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温灭唐的唐朝宫女屠杀了妈

唐朝最后一个皇帝是谁?_百度知道
唐朝最后一个皇帝是谁?
提问者采纳
昭宣帝当了3年皇帝,所以杀害了昭宗,成为他的傀儡,立14岁的李拀为帝。后唐明宗追谥他为昭宣帝,因为昭宗不能使自己得心应手地独裁,是昭宗的第9子唐朝最后一个皇帝李拀,近300年的唐王朝最后灭亡了。第二年李拀被朱温杀害。朱温把昭宗劫持到洛阳后,就被迫禅让帝位给朱温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3条回答
唐懿宗李漼(cuǐ),是唐朝最后一个以长子即位而且是最后一个在长安平安度过帝王生涯的皇帝。
唐哀帝(904-907)李柷(chù) 唐昭宗第九子,汉族,景福元年(892)九月三日生于大内。初名李祚,乾宁四年(897)封辉王,是唐朝最后的一个皇帝,从小颠沛流离,在腥风血雨、惶惶不安中过日子。他是唐昭宗的第九个儿子。天佑元年,唐昭宗被朱温(朱全忠)谋杀时,朱温立13岁的辉王李柷为皇太子,当天又叫皇后命太子于柩前即位,是为唐哀帝。他即位的当天,宫中一派恐怖气象,皇亲国戚、宫女嫔妃和大臣们为唐昭宗的惨死悲伤,但没有人敢哭出声来。 唐哀帝即位后,尊母亲何皇后为皇太后。天佑二年二月初九日,唐哀帝才登位半年。朱温派枢密史蒋玄晖邀请唐哀帝的几个兄弟德王李裕、棣王李羽、虔王李楔、琼王李祥、沂王李湮、遂王李纬、景王李秘、祁王李祺、雅王李缜等,到洛苑九曲池赴宴。宴会当中,忽然进来一...
唐朝最后一个皇帝是哀帝李拀。在位不足三年。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远眺富士山(资料图片)2004年,中国西安发现日本遣唐使井真成墓志。墓志称井真成:“国号日本,才称天纵,故能衔命远邦,驰骋上国。”墓志铭显示“日本”国号至少在公元734年以前出现。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唯一有关遣唐使的实物资料,也是最早体现日本国名国号和日本作为国家被承认的国宝级文物,对研究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历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英文“China”既是“中国”,又是“瓷器”。“Japan”既是“日本”,又是“漆器”。由此可见,瓷器和漆器是中国和日本最具代表性的传统经典工艺。七千多年前,中国人用漆树汁美化器物,这就是漆器。两千多年前,漆器传入日本,大放光彩。日本漆器精湛,纹饰精美,独创莳绘术和描金漆,逐渐被世界所知,Japan成为漆器的英文名,并用来代替日本。日本人喜欢日语发音,使用英文“Nippon”或“Nihon”来称呼日本,这一发音据说带有古代汉语对“日本”的读音。,中国最早称日本为“倭”,还常以“扶桑”来表示日本。另外,东夷、海东、东洋、东瀛、蓬莱、瀛洲、蓬瀛等称呼也散见于中国典籍之中,可见日本各种名字与中国渊源之深。自古以来,东方独大的中国自以为“世界中心”、“天下第一”,就自称“中华”、“中国”、“上国”、“天朝大国”,并以“华夷之辨”观念视外族为禽兽,名字用“兽”或“虫”修饰,如“狄”、“蛮”、“戎”。惟独称日本为“夷”、“倭”,带个“人”字旁,使得当时景仰中国的日本人十分高兴,认为中国毕竟把自己当人看。何以最初称日本为“倭”?有人解释为,“倭”字带有“人”、“禾”、“女”字,因为倭人素以稻米为主食,女多男少。而一些学者认为,称日本为“倭”只是一种音译,因为日本民族也称“大和”,“和”为“倭”的谐音字。日本,汉字词意是“日出之国”,“太阳升起来的地方”。逻辑上分析,在日本本土看太阳是在东方海上升起的,因此最初日本人不可能称呼自己的土地为“日本”。这应该是人观看东方岛屿的感觉和称呼,被对自身知之甚少的日本人借鉴。608年,日本羽翼初丰,圣德太子致“日出处天子致日没处天子”国书,表达不甘屈尊、对等交往的强烈愿望。览之不悦,斥之无礼,并遣使责难。公元660年前后时,张守节《史记正义》记载:“武后曰日本”。武后为女皇武则天,“日本”一词正式出现。《旧唐书?东夷传》中对改称日本作了说明:“以其国在日边,故以日本为名。”经过,日本建立起以天皇制为核心的律令制国家体制,将国名正式确定为日本。这一称号迄今已经使用了1300多年。1200多年前,遣唐留学生井真成受日本国派遣赴长安学习,但未及学成归国即英年早逝。当时的唐玄宗怜惜英才,追赠其官职,予以厚葬并勒石纪念。