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三个唯美意境荷花图片,小雨,清荷,柳条的诗

高三总复习
古典诗词鉴赏(意象、意境)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高三总复习
古典诗词鉴赏(意象、意境)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4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转载]古典诗歌赏析不同题材诗歌的主题
古典诗歌赏析不同题材诗歌的主题
学案(一)
学习目标:
1、构建古典诗歌相关知识网络,以培养学生的鉴赏基础。
2、通过分析鉴赏,把握不同题材诗歌的主题。
重点难点:
1、运用一定的方法,把握不同题材诗歌的主题。(重点)
2、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难点)
学习方法设计:
1、朗读吟诵。通过吟诵感受诗歌,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
2、意境再现。发挥创造性想象,再现诗歌的情境。
3、情感领悟。通过诗歌中意象的分析,深刻领悟作者的在诗中抒发的情感,把握诗歌的主题。
学习时数:七课时
学习过程:
&&&&&&&&&&&&&&&&&&&&&&&&&&&&&&&&
学习目标:
1、了解唐诗的几种常见的题材。
2、鉴赏归纳山水田园诗的主题。
学习内容:
一、课前预习
1、依据题材的不同,给唐诗分类。
2、从教材中找出几首山水田园诗,试着分析它们的主题。
二、检查预习
1、依据题材的不同,诗歌可以划分哪几种常见的类型?
山水田园诗、送别惜别诗、军旅边塞诗、咏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思乡怀远诗和即
景抒怀诗等等。
2、山水田园诗
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诗人众多,风格各异。陶渊明等诗人形成我国东晋田园诗派,谢灵运、谢朓等诗人形成我国南朝山水诗派,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形成我国盛唐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三、学习诗歌
1、学法指导
鉴赏这类诗歌,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景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景与情、物与志的“契合点”。
2、鉴赏归纳主题
(1)分析下面这首诗的画面美。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分析:A、这首诗写了江山、花鸟、燕子、鸳鸯,四种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显出蓬勃盎然的春意。B、四种景物并列组合,构成上下对偶两联。上联写远景,下联写近景;上联景物较阔大,较概括,下联景物较特出、较具体。远与近相生,概括与具体结合,构成一幅完整的春景图。浓艳的画面色彩,谐调的画面组合,相宜的动静描绘,渲染出浓浓春意,观之令人赏心悦目。C、也表现作者陶醉在春光中的怡然之情。
(2)阅读鉴赏,回答问题。
山居即事&&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①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②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3)阅读鉴赏,回答问题。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人在这首诗中塑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这种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理想?
诗人通过山雨初霁、月下青松、淙淙清泉、翠竹成林、水中碧莲等意象塑造出一种秋天傍晚空山幽美恬静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对安静纯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泉水、青松、翠竹、青莲等,也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和理想境界的烘托。
&3、归纳小结:山水田园诗常见的主题有哪些?
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四、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注】①排闼:闯进门来。闼,小门。
“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拟人。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五、预习作业
&找出教材中的惜别送别诗,选一两首试着分析它们的主题。
学习目标:
1、了解惜别送别题材诗歌的特点,读懂诗歌,学会鉴赏。
2、鉴赏归纳惜别送别诗歌的主题。
学习内容:
一、检查预习
二、送别惜别诗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抒写了大量的这类诗歌,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三、学习诗歌
1、学法指导
鉴赏此类诗歌首先需掌握诗歌的结构:第一联叙题写意;第二联写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写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第二、三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末句要有理警,意味隽永为佳。其次,把握送别诗中常见意象。如:杨柳,从《诗经》中“昔我往也,杨柳依依”开始,“柳”便与离别结下了不解之缘;加上“柳”&与“留”谐音,古人送别时折柳相赠,所以杨柳便成了一个离情别绪的意象。长亭、短亭、劳劳亭,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南浦,也是一个表离情别绪的意象,多用于水边送行,如:江淹“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寒蝉、船(舟)、阳关、古道、夕阳、西风、灞桥、美酒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
2、鉴赏归纳主题
(1)鉴赏诗歌,回答问题。
&&&&&&&&&&&&&&&&&&&&&&&&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
①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②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2)鉴赏诗歌,回答问题。
&&&&&&&&&&&&&&&&&&&&&&&&&&
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
关城:潼关、函谷关。&&
御苑:皇家的宫苑。&&
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①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②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3)鉴赏诗歌,回答问题。
&&&&&&&&&&&&&&&&
送杜十四之江南&&&&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①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②诗歌的第三句在表达上有转折之势,试加分析。
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由眼前景进而有点担心那征帆晚来找不到停泊的处所。揣度行踪,可见送者的心追逐友人东去,又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
3、归纳小结:送别惜别诗的主题有哪些?
