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书法有画沙吉他谱俩字的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黄庭坚“观韵”书法美学思想的研究.pdf46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2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lIIIIII IIIIIIIIIIIIIIIIIFIIl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
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
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
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赴凌一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印刷件
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趄日 期: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I
ABSTRACT…………………………………………………………………………………………………….UI
一黄庭坚“观韵’’书法美学思想的形成背景………………………………………l
一 北宋时期的社会背景………………………………………………………l
二 “尚意"书风的兴盛…………………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古今书法研究文献书目
  古今书法研究文献书目书法理论文选书目.02& && &&&书法辞典、字鉴书目.03& && &&&书法概论书目.04& && &&&书法与汉字书写研究书目.05& && &&&书法史与书学史研究书目.06& && &&&书法人物评述与作品鉴赏书目.07& && &&&书法文献学研究书目.08& && &&&书法美学研究书目.09& && &&&书法与东亚文化研究书目.10& && &&&书法与科学技术研究书目.11& && &&&《中国历代书论精萃网上阅读》&&(碧云天先生 编).12& && &&&《现代书法*论文选》(上海,1980).13& && &&&孙晓云《书法有法》(北京, 2003).14& && &&&谢稚柳《书画鉴赏》目录.15& && &&&邱振中书法研究著述书目.16& && &&&邱振中《中国书法167个练习》(简介、目录及全书下载).17& && &&&《中国书法史》(七卷) 目录.18& && &&&《中 国 书 法 论 著 辞 典》(简介、目录及全书下载).19& && &&&《中国书法大字典》(简介、目录及全书下载).20& && &&&书法期刊目录.21& && &&&部分台湾出版的书法研究书籍.22& && &&&《中国书法全集》(荣宝斋出版社)目录(连号先生提供).23& && &&&《书法研究》(71 年 ~ 80年)目录(连号先生提供).24& && &&&《敦煌书法丛刊》(二玄社 )&&29册 目录(连号先生提供).25& && &&&补充中国书法分类书目 (连号先生提供).26& && &&&与书法相关的文、哲、史综合知识书目(连号先生提供).27& && &&&获得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编辑奖的书籍.28& && &&&书画鉴定参考书目.29& && &&&二玄社《原色法帖》(书目与出版简介). 14:45:07书法理论文选书目王友轩&&编?009-03-25崔尔平 (编校)。《历代书法*论文续编》。上海: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3。 &http: ///thread--1.html&。华正人 (编校)。《历代书法*论文选》。台北: 华正书局, 1984。季伏昆 (编校)。《中国书论辑要》。南京: 江苏美术出版社, 1988。《历代书法*论文选》(上、下册)。上海: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79。 (编辑、点校者: 上海书画出版社编辑部、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下载: &http: ///thread--1.html&。)刘遵三 (编校)。《历代书法家述评辑要》。济南: 齐鲁书社, 1989。潘运告 (主编)。《汉魏六朝书画论》。 湖南: 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7。[日本] 西林昭一 (主编)。《书艺术全集》。东京: 雄山阁, 1992。《现代书法*论文选》。上海: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80。(责任编辑: 吴惠霖。下载: &http: ///thread--1.html&。)杨家骆 (编校)。《唐人书学论著》, 台北: 世界书局, 1963 。杨家骆 (编校)。《宋元人书学论著》, 台北: 世界书局, 1963。杨家骆 (编校)。《明人书学论著》, 台北: 世界书局, 1963。杨家骆 (编校)。《清人书学论著》, 台北: 世界书局, 1963。杨家骆 (编校)。《近人书学论著》(2册), 台北: 世界书局, 1963。杨素芳, 后东生 (编校)。《中国书法理论经典》。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8。张超选 (编校)。《书论辑要》,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8。[日本] 中田勇次郎 等 (主编)。《书道全集》。台北: 大陆书局, 1980。[日本] 中田勇次郎 (主编)。《中国书道全集》。 东京: 平凡社, 1987。 14:45:31书法辞典、字鉴书目王友轩&&编 (己丑年除夕)[日本] 北川博邦 (编)。《清人篆隶字汇》。 东京: 雄山阁出版刊, 1987。陈建贡, 徐敏 (编)。《简牍帛书字典》。上海: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1。[清] 顾南原 (编)。《隶书字典》 (2 册)。北京: 北京中国书店, 1982。胡公石。《标准草书字汇》。银川: 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5。李呈修 (主编)。《中国草书大字典》。北京: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6。刘正成 (主编)。《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陆锡兴 (编)。 《汉代简牍草字编》。上海: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89。季琳 (编)。《历代名家草书字典》。杭州: 浙江古籍, 1999。[日本] 松田舒 (编)。《五体书法字鉴》。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1。(原版书名为《必携五体字鉴》,于1981年由日本柏书房株式会出版。) 14:45:59书法概论书目王友轩&&编 (己丑年除夕)岑长裔。〈“晋人笔法”论〉。北京: 中国书法在线, 2008。&http: //.cn/archiver/?tid-21762.html&。陈康。《书学概论》。重庆: 教育书店, 1945。陈振濂。《书法学》(2 册)。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2。(台北市: 建宏出版社, 1994。)丁文隽()。《书法通论》。北京: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8。 (根据 1939 年京城印书局出版 《书法精论》 重新修订改写)。方传鑫。《隶书10讲》。上海: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3。胡传海。《尺牍10讲》。上海: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3。黄若舟。《行草通论》。重庆: 中华书局, 1944。黄原。《学书览概》。重庆: 重庆出版社, 1988。季琳。《孙过庭草书部首一百法》。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6。蒋冰。〈书法线条质感初探〉。《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第6期。蒋彝。《中国书法》。(即《八法南针》中译本)。上海: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86。掘人。〈用笔基本技法及举例〉。济南: 中国书法网, 。&http: ///viewthread.php?tid=23521&extra=page%3D1&。李晓军。〈学习魏碑书法中刀与笔的取法问题〉。《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4年第1期。李泽厚。〈略论书法〉。《二十世纪书法研究丛书: 审美语境篇》。 上海: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0。刘小晴。《楷书10讲》。上海: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4。刘小晴。《书法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刘小晴。《行书基础知识》。 上海: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8。马宗霍。《书林藻鉴》。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65。欧阳中石。《新编书法教程》。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欧阳中石 (主编)。《中国书法艺术》。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07。欧阳中石, 徐无闻。《书法教程》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 1994。欧阳中石等。 《学书津梁》(6册)。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钱荣贵。〈历史在这里复活、新生 - 评金学智《中国书法美学》中的“中国书法美学史概观”〉。《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1期。邱振中。〈笔法的演变〉。甘肃天水: 书法纵横。。 &http: ///ldwl//article_196_1.html&。任政。《楷书基本笔法》 (纸本册页, 1968)。私藏: 陈红亮藏品。&&任政《楷书结构》。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 &沈尹默。 《学书有法: 沈尹默讲书法》。北京: 中华书局, 2006。沈尹默。《二王法书管窥》。上海: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沈尹默。《书法*论丛》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78。沈尹默。《唐韩方明授笔要说释义》。