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一下吴越宋词婉约派代表人物有名的词给我一些

    热血悲声:遥想古诗词中的英雄与名将  ——品读边塞诗派和豪放词  当下流行婉约系诗词,那些文字弥漫着小清新、小感伤,读来确实风情万种,动人心魂。但读多了,未免让人情怀纤细,神经脆弱。特别是过于沉溺其中,好男儿也难免成“伪娘”。现在不少身为独生子的男孩从小受宠,娇生惯养,个性柔弱,有的甚至还有女性化倾向,成为弱不禁风的“草莓族”(台湾用语,意谓绵软娇嫰如草莓)。对此,听说现在不少幼儿园都引进了男幼教,以促成男孩子阳刚人格的养成。这实在是大有必要。  最近看《我是特种兵之火凤凰》颇有感触。一帮千娇百媚的亮丽女兵在魔鬼式的高强度训练中,硬是摔打成强悍勇猛的女汉子。央视也不失时机推出了军中女子特战队的专题纪实。一帮身穿迷彩的女孩子在污泥浊水中摸爬滚打,能擒拿格斗制服顽敌,能驾驶坦克、直升机,能端起狙击枪就是百步穿杨。号称“铿锵玫瑰”、“霸王花”的她们,身上体现的不仅是军人职业角色本身的一种蜕变,更是一种个性人格的自我超越。现在职场流行“女汉子”一词,也反映出在现代商场激烈竞争中女性人格角色由柔弱向强者的嬗变。  记得当年号称“婉约之宗”的李清照,就苦于南宋君臣软弱颓迷、不思进取的精神状态,激愤地喊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这首诗里,她真可谓是恨铁不成钢。在个人跌宕多舛的命运面前,李清照自己其实也是个不折不扣的女汉子。就一个国家来讲,国人的精神状态是非常重要的。如今,象《亮剑》、《士兵突击》、《我是特种兵》等军旅题材影视剧一再走红,甚至还在年轻人中引发了了不大不小的“从军热”,说明我们这个社会并没有完全沉醉在灯红酒绿、歌舞升平的太平梦、温柔乡里。  从某种程度上讲,今天中国的崛起之路决非坦途。和平崛起的良好愿望会经受各种严峻考验。比如曾经发动侵华战争、对中国人民犯下累累罪恶的日本,又在发生令人忧虑的剧变。日本政坛右翼势力日益猖獗,首相安倍狂言反华,内阁高官纷纷拜鬼。围绕钓鱼岛主权争端,日本右翼加快修宪步伐,不断强化其军事力量,军国主义复活势头日益明显。一头战争怪兽正在张牙舞爪地挣脱“和平宪法”的牢笼,妄图重新复活。东亚安全形势可谓是剑拔弩张,中华民族被迫再打一场抗日战争并非不可想象。如果真有那么一天,中日之间彼此刀锋对刀锋,将是一场从物质战力到精神意志硬碰硬的激烈对撞。面对有“武士道”传统作为精神支撑的东瀛顽敌,那些吃麦当劳、喝星巴克、听爵士乐的八零九零后草莓族们准备好了吗?  这里要说明的是,本人并非是鼓吹反日鼓吹战争的愤青。古语说得好:“忘战必危”。对中国人来讲,在面对被强加的战争威胁时,那种《亮剑》式的男儿血性是不可缺少的。更不可缺少的,是那种沉潜在我们民族文化性格深处、融化在血脉里的汉唐雄风。所以,我觉得读诗词仅仅只读婉约派是不够的,还应当读一读历史上那些激励了无数热血男儿、鼓荡了千载华夏雄风的军旅边塞诗,读一读那些与婉约词风格迥异的豪放词。  正象糖是甜的,也是身体所需要的。但钙更是不可或缺。  “高秋白露团。上将出长安。尘沙塞下暗。风月陇头寒。”  “蓟门秋气清,飞将出长城。绝漠冲风急,交河夜月明。”  “汉家嫖姚将,驰突匈奴庭。少年斗猛气,怒发为君征。”  “冠军临瀚海,长平翼大风。云横虎落阵,气抱龙城虹。”  “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懔懔边风急,萧萧征马烦。雪暗天山道,冰塞交河源。雾烽黯无色,霜旗冻不翻。  耿介倚长剑,日落风尘昏。”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崩腾畏蒺藜。”  “画戟雕戈白日寒,连旗大旆黄尘没。叠鼓遥翻瀚海波,鸣笳乱动关山月。”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大漠黄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  历史总是叫人惦记。读起古诗词中那些让人热血沸腾的豪情篇章,会让人不禁遥忆那些“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骠悍先人,让人怀想那些大漠黄沙、金戈铁马,那些天山风雪、塞外胡笳,还让人想起近现代以来面对外侮拿起武器抗争的那些热血男儿。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这些铿锵文字给人间留下了一股久久回荡的英雄气。实际上,这也是我们民族五千年所蕴育的丹田之气,是汉唐精神的元阳所在,是炎黄子孙历经九死而不折的赳赳雄魂所系。那久藏在历史深处的英雄主义情结,会象天上如海的星空一样深深震撼我们的心灵。  即使纯粹从美学角度来讲,边塞军旅诗派、豪放词等古诗词中所具有阳刚之美、豪放之美、崇高之美、雄浑之美,那种被山川日月、大漠长河,被天地精神所激活的人性中之大美,也是极其令人感奋和沉醉的。这当是诗词之美中不可替代、充满魅力的另一极。  所以,仅仅出于人性、人格的自我完善与圆融,出于美学风格上的某种生态平衡,我们也应该读一读这些从男儿胸腔深处迸发的金石之声。哪怕今天只是作为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读一读这些浪漫豪迈的诗词,就象吼几嗓子京剧、秦腔;唱几声苍凉西北调、最炫民族风,舒展一下筋络血脉,提振几分精气神。不亦快哉?!  
楼主发言:10次 发图:
  先挖个大坑,以后慢慢来填。
  婉约和豪放派兼具的有苏东坡,感觉很有气势。楼主在遥指 宋
  欢迎天庭观天天天蓝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诗经*秦风*无衣》  谁说没有征衣?我愿和你同披战袍。天子令我们出征抗敌,快修整好我们的戈与矛。我们同仇敌忾!  谁说没有征衣?我愿和你同穿内衫。天子令我们出征抗敌,且修整好我们的矛与戟。我们共同战斗!  谁说没有征衣?我愿和你同着下裳。天子令我们出征抗敌,要修整好我们的盔甲兵器。我们一起出征!  这是《诗经*秦风》中很有名的一首军旅诗歌,语句间充满了一种从军出征、奔赴疆场的氛围。  诗中的袍是外衣,泽指内衣,裳是下裙。这里的袍、泽、裳其实都指士兵的征衣。后来军队士兵之间互称“同袍”或“袍泽之谊”,就出典于此。同袍、同泽和同裳有彼此扶助、精诚团结、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寓意。  戈、矛、戟、甲兵都指盔甲兵器。“修”有修理、修整之意,使兵器更好在战场上使用。同时,我认为也有象现代语境中“擦亮钢枪”以示军容严整的修饰之意。都表示出发前的准备工作,渲染出一种整装待发的气氛。而“同仇”、“偕作”、“偕行”分别表达的是一致的情感、意志和行动。  从诗中一唱三叹、铺陈复唱、层层强化的节奏来看,这首诗实际上可能是军中出征时所唱的军歌。读之让人似乎看见了如林的兵戈、飘舞的征旗和严整的战阵,听得到纷沓细碎的马蹄声和苍凉嘹亮的歌声。  也许在今天秦地出土的秦始皇兵马俑前,我们还能感受到那种恢弘而森严的战阵军容。那些沉默的秦俑眼神中似乎还能读出《无衣》的旋律。  
  记号。
  拜见老友!  周末快乐!
  顶起斜阳!
  马  
  周末快乐!
  亏我一个人,幸福十亿人。  
  周日来看贴!
