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叫唐修,他的儿子叫唐律疏议全文和译文的小说

小说搜索:&按书名按作者二次元搜索搜全站&热门搜索:
&&作者:大类:小类:字数:24517字阅读:420259次更新:13年12月02日状态:正在拼命码字..简介:&&
荐作者:类别:日期:5日更新&&&&荐作者:类别:日期:5日更新&&&&荐作者:类别:日期:5日更新&&&&荐作者:类别:日期:5日更新&&&&荐作者:类别:日期:5日更新&&&&荐作者:类别:日期:5日更新&&&&荐作者:类别:日期:4日更新&&&&荐作者:类别:日期:5日更新&&&&荐作者:类别:日期:5日更新&&&&荐作者:类别:日期:5日更新&&&&荐作者:类别:日期:5日更新&&&&荐作者:类别:日期:5日更新&&&&荐作者:类别:日期:5日更新&&&&荐作者:类别:日期:5日更新&&&&荐作者:类别:日期:5日更新&&&&荐作者:类别:日期:5日更新&&&&荐作者:类别:日期:5日更新&&&&荐作者:类别:日期:5日更新&&&&荐作者:类别:日期:5日更新&&&&荐作者:类别:日期:5日更新&&&&荐作者:类别:日期:4日更新&&&&作者:类别:日期:21日更新&&&&作者:类别:日期:18日更新&&&&作者:类别:日期:2日更新&&&&作者:类别:日期:3日更新&&&&作者:类别:日期:12日更新&&&&作者:类别:日期:16日更新&&&&作者:类别:日期:5日更新&&&&作者:类别:日期:2日更新&&&&作者:类别:日期:1日更新&&&&作者:类别:日期:25日更新&&&&作者:类别:日期:23日更新&&&&作者:类别:日期:18日更新&&&&作者:类别:日期:25日更新&&&&作者:类别:日期:24日更新&&&&作者:类别:日期:14日更新&&&&作者:类别:日期:5日更新&&&&作者:类别:日期:26日更新&&&&作者:类别:日期:24日更新&&&&作者:类别:日期:27日更新&&&&作者:类别:日期:2日更新&&&&作者:类别:日期:16日更新&&&&作者:类别:日期:19日更新&&&&作者:类别:日期:1日更新&&&&作者:类别:日期:1日更新&&&&作者:类别:日期:11日更新&&&&作者:类别:日期:18日更新&&&&作者:类别:日期:30日更新&&&&
页次1/1 每页60条 共28部小说
All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北京腾飞克科技有限公司&京ICP证:140236号&京网文[1号&京ICP备号-3&京公安网备72号 &3&&&飞卢小说网好听的有声小说推荐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好听的有声小说推荐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总裁我带儿子滚啦最新章节,小说总裁我带儿子滚啦全文阅读 - 百书库
总裁我带儿子滚啦
总裁我带儿子滚啦
总裁我带儿子滚啦
总裁我带儿子滚啦
总裁我带儿子滚啦
总裁我带儿子滚啦
①若读者发现有小说,而百书库未能及时更新,请留言说明,以便及时添加。
②《总裁我带儿子滚啦》是一部是非常好的书,情节动人,文笔优美,让人看了心痒痒的。
③作者月光幽然所写的总裁我带儿子滚啦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④注:本文版权归《总裁我带儿子滚啦》小说作者月光幽然所有,本站发布是为了宣传该作品,让更多读者分享,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⑤为了让月光幽然大大能提供更好的作品,请广大读者有钱的买VIP;没钱的就多多宣传本书,也算是对月光幽然大大的一种支持!
⑥免费小说的所有章节均为网友更新,属发布者个人行为,与()立场无关。
网站导航:
等小说在线阅读!
请所有网友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小说,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本站所收录作品、社区话题、书库评论及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Copyrigh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提供免费小说,是非盈利性的网络站.版权所有我在05年曾经翻译过一篇讲述都市谣言的小短文,基本上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在文末,我还附了一些简单的分析回答。都市传奇(Urban Legend)作者:TomHarris在1994年,拉斯维加斯警方公布了一起令人骇异的连环抢劫案。第一名受害者是来拉斯维加斯参加一个销售会议的俄亥俄州男子。他在下榻酒店的酒吧里结 识了一名迷人的年轻女子。两个人相见恨晚,把酒言欢。几个小时后,这名男子忽然晕倒了。当他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躺在一间旅馆的浴缸里,全身被冰块覆盖。 浴缸的旁边地板上还放着一架电话,上面贴着一张纸条:“报警,要不就等死。”他立刻打电话叫来一辆救护车,然后被送入了医院;在那里,医生告诉他他已经被 实施了一个大手术,其中的一个肾脏被摘除,很可能是被罪犯拿去人***体***器***官黑市中进行买卖。从那以后,很多类似案件被报道,使得拉斯维加斯 警方向前往该城的旅游者发出警告。你很可能已经听过这个故事,或者这故事的其他几个版本。在过去10年里,拉斯维加斯“器官收割者”被无数人口耳相传,流传甚广,人们通过传言、电子邮 件、甚至打印文本来回放这个故事。但是,事实上完全没有证据显示这件事曾经在拉斯维加斯或者其他任何地方发生过。这个虚构的故事属于不折不扣的“都市传 奇”,一个以被当成真事广为流传的神奇传说。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将会回顾这些都市传奇,来看看他们到底是什么、怎么来的、为什么会传播的如此之快。我们也会探讨一下一些关于“都市传奇”社会影响力的想法,考察一下这些故事随着时间变迁而如何变化。什么是“都市传奇”一般而言,都市传奇是指被当做真实事件在人群中广为流传的现代虚构故事。都市传奇通常来说都是假的,但也未必尽然。