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论得天下之道分封时关于鹰犬和猎人的原文出自哪里

您(@)目前可用积分:1439835跟帖回复
共获得打赏:
凯迪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发现信息价值
[原创]厚遇功臣 国以永宁(刘邦评传之9。1)
11147 次点击
14:59:04 发布在
刘邦与功臣(上)“狡兔死,良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韩信在被刘邦拘捕时愤愤不平说的几句话成了千百年来的名言,也成了后人攻击刘邦的铁证,似乎汉高祖刘邦是一个在登上皇帝宝座后就过河拆桥、滥杀功臣的皇帝,刘邦因此蒙上了千古骂名。刘邦是一个滥杀功臣的皇帝吗?事实显然不是如此!不错,刘邦是杀了几个开国功臣,如淮阴侯韩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韩王信及阳夏侯陈g等。但是这些人中的大多数确实是图谋不轨,举兵反抗朝廷(英布、陈g、韩王信)或与叛将勾结企图造反(韩信),仅有彭越罪迹不彰。多数人应当说是死有余辜。但是即使这样,主持此事也是吕后。所以后燕王卢绾曾对手下说道:“往年春,汉族淮阴,夏,诛彭越,皆吕后计。今上病,属任吕后。吕后妇人,专欲以事诛异性王者及大功臣。”卢绾曾是刘邦的发小,他说的这些话应当是可信的。卢绾谋反后不久就后悔了,曾想向刘邦认罪,请求宽恕。只是由于刘邦病逝而成终生遗憾。其实刘邦本人始终厚遇功臣民。从刘邦革命伊始,就和他的一帮文臣宿将同甘共苦,风雨同舟。刘邦自己以身作则,奋不顾身,冲锋陷阵,亲冒矢石,置生死于度外。所以这些文武大臣深信刘邦,绝大多数始终不离不弃。刘邦也不忘记他们的功劳。刘邦在开国之初曾与他的文武群臣讨论汉家王朝成功的秘笈。刘邦的同乡、老友王陵认为这是由于刘邦能与大家同利,不吝重赏,打下的城池就赏给攻打该城池有功之臣。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尽管它不全面。但它道出了刘邦的一个特性:就是他能与他的臣属同甘共苦,利益分享。高祖刘邦本人则更认可,他之所以能拥有天下在于他会用人。他认为当今天下只有三个最杰出的人才:这就是张良、萧何与韩信,这三个人都为他所用。从他对兴汉三杰的评价,就可以看出,刘邦认为,他的天下不是他一个人打下来的,而是与他身边的文武功臣共同打下来的。刘邦没有贪天之功为已有,他说他是“与天下之豪士贤大夫共定天下,同安辑之”。其实这两条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刘邦善用人,而且能与人同利。他并不是光在嘴上说说就完了,而是在他登上皇帝位子后,立即付诸行动,开始了分封功臣的工作。战功最大的七个人被封为王:楚王韩信,韩王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赵王张耳。这些诸侯王中,有的原来就是以诸侯王的身份追随刘邦反抗项羽的,如韩王信,赵王张耳(原为代王)等。有的则是刘邦后封的,如梁王彭越,楚王韩信等。在分封诸王的时候,刘邦的本意就是希望这些诸侯国能成为大汉帝国的屏藩,为国家的统一与国土的完整作出应有的贡献。但是事态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大大出乎刘邦的意愿。汉五年十月,在刘邦刚刚登上帝位仅仅几个月,燕王臧荼就起兵谋反。臧荼是一个典型的野心家与投机分子,他本是燕国的一个将领。秦末农民起义的浪潮中,他也投身于义军的队伍。臧荼有一定的军事才能,在战争中立了若干功劳,随霸王项羽进入关中。项羽在分封诸侯时,封他为燕王。汉二年刘邦率领各路诸侯大军进攻彭城,臧荼也倒戈投向刘邦。当项羽率领精锐楚军奇袭彭城,刘邦大败而逃,臧荼立即又投靠了项羽。汉四年,韩信率领汉军大败赵军,杀死陈余,臧荼见大势不妙,立即投降了韩信。刘邦称帝后,不计前嫌,仍旧封臧荼为燕王。但臧荼不思报恩,却想趁汉刚刚开国之际,阴谋独立。他认为刘邦刚当上皇帝,诸事繁忙,无暇远顾,可以无忧。可是臧荼打错了算盘,刘邦最恨的是诸侯国叛汉独立,他要维护大汉的统一大业。为此刘邦不辞劳苦,亲自率军平叛。小小燕国那是汉军的对手,大将樊哙生擒了臧荼,刘邦将臧荼废为庶人。其后刘邦又册立卢绾为燕王。 史载:汉五年刘邦加封无诸为闽粤王;汉十一年五月,封赵他为南粤王;汉十二年十二月,刘邦还立南武侯织为南海王。所以汉初刘邦所封的异姓诸侯王实际上是十一位。除了这十一大诸侯王之外,刘邦还根据各位功臣在反秦灭项中的功劳大小,封了个侯爷(其中只有人为刘邦的亲属)。