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农场重庆市现任领导班子子

共青农场血脉图-中国青年报
07版:北方共青城——创业火炬 青年先锋
新闻排行榜 热点新闻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 & 往期回顾 & && &&&
黑土地上,三代人的坚守——
共青农场血脉图
本报记者 郭建光
中国青年报
&&&&第一代垦荒队员
&&&&共青农场新建住宅&&&&石俊林摄
&&&&两年前,当杨楠和女朋友下定决心从青岛回到共青农场时,很多同事对他们的选择表示惋惜。
&&&&“青岛机会多、挣钱多,还是留下吧。”有同事挽留他。
&&&&那时,杨楠26岁,和女友同在青岛一家外企工作,收入不低。而他们回到黑龙江的共青农场,首先面临的是“找不找得到工作”的问题。
&&&&杨楠婉拒了这番好意,并对同事讲起了共青农场的历史。他讲到爷爷辈艰难的开拓,讲到父辈坚定的留守,讲到共青农场的现在和未来前景。
&&&&同事被他的讲述打动了,不远千里,跟随他到共青农场看个究竟。几天下来,同事对他说:“你们的选择是对的!”
&&&&“我不会说大话。农场是我的家,爷爷和父亲他们这两代,创造了农场,我们第三代也要为农场的发展尽一份力。”杨楠说。
&&&&就像买股票,还是要买潜力股
&&&&杨楠从小在黑龙江省这个边陲之地长大。他的爷爷奶奶、姥爷姥姥,都是共青农场的第一代。爷爷奶奶是北京人,姥爷姥姥是天津人。1956年初,4个年轻人,跟随着大部队,走进当时未被开发的黑土地,成为最早的共青农场人。
&&&&近60年过去,这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拉哈辫草屋,被一栋栋小洋楼替代;杂草丛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绿油油的稻谷和玉米;满脚泥泞的道路,也变成宽阔的柏油路。
&&&&现在,要想看到过去艰苦的痕迹,只能到新落成的垦荒纪念馆去找寻;或者听农场的第一代老人,讲述过去的故事。
&&&&杨楠出生于1985年。当年,共青农场开垦出来的大量土地,已经分包到户。农场的职工,都分到数量不等的土地耕种。
&&&&他的父亲杨晓东是个兽医,母亲张一艺是个普通的农场职工。起先,家里的日子过得有些拮据。后来,姥姥张凤琴带着女儿张一艺,开了一个小吃店卖早点。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生活有了起色。
&&&&杨楠考入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毕业后到青岛工作,但回家的念头一直在他头脑中萦绕。“出去就像串门,别的地方再好,那也是别人的。我总要回到自己的家。”
&&&&2011年回到农场后,他考入农场公安局,现在是一名刑警。公安局指导员评价他,“很优秀”。
&&&&现在,杨楠对自己的家乡有了更深的理解:“老一辈创造了这个地方,需要我们来坚守。他们的精神和使命感,都鼓舞着我们。看着自己的家乡慢慢变好,我有一种满足感。”
&&&&像杨楠这样的农场第三代,回到农场的越来越多。同是农场第三代的王来新,便是其中一个。
&&&&王来新2009年毕业于八一农垦大学。毕业前,黑龙江农垦总局到大学招人,并办了一个垦区管理区主任助理培训班。一旦被录取到这个培训班,学生的去向就是到农场。
&&&&王来新说自己的成绩不错,如果不上这个班,他也能有一个比较好的前景。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培训班。
&&&&当时,学校一名领导问他:“都说知识改变命运。你上了几年学,怎么还选择回去和土坷垃打交道?”