有一些传奇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真的, 它们中的很多其实是受真实事件启发,然后通过人们在传播中的添油加醋进化成不同的故事。想追查都市传奇的原始源头是不可能的,它们看起来就好象是凭空出现 的一般。都市传奇遍及各处,有好几个特性总是持续不断地出现。典型来说,都市传奇的种类可以分做幽默、恐怖、警示、尴尬、德行和心领神会。它们经常包含有一些属于意料之外却又似在情理之中的情节。在那个“器官收割者”的故事里,你可以看到这些要素是如何统合在一起的。这故事最显著的特点是它的恐怖意味。一个男子躺在盛满冰块的浴缸中,身体里少 了一个肾脏,这景象确实相当阴森恐怖。但真正勾人心弦的是其警示意味。很多人一次又一次地前往陌生的城市旅行,拉斯维加斯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 一。这故事又包含着一个道德的训诫,那个商人的不幸下场要归咎于于他在酒吧里和一个神秘女子调情。这就是所谓的警示故事。“警示故事”的一个变种是“恶心的故事”,最近一个比较流行的报道是关于在饭店食物中包含的人体碎片。而一个最为广泛流传的恶心故事,是关于一个关于在苏打水瓶子或者其他包装食品里的鼠尸的流言。还有很多恶心故事是关于强迫注射毒品的。其中比较流行的一个故事是,毒品贩子们在非永久性纹身贴纸(一种画满花纹的纸,贴在皮肤上可以做成临时性的纹 身效果)上面涂上酚哌丙酮,然后将这些纹身纸卖给儿童,当他们将纸贴在身上的时候,酚哌丙酮就会慢慢渗透进皮肤;于是那些孩子就在不知不觉中染上毒瘾,并 成为毒品贩子的常客。(注:这值得怀疑,因为酚哌丙酮似乎并不会通过物理接触而导致上瘾)无视一次又一次的公*开辟谣,感觉到威胁的人们仍旧传播着关于这 些毒品纹身贴纸的故事,并且在警察局、学校和其他公众场合张贴警告。倒不是所有的都市传奇都是关于这类严肃可怕的事情。很多传奇并不包含警示或者道德要素,它们仅仅是一些有趣的故事或者普通笑话,只是听起来象真实发生 过的一样。一个很平常的“新闻” 是讲一个男人为一个盒昂贵的雪茄投保,然后把它们全抽光,宣称那些雪茄被火烧掉了,要求保险公司进行赔偿。另外一则故事关于一个酒醉的司机,他被警察拦 住,并被要求做一个酒精测试。当这个测试开始的时候,旁边有一辆车掉进路旁壕沟中。警察跑去帮忙,于是这个酒醉的司机趁机开车逃离。当他到家以后,倒在沙 发上就睡着了。在第二天清晨,他听到有人大声敲门,打开门一看发现是昨天晚上的警察。这个人发誓说他昨天整晚都在家里呆着,于是警察要求检查他的车库。当 他打开车库的时候,发现里面停着一辆警车。 这个关于警车的故事以不同的形式流传于世界每个角落。它甚至在《心灵捕手》这部电影里被一个角色当做他朋友的真事来讲述。下面我们来考察一下这类都市传奇是如何传播的,也探讨一下为什么这么多人都会去相信。口耳相传在上一部分,我们看到都市传奇是不寻常的、有趣或者令人震惊的故事,总被人当成绝对的真事来流传。都市传奇最醒目的一个特点是,非常多的人相信它,并且到处传播。是什么令人们热中于散布这些故事?很多故事必须具备一些特定的要素,如我们在上一部分提到的一样,很多都市传奇是关于特定的残忍犯罪、污秽的食物或者一些假如确有其事就会影响很多人生活的事件。如果你听过这样的故事,并且相信它,你就会觉得有必要去警告你的朋友或者家人。一个人之所以会去传播一个非警示性信息的故事,也许仅仅是因为那听起来很有意思。当你第一听到这样的故事时,你会觉得很惊讶:居然会发生这样的事!一 个好的都市传奇会令人兴奋莫名,把这种感觉与别人分享并且让自己成为让所有听众都迫切期待情节进展的人,这是大多数人很自然的人性倾向。即使你知道它是一 个编造的笑话,你仍旧也许会被这种天性所诱惑,进而把这笑话修改的更加人性化,宣称这件事确实发生在你的一个朋友身上。基本上人们是乐于转述一个好听的故 事给别人的。但是为什么听众会认真对待这些东西,而不是把它们当做一个夸大的传说或者未经证实的流言?在大部分案例中,这往往取决于故事被讲述的方式。如果一个朋 友(假定她叫做简)告诉你一个都市传奇,她很可能宣称这是发生在她朋友身上的真事;你相信简告诉你的是真事,你也知道她信任告诉她这故事的人。这看起来非 常象是第二手资料,于是你就会把它视做一个事实。为什么简要说谎?当然,简并不是真的说谎,她的朋友也没有骗她。她们都相信这个故事。她们只是对这故事做了一些加工,当你转述的时候,也许也会做少许改动。在这种情况 下,这个故事发生在你一个朋友的朋友身上,但你只会简单地说这是简的一个朋友的遭遇,或者干脆说是简自己的遭遇。就这样,所有转述的人都给别人一个印象, 他或者她和事件的遭遇者之间的关系只隔两三个人——而事实上他们之间也许隔着数百人之多。都市传奇的原来来源很可能是任何事情。在毒品纹身贴纸的案例中,这故事大很可能是来自对一件真事的误解。很少证据显示那些酚哌丙酮贴纸确实流传到了儿 童手中,但毒品贩子确实经常贩卖用小片吸墨纸包着的迷幻药片,他们往往在纸上印上一个卡通人物做为商标。结果一些人读到这些“迷幻药纸片”相关报道,或者 看到一张相关的照片,他们便认为这些东西是针对儿童的毒品纹身贴纸。 “拉斯维加斯器官盗贼”的最初来源并不清楚,这很可能只是一些人搁到他们朋友身上的故事,但是我们必须知道这些传说是如何开始的。《法网游龙》连续剧 的一个作者在什么地方听到了这个故事,然后把它写成一段情节。这部电视以“改编自真事”而著称,于是很多观众就以为这个情节是来自于真实事件。流行时尚一向与都市传奇紧密相连。电影中的虚构要素经常象真人真事一样广泛传播。在一些比较新的案例中,人们觉得把传奇当做一桩真实事情来讲,要比当做电影情节来说更加令人兴奋;或者这些人只是单纯忘记了他们在哪里听到的故事。很多人相信都市传奇肯定是真的,因为它们是被新闻报纸或者其他“权威来源”所报道的。但事实上记者、警察和其他权威人士经常做错事,他们中的很多人对此也不讳言。一个绝对权威的信息来源并不存在。很少有人完全不相信任何事和任何人,因此任何人都可能被都市传奇所欺骗。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并不会调查我们听到的信息的每一个细节——因为那太麻烦了。 我们毫无戒心地把大部分信息当成事实来接受,并不作深入考察。从心理学上来说,我们需要去相信别人,这会令我们感到舒服。如果你相信一切人,你就会相信那 个人告诉你的所有事。 在很多案例中,这种信任非常根深蒂固,人们坚信一个都市传奇是确实发生过的,即使把相反的证据摆在他们面前。都市传奇的网站,比如,接到过很多愤怒的读者的E-MAIL 因为那些站点宣称他们的朋友是骗子。