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列举隋唐在科技建筑文学汉唐书法的特点及成就石刻艺术等方面的成就各一列

201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16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2.00
&&¥0.4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201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16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高​中​历​史​教​学​课​件​免​费​分​享​下​载​,​无​需​文​库​财​富​值​,​最​新​高​考​复​习​课​件​,0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二​轮​复​习​课​件​,​高​一​历​史​,​高​二​历​史​同​步​教​学​课​件​,财​富​值​下​载​,​新​课​标​教​材​,​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必​修,​必​修,​必​修,​选​修​课​件​,01​年​高​考​冲​刺​,​课​件​:​第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163.0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当前位置: &>&&>&&>&
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一)教学设计
文件类型:
资源类型:
资源大小:
资源等级:
资源文本内容预览:
第7课《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一)》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叙述了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中以赵州桥为代表的建筑艺术,四大发明之一的雕版印刷,以及光耀千古诗坛这三项杰出的文化成就。我国历史上,最为开放与最具文化底蕴的朝代,当属隋唐盛世。当时国家强盛、经济繁荣,在中国封建时代是空前的、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仅有的。在这个基础上,承袭并突破了魏晋南北朝的隋唐文化,博大清新、辉煌灿烂,蔚成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中的高峰。二、教学对象分析由于隋唐文化对我国历史的影响深远,所以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对灿烂的隋唐文化多少都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唐诗,更是有着深刻地认识。但概念化与系统的认识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在教学中要尽量创设直观情景丰富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促成学生由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迈进。三、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1.以大运河、赵州桥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2.通过唐诗,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3.列举隋唐时期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主要成就。(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隋唐时期的科技成就,例如赵州桥、唐都长安、雕版印刷术等。2.了解唐代文学方面的主要成就,例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赵州桥先进工艺的探究,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2.通过对唐诗的共同赏析,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隋唐文化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2.认识到李白等诗人的诗歌特点,才华过人,热爱祖国,关心民情,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爱国情感,做人要学习他们德才兼备。四、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一)重点、难点1.重点(1)李春和赵州桥。(2)雕版印刷术的发明。(3)光耀千古的诗坛。2.难点(1)赵州桥的科学性和艺术性。(2)唐代几位伟大诗人作品的理解与赏析。(二)解决方法1.赵州桥及其科学性和艺术性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它的设计理念和建筑工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要比欧洲早几百年,因此,对赵州桥的学习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内容。