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市人民医院绣惠镇船王村的来历?

种粮,还是不种粮?
――来自产粮大县章丘的调查
本报记者 卞民德
&&&&来源:&&&&
&&&&&&字号
  算效益――  单纯种粮不划算,一亩地赚头不过500元  种粮,还是不种粮?在产粮大县山东省章丘市,这成了许多农民纠结的难题。  宁家埠镇大桑树村的公路旁,张德利的帝豪生态种植家庭农场很是显眼。300多亩的土地上,除了一座占地15亩的现代化蔬菜大棚,其他全部是粮食与果树套种。按照张德利的计划,过段时间还要再建起一座大棚。  “今年收成还不错,算是增产增收,玉米一亩地收个1300来斤,接着就卖了,基本上能补足流转土地的费用。”不过,张德利心里边清楚,这280多亩地上的粮食收益,与旁边的一个大棚相比,不过是小巫见大巫。  老张说,算算账就知道,种粮到底划算不划算。小麦玉米两季下来,产量一般在斤。按照这几年的价格,毛收入就是2500多元。而一亩土地的流转费用就超过1000元,再加上种子、肥料、人工、机械等花销,种植成本一年下来至少要1800元。算下来,一亩地的赚头不过500元上下。  种粮省工省力,价格稳当,但效益不高;种经济作物费心费力,风险不小,但收益也高。这样的道理,土地流转户们心里都清楚。  在相公镇的蔬菜种植专业村牛一村,1500多亩土地经流转后,被建设成一个现代农业园。仅以其中种植的大棚蔬菜为例,除去所有的成本之后,每亩土地每年的收入至少可以达到上万元。  “别看成本高、管理起来费力,但纯收益比种粮要多出四五倍甚至更多。”当初,为这些土地流转后怎么经营的事儿,村支书牛华卜跟党员和农民代表前前后后商量了两三年。“当时就没考虑要继续种粮,定的方向是搞现代农业,向土地要更高的效益。”  比较效益差距大,让种粮缺乏吸引力。即便是普通的农民,对此也看得明明白白。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因为担心未来的收益,不少农民流转土地时甚至明确提出,不希望承租土地的流转户搞粮食种植。  章丘市农业局副局长刘勇表示,无论是农民还是流转户,什么挣钱种什么,都是一种遵循市场规律的现实选择。“从当前的情况看,经济利益的考量所产生的后果,就是土地流转后纯粹用来种粮的很少。”现在章丘大葱等名优农产品强势崛起,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200多个,仅章丘大葱的品牌价值就达29亿元。  探缘由――  大户种粮政策不稳,仓储晾晒遇资金瓶颈  2012年,章丘市土地流转后种粮面积曾有近50%的增长。主要原因,是当时国家对种植面积在1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给予每亩230元的补贴。然而,到2013年,政策进行了调整:种植面积在100亩以上的可获得每亩100元的补贴,但超过1000亩的最高只补贴10万元。  “政策不稳,补贴忽高忽低,对流转户种粮的积极性影响很大。”章丘市农业局法制科科长张治水说,现在的情况是,农民在种植粮食的时候,政策往往还没有定下来。“到现在,今年的政策还没有出来,大户种粮补多少、甚至补还是不补,目前都还是个未知数,农民心里头没底。”  除了补贴政策的不明朗,土地流转后种粮,还面临诸多现实的难题。  位于相公镇南王村的奔腾种植农场,今年秋收用上了先进的烘干设备。十里八乡的种粮大户,都专门跑来看,甭提有多羡慕。3组设备,58岁的“农场主”颜承金花了40多万元,一天能烘干15万斤粮食。  受土地政策的限制,很多种粮大户没有晾晒场地和存储仓库,只能在收获后尽快出售。而近年来普遍现象是,粮食收获后,粮价会一路缓慢上涨,而种粮大户只能望价心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种粮效益和规模的扩大。  “种粮不怕种、不怕管,最怵头的就是收。收的晚了怕刮风、怕倒伏,但要是一下子全收了,又没地方晾晒,赶上下雨就容易发芽。”如果完全靠晾晒,颜承金1600亩地的玉米,最起码需要100亩的晾晒场、费上近10天的工夫。“烘干的粮食比晾晒的一斤得少挣3分钱,但这是个保障,要不然一旦遇上坏天气,哭都来不及。”  都知道烘干设备好,却并不是谁都买得起。种粮大户在向规模化生产迈进的路上,遇到的普遍难题就是资金。绣惠镇太平村63岁的种粮大户张保华,流转了700余亩土地种粮。光租金一项,每年就要60多万元。“一年一付,不管你赚不赚钱,这个都得先交出去,而且每年还得买点农机、搞点农田建设。咱没有抵押物,找银行贷款费时费力,还贷不了多少,只能是自己想办法。”  此外,受工商资本下乡、经济作物种植等因素影响,土地流转费用水涨船高。5年间,章丘市的土地流转费用从原来的每亩500元左右提高到1000元以上,进一步压缩了种粮的利润空间。  问对策――  政策支持是最大后盾,节本增效需要新型农民  种粮究竟有没有“钱途”?  作为大户的颜承金发现,今年他与山东省农科院合作试种的11亩谷子,亩产达到了620公斤。要搁在过去,一亩地也就能产个四五百斤。而且,市场上,脱皮的谷子价格就到了每公斤10到12元钱,一亩地毛收入在五六千元,大大高于小麦玉米的收益。  不仅如此,通过种肥同播、土地深松、多品种调配种植等方法,颜承金种植的小麦玉米少施了肥料、少浇了水、省了人工,但却普遍获得高产。两季加起来,平均每亩地要多收个200来斤。  “新型农民不光得有知识、有文化,还得懂科技。”虽说从去年才开始流转土地种粮,但颜承金看得明明白白。前不久,他还“召集”了不少种粮户,一起商量今后的发展。“种粮也要讲究经济高效,调结构、降成本,这是我们这些种粮户面临的最大问题。”  近日中央出台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意见,这让不少种粮农民眼前一亮。其中提到,新增补贴向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倾斜、优先安排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措施,重点扶持粮食规模化生产。另外,还要通过合理引导土地流转价格,以降低粮食生产成本,稳定粮食种植面积。  “政府支持是种粮户的最大后盾,也是我们坚持种粮的信心所在。”这两天,颜承金的情绪很不错,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心花怒放”。这倒不是因为今年赚了多少钱,而是市里已经决定,要给他的农场修上4条生产路、打上8眼井,还要搞300亩的喷灌。  在刘勇看来,遏制“非粮化”的关键,还是在于想方设法提高种粮的经济效益。“一方面,补贴向种粮大户倾斜、破解资金和设施建设用地、完善农业保险政策等迫在眉睫。另一方面,培养懂技术、懂管理的现代职业农民,才能改变‘有规模、低效益’的尴尬,这更是一项紧迫而长远的工作。”
