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坑镇上象村党支部现任最牛村支书视频是谁

新梅岭三章(图) - 烟草在线
新梅岭三章(图) ――广东省南雄市烟草专卖局(公司)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纪实烟草在线据东方烟草网报道 作者:李纪朝  更新日期:日【字号:大 中 小 | 颜色:浅 深 红| 打印】  烟草在线据东方烟草网报道  
  粤北名城南雄,位于梅岭南麓。
  提起梅岭,记者首先想到的就是著名的《梅岭三章》。1936年冬天,陈毅率领的赣南游击队在梅岭被国民党军队重重围困。陈毅虽然处在危难之际,但献身革命的决心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心却从未动摇,挥笔写下了《梅岭三章》。他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后人艰苦创业。《梅岭三章》也成为南雄的重要精神文化名片。
  提起南雄,它还有着另外一张名片----烟叶。据南雄市志记载:南雄种植烟叶已有300多年历史,南雄中部的紫色土地为优质烟叶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南雄烟叶品质上乘,饮誉中外,曾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6年3月,南雄被中国特产之乡命名宣传活动组委会命名为“中国黄烟之乡”。
  近些年来,南雄烟叶在稳步发展。
  作为广东省的主要烟叶产区,南雄年收购烟叶达30万担以上。在广东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的高度重视下,南雄成为国家烟草专卖局指定的发展优质特色烟叶、建设现代烟草农业、实施烟叶标准化生产、推广上部烟叶采收调制技术等试点烟区之一。
  现在,南雄市局(公司)顺势而为,以基地单元建设为抓手,抒写着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梅岭新三章”,即撰写一篇烟叶基础建设的新文章,书写一篇烟叶生产与综合服务的新篇章,谱写一篇工商研协作建基地的新乐章。
10月15日,湖口镇太和村旱坡地改造现场,挖掘机正在开辟荒地,工人们正在忙着修建水渠。
  以紫色土旱坡地改造来拓展烟叶发展空间,推进基本烟田、烟水工程、机耕路、育苗工场、集群烤房、标准化烟站等硬件建设,全面改善烟叶生产条件,撰写烟叶基础建设的新文章。
  秋末的南雄,应是农民一年中最为清闲的季节。但是,10月15日,在湖口镇太和村旱坡地改造现场,记者却看到了一派繁忙的景象:6台挖掘机轰鸣着,将荒草和荆棘丛连根挖起……而我们的脚下,是正在修建的烟路,路边几位工人正在修建水渠。
  “老邱……”陪同采访的南雄市局(公司)烟叶生产技术办公室主任谢俊喜,跟工地上的一个人打着招呼。
  老邱名叫邱万勇,是湖口烟站的副站长。他加快脚步向我们走来,边走边跟我们打着招呼。他说,开工以来的这些天,他不时来工地上看看。
  “太和村旱坡地改造,是今年我们湖口烟叶单元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邱万勇兴奋地对记者说,“到明年四五月份你再来看,这里将是一片2000亩连片的优质烟田。”
  这片旱坡地改造,是南雄市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一项重点工程。
  这个工程,也将使南雄市局(公司)局长(总经理)尹本良的一个梦想变为现实。
  长时间以来,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尹本良:前些年,由于烟路、烟水等配套工程的不到位,很多烟田由最适宜种烟的紫色土旱坡地转移到了宜稻田;而近年来随着烟叶在烟粮比价中优势越来越小,稳定宜稻田的烟叶种植规模也受到很大的挑战。同时,由于土地承包到户,给规模种植带来了不小影响。
  “在紫色土旱坡地上实现规模化种植,一直是我的一个梦想。”尹本良说。
  2009年,南雄市成立了由时任市长许志新(现任南雄市市委书记)任组长的现代烟草农业建设领导小组,决定由国土部门牵头筹集和安排专项土地整治资金,再由烟草部门出一部分资金,对全市的部分宜烟紫色土旱坡地进行改造,改造后的土地全部用于基本烟田规划。
