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能开发智慧就能劝发菩提心文了吗

劝发菩提心文讲记-之七-大安法师
首页 - 经典推荐 - 劝发菩提心文讲记 - 文章正文    │
  劝发菩提心文讲记-之七
  大安法师讲述
  诸位大德比丘,诸位居士同修:
  请看文句:【如是十缘备识,八法周知,则趣向有门,开发有地。相与得此人身,居于华夏,六根无恙,四大轻安,具有信心,幸无魔障。况今我等又得出家,又受具戒,又遇道场,又闻佛法,又瞻舍利,又修忏法,又值善友,又具胜缘。不于今日发此大心,更待何日。】
  好,请看这一部分。这是这篇文章的第三部分——流通分,也是总结性的概述。前面把发菩提心的十种因缘,作一个完备的介绍。还有发心的八种相状,也让我们完整的了解了。这样,我们发菩提心怎么去发,趣向什么目标,怎么开发我们的菩提心,就有门路了,就有田地了,就不至于使我们的发心有偏差。上面讲的这八种取舍,我们都有所了解, 就是要取正、取真、取大、取圆。“正”就是真为生死、为菩提来发心;“真”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要到达登峰造极的地步;“大”就是要度一切众生,直到一切众生都度尽才方休;“圆”就是以般若的空慧,发出自性众生要度尽,自性佛道要成就的这种圆融的知见。了解这些,我们相与得此人身,就是我们参与这个涅槃忏法法会的人,都得到了难得的人身,得人身很不容易,惟有佛言告诉我们,得人身就像从须弥山吊一根线下来,穿一根针的孔那样的难,得人身比这还难。但是我们难得的人身终于这一次侥幸得到了。又居于华夏,华夏就是我们中国。中国从古代以来就有很多圣贤在这里应化,道家的、儒家的圣人,这些圣人为汉代接纳佛教提供了一个肥沃的文化土壤。我们这个礼仪之邦,在这个地球文明当中是非常了不起的。东晋的时候,佛经大量的翻译到我们中国。在佛陀在世的时候,我们华夏应该也是属于边地、没有佛法流传的地方。然而在佛涅槃一千年之后,佛法来到中国,尤其在晋唐之际,佛法非常兴旺,基本上大乘的佛法都完整地移植到了我们华夏这个民族。所以我们在晋代的时候基本上就结束了边地的意识,成为佛教的一个中心。所以我们能够出生在华夏国家,这是非常荣幸的。又能够六根无恙,六根完备具足,不残缺。六根都很健全,这也是不容易的一桩事情,世界上投到人胎里面的就有很多残疾的人。我们与这个法会的人都能够六根完具,无有病恙,身心都很康乐,四大轻安,没有疾病,又具足信心;又有福德善根,能够深信三宝;又侥幸地修行,没有遇上魔障。你看这些都具足了,这就能够成就一个出世间修道的志向。如果这些有一个条件不具备,都很难成就出世间的这种菩提心的。那么应该说现在我们与会的在这个听经的道场,也满足这些条件,幸得人身,大家都是人身。居于华夏,我们尽管在新加坡,也属于中国文化的范围之内,特别是华人。六根无恙,四大轻安,具有信心,幸无魔障,这些都是要庆幸的。再加上我等又得出家,就是省庵大师当时与会的以出家人为主,所以又得出家,又求了大戒,受具足戒,又遇到了有佛陀舍利存在的这样的道场,又闻到了佛法,这几点都是进一步的不容易的。你得到了人身,也有对三宝的信心,你还能够出家。在信佛的人里面,能出家也是很少的,出家以后你还能够求受大戒,有些出家的也不具备求大戒的条件,你又得到了大戒,得到大戒又遇到这么一个很好的道场,又闻到了佛法。我们说闻佛法,大家可能觉得自己常常闻佛法,没有什么稀罕的,实际上能闻佛法功德甚深啊。能够让我们得到很多的利益。
  原来有这样一个公案,就在宋代的时候,苏州有一个姓朱的进士。苏州那个地方也是文化非常发达的地方,考取进士状元的很多。上次碰到一个苏州的人,他说:我这个地方倒是不出什么东西,就是出状元。他比较自豪,状元出得比较多。这位姓朱的进士,有一天到虎丘,到一个寺庙,就听了一座经,听了一座法,当时正好是佛印禅师在那讲《金刚经》,他正好听到那一段,就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正好讲到这一段,他就听了一座,也记得很清楚。到了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见阴差五人,把他带到一个地方去。一看,有五个人正在那里喝茶,他平时也好乐喝茶,他也就坐下来准备端上一杯茶要喝。这时候就有一个阴差上前阻止他,说:你是闻佛法之人,你不能喝。不让他喝。这样一下子梦就醒了。醒了,他这个梦是非常清晰,他就寻着梦中的那个路走,还真是像梦中一样的路。寻着那个路走,真的是到了一个他梦中喝茶的地方,是一个人家,正好这个人家的厨房,一只狗生了六只小狗,这六只小狗五只是活的,一只是死的。这下他大吃一惊,他才警悟,本来他要到狗腹里面去,喝了那个茶就进去了。所以他说,如果我没有闻到《金刚经》这个法的话,我早已作狗子了。所以他一下子对《金刚经》产生了很大的信心,就发心来念《金刚经》,后来又闻到了念佛法门,他又来念佛。这个人临命终时是预知时至——我什么时候要走,家里人你们来送我一送,然后他走得还很潇洒,就在他的后花园里攀着树枝说了个偈子,站着就往生了。活到七十九岁。这是闻法。还有一个公案,一个老和尚常常诵《法华经》,有一个大官常常请他应供,他应供的时候就骑那个毛驴,骑毛驴的过程当中,他心里就诵《法华经》,《法华经》正好诵完,他也就到了。这个毛驴就由于听《法华经》的因缘,下辈子投胎为人,以后做他的弟子,做沙弥了。
  我们天天放蒙山念的偈:“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是破地狱的偈,就是堕到地狱的人,他念这个偈整个地狱就破了,他就出来了。所以我们又闻佛法,这是很不容易的一桩事情。尤其闻大乘佛法,你看《法华经》里面讲闻法随喜的功德,就是一个人听《法华经》,听了一偈那么短,然后辗转给第二个人,第二个人又辗转的传到第三个人,直到辗转传到了第五十个人,这第五十个人闻到这一个偈,乃至随喜的话,他这种闻一偈随喜的功德都超过一个人在八十年这样长的时间,用种种七宝供养了多少亿佛刹的众生,以及让他得到阿罗汉果的功德,比这还大。就是闻《法华经》一偈的功德都有这么大,所以你看看这又闻到大乘佛法,又瞻仰到了佛陀的真身舍利,又修涅槃的忏法,又遇到了这么多善友,又具足这样的佛法僧三宝都具足的胜缘,那就更难了。那种难中之难,在这么难的时候,不在今日发出大乘菩提心还更待何时啊?这八种难你在每一种当中你都……你又得出家,你既然出家,赶紧发心。又具大戒,赶紧发心。又遇道场,赶紧发心。又闻佛法,更是不能推延,赶紧发心。又瞻佛的舍利,赶紧发心。这八条当中,任一条都是你发心的良时,都不能错过。如果错过了,你还等到什么时候啊?再有这样好的因缘聚在一起吗?我们凡夫众生虽然本具涅槃菩提之性,但是如果没有一个缘来激发的话,它是不可能发得起来的。为什么要谈因缘呢?因是众生本具的因,就好像木头里面,木头有火,木中有火,但是这个火你不借助一种状态把它激活出来,木头里面的火不能自然而然地烧木头的。那一切众生本具菩提的正因,如果没有外缘,它是自己发不出来的。这些外缘是这样的殊胜这样的难得,你这时候不能错过机会啊!所以这就非常恳切地要求大家,要发出大乘菩提心,不发的话以后就没有这样好的时辰。更待何时?
