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尔克这片自由体诗歌报如何理解第三节诗中在心中化为乌有 荡然无存这句话

语文版外国诗歌单元阅读建议
感悟意境,领会意象
——语文版外国诗歌单元阅读建议
阅读外国诗歌,除了解一些作家生平和创作背景外,重点应放在感悟意境、领会意象方面。因为外国诗歌与我国的诗歌原本存在较大的语言差异,再加上翻译者措辞习惯的不同,所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文本,并不像我国诗人所经过“推敲”一类的炼字方法的锤炼,字字句句意蕴精深。
具体说来,阅读外国诗歌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挖掘意境悟主旨。
所谓意境,就是意中之境,就是作者通过所创造的典型环境或者叫特定环境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如歌德的《迷娘曲》,是作者自传体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中的人物迷娘唱的一首插曲。有关资料说,迷娘生于意大利,很小时被诱拐到德国,成为马戏团走钢丝的演员,生活颠沛流离,后来被麦斯特赎买,过上了好日子,也强烈地爱上了麦斯特。一个人在异国他乡有了美好的生活,往往就格外思念故乡,思念亲人。《迷娘曲》所歌咏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对故乡的怀念。读者抓住这个意境加以挖掘,就可以使自己的思想意识融入到作品的意境中,构成与作者的情感交流,充分地领悟其创作意图,享受到美感。其他如华兹华斯“漫游”路途中看到一大片水仙,莱蒙托夫的“孤帆”在汹涌的波涛中颠簸,波德莱尔的“信天翁”落到了“甲板上”,以及“巴黎植物园”铁栏中的“豹”,玛丽·奥利弗所看见的“掠过丛林”的“蛇”,都形成寄寓了作者独到而深刻思想的意境。深入挖掘这些意境,就能把握作品主旨,为充分地理解作品创设了先决条件。
二、抓住意象明意图。
本册课本外国诗歌单元的6首诗,都是世界名作,单就用汉语翻译的就有很多种。不同译者的译作都带上了他们遣词造句的风格,但原作的意象基本上不会改变走样。如《迷娘曲》唱出了迷娘故乡的柠檬花儿、香橙、悄然无语的桃金娘、高耸的月桂以及高山云径、岩洞悬崖等意象,使读者也油然而生向往迷娘故乡的思想情感。尤其是读到诗中写到的象征着爱神维纳斯的神树桃金娘以及阿波罗的神树月桂,就很好理解迷娘将救她出苦海的麦斯特视为恩人、恋人、父亲的挚爱而又缠绵之情。另如“桂冠诗人”华兹华斯所描写的那一大片欢快起舞的水仙,表达出诗人对死板无聊的现实的反感与对超凡脱俗的理想生活的向往。又如莱蒙托夫在《帆》中孤独的帆劈波斩浪,象征了诗人倔强高傲、不图安逸、不甘平庸、奋勇进取的人格,表达了对俄罗斯沙皇专制下黑暗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如果说“帆”的意象是对贵族纨袴子弟空虚懒散生活的厌恶,渴望在生活的暴风雨中经受考验,那么“信天翁”的意象,则表达了19世纪法国社会对人们活力与生机的残害。“折戟沉沙铁未销”,在病态社会中,原本像海燕一样自由飞翔的信天翁也跌落到甲板上,被人玩弄与嘲笑!而在“巴黎植物园”中的豹的意象,形象地表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脱离群众的知识分子的内心彷徨,他们囿于自己的小天地,苦无出路,正像铁笼中的豹一样。
值得一提的是,本单元最后一首《蛇》所创造的清新、活泼、自由的意象,与上述几首动物诗的意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在这里,蛇的形象不再是阴险的,而是充满阳气,它们呼朋引伴地出现,游动时像竞赛,像舞蹈,像爱情,这样的灵动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生命、自由、活力、爱与美的赞美、向往与追求。
4 外国诗二首(一)
迷娘曲①
歌德(1749—1832),德国诗人、剧作家、思想家。代表作有诗剧《浮士德》等。所作抒情诗语言优美、内涵深广,是德国诗歌的瑰宝。其作品对德国和世界文学有很大影响。
你可知道那地方,柠檬花儿盛开,
香橙在绿阴深处闪着金光,
从蓝天吹来和煦的微风,
桃金娘悄然无语,月桂高耸,
你可知道那地方?
走呵!走呵!
亲爱的人,我愿和你同去。
你可知道那所房子,屋顶下排列着圆柱,
厅堂辉煌,房间宽敞明亮,
大理石像凝视着我:
可怜的姑娘,你有什么忧伤?
你可知道那地方?
走呵!走呵!
我的保护人,我愿随你前往。
你可知道那地方,那高山?那云径?
骡子在浓雾中觅路前行,
岩洞里出没着早先的古龙,
悬崖欲坠,瀑布飞泻,
你可知道那地方?
走呵!走呵!
动身吧,父亲!我愿和你前往!
①选自《世界抒情短诗选》(春风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陆苇译。有改动。
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①
华兹华斯(1770—1850),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主张以自然清新的诗风、日常质朴的语言开掘人的内心世界。与柯勒律治合著有《抒情歌谣集》。
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
高高地飞越峡谷和山峦;
忽然间我望见金黄的水仙——
密密麻麻,连成一大片;
在湖边,在树阴下,
在阵阵微风中起舞翩翩。
辉映着,闪烁着,连绵不断
就像银河里的星星,
这些水仙沿湖湾的边缘
伸向望不到尽头的远方;
仅仅是一瞥,就望见了千万朵,
在欢快的舞姿里频频点头。
波浪在旁边喧腾,但水仙
远远胜过波浪四溅的欢乐。
有如此欢快的事物作伴,
诗人怎能不感到欣喜;
我看了又看,却并未领悟
这景象给我带来了怎样的财富。
经常地,当我心神恍惚
或是躺在床上陷入沉思,
水仙就会映现在我的内心——
给寂寞中的我带来安慰;
于是我的灵魂满怀欢愉,
伴随着水仙翩然起舞。
①选自《英国浪漫主义诗选》(南海出版社2001年版),张莉译。
【理解·鉴赏】
《迷娘曲》各节的开头和结尾使用的句式基本相同,这种复沓的表现手法在表达上的作用是什么?
传统上,抒情诗一般很少使用对话。但在《迷娘曲》中,对话却成为最基本的场景。这种对话场景对表达思念故乡、向往美好事物的主题有什么益处?假如这首诗中,迷娘始终以独白的方式说她如何思念故乡,她的故乡如何美丽,其表达效果与使用对话形式会有什么差别?
“独自漫游”,是关于人的成长的一个古老的命题。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学子成长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要游学四方。西方的浪漫主义文化赋予它以新的含义,即对人生理想的独立不羁的追寻。诗人用“独自”来修饰“漫游”,你觉得其中的深意何在?
在《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中,诗人为什么说他最初看见水仙时,“并未领悟/这景象给我带来了怎样的财富”?多年过去,当诗人感到寂寞的时候,水仙给诗人带来的又是什么呢?