  2009年底,作为一项专项工程,南雄市局(公司)将旱坡地改造写进了《南雄市烟叶基地单元建设年三年规划》,并得到了国家局的批准,现在已经付诸实施。湖口镇太和村旱坡地改造就是第一个试点。
  “以太和村这片土地为例,国土部门投入300多万元,主要用于整地;烟草部门投入400多万元,主要用于整地和烟路、烟水等配套设施的建设,一期工程开发700亩地,二期工程开发900亩地。这些土地整治完后交给村里作为集体土地,承包给植烟大户和烟叶生产专业合作社进行规模化种植。我们计划利用3年的时间,完成全市6.5万亩旱坡地的改造和改良。”尹本良话语中透出梦想即将实现的喜悦。
  “这条路是烟草公司帮助修建的,还有这条‘三面光’水渠也是烟草公司帮助修建的。”在黄坑镇烘烤基地大门外,许村烟农赖日生指着一条通往烟田的路和路边的水渠对记者说。
  “现在,我们的烟田基本上实现了‘路相通,水相连,旱能浇,涝能排’。”“路相通,水相连,旱能浇,涝能排”,这12个字是烟草行业对烟田机耕路和烟水工程建设的要求,赖日生说他之所以能够这么熟练地说出,是因为自己有着切身感受。
  今年55岁的赖日生,已经种了37年的烟叶了。
  “南雄有种烟的传统,种烟成了养家糊口的手段。”这是赖日生坚持种烟这么多年的原因。
  但是前几年他差点放弃种烟。“种烟很累,风险也大。我年纪大了,真干不了了。”赖日生说。
  不过,最近几年烟草公司大力开展的烟叶基础设施建设,让他又放弃了这个念头:“原来种烟,移栽和浇田的水主要靠肩挑,现在有了水渠,可以将水直接引到地头;原来采摘下的烟叶,全靠肩挑,一天最多挑几百斤,现在有路了,拖拉机一趟拉回来的烟叶就顶原来挑一天的。另外,现在的专业化服务也很到位,很多环节不需要自己操心了……”
  今年,他不仅将自己的6亩地全部种上了烟叶,还以每亩200元的价格将亲戚的6亩地转租过来种上了烟叶。“毛收入差不多三万五。虽然我雇工经营和引进的专业化服务比较多,但是一年下来纯收入达到一万五应该没问题。”他说。
  “烟水工程和机耕路建设是我们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尹本良介绍说,除了基本烟田的改造和改良之外,南雄烟草在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中还加大了烟水工程、机耕路、育苗工场、集群烤房、标准化烟站等硬件建设力度。
  在烟田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南雄市局(公司)成立了由局长(总经理)尹本良任组长、副总经理柯油松任副组长的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领导小组,烟基、财务、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全程参与,以确保工作落实到位。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南雄烟草完善管理措施、规范操作程序、完善监督机制,通过实行痕迹化管理,层层落实责任制,确保把好事做好。
  “在施工过程中,我们还调整工艺,进一步提高施工管理水平。”柯油松说,“比如,在修建水渠时,我们采取了双面立模加穿心丝杆套管加强的方式,有效控制了跑模现象,保证了渠体厚度,确保工程建设质量达到设计标准和要求。”
  记者在尹本良2010年2月所作的工作报告中看到:截至2009年底,南雄烟基建设项目共1235个,共投资4476.39万元,其中烟草行业投入3999.15万元,烟农投入477.24万元。受益农户10011户,受益烟田10.8万亩。
  “这些基础设施,除了保障烟叶稳定发展和提高烟叶品质之外,还有效改进了当地农业生产条件,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南雄市副市长罗战勇对烟叶基础设施给予了高度评价。
  通过发展种植合作社等改变烟叶生产组织形式,通过综合服务社为烟农提供专业化服务,书写烟叶生产与综合服务的新篇章。
  一年多过去了,沈明辉对于“沈社长”这个称呼还是不大习惯。
  沈明辉是黄坑镇上象村烟农,是一个种烟20多年的老烟农了。2009年10月,在烟草公司的引导下,他联合村里的5位烟农,成立了烟叶种植合作社,他被推举为社长。今年,这个合作社共种植了83亩烟叶。
  “合作社采取统分结合的方式运作。对于需要我们自己完成的工作,合作社统一安排,比如统一签订种植收购合同、统一组织生产物资、统一标准化生产。对于需要接受专业化服务的项目,比如统一购买烟苗、统一机耕、统一植保、统一烘烤等,也是由合作社出面来联系。”沈明辉说。