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沈尹默 (著), 马国权(编)。《论书丛稿》。 台北市: 华正书局, 1989。孙晓云。《书法有法》。北京: 知识出版社, 2003。&http: ///viewthread.php?tid=35788&page=1&fromuid=82217#pid317202&。唐海波。〈“侧”与“偏”的辨言 - 兼论中锋行笔 〉。济南: 中国书画网, 。&http: ///viewthread.php?tid=35222&extra=page%3D1&。田蕴章。《欧楷解析》。天津: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田蕴章。《九成宫醴泉铭探源》 (第2版)。天津: 南开大学, 2008。田蕴章。《欧阳询楷书兰亭记》 (第2版)。天津: 南开大学, 1992。王强, 刘树勇。《中国书法导论》。 北京市: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2。熊秉明。〈关于中国书法理论体系的分类〉。《书法与中国文化》。上海: 文汇出版社, 1999。Pp. 160-171 。熊秉明。《中国书法理论体系》。天津: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3。熊秉明。《中国书法理论体系》。 新店市: 谷风出版社, 1987。熊炜。〈论中国绘画笔法与书法笔法〉。《艺术百家》, 2005年第6期。徐建融。《题跋10讲》。上海: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4。杨宏。〈试论魏碑楷书的字体特征〉。《中州学刊》, 2004年第6期。杨红卫。《甲骨文书法鉴真》。河肥: 黄山书社, 2006。杨再春。《行草章法》。北京: 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1986。叶培贵。《行书教程》。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6。尹冬民。〈略论古代书法批评的三大特征〉。《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余德泉。《简明书法教程》。长沙: 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9。于右任。《标准草书范本千字文》 (再版)。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1983。(原由上海大众出版社于1944年出版。)玉山。〈草书之“旋转”〉。济南: 中国书法网。。&http: ///viewthread.php?tid=23714&extra=&page=1&。张春 (作者?/转载者?)。〈屋漏痕”与“锥画沙”之我见〉。福州: 美术家论坛, 。&http: ///viewthread.php?tid=4708&。张海欧。〈笔不周而意周 - 论草体书法与疏体画的形成〉。《艺术探索》, 2006年第3期。张潜超 (主编)。《中国书法*论著辞典》,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0。张锡庚。《行书10讲》。上海: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3。张艺鹏。〈再谈楷书的结体规律〉。《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张少端。〈解读"拨镫法"〉。《艺术探索》, 2007年第2期。[日本] 中田勇次郎。《中国书论大系》。东京: 二玄社, 1979。周俊杰。《书学要义》。 杭州: 西冷印社出版社, 1999。周维军。〈书法批评的框架与标准〉。《青少年书法》(青年版), 2008年第6期。朱天曙。《篆书10讲》。上海: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4。 14:46:27书法与汉字书写研究书目王友轩&&编 (己丑年除夕)《“国际书法文献展 - 文字与书写”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 台中市: 台湾美术馆, 2000。陈彬龢()。 《中国字与书法》。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3。陈龙国。〈汉字书法与书法汉字论〉。《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陈宗明。《汉字符号学: 一种特殊的文字编码》。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费锦昌。〈海峡两岸现行汉字字形的比较分析〉。《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北京: 语文出版社, 1995。傅永和。〈谈规范汉字〉。《语文建设》, 1991年10期。高更生等。《汉字知识》。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2。古添洪。〈中国古代记号学的一些概念和倾向〉。《记号诗学》。台北: 东大图书, 1984。Pp. 345-374 。郝文勉。〈书文同源〉。《平顶山师专学报》, 2004年第4期。何九盈。《汉字文化学》。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0年。胡小石。《胡小石论文集三编》。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http: //.cn/viewthread.php?tid=148359&。胡小石。《胡小石书法文献》。北京: 荣宝斋出版社, 2008。黄亚平, 孟华。《汉字符号学》。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蒋善国。《汉字学》。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7。李敏生。《汉字哲学初探》。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7。李圃 (主编)。《古文字诂林》(10册)。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李 荣。〈汉字演变的几个趋势〉。《中国语文》, 1980年1期。李孝定 (主编)。 《甲骨文字集释》 (14 卷)。 台北: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辑, 1970。刘志成。《汉字与华夏文化》。成都: 巴蜀书社, 1995。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8。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汤胜天; 萧华。《王蘧常书法艺术解析》。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1。唐兰。《古文字学导论》。 济南:齐鲁书社,1981。王凤阳。〈汉字的演进与规范〉。《语文建设》, 1992年4期。王凤阳。《汉字学》。长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2。王弘力(编注)。《篆源古释》。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7。?王宁。〈再论汉字简化的优化原则〉。《语文建设》, 1992年2期。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王宁。《甲骨文字构形系统研究》。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王显。〈略谈汉字的简化方法和简化历史〉。《中国语文》, 1955年4期。吴玉章。〈关于汉字简化问题〉。《中国语文》, 1955年4期。杨加深, 赵绩竹。〈书法, 简体字, 简化字〉。《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7年第4期。叶培贵。〈汉字产生传说的书法学意义〉。北京: 北京社科规划办网站, 。&http: //www./bjpssweb/n19650c11.aspx&。尹旭。〈书法艺术与文字书写〉。《宁夏社会科学》, 2004年第5期。张书岩。〈《研制规范汉字表》的设想〉。《语言文字应用》2002年2期。周恩来。〈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人民日报》, 日。朱兰芝。〈六书是书法而不是造字法〉。《东岳论丛》, 2007年第3期。邹德文, 陶娥。〈书法理论与实践在汉字字体演进中的作用〉。《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 14:46:59书法史与书学史研究书目王友轩&&编 (己丑年除夕)白谦慎。〈关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大陆书法研究的一些思考〉。《跨世纪书艺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台北市: 中华书道学会, 2000。页捌1~20。包备五。《中国书法简史》。上海: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83。蔡清德。〈经典的陌生化 - 关于书法承传的思考〉。《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蔡耀庆。《唐代书法形式之研究》。 台北: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研究所硕士论文, 1998。曹宝麟。《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9。陈池瑜。〈中国早期书法史学成就〉。《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陈代星。《中国书法批评史略》。 成都: 巴蜀书社, 1998。陈钦忠。《唐代书风衍嬗之研究》。 台北: 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 1990。陈钦忠。〈法书格式的演变与展望〉。《跨世纪书艺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台北: 中华书道学会, 2000。页伍1~28。陈维德。〈从晚明的狂怪书风看书艺的发展〉。《跨世纪书艺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台北: 中华书道学会, 2000。 页肆1~24。陈怡均。〈试论清初之前碑派于碑学书风中的历史意义〉。《2003年书法学术研讨论文集》。 台北: 蕙风堂, 2003年。Pp. 203~230。陈振濂。《现代中国书法史》。 郑州: 河南美术出版社, 1993。陈振濂。《书法史学教程》。北京: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7。陈振濂。《谈中国书法史》(3 册)。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6。丛文俊。《中国书法史: 先秦卷》。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崔树强。〈宋、清两代金石学对书法的影响及其背景分析〉。《书法研究》2002年第3期 。北大美学网, 。&http: ///artresearch/HTML/175.html&。崔树强。