&&&&“就像买股票,还是要买潜力股。”王来新回答道。
&&&&大学毕业后,王来新回到了共青农场,到基层连队任职。不仅如此,他还鼓动当时的女朋友、现在的妻子随他一块儿来农场。他的妻子是一个哈尔滨姑娘,和他同时报了培训班。
&&&&基层锻炼一段时间后,王来新调任到农场畜牧科工作。认识他的人都评价,这是一名“优秀的小伙子”。
&&&&“我的理解很简单,老一辈给我们创造了机遇,现在是我们大展身手的时候了。”王来新说。
&&&&我们没有父辈的辉煌,但我们给后辈创造了好条件,也算值吧
&&&&对杨楠、王来新等农场第三代而言,回到共青农场,完全是个人选择。不过对于他们的父辈而言,留守在这个地方,多少有点“不情愿”。现在回望过去,他们并不后悔,也为自己付出的努力而自豪。
&&&&“不能说是牺牲,但我们确实没有别的机会。”杨楠的父亲杨晓东说。
&&&&杨晓东出生于1961年。那时的农场,无法与现在相比,人们还住在拉哈辫草屋里。父母要上工,杨晓东和其他农场的第二代一样,或者被父母留在家中,或者跟着父母干活。
&&&&他的妻子张一艺,小时候被母亲张凤琴丢在家中。有一次,张凤琴上工时,女儿差点掉进满是热水的锅中。
&&&&从此,她不敢将孩子独自放到家,出门上工尽量带上孩子。有一次,她将孩子用被单裹在背上,结果孩子睡着了。她没注意,孩子歪着的头撞到了柱子上,撞了一个血窟窿。
&&&&“我们那一代人受苦就不说了,孩子也接着受苦,心疼呀。”说起这段历史,80岁的张凤琴流下了眼泪。
&&&&对于农场第二代,有两个机会向他们招手。一是参加高考,二是1980年代后期的回家乡政策。
&&&&1977年高中毕业时,杨晓东参加过“文革”后的第一次高考,结果名落孙山。落榜后,他和同龄人一样,都留在连队工作。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张一艺,当年则因所在的连队没有名额,未能参加高考。
&&&&80年代,国家允许农场第二代人中的非婚子女回到家乡。杨晓东的弟弟符合标准,回到了北京。
&&&&这一政策,勾起了他对北京的向往。弟弟回去时,他对弟弟说:“一定要在北京好好混,那是我们的家乡。”
&&&&几十年后,他对北京的向往依旧浓烈。面对北京来的记者,他一再说“老家来人了”。他还告诉自己的孙女,她的祖籍是“北京”。将来一旦填表,他也希望孙女的“籍贯”一栏,写上“北京”。
&&&&不过,在现实中,杨晓东热爱自己的工作。在他的讲述中,生活也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1980年,他从天津带回一批牛,后来又办起了农场的养鸡场。他还曾获得“黑龙江省优秀团干部”的荣誉。
&&&&“我很佩服父辈们的精神。我们没有父辈们辉煌,我们没有故事。但是没有我们,农场不可能发展到现在。”杨晓东说,“我们受了些苦,但给孩子们创造了好条件,也算值吧。”
&&&&90年代,杨晓东外出工作过多年,但最终还是选择回到农场。和儿子杨楠一样,他在内心深处只把共青农场视作真正的家。“这儿的日子,过得舒服。”他说。
&&&&现在,杨晓东在共青农场所属的宝泉岭管理局所在地做房屋出租生意。房子是几年前买的,他把空闲的房间租出去,补贴家用。
&&&&我很自豪,我们创造了历史
&&&&杨楠从青岛回到共青农场后,有一次,他去探望爷爷杨满,说起自己将扎根在农场。
&&&&“守着家人挺好。”杨满回答孙子。
&&&&与家人分离,是杨满一生的痛。1956年3月,杨满离开北京南口镇寡居的母亲,跟随队伍来到共青农场。到农场之前,他和母亲有简短的对话。
&&&&晚上,母亲坐在床上问他:“真去呀?”
