马帝国覆灭后,帝国的版图被各个蛮族瓜分:意大利被东哥特人占据、西班牙被西哥特人占领、高卢被法兰克人控制、北非则被汪达尔人征服。其中西哥特人在410年攻占并洗劫了罗马城、汪达尔人则在公元455年渡海再度攻克了罗马,洗劫并烧毁了该城,所有珍贵文物几乎毁于一旦。查士丁尼大帝即位后,雄心勃勃,一直以罗马帝国正统自居,并朝思暮想地谋求恢复罗马帝国的版图。上帝没有让他等太久,公元530年,汪达尔国王的表弟盖利摩发动宫廷政变,囚禁了国王希尔德里克(名义上东罗马帝国的臣属),公元533年,查士丁尼遣使要求恢复希尔德里克王位,被拒绝后,以此为借口兴兵问罪。领兵出征的,当然是我们的主人公贝利撒留。533年,贝利撒留率1万名步兵、5000名骑兵、600名赫卢利骑兵、400名匈人突骑兵从首都君士坦丁堡出发,分乘500多艘运输船,在92艘战舰的护航下,信心满满的向北非驶去。60年前,利奥皇帝曾经派遣10万大军征讨北非,却惨败而归,这次贝利撒留只有1万6千人,结果会怎么样呢?
由于汪达尔王国的属地撒丁岛发生叛乱,盖利摩国王遣王弟查宗率5000精兵和大部分战舰去平叛,所以贝利撒留一路上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拦截,成功在距离汪达尔王国首都迦太基城以东大约150英里的海岸登陆。登陆后,贝利撒留组织了进攻阵型:亚美尼亚人约翰率领300名精锐近卫重骑兵为先锋,距离主力部队大约5公里的距离,在前面开道;由匈人突骑兵和马萨格泰人组成的左翼分队大概600名骑兵,同样在距离主力左侧大约5公里的距离上担任警戒任务;贝利撒留自率中军主力向迦太基城方向进军(向西)。为什么没有右翼部队呢?答案很简单,右翼是大海。在获知东罗马军队登录并向首都进军的消息后,汪达尔王盖利摩惊慌失措,立刻杀掉了废王希尔德里克,并集结了所有能集结的部队,人数大概1万人(史载8万人,肯定是夸大的),出城迎击东罗马军。虽然盖利摩的兵力处于劣势,但是这1万人都是骑兵,盖利摩想利用己方的机动力优势,迂回包抄,并背袭东罗马军。他派遣王弟阿马塔斯率2千骑兵向东正面牵制东罗马军队,派侄子吉巴蒙德率2千骑兵从南侧翼迂回企图从东罗马军左翼攻击,盖利摩本人则自率主力5000多骑兵,进行大迂回,准备从南侧绕到东罗马军主力后方进行背袭。其实,从这个作战方略上看,盖利摩还是颇通兵道的,正面阿马塔斯的2000骑兵相对约翰的300重骑兵有绝对兵力优势,如果顺利可以全歼东罗马军前锋,进而进逼贝利撒留的主力,能战则战,不能战则可以凭借机动力优势拖住东罗马军主力;而他的杀手锏是他和他侄子吉巴蒙德的部队。先说,吉巴蒙德,他的2千人相对于罗马军左翼的600骑兵来说也是占绝对的兵力优势的,如果顺利,亦可以消灭,至少是击溃这600人,从而获得从罗马军主力左翼进行侧击的机会(被对手攻打侧翼是非常危险的);而盖利摩自己,如果正常的话,他的5000骑兵顺利的出现在东罗马人的背后的话,在自己的正面和右翼部队和罗马军队激战正酣的情况下,他这5000骑兵的突然出现,并突袭罗马人的后背,那罗马军队非瞬间崩溃了不可。但是这是笔者的想象,也是盖利摩最理想状态下的情况,可是往往天不遂人愿:其一,盖利摩的部队是匆忙征集起来的,平时疏于训练,再加上东罗马人的进军太过于突然,给汪达尔人的心理震撼很大,所以汪达尔士兵的士气非常低。打仗玩的就是士气,没士气一触即溃,装备再精良、训练再好、统帅再给力也是白搭。其二,盖利摩的这两位皇亲都不给力。阿马塔斯挥军向东,正好与贝利撒留的前锋亚美尼亚人约翰率领的300近卫骑兵迎头相撞,按说将近7比1的兵力优势,消灭这300人不是问题,可是问题偏偏出现了,2千人没有冲乱这300人,反而被这300人冲乱,主将阿马塔斯还战死了,这一战死,群龙无首,本来士气就低,指挥官还死了,能不崩溃吗?2千骑兵旋即败走。