另一个令都市传奇流行如此广泛的原因是:详尽的描述令这些故事看起来非常真实。你可能听说过关于儿童在一个确切具体的地点或者地区商店被绑架的故事, 或者你也许听过关于发生在你居住的城镇中某处的黑帮入会仪式。因为你很熟悉当地情况——你知道那是真实存在的地方——这故事听起来是真的。于是这种详细细 节也会勾起你的恐惧与不安,这些事很可能会发生在你经常去的场所。都市传奇的传播是世界范围的。在这些不同地区,类似的恐怖、诱惑或者警示要素一遍又一遍地被重复,虽然在细节上可能会略有不同。传奇意味着什么?在网上或者世界各地的大学中,你会找到很多人对都市传奇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有兴趣。很多民间传说研究学者说可怕的传说反映了人类最基本的恐惧,给予了我们一个警示或者道德说教,以便我们可以保护自己不遭遇危险。最著名的警示型都市传奇是“钩子杀手”传说。在这个故事里,一对约会的年轻人把车停在了一处偏僻的停车位,他们从广播里听到一个有着钩子手的精*** 神***病患者从一家当地精***神***病院逃离。女孩子想要离开,但是她的男朋友坚持说这没什么大不了的。过了一会儿,女孩子觉得她听到了车外有轻微 的擦刮或者敲击声。她的男朋友说不用担心,但是在她的坚持下,他们还是把车开走了。当他们回到女孩子的房子时,她男朋友下车走到车的另外一侧去帮她开门。 让他大为惊骇的是,车门把手上挂着一个血迹斑斑的钩子。这个故事的警示和道德说教很明显:别单独一个人离开,不要发生婚前性行为。如果你做了,那么一些可怕的事情就会发生。当这个故事最早在五十年代开始流 传的时候,停车位是一个相对很新的现象,那时候父母们觉得很害怕,不知道在那里他们的孩子会遭遇什么。很多转述这个故事的人在今天并不把它当回事。这个故事现在往往被人当做件趣事而不是一个真事而流传。在团伙暴力犯罪日益严重的九十年代,比起孤身的疯子,警示故事更加关注犯罪团体。在美国的很多城市,都在流传关于一些犯罪团伙的报道。他们在夜里关着 车灯飙车,如果另外一个司机用车灯闪他或者她的车去提醒他们的车灯忘记开了,他们就会尾随着司机,并且杀了他。即使人们对这故事的道德警示不屑一顾, 在这么多团伙暴力环伺之下,又何必去闪你的车灯呢?当美国人越来越多地习惯吃罐装食品的时候,关于恶心的罐头食物的传说很自然地就开始流传起来。我们被一些不知名的公司或者餐厅雇员喂养着,我们注意到 我们对于那些全不了解的人付出了太多的信任。这种恐惧在都市传奇里得到了反映。一个一般规律是:如果一个都市传奇是关于大多数人所恐惧的事,那么它的传播 速度就如同野火一般。都市传奇也会表达一些个人所相信的事情,你很可能会去相信并且去传播一个和你个人体验非常接近的一个故事。就这样,都市传奇为创造了它的文化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视角。下一部分我们将看到了,传奇随着文化的进化而进化,所以新的形式与内容是在不断地更新。 都市传奇和互联网络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和四十年代之前,人们并不谈论都市传奇,但是这些传奇以某些形式存在了数千年。都市传奇实际上只是传统民间传说的现代版本。在世界上 的很多文化里,民间传说一直存在于历史记录和民间中,当历史还在为准确记录事件细节而困扰的时候,民间传说却没这么多拘束,因此一直被口头流传下来。在这个传统之下,说书人通常会往故事里加上一点新的要素,并被另外一个说书人引用。不象神话,这些故事是关于在可信的环境下的一些真实人物。和现代传 奇差不多,老故事也经常关注社会上最令人恐惧的东西。我们今天读到的很多幻想故事其实最开始的时候都是些可信度很高的真事,经过一代又一代人辗转转述,才 逐渐进化成幻想或者传奇。当然这些古老的故事不会警告偷窃人***体***器***官的盗贼或者黑帮团伙,它们关注的往往是森林的危险。在古代欧洲,深林 对于人们来说是非常神秘的所在,那里肯定有些生物可能会袭击你。其实,我们和我们的祖先有着相同的恐惧,〈白雪公主与七矮人〉中对有毒食物的担心一直持续 到了现在。 都市传奇的传播方式也在不断进化着。在过去10年里,都市传奇在互联网络中有了极大的影响。最普通的传播途径是E-MAIL。这种故事传播方式是独一 无二的,因为通常来说故事不会在被人转述中被重组。一个人只需要点击“转发”,并输入自己朋友的地址就可以了。这样一来,故事通过EMAIL保持了其原始 风貌,尽管你不知道原作者,但他们实际上是直接跟你讲这个故事的,没有中间环节的损失。E-MAIL上的传奇多是一个或几个喜欢恶作剧的人的杰作,而不是很多不同转述者共同努力的结果。对于这些作者,乐趣就是观***察这些传奇能流传多 广泛。做为口头传播的传奇,它们几乎都有对应的EMAIL版本。警示传奇在EMAIL中非常普遍,它们经常关注的主题是计算机病毒,或者网络欺诈。即使是 一个惯于怀疑的人也会把它们当做真事来对待。一种类似的E-MAIL传奇是关于一场慈善活动或者一项请愿活动,这些信件多是先简要说明一下活动的起因—— 一个很好的理由或者一起可怕的非正义事件,然后让你把名字加进请愿名单,并把名单发给所有你知道的人。当然,确实存在着网络请愿这样的事,也确实能起到一 些效果。但一个事实是,当这种EMAIL的名单完成后,信中并没包括一个可以送去发起者那里的地址。另外,如果一条信息是以这样的句子开头:“这可不是一个玩笑或者骗局……”,那么它很可能就是最著名的EMAIL传奇信件之一,“耐曼·马库斯的小甜 饼秘方”,其中包含着一个关于反抗非正义的伟*大故事。这封EMAIL讲述一名母亲和她的女儿在耐曼·马库斯百货商店吃饭,她们吃完之后,点了两份她们非 常喜欢的耐曼·马库斯巧克力小甜饼;她想知道这种小甜饼的做法,结果被告知她可以花上“二块半”来购买食谱,于是她很愉快地接受了。当她收到信用卡的月结 单,却发现耐曼·马库斯收取了她二百五十元,而不是二元五角。耐曼·马库斯的顾客服务中心拒绝退还这笔钱,因为公司的食谱很贵重,不能如此廉价地被散布。 为了报复这家公司,这名母亲决定在互联网免费公布这个食谱,并鼓励每个收到的人尽量广泛地传播。在这封EMAIL中附着的食谱并不会做出荒唐的食物,但与耐曼·马库斯的小甜饼制法并不相同。事实上并不存在这个价值250美元的“耐曼·马库斯的小 甜饼秘方”,当这条信息开始流传的时候,耐曼·马库斯甚至还没做过这类巧克力甜饼。有趣的是,自从四十年代起,这故事就以不同的形式流传着。在八十年代, 故事里的公司是“菲尔德先生”,在这之前,倒霉的公司却是纽约的W·A酒店以及他们的“红色天*鹅*绒蛋糕食谱”。 这些EMAIL故事证明都市传奇是多么的根深蒂固。