  希望这次的坑能填多点
  (续前)  这首《无衣》文辞质朴生动,节奏简洁明快,感情真挚,气壮山河。以致可以诵读,可以呼告,可以歌唱。  我们可以想象,即将出发的秦国上将军在马上挥剑一呼:“岂曰无衣?”顿时会在千军万马中引来山呼海啸般的回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对于军中没有多少文化的广大士卒而言,这样简洁生动的语言和场景画面有着非凡感染力和号召力,能迅速让人感受到军营中彼此情同骨肉、亲如一家的氛围,找到一种强烈的归属感。从而全军上下一心、同赴疆场、决死一战。  而诗中“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等语句如同军中号令,短促有力,并富于现场动作感,让人仿佛看到一幅将士们磨剑擦枪、整马备鞍的生动画面。“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则充满了热烈的鼓动和激励。因此,也可以说它是生动形象、入脑入心的一道战前总动员令。  《秦风*无衣》历来受到高度赞誉。清代学者吴闿生在《诗义会通》中,评论此诗:“英壮迈往,非唐人出塞诸诗所及”。清人陈继揆《读诗臆补》也赞叹:“开口便有吞吐六国之气,其笔锋凌厉,亦正如岳将军直捣黄龙。”    关于这首《无衣》的来历,《左传》中有记载: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拜孙武为大将,伍子胥为副将,亲自率领大军进攻楚国。吴军一路连战连捷,势如破竹,把楚军打得一败涂地,最后一举攻克郢都。楚昭王及楚国贵族仓皇逃亡外邑。  楚臣申包胥则一路跋山涉水,风雨兼程,孤身逃到秦国借兵复楚。秦哀公一开始没同意出兵。申包胥就站在秦国宫门外不走,倚着宫墙日夜痛哭,不吃也不喝,竟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终于被他的爱国忠贞感动了,不禁起身唱道:“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并对他说:“楚国虽然暴虐无道,但是有这样好的臣子,怎能眼看他们亡国!”于是秦哀公派遣劲旅五百乘救楚。秦师在大将子蒲与子虎统帅下出击方城、桐柏,大败吴军悍将夫概。楚师子西则于汉水南北骚扰吴军。当年秋,吴军在秦、楚联合反击下撤出楚境。  不过,有人提出了质疑:《无衣》一诗中有“王于兴师”一句。这个“王”可不是随便用的。周王朝历来讲究礼仪等级,尊卑有序。只有周天子才可称“王”,其余诸侯,公、侯、伯、子、男,等级制度严谨,否则就是僭越。那么这个“王”是谁呢?  是指秦国国君吗?秦国国君最开始级别并不高,只能称“子”。后来因战功经周王封爵,始可称“公”。秦国首次称王是约二百年后的秦惠文王赢驷,已是战国时代。所以,秦哀公时代是不可能称“王”的。如果“王”就是秦哀公,孔夫子是不会《诗经》里记载这首《无衣》的。《左传》里的记载不过是引用罢了。不过,敢于与周王朝分庭抗礼的楚国国君倒是自称为“王”。前面被吴军赶出国都的就是楚昭王。但在这首出自秦风的诗里,“王于兴师”显然不可能是楚王。  所以,有人认为这里的“王”应当是指周天子。但在《左传》里记载的这个故事里,决定兴兵救楚的分明是秦哀公。那么只能说,《无衣》一诗不会出自秦哀公救楚,而应当另有来历。如果这个“王于兴师”的“王”不是别人,就是周王的话。那么在史书中有这样一种记载:  周厉王死后,召公和周公管理朝政,史称“共和”。然后,厉王儿子周宣王继承王位。宣王决定打击屡犯周境的犬戎。公元前824年,也就是宣王在位第四年,任命嬴姓氏族的秦仲为大父,征讨犬戎。当时嬴秦出师不利,秦仲被俘并客死异乡。但周宣王打击西戎决心并未动摇。他召集秦仲的五个儿子,鼓励他们继续讨伐西戎,还专门拨付兵马七千相助。七千名士兵能配战车七百乘。对于宣王初年来说,这已算是规模很大的重兵出击。这一次,秦仲五子受王命出师讨伐犬戎,同仇敌忾,鼎力出击,大胜而归。他们一举收复被犬戎占领二十多年的西陲之地。周宣王封秦仲长子赢其为西陲大夫,次子赢康为梁伯。  秦本属东方鸟夷部落,殷商灭亡以后被周王室强令西迁。