①依依不舍的留念;②情深意长的勉励;③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此外:“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无尽的友情熔铸在诗情画意中;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深挚的情谊包含在殷勤的祝福中;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
江北送君归”,诗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晶莹透明的冰壶装下了理解和信任……
四、课堂练习
&&&&&&&&&&
阅读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回答问题。
银烛吐青烟, 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 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 长河没晓天。
&&&&&&&&&&&&&&&&&&&&&
悠悠洛阳道, 此会在何年。
1、首联“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描绘了一个别筵将尽,朋友分手在即的场景,句中的“吐”字写出了有人怎样的神情?
友人相对无言,只是凝视着银烛青烟。
2、说说颈联中“隐”“没”的表达效果。
“隐”字写出高高的树荫遮蔽了西沉的明月;“没”字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心绪。
五、作业布置
从教材一、二两单元中找出一两首军旅边塞诗,读一读品一品,试着分析其主题。
学习目标:
1、了解军旅边塞题材诗歌的特点,读懂诗歌,学会鉴赏。
2、鉴赏归纳军旅边塞诗歌的主题。
学习内容:
一、检查预习
二、军旅边塞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三、学习诗歌
1、学法指导
军旅边塞诗的鉴赏,应该注意三个方面:首先,把握时代特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品,因而,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帮助的。其次,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边塞诗题材的兴起,是与诗人们的生活范围有所扩展紧密关联的。再次,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在大量边塞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也很不一样,有的豪迈旷达,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奇壮美,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如“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如“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等等。
2、鉴赏归纳主题
(1)鉴赏诗歌,回答问题。
烽火照西京, 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 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 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 胜作一书生。
①这首诗的颈联分别是从哪两个角度来描写的?描写的内容是什么?
是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来写的。表现了出征战士冒雪与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②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他宁愿投笔从戎,驰骋沙场,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2)鉴赏诗歌,回答问题
&&&&&&&&&&&&&&&&&&&&&&&
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①,风吹一夜满关山②。
注:①《梅花落》,曲调名,“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②关山:山名,在今宁夏南部。
[解说]高适(700?──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与岑参并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人物。诗的前两句写的是实景,“雪净胡天牧马还”,开篇就造就了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开朗壮阔的基调。三、四句中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了一种虚景。全诗虚实结合,构成了美妙阔远的意境。
①“雪净胡天牧马还”句所写景物显示了怎样的氛围?在全诗中有怎样的作用?
胡天北地,冰雪消融,傍晚战士牧马归来,这一情景显示出一种边烽暂息、和平宁谧的氛围。这句诗为全诗定下了开朗壮阔的基调。
②三、四句中将“梅花落”拆用,构成了一种怎样的虚景?
“梅花落”本为羌笛声,但现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
(3)鉴赏诗歌,回答问题
&&&&&&&&&&&&&&&&&&&&&&&&&&
逢入京使&&&&
&&&&&&&&&&&&&&&&&
故园东望路漫漫①,双袖龙钟泪不干②。
&&&&&&&&&&&&&&&&&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①故园:指诗人在长安的家。漫漫:遥远。②龙钟:泪流的样子,袖被泪湿。
[解说]岑参(717──770)江陵(今属湖北省)人,郡望南阳(今属河南省),其诗多描写边地风光及戎马生涯,颇具奇情壮采,与高适并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人物。其七言歌行雄奇豪纵,五言山水诗清峻奇逸。此诗作于天宝八年(749),时诗人首次出塞,途中遇入京的使者,就此作诗。诗中写初次离乡远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全诗立马而吟,肆口而成,纯为本色语,极平常而极亲切感人。
①诗人“双袖龙钟泪不干”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诗人离开长安已多日,回首东望,长路漫漫,引起了对家乡亲人的强烈思念,因而潸然泪下,沾湿双袖。
②诗人刘熙载曾说“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请结合本诗的最后两句,谈谈你的看法。
最后两句,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这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不假雕琢,信口而成,却又感情真挚。在平易之中显出丰富的韵味,这是该诗的最大特色。
3、归纳小结:军旅边塞诗的主题有哪些?