这一段记录中日友好关系历史的故事,随着“井真成墓志”的发现,再一次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2005年中国在日本巡回举办了《遣唐使展》,一股遣唐使热潮席卷东瀛。是年9月下旬,日本天皇明仁偕皇后在王毅大使陪同下,参观了遣唐使展览,并仔细观赏了首次发现的日本遣唐使井真成的墓志。地处唐长安城,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在研究中日文化交流历史方面有独特的优势,为井真成墓志研究取得显著成果。令人遗憾的是,2003年秋季,在校园文化节演出中,日本留学生所演节目引起争议,西安数千名大学生上街进行反日游行。古今两代日本留学生截然不同的处境让人感叹。日中友协会长平山郁夫就井真成墓志一事发表看法,他认为,中方是希望“以过去友好的历史”为镜,才让古代留学生“出土”。点击率超1万,奖励50工分,感谢你对环球风云的支持!本文内容于
11:26:00 被st编辑
您可能对这些帖子感兴趣
成吉思汗早归位我们既代表正统,开始扩张路线,他是指引者,连宋抗金也是他提出的策略。我并没说元早已确定,在1260年以前四汉都尊大汉,这点也别搞错。[quote user="孔子的马夫
在第38楼"]女政治家首可,但是好妻子怕是不对吧?[/quote]历史中说她是好妻子是说她中途没改嫁。[/quote]秦时7国刚统一,6国还未形成统一的概念!~~~~~~况且6国复国力量已基本消耗殆尽!~~~汉之后,大一统思想已经根深蒂固,即便出一两个昏庸之帝,只要不出现大型天灾人祸,基本不会出现数十处出现反叛[/quote]汗基本等于没说,前面那段我把秦灭亡原因说的很清楚,前后才几年就根深蒂固??显然是内政治理上的差异刘邦实行仁政。但是至少你智商比楼上某位人高点,那个基本属于太空人,扯东扯西,不知道想表达什么中文意思。
成吉思汗早归位我们既代表正统,开始扩张路线,他是指引者,连宋抗金也是他提出的策略。我并没说元早已确定,在1260年以前四汉都尊大汉,这点也别搞错。[quote user="孔子的马夫
在第38楼"]女政治家首可,但是好妻子怕是不对吧?[/quote]历史中说她是好妻子是说她中途没改嫁。[/quote]秦时7国刚统一,6国还未形成统一的概念!~~~~~~况且6国复国力量已基本消耗殆尽!~~~汉之后,大一统思想已经根深蒂固,即便出一两个昏庸之帝,只要不出现大型天灾人祸,基本不会出现数十处出现反叛
多上网把脑袋容易上坏,你知道你自己说什么话吗?
但是13世纪已经没有罗马,元同样维持了百年最强地位,直到元出现内乱被刘伯温朱元璋明替代,接着明肃清周围反方势力直到西方的崛起。[/quote]秦比元管理强多了!~~~~自汉起,国家管理皆源于秦制,秦失败在于,秦法推行过快,战争发动过于频繁,再加二世实在不是个东西,赵高专权能干点都被赵高搞死了[/quote]他应该研究内政和怎么防止人民起义,昏庸不是借口,因为后面很多昏庸皇帝,但是国家都没垮的。[quote user="hy8598088
在第37楼"][quote user="妮露
在第29楼"][quote user="激动份子
在第16楼"]......`这个不是YY,是你自己没把历史搞清楚,首先没人不知道,元和汗国之间是分而治之。但是中国的元也只是大汗辖区之一,成吉思汗在世的时候,实际行军都是听从成吉思汗安排,棒子就是历史不过关不要学棒子呵。他们四个儿子当初可不会造反,造反的原因是成吉思汗死后1260年3月,忽必烈在汉族地主阶级及部分蒙古宗王的支持下于即大汗之位4月,忽必烈设立中书省,总管国家政务 5月忽必烈颁布《即位诏》法令,并建元中统。由于忽必烈在中原汉地自行集会称汗,并且推行汉法,明显违背了蒙古传统,引起了阿里不哥和蒙古正统派的强烈不满,忽必烈与阿里不哥随即展开了四年的汗位战争。1264年阿里不哥兵败投降,忽必烈夺得蒙古汗国的最高统治权。但他推行的“行汉法”主张却造成许多蒙古贵族的不满,拒绝归附忽必烈汗国,结果导致其他几个蒙古汗国纷纷敌对但是蒙古开始的确是父亲成吉思汗总管辖连划地都是他划分。[quote user="buvect
