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文版特列恰柯特列季亚科夫画廊门票藏画集

西方画坛流派:俄罗斯巡回画派之《伊凡·克拉姆斯柯依》
愚雅轩祝朋友们全家幸福安康西方画坛流派:俄罗斯巡回画派之《伊凡·克拉姆斯柯依》克拉姆斯柯依(Ivan&Kramskoi&)&俄国画家,巡回展览画派的发起人和组织者.19世纪下半叶俄国著名的画家和艺术评论家。他是俄国艺术史上的重要人物,是独立艺术组织(包括巡回展览画派和圣彼得堡艺术家组织)的创始人和精神领袖。列宾是他的学生。伊凡·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依日生于沃罗涅日奥斯特罗戈日斯克,日卒于圣彼得堡。1863年参加皇家美术学院绘画班毕业考试时,因学校当局拒绝学生提出的自由命题要求,和13名同学一起愤而退出学院,随后组织了圣彼得堡自由美术家协会。1870年又和莫斯科的几位画家建立了巡回展览画派,对俄罗斯19世纪后期批判现实主义的绘画理论和艺术实践作出了贡献。克拉姆斯柯依主张绘画应具有民族性和思想性。日上午,克拉姆斯柯依正在给一位医生画肖像,在他们相当活跃的闲谈中,画家巧妙地勾出了医生的头像。突然间,医生发现克拉姆斯柯依的眼睛老是看着他不动,接着踉跄了几步,跌倒在地上,等医生过去扶他时,他已离开了人世。克拉姆斯柯依的艺术见解和创作活动,曾对巡回展览画派有过重要影响,他认为绘画必须具有民族性和思想性。他在《俄罗斯艺术之命运》一文中,阐述了他的艺术观点。他说:“我认为艺术不可能是别样的,它只能是民族的。”他认为艺术作品中最主要的是思想内容,他说:“我们要在表达光、色、气氛方面不断努力,然而要做到不失去艺术家最宝贵的品质──良心。”他告诫青年画家不要因为迷恋形式而有损于内容。俄罗斯19世纪后期有名的艺术家如,列宾、亚罗申科等,都称克拉姆斯柯依为老师,对他十分尊重。克拉姆斯柯依代表作有《无名女郎》、《山林看守人》、《无法慰藉的悲痛》等,不仅具有时代感和高度的美学价值,而且从当时的社会道德现状出发,描绘了正在觉悟的农民和知识分子在真理与诱惑之间抉择的思想斗争。他的肖像画也很出色,多充满诗情画意。作品还有《五月之夜》、《月夜》等。存世作品分别藏于圣彼得堡俄罗斯博物馆和莫斯科特列恰可夫画廊。《无名女郎》克拉姆斯柯依作  者:伊凡·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依&-&ivan&nikolaevich&kramskoy作品名称:无名女郎-&Portrait&of&a&Woman作品尺寸:75.5×99cm& 作品年代:1883& 作品材质:油画布&油画现收藏于: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术馆收藏。油画中这位典型的19世纪俄国知识女性,她侧身端坐,转首俯视着这个冷酷无情的世界,显得高傲而又自尊。这种姿式语言表明画中人物与这个世道格格不入,冷眼审视,不屑一顾,又不愿与之合流的神情,这隐含着当时一部分民主主义知识分子对社会的态度。这幅女子肖像显示的美在于性格表现,也体现画家的美学观。我们面前这位女子没有华丽服饰和贵夫人的打扮,而是入时得体,是上流社会有文化、有修养、品位极高的知识女性打扮。色调浓重且有变化,冷漠、深沉、俊秀的面孔鲜明突出,格外庄重、典雅而高尚。画家以现实主义思想,古典造型手法塑造了一位19世纪俄国新时代女性的完美形象。克拉姆斯柯依创作的这幅肖像,与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是同一时期,因此有人说他画的这位无名女郎就是安娜.卡列尼娜。也有人说她是位演员。画家在肖像画中展示的是一位刚毅、果断、满怀思绪、散发着青春活力的俄国女性典型,形象塑造具有极大的感染力,是世界美术史上肖像画杰作。这是一幅颇具美学价值的性格肖像画,画家以精湛的技艺表现出对象的精神气质。画中的无名女郎高傲而又自尊,她穿戴着俄国上流社会豪华的服饰,坐在华贵的敞蓬马车上,背景是圣彼得堡著名的亚历山大剧院。究竟“无名女郎”是谁,至今仍是个谜。画家在肖像画上创造了一种新的表现风格,即用主题性的情节来描绘肖像,展示出一个刚毅、果断、满怀思绪、散发着青春活力的俄国知识女性形象。《护林人》克拉姆斯柯依《护林人》克拉姆斯柯依是一位出色的肖像画大师,他最善于揭示人物的心理状态,注重人物性格刻画。画家以不露笔痕的细腻笔触,描绘镶在面孔上那双晶亮透明、炯炯有神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可以窥探到他的内心,坚毅、果敢与责任心。克拉姆斯柯依在给收藏家特列恰柯夫的信中这样写道:“像山林看护者这样的人,是有头脑的,是对社会抱有不满情绪,不向暴力和蛮横妥协,为了正义可随时站出来的人。”是的,他那锐利的目光和非凡的气质,正是这样的人。