〈褚体书风的渊源与流变〉。北大美学网, 。&http: ///artresearch/HTML/268.html&。[日] 伏见冲敬。《中国书法史》。窦金兰译。 天津: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0。傅爱国。〈金石书风一脉相承 - 李瑞清、胡小石、游寿师承现象中的书法教育面面观〉。《学习与探索》, 2003年第3期。傅申。〈宋代皇室级 金人书法〉。《欧米收藏中国法书名迹集》。东京: 中央公论社, 1981。卷2, pp.127-133。傅申。〈颜书的影响及分期〉。《书谱》(香港), 1985年2期。傅申。《书史与书迹 - 傅申书法*论文集》。台北: 国立历史博物馆, 1996。何晓云。〈学院派书法创作观的超越性〉。《绥化师专学报》, 2004年第2期。侯开嘉。 《中国书法史新论》。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胡长春。〈理学家的书法观 - 论朱熹在书法理论与实践上的贡献〉。《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华人德。《中国书法史: 两汉卷》。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9。黄简。〈中国古代书法史的分期和体系〉。《二十世纪书法研究丛书: 历史文脉篇》。 上海: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0。黄惇。《中国书法史.元明卷》。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简月娟。〈当代台湾书法的后现代倾向〉。《2001年书法*论文选集》。 台北市: 蕙风堂, 2001。Pp. 214~231。姜寿田等(编)。《中国书法批评史》。 浙江: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0。蒋文光。《中国书法史》。北京:文津出版社, 1993。孔凡礼 (编辑)。《范成大佚著辑存》。北京: 中华书局, 1983。孔凡礼。〈范成大早期事迹考〉。《文学遗产》, 1983年1期。 Pp.55-63。孔凡礼。《范成大年谱》。济南: 齐鲁书社, 1985。李海荣。〈试论六朝铭文石刻的书体演变〉。《南京社会科学》, 2007年第6期。李林。〈简析清代颜系书法群体及其成因〉。《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林丽娥。〈春秋战国文字装饰性特征及其盛行因素之探讨〉。《出土文物与书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台北市: 中华书道学会, 1998。页肆-2。[日本] 铃木虎雄。〈南宋的文人、学者及其书法〉。《书道全集》(第11卷)。台北: 大陆书店, 1975。Pp.9-13。刘恒。《中国书法史 . 清代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9。刘涛。《中国书法史: 魏晋南北朝卷》。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卢辅圣。〈《中国书法美学》述评〉。《艺术百家》。 1996年2月。马钦忠。〈论书法学和书法史学的几个方法*论问题〉。《二十世纪书法研究丛书: 品鉴评论篇》。 上海: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0。麦华三。《历代书法讲座》。香港: 上海书局香港分局, 1974。莫家良。〈南宋时期的黄庭坚书风〉。《中国文物世界》, 40期 (1993年)。Pp.24-31。莫家良。〈近百年中国书学研究的发展〉。《书法研究》第92辑 (1999年第6期)。欧小牧。《陆游年谱》。台北: 木铎出版社, 1982。欧阳中石,金运昌。《中国书法史鉴》。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3。潘运告 (主编)。《明代书论》。 台北市: 世界书局, 2002。[日] 平山观月。《中国书法史》:台北: 黎明文化事业公司, 1982。沙孟海。《中国书法史图录》。南京: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0。沈鹏。〈宋金尚意书法述略〉。《中国美术全集》(书法篆刻篇)。北京: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6。苏金成。〈中国现代书法二十年发展述评〉。《艺术百家》, 2006年第1期。苏显双。〈元代书法家李溥光生平事迹考〉。《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孙洵。《民国书法史》。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8。陶宗仪。《书史会要》(中国书画全书)。上海: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2。王元军。《六朝书法与文化》。上海: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2。王镇远。《中国书法理论史》。 合肥市: 黄山书社, 1990。文备。〈20世纪后期关于现代书法的讨论〉。《艺术百家》。2005年第1期。沃兴华。《中国书法史》(插图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吴鸿清(编);刘恒,于连成(解析)。《中国书法史图录简编》。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1987。吴慧平。〈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家的地理分布与区域划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3年第2期。夏贤李。《金代书法之苏轼与米芾传统〉。台北: 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1992。萧元 (编著)。《初唐书论》。 湖南: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2。徐利明。《中国书法风格史》。 北京: 河南美术出版社, 1997。薛峰。〈略论唐书尚法诸因素〉。《洛阳大学学报》, 2005年第1期。杨抱朴。〈刘熙载年谱〉。《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杨豪良。〈唐代尚法书风的形成及其意义〉。《襄樊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杨疾超, 何红。〈唐代狂草形成原因的文化考察〉。《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第2期。叶剑。〈论洛阳北魏时期的书法艺术〉。《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3期。殷荪。《中国书法史图录》。上海: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89。殷伟。《中国书法史演义》。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1。尹旭。《中国书法美学简史》。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1。张建林。〈试论宋人书法理论中的"尚意"思想〉。《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张世杰。〈佛经刻写与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日] 真田但马。《中国书法史》(上下册)。瀛生,吴绪彬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8。郑国贤。〈论王国维与书法〉。《嘉兴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郑瑶锡。〈谈元代书法的复古〉。《故宫文物月刊》, 13卷5期 (1989)。Pp.112-121。钟明善。《中国书法史》。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 1991。[日本] 中田勇次郎。《中国书法理论史》。卢永璘译。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7。朱关田。《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9。朱惠良。〈南宋皇室书法〉。《故宫学术季刊》, 2卷4期 (1985)。 Pp. 17-51。 14:47:38书法人物评论与作品鉴赏王友轩&&编 (己丑年除夕)蔡崇名。《宋四家书法析论》。台北: 华正书局, 1986。陈党。〈米芾的颠覆性〉。《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7年第12期。陈钦忠, 庄千慧。〈从“情”与“法”的观点看张旭、怀素狂草书风之形成〉。《2003年书法学术研讨论文集》。 台北: 蕙风堂, 2003。Pp. 105~128。陈瑞玲。《蔡襄书法之研究》。台北: 国立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硕士论文, 1997。陈晓云。〈包世臣的文学书法建树〉。《安徽史学》, 2004年第3期。方孝坤。〈敦煌书法艺术述论〉。《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傅申。〈张即之和他的中楷〉。《故宫季刊》, 10卷4期 (1975)。 Pp.11-26;《故宫学术季刊》, 1卷2期 (1983)。 Pp.43-64。傅申。〈金石录金石情 - 赵明诚与李清照〉。《故宫文物月刊》, 3卷8期 (1985)。 Pp.82-89。宫鸿友。〈“四宁四毋”书论非止言书 - 试论傅山“四宁四毋”论的政治性〉。《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顾涛。〈论蔡邕的书法实践与理论〉。《书画世界》, 2008年第1期。郭廉夫。《王羲之评传》。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6。胡舟, 王先意。〈《书谱》美学思想初探〉。《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黄鸿琼。〈蔡邕书论的美学思想〉。《三明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黎传绪。〈简论康有为"尊碑卑唐"说〉。《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6期。李慎言。〈梁启超论书二题〉。《书法研究》第9辑 (1982年9月)。李巍。〈论《书谱》对书法创作论的通变阐释〉。《人文杂志》, 2004年第3期。李永辉。〈浅析姜夔、项穆书论中的理学因素〉。《美术之友》, 2008年第4期。李志刚。〈苏轼书法功能与风格论〉。《长沙大学学报》, 2007年第4期。刘维治。〈关于韩愈的书法、音乐艺术观〉。《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刘霞。〈包世臣论当朝书家品第〉。《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刘永涛。〈王羲之书法与日本平假名的产生〉。《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1期。卢慧纹。《元代书家康里研究》。