  《 人民日报 》( 日
(责编:袁勃)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社会万象|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详细内容__太行农网
≡ 山西省晋城市农业委员会主办
当前位置:首
页 >> 详细内容
种粮,还是不种粮?――来自产粮大县章丘的调查
发布时间:<font color="#14-11-17
 责任编辑:zy 点击:<font color='#9 来源:人民网
  单纯种粮不划算,一亩地赚头不过500元
  种粮,还是不种粮?在产粮大县山东省章丘市,这成了许多农民纠结的难题。
  宁家埠镇大桑树村的公路旁,张德利的帝豪生态种植家庭农场很是显眼。300多亩的土地上,除了一座占地15亩的现代化蔬菜大棚,其他全部是粮食与果树套种。按照张德利的计划,过段时间还要再建起一座大棚。
  “今年收成还不错,算是增产增收,玉米一亩地收个1300来斤,接着就卖了,基本上能补足流转土地的费用。”不过,张德利心里边清楚,这280多亩地上的粮食收益,与旁边的一个大棚相比,不过是小巫见大巫。
  老张说,算算账就知道,种粮到底划算不划算。小麦玉米两季下来,产量一般在斤。按照这几年的价格,毛收入就是2500多元。而一亩土地的流转费用就超过1000元,再加上种子、肥料、人工、机械等花销,种植成本一年下来至少要1800元。算下来,一亩地的赚头不过500元上下。
  种粮省工省力,价格稳当,但效益不高;种经济作物费心费力,风险不小,但收益也高。这样的道理,土地流转户们心里都清楚。
  在相公镇的蔬菜种植专业村牛一村,1500多亩土地经流转后,被建设成一个现代农业园。仅以其中种植的大棚蔬菜为例,除去所有的成本之后,每亩土地每年的收入至少可以达到上万元。
  “别看成本高、管理起来费力,但纯收益比种粮要多出四五倍甚至更多。”当初,为这些土地流转后怎么经营的事儿,村支书牛华卜跟党员和农民代表前前后后商量了两三年。“当时就没考虑要继续种粮,定的方向是搞现代农业,向土地要更高的效益。”
  比较效益差距大,让种粮缺乏吸引力。即便是普通的农民,对此也看得明明白白。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因为担心未来的收益,不少农民流转土地时甚至明确提出,不希望承租土地的流转户搞粮食种植。
  章丘市农业局副局长刘勇表示,无论是农民还是流转户,什么挣钱种什么,都是一种遵循市场规律的现实选择。“从当前的情况看,经济利益的考量所产生的后果,就是土地流转后纯粹用来种粮的很少。”现在章丘大葱等名优农产品强势崛起,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200多个,仅章丘大葱的品牌价值就达29亿元。
  探缘由――
  大户种粮政策不稳,仓储晾晒遇资金瓶颈
  2012年,章丘市土地流转后种粮面积曾有近50%的增长。主要原因,是当时国家对种植面积在1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给予每亩230元的补贴。然而,到2013年,政策进行了调整:种植面积在100亩以上的可获得每亩100元的补贴,但超过1000亩的最高只补贴10万元。
  “政策不稳,补贴忽高忽低,对流转户种粮的积极性影响很大。”章丘市农业局法制科科长张治水说,现在的情况是,农民在种植粮食的时候,政策往往还没有定下来。“到现在,今年的政策还没有出来,大户种粮补多少、甚至补还是不补,目前都还是个未知数,农民心里头没底。”
  除了补贴政策的不明朗,土地流转后种粮,还面临诸多现实的难题。
  位于相公镇南王村的奔腾种植农场,今年秋收用上了先进的烘干设备。十里八乡的种粮大户,都专门跑来看,甭提有多羡慕。3组设备,58岁的“农场主”颜承金花了40多万元,一天能烘干15万斤粮食。
  受土地政策的限制,很多种粮大户没有晾晒场地和存储仓库,只能在收获后尽快出售。而近年来普遍现象是,粮食收获后,粮价会一路缓慢上涨,而种粮大户只能望价心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种粮效益和规模的扩大。
  “种粮不怕种、不怕管,最怵头的就是收。收的晚了怕刮风、怕倒伏,但要是一下子全收了,又没地方晾晒,赶上下雨就容易发芽。”如果完全靠晾晒,颜承金1600亩地的玉米,最起码需要100亩的晾晒场、费上近10天的工夫。“烘干的粮食比晾晒的一斤得少挣3分钱,但这是个保障,要不然一旦遇上坏天气,哭都来不及。”
  都知道烘干设备好,却并不是谁都买得起。种粮大户在向规模化生产迈进的路上,遇到的普遍难题就是资金。绣惠镇太平村63岁的种粮大户张保华,流转了700余亩土地种粮。光租金一项,每年就要60多万元。“一年一付,不管你赚不赚钱,这个都得先交出去,而且每年还得买点农机、搞点农田建设。咱没有抵押物,找银行贷款费时费力,还贷不了多少,只能是自己想办法。”
  此外,受工商资本下乡、经济作物种植等因素影响,土地流转费用水涨船高。5年间,章丘市的土地流转费用从原来的每亩500元左右提高到1000元以上,进一步压缩了种粮的利润空间。
  问对策――
  政策支持是最大后盾,节本增效需要新型农民
  种粮究竟有没有“钱途”?