这一路,正面牵制罗马军的算盘泡汤了;再说吉巴蒙德,率军2000迂回到东罗马军左翼正好碰上了担任警戒的600匈人和马萨格泰人组成的混编骑兵,要说碰上敌人没什么可说的,上去一阵冲锋就好了,可是这个吉巴蒙德,既不“吉”也不“猛”,非得派人去和匈人勇士单挑,结果,单挑的部将被杀,己方士气大挫,被匈人和马萨格泰人一阵冲锋,2千人崩溃。其三,盖利摩自己也不给力,明显感觉在军事方面他是属于理论高于实战的,居然迂回失误,不但没迂回到敌人的后方,反而“迂回”到敌军主力的正前方,这实在是匪夷所思,按说他是当地人,就算是国王,出门机会少,地理不熟悉,起码还有其他将军和向导吧,怎么可能犯这样低级错误?1500年后的我,实在是百思不得其解。迂回错误不说,在击溃了东罗马军主力前军800人的近卫军后,偶然发现了先期阵亡的弟弟阿马塔斯的尸体,遂不管不顾,抚尸大恸,结果这5000人错过了大好时机(或进攻突击贝利撒留本阵,或逃跑),被重整军队的贝利撒留一阵猛攻所击溃。盖利摩败逃,没有敢回迦太基城,因为先期击败阿马塔斯的约翰率罗马前锋已经堵到他城门口了。盖利摩绕城远遁,贝利撒留轻松进占汪达尔首都迦太基城,这就是著名的“十里之役”(因战斗地点大概在迦太基城东10里而得名)。
&&&&&&&&&&&&&&
&&&&&&&&&&&&&&&&&&&&&&&&&&&&&&&
&图003——披坚执锐的拜占庭重装骑兵
&&&&&&&&&&&&&&&
&&&&&&&&&&&&&&&&&&&&&&&&&&&&&&
图004——拜占庭骑兵的精锐——“重装骑射手”
进占迦太基城的贝利撒留没有穷追猛打,因为他的兵力太少只有1万6千人,而北非的腹地又太大,不便于分兵,再加上溃敌基本都是骑兵,不便于主要是步兵的东罗马军队追击。贝利撒留命令修复城防,加强工事,以待盖利摩的卷土重来。不出贝利撒留所料,吃了败仗、丢了都城的盖利摩不甘心失败,从各地调集了能调集的部队又从撒丁岛召回了平叛的另一个弟弟查宗及他率领的5000人精兵,形成了反攻的军队,人数达2万人以上。贝利撒留率1万3千军队出城主动迎敌,与盖利摩会战于迦太基城西约30公里处的开阔地带。双方隔一条小溪布阵,溪水浅得可以徒涉,东罗马军在东,盖利摩的汪达尔军在西。贝利撒留把近卫重骑兵主力放在正面和右翼的前沿,左翼前沿放上蛮族雇佣军骑兵;在三路骑兵身后布上罗马步兵方阵,形成防御阵地。另一股匈人骑兵由于贝利撒留禁止劫掠财物而军心不稳,被贝利撒留安排在最左侧距主力相隔一段距离,怕他们哗变冲乱了自己的阵型。而盖利摩方面,把弟弟查宗所率的5000精兵放在阵型的正中央前沿,其身后放上非洲土著摩尔人的轻步兵,自己则率骑兵待机于两翼。贝利撒留遣亚美尼亚人约翰率部分重骑兵从正面渡河进行试探性进攻。我想贝利撒留压根就没指望约翰能取得什么战果,目的是先试探一下虚实,另外,约翰的重骑兵冲锋一下可以让对方阵型的破绽暴露出来,自己再寻机歼敌。不想,这个约翰还是非常猛的,上次“十里之役”,率300骑兵一下就在2000人中做掉了对方主将阿马塔斯,这次比上次还猛,发动三次冲锋,前两次没取得什么战果,但第三次一举冲进对方前军的核心位置,并在激烈的短兵相接中做掉了对方的主将、盖利摩国王的另一个弟弟查宗,5000汪达尔精锐部队见主将阵亡了,掉头就逃,溃兵冲散了在后面的摩尔轻步兵的阵型,其他部队见势不好,也跟着逃跑,可怜盖利摩连重整部队的机会都没有,2万大军瞬间崩溃。盖利摩逃向西一路奔逃,逃到西北非的山地。这一仗,汪达尔阵亡800人,而东罗马军队只有50人阵亡,这就是著名的“特里卡麦伦战役”。因为汪达尔人最后的士气和他们的主力部队一样崩溃了,再也组织不起有效的反击了,所以这次贝利撒留没客气,挥军穷追猛打,一举攻占汪达尔军队的大营,没想到汪达尔人的大营里有盖利摩国王的“国库”,里面有各种珍贵物品,当时贝利撒留手下的部队有一半以上的雇佣军,尤其是那些蛮族雇佣军,一见到有发战争财的机会,谁还顾得上打仗了,贝利撒留的本部军队也没好到哪去,和雇佣军一样开始抢夺战利品。贝利撒留几度严令士兵放下战利品继续追击,可是居然没有一支部队听他的,可见那个时代东罗马军队的军纪和古罗马帝国时期相比,已经沦落到了何种地步。