同时,赵州桥又是一座高度的科学性和完美的艺术性相结合的精品,如何引导七年级的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又是本课的教学难点。首先,教师在导入新课的时候可以先展示几幅家乡的桥的相关图片,以此激发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再出示日刚刚建成通车的世界上最长的桥──杭州湾跨海大桥,以此激发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师在此处阐述,杭州湾跨海大桥是中国现代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拥有众多项世界第一,然而,在一千四百年前,一座普通的桥,一座平凡的石拱桥,它所创造的世界之最,却让西方人等了整整七百多年,这是一座怎样神奇的桥呢?由此导入本课的学习。教师出示赵州桥的图片,并配以相关的文字资料,提示学生掌握朝代、设计并建造者李春,以及领先欧洲七百年这一伟大成就。播放视频资料《赵州桥》,提示学生在观看资料的同时思考问题:“想一想,赵州桥在设计上有什么巧妙之处?”学生在看完资料片后开始根据手中所掌握的资料分组讨论。然后学生可以从设计理念、建造工艺,艺术价值等几个方面来表述赵州桥的巧妙之处,引导学生认识到赵州桥是一座高度的科学性和完美的艺术性相结合的精品,这样,赵州桥这一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就可以轻易化解。2.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我国古代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典范,也是世界科技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印刷术作为四大发明之一,它不仅促进了文化的传播,而且也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所以,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首先展示一套中国香港政府发行的纪念邮票,要求同学们仔细观察邮票内容,然后提出问题:“你知道这组纪念邮票的主题是什么吗?”同学们经过观察和讨论不难得出结论。这是一套纪念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纪念邮票。在这里教师应该说明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中的印刷术应包含两个部分,既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而这一课我们讲述的是唐代的雕版印刷术。教师出示两幅图片《雕版印刷的常用工具》和《雕版印刷的模版》。提示同学们想象一下利用这些工具如何能够印刷出精美的文字来?然后教师再展示《金刚经》,提醒学生注意这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根据教材内容,教师在此处提出“动脑筋”问题:“印章和石头书哪一个是雕版印刷的先驱呢?”在学生的讨论和发言的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予评价。为了提高学生对雕版印刷的认识和对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更深的理解,教师设置了一个动手实践的环节“小小篆刻家”。请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橡皮、小刀、红墨水和白纸,自己亲自动手做一枚小小的印章吧。为了体现2008年在北京召开的奥运会,教师选取了“中国印”作为学生篆刻的内容。这样既贴近了社会主体,又容易操作。(注意:教师应把“中国印”的反面图片展示出来,便于学生操作。)通过如上处理,学生既培养了自己动手的实践能力,又加深了对雕版印刷的认识,从而对我国古代灿烂的科技文化充满了敬重和自豪之情。3.唐代几位大诗人作品的理解与赏析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高度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唐朝在不到三百年的时间里,留存下来的诗歌就有将近五万首。唐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才华横溢的大诗人层出不穷。唐诗已经成为了一个专有名词,它不仅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对唐诗的学习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同时,诗歌属于文学范畴,如何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去理解、欣赏李白等人的诗作,也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教师在处理这一专题内容的时候,首先出示唐诗最具代表性的三位大诗人的画像。请学生阅读教材并回忆以往所掌握的有关这三位大诗人的知识。然后教师在学生的总结中提出问题:“你能否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各自的诗歌特点?”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并不断地加以引导,在幻灯片上分别展示三位大诗人的生活年代、代表作品、诗歌特点。等等。为了感受唐诗的魅力,教师可在此处设计一个“唐诗朗诵会”环节。