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则天统治时期执政时期日本的天皇是男的执政还是女的执政了吗要详细介绍和武则天统治时期同时期执政的日本天皇好吗

您的位置:
乱的惊世骇俗:日本天皇家族的男女关系
发贴人:219.129.102.*发贴时间:【】[]
&& ()&& ()有部电影《乱》,而天皇家族的男女关系也是一个字,乱!而且乱出了水平,乱出了情况,乱得惊世骇俗,乱得稀里哗啦。&& ()&& ()&& ()&& ()&& ()&& ()&& ()&& ()&& ()&& ()&& () &
与中国,同为东亚两大国,看情形,颇有一山不容二虎的势头说起来,多少年来,中国一直是亚洲老大,至少是东亚老大,不过,虽然是中国的学生,而且学习很好,还是个优等生,但是这个优等生有时也很不服老师,虎虎有生气,近一百年来,更是一举窜红,还把老师暴打一顿,成为与老师一般平起平坐的两位老大之一&
学习中国最积极的时期之一,无疑是时代时代女皇多,学习很认真,同时,关系也很混乱,不过,早期天皇皇室的关系就是如此混乱,不管是女主还是男主当政,一贯如此时代,也只是这种混乱关系的其中一段时期而已&
为了把时代天皇家族的混乱关系叙述清楚,先画个简表:&
天智天皇----持统女皇&
施基皇子----光仁天皇---------桓武天皇(山部亲王)&
#井上皇后(称德女皇之妹)&
#----草璧皇子&
持统女皇#----元正女皇&
元明女皇文武天皇&
#----圣武天皇&
宫子(姐)&
#----孝谦女皇(称德女皇)&
光明子(妹)&
舍人亲王----淳仁天皇&
天智天皇,也就是“大化改新”的骨干分子,中大兄;天武天皇,也就是天智天皇的兄弟,高大威猛的大海人&
天武天皇的妻子持统女皇,其实是他的侄女,亦即天智天皇的女儿,他们夫妻生下了草璧皇子这个草璧皇子的老婆,又是天智天皇中大兄的女儿,也就是他娶了他的姨妈,而且还是他的堂姐&
这位草璧皇子和他的姨妈兼堂姐生了两姐弟,即元正女皇和文武天皇&
文武天皇在位期间,701年,完成了《大宝律令》,标志着“大化改新”加强皇权的成果的法律化制度化的最后完成&
707年,文武天皇去世,他的老娘,就是那位姨妈兼堂姐,即位为元明女皇正是元明女皇,迁都到平城京(今),开始了历史上八十五年的时代&
时代,与唐的交往甚为密切,多次派遣遣唐使,最多的一次近六百人平城京也完全模仿长安城而建&
时代,佛教在也达到极盛鉴真东渡,整理佛教界,就发生在此时&
而皇室,除了做了这些成绩,也仍然继续着其混乱的关系这些天皇的执政业绩都不错,而与此同时,男女关系的混乱,也是天皇家族的传统&
元明女皇后来让位给她的女儿元正女皇元正女皇在位期间,完成了第一部自己的历史书《书纪》&
“大化改新”的功臣中臣镰足的后代被赐姓氏,历史上三大权臣家族中,继苏我氏之后,又一权臣家族蹿起&
权臣不比等,任右大臣,权倾朝野,他把他的女儿宫子嫁给文武天皇,以控制天皇&
724年,元正女皇将皇位让给她的侄儿,亦即她弟弟文武天皇和宫子的儿子首皇子,是为圣武天皇&
而圣武天皇的老婆,则是不比等的小女儿光明子,也就是,又出了一个娶了姨妈的天皇&
这个光明子,是时代的一个重要人物她为丈夫兼外甥生了个女儿749年,圣武天皇出家为僧,光明子就立她这个女儿为女皇,是为孝谦女皇,亦即中大兄和大海人哥俩算起第五代领导人&
氏更为嚣张&
光明子太后和孝谦女皇母女俩都是著名人物,大有“武则天”的架势&
光明子太后掌握实权,孝谦女皇则搬到表弟兄仲麻吕家里,双宿双飞758年,孝谦女皇索性让位给淳仁天皇,自己当了太上皇&
这淳仁,纯粹是个可怜人,他是天武天皇的孙子,论辈算,是孝谦女皇的爷爷辈他母亲出身低贱,他本无资格当天皇,但他娶了孝谦女皇的表弟兄仲麻吕已故长子的寡妻(是他的曾孙辈),以此裙带关系,攀上了家的高枝,这才得以侥幸中选&
后来,孝谦女皇和表弟兄仲麻吕没感觉了,两人分手说再见,而且,760年,仲麻吕的姑妈光明子太后去世,这下仲麻吕顿时失宠&
孝谦女皇移情别恋,爱上了为她治病按摩做马杀鸡的和尚道镜气红了眼的仲麻吕,起兵造反,想策反淳仁天皇,干掉孝谦太上皇,结果反倒被孝谦太上皇干掉&
可怜人淳仁也被废掉,在流放中穷困而死&
孝谦上皇再度即位为天皇,是为称德女皇称德女皇封道镜为国师,两人感情好得不得了,女皇天天对着道镜唱:“你问,我爱你有多深?”道镜看着女皇,深情地唱道:“甜蜜蜜,你笑得甜蜜蜜”道镜觉得这个***人完全被他征服了,于是,他要称德女皇将天皇之位让给他&
女皇临终前,道镜起兵夺位称德女皇临死前才清醒,派她的娘家人氏击退了道镜女皇死后,泄了气的道镜被逐出朝廷,成为女皇的守陵人&
家族立天智天皇中大兄的孙子为光仁天皇此人之所以被氏看中,是因为他娶了称德女皇的姐姐为妃而称德女皇姐妹,是家的外孙女&
说起来,称德女皇姐妹是光仁天皇的孙女辈了&
这还不算,光仁天皇即位后,又立称德女皇的妹妹井上为皇后,又娶了个孙女辈!&
虽然辈份乱了,这爷爷辈和孙女辈年龄倒相差不大,光仁天皇62岁即位,井上皇后55岁&
更可怪的事还在后面一次,井上皇后和光仁天皇下棋,天皇输了,按照事先的约定,天皇答应给皇后找个帅哥当情人而天皇找的这个情人,竟是他的儿子山部亲王&
那年山部亲王36岁,和他57岁的正房后妈就成了一对亲王唱着:“你是我的情人,象玫瑰花一样的女人,用你那火火的嘴唇,让我在午夜里无尽的消魂!”抱着后妈就进了洞房&
781年,光仁天皇以七十三岁高龄退位,山部亲王那年44岁,即位为桓武天皇&
桓武天皇的亲妈是百济宫女,虽然亲娘出身低贱了些,比不得井上皇后是正宫娘娘,不过,却使得桓武天皇有着大陆血缘,生得身材高大,相貌堂堂他治理国家也很有一套,在他和光仁天皇统治期间,中央集权制再度得到巩固,国泰民安,史称“光仁桓武之治”&
794年,桓武天皇迁都至平安京(今京都),时代结束,平安时***始&
治理国家精明强干的桓武天皇仍然继续着天皇家族的混乱传统,他妻妾成群,而他的妻妾们大多是他的姐妹那段时间桓武天皇最爱唱的歌就是:“你是我的姐妹,你是我的BABY!OH,YEAH!”最后那一嗓子与录像中的动静毫无二致,充满***&
806年,桓武天皇七十岁时,走完了他风光风流的一生&
呃,归纳总结一下:&
1,天武天皇娶了他的四个侄女,即他哥的四个女儿,和其中一个生下草璧皇子;&
2,草璧皇子,娶了他大伯的又一个女儿,此女既是他堂姐,又是他姨妈;&
