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小说重生亮剑之我是李云龙只有李云龙去世后才更有意义

当前位置: >
中文别名:亮剑
时间: 阅读:次
李云龙何许人:《亮剑》人物原型揭密
  &如果祖国遭受到侵犯,热血男儿当自强,喝干这碗家乡的酒,壮士一去不复返!滚滚黄河、滔滔长江,给我生命,给我力量,就让鲜血染成最美的花,撒在我的胸膛上&&红旗飘飘,军号响,剑已出鞘,雷鸣电闪!从来是狭路相逢勇者胜,向前进,向前进,向前进,向前进,中国军魂!&&&2005年,每当荧屏上响起这首雄壮的歌曲,我手中的电视机遥控器就走不动道了,向来不大属意国产电视剧的我,竟也陷入到这部看似并无多少出奇之处的军旅题材电视剧中去,一时间心潮起伏皆随此剧;单单是我着迷倒还不算什么,更令人啧啧称奇的是,在此电视剧热播期间,每当我与朋友聚会,竟然言必称此剧,说到动情之处,几个二百斤的汉子眼角还会有泪光闪动&&不提也罢,一提起来,至今还是心绪难平。
  不为别的,就为了那一腔热血,为了那一腔热血所凝成的剧集&&2005年度央视收视冠军(平均收视率10。3%)&&亮剑》。
  关于故事
  《亮剑》的剧情很简单,主人公是我军的一位中高级军官,剧中截取了他从抗日战争到1955年授衔期间的军事斗争历程。虽然是人物是虚构,但基本历史背景并无杜撰,还是按照众所周知的历史线索行进的。应当说选择这样的题材是具有很大的风险的,可谓是&在一堆鸡蛋上跳舞&,历史与演绎、艺术与真实、内涵立意与收视率压力,就像是一个个相互矛盾而又易碎的鸡蛋,哪一个照顾不好,就会成为打在主创人员身上的&臭鸡蛋&,令此剧&臭名远扬&。
  但是,《亮剑》成功了。这成功,首先归功于剧组严肃的历史态度。现在的电视荧屏上,凡沾&历史&二字者,大都不忍卒睹。除了满眼的辫子戏,就是整日间争风吃醋、勾心斗角的宫廷龌龊事,再不然就是无所顾忌的&戏说&。当然,电视荧屏应该是多元的,辫子戏也好,&戏说&也罢,都是可以而且应当存在的,但决不能成为主流。《亮剑》在这方面可谓是成功的典范,剧中的历史线索绝不含煳。有人也许会说,《亮剑》写的是党史、军史,题材严肃,一般来说&戏说&的成份不可能很大。可凡事有利就有弊,题材太严肃,往往又会成为限制主创人员的枷锁。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创作此类电视剧,就好比&戴着枷锁跳舞&,大的范围、方向不能改,但又要&舞&出色彩来,绝对是个技术活。为了让《亮剑》好看,《亮剑》的主创人员没少动脑筋。譬如剧中的对白&&剧中的日本人都是由中国人饰演,但剧组并没有偷懒,既没有让&日本人&不伦不类的说汉语,也没有采取后期配音的方法把日语声轨强行贴上去,而是让所有的演员在表演时就直接使用日语发音。所以后期合成以后,观众看起来就很自然,口型、仪态,包括日本人声嘶力竭大吼的那种腔调,都拿捏得十分准,无论是职业演员还是群众演员皆然,单此一点,就令此剧加分不少。
  再者,在人物造型上,《亮剑》也做足了脑筋。举个例子,同样是八路军服,这李云龙、赵刚就不一样。李云龙性格粗犷,文化水平不高,打仗自然是不在话下,但生活小节就要差一些。于是乎,李云龙的军帽大部分时间都是歪戴着的,而且双手黢黑,一看就是个&不讲卫生&的主;而赵刚则是军容整齐,军服虽简陋,但绝对一尘不染,一条洁白的&白羊肚&手巾,更是将这位大学生政委的气质与李云龙鲜明的区隔开来。而剧中所提及的土匪窝黑云寨,其中的人物造型就是另一番味道。&大当家&谢宝庆的装束分明闪动着座山雕的影子,让观众一看就对其有潜意识的身份认同;而那位杀害我八路军战士的二当家&山猫&,更是贼头鼠脑、邪眉獐目,一看就不是好人。如果读者朋友们有兴趣,不妨仔细回想一下,类似这样的细节在《亮剑》中还不胜枚举。当然,除了这些小细节的真实,《亮剑》也不乏对历史的演绎。但这些演绎都建立在历史真实、细节真实两大基础之上,有了良好的基础打底,故事就&活&了,故事一&活&,也就没那么多忌讳了。所以,30集的《亮剑》看下来,观众一点也不觉得&审美疲劳&。