①主战思想(讴歌边关将士的奉献精神、意欲建功立业的豪情、报效祖国的激情、抨击主降派、讽刺当朝无能);
  ②反战情绪(环境的恶劣、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痛苦、思念亲人的悲伤、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
③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四、课堂练习
陇西行①&&
誓扫凶奴不顾身②,五千貂裘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③,犹是春闺梦里人。
注:①陇西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陇西,指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②匈奴:此处借指当时入侵西北边境的少数民族。③无定河:黄河中游支流,在陕西北部。
[解说]陈陶(803?──879?)字嵩伯,长江以北人。此诗作年不详。前二句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战士英勇杀敌,牺牲惨重。后二句笔锋一转,逼出正意,征夫已成枯骨,妻子还在梦中思念亲人,对比强烈,为后人称道。王世贞赞此诗云:“用意工妙至此,可谓绝唱矣。”
①分析一、二句中“誓扫”、“不顾”、“五千”的表达作用。
“誓扫”、“不顾”,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五千”表现了战斗之激烈和伤亡之惨重。
②诗的三、四句为后人所称道,请分析其精妙之处。
“可怜”句紧承前句,“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意。“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已成枯骨的凄凉,一边是梦中相见的欢愉。虚实相对,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同时也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家人的无限同情。
五、作业布置
&&&&&&&&&&&&&&&&&&&&&&&&&&&&
&&&&&&&&&&&&&&&&&&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问:这首诗塑造了骏马什么样的艺术形象? 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描绘了一匹威武雄健,渴望驰骋疆场、大显身手的骏马形象。
(2)抒写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
学习目标:
1、分析《燕歌行》表达的多重主题。(重点)
2、体会于沉静的对比之中诗人的沉痛之情。(难点)
学习内容:
一、检查预习,回顾知识点导入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阅读提示:本诗打破了同一题材大多写征夫思妇的缠绵相思的格局,突出表现英勇的气慨和悲壮的情绪,批判的锋芒也十分尖锐。
自学目标:读后说说诗歌的主题、情感。
三、再读课文,分析层次
阅读提示:画出韵脚,根据韵脚和诗意将是个分层。
自学目标:概括诗意。
四、细读课文,深入品鉴
阅读提示: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评价此诗时说:“沉痛语不堪多读。”
自学目标:细读诗歌,圈出诗歌中的“沉痛语”,体会它们是何种“沉痛”。
五、交流探讨,归纳小结
1、根据诗意层次,分析诗人表达的多重主题。
2、看看诗人是如何抒发这种沉痛之情。
六、课堂小结
此诗多处运用对比手法,通过边塞战场各种尖锐矛盾的深刻反映,热情歌颂了爱国将士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精神,揭露了封建时代军队中残酷的阶级压迫。对“将军”的腐败导致战争的失利予以有力的鞭笞,对广大士卒的悲惨遭遇表达了深刻的同情。
七、课堂练习
谈谈你对下列句子的理解。
①男儿本自重横行&&&&&&&&&&&&&&
②身当恩遇常轻敌
③边庭飘摇那可度&&&&&&&&&&&&&&
④死节从来岂顾勋
仔细研读《燕歌行》并填空。
1、本诗的主题是&&&&&&&&&&&&&&&&&&&&&&&&&&&&&&&&&&&&&&&&&&&&&&&&&&&&&&&&&&&&&&&&
&&&&&&&&&&&&&&&&&&&&&&&&&&&&&&&&&&&&&&&&&&&&&&&&&&&&&&&&&&&&&&&&&&&&&&&&&&
&&&&&&&&&&&&&&&&&&&&&&&&&&&&&&&&&&&&&&&&&&&&&&&&&&&&&&&&&&&&&&&&&&&&&&&&&&&&&&&&&&&&&&&&&&
2、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__&&&&&&&&
__,第二段八句写____&&&&&&&&&&&&&
__,第三段八句写____&&&&&&&&&&
__,第四段四句写_____
_____。各段之间,脉理绵密。
3、本诗处处隐伏着鲜明的对比。从贯串全篇的描写来看,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都是鲜明的对比。而结尾提出李广,则又是_________对比。全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最为沈至”(《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评语),这种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因而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
八、布置作业
1、《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是如何运用反衬手法的?