《无法慰藉的悲痛》克拉姆斯柯依《无法慰藉的悲痛》画家47岁那年儿子不幸夭折,丧子之苦久久折磨着他,于是构思创作这幅悲剧性的画。他曾先后三易其稿,最后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因失掉儿子而悲痛欲绝的母亲形象。画中的母亲身着及地黑色长裙,肃穆凝重,增加了画面的悲剧气氛,黑色衣裙与背后墙围横向黑色正好形成一个十字形结构,这在构图上更具有视觉的悲剧感。无数为民主革命而献身的先烈,使母亲饱尝失子的痛苦。这幅《无法慰藉的悲痛》是画家为丧子的母亲创作的一首挽歌。月夜【名称】克拉姆斯柯依画《月夜》&【类别】油画&、&名画&&【年代】作于1880年【作者】克拉姆斯柯依&&【规格】179×135厘米【属地】现藏特列恰柯夫美术馆【简介】1871年,克拉姆斯柯依在首届"巡回艺术展览协会"画展上,展出了他的一幅题为《五月之夜》的油画。描写了一个在农奴制摧残下溺水自尽的姑娘的幽灵,在一个月色朦胧的夜晚,显现于湖边。那是一个极为哀伤的形象,色彩与构图都富于魅力。由于那次成功,十年之后,克拉姆斯柯依又画了一幅富有诗意的油画,这就是我们要欣赏的这一幅《月夜》。《月夜》是一首爱情诗。它有着俄罗斯民族性和文学性,与画家九年前完成的那幅《五月之夜》,可称为姐妹篇。在《月夜》中,画家用银灰色调子来渲染恬静的夏夜:这里没有微风,参天的菩提树作背景,它象神话一般,蔷薇花丛的幽香沁人心脾。一个穿白色衣裙的美丽姑娘,独坐在池塘边的长椅上。池中漂浮着洁白的睡莲和墨绿色的菖蒲,周围的色彩与姑娘的情绪配合得十分和谐。迷蒙的月光洒满园林,恍若仙境,使人向往,又使人陶醉。&画上的主人公对眼前的事物无动于衷,她已沉入回忆之中,脸上略带忧伤。此情此景,使人们想到屠格涅夫在小说《僻静的乡村》中所描写的情景,不过它决不是小说的注脚。克拉姆斯柯依的画誉很快传遍全俄国。他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有了一间条件优越的画&&& 室,在乡间还盖起了豪华的别墅,经常出入上流社会。人们用高价订购他的油画,显贵们以上宾待他。为了富足,他整天不停地画,精神疲惫不堪。还未及50岁,就已衰老多病。1887年,他正在给一位叫拉乌赫甫斯的医生画肖像,突然倒在画前,离开了人世。画家的晚期虽减弱了他先前的革命锐气,但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绘画不能忘怀于他。克拉姆斯柯依 1873 布面油画 艺术家伊万·希施金的画像克拉姆斯柯依 伊万·希施金的画像作  者:伊凡·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依&-&ivan&nikolaevich&kramskoy作品名称:伊万·I·希施金的画像-&portrait&of&ivan&i.&shishkin作品尺寸:114cm×84cm&&&& 作品年代:1880&& 作品材质:布面油画&oil&on&canvas现收藏于:现藏于俄罗斯搏物馆《希施金的画像》是克拉姆斯柯依高产时期的杰作之一,这时画家才45岁。作者真实的再现了希什金这位俄罗斯大自然“歌手”的外貌特征,一幅连腮美髯,性格开朗。伊凡·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依& 沉思者伊凡·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依& 在公园里伊凡·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依 被侮辱的犹太男孩伊凡·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依 嘲弄基督伊凡·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依 基督在旷野作  者:伊凡·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依&-&ivan&nikolaevich&kramskoy作品名称:基督在旷野-&Christ&in&the&Wilderness作品尺寸:高:&180&厘米.&宽:&210&厘米.& 作品年代:1872& 作品材质:布面油画现收藏于: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术博物馆。《基督在旷野》是画家借用基督的故事,影射当时知识分子在真理与名利诱惑之间的选择。这个基督被刻画得十分深沉,毫无宗教的神秘感。其实是现实生活中一个处在精神十字路口上的知识分子典型,他显得彷徨,面临何去何从的窘境。画家用宗教人物来体现俄国进步知识分子的悲剧性。克拉姆斯柯依是位关心社会疾苦、善于思考社会人生的画家。画家借用基督的形象,影射当时的知识分子在真理与名利诱惑之下难以抉择的境况。这个基督身处荒野的孤立之中,他在四十天断食期间,受到恶魔的诱惑,思想十分深沉,百思难解的困惑,压得他透不过气来。