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聊斋志异里头文字d 另一个故事事的故事名

求老版聊斋中的一个故事名_百度知道
求老版聊斋中的一个故事名
只能记住这么多了应该是老版聊斋里面的,具体的记不清了。但是后来被道士给识破了。后来还给这两个兄弟生了两个孩子,求知道啊。小时候看的。只记得故事的大概好像是两个花妖嫁给了一个家族中的两个兄弟,留下孩子然后走了
提问者采纳
描述了洛阳书生常大用到山东曹州寻访名贵牡丹,最终却以悲剧结尾,令人感慨万千,与牡丹仙子葛巾结下姻缘,并促成了其弟常大器与葛巾表妹玉版的婚事《葛巾》《葛巾》改编自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一部同名小说
提问者评价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聊斋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您还未登陆,请登录后操作!
求《聊斋志异》里的一个故事
虫成精,后来是生了什么病死了,他还有一个妹妹,只记得这么多,求这个故事的名字
篇目《素秋》,原文中提到的的蠹(du,四声)鱼,就是指书虫
成礼。一日,嫂戏素秋:&今得新婿,曩年枕席之爱,犹忆之否?&素秋微笑,因顾婢曰:&忆之否?&嫂不解,研问之,盖三年床第,皆以婢代。每夕,以笔画其两眉,驱之去,即对烛而坐,婿亦不之辨也。益奇之,求其术,但笑不言。次年大比,生将与公子偕往。素秋以为不必,公子强挽之而去。是科,公子荐于乡,生落第归。隐有退志。逾岁,母卒,遂不复言进取矣。
  一日,素秋告嫂曰:&向问我术,固未肯以此骇物听也。今远别行有日矣,请秘授之,亦可以避兵燹。&惊而问之。答云:&三年后,此处当无人烟。妾荏弱不堪惊恐,将蹈海滨而隐。大哥富贵中人,不可以偕,故言别也。&乃以术悉授嫂。数日,又告公子。留之不得,至于泣下。问:&往何所?&即亦不言。鸡鸣早起,携一白须奴,控双卫而去。公子阴使人委送之,至胶莱之界,尘雾幛天,既晴,已迷所往。三年后,闯寇犯顺,村舍为墟。韩夫人剪帛置门内,寇至,见云绕韦驮高丈余,遂骇走,以是得无恙焉。后村中有贾客至海上,遇一叟甚似老奴,而髭发尽黑,猝不能认。叟停足而笑曰:&我家公子尚健耶?借口寄语:秋姑亦甚安乐。&问其居何里,曰:&远矣,远矣!&匆匆遂去。公子闻之,使人于所在遍访之,竟无踪迹。
  异史氏曰:&管城子无食肉相,其来旧矣。初念甚明,而乃持之不坚。宁如糊眼主司,固衡命不衡文耶?一击不中,冥然遂死,蠹鱼之痴,一何可怜!伤哉雄飞,不如雌伏。&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大家还关注读《聊斋》里的《人妖》
已有 1619 次阅读
|系统分类:|关键词:聊斋 人妖
下午听广播,北京文艺台播送王月波的新书,《聊斋》里的《青蛙神》。王玥波挺能把短短的聊斋故事抻的长长的,一个故事能讲半个多月。《青蛙神》的头一讲就讲了半个小时的关羽和周仓。我后来在网上找到这篇小说,看了半天,书里根本就没提关羽和周仓半个字,不知道王玥波是从哪儿开始说起的。不过,我还是挺喜欢听王玥波说书的。他说的书有文化底蕴,有儒雅之气。看完《青蛙神》,又查阅了《聊斋》的其他小说,发现最后一卷有一篇《人妖》。我过去似乎从来没看过这篇小说,或者从来没有注意过。这次仔细看了一下,发现有点惊悚。
故事是这样的:山东东昌有个书生叫马万宝,疏狂不羁。其妻田氏,也是放诞风流。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都挺开放的。有一天,邻家来了一个女子,说被公婆虐待,所以暂时出来躲躲。这女子针线活很精巧,就被邻居家的老太太给留下了。过了几天,又说自己会在凌晨时分按摩,能治妇女的什么病。老太太常来马家,说这女子的按摩之术如何了得。田氏听了,没当回事,马万宝就留了心,从墙缝里窥视,发现这女子十八九岁,颇风格。这个风格二字我一直不太明白,如果是说男性,大约是指比较帅的那种,用来形容女子,不太明白,应该是说得过去吧,但不是那种特别漂亮的那种。如果是特别漂亮,《聊斋》里会说“面目姣好”,或者“艳绝”之类。反正姓马的这位就偷偷喜欢上这女子了。然后他就和妻子田氏暗中商量,想托词说田氏有病,把那女子诓来。听说田氏有病,邻居老太太先过来探问,说,听说娘子要请那女子,她会来的,只是她不喜欢见男人,如果她来你家,你家老公不要进来。田氏说,我们家房子也不宽敞,大人孩子都出来进去的,这可怎么办?她想了一下,就说,要不等晚上,要村西的舅舅请我老公去喝酒,就不让他回来了。这事不难办。老太太一听,说同意了,回去了。田氏与老公商量用拔赵帜易汉帜的方法,就是偷梁换柱的招数,准备依计而行。