好在贝利撒留经常打胜仗,素有威望,军队没有哗变,好容易等到第二天,东罗马军队抢的差不多了,贝利撒留才能重整部队继续追击。贝利撒留还是派猛将约翰率骑兵紧追盖利摩,自己的大部队随后开进。约翰把盖利摩封锁在帕布亚的山中,可是却在一次作战中意外地被自己的士兵误伤身亡了,一代猛将就这么结束了年轻的生命。可是困在山中的盖利摩日子并不好过,冬天大雪封山,没有食物,苦苦熬到第二年的春天,终于支持不住,出山投降了。这样,汪达尔王国灭亡,公元534年,贝利撒留29岁的时候,仅凭1万6千人就重新征服了北非。
&&&&&&&&&&&&&
&&&&&&&&&&&&&&&&&&&&&&&&&&&&&&
图005——拜占庭军队的中坚——重装步兵
6.征战意大利
出其顺利的拿下北非后,查士丁尼大帝的权杖开始指向了意大利,因为从传统意义上来讲,意大利才应该是帝国的心脏,而罗马城才是罗马帝国的象征。不过这时,统治意大利的是东哥特人,在前不久征伐汪达尔的时候,东哥特人还帮助过东罗马人,而且东哥特人和东罗马的关系一直很好。就在查士丁尼大帝为寻找出兵理由而苦恼的时候,又是对方王室内乱给了他堂而皇之的开战理由。
当年东哥特人被匈奴人统治,后来辗转逃到了东罗马帝国,受到当时东罗马帝国皇帝的庇护。公元488年,东哥特国王提奥多里克在东罗马皇帝齐诺的怂恿下,出兵攻打意大利,公元493年,征服意大利全境。公元526年,72岁高龄的提奥多里克国王去世,皇位由年仅10岁的皇孙继承,太后(提奥多里克国王的儿媳妇)阿玛拉松莎摄政。没想到,过了8年小国王便夭折了。于是阿玛拉松莎便扶植了年纪又老,性格又温和的皇叔舍奥达图斯为新国王。以为会好控制,没想到看走了眼,舍奥达图斯上台后不久便发动政变囚禁并杀死了阿玛拉松莎,因为阿玛拉松莎是亲罗马派,所以查士丁尼大帝大怒,拒绝承认新王,并理所应当地派遣军队征讨东哥特王国。
征讨东哥特王国的军队分两支:北路军4千人在门德斯带领下,由北进击东哥特王国,但不幸的是在达尔马提亚战败,门德斯本人也阵亡了;另一支南路军的总指挥,当仁不让的就是我们的贝利撒留将军。535年秋,贝利撒留率7千5百人渡海横扫了西西里岛。占领了西西里岛之后,本来按计划该通过西西里岛登陆到意大利半岛南部“靴子”尖的位置展开攻击,但是,刚刚征服的北非却出了乱子(主要是因为查士丁尼的高税收政策以及东罗马官员的腐败造成的),居民暴动,军队哗变。北非总督所罗门渡海到西西里岛向贝利撒留求援,贝利撒留闻讯带着100名近卫兵星夜渡海回到了北非迦太基城,召集了还忠于东罗马的2千名士兵,与叛军8千人战于蒙布莱萨,不世出的名将贝利撒留借风势轻松击败了叛军,再次平定了北非。把北非交给了所罗门治理后,回到西西里才发现,自己的军队也哗变了,于是再行平叛,等他手忙脚乱的把葫芦和瓢都按下去了,才能腾出手来干他的正事。
在意大利本土登录后,一路势如破竹,一直杀到意大利南部重镇那不勒斯,在那不勒斯遭遇了激烈抵抗,久攻不克。后来,贝利撒留发现了城防的一处破绽,那就是古罗马时期的引水道废墟,通过它,可以绕到城墙里。贝利撒留遣600名精锐步兵偷偷潜入城内,并里应外合拿下了那不勒斯城。攻克那不勒斯后,下一个目标自然是罗马,此时的罗马只有4000哥特守军据守,哥特王维提吉斯(前太后阿玛拉松莎的女婿,发动宫廷政变杀死舍奥达图斯取而代之)由于刚刚上台准备不足,率主力向北撤到了首都拉文纳(自公元455年罗马城第二次被洗劫后,罗马的首都便迁到了拉文纳),以图站稳脚跟调集兵力后反攻罗马。罗马城居民听闻贝利撒留王师北定,自动起义赶走了东哥特守军,开城迎接贝利撒留进城。光复罗马后,贝利撒留清醒的认识到维提吉斯的主力并未受损,肯定会征集兵力大举反攻,所以一进城即命令所有罗马军队同罗马居民一起日夜修复城墙和防御工事,意图以坚城罗马为据点坚守来消耗敌军的实力和锐气,再伺机反攻。果然,在拉文纳调集兵力准备充足后,维提吉斯携大军3万多人(史载15万,应为夸张)向罗马扑来。