&&&&“真去!”杨满斩钉截铁地回答。
&&&&母亲听后,不再说话,熄灯睡觉了。
&&&&当时,18岁的杨满热情澎湃,被首批垦荒队员杨华的演讲打动,决心到农场“干一番事业”。他和伙伴们甚至还商量,要是报不上名,他们也要像第一批垦荒队员一样,写血书。
&&&&杨满走时,母亲没有露面。大嫂告诉他,母亲给他准备了双层里面的被褥,还托关系给他买了新的生活用品。“你去吧,我来照顾妈。”大嫂说。
&&&&对母亲准备的一切,杨满起初毫不在意。“想到要到北大荒干一番事业,哪还能想到母亲的心酸?”杨满回忆道。说着说着,他流下了眼泪。
&&&&一到农场,他就投身到工作中。但大哥的一封来信,彻底软化了这名垦荒队员的心。大哥在信中说,母亲在他走时,一直躲在房后看着他。他上车后,母亲到一个沟里哭个不停,任谁劝都不回家。
&&&&他捧着大哥的信,哭了。他第一次感到自己“很自私”。
&&&&其后,他和母亲就见过两次面。1958年他结婚的时候,母亲来看过他一次。1960年大儿子出生后,他带着妻儿回过一趟老家。
&&&&“文革”初期,他托前来农场调查他历史的工作队,给母亲带了一桶豆油。那是他唯一一次对母亲的“孝敬”。母亲还来信说:“儿呀,我吃到你的豆油了。”
&&&&1979年,杨满回京检查身体,在南口镇住了一段时日。那时,母亲已经去世,一连几天他都跪坐在母亲坟前,跟母亲讲自己的故事。
&&&&大嫂告诉他,母亲晚年失忆,白天出门,经常回不了家。但一到晚上,她总能听到母亲喊“小囤子”。那是杨满的乳名。
&&&&“我时时感到愧对母亲。”杨满说。
&&&&不过,一谈到共青农场,谈到第一代垦荒队员,老人又会激动地说:“我很自豪,我们创造了历史。”
&&&&他开始讲那代人的故事,讲他们面临的困难,讲他们的激情,讲他们创造的一切。“共青是我的家。”最后他有力地挥着手说道。
&&&&“这里大有作为。”他曾对孙子杨楠说。对于孙子的选择,他满心欣喜,认为这样既能和家人相守,又能干一番事业。
&&&&孩子们劝他到大城市生活一段时间,老人不去。他说自己已经习惯这个地方,到大城市反而不适应。
&&&&他的亲家张凤琴,也对自己的一生不后悔:“我没做逃兵!”
&&&&张凤琴到农场后不久,她的一个“好姐妹”,嫁给一个高级干部,并许诺给她也找一个好人家,离开农场。但张凤琴拒绝了。
&&&&“我不能背叛自己的诺言。”张凤琴说。离开天津到农场时,她曾下定决心,一定要在农场好好干。
&&&&后来子女回城时,张凤琴因丈夫去世,按照政策也能回到天津。她回去住了一阵,最终还是想回到农场。晚辈们甚至给她跪下了,但她没动心。
&&&&“农场是我的家,有我的家人,有我的事业。”她对晚辈们说。
&&&&对于外孙的归来,她很高兴:“一家人在一起,继承我们的事业,多好!”