学生可以以组为单位进行唐诗朗诵或背诵的比赛。加深学生对唐诗的认识,同时感受唐诗的深刻内涵。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资源:学生所在地家乡的一些桥的图片;杭州湾跨海大桥图片。提示:首先,教师在导入新课的时候可以先展示几幅家乡的桥的相关图片,以此激发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再出示日刚刚建成通车的世界上最长的桥──杭州湾跨海大桥,以此激发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师在此处阐述,杭州湾跨海大桥是中国现代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拥有众多项世界第一,然而,在一千四百年前,一座普通的桥,一座平凡的石拱桥,它所创造的世界之最,却让西方人等了整整七百多年,这是一座怎样神奇的桥呢?由此导入本课的学习。补充:导课方式不是唯一的,应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设计,这里提供导课方式仅供参考。1.教师可以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的几首唐诗,然后提问学生这些诗句的出处?并继续提出问题:“他们的作品有什么特点呢?”人们为什么称他们为“诗仙”“诗圣”“诗魔”呢?由此导入本课的学习。2.播放河北民歌《小放牛》,引发学生的课堂兴趣,然后提出问题:“赵州桥是1400多年前隋朝的建筑,而鲁班是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人物,那么赵州桥是鲁班所修建的吗?由此导入本课的学习。(二)讲授新课1.高超的建筑水平资源:“赵州桥”幻灯片;“赵州桥”视频资料片;唐长安城平面图;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教师出示赵州桥的图片,并配以相关的文字资料,提示学生掌握朝代、设计并建造者李春,以及领先欧洲七百年这一伟大成就。播放视频资料《赵州桥》,提示学生在观看资料的同时思考问题:“想一想,赵州桥在设计上有什么巧妙之处?”学生在看完资料片后开始根据手中所掌握的资料分组讨论。然后学生可以从设计理念、建造工艺,艺术价值等几个方面来表述赵州桥的巧妙之处,引导学生认识到赵州桥是一座高度的科学性和完美的艺术性相结合的精品,这样,赵州桥这一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就可以轻易化解。唐代的建筑艺术不仅仅体现在这石拱桥上,教师出示唐长安城平面图,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大唐王朝的都城,长安,此名源自于“长治久安”之意。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精心规划、气象宏伟的长安城成为各国效仿的典范。日本、印度、西亚的许多国家都希望能复制这个伟大的都市,均未能如愿,就像旁边的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一样,这种博大与恢弘,这种雍容和华贵,只有大唐盛世才会呈现。那么除了建筑外,隋唐文化还能给我们呈现怎样的神奇呢?2.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首先展示一套中国香港政府发行的纪念邮票,要求同学们仔细观察邮票内容,然后提出问题:“你知道这组纪念邮票的主题是什么吗?”同学们经过观察和讨论不难得出结论。这是一套纪念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纪念邮票。在这里教师应该说明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中的印刷术应包含两个部分,既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而这一课我们讲述的是唐代的雕版印刷术。教师出示两幅图片《雕版印刷的常用工具》和《雕版印刷的模版》。提示同学们想象一下利用这些工具如何能够印刷出精美的文字来?然后教师再展示《金刚经》,提醒学生注意这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根据教材内容,教师在此处提出“动脑筋”问题:“印章和石头书哪一个是雕版印刷的先驱呢?”在学生的讨论和发言的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予评价。为了提高学生对雕版印刷的认识和对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更深的理解,教师设置了一个动手实践的环节“小小篆刻家”。请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橡皮、小刀、红墨水和白纸,自己亲自动手做一枚小小的印章吧。为了体现2008年在北京召开的奥运会,教师选取了“中国印”作为学生篆刻的内容。这样既贴近了社会主体,又容易操作。(注意:教师应把“中国印”的反面图片展示出来,便于学生操作。)通过如上处理,学生及培养了自己动手的实践能力,又加深了对雕版印刷的认识,从而对我国古代灿烂的科技文化充满了敬重和自豪之情。3.光耀千古的诗坛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高度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唐朝在不到三百年的时间里,留存下来的诗歌就有将近五万首。唐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才华横溢的大诗人层出不穷。