嬴秦部落最早以养马为生,靠近边陲与戎狄杂处。向来被中原诸国视作西戎小邦。因此可以说,嬴秦五子受命击戎之战,提高了嬴秦势力的政治地位。  这一次“五子击戎”是周王兴师援助刚遭受重创的秦人反击西戎。兵力上除了秦军,还有周师七千人,恰好符合《无衣》诗中所说的“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如果说《无衣》一诗出自此时,从历史背景和军心士气来讲是很合适的。再现了当年秦人慷慨从军出征,周秦同仇敌忾、并肩杀敌的场景。  此外还有一次。周幽王十一年(秦襄公七年,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缯国和犬戎反叛西周。各地王室诸侯却拒出援兵。叛军一路攻杀直抵西都镐京。周幽王带着褒姒、伯服等人逃跑,后来被犬戎杀死在骊山脚下。西周也就此灭亡,前后共三百五十余年。周幽王死后,太子宜臼受到申、许、鲁等诸侯拥戴,在申(今河南南阳北)即位,也就是周平王。  这时候,周王室西都镐京已经沦陷,岐、丰之地也落入犬戎之手。秦襄公这时意识到机会来了。襄公七年春,即公元前770年,秦襄公远道兴兵勤王,率兵来到申国,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平王东迁”,正是东周春秋时期的开始。周平王深感其忠,封秦襄公为诸侯,并赐封岐山以西的土地。并许诺说:“只要你能把西戎赶跑,岐山以东直至丰水的地盘就统统是你的。” 其实,这时岐、丰之地早已经被犬戎占领。周平王只不过是开了个空头支票。秦襄公必须自己动手把这块土地从犬戎那里夺回来。于是,秦襄公、秦文公父子承王命兴师出击,驱逐岐丰之地的西戎,建立起自己的基本地盘。从此,秦国成为受到周王室重视、并与中原诸侯平起平坐的一方诸侯。从而为未来的嬴秦子孙扫平六合、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而秦襄公父子承王命出师讨戎,襄助王庭,师出有名。《无衣》在这个时候出现也很合适。  无论是“五子击戎”还是“襄公驱戎”,都是受王命兴师讨伐戎狄。所以,《无衣》一诗在这两个背景下产生才最合情合理。
  同时,这首《无衣》也最典型地表现出嬴秦部族的强悍个性。嬴秦地处西陲,面对以狼为图腾的戎狄部落野蛮侵凌,嬴秦如果不会打仗连生存下来都不可能。所以,嬴秦向来以耕战立国。从早期“大父”秦仲到后来的秦襄公,不是被西戎所杀,就是死在征讨西戎的路上。后来,商鞅在秦国变法,鼓励耕织、奖励军功,将整个国家变成一部高效率运转的战争机器。秦人除了农业耕作,就是征伐四方。是战争让他们得到了土地、爵位和政治声望。同时也深深铸造了秦人粗犷、功利的性格气质。后来,秦国全民皆兵,铁血征战,成为令六国闻风丧胆的虎狼之师,活生生打出一个前无古人的大秦帝国。正如贾谊所说的:“及至秦王,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棰拊以鞭笞天下,威震四海”。  可以说一部嬴秦史就是一部征战史。战争需要的不是靡靡之音,而是象《无衣》那样铁血豪勇的进行曲和冲锋号。关于这一点,《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中就说:秦地“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故秦诗曰:‘王于兴诗,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焉。”朱熹《诗集传》也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  所以,只有《无衣》这样的军歌才最适合秦人的尚武血性,才能在战场上吹响最高亢嘹亮的集结号,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今天流传的所谓“秦腔”听起来高亢激烈,仿佛就是秦人《无衣》的流风余韵。与那江南吴越流传的昆曲、越剧风格大不相同。  
  好久不见,问候老友
  问候老友,大秦帝国,威武!