无论信息科技是多么的发达,人类总会被未经证实的流言所吸引。事实上,信息科技令这些故事的传播速 度更加快速、广泛。毫无疑问,都市传奇有自己的生命,它们不动声色地在社会里一个人接一个人地流传。就好象真实生活一样,它们会因应环境不同而改变自己。 人的天性决定了他们总爱去传播惊奇的故事,而且总有听众等着去相信他们。都市传奇是我们的一部分。 ----------------------------学术的分割线-----------------------如果你有足够耐心读完这篇翻译的话,其实还有另外一个解读谣言传播机制的理论,有点玄,叫meme。meme国内翻译成谜米、模因、复制因子、媒母等词,不考虑音译优美的话,最准确的翻译应该是:文化复制基因。简单来说,我们要把文化现象当成生物学范畴的基因来看待。根据理查德道金斯的理论,生物基因都是自私的,都倾向于不断复制不断变异以更适合传播,以使自己能够一直存在下去。文化上的meme也完全具备了生物基因的这一特点。参考阅读:而从meme的视角去看谣言,就很好理解了。文化信息的每一次传播,都是一次复制过程,都能让它的meme延续下去。由于人类这种传播媒介的劣根性,越是耸人听闻的信息,传播得就越广(参考上面那篇文章提及的几个谣言特性)——所谓物竞天择悚者生存,最合人类口味的传播最广。很不幸的是,这种类型的meme出现谣言的概率最高。更可怕的是,谣言盛行,不光是因为它更适宜传播,而且它还会进化!传播者在传播meme时,会不自觉地在里面添加一些元素。所以一则meme会同时出现许多版本,有些版本添加的元素不够有传播性,慢慢地就没人传了。有些版本的新元素添加得特别成功,以致于加快了传播速度,反过来让这个版本流传得更广泛——这是信息传播界的进化论。咕咚的故事大家都听过了,这是一个典型案例:最初的meme,只是木瓜落水的咕咚声,然后森林小动物们不断传播,每一次传播者都有意无意地添加一些元素进去,最终这个meme成功进化成了一则最适合传播的内容,让整个森林都陷入恐慌。再举几个接地气的例子。50年代,华北地区爆发过“割蛋”谣言,苏联要造原子弹,需要男人睾丸。所以中国政府派了许多便衣化妆成和尚道士商人农民,潜入华北各地区割男子蛋蛋,运去苏联。这则谣言虽然荒诞不经,但在当时影响极大,因为它具备了惊悚感以及对自身的威胁两大传播要素,符合民间愚昧想象,又和当时的建国初期政治气候密切相关。结果这则信息不断疯狂进化,最终进化成了另外一个版本——毛人水怪。毛人水怪的meme是这样的:美国人准备要打苏联,苏联要造原子弹反击,问中国要女人的奶头和男人的睾丸当原料。于是中国政府派出了大量毛人水怪,这些水怪白天是干部,晚上就潜入民居挖眼挖心挖奶头割蛋蛋。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进化过的版本比原版更加有传播性,“美国人攻打苏联” 让其看起来似乎更有真实感,“女人奶头” 让恐慌面积扩大,“毛人水怪”和“干部”的结合让其更有现实意义。这些进化点让整个谣言具备更多讲述给别人的价值。有兴趣的人可以去查一下。但这则谣言在现在肯定流传不起来,环境变了,苏联没了,进化就无法持续。于是毛人水怪就像恐龙一样慢慢灭绝。再比如开头那个割肾的谣言。它在中国的兴起,是九十年代之后的事情。原因很简单,九十年代之前,中国人并不熟知“商务出差”、“酒吧”、“女郎调情”、“浴缸”、“电话”等元素,谣言产生不了真实感,等到经济发展到了一定规模,这则谣言才会有它的传播土壤。上海有一则经典都市传说:延安西路高架桥的龙柱。话说当初建高架桥的时候,修到延安西路这里,柱子死活打不下去。施工单位请来一位高僧,高僧说这下面躺着一条龙,柱子正好对着它的龙头,所以下不去。你们必须要在某日某时下打,那时候赶上龙翻身,就能成功了。施工单位如法炮制,果然成功。而老和尚说自己泄露天机,几日后就圆寂。为了安抚地龙,所以延安西路高架桥的支柱上刻有龙纹浮雕——整个上海的高架柱子只有这一根柱子有浮雕。我听过许多人讲这个故事,有外地的,也有本地的,各行各业都有。他们讲得故事大同小异,不过里面却有一个微妙的细节不同。在一些版本里,都会说老和尚来自于静安寺。在另外一些版本里,则是龙华寺。还有一些版本含糊地说上海一个大寺或浙江某山寺的高僧。说静安寺、龙华寺的多是上海本地人,因为他们更熟悉上海地理,知道静安寺与延安西路非常近,而龙华寺据说更灵验。在故事添加这些细节,显得更有权威性,也更显得真实。北方人因为不熟地理,传播给同伴的时候,添加这类细节意义不大,只要笼统地说是上海一位高僧就足够了。总之,在我听到的诸多版本里,高僧的出处和讲述者的地域背景有很强的相关性。大家有机会不妨可以测试一下看。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谣言meme为了适应传播,在不同地域进化出不同的版本,就像牦牛和黄牛在高原和平原进化出不同的生物特征一样。当然,meme这个概念可不只是用来剖析谣言的。在我们市场营销界,管这个叫做A/B test,非常实用的一个工具。最后跟大家分享一个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我曾经在桂林附近的一个县城高中读书。当时我们的宿舍是平房,建在一处坡顶,厕所在坡底,中间要穿过一片阴森森的树林。白天无所谓,晚上如果要一个人去上厕所,是需要一定勇气的。当时很流行鬼故事,我在宿舍卧谈时灵机一动,临时编了一个故事:“我前两天听门口米粉店的老板说,这里原来是一片乱葬岗,埋的都是死人。每个死人埋的时候,都放一枚树种在身上。时间长了,就成了树林,每一棵树下其实都有一个死人。”这个故事的meme,源自于我当时在看的一部日本漫画《东京巴比伦》里关于樱花树的描述。我讲完以后,宿舍里的人都沉默下来。我则沉浸在“哈哈哈吓到人了”的快感中。数年后,我再一次回到校园,碰到一位学弟,一起在食堂吃饭。学弟吃到一半,神秘地指向那片宿舍:“你知道吗?我们这里有一个乱葬岗的传说,传说抗战时日军进攻桂林,桂林城防司令韦云淞带着一大笔黄金临阵脱逃,逃到这里唯恐日军追击,就把黄金埋在地里,民夫杀死灭口。那些民夫死时口袋里带着树种,后来就长成了一片树林,至于黄金后来有没有被挖走,就不得而知了,也许至今仍在那里……我抚额感叹,离开的这些年,宿舍里的校友们到底发生了什么,开了什么样的脑洞啊……