  好,请看下面:【惟愿大众,愍我愚诚,怜我苦志。同立此愿,同发是心。未发者今发,已发者增长,已增长者今令相续。勿畏难而退怯,勿视易而轻浮。勿欲速而不久长,勿懈怠而无勇猛。勿委靡而不振起,勿因循而更期待。勿因愚钝而一向无心,勿以根浅而自鄙无分。譬诸种树,种久则根浅而日深。又如磨刀,磨久则刀钝而成利。岂可因浅勿种,任其自枯。因钝弗磨,置之无用。】
  好,请看这一段,这一段还是劝勉和告诫,先是劝勉后是警诫。劝勉大众,惟一的是愿现前参与法会的大众,哀愍我一念愚钝的真诚,可怜我这样苦心的愿望。希望什么?希望与会的大众,共同建立菩提愿,共同来发菩提心。由于建立这涅槃忏法的法会,要令大家没有发菩提心的,今天把它发起来;已经发菩提心的,令念念增长;已经增长了的,令在尽未来际相续不要退转。这是劝勉大家。劝勉大家以后,进一步用八个“勿”,“勿”就是不可以,不要。这样来警诫。这八个“勿”实际上是经验之谈,就是告诫大家对发菩提心不可大意,发菩提心过程当中有可能出现这些障碍。对这些障碍、困难,首先说清楚,一定要冲破。
  “勿畏难而退却”,就是对一个初发心的人来说,他可能觉得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动经无量劫难行能行,这太难了。就好像很怯懦的人一看要到五百由旬的城里去,他觉得很困难一样。这时候,省庵大师作为善知识,鼓励你不要有畏难情绪,不要对成就佛道有退转、怯懦之心。因为一切众生本具佛性,一切众生决定能成佛,你要有这种自信自肯。你有这种自信自肯,你自助者天助,你自己开始走,马上佛菩萨就会加持你,就会让我们一帆风顺。所以千万不要退转,千万不要怯懦,这是第一个。
  “勿视易而轻浮”,开始是畏难情绪,第二点是他认为很容易,既然有佛性,那成佛是易如反掌。这样会使他的行为很轻慢、很浮浅,这也是不可以的,这也是达不到目标的。因为成佛毕竟动经三大阿僧祇劫,要破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要积集无量福德智慧的资粮,才能够把我们本有的佛性显发出来。就好像挖井,虽然地下有水,但是你往下面挖的话,一定开始挖到的是干土,然后挖到湿土,然后再挖下去,你得要一锹一锹地去挖啊!所以这是不容易的,一定不能轻浮。
  “勿欲速而不久长”,就是有人发心发得很猛:我要成佛,我马上要成佛,我今生就成佛。那今生成不了佛呢?往往那个发得很急的人,退得也很急,所以他发起不了长远心,他没有一种韧性。欲速则不达。
  “勿懈怠而无勇猛”,你发菩提心修菩萨道的过程不要懈怠放逸,如果被烦恼所占据,就不会有精进勇猛的心,也就到达不目的地。
  “勿委靡而不振起”,就是整个精神状态萎靡不振,没有那种大强勇猛的浩然之气。你看世间的人,如果一天到晚无精打采的人,世间的事业都干不成,更何况干一件出世间的大事。他们没有那种刚猛,那种干劲,是成不了气候的。所以不要萎靡不振。
  “勿因循而更期待”,就是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往往是因循苟且,总是期待这个事情等明天再说吧,等后天再说吧——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他不能当下撩衣便行。这也是我们修行上的一个毛病。无量劫以来,我们曾经也发过心,但就是因循原来的毛病习气,不能振作起来,总是想到以后再说,以后永远就没有机会。就好像现在有些人,中青年那些人,他闻到佛法都也觉得,佛法是不错,但等一等,等我退休以后再说。他一因循,可能等不到他退休,他就已呜呼哀哉了。
  “勿因愚钝而一向无心”,这是很多很自卑的人,觉得发菩提心成佛,这太崇高、太伟大了,我自己太愚钝了,根机太陋劣了,我这个人不行啊!这个目标达不到。所以他从一开始就没有心思去进取,觉得跟自己无分,这是愚钝自卑者。
  “勿以根浅而自鄙无分”,这也是觉得自己根机浅,自己不行,自己怎么修行也没有办法成佛,成佛没有我的份。这就是不重己灵,自暴自弃。
  所有这些都要在一个大乘行人发心的过程当中避免,这八个“勿”都是我们可能存在的障碍。省庵大师是非常苦口婆心的,对这些正面来劝勉,不要怕自己愚钝、不要怕自己根机浅陋,你只要去做,做了就能够得到好处,就能达到目标。他用两个比喻来说明:比如种树,树刚种的时候,那个根是很浅的,是吧?那你不能由于根浅,经不起狂风猛雨的摧残,你就不种了。你还是要种啊。根浅你要好好地呵护它、栽培它,它慢慢的根就扎得越来越深了。它扎得越来越深,以及跟下面的泉水能够接上,然后上面接到阳光雨露的滋润,它慢慢地才能长出参天大树,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就是说种树要有一个长久的过程,它才能根深叶茂,不是开始就能这样的。这就好比我们刚开始发心,可能各种功德都没有,烦恼习气也很重,甚至常常会退转,但你要坚持它,锲而不舍,咬定青山不放松,慢慢地我们这颗菩提种子,就越扎越深、越扎越深了。再加上我们的大悲水来浇灌,再加上佛的阳光雨露的滋润,我们也就破土而出,以后也长成一棵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菩提树。这都需要一个过程。所以为什么要动经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就是让我们这一颗小小的种子,以后长成一颗覆荫多少万里的大树,不覆荫自己,而且覆荫一切众生,这是一个比喻。
  再比喻磨刀,你说你很钝,就好像我拿了一把很钝的刀,你不能说这把刀既不能砍断东西,又不能断烦恼,我就不要它了。你要知道,刀既然有它的铁、有它的钢在里面,它就有锋利在里面。只不过是现在钝,钝了你就慢慢磨吧。在磨刀石上磨,磨磨磨,磨久了,这钝的刀就成了一把锋利的刀。到这把刀成了锋利的刀,就像智慧一样,开始我们般若智慧总是被凡夫的知见、习气所掩盖,起不了空性的作用。所以面对烦恼,面对执著,没有办法,一筹莫展。但以后我们常常训练这种观照:自性空,无所有,如梦、如幻,如影、如泡,慢慢地训练这种观照,训练久了,对照五欲的境界,对照我执来的时候,这种空性的智慧就上来了,他就能够破烦恼贼。所以就像磨一个钝刀,你磨久了,它就犀利了。所以这是对我们这些根机陋劣的众生,在发心上的一种正面鼓励,你要去发心。