画家通过陷入苦苦思索的基督姿态,表现了一个思想家愿献身于社会的精神和毅力,同时也流露出他对罪恶社会的万般无奈,这正是当时进步知识分子的心理状态。画面近景乱石铺陈,远景空旷无垠。黎明时光,地平线上升起一抹朝霞。这清冷的色调,烘托出基督的内心的痛苦与孤独,同时也隐含着俄国社会的黑暗与没落。伊凡·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依 美人鱼伊凡·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依 拿马缰的农人作  者:伊凡·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依&-&ivan&nikolaevich&kramskoy作品名称:拿马缰的农人-&peasant&holding&a&bridle作品年代:1883&&&& 作品材质:布面油画&oil&on&canvas现收藏于:存于圣彼得堡&俄罗斯博物馆画中人是一位典型的俄罗斯农民,朴实憨厚,勇敢勤劳,艰难的生活没有压倒他自尊、自强和乐观的个性。画中形象毫无修饰,如同一位真实的农民站在身旁,仿佛能嗅到他身上的泥土气息与芬芳。艺术家的女儿,索菲亚·克拉姆斯卡娅的画像
来自:&&&《》
更多精彩,关注微信号:360doc
馆友评论(0)
您好,请&&或者&&后再进行评论
合作登录: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container: s,
id: 'u1442766',
scale: '20.3',
display: 'inlay-fix'主题性绘画 创作|美术创作|毕建勋_凤凰资讯
image download error : /images//B11/_b.jpg" />
主题性绘画 创作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前一段在中国美术馆有一个俄罗斯主题性绘画展览,一个叫瓦西里·涅斯捷连科的俄国当代画家画了一幅关于克里米亚的作品,叫《保卫塞瓦斯托波尔》,直指当前国际关注的军事政治时事热点,从国家、民族的视角出发,画风也呈现了一股清整的浩然之气。其实一直到今天,俄罗斯和欧洲的主题性绘画传统一直在健硕地延续。写实性绘画在现在欧洲的美术学院里,确实非常式微了,被观念艺术、装置、设计甚至3D打印等新技术、新媒介、新观念所覆盖。但写实性或者主题性绘画仍然有其学院属性和延续性,在欧洲,人们对于这类题材、风格的当代创作是崇敬、认同的
原标题:主题性绘画 创作《拿破仑一世加冕》 达维特
卢浮宫藏《自由引导人民》 德拉克罗瓦 1830年 卢浮宫藏《查波罗什人给土耳其苏丹回信》 列宾
1881年 特列恰柯夫美术馆藏《日夜枪杀起义者》 戈雅
1814年 美术馆主题“沉重伟大” 表达也须有温度◎于洋(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美术史论家)我们使用“主题性”这个词汇只有半个世纪的时间,五六十年代把这个概念叫起来,之后约定俗成,叫“主题性美术创作”。它最初从俄文翻译过来,指有情节的历史题材绘画、风俗画;这个词也可以翻译成“情节性绘画”,而“主题性”最早是音乐概念,指乐曲中最具感染力的一段核心旋律,即一段乐曲的主旋律。我们今天在使用这个概念的时候,已经跟情节性绘画、叙事性绘画、历史画这些概念混用了。其实主题性绘画在今天的语境中,面临的任务仍非常艰巨,可以说是沉重而伟大的。前一段在中国美术馆有一个俄罗斯主题性绘画展览,一个叫瓦西里·涅斯捷连科的俄国当代画家画了一幅关于克里米亚的作品,叫《保卫塞瓦斯托波尔》,直指当前国际关注的军事政治时事热点,从国家、民族的视角出发,画风也呈现了一股清整的浩然之气。其实一直到今天,俄罗斯和欧洲的主题性绘画传统一直在健硕地延续。写实性绘画在现在欧洲的美术学院里,确实非常式微了,被观念艺术、装置、设计甚至3D打印等新技术、新媒介、新观念所覆盖。但写实性或者主题性绘画仍然有其学院属性和延续性,在欧洲,人们对于这类题材、风格的当代创作是崇敬、认同的。反观国内的创作,我们每次的毕业展和研究生展,很多老师已经提出意见,为什么严肃的、带有学院属性的作品越来越少?好像大家都不愿意花精力去画严肃的题材,都取巧或趋新去画一些观念性的作品。中国的美术学院有20世纪以来深厚的学院传统和学术体系,然而今天的很多毕业生却抱着某种避重就轻的心态,这是需要反思的。从学院属性来讲,今天需要更多地从技术性、理论性、史实性层面去梳理主题性创作的问题,使更多的80后、90后学生对主题性创作产生今天的理解和认识,才能激活这一学院传统,让它鲜活生动起来,有温度、有思想、有深意。主题性艺术创作对国家形象的塑造也面临一个新的机遇和命题。在这方面,我认为要更多吸收欧美经验。