在第17楼"]研究历史,然后拿现在的简化汉字说什么读音相近,这些都应该拿去砍了。想想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发音区别,连祖宗怎么说话的都忘了,还好意思再这里YY。[/quote]文字发展本来就是越来越简化,不知道谁不好意思你知道古语发音吗??就连繁体还不是学的粤语发音,所谓YY出的国语闽兰语不也是从内地传过去的吗??[/quote]这个说法时间上就有问题,简直就是先有儿子再有老子。铁木真的在世的时候元朝还没有建立,金和宋以及西夏(铁木真刚好在西夏投降前挂掉)也都还在,而且铁木真当世西征主要是攻灭了花了子模,长子西征建立金帐汗国,攻占巴格达建立伊利汗国都是窝阔台掌权以后的事情。而忽必烈建立元朝时,四大汗国早已建立许久,且这时南宋尚在。所以如果按照中国朝代传承观念来看,那蒙古算入中国最早也只是在忽必烈建立元朝之时,而这时蒙古早已过了扩张的高峰,所以无论怎么算,蒙古人的战绩和中国也没啥关系,总不能因为奥巴马是美国总统就把他祖先生活过的非洲的历史都算成美国历史吧~[/quote]这个应该查元朝历史怎么记载,成吉思汗早归位我们既代表正统,开始扩张路线,他是指引者,连宋抗金也是他提出的策略。我并没说元早已确定,在1260年以前四汉都尊大汉,这点也别搞错。[quote user="孔子的马夫
在第38楼"]女政治家首可,但是好妻子怕是不对吧?[/quote]历史中说她是好妻子是说她中途没改嫁。
首先没人不知道,元和汗国之间是分而治之。但是中国的元也只是大汗辖区之一,成吉思汗在世的时候,实际行军都是听从成吉思汗安排,棒子就是历史不过关不要学棒子呵。他们四个儿子当初可不会造反,造反的原因是成吉思汗死后1260年3月,忽必烈在汉族地主阶级及部分蒙古宗王的支持下于即大汗之位4月,忽必烈设立中书省,总管国家政务 5月忽必烈颁布《即位诏》法令,并建元中统。由于忽必烈在中原汉地自行集会称汗,并且推行汉法,明显违背了蒙古传统,引起了阿里不哥和蒙古正统派的强烈不满,忽必烈与阿里不哥随即展开了四年的汗位战争。1264年阿里不哥兵败投降,忽必烈夺得蒙古汗国的最高统治权。但他推行的“行汉法”主张却造成许多蒙古贵族的不满,拒绝归附忽必烈汗国,结果导致其他几个蒙古汗国纷纷敌对但是蒙古开始的确是父亲成吉思汗总管辖连划地都是他划分。[quote user="buvect
在第17楼"]研究历史,然后拿现在的简化汉字说什么读音相近,这些都应该拿去砍了。想想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发音区别,连祖宗怎么说话的都忘了,还好意思再这里YY。[/quote]文字发展本来就是越来越简化,不知道谁不好意思你知道古语发音吗??就连繁体还不是学的粤语发音,所谓YY出的国语闽兰语不也是从内地传过去的吗??[/quote]这个说法时间上就有问题,简直就是先有儿子再有老子。铁木真的在世的时候元朝还没有建立,金和宋以及西夏(铁木真刚好在西夏投降前挂掉)也都还在,而且铁木真当世西征主要是攻灭了花了子模,长子西征建立金帐汗国,攻占巴格达建立伊利汗国都是窝阔台掌权以后的事情。而忽必烈建立元朝时,四大汗国早已建立许久,且这时南宋尚在。所以如果按照中国朝代传承观念来看,那蒙古算入中国最早也只是在忽必烈建立元朝之时,而这时蒙古早已过了扩张的高峰,所以无论怎么算,蒙古人的战绩和中国也没啥关系,总不能因为奥巴马是美国总统就把他祖先生活过的非洲的历史都算成美国历史吧~
楚汉争霸其实只是楚国内战。。。
首先没人不知道,元和汗国之间是分而治之。但是中国的元也只是大汗辖区之一,成吉思汗在世的时候,实际行军都是听从成吉思汗安排,棒子就是历史不过关不要学棒子呵。他们四个儿子当初可不会造反,造反的原因是成吉思汗死后1260年3月,忽必烈在汉族地主阶级及部分蒙古宗王的支持下于即大汗之位4月,忽必烈设立中书省,总管国家政务 5月忽必烈颁布《即位诏》法令,并建元中统。由于忽必烈在中原汉地自行集会称汗,并且推行汉法,明显违背了蒙古传统,引起了阿里不哥和蒙古正统派的强烈不满,忽必烈与阿里不哥随即展开了四年的汗位战争。1264年阿里不哥兵败投降,忽必烈夺得蒙古汗国的最高统治权。但他推行的“行汉法”主张却造成许多蒙古贵族的不满,拒绝归附忽必烈汗国,结果导致其他几个蒙古汗国纷纷敌对但是蒙古开始的确是父亲成吉思汗总管辖连划地都是他划分。[quote user="buvect
在第17楼"]研究历史,然后拿现在的简化汉字说什么读音相近,这些都应该拿去砍了。想想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发音区别,连祖宗怎么说话的都忘了,还好意思再这里YY。[/quote]文字发展本来就是越来越简化,不知道谁不好意思你知道古语发音吗??就连繁体还不是学的粤语发音,所谓YY出的国语闽兰语不也是从内地传过去的吗??[/quote]繁体字用的粤语的发音?真好笑,明明是粤语中含有大量古汉语发音,怎么就成繁体字是粤语的发音????包含和就是,这可是两码事!~~~粤语中含有大量古汉语发音这是事实,可也包含有大量古越地区方言和发音,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全国各地的方言都或多或少含有古汉语发音,这也是事实!~~~~况且不同时代,古汉语的发音也各不相同,不然哪来的这么多的多音字