  我们从大乘经典来看,佛菩萨们一个重大的使命就是劝人发菩提心,用种种方法来劝。
  我们看《维摩诘经》,维摩诘大士为什么要示疾,说他生病。实际上他示疾是一个方便,度化众生的方便,他是借助他生病的因缘。他一生病,这些国王、大臣、婆罗门、长者都会来看他,包括释迦牟尼佛都会派遣文殊师利菩萨来看他,因为他是一个大富长者,是很有威望、很有地位的人。他一生病,大家都去看他。他不生病,大家不去看他,他就没办法去说。来看他的时候,他就以身示法,他跟来探病探疾的人说……人家会问他,你怎么会生病,你身体怎么样,谈身体的问题。他就会说:身体无常,没有力量,不坚固,是会朽坏之法,不可信。他又说,身是这么苦,是这样老,是这样众苦所集,是这样像毒蛇,像怨贼,像……他把身体所有的弊端都说出来。说出来干什么呢?一切众生都有身见,就是我执,他就没有办法契入到诸法的实相。所以维摩诘大士就用自己生病来示现身体是不净的,是苦难的。然后要让大家厌烦这样的业报身,来好乐佛身,他就循循善诱到这里。那么佛身是什么?就是法身,一切众生本有的法身。那法身怎么来?是要从修行里面引发,从无量功德智慧而生……你要修戒定慧,要修慈悲喜舍,要修六度,从一些善法生起佛的法身,佛的法身具足无量的功德。进一步循循善诱,你要得到佛的法身,要断一切众生的疾病,要怎么样呢?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他对探病的人,都要劝勉他,你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你不要像我这样受业报身的苦恼,你要得到佛的法身。要得到佛的法身,就要发菩提心。他开始就是这么缘起的。
  你再看《无量寿经》里面,当佛说完这个经典的时候,有无量众生都发了无上正觉之心。如果说维摩诘是从厌身体的苦来发菩提心的话,那《无量寿经》就是展示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佛的果地上的境界,让无量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什么能让他发?他觉得成佛功德太大,他要发心。《观经》里面,韦提希夫人,以及五百个宫女、侍女闻释迦牟尼佛讲十六观,以及释迦牟尼佛加持阿弥陀佛慈悲示现在面前,令见到西方三圣。这时候韦提希夫人和五百个宫女,也都心生大欢喜,豁然大悟,得无生忍。五百个宫女、侍女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生西方极乐世界。还有《观经》里的无量诸天,因为《观经》是佛从耆阇崛山隐没,示现在王宫里面的一个场景。当从耆阇崛山隐没的时候,很多天人,像四天王天,忉利天,乃至大梵天天人,他们看到佛要到皇宫里面,一定会说殊胜的法,都跟着来了,跟着他们在虚空来听。听到之后,这些无量诸天也发无上道心。所以我们看到,发无上道心,是修大乘佛法、出离生死轮回、往生净土非常重要的条件。所以佛的讲经说法,菩萨的造论,菩萨的示现,都是从最根本的利益下手——激发众生的菩提心。所以我们从这里来看,省庵大师为什么不断的循循善诱,不断的反复劝勉?因为他知道发菩提心的重要性,以及发菩提心在我们凡夫众生层面上的困难。我们要么傲慢,要么自卑。总之他是让我们发起菩提心。
  请看下面:【又若以修行为苦,则不知懈怠尤苦。修行则勤劳暂时,安乐永劫。懈怠则偷安一世,受苦多生。况乎以净土为舟航,则何愁退转。又得无生为忍力,则何虑艰难。当知地狱罪人,尚发菩提于往劫。岂可人伦佛子,不立大愿于今生。无始昏迷,往者既不可谏。而今觉悟,将来犹尚可追。然迷而未悟,固可哀怜。苟知而不行,尤为痛惜。若惧地狱之苦,则精进自生。若念无常之速,则懈怠不起。又须以佛法为鞭策,善友为提携,造次弗离,终身依赖,则无退失之虞矣。】
  好,来看这段。这是劝勉要精进修行。佛法不仅是听闻,而且要闻法思惟,思惟要落实到行动上。闻,思,修,才能够得到佛法真正的利益。前面闻到了发心的八种相状,以及发菩提心的十大因缘,这里怎么把它落实下来。一般的人一谈修行,他就觉得很辛苦。觉得很辛苦,他来自什么样的心理感觉呢,是我们多生多劫乃至今生懈怠放逸惯了。对这些烦恼,本来是我们的烦恼贼,但是无数劫以来都把这个贼当成自己的儿子一样地亲爱,都认为是人生幸福的源泉。忽然要对这个五欲六尘进行一个降伏,财色名食睡要断掉,他认为这就很苦。尤其在行动当中还要戒、定、慧,一定要在行动上去修行,他这精进心可能就发不起来。所以一般的人,如果你以为修行很苦的话,知不知道懈怠放逸更苦呀!修行一定要精进。在六度里面像布施、持戒、忍辱,这是前三度,前三度主要是修福德。第四就是精进,第五是禅定,第六是智慧。那么后两种呢,他是修智慧的——福德智慧。那么精进是通福德和智慧的,所以就放在第四位。无论你是修福还是修慧,都离不开精进。别说是出世间修六度,就是在世间要成就一番事业你也得精进,你不精进,一天到晚睡得很早,早上不愿起来,睡累了左边睡右边,总想着天上掉个馅饼下来。你能成一番事业吗?钱也赚不到、官也当不上、学问也做不成,那肯定是这样子。
  所以佛教非常重视精进,精进不仅是今生能得到利益,而且它也能够带动我们宿世福德智慧的善根得以相续。如果一个人懒惰放逸,懒惰放逸就好像乌云笼罩,一点光亮都透不出来。然后因这个放逸也会带动宿世不好的种子出来。那一般人为什么会懈怠呢?他总觉得偷懒就很舒服,但殊不知这舒服就好像吃一个有毒的食物,虽然当时你吃得很甜美,但是吃久了中毒就会致命。懈怠就是这个样子。你让他去精进念佛,人家都在念佛,他就偷懒,偷到寮房里面去睡几个小时再过来,他以为占了便宜:你看他们在里头很辛苦,我睡了一觉多舒服。他不知道人家在那里念佛好像是暂时勤劳一点,但是他能成就往生,快乐无有极,解决了轮回问题。你在这里偷懒懈怠,你偷了一点懒,得到点安逸,安逸也就是几天,再长就是一辈子。但是你没有解决轮回问题,你无量劫以来在六道、在三恶道里面受苦无穷,你可不吃了个大亏了吗?