台北: 国立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硕士论文, 1996。马国权。〈谈姜夔的续书谱〉。《书法》, 9期 (1979)。Pp.23-25。马洪林。〈康有为文化观蠡测〉。《学术研究》, 2003年第10期。马啸。《沙孟海书法艺术解析》。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0。马啸。《于右任书法艺术解析》。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0。毛贵民。《毛泽东书法艺术解析》。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2。欧阳忠伟。〈苏黄书法理论漫谈〉。《书法研究》, 38期 (1989)。Pp.69-80。钱荣贵。〈历史在这里复活、新生 - 评金学智《中国书法美学》中的“中国书法美学史概观”〉。《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1期。秦金根。〈刘熙载的书法批评〉。《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3期冉现东。〈浅析董其昌的书法美学观〉。《焦作大学学报》, 2006年第2期。沈培方。《沈尹默书法艺术解析》。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0。万文武。〈从陆游的诗看他的书法〉。《书法研究》, 12期 (1983)。Pp.99-101。王登科。〈振衣起辽海, 一变争奇新 - 王庭筠及其书法艺术平议〉。《书法》。108期 (1996)。王岗。〈白石道人书说〉。《书法研究》。34期 (1988)。Pp. 10-21。王连起。〈赵孟俯及其书法艺术简论〉。《故宫博物院院刊》。1994年2期。Pp. 40-65。吴彩虹。〈论苏轼的书学思想在《赤壁赋》中的体现〉。《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第5期。吴玉璋。《陆维钊书法艺术解析》。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1。萧燕翼。〈论米芾的书法及其艺术观〉。《故宫博物院院刊》, 34期 (1986)。 Pp.9-15;35期 (1987)。 Pp.21-27。谢光辉。〈唐太宗对初唐书法的介入与影响〉。《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3期。谢稚柳。《书画鉴赏》。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8。(原为《鉴余杂稿》,于1979年出版。)徐润芝。〈南宋杰出诗人书法家范成大〉。《书法研究》。55期 (1993)。 Pp.80-89。严华。〈谈陆游的书法〉。《书法》, 44期 (1989)。Pp.76-79。杨疾超。〈苏轼草书思想研究〉。《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杨开飞, 王全。〈简论王澍的"原本"书学思想〉。《榆林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姚春树, 沈金耀。〈读严复珍藏的《麓山寺碑》拓本题跋 - 并论严复与中国书法〉。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姚山晨。〈赵孟俯书法*论〉。《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叶梅。〈《书法雅言》正宗观 -&&晚明书坛捍卫传统的号角〉。《艺术百家》, 2006年第3期。俞律。《萧娴书法艺术解析》。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0。曾莉。〈蔡京书法浅论〉。《艺术探索》, 2006年第2期。张剑霞。《范成大研究》。台北: 台湾学生书局, 1985。张俊东。《王羲之笔法及其流变研究》。长沙: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8。赵一新。《黄宾虹书法艺术解析》。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0。赵一新。《康有为书法艺术解析》。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1。郑国贤。〈于右任的"标准草书"及其研究方法的得失〉。《河池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郑中。〈米芾的书法艺术〉。《书法丛刊》, 15辑 (1988)。 Pp.70-76。庄希祖。《林散之书法艺术解析》。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0。[日本] 中田勇次郎。〈黄山谷书法及书论〉。《书法研究》, 1981年第6期。[日本] 中田勇次郎。《米芾》。东京: 二玄社, 1981。[日本] 中田勇次郎。《黄庭坚》。东京: 二玄社, 1994。朱郁华。〈苏轼的书论、书艺及其美学思想〉。《书法研究》, 总第44期 (1991)。 Pp. 67-80。 14:48:05书法文献学研究书目王友轩&&编 (己丑年除夕)杜泽逊。《文献学概要》。北京: 中华书局, 2001。方孝坤。〈敦煌书法的文献学价值〉。《敦煌研究》, 2006年第2期。高二适。《新订急就章及考证》。上海: 上海古籍, 1982。《“国际书法文献展 - 文字与书写”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 台中市: 台湾美术馆, 2000。李锦堂。〈范成大《西塞渔社图跋》简介〉。《书法》, 65期 (1989)。林志钧。《帖考》。台北: 华正书局, 1985。刘琳, 吴洪泽。《古籍整理学》。北京: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3。刘启林。〈古代书法文献释读疏误简评〉。《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第5期 (2002)。刘启林。〈古代书论今注摭言〉。《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 。马子云, 施安昌。《碑帖鉴定》。桂林: 广西师大出版社, 1993。穆棣。《〈韭花帖〉系列考》。北京: 学林出版社, 1995。桑世昌。〈兰亭考〉。《中国书画全书》。上海: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3。施安昌。《善本碑帖论集》。北京: 紫禁城出版社,2002。[清] 孙星衍。〈寰宇访碑录〉。《石刻史料丛书本》。台北: 艺文印书馆, 1966。顽石玩。〈颜真卿《叙张长史笔法十二意》译文〉。济南: 中国书法网。。&http: ///viewthread.php?tid=24131&extra=page%3D1&。萧燕翼。〈陆游五帖〉。《故宫博物院院刊》, 第8期 (1983)。 Pp.55-57。徐清。〈20世纪中国书法文献辨伪综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7年第2期。[日本] 中田勇次郎。〈南宋脉 书级 题跋〉。《欧米收藏中国法书名迹集》。东京: 中央公论社, 1981。Pp. 113-126。 14:48:32书法美学研究书目王友轩&&编 (己丑年除夕)陈方既。《书法、美、时代》。 武汉: 湖北美术出版社, 1993。陈方既, 雷志雄。《书法美学思想史》。郑州: 河南美术出版社, 1997。陈华。〈书法艺术中的哲学观〉。《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医学版), 2005年第3期。陈经。〈言有尽而意无穷 - 论书法线条的抽象美〉。《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陈良运。〈书法艺术对中国美学的特殊贡献〉。《湖南社会科学》, 2003年第5期。陈龙海。〈东方美学视野下的中国书法〉。《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陈钦忠。〈北宋诗卷型式的完成及其美学意义〉。《兴大中文学报》第9期 (1996年1月)。陈廷佑。《书法之美》。 北京: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1989。陈廷佑。《中国书法美学》。 北京: 中国和平出版社, 1989。陈廷佑。《书法美学新探》。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7。陈廷佑。《书法之美的本原与创新》。 北京: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陈训明。〈书法是用毛笔写汉字的表现性艺术 - 兼与姜澄清同志商榷〉。《书法研究》第11辑 (1983年3月)。陈云君。《中国书法美学纲要》。 天津: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陈振濂。《书法美学通论》。 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6。陈振濂。《书法美学教程》。 杭州: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7。陈振濂。《书法美学》。 西安: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0。崔树强。〈论书法审美意象中的移情作用〉。《书画世界》, 2005年第6期。邓宝剑。〈易道与书法 - 谈中国书法的本体论渊源〉。《东南学术》, 2003年第6期。邓建民。〈书法创作审美理论中老庄哲学思想意蕴散论〉。《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丁梦周。《中国书法与线条艺术》。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4。董明武。〈论书法艺术的三要素: "藏与露"、"疾与涩"、"曲与直"〉。《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3期。方建勋。〈书法里的气与势之关系论〉。《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方孝坤。〈敦煌书法艺术述论〉。《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高尚仁。《书法心理学》。台北: 东大图书公司, 1986。高尚仁。《书法艺术心理学》。台北: 远流出版公司, 1993。高尚仁, 管庆慧。《书法与认知》。台北: 东大图书公司, 1995。高尚仁。《书法心理治疗》。香港: 香港大学出版社, 2000。韩盼山。《书法辩证法释要》。保定: 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1。侯镜昶。《中国美学史资料汇编.书法美学卷》。南京: 江苏省美学学会出版社, 1988。侯镜昶。《书法美学卷》。 南京: 江苏美术出版社, 1986年。胡舟, 王先意。〈《书谱》美学思想初探〉。《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黄映恺。〈论书法的审美经验〉。《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第4期。姜澄清。〈论书法艺术美感的起源与发展 - 兼及书法理论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书法研究》第11辑 (1983年3月)。金洪大。〈古文派的书画文艺美学思想研究〉。