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明史陆地平方数据包

小题1:(3分)开发利用海洋,人类到海底居住。(人类探索到海底居住下来)小题1:(3分)把“5.1亿平方千米“去掉比较合适。因为文章列举这些数据的目的,是要说明海洋面积大,分布广,进而表明它资源丰富。去掉表明地球总面积的数据,对文意表达的影响最小。小题1:(4分)举例子。通过列举两个具体的实例来告诉人们到海底定居并不是不可及的梦想。小题1:(4分)“当时”一词表明,后来有了比美国夏威夷海洋学院造的水下房屋更大的水下房屋问世。小题1:(6分)①配制氮气混合气体,解决海底生活时人类的呼吸问题。②用海浪发电,解决海底居住的用电问题。③通过建造“水下摩托”,解决远离海底房屋进行水下作业的问题。④发明“语言修正器”,解决海底信号接受的问题。(写出1点得2分)(1)这是对说明文说明对象特征的考查。主要内容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概括,从具体文中具体语句中选用词语或组织句子。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学生了解文本内容,明确本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本文说明对象特征人类探索到海底居住下来即可。(2)这是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和严密性特点的考查。在说明文中,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事物的先决条件。表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说明文语言准确,并非一定得用确数,也可以用约数,如“大约”“左右”“可能”“估计”等。这些词同样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3)这是对说明文说明方法及作用的考查。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以及作用是说明文常考的题型。解答此类题型,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的来分析说明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者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作用即可。这里运用两个具体的实例来告诉人们到海底定居并不是不可及的梦想。(4)理解词语在文本中的含义。这里应结合语言环境和说明文用语准确严密的特点来进行理解,能答出“后来有了比美国夏威夷海洋学院造的水下房屋更大的水下房屋问世”即可。(5)这里考查对原文内容信息的筛选和提炼。学生筛选并提取文章阅读语料中的信息,是建立在文章理解基础上的考查方式,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达到理解的目的,能够用原文的材料来解决问题。这里能总结出三条即可。
请选择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四) 阅读马德的《器小》一文,完成15—17题。(10分)①器小的人,眼光浅近,肚量猥小,境界促狭,弊端众多。②从心灵的格调来看,大气的人像一棵巨树,长在旷野里,苍劲、宏阔,气势雄浑磅礴;而器小的人,像一株植物,一头扎进了瓶子里,无论怎么长,也别别扭扭的,屈曲、琐缩,难见气象。③器小的人,举手也能摇曳生姿,投足也会潋滟动人。也就是说,在平常的环节上,器小之势是显露不出来的。只在决断大事,运筹帷幄之时,器小之拙,器小之弊,器小之害,才会呈现。其情势,不过是满胸的狭隘之气,塞了心,走了眼,坏了事,毁了人,误了前程。④元末,狼烟四起,群雄割据。朱元璋在评价对手张士诚时,说,这个人,器小,不足畏。张士诚果败。