唐诗已经成为了一个专有名词,它不仅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在处理这一专题内容的时候,首先出示唐诗最具代表性的三位大诗人的画像。请学生阅读教材并回忆以往所掌握的有关这三位大诗人的知识。然后教师在学生的总结中提出问题:“你能否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各自的诗歌特点?”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并不断地加以引导在幻灯片上分别展示三位大诗人的生活年代、代表作品、诗歌特点。等等。为了感受唐诗的魅力,教师可在此处设计一个“唐诗朗诵会“环节。学生可以以组为单位进行唐诗朗诵或背诵的比赛。加深学生对唐诗的认识,同时感受诗词中的深刻内涵。4.本课总结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课所学,将本课知识体系整合为三个部分,建筑艺术、科技发明、文学艺术。(三)巩固练习见本课随堂练习。六、参考资料1.李春李春隋代造桥匠师。现今河北邢台临城人士。他是我国隋代著名的桥梁工匠,他建造了举世闻名的赵州桥,开创了我国桥梁建造的崭新局面,为我国桥梁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隋开皇十五年至大业初(595~605)建造赵州桥(安济桥)。唐中书令张嘉贞著《安济桥铭》中记有:“赵州蛟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但赵州桥存世1400多年,堪称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之一。2.赵州桥赵州桥是安济桥的俗称,它位于今河北省赵县城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大型石拱桥,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跨度最长的敝肩圆弧拱桥。大桥全长50.83米,宽9米,主孔净跨度为37.O2米。全桥全部用石块建成,共用石块1000多块,每块石重达1吨,桥上装有精美的石雕栏杆,雄伟壮丽、灵巧精美。它以首创的敝肩拱结构形式、精美的建筑艺术和施工技巧等杰出成就,在中外桥梁史上令人瞩目,充分代表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桥梁建造方面的丰富经验和高度智慧。赵州桥建于隋代,隋朝统一中国后,结束了长期以来南北分裂、兵戈相见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当时的赵县是南北交通必经之路,从这里北上可抵重镇涿郡(今河北涿州市),南下可达京都洛阳,交通十分繁忙。可是这一交通要道却被城外的河所阻断,影响了人们来往,每当洪水季节甚至不能通行,为此隋大业元年(公元6O5年)决定在蛟河上建设一座大型石桥以结束长期以来交通不便的状况。李春受命负责设计和大桥的施工。李春率领其他工匠一起来到这里,对蛟河及两岸地质等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同时认真总结了前人的建桥经验,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独具匠心的设计方案,按照设计方案精心细致施工,很快就出色地完成了建桥任务。李春他们在设计和施工中创下许多技术成就,把我国古代建筑技术提高到一个全新的水平。3.雕版印刷术在版料上雕刻图文径行印刷的技术。它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由印章、墨拓石碑到雕版,再到活字版的几个阶段。雕版印刷的版料,一般选用纹质细密坚实的木材,如枣木、梨木等。雕版印刷的方法是这样的:把木材锯成一块块木板,把要印的字写在薄纸上,反贴在木板上,再根据每个字的笔划,用刀一笔一笔雕刻成阳文,使每个字的笔划突出在板上。木板雕好以后,就可以印书了。印书的时候,先用一把刷子蘸了墨,在雕好的板上刷一下,接着,用自纸复在板上,另外拿一把干净的刷子在纸背上轻轻刷一下,把纸拿下来,一页书就印好了。一页一页印好以后,装订成册,一本书也就成功了。这种印刷方法,是在木板上雕好字再印的,所以大家称它为“雕版印刷”。雕版印刷术发明的年代尚未确知,学术界一般将其开始定于7世纪间。早期印刷活动主要在民间进行,多用于印刷佛像、经咒、发愿文以及历书等。唐初,玄奘曾用回锋纸印普贤像,施给僧尼信众。1966年在南朝鲜发现雕版陀罗尼经,刻印于704~751年之间,为目前所知最早的雕版印刷品。现收藏在英国伦敦博物馆的唐咸通九年(868)王d为二亲敬造普施的《金刚经》,是现存最早的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此件由七张纸粘成一卷,全长488厘米,每张纸高76.3厘米,阔30.5厘米,卷首刻印佛像,下面刻有全部经文。这卷印品雕刻精美,刀法纯熟,图文浑朴凝重,印刷的墨色也浓厚匀称,清晰鲜明,刊刻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9世纪时,雕版印刷的使用已相当普遍。五代时期,不仅民间盛行刻书,政府也大规模刻印儒家书籍。自后唐明宗长兴三年(932)起,到后周广顺三年(953),前后二十二年刻印了九经、《五经文字》、《九经字样》各二部,一百三十册。宋代雕版印刷更加发达,技术臻于完善,尤以浙江的杭州、福建的建阳、四川的成都刻印质量为高。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张徒信在成都雕刊全部《大藏经》,费二十二年,计一千零七十六部,五千零四十八卷,雕版达十三万块之多,是早期印刷史上最大的一部书。元、明、清三代从事刻书的不仅有各级官府,还有书院、书坊和私人。所刻书籍,遍及经、史、子、集四部。彩色套印于北宋初年就在四川流行有“交子”,即用朱墨两色套印的纸币。