  “今年是我们合作社第一年正式运行。目前,我们正在积极为这些烟农流转更多的土地,并打算吸纳更多的烟农进来,扩大规模。”对于未来,沈明辉充满信心。
  柯油松说,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南雄仍然以发展种植专业户为主,但是烟叶种植合作社作为一种更先进的组织模式,非常值得一试。
  截至目前,南雄市共成立烟叶专业合作社36个,这对于烟叶质量的提高和标准化生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柯油松介绍说:“与其他很多地方的专业合作社不同的是,南雄的专业合作社实行的是双层经营的模式,也就是在烟叶的种植环节有两个合作社来共同完成。烟叶种植合作社主要行使的是对土地的管理职能,而专业化的服务则由技术综合服务专业合作社来完成。”  
  10月15日,记者在位于湖口镇文化中心的湖口基地单元技术综合服务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湖口服务合作社)大门口看到了一张6月12日贴出的启事:“各位烟农:一年一度的烟叶收购工作即将开始。考虑到农时忙、劳力不足等困难,为使大家及时将烤好的烟叶进行分级扎把,并及时交售,我合作社成立了专业分级队,可下乡为大家进行分级扎把。我社专业分级队由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能保质、保量、及时地对待售烟叶进行分级扎把。如有需要的烟农请及时和湖口综合服务合作社联系。联系人:何衍辉。联系电话:150xxxxxxxx。”
  如柯油松所言,服务合作社提供的是专业化服务。
  “我们就是一个服务公司,独立经营,自负盈亏。”湖口服务合作社理事长何衍辉这样说。
  据何衍辉介绍,湖口服务合作社在烟草公司的引导下,于2009年11月份开始筹建,12月份经全镇烟农代表会议推举产生了组成人员,并于2010年2月进行了工商注册。合作社目前设理事长(经理)1名、理事3名、监事长1名、监事3名;下设机耕、育苗、植保、烘烤、分级专业服务队,为全镇1.5万亩烟田提供有关专业化服务。
  从11月初开始,机耕队便进入工作状态。“这个时候,我们会根据业务情况,组织人员为烟农耕地起垄。”湖口服务合作社机耕队队长张英煌说。
  对于这个合作社,烟草公司的职能主要是扶持和监督。
  “一是硬件扶持,拖拉机、起垄机、喷药机等机械大部分都是烟草公司资助购买的,然后转交合作社无偿使用;二是技术扶持,对于育苗、植保、烘烤等环节,烟草公司都要对烟农进行专门培训和现场指导;三是政策扶持,比如对于申请湖口服务合作社耕地的农户,烟草公司每亩补助20元,烟农只需要再出60元即可。”湖口烟站副站长邱万勇介绍说,“至于监督,则主要是工作质量和价格方面的监督。比如烟苗的价格,我们严格将合作社的供苗价格控制在25元,其他缺口由烟草公司来补齐。”
  在这一系列政策的影响下,2010年湖口服务合作社耕了全镇80%的烟田,烘烤了全镇70%的烟叶。
  服务专业合作社受到当地烟农的欢迎。
  “有了服务专业合作社,我们种烟轻松多了。以前的时候每亩地挣1500元,但是一家只能种两三亩。现在,虽然除去各种费用一亩地只能挣1000多元,但是种十来亩一点问题都没有。”湖口镇矿岭村烟农李世炎高兴地说,“我今年把家里的6亩地都种了烟,感觉非常轻松。闲着的时候,我就到合作社打工,每天还能挣五六十元呢。”
 黄坑镇烘烤基地内整齐的烤房。
  让工业企业深度介入基地建设以实现“一个基地对应一家工业企业的一个品牌”的品牌导向化,与科研单位联合开展技术研究并通过技术推广体系实施个性化技术标准,谱写工商研协作建基地、发展特色烟叶的新乐章。
  陈雨峰自称是深圳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穿草鞋”的技术员,因为他的身份是公司驻湖口基地工作办公室技术员。
  “我的任务就是全程参与深圳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与南雄烟草的湖口基地单元建设。”陈雨峰说。
  “目前,我们与5家卷烟工业企业合作,在南雄规划了6个基地单元。其中广东中烟2个,川渝中烟、湖北中烟、红塔集团和深圳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各1个。”尹本良介绍说,“这些基地单元全部由工业企业深度介入,初步实现了‘一个基地对应一家工业企业的一个品牌’的目标。”