  这个道理《无量寿经》里也讲到,就是希望我们闻到《无量寿经》开显的净土法门之后,一定要精进勇猛地修行。虽一世精进勤苦,但这一生哪怕是六十年、一百年,你非常精进勇猛地修行,跟放在你无量劫轮转的时空背景上来比,只是须臾间,很短的时间。你在很短的时间,能够精进办道,你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快乐无有极,得无量寿,种种无量快乐。这是最合算的事情,是一本万利的事情。如果你今生闻到净土法门,还泛泛悠悠,还懈怠放逸,那你永劫轮回,甚至到了地狱,那是万劫难复。所以省庵大师就在这里用苦乐来相比较,让我们发起这种精进勇猛心,不要怕吃苦。
  大家体会一下,越苦里面越有快乐,你发起大的心去念二十四个小时佛号,虽然念的时候你觉得苦,念完了你会觉得那里面很快乐。就在你最昏沉的时候,就在你最疼痛的时候,这正是盖住了佛性的时候,你把这个盖给揭开了,你的佛性、你的功德、你的智慧就现前了。这是法上的乐,这种法的乐是超过一切身体上、感官上所有的快乐。所以要了解,一切功德从精进里面出来。更何况发菩提心的人,他还有净土念佛法门作为他的一条船,这是我们的大依靠,如果没有阿弥陀佛的大愿船来帮我们的话,我们要自己发菩提心,要经过动经无量劫,最后达到佛果的目标,那很难。在这过程当中是容易退转的。但是我们现在又闻到了念佛法门,又有阿弥陀佛这样慈悲的加持,我们就不会退转。
  净土法门中,《无量寿经》、《阿弥陀经》都说只要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阿鞞跋致,就是不退转的菩萨。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不会退转。那么就在现在,我们具足信愿持名,我们也不会退转。为什么?由于阿弥陀佛的大愿光明就在加持我们当下的行人,于是他的阿鞞跋致的功能,就在我们此土也能显发出来。那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得到无生法忍,这种无生法忍就是智慧的力量,那你就更不要怕在菩提道上的艰难了。为什么呢?现在我们怕艰难是由于什么,是由于我们的心很怯弱,我们的菩提心虽然发起来了,但夹杂着很多的烦恼在里面,夹杂着烦恼就是毒。所以使我们的菩提心觉得没什么力量,就好像年老生病的人躺在床上,他想走到千里之外,他感觉到没有力量一样。没有力量怎么办呢?就要借助其他力量,能够把他扶起来,能够让他走,能够让他不要畏惧这种艰难。这种力量是什么?就是智慧——般若智慧。所以经典曾经比喻,这个般若智慧,就好像年轻的人、身强力壮的人,能够搀扶这样的老人走到千里之外一样。
  所以净土一法,能够给我们发菩提心很好的依靠,就是念佛里面具有智慧,这就好像强壮的人在扶持老人向前走一样,而且走得飞快。关于这一点,只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后,我们马上就能得到这样的功德。这从哪里可以见到呢?你看《无量寿经》有这一段,就是他方世界有无量无数的佛,这些佛座下有无量无边的菩萨,都次第到西方极乐世界供养阿弥陀佛,听阿弥陀佛说法,得阿弥陀佛授记,有这么一种次第。所以他方世界很多菩萨就都听本土佛的话,都如云如雨一样聚集在极乐世界,一到极乐世界之后就恭敬地绕佛三匝,然后对阿弥陀佛顶礼,献上种种的七宝香华幢幡的供养。这些他方世界的菩萨一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他马上就会发出无上菩提心。无上菩提心怎么发的呢?就是见到西方极乐世界那么庄严的净土,那么不可思议的穷微极妙,他看到极乐的净土就接纳到阿弥陀佛的心,就接纳到阿弥陀佛的大慈悲心大菩提心,这种接纳就是一种加持,就是对其他菩萨心量的一种扩大。所以他也一下子发起了像阿弥陀佛那样的大菩提心。这个大菩提心发起来之后,他直接的愿就是也要建立一个像西方极乐世界这样的净土来普度一切众生。“应发无量心,愿我国亦然。”马上发出这个心。这个心一发出来,阿弥陀佛马上就知道,就很高兴:“动容发微笑,口出无数光。”来给他授记。这个光从头顶上进来,这是授菩萨成佛之记呀!这有一段偈子,是阿弥陀佛为这些他方世界菩萨讲经说法的。《无量寿经》惟有这一段是阿弥陀佛讲经说法的。是释迦牟尼佛向我们转达的这四个偈子,这四个偈子是把阿弥陀佛建立净土的方法、奥妙开示出来了。这建立净土要怎么建立?你看阿弥陀佛是这样开示的,首先他说:“十方来正士,吾悉知彼愿,志求严净土,受决当作佛。”就是十方无量无边来的这些菩萨,我都知道他的心愿要建立像极乐世界这样的净土,就是发誓愿要庄严这样的净土。那么当下给他授当作佛的记。这当作佛实际上就是他能够完成圆满这样的净土。那么圆满净土该怎么圆满?这里面确实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庄严净土的几个要件,是阿弥陀佛成就净土的一个经验之谈,来传授给他方世界的菩萨,实际上也就传授给我们这些凡夫众生。因为我们到西方净土,也要发出这样的无量的心,也要庄严净土、饶益众生。因为菩提心直接的表现就是要建立净土、饶益众生,如果不能建立净土,你就度不了众生。那怎么建立净土呢?有三个偈子,给大家共享一下。