&&&&杨楠回到农场后,家人凑钱,在农场的“天津庄”购买了一处住宅。新房的布置,让老太太张凤琴“大开眼界”。很多东西,是她第一次见。
&&&&杨楠有自己的梦想,就像他的父辈和爷爷辈一样。他的爷爷辈,用自己的一生,在不毛之地上创造了一个奇迹;他的父辈,用自己的一生,延续了这个奇迹。他则希望“和家人在一起,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甚至于祖籍北京,对他已经非常遥远。
&&&&他和女友已经结婚,现在他们生下了家族的第四代,一个可爱的女孩。身材高大的杨楠将女儿抱在怀里,不时逗弄着她。
&&&&“你也是农场的人。”杨楠一本正经地对着女儿说。小家伙听不懂,哭了。杨楠笑了。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一个边陲农场的青春正能量-中国青年报
T04版:梦之策·两会特刊
新闻排行榜 热点新闻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欢迎关注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 &&& 往期回顾 & && &&&
一个边陲农场的青春正能量
黑龙江共青农场致力传承发扬青年志愿垦荒精神
本版撰文 吕博雄 通讯员 邢宇昕
中国青年报
陈列馆里的讲解员介绍志愿垦荒队的历史,介绍当年中国青年报的报道 摄影 本报记者 李建泉
即将建成的中国志愿垦荒纪念馆里,工作人员在介绍布展方案。摄影 本报记者 李建泉
&&&&“我们战斗在祖国边疆,用胸膛融化了千年的冰霜。在我们走过的地方,荒原掀起了黑色的波浪……”,76岁的庞树清至今还常常吟唱这首歌,她说这首歌让她回想起青春的力量。
&&&&58年前,庞树清作为哈尔滨青年志愿垦荒队的一员来到位于黑龙江北部萝北县境内的共青农场垦荒。与庞树清一样先后来到共青农场的全国志愿垦荒队青年达2602名。
&&&&共青农场成为当时全国志愿垦荒青年向往的圣地。据庞树清介绍,其所在的哈尔滨市南岗区报名赴共青农场垦荒的青年超过700人,而被批准成行者不到十分之一。
&&&&由共青农场志愿垦荒第一犁所开启的垦荒热潮,在当时青年人的心中掀起巨大波澜,有些青年甚至写血书要求加入。从1955年8月到1956年9月,全国共有20万名青年受到鼓舞参加了垦荒队。
&&&&时近一甲子,沧海桑田。时间不会回到历史的原点,但重述历史、接续历史,却能让人感受到当年那种青春的激情。
&&&&今日之共青农场,就是要传承那股青春的正能量。人勤春早,当南方的桃李已经吐露新芽的时候,北方的共青农场依然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只不过,这里的人们已经开始为春天忙碌。共青人正下大力气努力打造了一座北方共青城,一座记忆之城,让历史在这里定格永恒,永远激励青年人前行。
&&&&知青上山下乡从这里开启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共和国历史上特定条件下出现的举世罕见的特殊现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史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一直延续到80年代初,全国约有1700多万人跻身其中。而共青农场正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起始地。
&&&&2008年,一本名为《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的书明确了这个历史定位。该书由原国务院知青办部分老同志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工作,经中央党史研究室审读,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才写就的史实性著述。该书的第一章讲述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缘起,其中就提到了中国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来到了现在的共青农场所在地。
&&&&历史的记述往往是平淡而深沉的,但从青年志愿垦荒的史料中挖掘出的一些细节却足见那个时代年轻人的澎湃激情。