刘邦还对这些功臣按功劳大小授予不同的食邑,功劳最大的封以万户食邑,最低的也给予五六百户的食邑。诸侯的位次,除了萧何之外,其他都是按军功的大小为序排列的。由相国萧何为首、御使大夫周昌为副成立了一个评功委员会,评定各位文武功臣的功劳大小,刘邦基本上不干预。头十几位功臣评定还算顺利,但后来由于功臣之间分歧渐渐增多,大家免不了互相争功,谁也不让谁,进展越来越慢。有一天,当刘邦与张良在皇宫的复道上漫步时,忽然发现人们在宫外三五成群地聚合在一起议论。刘邦忙问张良这些大臣不去上班,而聚集在皇宫内干什么?张良当然清楚这些人干什么,但他故意说道“他们大概是要造反!”刘邦一听这还了得,这也太不可思议了。天下刚刚平定,为嘛要造反?张良这才说道;“文武功臣们跟随陛下东征西杀,不怕流血牺牲,就是盼望有朝一日能封侯拜将、享受荣华富贵呀。可是陛下现在只封了十几个人,还都是陛下最亲近的人;对您所不喜欢的人往往还找揸收拾他。他们担心陛下没有那么多土地拿来封赏,到最后有的人不仅会封不到,甚至还会有生命危险,所以他们就在一起商量要不要造反。”刘邦一听也有点着急,忙问:“先生之见,应当怎么办才好?”张良就说道:“当前最要紧的就是要安定人心。陛下应当找一个您最不喜欢的人先给他封了爵位,其他人就安心了。”刘邦一听原来如此,就说:“我最讨厌的人就是雍齿了,雍齿曾经背叛过我,后来虽然追随我了,但我的心里还是有点别扭,总想着收拾他。只是因为他也曾立了大功,所以有点不忍心。现在既然你这么说,那我就先封雍齿为侯”。连雍齿这个曾背叛刘邦的人都封为侯,大家这才放心了。此事过后,刘邦感到封爵工作要加紧进行,于是他命令丞相萧何加快进度。刘邦对张良一向评价极高,许为三杰之首,所以答应在富庶的齐地由张良自选三万户。但张良坚决不接受刘邦的额外之恩典,只要了留县的万户。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刘邦还史无前例地封了一个女侯,就是名将奚涓的母亲底。由于奚涓已在战争中去世(据载奚涓的功劳可以与舞阳侯樊哙相比,但史家未给其立传),刘邦追念他的功劳,而封其母亲底为鲁侯,排位在第位。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给女姓封侯,说明汉高刘邦还不歧视女姓。郦食其为刘邦的事业立下大功,但他本人不幸牺牲,刘邦破格封郦食其之子郦疥为高粱侯。这些功臣由于拥有了自己的食邑,可以对在自己分封范围内的农户收取租税,从而有了稳定的收入。这些人实际上就是新的地主阶层,也就成为新皇朝的统治基础。不仅如此,刘邦还与他的这些功臣们剖符、立誓,这个符是由两半组成,受封的功臣拿着一半,另一半存在皇家档案,以作凭照。誓词是:“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刘邦告诉他们,即使有一天,宽阔浩瀚的黄河只剩下了窄窄的一条带子宽,巍峨的泰山也只剩下磨刀石那么薄,你们的封国还是永远牢固,而且可以传给你们的后代儿孙。但是汉初所封的十一个诸侯王却没有像誓词所说的,永远地传给子孙后代,有半数很快就败亡了。这是为什么呢?这不能简单地用汉高祖杀戮功臣来解释。由于这些诸侯王中的多数人并不是刘邦革命的同志,而仅是刘邦的同路人。在刘邦革命成功后,与他们之间的矛盾开始尖锐了起来。一个是要踵秦始皇统一天下的伟业,建立一个强大而统一的中华帝国,一个是要维持封建割据、诸侯并立的局面。于是随后就发生了诸如楚王韩信等的谋反事件。尽管我们可以说,韩信等的谋反与刘邦未能正确妥善地处理有关,但最根本的还是统一与分裂的矛盾。当然也有少数诸侯王能正确处理和中央政府的关系,所以他们的封国倒是历数世之久而安然无恙,如长沙王吴芮,闽粤王无诸、南粤王尉他、南海王织等。在先后被废的七个诸侯王中,被杀的有四个诸侯王(侯)(韩王信、淮阴侯韩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没有被杀的有三个:前燕王臧荼是最早起兵谋反的,刘邦亲自率军讨伐并活抓了他,后贬为庶民;后燕王卢绾因为误会而投降了匈奴,尔后又后悔莫及,想重回汉朝,由于刘邦去世而未遂;赵王张敖因为他的丞相贯高企图行刺刘邦受到牵连,被贬为宣平侯,后来吕后给他恢复了王位。被杀的四人中,韩王信、淮南王英布、淮阴侯韩信等三人都是证据确凿的谋反。真正冤杀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梁王彭越。刘邦不是一个嗜杀成性的暴君,恰恰相反,刘邦是一个宽容的皇帝。据史料所载,刘邦在他的一生中,只杀过三个人:头一个就是左司马曹无伤。曹无伤本是刘邦手下一员战将,曾立下不少功劳。