《艺术百家》, 2005年第3期。金开诚, 王岳川。《书法艺术美学》。 北京: 中国文联出版社, 1995。金学智。〈也谈书法抽象性的有关问题〉。《书法研究》第12辑 (1983年3月)。金学智。《书法美学谈》。上海: 上海书画出版社版1984。(台北: 华正书局, 1989。)。金学智。《中国书法美学》(2 册)。 江苏: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4。康衡。〈关于书法美学问题探讨的一点意见〉。《书法研究》第11辑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83年3月)。李广南。〈情势与演进 - 中国书法构图艺术的再认识〉。《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李汉宁。〈对立统一的审美思想在书法中的运用〉。《艺术探索》, 2005年第3期。李杰。〈书法风格及其成因研究〉。《宿州师专学报》, 2004年第2期。李杰。〈论当代书法创作的思维结构〉。《宿州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李瑞腾。〈初论史紫忱教授的“书法美学”〉。《艺坛》第109期 (1977年4月)。李巍。〈论《书谱》对书法创作论的通变阐释〉。《人文杂志》, 2004年第3期。李昕。〈论书法审美意识中的再现与表现〉。《艺术探索》, 2001年第6期。李泽厚。《华夏美学》。北京: 中外文化出版公司, 1989。李志刚。〈苏轼书法功能与风格论〉。《长沙大学学报》, 2007年第4期。梁扬。〈关于近年来书法美学讨论的综述〉。 《书法研究》总第24辑 (1986年第2期)。林峰。〈论书法元素与平面设计〉。《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年第5期。刘纲纪。《书法美学简论》。 湖北: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2。刘纲纪。《书法美》。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5。刘立华。〈书法艺术线条论略〉。《滨州师专学报》, 2004年第1期。娄莉。〈书法“空白”与空间意象〉。《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2期。鲁愚。〈 略评金学智《中国书法美学》及其书艺风格论〉。《艺术百家》。 1995年4月。马汉钦。〈试论中国古代书法的形神理论〉。《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毛万宝。〈以有限之偶涉, 创新兴之学科 - 本世纪二十至六十年代书法美学研究述评〉。《中国书法》, 总第65期 (1998年第3期)。毛万宝。〈论中国书法艺术的本质构成〉。《二十世纪书法研究丛书: 审美语境篇》。 上海: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0。聂振斌。〈朱光潜的美育思想及其时代特征〉。《求是学刊》。 1998年第4期。牛宏宝。〈以传统“艺术心性论”会解西方美学 - 1949年以前中国学者接受西方美学影响的一个结构性倾向〉。《求是学刊》, 总第28卷 (2001年第3期)。戚荣金。〈苏轼诗学思想和书论的互通〉。《大连大学学报》, 2008年第5期。秦金根。〈刘熙载的书法批评〉。《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3期冉现东。〈浅析董其昌的书法美学观〉。《焦作大学学报》, 2006年第2期。史紫忱。《书法美学》。 板桥: 艺文印书馆, 1979。宋唤起。《书法艺术审美论》。 北京: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9。宋民。《中国古代书法美学》。 北京: 北京体育学院, 1989。孙佳兵, 郑佩。〈论禅宗美学与中国书法的内在理路之融通〉。《宜宾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天白。《书法线条美的发现》。 北京: 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1992。万书元。〈论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王渊清。〈对书法美学讨论的反思〉。《二十世纪书法研究丛书: 审美语境篇》。 上海: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0。王邦虎, 詹绪左。〈略谈书法美的二重性 - 以汉字为客体、以形式美见长的造形艺术〉。 《书法研究》, 第11辑 (1983年3月)。王铭玉, 宋尧。〈中国符号学研究20 年〉。《语言文字学》, 2003 年第5 期。王夕闻。〈简论玄学对魏晋书法审美的影响〉。《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第5期。王一川。〈中国书法的心理审美根源〉。《书法研究》, 第13辑 (1983年9月)。王溢然。《对称》。新竹: 凡异出版社, 2001。王英映。〈析中国书法的物象之美〉。《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王攸欣。〈王国维朱光潜接受西方美学方式比较研究〉。《中国文学研究》。 1999年第2期。王岳川, 金开诚。《书法艺术美学》。 北京: 中国文联出版社, 1995。王臻良。〈书法艺术创研过程中的心理特质〉。《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文尚光。〈读刘纲纪《书法美学简论》〉。《书法研究》第9辑 (1982年9月)。萧元。《书法美学史》(修订本)。 武汉: 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0。[日本] 小野泽精一, 福永光司, 山井涌。《气的思想: 中国自然观和人的观念的发展》。李庆译。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谢德萍。《书法十美》。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1。杨修品。《书法美学》。 昆明: 云南美术出版社, 1999。姚淦铭。〈书法艺术辩证法〉。金开诚, 王岳川主编《中国书法文化大观》。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Pp. 20-138。叶秀山。《书法美学引论》。 北京: 宝文堂书店, 1987。[法] 幽兰。〈中国当代书法之美术词汇归类及艺术的世界化〉。《“国际书法文献展-文字与书写”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 台中市: 台湾美术馆, 2000。Pp. 145~152。于培杰。《论艺术形式美》。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张新词, 赵会莉。"书如其人"美学理论的历史流变。《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张建林。〈试论汉字的书法美〉。《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张立文。《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修订版)。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张启群。〈“现代的”与“古典的”之我见 - 朱光潜与宗白华的一种比较研究〉。《哲学研究》。 1997年第5期。张清河。《有意味的线条 - 书法美》。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0。张新华。〈朱光潜研究的新突破 - 评《朱光潜美学论纲》〉。《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1999年2月, 第27卷第1期。赵树功, 张震英。〈玄学与书法〉。《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5年第7期。郑晓华。《翰逸神飞: 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与审美》。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日本] 中田勇次郎。《书道艺术》。东京: 中央公论社, 1982。周德聪。〈书法精神构成中的人格象征意识 - 兼论书法的情感表现〉。《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周坚。〈论书法中的 "势"〉。《唐都学刊》, 2003年第1期。周俊杰。〈书法艺术性质谈 - 兼评《书法美学简论》〉。《书法研究》第13辑 (1983年9月第3期)。周俊杰。《书法美探奥 - 论书法欣赏》。 北京: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0。朱良志。〈朱光潜研究的新收获 - 读钱念孙的《朱光潜与中西文化》〉。 《学术界》。 总第68期 (1998年第1期)。朱树民。〈书法的情感在书籍封面设计中的作用〉。《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哲学研究》1962年1期。 重印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宗白华。〈中国书法艺术的性质〉。《书法研究》(1983年第4期)。上海书画出版社。 14:48:55书法与东亚文化研究书目王友轩&&编 (己丑年除夕)陈滞冬。《中国书画与文人意识》。 吉林: 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2。简月娟。〈唐代楷书之教化意义论析〉。《人文及社会学科教学通讯》第13卷第5期 (2003年2月)。Pp. 140~157。龚克昌。〈论两汉辞赋与书法〉。《文史哲》, 2002年第5期。[美] 古德柏。〈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书法〉。《“国际书法文献展 - 文字与书写”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 台中市: 台湾美术馆, 2000年。Pp.63~66。黄鸿琼。〈试谈佛教文化对书法艺术的影响〉。《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0年第5期。黄映恺。〈书法学科: 现实透视与理想期待〉。《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金开诚, 王岳川 (主编)。《中国书法文化大观》。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李永辉。〈浅析姜夔、项穆书论中的理学因素〉。《美术之友》, 2008年第4期。刘守安。〈"中国书法"与"中国文化"〉。《山东社会科学》, 2006年第6期。卢辅圣。〈历史重负与时代抉择〉。《二十世纪书法研究丛书: 当代对话篇》。 上海: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0。卢辅圣, 江宏。〈历史重负与时代抉择〉。《书法研究》。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87年第1、2期。马国俊。〈书法创作中功利行为的解读与评价〉。《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牟宗三。〈中国文化发展中义理开创的十大诤辩〉。