  同样,《亮剑》对于艺术与真实的处理也是恰到好处的。譬如说剧中关于抗日战争那段历史,就艺术的讴歌了我中华儿女同仇敌忾、一直对外的民族风骨。剧中李云龙和楚云飞同闯宪兵队长平田一郎的生日宴,四个人八把枪就把一干日伪份子打得不开壶,几十个倭寇、汉奸&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甚至李云龙在撤离时还没忘了给政委包只鸡腿回去。在影视创作上,这是一种典型的塑造&银幕英雄&的方法,自然是夸张的,但观众并不会觉得虚假。因为这些剧情是基于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集体回忆:对堂堂中华儿女来说,日本军国主义者无非几个跳梁小丑,我们两个团长联手,对付区区几十个日寇、汉奸还不是易如反掌?往深了说,这种夸张更是一种睥睨敌寇、不畏强敌的精神,乃是中华文明&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大无畏精神的伟大传承,所以,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的日子里,国人看到《亮剑》的这些剧情,无不击掌叫好、大唿过瘾,有了观众的此番反应,自然也就奠定了《亮剑》成功的基础。电视剧不是纪录片,也不是历史教科书,适当的艺术夸张是必须的,不然,观众直接去查阅史料好了,何必还要在电视机前苦苦守候?
  最后,《亮剑》主题立意的巧妙也不得不谈。《亮剑》所做的,不仅仅是打破&高、大、全&那么简单,而是凝聚了一股&神&,凝结了中华文明中的一种气节,从而使所有的观众都可以各取所需。如果你是军事迷,那在此片中你可以看到不亚于《兄弟连》的精彩战斗场面,以及一位巴顿将军式的传奇指挥官的故事,剧中提到的几个战役,就足够你回味好一阵子,兵棋推演好几天了;如果你是影视艺术的爱好者,那剧中出色的机位调度、演员表演以及剧情设置,都可以作为教科书式的范本,让你精下心来好好揣摩;如果你是一位&小资&、&白领&,剧中主人公那种自由的、无拘无束的生活态度,以及动辄抗命但又屡获成功的经历,是不是也让你幻想着有一天你也可以在老板面前颐指气使一回;如果你只是一位&愤青&,那更简单,单单是剧中那些血脉贲张的对白就足够让你得瑟半宿了。所以说,对一部电视剧而言,所谓的&内涵&、&立意&应当针对不同的受众群来具体分析,一部好的电视剧,不需要&主题先行&,更不需要空洞的说教,只要深深的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上,以塑造个性鲜明、内心善良的人物为目的,那一定会得到观众的认可。
  当然,有了引人入胜的故事,有了精心准备的细节,甚至有了扎实的艺术功底,这部电视剧还不能说是成功的,毕竟,对一部电视剧而言,人物塑造才是其核心使命所在。
  关于人物
  李云龙是《亮剑》的头号主人公,基本上,《亮剑》全剧就是为了塑造李云龙而作,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李云龙成功了,那《亮剑》也就成功了;同样,《亮剑》的高收视率,其实主要也是印证了观众们对李云龙这个人物的喜爱。如果要我来形容,李云龙应当是一个外冷内热、侠骨柔肠、粗中有细、热血豪情的铮铮铁汉。
  先说这外冷内热。李云龙农民出身,讲不来许多客套话,再加上严酷的斗争环境,便造就了他大嗓门、直来直去、在某些时候甚至还有些粗俗的性格特点。譬如说他在与几位战友一块喝酒的那场戏,李云龙几杯酒下肚,为了保住好不容易缴获的重武器,不惜把自己的脑袋比作夜壶来逗战友开心。李云龙说话一口一个&老子&,有时候还说点荤段子。又如在找后勤部长要手榴弹的那场戏中,李云龙软磨硬泡好不容易才弄来了两筐,此时后勤部长要求李云龙拿一把日军指挥官的军刀来换,李云龙满口答应,末了还加上一句:&要不顺手还给弄个日本娘们来&,搞得后勤部长下不来台,但李云龙却哈哈大笑,好不得意。可以说,这样的情节寥寥几笔就把李云龙带有几分农民气息的狡黠刻画得栩栩如生。就是因着这样一种大开大合的待人接物的举止,使得李云龙看起来有几分冷,几分酷,好像是个只知打仗,不知其它的&战争机器&。