  作为大户的颜承金发现,今年他与山东省农科院合作试种的11亩谷子,亩产达到了620公斤。要搁在过去,一亩地也就能产个四五百斤。而且,市场上,脱皮的谷子价格就到了每公斤10到12元钱,一亩地毛收入在五六千元,大大高于小麦玉米的收益。
  不仅如此,通过种肥同播、土地深松、多品种调配种植等方法,颜承金种植的小麦玉米少施了肥料、少浇了水、省了人工,但却普遍获得高产。两季加起来,平均每亩地要多收个200来斤。
  “新型农民不光得有知识、有文化,还得懂科技。”虽说从去年才开始流转土地种粮,但颜承金看得明明白白。前不久,他还“召集”了不少种粮户,一起商量今后的发展。“种粮也要讲究经济高效,调结构、降成本,这是我们这些种粮户面临的最大问题。”
  近日中央出台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意见,这让不少种粮农民眼前一亮。其中提到,新增补贴向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倾斜、优先安排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措施,重点扶持粮食规模化生产。另外,还要通过合理引导土地流转价格,以降低粮食生产成本,稳定粮食种植面积。
  “政府支持是种粮户的最大后盾,也是我们坚持种粮的信心所在。”这两天,颜承金的情绪很不错,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心花怒放”。这倒不是因为今年赚了多少钱,而是市里已经决定,要给他的农场修上4条生产路、打上8眼井,还要搞300亩的喷灌。
  在刘勇看来,遏制“非粮化”的关键,还是在于想方设法提高种粮的经济效益。“一方面,补贴向种粮大户倾斜、破解资金和设施建设用地、完善农业保险政策等迫在眉睫。另一方面,培养懂技术、懂管理的现代职业农民,才能改变‘有规模、低效益’的尴尬,这更是一项紧迫而长远的工作。”
  《 人民日报 》( 日 10 版)
相关链接 §
网友评论 § 
暂时没有网友评论。
2003.(c)太行农网版权所有 本网站由北京农信通科技设计制作
联系电话: 如有意见和建议,请惠赐E-mail至: 备案编号:晋公网备03种粮,还是不种粮?——来自产粮大县章丘的调查
跟帖显示为
本帖只代表的个人观点,不代表人民网观点。 如将本文用于其他媒体出版, 请与联系。举报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帖到朋友圈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帖到朋友圈
图文编辑模式
09:11:21&)
2839字(260/23)
( 12:47:38)
153字(5/0)
( 11:54:47)
133字(0/0)
( 11:01:58)
179字(4/0)
( 10:32:12)
206字(47/0)
( 10:30:28)
( 10:01:58)
250字(0/0)
( 09:14:55)
( 09:02:11)
( 08:46:08)
( 07:44:53)
423字(7/0)
( 07:44:02)
327字(0/0)
( 07:35:48)
403字(0/0)
( 07:32:19)
371字(0/0)
( 07:26:20)
128字(0/0)
( 04:49:03)
( 18:42:22)
188字(6/0)
( 17:13:53)
( 11:58:00)
168字(18/0)
( 11:17:07)
36字(12/0)
( 11:13:07)
122字(24/0)
( 10:53:30)
10字(11/0)
( 09:45:54)
12字(17/0)
( 09:11:21)
请登录后继续操作....
强国社区-人民网【辛氏家谱源流】辛氏《家族考略》后记
【辛氏家谱源流】辛氏《家族考略》后记
中华辛氏网 日
《家族考略》仓促成稿,总想补充点东西。可一拖再拖,竟拖了十年。准备好的资料也已经不翼而飞,看来再不下笔恐怕现有的资料也会不知去向。个中缘由,非数言可尽。前些年,在老百姓的眼里那些能摆弄图纸的工程师、抄抄写写的文秘、教书育人的教师才具知识分子的味道,至于当官发财却非劳苦大众的孩子所敢奢望,求学的目的首先是摘掉“草帽子”摆脱农村贫困的生活。因此,本人苦读寒窗的人生目标和理想,就是做一名“辛勤的园丁”。然而阴差阳错、命运难违,却偏偏或者说不得不选择了这有名无实的鸡肋一般的职业。也许是我得过且过、不求上进的性格使然,竟不知不觉一干就是二十多年,梦醒时分,竟失去了跳槽的资本。前些年工作尽管清苦,尚有业余时间读读书、练练笔。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人们生存竞争越来越激烈,衣食生计的负担越来越沉重。政府也许看到了这一点,想用立法来保护芸芸众生中的弱者,可是劳动法实施以后战斗在一线的劳动者却从此失去了双休天和节假日,当然春节除外。随着年岁的增长,精力和体力越来越差,而来自方方面面的事务却越来越烦杂,如此而已。所谓慵亲笔砚者,良有以也。 一、纪念在德先生 在德老先生是我们村、我们族最有学问和德行的人之一。当时村里的人都说他是大学教授,他还有个外号叫“小县长”,至于为何如此称谓我一直不知就里。我们俩的年龄悬殊太大。2002年他去世时七十六岁,而我虚度三十七岁。并且他的家和我的家又不在同一条街上,两家之间也比较生疏,因此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几乎为零。七十年代末我在庄西北角的“联中”读书,天天往返于老家和学校之间,经常路经石庙西街。老先生的家就在这条街上,所以偶尔碰面,但从没有说过话。先生大约五十多岁的样子,中等身材,有点伛偻,经常着浅灰色衣服,戴一副边框发黄的高度近视眼镜,镜片像瓶子底。后来我才知道他的耳朵也不好,听力极差,后来只有借助助听器才能听到声音。用他自己的话说叫又聋又瞎。