但是在沛公攻进秦帝国首都咸阳后,曹无伤竟然向项羽告密,引发了项羽的兴兵问罪,差一点就要了刘邦的性命。为此刘邦从鸿门宴上逃脱回营后立即将叛徒曹无伤处死。第二个就是丁公。丁公是楚霸王手下的大将。当刘邦从彭城狼狈脱逃时,遇到了率领楚军追袭而至的丁公。刘邦见到丁公紧追不舍,就停下马来问道:“你不是老朋友丁公吗?干嘛追着不放?给自己留点后路吧。”丁公见刘邦这么说,真就不追了。但是此后丁公却仍然在项羽手下为大将,参加了多次对汉军的战争。当楚霸王项羽在垓下自杀身亡之后,丁公逃脱,躲藏了越来。后来丁公听说连他的兄长楚军大将季布都被刘邦赦免,还做了郎中,他想我还曾经放过刘邦一马,应该也能讨个官做。于是丁公主动上门求见皇帝,要讨个官做。没有想到的是刘邦不仅不念旧情给他官做,而且还把他给杀了。刘邦当着满朝文武众臣的面说道:“做为臣子理应忠于自己的君主,而丁公作为项羽的大将,却不忠于项王,私下放走项羽的敌人。项羽之所以失败也是由于他手下像丁公这样的臣子太多。今天我要杀了他,就是要杀一警百,告诫那些心术不正的人,作为臣子千万不能怀有二心!”丁公倒霉就倒霉在他不识时务,撞到枪口上了。第三个就是这个彭越了。彭越追随刘邦较早,但他始终对刘邦若即若离。在楚汉战争的关键时刻还曾经拥兵自重,要挟汉王刘邦,但彭越确实没有谋反。汉十年,代相陈g谋反,刘邦亲自率部御驾亲征,同时刘邦要求各个诸侯王派兵增援中央军。这时的彭越又犯了在楚汉战争期间的老毛病,为保存自己的实力居然向刘邦请病假不去。刘邦知道后很生气,就派人指责彭越,彭越害怕了,准备亲自带兵勤王并向刘邦请罪认错。如果彭越按照这条路子走下去,那就什么事也没有了。偏偏在这时候他又听信他的亲信扈辄的建议继续称病,虽然扈辄劝他趁机谋反的意见他并没有接受,但心里也是有所心动的。不久他的太仆因为违反了他的指示,彭越要杀他,这个太仆就跑到首都把彭越和扈辄商量谋反之事捅了出去,于是刘邦就派人把彭越抓了起来。由于考虑到彭越谋反还只是议论而未有行动,而他又有大功,所以刘邦只是夺去彭越的王位,把他贬为庶民并罚配到蜀郡青衣县。但彭越在赴蜀的道上却把闫王当成菩萨,央求吕后帮他一把。吕后又把他押回京城,廷尉王恬开秉承吕后意旨将他锻炼成谋反死罪呈报上来,刘邦没再坚持原则,造成一个冤案。但是后来当彭越的舍人栾布不顾刘邦的禁令为彭越收尸祭奠并且当面指责皇帝不该以不实的罪名处死有大功的梁王彭越时,刘邦不仅没有下令将栾布处死,反而封他为都尉。这实际上说明刘邦也认为杀死彭越是一大冤案,他为彭越平了反了。其实按今天的标准,彭越也是该杀的。彭越虽然没谋反,但先有挟兵自重,不服皇上调遣在前;又有和手下亲信商量谋反,未遂在后,刘邦如果杀了他也不为过。大家不是看到,近代有个功勋卓著的老帅,只不过是写了一封不痛不痒的信件,就被批的七荤八素,最后死于非命吗?但是既然刘邦素称宽大长者,他自己也都感到杀彭有点过分了,所以还是把彭越之死作为一个冤案,作为刘邦的一个错误吧!可能那时没有平反之说,死了也就死了。汉代不仅普通大臣被冤杀没有平反之说,就连皇家成员被错杀,也没有平反一说。比如著名的戾太子刘据被杀事件。刘据是汉武帝所立的太子,为人正直善良,敢作敢为,颇有乃父之风。但是由于奸臣江充利用武帝晚年迷信,制造了巫蛊事件,陷害太子。刘据为避免秦始皇太子扶苏的悲剧重演,毅然发兵杀死江充。但不明真相的武帝认为太子谋反,遂下令丞相率军平叛。由于众寡不敌,刘据被逼自杀。后来武帝知道了真相,十分想念太子,特意建了一个思子宫。但是就没有说要为太子平反之事。再以后,太子刘据的孙子刘病已当上皇帝,就是著名的汉宣帝,也没有为他的祖父平反。淮阴侯韩信是刘邦十分欣赏的兴汉三杰之一,杰出的军事家。韩信被杀似乎是汉高刘邦滥杀功臣的一个典型案例。真相究竟如何?请看拙作《千古悲歌汉淮阴》,这里只简要提一提。韩信是刘邦一手提拔起来的将领,刘邦给予韩信充分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与机会。没有刘邦也就没有韩信的一切。但是随着韩信的军功越来越大,实力也越来越大,他的野心也开始膨胀。在楚汉战争的紧要关头,韩信曾两次放了刘邦的鸽子。楚汉战争结束之后,刘邦将韩信改封为楚王,意图也是要收回韩信的兵权。从刘邦作为一国之君来考虑,无可厚非。但韩信却不思如何回报国家,而是企图扩充实力,被手下告密说他企图谋反。在这种情况下,刘邦采纳了陈平之计,伪游云梦将韩信逮捕。此时之韩信尚没有造反的行动,所以他大声喊冤:“狡兔死,良狗烹!”刘邦也知道韩信确有点冤,所以他没有杀韩信,只将他降为淮阴侯,把他罹糜在长安。韩信此时确有委屈,刘邦也知道,所以他曾不时地召见韩信与他聊天,以解除他的思想负担。如果韩信作为一个臣子能正确对待,一切也就“”了。但是韩信不能正确对待,由怨生恨,由恨生仇,由仇而起反心。他看不起汉中央的所有官员,包括对他有大恩的萧何、夏侯婴二人,他的群众关系极坏。