好莱坞电影对国家社会主旋律的弘扬不遗余力,而且往往不留痕迹,用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把价值观渗透进去,具有很强的人性观照与亲和力。我觉得主题性艺术创作需要吸取这种文化战略性的养分,把一种弘扬个体人性的真与善、民族历史的艰辛与奋斗精神的价值观,融入到我们的欣赏兴趣里面,这样才能有效地激活这种题材的感染力与表现力。把史实变成史诗有时要靠“神助”◎毕建勋(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国画家)今天的人们,对于主题性美术创作或者历史画创作通常抱有不屑的心情,觉得这样的创作方法过时了。可让抱此心态的人来画一下,真未必能画好,因为这种画不但成功率很低,同时需要的技术能力与知识储备也相对全面。历史画或主题性美术创作,一方面前辈大师林立,艺术上超越难;另一方面每张画都得从零开始,并在很多时候往往以失败而告终。所以选择主题性美术创作或者历史画创作作为个人的艺术追求,实际上就是一种充满悲剧性的矛盾选择。艺术家一方面希望冲击前人的高度,同时又怀念个人艺术创作的自由。我们所说的中国的主题性美术创作,大略是指从西方主要是从前苏联传入的、并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所进行的美术创作。一方面,中国在文人画之前即具有历史画创作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今天中国主题性美术创作所面临的问题语境已经发生改变,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对封闭的文化环境不同,现在面临的是全球化语境,艺术整体趋势发生了改变,现代后现代艺术已经成为了欧美艺术创作的主流,同时前苏联的艺术在欧洲也多有歧见。在这样的空间与时间的坐标下,中国的主题性美术创作怎么发展、怎么进行价值选择与文化重构,这是理论与实践所共同面临的矛盾。主题性美术创作是由意识形态主导方所主导的、艺术家个体来完成的艺术性行为,意识形态主导方会表现为国家体制性力量,包括国家意识形态或者是国家领导集团的意志,也包括以政府采购形式出现的国家资本力量;但是作为创作行为具体执行人的艺术家,他的创作思维、感受、表现方法与技术水准,都是以个人形式而存在的,主题性美术创作的主要矛盾就集中体现于此。对这种创作方法有所诟病,也主要在于没有把这两个矛盾性关系协调好:如果二者之中任何一方存有问题,这样的艺术创作就会丧失历史价值;即便二者都没有问题,但是二者之间没有形成有机关系,也不会出现力作。只有二者协调互举,这样的以个人形式完成的、国家意识形态所主导的主题性美术创作,才能够上升为国家的历史印痕与民族的精神记忆。随着时间的长期推移,主题性美术创作或历史画中其内容的成分会逐渐弱化,其艺术性的成分则会逐渐上升。所以,以我个人的创作体会,主题性创作最后还是要以艺术性为终极追求,以艺术性带动内容的表现;但同时,如果对于所表现的内容缺乏深刻理解与历史视角,也不会具有完美的艺术性。一件好的主题性美术创作能够“留下来”,不仅是因为艺术,还因为这样的艺术能够潜移默化地融入民族精神,以文化基因或精神遗产的方式代代相传。因此,它承担的责任以及现实与历史价值应该大于一般的个人创作。尽管创作过程中大部分时间是痛苦的,中间也常常累得想放弃,但作为艺术家个人的艺术生涯中有几件这样的创作,是非常值得的。主题性美术创作不仅需要艺术与技术的能力,同时也需要更全面的综合能力,包括对于历史的深刻理解、对于民族精神的认同、对现实的敏锐感受能力与判断力、对于意识形态的知识分子立场、对于世界整体艺术趋势的价值选择等多方面,这就是主题性美术创作成功率很低的原因。创作中艺术的表现无疑应该是第一性的,但同时也要求艺术家要具有历史学家的学术态度,对于当时历史知识的了解程度要达到一定的水准。但是,历史学家所给出的历史景观又往往是从知识角度而非从图像角度出发,与艺术家进入历史事件的入口不一样,因此只有充分地了解历史,才能从历史中把事件的艺术性景象提炼出来,我最近在画《迁都燕京》,对此有所体会。这样的创作其实是要把史实变成史诗。重要的是有画面感,有画面感才会有诗意、有艺术性,但史实往往并没有多大画意。我画《东方红——杨家岭1945》的时候,到延安中央大礼堂去找当时的画面感觉,却怎么也没有,这样的状态折磨了我半年多。有一天深夜读文献直到天蒙蒙亮,突然想到小时候到了这个时间,广播里就该播放《东方红》了,这给了我灵感。查了一下历史资料,《东方红》是1944年下半年发表,1945年开始流行,正好与“中共七大”的时间重合。于是我把这个历史事件的表现与《东方红》的意象融合。如果在创作中不找到这个关键的构思点,就会是一幅历史照片,一点美感或诗意也不会有。在创作中找到这种构思点,非常艰难,有时甚至要靠“神假人笔”。创作太辛苦 没毅力做不了◎唐勇力(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主任,国画家)搞主题性创作很苦,我现在画《新中国诞生》,正处在疲劳困难时期。