贝利撒留准备采取节节抗击,逐步消耗的策略,让维提吉斯的3万大军到罗马城下的时候就已经成为疲惫之师(有点像抗战时期,国军将领薛岳的“天炉战术”)。所以,他派遣部分军队在罗马以北托斯卡纳地区的佩鲁贾城和斯波莱托城据守,又以部分兵力扼守罗马北郊尼禄平原的军事要地米尔万桥。但是,当维提吉斯的三万大军浩浩荡荡的开来之时,慑于敌军阵势的米尔万桥守军不战而逃,第二天清晨得到消息的贝利撒留急忙亲率1千部队前来增援桥头守军,正与已经过河的维提吉斯大军相遇,1千人旋即被团团包围陷入白刃战。史载贝利撒留一手执剑,一手提枪,在15万大军中纵横驰骋,挡者披靡,如入无人之境,硬是带着这一千来人杀出重围。杀出重围后,发现还有一部分罗马军队被困,又返身杀回,杀入重围,救出被困的士兵,并安全返回罗马城。这整个就是一个贝利撒留版的长坂坡七进七出。事实上,仔细分析一下,这是绝对不可能的:首先,维提吉斯的部队绝对不会有15万人,从他以后包围罗马却不能完全包围就能反映出他的大概兵力;其次,即使贝利撒留发挥出了赵子龙的水准,1000人也不可能在15万大军的包围下全身而退,这个比例过于悬殊,有点常识的人都会明白。有的朋友会问了,15万人是夸张,那么维提吉斯的3万人到是非常可能的,能不能是1000人在3万人的包围下成功突围呢?也不可能,这个比例仍然十分悬殊,冷兵器时代,作战是非常消耗体力的,即使这1000人真有那么大的本领,他们的体力也不允许,况且对方是顶盔掼甲、训练有素的哥特骑士,不是衣衫褴褛的庄稼汉,不会那么容易被切割。还有,米尔万桥守军放弃阵地是在半夜,一般情况下,一支军队很少会在半夜去攻击情况不明的目标,就算是半夜拿下的米尔万桥,哥特人也不会在半夜就全部渡过米尔万桥,在尼禄平原靠近罗马城的一侧安心扎营过夜。最有可能的情况是,在天刚亮的时候,哥特人发现桥头空无一人,于是派兵进占桥头,再让大部队分批过河。3万人的部队通过一座不大的桥梁肯定要花很长时间,而清晨贝利撒留就率军来援了,所以我推断,这个时候和贝利撒留交手的是东哥特先期过河的部队,我估计在清晨的这个时间,这支先头部队的人数不会超过5千人,而且对贝利撒留的突然出现准备不足。所以,虽然人数占优,却被贝利撒留突破重围杀回罗马城(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推测)。当然,从中也可以看出,贝利撒留绝对不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儒将,而是智勇双全,胆识过人的名将。
渡河之后的东哥特大军包围了罗马城,并连夜打造攻城器械,18天后的公元537年3月29日,东哥特人发动了总攻,主攻方向是罗马城的萨拉里安门。东哥特人打造了比城墙还高的木塔,木塔上层有弓箭手压制城墙火力,中下层有步兵,随时准备登城。东罗马人的弓箭和标枪对有防护的木塔不起什么作用,但是对拉着木塔前进的牛可是杀伤巨大,于是,所有的牛被远程火力杀死,木塔无法靠近城墙,也就失去了作用,维提吉斯只好要命令强攻。在正面强攻的同时,一支哥特人部队绕到了另一处城门——哈德里安陵墓,这里只有少量东罗马士兵驻守,好在守军够精神及时发现了敌情,由于一时间找不到那么多弓箭,守军拆了陵墓上的石雕大理石当滚木礌石往下砸,经过一番激战总算有惊无险地击退了敌军。另一处城门,那就惊险多了,哥特军队突破了外城,守军被迫据内城城墙死守,贝利撒留闻讯带预备队杀到,先反动反攻夺取外城城门,再关闭城门,这样突入进来的哥特军队就成了瓮中之鳖,被悉数消灭殆尽。击退这次进攻,贝利撒留命令突然打开敌军正面主攻的萨拉里安门,派一支精锐突击队突然杀出城,敌军把所有注意力集中在攻击城墙上,没有料到封死的大门还会突然打开,更没料到罗马军队会主动反击,遂被杀得尸横遍野,攻城部队瞬间崩溃。这一天紧张的攻防战下来,东哥特人横尸至少2000人(史载3万人,肯定是夸张)。
&&&&&&&&&&&
图006——意大利地图(找不到6世纪时期的意大利地图,只好弄张现代的凑合看吧)