所以当他被吕后抓捕时,朝里没有一个人为他说好话的,都认为他是反贼,该死。韩信走到这一步纯属咎由自取,怎么能怪刘邦呢?唐代诗人殷尧藩有一首诗“韩信庙”中有一句说得好:“此日可怜萧相国,曾无一语到金闺”。就是说当韩信被捕时,连他的恩人萧何都没有向吕后说半句好话。韩信晚节不忠,谋反属实。当然以今天的观点,无论如何,韩信不应处死,最起码也该给韩信发一道免死金牌,因为他的功劳太大了。但主持杀了韩信的是吕后与丞相萧何,刘邦并不知情。相反从刘邦事后释放了教唆韩信造反的元凶蒯通,可以看出刘邦是一方面认可韩信有罪,另一方面也认为韩信确有委屈。所以刘邦对蒯通与栾布的处理就不一样,栾布做了官,而蒯通只是免于处理。淮南王英布本来是不会造反的。当他看到汉中央送来的梁王彭越的肉罐头时,害怕会遭到与彭越一样的下场,所以在暗中作了准备。后来由于他的手下向刘邦密报他造反的消息,英布加速了谋反的进程。其实如果他能坚守本份,刘邦是不会收拾他的,甚至连丞相萧何都曾替他说好话(须知萧何没有替韩信说过半句好话的)。在刘邦亲自率军讨伐他时,刘邦问他为什么要造反,此时英布只要向皇上认错,刘邦肯定会赦免于他。但是英布却现了原形,说了一句:“我也想过过皇帝的瘾!”因此英布后来死于他的小舅子长沙王吴臣之手,这就不能埋怨别人了。另一个韩信(与淮阴侯韩信同名)也就是韩王信的谋反也十分说明问题。韩信,原是韩国贵族之后。当张良举兵造反为复辟韩国奔走时,韩信投入张良麾下任将军。后来张良投奔沛公刘邦,韩信也随之成为刘邦的下属。刘邦被项羽贬往汉中时,韩信也随刘邦到了汉中。韩信不仅骁勇善战,也有一定的政治头脑。在汉中他曾向刘邦进言,应当趁着战士们都想杀回山东老家的一股锐气,率军杀出汉中现项王一决高低。刘邦对此十分赞赏,曾面许以后有机会封他为韩王。后来项羽由于张良曾追随刘邦的缘故杀了他先前同意分封的韩王成,刘邦得知韩成已死,就顺势封韩信为韩王。但韩信似乎没有什么气节,当刘邦彭城兵败时,韩信又投降了项王。但不久,韩信又从项羽处逃了回来,刘邦不计前过仍让他当韩王。刘邦在击败项羽后,分封功臣,正式册封韩信为韩王,都颖川(今河南省许昌)。汉六年,汉高祖刘邦认为韩信有勇力,而他的封国北靠巩县、洛阳,南近宛(今之南阳)、叶县,东邻淮阳,是天下雄师集中的地方,这样的地方让一个诸侯王占领对中央政权不利。因此刘邦就把韩信的韩国改封到了太原郡,以晋阳为国都,让他为汉朝守边。因为新的韩国地方偏远,为了弥补这一条,刘邦特意将他的封地由原来的十几个县扩大到三十六个县。韩信上任不久,就给刘邦打了一个报告,说是韩国邻近匈奴,晋阳这个地方离边境太远,不便于管理,建议把国都迁到马邑(今之山西朔县),刘邦接到报告后立即同意。当年匈奴单于冒顿发兵攻打韩国,韩信一方面向汉中央求救,一方面又背着中央政府派出使者向匈奴单于求和。刘邦接到韩信求救信件后立即派兵增援,领兵的将领得知韩信曾多次私下派人向匈奴求和,怀疑韩信有二心,于是向皇帝作了报告。刘邦得到报告后立即给韩信写了一封亲笔书信,刘邦在信中指责道:“专死不勇,专生不任,寇攻马邑,君王力不足以坚守乎?安危存亡之地,此二者朕所以责于君王。”意思是说一个将领出征前只想以死赴之的人不能算是勇敢的人,而还没开打就想我可不能死的人就没有资格担任将军。刘邦还说匈奴攻打马邑,将军却不敢抵抗,难道是因为你手下的兵力不足还是另有原因?马邑是我们汉国生死存亡的关键所在,坚守马邑,抵抗匈奴这就是我交给你的两大任务啊!作为皇帝的刘邦对下属表现不满,亲自写信批评,应当视为对臣子的爱护与信任。韩信理应虚心接受批评并上书请罪以求得皇上的谅解。但是韩信并没有这样做,因为他心里有鬼,他早怀二心。所以在收到皇帝信件后,韩信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扯起了反旗,公开投降了匈奴,而且还甘为鹰犬伙同匈奴出兵攻打汉军。刘邦得知韩信谋反后十分振怒,立即亲统大军出征。但是这一仗打得并不十分顺利。由于匈奴的骑兵骁勇善战,再加上还有韩信手下的大队人马帮忙。汉军虽然屡败匈奴与韩信的联军,但并不能取得彻底的胜利。刘邦见短期内难以解决战斗,便主动撤军,转而和匈奴采取和亲对策。但是韩信似乎象吃了秤砣铁了心,此后的几年里年年带兵进攻汉的边境,还在汉十年派他的手下王黄策反了刘邦手下的大将代相陈g。为了弥平战乱,汉十年九月刘邦再次亲统大军讨伐陈g,同时派遣将军陈武讨伐韩信。刘邦为了挽救韩信再次委托陈武带口信给他:皇上一向宽宏大量,过去有的诸侯谋反,只要他能悔过自新,皇上一概不予追究,还恢复他原有的爵位。你韩信是因为力量不足才投降匈奴的,皇上不怪罪你。只要你悬崖勒马,皇上仍将信任你。韩信自知自己罪孽深重,他对陈武说:“皇上对我是恩重如山,把我从一介平民破格提拔为诸侯王。但是我对不起皇上,我犯了三条大罪:我奉命守卫荥阳,不能以死抗争,却投降了项王,此罪一;第二,我不能坚守马邑,却以全城投降了匈奴;第三,我现在还领兵和将军对抗。一个臣子犯了以上所说的随便哪一条罪都是死罪,何况我犯了三条呢?昔日越国文种大夫与范蠡大夫没犯任何罪过,结果都被越王处死,而况我犯了三大罪,还有活路吗?”韩信决心顽抗到底,陈武只好奋起神威将他杀死了。韩信的谋反给汉室江山、给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灾难,刘邦前后历时近五年才将韩信叛乱平息。象这样的叛徒之死也能说是刘邦滥杀功臣吗?&