  早在几年前,随着工业企业的联合重组力度越来越大,尹本良在思考着南雄烟叶的出路:“我们当时提出的目标是实现‘三主’,即让南雄烟叶成为主要工业企业的主导品牌的主要配方。”2005年以来,南雄市局(公司)将合作的工业企业不断整合,并与他们进行深度合作,通过工商深度对接,来联办烟叶基地。
  在基地单元建设过程中,工业企业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每年在烟叶种植之前,我们都要与工业企业签订合同,明确工业企业需要的烟叶等级等信息,随后通过提高烟叶种植的科技含量,努力抓好烟叶收购的等级质量,最大限度满足工业企业的需求。”柯油松对记者说,现在的基地,是南雄烟草的烟叶基地,更是工业企业的品牌基地。
  2009年起,5家卷烟工业企业都在南雄建立了基地工作办公室。
  尹本良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向记者展示了一个最令他自豪的数据:“2010年,我们生产特色优质烟叶11万担,并且全部被工业企业调走。”
  最令他自豪的原因是:“特色优质烟叶是需要上级烟草部门认可的,而且国家局规定其价格与同档次普通烟叶相比,最高可上浮30%。比如,今年我们制定的价格就高出普通烟叶价格25%。”
  南雄特色优质烟叶开发是全国烟区试点单位之一,也是部分替代进口烟叶开发项目的延续。从2004年到2010年,南雄从针对一个对口工业企业开发2000亩烟田,发展到针对广东中烟、湖北中烟、川渝中烟3家工业企业开发3.7万亩烟田。“重量,更要重质。我们将发展特色优质烟叶作为今后发展的方向。”尹本良这样阐述他的发展观。
  在烟叶生产过程中,南雄市局(公司)与基地单元建设相结合,与工业企业、技术研发单位联合成立项目领导组,下设课题研究、技术推广、收购调拨等机构,确保项目的有序开展。
  在技术研究中,南雄市局(公司)联合烟草科研部门,对品种选育、特色定位、生理生化研究、土壤改良等开展了项目研究,并联合开展了提高肥料利用率、提高烟叶耐熟性等课题研究,形成了一整套技术体系,以进一步彰显南雄烟叶的浓香型风格,提高南雄烟叶在品牌配方中的可用性。
  在技术推广过程中,南雄市局(公司)采取了“公司----烟站----技术员----技术协管员----烟农”五级推广和考核体系,并建立了烟叶标准化示范区,确保技术标准执行到位。
  在黄坑镇溪塘村广东中烟的“双喜”品牌基地,记者见到了已经有30多年种烟经验的技术协管员----陈世荣。据他介绍,他负责500亩烟田的技术服务工作,服务对象是60户烟农:“烟站负责从理论上培训烟农,协管员负责对烟农进行现场指导,将工业企业与商业企业联合制定的技术方案落实到位,我的12亩烟田就是现场指导示范区。”作为报酬,他负责片区的烟农每交售一担烟叶,他就可以从烟草公司获得4.5元的技术指导补贴。
  工业企业在深度介入过程中,也联合南雄烟科所等科研单位在自己的基地进行了一系列的针对性强、符合卷烟配方需求的项目研究。目前,广东中烟浓香型烟叶开发专项研究、川渝中烟科技园建设已经在基地单元内实施。另外,湖北中烟还在基地内完成了“前膜后草”实验,取得了圆满成功。
  “我们的目标就是实现由定向采购到个性化研发和栽培的转变,从源头上保障烟叶对品牌的适用性。” 陈雨峰说。
  有了这些保障性措施,特别是南雄市局(公司)在生产过程中的得力措施,工业企业的目标正在变成现实。
【】 【】 【】 【】 【】 【】 【】 【】
热点追踪?Highlight News
烟叶生产奇迹是这样创造的(一)
关键词评论?Keyword
安徽宣州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思考(图)
每日导读?Daily guidance
烟叶生产的七大问题及对策(上)创新工作机制引领小康之路 看下派村支书是如何将城市资源导入农村的
国内统一刊号:CN35-0052 邮发代号:33-35
创新工作机制引领小康之路看下派村支书是如何将城市资源导入农村的
  □本报记者 陈忠
  村级班子软弱无力,集体经济十分薄弱,党员队伍严重老化……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市相当一些农村基层组织面临着这样的窘境。为彻底改变这一局面,市委、市政府创新思路、创新举措,于2000年、2003年先后两次从机关中精心挑选出千余名优秀干部,分赴全市上千个行政村担任村支部书记。这些下派村支书和其他下派干部一起,埋头苦干,激情创业,联动运作,合力攻坚,将党的富民政策送到农户手中,将好的致富项目落实到田间地头,将城市优势资源导入农村。他们的到来,改变了不少基层组织所存在的“瘫、软、散”现象。同时,他们在建立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方面所进行的诸多有益探索,有力地促进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下派村支书充分发挥自身的行政和社会资源优势,给农村带去政策、资金、信息,各种生产要素迅速向农村集聚。