  “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满足诸妙愿,必成如是刹。”一个菩萨要成就净土,首先要契入到诸法的空性,要用智慧觉了一切法。无论是心法、色法,一切法都是如梦、如幻、如响,都是缘起法,都没有自性的,都没有实体的,都是自性空的。如果能够了解如梦如幻如响,不仅是知见上了解,而且从心性上面也能够契入到这样如梦幻响的缘起法的空性里面,这就是契入到诸法的空性。接着空性呢,如果一般的二乘行人,他也能契入诸法的空性,他也容易取证,取证就成了偏真涅槃,他就不会出来了。一个大乘的菩萨他不能取证,他要有大慈悲心,他要有从空性里面生起同体的大慈悲心,发出救度众生的愿,救众生的愿就是要建立净土。所以这个愿是从空性里面生发出来的,就叫妙愿、不可思议的愿。由这个愿一定会引导一个菩萨的六度万行,为达到这个愿去努力、去修行,最终就必定能成就这样的净刹。这是第一个偈子。
  第二个偈子:“知法如电影,究竟菩萨道,具诸功德本,受决当作佛。”就是智慧了知一切法也是如电如影,无自性——空的,也是要契入到诸法的空性。契入到空性还是要有菩提心,要修菩萨的六度万行,而且不仅要修菩萨道,而且要修到究竟圆满的程度,在这个究竟圆满的过程当中,就具足一切六度万行功德之本。这样去修,那就能够“授记当作佛”,就能成佛。这是第二个偈子。
  第三个偈子是:“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专求净佛土,必成如是刹。”就是一个菩萨,他一定要通达一切法的体性,一切法的体性是什么?就是自性空,没有主宰、没有客体。那么在诸法的空性里面又能一心一意地求净土,庄严净土。他为什么要庄严净土?就是大悲愿,要度众生的愿来驱使他,他就必然成就像极乐世界这样的刹土。这样看起来,我们就会了解到,这个菩提心,庄严净土普度众生,他的前提一定要有对诸法空性的般若智慧。如果没有这样的智慧是很难护持菩提心的,也很难发得起来的,发了也容易退。所以我们凡夫众生发菩提心为什么容易退,就是没有对无生忍的智慧之力的护持。现在幸亏有净土往生一法,无论是在现生还是往生之后,都有着阿弥陀佛无量光般若智慧的护持,我们就不要担心发菩提心的艰难。这也就是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中传达的一种信息:一个菩萨,他能够了解自性本有佛性,在信位修行一万劫才能够信心成就,但是这一万劫的过程当中容易退转。所以马鸣菩萨最后在《起信论》就提供:如果有众生害怕退转,害怕其心怯弱,还有一种胜异方便,就是到有佛的刹土,得佛的护念就能够不退转,就特别介绍专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一法。
  从天竺国马鸣、龙树、天亲这种净土思想过来,在省庵大师这里也是接上了古印净土的这种思想。我们之所以能够比较安稳,能够把菩提心坚持下去,就是净土一法对我们的护持,这是需要我们看清楚的。那么净土一法对于发菩提心是很重视的。《无量寿经》讲三辈往生的总纲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在《观经》里面谈上品下生往生的条件……原来我们都讲过《九品往生章》,大概过了一年又会忘记了。上品下生是什么条件?他“亦信因果”,就是对因果有时候相信有时候不相信;“不谤大乘”,他只是不诽谤大乘佛法。就是这两个善。但一个主要的条件:但发无上道心。他只是发了无上菩提心,就是以这样的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他能够得到上品下生。“亦信因果,不谤大乘。”这好像大家都能做得到,我不诽谤大乘。但是从《涅槃经》讲,一个人能够不诽谤大乘,他得要经过两个恒河沙劫在诸佛所种下善根才能做到这样的,一般人都会诽谤的。所以我们能够不诽谤大乘,都是在佛那里积累了很多很多的善根才能够不诽谤大乘的。那么但发无上道心,这个无上道心怎么去发?前面讲十种因缘,有时候我们对念佛的重恩没有感觉,对众生的恩,包括对众生的苦,有时候也没有感觉,有时候对父母的恩都很麻木。所以有时候想,这个发心到底从哪里下手,才能够有效地把本有的菩提心给激活起来,激发起来,这是我们不得不加以考虑的。要么我们就很笼统、很抽象、很难办,内心无动于衷,口头上说发了,但实际上内心还是一团黑暗。
  善导大师在《四帖疏》里面,对这段经文,给我们开示了一个很好的方法。发无上道心怎么发?他这样开示的:“唯发一念厌苦,乐生诸佛境界。”你就从当下这一念,厌离娑婆世界的苦开始。这个比较亲切一点。有时候我们反照我们身体上的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以及我们所处的环境,种种的诸恶,这种苦难的逼迫。如果我们有一念厌苦之心,对这个苦能够厌,这个厌,是很不简单的一件事情。一般的人在苦当中他不会去厌,他要么就怨天尤人,要么苦中作乐,要么苦不以为它苦,麻木。要产生厌,这个厌是一个智慧的表达,只有有甚深智慧的人,他才会有厌出来。所以大乘经典中,佛教我们要用佛法、智慧来熏习我们的心,才能够对轮回的苦——八苦,有种厌离心出来。那么就从当下这一念,厌离娑婆世界的苦开始,他厌离就有一个出离的愿望,出离到什么地方去,马上就对佛的净土产生了好乐,知道佛的净土能够快速圆满菩萨的菩提愿以及菩萨行。他发起我要到净土圆满菩萨行这样的愿,这样的心。这个心到净土得到无生法忍之后,再回到生死苦海来普度有缘的众生,他能把这个心发起来,这就叫无上菩提心。所以无上菩提心,一下子从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样的高度,有时候他很难办,那你就从当下厌离苦开始,大概还能够下手。