对比的手法在呈现《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的主题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一开始,诗人展示的画面仿佛表明他要到远离大地的天界去寻找人生的真谛,彻底摆脱人间的烦恼和世俗的羁绊。但“忽然间”,灿烂夺目的水仙引起了他的关注。金黄的水仙所隐喻的成熟、欢欣、美好,似乎更能触动诗人的内心世界。说一说诗人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诗人在内心深处发生了哪些转变。
【拓展·应用】
华兹华斯把自然奉为人生的导师,认为人类的灵魂可以从自然中获得最大的欢愉和慰藉(“伴随着水仙翩然起舞”)。他主张向自然寻求理想的人格,用自然美陶冶人类的灵魂。《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又名《黄水仙》,可谓很好地体现了诗人的这一主张。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你觉得你和自然的关系是怎样的?尝试用你喜爱的自然物象写一首诗。
世界是那样广阔丰富,生活是那样丰富多彩,你不会缺乏做诗的动因。但是写出来的必须全是应景即兴的诗,也就是说,现实生活必须既提供诗的机缘,又提供诗的材料。一个特殊具体的情境通过诗人的处理,就变成带有普遍性和诗意的东西。我的全部诗都是应景即兴的诗,来自现实生活,从现实生活中获得坚实的基础。我一向瞧不起空中楼阁的诗。
不要说现实生活没有诗意。诗人的本领,正在于他有足够的智慧,能从惯见的平凡事物中见出引人入胜的一个侧面。必须由现实生活提供做诗的动机,这就是要表现的要点,也就是诗的真正核心;但是据此来熔成一个优美的、生气灌注的整体,这却是诗人的事了。
(摘自《歌德谈话录·对青年诗人的忠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1802年4月的一天,华兹华斯访友归来,在乌尔华特湖畔散步,微风吹皱了湖面。他先是发现了几株水仙,越往前走,水仙越多,连成了一大片,“仅仅是一瞥,就望见了千万朵,/在欢快的舞姿里频频点头”。诗人面对美景,如痴如醉。但他当时并没有写诗,直到两年后才写下了《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这首名诗。华兹华斯说:“诗歌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并在平静中追忆。”这首诗就是“平静追忆”的结晶,仿佛藏了多年的醇酒。
&外国诗二首(二)
帆①&&&&&&&&&&&&&&
莱蒙托夫(1814—1841),俄国诗人。因反抗沙皇专制统治屡遭流放,在决斗中身亡。著有《浮云》《祖国》等四百多首抒情诗、《恶魔》等二十余部长诗。
那大海上淡蓝色的云雾里
有一片孤帆儿在闪耀着白光!……
它寻求什么、在遥远的异地?
它抛下什么、在可爱的故乡?……
波涛在汹涌——海风在呼啸,
桅杆在弓起了腰轧轧地作响……
唉!它不是在寻求什么幸福,
也不是逃避幸福而奔向他方!
下面是比蓝天还清澄的碧波,
上面是金黄色的灿烂的阳光……
而它,不安的,在祈求风暴,
仿佛是在风暴中才有着安详!
①选自《莱蒙托夫诗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余振译。
天翁①&&& 波德莱尔
波德莱尔(1821—1867),法国诗人。其诗作歌咏死亡,描写病态心理,充满悲观厌世情绪,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代表作有《恶之花》《巴黎的忧郁》等。
水手们常常是为了开心取乐,
捉住信天翁,这些海上的飞禽,
它们懒懒地追寻陪伴着旅客,
而船是在苦涩的深渊上滑进。
一当水手们将其放在甲板上,
这些青天之王,既笨拙又羞惭,
就可怜地垂下了雪白的翅膀,
仿佛两只桨拖在它们的身边。
这有翼的旅行者多么地靡委!
往日何其健美,而今丑陋可笑!
有的水手用烟斗戏弄它的嘴,
有的又跛着脚学这残废的鸟!
诗人啊就好像这位云中之君,
出没于暴风雨,敢把弓手笑看;
一旦落地,就被嘘声围得紧紧,
长羽大翼,反而使它步履艰难。
①选自《恶之花》(漓江出版社1992年版),郭宏安译。
!【 理解·鉴赏】
一 任何时代,大海都是诗人钟爱的自然物象。在《帆》这首诗中,“大海”和“风暴”象征着什么?《帆》的主题是什么?
二 《信天翁》的第三节写出了这首诗的关键场景。它的寓意是什么?诗人以“信天翁”来自比表明了什么?
三 波德莱尔写信天翁,没有直接从正面写,而是从水手们写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四 在《信天翁》中,诗人对对比手法的运用十分讲究,如天空与甲板(它是陆地意象的一个变体)的对比等。你还能找出其他的对比吗?你认为这些对比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 拓展·应用】
五 高尔基认为莱蒙托夫的诗传达出了新的时代的声音,“一种在普希金的诗里几乎听不到的调子”,那就是对“事业的热望,积极参与生活的热望”。在读过《帆》之后,你觉得生活的态度对生活本身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有不同的看法可以争论。
莱蒙托夫是鲁迅非常喜爱的一位诗人。鲁迅在其《摩罗诗力说》中,称赞莱蒙托夫这样的诗人是“立意在反抗”“争天拒俗,而精神复深感后世人心,绵延至于无已”。
波德莱尔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特别是对中国现代诗歌。早在20
世纪20年代,周作人就认识到波德莱尔“外表上的颓废实在只是猛烈的求生意志之表现,与东方式泥醉的消遣生活绝不相同”。鲁迅的代表作《野草》就深受波德莱尔的散文诗的影响。李金发、徐志摩、戴望舒、卞之琳等著名诗人也十分推崇波德莱尔的诗歌。波德莱尔的诗歌十分重视想象,他自己也说:想象是诗歌创作的皇后。在《信天翁》这首诗中,对信天翁与水手的关系的揭示,特别是在将其展示为一幕戏剧场景时,诗人的想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6  外国诗二首(三)
———在巴黎植物园
■里尔克(1875—1926),奥地利象征主义诗人。其诗作注重语言形象、音乐节奏,比喻奇特,想象突兀,对20世纪西方现代诗歌有很大影响。
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
缠得这般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
它好像只有千条的铁栏杆,
千条的铁栏后便没有宇宙。
强韧的脚步迈着柔软的步容,
步容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
仿佛力之舞围绕着一个中心,
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
只有时眼帘无声地撩起。———
于是有一幅图像浸入,
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
在心中化为乌有。
①选自《20世纪桂冠诗丛·里尔克诗选》(中国文学出版社1996 年版),冯至译。
玛丽·奥利弗
■玛丽·奥利弗,1935年生。美国诗人。注重从日常经验出发,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自然来反观人类的生活。其诗作观察细致,意象清新,语言简朴,节奏鲜明。代表作有《夜行》等。
有一次我看见两条蛇,
北方的种类,
疾速掠过丛林,
它们的身子
像两根黑皮鞭,
举起来向前抽打;
在这完美的音乐会上,
它们高昂着头
用滑溜溜的肚皮
向前游动:
穿过藤蔓和枝干,
翻过石头,
穿过花的田野。
它们在旅行,
像一次竞赛,
像一种舞蹈,
像一场爱情。
知更鸟嚷着:下雨
① ①选自《扬子江》2001
年第5期,杨子译。
二【 理解·鉴赏】
一 写关进铁栏里的豹子,似乎有很多角度可以切入,诗人为什么要选择从豹子的眼神来入手?这样写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
二 《豹》的第三节,诗人再次写到豹的眼睛。和第一节相比,你觉得豹子的眼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三 蛇的意象在西方的文学传统中有邪恶、阴险、恶毒、死亡的含义。在《圣经》中,蛇诱导人类犯下了偷吃智慧果的罪孽。在《蛇》这首诗中,诗人赋予了“蛇”怎样的新意?诗人对“蛇”的态度是怎样的?