这之后,东哥特人又发动了几次攻击均被击退。偌大一个罗马城一共18个城门,守军正规军的兵力不超过5000人(征战意大利总人数7千5,征服西西里和南部意大利,每处都要放些部队驻守),这还是高估的,加上临时征集入伍的罗马平民,守军总人数也不会超过1万2千人,每处城门一分才几百人,要是这么守是肯定守不住的,因为攻击方人多,可以集中兵力攻其一点,一点突破,整个城肯怕就会被突破。所以,贝利撒留采取每个城门都放些警戒兵力,但是不放多,自己带领预备队随时准备各处“救火”的策略,这招还是非常见效的。看急切间无法攻克城池,维提吉斯决心长期围困罗马,但是由于罗马横跨台伯河,所以可以从水路上获得源源不断的补给和兵源(虽然每次援军人数少得可怜,大都是几百人),而哥特人无法完全封锁罗马,最重要的是罗马人不是被动的守,有的时候贝利撒留还派小股的突击队出城去袭击哥特人的补给线以及袭扰哥特人的大营,时间长了,贝利撒留在城里怡然自得,维提吉斯在城外却吃不消了,疲惫不堪。被围困期间,贝利撒留还主动出城和维提吉斯打了两次野战,结果以绝对劣势的兵力()和维提吉斯打了个平手(一胜一败)。对于贝利撒留而言,守卫罗马不仅是一次攻防战,而是击败东哥特人的一次战略性战役(依靠坚守挫其锋锐,再伺机反击,一举击败东哥特人),所以期间他先前留在南方的幕僚普洛柯比乌斯在南方已经被帝国占领的土地上招募士兵,再汇合帝国派来的两支援军,总数达到6000人,由“血腥”约翰(不是之前在北非阵亡的那个约翰)率领带着粮草辎重来援罗马。贝利撒留巧妙的接应约翰入城,于是罗马城的实力大增。贝利撒留派遣兵力往北,袭击东哥特人后方多处战略据点,其中“血腥”约翰更是一举攻克了连接东哥特首都拉文纳和罗马城之间要道的名城里米尼。里米尼的丢失,让围城的东哥特大军人心惶惶,国王维提吉斯感觉已经不可能攻克罗马城了,自己的后路又被断,遂下决心退兵。公元538年3月,历经1年零9天不成功的围城后,东哥特军全线从罗马城下撤退,贝利撒留乘势掩杀,东哥特军慌作一团,过米尔万桥的时候,行军序列完全被打乱,大家都蜂拥过桥,结果大部分人被堵在桥头,被迫徒涉过河。贝利撒留抓住机会击其半渡,杀伤了大量的东哥特军。经此一役,东哥特元气大伤,大局已定,征服意大利已经是时间问题了。但是,贝利撒留没有急着马上北进,而是先派兵拔除了意大利大部地区的东哥特据点,先稳固战略后方。后方稳固后,贝利撒留汇合了另一支帝国援军,并向北挺近,救出了被长期围困在里米尼的“血腥”约翰之后,用了将近1年时间平定了除意大利西北波河流域的利古里亚地区以及东哥特首都拉文纳周边地区以外的大部分地区。公元539年,在经历了法兰克人制造的小插曲之后,贝利撒留率军包围了东哥特首都拉文纳。
贝利撒留没有马上强攻,而是收买内应,一举烧掉了拉文纳的粮食储备,本来还想拼死一战的维提吉斯无奈只好遣使向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大帝求和。皇帝开出的条件是,让东哥特人退到波河以北,只能保留利古里亚一个地区,哥特使臣很快在和约上签字。皇帝派人将和约送到贝利撒留手里,告诉贝利撒留能打下来就打,打不下来就接受和约。贝利撒留是坚决的主战派,继续围攻拉文纳,被逼无奈的维提吉斯居然提出了一个惊人的提议:只要贝利撒留利拥兵自立成为西罗马帝国皇帝,东哥特人将开城投降,并全力支持他。我们知道,所谓西罗马帝国于476年被灭,其实是最后一位皇帝被废黜,但是并没有一个帝国取而代之。至于东西哥特、法兰克、汪达尔这些蛮族势力建立的国家,都叫“王国”,名义上都算西罗马帝国的属国。现在,维提吉斯提出这个大胆的构想,只要贝利撒留愿意,坐上空缺了60多年的皇帝宝座,完全不是问题,而且还能不战而降服东哥特人,这实在是个巨大诱惑。查士丁尼也曾想到这一点,在他出征前,让他发誓效忠帝国不篡权。显然,贝利撒留对查士丁尼赤胆忠心,也不打算背弃誓言,但是能不战而屈人之兵确实是个很大的诱惑。贝利撒留思索良久,决定假意答应称帝,当东哥特人打开城门迎接贝利撒留入城时,贝利撒留突然翻脸,逮捕了维提吉斯并解往君士坦丁堡。