⑤大气行天地,器小难容人。故此,大气易成丈夫之英武,器小常养小人之叵测。与器小的人交往,是有风险的,因为这样的心,最难忖度,一转眼,就可能生隙,一转身,就可能积怨,刚才还与你欢声笑语呢,突然间,就会翻脸不认人。⑥我亲见一个人,被器小的人捉弄。那一刻,尽管他满腔愤怒,却像一只秋虫,被突然踩住了脖子。因为,他发现,面对器小的人,即便有万语千言,一切,都不值得说了。⑦豁达、包容、大度,是这个世间最让人欣赏和仰望的气质,器小处其中,像贾环站立在贾府一大群脂粉英雄之中,举止荒疏,形容卑琐,像个小丑。⑧器小的人难以赢得真朋友。因为,没有谁愿意给自己找别扭,一段路走着走着,突然陷入到一截子死胡同当中去,堵死自己。即便是器小的人彼此之间,也是很难融合的,针尖对麦芒,谁也看不上谁。⑨器小的人,居高位,是天下贤才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当然了,若不能从这种心性中走出来,也最终是器小的人本身的悲剧。⑩其实,胸襟再通达一些,眼界再高阔一些,得失心再淡泊一些,器小之局限就会有很大的改观。但,恰恰这些,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得到。器小,虽说病在境界上,其实根源坏在自私上。是的,自私,毁了人世间许多美好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讲,自私,是人类永恒的毒药。&&&&&&&&&&&&&&&&&&&&&&&&&&&&&&&&&&&&&&&&&&&&&&&&&&&&&&&&&&&&&&&&&&&&&&&&&&&&&&&&&&&&&&&&&&&&&&&&&&&&&&&&&&&&&&&&&&&&&&&&&&&&&&&&&&&&&&&&小题1:.本文表达的主要观点的是&&&&&&&&&&&&&&&&&&&&&&&&&&&&&&&&&&&。(2分)小题2:.选文第②段主要运用了&&&&&&&&&&&&、&&&&&&&&&&&&&的论证方法,其作用是&&&&&&&&&&&&&&&&&&&&&&&&&&&&&&&&&&&&&&&&&&&&&&&&&&&&&&&&&&&&&&&(4分)小题3:.器小是不可取的,读了全文,结合文章与生活实际,谈谈如何避免做一个器小之人? (4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木版年画》,完成下列各小题。(共8分)木版年画    木版年画并不完全等同于年画,广义的年画是一种岁时的绘画。而狭义的用木版印刷的年画则是一种年俗艺术。只有大众过年时对年画有一种不可或缺的需求,即民俗需求,木版年画这一画种才真正地确立起来。  &&&木版年画的雏形有辟邪的内容,也有祈福的含义。等到祈福的愿望成为木版年画的主题,并进入了风俗范畴,木版年画的题材就变得丰富多彩了。一切对生活的欲求与向往,比如生活富足、庄稼丰收、老人长寿等等,都展现在木版年画上。特别是在送旧迎新的日子里,这些画面分外具有感染力和亲切感,给人们带来安慰、鼓励和希冀,充分展示了人们的生命理想与生活情感。所以,木版年画中最重要的价值是精神价值。  &&&木版年画往往是民间进行道德伦理规范、生活知识教育和文化艺术传播的重要工具。木版年画涉及历史、宗教、神话、传说、戏曲等,可谓无所不包。木版年画描绘过的戏曲多不胜数,不少在木版年画上绘声绘色出现过的剧目如今早已绝迹不存。至于那些描写民俗风情的木版年画,带着不同地域与时代的气息,记录了大量珍贵的人文信息,更是木版年画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画面都出自农民独特的视角。农民是木版年画的原创者,他们的画笔与刻刀直接反映着自己的爱憎、趣味、生活态度、文化心理以及价值观。这些深刻地体现农民内心情感的作品,大量深藏在木版年画的遗存中。然而,这些遗存却不为人知地散落在民间。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清末民初那些表现当时社会情景与重大事件的木版年画,体现出农民的政治敏感和思维视野,其价值不亚于大都市的时事画刊。