3,权臣不比等,他的大女儿宫子嫁给文武天皇,生下圣武天皇不比等又将他小女儿光明子嫁给圣武天皇,即圣武也是娶了姨妈;&
4,淳仁天皇娶了曾孙辈的媳妇;&
5,光仁天皇娶了孙女辈的称德女皇的姐姐和妹妹,并立其中女皇的妹妹为皇后;&
6,光仁天皇把小老婆生的儿子,即后来的桓武天皇,介绍给他大老婆亦即皇后作情夫&
7,桓武天皇的妻妾中,不少是他的姐妹 向好友推荐本贴:&&&& 标题:《乱的惊世骇俗:日本天皇家族的男女关系》&&&& 地址: .cn/Article/200609/showp1.html
发表您的评论
点评字数 0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直接间接导致的民事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共同建立健康的网络社区,请向管理员举报不良帖子
?举报邮箱: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武则天执政与唐代女性的社会地位.doc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武则天巧用三十六计》  (陈汉群 )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擅长开疆拓土的女神皇帝,用尽三十六计,从最底层宫女一步一步爬上皇帝的位置,还承前启后,上承接贞观之治,下启后开元盛世。在武则天的成长经历,先是联合广大草根宫女得宠,成为武媚娘,后又联合王皇后扳倒萧贵妃,再继续讨好广大宫女取代皇后的故事,这深刻体现了武则天隐忍、擅于权谋的性格特点。  武则天一直处于危机四伏的弱势位置,但是,她不急不恼,而是全方位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包括讨好和拉拢广大宫女们。武则天把当时掌握的财物大部分赠与宫女们,同时对待宫女态度良好,视如己出。久而久之,宫女们从心底认定了这个“好主子”!  从这点可以看出武则天深谙孙子兵法智慧的核心,因为讨好了宫女就相当于编织了庞大的间谍网,掌握了情报大权,宫女们每天都会把听到的看到的事悄悄转达给武则天,这让武则天在后宫博弈里掌握了先机。  武则天与其他美女不同的是,她深谙孙子兵法智慧核心,从而能够先在宫廷里一点一滴的“开疆拓土”,再在天下的四面八方开疆拓土,东征高丽半岛,大败日本海军(第一次唐日黄海大战是中华民族第一次大败日本),西讨辽阔草原,胸怀广阔,求贤若渴,让薛仁贵、狄仁杰等大批草根人才脱颖而出,奏响了中国古代史上的最强音,然而,这样一位女神,却没有享有花木兰、穆桂英的美誉,倒是被北宋南宋不断抹黑,到底是为什么?    1928年,南京版黄埔军校——国民政府中央军校代校长蒋百里,探究一个千年难解之疑问:  为什么千年之前,“小日本”就敢攻唐军?  还没有造出精良“武士刀”的小蛇吞大象,这也太狂妄了吧?  公元六世纪,高句丽半岛最震撼日本的一件事发生了。  “圣人可汗”隋炀帝三次征东,竟然都败给了高句丽的伏击,这让日本既是震惊,也是窃喜偷笑了。  因为,这意味着,自认为实力强于高句丽的日本,也有参与天下霸权争夺战的资格了。  刘仁轨的“智者之虑”,让三万余名日本海军精锐,几乎全军覆没,号称第一勇猛的日本勇将朴市田来津也切腹自杀。  一场胜仗也打出了近千年和平,此后,日本政府直到明朝万历末世,才敢再次参与东亚霸主争夺战。  当时,唐军总指挥刘仁轨,妙用《孙子兵法》奇兵制胜,堪称超越了《永乐大典》里的薛仁贵的千里“瞒天过海”的传说。  后来民国北京大学校长傅斯年给儿子取名“傅仁轨”,曾是清华大学首任校长的罗家伦猜测原因,傅斯年指向东瀛,说:  “为仰慕第一个大败日本的名将刘仁轨。”  唐日战局的开端耐人寻味:  公元663年,日本大喜过望,发现似乎寻来了梦寐以求的机会:  唐高宗替换了唐太宗,成为了新一代的“天可汗”,但是,日本间谍逐渐发现,这个新一代的“天可汗”太虚弱了,不仅对内被“武媚娘”——武则天迷惑,对外似乎也没有唐太宗的气魄。  于是,日本还没有正式即位的天智天皇,加强了对东方霸主争夺,特别是联合了日本自己的藩国——韩国南部的百济国邦。  而日本的如意算盘打错了,因为,唐高宗派出了超越薛仁贵的名将刘仁轨。  公元663年8月17号,韩国半岛的白江口,日本与唐军对峙,似乎不可一世。  因为,日本海军战船数接近唐军的六倍:  日本一千多艘战船,蚂蚁般密密麻麻,堪称是当时最庞大的海军,号称能活捉“东海龙王”;为留下余地满载战利品,日本海军精选三万二千余名勇士(包含半岛百济五千)。  而唐军才170艘战船,配置了二万人(包含半岛新罗五千)。,  因而,真正的日本精锐达到二万七千,而真正的唐军精锐才一万五千。  于是,号称日本第一勇猛的日本勇将朴市田来津就大喜过望了,哈哈大笑,狂呼:  “天皇万岁,活捉东海龙王,必让‘天可汗’唐太宗的犬子臣服。”  唐军总指挥刘仁轨听到密报后,也笑了,决定来一次间谍奇兵潜伏火攻版的“瞒天过海”。  虽然从汉武帝起,中国人就能制造雏形“航空母舰”——楼船,还有配备火器的“火舰”,但是,众所周知,楼船的首要难题是精准打击能力较为呆板,汉武帝用楼船平叛企图自立为王的辽东郡卫氏镇守使,也伤亡惨重,就算胜利之后,也是匆匆撤军,让辽东郡的朝鲜半岛南部逐渐独立为“藩国”。  于是,当日本海军向唐军发起第一波猛攻时候,刘仁轨没有指挥高大威猛的楼船立即反攻,而是十面埋伏式的大半圆型布局,诱敌深入,逐步悄悄展开阵型。  日本海军看到虽然第一波没有击溃唐军,但是,唐军也没有猛烈反攻,就联想起了那个迷恋“武媚娘”——武则天的唐高宗,下了一个判断:  唐军是主打防守,只要日本持久战的一波波猛攻,最后总会找到唐军的漏洞,从而趁虚而入,就像蚂蚁会咬痛大象。  何况,日本一千多艘战船,那可是巨型蚂蚁啊!  这的确有些武士道的执着味儿!  但是,刘仁轨可不是那么让蚂蚁肆意狂咬的大象,他的“智者之虑”有他的奇兵与绝招:  就在日本第一波猛攻稍息的时候,刘仁轨微笑了,暗下命令:  “趁虚而入,悄悄推进大半圆型的十面埋伏阵型,把这群倭人装进口袋阵。”  一张天罗地网悄无声息的扑来了。  日本海军却还在狂笑着,发起了新一波的猛攻。  