  你看《观经》里面,韦提希夫人,她就是从这里下手的。她作为国太夫人,她怎么能发起求生净土的心?很难的。就是由于她的儿子要杀她,这时候她顿然感觉到母子关系的不可靠,都竟然要被杀,这个世间上还有什么可以留恋的?所以对娑婆的苦,当下是真心彻到了骨髓里面的厌离,不乐阎浮提居住,要生到无忧恼处。这种恳求是像山崩一样地去求——那种哭泣,对这个世间没有一点贪恋了,惟愿不见恶人,不闻恶事,不闻恶声。她这一念的厌苦之心,要求生无忧恼处。在这过程当中,她真的慢慢地菩提心也上来了。怎么上来了?佛光加持。所以她每次请法,都不仅要为自己请,也想到要为未来末法时候,烦恼障很重的众生去请。她的菩提心慢慢地生发出来了。所以这个菩提心,他一回向就是往生极乐世界的资粮。因为发菩提心,心量非常广大,虽然他的果报是在无上菩提,他的华报一定是在净土。所以对这一点,祖师就不断地去劝勉。再次,从那种最苦难的众生身上来激发,你看堕到地狱里面的罪人,他们也都发了菩提心,在往劫的时候都发了菩提心的。佛光有时候照到地狱里面,为什么能度地狱众生?有时候地狱众生还好度些,一拨就醒,一点就醒。
  《华严经》讲,释迦牟尼佛要到世间示现八相成道的时候,他全身放光,其中脚板的光就到地狱,地狱的众生蒙到这束光,就马上到了兜率天了。一到兜率天,护明菩萨已经下生到迦毗罗卫国去了。去了之后,佛慈悲这些众生,也知道一切众生到这里来,这地狱众生到兜率天来,还要继续利益他们。就有一个天鼓。地狱的罪人到了兜率天,虽然没有闻到法,没有见到菩萨、佛,但是那个天鼓在那跟他们讲经说法。他一闻到天鼓的讲法,马上证到了十地菩萨的地位,得到十地菩萨。他就很感恩——从地狱过来,又听到天鼓说法,这一切都是释迦牟尼佛的恩德,所以赶紧下去做种种供养。你看看这地狱罪人竟然得到十地的利益,这说明什么?这些地狱的罪人曾经在往劫以前发过菩提心,只不过是烦恼习气重,在现世造了恶业,又下去了。但是下去了,他的菩提种子、菩提心没有失去,佛光的穿透力马上使他菩提心激活了,他又相续了他原来的菩提善根和他的福德智慧,他就一下子证到十地了。那么阿弥陀佛的光也是这样,他照到阿鼻地狱里面去,对曾经跟净土法门有缘分的地狱众生,他就能缘这束光,又把信愿行激发出来,他就沿着这束光直接到极乐世界去。那你想,一个地狱众生业障那么样的深重,马上一到西方净土,从莲华里面出来,就是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紫磨真金色。他能得到这个殊胜利益,就是来自于往昔他曾经发过菩提心,这些都不是无因无缘的。于是这些地狱的众生尚且在往劫发过菩提心,那么现在我们在人道里面,佛的弟子,还不能发菩提心、发菩提愿在今生吗?祖师激发我们啊。
  并且进一步说:“无始昏迷,往者既不可谏。而今觉悟,将来犹尚可追。然迷而未悟,固可哀怜。苟知而不行,尤为痛惜。”你看这些都是很恳切的开示。我们在这个世间迷惑颠倒,是什么原因?我们要知道,是无始的昏迷。什么叫无始昏迷?就是我们众生的一念性体本来是真如、实相,具有照天照地的光明,性觉本明。但就是由于一念不觉,妄动,就把本觉妙明的心转为八识的心,一转为八识的心就昏迷。这昏迷是个过程,“一念不觉生三细”,法相宗说的,就是你一念不觉,跟真如妙明之心不相应,马上生起三种微细的相,微细相就是无明业相。就是依这个不觉,心一动,心一动就是无明业相出来了。真如自性是不动的,不动尊嘛。我们每天念这个。一动就是无明业相,有这个无明业相,心一动,他就有能见相,有一个能见和所见,有能见之智就有所见的境界,就有境界相,马上这一念不觉生三细:业相、能见相、境界相。这个境界一来,“境界为缘长六粗”,又有六种粗的相,粗的相是什么?第一是智相,就是他要了知这个境界是好是恶的智相;第二是相续相,就是你有能了知的智,由于念头在相续,他就在在分别,他就有相续相;相续相出来之后,他就有执取相,对好的他贪恋执著。那么执取相后,有计名之相,给他安个名称,安个概念。本来这个桌子,如果这时约定俗成说不叫桌子也可以。但是大家就执著。计名之相。那么计名之相就有好恶,他就起惑造业,有这个业相起来,就有业系苦相。就是你造的业就会系在六道里轮回受苦,这就是业系苦相。
  前面我们讲有无量的业系烦恼,把我们系缚在这里,动弹不了。所以我们无始昏迷,三细六粗,总是我们凡夫众生在轮回过程当中一切污染的法,这些都是由于我们无始的那一念根本无明所导致的。所以我们修行要就路还家,在什么地方倒下的,在什么地方站起来;在什么地方迷的,从什么地方回头觉悟。所以为什么要破分别执著,要破相续,要不动念,要无念。我们现在所见到的一切山河大地,一切身心的境界都建立在妄念的基础上,离开妄念没有一切境界相。所以我们修行为了契入不二,契入到我们的自性本心,就是无念,无念就是无念明知佛的知见。无念就无相,无相就无不相,无相无不相就是实相,就是我们的真如自性。那么我们就像做个噩梦,什么时候滑到这个梦境我们不知道,这是无始的昏迷,昏迷已经不知道多长时间了。动经无量劫尘点劫,已经昏迷到过去不可追了,不可阻谏了。但是今天已经觉悟了,已经闻到佛法了,已经闻到善知识给我们开示了,已经接受到佛陀给我们的开示了,这就开始觉悟了。觉悟之后我们还再像原来那样迷惑颠倒,那就不应该了。
  所以觉悟之后,未来的这种修行生活,还尚可追。我们原来迷惑颠倒没有觉悟,造作种种恶业,备受种种苦难,甚至前面说的种种地狱苦,这还有情可原,可怜悯。但是如果现在我们知道这个事情,还不去修行,还不去发菩提心,那就是非常可痛可惜的事情了。因为我们是有佛性的,佛也是由凡夫众生修成的,我们现在是凡夫众生,我们只要修行也能成佛。我们已经知道这个道理了,还不肯修行,这就是非常可痛可惜的事情。所以如果能够畏惧地狱之苦,观照一切众生的地狱之苦,观照自己堕到地狱的苦,对地狱的苦常常思惟,我们精进勇猛的心才能发得起来。现在就是我们不了解生死轮回的苦,不了解下地狱的苦,都忘了。前两天我们讲地狱的苦,都有同修报告,听得是毛骨悚然,全身出汗。你天天都能全身出汗,你就不敢睡懒觉了,不敢到卡拉OK去卿卿我我了。