终于看到了一个跟我关系比较密切的问题了。当年的毕业论文就是有关谣言和都市传说的,虽然论文不能整个放上来(太长),不过当年研究过的东西还都印象深刻,概括地写一下,希望能跟大家一起讨论。写得比较长……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因为问题里提到微信朋友圈的谣言,我想说的是,如果希望谣言能够在微信朋友圈疯狂传播,你所需要的只是一张图,如下:以下是正经的回答。===首先,建议阅读《谣言:世界最古老的传媒》,这本书对谣言的解释相当通俗和全面,即使之前完全没有接触过传播学和舆论学的朋友也可以当做消遣来读,丝毫不会费力。作者卡普费雷,简体汉语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然后简要说一下谣言的定义。这个词在英语里的贬义,并不如汉语那么强烈。我自己觉得,Rumor这个词在汉语里更应该对应的是“流言”。用大家都能听得懂的话说,谣言是指没有可靠事实基础却得到一定程度上的传播的言论,这种言论通常带有某种明确或不明确的社会性目的。注意上面这个定义的黑体字部分。这是把谣言、谎言和都市传说区分开的关键。这仨东西的区别到底是啥呢?第一,“没有可靠事实基础”并非“没有事实基础”。比如小孩A跟小孩B借了十块钱,这个借钱的场景被小孩C看见了。小孩C找到幼儿园阿姨说:“阿姨,A抢了B十块钱!”这就是谣言。那么,如果小孩A并没借过钱,但是小孩C跟小孩A的关系很差,想整一下小孩A——小孩C某天突然找到幼儿园阿姨说:“阿姨,A昨天在后院掐死一条流浪狗,一边掐还一边笑。”这就是谎言。回头说借钱的事。小孩A跟小孩B借了十块钱,但是第二天小孩B就生病了,小孩A想还钱只能等到小孩B回到幼儿园。于是小孩A把这件事告诉了自己的朋友小孩D,D告诉了E,E告诉了F,F告诉了G,G告诉了H……小孩Z把这件事发到了自己的博客上。博客被 先生偶然看着了。他写了个关于某个幼儿园中“借钱给某个小孩的小孩们都失踪了”的故事。这就是都市传说。也就是说,谣言的事实基础是片面的,谎言的事实基础无限趋近于零,都市传说的事实基础大概就是谣言和谎言之间。第二,目的的类型。谣言的目的几乎都是社会性的,具体的例子, 可以参考 先生在他的答案里的割掉男人睾丸的故事。最近的例子可能是东日本大地震时候在中年人圈子里流行的手机短信,原文我现在还存着:日本地震,核电站泄漏,对抗辐射要补碘。现在沿海城市的碘盐已经全部脱销,很快就要波及到内陆城市。很多人开着车、成箱成箱地买。为了您和家人的健康,请尽快到超市、商场购买碘盐!结果是什么,咱们也都知道,有些股票涨得很凶。当时就连我都去买了包盐,因为超市里全都是疯狂买盐的中老年人,家里本来就没剩多少,再不买真没了……谎言的目的很广泛,不过主要取决于谎言制造者的地位和立场。像我的谎言就是个人目的,而 先生如果撒个谎,估计大片的朋友们要中招。朋友们,做人难,做男人难,做一个有名的男人,更难。都市传说的目的几乎都是个人性的。我们接触过的都市传说,比如“高级酒店的割肾美女”,“商场试衣间的绑架者”,“咱们学校图书馆二楼楼梯间里面那个游荡的女学生”,几乎都是为了猎奇或者单纯吓唬人。有些少量的都市传说,其实是对特定群体的委婉提醒。我把马先生答案里面的例子具体描述一下:德克萨斯的一对年轻的恋人将车停靠在黑暗的小巷子中,车里的收音机播放着音乐,接着音乐被播音员打断,插播了一条关于连环杀手刚从附近监狱逃出的消息。这个杀手有一只手是钩子,于是正在亲热的情侣准备匆匆离去。这时,外面突然有人疯狂地敲打车门。这对恋人赶快发动汽车逃跑,到了很远的地方才敢停车查看。他们发现右后门的把手上卡着一只钩子。这个都市传说,隐藏着一个目的,就是提醒想找地方亲热的年轻情侣们去开个房,别在大街上就开弄,不但有安全隐患,让我们这些FFF团员看了也不爽,对吧。定义完了谣言,再来说说传播机制吧(关于谣言的产生原因,相信各位朋友从定义中可以得出自己的结论,在这里不做讨论)。当我们想把某件事告诉身边其他人的时候(传播学的行话叫人际传播),要么这件事跟我们本身或者对方有关(“我昨天在如家看见你媳妇跟别的男的一起出来”),要么这件事单纯很有意思(“我昨天在如家看见老王的媳妇跟别的男的一起出来哈哈哈”)。而谣言通常同时具有这两个特点。具体例子数不胜数,大家可以自行对照。关于谣言的传播机制,其实马先生的答案已经很全面了,我就不再重复。我觉得其中最关键的是谣言和都市传说都有所谓的进化能力。比如那个大家都听说过的“商场试衣间的绑架者”,这个故事在不同地区的版本有微妙的区别。根据我的有限的了解:在日本的版本,夫妻是在东南亚失散;在我朝的版本,夫妻是在日本或者东南亚(尤其是泰国)失散;在我朝香港地区的版本,夫妻是在罗湖失散的。这种微妙的区别,除了能看出地域差别之外,也能发现制造者和添油加醋的人,为了让这个故事流传下去,做了多少努力啊!再比如上面那个碘盐的谣言,之所以能广泛欺骗大批中老年人,很重要的原因是唤起了我朝百姓对物资紧缺时代的记忆,这种记忆好像被刻在了基因中,几乎能够遗传,我觉得如今我朝社会的大家不喜欢排队,就跟这种遗传有关。中老年人很容易将谣言中的景象与自己年幼、年少时的亲身经历联系起来(谣言中的人们都“成箱成箱”地买了),然后产生恐慌。谣言也好,都市传说也好,一旦具有了适应当前社会的能力,就更容易被大家接受和相信,然后随手扩散出去。最后,评价一下谣言的意义(这里的“意义”是个中性词)。在前面的定义部分已经说过,谣言跟谎言不同,谣言绝对不是凭空出现的,而谎言随随便便就能编一个出来,比如我现在就可以说,其实自己的真实身份是M78星云来的宇宙人,因此,虽然谣言基于并不可靠的事实而成,但在不考虑制造者本来目的的基础上,谣言或多或少对现实社会有点意义。这种意义可能是一种警示,也可能是一种反讽,当然也可能是一种不良后果。但是,不管是什么样的理论书籍,都会告诉我们,破除谣言最有效的办法,是通过可信程度高的途径迅速地公布真相。另,对都市传说有兴趣的朋友,一定要看法月纶太郎的《都市传说拼图》。
我的好朋友
等级写过一篇精彩的《谣言与历史》,我姑且僭越的贴上来,给大家提供另一个角度的思考:
一、什么是谣言
在现代语言中,我们一般说制造、传播没有根据的传闻的人是在“造谣”。那么,什么是“谣”呢?有的同学大概会说:谣,就是谣言嘛。好,我们先一起来看看现代的辞书是怎么解释“谣言”这个词的。
《现代汉语词典》:1.指没有事实存在而捏造的话。
2.没有公认的传说。
3.民间流传的评议时政的歌谣,谚语。
这三个义项中,第一项就是我们刚才所说“造谣”的那个“谣”,也是现代语言中“谣”或者“谣言”最常用的含义。但如果追究起来,第三项“歌谣、谚语”反而
是“谣言”这个词最早的含义。比如《尔雅o释乐》在解释“谣”这个字时就说:徒歌谓之谣。徒歌,就是没有曲调、只念不唱的歌谣。这个释义可以说是非常之早
了。当然,后来有曲调的民歌也有叫做“谣”的。
现存典籍中保留下来的民间歌谣有很多,或许是出于“天人感应”的观念,古人往往把这些民谣当作预言,视为上天对人间的警告。比如萧子显在《南齐书o五行