在“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年代,“地、富、反、坏、右”的是人群中的另类。在我的印象中他就是一个老地主,应该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对象。后来我才知道他不仅是“地主分子”还是“右派分子”。在旧社会只有有钱人家的孩子才能念得起书、上得起学。他是我们村最有钱的大财主家的孩子之一,自幼读书,大学毕业后在山东工业学院任教,职称可能是讲师,不是教授。在上世纪五十年末的反右派运动中,他被定性为“右派分子”,从此遣返在农村的老家,失去了经济来源和生活保障。从小不事稼穑的他只能在生产队干些零杂,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直到邓小平上台后,才给他摘掉了“地主分子”和“右派分子”的帽子,恢复了工作,恢复了应有的待遇和薪水,但再也没有回到济南生活。他的退休金不低,家庭也很和睦,晚年生活还是比较幸福的。石庙街,又叫地主街。当年我们庄有名气的大财主之家主要集中在这条街上,相当于我们村的豪华住宅区。说起地主街不能不介绍一下石楼东支与石楼西支,以及“五大门”和“套子包”。因为在德先生就是“套子包”先生的玄孙之一。大约在清朝康熙年间石庙街的有十二世辛廷兴、辛廷献兄弟,此二人为该街上绝大数人家的祖先。辛廷兴,贡生,其子孙为石庙东支;辛廷献,没有功名,其子孙为石庙西支。贡生在当时社会不能算是正式的功名,只能算一种身份,能得到保送和推荐的身份。有点像现在的学历和文凭,但具体相当于什么水平、什么档次也不好做比喻。不管怎么说就因为这小小的一个贡生文凭,从此以后东支发达昌盛,而西支则平庸无闻,达七八代之久。由此看来现在的经理、厂长、科长、处长,宁愿多花钱也要搞到一张本科、研究生或博士的文凭,看来有一定的道理,值得大家学习。除贫富的差别之外,石庙东支的十八世字辈为“允”,石庙西支的十八世字辈为“南”。例如西支最有名的人物叫辛霞南(字挹泉),曾是瑞蚨祥天津总店掌柜。辛廷兴有两个儿子:辛宗参和辛宗泗,皆是监生,据说监生的文凭是花钱买来的。辛宗泗和辛宗参各由一个儿子,即辛遵路与辛遵典,他俩是堂兄弟。堂兄辛遵路,也弄了一个监生文凭,还弄了一个“乡饮大宾”的荣衔。“乡饮大宾”是古代社会由各州县遴选的当地年龄大、有声望的士绅参加每岁举行的乡饮酒礼的重要嘉宾,有点类似现在的乡镇级政协委员会委员。堂弟辛遵典,“贡生,乡饮大宾,候选州同加二级,诰授奉直大夫,晋封昭武都尉,候选都司,”连老婆也封为宜人。辛遵典有五个儿子:辛茂林、辛泮林、辛秀林、辛松林、辛凤林,这五个儿子混得更好,不仅买了文凭还买了官衔,地广田腴,楼阁连亘,店铺林立,号称“五大门”,就是五个堂号,曰仁德、义德、礼德、智德、信德。辛遵路只有一个儿子叫辛丹林,更趁钱,更富有。辛寨最著名的花园――南花园和东花园就是他家所拥有。“套子包”就是辛丹林的绰号。谣云:“旧军孟,西关高,不如辛寨套子包”。辛丹林的小名叫套子,又因其富有,所以乡人称之为“套子包”。这“六林”都是为辛廷兴的曾孙。“六林”辉煌的时代大概在清朝嘉道间。在辛寨新棉絮曰绒子,陈旧的棉絮曰套子。因此在德老先生家的人为避老祖的名讳,称“套子”为“旧绒子”。辛丹林有三个儿子: 辛逢丙,辛逢甲,辛逢寅;共五个孙子:辛宝符、辛宝策、辛宝笈、辛宝第、辛宝田。五个孙子号称“五奎”,即大奎、二奎、三奎、四奎、五奎。听村里老人们讲:在德老先生应该是二奎爷的孙子,也有人说是大奎爷的孙子,我一直不能确定,而其父辈的名字及生平我更没有听说过,只好付诸阙如。在德先生之妻李氏,现健在,老章丘城正东十里郝庄人,亦大户人家小姐。父李广营(又作李广楹)也是章丘知名士绅,曾是翟毓蔚的部下,任参谋处主任,后出任济阳县知事。在德先生有三个儿子。后来,大概在1998年,我妹妹嫁给了先生的长孙,因此在德先生应该是“吾妹丈之祖”。我们俩晤面仅有一次,是因我妹妹的婚事进行的一次礼节性的会晤。我的《家族考略》曾寄给在德先生过目,除了希望得到先生批评指正之外,最希望从他那里得到一点关于家族的珍贵资料和遗闻轶事,最起码是关于他们家的家史。在德先生为人方正,讷讷寡言,从不与邻里有所争执。他的父、祖辈和子、孙辈亦如他,默默邻里间,外人罕所言及。因为妹妹的婚事我才知道在德先生有三个儿子,以及三个儿子的名字,及晤面,生疏如外乡人也。芸芸众生若茫茫蒿莱,春来自青,秋去又黄,间或有野花点缀,绚烂数日而凋。在德先生就是这浓榛密草中的一株艳丽的R花。愿在德先生地下安息!=====================================================================附在德先生关于《家族考略》的一封回信如下:□□:久闻你勤奋读书,学有专长。今阅《家族考略》及有关诗文,果然出手不凡。以甫逾而立之年,锲而不舍,辛勤耕耘数载终成佳作,为当代青年中所罕见,后生可畏,当喜当贺!我才疏学浅,对古典文学尚不得其门而入,面对你的著作惟自愧弗如,何言评论?[然]盛情难却,聊抒管窥之见,供参考。一、你的《考略》是经过对浩繁的文字史料及口头流传进行筛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故材料翔实,为你的考证打下坚实的基础。你的文章层次分明、□□完整、结构严谨,逻辑性强。更可贵者,你不囿于前人的记载和乡里的传闻,敢于创新,有独到之处。如:始迁祖迁来的原因及“二家”、“六家”之说,如阵阵清风驱散笼罩在家族史上的迷雾,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著作既有学术水平,亦有一定的使用价值。你为辛氏家族立了大功!而且是空前绝后的。在历代列祖列宗中不乏达官贵人、文人墨客,鲜有对家族进行研究而著作的。对于家族史上的疑点亦多依样画葫芦,以讹传讹,不敢越雷池一步。而当代辛氏家族中的文科大学生、专家、教授对宗法文化更不屑为之,唯有你当此重任,列祖列宗有灵,当含笑于九泉之下矣!二、对于你的诗文我只觉得造诣深厚、颇有水平。首先你的诗文感情充沛,对列祖列宗的怀念,对宗法文化的伤逝,跃然纸上。