正好,一个要装口袋,一个要掏口袋。  这也是心有灵犀啊!  只是,余下来的战局一方是大获全胜的笑了。  而另一方是鬼哭狼嚎的切腹自杀了。  “布阵完成,大决战正式开局”:  刘仁轨指挥高大威猛的楼船十面埋伏,把日本战船紧紧夹住,口袋阵逐渐收缩夹紧,与日本战船肩并肩,脸贴脸。  这么亲密无间倒不是刘仁轨像鉴真东渡般的大慈大悲,而是一个目的:  让日本蚂蚁小战船的灵活特长被挟持了,没有发挥的时空余地。  当然,日本“大大的狡猾”,那一千多艘蚂蚁战船也是诡计多端的,但是,刘仁轨为了最精细的知己知彼,有一支潜水版的间谍奇兵,已经亮剑了。  就在日本海军第一波猛攻时,刘仁轨只是防守,让日本狂人误解了,自以为只要还来一次“加把劲儿”,就能一鼓作气势如虎,大获全胜,  这时候,那一支潜水版间谍奇兵悄悄粉墨登场了,“瞒天过海”的潜水装扮,潜伏到了日本蚂蚁战船队列里,帮助唐军楼船最精细的知己知彼了。  从而,一千多艘日本蚂蚁战船被紧紧制服了,都成了箭靶子。  这一下倒好,梦想成为东方霸主的日本狂人成为了唐军“箭靶子”。  于是,雏形“航空母舰”——楼船,还有配备火器的“火舰”,都大发神威了,日本多数战船起火了,只有三类命运:  烧毁、沉没、逃跑,、、、、、、  当然,日本狂人也的确顽强,居然很少投降的。  谁都知道:“兵马未动,间谍们第一个先行。”  但是,如此最微妙最广泛的妙用间谍,的确无所不至,登峰造极,炉火纯青,出神入化。
楼主发言:21次 发图:
  请问:  是哪一位伯乐“慧眼识英才”发现了这匹“千里马”——刘仁轨?  正是武则天,当然他们俩也是相辅相成。  武则天能够顺利介入军政大事,树立威望,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步步为营,而最关键的一件事,就是她在东征高丽半岛的妙用三十六计:  公元661年的唐平高句丽之战。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里,唐朝原计划先平高句丽的盟友百济,再集中力量剿灭高句丽,却不想百济平而复叛,又联合日本从朝鲜半岛登陆夹击唐军,  麦克阿瑟“临川登陆”的妙笔,竟然在1000多年前就上演了,然而,这次的对手是“武媚娘”。  正在苦战的唐军,一下子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危局之下,唐高宗甚至一度想御驾亲征,却被武则天劝阻,武则天提出了一个更大胆的方案:  唐朝组织海军,渡海东征,从朝鲜半岛登陆击败日本,保证战役胜利。这个方案被不折不扣地执行了,然后,唐军顺利地平灭了高句丽,击败了日本,完成了唐太宗李世民至死念念不忘的心愿。  武则天的声望也第一次鹊起,从此渐渐参与朝政,直到掌握政权。而在这场战争里,武则天另一个最大贡献,就是举荐了一个人——刘仁轨。  这场战争爆发的时候,刘仁轨已经60岁了,但这却是他第一次独立指挥大规模战役。这位老军人从李渊时期就入伍参军,到李世民在位的时候干到了县尉,却因擅杀贪官都尉差点被李世民处死,幸亏魏征说情才捡回一命。  在李世民时代,刘仁轨始终是县丞一类的芝麻官,直到唐高宗登基后,才升任给事中,后来李义府被人告发,他公正处理,得罪了当时这位位高权重的“李猫”,虽被提升为山东刺史,却因运送粮食的时候遭遇飓风,被李义府下狱,幸亏武则天说情,才免于一死。  不久之后,高句丽战事吃紧,刘仁轨得武则天举荐,临危受命渡海东征。  武则天赏识刘仁轨,是从刘仁轨做给事中开始的。当时的刘仁轨曾上《平高句丽五策疏》,提出了从辽东、山东水陆两面夹击高句丽的战略。  从那时起,武则天就认定了这位老将的能量,虽然此后刘仁轨得罪了武则天的心腹李义府,但武则天仍然举荐了他。公元661年三月,刘仁轨出征,唐军从锦江登陆,一举击破百济军的包围圈,锦江一战歼敌万人,百济联手高句丽夹击唐军的计划彻底破产。得胜后的唐军又遇大雪酷寒,唐高宗闻讯,意图让刘仁轨赶快班师,刘仁轨却坚决反对,认为现在班师会功亏一篑。果然不出刘仁轨所料,百济随后联合日本,联兵向唐军发起反扑,刘仁轨当机立断,率领水师抵达白江口,与日本舰队相持,日军此时有5万多人,是唐军的5倍,敌众我寡下,刘仁轨先抢占江口,逼得日本水师400多艘战船,只能挤在狭窄的河道里,继而发动火攻,5万日军登时陷入了一片火海,唐军趁势冲杀,一场大捷,杀得日本军队全军覆没。  这场中国史书记载不多的战役,是中日两国历史上第一次交兵——中日白江口之战。也正因此战失败,此后的日本,对中国由侵略一度变成仰视,下死命向中国学习。  朝鲜战场得胜归来的刘仁轨,得到了唐王朝的嘉奖,一下子官升6级。到了公元665年,又升为太子左中护,成为武则天长子李弘的近臣。刘仁轨为人以忠厚着称,当年他得罪李义府时,李义府的亲信袁异式曾为虎作伥,拼命陷害他,而刘仁轨得宠后,非但没有反攻倒算,反而向唐高宗举荐袁异式之能。此后,刘仁轨一度退休归养,后来唐军败于吐蕃后,刘仁轨临危受命,又负责防备吐蕃,此后又被任命为太子李弘的左庶子。这时唐高宗已经荒废国事,刘仁轨的飞黄腾达,大多出自武则天的授意。李弘死后,武则天的次子李贤、三子李显相继为储君,刘仁轨皆被任命为太子太傅,可谓对他信任有加。  但对于高宗后期的政治形势,刘仁轨有清醒的判断。白江口之战后的这些年,他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辞官”。到了唐高宗晚期的公元683年,他的辞呈终于获得了批准。  武则天亲政后,作为武则天亲信的刘仁轨再次被起复,甚至对刘仁轨说“昔汉以关中事委萧何,今亦委你”,将刘仁轨看做汉朝良相萧何。刘仁轨一面请辞,一面兢兢业业地为武则天做事,比如他曾弹劾反对武则天的郎将姜嗣宗,使姜嗣宗被判死刑。公元685年,加封左相的刘仁轨病死于任上,武则天命令朝堂停朝3日以悼念,可谓宠信之至。