用手机看帖文,请扫一扫。用微信/易信等扫描还可以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延伸阅读|最新热帖
[虹桥飞渡]
[北京wench]
[禁听不明]
[唾弃猫屎]
已获打赏(0)
还没有人打赏此帖,觉得帖文写的好,点击右边的按钮打赏。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5:10:00 &&
(下)现在仍有不少人认为这几位诸侯王的造反都是被刘邦逼的,其实这种说法是片面的。不错,刘邦为了汉中央政权的长远利益,采取了一些不太符合这些诸侯王眼前利益的措施。但作为臣子,不但不理解皇上的意图,反而心中怀怨,由怨生疑,由疑生恨,由恨生仇,最后走上谋反之路!正如同今天,如果上级要对下级的工作作出某些调整,不也是非常正常的吗?而让人们感到欣慰的是无论是韩王信的后代,还是卢绾的后代都对他们先人的所为表示后悔,而他们又先后都主动地回归了他们的祖国,汉文帝不计前嫌仍封他们为侯。后来,他们中有的人还立了大功。赵王张耳(其子张敖)、长沙王吴芮(其子吴臣)、南粤王赵他、闽粤王无诸、南海王织等由于能正确处理与中央政府关系均得以善终。汉初十一诸侯王世系延表
改封及时间
齐王汉五年淮阴侯汉六年
汉十一年,以谋反诛
汉十一年,以谋反诛
淮南王汉五年
汉十二年,以谋反兵败被杀
汉五年,以谋反被俘,废
卢绾孙它人
后燕王恶谷侯
汉五年景帝封
汉十一年,降匈奴,后病死传四代
韩信子颓当
韩王弓高侯
汉二年汉文帝封
汉七年,降匈奴,十一年,战败被杀传到王莽时
张耳子张敖孙张偃
赵王赵王鲁王
汉四年汉六年吕后六年
贬敖为宣平侯
汉九年传六代
吴芮子吴臣
衡山王长沙王
汉元年汉六年
长沙王,汉五年
不详 与十一位王爷不同,个侯爷中的绝大多数都是与刘邦同甘共苦的兄弟,他们始终追随汉高帝刘邦,忠心耿耿,至死不逾(只有陈g和韩信(已从楚王贬为淮阴侯)二人谋反被杀)。刘邦对他们也始终信任,委以重任。汉初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布衣将相群的现象。刘邦的后代子孙们也上遵循他们的老祖的教训,善待这些创业的元老,经常加以追封。有的大功臣,如萧何、曹参的后代甚至一直到西汉王朝灭亡前夕还享有爵位,大多数功臣也延续了五六代的富贵。下表为汉初功劳最大的十八位侯爷爵位存续情况:大汉元功十八侯表
延续时间(代)
终西汉一朝
原封代王,因国相谋反而受牵连
终西汉一朝
奚涓已逝,母底为侯,无后
从上表可见,在汉初功劳最大的十八侯中,至少爵位延续到他们的第四代(曾孙辈),以后由于子孙犯罪或是没有后代而除名。功劳最大的如萧、曹等人的后代,汉代皇帝则屡屡加封,直到汉亡为止。所以我说,在汉初多位大功臣中,只有一位,即梁王彭越是被汉高祖刘邦冤杀的,占比不到。汉高刘邦厚待功臣,何来滥杀?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0:33:24 &&
刘邦的英明不仅在于他考虑到了那些功勋重臣的利益,而且他也考虑到那些追随他转战千里、出生入死的几十万普通士兵与中下级军官们的利益,因此刘邦推出了史上最大规模的分封制度与减负行动,惠及几乎所有参加革命的人。刘邦根据这些士兵参加革命时间的长短制定了不同的优惠政策,这大概可以算是中国最早的“离退休制度”吧。汉八年三月,刘邦下令:“吏卒从军至平城及守城邑者皆终身勿事。”就是说对于跟随他到平城平定诸侯叛乱、反抗匈奴侵犯及守卫疆土的现役士兵,这些算是“老八路”吧,则给予本人在世时免于徭役赋税的待遇。汉十二年三月,刘邦下令:“入蜀汉定三秦者,皆世世复。”就是说凡是起始追随他打天下,一起入关,然后又一起前往汉中,从汉中再打入关中平定三秦的,这是老革命,大概如同今之“老红军”吧。对于这些人,刘邦下令世世代代免于徭役赋税。汉五年五月,刘邦在当上皇帝后立即下了一份诏书:“诸侯子在关中者,复之十二岁,其归者半之。军吏卒会赦,其亡罪而亡爵及爵不满大夫者,皆赐爵为大夫。故大夫以上,赐爵各一级。