  “要想富,找支部,下派书记有思路”。村民们用纯朴的语言形象地表达出下派村支书的共同心愿――让村民们的钱袋子鼓起来。
  政和县下园村是镇前镇有名的“三多”村:争田争地纠纷多,邻里纠纷多,集体上访多,村里大多数家庭穷得叮当响,政和县农业局干部余林满下派后召开村两委会议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村官不是官,但未敢忘忧民,要把为民的真情落实在工作中。”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赤日炎炎,余林满和村主干们却把办公地点搬到了地头,每天拿着《下园村反季节蔬菜田间调查表》一畦畦地记录:菜苗何时下种,施几次肥,何时发了第一片叶,出苗的长度,土壤湿度、温度,防治病虫害的对策等等。三个月后,丰收了。第二年,反季节蔬菜种植扩大到600亩,品种也多了,农民口袋里的钱也多了。
  富屯溪畔的顺昌县来布村是典型的资源缺乏村,下派村支书卢常传率领村两委干部和部分农户到浙江临安等地参观,确定了“庭院辅助,笋竹支柱,项目带动,旅游促富,党建帮户”的发展思路,以沼气入户为突破口,建立“绿色农家”,种植千亩中小径竹基地,实施“生态家园”计划。目前,该村涌现出126户“绿色农家”,仅此一项,户均增收500元。
  下派村支书积极通过创新举措抓发展。绝大部分下派村都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采取支部引导、党员表率、大户示范等措施,鼓励扶持村级合作经济组织或各类专业协会的发展,探索了民营企业带动、股份合作推动、资本联合启动、公司托管促动等经济发展新模式,提高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组织化程度。武夷山市星村镇红星村有11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最远的自然村离村部有23公里。这个村几年前曾种过烤烟,但惨遭失败。为了解除村民的顾虑,下派村支书杨自武请来典型种植户现身说法,发动村干部与群众风险共担,让群众放心。2001年全村种植烤烟面积180亩,种植户户均收入9100多元。农民尝到了“甜头”,调整种植结构的干劲倍增,杨自武乘势而上,引进了订单农业,发动农民种蘑菇,办起了蘑菇收购站、加工厂,蘑菇生产红红火火,产品远销西欧、日本、东南亚等地,菇农每户收入达1万元。
  下派村支书积极牵头组织科技特派员、流通助理等几支下派队伍,扶持各类人才发展致富项目。光泽县吴屯村村民严金友在山上滚打二十几年,可每次艰辛努力都以失败告终。下派村支书张少敏多次找他谈心,给他鼓劲,请来技术员和他同吃同住,帮助解决技术、贷款、种苗和销路难题,重新唤起了他的信心和希望。他重振旗鼓,发展茶叶260亩、牧草250亩、饲养肉牛50只,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在村子里形成了“严金友效应”。
  下派村支书还和其他下派干部一起深入调查,因地制宜,梳理发展思路,制定发展方略,大力引导农民群众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推广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创办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发展专业协会和流通组织,引领农民进入市场,着力打造诚信农村,培育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帮助农民解决生产流通资金缺乏问题,突破了制约农村发展的科技、流通、金融三大“瓶颈”,为农村的发展构筑了起飞的平台。