《国立中央大学人文学报》第5期 (1987年6月)。 Pp.1-8 。欧阳中石。《书法与中国文化》。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0。齐冲天。《书法*论》。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启明。〈弃蔽囿一隅, 得全象之实〉。《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3期。邱振中。〈书法理论与当代人文科学〉。《二十世纪书法研究丛书: 当代对话篇》。 上海: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0。沈语冰。〈现代书法: 从批判的形式到形式的批判〉。《二十世纪书法研究丛书: 当代对话篇》。 上海: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0。沈伟。《中国当代书法思潮 - 从现代书法到书法主义》。杭州市: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1。唐幼铎。〈论中国古代政治对书法文化发展的影响〉。《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5年第12期。田光烈。《佛法与书法》。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1, 1991。 (台北: 顶渊文化, 1993。)王劲, 蒋维乐。〈明清厅堂的悬壁书法装饰〉。《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王元军。《唐人书法与文化》。 台北市: 东大发行, 1995。王岳川, 金开诚 (主编)。《中国书法文化大观》。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王婷婷, 弥生.宇野.埃夫莱特。〈书法与周文中近期作品的音乐表情〉。《音乐艺术》, 2008年第2期。吴鹏。〈书法文化传统论略〉。《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06年第4期。杨立言。〈浅论中国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境界〉。《艺术探索》, 2006年第2期。尹旭。〈论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与其他〉。《书法研究》第9辑 (1982)。张捷。〈基于人地关系的书法地理学研究〉。《人文地理》, 2003年第5期。张金梁。〈“名”、“贵”: 明代书法评论的两大范畴〉。《书画世界》, 2005年第4期。郑利权。〈论大众传媒对当代中国书法的影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 14:49:16书法与科学技术研究书目王友轩&&编 (己丑年除夕)陈亦。〈从虚拟走进现实 - 兰亭书法节“书法网络精英展” 暨 “书法与网络” 高峰论坛述评〉。《东方艺术》,2006年 第12期。戴士弘。〈电脑硬笔书法概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 第03期。苗晋诚。〈基于骨架化、骨架划分获取书法汉字结构特征方法〉。《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 2008年 第03期。齐玉新。〈当网络介入书法 - 网络对当代书法的影响断想〉。《青少年书法》(青年版),2006年 第11期。庄毅, 庄越挺, 吴飞。〈基于数据网格的书法字〉。《软件学报》,2006年 第11期。 14:49:42《现代书法*论文选》 期间的名家著述书名& && &&&现代书法*论文选编者& && &&&上海书画出版社编辑部。责任编辑& && &&&吴惠霖。出版社& && &&&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地点& && &&&上海出版时间& && &&&1980下载地址:目录沈尹默,& && &&&〈书法*论〉,& && &&&pp. 1~15沈尹默,& && &&&〈学书丛话〉,& && && &pp. 16~26胡小石,& && &&&〈书艺略论〉,& && &&&pp. 27~46潘伯鹰,& && &&&〈书法杂论〉,& && &&&pp. 46~66商承祚,& && &&&〈我在学习书法过程中的一点体会〉,& && &&&pp. 67~73黄绮,& && && &&&〈书中五要: 观、临、养、悟、创〉,& && &&&pp. 74~78宗白华,& && &&&〈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 && &&&pp. 79~117甄予,& && && &&&〈谈孙过庭书法艺术理论〉,& && &&&pp. 151~158马国权,& && &&&〈《书筏》臆说〉,& && &&&pp. 159~167祝嘉,& && && &&&〈康有为和他的《广艺舟双楫》〉,& && &&&pp. 168~170郑诵先,& && &&&〈书法艺术的创造性〉,& && &&&pp. 171~174茹桂,& && && &&&〈试谈书法欣赏〉,& && &&&pp. 175~187祝嘉,& && && &&&〈论书法中的“疾涩〉,& && &&&pp. 183~185沈尹默,& && &&&〈二王法书管窥〉,& && &&&pp. 186~196金开诚,& && &&&〈颜真卿的书法〉,& && &&&pp. 197~208邓散木,& && &&&〈临池偶得〉,& && &&&pp. 209~223黎泉,& && && &&&〈西北汉简书艺略述〉,& && &&&pp. 223~233马国权,& && &&&〈《爨(cuàn)宝子碑》研究〉,& && &&&pp. 234~242启功,& && && &&&〈关于书法墨迹和碑帖〉,& && &&&pp. 243~250周熙良,& && &&&〈谈碑刻〉,& && &&&pp. 251~257徐邦达,& && &&&〈五体书新论〉,& && &&&pp. 258~287郭沫若,& && &&&〈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 && &&&pp. 288_321高二适,& && &&&〈《兰亭序》真伪驳议〉,& && &&&pp. 322~332郭绍虞,& && &&&〈从书法中窥测字体的演变〉,& && && &pp. 333~360唐兰,& && && &&&〈石鼓年代考〉,& && &&&pp. 361~385郭沫若,& && &&&〈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 && &&&pp. 386~407 14:50:33孙晓云《书法有法》 (目录及网上阅读链接)书名: 书法有法作者: 孙晓云出版地点: 北京出版社: 知识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3年本书目录及网上阅读链接:01.“中国”不如译成 “Calligraphy” ... romuid=597#pid3325602.引起困惑的三件事 ... romuid=597#pid3325703.“请循其本” ... romuid=597#pid3325804.“便捷”是指什么呢? ... romuid=597#pid3325905.盲人摸象 ... romuid=597#pid3326006.怀疑“永字八法” ... romuid=597#pid3326207.先说执笔 ... romuid=597#pid3326408.“五指”还是“五字”? ... romuid=597#pid3326809.“拨镫”极其形象 ... romuid=597#pid3327010.用“笔法”书写的字才叫“书法” ... romuid=597#pid3327111.“人物是万物的尺度” ... romuid=597#pid3327212.笔法产生的动机之一裹锋与连续书写: ... romuid=597#pid3327313.笔法产生的动机之二没有依托的书写: ... romuid=597#pid3327414.大胆的推理 ... romuid=597#pid3327515.笔杆的直径 ... romuid=597#pid3327616.笔毫的长短软硬 ... romuid=597#pid3327917.纸的起源与“动”、“举”、“握”、“染” ... romuid=597#pid3328018.《铡美案》的启示 ... romuid=597#pid3328119.笔法成于书写姿势 ... romuid=597#pid3328220.“古法”的绝唱 ... romuid=597#pid3328321.不自觉的丧失 ... romuid=597#pid3328422.桌子的功与过 ... romuid=597#pid3328523.“八分书”的解释 ... romuid=597#pid3328624.“向背”出形势 ... romuid=597#pid3328825.好大一头象 ... romuid=597#pid3328926.“章草”是书法演变的句号 ... romuid=597#pid3329027.隶化”与“美化”的生理极限 ... romuid=597#pid3329128.三根细绳搓成一根粗绳——“完法” ... romuid=597#pid3329229.了如指掌,烂熟于心 —— “尚法” ... romuid=597#pid3329430.“结字因时而传,用笔千古不易” —— “变法” ... romuid=597#pid3329531.最不愿承认的现实——“无法” ... romuid=597#pid3329632.书法是视觉艺术吗? ... romuid=597#pid3329733.“屋漏痕”、“坼壁之路”、“折钗股”、“锥画沙”、“印印泥”解密 ... romuid=597#pid3329834.“无垂不缩,无往不收”的答疑 ... romuid=597#pid3329935.“内撅”、“外拓”词诠 ... romuid=597#pid33300 14:51:08谢稚柳《书画鉴赏》目录出版社: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年。原版标题:《鉴余杂稿》。原版时间: 1979年。1979年版《鉴余杂稿》目录:敦煌石室记《敦煌艺术叙录》后记《上海博物馆藏画》读后记从上海博物馆所藏唐宋绘画论艺术源流北行所见书画琐记晋王羲之《上虞帖》唐张旭草书《古诗四帖》宋黄山谷《诸上座》与张旭《古诗四帖》唐柳公权《蒙诏帖》与《紫丝鞍帖》唐怀素《论书帖》与《小草千文》唐周防《簪花仕女图》的时代特性徐熙落墨兼论《雪竹图》南唐董源的水墨画派与《溪岸图》五代阮郜《阆苑女仙图》《湖山清晓图》与巨然、刘道士李成考论李成《茂林远岫图》范宽北宋李公麟的山水画派兼论赵伯驹《六马图卷》宋徽宗《听琴图》和他的真笔问题从扬补之《四梅花图》、宋人《百花图》论宋元之间水墨花卉画的传统关系牧溪画派和他的真笔宋人画《人物故事》非《迎銮图》考元赵孟俯的山水画派和《百尺梧桐轩图》考赵孟俯的花鸟画派元黄子久的前期画关于石涛的几个问题论书画鉴别2008年版《书画鉴赏》增加以下篇目:石涛画集前言梁楷全集序董源、巨然合集序燕文贵、范宽合集序谈明、清折扇书画集八大山人取名的含义和他的世系董其昌所谓的“文人画”与“南北宗”唐代墨竹八大山人“二九一十八生”印北齐娄教墓壁画与莫高窟隋唐之际画风的渊源关系宋微宗赵佶全集序郭熙、王诜合集序借鉴——绘画艺术的主要基础之一再论徐熙落墨——答徐邦达先生《徐熙落墨花画试探》谈石涛二事石涛作品纵观为上海博物馆建馆三十五周年出版《四高僧画集》作八大山人印水墨画我在敦煌 14:51:35邱振中书法研究著述书目 (按出版时间排列)(与吴鸿清合编)。《书法艺术》。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7。《书法的形态与阐释》。