14世纪时元代中兴路(今湖北江陵),用朱墨两色刊印的《金刚经注》,是现存最早的套色印本。到16世纪末,套色印刷广泛流行。明代万历年间的闵齐、闵昭明、凌汝享、凌初、凌瀛初都是擅长套色印刷术的名家,清代套色印刷技术又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这种套色技术与版画技术相结合,便产生出光辉灿烂的套色版画。明末《十竹斋书画谱》和《十竹斋笺谱》都是古版画的艺术珍品。4.《金刚经》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发现了一卷印刷精美的《金刚经》,经卷最后题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字样。唐咸通九年,就是868年。这件由7个印张粘接而成、长约1丈6尺的《金刚经》卷子,图文风格凝重,印刷墨色清晰,雕刻刀法纯熟,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这本《金刚般》卷子也被英国图书馆称为世界上最早的书籍。此经原藏敦煌第17窟藏经洞中,1907年被英人斯坦因盗骗,曾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现藏大英图书馆。雕版印刷是最早在中国出现的印刷形式,可能在大约2000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雕版印刷的第一步是制作原稿。然后将原稿反转过来摊在平整的大木板上,固定好。然后各种技术水平的工匠在木板上雕刻绘上的、画上的或写上的原稿,大师级雕工负责精细部分的,到雕刻比较便宜的木头或比较不重要部分的比较没有才能的工匠。木板然后刷上墨,在印刷机中加压形成原稿的复制品。在一些方法中,雕版印刷优于铸造活字。例如像中文这样的语言有很大的字符集的情况下,雕版印刷在初期投入时会更便宜一些。这个工艺也具有更多的艺术绘画的自由,例如图画和图表的绘制。不过,印刷版不耐用,在印刷使用中很快就损坏了需要不断更换,这限制了大量印刷的可能性。5.李白简介李白(701~762年),生日701年2月8日,汉族,身高六尺六,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大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又称为“诗仙”。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成纪乡),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诞生于此。五岁时,其家迁入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悔,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后来李遴反叛肃宗,被消灭,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省境内),中途遇赦放还,往来于浔阳(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病死于安徽当涂县。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其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6.杜甫简介杜甫(公元712~770年),汉族,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现巩义市)。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杜甫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小李杜”为李商隐和杜牧)。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有《杜工部集》。“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它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官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在这些人生苦难的描述中,一方面,诗人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给于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王朝的平乱战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难,与王朝合作平定叛乱。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面貌的。平江小田村杜甫墓是唐代伟大爱国诗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的长眠之地公元768年(唐大历三年)冬,携妻儿乘船离川至岳阳。次年春舟居潭州(今长沙)。770年(唐大历五年)4月,湖南兵马使臧d举兵为乱。为避战火,杜甫半夜溯湘江往郴州投靠就舅父崔伟。船至耒阳方田驿,遇大水不能前行,半旬不得食物。耒阳县令闻之送予牛肉白酒。杜甫掉转船头返长沙居江阁。暮秋思归故里,孤舟入洞庭。因重疾复发,费资用尽,只得溯汨罗江往昌江县(今平江)投友求医。不幸病逝于县治寓所,葬于小田天井湖。其子宗武、孙嗣业留下守墓,杜氏自此繁衍,一脉相传。7.