天黑以后,老太太把那女子领来。就问你家先生晚上回家吗?田氏说不回家。那女子就高兴了,说,如此才好。说了几句话,老太太就回去了。田氏就点上蜡烛,铺好被子。田氏让女子先上床,自己也脱衣灭烛。刚躺上,忽然说,差点忘了关厨房门,怕小狗子来偷吃。田氏就下床开门,把自己的老公换了进来。马生进来后,上床与女子共卧。女子颤声说,我为娘子治病吧,其间还说一些亲昵的话,马生不说话。女子就抚摸马生的肚子。等摸到肚脐,就不摸了。然后就探其私处,居然摸到一个大家伙。女子吓得够呛,就像摸到蛇蝎一样,急忙爬起来想跑。马生连忙阻止,用手也摸其裆部,居然也是一伟器。马生大喊点灯。田氏以为事情败露,急忙点灯过来,想为其调停。进来看见那女子赤裸着身体,跪在地上求饶。田氏羞愧,赶紧就出去了。马生就问这人,这人说,他是谷城人,叫王二喜。他哥哥叫王大喜,跟随一个叫桑冲的,做他的门徒。我估计这桑冲是个邪教的教主。桑冲传给大喜这种邪术,大喜又传给二喜。马生又问他,你玷污过几个人了?那人回答说,我刚出道不久,只有十六个人。马生认为这种行为是该杀的,想去告官。但又看他长得美,就对他施了宫刑,就是把他给骟了。王二喜流了好多血,过了一顿饭的时间才苏醒过来。马生就他躺在床上,给他盖上被子,跟他说,我拿药给你治病,你好了以后,就得一辈子跟着我,如果不答应,我定不饶你。二喜就答应了。第二天,老太太又过来了,马生说,这女子是我的表侄女王二姐。因为生来不育被夫家赶走,昨晚来我家才说明原由,我才知道,她突然有点不舒服,我给她买药治病,请他留在我家,跟我妻子作伴。老太太进屋一看王二喜,脸色灰如尘土,就上前问候。王二喜说,隐私处突然肿了起来,恐怕是长了恶疽。老太太就信了,然后就回去了。马生给二喜喂汤,其中加上药散,几天后,创伤处就平复了。从那以后,王二喜晚上陪马生睡觉,白天帮田氏干活,提水缝补,犹如他家婢女。
没过多久,桑冲事发被诛。一同作恶的有七个人都被砍头,只有二喜漏网。官府各处张榜缉拿。村里的人都怀疑二喜,让村上的老太太隔着衣服试探其隐私处,众人的怀疑才算解决了。二喜从此很感谢马生,跟着马生过了一辈子。
这种人妖的故事读的时候让我觉得很恶心。不知道这是不是人妖这个词在中国的起始。据说,对泰国人妖的这种说法最早是从香港来的,不知是不是香港人从《聊斋》的这个故事而找到的灵感。国内有不少人去泰国旅游时,特别喜欢去看人妖,我一直不解。那是一种遭受摧残的后果,让人想着就心里不舒服,怎么还会有人对这个有这么大的兴趣。人妖的存在难道不是一种罪恶吗?
本文引用地址:&此文来自科学网胡懋仁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5
评论 ( 个评论)
作者的精选博文
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热门博文导读
Powered by
Copyright &《聊斋志异》“罗祖”的故事
《罗祖》节选自《》,讲述了罗祖知道妻子背叛自己后,他却饶了奸夫一命,死后受到人们的香火祭祀的故事。
《聊斋志异》,简称《》,俗名《》,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创作的一部文言集。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艺术成就很高。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文言短篇小说之巅峰。
罗祖,即墨人也[1]。少贫,总族中应出一丁戍北边[2],即以罗往。罗居边数年,生一子。驻防守备雅厚遇之[3]。会守备迁陕西参将[4],欲携与俱去。罗乃托妻子于其友李某者,遂西。自此三年不得反。适参将欲致书北塞,罗乃自陈,请以便道省妻子[5]。参将从之。