四 在《蛇》这首诗中,“两条蛇”在北方的荒野中自由自在地生活着,它们的身体充满活力(“像两根黑皮鞭,/举起来向前抽打”),它们在“花的田野”里,享受着生命的欢乐。你觉得诗中还有哪些意象、哪些描述被诗人赋予了欢乐的含义?
【 拓展·应用】
五 里尔克对豹子的内心世界的描绘,细致入微而又富于感染力,就好像诗人自己是一头被囚禁的豹子似的。这就是人们经常说的“感同身受”。在日常生活中,你观察事物时是
否有过这种体会?请与同学交流。
六 传统的哲理诗,在表现方式上,大都是诗人站出来直接阐发自己的观念。而在《诞生》一诗中,诗人采用了间接的方式来表达他对生命本身所包含的活力、新奇、健美的赞美。他设置了一个生动的画面,来包容他的意念。请你尝试写一首短诗,用一个生动的场景来表达你的思想。
(1)要有形象,不要空发议论。
(2)意象和意境尽量争取出新。
(3)还可以借鉴古代哲理诗(如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等)的写法。
1902年,里尔克旅居巴黎,结识大雕塑家罗丹。1905—1906
年他给罗丹当了8个月私人秘书,从这位大师细致观察自然的雕塑风格中得到启发:艺术需要观察。从此,他由内心世界完全转向自然和真实,从抒写主观的“我”转向对客观事物的仔细观察,描绘日常经历成为诗作的主题,在语言上又曲折隐晦地把抽象概念和具体形象相结合。他的诗从流动的、富有音乐性的格调变成雕塑性的、象征性的。诗篇所描写的物的核心则是人的生存的象征,咏物寄情,咏物托志。写于1903年的《豹》比较突出地体现了里尔克这个时期观察诗的特点。诗人与其说是在描写关在铁笼里的豹子的客观形象,不如说是在表现他所体会的豹子的客观形象,更不如说是在表现他所体会的豹子的心情。里尔克不过是把豹子拟人化,使!其在踱来踱去的厌倦中认为“千条的铁栏后便没有宇宙”,在有力无处使的苦恼中认识到“力之舞”的“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他借豹子的处境来表现自己人生的复杂感受,反映了知识分子在世纪转折时期的一种迷惘彷徨苦闷的心情。
(摘自韩瑞祥、马文韬《20世纪奥地利、瑞士德语文学史》,青岛出版社1998 年版)
《意象派诗选》序言(节选)
[美]艾兹拉·庞德①
不要用多余的词,不要用不能揭示什么东西的形容词。
不要用像“充满和平的暗淡土地”这样的表达方法。它钝化意象。它将抽象与具体混在一起了。它来自作家的缺乏认识——自然的物体是自足的象征。
不要沾抽象的边。不要在平庸的诗中重讲在优秀的散文中已讲过的事。不要以为你试着
把你的作品切成了行,避开了优秀散文艺术的极难的难处,就能骗得过任何一个聪明人。
专家今天厌了的一切,大众明天也会厌的。
不要以为诗的艺术比音乐的艺术要简单一些。或者当你在诗的艺术上所作出的努力还不
如一个一般的钢琴教师在音乐的艺术上作出的努力时,就不要以为你能讨专家的欢心。
尽可能多地受伟大的艺术家们的影响;但要正派,要么直截了当地承认你所欠人家的好
处,要么尽力把它隐藏起来。
不要让“影响”仅仅意味着你生吞活剥了某一两个你碰巧赞美的诗人的某些修饰性词汇。一个土耳其战地记者最近被人逮住时,正在他的报道中挖空心思地写“鸽羽一样灰暗的”山岭,或是“珍珠一样惨白的”,我记不清了。
不要用装饰或好的装饰。
(选自《域外诗丛·意象派诗选》,裘小龙译,漓江出版社1986 年版)
① ①
[艾兹拉·庞德(1885—1972)]通常译作埃兹拉·庞德。美国诗人、文艺评论家。倡导意象派诗歌,对西方现代派诗人的思想与创作有一定影响。
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节选)
一个人不欢喜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一首诗看。诗比别类文字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戏剧、散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大半在小说和戏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所以他们看小说和戏剧,不问它们的艺术技巧,只求它们里面有有趣的故事。他们最爱读的小说不是描写内心生活或是社会真相的作品,而纯粹是福尔摩斯侦探案之类的东西。爱好故事本来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如果要真能欣赏文学,我们一定要超过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要超过对于福尔摩斯侦探案的爱好,去看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说,比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或者崔颢的《长干行》: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里面都有故事,但是这两段故事多么简单平凡!两首诗之所以为诗,主要不在这两个故事,而在故事后面的情趣,以及抓住这种简朴而隽永的情趣,用一种恰如其分的简朴而隽永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艺术本领。这两段故事你和我都会说,这两首诗却非你和我所做得出,虽然从表面看起来,它们是那么容易。读诗就要从此种看来虽似容易而实在不容易做出的地方下工夫,就要学会了解此种地方的佳妙。对于这种佳妙的了解和爱好就是所谓“趣味”。
真正的文学教育不在读过多少书和知道一些文学上的理论和史实,而在培养出纯正的趣味。这件事实在不很容易。培养趣味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非我所有的变为我所有的。记得我第一次读外国诗,所读的是《古舟子咏》,简直不明白那位老船夫因射杀海鸟而受天谴的故事有什么好处,现在回想起来这种蒙昧真是可笑,但是在当时我实在不觉得这诗有趣味。后来明白作者在意象音调和奇思幻想上所做的工夫,才觉得这真是一首可爱的杰作。这一点觉悟对于我便是一层进益,而我对于这首诗所觉到的趣味也就是我所征服的新领土。
对于某一种诗,从不能欣赏到能欣赏,是一种新收获;从偏嗜到和他种诗参观互较而新加以公平的估价,是对于已征服的领土筑了一层更坚固的壁垒。学文学的人们的最坏的脾气是坐井观天,依傍一家门户,对于口味不合的作品一概藐视。这种人不但是近视,在趣味方面不能有进展,就连他们自己所偏嗜的也很难真正地了解欣赏,因为他们缺乏比较资料和真确观照所应有的透视距离。文艺上的纯正的趣味必定是广博的趣味;不能同时欣赏许多派别诗的佳妙,就不能充分地真确地欣赏任何一派诗的佳妙。诗人和艺术家的眼睛是点铁成金的眼睛。生命生生不息,他们的发现也生生不息。读诗的功用不仅在消愁解闷,不仅是替有闲阶级添一件奢侈品;它在使人到处都可以觉到人生世相新鲜有趣,到处可以吸收维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到人生是干枯的。
(选自《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年版)
40表达与交流
口语交际:辩论
辩论是论证彼此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最后得到正确认识或共同意见的一种交
际活动。辩论的基本要领是:有理有据地申明自己的见解,找出对方的谬误或疏漏,进行辩
【活动内容】
在班里举办一次辩论会。