蒙汉合并,蒙古族文化既然包含在中华文化之中肯定有联系,把他分割开就不是段完整的中国历史,成吉思汗忽必烈才是蒙古和元正统。
这怎么能说和元朝一点关系都没,没有成吉思汗他们就扩张不到那么远,后来四大汗国基本没对外扩张,儿子肯定是听老子的话。
就连繁体还不是学的粤语发音,所谓YY出的国语闽兰语不也是从内地传过去的吗??本文内容于
17:54:13 被妮露编辑
那么日本人为什么读禾为wo呢,日本的水稻种植技术应该是古代中国人送过去的,古代中国人称禾为wo,所以日本人也就这么念。
我们永远不能原谅倭寇的野兽历史。
保持怀疑中....
打的保守,元思路基本上是无限扩张,认为全打下来中国就安全,结果证明很难管理俄就是在这时崛起。
中国在他们那边可以长曲直入,元时代中国是陆战打疯了,如无人之境比现在的美国还要变态,但是不会经营还没征服世界国家就分裂了。
比喻当时的中国是一代天骄,这是中国一场陆面上的完胜直到内乱。
但是13世纪已经没有罗马,元同样维持了百年最强地位,直到元出现内乱被刘伯温朱元璋明替代,接着明肃清周围反方势力直到西方的崛起。
唐高祖,李渊唐高祖李渊(566年出生于长安,635年驾崩于长安)是唐朝的开国皇帝。其母是元贞太后独孤氏,和隋朝独孤皇后是姐妹。李渊的父亲李虎是西魏的太尉,死后被追封为唐国公。李渊七岁时他父亲逝世,他世袭为唐国公。李渊是隋炀帝的姨表兄弟,他的母亲和隋炀帝的母亲是鲜卑贵族独孤氏的亲姐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深受隋炀帝的重用。615年李渊被调任到太原,太原也是他起家的大本营。在太原李渊成功地解决了北方突厥的威胁,同时他成功地战败了多支反隋军队,并通过受纳败军而不断地扩大了自己的力量。617年7月,李渊正式开始起兵反隋。名义上他并不直接反隋,而只反隋炀帝。他从太原出发进攻长安并很快(617年11月)就占领了长安。他拥代王杨侑做皇帝,自封为大丞相和唐王。618年隋炀帝被叛军杀死后,李渊命令杨侑将帝位传给他,建立唐朝。在官僚制度上李渊基本上使用了隋朝的制度。在农业方面他颁布均田制,将田地平等地分配给农民。对捐税他也做了调节,减轻了受田农民的负担。在法律上他废弃了隋炀帝的许多苛政,修订了唐律。李渊对中国的管理和政策为李世民“贞观之治”打下了非常重要的基础。由于李渊对他的继承人的问题一再反覆,这导致了他的儿子李建成、李元吉和李世民之间的冲突。玄武门之变后李渊被李世民软禁,逼迫“退位”,成为“太上皇”。李渊死后谥号神尧皇帝,葬在献陵。唐太宗唐太宗,名李世民(598年~649年),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的名字意思是「济世安民」。太宗是他死后的庙号。他还是唐朝军事家,政治家、书法家。他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将中国封建社会推向鼎盛时期。皇后长孙皇后。唐太宗于开皇十八年(公元599年)在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出生,是唐高祖李渊与窦皇后的次子。公元615年娶妻长孙氏,(登基后称长孙皇后)。公元617年,李世民随父亲、刘文静起兵反隋,攻入长安,并且灭隋。李世民被封为秦王。此后,李世民经常出征, 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破李轨,杀薛仁杲(薛举之子),败宋金刚、刘武周。在虎牢之战中,一举翦灭中原两大割据势力:王世充和窦建德。李世民自此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战后进入长安时,受到部分军民以皇帝的礼仪招待。被李渊封为“天策上将”。此后,李世民与自己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的猜忌日益加深。大臣间互相倾轧,分为两派。宰相裴直、谋士王珪、魏徵、东宫卫士将领薛万彻等跟随李建成、李元吉为一派,谋士杜如晦、房玄龄,将领秦叔宝、尉迟敬德、段志玄、王君廓等跟随李世民为一派。大臣长孙无忌等暗中支持李世民。将领李靖、徐世绩、大臣宇文士及等保持中立。公元626年,李世民在长安城宫城玄武门发动政变,杀了李建成、李元吉和侄子,强迫高祖让位,自己即位为帝,次年改年号为贞观。在李世民统治其间,唐朝国力强盛,被称为贞观之治。