公元539年12月,历经两年多的战火,贝利撒留终于凭借其卓越的指挥才能和不屈的意志平定了意大利的绝大部分地区(只有最北部的帕维亚一城负隅顽抗),将包括“永恒之城”罗马在内的堪称“帝国心脏”的意大利本土又重新划入了帝国的版图。贝利撒留的名誉和声望达到辉煌的顶点,然而,查士丁尼并没有为其举办盛大的凯旋式,反而因为贝利撒留功高震主和曾经商量过自立的事(虽然是缓兵之计),对其心存戒备。
&&&&&&&&&&&&图007——查士丁尼大帝时期东罗马帝国(拜占庭)的疆域,斜线部分为这一时期征服的领土
7.被猜忌的名将
㈠辉煌背后
从公元539年年底到公元544年这4年时间,贝利撒留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很光鲜:收复意大利和北非,帝国历史上前所未有,声名赫赫;又是皇帝的宠臣,但其实,光鲜背后的贝利撒留过得很不如意。首先,贝利撒留那位快60岁的老婆居然与贝利撒留的养子通奸,而且还跑到她的密友——皇后提奥多拉那里去恶人先告状,结果皇后偏袒自己的好友,皇帝也借机削弱贝利撒留的实力,罚了他一大笔钱。因为没有很多钱去供养那么多军队,所以他的近卫军人数也大规模减少。贝利撒留可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啊,然而他还是那么爱他的妻子,在妻子的情夫病死后,他原谅了妻子的所作所为,并且还像开始一样那么疼爱她。其次,皇帝不再像以前那样信任他了,能不用他领兵,尽量不用他领兵,即使在波斯大举进犯,东线战事陷入被动的不利情况下,让贝利撒留领兵拒敌,也是对他有所限制。这个时期的查士丁尼对于贝利撒留,在我看来就像是汉武帝对于功高盖主的卫青一样。
㈡战端再起
要说此时的拜占庭帝国,虽然皇帝英明、战将英勇,但是帝国内部矛盾重重,帝国的痼疾不但没有因为版图的迅速扩张而好转,相反却更加严重:其中,最致命、最恶性的痼疾就是官员的贪污腐化以及高额的税收。帝国每征服一块地方,那些贪官污吏和暴虐的收税人就跟随而来,贪污极其严重,影响极其恶劣,后果极其严重:之前的北非就被逼反了,贝利撒留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把北非再次平定,而这次意大利同样没能幸免。本来东哥特的势力并没有完全肃清,前文讲了,在帕维亚,还有东哥特人在据守,虽然力量不足以影响大局,但是还有反攻的野心及欲望。现在,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激起了意大利人民的反抗情绪,新上任的东哥特王托提拉“血气方刚”,认为收复失地的时机已到,出兵(初始兵力大概2千人)攻击东罗马军队,在经过几次漂亮的伏击战后,东罗马留在意大利的1.2万军队(分属于12个不同的将领,彼此互不统属)基本被肃清。短短两年时间,托提拉凭借其出色的军事才能重新占领了除罗马、拉文纳等少数名城之外的绝大部分意大利领土,军队也发展到了5万之众,并于公元544年围攻罗马。
㈢再战意大利
意大利急速恶化的局势让查士丁尼再也坐不住了,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再次启用了贝利撒留。但是,这次他只给贝利撒留区区4千人。贝利撒留率领4千人马先抵达意大利首府拉文纳,托提拉对于贝利撒留的大名亦是十分忌惮,派人假传消息说热那亚被围请求帝国军队解围,而此时的贝利撒留哪有时间和兵力去救热那亚?于是,托提拉明白:贝利撒留手中可用的兵力没有多少,而且也不得皇帝信任,所以他放心地把精力放在围攻罗马上。