但其实李云龙的内心却似一团火热,他之所以看起来没什么感情,乃是因为战争尚未结束,来不及考虑别的事,用句文绉绉的话来说,就是&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一点在他拒绝秀芹感情的那段戏里有着详细的描述。而且对自己的战友,李云龙更是情深意后。比如在魏和尚被黑云寨土匪杀害后,李云龙不惜接受降职处分,硬是带着一彪人马扫平了黑云寨,手刃&二当家的&给和尚报了仇。而在和尚牺牲以后,李云龙一次整理内务,还是习惯性的叫着&和尚&的名字,片刻之后他才意识到和尚已经永远不能回答了,此时的李云龙,一屁股呆坐下来,面色严峻,强忍着眼中的泪水,半晌未曾说话。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而李云龙的柔情,则主要是通过他的两段爱情故事来展现的。对待秀芹,李云龙起先也是扭扭捏捏,不好意思接受,但山里妹子脾气直,没容李云龙推脱,秀芹直接挑明了话头,李云龙也就不再拒绝。在新婚之夜,李云龙满心欢喜,更是直接写在了脸上。到了第二段恋情,李云龙对田雨不再遮遮掩掩,而是在离开时直接倾诉了自己的爱意,看到这里,想必观众们对这位硬汉将军的看法,也有了更丰富的内涵。至于说粗中有细,最突出的代表事例有两次。一次是楚云飞的部队进驻大孤镇,意图在日后的内战中占据有利的态势,没曾想李云龙不声不响,却派部队把楚云飞部包围了起来,还设立关卡断绝其后勤供给,逼着楚云飞不得不撤退;第二次则是李云龙赴楚云飞的&鸿门宴&,他只带了一名警卫员前往,但二人却都缠着满身炸药,让楚云飞无处下手。可以说,这两个小故事充分说明了李云龙虽&勇&,却决不&莽&,而是智勇双全的良将。
  在剧中与李云龙长期搭档的政委赵刚也是个性分明、有血有肉的角色。在某种意义上,李云龙和赵刚甚至可以说是互相影响着才成熟起来的。对李云龙而言,赵刚的到来曾经让他一肚子火。李云龙独断专行惯了,向来与政委打不好交道。而且行伍出身的他从心眼里看不起这些&只会动动嘴皮子&的书生。所以赵刚刚来时,李云龙连作战任务也不给他派,但赵刚很快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勇敢和坚强,再加上他的燕京大学出身,使得李云龙也低下头来,虚心的向其求教。在赵刚负伤后重返部队,正赶上李云龙怒铲黑云寨遭到降职处分之后,二人有一段精彩的对手戏,在这段戏里,李云龙几乎是声泪俱下的历数了自己的沉重压力,并责怪赵刚这个政委没早点回来,可以说,从这个阶段开始,李云龙已经彻底根除了心底对赵刚的芥蒂,对赵刚,李云龙是心悦臣服。同样,刚到部队的赵刚对李云龙也是看不顺眼,但经过实际斗争的考验,赵刚逐渐改变了对李云龙的看法,并且接受了他独特的领导风格。李云龙从赵刚那里学文化不假,但赵刚也在受着李云龙的潜移默化,到了解放战争后期,赵刚说话、行事的风格已经与李云龙不相上下,而在解放后一次二人相聚,喝得酩酊大醉之余,赵刚的表现竟与李云龙无异,连他的妻子也惊唿自己&不认识这个丈夫&了。
  此外,国民党将领楚云飞的角色也很有特点。在建国后的影视作品中,楚云飞的形象称得上是一次突破。他出身黄埔五期,与李云龙英雄相惜,在抗战时曾联手闯虎穴,也是一名威震四方的爱国将领。即使是在内战时期,提及李云龙,楚云飞也是每每叹息,以与其为敌为憾。而在最后撤离大陆之际,楚云飞更是怀抱着一掊祖国大陆的泥土,依依不舍。可以说,不论楚云飞内战时做过什么,对他在民族大义面前的坚定立场,《亮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通观全剧,楚云飞这个人物悲剧色彩颇浓。当然,不得不提的还有与李云龙同称&晋西北铁三角&的孔杰和丁伟,二人与李云龙个性类似,只是没有李云龙那么极端罢了,从影视创作的角度来看,属于衬托的角色,但衬托就不意味着不出彩,事实上,《亮剑》中的配角都是可圈可点的。譬如那位身着皮衣、手执马鞭,生气时骂娘的八路军旅长;那位听到天皇投降诏书,一时无法接受而发疯般乱跑,最终举枪自尽的日本兵;还有那位在医院里忙着给各位首长介绍对象、有点唯唯诺诺的罗主任,都是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最后,不得不提的还有秀芹、田雨、冯楠这些女性角色,虽然《亮剑》是一部以男性为主的剧集,但这些女性角色也都是可爱、可敬的女中丈夫,或许她们不能像男人那样在战场上浴血杀敌,但她们同样在以自己的方式默默的付出。特别是在和平时期,她们所承受的,其实比男人更多。所以,本文所谓的&热血男儿心&,只是一个比喻,即使是生为女儿身,同样可以有这样一颗热血豪情、爱国护家的&男儿心&。