志》中就解释道:“歌谣,口事也。口气逆则恶言,或有怪谣焉。”目前习用的“谣言”之义,和上引的“怪谣”是不是很相似呢?大概古代的谣言往往以民谣方式
传播,所以渐渐地就形成了“谣言”这一词汇。但是,我国古代的文明是很发达的,所谓谣言也不仅仅限于民谣,据我看,在民谣以外,至少还有谶纬、轶事、流言
等形式,而这些形式之间也是彼此渗透的。接下来,我们就谈谈谣言的这四种形式。
我国古代的民谣被视为谣言的,大概可以分为几类。有一类民谣直接反映当时社会的现象,言辞显豁,针对性很强。比如东汉崔寔《政论》所引的“州郡记,如霹
雳;得诏书,但挂壁”,又如我们所熟知的“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都是为指斥东汉官场现实所作的。这些谣言的指向性很强,但有政治性,无趣味性,所以往往只流行于一时,后人不复记忆。反而是另一类谣言,在历史上保存下来的更多,也显得更有趣。
这一类民谣看起来似乎没有太多的政治含义,但在某些事情发生之后,却被“事后诸葛亮”们拿来作为佐证,实际和谶纬有些类似。这种被认为有预言性质的歌谣,
古人称之为“诗妖”。《汉书o五行志》解释这一名词时说:“君亢阳而暴虐,臣畏刑而拑口,则怨谤之气发于歌谣,故有诗妖。”在我们今天看来,统治者做得不好,民间自然会出现各种或讽刺、或诅咒的歌谣。但古人的认识和我们还有所不同,他们抱着“天人感应”的观念,认为国家无道,百姓怨气积郁,会造成种种怪异,“诗妖”也被认为是因怨气催发出来的负面预兆,是天意的一种表现。下面我们举几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宋书o五行志》所记晋海西公(废帝)太和年间的一首民谣:“青青御路杨,白马紫游缰。汝非皇太子,那得甘露浆。”《宋书》把这首歌谣列为“诗妖”。我们看看《宋书》作者是怎样解释这首童谣的,就能知道历史上所谓的“诗妖”大抵是怎样一回事。
按《宋书o五行志》的解释,这首童谣是在讲海西公在位期间的宫廷秘事。海西公在历史上也称“废帝”,他在位第六年的时候,权臣桓温宣称海西公没有生育能力,三个儿子都是他的“嬖人”即近臣和妃子所生,因此由太后下诏,将海西公废掉,后来又把他的三个儿子都用马缰勒死了,巧的是,这三个皇子被处死第二天,
南方就向朝廷进献甘露。《宋书》认为:白色在五行中亻弋表金,晋朝按五德终始说应该是金德;马是晋朝国姓司马的简称——类似名或者字的简称在两晋南北朝是
很常见的。就是说,白马,实际代表着晋朝皇室;紫色在孔子看来属于“间色”,所谓“恶紫之夺朱也”,歌谣中的“紫”,据认为是寓意“夺正”,即指海西公
的皇子来路不正;“缰”字,则暗指海西公被废后,三个儿子都被用马缰缢杀;“汝非皇太子,那得甘露浆”,是预言这三个皇子或者伪皇子死的第二天,南方献甘露,三人已死,自然没有这个福气眼见祥瑞了。
当然,以上的解说都是后人的附会,以“紫”喻“夺正”,以“缰”喻缢杀,本来就有些强解的意味,而且海西公被废的理由,《晋书》认为是“宫闱重閟,床笫易
诬”,纯属桓温伪造的,既然事属子虚,当然不能认为歌谣反映了现实情况。那么这首歌谣是不是桓温编出来诬蔑海西公的呢?似乎也不像,因为我们下面会讲到,
编造出来的政治歌谣往往信息量很大,每一句都不会落在空处,这首童谣第一句“青青御路杨”毫无寓意,不符合这一规律,因此我认为将其与东晋宫廷秘事挂钩仅
是简单的附会。
我们还可以再看一个例子,也出自《宋书o五行志》。东晋穆帝升平年间,小儿传唱一首童谣叫《阿子闻》,《五行志》说“曲终辄云‘阿子汝闻不’”,大概这首
童谣有几种不同的词,但最后一句总是“阿子汝闻不”。阿子,是当时对子辈的亲密称呼,犹如今日叫人“孩子”。“阿子汝闻不”,就是说“孩子你听见了吗”。
升平五年晋穆帝去世,太后临丧哭泣,经常说“阿子汝闻不”,结果当时人就认为《阿子闻》预兆着晋穆帝去世。这当然也是不值一驳的。
我们看上面引用的两个例子,都是民间的歌谣,多多少少能附会到当时发生的一些事件上,因此就成了“诗妖”。在历史上,这样的谣言应该是最常见的,至少也是最容易被史官或当时人记录下来的。
除此之外,还有个别民谣干脆就是政治人物为了政治或军事上的原因制造出来的,或者是某些人观察政治局势得出的结论。比如北齐左丞相斛律光为北周君臣所忌
惮,周将韦孝宽造童谣云:“百升飞上天,明月照长安”,又云“高山不摧自崩,槲树不扶自竖”,派人到齐都邺城传唱。百升为斛,斛律光小字明月,童谣说“百
升飞上天,明月照长安”,无疑是说斛律光要代齐为帝,一统北方。另一首童谣以“高山”代指北齐皇室高氏,“槲树”代指斛律光,也是同样的意思。童谣传到北
齐后,斛律光的政敌祖珽加以润色,奏于齐后主,后主对斛律光恃功自傲早有不满,当时又有人告斛律光谋反,于是齐主与祖珽定计将其谋杀。这是为政治军事原因
制造谣言的。我们看这两首童谣,没有一句话不是在暗指斛律光将要篡位,这才是造谣的专业水平。
又如晋哀帝隆和初有童谣曰:“升平不满斗,隆和那得久!桓公入石头,陛下徒跣走。”升平是哀帝堂弟穆帝的第二个年号,共行用五年。十升为一斗,说“升平不
满斗,隆和那得久”,就是说升平年号没用到十年,隆和这个年号又能用多久呢?桓公就是桓温,当时坐镇上游、威胁建康,舆论普遍认为他有不臣之心,民谣说
“桓公入石头,陛下徒跣走”,是认为桓温会造反攻入京师,哀帝则将光着脚逃跑。据说哀帝听到童谣之后觉得很不吉利,下诏改元兴宁。满以为这样就没事了,不
想新的童谣又传唱开了:“虽复改兴宁,亦复无聊生。”果然兴宁年号只用了三年。据《晋书》记载,兴宁二年三月,哀帝吃长生药中毒,“不识万机”,成了智障人士——这显然是重金属中毒的症状,过了一年就死了,才活了二十五岁,看来这位皇帝着实被童谣刺激得不轻。东晋从第二代皇帝明帝开始,皇帝普遍短寿,大多
只能活个二三十岁,所以民谣预言哀帝当不了几年皇帝,其实也只是根据以往经验进行预测,但东晋皇室成员甚至皇帝中也不是没有活到四五十岁的例子,哀帝如果
心宽一些,应该不至于早早就撒手人寰。这首童谣指事非常明确,但内容全出猜测——事实上桓温一直到死也没有举兵反晋,应该是当时京城的“地下组织部长”们
编出来的。
还有一个太平天国时期的例子。天京事变后,天京城里传唱民谣,说:“天父杀天兄,江山打不通。长毛非正主,依旧让咸丰。”从这首民谣的头一句看,恐怕不是
本地人民编出来的。东王杨秀清号称是天父代言人,被洪秀全、韦昌辉杀了,怎么能说是“天父杀天兄”呢?天京居民在太平天国统治下已经生活了数年,恐怕不会犯这种简单错误。有人说这段民谣是清方编出来的,甚至直指是曾国藩的手笔,我想出自曾氏之手则未必——曾国藩当时在江西,湘军似乎也还没壮大到能派人到天