  为集思广益,请先看看其他专家的点评:  【中华史林】女神明君武则天,为何反被“骂名千古”?  作者:963586  辱骂武则天的时代,是从两宋时期开始的。这是中华文化的一段逆流,一段对与国家意识完全丧失、只是耽溺与享受俸禄、无所事事的年代。  两宋文官之最的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最难以启齿的,是武则天的“开疆拓土”问题(两宋守土都难,那里敢有这样的“狂想曲”?),因此,武则天内政上的“根除门阀”观念,即修改《氏族志》开始实施的“内政改革”,就成了两宋腐儒除武则天个人生活问题外,重点攻击的主题。  一、打击原官僚制度  李世民是一位明君,在他执政期间也感到了魏晋以来关东氏族力量,即崔、卢、李、郑山东大姓力量的过于强大,干预国家政治。因此,他也想改变观念,为此。委任吏部尚书高士廉等人撰写《氐族志》,打破魏晋以来的门阀,另立新贵谱系。  不过,主持编写《氏族志》的高士廉、黄门侍郎韦挺、礼部侍郎令狐德蒝、中书侍郎岑文本等人,都出身于“士族”大家,高更是山东士族集团的重要人,他们脑袋里装的,就是“山东大户”尊贵,寒门低下,这种腐朽的等级制且不可动摇的观念。  高士廉等收集全国各士族家谱,依据历朝史书,分别贵贱,将姓氏定出九个等级,反而加强了氏族门阀的地位。在编写的《氏族志》中,把山东的崔氏排为第一姓,皇族李氏却远距其后!  太宗看后,对高士廉等人说:“汉高祖与萧、曹、樊、灌(指萧何、曹参、樊哙、灌婴)都是出身贫贱的布衣,你们现在还推重他们,难道是因为他们出身高贵吗?现在高氏偏在山东,梁、陈僻在江南,虽然还有些人才,实在是不足以说道了!尤其是他们的子孙后代德才都很浅薄,做的也都是小官吏,却仍然自负门第,贩夫走卒,依托权贵,实在是寡廉无耻,不知保为贵贱!现在朝中的高职,都是以德行、功劳、文学取得的,那些衷微的旧门第,有什么值得仰慕的啊!现在,有的人还要以多加彩礼同这些破落户联姻,真让人想不通。人们如果还把崔民干排在第一,就是看不起我朝的官爵而询流俗的情!”  高士廉等人遭斥责后,太宗指示他们不要看“旧门第”,而是要根据当朝爵位高低来排列等级。高士廉等只好把皇族列在第一,外戚列在第二,仍把崔民干的姓氏排在第三位。其三等姓氏为上,然后还是按照“九等顺序”,排出了293姓,1651家。  太宗此次编修《氏族志》,最终打击了山东士族,抬高了陇士贵族。不过,最终出台的《氏族志》,仍是一个抬高士族地位、贬仰庶族地位的“贵族谱”。  唐太宗是矛盾的,他一边强调取得政治地位不能靠传统的姓氏、家庭地位多么高贵,一方又重新规定出民系高低排列等次,使当朝高爵显位又得世代相袭,高等士族互相联姻,集团日益钩连扩大,从而形成了高宗初政时的关陇庞大士族集团,即|“新贵族群体”。  武则天时代,深感《氏族志》的弊病,因此力主重修《氏族志》,且主导思想极为明朗:否定士族门阀政治,让有才能者任官,为国家效力。  武则天的意图得到了高宗赞同。根据许敬宗等的请求,诏命礼部司郎孔志约等庶族出身的中级官员修改。首先改《氏族志》为《氏族录》,淡化门第的观念,以在朝任职为标准,五品以上官员,不论原门第,一概入士流。武则天这一做法,彻底打破了门第观念,受到占官吏层大多数的基层知识分子全力拥护。  武则天这一举措,把朝中的关陇新贵族集团尽皆扫地,又在观念上突破门阀桎梏,此后开始破格用人,以科举、选举、荐举各种形式搜集可用之才。像许敬宗、李义府、辛茂将、任雅相、卢承庆、狄仁杰等等,虽出身于一般家族的中小地主阶级,却被武则天任为朝中要职,参与大政管理。武则天登皇位之前,她请高宗亲见面试举子,从民间选拔人才。郭待封等人便是由高宗当面策试选出的知识分子,以后都成为朝廷中的重要官员。  二、改革官职  除了从根源上取消世袭氏族的“尊贵”外,武则天还建议高宗改革官名。深谙政治的武则天,本质上是喜爱创造、变化的一代明君。之所以改革旧官名,很关键的是,让官职的名称与职掌明确,让人看到名称就知是做啥、管啥。她执政几十年,多次改革官名,这是创新的一种表示。  例如:唐朝的中央政权机构是因袭隋朝的,即中央最高行政管理的机构为三省六部,国家要枢的三省为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而武则天则把三省的名称全部改掉:尚书省改为中台,中书省改为西台,门下省改为东台,完全以三省所在府衙的地点而定,让一般官员百姓一见而知位置与功能。  另外,武则天还把三省的下属机构进行改造,原则很简单:一是通俗,一是官如其名。如,侍中改为左相,中书令改为右相,这两个官职是宰相,就直接叫左右相,不比“侍中”、“中书令”清楚明白多了吗?而“仆射”,就改为“匡政”,即帮助政府中枢部门做事。“职方郎”改为“司域大夫”,显然是管理地方的一个职官;把“驾步郎”改为“司舆大夫”;把“刑部郎”改称“司刑大夫”。因大夫虽是古名,但已经在大众之中通俗化了,总比“郎”要好听、熟悉些。而且一看名便知其司职,所以称“司”,“司”也是很通俗的,连当时的老百姓都懂,好比现在的“公司”,“司务长”,连八十老人都明白。  自封“正宗”的宋家史官如司马光等们,感到武则天把沿袭几百年的官名改掉了,很不高兴,于是就说她玩弄权术把戏。但实际上,官民叫却倍感方便,且无伤大雅。宋之后的史官们也终于承认。武则天的这个将官僚机构名称由复杂变为简单。确实是个创举。
  三、严肃吏治  武则天在与原强大的关陇贵族做斗争时,势单力薄,就坚决任用了一批有才干但却被关陇贵族排斥的庶族官员,为国家出力。因为是初次尝试,自然鱼龙混杂,如李义府之类的贪侵小人,也被她重用。但是,武则天却举止有度,对贪佞之臣,毫不姑息,有能之臣,则用之不疑。如许敬宗,自永徽年间为武则天所用,其后一直是女皇的中枢,对武则天的施政起了很大作用。但后世史家把他说成为诌事皇帝、谋害忠良的奸臣,例如宋代编撰的《新唐书》,就把他列入《奸臣传》之首位,无他,就因为他为武则天登帝位立功,又被武则天信任使用,协助武则天打乱了两宋所崇拜的封建纲常而已。  武则天的聪明,体现在她对朝中官员驾轻就熟。他既任用忠心的许敬宗,也任用奸诈的李义府,知其长,也知其短,记其功,也记其过。作为国家的治理者,她知道怎么驾驭群臣。这是一种政治上的高超艺术。  武则天除了驾驭群臣,她的纳谏胸襟简直到了随便、随和的程度。这也是理学思想深入人心的两宋,所不可想象的。她这种整肃百官、威慑君臣的政治天赋,来源于她自幼生活在将军府中,受到武职高级军政长官环境的熏陶;更来源于她做入宫后的人文官政治陶冶。因此,文武智慧于一体的武则天,其政绩与吏治,才得到积极向上的当朝官员支持,才受到抱残守缺的两宋王朝各级官僚的极端敌视与歪曲。  下面所述,就是让武则天倍受两宋史官攻击的根本原因。  四、西伐突厥,设北庭、安西都护府  自高宗显庆初开始,大唐边境形势发生巨大变化。西部,西突厥侵扰西域,安宁不旧。