晚年著《帝范》一书以教戒太子,其中总结了他一生的政治经验,也对自己的功过进行了评述。他在位期间,推行府兵制、租庸调制和均田制,并积极推行科举制。630年,击败东突厥,被尊为“天可汗”。641年嫁文成公主给吐蕃的松赞干布。公元649年,唐太宗得了痢疾,医治最终无效,命太子李治到金液门代理国事。李世民于649年5月病死于长安含风殿。葬于今陕西礼泉县东北50多里的山峰上的昭陵。谥号为“文武皇帝”。唐太宗善于听从大臣的批评和见解,魏徵直谏200多次直陈他的过失。唐高宗李治(628~683年)唐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字为善。贞观五年(631年)封晋王。十七年立为太子。二十三年即位。高宗即位,贬房遗爱(房玄龄子)为房州刺史。永徽四年(653年),房遗爱、荆王李元景及吴王李恪等谋反。事发,房遗爱被杀,李元景、李恪及高阳公主(太宗之女,房遗爱之妻)等均赐死,高宗帝位由此得到巩固。朝鲜半岛高句丽和百济攻新罗,应新罗之请,高宗曾先后派兵出击高句丽和百济。并派兵大败援助百济的倭国军,破百济。高宗即位不久,西突厥阿史那贺鲁自号沙钵罗可汗。永徽六年,唐西击沙钵罗可汗,从此连年用兵西域。显庆二年(657年),唐大将苏定方等大破西突厥,西突厥亡。次年,徙安西都护府于龟兹(今新疆库车)。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高宗即位后纳武则天入宫为昭仪,不久欲废王皇后,改立武氏为后。对此,长孙无忌及褚遂良等元老重臣表示反对。高宗在李义府等人的支持下,终于在永徽六年立武氏为皇后。长孙无忌及褚遂良等均遭贬斥。显庆末年,高宗患风眩头重,目不能视,难于操持政务,皇后武则天得以逐渐掌握朝政。从此武则天成为掌握实权的统治者,高宗处于大权旁落的地位。高宗去世后,葬于乾陵。则天大圣皇帝(624年~705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大统一封建王朝女皇帝,尊为武周圣神皇帝。本名武媚娘,在做唐太宗才人时,太宗给她起别号为“武媚娘”。即位后改名武曌,取意“日月当空”(有另一种写法,瞾,取其“日月当空”之意)。并州文水人(今山西文水)她的国号为周,不是唐。她是唐太宗的才人,太宗死后入感业寺出家为尼姑。后成为唐高宗李治的昭仪,655年立为皇后。号“天后”,参与朝政,时与高宗并称“二圣”。她是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的母亲。高宗死后,她把持朝政。690年,废睿宗,自称圣神皇帝,改洛阳为神都,国号为周,史称南周或武周。武氏执政其间由于宠信酷吏,加上后世史学家不齿于她供养男妃嫔,所以史书内都对她的所作所为大加鞭鞑。她开创了科举考试的殿试制度。武氏晚年希望儿子李显改武姓可以继位,但李显的软弱使她放心不下。直到后期武氏病重,朝臣推举李显继位,并复辟唐朝,武周亡。705年驾崩,享年82岁。临死前发遗诏曰:“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唐中宗(656~710年) 中国唐代皇帝。即李显。705~710年在位 。高宗第七子。永隆元年(680年),章怀太子李贤被废 ,立为皇太子 。弘道元年(683)即位,太后武则天临朝称制。次年,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并先后迁于均州 、房州等地。圣历二年(699)被则天召还洛阳,复立为皇太子。神龙元年(705年),宰相张柬之等起兵发动政变,拥中宗复位,废周为唐。即位后,放宫女3000余人出宫,仍旧重用武三思等人,武三思与韦后勾结,将反对武氏集团的张柬之等人排挤出朝 。朝政被皇后韦氏把持 。景龙元年(707年)太子李重俊发兵诛武三思,事败被杀。中宗在位期间,恢复唐朝旧制,免除租赋,设十道巡察使,置修文馆学士,发展与吐蕃的经济、文化交往,实行和亲政策,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保证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四年,韦后欲临朝称制,与安乐公主合谋,毒死中宗。少帝(695年—?),唐中宗幼子,为韦后所生,前身为温王。710年中宗被毒死以后,韦后立时年仅16岁的李重茂即位,改元“唐隆”。李重茂即位后1个月,韦后被杀,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联合废掉了李重茂,并将李重茂赶出长安,恢复其温王爵位。后事不详。李重茂号“少帝”或者“殇帝”。