1由同学们提出辩论题目,最后采纳多数同学感兴趣的题目。
2全班分为两大组,轮流推举出代表发言,每次每组一人。
3每个同学要根据自己发言之前对方发言者的意见来组织自己的发言。
【活动提示】
一、事先查阅图书、报刊、网站
1 搜集支持自己观点的论点和事例。
2 搜集否定对方观点的论点和事例。
二、辩论时先用一两句话简明扼要地介绍自己的观点
可以举一两个典型的例子来支持自己的见解。
三、从对方论点入手进行辩驳
1敏锐捕捉对方论点中的错误或不完备的地方。
例如,对方说:“所谓‘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这一说法是不完备的,可向对方指出,应当说成“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
2肯定其正确的部分,否定其不正确的部分,将对方的立场引导到自己一方。例如,对方针对交通违章提出的处罚措施过重,可以说:“你的出发点是好的,对这类行为应当给以惩处,否则会养痈遗患。你提的处罚措施有道理,但其中有的地方似乎有些过重,这样不但受处罚者不服,也会引起别人不满,达不到教育本人和他人的目的。我们认为应修改为……”
四、从对方的论据入手进行辩驳
1 揭露对方论据的讹误。
例如,指出对方论据与事实不符、无代表性(只是个别现象)、统计数字有误等,或者论据在逻辑上不能支持论点。
2针锋相对地提出对抗性的论据。例如对方举出佐证说某历史文化名人故里在A 地,你可以针锋相对地罗列依据证明其/故里在B 地。
五、从对方的论证入手进行辩驳
可以剖析对方论证中的逻辑错误,也可以从对方的论证中推导出有利于己方论点的结论,从而将对方的论证转化为对己方论点的论证。例如,在“知难行易”跟“知易行难”两个对立观点的辩论中,有这么一个回合:赞成“知易行难”的一方:“我们要请教对方辩友,任何一个中国人或者说任何一个种族的人都知道杀人者必判死刑,或者说都知道杀人是不对的。‘知’是如此容易。那么,为什么还要有那么多人无法克制内心的欲望去杀人呢?所以说‘知易行难’啊!”赞成“知难行易”的一方:“对啊!但是你们想了没有,那些人正是因为将上刑场、死到临头,才终于醒悟,认识到法律的威力、法律的尊严,才追悔莫及。由此可见,说到底,还是‘知难’哪,对方辩友!”“知难”一方听了“行难”一方的论证后,“将计就计”,将事理向前推进一步,从而引入到对“知难”的论证。也就是说,在辩驳中,深入、细致地剖析对方的论证,合理演绎,能使之转化为对己方论点的论证。
六、在辩论中,注意只针对论点进行辩驳,不要攻击个人。
【活动评价】
评价项目、标准及评价方式可自行决定。建议抓住以下几点:
1表扬在某方面做得较好(例如观点阐释明确、反应敏捷、反驳方法得当、话语流畅
等)的同学。
2对辩论中反驳巧妙的同学,要着重表扬,并扼要分析其反驳方法。
3 鼓励辩论中观点有独到之处的同学。
【延伸活动】
一、请表现突出的几位同学谈体会。
二、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讲评。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推荐阅读十:里尔克诗歌赏读
推荐阅读十:里尔克诗歌赏读
里尔克,奥地利著名诗人,著有诗集《生活与诗歌》(1894)、《祭神》(1896)、《梦幻》(1897)、《耶稣降临节》
(1898)、《图象集》(1902)、《祈祷书》(1905)、《新诗集》(1907)、《新诗续集》(1908)、《杜伊诺哀歌》(1923)和《献给奥尔甫斯的十四行诗》(1923)。
沉重的时刻
此刻有谁在世上的某处哭,
无缘无故地在世上哭,
此刻有谁在夜里的某处笑,
无缘无故地在夜里笑,
此刻有谁在世上的某处走,
无缘无故地在世上走,
此刻有谁在世上的某处死
无缘无故地在世上死,
望着我。&&&&&&&&&&&&
(冯至译)
附:德文 英文版
Ernste Stunde
Wer jetzt weint irgendwo in der Welt,
ohne Grund weint in der Welt,
weint &ber mich.
Wer jetzt lacht irgendwo in der Nacht,
ohne Grund lacht in der Nacht,
lacht mich aus.
Wer jetzt geht irgendwo in der Welt,
ohne Grund geht in de Welt,
geht zu mir.
Wer jetzt stirbt irgendwo in der Welt,
ohne Grund stirbt in der Welt:
sieht mich an.
Solemn Hour
Whoever cries now somewhere in the world,
without reason cries in the world,
cries about me.
Whoever laughs now somewhere in the night,
without reason laughs in the night,
laughs at me.
Whoever goes now somewhere in the world,
without reason goes in the world,
comes to me.
Whoever dies now somewhere in the world,
without reason dies in the world:
looks at me.
1926年,现代优秀的诗人、翻译家冯至把里尔克的诗作带给中国,也就在这一年圣诞节过后的第四天,里尔克死于他钟爱一生的玫瑰(诗人因玫瑰刺破手指、感染而死)。第一次阅读里尔克令冯至激动不已:“那时是一种意外的、奇异的获得。色彩的绚烂、音调的铿锵,从头到尾被一种幽郁而神秘的情调支配着。”(见冯至《里尔克——为10周年祭日作》)
无疑,较其他人来说,诗人们更敏锐于语言,并通过语言抵达生存的秘密中心。沉重的时刻,里尔克在执意地“质问”着什么?独特的个体生命存在体验,他会、他能得到什么样的答案?里尔克的大部分诗歌中都贯穿着一种耀眼的精神性,里尔克的诗歌也为人们留下了难谴的孤独、神秘、哀伤。
里尔克,后期象征主义诗歌流派的代表,与瓦雷里、叶芝、艾略特等诗人齐名。象征主义诗歌的特点是反对肤浅的抒情和直露的说教,主张情与理的统一,通过象征暗示、意象抑郁、自由联想和语言音乐性去表现理性世界的美和无限性,曲折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复杂微妙的情绪、感受。《荒原》、《海滨墓园》以及本诗最能代表象征主义诗歌的上述特点,也是世界诗歌花园中闪亮的几朵奇葩。  里尔克的诗又显得另类,不以正面的情感、意境取胜,却渗透着极强的节奏感和理性的光彩。他的语言不象“诗的语言”,不象别的诗人将语言的美感无止境的张扬,却始终停留在冰冷苦涩的层面上,有如思想家的独语。读他的诗,读者会体会到巨大的压力和无法言说的痛苦,有如一枚枚针扎着视神经。但他的诗又充满了力量和人性的光辉,每一首诗都启迪着人们去思考,思考这个世界的荒诞、麻木和冷漠,使人们领会到一种智慧,渴望飞升到另外一个境界、温暖而和谐。就这样,他的诗成为了“温柔的冰冷”的最好代表。记得一个当代诗人(欧阳江河?西川?)的诗中有这样的句子:“灌溉精神伤口,乃有鲜花开放”,用来评价里尔克的诗再合适不过。  
《沉重的时刻》藏着一个哲理,世上所有的人都千丝万缕地联系着。这么一个本无所谓褒贬的客观存在,作者却感受到了沉重的压力。诗中除了标题之外,再无直接表现主观情感的句词,然而每个读者都感受到作者的切肤之痛。压力何来?痛苦何来?  