&&&&1955年,在粮食紧缺的背景下,党中央号召开垦荒原扩大耕地面积发展农业。当时团中央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决定借鉴苏联的经验,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向荒山、荒地、荒滩进军”的活动,有重点地组织青年志愿垦荒队。
&&&&5位青年的倡议书《让我们高举起志愿垦荒队的旗帜前进!》在当年8月16日的《中国青年报》头版刊发,反响强烈,几天之内,就有700多人报名。全国第一支青年垦荒队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诞生了,杨华任大队长。在欢送会上,当时的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称赞道:“你们是光荣的第一队,你们的行为,是英勇的行为,是爱国的行为。”垦荒队当月底就开赴黑龙江省萝北县境内,也就是现在的共青农场所在地。
&&&&在与苏联共青城隔江相望的萝北荒原上,先后迎来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哈尔滨5地的青年志愿垦荒者2602人。
&&&&1956年6月,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来到这片荒原,帮助解决了青年垦荒队员的一些困难,并题写“忍受、学习、团结、斗争”8个大字。他说:“下次再来时,我要听到鸡叫狗咬、孩子哭。”
&&&&在荒原扎下根的这些垦荒队员们为全国青年树立了榜样。此后,不断有青年志愿者投入志愿垦荒的大军之中。
&&&&当时,天津女子第三中学在读的沈华珍和纪根健在1955年未能被批准参加垦荒队。第二年夏天毕业时,两人迫切提出申请,团市委不批,两人就直接把申请递到团中央。时任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胡耀邦亲自批准了两人的申请。
&&&&1957年,《人民画报》刊登了当时萝北垦荒队员的劳动场面,再一次激起全国青年的垦荒热情。
&&&&武汉大学生汪海纯自费抵达萝北垦荒,“赖着不走了”。
&&&&来自南京的7名高中生也申请到萝北垦荒,后经特批才留下垦荒。
&&&&印尼华侨女青年黄帝帝也自行跑到萝北要求参加垦荒,后因外事关系复杂,才被硬性劝离。
&&&&老垦荒队员杜俊起介绍,当年上海一支98人的青年垦荒队也想到萝北参加垦荒,但当时党组织考虑到南北气候差异较难适应,就派这支垦荒队到达了鄱阳湖畔德安县的九仙岭下。后来这里崛起了著名的江西共青城。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分别亲笔题写了“共青农场”和“共青城”,自此,“南有共青城,北有共青场”这一说法广为流传。
&&&&志愿垦荒精神是那些青年人的魂魄
&&&&回望历史,不由得感慨,那些参加志愿垦荒的青年人是那样的纯粹。
&&&&杨华在报名参加志愿垦荒队前已经是北京市石景山区西黄村乡乡长;杜俊起来到萝北之前是农业高级社的会计,每年可以拿到八百多元的分红;汪海纯是当时凤毛麟角的大学生。
&&&&他们不参加垦荒或许都会有不同的人生,但是他们还是选择了这条路,直到今天,他们没有抱怨,没有后悔。
&&&&马树清讲述了当年团组织选拔垦荒队员的条件之“苛刻”,“南岗区团区委对每个递交申请书的青年都讲明了北大荒的艰苦,本人同意还不行,还要家访,家里人同意了,还要排除是家里唯一劳动力的青年”&。经过选拔的青年还要在大会小会上表决心,意志动摇的也不能去。
&&&&马树清说,当时很多身边的小姐妹都退缩了,十来个姐妹中,只有她和李兆麟将军的女儿李石成行了。
&&&&但北大荒的艰苦远远超过了这些青年的想象,也并不完全像电影《苏联集体农庄》中表现的那样欢乐。&
&&&&马树清说,当时的北大荒是“六十里地是邻居,三十里地南北炕”。荒无人烟、野狼成群和极寒天气考验着他们。青年垦荒队员自己盖房子、一应家什都要自己现做。女垦荒队员要想哭只能捂在被子里哭,怕感染了别人,哭成一片。
&&&&当时大都不到20岁的垦荒队员们最盼望的人就是县城里的邮递员。由于交通不便,邮递员往往积攒了一麻袋的信件才能送一次。这信件中写着家里的消息。
&&&&1956年6月,胡耀邦来到萝北看望垦荒队员时,曾问过青年:你们想妈妈么?垦荒队员回答说,不想妈妈,只想在这里垦荒。胡耀邦怜惜地说,我这么大年纪还想妈妈呢,何况你们?