唐睿宗李旦(662年~716年),唐朝第五位皇帝(如不将武则天算为唐朝皇帝),他的在位时间是684年~690年和710年~712年。其父为唐高宗李治,母为武则天,唐中宗是其兄长。684年,武则天废中宗帝位,立其为帝,改元文明。不过由于是武则天操纵朝政,睿宗毫无实权。690年,武则天自己登皇帝位,于是废除睿宗。705年,武则天去世,唐中宗复位,710年,中宗被毒杀。于是睿宗再次即位。与其子李隆基(后任皇帝唐玄宗)一起铲除了杀害唐中宗的势力。712年,让位于唐玄宗,自称太上皇,716年病逝,享年55岁。其并无特别的治国才能,晚年也受其子李隆基的左右。唐玄宗开元通宝李隆基(685年~762年),唐朝皇帝(712年~756年在位);李隆基为睿宗李旦第三儿子,庙号“玄宗”,得名“唐玄宗”,又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后封元圣文神武皇帝。玄宗在位年间,是唐代由盛变衰的关键时期。天宝十五年(756年),安史之乱爆发,大唐帝国由盛转衰。即位前李隆基曾与太平公主合谋发动宫廷政变,杀韦后拥其父睿宗即位,被立为太子。唐肃宗李亨(711年~762年),唐玄宗第三子,唐朝第八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757年~762年在位),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镇守潼关之大将哥舒翰受杨国忠逼迫出兵讨叛,结果大败,潼关陷落,长安震动,玄宗携太子、宠妃仓皇逃往成都,行经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西),军士哗变杀杨国忠,并逼迫玄宗缢死杨贵妃。马嵬民众拦阻玄宗请留,玄宗不从。太子李亨留下,随即前往朔方节度使所在地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同年七月,李亨即位于灵武,尊玄宗为太上皇,改元至德,庙号肃宗,在位6年,死于762年,时年52岁,死后谥号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唐代宗李豫(726年~779年),唐肃宗长子。初名俶,封广平王,唐朝第九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763年~779年在位),在位17年,享年54岁。天宝十五年(756年),安禄山叛军攻占潼关,玄宗逃至马嵬驿,当地民众揽留肃宗,于是护送肃宗北上灵武即帝位。安史之乱中,以兵马元帅名义收复洛阳、长安两京。乾元元年(758年),被立为皇太子。宝应元年(762年),宦官李辅国杀张皇后,肃宗受惊吓而死。代宗即位。次年,安史之乱平定,唐朝开始转为衰落。当时,东有诸多藩镇割据,北方又有回族不断勒索,西面有吐蕃侵扰,甚至在广德元年(763年)占领首都长安十一日。代宗又迷信佛教,寺院多占有田地,国家政治经济进一步恶化。779年驾崩,传位于唐德宗李适,死后谥号睿文孝武皇帝。唐德宗李适(kuò)(742年~805年),唐代宗长子,唐朝第十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780年~805年在位),在位26年。享年64岁。广德二年(764年)被立为皇太子,大历十四年(779年)即位。次年,为了改善财政,听从杨炎的建议,废除庸调制,颁布“两税法”。另外,也试图削弱藩镇割据实力,加强中央集权,但由于措施失当,反而引起节度使的反抗。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变,仓皇出逃到奉天(今陕西乾县),朱泚称帝,后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叛变,再逃到汉中。于是发布了《罪己诏》,声明不再约束节度使,对其姑息迁就。从此,唐朝的中央权力进一步削弱。其在位期间,时局稍为稳定,但任用宦官为统帅,并且勒索地方官进奉物资,在长安施行宫市,征收间架、茶叶等杂税,民生更加困苦。虽有人称之为“中兴之治”,但并没有特别显著的成就。唐德宗于贞元二十一年(805年)驾崩,死后谥号为神武孝文皇帝。唐顺宗李诵(761年~806年),唐德宗长子,唐朝第十一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805年在位)。大历十四年(779年)立为皇太子。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即位,改元永贞。