  关于原型
  艺术来源于生活,作为军旅题材的《亮剑》,自然免不了引得热心观众从现实中寻找原型。但我以为,这毕竟不是一部纪实片,完全标准的、可以划等号的所谓&原型&其实是不存在的,只是在这里给大家介绍几位我军历史上的着名将领,或许在他们身上你可以找到剧中人的影子。
  最接近的原型恐怕当属王近山将军,《亮剑》播出后甚至有许多媒体言之凿凿:李云龙的原型就是王近山。对于这种说法,笔者自然不敢苟同,但说李云龙的形象借鉴了王将军,还是可以接受的。王近山1915年生于湖北红安,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先后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抗日战争爆发后,王将军参加了神头岭、响堂铺等战斗和晋东南反&九路围攻&战役;解放战争中率部先后参加上党、邯郸、定陶、进军大别山、淮海、襄樊、渡江等战役;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参加了第五次战役和上甘岭战役;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王近山以善打硬仗、恶仗而勇冠三军,独树一帜,人送外号&王疯子&。1943年10月,王近山时任太岳军区二分区司令员,奉命率队赴延安去保卫陕甘宁边区,途经敌军心脏地区韩略村时,根据情报,一队日军将从此地经过,他见那里的地形险要,是个打伏击的好地方。他当即决定队伍停止前进,就地埋伏,准备打个伏击,好狠狠杀一下鬼子的威风和气焰。10月22日晚上,王近山指挥部队进入阵地设下埋伏。王近山和部下当时谁也没想到,他们即将伏击的竟是由日军中队长以上军官组成的&日军官战地参观团&,八路军总部也没料到,日本人更没有料到。是役,冈村宁次苦心拼凑的所谓&战地参观团&,除3名装死留下性命外,其余包括一个少将旅长、6个大佐联队长、180个中佐和少佐大队长以及中队长全部毙命。这场战斗和《亮剑》中李云龙率部全歼&日军士官团&几乎如出一辙。而李云龙医院结识田雨并结为夫妻也应是取材于王近山的事迹。王近山曾受伤入院,当时为386旅772团副团长,王近山爱上了医院的工作人员韩岫岩,在战友的撮合下,两人结为夫妇。不过王近山与李云龙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二者的文化水平,李云龙在剧中是篾匠出身,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而现实的王近山则是一员儒将,尤其喜读兵书,戎马倥偬间也不曾间断。日,王近山将军因病于南京去世。小平同志仔细审读王近山将军悼词后,句酌字斟,添一句,改一句。添一句是:&一员有名的战将&;改一句是:&副参谋长&改为&顾问&。次日,中央军委补发任命通知,任命南京军区副参谋长王近山为南京军区顾问,丧事按大军区领导待遇办理。
  还有少将钟伟,这也是电视剧的一位重要人物来源,甚至有很多人认为剧中的&丁伟&就是从钟伟将军脱胎而来。钟伟,原名钟步云,湖南平江人,1915年生,14岁入团,15岁参军入党,曾先后在彭德怀的红三军团和徐海东的红十五军团任职,参加了长征。解放战争时在四野序列里参加战斗,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钟将军能征善战,骁勇异常,有&中国巴顿&的美誉,其亲手调教出来的东野5师更是威震四方,《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军事资料》评价该师&系东北部队中最有朝气的一个师,突击力最强,进步快,战斗经验丰富,攻防兼备,以勐打、勐冲、勐追三勐着称。