其七大夫以上,皆令食邑;非七大夫已下,皆复其身及户勿事。”诸侯子弟家在关中的,免徭役赋税十二年,回老家的免六年。所有的军人如果赶上国家大赦,凡是没有犯罪纪录,本人还没有获得爵位或爵位不够大夫级的一律赐爵为大夫,原来已经是大夫以上级的则增加一级,而评上七大夫级的皆给予食邑,不够七大夫级的则免除他们自己和家庭的徭役及租税负担。关于爵位,汉承秦制。当时爵位共分二十级,最高二十级为列侯,一级最低为公士。七大夫为第七级,秦制只有列侯才有食邑,而刘邦允许七大夫皆给予食邑,范围是相当宽的。可以想见当此之时,刘邦军中有数以万计的军士及下级军官得到了多少不等的食封,这些人必然非常感激刘邦,而成为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刘邦心还很细,他还认识到尽管他已经给予功臣们分封的政策,但关键还在于落实,为此他还下诏,要求各级地方政权全面落实他的命令,严厉地批评某些官吏阳奉阴违的行为。他说:“七大夫、公乘以上,皆高爵也。诸侯子从军及从军归者,甚多高爵。吾数诏吏先予田宅,及所当求于吏者,亟与。爵或人君,上所尊礼,久立吏前,曾不为决,甚亡谓也。异日秦民爵公大夫以上,令丞与抗礼。今吾与爵非轻也,吏独安取此!且法以有功劳行田宅,今小吏未尝从军者多满,而有功者顾不得,背公立私,守尉长吏教训甚不善。其令诸吏善遇高爵,以称吾意。且廉问,有不如吾诏者,以重论之。”刘邦在这里已经把话说得够明确了,他说七大夫以上就是较高的爵位了,而诸侯子弟参军或退伍的军人中有许多都是有较高爵位的人士。我已经多次要求地方官吏一定要先把该给的田宅以及其他合理的要求赶快给予他们,但是有些地方,还是迟迟拖着不办,太不应该了!而且法律上规定以军功的大小决定田宅的多少,但是有的地方却发生了有的小官员并没参军,但他却赚得盒满钵满,这也太不像话了!他们简直是假公济私,这也是当地的郡守县令等行政长官教育不善的缘故!我要求地方官员要善待这些高爵的功臣,并且要派出官员督察,凡是发现违背我的旨意的要严惩不贷!刘邦不仅关心活着的创业英雄,对在战争中英勇献身的军士也不曾忘记。像奚涓、郦食其这样为他的事业献身的大功臣,自不必说了。连大批死于战争的无名英雄,刘邦也发布命令要求各军要将他们的遗体安全地运送回他们的家乡,由当地政府主持这些革命烈士的丧葬事宜,还要为死者举办隆重的祭典,“祠以少牢”(用猪、羊作为供品)。正因为刘邦认为他对于跟随他出生入死打天下的功臣宿将以及士兵弟兄是关心的,并且给予了他们应有的待遇与福利,所以刘邦在汉十二年三月下的诏书说:“吾立为天子,帝有天下,十二年于今矣。与天下贤士贤大夫共定天下,同安辑之。其有功者上致之王,次为列侯,下乃食邑。而重臣之亲,或为列侯,皆令自置吏,得赋敛,女子公主。为列侯邑者,皆佩之印,赐大第室。吏二千石,徙之长安,受小第室。入蜀汉定三秦者,皆世世复。吾于天下贤士功臣,可谓亡负矣。其有不义背天子擅起兵者,与天下共伐诛之。”刘邦认为他当上天子以来十二年里,与天下的贤士大夫一起平定天下,管理天下。对于有功的大臣,功劳最大的一些人,我封他们为诸侯王;其次的,封他们为列侯;再其次的我也给予他们多少不等的食邑。而重臣的亲属,有的也封为列侯。我都让他们自己任用官吏管理自己食邑以内的事务,在食邑里征收税赋。他们的女儿都封为公主。凡是封为列侯的,我都赐给他们很大的宅第。俸禄在二千石的官员,我都让他们搬到长安居住,赐给他们小点的宅第。我没有做任何对不起文武功臣、属下的地方,所以我要求今后凡是有胆敢背着皇上,私下起兵造反的,全国人民就应该共同讨伐这帮乱臣贼子。为了巩固他们之间的荣辱与共、休戚相关的关系,在下这一道诏书的同时,作为一代英主的刘邦搞了一个惊人之举。刘邦在未央宫前宰杀了一匹白马,他与功臣们同饮了一杯白马血酒,然后与大家宣誓道:“(今后)凡是有不是刘邦的后代而被封为诸侯王的,有没有立下战功而被封为侯的,全国共讨之,全民共诛之!”不要小看了刘邦与群臣在他临死之前所立下的白马之誓。正是由于刘邦厚遇功臣,又有了白马之约,所以当吕后强行要封她的吕氏族人为王、为侯之时,她也知道这是违反高帝的白马盟约的,所以吕后是心虚的。因此吕后在临死前才要吕产、吕禄两个千万不要离开南北两军,要掌握住军权。但最终刘邦的族人及其功勋臣僚还是以吕氏违反高帝的盟约,而将她们一网打尽了。当然刘邦所搞的分封制度并非尽善尽美。后来刘邦鉴于异性诸侯王有不少人造反被杀,又决定封刘姓子弟为王。虽然同姓诸侯王在粉碎吕氏集团作乱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王国和中央政府的矛盾,统一和分散的矛盾始终存在,所以后来又发生了吴、楚七国同姓王之乱。景帝平了七国之乱,武帝又搞推恩制,把诸侯国的地盘越弄越小以削弱其势力,社会就在这样反反复复中前进。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4:49:33 &&