东部,与大唐关系密切的新罗,受到高丽和百济围攻,频频求援。武后与高宗,坚决发起战争,全力对袭扰大唐的西突厥和高丽用兵。从显庆元年(656年)至麟德元年(664年),以十年之1力,大唐边事完全改观,武朝的武功,远超贞观。  期间,恰是武则天垂帘听政阶段。因高宗身体多病,且才智平庸,内外大事,“上或使皇后决之”,即高宗悉“委以”太后。武则天深受文武政治陶冶,内政、外武,全然开辟新图。  显庆元年(656年),武后任命葱山道行军总管的老将程知节(程咬金)讨伐西突厥,击其歌罗、处月二部,斩首千余。副总管周智度进攻骑施、处木昆等部,也取得了胜利。同年十二月,程知节又率部达鹰娑州(今新疆焉耆),前军总管苏定方破西突厥别部鼠尼施。然而,副大总管王文度畏敌如虎,竟矫诏“以程知节恃勇轻敌,委王文度为之节制”,篡夺了程知节的兵权主管,延宕不进。后又杀死前来投降的突厥人,瓜分财物,苏定方屡劝不从,结果无功而返。高宗、武后查清实情,把王文度治罪除名(不得任用),程知节以“逗留”不进免官。  西突厥尚未平定,武后与高宗则大胆起用苏定方为伊丽道行军总管,再率燕然都护府任雅相等将领,再讨西突厥。  苏定方,名烈,字定方,自十五岁随父行武,骁勇有志。贞观初随李靖征讨突厥,屡立战功,永徽间晋升中郎将。前次出兵突厥,他为前军总管,已取得胜利。上次出征,他曾对程知节说:“出师就为讨敌,今却不动,如敌攻就等着失败。上以公为大将,怎能让副将做主?请捕王文度,飞表上奏。”但程知节却未听他的意见。  武后与高宗调查,得知了前方将帅的表现,特受苏定方为主帅再度出师西突厥。  苏定方以勇气、谋略和智慧,取得了讨伐西突厥的重大军事胜利。当大军逼近西突厥时,沙钵罗可汗倾全军10万迎战。两军在今额尔齐斯河西岸列阵,绵亘十里。苏定方自为前驱,率精兵万余靠近敌营。沙钵罗以为兵超苏定方十倍,长驰直进,企图围歼唐。苏定方令步兵据南原,枪刺尽向外,待敌深入而击,自率骑兵在北原列阵候敌。  几次冲击,大唐阵地坚如磐石,敌军气馁,苏定方率骑兵向敌冲锋,无不奋勇争先,敌军大溃而逃。苏定方挥师追赶三十里,斩获数万。第二天继续进攻,西突厥军队和群众纷纷投降,沙钵罗仅率数百骑西窜。  大唐兵迫沙钵罗,大雪纷飞,积雪二尺。诸将请雪晴再追击敌人主帅,苏定方挥军踏雪速行,所到之处,突厥纷纷投降。双河,离沙钵罗牙帐二百里时,苏定方命部队列阵推进,不多久,沙钵罗与残部射猎寻食,苏定方纵兵攻击,再斩获沙钵罗部众数万,沙钵罗再度逃走。不久,即被投降唐军的土人执送唐营,西突厥宣告灭亡。沙钵罗可汗被押送长安,为高宗免死封官,病死于长安。  高宗、武后命于西突厥故地天山北路建北庭都护府,统辖昆陵、濛池二都护和二十三个都督府。龙朔二年(661年)在天山南路分置十六个都督府,及八十州,一百一十个县,军府一百二十六个,皆隶属安西都都府。  这次对西突厥的用兵,是贞观以后,高宗朝取得的首次军事胜利。从而解除了西突厥在唐朝西境的威胁,恢复了唐朝在西域的统治地位,对巩固西部边联,维护国家统一,发展中原和西域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发展商业流通,起到了重大作用。
  五、东征高句丽,扫平东夷  大唐东部的半岛,是高丽、百济和新罗的三国鼎立。新罗与唐朝关系密切,却受到高丽和百济的联合进攻,隋炀帝、唐太宗都曾多次亲征高丽,都是败师而返。  显庆三年(658年),高丽、百济夺取了新罗三十三城,向唐朝求救,高宗、武后遣营州都督程名振和中郎将薛仁贵往攻高丽。  薛仁贵是民间家喻户晓的唐朝将领,但由于种种原因,他跨海征东的真实故事,至今已少为人知。他是绛州尤门(今山西河津)人,家贫。太宗钦征辽东时,他只身投军于张士贵营。在征辽东中,薛仁贵曾着白衣,首登上城门,所向披靡,大军乃获大胜。唐太宗远远望见薛仁贵登城战斗的情景,特命引见,拔为游击将军,后加封右领军中郎将。  显庆年间,薛仁贵从偏师随营州都督再度“征东”,虽屡有战功,但功劳最大者仍是苏定方等将领。  显庆五年(660年),百济攻新罗,高宗、武后诏薛仁贵等率唐军在横山与百济军等大战,打败了高丽大将温沙门,取得胜利。唐军主力十万,则由行军大总管统带,讨伐百济。苏定方于同年八月在山东城山(今荣成一带)渡海至朝鲜半岛,与百济军队战于熊津江口,大败百济军。苏定方挥师追击,直抵其都城固麻。两军又于城下大战,百济全军大败,百济王义慈与太子隆逃至固麻以北的一个小城。苏定方追至城下,迫其五部、三十七郡部众全部投降,唐朝在百济置熊津等五个都督府。  苏定方押着义慈父子献俘于朝廷。同年十一月戊戌,高宗、武后登上则天门接受俘虏,又当场释放,表现了赫赫的大国风度,使隋唐两代征服朝鲜半岛的愿望初步得到实现。  龙朔元年(661年)三月,高宗想效法父皇,亲征高丽。此时,高丽军队包围了郎将刘仁愿留守的原百济都城。武后见夫君身体差,劝阻亲征,而当时的战事,全由武后亲自布置。派检校刘仁轨率部入朝,往救刘仁愿。  刘仁轨在战前他发出誓言:“此去扫平东夷,颁大唐正朔於海表!”他迅速解了刘仁愿之围,于熊津口结阵。随后,西路军主帅苏定方率军入朝,连战皆捷,遂围平壤。高丽统帅盖苏文率数万军队坚守鸭绿江,与唐军任雅相等军交战,曾败高丽军。但因任雅相病死军中,苏定方久围平壤不下,武后命回师,仅留刘仁轨、刘仁愿驻守熊津口。  尤朔二年七月,百济残军再叛,并向日本求援军进攻刘仁轨、仁愿大唐军队。两军战于白江,四战唐军皆胜,烧毁日本战船四百艘,联军大败,刘仁愿归国后,刘仁轨在百济统计户口、恢复生产,设立大唐社稷,同时率士卒在百济屯田,积粮备战,准备经略高丽。  与此同时,西路的回纥部乘大唐用兵高丽,侵犯唐朝的西北边疆。武后与高宗派武卫大将军薛仁贵等出兵征讨,薛仁贵骁勇异常,两军交锋,他张弓近逼敌营,向敌前军将校发射,连发连中。敌军丧胆后退,仁贵挥军追赶,两万余敌军尽被逼下峭壁摔死。  军中唱曰:“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  回纥乱平息后,唐设立云中、安北都护府。薛仁贵回朝,武则天亲自接见,后来仁贵再度出师高丽,被武则天授威卫大将军,加封平阳郡公。  乾封元年(666年)五月,高丽统帅盖苏文病死,内部大乱。武后确认,这是平定高丽的好机会,就派出契苾何力、庞同善、高侃、薛仁贵等几位大将军,分路进发,决定一举平定。  