京城里传播谣言的地步,但由清朝方面散播是比较可能的。这首民谣虽然如前所说连谁是天父谁是天兄都没搞明白,但迎合了当时天国内部人心浮动的大气候,进一
步打击了太平军的士气。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谈用计,说军中计策未必都是奇谋,偶能欺敌,遂成奇功,并总结道:“用得着,敌人休;用不着,自家羞。”在我看,这首童谣就颇与此论相合。
民谣之所以在谣言中颇有地位,主要原因是民谣琅琅上口,易于传诵,很快就会扩散开来,而且想追究责任时百分之九十九找不到最初的创作者——当然如果有人刻意宣扬则另当别论。再者,民谣与谶纬颇有交集,有些后世所谓的谶纬,实际说是民谣也没有问题。当然,谶纬与民谣多少还有些不同,下面我们就来说说谶纬。
所谓“谶纬”,也是一种很古老的预言,至晚在秦亻弋就已经有了它的踪迹。其实“谶”和“纬”还是有很大不同的。“谶”是完完全全的神秘预言,没有任何依
据;“纬”则是一种托圣人之名写成的著作,以其依附于六经,所以称为“纬”。由于古儒家本身有一些神秘学的色彩,汉儒学说中又融汇了阴阳家的一些观点,因此“纬”中也常常出现一些预言性的词句,因此到后来汉人经常就将“谶纬”并称了。谶纬作为预言,除了个别有针对性造出来的例子之外,大多都可以作多种解
释,而且怎么解释都言之成理。下面我们来看个关于谶纬的例子。
西汉时有条著名谶语叫“代汉者,当涂高也”。《太平御览》注引《汉武故事》把这条谶语的“发明权”归给汉武帝,这大概有点儿附会的意思,《宋书o符瑞志》说这条谶语出自《春秋谶》,则比较可信,因为沈约是当时第一流博学人物。
不管怎么说,至少王莽时已经有了这句谶语,因为王莽灭亡后公孙述曾经把这条谶语当作自己称帝的理论依据之一,而刘秀特别在给公孙述的书信中指出公孙述不符
合这条谶语——注意,是“不符合”,而不是指出谶语本身的荒谬性,这是因为刘秀本身就相信谶语,而且他就是据谶语称帝的,自然不能动摇自身的合法性。
公孙述的政权灭亡后,这条谶语沉寂了一百多年,到东汉王朝之末,袁术又把它搬了出来,称帝于淮南。他的理由是自己字公路,与“当涂”符合。当然我们知道,袁术很快就被曹操打得大败,呕血身死,所谓“应运当王”也成了笑话。过了十几年,曹丕称帝前,太史令许芝又解释“当涂高”为“魏”,因为古时称宫门上高耸的楼为魏阙,符合“当道而高”的意象。曹丕凭借这条谶语,为自己的新王朝涂上了一层“应天顺人”的色彩。
魏受汉禅,大家也许觉得“代汉者当涂高”就此没有价值了吧?毕竟汉王朝都结束了不是?然而在魏晋那个神奇的时代,没有什么是不可能发生的。魏末,权臣司马昭被封为高都侯,以后又进封晋公、晋王,以往传统的解释是司马氏是河内人,而且进爵为公时封国诸郡大多在晋地,所以用“晋”作为国号。但是司马昭身为魏国有实无名的天子,想要封到什么地方还不是一句话的事?反而是南京大学的胡阿祥教授在这个问题上的理解颇为合理。他认为,在司马昭的前后封国中,“高都”占
了“高”字,“晋”也有提高、升进的意思,所以无论是“高都”也好,“晋”也好,都是司马昭追求“代汉者当涂高”的结果。也许有的同学会问,汉不是已经禅
让给魏了吗?司马家还怎么代汉呢?这就涉及古代所谓“正闰观”了。在古代史学中,一般把非正统王朝称为“闰运”,汉虽然禅魏,但是天下分崩,直到司马家上台才最终实现统一,从这个角度来说,将汉晋的正统连接起来而置曹魏于闰运,也是当时史学理论所容许的。事实上在西晋初年确实曾有过这方面的讨论,但晋武帝出于现实考虑,最终还是认定了以晋承魏的王朝次序,如此而已。
也许是“当涂高”的魅力无穷,到西晋末年,这条谶语又被翻出来一回。当时西晋陷入了州郡割据的局面,幽州刺史王浚势力强大,想要在蓟城称帝,他的理论依据
是他老爹王沈字处道,“处道”嘛,不也是“当涂”的意思?可话又说回来,即使“当涂高”是这个意思,那也是他老爹当皇帝,跟他又有什么关系呢?至于“代汉
者”三字,他更是选择性地忽略掉了。当然,这位老兄最终也没当上皇帝,倒是搞掉他的石勒,在北方建立后赵,过了几年皇帝瘾。
从上面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谶纬这东西实在是不靠谱,人嘴两张皮,怎么说都是理,就连实在跟“当涂高”找不着关联点的司马家,还可以在封邑上做文章。可是偏偏是这么不靠谱的玩意儿,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始终没有被消灭,而且往往是重大事件的导火索或催化剂。一开始,野心家们还是从谶纬书中找出相关字句来附会,到后来习惯了这一套造舆论的手法,谶纬书又被隋炀帝几乎烧绝,找不到现成的理论依据,所以干脆就是自己编了。比如元末明初的韩山童、刘福通,在治河工地上埋了独眼石人,背刻“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于是红巾蜂起。还有我们都知道的“十八孩儿主神器”,也是类似的例子。谶纬或许不像民谣那样顺口,但是总的来说,较民谣更多一层神秘感,只要解释得当,有时比民谣还容易被人信以为天意。但是,谶纬毕竟是谣言中最容易触及政治底线的一种,稍不小心,传播者就能把身家性命玩掉。有没有和谶纬一样威力巨大、但又没那么大风险的呢?那就是流言。
流言是一种很讨厌的东西,不但传播奇快,而且比起谶纬来更有针对性。最可怕的是,流言不像谶纬那样飘渺不定、说是就是说不是就不是,它确实有一定事实依据,这就更让人信以为真,并且努力地去四处传扬。但是,流言毕竟不是事实,为了让话题更具趣味性或离奇色彩,多少要牺牲一些真实,甚至有时传播者还会刻意扭曲事实。比如何晏这个著名的玄学家(如果我们相信某些关于他的记载的话,也可以称他是个政治家),由于牵入司马氏与曹氏的党争而被杀,陈寿撰《三国志》,也不敢为他立专传,只在《曹爽传》里提到他,并在传末附带给他作了一个简短介绍。因此这样一个影响了中国历史几百年的人物,到现在也没有一个明确勾
勒的历史形象。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倒是搜罗了一些关于他的史料,注在《曹爽传》末尾介绍他的那一段下面,但由于何晏死于政治斗争,曾当面见过他、或
至少来得及从见过他的人那里闻其行事的人,极少敢为他说两句好话的,因此这些史料的可信性也要打折扣。比如裴《注》引《魏末传》称:“晏妇金乡公主,即晏同母妹。公主贤,谓其母沛王太妃”云云。按何晏之母尹氏,确实在守寡后为曹操所纳,史称尹夫人,但只和曹操生了一个儿子曹矩,曹魏还没有代汉时就死了,后
来几度追进爵号,最后定称范阳闵王。金乡公主若与何晏同母,则其母应称范阳王太妃;若其母是沛王太妃,那么就是沛王的生母杜夫人,又何谈“即晏同母妹”?