&&&&杜俊起说,自他1955年穿着母亲做的蚕丝新鞋离开,再次见到母亲已经是1960年。绝大部分志愿垦荒青年大都四五年才能回家探亲一次。
&&&&虽然在垦荒初期有少部分青年以各种理由离开,但大部分人都坚守下来了。马树清讲,那个时候掉队了,就觉得人生有污点了,以后都不好跟儿孙讲。
&&&&垦荒初期,一个叫朱荣正的垦荒青年上山伐木,当时零下40多摄氏度,他冻掉了10个脚趾,却没有声张。直到第二年开春,才被队友发现。他说,我就是怕你们知道,被你们动员下山。&
&&&&在那艰苦的条件下,垦荒队员尽力做到以苦为乐:四挂马车的车板拼起来当做戏台唱戏,在田间地头拉起手风琴唱歌跳舞,车轮权作杠铃开展体育比赛。&
&&&&如今走进共青农场的场史馆,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排密密麻麻的老垦荒队员的名字。老垦荒队员张绍光说,这些都是当年垦荒时牺牲的队友。张绍光说相比而言,自己是幸运的,是应该知足的,虽然他在1960年也因垦荒断了一根手指。
&&&&“都说无怨无悔,要是怨又能怨谁?都说吃苦,可是不吃苦要你一个小年轻来干嘛?”耿直的张绍光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他说他是满足的,去年“年三十儿”,他还打电话训斥了生活在城里处处不满足的大孙子。
&&&&修复精神传统的红色记忆之城
&&&&杜俊起家里有一本垦荒队员花名册,每有一位战友离去,他都要在对应的名字下打上一个勾。老垦荒队员一个个离去,让杜俊起思考:青年志愿垦荒队留下的物质财富可以留存,而创造的精神财富怎样才能传承?
&&&&传承之于杜俊起,就是不断地讲述历史,让后辈不忘记。1994年退休后,杜俊起收集农场各个时期垦荒的图片、材料、书籍和实物,义务对中小学生进行青年志愿垦荒精神教育。几年间,这位黑龙江省共青农场的退休职工,先后为青少年义务作青年志愿垦荒精神报告382场次,受众达1万多人。
&&&&而自2010年,杜俊起的精神传承之行不再孤单。共青农场新一届领导班子决定要打造北方红色共青城,把青年志愿垦荒精神发源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起始地的共青农场打造成一座红色记忆之城。
&&&&这里新修建的大街叫做共青大街,这里新建的纪念馆命名为中国青年志愿垦荒纪念馆,这里还按照当年五地垦荒青年各自聚居的习惯,重建河北庄、北京庄等七大庄。各庄均参照当地的建筑风格,提供给垦荒二代、垦荒三代居住,并一定程度重现当年垦荒之风貌。
&&&&共青农场也重新找回志愿垦荒精神这一魂魄。共青农场场长苏彦山说,要让共青农场作为一种精神的圣地去影响当代青年的价值观,首先就要先把共青农场的魂魄聚拢起来。这魂魄就是青年志愿垦荒精神。如今的共青农场,将青年志愿垦荒精神归纳为“忠诚、奉献、创业、拼搏”的新时代内涵。
&&&&共青农场如今正在努力开展“二次垦荒”,新的垦荒举措具体体现在共青农场“1117战略”的实施上。即一城,一座北方红色共青城;一馆,中国青年志愿垦荒纪念馆;一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7庄,将当年由各地垦荒队形成的北京庄、天津庄、哈尔滨庄、河北庄、山东庄、军垦庄、知青庄按照统一规划,新建新型住宅小区。
&&&&目前,共青农场已将原本5年的建设任务用一年时间完成了。农场的建设实现了“四个当年”,即当年规划、当年拆迁、当年建设、当年投入使用。
&&&&苏彦山说,所做的这些都是为了修复历史、链接记忆,让精神不死,为全国青年提供青春的正能量。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您的当前位置: >> 新闻时事 >> 区域共建
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到共青农场进行经贸考察交流
发布时间: 作者:市区域经济办 您是本文第位浏览者
&&&&&& 为加快推进农垦共青管委会招商进程,全力打造中国北方共青城。6月25日,来自全国30多个省市的120多名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涉农企业代表齐聚黑龙江省农垦共青管委会进行为期两天的商业考察交流。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徐晓、共青团黑龙江省委书记李豪岩、共青团中央青农部副部长尹、农垦总局党委副书记邹积慧、共青团黑龙江省委副巡视员李井泉、宝泉岭管理局党委书记刘炳东、副书记李振海等领导出席了招商推介会活动。
&&&&& 招商推介会上,农垦总局党委副书记邹积慧向全体与会人员致欢迎词,并介绍垦区地理、文化、人口、产业等相关情况。他指出:“当前,我们国家已经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我们要主动适应,积极应对努力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共青农场是黑龙江省农垦总局113个农牧场中独具青年志愿垦荒文化底蕴的农场,是团中央缔造、我国唯一一个以“共青”命名的农场。近年来,共青农场大力弘扬青年志愿垦荒精神,实施二次创业,全面推进中国北方共青城建设,得到了团中央、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团省委以及总局党委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省委省政府设立农垦共青管委会并赋予特殊建制县财税职能,对共青农场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深远影响。