此时,老将李绩已有76岁,但是在征伐敌人、开拓疆土上,雄心不老,也决心在有生之年为国立功。他率部直抵高丽的新城,命军登上城厢高山,俯瞰发箭,城守军官惧怕,开城投降。随后催军急进,连下高丽十六城。薛仁贵在这些城镇的攻占中尤为骁勇,战功卓著。  总章元年(668年)二月,薛仁贵仅率三千人马进攻扶余城,与该城守军万余人大战,一战大大捷,周围四十余城闻薛仁贵之名,尽开城请降。  李勣屡战屡胜,派随军侍御史贾言贵回京告捷。武后和高宗问战事,贾言忠回答说:  “隋炀帝乐征而不克者,人心离怒也。先帝东征而不克者,高丽未有衅也。”  “如今国家富强,陛下圣明,将帅尽力,高丽内乱,所以克高丽的日子不会长了。”  武后和高宗问及军中诸将情况时,回答说:“薛仁贵勇冠三军;庞同善虽不善斗,而将军严整;高侃勤俭自处,忠果有谋;契苾何力沈毅能断虽顾忌前,而有统御之才;然夙夜小心,忘身忧国,皆莫及李勣也。”  高宗和武后听了,深信其言。可以看到,武后、高宗知人善任,对将领的调度甚为得当,是取得军事胜利的最关键所在。  战场上,李勣挥军包围平壤月余,敌军无力再战,开城投降。  总章元年十月,唐军胜利回京。当年腊月月,高宗、武后在龙首山含元殿举行受降仪式,赦免了高丽王等君臣,并授以大唐官衔。原高丽五部、六十九万户,分置九个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个县,以安东都护府统辖。  第二年十二月,老将李勣病故,享年79岁,高宗、武后下诏以特殊功勋陪葬于太宗昭陵,封其坟丘如阴山、铁山、乌德鞬山的模样,纪念他挂帅远征的大战役,以表示对开疆拓土功臣的奖掖。  朝鲜平定仅二年的咸亨元年(670年)夏四月,叶蕃攻陷西域十八州,高宗、武后“二圣”派遣薛仁贵、阿史那道真和郭侍封率军西征。  薛仁贵率大军先行,辎重随后。唐军在积石河口大败吐蕃兵,但军需辎后果全部被吐蕃夺走,只好退守待援。唐军失去军需粮草,无力作战,被吐蕃大军打败,几乎全军覆没,只得与吐蕃妥协,率残兵东归。薛仁贵、郭待封等主将皆被除名。  永隆元年(680年)七月,吐蕃再次进犯。被提为武卫将军的原百济将军黑齿常之在河源击败敌人,高宗、武后提他为河源军经略大使,在河源一带屯田,并建烽火台戌所70余座,以防吐蕃。吐蕃颇畏黑齿,再不敢进犯河源。  六、边陲之功,无人可及
  总之,在武则天辅佐高宗的时代,东西征战,军事上基本取得胜利,大唐声威高涨,边疆得以保卫。在四境建立四大都护府,并扩大了贞观年间所置的一个都护府的疆域。这五个都护府是:  (一)单于都护府。麟德元年(664年)由云中都护府改置。治所在云中城,统辖区突厥数部,相当今天的内蒙、阴山、河套地区。  (二)安东都护府。总章元年(664年)置。初治在平壤,辖高丽、靺鞨各部。西起辽水,东至朝鲜北部,南北抵海。后来治所移至辽河之新城。  (三)安北都护府。总章二年(670年)置。辖治约今蒙古、俄西伯利亚南部一带,统管碛北铁勒诸部。  (四)安南都护府。调露元年(679年)置。治所在宋平(今越南河内)。  (五)安西都护府。贞观十四年(640年)置。治所西(今新疆吐鲁番东高昌故城),统安西四镇。显庆、龙朔年间(661-663年),唐军平定西突厥,辖区扩大至今阿尔泰山西至咸海及葱岭的东西各部的诸城邦国。咸亨元年(670年),治所移至碎叶城。  七、扫荡叛军,疆土稳固  武则天临朝称制后,最初四境安宁。自垂拱三年(687年),突厥、吐蕃、契丹先后骚扰,女皇借雄厚的国力和多年处理边境战争的经验,调兵遣将,逐一平服,使边境复归平静。  突厥部于垂拱三年(687年)进犯昌平、朔州等地,武则天命左右鹰扬大将军黑齿常之和李多祚讨伐。二将皆为智勇双全的少数民族老将军,在朔州大破乱军,突厥军队退走漠北。  长寿元年(692年),吐蕃再次进犯。武则天派武威军总管王孝杰、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忠节率兵进击,吐蕃连败,再次恢复了战前的西部边疆形势。  其间,唐朝东北边族契丹强盛起来,当西部边患平息后,威胁唐朝的便是契丹族。太宗贞观年间,契丹臣服大唐。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五月,契丹松漠都督李尽忠、归诚州刺史孙万荣攻陷营州,杀死营州都督赵文翙。李尽忠自称无上可汗,占据营州。武则天派鹰扬卫将军曹仁师、右金吾卫大将军张玄遇、左威卫大将军李多祚等二十八将军征讨。但唐军中伏,致使全军覆没。  武则天大怒,她下令山东近边各州置武骑团兵。其意思是广泛征集兵员,发动近离战场地区的民众,组织抗契丹的军队,坚决消灭契丹叛军。 十月,契丹叛军首领李尽忠病死,孙万荣代领其众,默啜乘机袭击松漠,俘虏了李尽忠和孙万荣的家属。武则天拜默啜为颉跌施大单于、立功报国可汗。  孙万荣收拾余众,向河北进攻。于是,先攻陷冀州,既攻瀛州(今河北保定),河北震动,形势凶险。武则天下诏起用狄仁杰为魏州(今河北大名)刺史。契丹人听说狄仁杰到来,不战自退。武则天再次任命狄仁杰为幽州(今北京市)都督,抵御契丹的进攻。原被贬为原州司马的娄师德也被起用,以抵御契丹叛乱。  决战时机的神功元年(697年)三月,武则天命王孝杰率17万大军进攻契丹军,与孙万荣在东硖石谷大战。契丹被打得大败而逃,王孝杰坠谷而死,武则天追赠王孝杰官爵。此时,默啜发兵攻袭契丹新城,围城三日而尽俘其众,获其财物而还。首领孙万荣听说新城被毁,大为恐慌,大唐前军总管张九节乘势攻击,孙万荣大败,逃至潞水,他随行的几个家奴见他穷途末路,便把他杀死,向唐朝投降。自此,契丹叛乱平息。  此后,边疆虽仍烟尘不绝,但大规模的战事未再发生。  她逊位之前,又置北庭都护府于庭州,这是武则天为抚边安疆设置的第五个都护府。有唐一代,总计设置了六大都护府,武则天就设置了五个。对太宗设置的安西都护府,也扩大了辖区范围。这说明,女皇的武功,尤其是开疆拓土上,是极为卓著的。
  辱国之朝,推卸捍卫疆土责任,导致“骂名千载”  因此,后来的王朝,尤其是最没有上进心的两宋王朝,就积极回避武则天开疆拓土的功德,掩饰本朝割土裂疆的责任,不遗余力的攻击敢于开拓疆土的武则天,否定国家大局,虽然为自己王朝的恶性做辩解,却反而为后代进取之心的“达人”所不取!  而一代明君武则天,则成了两宋王朝丧权辱国的替罪羊;在割地求安得环境下,被享尽“安乐”的;两宋史官们搞了一个“骂名千古”!  这种出自理学观念,而不是国家、民族利益的辱骂,是历史的歪曲,也是民族上进心的悲剧。  好在,则天大帝的赫赫战功,不是一些口是心非的“理学家”所能掩盖,历史就那么明明白白得在那里,岂容污蔑与篡改!  此帖被963586编辑