白居易简介白居易(772~846),晚唐著名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今河南巩义)县令,与当时的新郑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白湟十分喜爱,就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了。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履道理私第,葬香山,享年75岁。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因而人称诗佛,又自号乐居士。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七、视野拓展1.中国古代的桥梁艺术在人为桥梁之前,自然界由于地壳运动或其他自然现象的影响,形成了不少天然的桥梁形式。如浙江天台山横跨瀑布上的石梁桥,江西贵溪因自然侵蚀而成的石拱桥(仙人桥)以及小河边因自然倒下的树干而形成的“独木桥”,或两岸藤萝纠结在一起而构成的天生“悬索桥”等等。人类从这些天然桥中得到启示,便在生存过程中,不断仿效自然。开始时大概是利用一根木料在小河上,或氏族聚居群周围的壕沟上搭起一些独木桥(桥之所以始称“梁”,也许便是因这种横梁而过的原故),或在窄而浅的溪流中,用石块垫起一个接一个略出水面的石蹬,构成一种简陋的“跳墩子”石梁桥(后园林中多仿此原始桥式,称“汀步桥”、“踏步桥”)。这些“独木桥”“跳墩子桥”便是人类建筑的最原始的桥梁,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由低级演进为高级,才逐渐产生各种各样的跨空桥梁。我国的桥梁,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西周、春秋为主,包括此前的历史时代,这是古桥的创始时期。此时的桥梁除原始的独木桥和汀步桥外,主要有梁桥和浮桥两种形式。当时由于生产力水平落后,多数只能建在地势平坦,河身不宽、水流平缓的地段,桥梁也只能是写木梁式小桥,技术问题较易解决。而在水面较宽、水流较急的河道上,则多采用浮桥。第二阶段以秦、汉为主,包括战国和三国,是古代桥梁的创建发展时期。秦汉是我国建筑史上一个璀璨夺目的发展阶段,这时不仅发明了人造建筑材料的砖,而且还创造了以砖石结构体系为主题的拱券结构,从而为后来拱桥的出现创造了先决条件。战国时铁器的出现,也促进了建筑方面对石料的多方面利用,从而使桥梁在原木构梁桥的基础上,增添了石柱、石梁、石桥面等新构件。不仅如此,它的重大意义,还在于由此而使石拱桥应运而生。石拱桥的创建,在中国古代建桥史上无论是实用方面,还是经济、美观方面都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石梁石拱桥的大发展,不仅减少了维修费用、延长了桥的使用时间,还提高了结构理论和施工技术的科学水平。因此,秦汉建筑石料的使用和拱券技术的出现,实际上是桥梁建筑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故从一些文献和考古资料来看,约莫在东汉时,梁桥、浮桥、索桥和拱桥这四大基本桥型已全部形成。第三阶段是以唐宋为主的,包括两晋、南北朝和隋、五代时期,这是古代桥梁发展的鼎盛时期。隋唐国力较之秦汉更为强盛,唐宋两代又取得了较长时间的安定统一,工商业、运输交通业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等十分发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东晋以后,由于大量汉人贵族官宦南迁,经济中心自黄河流域移往长江流域,使东南水网地区的经济得到大发展,经济和技术的大发展,又反过来刺激桥梁的大发展。因此,这时创造出许多举世瞩目的桥梁,如隋代石匠李春首创的敞肩式石拱桥──赵州桥,北宋废卒发明的叠梁式木拱桥──虹桥,北宋创建的用筏形基础、植蛎固墩的泉州万安桥,南宋的石梁桥与开合式浮桥相结合的广东潮州的湘子桥等。这些桥在世界桥梁史上都享有盛誉,尤其是赵州桥,类似的桥在世界别的国家中,晚了七个世纪方才出现。纵观中国桥梁史,几乎所有的重大发明和成就,以及能争世界第一的桥梁,都是此时创建的。第四阶段为元、明、清三朝,这是桥梁发展的饱和期,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创造和技术突破。这时的主要成就是对一些古桥进行了修缮和改造,并留下了许多修建桥梁的施工说明文献,为后人提供了大量文字资料。此外,也建造完成了一些像明代江西南城的万年桥、贵州的盘江桥等艰巨工程。同时,在川滇地区兴建了不少索桥,索桥建造技术也有所提高。到清末,即1881年,随着我国第一条铁路的通车,迎来了我国桥梁史上的又一次技术大革命。2.唐代长安城唐长安城(隋称大兴城),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为宏伟壮观的都城。它是隋文帝君臣建立的中国古代最宏伟的都城,反映出大一统王朝的宏伟气魄。为体现统一天下、长治久安的愿望,城池在规划过程中包揽天时、地利与人和的思想观念。“法天象地”,帝王为尊,百僚拱侍。为容纳更多的人口以及迁徙江南被灭各国贵族以实京师的宏伟计划,将城池建设得超前迈古,面积达84平方千米,是汉长安城的2.4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比同时期的拜占庭王国都城大7倍,较公元800年所建的巴格达城大6.2倍,是当时世界人城之一。唐王朝的建立后,对唐长安城进行了多方的补葺与修整,使城市布局更趋合理化。龙首原上大明宫的建立,使李唐王朝统治者更加占有高亢而优越的地理位置。站在龙首原上,俯瞰全城,更显一代帝国一统天下的气度与风范。3.大明宫在唐代长安城禁苑中,位于城东北部的龙首原。此宫建于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原名永安宫,龙朔二年(公元662年),高宗命令扩建,第二年即迁入大明宫听政。乾宁三年(公元896年)此宫毁于兵火。大明宫周长7.6多公里。