它们一反传统,十分写实。木版年画是消费品,没人收藏,也没人将其视为历史文化。即使到了20世纪木版年画走向消亡,仍不为世人重视与收藏。如今只要在民间发现一幅老画或一块古版,竟然大多仍是不曾见过的孤品!存世于中外的木版年画应该数以万计,在如此浩瀚的木版年画作品中,蕴藏着的是我国农业社会民间立体的影像、广角的生活与社会,还有宝贵的精神情感以及永恒的人文价值。小题1:结合文章,说说第段的“存世于中外的木版年画应该数以万计”一句中作者使用“应该”一词的三条理由。(3分)理由一:&&&&&&&&&&&&&&&&&&&&&&&&&&&&&&&&&&&&&&&&&&&理由二:&&&&&&&&&&&&&&&&&&&&&&&&&&&&&&&&&&&&&&&&&&&理由三:&&&&&&&&&&&&&&&&&&&&&&&&&&&&&&&&&&&&&&&&&&&小题2:最近两年,木版年画这种反映民俗文化的艺术品,收藏价值开始凸显。阅读下面链接材料,结合文中相关知识,简要分析哪些木版年画更具收藏价值。(5分)【材料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除了装裱张贴,收藏民间木版年画成为这几年收藏界的新兴项目。像变法题材的《捉拿康有为》,表现反帝国主义侵略的《刘提督克复水战得胜全图》,还有介绍西方新科技在中国应用的《唐山真迹图》、《天津马路图》等都颇具增值潜力,而《民国初年月份牌》《大战天津图》《德日争夺青岛图》和解放区木版水印《1949年新年画》(12张全套)等更是文物级藏品。【材料二】外国人对中国木版年画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海外华人的传统审美取向,不但满足了自身的喜庆需求,还引发了欧美人对东方艺术的关注。在国际上,有许多图书馆、美术馆专门收藏中国木版年画,据统计,收藏中国木版年画最多的国家是前苏联,俄罗斯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收藏的一幅木版年画《一人一性,百鸟百音》,传达着对大千世界的包容心态,反映了普通中国民众对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追求。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10分)国宝——大熊猫①大熊猫的学名其实叫“猫熊”,意即“像猫的熊”,也就是“本质类似于熊,而外貌相似于猫”。严格地说,“熊猫”是错误的名词。这一“错案”是这么造成的:新中国成立前,四川重庆北碚博物馆曾经展出猫熊标本,说明牌上自左往右横写着“猫熊”两字。可是,当时报刊的横标题习惯于自右向左认读,于是记者们便在报道中把“猫熊”误写为“熊猫”。“熊猫”一词经媒体广为传播,说习惯了,也就很难纠正了。于是,人们只得将错就错,称“猫熊”为“熊猫”。②其实,科学家定名大熊猫为“猫熊”,是因为它的祖先跟熊的祖先相近,都属于食肉目。③后来熊一直保持肉食习惯,而大熊猫却弃荤食素,最喜翠竹,偶尔也吃玉米秆、幼杉树皮。这是为什么呢?据科学家研究,大熊猫远祖虽是肉食动物,后来,由于寻不着肉食,只得吃满山丛生的竹子,代代相传,也就养成了吃竹子的习惯。大熊猫食用的竹类共有17种,其中最爱吃的是冷箭竹和华橘竹。不过,竹子中的营养成分不多,主要是难以消化的纤维素,所以大熊猫食量很大,一头成年的大熊猫每昼夜最少要吃15~20公斤竹子,排出大量消化不了的纤维素。凡是大熊猫活动的地方,最容易发现的就是一堆堆纤维素粪便。不过,大熊猫有时也显露食肉的本性,捕食竹鼠之类的动物。④大熊猫的活动范围与季节关系很大,冬春季多生活在3000米以下没有积雪或积雪较少的山谷地带。冬天照常活动,没有冬眠的习惯。夏秋两季则多在3000米以上的地带活动。天气炎热时,也常到山沟里的小溪、小河旁喝水,有时候还下水游泳。大熊猫没有固定的栖息场所,到处流浪,走到哪里,吃到哪里,睡到哪里。别看它笨重肥大,走路摇摇晃晃,爬起树来却挺高明。它的听觉非常灵敏,受到惊扰时,就非常灵活地攀上高高的树梢,躲藏起来。⑤大熊猫性情孤僻,平时独来独往,只有在发情期,雌雄才暂时同居。