一、无奈。全诗采用了非同寻常的回环手法:四节诗,每节的字数安排、内在语法关系、甚至语速节奏都和另外三节完全一致。诗中几个关键词“此刻”、“谁”、“在世上”、“无缘无故”反复出现在相同的位置上。写诗的朋友都知道,出奇制胜、语出惊人、思维的层进跳跃才是诗歌语法的生命所在,如此大面积、一成不变的重复,实为大忌。难道作者真的无视这一点吗?不是,作者是有意表现这种彻底的无奈,人生无奈地重复着,现实没有更改,没有突破,人际关系是一个大的罗网,捆绑着每一个人的行为。任何人,甚至包括创造这个世界的人,都无法改变世界上人与人之间的状态。无奈、只有无奈。  
二、恐惧。诗另一个大的区别于其他的特点是没有任何情感的流露,这在以抒情见长的诗歌领域简直不可想象。所以,我们通读全诗,有深深的恐惧感。这是建构起来的没有情感的世界、没有色彩的世界、没有价值没有言语的世界,甚至是没有其他生物的世界。但是你终于想明白这实际上是我们生活的世界的真实底片,而我们生活的世界只是经过加工后的照片时,你的心里能不产生一种恐惧吗?恐惧、还是恐惧。  
三、孤独。记得一位文学评论家说:一个人生活着,并不使人认为他孤独,可一个人携带一条狗生活着,那才是真正的孤独。于是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最彻底的孤独者,一个生活在无法认知的世界里,知道还有另外的人也在其中,可就是不知道他是谁、在哪里、他在做什么、为什么做,不知道他知不知道自己。人与人之间好象有一种奇怪的变形玻璃墙,渴望知道墙那边的人,却不能猜测,无法用任何方法去了解。孤独,能不孤独? 
 四、受伤。诗中的那个“谁”给人已深刻印象,因为他(她,它)无缘无故地做着什么,和自己发生着关联。自己紧张、无奈、孤独,从而表现了一种剧痛的伤痕。句段中有变化的词也给人已深刻印象,是因为这些变化一次次刺激着神经,“在哭我”,活泼不得,然后躲在夜里“笑我”,诡异!阴森!然后“走向我”,更加诡异,紧张!最后竟发现来者已死,还在“望着我”——这是一种何等捍人的恐怖的力量!面对那双眼睛,有谁敢直视?有谁不好好回忆自己有没有做过亏心事?还有谁,不会感到有种伤痕已经在弥漫?受伤,实在受伤。  悲伤就会“哭”;欢乐就会“笑”。“哭”和“笑”是人感情表现的两极,代表了人的精神活动,是主观的一方。活着和死去,是人的物质活动,是客观的一方。灵与肉,主观与客观,是每个人存在于世间的共同方式。这些有限象征了人世的无限,这些有限又牢牢控制在“沉重”之下,引导读者发掘出作品的内在意义:每个人都无辜地、不管何时何地地与他人联结在一起。而这种联结却是不可避免地压抑和无形的伤害。因此作者在重复的结构中提示了无奈,在冷漠的写实中流露了孤独,又在退缩的心理中暗示着恐惧。形式与内容、情与理的统一,锻造了这不朽之作。
作为经验的诗歌,里尔克有一句名言:诗歌并不是抒情,而是经验。这是理解他诗歌的一个进口,固然里尔克的诗歌并非全部遵循他的这个主张。但这个主张却确乎指导着他创作出一类脍炙人口的诗。他最著名的诗歌《豹》最好地诠释了这种主张。
所谓诗歌并不是抒情,而是经验,指的是诗歌创作中应避免直接表达诗人的主观感情,即直抒胸臆。固然很长的时间里人们把抒情定义为诗歌的本质,特别是浪漫主义诗人,他们很喜欢在诗歌中抒发内心汹涌澎湃的情感。这种诗歌类型在拜伦等诗人的作品中有大量体现。即使到了近代,也被很多人封为至理名言。美国诗人惠特曼在《船长,我的船长》以及中国诗人郭沫若的《凤凰涅槃》等诗歌都典型地体现了这种浪漫主义的抒情诗风。作为一种已经被使用得泛滥的诗歌技巧,抒情显然在里尔克这里得到了反思,固然他自己也曾经写过抒情的诗歌:
  挖去我的眼睛,我仍能看见你,
  堵住我的耳朵,我仍能闻声你;
  没有脚,我能够走到你身旁,
  没有嘴,我还是能祈求你。
  折断我的双臂,我仍将拥抱你——
  用我的心,像用手一样。
  钳住我的心,我的脑子不会停息;
  你放火烧我的脑子,
  我仍将托负你,用我的血液。
  出于对诗歌抒情的反省,里尔克提出的“经验”指诗歌应该创设一个典型的环境,或者说空间或上下文,并通过这个富有意味的上下文去指涉或唤起某种人类经验。请看他的《新娘》:
  唤我吧,亲爱的,请将我大声呼唤!