  顶起兄弟
  @孟斜阳 1楼
19:58:54  先挖个大坑,以后慢慢来填。  -----------------------------  期待辛弃疾!
  汉家天下
千秋万岁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屈原《九歌*国殇》(战国*楚)  战士们手执吴戈啊身披战甲,战车错杂啊短兵正相接。  战旗遮天蔽日啊敌阵如乌云,飞箭交落啊士卒勇争先。  敌寇犯我阵地啊冲击我队伍,左马牺牲啊右马受伤。  车轮深陷土中啊羁绊住战马,手执玉槌啊猛敲战鼓。  杀得天昏地暗啊神灵也震怒,残杀殆尽啊弃尸原野。  壮士当初出征啊如今一去不返,原野漫漫啊征途迢远。  健儿们身佩长剑啊挟强弓劲弩,身首分离啊壮心没有改变。  他们是如此勇敢啊而又能征善战,至死刚强啊不可凌辱。  他们身虽已死啊英灵永存,那些忠毅魂魄啊在鬼中也堪称雄!  这首《国殇》本身就是一幅悲壮雄浑的油画。既有宏大战争场面的鸟瞰,也有富有动感的局部特写,诗中的人物形象如浮雕般富有质感。  楚国将士们身披犀甲,手持吴戈,奋勇争先,与敌人短兵相接、激烈塵战。这场战役打得空前惨烈。只见战旗遮天蔽日,战鼓轰响如雷。飞蝗般的流矢交错穿梭,纷纷坠落。当敌人来势汹汹冲乱楚军战阵,双方展开一场混战。由于敌众我寡,楚军伤亡惨重,只见战车左侧边马倒下了,右侧边马也被兵刃杀伤。双方战车交错冲锋驰骋。车轮深陷泥中时,前面被缰绳勒紧的四匹战马奔突嘶鸣不已。战鼓却擂击得狂骤如雨,响震如雷。这一战杀得是天昏地暗,尸横遍野,惨不忍睹,鬼神见了也会感到怵目惊心、为之震怒。  想当初,这些沙场健儿告别家人,身佩长剑,腰挟秦弓,出征杀敌,捐躯疆场,一去再也不复返。他们在战场上如此勇猛善战,威武不屈。如今身虽死而英灵不泯。这些至死还带剑挟弓的烈士们生是人杰,死为鬼雄。在屈原所作的《九歌》中,这首《国殇》是一首悼念楚国阵亡将士的祭歌,也是一支发扬蹈厉、鼓舞士气的战歌。诗中的情感不无沉痛悲壮,最终则是热烈赞颂了为国死难的英雄,反映了楚民族性格中强悍壮烈的一面。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战场实景图啊!
  楼主的《国殇》引文,搞错了至少两处。  一处是“天时坠兮威灵怒”,本句第三字不是“坠”,而是“怼”的古体,所以翻译上也就跟着错了。“怼”本意为“对着干”,引申意为“怨恨”。郭沫若译本翻为老天“不帮忙”之意(见文丑公的小薄本著作《九歌》,俺的书埋在书堆里,太乱懒得找,大意如此),文丑公在另一本著作《屈原赋今译》里意译为“天昏地暗,鬼哭神号”也还勉强靠谱,但翻译成“杀得天昏地暗”,句主旨从神灵挪到人,这就离谱太多了。  另一处“操吴戈兮被犀甲”,古本及郭沫若译本《九歌》原文均为“操吴科兮披犀甲”,虽然“科”与“戈”,“被”与“披”通假,但毕竟引文还是要以古本为准妥帖些。
  顶好贴
  作者:江上苇 时间: 22:11:52  ------------------------  谢江版临贴,这里《国殇》原文出处是东汉王逸所注《楚辞章句》(本人用的是岳麓社出版),为“天时坠兮威灵怒”。在贵州人民版出的楚辞原文中则为“天时怼兮威灵怒”。还有其他版本则列举了多个选本的不同,分别是:坠、怼、隧。这是古时传抄时所误。  如是“坠”字,则应指夕阳西下、暮色苍茫之意,作杀得天昏地暗也许符合当时的情境;如是“怼”字,则指战争惨象引起天怒人怨;“隧”字则不知何解。另外,最后一句还有的版本作“子魂魄兮为鬼雄。”  由是通俗贴,不是写学术论文,所以这里没有对引文版本一一核对。我这里也没有古本,所以还是用了通行版本中的原文。  这个贴子看来人气不太旺,先放下了。谢谢上面各位朋友的光临和顶贴。
  千斤力顶好文
  学习了  
  冬天来了  春天还会远吗  观帖,拜望!