热那亚可以不救,罗马岂能不救?贝利撒留率援军从海路抵达台伯河口,命令伊萨克守卫入海口以为退路,自己则率主力溯河而上。托提拉则事先命人在台伯河最窄处建立一座大桥,并在两端建立桥头堡,并在桥头堡之间拉起了拦河锁链,防止东罗马军队从海上解围。贝利撒留命令把两艘大船连接在一起,并在连接处修建一座非常高的箭塔,命士兵携带引火材料从箭塔往桥头堡上射火箭,顷刻就烧毁了两座桥头堡,并派步兵跳上大桥砍断了拦河锁链。就在突破拦河工事,解围即将成功之际,奉命守卫入海口的伊萨克按耐不住擅自出击,结果被托提拉的另一支部队击败,贝利撒留怕后路被抄,只好回去稳固入海口基地。最可恨的是罗马城里的总督贝萨斯眼看贝利撒留都要杀到城下了,还不肯主动出击里应外合,导致解围战功败垂成。这位总督之所以不想被“解围”,大家知道是什么原因吗?原来这位贝萨斯总督是位“要钱不要命”的主儿:罗马被围,他居然命人把粮食都集中到自家的仓库里去,谁缺粮,就以十几倍于正常粮价的价格卖给谁,所以当贝利撒留几乎杀到城下的时候他觉得钱还没赚够,不想解围。如此荒诞、如此无耻,他不死谁死?忍无可忍的罗马城居民和士兵把城防拱手让给了托提拉,东哥特军队进占罗马城,贝萨斯也死于乱军之中,这一天是公元546年12月17日。
拿下了罗马城的托提拉向君士坦丁堡求和,查士丁尼派人询问前线总指挥贝利撒留的意见,贝利撒留是坚决的鹰派,认为没有什么可以代替“彻底的胜利”。求和不成的托提拉决定先扫除南方仍然终于帝国的城镇,然后再挥兵北上一举拿下拉文纳。他知道贝利撒留手里可用的机动兵力不超过3千人,所以在城里留了一支部队警惕贝利撒留之外,率主力部队南下。可是托提拉太小瞧我们的主人公——世界第十名将贝利撒留了,贝利撒留的军事才能超出了他的想象,仅率3千人一举攻占罗马城,而这座名城,维提吉斯曾经三万大军围困一年也为未能攻克。而20多天以后,当托提拉闻讯慌忙从拉文纳城下回援罗马之时,又被贝利撒留主动出击一举击败。在这之后,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贝利撒留凭借出众的军事才能仅用3-4千人就和托提拉周旋了4年,并且大多数时间都在战场上出于上风。最终,由于皇帝查士丁尼几乎不派援军,使贝利撒留还是丢掉了罗马,退到了西西里岛征兵筹粮。性格倔强的贝利撒留再也忍不住了,让妻子回君士坦丁堡面见皇帝,让皇帝做一道选择题:要么给他足够的兵力,与托提拉一战;要么干脆召回他。皇帝选择了后者。
㈣最后的东征西讨
被召回后,贝利撒留住在君士坦丁堡,不久因为波斯又一次入寇,他被任命为东方前线总指挥,管辖1万5千人,贝利撒留到任后仔细勘察地形,根据形势把大部队集中在幼发拉底河上游的战略位置屯兵,紧扼波斯人的进军路线,如果波斯人胆敢绕过他的军队北上进攻,就会脱离补给线,而贝利撒留的大军就可以以逸待劳一举从波斯人身后击破敌人,看到没有机会,又慑于贝利撒留的威名,波斯人只好退兵。不战而屈人之兵后,皇帝还是对贝利撒留领军于外不放心,于是给贝利撒留加个皇帝近卫军总司令的虚衔,把贝利撒留召回了君士坦丁堡。
公元559年,帝国北疆的保加利亚人和匈人联军2万骑兵南侵,一路势如破竹打到了君士坦丁堡城郊,京城震恐,于是,贝利撒留“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再次出山。因为事发突然,君士坦丁堡里除了皇帝的近卫军外已经没有其他军队了,可皇帝又不想把自己的近卫军交给贝利撒留指挥(原因嘛,大家可以想象出来),所以贝利撒留在城里搜罗了以前曾跟随过自己南征北战的近卫军骑兵老战士300人,
并招募临时武装起来的1000左右的平民步兵,出城抵御2万敌军。贝利撒留在城郊选址伏击敌人的先头部队——数千匈人骑兵,300人的老近卫军骑兵分为三路远远地从三个方向包抄了匈人骑兵,1000名武装平民在后面摇旗呐喊。匈人骑兵远远的望见三路烟尘正从3个方向向自己包抄过来,又看见正面1000名精神矍铄的“罗马步兵”信心满满地喊打喊杀,不知道有多少人已经包围了自己,再看到贝利撒留的战旗迎风飘扬在战场上空,不禁恐惧填满了心间,撒腿就往后跑,被吓昏了头的匈人骑兵冲散了后面的友军保加利亚人的主力部队,保加利亚人不明就里,看见匈人个个争先恐后地跑,格外卖力的跑,士气瞬间崩坏,以为遭受大军伏击,也跟着玩命地跑。贝利撒留凭借着1300人击退了敌军2万骑兵的进攻,一路将其赶回了多瑙河彼岸。