它们的繁殖力很低,一般每胎产一仔,有时可产两仔。分娩期间多以枯树洞为巢穴。奇怪的是,一只体重100公斤以上的成年大熊猫,刚生下来的仔熊猫却小得出奇,体重只有0.1~0.15公斤,像只小老鼠,仅相当于母体重量的千分之一,因此不易成活。大熊猫从出生到长大为成体约需两年左右时间。⑥正因为大熊猫繁殖艰难,存活又难,所以现今我国野生的大熊猫屈指可数,估计只有1000只左右。⑦大熊猫之所以珍贵,不仅因为它体态可爱,数量稀少,更重要的是,它是有着300万年历史的古老动物,对科学工作者研究古代哺乳动物具有珍贵的价值。化石研究表明,大熊猫几百万年来的形态构造变化不大,现今的大熊猫仍然保留着许多原始的特征。因此,大熊猫有着“活化石”之称。(选自叶永烈《国宝——大熊猫》,有删节)&&小题1:选文说明的中心是&&&&&&&&&&&&&&&&&&&&&&&&&&&&&&&&,采用的说明顺序是&&&&&&&&&&&&&&&&顺序。(2分)小题2:理清全文的思路,根据③~④段的内容,把下面的空缺处填写完整。(2分)&&&大熊猫名称的由来&&&&&&&&&&&&&&&&&&&&&&&&&&&&&&&&&&&&&&&&&&&&&&&&&&&&&&&&&&&&&&&&&大熊猫的性情与繁殖&&&&&&&大熊猫珍贵的原因小题3:文中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它的作用是什么?(2分)小题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去掉后,对原意影响不大的一项是(2分)A.严格地说,“熊猫”是错误的名词。B.大熊猫食量很大,一头成年的大熊猫每昼夜最少要吃15~20公斤竹子。C.大熊猫的活动范围与季节关系很大,冬春季多生活在3000米以下没有积雪或积雪较少的山谷地带。D.大熊猫从出生到长大为成体约需两年左右时间。小题5:结合全文内容,请写出大熊猫有“活化石”之称的原因。(2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物种灭绝》,回答下列各题(10分)物种灭绝谢小军①现在地球上的物种正处于地质史上又一次大灭绝的时期。世界上11%的鸟类已经踪影全无,非洲一些地方的类人猿减少了50%,亚洲40%的动物和植物将很快消失,到2025年,全球三分之二的海龟也将与我们永别。②这仅仅是本次物种灭绝的冰山一角。科学家估计可能每20分钟就有一个物种灭绝,也就是说一年可能会有27000个物种灭绝,而其中很多物种也许人类还闻所未闻便永远地消失了。③自然灾害是地质史上前五次物种大灭绝的主要原因,但当前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却是由人类所驱动的。④过度地垦荒伐木,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系统。据统计,目前地球上超过四分之一的土地已被开垦,54个国家90%的森林已经消失。南美亚马逊河流域的雨林正在以每年24000平方千米的速度消失,这相当于每小时有六个天安门广场那么大面积的雨林在消失。⑤大肆地狩猎、捕捞是物种灭绝的又一原因。美洲野牛在欧洲人到来之前有3000万头,由于不断捕猎,到1890年只剩下了750头;蓝鲸最初有30万头,大肆捕杀使其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只剩下了几千头。联合国声称由于过度捕捞,目前海洋中最主要的17种鱼类已有15种数量大幅减少,严重影响了海洋生物的生存。⑥稀有物种的国际贸易对物种灭绝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种国际贸易一年的净利润能达到100亿美元,它的规模超过了非法军火贸易,仅次于毒品交易。巨大的利益驱使一些盗猎的犯罪分子铤而走险,如象牙贸易虽在1990年就被国际社会明令禁止,但时至今日每年仍有4000头大象遭到猎杀。⑦环境污染对物种生存而言也是一个严重的威胁。重金属、阻燃剂、合成激素、杀虫剂等到处散播,无处不在;污水、酸雨、放射性废物、油污等正在不断蹂躏着生态系统。