  支持斜阳!
  猛烈顶起来
  我来顶帖!
  等贴养肥
  马克  
  快到坑里来  
  支持,大顶
  mark  
  有创意  
  继续啊  
  继续啊  
  等肥  
  。  
  很赞喔  
  不错 等肥  
  来顶大作。今日二十四节气小雪,祝身体健康。  时候频过小雪天,江南寒色未曾偏。枫汀尚忆逢人别,  麦陇唯应欠雉眠。更拟结茅临水次,偶因行药到村前。  邻翁意绪相安慰,多说明年是稔年。
  @孟斜阳 朋友,在下拜读了您的大作之后,真是令人荡气回肠,确有耳目一新之感啊,实在是深深为之折服。小弟我现在也在写一些 历史 性的文字,我真心希望能得到您的点评和指点,期待您的指教!谢谢!
?event=share|share-q-zone
  周末快乐!
  周六问候
  深秋终结,初冬已至,南门太守前来问候,拜望学习!  山城小阁临青嶂,红树莲宫接薜萝。斜日半岩开古殿,野烟浮水掩轻波。  菊迎秋节西风急,雁引砧声北思多。深夜独吟还不寐,坐看凝露满庭莎。
  欣赏、学习、支持
  《国殇》是楚辞《九歌》中的一篇。据东汉王逸所注,《九歌》为楚地远古所流传的民间祭神乐歌名称。楚人屈原见其词鄙陋,使加以改作加工成篇。分别为《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和《礼魂》等。其中《国殇》和《礼魂》为新作篇章。  关于“国殇”,洪兴祖在《楚辞补注》里说:“《小尔雅》曰:无主之鬼谓之殇。国殇者,谓死于国事者。”戴震也说:“国殇,死国事。”“国殇”就是为国家而战死。《国殇》一篇应是哀悼为国阵亡将士的祭歌。  《左传?成公十三年》说:“国之大事,惟祀与戎”。意思是国家最重要的两件事情是祭祀和战争。前者关系到国魂人心的文化信仰维系,后者关系国家的生死存亡。而南方楚人尤重祭祀鬼神。王逸《楚辞章句》中说:“(楚国)其俗信鬼神而好祠。”《汉书?地理志》云:“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信巫鬼,重淫祀。”在“不语怪力乱神”的中原地带,对于鬼神则是“敬而远之”。可见楚国文化同中原文化在对待鬼神态度上存在重要差异。  楚国君主非常迷信鬼神。《汉书?郊祀志下》记载谷永对汉成帝说的话:“楚怀王隆祭祀,事鬼神,欲已获福助,却秦军。”可见,楚怀王遇到军国大事,也总是通过祭祀来祈求鬼神保佑。因此,《九歌》就应当是娴于辞令的屈原为国家祭祀大典上所创作的祭祀之歌。从《九歌》描写的内容来看,这场祭祀典礼规模盛大而且非常隆重,不但人数众多,而且铺张豪华。另外,这场典礼祭祀的神祗从楚国保护神“东皇太一”开始,还有云中君、东君、大司命、少司命、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等楚国神灵,最后《国殇》之所祭祀者,应当就是楚国对外战争中牺牲的将士忠魂。  《国殇》所描述的战争场景是:“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可知战争场面宏大,规模不小;“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不可凌”,可见战况空前惨烈。假如《九歌》是为祭祀某一次特定战争所作。那么,《国殇》中表现的会是哪一场战争呢?  在屈原的后半生,楚国发生激烈大规模战争大约有九次,其中只有公元前301年的一次是齐、韩、魏三国伐楚,杀楚将唐昧,其余八次都是和秦国的战争。所以,《国殇》中描写的这场战争极有可能是和秦国的战争。这一点我们还可以在《九歌*东君》中看到:“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古人将天上星宿分区称二十八宿,东西南北各七宿,分别对应着地上九州分野。而天狼星位置在西边,所在对应的是当时秦国的分野。秦又被关东六国称为“虎狼之国”,所以历来治楚辞学者认为“射天狼”就是指秦国。