善于运动作战,为东北部队中头等主力师。&而这些,我们自然能在李云龙的部队里找到影子。钟伟将军善攻城,每遇缴获,总是令麾下将士怀揣&五师缴获&的条子,敌城陷后,凡有枪械、弹药、粮食、物资之处,皆贴有此封条,友邻部队一概不得染指,而剧中赵刚在离任前帮着李云龙写&二师缴获&的纸条,可谓是依样画葫芦。而电视剧里有个镜头描写淮海战场,说李云龙师缴获了一堆战利品,结果被5师的人抢走了,这个华野5师无疑就是来自于东野5师的灵感吧。此外,解放战争时期在东北战场,钟伟率部攻克文家台,抓获大批俘虏,遂令俘虏在院子中跑步,掉队的大多为长官,结果用这个方法找出了新5军军长陈林达;而剧中李云龙也是如法炮制,就此筛出了暂七师师长常乃超。而最突出反映钟伟个性的战例,当属1947年春天,当时钟伟奉林彪命令率5师南渡松花江,准备经靠山屯东进,结果部队到了靠山屯发现有大批敌军正在撤退,此时钟伟决定就地打一场歼灭仗,虽与命令不符,但钟伟秉承&将在外军命有所不受&的精神,坚持主见,并由此打开了三下江南辉煌胜利的序幕。这种抗命打胜仗的事例,想必观众们从李云龙身上已经多次领教过了。钟伟将军个性鲜明,据说在南京军事学院期间,对昔日的手下败将当自己老师颇多不满,曾在课堂上公开奚落之,而这在剧中也有着几乎一模一样的剧情。而且钟伟在55年评军衔后曾嫌自己军衔低,很长时间不愿佩戴,这点在剧中丁伟穿着便装住兵站的情节中也可以找到蛛丝马迹。剧中有次李云龙在与丁伟闲聊时说他&会做生意,开烧锅店&,则可以在钟伟的5师曾经酿酒卖钱挣军饷的真实史实上找到苗头。
  当然,除了以上两位名将,剧中还有许多我军将领的影子。譬如邓华将军,邓华是我军的一员悍将,打起仗来不含煳,行军也一样,据说邓华的部队在过桥时曾经对着友军架起机枪来维持秩序,这一点在剧中通过丁伟的对话表达了出来&&剧中的丁伟回答&总得有个先来后到嘛&,倒是颇具邓将军的风采。此外,剧中描写攻打平安县城的时候,提到有个主攻点,其他佯攻。李云龙却说&全他娘的主攻&,并对三营长指示:&我一不给添人,二不给添枪,一字之变,要给我变出杀气来,要打出个精神头来&,这里的打法和台词都是取自济南战役时的聂凤智将军。济南战役的预期打法是,西线为主攻,东线聂凤智的九纵为助攻,结果聂将军大笔一挥改&助攻&为&主攻&,并说&&助攻&改&主攻&,一不要增人,二不要添枪,一字之变,变的是精神状态&,结果创下了人类战争史上的经典战例。而电视剧中一开始,李云龙用迫击炮将敌指挥部炸掉,则应该是从杨成武黄土岭击毙阿部规秀演化而来的。当时阿部号称日军的&名将之花&,耀武扬威经过黄土岭,结果被杨成武将军逮了个正着,几发迫击炮弹就取了贼寇的小命。剧中还有一个情节:几位将军在南京军事学院闲聊,丁伟提及四野讲究擦皮鞋,这应当是刘亚楼将军的故事。刘将军毕业于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深受苏军传统影响,极重视军容风纪,据说下属若擦不亮皮鞋,刘将军定会厉声斥责。此外,剧中还多次提到李云龙重视特种部队作战,则应是从皮定均将军身上汲取了灵感。总之,《亮剑》中的人物是嫁接的、拼凑的,并不是说历史上某个人就是剧中人的原型,而是从我军诸多将领身上广泛汲取灵感,杂糅而成的。
  关于原着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一部电视剧的成功与否,其原着剧本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然,《亮剑》电视剧的成功也是建立在小说《亮剑》高质量的基础之上的。
  小说的作者都梁出身军旅,据说还曾在特种部队服役,其对军队的了解自然非同一般,在背景资料、军事历史细节的掌握上也是手到擒来,所以,洋洋洒洒四十余万字的小说仿佛一气呵成,读起来酣畅淋漓,好不痛快。相对于原着小说而言,电视剧做了较大的删节,基本上只保留了前半部分的故事,即讲到李云龙1955年授衔时为止,而在小说中,这还不到一半的篇幅。实际上,《亮剑》小说所描写的重点部分在于建国后,对于李云龙在&文革&等政治风波中悲壮、惨烈的抗争,才是其笔墨集中之所在。当然,电视剧的处理也是成功的,其从原着中所截取的特定时段也比较全面的反映了在那些年代里人物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只是原着似乎更加全面一些。