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书法艺术与鉴赏》。台北:亚太图书出版社,1995。〈书法理论与当代人文科学〉。《二十世纪书法研究丛书: 当代对话篇》。 上海: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0。《书法技法的分析与训练》。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笔法与章法》。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中国书法167个练习:书法技法的分析与训练》。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书写与观照:关于书法的创作、陈述与批判》。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神居何所:从书法史到书法研究方法*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笔法的演变〉。甘肃天水: 书法纵横。。 &http: ///ldwl//article_196_1.html&。《当代书法创作:理想与批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书法与中国社会》。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书法艺术鉴赏语言》。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书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邱振中简介: 1947年生于江西南昌,1981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书法专业)。现为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中央美院教授 14:52:37中国书法史》(七卷)目录信息来源: 书法江湖网00_Cover.jpg (9.39 KB) 00:26ISBN: 9页数: 3192定价: 182.0出版社: 江苏教育出版社装帧: 平装出版年: 2007编写者:一、秦代卷: 丛文俊 编二、两汉卷: 华人德 编三、魏晋南北朝卷: 刘涛 编四、隋唐五代卷: 朱关田 编五、宋辽金卷: 曹宝麟 编六、中国书法史元明卷: 黄惇 编七、中国书法史清代卷: 刘恒  编一、《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丛文俊目录:中国书法史总论引言第一节& &书法史与书法艺术的传统第二节& &古代书法理论的基本结构第三节& &前期书法史第四节& &后期书法史概述第一章& &汉字形体与书法美第一节& &远古刻画符号与汉字的产生第二节& &汉字形成的构成方式第三节& &书法美的字形基础第四节& &书体演进与书法的发展第二章& &商代书法第一节& &商代宗教政治、文化与社会生活第二节& &象形装饰文字第三节& &甲骨文书法第四节& &墨迹、铭功金文及其他第三章& &西周书法第一节& &周文化和礼乐秩序第二节& &“篆引”形式的发现与大篆书体的形成第三节& &大篆书体的典范美第四节& &王者之雅与四方之风第五节& &西周甲骨文与墨迹第四章& &春秋战国时期东南各诸侯国书法第一节& &平王乐迁与礼崩乐坏第二节& &楚风与长江流域的书体革新第三节& &齐风与黄河下游各诸侯国的书体革新第四节& &中原及北地各诸侯国的书体革新第五节& &东南文化与鸟凤龙虫书第六节& &古方蝌斗第七节& &刻款金文草体及其他第五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书法第一节& &《史籀篇》与金文大篆第二节& &刻石大篆书法第三节& &草体篆文书法第四节& &简牍墨迹与秦文录变第六章& &秦代书法第一节& &秦代文化与“书同文字”第二节& &秦书八体第三节& &秦代书家与刻石书法第四节& &秦代权量诏铭书法及其他第七章& &先秦文字与书法教育第一节& &先秦学校与教育略说第二节& &从《周礼》的“道艺”之教到孔子私学的“游于艺”第三节& &《史籀篇》与《仓颉篇》等字书所反映的周秦文字教育措施第四节& &先秦职业技能教育第五节& &先秦书法用具附录先秦& &·秦代书法史大事年表主要参考文献二、《中国书法史·两汉卷》华人德本书为国家“九五”出版规划重点图书《中国书法史》7卷中的“两汉”卷,由著名的书法家和书法学者华人德主笔撰写。作者对两汉的简牍、铭刻、碑版的形成以及风格特色,主要书家代表作品以及两汉书法教育和书学影响,以一个史学家的高度,以一个艺术家的视觉作了分条缕析的爬梳。作者曲尽前人和今人未竟之处,其对石刻、砖文、瓦当的独有情钟,加上他本人在书法篆刻上的实践和领悟,使得本书在学术上和艺术上都有相当特色和高度。目录:概述第一章& &两汉的书法教育第一节& &与利禄挂钩的文字学和书法第二节& &汉代的字书和学童书法教育第三节& &鸿都门学——最早的文学艺术大学第二章& &两汉的简犊(附骨签、帛书及其他墨迹)第一节& &汉代的简册制度第二节& &两汉简牍的书法第三节& &帛书及其他墨迹第三章& &西汉的铭刻书法第一节& &铭刻概况第二节& &铜器铭刻文字第三节& &刻石文字第四节& &陶器砖瓦文字第四章& &东汉的碑刻(附砖文)第一节& &碑刻的演变和形制第二节& &碑刻的书法第三节& &东汉的砖文第五章& &汉代的书法家第一节& &各有风范的士大夫书家第二节& &专精草书的西州书家第三节& &工鸟篆八分的鸿都门学书家第六章& &东汉的书学第一节&&许慎《说文解字》第二节&&崔瑗《草书势》第三节&&蔡邕的书学理论第四节& &赵壹《非草书》第七章&&汉代的书法用具第一节&&笔第二节&&墨第三节&&纸第四节&&砚第五节&&削附录两汉书法史大事年表20世纪两汉简牍、帛书、金文、陶文等出土情况两汉刻石文字目录主要参考文献三、《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刘涛《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一书,自东汉末至南北朝末历时三百余年,作者刘涛先生,并未一味地罗列书体资料而纠缠于当时书体、书风的变化演进上,而是溯本穷源,从历史文化大背景来阐释当时书风之盛、书体之变的,即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全面考辨论述的。因而揭示出南北朝时期书法一道,不仅是魏晋风流的余绪,更是儒林士风的又一端。正如包世臣所言:“南北朝尤重此艺。工文者史入文苑,工书托体小学,乃入儒林”。这不仅是那个时代的追求,更是那个时代的标榜。从该书各章节的论述中,都可对当时这种世风时尚有所领略,进而明了书体之变尽在不言之中。仅从该书《南朝帝王重视书法》、《南朝寒门书家与士族书家》两节所述 “‘侍书’的设立”、“帝王与高门书家争胜”、“寒门书家的崛起”、“书家的士庶之别”等内容,就可窥见当时书风之盛,已非士人雅好之举。那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风行,是一种文化追求,虽多少有点附庸风雅或追求功利之敝,但韵致高远。这比起自下而上的趋俗、媚势、逐流,则显得高贵不少,也更具文化意义。这本书正是着眼于这种时代文化风貌而撰述的,因对审美价值的全面述求而有了一种全新的审美经验,由处处闪现着的思想火花而见作者异乎寻常的深思熟虑,因此避免了将所引用的大量新旧书法资料进行放慢板地、简单地罗列、展示、说明。可以说,这是一部真正文化意义上的书史。目录:概述第一章& & 魏国书法第一节& & 洛下新风第二节& & 篆书和隶书第三节& & 中州书法家第二章& & 吴国书法第一节& & 吴国的书风与书家第二节& & 吴国篆书第三节& & 吴国隶书第四节& & 吴国的楷书、行书和草书第三章& & 锺、卫书法第一节& &锺繇书法第二节& & 卫氏书学第三节& & 锺、卫书法的比较第四章& & 西晋书法与书家第一节& & 篆书第二节& & 隶书第三节& & 草书第四节& & 行书第五节& & 楷书第六节& & 西晋书家与书风第五章& & 东晋书法世家及书风的演变第一节& & 东晋书法世家第二节& & 东晋书风的演变第六章& & 王羲之书法第一节& & 生平事迹第二节& & 书法师承第三节& & 王羲之的书艺第四节& & 王羲之的“今体”成就第七章& & 王献之书法第一节& & 生平事迹第二节& & 王献之的书艺第八章& & 东晋铭刻书迹第一节& & 东晋铭刻书迹的体态类型第二节& & 由家族墓誌看东晋隶书的“分化”与“类化”第三节& & 东晋铭刻书迹中存在的“变态现象”第四节& & 东晋“方笔隶书”的流变与渊源第五节& & 由“北碑”和“南帖”看东晋的铭刻书迹第九章& & 南朝书法第十章& & 两晋南朝书论第十一章& & 十六国时期书法第十二章& & 北魏书法、书家及书风的演变第十三章& & 北朝后期书法第十四章& & 魏晋南北朝的禁碑与立碑第十五章& & 东晋南朝的法书收藏与鉴定附录魏晋南北朝书法史大事年表西魏铭刻书迹统计表磁县出土北齐碑志统计表安阳地区出土北齐碑志统计表南北书风演进对比表唐朝代宗大历年间所存汉魏两晋南朝书迹简表主要参考文献四、《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朱关田该书10个章节,系统论述了隋唐及五代书法艺术发展的历史,各时期书法艺术的演变;介绍了各个时期有关书法名家,并追溯其艺术特点形成的原因;还充分论述了唐代文化与书法的关系,系统介绍了唐代墓志、唐代书法的域外传播和唐五代的书法理论。本书主要介绍了隋代与初唐书法,唐太宗与书法复兴,盛中唐书法,雄秀独出的颜真卿,晚唐书法,唐代文化与书法,唐代书法的域外传播,五代杨凝式及其他书法家等内容。目录:概述第一章& &隋代与初唐书法第一节& & 承前启后的隋代书法第二节& &欧阳询与虞世南第二章& &唐太宗与书法复兴第一节& &唐太宗及其书法第二节& &唐太宗王羲之论第三节& &唐代书法教育与科举第四节& &关于《兰亭序》第五节& &一代教化主褚遂良第六节& &昭陵碑志书人第三章& &盛中唐书法第一节& &盛中唐书法的演变第二节& &李邕与行书名家第三节& &张旭与怀素第四节& &李阳冰与篆书名家第五节& &盛中唐的馆阁书家第六节& &其他书家第四章& &雄秀独出的颜真卿第一节& &生平事迹第二节& &书法艺术第三节& &颜书的影响第五章& &晚唐书法第一节& &柳公权第二节& &“元和脚”及其他第六章& &唐代文化与书法第一节& &书法藏庋、鉴赏及其他第二节& &儒家与书法第三节& &佛教与书法第四节& &佛教与书法第五节& &道家与书法第六节& &文房用具第七章& &唐代墓志第一节& &初唐第二节& &盛唐第三节& &中唐第四节& &晚唐第八章& &唐代书法的域外传播第一节& &日本第二节& &朝鲜半岛第九章& &五代杨凝式及其他书家第十章& &唐五代的书法理论第一节& &初唐崇王论第二节& &盛中唐书论的推进第三节& &晚唐及五代书论附录隋唐五代书法史大事年表主要参考文献五、《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曹宝麟目录:第一章& & 北宋时期的书法第二章& & 北宋中期的书法第三章& & 北宋后期的书法(上)——“尚意”书风的勃兴第四章& & 北宋后期的书法(中)——集古出新的巨匠米芾第五章& & 北宋后期的书法(下)——其他名家和书论第六章& & 南宋时期的书法第七章& & 南宋中期的书法第八章& & 南宋后期的书法第九章& & 宋代的刻帖第十章& & 辽金书法。附录宋辽金书法史大事年表、主要参考文献六、《中国书法史.