罗至家,妻子无恙,良慰。然床下有男子遗■,心疑之。既而至李申谢。李致酒殷勤;妻又道李恩义,罗感激不胜。明日谓·妻曰:“我往致主命,暮不能归,勿伺也[6]。”出门跨马而去。匿身近处,更定却归[7]。闻妻与李卧语,大怒,破靡。二人惧,膝行乞死。罗抽刃出,已复韬之曰[8]:“我始以汝为人也,今如此,杀之污吾刀耳!与汝约:妻子而受之[9],籍名亦而充之[10],马匹械器具在[11]。我逝矣。”遂去。乡人共闻于官。官笞李,李以实告。而事无验见,莫可质凭,远近搜罗,则绝匿名迹。官疑其因奸致杀,益械李及妻;逾年,并桎梏以死[12]。乃驿送其子归即墨[13]。
后石匣营有樵人人山[14],见一道人坐洞中,未尝求食。众以为异,赍粮供之。或有识者,盖即罗也。馈遗满洞,罗终不食,意似厌嚣,以故来者渐寡。积数年,洞外蓬蒿成林。或潜窥之,则坐处不曾少移。又久之,见其出游山上,就之已杳;往瞰洞中,则衣上尘蒙如故。益奇之。更数日而往,则玉柱下垂[15],坐化已久[16]。土人为之建庙;每三月间,香楮相属于道[17]。其子往,人皆呼以小罗祖,香税悉归之:今其后人,犹岁一往,收税金焉。沂水刘宗玉向予言之甚详。予笑曰:“今世诸檀越[18],不求为圣贤[19],但望成佛祖。请遍告之:若要立地成佛,须放下刀子去[20]。”[1]
据《聊斋志异》铸雪斋抄本
[1]即墨,县名。今属山东省青岛市。
[2]总族:合族,全族。总,合。一丁:丁壮一人,成年人能任赋役者称“丁”。按明、清以来、十六岁为丁。
[3]“驻防”句:驻扎边防的守丧待他甚厚。守备,清为五品武官,隶属 于参将、游击之下。雅,甚。
[4]参将,清绿营正三品武官,位次于副将,掌理本营军务。
[5]“请以”句:请求借此顺路看望妻儿。省,探视,看望。
[6]勿伺,不要等候。
[7]更定:一更之后。
[8]韬之,谓将刀收入鞘中。
[9]而:通“尔”,你。
[10]籍名:军籍中之姓名。
[11]马匹械器具在,此据二十四卷抄木,原无“在”字。
[12]桎梏以死:监押而是死于狱中。桎梏,刑具,手铐脚镣。
[13]驿送:由驿站转送。驿,此指驿站,掌投递公文、转运官物及供来往官员休息的机构。自隋迄清,皆属兵部。
[14]樵人,打柴的人。
[15]玉柱,此据山东省博物馆本,原作”五柱”。玉柱,本作”玉■”。佛道两教称人死后下垂的鼻涕,说是成道之征。陶宗仪《辍耕录·噪》:“王(和卿)忽坐逝,而鼻垂双涕尺余,人皆叹骇。关(汉卿)来吊唁,询其由,或对云:‘此释家所谓坐化也。’复问鼻悬何物?又对云:‘此玉■也。’”
[16]坐化:佛教称和尚结趺端坐而死为坐化。
[17]香楮(chǔ楚):香烛、纸锭,均为供神迷信用品。
[18]檀越,施主。梵语意译。佛教徒称向寺庙及僧侣施舍财物的人为施 主。详《画壁》注。
[19]圣贤:此据山东省博物馆本,原作“圣矣”。
[20]“若要”二句,中国佛教禅宗(南宗)认为人人自心木有佛性,作恶之人,但转念为善,便可成佛。《五灯会元·绍兴府东山觉禅师》:“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下屠刀,立地成佛。”■,抛下。[1]
即墨县有个叫罗祖的人,小时候家里贫穷。有一年,恰好他们姓罗的族中摊着要个人去北部边疆当兵,族人决定叫他去。
罗祖在北疆的好几年里,娶了媳妇,生了个儿子。队伍上的守备官待他很好。不久,守备升了官,要去陕西当参将,打算把罗祖也带了去。他把妻子和孩子托付给一位姓李的朋友照顾着,便跟守备去了陕西。一去就是三年。
一次,罗祖听说参将想给北疆去一封信,就申请把送信的任务交给他,也好借这个机会看望久别的妻子和儿子。参将同意了。
罗祖到家见妻子很健康,感到很欣慰。可是发现床底下有一双男人的鞋,心想,我三年不在家,哪来的男人鞋?莫非……便和妻子到李姓朋友家,感谢他三年来的照顾。姓李的朋友见他回来,赶紧做菜摆酒,热情地劝他夫妇吃喝;妻子也说三年来姓李的对她照顾多么多么好,简直是个大恩人,罗祖也说了好多感谢的话。第二天,罗祖对妻子说:“我得替参将送信去,晚上回不来,不要等我了。”说完,骑马走了。实际上他并没有去送信,而在近处找了个地方藏起来,到了夜里二三更的时候又回来了。一进门,听见妻子跟姓李的正在床上睡觉,说些无羞耻的话,他气极了,撞开门进了内室。妻子与姓李的吓坏了,在地上跪着爬到他面前,说:“我们不是人,我们该死!”罗祖把刀抽出来,真想一刀结果了这两个狗男女,但沉思了一下,又把刀插入刀鞘,对姓李的说;“我原来把你当人看待,你既然这样,说明你是个禽兽,杀你反而玷污了我的刀。这样吧,我的妻子和儿子你要,我的兵也由你替我当,马匹和武器都在这里,我走了!”说罢就走了。