刘邦不是一个嗜杀成性的暴君,恰恰相反,刘邦是一个宽容的皇帝。据史料所载,刘邦在他的一生中,只杀过三个人:第一个就是叛徒曹无伤,第二个是梁王彭越,第三个就是楚将、变节分子丁公。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0:09:31 &&
刘邦评传目录第一章 汉高身后 众说纷纭&&&&&&&&&&&&&&&&&&&&&&&&&&&&&&&&&&&&&&&&&&&&&&&&&第二章 咸话历史 淡品刘邦&&&&&&&&&&&&&&&&&&&&&&&&&&&&&&&&&&&&&&&&&&&&&&&& 第三章 青年刘邦 困惑数端&&&&&&&&&&&&&&&&&&&&&&&&&&&&&&&&&&&&&&&&&&&&&&&&&第四章 审时度势 脱颖而出&&&&&&&&&&&&&&&&&&&&&&&&&&&&&&&&&&&&&&&&&&&&&&&&&第五章 总揽英雄 任贤使能&&&&&&&&&&&&&&&&&&&&&&&&&&&&&&&&&&&&&&&&&&&&&&&&&第六章 虚怀若谷 从谏如流&&&&&&&&&&&&&&&&&&&&&&&&&&&&&&&&&&&&&&&&&&&&&&&&&第七章 身先士卒 百折不挠&&&&&&&&&&&&&&&&&&&&&&&&&&&&&&&&&&&&&&&&&&&&&&&&&第八章 日不暇给 规摹宏远&&&&&&&&&&&&&&&&&&&&&&&&&&&&&&&&&&&&&&&&&&&&&&&&&第九章 厚待功臣 国以永宁&&&&&&&&&&&&&&&&&&&&&&&&&&&&&&&&&&&&&&&&&&&&&&&&&第十章 英雄末路 几多遗憾&&&&&&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4:02:02 &&
刘邦的英明不仅在于他考虑到了那些功勋重臣的利益,而且他也考虑到那些追随他转战千里、出生入死的几十万普通士兵与中下级军官们的利益,因此刘邦推出了史上最大规模的分封制度与减负行动,惠及几乎所有参加革命的人。刘邦根据这些士兵参加革命时间的长短制定了不同的优惠政策,这大概可以算是中国最早的“离退休制度”吧。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0:19:01 &&
刘邦不仅关心活着的创业英雄,对在战争中英勇献身的军士也不曾忘记。像奚涓、郦食其这样为他的事业献身的大功臣,自不必说了。连大批死于战争的无名英雄,刘邦也发布命令要求各军要将他们的遗体安全地运送回他们的家乡,由当地政府主持这些革命烈士的丧葬事宜,还要为死者举办隆重的祭典,“祠以少牢”(用猪、羊作为供品)。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6:41:49 &&
“狡兔死,良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韩信在被刘邦拘捕时愤愤不平说的几句话成了千百年来的名言,也成了后人攻击刘邦的铁证,似乎汉高祖刘邦是一个在登上皇帝宝座后就过河拆桥、滥杀功臣的皇帝,刘邦因此蒙上了千古骂名。刘邦是一个滥杀功臣的皇帝吗?事实显然不是如此!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0:50:58 &&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9:57:17 &&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2:27:20 &&
谢谢楼主,我是高黄帝的崇拜者,我小时候,就是读三年级的时候,就可以理解到高祖的伟大,尽管书中都说他是流氓,他杀功臣,他要分他老爸一杯羹,但是我真的能理解他的伟大,可能我身体里流的是纯正汉人的血,所以我能10岁就明白。流氓,在当时,应该是有不同的定义,古代应该是指不事生产的人罢了,现代意义的流氓,在古代应该叫罪人什么的。斩白蛇起义,那时陈胜吴广还没有起义,高皇帝是真正的仁义,他不是投机者。高皇帝带不满万人西征,是经历很多恶战的,一点也不容易。鸿门宴项羽没有必要也不敢杀高祖,高祖的军队虽然人数小,但一样是百战雄师,杀了高祖他们是要报复的。分封到汉中,那是贫瘠的地方,诸侯自愿跟高祖到汉中的有几万人,那些都不是他的部下,可见高祖的威信有多高。拜韩信为大将军,高祖事先并没有和韩信谈话,是拜将后才谈,高祖是信任萧何,也是自信,拜谁为大将都一样的自信,也是给所以部下一个希望,无名的韩信可以拜为大将,你们也可以!韩信占齐国而不敢叛汉,不是不敢想,是没有把握,韩信的部下全部是高祖的人,韩信敢?我不相信他敢一搏。至于杀功臣,杀的都是有罪证,韩信并不是高祖杀的,他有罪,高祖降他为候罢了,高祖连齿都不杀,怎么会杀其他功臣?我没有楼主的文采,只能说说自己的看法,再次谢谢楼主!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7:06:11 &&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7:56:07 &&