通过渲染飞沙走石、厉风雪雨的恶劣环境,反衬出将士们坚强豪迈的战斗精神,渲染了来势逼人的匈奴骑兵,有力地反衬出“汉家大将西出师”的声威。诗中虽然没有具体的战斗场面的描写,却从出示军容的豪迈中烘托出战斗必胜的气氛。
2、《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一诗中有许多典型细节描写,试举一二例,并分析其作用。
“半夜军行戈相拨”,写半夜军行,从“戈相拨”的细节可以想见夜晚一片漆黑和大军衔枚疾走、军容整肃严明的情景。
“风头如刀面如割”,写边地的严寒,既呼应了前面风的描写,同时也是大漠行军最真切的感受。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抓住了马身上那凝而不化、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画,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
“幕中草檄砚水凝”,表现出将士们斗风雪的战斗豪情。
学习目标:
1、了解咏物言志题材诗歌的特点,读懂诗歌,学会鉴赏。
2、鉴赏归纳咏物言志诗歌的主题。
学习内容:
一、检查预习
二、咏物言志诗
咏物言志诗指那些以客观的"物"为集中描写对象,并在描写中抒怀兴感的诗歌。好的咏物言志篇章,就要做到既紧扣所咏之物的具体特点,又在其中有所寄寓。
三、学习诗歌
1、学法指导
鉴赏咏物言志诗,先要欣赏作者对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其次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再次要注意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一般地说,咏物诗从整体构思上看,或用拟人,或用比喻,手法的不同,往往能反映出所咏之物与诗人自我融合的深浅程度。作者自我形象不明显的客观咏物,往往采用比喻的手法,作者形象并不融入描写对象中。此外,从具体描写手法看,对于所咏之物,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如陆龟蒙的《白莲》:“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就是用“月晓风清”作背景,写出白莲独特的气质、神韵。
2、鉴赏归纳主题
(1)鉴赏诗歌,回答问题。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①这首诗歌中所描写蝉有什么特点?
提示: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唱的夏蝉。
②这首诗的思想内容是什么?
只要品性高洁,名声自然远扬,无须外在凭借。
③这首诗主要的艺术手法是什么?&&
托物言志。
(2)鉴赏诗歌,回答问题。
&&&&&&&&&&&&&&&&&&&&
画& 鹰&&&&&&&
&&&&&&&&&&&&&&
素练风霜起①,苍鹰画作殊。
&&&&&&&&&&&&&&
身思狡兔②,侧目似愁胡③。
&&&&&&&&&&&&&&
绦镟光可摘④,轩栅势堪呼⑤。
&&&&&&&&&&&&&&
何当击凡鸟,
毛血洒平芜。
注:①素练:白色的生绢。②(sǒng):挺立。③胡:这里指猢狲。—说指胡人。愁胡:典出孙楚的《鹰赋》:“深口蛾眉,状如愁胡。”
④绦:丝绳。&
镟:铜环。⑤轩楹:堂前廊柱。
①此诗写的是画中的鹰,而非活的鹰,因而描写时处处扣着“画”的特点,即画中之物静止不动、寓静于动的特点,试从二、三联中找出最能体现这个特点的词语。
思、似、可、堪
②“毛血洒平芜”是想象之词,还是实写之景?为什么?
想象之词,因为作者所咏是画中的鹰。
③从这首诗里,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品格气质?
&飒爽英豪之气。
(3)鉴赏诗歌,回答问题。
&&&&&&&&&&&&&&&&&
&&&&&&&&&&&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①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
“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
②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
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
③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3、归纳小结:咏物言志诗的主题有哪些?