罗祖的乡邻知道了这件事,一齐告到了官府。官府便把姓李的提去,拷问。姓李的全部招供了。但除了李的供词,一没有人证,二没有物证,没有充分的根据给他定刑。派人到处找罗祖,一点影子一点消息也没有。官府便怀疑是姓李的因奸情杀了罗祖,便对姓李的及罗妻施以更重的刑罚。过了一年,这两个男女都死在狱中,官府就把罗祖的儿子送回了他的即墨老家。
又过了好久,石匣营村有个打柴的人进山,经常看见一个道人坐在一个山洞里,可从来没见他下山化过缘求过吃。消息传来,大家都觉得很奇怪:他吃什么活着呢?就一齐给他送去吃的。有人认识这个道人不是别人,就是罗祖。送来的吃食都放满了山洞,罗祖始终也没吃一点。看他的意思是讨厌这么多人去看他,渐渐地,就很少有人去了。好几年后,洞外的乱草长得像树那么高了,偶尔有人到洞内看见他仍坐在那里没动地方。又过了好久,有人见他在山上走动,待接近他时,却又没了。再回洞中找他,还在洞中坐着,衣服上往日的尘土都没变样。大家更加奇怪,又过了几天再去看,只见他的鼻梁都塌陷了,这才知道他早已坐着死了。
乡邻为了纪念他,建了一座罗祖庙。每年三月来烧香的络绎不绝。他的儿子去烧香,人们都喊他小罗祖,香火钱都给了他。至今他的后代还年年去收香火钱呢。
这个故事是沂水刘宗玉对我讲的,很详细。我笑笑说:“现在出家的和尚道士不想当圣贤,却想成佛祖,请告诉他们,要想立地成佛,得把手中的刀放下。”[2]
蒲松龄(),又名柳泉居士,聊斋先生,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深为施闰章、王士禛所重。屡应省试,皆落第,年七十一岁始成贡生。除中年一度作幕于宝应,居乡以塾师终老。家境贫困,接触底层人民生活。能诗文,善作俚曲。曾以数十年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并不断修改增补。其书运用唐传奇小说文体,通过谈狐说鬼方式,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多所批判。著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及关于农业、医药等通俗读物多种。还有文集13卷400多篇,诗集8卷900多篇,词1卷100多阕,以及俚曲14种、戏3部、杂著5种。[1]
罗梦鸿编辑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罗梦鸿(),又称罗清、罗静、罗英、罗梦浩、罗因,号无为居士,人称罗祖,山东即墨人,直隶密云卫(今北京密云县)戍兵。
罗梦鸿14岁从军,28岁时便“把名下军丁退了”,让“子孙顶当”,自己则一心修行办道,苦修13年,于成化十八年(1482)明心悟道,乃创立,初称“无为教”,依附宗门临济宗,从者颇众。在崂山一带,民众皆信无为教,不知有佛教三宝。太监张永等徒众记其言为《苦功悟道卷》等五部,正德四年(1509年)刊行,史称“五部六册”。罗祖因传道下狱,后获释出狱,仍回密云一带传教。嘉靖六年(1527年)阴历一月二十九日“坐化归天”,享年85岁,葬于北檀州(密云)附近。葬礼十分隆重,密云卫总兵杨都司等为其捐棺板并建造了一座13层高的石塔——“无为塔”;此外还立石碑一通,上书“无为境”三字,直到乾隆十一年(1746年)石塔、石碑才被官方拆毁。罗梦鸿死后,无为教的教权由他的妻子儿女继承了下来。
罗教以后在大运河水手中广为流传。水手、纤夫们终年生活在生死不定,命运未卜的生活之中,亟需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慰藉。而罗教所宣扬的人生在世充满苦难,只要加入罗教,便可在劫难降临之时,受到“”的拯救,免遭劫难,并且可以回归“真空家乡”,得到“永生”,不再受四生六道轮回之苦。这种宣传,对于苦难中的水手、纤夫们,自然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更主要的,则是入教之后,生活上可以有一定的保障。史载:早在明季,便有密云人钱姓、翁姓和松江人潘姓,在杭州北新关外拱震桥一带“共兴罗教”,修建罗教庵堂。这里是京杭大运河的南端和粮船的启航之处,有大量水手、纤夫们云集。罗教庵堂多由老弱残疾水手管理,往往成为回空水手或老病残疾水手、纤夫们驻足之处。