分一杯羹,如果是你,会怎么办?为了老爸,带着部下投降?结果可能对方真的把老爸放了,还保留你的封地,以后大家相安无事,也可能被贬为平民,一家人过平常日子,也可能对方把你一家杀了,把你的大将也杀了,收编了你的士兵,最坏的情况,把你的士兵也坑杀了,这是最有可能的情况,因为有先例了。最重要的是,投降之后,选择权已经不在你的手上,放下武器,你已经是一头任入宰割的羊。如果你不投降,对方可能真的把老爸杀了煮来吃,但是对方这样做的机会有多大?杀一个老人,承担道德上的责任,激发起对方战斗到最后一人的斗志,实在是没有一点好处,还不如留着作为一个筹码。所以高祖说我们曾经结拜兄弟,我爸爸也是你的爸爸,如果你煮了他,分我一杯羹,这是最好的选择,第一,这提醒对方这是道德问题,第二表示自己的决心,你杀了我老爸也没有用。另外为了自己的老爸,带部下投降,是自私,是没有顾及部下的安危前途,王者无私,高祖做的是对的。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1:03:06 &&
&&&&&&其实,历史上倒没有几人把汉高刘邦看成是滥杀功臣的暴君,至多是认为韩信死得有点冤,为其抱屈罢。如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写了一首诗,诗名“韩信庙”:将略兵机命世雄,苍黄钟室叹良弓。道令后代登坛者,每一寻思怕立功。倒是现代的一些文人给刘邦加上了滥杀功臣的罪名。如有一本叫”真项羽“的书,作者就在书中这样写道”至此,最早跟随刘邦起事打天下的武将,几乎被杀一尽,只有少数人得以幸免。“不知其结论从何而来?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9:09:52 &&
共 11147 次点击,37 个回复& 1
本版块主题总数:2776271 / 帖子总数:
今日论坛共发帖:18130 / 昨日发帖:33306 / 最高日发帖:75754
跳转论坛至:
╋猫论天下&&├猫眼看人&&├商业创富&&├时局深度&&├经济风云&&├文化散论&&├原创评论&&├中间地带&&├律师之窗&&├股市泛舟&&├会员阅读&&├史海钩沉&&├舆情观察╋生活资讯&&├杂货讨论&&├健康社会&&├家长里短&&├旅游时尚&&├职场生涯&&├咱们女人&&├家有宝宝&&├消费观察&&├房产家居&&├车友评车&&├猫眼鉴宝╋影音娱乐&&├图画人生&&├猫影无忌&&├影视评论&&├网络剧场&&├音乐之声&&├网友风采&&├猫兄鼠妹&&├笑话人生&&├游戏天地╋文化广场&&├菁菁校园&&├甜蜜旅程&&├心灵驿站&&├原创文学&&├原创小说&&├汉诗随笔&&├闲话国粹&&├体育观察&&├开心科普&&├IT 数码╋地方频道&&├会馆工作讨论区&&├凯迪华南&&├凯迪西南&&├凯迪海南&&├凯迪广州&&├凯迪深圳&&├北京会馆&&├上海会馆&&├河南会馆&&├苏州会馆&&├贵州会馆&&├杭州会馆&&├香港会馆&&├台湾会馆&&├美洲会馆╋凯迪重庆&&├重庆会馆&&├猫眼观渝&&├山城拍客&&├重庆教育&&├巴渝情缘&&├猫人游记&&├健康养生&&├重庆车友&&├两江房产&&├渝民新婚&&├麻辣吃货&&├渝财有道&&├时尚渝女&&├公益重庆╋站务&&├站务专区&&├企业家园&&├十大美帖&&├视频创作&&├商品发布
快速回复:[原创]厚遇功臣 国以永宁(刘邦评传之9。1)
本站声明:本站BBS互动社区的文章由网友自行帖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贴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管理员特别提醒】 发布信息时请注意首先阅读 ( 琼B2- ):
;。谢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刘邦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