所以能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情之所至一发而不可收,一气呵成,朗朗有声,有白乐天之风。古典文字能达此境界,在文艺报刊上亦难见到。通过对你著作的阅读,我也进一步认识了你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有坚忍不拔的钻研精神。埋头苦干写出了超越你年龄的著作,是青年一代的楷模!三、和你探讨两个问题第一、关于你的治学方向和目的。你钟情宗法文化当无可厚非,且对辛氏家族立了大功,但就治学方向和目的而言研究课题似窄,作用也只功在辛氏。古人云:学以致用,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今人曰:学习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具体说,为祖国繁荣富强,为振兴中华民族,其义一也。若以此为准则,将你的精力、时间、才华用于研究县、省、全国古今史学,其中有许多未开垦的处女地,有许多悬而未决的疑点。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以你正值风华正茂的年龄,几年就会出有水平有价值的成果。同样用以钻研文学、讴歌新时代也必然出有利于国家民族的文学佳作。形象地说,你是“一把牛刀”不可用以“宰鸡”,当然,我这里并没有贬低、辱骂老祖的用意。第二、如何看待历史的进步。在你的作品中流露出对宗法文化的消极的怀念、伤感之情。无可奈何花落去,换了人间。这是历史的必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怀念列祖列宗创业维艰,应当!但对宗法文化的消亡怀念,不必也无益。具体说说家谱和辈分。过去辛氏大本营在辛寨;分支有记载者如邹平、临淄、诸城等。可是经过近百年来,辛氏后裔已遍布全省、全国,而且有的海外定居加入异国籍,这族谱实在无法续,他们的后代大概也排不上辈分,若是混血儿,男曰“大卫”,女曰“玛丽”,连辛也不姓了。以平坟而言,“文革”是“一扫光”。但据老辈讲历代朝廷为解决死人与活人争地,亦规定若干年一平。“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是有哲理的,旧的留也留不住,况且旧的未必都值得怀念。始迁祖挈妻将子,千里迢迢,来此扎寨,繁衍了后代。没有他的艰辛哪有我们?怀念应当,但是宗法社会不值得留恋。我比你年长,小时,隐约听了一些。辛氏家族并非历代都是勤劳治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民族大家庭。首先是压迫和剥削,这“堂”那“堂”哪里来?都是本族、本村、外村农民的血汗写出来的。他们吃、喝、嫖、赌、吹[抽鸦片]。农民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地主强取豪夺,使周围村庄村庄成了佃户村。[农民]田地被夺,妻女被辱。各“堂”之间亦钩心斗角、争权夺利。辛、王两大族更是代代不和。列祖列宗中满口四维八德、三纲五常,而不办人事者有之。别支不敢说也不了解,我们这一支中就有一个,七八十岁了霸占民女,勾结官府,草菅人命。这“看媳妇”、“玩娘们儿”表面自愿,实质上钱权作祟。有的竟人面兽心逼奸儿媳,干乱伦勾当,其肮脏并不亚于现在资本主义腐朽生活方式,所不同的是前者披“礼教”外衣,后者赤膊上阵而已。因篇幅所限不能评述。总之,宗法社会是从政治、经济到生活方式都是腐朽的,必然灭亡,没有什么惋惜的!你在诗文中并讴歌了改革开放和现代文明,但也指出了数钱忘祖、物欲横流、贪污腐败、巧取豪夺,这都是事实,对此无异议。不过此非“□□□”之宗旨,亦非□□□之过,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的。第一、封建家长制残余,民主法治不健全,一个人说了算,导致权钱交易、政治腐败现象。第二、在开放同时流入西方腐朽生活方式。共产党和邓小平的接班人正在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出台种种廉政措施,两个文明一起抓,初见成效。相信不久将来会出现政治清明、社会净化的局面,可拭目以待。总之要向前看跟上时代步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我的意见仅供参考。由于目力差,字写得不好,请原谅。祝你在新的一年中写出更好、更有价值的作品。
& & & & & & & & & & & & & &族爷 &在德 & & & & & & & & & & & & & &99.元.6【一九九九年元月六日】二、纪念族兄绍廉族兄绍廉的老家和我的老家同在一条街上,斜对着门,院落很逼仄,就是现在袁家的前院。祖祖辈辈家里很穷,田地不多,主要以蒸、卖馍馍为生计。家里有一种叫“脚打罗”的工具,用脚蹬着就能罗面,从他门前路过总能听到脚打罗的声响。四十年代初,绍廉外出谋生,漂泊到了北京,后来他成了共产党的某级干部。他读书不多,识字寥寥,没有多少文化,看来级别也不高。一直在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工作。我俩只见过一次面,那时我十一二岁,他大概有不到五十岁的样子,个子不高,不胖,满头银发。言谈举止,彬彬有礼。我读初中时给他去信说要买数学、物理、化学等课外参考书,好几次,他总是分文不取、如期邮寄而至。1999年夏天,我第一次去北京,参加铁道部电务局组织的业务培训,住在丰台,打算去阜成门一带他的家中拜晤,由于时间短课程紧和集体订票等原因,终于没有成行。几十年来,虽书信来往不断,然晤面者仅一次而已。绍廉的胞兄绍文,后来搬到了益智堂宝丰酒店的作坊里去住,新家是均来的大地主的房子,对门是徐三经子的宅院。他父亲和母亲住在南屋里,他哥哥、嫂子、侄子住在北屋里。他的面相酷似其父辛俊业。我五六岁时,辛俊业夫妇仍健在。俊业大娘常说:“长青子见月给我捎钱来!”言时很自豪的样子。绍文,小名叫环子;绍廉,小名叫长青子。他家属于哪份哪支我一直不清楚。他家与大街上小店里绍礼、绍智还有石庙子路口的庆祥是亲支近份。庆祥本是一个商号,后来竟成了他家的代号。就像清朝乾隆皇帝,他名字叫弘历,“乾隆”其实是弘历在位时的年号。绍廉的祖父辛建禄,弟兄三个,哥哥辛建福,弟弟辛建祥。辛建祥的儿子辛守业,辛守业的儿子就是辛绍礼和辛绍智。辛建福的后人去了关东。至于他们与庆祥里的关系我一直没能搞不清楚。庆祥的后代生活在济南,已经成了地道的济南人了。从他们家的住址和“庆祥”辛维禧的字辈来看,他们应该属于“庙子支”十二世辛u或辛璞的后裔。附绍廉一支世系图:=====================================================================