面积约3.2平方公里;为北京故宫的四倍。宫城共11个城门,其东、西、北三面都有夹城;南部有三道宫墙护卫,墙外的丹凤门大街宽达176米,是唐代最为宏伟的宫殿建筑群。经考古发掘在大明宫内有含元殿遗址、麟德殿遗址、三清殿遗址等大型遗址。主要有下列成就和特点:(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大明宫的规模很大,宫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全宫分为宫、省两部分,省(衙署)基本在宣政门一线之南,共北属于“禁中”,为帝王生活区域,其布局以太液池为中心而环列,依地形而灵活自由。宫城之北,为禁苑区。如不计太液池以北的内苑地带,遗址范围即相当于明清故宫紫禁城总面积的三倍多。大明宫中的麟德殿面积约故宫太和殿的三倍。(2)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全宫自南端丹凤门起,北达宫内太液池蓬莱山,为长达约1600余米的中轴线,轴线上排列全宫的主要建筑: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轴线两侧采取大体对称的布局。如不计入内苑部分,从丹凤门到紫宸殿也约1200米,这个长度略大于从北京故宫天安门到保和殿的距离。含元殿利用的突起的高地(龙首原)作为殿基,加上两侧双阁的陪衬和轴线上空间的变化,造成朝廷所需的威严气氛。(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如麟德殿,由前、中、后三座殿组成,面积约5000平方米,约为太和殿的三倍。采用了面阔11间,进深17间的柱网布置。殿东西两侧又有亭台楼阁衬托,造型相当丰富多样。主殿含元殿则用减去中间一列柱子的办法,加大空间,使跨度达到10米,可证唐初宫殿中木架结构已具有与故宫太和殿约略相同的梁架跨度。(4)门窗朴实无华,给人以庄重、大方的印象。(5)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唐代建筑风格的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而又开朗。现存的木建筑遗物反映了唐代建筑艺术加工和结构的统一,在建筑物上没有纯粹为了装饰而加上去的构件,也没有歪曲建筑材料性能使之屈从于装饰要求的现象。这固然是我国古典建筑的传统特点,但在唐代建筑上表现得更为彻底。含元殿踞龙首原高处,高出平地十余米,殿十一间,前有长达75米的龙尾道。殿阶局部用永定柱平坐,这种较古的方法,唐以后逐渐淘汰。整组建筑气魄雄伟,足可代表当时高度发展的文化技术。含元殿和麟德殿的开间尺寸,不过5米稍多,最大梁袱跨距,不过四椽,尺度不及后世,用料也相对较小。用较小的料而构成宏伟的宫殿,应该说技艺已相当纯熟。(6)大明宫遗址:为了有效保护大明宫遗址,西安市人民政府设立了大明宫遗址保管所,负责大明宫遗址保护和管理的日常事务、开展社会教育和文物宣传活动、参加田野考古发掘和随工清理、收藏出土的文物标本、组织实施文物保护维修工程、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大明宫含元殿遗址、麟德殿遗址已向公众开放参观,欢迎大家前来观赏唐代文物、遗址,领略唐文化之精华。大明宫的历史还有待我们发掘,让我们等待4.四大发明四大发明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我国之所以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之一。古代,我国的科学技术在许多方面居于世界的前列。5世纪后的千余年里,欧洲处在封建社会之中。在这个漫长的时期里,我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在向前发展,而欧洲的科学技术却停滞不前。只是到了十五、六世纪,由于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资本主义制度的逐步形成,欧洲的近代自然科学才得以诞生。我国的四大发明在欧洲近代文明产生之前陆续传入西方,成为“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为资产阶级走上政治舞台提供了物质基础:印刷术的出现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便利了文化的传播;火药和火器的采用摧毁了封建城堡,帮助了资产阶级去封建贵族;指南针传到欧洲航海家的手里,使他们有可能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为资产阶级奠定了世界贸易和工场手工业发展的基础。总之,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在人类科学文化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这些伟大的发明曾经影响并造福于全世界,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前进。早在西汉时,我国劳动人民就已造纸。东汉时,蔡伦改进了造纸,使纸很快被应用推广。从6世纪开始,造纸术逐渐传往朝鲜、日本,以后又经阿拉伯、埃及、西班牙传到欧洲的希腊、意大利等地。1150年,西班牙开始造纸,建立了欧洲第一家造纸厂。此后,法国(1189)、意大利(1276)、德国(1391)、英国(1494)、荷兰(1586)、美国(1690)都先后建厂造纸。到16世纪,纸张已流行欧洲。中世纪的欧洲,据说抄一本《圣经》要用300多张羊皮,文化信息的传播因材料的限制,范围极其狭小,纸的发明为当时欧洲蓬勃发展的教育、政治、商业等方面的活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我国隋唐时期,就已掌握雕版印刷术。