⑧可见,人类在生产生活中的各种不理性行为,严重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加快了物种灭绝的速度。面对当前的物种大灭绝,人类如果还不能清醒地认识到它的危机,还不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那么,今天的物种灭绝就会拉开明日人类终结的帷幕! (选自《知识就是力量》,有删改)小题1:(2分)第①段中加点的“又一次”具体指第几次?小题2:(2分)指出下面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这种国际贸易一年的净利润能达到100亿美元,它的规模超过了非法军火贸易,仅次于毒品交易。 (&&&&& )&&& (&&&&&& )小题3:(4分)人类的哪四种不理性行为加快了物种灭绝的速度?小题4:(2分)第⑧段画线句的意思是&&&&&&&&&&&&&&&&&&&&&&&&&&。这句语预示了人类如果任由物种灭绝持续下去的严重后果。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众所周知,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体系稳态延续的基本前提。但人类社会的活动由于受到价值定位的影响,总会对某些生物物种过分偏爱,而对另一些生物物种漠然视之,甚至对某些物种厌恶有加,因而在地球生命体系中并存的生物物种,在人类社会中总会受到各不相同的待遇。这种不公正性,首先表现为人类社会控制下的生物群落,在物种数量上比自然生态系统中要少得多;其次表现为不同物种受到的待遇也互有区别,而且无视其原生特性;再次表现为相互间的关系得按照人类的意志加以调控。这些特征体现了人类社会对地球生命体系的偏离。这样的偏离积累扩大后,最终都会影响到地球生命体系的生物多样性。不同文化对生物物种的价值定位,完全屈从于相关民族文化稳态运行的需要,而这样的需要又具有多重性,因而不同民族文化对生物的价值定位并不具有通约性。比较不同民族文化对生物物种的价值定位,其间也无规律可言。目前愈演愈烈的农田化进程和作物种植、牲畜饲养的单一化,恰好是全球范围内文化辐合趋同演替的自然结果。要消除这些威胁,更好地维护生物多样性,出路只有一个,那就是人类的食品结构必须尽可能多样化,尽可能从更多的生物物种中获取食物来源。而做到这一点的根本保证,也只能是民族文化的多元并存。在文化辐合趋同演替的背景下,人类生产食品的办法也会日趋单一化。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最为通行的作物保护措施就是化学农药的使用。但任何化学农药都会不加区别的消灭一切除作物和家养动物以外的物种,这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是不言而喻的事实。然而,随着文化的辐合趋同,人类无法找到一种更好的化学农药的替代品,以至于生物多样的保护成了一纸空文。生物多样性维护的另一个重要的威胁是化肥的滥用。人类在使用化肥时关注的仅是作物本身,对使用化肥的负面效应即使了解,也往往是不加理会。化肥的使用对于土壤微生物的存活是一个重大威胁,而这又会导致其它众多生物的生存压力。加上过量化肥对水体的污染,还会威胁到水生动植物的生存。然而,在文化辐合趋同的背景下,这些对生物多样性的明显威胁却无法得到缓解与消除。工业文明的食物生产模式在这一背景下,被不加区别地大范围推广,这同样会使生物多样性的维护更加艰难。为了维护生物的多样性,人类社会应当拥有尽可能多的食物来源渠道和食物生产办法,以便分散对不同生物物种的生存压力。要使食物生产的多样化成为可能,同样需要民族文化的多元并存。因此,文化的辐合趋同本身就是对生物多样性的损害。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一负面效应,维护生物多样性永远只能是一个理想,而无法落到实处。