这样我们就可以确定,《国殇》描写的这场战争就是秦楚战争。  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中记载了楚怀王时期秦和楚大规模战争:“(楚怀王)十七年春,与秦战丹阳。秦大败我军,斩甲八万,虏我大将军屈匄,裨将逢侯丑等七十余人,遂取汉中之郡。”  楚怀王十七年是公元前312年,秦、楚两军在丹阳(今河南省陕县西丹水以北地区)展开大战。秦大败楚军,俘虏楚将屈匄以下列侯及执珪七十余人,斩首八万,并乘胜攻取了楚国汉中。丹阳之败使楚怀王更加愤怒,再次征发大军反攻秦国。秦、楚两军在蓝田(今湖北钟祥县西北)举行大规模会战,楚又败于秦军。韩、魏两国联军也乘楚军之败南下攻楚,直攻到邓(今湖北省襄樊市北)。秦攻占了楚国的汉中以后,造成了关中与巴蜀联成一片的形势,国势更加强大。《国殇》中有“首身离兮心不惩”的语句,故而不少学者认为《国殇》就是纪念丹阳、蓝田之战中惨被斩首的八万将士亡灵。  此外,《史记》还记载:“(楚怀王)二十九年,秦复攻楚,大破楚,楚国死者二万,杀我将军景缺。怀王恐,乃使太子为质于齐以求平”  楚怀王二十九年是公元前300年。楚国和秦国交战,楚国大败,战死两万人,将军景缺被杀。真可谓是“严杀尽兮弃原野”。同时根据《史记》记载可知,楚怀王在这次战争后,以太子出使齐国为人质,希望恢复与齐国修好结盟。正在这时,一向主张与齐国修好、反对与秦结盟的屈原复被招用,回到楚怀王身边。(《史记》中未明写,但提到楚怀王三十年,屈原劝楚怀王勿赴秦。怀王不听,结果被秦扣留。可知屈原应是楚怀王二十九年左右,重新回到朝中复职)。这样,就屈原为创作《九歌》提供了可能。    由此可以确定《国殇》所描写的战争,应是公元前312或是公元前300年的秦楚之战。这两场战争都打得极是惨烈。楚人认为,战争的失败是神灵没有佑护楚国的结果。所以《国殇》中说:“天时坠(又作“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天时不利,上天怨怼,神灵发怒,所以导致了楚国这次战争的失败,以至于楚国将士被“严杀尽兮弃原野”。于是楚国在战后举行了规模十分盛大的祭祀仪式,希望能够得到鬼神佑护。祭祀对象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东君、大司命、少司命等五位天神,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等四位地祗。楚国人认为这九位神祗就是楚国的保护神。《国殇》则专门祭祀阵亡的将士之魂。最后两句“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是祈祷阵亡将士死后成为神灵,魂魄成为鬼神中的英雄,祈求亡灵升天为神灵。
  关于楚国的得名,许慎《说文解字》中云:“楚,丛木也。一名荆。”可见,“荆”或者“楚”本都是一种灌木的名字,后来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名字。楚国原本就是丛林之国。但楚民族构成十分复杂。司马迁《史记?楚世家》云:“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屈原楚辞中也有云:“帝高阳之苖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可见楚人先祖源于黄帝族裔。 据上古传说和有关典籍记载,帝喾任命重黎为火正官,因有功于天下,被帝喾命赐号为“祝融氏”。 “祝”是永远、继续的意思;“融”是光明的象征。今湖南有祝融峰。  其后重黎家族一直担任火正这个重要官职。后来族长鬻熊拥周灭商,周成王封建诸侯时根据楚人的拥戴之功册封熊绎为子爵,领地五十里,封邑在古丹阳。芈姓是楚人国族的姓,读作“mǐ”。熊是专属楚君或楚王的氏,即来自家族的称呼。