元明卷》黄惇目录上篇& & 元代书法概述第一章& & 元代的书坛领袖——赵孟俯第一节& & 赵孟俯生平及思想第二节& & 赵孟俯的书法艺术第三节& & 赵孟俯书法对东邻高丽的影响第二章& & 复古思潮影响下的元代书法第一节& & 元代前期复兴晋代书风的中坚第二节& & 奎章阁的代表书家第三节& & 赵派书家群第三章& & 元代的少数民族书法家第一节& & 元代前期的少数民族书家第二节& & 元代中期的少数民族书家第三节& & 康里巎巎及其对元代后期书法的影响第四节& & 元代后期的少数民族书家第四章& & 元代的篆、隶书家第一节& & 吾衍及其弟子第二节& & 元代不同阶段的篆、隶书家附录& & 元代篆、隶书家一览表第五章& & 元代后期隐士的书法第一节& & 隐士书法的典型:吴、杨、陆、倪第二节& & 受赵孟俯影响的隐士书家第六章& & 元代的书法理论第一节& & 郝经的道技论第二节& & 赵孟頫的“用笔千古不易”说第三节& & 郑杓《衍极》与其程、朱理学立杨第四节& & 元代的书法教科书及其以复古为宗旨的教学思想第七章& & 元代的公私收藏与刻帖第一节& & 元代内府的鉴藏第二节& & 元文宗时期的奎章阁及其收藏第三节& & 宣文阁与端本堂的鉴藏第四节& & 元代的私家鉴藏第五节& & 元代的刻贴下篇& & 明代书法附录元明书法史大事年表主要参考文献七、《中国书法史.清代卷》刘恒内容简介清代帖学逐渐衰落,碑派迅速崛起并取代帖学,这一力量的对比变化的转折点在道光、咸丰之际。雍正以前,是明代帖学的延续阶段,书风大致未超出元、明范围;乾、嘉时期,清代帖学达到最高水平,篆、隶书体也已颇具成绩。道光、咸丰以降,碑派书法大行其道。到清末民初,书坛遂成碑派一统天下。清代是书法是极为丰富烂漫的一个年代,考据、金石、文字之学的盛行,为清代书风的形成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本书以“帖学逐渐衰落,碑派迅速崛起”这一基调为主线,展示了有清一代书法和书学的嬗变的大历史。目录概述第一章& & 晚明书风的延续与碑学的滥觞第一节& & 王铎与晚明书风的延续第二节& & 傅山与遗民书家第三节& & 清代前期的崇董书风第四节& & 隶书中兴与碑学的萌芽第二章& & 帖学与碑学的转换第一节& & 清代的公私鉴藏与刻帖第二节& & 清代中期的帖学书法第三节& & 科举考试与“馆阁体”第四节& & “扬州八怪”第五节& & 金石学、文字学的兴盛及其对碑学的推动第六节& & 邓石如、伊秉绶与乾、嘉时期的碑派书法第三章& & 碑学的完善与发展第一节& & 包世臣与碑学理论的完善第二节& & 何绍基与碑派书法的发展第三节& & 金石碑刻的搜访与鉴藏第四节& & 生宣纸、长锋羊毫与碑派书法第四章& & 碑派书法的鼎盛时期第一节& & 碑学的总结与金石学的拓展第二节& & 清末民初的书坛第三节& & 篆、隶书法及篆刻的意义第五章& & 清代的书法教育和域外影响第一节& & 清代的书法教育第二节& & 清代书法的域外影响第六章& & 清代的书学第一节& & 帖学观点的延续和转变第二节& & 求新尚奇主张的出现及影响第三节& & 碑学理论的建立与发展附录:清代书法史大事年表主要参考文献 14:53:14《书法报》国内统一刊号:CN42-0062国内邮发代号:37-9国外总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国外代号:0770-W地址:武汉市东湖路翠柳街1号书法报社网络部电话:027-网址: ... 5%E6%8A%A5%E3%80%8B《中国书画报》主办:天津美术学院主办 中国书画报社出版国内统一刊号:CN12-0021邮发代号:5-10地址: 天津市南开区华苑榕苑路16号鑫茂园C2-2-D中国书画报电话: 022-09534 传真 022-网址:《书法导报》地址:河南省郑州市经七路34号书法导报社邮编:450003&&电话:8网址:《青少年书法报》基本事实:周报,每周二出版。社址:154002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中山街105号电话(传真):9刊号:CN23/0039邮发代号:13—69《墨缘书画报》基本事实:4开4版,不定期出刊。宣传书画家刻苦治学、勇于探索、自强不息、奋斗拼搏之精神。邮编:402761地址: 重庆市璧山 651信箱6—20号网址:《汉字与文化》地址: 广西桂林王城1号 桂林汉字文化协会《汉字与文化》编辑部邮编:541001联系电话:网址:
... oardID=102&TB=1电子邮箱: 14:53:40《中国书法167个练习:书法技法的分析与训练》作者:邱振中全书下载:内容简介中国书法包含丰富而复杂的技法,但从无一份关于全部技法的清单。《中国书法:167个练习》是一部以167个练习组成的书法技法教材,这167个练习包括了传统书法和现代书法创作的全部基本技法。其中包含一些从未被讨论过的内容。在对历代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形态分析的基础之上,作者建立了一种以才能的全面发展为主旨的书法训练体系。在传统技法之外,还引入了由现代视觉经验发展而来的重要技巧。作者同时致力于建立两种视觉经验之间的联系。本书受到来自国内外的广泛赞誉,被称为书法领域“划时代”的著作。目录:前言导言使用说明第一部分 笔法一、执笔二、空中运笔三、中锋横、竖线四、藏锋-Ⅰ五、藏锋-Ⅱ六、手腕的灵活运动七、中锋弧线-Ⅰ八、中锋弧线-Ⅱ九、落笔方向的控制十、提按十一、提笔位置的控制十二、出锋十三、侧锋十四、折笔—Ⅰ十五、折笔—Ⅱ十六、摆动—Ⅰ十七、摆动—Ⅱ十八、转笔—Ⅰ十九、转笔—Ⅱ二十、转笔—Ⅲ二十一、转笔—Ⅳ二十二、连续转笔—Ⅰ二十三、连续转笔—Ⅱ二十四、连续转笔—Ⅲ二十五、转笔中腕与臂的配合—Ⅰ二十六、转笔中腕与臂的配合—Ⅱ二十七、转笔中腕与臂的配合—Ⅲ二十八、不完全折笔二十九、转笔与折笔的交替使用三十、笔锋进出点画的位置和方向三十一、点画内笔锋运动轨迹三十二、点画的立体感三十三、点画间笔锋运动轨迹三十四、力量的控制三十五、线条的质感三十六、节奏-Ⅰ三十七、节奏-Ⅱ三十八、节奏-Ⅲ三十九、节奏-Ⅳ四十、笔法分析-Ⅰ四十一、笔法分析-Ⅱ四十二、笔法分析-Ⅲ四十三、笔法分析-Ⅳ四十四、笔法分析-Ⅴ四十五、笔法分析-Ⅵ二十四、连续转笔-Ⅲ二十五、转笔中腕与臂的配合-Ⅰ二十六、转笔中腕与臂的配合-Ⅱ二十七、转笔中腕与臂的配合-Ⅲ二十八、不完全折笔二十九、转笔与折笔的交替使用三十、笔锋进出点画的位置和方向三十一、点画内笔锋运动轨迹三十二、点画的立体感三十三、点画间笔锋运动轨迹三十四、力量的控制三十五、线条的质感三十六、节奏-Ⅰ三十七、节奏-Ⅱ三十八、节奏-Ⅲ三十九、节奏-Ⅳ四十、笔法分析-Ⅰ四十一、笔法分析-Ⅱ四十二、笔法分析-Ⅲ四十三、笔法分析-Ⅳ四十四、笔法分析-Ⅴ四十五、笔法分析-Ⅵ第二部分 字结构一 等距线条二 线条距离与位置的渐变三 线条形状的渐变四 平行线段对字结构的影响五 平行渐变线段对字结构的影响六 曲线形状的控制-Ⅰ七 曲线形状的控制-Ⅱ八 简单线结构的情调九 单元图形的情调十 单元图形的归纳十一 单元图形的临写-Ⅰ十二 单元图形的临写-Ⅱ十三 单元空间的临画-Ⅰ十四 单元空间的临画-Ⅱ十五 单元空间的临画-Ⅲ十六 单元空间的临画-Ⅳ十七 单元空间面积的控制十八 字结构中的单元空间-Ⅰ十九 字结构中的单元空间-Ⅱ二十 字结构中的单元空间-Ⅲ二十一 单字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二十二 单字外接多边形-Ⅱ二十三 单字外接多边形-Ⅲ二十四 大尺度笔画二十五 不完整字结构二十六 书写过程中对字结构的感受二十七 预想字形二十八 字结构的重心二十九 狂草结构的临写第三部分 章法一 单字轴线二 行轴线与轴线图三 单字的连接-Ⅰ四 单字的连接-Ⅱ五 单字的连接-Ⅲ六 单字的连接-Ⅳ七 单字的连接-Ⅴ八 单字的连接-Ⅵ九 单字的连接-Ⅶ十 单字的连接-Ⅷ十一 单字的连接-Ⅸ十二 单字的奇异连接-Ⅰ十三 单字的奇异连接-Ⅱ十四 单字的奇异连接-Ⅲ十五 单字轴线位置的控制十六 字结构的随机处理十七 字结构距离的控制十八 行侧廓的控制-Ⅰ十九 行侧廓的控制-Ⅱ二十 行侧廓的控制-Ⅲ二十一 行距的控制-Ⅰ二十二 行距的控制-Ⅱ二十三 垂向行轴线二十四 折线行轴线二十五 行轴线对风格的影响二十六 行轴线间的关系-Ⅰ二十七 行轴线间的关系-Ⅱ二十八 习作轴线图的调整二十九 字间空间的包容性三十 分组线连缀-Ⅰ三十一 分组线连缀-Ⅱ三十二 分组线连缀-Ⅲ三十三 分组线连缀-Ⅳ三十四 分组线连缀中的行间空间三十五 影响章法的其它因素第四部分 动力形式一 点画的动力特征-Ⅰ二 点画的动力特征-Ⅱ三 点画的动力特征-Ⅲ四 点画的动力特征-Ⅳ五 点画的动力特征-Ⅴ六 动力形式的感受与分析-Ⅰ七 动力形式的感受与分析-Ⅱ八 动力形式的感受与分析-Ⅲ九 动力形式的感受与分析-Ⅳ十 动力形式的感受与分析-Ⅴ十一 动力形式的感受与分析-Ⅵ十二 动力形式的感受与分析-Ⅶ十三 动力形式的习得-Ⅰ十四 动力形式的习得-Ⅱ十五 动力形式的习得-Ⅲ十六 动力形式的习得-Ⅳ十七 动力形式的习得-Ⅴ十八 动力形式的习得-Ⅵ十九 动力形式的习得-Ⅶ二十 动力形式与字结构-Ⅰ二十一 动力形式与字结构-Ⅱ二十二 动力形式与字结构-Ⅲ二十三 动力形式的调整-Ⅰ二十四 动力形式的调整-Ⅱ二十五 动力形式的调整-Ⅲ二十六 书法与绘画中的动力形式-Ⅰ二十七 书法与绘画中的动力形式-Ⅱ二十八 线条与客观世界的动力形式二十九 动力形式的迁移-Ⅰ三十 动力形式的迁移-Ⅱ三十一 动力形式的设计第五部分 汉字构成一 书法与抽象图形-Ⅰ二 书法与抽象图形-Ⅱ三 书法与抽象图形-Ⅲ四 字结构对空间的分割-Ⅰ五 字结构对空间的分割-Ⅱ六 书法元素的构成-Ⅰ七 书法元素的构成-Ⅱ八 书法元素的构成-Ⅲ九 书法的现代构成-Ⅰ十 书法的现代构成-Ⅱ十一 书法的现代构成-Ⅲ十二 书法的现代构成-Ⅳ十三 书法的现代构成-Ⅴ十四 书法的现代构成-Ⅵ十五 书法作品的二次构成-Ⅰ十六 书法作品的二次构成-Ⅱ十七 书法与抽象绘画-Ⅰ十八 书法与抽象绘画-Ⅱ十九 书法与抽象绘画-Ⅲ二十 书法与抽象绘画-Ⅳ第六部分 综合练习一 笔法演变的图像分析二 作品在笔法史中的位置三 章法构成的分类四 成幅临写-Ⅰ五 成幅临写-Ⅱ六 技巧与个性的综合分析附图练习答案附录:邱振中《现代书法教学的若干重要环节》后记 14:54:18《中 国 书 法 论 著 辞 典》全书下载:我国书法理论著述典籍之多,向有汗牛充栋之喻,因而难酬通读无遗或博览无余之愿。鉴于此,为便于从事书法理论研究工作者、书法教育与教学工作者、书法艺术创作工作者和海内外广大书法爱好者一览中国古今书法著述,撮起要旨,详勘所需著论内容,兹编此书,以飨读者。本辞典正文按“论著”、“论文”两部分辑入。“论著”类收入可见的单行本、丛书中的单列书目或附刊于他书而分别立目者。上起秦汉、下迄于今。对古今名家在征引书目中列有书名,实已散佚,或为残篇断简,以及早已绝版者,皆未著录。“论文”类收入,从散见于香港《书谱》、上海《书法》、《书法研究》、北京《中国书法》、武汉《书法报》、天津《中国书画报》等几种主要刊物创刊以来所载的论文中选辑。对香港、台湾、澳门等地刊行的书**著、论文,因条件所限,所收甚微。目录:序/杨公骥叙言/孙常叙例言目录正文论著部分论文部分索引篇名笔画索引作者笔画索引篇名音序索引 14:54:56中国书法大字典》全书下载:本大字典系收集中国历代名书法家手迹,按康熙字典部首检字法编纂而成,旨在向研究与爱好中国书法艺术的人士提供一部有益的工具书。本大字典所收集的历代各名书法家字迹系按原迹剪贴影印,力求保存原作的风格气韵。本大字典采用名书法家三百六十余人所书写碑碣法帖共三百一十余部四百三十余卷。本大字典收集首文字书共四千三百九十二字,如按重文计算,则达四万七千四百三十余字。本大字典以楷、行、草书为主体,排列顺序为:楷书、行书、草书、章书、隶书、篆书、古文。本大字典每字下面皆注明朝代、作者,大部还注明出处。目录:部首索引本书汇集历代书法家一览本书汇集碑碣法帖等一览检字表字典正文原书版权页 用户登录用户登录用户名:密&&&码:验证码:
记住我 | 最新发表 |
作者Powered by
© 2009.05 ');//-->
来自:&&&《》
更多精彩,关注微信号:360doc
馆友评论(0)
您好,请&&或者&&后再进行评论
合作登录: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container: s,
id: 'u1442766',
scale: '20.3',
display: 'inlay-fix'}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爱得起 画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