这幅画比较大,五米高,四十米长,比之前画的一幅大四倍,画中人物都是真人大小。画起来很辛苦,除了创作初始的感动,当你把一幅作品放大以后,画面的线条、色彩,所有的关系就跟着变了,其中包括每个人物形象的具体刻画,各个方面都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和体力。这幅画的创作现在正处于一个非常艰难的阶段,我已经犯了三次美尼尔氏病,疲劳过度,天旋地转,连床都起不来。医生说是因为疲劳过度,压力过大,这个压力就是创作的压力。主题性创作确实是很辛苦,这个过程中,它会有很多障碍,需要你一个一个去突破。在创作大的主题性作品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个疲劳期和攻坚期,像攻坚战一样,你看不到效果的时候会非常焦虑和迷茫。这个画将来会怎么样?最终能达到什么程度?自己可能都不确定,不断怀疑能不能画好。但是我自己总想着,只要是天天去画,哪怕一天画一点,总有完成的一天。搞主题性创作,除了语言、技巧、构思等各个方面的能力,毅力也很重要。所以,我认为搞主题性创作,更主要的是要有使命感、责任感,总要有点毅力。不要“看不上” “能画好”是硬道理◎马刚(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油画家)在完成历史画创作任务的过程中,我有一个体会,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可拖延,有的画我特别喜欢就慢慢画,不要赶。比如说山东省请我画“毛主席视察山东”,允许我自己选题,我就选择了毛泽东1952年在孔子墓前的情节,毛主席在犹豫,这种在孔子墓前的犹豫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发展,是我非常想表现的,表现毛主席犹豫的动作设计我就用了一年半时间,画到我觉得好了为止,这个画我可能一直要画两三年。还有一种方式就是赶任务,我觉得有些任务是必须面对的,这种应时应事的任务,时间紧任务重,独立作战,而且还得画好。这些年接受这种任务,对自己的业务能力是有提高作用的。技能是当下非常重要的、要加强的,能不能画出来,能力的条件是要有准备的。老实讲,改革开放以后,院校在这方面的积累削弱了,这方面的教学变弱了,画家这方面能力并不强。这种任务式的创作,要求二、三个月完成一幅大创作,对一个画家业务水平的提升非常重要,不要看不上这些东西,能画好是硬道理。现在大家经常讨论历史画的当代性问题,什么是历史画的当代性?怎么和当代结合?我觉得这都是画出来的,光说想法不行,要去画。艺术家逃不出当代,只能去画,这样当代性就会慢慢显现出来。如果心存疑虑 创作必定失败◎高天雄(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油画家)现在大家搞历史题材创作,都重视文案工作,尽可能通过文献资料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场景,这是对过去缺憾的一种补充。但比较起来,反而建国初期的一些作品更有感染力——有一种概括的力量,它们在历史考据方面可能做得并不是很从容,但在表达一个主题的时候,却能够准确把握历史的本质,找到表现的一个切入点,这个非常关键。第二点就是情感一定要浓烈、饱满。艺术本身就是一个激情的事,如果无动于衷,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或者心存疑惑,感情肯定调动不起来。现在观念多元,有人甚至觉得连要不要抗战都可以怀疑。历史画创作如果不能把一个正义的、真实的民族记忆展现给观众,不能传达一种崇高的、具有历史深度的情感,注定是失败的。中国有句老话叫“孤掌难鸣”,一个艺术家的天才,一定要跟生活相互撞击、融合。我翻现在一些画家的画集,只有少量的早期画的主题性创作,主要都是改革开放以后大量的花卉、人体。从道理上讲,这时候大家没有任务、没有主题性的限制,完全是个人内心真实的表达,但我一看还是那几张老画好。除非你是一个大天才,花卉、人体里面确实包含很多东西,但情况往往并非这样。而那些早年画的东西,是艺术家投身到生活当中,真正参与到当时的劳动、行军战斗的现实里去,他在才情与生活的撞击当中受到激励、滋养,艺术家在感受方面获得了高强度的补充和丰富,在作品里形成艺术家个人与社会生活的共同结晶。我觉得今天应该对已有的历史画经验,不论远近,包括前苏联的、新中国的,进行充分研究。我们现在的美院教学,对这方面是缺乏关注的。这种主题性绘画,实际上就是要求经过对社会生活的观察、认识和概括,产生主题和构思后,把多个人物组织在一个特定的生活情节中,并使其具有艺术感染力,这对作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锻炼。本版整理/丛涛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12/03 09:23