  “若念无常之速,则懈怠不起。”无常就是死亡,死亡非常迅速,如果今天晚上就要死,你还能懈怠吗?赶紧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了。原来懈怠就是有气无力地念阿弥陀佛,这时候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那你就……落水求救,那就是另外个情况。这次我们到海口去放生,我们放的海龟很大,为了让它安全点,我们船开得很远,开了一个半小时。在回来的时候碰到大雨,又是风又是雨,这时候风吹得船倾斜度都很大了,随时都可能要掉到大海里去了,这时候我们全体人在那念佛,那才恳切呢!跟在念佛堂念佛完全不一样的境界。这是我们发精进心,第一要思地狱苦,第二要念无常迅速,第三要以佛法为师,要以佛法来激励自己,第四要亲近善知识,善友提携。善友一般是讲善知识,善知识有教授善知识,有同行善知识。教授善知识就是他能够给你指导的,还有一种就是你的同参道友,相互劝勉,相互督促,他也是善知识。一个人修行,这两种善知识都不能离开。那么我们要亲近善知识,一定要有眼光,真正是善知识,不是恶知识。是善知识才能够提携我们在菩提道上有进无退。如果碰到恶知识,那就麻烦了。天天看你念佛:哎呀,你念什么佛,我们去喝两杯嘛。那就麻烦了。有善知识提携,才能够菩提心有进无退。
  对佛法和善知识要造次弗离。就是颠沛于是,造次于是,每天佛法和善知识都不离开我们,终生依赖佛法和善知识,这样就不会有退失菩提心的忧虑了。所以修行光靠自己,确实力量单薄啊!他容易退转。因为自己的烦恼业力现前的时候,你个人没有办法,一筹莫展。为什么有些修行人住在丛林里还好点,一旦住个精舍就麻烦了,懈怠放逸马上就把自己控制了。所以古人说:宁在大庙睡觉,不在小庙办道。就这个意思。大庙里面总有一些善知识,他能够盯着你看着你,给你说一说。你到小庙里面,过堂也不过,什么也没有,睡到太阳一竿子高,也没人管你。所以要终生依赖佛法和善知识。
  好,请看下面:【勿言一念轻微,勿谓虚愿无益。心真则事实,愿广则行深。虚空非大,心王为大。金刚非坚,愿力最坚。大众诚能不弃我语,则菩提眷属,从此联姻。莲社宗盟,自今缔好。所愿同生净土,同见弥陀,同化众生,同成正觉。则安知未来三十二相,百福庄严,不从今日发心立愿而始也。愿与大众共勉之。幸甚幸甚。】
  好,请看这一段。这段还是在劝勉大家,一定要把这一念菩提心发起来。这一念菩提心发起来,就是一颗种子,就是成佛的一颗种子。所以千万不要说,我这一念很轻微,我发了又有什么用呢?发了愿愿度众生,现在一个众生也度不了,有什么意思?有的人也是这样来把人家的菩提心加以嘲笑,说你代众生受苦,你代得了吗?这一说,是呀,我现在是代不了。如果人家一个癌症都转移到我头上来,可能我也受不了。但是情况不是这样的,他是发愿,发愿是一定要这样发的。不是说他现在就有这个能力,是不是?比如你有个小孩,小孩就立志:我大了想当个医生。那对父母来说,你不能嘲笑他:你长大要做医生,我现在找个病人你来治治看。你不可能这样吧!你一定会鼓励他,当医生好。但为了当一个医生你得好好学习,你得掌握知识技能。是不是?那我们凡夫众生发菩提心也是这样的,我要发成佛的心,我要发度众生的心,我要发下地狱度尽一切众生的心,这是我现在的愿。我尽管现在没有这个能力,以后我一定会有这种能力。你不能嘲笑,现在他没有能力就不能发这个愿。所以我们要知道,发一念心,尤其是真诚心发出来,那是惊天动地的,那是一颗金刚种子。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对当下这一念的发菩提心,作一种轻慢之想,觉得大概没什么利益,你不要这样想。
  “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八万大劫以前,念一句南无佛,以后都能遇佛出家,证阿罗汉。更何况我们每天警醒,每天思地狱苦发菩提心,每天念无常迅速,每天念众生要广度,我们这个心天天这样发,那以后不是会成为一个不可思议的大的结果等着我们吗?所以你是真诚心发心修行,你心真,则以后的事就会真实。真因就能结真果。我们发菩萨的四宏誓愿,以这个大愿精进修行,这愿发的广,行才能深。那么这样的一个发心,就是菩提心了。这个菩提心是一个心王,就是我们本具的涅槃菩提的法身,这是心王啊!这个心王,你说虚空很大,无量微尘数的世界都在虚空里面,但这个虚空跟心王相比,所有的虚空都在心王里面。心王为大,虚空为小,我们这一念心,那可是量周沙界,包裹太虚。所以这一念心,你看看,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这就是大方广。我们发的这个愿,要度尽一切众生的愿,这个愿是很坚固的。它坚固到什么程度?这个世间最坚固的是金刚,它能够摧破一切不为其它东西所摧破的,但这个坚固的金刚跟我们发的愿相比,金刚非坚,愿力最坚。就像阿弥陀佛发愿:“纵使身止诸苦中,如是愿心永不退。”就纵然在阿鼻地狱遭受无量劫的苦难,他要圆满四十八大愿的心不退。我们发菩提愿,纵然多少炙热的铁轮在头上旋转,不退。
  所以下面又劝行流通,就是希望大家要相信,如果真能够听进去我的话,不把我的话捐弃,当下把菩提心发起来,我们就是菩提眷属。“菩提眷属,从此联姻。”这个菩提心,里面是具足着念佛往生净土这样的发心的,所以念佛求生净土,也就等于我们莲社宗盟,自今缔好。
  说起莲社,中国最先结社的就是东林寺的慧远大师——白莲社,白莲社缁白二众一百二十三人。为什么要结白莲社?也就是由于了知人生的轮回苦难,轮回路险,因果不虚。慧远大师让刘遗民撰写西方发愿文,首先就从这里契入。并且以《无量寿经》作为求生净土的一个标范。开始的动机也就是由于大家早上发愿很猛,求生净土,然后到晚上也就懈怠放逸。建莲社的目的也是依众靠众,希望依靠莲社大众熏修的力量,让大家求生净土的心不要退失,实际上也是围绕菩提心去展开莲社的宗旨的。以慧远大师作为盟主的白莲社,加持着这一百二十三人共同精修念佛三昧,人人都有往生的瑞相。至此以后,中国华夏各地启建莲社的就如雨后春笋一样的涌现。