小题1:对体现“人类社会对地球生命体系的偏离”的特征,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类社会对地球生命体系中并存物种不公正是受到价值定位的影响。B.在物种数量上,人类社会控制下的生物群落远远少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C.人类社会对待不同物种或厌恶、或漠视、或偏爱,且无视其原生特性。D.人类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调节控制物种与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小题2:对文化辐合趋同造成的结果,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食物来源集中于较少的生物物种,食品结构相对单一。B.农田化进程愈演愈烈,作物种植、牲畜饲养单一化。C.人类生产食品的办法日趋单一化,如作物保护措施单一。D.工业文明的食物生产模式使生物多样性的维护更加艰难。小题3:根据全文内容,最适合做这篇文章标题的一项是(&&&)A.文化辐合趋同对人类生态安全的威胁B.文化辐合趋同对生物多样性的危害C.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D.生物多样性与合理利用地球资源小题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地球生命体系的稳态延续与民族文化的辐合趋同之间存在冲突。B.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之所以成为一纸空文,是因为客观上存在的困难以及人类的漠视。C.文化的辐合趋同意味着对地球生命体系的破坏,它对人类弊大于利。D.民族文化的多元并存是维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保证,也是地球生命体系稳态延续的客观要求。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的问题。我常爱作秋天的思索。我想,秋天是& A&的,秋水长天,明月清风,它让人们舒怀畅神,心旷神怡。秋天是& B&的,人们付出多少汗水和智慧,它就给人们多少收获。秋天是& C&的,它充盈的笑声让人们久久萦怀。秋天是& D&的,它把一切枯枝败叶,虚浮矫饰清理得干干净净。秋天更是& E&&的,它让人们从一次的收获想到永久的收获,从而不懈地在秋光秋色中忙碌着耕耘春天,播种未来!秋天,给予我太多的思索。小题1:“严峻,丰盛,勤勉,忠实,明净”这五个词是从文中空白处A、B、C、D、E抽取出来的,你能否根据语段内容,将它们一一归位?A&&&&&&&&&B&&&&&&&&&C&&&&&&&&&D&&&&&&&&&E&&&&&小题2:同为写秋,本语段与课文《秋天》所蕴含的情感却不同,课文《秋天》是&&&&&&&&&&&&&&&&&&&&&&&&&&;本语段是&&&&&&&&&&&&&&&&&&&&&&&&&&&&&&&&&&&&&&&&&&&&。小题3:本语段开头和结尾的句子大致相同,这种写法叫做&&&&&&&&&&&,其作用是&&&&&&&&&&&&&&&&&&&&&&&&&&&&&&&&&&&&&&&&&&&&&&&&&&&&&&&&&&&&&&&&&&&&&&&&&&&&&&&&&&&。小题4:试为本语段拟一个小标题:&&&&&&&&&&&&&&&&&。小题5:有的同学认为,如果把文中加点的“更”字去掉,会使文章更顺畅,你认为呢?请谈谈你的看法。小题6:对于秋天,有人看到的是它的萧瑟,有人看到的是它的明净,有人看到的是它的收获,就如作者一样,你见到的又是什么?对于秋天,你是否有更多自己的思索呢?请谈一谈。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题(22分)中国红为什么这么红 &①比较一下常见的颜色,便可知中国红是最适合喜庆的颜色。