  别让你的新娘啊久久地站在窗前。
  一条条长着古老桐树的林荫道,
  夜已经进进梦乡,
  剩下的只有空寂一片。
  你要不用你的呼声,
  把我关进夜的房间,
  我就只好变成水,
  用自己的双手将它掬起,
  去浇灌屋外暗蓝色的花园……
  我们发现,诗歌的叙述主体就是这个新娘,在诗中也以第一人称“我”出现。我们并不能直接感知新娘的情感,我们也不知道新娘究竟是什么人。诗歌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上下文,一个空间:进进梦乡的夜、古老桐树的林荫道、空寂的一切,新娘久久地站在一个房间外的窗前。她在心里说:唤我吧,亲爱的,请将我大声呼唤!别让你的新娘啊久久站在窗前。她又在心里说:你要不用你的呼声,把我关进夜的房间,我就只好变成水,用自己的双手将它掬起来,去浇灌屋外暗蓝色的花园……
  这里,诗歌就避开了直接的抒情,而创设了一个空间,并且用这个有别于现实空间的诗性环境去建构里儿克所谓的“经验”了。
  这个“经验”是什么呢?当我们的阅读来到这里的时候,我们被拉到了一个未知的门前,因为诗中创设的空间拒绝一个明确的、现实的回答,诗歌于是召唤着我们在这个空间中代入经验,于是我们对“新娘”进行了各种各样的阐释,这种阐释可能是这样的:
  一个本该备受呵护的新娘,却站在夜之窗前,暗暗地希望爱人的呼唤,诗中有几个不同的空间:房间、林荫道、花园。我们并不能确定新娘是站在房间内的窗前或是房间外的窗前。假设是房间内的新娘,那么诗歌间或暗示了某种在一个封闭的空间中张望及逃离的临界状态:犹豫中的新娘,在夜色的掩护下进入了一种类似于梦的情绪,一面呼唤着爱人的温柔挽留,另一面又渴求着化成水(水是对坚硬的房间最有效消解),去浇灌屋外暗蓝色(暗蓝色正是梦的颜色)的花园(一个美丽的地方)。假设是房间外的新娘,那么诗歌又或许暗示着一个即将进入新空间、新秩序者的不确定和犹疑的临界状态(新娘通常有的状态):她“跋涉”过长长的古桐树的林荫道来到这里,一切却忽然静寂无声,她在入睡的夜中独对自我,期望中的呼唤声一直没有传来,不如归去的内心召唤又阵阵奏响……
  这里,诗歌阅读不再是吁求一个确定的解答,这事实上也并不可能,诗人创设的空间如一个可以代入各种经验的盒子,它召唤着读者们进入去进行诗意的历险。它成为了德里达意义上的“能指的滑动”,或者是罗兰·巴特所赞许的“可写的文本”,摆脱了一种确定的中心主义,因每个读者都可以在这个空间的大致规定性中“写”入自我经验而大大拓展了诗意的空间。
  我们再来看里尔克另一首著名的诗歌《豹》:
  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
  缠得这般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
  它好像只有千条的铁栏杆,
  千条的铁栏后便没有宇宙。
  强韧的脚步迈着柔软的步容,
  步容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
  仿佛力之舞围绕着一个中心,
  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
只有时眼帘无声地撩起——
  于是有一幅图像浸入,
  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
  在心中子虚乌有。(冯至 译)
  里尔克《豹》赏析
《豹》全诗分为三层。对处于牢笼中的豹的客观描绘已远远超于豹之上。第一层中阻隔豹的视力的“栅栏”也是人类割裂自身与世界的界限,人类为自己设置的铁栏让豹,也让人类看不到世界。第二层,对于无止尽的“力之舞”的追求,使豹陷入“最小的圆圈”,只偶尔获取的客观图像经由眼帘“穿过肢体”最终“印入心中即不复存在”。
里尔克是奥地利著名象征主义诗派的诗人,他在豹这一意象的采用上,也是一个自证的过程。因为他生性敏感、内心羞怯,豹子与他似乎有太远的距离。但不可否认的是,看似怯弱的人,也在内心深处始终旋转着一个坚强的热核,它不需要被压制,只需要被引爆。&
于是,经过里尔克的眼睛透视过的笼中豹,分明是一面反射他心灵的镜子。诗的第一段是里尔克在看豹,也是他在自视。里尔克觉得在探索人生意义时迷惘、彷徨的自己,也正如被千条铁栏所囚的豹一样苦闷无助。“它觉得只有千条的铁栏杆/千条的铁栏后便没有宇宙。”“只有”、“没有”是在说豹失去往日奔驰于旷野的威风,孤独无助吗?我倒觉得里尔克在这种“被囚”的外表下,陷入了一种“自囚”的境地。可能是“困境”,因为他“没有宇宙”,没有了往日的记忆。但乐观地看,这更像是一种开始超脱的“圣境”。中国有类似“作茧自缚”的比喻,这个“缚”,是由蛹化蝶、成蛾而实现超脱的必要准备。“宇宙”,是谁的宇宙?铁栏外面的,现在已不需要;自己心灵外面的,本来就不属于自己。可以说,这个“没有”并不是失去或逝去,而是茧蛹需化蝶而自求的隔绝,是耶稣被钉短暂的宁静。谁都无法料想,一个做到无知无畏、无牵无挂的人会获得怎样一个宇宙?
诗的第一节,之所以令我们有太多的猜测和设想,是因为里尔克虽以豹自比,却是站在豹的躯体之外看豹,豹是豹,里尔克是里尔克。里尔克非豹,安知豹之所乐也?
那么在第二节中,诗的视角便发生了一个很奇特的转变。“强韧的脚步迈出柔软的步容,步容在极小的圈中旋转。”仿佛是里尔克仍在看豹,但在象征主义的诗作中,这么细致的情节描写是不正常的。应该说,里尔克并不是在刻意地观察,而是在感受着豹的脚步和步容。于是,倏忽间,里尔克的皮肤被豹的皮毛所包裹,他的眼睛从铁栏中向外看着自己。豹的脚步、他的脚步都在围绕着一个中心旋转。他的意志也随着想象空间的苑囿而昏眩。里尔克成了豹。
历来解读此诗的人都会在“昏眩”一词中昏眩。罗马尼亚诗人保罗?策兰在《语言栅栏》一诗中说:“语言栅栏/眼在栏杆之间。萤火虫一眼睑/向上划动,释放出一瞥。”里尔克也说:“我围着古老的灯塔……已绕行几千年。”既然有中心、有灯塔,那么昏眩便不是昏聩,便不是颓废,而是有形的眼睛被无形的意志牵扰得疲惫。于是,里尔克没有在昏眩中撞向铁栏,而是平静地闭上双眼。自己的意志与豹的意志一起旋转,直到它们在旋转中“静止归一”,成为一体。但保罗?策兰却没有在昏眩中保持冷静。他把栅栏看得太重、太实,最后投河自尽。
到了第三节,便不再使人明了,是里尔克在看豹,还是豹在看里尔克。双方都处在静寂中,或者说二者都归于一样的境界中,仿佛那昏眩的意志再也没有惊醒的时候。但也正是这种静寂让人恐惧、让人震撼,豹的意志直接逼近人的心灵。
《豹》恰恰在一种刻意追求的客观描写中,描述了对人性本质的探寻。人陷入人为的困境,最终只能通过客观角度重新认识世界,从而达到人与物的融合。从观察出发,经感受,到达感悟,诗人将自己隐入豹中,高度概括了从追求主观灵魂再到客观描摹而获得生机的过程。
里尔克的&预感&
我像一面旗被包围在辽阔的空间。
我觉得风从四方吹来,我必须忍耐,
我下面的一切都还没有动静:
门依然轻轻关闭,烟囱里还没有声音;
窗子还没有颤动,尘土还很重。
我认出了风暴而且激动如大海。
我舒展开又跌回我自己,
又把自己抛出去,并且独个儿
置身在伟大的风暴里。
  1-1“旗被空间包围”这个想法独出新裁。更绝的是,这个空间是“辽阔”的。包围,应该是一个固体静物封闭一个固体静物。而这儿,包围物不是物,是无形的空间,而且是辽阔的;被包围物不是静物,是一般情况下应为动态物的旗。于是,就:虚空包围了暂时安静的动态物——躁动不安、命运惶然的感受立即被生动鲜明地表达出来了。这就产生了无数种理解:驿动的心、狂躁、认真地等待、忐忑、使命感、责任的重负、紧张感、惶惶不可终日、……、……这才是真正的诗!最臭的写法是意欲直接写出自己的想法,结果什么也说不清,因为我们的心情是无法用一两个词来概括的。心情永远是一种复杂的多种元素的化合物。
  1-2接着上一行,风从四方吹来了,应该动起来了,可旗还在忍耐着不动。本身是动态物,且外部因素也在催发着动,但偏按捺着不动,那种忍耐的强度、责任心被推向了极限。
  1-3“我下面的一切”一语看似一般,实则非同小可。旗在屋顶上,是精神、是领率,它首当其冲地承受命运。旗下的屋子犹如其子民,又是其根基。旗按捺不动,既是为了保持其子民的稳定存在,又是因为其子民的稳定存在逼迫着旗不能擅动。“我下面的一切”就揭示了两者间的关系,把旗在现实中的位置标明清楚,这一点决定了旗为什么是命运的第一承受者。
  1-4,5对下面的一切进行了几个细节描写。门的关闭为什么是轻轻的?神秘感、虚感。轻轻地关闭暗示这种关闭只是暂时的、难耐的。写烟囱很有意思,不是写没有烟,而是说没有声音。没有烟是安静,而声音都没有则是一片死寂了。窗子没有颤动就预示着窗子是会颤动的,写成“窗子一动都不动”就没有味道了。虽然是写静,但写成“还没有颤动”就造成了表面上的静,而实质上生生不息地蕴含着将要发生的动!这样一幅静的画面就丰富了,具有无穷的内涵。尘土很重违反常识,尘土明明是轻的。可如果写成“尘土也一动不动”又俗了。尘土重就给我们感觉尘土是不动的,这不动不是因为表面上的不动,而是因为尘土内在的本质因造成的,这样的不动就深达本质了。尘土重固然违反常识,但这种通感一点儿也不让我们觉得别扭。注意,这儿连用了三个“还”,体味一下,把三个“还”都去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骚动不安感是不是就损失大半了?