12/03 09:07
12/03 08:12
12/03 08:12
12/03 09:26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1455455
播放数:993932
播放数:826340
播放数:400087
48小时点击排行亚马逊意外错误报歉,由于程序执行时,遇到意外错误,您刚刚操作没有执行成功,请稍后重试。或将此错误报告给我们的客服中心:推荐您,确认您的操作无误后,再继续其他操作。您可以通过亚马逊,获得更多的帮助。“&走&马&观&画&”——走进俄罗斯博物馆
“ 走 马 观 画 ”
——走进俄罗斯博物馆
一群来自山东济南的国画家,于日至8月13日,穿行于俄罗斯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美术馆博物馆画廊和美术学院之间,看油画。
我们这一代对俄罗斯绘画并不陌生,在中学的语文、历史和美术课本里,在美术院校的课堂上,在后来的绘画借鉴中,不止一次读到过俄罗斯绘画,可以说,我们走向绘画的第一口奶水里,包含着过多的俄罗斯艺术的乳汁,造型意识中浸染过更多的俄罗斯美术的因素。闭目一想,脑海中会有很多熟悉的俄罗斯油画和雕塑掠过,脱口而出,能讲出一连串俄罗斯画家的名字,包括文学的、音乐的、电影的、戏剧的,随手一画,来自院校的笔底下免不了的契斯恰柯夫,但实实在在近距离地欣赏和品读那些耳熟能详的真迹,应该在这次珍贵的八天中。八天里,我们穿梭于两大城市之间的画廊和博物馆,尽情地饱览了能找到能看到的所有油画。
我们所接触的西方美术史的第一笔,大约都出自西方人之手,书写和翻译的年代都在本世纪初,也正是现代美术发展和现代史论学确立的时候,他们出于对苏联十月革命的抵触,不谈或少谈俄罗斯,中国人又难于或不屑于不甘于做这种琐碎的史料性工作,大多习惯于从西方植入搬来,于是我们的美术史中便缺少了这一环节。新中国成立后,中苏友好,大量巡回展览画派及以后的作品被介绍到中国,大批苏联艺术家来华讲学,中国也派出许多画家留苏,加强了文化交流,中国的油画,除了看西方翻印过来的油画集(那画集实在可怜,偏色不说,有的还带着书籍装订的接缝中线),和极个别留德留法画家的“贩卖”,大都从苏联看来。可以这样说,中国的油画是建立在学习模仿苏联老大哥基础之上的,由此奠定了中国油画的写实性、主题性、文学性、情节性和现实主义基调,同时影响到中国艺术的其他门类,如文学、电影、戏剧、舞蹈、建筑,影响到中国的政治、经济,而且这种影响至今不衰。中国通过这块土地和意识形态间接地认识了“西方”,欣然接受了苏联。
限于时代认识和需要,我们很少介绍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相悖的东西,所以,我们不知道俄罗斯的中世纪,不知道它的文艺复兴,对俄罗斯古典,也因内容上背离十月革命而鲜有认识,倒是巡回展览画派与中国的社会需求一拍即合,相对于俄罗斯和世界美术史,这是很久以后的事了,所以我们看到的总是一些滞后的“时效”新闻。至少我,对俄罗斯的认识仅限于此。
终于可以比较全面地看一看俄罗斯绘画了,终于可以近距离地看一看那些过去只在印刷品中见到的早已“熟悉”的油画了。
克里姆林宫内的教堂是东正教教堂,教义主张政教合一,不知是否与俄罗斯依然保留的女性生殖崇拜有关,他们崇拜圣母。几座小教堂中铺天盖地地画满了圣像画,竟无一寸闲置。教堂内光线很暗,壁画显得神秘神圣。圣母升天教堂是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请意大利人领导建成的,开工时,意大利的达·芬奇五岁,米开朗基罗刚刚降生,也就是说,这是中世纪向文艺复兴过渡的时候。由于宗教信仰和建筑、壁画的影响,俄罗斯壁画带有意大利中世纪的风格,但画面鲜艳,构图多变,人物表情不那么僵硬,尤其是圣像画四周的“圣迹画”,竟透出几分人间温情。在特列恰柯夫画廊和普希金造型艺术馆,我们近距离地看到颇多保留完好的圣像画。鲁勃廖夫的《三圣图》就收藏在特列恰柯夫画廊。《三圣像》是15世纪初的作品,典型的“中世纪”,但作者把冰冷抽象的教义变成了一幅充满人间爱意的图画。画面上,三位带翅膀的天使围坐在圣台前亲切交谈,神情闲适安逸。色彩上以金黄色为主调,人物衣饰用了当时艺术家们赏识的石青,也是早期技法的勾线平涂,这在中国人看来很亲切。有人评价《三圣像》的色彩得自于俄罗斯中部夏日的印象,蓝天、白云、矢车菊、成熟的庄稼,鲁勃廖夫把俄国风情融入自己的创作,显示出饱和明朗的色彩活力。
我们对中世纪的整体印象来自意大利,但僵直生硬的中世纪表情在俄罗斯变得和颜悦色。女儿小雨对中世纪另有评价,甚至表现出偏爱,她认为,中世纪艺术的规整划一、禁欲,正是宗教所要求的精神性的表现,它表述的不应是一个真实的摹拟性的空间环境,也就不应是生活意味的造型、动态、神情、手势,构图、色彩、技法都因强调教化、震慑的宗教意味而变得精神性十足,现代艺术摒弃古典写实而重观念和写意,所依据的与中世纪如出一辙。