任用王伾、王叔文为翰林学士,在韩泰、韩晔、柳宗元、刘禹锡、陈谏、凌准、程异、韦执宜等人支持下,从事改革德宗以来的弊政,贬斥贪官,废除宫市,停止盐铁进钱和地方进奉,并试图收回宦官兵权,史称“永贞革新”。不久患中风。同年八月,宦官俱文珍等勾结部分官僚和藩镇,逼其退位,传位于太子李纯,贬王伾等人,史称“永贞内禅”。王叔文、王伾即遭贬逐。王叔文被贬后又被赐死。王伾死于贬所。柳宗元等八人都被贬为“边州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次年被宦官杀害,享年46岁,死后谥号为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唐宪宗李纯(778年~820年),唐朝第12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805-820在位。唐宪宗是唐顺宗长子,先被封为广平郡王,805年初顺宗即位后,李纯被立为太子,顺宗试图进行改革,威胁了宦官的利益,被俱文珍逼迫退位给宪宗,同年八月,宪宗继位,顺宗被尊为太上皇。宪宗继位后,开始对割据的藩镇开展了一系列战争,他继位次年就开始对西川节度副使刘朋开战获胜,同年杨惠琳不肯交出他的兵权,宪宗也对他作战,杨惠琳战败被杀。807年讨伐镇海节度使李锜,813年魏博节度使田兴归伏唐朝,813年他开始对抗拒唐朝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作战,但失败了,从815年到817年他平定了淮西吴元济的叛乱。这些成果被称为“元和中兴”。吴元济被平定后,全国所有的藩镇至少名义上全部归服唐朝。但宪宗的皇位是由宦官逼迫获得的,故其信用宦官,他的军队中有许多将军是宦官,有些拥有很高的军权。820年他自己被宦官陈弘正杀害,享年43岁,在位15年,死后谥号为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唐穆宗李恒(795年~824年),原名宥。元和七年(812年)被立为皇太子,改名恒。他是唐朝第13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820年~824年在位),在位4年,享年30岁。在位期间荒于朝政,奢侈放纵,措施不当,导致河北三镇再度背叛,直到唐朝灭亡。朝廷内宦官权势日盛,官僚朋党斗争剧烈。使唐宪宗的“中兴”局面完全丧失。后服长生药而死,死后谥号为睿圣文惠孝皇帝。唐敬宗李湛(809年~826年),唐穆宗长子。他是唐朝第十四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824年~826年在位),位3年,享年19岁。即位后,只知在后宫嬉戏,奢侈荒淫。宦官王守澄把持朝政,勾结权臣李逢吉,排斥异己,败坏纲纪。导致官府工匠突起暴动攻入宫廷的事件。后为宦官刘克明等人杀害,死后谥号为睿武昭愍孝皇帝。唐文宗李昂(809年~840年),唐穆宗第二子。唐敬宗之弟。敬宗宝历二年(826年),被宦官王守澄等拥立为帝。他是唐朝第十五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827年~840年在位),在位14年,享年32岁。在位期间,朝臣朋党相互倾轧,官员调动频繁,政权甚至皇帝的废立生杀,均掌握在宦官手中。后起用李训、郑注等人,意欲铲除宦官。大和九年(835年),李训引诱宦官参观所谓“甘露”,企图将其一举消灭,但事情败露,反而导致宦官大肆屠杀朝官,史称“甘露之变”。事后,文宗更被宦官钳制,慨叹自己受制于家奴,境遇不如汉献帝。开成五年(840年)抑郁病死,死后谥号为元圣昭献孝皇帝。唐武宗本名李瀍(chán)(814-846),唐朝第十六位皇帝,死前十二天改名李炎。在位时间:840年-846年;曾用年号:会昌;庙号;武宗;安葬地:端陵。武宗即位的过程,正是文宗即位的重演。唐宣宗李忱(810年 ~859年),唐朝第十七位皇帝(除去武则天外,847年~859年在位),初名怡,前身是光王,在位13年。唐宪宗李纯十三子,唐穆宗李恒的弟弟,唐武宗李炎的叔叔。李忱登基之前,为了逃避唐武宗的迫害,传说他当过和尚,曾作过《瀑布联句》一诗。会昌六年(846年),唐武宗被道士上供的长寿丹毒死。李忱被迎回长安登基做皇帝,是为唐宣宗,改元大中。唐宣宗登基后,唐朝国势已很不景气,藩镇割据,牛李党争,农民起义,朝政腐败,官吏贪污,宦官专权,四夷不朝。唐宣宗致力于改变这种状况,他先贬谪李德裕,结束牛李党争。