  回复置顶区  女中豪杰千古一帝  开疆拓土  岐视女性  骂为情,评依理。  因为她是女人!  人杰  开疆拓土真英雄  男人骂的  冒犯了男权社会  ...  1楼作者:花瓶儿1963级别:六级士官积分:2500财富:1422发表于: 17:58:17  只有中华民族的敌人才骂她  顶[153]|回复  2楼作者:本老夫子级别:一级士官积分:222财富:894发表于: 09:11:56  现在各类与武则天有关的电视剧,都是以女人勾心斗角的宫闱戏为核心,完全抹杀了一代女皇的丰功伟业,也可见宋代君王篡改历史的功劳。  顶[124]|回复  3楼作者:小小百姓101级别:上等兵积分:90财富:0发表于: 12:54:00  此帖甚好,以事实说话,令人信服!武则天确实无愧一代明君!她的时代是我大中华的骄傲!人无完人,她的一些枝叶小事,实在无法掩盖其伟大功绩!试想,他以后的各代皇帝都和她一样,那我们中华民族的版图应该是什么样啦?  顶[94]|回复  4楼作者:旧日的战友级别:中校积分:16901财富:1811发表于: 16:30:30  开疆拓土  顶[68]|回复  5楼作者:281546级别:少校积分:12451财富:3635发表于: 11:19:57  引用:以下是随风而至y在
11:09:00 发表的:  只是受到她惩治的人骂她  骂武则天的朝代,起自宋朝,为自己的无能做遮羞布
  开疆拓土  武韋之亂  武后時代,不應稱為“亂”,而是國家大發展的時期。  當然,相對於信封正朔者言,脫離了李唐軌跡,再創武周,算是一亂,不過是所謂“綱常之亂”,幷非國家發展之亂。  韋后之亂屬實。不僅是亂了綱常,連國際發展也忽略了。  對於封建史學家的話,要辨證得看,不應全盤接受。  顶[7]|回复  10楼作者:963586级别:大校积分:43652财富:6806发表于: 11:02:33  武后時代,要從高宗時的“二聖”共同治國時期開始算,而不應單純取武后單獨執政時期。  顶[5]|回复  唐高宗總章元年,上圖是日本出版的唐代地圖冊和史書記載相符  顶[12]|回复  12楼作者:随风而至y级别:上尉积分:9594财富:899发表于: 11:09:00  只是受到她惩治的人骂她  顶[14]|回复  14楼作者:国容国貌级别:四级士官积分:1155财富:862发表于: 11:33:22  顶[0]|回复  15楼作者:人散阳鑫级别:列兵积分:36财富:894发表于: 12:09:27  封建纲常的等级观念,是从武则天时代,开始凿上一个大洞的。  信奉理学的宋王朝,以及习惯享受下等人贡献的财富的贵族们,当然要痛骂武则天,而且只能绕开她的历史贡献,从生活上骂。  其实这些辱骂者本身,就不清不楚。抛开自己没有历史贡献不说,即使在生活上,男皇可以三宫六院,女皇就不可?  顶[13]|回复  16楼作者:我赞中华级别:把总积分:2213财富:883发表于: 12:09:33  看看是哪些人在骂就很清楚了。  顶[8]|回复  17楼作者:zhuziabc级别:列兵积分:17财富:0发表于: 12:09:43  历史真是一面镜子呵, 丧权辱国的奴才们总是要污蔑民族伟人。  顶[23]|回复  20楼作者:红日映苍天级别:五级士官积分:1979财富:990发表于: 13:32:26  对于恶意攻击武则天的两宋腐乳们,我只能说,见过不要脸的,没见过如此不要脸的。  顶[18]|回复  21楼作者:红日映苍天级别:五级士官积分:1979财富:990发表于: 13:35:33  在那个伟大的时代,仅薛仁贵就已擒王无数,的确让人扬眉吐气,可叹今日连个菲王也奈何不了。  此帖被红日映苍天于 14:10:27编辑过  顶[22]|回复  24楼作者:wangjie77级别:上校积分:28049财富:3656发表于: 15:02:28  如今开疆拓土的哪个被“主流”好评了?他们要的是秦灰兼汪精卫。  顶[12]|回复  26楼作者:列宁万岁级别:二级士官积分:387财富:1发表于: 19:23:02  的确,中国的历史常常被知识分子反写了。  顶[16]|回复  27楼作者:水渺云天级别:列兵积分:11财富:0发表于: 12:22:33  无所谓,政治家不怕挨骂。政治家的想法是:我只要能够坚强智慧,不屈不挠,理想实现,战无不胜地工作着就好。  顶[4]|回复  30楼作者:laodahui级别:五级士官积分:1369财富:892发表于: 05:04:12  引用:以下是水渺云天在
12:22:33 发表的:  无所谓,政治家不怕挨骂。政治家的想法是:我只要能够坚强智慧,不屈不挠,理想实现,战无不胜地工作着就好。  关键看,是否是真正对国家、民族利益做了有益的工作。  顶[2]|回复  31楼作者:绿杨树下级别:上等兵积分:127财富:887发表于: 05:29:15  无字碑任由评说。五千年有几块?  顶[6]|回复  32楼作者:laodahui级别:五级士官积分:1369财富:892发表于: 05:37:09  引用:以下是wangjie77在
15:02:28 发表的:  如今开疆拓土的哪个被“主流”好评了?他们要的是秦灰兼汪精卫。  拿下西沙、严惩越南的许世友,被某些人很是恨之入骨,连回忆录也不准出版。  顶[7]|回复  33楼作者:月下蕉客级别:少校积分:13032财富:689发表于: 08:51:42  武则天的功绩在于追求男女平等,反对夫权,主张女子进学堂,她心胸坦荡不计前嫌,把仇人的女儿上官婉儿留在身边。但是她的纵情尤被当时封建官僚不齿,因此,留下骂名。其实百姓没有权利书写历史,写书的都是封建传道士!  顶[9]|回复  34楼作者:北国红枫级别:四级士官积分:1005财富:811发表于: 11:10:43  被一部分别有用心的人奉若至宝“几千年文化积淀”的核心,就是封建帝王维系统治的孔孟之道!真正在历史上有建树的都会遭到猛烈地鞑伐!秦始皇统一六国,统一度量衡,他的焚书坑儒,就是为了砸碎孔孟之道!他并没有烧掉像齐民要术之类的科技书籍!武则天的功勋当属一代圣君!