在特列恰柯夫画廊,在冬宫,我们看到了俄罗斯古典绘画的实力。人类绘画迟早要走入这样一个阶段,绘画,连同雕塑、建筑、音乐、文学,等等,无一例外地趋向于精致、精巧、铺张、豪华、享乐。彼得时代力趋西方,甚至努力把西欧文明直接搬入俄国。经过数百年的积淀,艾尔塔米什博物馆已经和冬宫融为一体了,大量来自东方、古埃及、希腊、罗马以及中世纪西欧的文化珍品,使它成为和卢浮宫、大英博物馆齐名的艺术宝库,许多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提香、鲁本斯、伦勃朗等大师的真迹收藏于此,对俄罗斯艺术的欧化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俄罗斯博物馆,在特列恰柯夫画廊,代表着俄罗斯古典艺术高峰的作品证明了这一点。从彼得时代起,他们就派学生去意大利去法国等地学习,1757年成立了皇家美术学院,研习素描、油画。18世纪后,随着俄罗斯帝国的发展,艺术倾向于“扩大英雄主义的火焰和对祖国的热爱”,学院努力提倡描绘古代历史中的爱国主义题材,肖像画、历史画得以重视,优秀的画家、雕刻家和作品得到皇家资助,艺术在为政治服务的同时,于主题性创作中完善着成熟的古典技法。这似乎成了俄罗斯艺术一个良好的传统。到19世纪上半期,俄国绘画除了表现1812年的卫国战争,风景画、历史画得到长足发展,并开始出现大量描绘平民生活的风俗画。此时的古典绘画虽没有印象派对色彩的突破,但凭着画家的写生和观察思考,已认识到部分色光规律,与同时西方绘画中的“酱油调子”有些区别了。依凡诺夫在《基督显圣》中,为了完美地表达风景,曾不遗余力地探索外光规律,其风景写生成为19世纪上半期优秀风景画的组成部分。
巡回展览画派是把古典绘画的立意主旨和印象派色彩成功结合起来的典范。印象派的贡献在于以绘画样式诠释了当时物理界探索的色光,但他们同时清除了复杂的主题,深刻的思想,刻意经营塑造的群像式造型,可供分析推敲的构图法则,随之而来的是,文艺复兴后对写实造型的探索,主题的深化,人的意识的觉醒和人性的肯定等优秀传统被同时消解,只停留在视觉印象的短暂停留,表面效果的传达,以及色光的构成幻化美感层面。巡回展览画派与稍后的阿勃拉姆采沃画派、“艺术世界”等画家接过了19世纪初期古典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传统,他们不同程度地以现实主义的态度关注社会和底层民众,追求俄罗斯民族的朴素性,以写生的技法表现生活,锤炼主题,罗织情节,不惜偏重文学性,使固定的瞬间尽力展示更多的生活合理性,试图通过独幅画交待更多的内容,揭示更深刻的社会主题和人文思想。他们爱画复杂的人物构图和造型,构成元素多,群组式造型繁杂,无疑增加了画面的难度,增加了画面的可品评性。他们尤其爱处理自然光源下人、景、物的关系,古典绘画中典雅的构图,结实的造型,加上印象派优美写实的色光,使19世纪俄罗斯绘画呈现出异样的色彩,由此奠定了在世界绘画之林中的地位。另外,他们也创造了一种范式,一种现实主义经典,即情节性绘画或主题性绘画,以至任何国家仅凭个人的才情和精力都难以达到或逾越,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多世纪一贯的追求和积累,整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向心力,保证着前后代画家朝着几乎是一个方向演进,那就是坚守着现实主义写实主义的阵地,凭借着写实技巧,表现当代生活情境和思想,进而高扬民族精神。这是其他国家散兵游勇式的个人奋斗难以实现,难以完成的。意大利有中世纪,有文艺复兴,之后呢?法国有古典,有浪漫主义,有印象派,之后呢?俄罗斯则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褒扬自己的国民精神,呵护自己的画家,以一种不间断的承续性,在不同历史时期成就一个画派,完善一种样式,形成一个高峰,同时向人类奉献一种技巧,即把古典绘画与现代色彩光影结合起来的技法。
在博物馆和画廊,我们可以近距离地伏在油画原作前审视,可以仔细地品评,探索其“用笔”的奥秘,玩味每一个笔触每一块色彩带给我们的视觉享受和心理愉悦。在依凡诺夫、克拉姆斯柯依、列宾、苏里科夫等人的专厅里,大画旁还陈列着数幅变体画、写生稿和草图,这是我们在国内画集中从未见过的。草稿反映了他们最终效果的母题来源和推敲过程,可以展示出艺术家创作的思维脉络。依凡诺夫的大画画得精到而周密,和四周的色稿比起来,多了几分拘谨腻味。列宾的《国务会议》宫廷味十足,制作感很浓,个别地方甚至有应付的意味,远不如写生稿来得随意自然。草图中更多地反映出艺术家潜在的才华,许多轻松自由的才情流露和对色光的探索令我们受益匪浅。美术馆中还陈列着许多未完成的油画,不知什么原因搁置下来的半成品,清晰地揭示出画家的作画步骤,对同行是有很重要的启示作用的,等于是画家私密的“秘笈”,这在画集中也难见到。