  《亮剑》小说描写李云龙在建国后入闽担任了高级军官,直接面对国民党残军据守的金门岛,然而由于我军不熟悉渡海登陆作战,登陆金门战役遭到了惨痛的失败,这也在李云龙内心烙下了深深的伤疤。为了应对新时期的战争,李云龙决定学习先进的军事理论、方法和高科技知识,并亲手组建了特种作战分队。这支分队发展得十分迅速,成为军事首长李云龙手中的一把利剑。而此时,国内的政治气氛逐渐发生了变化。&文化大革命&的到来使得当年的&晋西北铁三角&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李云龙被多次批斗,丁伟由于仗义执言已经不知所踪,只有孔捷由于身处东北前线才得以保全。一向脾气耿直还有几分书生意气的李云龙老搭档赵刚更是遭到了侮辱人格的残酷对待,精神上无法承受的重压最终使赵刚、冯楠夫妇选择了自杀,而他们的遗孤也只得来投奔李云龙。李云龙对赵刚的孩子自然是疼爱有加,视若己出。随着&文革&局势的恶化,李云龙所在城市的群众已经分成了两大派开始&武斗&,由于一些别有用心的幕后指使者的推波助澜,武斗迅速升级,各种轻重武器都纷纷上阵,最后甚至发展到要抢劫军火库。此时的李云龙为了防止伤及更多的无辜群众,毅然派部队用武力手段保护了军火库,但也使自己落入了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去。此时孔捷派来警卫人员要保护李云龙一家去东北,但李云龙不肯&离阵脱逃&,他只是将自己和赵刚的孩子送走,却与田雨一起选择了留下。最终,李云龙不堪受辱,选择了举枪自尽,而田雨也在狱中割腕自杀&&十余年后,已经长大成人的孩子们又回到了李云龙当年的故居,对着院中的墙壁齐刷刷的一字跪开,泪如雨下&&
  可以说,原着小说的内容要比电视剧丰富许多。除了上述那些波澜壮阔的大场面,还有许多小细节值得称道。比如说小说中描写李云龙在野战医院痊愈后,乘坐火车南下追赶部队,途中遇到一股国民党残匪的阻截,李云龙带着警卫员勇闯土匪窝,三下五除二就解决了战斗,这一段描写既紧张刺激又风趣幽默,剧集中未能反映出来,实属遗憾。此外,代号&梁山&的特种部队的发展也是一条重要线索。为了调教此部队,李云龙从苏军请来教官面对面的教授,他们与中国战士之间的交往也是写得十分传神。而&梁山&成军后,与李云龙军部的警卫连展开比武大赛,以及潜伏到金门岛上的机场摧毁敌机,都是浓墨终彩之处。而小说中李云龙在军事学院的论文,也是关于特种部队的。在李云龙死后,也是特种部队的战士抢出了他的军衔将星和三枚勋章,并在平反大会上完璧归赵。但电视剧中关于特种部队却只字未提,李云龙的军校论文也换成了《亮剑精神》,炮击金门之战则改成了用计算尺指挥的一江山岛登陆之战,不免让人有几分遗憾。
  同时,小说中对于其他人物的描写也有着匠心独运之处。比如田雨的父母,尤其是她的知识分子父亲田墨轩,由于说真话被关进了劳改营,但老先生坚持气节,从未低头认错,但终究也在劳改营里被奸人所害。田老先生在劳改营里曾对一位刑事犯有过救命之恩,身后是靠了这位良心发现的罪犯才得以草草入土,并得以通报女儿田雨。这段文字读来也是荡气回肠,令人唏嘘不已。虽然都梁先生着墨并不多,但对于田墨轩性格的刻画,可谓是入木三分。这无疑也代表了那个特殊年代整整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
  小说中对于真实历史人物的描写更加直接,比如彭德怀、刘伯承、粟裕、陈赓、皮定均等人都是直接提及,剧中却都未提及姓名,只是用&首长&、&老师长&、&司令员&、&旅长&这些称唿来指代,不过在演员挑选和表演上都还是以这些历史人物为模板的,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演的是谁。