他照样没能逃脱上千年的讨伐!现在有人要向毛泽东泼脏水,其用险恶心不言而喻!这就是中国历代专家学者的御用特点!一个民族如果不能更新观念,缺乏开拓创新,他就不可能屹立与世界强国行列!抛弃孔孟之道,弘扬“百花齐放,西为中用”的治国理念,国民观念的更新,人权和自由作为执政党的执政理念,民富国强指日可待!  顶[5]|回复  35楼作者:doctor_lsh级别:五级士官积分:1967财富:800发表于: 12:29:40  骂为情,评依理。  顶[0]|回复  36楼作者:tangerjun级别:监狱积分:16财富:0发表于: 14:07:46  顶[0]|回复  37楼作者:稀里糊涂级别:中校积分:19954财富:884发表于: 21:35:22  顶[0]|回复  38楼作者:963586级别:大校积分:44204财富:6806发表于: 08:57:42  一个民族如果不能更新观念,缺乏开拓创新,他就不可能屹立与世界强国行列!  顶[1]|回复  39楼作者:旧日的战友级别:中校积分:17124财富:1811发表于: 08:59:16  不敢开疆拓土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  如今开疆拓土的哪个被“主流”好评了?他们要的是秦灰兼汪精卫。  拿下西沙、严惩越南的许世友,被某些人很是恨之入骨,连回忆录也不准出版。  这是实话  963586  开疆拓土真英雄  顶[0]|回复  作者:明幻级别:  支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为何是“千秋女神大帝”还是“千秋小人”?
  六、开疆拓土,边陲之功,无人可及
  用尽三十六计,励志感人
  武则天怎样超越唐太宗?
  武则天超越唐太宗的八大方面
  根据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的研究,在武则天执政之前,李唐的将相文武大臣多是“关中本位政策”下所结集团之后裔,其他地方的士子,纵是有才,也遭摒弃,难以上升朝列,后来武氏当政,大崇文章之选,破格用人,才使得朝廷的人才真正开始“五湖四海”。因此,“武周之代李唐,不仅为政治之变迁,实亦社会之革命”,由此可见,武则天对科举制度的规范和完善,对后来唐朝的繁荣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对人才的考用方面,她自有知人之明,“不肖者旋黜,才能者骤升”。而对真正的贤人君子,她则深心爱惜,敬礼有加。当时著名的宰相狄仁杰,常常直言不讳,武则天也都虚心采纳,还亲自给他袍子上题字,以示勉励。后来宋太祖赵匡胤都不禁赞曰:“则天,一女主耳,虽刑罚枉滥,而终不杀狄仁杰,所以能享国者,良由此也。”  《资治通鉴》里还记载,当年初骆宾王写《讨武曌檄》,骂她“入门见嫉,娥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又骂她“杀姐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可谓尖刻至极,可她看了不恼不燥,反而赞赏骆的文才,还叹说人有如此才,不用可真是朝廷的过错。  另外,在她执政时期,她还组织专门人才,编辑了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新修本草》,另外招集文士编撰了世界上第一部大百科全书,即一千卷的《文馆词林》。接着,又组织人手编成了另一部更大的大百科全书,即一千三百卷的《三教珠英》(三教指:儒教、佛教、道教)。这些文化上的创举和盛事,不能不说都有她直接或间接的贡献。  虽然她一再主张“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可若是有外来入侵,她也绝不手软。譬如说安西四镇(即碎叶、龟兹、于阗、疏勒)自垂拱二年(686)起便为吐蕃所占。武则天不甘心失土,便于长寿元年(692)遣王孝杰等大破吐蕃,收复安西四镇,复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随后,又在庭州设置北庭都护府,巩固西北边防,打通了一度中断的通向中亚地区的“丝绸之路”。另外,在她施政时期,她一直坚持边军屯田的政策。史书记载,天授年间,娄师德检校丰州都督“屯田积谷数百万,兵以饶给”;大足元年(701),郭元振任凉州都督,坚持屯田五年,“军粮可支数十年”。这种大范围的长期屯田,不但对边区开发、减轻人民转输之劳有宜,而且对巩固边防、加强军备有着非常积极作用。
  在她执政约五十年的时间里,能够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实在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这也都得益于她成熟的施政手段和深远的政治眼光。  在施政方面,她颇有创建。一方面,她在宫城南面的南衙,照例任用三省的宰相处理国务,另一方面又在宫城的北门内,招集一批文学之士(史称“北门学士”)做国家元首的顾问团,以便集思广益,参议国事,这就好比现代西方国家总统的高级智囊团。同时,她还别出心裁地在皇宫前设置意见箱(即“铜匦”),广开言路,“由是人间善恶事多所知悉”。  对于人才的选拔和任用上,她一直非常重视,也颇有建树。为了网罗人才,她开创性地设立“自举”制度,凡是内外九品以上的官员都可以自己举荐请求升官或做官,而在她正式当皇帝的那一年,又第一次设立了皇帝考试的“殿试”制度,选拔“天子门生”,培养国家人才。在她晚年,文举之外增设武举,选拔将帅之才。如中唐名将郭子仪,便是“自武举异等出”。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加强边远的五岭及贵州一带的文化教育,还特地出台了“扶持政策”,史称“南选”。
  武则天生于唐高祖武德七年,甲申年,应是属猴。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穿越武则天时期的小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