“庆祥”是辛维禧的后代。辛维禧和辛建祥的祖父是亲兄弟还是堂兄弟,已经没有人能搞清楚了。辛维禧的一个儿子辛树坤和一个女儿辛树贞去了济南,另一个儿子留在了老家。留在老家的儿子叫报子,报子有没有后代,已经没有人知道了。辛树坤的女儿辛苗嫁给了辛寨管区干部小刘,刘干事一家就住在“庆祥”院子里。院子西邻大街,大门在院子的东南方向,朝南,是石庙东街道北第一家。刘干事有个姑娘叫霞子,大嘴,宽脸,和我年龄相仿,得了不好的病,早早地去世了。依稀还能回忆起她的模样。转眼间三十几年过去,今日之“庆祥”不知归谁所有?辛建福的后代下了关东。据街坊回忆:仁子的年龄在他们家业字辈中居长,仅比其叔辛建祥小几岁而已。仁子去东北之前就住在“小店”北邻,。至于辛承业和仁子是不是一人,我不能确定。毕竟只是听说,因此没有明晰的印象。绍文和绍廉是辛建禄的后代。绍文有个儿子叫宋子,大号辛仿先,娶王家街小车门里韩宝英为妻,生了三个孩子:老大叫国子,两个女儿我忘记了叫啥名。韩宝英有个妹妹,和我年龄相仿,国子小的时候,经常来替他姐姐看孩子。后来宋子夫妻俩因打架离了婚,韩宝英改嫁,去了绣惠镇船王村,并带走宋子的两个女儿。宋子因此疯了,天天自言自语,就像老和尚念经,前些年依靠父母生活,父母死后,只能靠儿子辛沛之生活。辛沛之小名叫国子,国子到北京找他二爷爷辛绍廉谋职,绍廉就把他安排在曙光玻璃厂食堂工作。某年宋子所住的屋坍塌了,国子又不在家,于是宋子只身外出,云游四海,至今下落不明、生死不知。自宋子走后,家里墙倒屋塌,蒿莱芜蔓,满目狼藉。听说国子现在漂到东营以打工为生,不知到何年何月才能重振家业。 “小店”是辛建祥的后代,也是最旺的一支。顺行子是辛建祥的次子,不知是早卒还是外出,生平不详。辛建祥的长子,叫辛守业,小名叫劈叉子。辛守业死得早,我不知道他是啥模样,只认识劈叉大娘。辛守业有两个二子:老大辛绍礼,老二辛绍智。绍礼的大儿子颂东参军复员后留在了青岛。另一个儿子学东参军后成了军官,留在了吉林。小儿子向东今在海尔电机厂工作。女儿爱青就业于县酒厂,嫁给了绣惠镇康陈村康氏。绍智依旧固守着“小店”,而绍礼则在花墙子井北盖了新居。《家族考略》曾寄给绍廉兄过目。看完后他还给我回了信,信中谈到洪洞人的脚小趾趾甲是两瓣的问题。这个课题太大,应该是关于人种的大问题,是属于专家研究的对象。洪洞县大槐树公园的祭祖堂里有两副民谣似的对联:一副是“举目鹳窝今何在,坐叙桑梓骈甲情”;一副是“谁是古槐底下人,双足小趾验甲形”。俗传山西移民的后代脚小趾趾甲都是两瓣的,两瓣的趾甲是明初大移民时刀割的标记。显然刀疤、刀痕不会遗传给后代。绍廉晚年得了心血管疾病,病得挺厉害,转院去北戴河治疗,痊愈后我们兄弟曾通过电话,倾诉衷肠,以后联系渐疏。大概在2005年左右不幸辞世。今撰写此文以资纪念,并冥祝老兄地下安息!=====================================================================附绍廉兄关于《家族考略》的一封回信如下:=====================================================================
老弟你好:1998年12月上旬收到老弟寄来的一份《家族考略》,里面史料丰富,看后甚感老弟之辛苦。对家族来说,你做了一件大好事;对我来说,真是一次家族史的教育。自然对老弟产生一种敬意。我也写几句供老弟参考。一、《考略》附八《诸城支支谱序》讲:“我辛氏原籍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于直隶之枣强县,自故明洪武二年,始祖转迁于山东章丘县城北三十五里辛家寨家焉”。我认为是正确的。童年时听大人讲:[当地居民的]祖宗都是从洪洞县迁来的。1966年,文化大革命刚开始的时候,我与几位同志在洪洞县做调研工作,结识了县新华书店几位同志,也结识了当地一些社员群众。广济寺和大槐树我都参观过。据县新华书店的李生全经理讲:“洪洞县人的脚小趾趾甲是双的”。我知道我和我独生女辛月先的脚小趾趾甲也是双瓣的。本月12日我访问了一位枣强籍姓宋的人,他脚小趾趾甲不是双瓣。因此,我认为我们的祖先应该是洪洞县人,曾转迁到枣强居住,后来再转迁到章丘辛寨。二、“二甲份”和“六甲份”,从小就听大人们这样说,我一直不明白啥意思。砖子坟又叫六甲坟,始祖亮老爷爷的墓碑就在此,即从“水沟子”上去,在通往孙法庄的路的南侧。幼时,“庆祥”报子爷【辛树啥?我记不清了。他弟弟辛树坤族爷住在济南】,每到清明节、七月十五、十月初一等节,领着我大叔辛守业和我到南门外路西辛家坟祭祖。我们族分了七八处祖坟,但从未到六甲坟祭祖过。我家属于“二家份”,南门外路西的辛家坟应该就是“二家坟”。三、1937年七七事变,日寇开始侵略中国。抗战了八年,最后日本投降了。侵略期间,国人遭殃。亮老祖的后裔――我们族人也不例外,有的死于日寇的刺刀之下【益智堂的大海族爷,辛在啥,我记不清了】,有的是在战争中阵亡。但没有一个当汉奸的,这应该可以告慰祖上。四、能不能百年修谱?《考略》史料尽管丰富,但百年没有续修家谱了,再不修恐怕谱系会从此中断。一、往下命辈,家族辈分不乱。二、谋生外地、落户他乡的族人可以回家寻根。五、自古至今,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知名人士,都有自己的家谱。