即历代楚王姓芈,氏熊。  由于南方楚地山高林密,湖泊众多,河流蜿蜒,造就了独特神秘的楚文化。与北方中原文化相比,楚文化更显神奇、浪漫和绚丽。早期南方楚文化天真、稚气、热烈,不拘一格,标新立异。楚民族崇火尚凤、亲鬼好巫、天人合一、追求浪漫,与中原文化尚土崇龙、敬鬼远神、天人相分、力主现实形成鲜明对照。这种崇尚巫风的习气,既是夏商文化的遗习,更是当地众多土著民族原始氏族文化的遗风。巫风的蔓延从楚国朝廷到民间,无处不在。楚怀王就是“隆祭祀,事鬼神”(《汉书?郊祀志下》),把破秦的希望寄托在鬼神身上。据王逸《楚辞章句?九歌序》载,南方土著聚居的“南郢邑、沅湘之间”,更是巫风浓烈,“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巫文化对楚国审美风气的影响十分深厚。  此外,楚人尚赤、尚东、尚左也与北方文化有所不同,念祖、忠君、爱国是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但中原文化偏重于理性、礼法,楚文化偏重于直觉、情感,表现得更为直接、强烈、深沉。楚文化在文学上的典型代表就是屈原、宋玉等人创作的楚辞。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里说:“楚虽蛮夷,久为大国。春秋之世,已能赋诗,风雅之教,宁所未习,幸其固有文化,尚未沦亡,交错成文,遂生壮采。”可见楚辞受中原传统文化、楚地遗俗、楚歌艺术等影响的基础上产生融合而成。与《诗经》相比,楚辞带有强烈的浪漫想象色彩和英雄主义,想象飞动、色彩强烈,意蕴深沉,烂漫无羁。    在战国时期,南方的楚国和东方的齐国都是版图广阔、经济文化发达、实力强大的国家,也是最有希望与秦国争雄一统天下的国家。楚国人才济济,疆域广阔,历史上曾经有过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业经历,有过楚庄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称霸传奇,曾经被公推为合纵六国对抗强秦的“合纵长”;更是领有长江和汉水两大流域、楚文化幅射整个南中国的强大国家。曾经还是唯一自称为王的诸侯。可能从吴起变法失败时起,就注定了后来的结局。到战国末期,楚国国力已经衰微,楚文化也走向滞缓、式微。  秦王嬴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秦将王贲夺取楚国十余城。嬴政不听王翦以60万大军全力攻楚的建议,遣李信、蒙武率军20万攻楚。秦王嬴政二十二年,李信、蒙武兵分两路深入楚国境地,围歼楚军失利,李信大败回师。秦王嬴政遂复起用老将王翦为将。秦王嬴政二十三年,王翦率军60万伐楚。楚国倾全力迎击秦军。秦军则坚守营垒待机。楚军求战不能,回师东撤。王翦挥军追击,大败楚军,杀项燕。秦军乘胜攻占城邑。秦王嬴政二十四年破楚国国都寿春(今中国中南部安徽省寿县),俘虏楚国国王负刍,楚国灭亡。
  继续啊
  千斤顶!  
  此帖正是我辈青年必看之帖  
  继续啊  
  大爱  
  周一快乐!
  大哥杂不更新啦…等你等的好辛苦  
  周末快乐
  楼主加油~
  顶一个!支持楼主!  
  支持兄台,向兄台学习
  顶斜阳!  
  好帖,马克下  
  新年快乐!
  顶起来
  周末快乐
  支持斜阳
  记号。  
  纯支持
  转一个  
  博主你好,请问您的作品出版没有?我在京东上面找了,没找到啊
  再转,
  怎么看这篇文字都不错,并且有@成康之治
和@虎公 的影子
  难道是前排?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宋词婉约派代表人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