唐代留下的《金刚经》是目前世界上最早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868年印)。11世纪中期的宋代,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使印刷术得到普遍推广。我国的雕版印刷大约在公元8世纪传到日本,12世纪左右传到埃及,13世纪左右欧洲的旅行家接触到中国的印刷术,14至15世纪欧洲开始流行印刷术。欧洲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德国南部的《圣克利斯托菲尔》画像(1423年印),晚于我国约600年。1450年前后,德国人受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影响,创制了欧洲拚音文字的活字,用来印刷书籍,比毕升晚了400年。印刷术传到欧洲后,改变了原来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接受较高教育的状况,为欧洲的科学从中世纪漫长黑夜之后突飞猛进发展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物质条件。我国在唐朝时期就已发明了火药,并最早用于军事。10世纪初的唐未,出现了火炮、火箭,宋时火器普遍用于战争。蒙古人从与宋、金作战中学会了制造火药、火器的方法,阿拉伯人从与蒙古人作战中学会了制造火器。欧洲人大约于13世纪后期,又从阿拉伯人的书籍中获得了火药知识,到14世纪前期,又从对回教国家战争中学到了制造火药、使用火器的方法。火器在欧洲城市市民反对封建斗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恩格斯指出:“火器一开始就是城市和以城市为依靠的新兴君主政体反对封建贵族的武器。以前一直攻不破的贵族城堡的石墙抵不住市民的大炮;市民的枪弹射穿了骑士的盔甲,贵族的统治跟身披铠甲的贵族骑兵队同归于尽了。”早在战国时代,我国人民就制成了最初的指南针──司南。宋代时,指南针用于航海。阿拉伯人从与中国商船交往中学会了使用指南针来导航,约在12世纪,传播到了欧洲。指南针在航海上应用,导致了以后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这大大加速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5.唐代诗歌文化唐代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诗体完备,流派各异,名家辈出,成就卓著。“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和稍后的陈子昂,上承汉魏风骨,力扫齐梁宫体颓靡诗风,发出清新健康的歌唱,为唐诗的发展铺平了道路。盛唐时期首先出现两大诗歌流派:一是以王维、孟浩然等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多摩山范水,抒写闲情逸致,风格清新自然;二是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为代表的边塞诗派,多写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或慷慨悲壮,或雄奇瑰丽。接着李白、杜甫横空出世,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雄视古今的“双子星座”。“诗仙”李白继承和发扬中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歌颂祖国大好河山,表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感情奔放炽烈,风格豪放飘逸。“诗圣”杜甫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现实主义精神,其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代风貌,被誉为“诗史”,感情内在深沉,风格沉郁顿挫。李、杜分别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成就而成为泽被百代、彪炳千秋的伟大诗人。安史之乱后,进人中唐时期,经过短期的过渡,唐诗呈现第二次繁荣。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倡导了一场新乐府运动。他们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创作了《新乐府》、《秦中吟》等针砭时弊的讽喻诗。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是古代长篇歌行名篇,扣人心弦,传诵至今。与元白诗派追求平易通俗不同,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韩孟诗派崇尚险怪,以散文手法作诗。此外各具艺术个性的诗人还有刘禹锡、柳宗元等。中晚唐之交出现的“诗鬼”李贺,其诗冷艳深幽,恢奇诡谲,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晚唐之世,诗风趋于卑弱,感伤色彩较浓,惟杜牧、李商隐成就最高,有“小李杜”之誉。杜牧擅七绝,咏史怀古、抒情写景,无不清新俊逸,风姿绝代。李商隐工七律,风格深情绵邈,绮丽婉曲,尤其是“无题”诗,更是意蕴隽永,兴寄深微,沉博绝丽,独擅胜场。?
------分隔线----------------------------
本册资源导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汉唐书法的特点及成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