㈤英雄暮年
贝利撒留自从意大利归来,除了这两次带兵外,其他时候大都赋闲在家。公元562年,就是他击败保加利亚和匈人联军后的3年,他被起诉犯贪污罪,法庭判处他有罪并将他关进监狱,进去没几天,皇帝就给他特赦出来,并在宫廷上接待了他。但是,经过这次打击,贝利撒留的财产又损失了一大部分。显然,这很有可能是皇帝安排的圈套,目的是进一步削弱贝利撒留,消除这位伟大将军有可能给皇帝带来的不安。公元565年,贝利撒留善终于60岁,结束了他辉煌、曲折的伟大人生,东罗马帝国第一将星就此陨落。
8.清风语评
毫无疑问,贝利撒留是东罗马帝国的第一名将,亦是西方历史上最出色的将领之一。他带领一支军纪松弛、雇佣兵为主的为数不多的部队,就横扫北非,披靡意大利,足以显示出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尤其是他早年的达拉战役、中年的罗马防御战、晚年的以少胜多打败保匈联军,更加明确的表现出其战场指挥艺术的高明,其指挥艺术几乎不逊于世界上任何一位名将,所以这一项我给了9.5分;十里之役的布阵和指挥、罗马防御战、罗马解围战、不费一兵一卒就逼退了波斯大军(第二次哥特战争后)充分的说明了他战争思维的敏锐和战役眼光的精准,也反映了他有相当的战略才能,所以这项我给出了9.5分;而拿下北非、征服意大利,为帝国版图的扩充做出了杰出贡献,另外它指挥的战役也给予敌人重大杀伤,所以战果这一项我给他9分不算过分吧;至于所将士兵的锐利程度,这个我可不敢恭维,他的士兵大多数纪律松弛、散漫,也没有在战场上体现出锐不可当的气势,所以这一项我只能给他8分;至于战争规模,他一生中征战无数,但是经过现在史学家挤去水分的估计,他所参战的战役总人数不是很多,最多的一次是第二次哥特战争中,以4千之众和托提拉5万大军周旋,双方的总人数超过了5万,所以我给出了8分;贝利撒留征战一生,为帝国重新光复北非和意大利做出杰出贡献,并多次击败、击退来犯之敌,为帝国版图的稳固亦做出杰出贡献,他的军功本身就是查士丁尼朝伟业的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他征战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然而,由于东罗马帝国信仰东正教,长期和西欧国家来往甚少,所以对西方世界的影响有限。基于此,我给贝利撒留的战争影响评分为9.5;贝利撒留的对手主要有盖利摩、维提吉斯、托提拉等,应该说这些人虽然不算赫赫名将,但是还是有一定的军事才能的,尤其是托提拉,算是哥特人的军事天才和出色领袖。基于此,我给出他对手的评分为8.5分;贝利撒留打过一些以少胜多的战役,以1300老弱残兵击退保匈联军2万人就是很经典的一役,但是大多数时间内,他在战场上直接取得的胜利都很难说算是“传奇胜利”,所以这一项我给出8分的评分。
综合来说,我只用一句话来形容贝利撒留——如果皇帝始终且足够信任他,给他10万兵力,我相信他可以荡平当时整个欧洲。
此文系“清风无语”(QQ号:)查阅史料,并综合整理网上有价值的资料而撰写,系为原创文章。本文写的是真实历史,不是小说、不是演义。欢迎个人或者各大网站转载(转载请转载全文),并欢迎喜欢历史、军事方面的网友跟帖讨论,本人“清风无语”保留对本文乃至本系列(十大名将)所有文章的最后解释权。最后,无耻的推广下小店:清风闪充(),主营话费充值、QQ币和各类网游点卡的代购、代充,欢迎惠顾!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汉匈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