而且曹魏诸帝固然在礼法方面很不讲究,但又何至于使同母兄妹为婚呢?《魏末传》的作者已不可考,他称何晏娶同母妹,或因当时有此流言,因而写入书中;或者
就是站在司马氏立场上丑化何晏,自造流言。无论是哪一种原因,《魏末传》都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历史的真实。幸而裴松之在作注时有一定的敏感性,对这条引文进行了反驳,不然,说不定何晏娶妹就成了千古定论。
另一条流言是今本《晋书》中记载的“牛继马后”。据说魏末有“牛继马后”之谶,司马懿对此非常忌讳,因此以毒酒药杀大将牛金,不料琅琊王司马觐的妃子夏侯氏与小吏牛某有婚外情,并生下后来的晋元帝司马睿,于是司马氏的皇统终为牛氏所暗篡。这条流言在南北朝时期传得很盛,如魏收的《魏书》也称晋元帝是牛氏子,不过是牛金的儿子而非小吏牛某的儿子。刘知几在《史通》中指出晋元帝为牛氏子的说法最早来源于沈约《晋书》,魏收是抄了沈约的记载,但是他不知为什么
没有指出唐修《晋书》关于“牛继马后”的记载与沈约、魏收又有不同,更没有指出本条的史料源流。按唐修《晋书》颇以臧荣绪《晋书》为底本,这条如果也出自臧荣绪书的话,则“牛继马后”的流言不但广泛传播于江左,而且还有不同的版本。最令人胆寒的,是虽然自北齐以来学者对这一记载累加辨正,但直到南宋,洪迈在《容斋随笔》中仍信晋元帝实为牛氏之子,此时距离“牛继马后”之谣的产生,已经过去了七八百年。一条屡有学者纠正其谬的流言,竟能流传数百年而不息,可
见流言的强大生命力。
历史上类似这样的流言,可说是比比皆是,如南北朝道教主张的“李弘治世”、白莲教宣称的“弥勒下生”,都依靠基层宗教信徒的狂热性,历数百年而传播不衰,甚至反过来影响到统治阶层。清末针对天主教的“采生折割”谣言,也是类似的情况。
采生折割,是元朝以来对于“取生人耳目脏腑之类,而折割其肢体”行为的法律称谓,在历代律例中——哪怕是尚未完全形成此概念、仅有具体行为描述的《唐律》——均属于重罪。此类行为不仅残忍,而且在中国人民传统认知中往往与妖术有关,因此极为民间所痛恨。明清以来,天主教传入中国,清末教士来华者尤多,
而其行为规范及理念和中国传统都有很大差距,偏偏教士本身少有愿意主动改变、与中国求得一致者,因此清末上至官府士绅、下至升斗小民,对天主教的认识多有
谬误,而且往往充满敌意。清穆宗同治九年(1870年),天津因抓获供认诱拐儿童卖给天主教堂的犯人,民情汹涌,进而传言教士、修女采生折割,终于引发震
动天下的天津教案。直隶总督曾国藩奉旨查案,奏陈:“挖眼剖心,全无实据;津民生愤,事出有因”。所谓“事出有因”,固然与教会的一些行为有关,也与当时
天津人民对教会先入为主的认识甚至影响到官方意识、官方意识反过来助长民气有很大关系。天津教案最终以中法两国的妥协告终,面对国内的愤怒情绪以及自身在
处理教案时的无力感,曾国藩自觉“外惭清议,内疚神明”,一年后怏怏而逝,但类似的教案在此后数十年内此起彼伏,各种排斥天主教的檄文、揭帖也四处传播,
理由往往仍是“采生折割”。直到二十世纪初,随着科学知识的传播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此类流言才渐渐衰歇。人民大学杨念群教授有一篇名为《边界的重设:
从清末有关“采生折割”的反教话语看中国人空间观念的变化》的文章,对清末“采生折割”流言广泛流行并与天主教(教会、教士)挂钩的原因作了解释,有兴趣
的话可以看一看。
流言的可怕,刚才我们已经见识过了,下面我们来说说另一种谣言:轶事。轶事与流言有不少相同之处,比如都有一定的趣味性或离奇性,流传中多少会偏离一些真
实,而且传播速度极快、范围极广。但是轶事与流言也有巨大的不同:首先,轶事以正面色彩为主,流言基本都是负面传闻;其次,轶事的主角一般是名人,流言则
上至天子、下至小民,无不关涉;最后,轶事随着时间流转能变成佳话甚至典故,流言无论传播多少年——除非其涉及的伦理观念彻底转变——还是流言。所以,轶事往往为世人所乐道,而传播流言的家伙,终究不免遭人鄙视。
中国古代的名人轶事,在诸子著述中就记录了很多,真伪杂陈,莫之能辨。如《庄子》中所记孔子、曾参、田子方甚至庄子本人的行事,都很难说是真的。至如《说苑》、《新序》同出刘向,而同一事或归于不同的历史人物名下,更是无法确认孰是孰非。现存集中记录名人轶事而且能保证一定真实性的著作,大概还是首推《世说新语》。
刘宋临川王刘义庆著《世说新语》,记录了很多汉晋以来名人轶事,而以魏晋故事为主。《世说》叙事明快,文字颇有意趣,于让我们看到名人为史传所不载的一面之外,还对了解当时社会风尚、政治局势、文学艺术发展等有很大价值。如《世说》记的轶事中有一条,称阮孚收藏木屐,祖约则好钱财,当时舆论以为两人都为物
所累,未能区分二人优劣。后有人去拜访祖约,正遇上祖约在家计点财货,见来客进门,急忙把财物都藏起来,有几个装财物的篓子一时找不到地方藏,就搁在自己背后,用身体遮挡,一副神色不定的样子;后来又有人去阮孚家,见他自己“吹火蜡屐”,一边干活还一边感叹道:“不知道一生能穿几双啊。”神态非常悠闲平
和,于是两人优劣始分。这一条轶事不仅使读者认知到阮孚和祖约性格中的一个侧面,而且传递出晋朝士人“不以俗务婴心”的好尚。今天来看,凡记载轶事的古人笔记,其于史学上的意义大抵如此,非止《世说新语》一书,即使如刚才所论,刘向《新序》和《说苑》中有自我矛盾的记载,但记载纵不可信,其中所蕴含的思想
意识总不会是向壁虚造的,只要能善加利用,依然是重要的历史资料。
但是,轶事也有其不可信的一面。首先,轶事为了趣味性,难免要牺牲真实性,如《世说》称东晋名臣温峤以玉镜台骗娶堂姑的女儿,按《世说》的说法,此女应该
姓刘,而《世说》刘孝标注引《太原温氏谱》,温峤三次娶妻,并无刘氏。其次,最有价值的轶事记录是以当代人记当代事、或早二三十年的事,但人与人之间难免
互有是非,或因个人好恶,或因朋党同异,甚至有时记事者和事主之间还存在国家立场的不同。如宋人笔记中对王安石的评价就依政治立场不同而有天壤之别,旧党中人对王安石多所排毁,最肯说好话的也不过称其乐于读书、知识渊博;新党一派则对其称颂无所不至,甚至对其一些毛病也津津乐道。王安石有气喘病,医者说服紫团山人参则可愈,新党干将薛向从河东入京,带有紫团参,送给安石数两,安石不受,有人劝他说:“您的病非服紫团参不能好,没有必要推辞。”安石却说:
“平生无紫团参亦活到今日。”当然,薛向身为地方官,王安石或许觉得接受他的赠与不太合适,从好的方面说,这也算是人所难及之处。但在另一件事上,王安石就真有些过于执拗了。王安石面黑,门人担心他身体不好,就向医生打听到底是怎么回事。医生倒是很明白:“此垢汗,非疾也。”就是太不讲究个人卫生而已,不是病。门人知道老先生脸黑纯是因为脏,就送上澡豆请王相公洗脸。哪知王安石又犯了执拗脾气,声称:“天生黑于予,澡豆其如予何!”颇有些不讲道理。但新党人士还是纷纷记录此事,以为美谈。可见轶事记录者的立场影响了他们对人物的看法。最后,凡轶事的叙述者,难免虚美古人,有时甚至生造轶事,以显示自己的渊博,以及所叙人物的伟大。晋扶风王司马骏镇关中时,僚属郭冲称述诸葛亮,条列五事,以为奇才。裴松之注《三国志o蜀书o诸葛亮传》时引用,但认为都有不合逻辑之处,一一反驳。可见对于古人所述轶事,还是要认真分析,不能一概相信,当然更不能一概否定。
上面我们谈了谣言的四种形式:民谣、谶纬、流言、轶事,但这不过是为了方便讲述采取的一种权宜手段。历史上传播于朝野的谣言,往往是几种形式的混合,很难
有非常清晰的边界,就看我们上面所举的例子,“青青御路杨”我是归在民谣中讲述的,然而称其为谶纬又何尝没有道理?“石人一只眼”当然可以算作谶纬,但从
形式上来看,称作民谣有何不可?流言、轶事中也有很多民谣、谶纬之类的成分,只是限于时间,没法一一举例而已。想要通过谣言看到历史的真相,就不能过于死板地划分其形式的彼此。
来知乎,参与讨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律的特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