农垦共青管委会抓住机遇快发展,利用政策快招商,增加税源、涵养财源,全力推动产业项目建设,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形成开放开发政策引导、产业项目集聚牵引、市场主体作用突出、社会民生事业提升的发展格局,努力把北方共青城建设的更加美好。今后总局党委、总局将全力支持共青管委会的工作,为农垦共青管委会创造发展条件,优化发展环境,推动共青农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为垦区全面深化改革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 会上,共青团黑龙江省委书记李豪岩书记说,近年来,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主动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做出了发展“十大重点产业”,实施“五大规划”,加快建设黑龙江陆海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部署,把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扩大对外开放,以最优惠的政策、最优质的服务广泛吸引外来投资者到龙江投资创业,特别是前不久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优化全省发展环境的意见》,通过深入清理行政审批项目、实行“四证合一”登记制度、对重大项目实行“绿色通道”等26条措施,努力打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公正的法制环境、高效的服务环境,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让企业在龙江安心创业、放心经营。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协会在农业领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是团结和凝聚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的创业阵地,在带动广大青年创业致富,协调政策、信息、技术、市场、金融等资源支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此次协会组织各省企业家代表到共青农场培训考察、洽谈项目,对共青农场加强与企业家的深化合作、共谋发展、广泛宣传具有重要意义。
&&&&& 会上,徐晓书记指出“在共青农场举办的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培训经贸考察交流活动,一方面是发挥农垦共青管委会现代化农业基础与协会会员涉农专业优势,另一方面,作为中国青年垦荒创业的发源地,所孕育的青年志愿垦荒精神,是青年艰苦创业的精神旗帜。团中央组织本次经贸考察活动是支持共青农场发展的历史责任,是团中央书记处从共青农场历史背景和实现需要的角度做出的认真考虑。共青农场与共青团之间有着深厚的历史联系,中央领导对共青农场在全国、全团给予更高、更清晰的定位,并为共青农场“二次创业”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团中央有关部门、直属单位、京津冀鲁哈五省市团委共同成立支持共青农场发展领导小组,集中力量支持共青农场建设和发展,支持共青农场发展是“党有号召、团有行动”光荣传统的具体举措。目前,共青农场具备投资创业良好的机遇和比较优势,拥有宏观政策机遇、深化改革机遇、结构转型机遇、现代农业机遇和四区试验机遇。其次拥有产业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农技优势。在管理体质优势上,共青农场拥有更强的自主权,更大的决策权、更大的关注度,这些优势成为共青农场发展的重要条件。
&&&&& 徐晓书记要求全团特别是京津冀鲁哈五省市及其他省市团组织,要集中力量支持共青农场发展,加强宣传推介力度,努力扩大社会影响。并发挥组织动员优势,凝聚更多投资力量。在尊重产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做好联系服务工作。同时,根据共青农场的区域条件,加强项目策划、项目对接和项目服务,力争企业引得进、项目落得下,用实际行动支持共青农场发展。
&&&&&& 在招商推介会上共青现代化的农业优势、便利的区位优势、政治税收优势,引起自上海的自在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北京木铎金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对管委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与农场达成合作意向。
&&&&&& 在共青农场开展经贸考察期间,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涉农企业代表对农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建设、畜牧业养殖、工业发展进行了考察,并参加了农产品加工相关政策解读等专题培训。
版权申明 鹤岗市人民政府
技术支持:鹤岗市政府政务信息化管理服务中心
E_MAIL:hg_
联系电话:&&您是本站第位访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山东省现任领导班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