  第一节全力写静,但不是单调地写静,而是处处孕育着将要发生的动。第二节就动了起来,不动则已,一动翻江倒海。两节既构成强烈的对比,又固有着内在的发展。
  2-1“认出了风暴”!风暴原本就是存在的、与我之间有着灵犀!这也证实了第一节一直孕育着的动在这儿终于展现了、实现了。
  2-2,3“舒展开”是放,“跌回”是收,“抛出去”是放,放-收-放,这个接受命运的过程波澜壮阔,的确激动人心。当我们要形容某种程度时,最愚蠢的是去形容这程度,最真实自然、也是最有力的方式是不形容,而是去抓住过程的本质。在这儿,这个本质是:收与放的反复交替、相互的否定之否定。
  2-3,4“独个儿置身在伟大的风暴里”=“一面旗被包围在辽阔的空间”。这两个一静一动的表达,其内在遵从的其实是同一个公式,这就是这首诗本质的内容、不变的真理。而真理必须在变化中进行、展开、丰富其自身内涵,所以此诗在表观形象上,以静耐为开端,以动撼为结束。
  干净、简洁、自然、质朴,就是这首诗的语言;其实真的能做到这些,也就成大师了。在短短九行之内,里尔克就为我们曲径通幽、引人入胜地创造了一片宏大的天地。而其间的韵味可以供我们长久地临读、思考、感动。
  写诗,是源于表达情感,但绝不仅仅是表达情感,表达情感的方式很多,大可不必一定要写诗。写诗更是为了理解自身的情感、超越自身的冲动,对自我产生更深刻的认识,从而达向领悟真理。作这种努力的同时,诗人就有意无意中用一种新的形象思考刷新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在本诗中,旗被空间包围、尘土还很重、认出风暴、把自己抛出去,这些都是新颖的观察与思维。真正的创新必然是合理的,不合理的新颖随便就可以进行,比如旗的飘扬被精神病者的意识驱动、尘土象水晶一样发光、风暴是我们的兄弟、把自己抛到自己的胃里……这样乱七八糟的“新颖”只要闭着眼睛可以无休无止地瞎编下去。如果诗是追求这样“新颖”的,那么写诗就是一种很贱的举动。不,写诗应该是非常严肃、真诚的,不严肃真诚,怎么可能探察到人类精神内在的深度、从而揭示出两个以前从没被结合在一起的词汇之间原来有着妙不可言的关联?而如果写了一首诗,通篇都是别人说过的话、早就司空见惯的比喻、大家都已熟知的哲理,这首诗又有什么存在的价值?读者读诗是应该摄取精神营养,总是吃没有营养的东西,那个读者的脑袋就随之报废了。
  一个伟大诗人对于社会的责任在于,他要为我们人类的精神大厦添砖加瓦:在精神真挚上、在真理认识上、在思维开拓上、在语言之美上。
  赏析:《秋日》是里尔克除了《豹》之外,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此诗并非对“秋日”的描写,也不是对自己在秋日所引起的悲欢情绪的表达,而是对自然季节和人生季节错位的一种思索。诗歌的第二节期盼主赐福自然季节的秋天来临,而自然季节中的秋天是“水果更加饱满”、在“南方的温暖”的催生下“压进最后的甜”的季节。也就是在一般人眼中丰收的季节。第三节转入了对人生秋季的叙写,在这里,“今日无房者,不再为自己造房/今日孤独者,将会长期这样/将会长醒,长读,写长长的诗/将会随着飘荡的落叶之群/在林荫道上彷徨,彷徨,彷徨······”这显然是一种跟自然秋季错位的人生景象。不管外界世相给人何等欢欣的果实,生命的悲苦却不曾可以解除。这里,里尔克显出跟中国传统天人合一不同的思想传统。中国诗人的悲喜抒情往往都融汇到自然和更大的天的节拍中,在春天他们感受着“浅草才能没马蹄,”在秋天他们又感受着“无边落木潇潇下”;也即主宰他们思绪的是这个外部自然,他们和外在自然的“天”水乳交融到一起。而我们却会看到里尔克对于生命的理解的背后,站着一个主宰一切的“主”。“主”命令着四季的转换,“主”早以预言了人生的“赎罪”属性,所以,《秋日》的背后有一层西方宗教传统的“原罪”所透出的悲凉。必须再指出的是,在《秋日》中,既然生命季节不是跟自然季节相连,而是跟“主”相连,那么,生命秋季无法因为自然季节的丰收而获救,却也并不会因为自然冬季的肃杀而灭绝。在此岸的世俗生存中,有着另一层更加令人敬畏的生存,或许这才是本诗给我们的启示。
  《在古老的房屋》同样是一首宗教意味极浓的诗歌。写的是黄昏渐至,站在布拉格一个老屋前所思所感。设想一下我们中国的诗人在同样的情景下是如何调动自己的情感的:夕阳无穷好,只是近黄昏。也就是说,中国诗人的思维是从季节、景物中抽象出跟自己的生命相关情感来抒情,但我们发现在这首诗中里尔克同样是把景物跟远在彼岸的神相连。所以在黄昏以至的老屋前,诗人看到的是“只有高处,如一位戴盔的伟丈夫/在我眼前朗然耸立长满铜绿/的钟楼拱顶”。钟楼是一个典型的宗教符号,也就是说,在昏暗的四周渐渐不可辨析的时候,诗人想到的依然是神,所以在他心中,神正通过一盏一盏的灯光,照进这个喧嚣的尘世,因而古老的布拉格老屋也就被宗教化了:“我觉得,在这古老的房屋/正发出了一声‘阿门’”。
  同时也请注意里尔克对老屋前黄昏渐至的描写:
   在古老的房屋,眼前空旷无阻,
    我看见整个布拉格又宽又圆;
    下面低沉走过黄昏的时间
    以轻得听不见的脚步。
    城市仿佛在玻璃后面溶化。
   以“轻得听不见的脚步”喻指“黄昏的时间”的行进,此时“城市仿佛在玻璃后面溶化”,真是极好的画面,自然的诗语导引下,城市的面目、尘世的面目在黄昏中渐渐模糊,下面的神性画面就呼之欲出了。
Herbsttag 秋日
Herr: es ist Zeit. Der Sommer war seht gro??.