  但电视剧对小说也不是一味的删改,也有一些添加的内容。比如在南京军事学院学习期间,田雨的朋友张白鹿爱上了李云龙,导致李云龙在她家整夜留宿,得亏老战友孔捷看不过去,急忙写信把田雨叫来,才化解了这场风波。这就是小说中没有的内容,虽然有些&八卦&,但并不过分,反倒给全剧增添了几许生活气息,对李云龙的性格塑造也多了几分烟火气,值得肯定。另外,小说的节奏相对较慢,比如开头是李云龙找后勤部长要弹药,而后才是上战场;而电视剧开篇就是李云龙率部恶战坂田联队,过后才是找后勤部长要弹药那场戏,在节奏上就要明快许多,也更适合电视观众的欣赏习惯。
  关于批评
  《亮剑》声名鹊起,除了广大电视观众的喜爱,自然也会引来很多批评的言论。其中最集中的意见就是针对所谓李云龙的&土匪气&。李云龙在电视剧里一出场就是个&糙&人,歪戴着军帽,张口&他娘的&,闭口&老子&。而且一脸杀气,甚至敢于顶撞领导,屡次抗命不尊。于是便有人评价李云龙跟土匪没什么两样。我想,在这里必需要澄清两个问题。首先是李云龙究竟像不像土匪。众所周知,土匪是打家劫舍、落草为寇的强盗集团,他们既没有正规的编制,也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只是以个人生存为一切行动的指针。李云龙则不同,他是我军的杰出将领,有着明确的纪律约束,李云龙从没有带兵打家劫舍,也没有落草为寇,李云龙部队的补给、行动都是在我党、我军的方针政策执导之下进行的,完全符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而且李云龙有着坚定的政治信念,是为国家强盛、人民幸福去打仗,这在性质上与土匪是有着天壤之别的。李云龙本就是泥腿子出身,做出一些粗俗的举动是符合其行为特征的,这在党史、军史上也不是没有类似的例子。更重要的是,李云龙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的学习、进步。随着职务的提高、历练的增加,李云龙也在改变,他对知识从不抗拒,在战争时期也曾跟着政委赵刚学文化,经过军事学院的打磨之后更是全方位的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可以说,后期的李云龙跟刚出场时已经判若两人。退一万步讲,就算李云龙有点像土匪,这也要具体分析。土匪也有许多是穷苦出身,被逼无奈才走上这条路,在历史上,也有很多原来的土匪经过教育都加入了革命的大熔炉,在实际斗争中走向成熟,他们与李云龙背景相似,有几分相像也不足为奇。
  至于说李云龙抗命不尊,无组织、无纪律,则是以偏概全之说。兵法有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一线指挥官根据实际情况临机而动本就是军事原则允许范围之内的。在我军历史上这也屡见不鲜,小的有钟伟抗林彪命打靠山屯,大的则是粟裕对毛泽东的亲笔指示表示不能接受。但是,有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就是:他们最后都是胜利者!电视剧里的李云龙也好,历史上的粟裕、钟伟也好,他们的临机处置都是正确的,这有什么值得非议的地方?在我看来,这恰恰反映了我军组织原则的成熟:一方面给战地指挥官以极大的自主权,另一方面又从未破坏过上传下达的军令系统,可谓收放自如,有如此运转有效的指挥体系,我军自当是一支百战百胜之师。试想,国民党的蒋介石敢给前方将领如此大的自由么?在派系林立的国军序列里,恐怕蒋介石整日考虑的是如何防止军官拥兵自重,他们根本缺乏统一的信仰,毫无凝聚力可言,哪里像我军,在真理面前敢于据理力争,但真要下了命令上阵拼命,决没有人含煳!
  当然,作为一部文艺作品,《亮剑》也不是没有缺点。但应当都是些具体的艺术手法上的问题,大的方向、原则,《亮剑》是站得住脚的。我想,广大电视观众们的选择,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部分刊载于《电视剧》2006年第1期
电影影评TOP吧 -
联系站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亮剑李云龙的原型是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