  省庵大师在这里,也希望参与涅槃忏悔的四众弟子能成为莲社宗盟,在这里修涅槃忏法,发菩提心,未来的时候在西方净土见面,都是莲池海会的菩萨。就在今天,就缔结好了这样的莲友关系。所以最后就恳切的祈愿,希望我们大众一起共同往生到极乐净土,共同见到阿弥陀佛。见到阿弥陀佛之后,又共同地来娑婆世界教化众生,共同地圆成无上正等正觉。你看,四个“同”啊!那么等我们成就无上正觉之后,那时候就是三十二相,百福庄严的这种相好光明。这就是未来要出现的相好光明,就是正式从今天发菩提心、立菩提愿而开始的。我们今天发菩提心的因,就会导致未来三十二相、百福庄严的妙果,也就是发菩提心是成佛之因。今天种了成佛的种子在心田,将来必定会成菩提之果的。所以就在这里恳切地希望与会大众共襄勉励,努力修行。
  所以就“愿与大众共勉之。幸甚幸甚。”首先是发菩提心能够自己成佛,这是幸甚。成佛之后也能令一切众生离开生死之苦,得涅槃之乐。令众生成佛,这是利他的幸甚。所以从自利利他两个方面,就重复地说:幸甚幸甚。我们这次来这里读到省庵大师的这篇文稿也是幸甚幸甚,也是希望没有发菩提心的赶紧发,已纪发了菩提心的增上,已经增上菩提心的尽未来际相续。这是一桩大事因缘。那么在这个时代要共勉,包含着我们要把《劝发菩提心文》也透过我们的行持,把它传达出去。这种传达也就是维摩诘大士讲的无尽灯法门。无尽灯法门跟大家介绍一下,我想我们末法时代的众生都要修学这个法门。有一位持世菩萨,当时佛派很多人去探疾,去探望维摩诘居士的病,派了舍利弗,大目犍连,摩诃迦叶……大家都不敢去。当时也派了持世菩萨,让他去。他也说不敢去。持世菩萨说,他有一天在静思打坐的时候,魔王波旬带了一万二千个天女来了,吹吹打打,鼓乐而来。当时持世菩萨正在打坐,以为是帝释过来了。以为帝释过来,他就问:迦尸迦,你来这里有什么事情,你应该要了解天上的享乐不长久、无常,要精进修道。一般比丘都会给天人作点开示。这个波旬就说:我这次来很赞叹大德的修行,我要送这一万二千的天女给你。菩萨说:这是非法之物,我不能受。魔王波旬还在劝勉的时候,维摩诘大士来了:这个天女你不要,就给我吧!波旬一看是维摩诘大士来,他就想赶紧溜,但溜又溜不掉。这时虚空就有声音跟波旬说,你把天女给维摩大士。是这么一个因缘。这维摩诘居士就接受了这一万二千个魔女,接受了魔女之后就跟魔女说:魔王波旬是你们的主人,魔已经把你们送给我了,也就是归我所有了。那么现在你们应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要这些天女发无上菩提心。维摩诘大士是一个法身大士,他能够随着天女宿世的善根给她说法。这一说法,这些天女还真的都发了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以后,她就得了法上的乐,就不想回去了。魔王波旬说:现在你得还我天女。天女都说:你先回去吧,我们都跟随维摩居士了。但是魔说:你不还给我不行。维摩大士就把魔女还给魔。还给魔王之后,就对这些魔女开示:你们已经发了菩提心,就应该以法乐来自娱,不要去贪那种五欲之乐。这些天女就问维摩诘:现在我回到魔宫里面去,我怎么去安住在魔宫?她提出这个问题。当时维摩诘就说:诸子,有法门名无尽灯,汝等当学。就跟她介绍,你到魔宫里面修无尽灯法门。什么叫无尽灯?就是譬如一灯点燃百千盏灯,使黑暗的地方都充满着光明,这光明无有穷尽。这就是一个已发心的菩萨,他要开导百千个菩萨,要令百千个没有发心的众生都能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他劝勉别人发心的时候,他自己发的这个心也不会灭尽,就好像这盏灯他已经点亮了,把另外一盏灯点亮,他自己这盏灯也是亮的,不会由于点亮其他的灯,自己就熄掉了。他不是这样的。所以你要在魔宫劝导大家修发菩提心这个法,你就能自己增益一切善法。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开示。就是大家都希望自己有智慧、有福德,其实你能讲经说法,也能够劝进行者,劝一切众生发菩提心,修一切善法,你自己就能增益一切善法,所以这就叫无尽灯。所以你们虽然住在魔的宫殿,但是由于有无尽灯,就能让无数的天子天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果能做这桩事情,就叫为报佛恩,就叫大饶益一切众生。
  那么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什么地方?我们算不上魔宫,没有宫殿,还没有天女的福报,但是可以称为魔乡。在这个魔乡怎么办呢?我们要做无尽灯,要修学这个法门,要劝勉一切众生发菩提心。这十种因缘当中,从哪个因缘下手,让他发起来,最后以净土为归,这就叫为报佛恩,这就真正在利益众生。善导大师讲,只要有一个众生厌离娑婆苦,求生极乐,你都是要不惜生命,为他一个人去说。如果能让一个人往生,求生净土,成菩萨成佛,这就叫真报佛恩。更何况还能劝十百千万亿的众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我们在这里做如来使,诸佛欢喜。我们的功德,我们往生的资粮,也在劝进行者饶益众生的过程当中获得了。所以希望我们参与这个《劝发菩提心文》的与会的四众弟子也都成为无尽灯中的一盏灯。灯灯相续,续佛慧命,令正法久住。
  南无阿弥陀佛!
  (讲记圆满)
  有关其他文章
地藏孝亲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菩提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