宣宗勤俭治国,体贴百姓,减少赋税,注重人才选拔,唐朝国势有所起色,阶级矛盾有所缓和,百姓日渐富裕,使十分腐败的唐朝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面。宣宗是唐朝历代皇帝中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因此被后人称之为“小太宗” 。另外,唐宣宗还趁吐蕃、回纥衰微,派兵收复了河湟之地,平定了吐蕃。对佛教极力推崇,据说曾在大中七年(853年)大拜释迦牟尼的舍利。大中十三年(859年),唐宣宗去世,享年50岁。谥号圣武献文孝皇帝。唐懿宗李漼(833年11月14日~873年),唐朝第十八位皇帝(除去武则天以外,860年~873年在位),在位14年,终年41岁。李漼初名温,是唐宣宗的长子。宣宗病死后,被宦官迎立为帝,是为唐懿宗,改元“咸通”。死后葬于简陵,谥号昭圣恭惠孝皇帝。唐懿宗是一个昏庸无能、奢侈无度的君主。他即位后,不思朝政,沉湎于酒色之中,政治十分腐败,藩镇割据重新兴起。他将唐宣宗中兴的果实损耗殆尽。此时唐朝已无可救药,病入膏肓,大动乱正在酝酿之中。当时赋税刻薄,百姓无法过日子,于是出现人吃人的惨剧,百姓被逼得无路可走,只好起义。859年,袭甫在浙东领导起义;868年,庞勋领导徐泗地区的戍兵在桂林起义。唐懿宗派遣王式、康承训等残酷镇压了这两次农民运动,但是对人民的剥夺并没有停止。此人乃唐朝间接之亡国之君也。唐僖宗李儇(xuān)(862年~888年),唐朝第十九位皇帝(除武则天外)。唐懿宗第五子,初名俨。873年-888年在位,在位13年,享年27岁,死后谥号为惠圣恭定孝皇帝。懿宗咸通十四年(873年)由宦官拥立,时年十五岁。政事全交给宦官田令孜掌握,自己却玩物丧志。当时灾害连年,人民生活困苦,官员盘剥沉重。乾符元年(874年),濮州王仙芝发动起义。次年,黄巢也起兵于冤句,唐末农民大起义爆发。王仙芝失败后,起义军由黄巢率领,百战百胜,并于广明元年(880年)占领长安,他仓皇逃亡入蜀。中和四年(884年),黄巢起义失败,次年三月唐僖宗返回长安,唐朝已接近灭亡的尾声。唐昭宗李晔(867年~904年),原名杰,又名敏,是唐朝第二十位皇帝(除武则天外,889年~904年在位),在位16年,享年38岁。他是唐懿宗第七子,唐僖宗弟。葬于和陵,死后谥号为圣穆景文孝皇帝。唐昭宗即位后,藩镇趁着平定农民起义的机会逐渐扩大,唐政府已经名存实亡,唐昭宗根本没有实权。后来,唐昭宗被当时最大的藩镇朱温控制着。朱温为了灭亡唐朝,自己做皇帝,先杀掉宫里所有宦官,再不顾大臣反对迁都洛阳,接着镇压各地藩镇,最后又于天祐元年(904年)杀害了唐昭宗。唐昭宗在他即皇帝位以来16年间,一直是藩镇手中的傀儡。唐哀帝李柷(892年~908年),原名祚。唐昭宗第九子,唐朝末代皇帝(第二十一代,除武则天外,904年~907年在位),在位3年,被废。次年被杀,享年17岁,葬于温陵。唐哀帝即位时,不过是藩镇手中的一个傀儡皇帝。唐天佑四年(907年),朱温见废帝灭唐时机已到,便先将唐朝朝臣全部杀光,接著又废哀帝为济阴王,自己做皇帝,建国号“大梁”,史称“后梁”,改元“开平”至此,立国290年、传20帝的唐王朝灭亡,中国进入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又一次大分裂时期——五代十国。唐哀帝也在被废后次年,即开平二年(908年),被朱温毒死。何太后(唐昭宗皇后)也被杀。李祝死后最初由朱全忠加封的谥号为“哀皇帝”,后唐庄宗时改谥为“昭宣光烈孝皇帝”,议庙号为“景宗”。唐朝排在我国数一数二的地位,首先是经济超越了前面七个朝代,然后是科技文化大法改新以后,相比前七朝空前自由诗歌山水画茶道天体定位仪火药造纸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等等,都是诞生在唐朝,同样领先于前七朝贡献,唐朝经济最高时期达到过占全球6成,直到宋朝经济科技才被赶超,但也超过元明清三朝占世界的经济科技比重,唐朝军事表现前百年也很突出,基本是四面出击少有大战役的失败。宋朝面临的局限太危险又不主动出击,贯彻仁政招降结果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终被蒙古所灭,宋输在对外政策,对内不军事整顿,明后来就好的多也维持了我们百年全球独强地位,明的经济科技也比元强,可以排在第二宋第三。
点击加载更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朱温灭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