Leg deinen Schatten auf die Sonnenuhren,
und auf den Fluren la?? die Winde los.
Befiehl den letzten Fr&
gieb ihnen noch zwei s&dlichere Tage,
dr??nge sie zur Vollendung hin und jage
die letzte S&??e in den schweren Wein.
Wer jetzt kein Haus hat, baut sich keines mehr.
Wer jetzt allein ist, wird es lange bleiben,
wird wachen, lesen, lange Briefe schreiben
und wird in den Alleen hin und her
unruhig wandern, wenn die Bl??tter treiben.
主啊,是时候了。夏日曾经很盛大。
把你的阴影落日规上,
让秋风刮过田野。
让最后的果实长得丰满,
再给他们两天南方的气候,
迫使它们成熟,
把最后的甘甜酿入浓酒。
谁这时没有房屋,就不必建筑,
谁这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就醒着,读着,写着长信,
在林荫道上来回
不安地游荡,当着落叶纷飞。
&&&&&&&&&&&&&&&&&&&
1902,巴黎
&&&&&&&&&&&&&&&&&&&&&&&
Liebes-Lied 爱的歌曲
Liebes-Lied
Wie soll ich meine Seele halten, da??
sie nicht an deine r&hrt? Wie soll ich sie
hinheben &ber dich zu andern Dingen?
Ach gerne m??chte ich sie bei irgendetwas
Verlorenem im Dunkel unterbringen
an einer fremden stillen Stelle, die
nicht weiterschwingt, wenn diene Tiefen schwingen.
Doch alles, was uns anr&hrt, dich und mich,
nimmt uns zusammen wie ein Bogenstrich,
die aus zwei Saiten eine Stimme zieht.
Auf welches Instrument sind wir gespannt?
Und welcher Geiger hat uns in der Hand?
O s&??es Lied.
我怎么能制止我的灵魂,让它
不向你的灵魂接触?我怎能让它
越过你向着其它的事物?
啊,我多么愿意把它安放
在阴暗的任何一个遗忘处,
在一个生疏的寂静的地方,
那里不再波动,如果你的深心波动。
可是一切啊,凡是触动你的和我的,
好象拉琴弓把我们拉在一起,
从两根弦里发出“一个”声响。
我们被拉在什么样的乐器上?
什么样的琴手把我们握在手里?
啊,甜美的歌曲。
&&&&&&&&&&&&&&&&&
1907,卡卜里
       &&&
    冯至译
Der Schwan 天鹅
Der Schwan
Diese M&hsal, durch noch Ungetanes
schwer und wie gebunden hinzugehen,
gleicht dem ungeschaffnen Gang des Schwanes.
Und das Sterben, dieses Nichtmehrfassen
jenes Grunds, auf dem wir t??glich stehen,
seinem ??ngstlichen Sich-Niederlassen—:
in die Wasser, die ihn sanft empfangen
und die sich, wie gl&cklich und vergangen,
unter ihm zur&ckziehn, Flut um F
w??hrend er unendlich still und sicher
immer m&ndiger und k??niglicher
und gelassener zu ziehn geruht.
在尚未完成的苦活中跋涉,
我们仿佛绑着腿,一路蹒跚,
就像行走的天鹅那样笨拙。
而死去——放下一切,不再感觉
我们每日站立的坚实的地面——
就像天鹅降落湖水时的忐忑。
等待它的是水温柔的迎接,
仿佛充满了敬畏和愉悦,
分开的细流守候在两旁;
而它,无限沉默,无限清醒,
尊贵,优雅,冷漠如冰,
开始在新的国度里滑翔。
Die Gazelle 瞪羚
Die Gazelle
& Grazella Dorcas
Verzauberte: wie kann der Einklang zweier
erw??hlter Worte je den Reim erreichen,
der in dir kommt und geht, wie auf ein Zeichen.
Aus deiner Stirne steigen Laub und Leier,
und alles Deine geht schon im Vergleich
durch Liebeslieder, deren Worte, weich
wie Rosenbl??tter, dem, der nicht mehr liest,
sich auf die Augen legen, die er schlie??t:
um dich zu sehen: hingetragen, als
w??re mit Spr&ngen jeder Lauf geladen
und sch??sse nur nicht ab, solang der Hals
das Haupt im Horchen h??lt: wie wenn beim Baden
im Wald die Badende sich unterbricht:
den Waldsee im gewendeten Gesicht.
(Gazella Dorcas*)
神奇的小东西:两个随意选择的词
怎能复现你那纯粹韵律的和谐完满?
当你活动身体,它便如波浪次第涌起。
角枝和竖琴,从你的额头向上攀缘,
你变幻的表情应和着爱的乐章,
那些歌词,玫瑰花瓣一样轻盈,
安静地停落于一个人的脸上,
他把书放在身边,闭上了眼睛:
为了看你:每条腿都仿佛一杆枪
一次跳跃就是一颗子弹,但若你
保持静止,它们便会等待,倾听:
就像一位女子沐浴在幽僻的池塘,
被叶子的窸窣声惊动,转身凝睇:
脸上漾动着树丛中粼粼的波影。
* 瞪羚的拉丁学名。
An die Musik 音乐
An die Musik
Musik: Atem der Statuen. Vielleicht:
Stille der Bilder. Du Sprache wo Sprachen
enden. Du Zeit
die senkrecht steht auf der Richtung
vergehender Herzen.
Gef&hle zu wem? O du der Gef&hle
Wandlung in was?— in h??rbare Landschaft.
Du Fremde: Musik. Du uns entwachsener
Herzraum. Innigstes unser,
das, uns &bersteigend, hinausdr??ngt,—
heiliger Abschied:
da uns das Innre umsteht
als ge&bteste Ferne, als andre
Seite der Luft:
nicht mehr bewohnbar.
音乐:雕像的呼吸。也许:
图画的静默
你语言停止处的语言
你垂直于消逝心灵之方位的时间
对谁人的感情?哦你是
感情向什么的转化?——:向听得见的风景
你陌生者:音乐
你从我们身上长出来的心灵空间
在我们内心最深处
高出我们之上,向外寻找出路——
这神圣的告别:
当内心围绕我们
作为最娴熟的远方
作为空气的彼岸:
不再可居留
&&&&&&&&&&&&&&&&&&&&&&&&&&&
所有资料来自网络整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豹里尔克阅读答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