黄色尽管有暖暖的氛围,很明亮,但由于涉及皇权,不宜作喜庆的主色;月华般的白色清淡、纯洁、素雅,犹有百合花般的诗意和温厚的纯粹,却也无法做民间喜庆的主色;紫色低调、冷艳、神秘、优雅、浪漫,犹带紫槿花、勿忘我、紫丁香那般淡淡的自恋,与昂扬热烈的喜庆却风马牛不相及;绿色无疑象征希望和蓬勃的生命,是今天誉满全球的环保色,然而冷静有余,热烈不足,与喜庆氛围又怎能和谐?  ②唯有红色是对视觉冲击最强烈的颜色,是最有生气的颜色,其释放的激情与能量,犹如生命在燃烧,具有凌驾任何色彩之上的强烈力量。红色最热烈、最活泼、最鲜亮、最艳丽、最精神,能教人双眼一亮,印象深刻,是无可取代的最适合喜庆的颜色。  ③考察光波的长短,也可以明白中国红非常适合喜庆。 光学实验表明:光线的波长越短,散射作用越强,光线的波长越长,散射作用就越弱。在可见光中,红光的波长最长,空气对红光的散射作用最弱。也就是说,红光的穿透力最强,可以传得最远。在喜庆时刻,谁不喜欢红红火火、光鲜醒目呢?谁不喜欢好事传千里呢?  ④中国红最适宜喜庆,还有生存择食的因素。人对色彩的感觉是与生俱来的。人的眼睛在观察事物的时候,依次观察的是物体的色彩、形体、线条和点。由此可知,色彩是人类认知外部世界的第一媒介。  ⑤香港大学的研究人员观察了生活在乌干达基巴莱国家公园的灵长类动物的饮食习惯,发现猿类和猴子通常利用蓝色和黄色视觉选择所吃的水果;&&&&&它们想吃到有营养的鲜嫩树叶,还必须具备分辨红色和绿色的视觉,&&&鲜嫩的树叶常带有隐隐的红色,能较明显地与其他颜色的树叶相区分。红色是引起兴奋、喜悦的颜色,能明显引起动物视神经细胞的扩展反应。可见,灵长类动物对红色的感觉能力较其他颜色敏感,与长期以来寻找食物所养成的饮食习惯有关。  ⑥中国红反映了东方式的神秘。其渊源还可追溯到古代华夏民族对日神的虔诚膜拜。作为中国的吉庆颜色,作为中国人的吉祥文化图腾和精神皈依,中国红表现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⑦中国红将华夏民族喜庆的色彩习俗打造得美轮美奂。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习俗里。习俗的形成无疑必须经过选择,比如中国红被确立为喜庆颜色就是经由中国人聪明的选择,尔后才传染开来,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乃至约定俗成,形成集体心理定势。如果这种习俗看得见、摸得着而且符合生理选择,比如中国红,其固定性还会更强。习俗带有的守恒性和排他性,还会弱化或淹没异类思想,比如,中国人春节皆贴红春联,如果有的人家贴的是绿春联,便会被视作异类。⑧中国红与青花蓝、琉璃黄、国槐绿、长城灰、水墨黑和玉脂白构筑了一道缤纷的中国传统色彩风景线。(《科学画报》2010年第2期,有删改)小题1:第①②段运用了&&&&&&&&&&&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3分)小题2:第④段中加点词“依次”能否删去?请说理由。(4分)小题3:按照文意,填入第⑤段画线处的词语是(3分)A.只要因为B.即使何况C.既然何况D.倘若因为小题4:中国红早已成为华夏民族喜庆的色彩习俗,除春节贴红春联外,请再举出生活中的两个例子:(1) &&&&&&&&&&&&&&&&&&&&&&&&&&&&&&&(2)&&&&&&&&&&&&&&&&&&&&&&&&&&&&&&(2分)小题5: 根据文意,在下面读书卡片的编号处填上恰当的内容。(10分)篇名:&&&&(1)&&&&&&&作者:×××出处: &&&&&&&(2)&&&&&&&&&&&&&&&&&&&&&&&&&&说明角度内容要点&&&&&&&&(3)&&&&&&&红光的穿透力最强,可以传得最远生物学原理&&&&&&&&&&&&&&&&(4)&&&&&&&&&&&&&&&&&&(5)&&&&&反映东方式的神秘及华夏民族对日神崇拜。社会习俗&&&&&&&&&&&&&(6)&&&&&&&&&&&&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说明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8分)人与那种动物气味相投?