现代美术馆是我们看的最后一个美术馆,展品是十月革命后的油画和其他画种,题材上仍紧紧围绕历史画风俗画及肖像画展开,表现十月革命、国内战争、卫国战争以及合作化、工业化作品占了大部,我们熟悉的画家,如梅尔尼科夫、雅勃隆斯卡娅、莫依谢延科,还有夏加尔、康定斯基、费申等人的作品都在这里。内容的现代性影响了手法的更新,抽象、寓意、象征、隐喻等现代手段得到了应用。和西方现代绘画比,也还有俄罗斯特有的谨慎和考究。许多新生代画家渐渐脱离开战争的影响,作品中表现出距离隔膜感和折射意味。
一路看来,面对西欧化的影响,面对俄罗斯绘画的古典化民族性,面对引进的西方油画原作和俄罗斯本土产生的民族特色浓郁的油画,面对经现实主义浸染的写实主义和现代画家的作品,我们讨论了以下问题——
古典艺术家所奠定的写实主义是有来由的,开始是“舶来品”,接着化为俄罗斯本民族的东西。为国家政治服务,为当代现实服务是他们的宗旨,较少掺进宗教的影响,每一历史阶段,每一历史人物都能在作品中得到不同角度不同程度的反映记录,甚至在普希金、列维坦的风景画中,也表现出其他国家画家和画派难以达到的精神境界。这个民族的绘画一直是高扬民族精神的精神产品。
重思想性也重艺术性,他们毫不犹豫地从意大利从法国搬来表现技巧,与内容一起化为俄罗斯语汇,为自己的民族代言,表现了对形式语言的连续性和自觉性。当其他国家某一艺术思潮偃旗息鼓,表现技巧技能退化的时候,他们仍固守着写实的技法向前演进,表现出持久的恒定性,也因之锤炼纯化和完善了自己民族的绘画语言。历数当今的架上绘画、手绘能力、造型技巧(或技术)执牛耳者,人们不得不再回望俄罗斯,像文学上重新捡拾起现实主义的托尔斯泰、屠格涅夫、果戈里、契柯夫。
意识上强调民族性不等于形式语言的民族化,语言是高度程式化的规范,画油画,就得有油画的语言,而不是操着油画的工具材料摹仿国画版画装饰画,更不能以民族化降低对油画语言锤炼的标准,为自己达不到的技巧高度护短。俄罗斯油画语言的民族特色是经过历代锤炼完善的,是与内容的民族性融为一体的,久之,则可看出在世界艺术语言中的区别和位置。一个国家世代积累的技巧,在其他国家几乎“失传”的环境里,更显得弥足珍贵。
由于感情的相近,我们大多数倾心于现代绘画,而对腻味的古典难以唤起共鸣,其实是对精致经典的误解。无论从时间跨度,从技术性难度,从艺术性高度讲,古典均优于现代当代,任何一件“现代性”作品放置于古典作品旁边,均有“放不住”的感觉,把许多空泛的“观念”“意识”“冲击力”“震撼力”等概念剥离,某些现代作品只剩下潦草、时效性、快餐式外壳。拿代表着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建筑比喻,我们在这里看教堂、看花园、看修道院,无一不是欣赏“古典”,古典反映了古代艺术家对生活对艺术的专注和用心,正有了这种精致经典的意识,才使得艺术品有了可供历代品评、鉴赏、观看的价值,就连斯大林时代的几座建筑也体现着四、五十年代苏联人民的整体风貌和上升精神,与四周毫无地域特色的实用型现代建筑相比,也看出几分格调。由此推及古典和现代绘画,道理依然。这也就是在古典绘画部,那些守画的老太太“克格勃”式地紧盯着我们,惟恐我们打开照相机“摄”走画的魂魄,而到了当代或装置部,却几乎没人看管的原因。
但是,我们与俄罗斯绘画太近了,中国的油画,包括其他画种与俄罗斯捆绑得太紧了,以至难以跳开来作客观的观照。主题性、情节性的过分强调险些夺了文学的饭碗,过多地罗织情节,拘泥于画面情节性、生活逻辑性和人物关系的戏剧化,强调教化功能、认识功能,使得造型艺术轻松愉悦的审美功能退到了非常可怜的地步。画家们要在艺术品中喘息,观众们要在绘画中休憩。苏联也曾发生过抽象派画展遭推土机和高压水车捣毁,画家遭监禁和逮捕的事件。还好,我们在新时期较早地意识到这一缺憾,以大量文艺复兴和现代绘画作矫正,使艺术尽快回归本体本源,向着心灵的倾诉,情感的抒发,情绪的释放迈进。
这并不等于放弃已经有点起色的中国写实油画,实际上,俄罗斯绘画只是一种样式,却不是唯一的样式,既不像我们过去推崇得那么高,也不像今天贬低得那么糟,包括他们的美术教育和素描。在当今世界趋向多元化的状态中,保持自己民族的特色,纯化艺术语言,和融入现代思潮,求得与国际接轨,同样都有意义。中国人画得还很“粉”很“薄”,颜料“渗”不到画布中去,重提俄罗斯,重修油画,强化语言的正当品位,并非毫无意义。
八天里,我们马不停蹄,行色匆匆,面对浩大的俄罗斯艺术,也只能是走马观花式地一瞥,要想真正读懂是十分欠缺的。即使如此,相对于整日在画册前看印刷品的我们,相对于沉浸于中国传统绘画的我们,相对于习惯了熟拈毛笔宣纸玩味水墨洇化效果的我们,也还是开了一回眼界。(5540字)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特列季亚科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