虽然罗教被佛教正宗所不容,指其假托佛教禅宗,而所倡是邪,“彼口谈清虚而心图利养,名无为而实有为耳。人见其杂引佛经,便谓亦是正道,不知假正助邪,诳吓聋瞽。”,但无为教的出现“是宗教徒在神的世界中的创新和突破”,在中国民间宗教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国民间宗教从此由白莲教“一支独秀”的时代进入了教派林立、“百花齐放”的时代,据统计仅见诸明清档案记载的民间教派就有107个之多。无为教对后世许多民间教派和一些帮会(如青帮)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地历史影响,“罗教的思想深刻动人,且浅显易懂,不仅对其他各派民间宗教影响深巨,而且冲击着正统佛教的世袭领地,在明清时代中国的宗教世界掀起了一场无声的风暴。”
万历年间,教势日炽,佛教徒也颇有诵习“五部六册”者,历代禁而弗绝,衍生变换出老官斋教(斋教)、一字教、大乘教、三乘教、龙华教、糍粑教、金幢教、观音教、真空教、青帮、一贯道等流派。遍及全国各地。
蒲松龄《聊斋志异》之《罗祖》,和宝卷、档案资料中有关罗祖的记载基本上相吻合,所述罗祖的经历十分可靠。正如前人的研究已经充分证明的那样,其中不少篇章确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或是以事实为根据的,并非面壁虚构。这到是值得注意的。
聊斋志异之罗祖
罗祖,即墨人也。少贫。总族中应出一丁戍北边,即以罗往。罗居边数年,生一子。驻防守备雅厚遇之。会守备迁陕西参将,欲携与俱去。罗乃托妻子于其友李某,遂西。自此三年不得返。适参将欲致书北塞,罗乃自陈,请以便道省妻子。参将从之。罗至家,妻子无恙,良慰。然床下有男子遗舄,心疑之。既而至李申谢。李致酒殷勤;妻又道李恩义,罗感激不胜。明日谓妻曰:“我将致主命,暮不能归,勿伺也。”出门跨马而去。匿身近处,更定却归。闻妻与李卧语,大怒,破扉。二人惧,膝行乞死。罗抽刃出,已复韬之曰:“我始以汝为人也,今如此,杀之污吾刀耳!与汝约:妻子而受之,籍名亦而充之,马匹械器具在。我逝矣。”遂去。乡人共闻于官。官笞李,李以实告。而事无验见,莫可质凭,远近搜罗,则绝匿名迹。官疑其因奸致杀,益械李及妻;逾年,并桎梏以死。乃驿送其子归即墨。后石匣营有樵人入山,见一道人坐洞中,未尝求食。众以为异,赍粮供之。或有识者,盖即罗也。馈遗满洞,罗终不食,意似厌嚣,以故来者渐寡。积数年,洞外蓬蒿成林。或潜窥之,则坐处不曾少移。又久之,见其出游山上,就之已杳;往瞰洞中,则衣上尘蒙如故。益奇之。更数日而往,则玉柱下垂,坐化已久。土人为之建庙;每三月间,香楮相属于道。其子往,人皆呼以小罗祖,香税悉归之;今其后人,犹岁一往,收税金焉。浙水刘宗玉向予言之甚详。予笑曰:“今世诸檀越,不求为圣贤,但望成佛祖。请遍告之:若要立地成佛,须放下刀子去。”[2]
(重定向自)
罗清(1442年-1527年),清,梦鸿,思孚、无为。人,为兼创始者,后世则称之为罗祖,又称“无为老祖”。其教又俗称、、、、、。一出,几乎所有民间宗教皆为所影响,包含著名的、与,后期民间结党会社如等,亦奉之为。
由于是民间宗教的创祖,常用,名号传抄版本纷多。或作罗靑、罗春、罗因、罗英等。梦鸿、或作孟洪。思孚、思清、思远、公远、公怀、怀清、怀虚、怀一、怀真、静卿、静清、清英、清因、春英、眠江、爱泉、蔚群。静斋、静庵、清庵。悟空、普仁、真慧、无为、清净。道号一清道人、无为居士。
依照罗教的说法,罗清,海润乡城阳社紫芗村(今),生于七年()十二月初一日,三岁丧母,七岁丧父,由叔婶培育成人。家境贫寒,世隶籍。十四岁时,被征调到(今)戍军,生活艰苦贫乏,从此在荒山野岭的边塞,萌发了对宗教的狂热追求,寄望于。
六年(1470年)退伍,开始云游四海。曾经于各大,曾拜无诤禅师、宝月和尚为师,苦修《》,兼修与,觉得仍为不足,于是自创教义,结合了与、思想与、教义,也吸纳了的说法,成立“”,认为人都应该要虚静无为,以便回归“真空家乡”的“”身边。罗梦鸿成为名不见经传的大宗教家。
罗清自称于十八年(1482年)十月十八日悟道,于四年(1509年)在密云卫灵雾峰设“直指堂”开创了,并立即在古北口司马台布道,主要的是罗氏子弟与,而最初的弟子们都是戍边的军人。