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志趣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四、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1、2小题。
&&&&&&&&&&&&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①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②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
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五、作业布置
从教材中选一首咏史怀古诗,读一读品一品,试着分析其主题。
学习目标:
1、了解咏史怀古题材诗歌的特点,读懂诗歌,学会鉴赏。
2、鉴赏归纳咏史怀古诗歌的主题。
学习内容:
一、检查预习
二、咏史怀古诗
以历史为主要内容,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抒发感慨。或感怀身世,或借古讽今,或怀古论事。标题一般是古迹名、古地名,或直说“怀古”
三、学习诗歌
1、学法指导
鉴赏咏史怀古诗。首先,弄清史实,疏通文意。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其次,要领悟感情。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再次,分析技巧,体察诗心。
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 。(分析技巧)
2、鉴赏归纳主题
(1)鉴赏诗歌,回答问题。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2)鉴赏诗歌,回答问题。
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①首联看似闲笔,但到了颔联我们就明白它不是闲笔了,你能说说在尾联中这闲笔更大的妙处吗?
&&&&诗人因观览旧迹而登临此山,因旧迹而伤怀,因历史触动内心,又由历史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由羊公所言的“湮灭无闻”,想到自己不就是这众多贤者中的一个吗?
②这首诗的结尾似乎与我们常见的诗歌结尾不同,最后诗人似乎仍在叙事,诗人仅仅在叙事吗?
&&&&自己像羊公那样有才华,但自己却不被重用,抒发内心的忧伤和感慨。
(3)鉴赏诗歌,回答问题。
3、归纳小结:咏物言志诗的主题有哪些?
& 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五、课堂练习
西塞山怀古&&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1、“人世几回伤往事”与“从今四海为家日”相互映照,看似平常之语的交汇,却如天顶之上炸响的惊雷,在遥远的天际久久回响。谈谈你的认识。
尽管现今河山一统,四海一家,可是有谁又能保证那令人悲伤的往事不再重演呢?
2、结合全诗,试析“山形依旧枕寒流”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思索。
从字面上看是冷峻无情,实则反映出的是诗人对李唐王朝“四海为家日”表面繁荣所掩盖的深深危机的深深忧思。
五、作业布置
选取张九龄《望月怀远》,读一读品一品,试着分析其主题。
学习目标:
1、了解思乡怀远题材诗歌的特点,读懂诗歌,学会鉴赏。
2、鉴赏归纳思乡怀远诗歌的主题。
学习内容:
三、检查预习
四、思乡怀远
在封建社会里,为了生计,为了前途,为了理想,为了抱负,人们不得不离开家乡,转徙各地。这一去,山长水阔,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敏感的诗人身在他乡,无处不起思乡之情。
四、学习诗歌
1、学法指导
鉴赏这类诗歌,首先需明确作者写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其次,这类诗在感情的抒发上有何特点?再次,诗人是怎样把思乡的感情与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
&2、鉴赏归纳主题
(1)鉴赏诗歌,回答问题。
长安晚秋&&
云雾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依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①“凄清”二字有什么作用?
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也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②试分析诗歌尾联如何传达诗人情怀的?
抒写胸怀。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也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钟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2)鉴赏诗歌,回答问题。
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①征铎:车行时发声的铃。
②杜陵:在长安城南,是诗人的安家之地。
&①诗中除了“晨起”、“鸡声”表现了早行之外,还有什么词语也表现了早行?此诗颔联上下句除对仗外,其构成形式还有什么特点?
还有“月”“板桥霜”,月尚未落,板桥结霜,可见其早。
由名词连缀成句,一字一景,收到了蒙太奇的效果。
&②“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联系首联解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春回故乡、野鸭满塘的温暖意境。通过这个温暖的乡梦反衬了漂泊在外的作者对家乡杜陵深切的思念。
(3)鉴赏诗歌,回答问题。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蓦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①试析“蓦见”在诗中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蓦见”二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实是传神地刻画了不经意地流目瞩望普普通通的陌头杨柳竟勾起她许多从未明确意识到过的感触和联想。
②王昌龄善于用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极其微妙变化。结合全诗,试加分析。
2、归纳小结:咏物言志诗的主题有哪些?
&羁旅愁思;思念亲友;征人思乡;闺中怀人。&
六、课堂练习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①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
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本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②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正体现了王安石的评价。请你找出来,并作简要的分析。&
“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乡思。
五、作业布置
品读P38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试着分析其主题。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荷花的意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