续修家谱也不是丢人的事,也该修修了。寄上近照一张。人老了,心系家乡。给老弟做个纪念吧! 向老弟敬礼!族兄 绍廉日---------------------------------------------------------------------三、建铸老师续修家谱记 & 建铸老师是章丘四中一位资深物理教师,我在四中读书时,他没有教过我的课。我认识他,他不认识我。他是我们家族石庙西支、“五大门”之一的智德堂的后代。智德堂后来分化为承智堂和益智堂。他就是承智堂的第五代孙。“承”、“益”两堂是清末、民国时期辛寨著名的大地主,他们占有大量土地,并经营几十家店铺和作坊,房产和买卖除在辛寨外在济南也有不少,店铺多以“广”字号命名。他自幼就在济南长大,大学毕业后教书,后到章丘四中任教,遂定居明水。九十年代初退休,1994年夏天,他联合了几个族人,到老家辛寨续修家谱。续修家谱委会会名单如下: 主任辛建铸:隶属石庙东支,承智堂后人,居明水,退休教师。会员辛礼南:隶属石庙西支,居辛三村,农民,辛氏辈分最高者之一。会员辛在铎:隶属石庙东支,义堂后人,居辛二村,农民。会员辛树香:隶属石庙东支,礼堂后人,居辛二村,农民。会员辛树涛:隶属石庙东支,益智堂后人,居辛一村,教育工作者。会员辛树祝毫ナ羰矶В嬷翘煤笕耍蛹媚希诵荨会员辛树银:隶属石庙西支,居辛二村,农民。会员辛生业:隶属马庙支,居辛三村,任三村支书。候补会员辛绍强:隶属马庙支,居辛二村,私营企业主。候补会员辛绍泉:隶属马庙支,居辛三村,农民。候补会员辛文:隶属马庙支,居辛三村,任三村村委委员。名誉会员辛在清:隶属石庙西支,义德堂后人,居北京,学者,收藏家。 续修家谱已经中断了一百多年,要想大规模的续修已经没有可能了。建铸老师等人也许已经看到目前的现状:没有几个人关心“木本水源”的问题,尽管雷声大,然而雨点小,迫不得已,草草收尾,仅就他们几个人被续进了家谱,分别与各自的老祖之间“画上红线”。最后绘制了一份简要谱系图,并为后世子孙命名了八个字辈:“献利众民经宇纬宙”,作为二十九世至三十六世子孙的起名用字。这八个字辈俨然一副文革时代的标语,气壮山河,豪迈无匹,气派之大让人头晕目眩。中国人的英雄情结和霸道思想在不经意间暴露无遗,自己平凡一世,却总幻想自己的后代“力拔山兮气盖世”,叱咤风云,纵横捭阖,经天纬地。这可能吗?不过幻想而已!试看辛氏明清六百年间,竟没有产生一位进士,也没有留下任何诗文,更没有产生过一位名人。何也?重“搂财”不重“兴文”也。潇湘几百年来英材辈出,实为岳麓文化使然。若无“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的大宗旨,焉能开经天纬地之胸襟?焉能育匡时济世之精英?换言之,只有文兴德懋,方能人材辈出!而我只希望未来的社会海晏河清、丰衣足食、人人平等,只希望我们的子孙普普通通、平平安安、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如此而已!四、关于里八田辛家街辛氏邹平县里八田村有一条街叫辛家街,住在这条街上的辛氏人家,都是辛琢的后代。《族谱》记载说:明朝崇祯十六年,九世祖辛琢自辛家寨迁居里八田。今辛琢的后裔们辈分皆颇大。十七世的祖辈在辛寨早已作古,十八世的祖辈亦已罕见,而在里八田辛家街则寻常可见。辛在森讲:文革后期,割资本主义尾巴,政府不允许农民随便经商,隆冬某日,年关即近,而盎瓯告罄,室无斗粮,何以卒岁?遂夜里悄然出得豆腐一方,俟翌日清晨换地瓜干若干聊以度日。黎明即起,推门一望,大雪飞舞,雪积盈尺,漫天皆白,遂愁苦莫名,徘徊良久,不知何往。俟雪渐疏,毅然起身,披蓑冒雪,担担出村,东北行,奔里八田。至村里,见街道空旷、人影罕现,遂且喊且行,已近中午,而豆腐未售一斤。冷且馁,遂瑟瑟缩缩避风雪于某墙角,以俟买者。一老者自门内出,对我说:“小伙子,来自何庄?”对曰:“辛家寨。”问何姓?以辛氏对。又问何辈?吾对以“在”字辈,名“森”。老者曰:“原来是一家人,你应喊我爷爷,我是十七世“尔”字辈。已傍午,请到家中用饭!”遂延至其家,汤饭齐备,招待颇丰。饭毕,豆腐已被老者派分于辛家街各户所购,遂担诸户所输粮食若干,欣然旋里。在辛寨吾素以大辈居,长我一辈者,仅三人耳,不意在此竟居孙子辈不止。自此始知辛家街皆辛氏高辈分人也,自此亦知“一家人”之亲情若是者:虽素昧平生,一旦认同,则亲若邻里。素闻有辛尔梅者,长我六辈,应是里八田辛家街之人。五、关于乐林辛氏辛在航偿言:某岁,党家镇乐林村有辛氏者,来辛家寨求续字辈。其村辛氏之字辈皆异于辛家寨者,而《族谱》亦未载有流寓乐林者,吾不能对,遂盘桓数日,嗒然而归。六、关于章邑辛街辛氏族谱记载:十世祖辛盛迁章邑辛街。今之绣惠镇即昔之章丘城也,有四关四隅之分。不知辛街在何关何隅?今之绣惠镇是否有辛街?又是否有辛氏之后人?七、关于临淄凤凰镇北龙王庄辛氏临淄北灵王庄辛氏,为辛氏流寓外地之大支,光绪间修谱,临淄支谱曾附于谱牒,然今之灵王庄不知更易为何名,亦不知隶属何县何区管辖。前些年我在淄博工作,同事多临淄人,询之灵王庄所在,咸未闻此名!灵王庄处临淄之西北,行政区划变更,有可能改属今之桓台县或广饶县,西北一带数十村庄,未详孰是。某日,在网上搜索偶见有辛业鹏者发帖求助:“我是辛业鹏山东淄博市临淄区北龙王庄,先祖于明朝从山西迁至此,目前我知道的辈分:云延本建业韶。”才知道“北灵王庄”今作“北龙王庄”。北龙王庄原隶属临淄区邵口乡,今隶属临淄区凤凰镇,西去桓台境颇近。辛业鹏,“业”字辈,在辛家寨应作“辛鹏业”,为廿二世。十八世“云”字辈,应作“允”。廿三世“韶”字辈,应作“绍”。八、关于诸城市密州街道某某铁沟村和皇华镇柳林村辛氏辛氏流寓诸城之支派,有支谱存于辛家寨,谱序是一个叫辛渠的前辈在清朝道光二十七年所撰。支谱序说:十世祖辛应春经商去诸城,娶诸城王氏,生一子辛重兴。辛重兴有四子,长支居王门柳林子,次支居城西诸盘,三支、四支居城东铁沟店子,辛渠即三支之后代,应居铁沟店子。当年的柳林子应属朱泮镇管辖,因此辛渠才说辛氏入籍诸城朱泮镇。