罗清知道经济来源的重要,又到了继续布道,展示,许多手工业者与小商贾皆皈依之,罗清因而被拘捕,以“”为由。在狱中,罗清的弟子“福报”与“福恩”入狱探视,并抄录罗清说教的大意,制成“宝卷”。而后罗清的在家们以疏通了权贵,罗清因而出狱,更积极传教,将所有“宝卷”集结为“五部六册”。许多、与、都皈依罗教。仅罗清生活的时代,罗教教团就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
罗清于六年(1527年)正月廿九日,享寿八十有五,相当隆重。坟墓则建有十三层的高塔,矗立石碑,号称“无为境”。其墓于十一年(1746年)查抄罗教时被毁。
罗清殁后,由其子罗佛正与其女罗佛广主持教务。因为罗清的说道几乎被所有民间宗教接纳,受到民间宗教的景仰,而后有大量的领袖人物,皆自称是罗清转世,如的殷继南、的韩太湖等。
罗教弟子巧妙地编造了一个故事,说有番僧来挑战,要求派出僧侣,举行佛法辩论。皇帝先派应答,由于佛、道不相通,以道理答题,无法让番僧信服。番僧恐吓,中国如果不能辩胜,要大举入寇,并要中国向番人称臣。不得已,在太监与党尚书的力劝下,只好请出罗清,罗清深通道理,能以方式为难番僧,番僧拜服。皇帝大喜,封罗清为,御赐《御制护道榜文》,命所有官吏不准打击罗教。
罗教假借的名义,大量印发五部六册,通过各种渠道,流通,尤其是该教教义简单,几无玄妙的,仅要信众努力遵奉罗教,即可得救,回归到“”身边。如此简单的,吸引了贫苦的。
罗祖生日:十二月初一日
罗祖得道日:十月十八日
罗祖升天日:正月廿九日
时,与的理发匠大都奉祀“剃头罗祖师”。“剃头罗祖师”传说甚多,姑举其一。
传说中,剃头罗祖师不详其名,一说名真,字本真,一说名隐。本是道士,求得,指示他与外方有缘,须出宫求仙。故其流转、访道,最后心感动天,在祈梦时,纯阳下降,因而得道。吕祖师赐其戒刀一柄,传授其理发技术,谓“尔其之,此可以济世。”罗从之,并在观中执事,某帝时,来进香,向罗诉苦:“命宦官为之理发、修胡须,却常碰到天子头疮、面疮而遭到杖责,毙命者亦不在少数。”罗祖师于是亲自进宫,以戒刀为天子理发,巧妙避开天子各疮,天子欲留罗祖师于宫禁。罗祖师不愿意,于是配合工匠,制作了一套剃头发的用具,并教授宦官们剃发秘诀,并要宦官们把此技法教授与各理发匠人。天子甚喜,敕封“恬淡守一真人”。
从此,北京的理发匠都以罗祖师为保护神。或在原本的理发师保护神吕祖师中,加奉“罗真人神位”。据说今日白云观中的“恬淡守一真人罗公塔”,就是奉祀这位罗真人的灵骨。
此“剃头罗祖师”与“无为教罗祖师”定非同一人,但皆称“罗祖师”常遭混淆,故有罗祖“为帝理发时布道,帝感之,而成弟子”之说。
在《》中记载罗祖的传说,指出罗祖从军时,已有娇妻与儿子,妻却寂寞难耐,红杏出墙,与,罗祖由蛛丝马迹得知实情,将他们揭穿,罗祖本欲拔刀杀死他们,后来把放下,只身离去,不知所终;罗祖临走前把妻子、孩子、马匹、武器都赠送给情夫,还逼迫情夫代服。因为罗祖的,其妻与情夫被以逮捕,之下,两人都死在狱中。有人发现罗祖在深山中隐修,苦坐山中,以食物供养他,他却不理不睬,于是乡民们逐渐离去。过了不久有人发现罗祖鼻梁都凹陷了,原来他早就死了。民众于是为罗祖建庙奉祀,也供养罗祖的儿子。
《中国秘密宗教与会社》.吉林.光清书局
《破邪显正钥匙卷》
罗祖五部经编辑
本词条缺少信息栏,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罗祖五部经,又称罗祖《五部六册》,是“”创教始祖“罗清”所著的五部经典。
第一部《苦功悟道经》,一卷一册不分品;
第二部《叹事无为经》,一卷一册不分品;&
第三部《破邪显正钥匙经》,上下两卷分两册,二十四品;
第四部《正信除疑无修正自在经》,一卷一册二十五品;
第五部《巍巍不动泰山深根结果经》一卷一册,二十四品。
上述五部经书,共分六册,所以简称《五部六册》,共74265字。
罗清(明正统七年至嘉靖六年),又名因,亦名梦鸿,法名普仁。后世门徒称他为“罗祖”、“罗大士”、“无为道人”或“无为教主”。该经是罗清口述,由其弟子福恩和福报二人笔录整理而成。