人是高级动物,那么,人的气味与哪种动物最相似?有人会说,这问题很简单,人是从猴子进化而来的,自然与猴子的气味最相似。真是这样的吗?现在正确答案似乎是,人与鸟类才是气味相投。传播西尼罗病毒的蚊子最喜欢叮咬的鸟类迁徙之后,它们就开始叮咬人类了。现在研究人员认为:人类和鸟类都散发出一种相同的对蚊子极具诱惑力的气味。为了找到叮咬对象,蚊子需要感知温度、二氧化碳、湿度和某种特定的挥发性化学物质。蚊子的种类不同,所利用的线索也不同。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昆虫学家沃尔特?利尔和蔡纽拉伯丁?赛德想了解到底是什么引诱了致倦库蚊,这种蚊子有一个大家更为熟悉的名字——“南方库蚊”。南方库蚊尽管不是唯一携带西尼罗病毒的蚊种,但却是这种病毒的主要携带者。西尼罗热是一种病毒引起的疾病,1 9 9 9年从中东地区传入纽约市,现已在北美地区广泛地传播开来。西尼罗病毒主要是给鸟类种群造成了灾难,但是当人类被蚊子咬过以后,也会感染病毒。症状从发烧、头痛到昏迷、瘫痪等,各不相同。2008年,美国有44名病人死于这种病毒。利尔和赛德选择了来自不同种族背景的16个人,从这些人的前臂提取了气味混合物,然后对混合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与此同时,他们对来自鸽子和小鸡的气味混合物也进行了分析,鸽子和小鸡是南方库蚊喜欢叮咬的两种动物。结果发现,在人类气味中占主导地位的4种成分中,有一种叫做壬醛,不知何故,这种成分在鸽子和小鸡的气味采样中也占有很高的浓度。鸽子和小鸡是南方库蚊喜欢叮咬的两种动物。紧接着,研究人员测试了蚊子嗅觉受体(或称为嗅觉感受器)中的神经细胞对壬醛是否有反应。结果他们发现,在蚊子的1300个嗅觉感受器中,这种化合物能够激发半数以上的嗅觉感受器发生强烈的反应。这说明壬醛分子掌控着蚊子的行为。最后,两位科学家对蚊子是否会真正为壬醛所吸引进行了测试。在诱捕蚊子的装置中添加了壬醛之后,南方库蚊的捕捉量增加了约50%。利尔说,这些发现有助于说明为什么西尼罗热可以轻而易举地从鸟类传播到人类。这些发现还具有切合实际的用途。结合某些设计上的改进,壬醛或许会使蚊子诱捕器变得非常高效,可以成为与蚊子作斗争的新武器。以上结果表明,人类与鸟类的气味比较相投。选自《百科知识》2010年第二期,有删改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一项是(&&)A.人类和鸟类都散发出一种相同的对蚊子极具诱惑力的气味。B.1999年,这种疾病从中东地区传入纽约市,现已在北美地区广泛地传播开来。C.2008年,美国有44名病人死于这种病毒感染的疾病。D.结合某些设计上的改进,壬醛或许会使蚊子诱捕器变得非常高效,可以成为与蚊子作斗争的新武器。小题2:.本文运用的说明顺序准确的一项是(&&)A.时间顺序B.因果顺序C.逻辑顺序D.空间顺序小题3:.根据文意,下列与蚊子相关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在诱捕蚊子的装置中添加了壬醛之后,南方库蚊的捕捉量增加了约50﹪,这种装置将大有市场。B.不同种类的蚊子叮咬人根据的是:温度、二氧化碳、湿度和某种特定的挥发性物质。C.被携带西尼罗病毒的蚊子叮咬之后,人会感染病毒,产生发烧、头痛、瘫痪等症状,严重的还会死亡。D.科学家研究人类和鸟类气味是否相投的目的,是为了弄清蚊子传播西尼罗热的原因。小题4:.下列表述与本文内容完全一致的一项是(&&)A.南方库蚊是西尼罗病毒的主要携带者,这种病毒给人类造成了灭绝性的灾难。B.科学家研究发现,在人类气味中有占主导地位的4种成分,其中有一种叫壬醛。C.经测试,在蚊子的嗅觉感应器中的1300个神经细胞有半数以上对壬醛有强烈的反应。D.西尼罗病毒从鸟类传染给人类的原因是它们都有某种特定的挥发性化学物质——壬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淘宝数据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