而今朱泮已经降格为村,朱泮三村介于皇华镇与吕标镇之间,今吕标镇也已经改属龙都街道。诸盘在城西,铁沟店子在城东,应该属于诸城城关公社或城关镇,而城关镇今又改名曰密州街道和龙都街道。诸盘不知今作何名?而铁沟店子亦不知今为何村?带“铁沟”的村子有六个:臧家铁沟、安家铁沟、王家铁沟、罗家铁沟、岳家铁沟、丁陈铁沟。不过这铁沟太有名气了。铁沟即铁水河,铁水源于县城东南诸山峪溪水,流经城东潴而成渊,自古为诸城胜景所在,苏东坡在密州当太守时曾留下“铁沟水浅不容b”的诗句,不过最有名的还是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据说苏太守行猎之处即城东铁沟一带。今辛氏族人不知仍生活于此否? 九、关于邹平魏桥镇北韩村辛氏邹平北韩村辛氏明朝中晚期自辛家寨转迁于此。北韩村原名韩家庄,在里八田以东、刘家井村以北,前些年曾隶属于郑马公社或里八田乡,今隶属于魏桥镇。该村辛氏支谱今存于辛家寨,为八世祖辛光显之后代。十、关于邹平黄山街道周家庄辛氏邹平周家庄在邹平县城之南,昔年属城关镇管辖,今属黄山街道管辖。六世祖辛苓,自辛家寨迁居邹平城里,八世祖辛自然,再迁城南周家庄,后由周家庄再分派于七里堡和小店,七里堡、小店不知今在何处?应当距周家庄不远。该村支谱亦存于辛家寨。十一、关于辛家寨辛氏字辈 & & &石庙东长 石庙东次 &石庙西 &庙子东 庙子西 & 马庙东 & 马庙西 十三世 & &宗 & & &宗 & & &宗 & & &恒 & & & 恒 & & & 秉 & & & 秉十四世 & &遵 & & &遵 & & &遵 & & &可 & & & 万 & & & 国 & & & 景十五世 & &林 & & &林 & & &林 & & &之 & & & 桂 & & & 士 & & & 鹏十六世 & &逢 & & &传 & & &传 & & &存 & & & 曾 & & & 志 & & & 光十七世 & &宝 & & &受 & & &受 & & &尔 & & & 尔 & & & 尔 & & & 正十八世 & &允 & & &允 & & &南 & & &允 & & & 允 & & & 允 & & & 允十九世 & &在 & & &在 & & &在 & & &维 & & & 在 & & & 延 & & & 延二十世 & &树 & & &树 & & &树 & & &树 & & & 树 & & & 本 & & & 本廿一世 & & & & & & & & & & & & & &建 & & & & & & & & & & & & 廿二世 & & & & & & & & & & & & & &业 & & & & & & & & & & & & 廿三世 & & & & & & & & & & & & & &绍 & & & & & & & & & & & & 廿四世 & & & & & & & & & & & & & &先 & & & & & & & & & & & & 廿五世 & & & & & & & & & & & & & &沛 & & & & & & & & & & & & 廿六世 & & & & & & & & & & & & & &泽 & & & & & & & & & & & & 廿七世 & & & & & & & & & & & & & &广 & & & & & & & & & & & & 廿八世 & & & & & & & & & & & & & &裕 & & & & & & & & & & & & 廿九世 & & & & & & & & & & & & & &懋 & & & & & & & & & & & & 三十世 & & & & & & & & & & & & & &修 & & & & & & & & & & & & 卅一世 & & & & & & & & & & & & & &弘 & & & & & & & & & & & & 卅二世 & & & & & & & & & & & & & &远 & & & & & & & & & & & & 卅三世 & & & & & & & & & & & & & &平 & & & & & & & & & & & & &卅四世 & & & & & & & & & & & & & &凡 & & & & & & & & & & & & 卅五世 & & & & & & & & & & & & & &柢 & & & & & & & & & & & & 卅六世 & & & & & & & & & & & & & &固 & & & & & & & & & & & & 卅七世 & & & & & & & & & & & & & &阜 & & & & & & & & & & & & 卅八世 & & & & & & & & & & & & & &丰 & & & & & & & & & & & & 卅九世 & & & & & & & & & & & & & &逸 & & & & & & & & & & & & 四十世 & & & & & & & & & & & & & &安 & & & & & & & & & & & & c一世 & & & & & & & & & & & & & &t & & & & & & & & & & & & c二世 & & & & & & & & & & & & & &祉 & & & & & & & & & & & & c三世 & & & & & & & & & & & & & &长 & & & & & & & & & & & & c四世 & & & & & & & & & & & & & &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井窥斋 & & & & & & & & & & & & & & & & & &日草稿 & & & & & & & & & & & & & & & & & &日整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绣惠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