罗清自幼聪慧好学,家境贫寒,幼时即失去双亲,14岁戍边。罗清在青少年时期就饱尝了人生艰辛,在精神和肉体困苦不堪之际,常思灵魂解脱之道。退伍后,遍访佛法,先拜禅宗,临济宗中、宝月和尚、无静禅师等为师,学习佛法。他精通《金刚经》,13年后悟道,创“无为教”,后被诬下狱。在囚禁期间,写成《罗祖五部经》。《罗祖五部经》写成后,罗清把该经进呈明武宗朱厚熙,武宗大喜,故罗清蒙幸获释,并被明武宗封为“无为宗师”。其经奉诏颁行天下。由于无为教迅速在下层劳动群众中传播,成为一种反抗统治阶级的斗争武器。万历四十四年,无为教被朝庭禁止。有关罗清的故事很多,清人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卷七起首就有《罗祖》故事一则,可见罗清影响之大。
罗教在明末影响极大,其《五部六册》经典,在中国大多佛教禅宗寺院,多有诵读。到了近代,该经首先为日本人所重视。后来,郑振铎先生也十分重视《五部六册》经典,自行收藏了一些。但经他考察日本所藏的版本目录,以及自己所藏部分,皆无一套完整的《五部六册》经典。
上世纪末,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徐小跃博士的《罗教、佛教、禅学--罗教与〈五部六册〉揭秘》,对《五部六册》进行了系统而详尽的研究。其中,就其版本一项,列出了日本及国内各图书收藏单位,所藏《五部六册》的各册年代情况。没有一家单位,存有完整、成系列的《五部六册》。而市场出现的,大都是以其中零种为单卷经。
《聊斋志异》“罗祖”故事原型解析——小
说、史实与无为教创教传奇“相互发明”的研
作者: 刘正平;
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卷七《罗祖》一篇中,讲述了一个典型的背义成奸遭报的故事,如果单纯从文学的角度解读,这是一篇情节曲折的好小说。故事讲述山东即墨人罗祖,代表族人出丁驻守北部边境(即北直隶密云卫),后随驻防守备迁防陕西,遂将妻儿托付好友李某,而李某却与罗妻勾搭成奸。罗祖便道省家,觉察奸情,痛责二人,并弃家修行,得成正道。官府怀疑罗妻与李某谋害了罗祖,遂将二人“桎梏以死”。故事的结尾颇具传奇色彩:有樵人入山,见罗祖隐迹一山洞中静坐苦修,不受供养,数年之间亦毫无动止。后有人发现罗祖出游山上,进洞探察,则衣上尘蒙如故,再数日则发现其坐化已久。当地人遂尊其为罗祖,立庙祭祀。他的儿子被尊为“小罗祖”,接受信徒香税,代代相袭①。作为小说,《罗祖》的精彩之处在于塑造了一个违背“朋友之妻不可辱”古训的李某、一个“红杏出墙”的罗妻,以及一个正直坦荡、机智善良、果敢决绝的罗祖形象。然历代《聊斋》注家,对“罗祖”其人其事均语焉不详,也并未对罗祖的弃家修行给予足够的重视。小说研究界也鲜有注意到《罗祖》的民间宗教背景②,史学界则将关注点放在挖掘罗祖脱离军籍的真实原因③。被忽......
(本文共计11页)
罗祖出家的真实原因
( 14:37:22)
,,(),,,,,“”:,,,,,,,“”,,
,“”“”,,“”,............
.... “”....
罗祖与无为教的创立和传播
热度 4已有 973
次阅读 09:02
|系统分类:|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罗祖》叙述了罗祖因妻子背叛自己而弃家修道、创立无为教的过程。故事讲述山东即墨人罗祖,代表族人出丁驻守北部边境,后随驻防守备迁防陕西,遂将妻儿托付好友李某,而李某却与罗妻勾搭成奸。罗祖便道省家,觉察奸情,痛责二人后弃家修行,得成正道。故事的结尾颇具戏剧性:当地人尊其为罗祖,立庙祭祀;其子被称为“小罗祖”,接受信徒香税,代代相袭。查阅相关资料:罗祖,即罗梦鸿,又名罗清,法名普仁,法号悟空,后世门徒尊称他为罗祖、无为教主,其生命历程与小说大体相同。
  (一)籍贯与从军地、修行地。罗梦鸿原籍山东省即墨县,在北直隶密云后卫当兵。小说《罗祖》云:“罗祖,山东即墨人。”无为教教典《巍巍不动泰山深根结果宝卷》云:“俗家住在山东莱州府即墨县猪毛城成阳社牢山居住。”牢山即崂山,明朝崂山下成阳社(今青岛市城阳区)是罗祖的家乡,当确切无疑。罗梦鸿因为家贫而代替族人出丁北戍,并安家在边地,具体地点在无为教宝卷中有清晰记载:“祖倍(辈)当军,密云卫古北口、司马台、悟灵山、江茅峪居住。”密云卫,当即北直隶密云后卫,明太祖洪武十一年(1378)置密云守御千户所(古北口千户所),三十年(1397)升置密云后卫,卫所位于今河北省密云县东北。根据明朝万历年间密藏道开《藏逸经书标目》“五部六册”条记载,罗祖从军的军种,为运粮军人。小说《罗祖》讲述,石匣营有个樵人入山,见一“道人”枯坐山洞,不食不饮,有人认出他就是罗祖。此山洞在石匣营,位于潮河右岸,密云县西北20里处。根据《三祖行脚因由宝卷》普浩序,知其为桃花洞:“隐迹桃花洞中,苦悟一十三载,身卧荆笆,楞木作枕。参透本来面目,洞明不动真空。”
  (二)出家修行原因。罗梦鸿弃家修行的真实原因,小说与宝卷的记载大相径庭。据无为教文献,罗梦鸿是因为饱含对父母的刻骨思念,从而参透人生无常苦空的道理,最后决意弃家修行。但事实却是,罗祖自幼父母双亡,家中并无老母。明万历年间,禅宗临济宗僧人兰风所撰《祖师行脚十字恩情妙颂》,言罗祖3岁丧父,7岁丧母,由叔婶抚养。那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叹世无为卷》劝诫英雄汉回心参道的几句偈语:“苦口劝,英雄汉,休要偷盗。休弄弓,休捻箭,休要伤人。倘伤着,难解救,书写落案。定不下,早和晚,哪里逃生。妻归人,儿无主,离别痛苦。……我劝你,好君子,作急回心。抛妻儿,归人去,离别痛苦。我劝你,好君子,作急回心。想妻儿,和儿女,终日流泪。”这是罗梦鸿对人生伦常的最集中表达。罗梦鸿将夫妻之间的“爱别离”之类的生苦作为现实烦恼的根源之一,告诫英雄汉不要恃武伤人盗窃,惹下官司,误了妻儿。此处所言与《罗祖》中罗梦鸿处理妻子、朋友通奸一事的心路历程一致。可以说,对“妻归人”、“儿离别”噩梦般经历的反思是罗梦鸿出家修行的主要原因。
  (三)无为教的影响。根据小说《罗祖》结尾记载,罗梦鸿死后,当地人建庙奉祀,尊奉其子为“小罗祖”,每年都向其交纳香税。罗梦鸿的无为教,在国家宗教和佛教、道教占据正统地位的明朝,堪称新兴宗教。无为教源于佛教,又对佛教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使之顺应了中国人的信仰需要和文化传统。无为教打破世传佛教的清规戒律、繁琐仪规,使之更加平民化、世俗化;五部六册宝卷通俗易懂,易于传唱,其教义符合下层民众和僧侣的信仰心理,传播异常迅速。特别是明朝嘉靖、隆庆、万历年间,无为教在全国盛传,非但没有遭受来自朝廷的阻遏,一些宫廷大员,如国子监祭酒即墨人周如砥、进士朱之蕃等人也纷纷加入,加速了它的传播。无为教不仅在发源地北方信徒日众,而且通过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传入江浙及闽粤数省。在正统佛教的上层僧侣中,也出现了视无为教为正宗的人物,如兰风和尚、王源静居士等。清康熙年间,是无为教传播又一兴盛时期,仅胶东各地就有会首120余人,庵堂200余座。佛教名刹鳌山卫莲花庵,摈弃正统佛教,独尊罗梦鸿为宗;石桥庙(今属城阳区)也辟有殿宇,奉祀罗梦鸿。罗梦鸿的祖籍地南城阳村,属无为教嫡传之地,庵堂规整,法事频繁,世代延传。
  (四)无为教与白莲教的区别。白莲教和罗教为并行的两大民间宗教。白莲教被视为“奸秽之行,猥亵不良”,多数时间处于地下活动状态,被迫以一种民间秘密宗教的形式传播。一些起义军多借白莲教之名反抗朝廷。罗梦鸿对白莲教聚众作乱颇持异议,在“五部经”中鞭笞白莲教:“愚痴之人,信邪烧纸,求白莲教,正是邪气,休要求拜。”无为教创立后,仅在明万历年间受到正统佛教的排挤,总体上讲,官府对无为教和“五部六册”是容忍的,这与其教义推崇王道不无关系。罗梦鸿宣扬“六合清宁,七政顺序,官清政平,讼简刑措”的王道之治,并宣示道徒要“吃着皇王水土,报答皇王重恩”(五部经语),这些主张维护封建统治者的利益,自然会得到他们的默许。因而,从明末至清末,信奉无为教者似满天繁星,不可胜数,影响之深广已远胜出白莲教。白莲教的名声在于假其名举义,遭到朝廷弹压;罗教的扬名在于顺应民风,顺从朝廷,朝野多有誉声。就是民国时期影响颇大的青帮,也奉罗梦鸿为始祖。
  罗梦鸿与无为教从明朝中期以来,在北方地区影响很大,但查阅《即墨县志》却没有相关文字记载,着实令人疑惑。个中原因,想必各位心知肚明。
  (参阅刘正平的《〈聊斋志异〉“罗祖”故事原型解析》,刘世洁、孙鹏的《罗教及其创始人罗春》)
已投稿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个故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