  至2003年,全市首批624个下派村共调整农业结构385万亩,引进新技术1032项,新品种2038个,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937家,组建农业产业协会216个,流通队伍259支。与下派前对比,全市624个下派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达到11.4万元,比增77%;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432元增长到3238元,比增33.1%;村级债务村均减少8.6万元,一大批下派村摘掉后进帽子,跨入先进村行列。
  下派村支书推行民主评议、村务公开等一系列新制度、新举措,搭建起民主法制的制度平台,有效促进了农村的社会稳定,推动了农村社会的深层次变革。
  《浆甲村村民自治章程》、《浆甲村依法治村工作手册》……初夏时节,走进延平区西芹镇浆甲村,延平团区委书记、下派村支书黄拔荣一五一十地向记者介绍起这些“条条框框”。“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是正儿八经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民主表决的,谁违反了我们就追究谁的责任”,黄拔荣一脸严肃地说。这位有着研究生学历,才30出头的年轻村支书非常注重依法治村,凡事讲究民主程序,着手制定了一整套规章制度交付村民表决,村财收支、工程招标、山林承包、公益事业、村干部管理等严格实行“一事一议”,凡事群众议定了再办。
  对农村议事规则、村规民约、村务公开、财务管理等方方面面予以规范,推行程序化、民主化运作,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以行政命令,靠少数人治村的领导方式,让村民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全过程,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村有机统一起来,有效地化解了干群矛盾,使村里的各项工作顺畅起来,有力地推动了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的健全和完善。至2003年,全市首批624个下派村中,村务公开模范村由下派前的175个增加到570个;群众上访人数和刑事、治安案件发案率分别比下派前下降了89.5%和75.7%。
  “不信神灵信科技,拆了庙堂建书堂”,武夷山市枫林村下派村支书张庚生,发动群众把村里一座200多年历史的庙堂变成了群众学习、娱乐、集会的场所。建瓯市井屿村下派支书黄长荣,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推行“红白喜事定桌制”,有效遏制了农村“人情吃喝,劳民伤财”的陋习,全村每年人情开支就省了160多万元。先进文化通过下派村支书日益向农村渗透,许多沿袭多年的陈规陋习开始被打破,封建愚昧的意识正被新科技、新观念所荡涤。近几年来,闽北有10万多农户厅堂挂上伟人画像,“请”走了菩萨、神像。下派村支书在农村建起图书室、阅览室,办起了文化夜校、科技课堂,给农村带来了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新思维和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目前,闽北各地农村建立的“文化中心户”有4000多户,成为乡村干部联系农户、沟通信息、传播科技、服务农民的“窗口”。
  下派村支书全力打造基层组织战斗堡垒,培养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增强了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
  “10个党员9颗牙,还有1颗是假牙”,一段时期以来,农村不少基层班子近乎“高位截瘫”,农民失去了“领头雁”,展翅难飞,手足无措,这同时也给极少数地方封建迷信抬头、宗族势力坐大提供了可乘之机。无疑,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基层党的战斗堡垒,实践“三个代表”在农村只能是一句空话。
  为迅速扭转这一状况,下派村支书进村的第一要事,便是抓好党支部自身建设,强化党支部的核心作用,把素质较强、年纪较轻、办事公正的优秀人才选入支部班子。核心强了,党支部在群众中就有了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建阳市黄坑镇坳头村家族矛盾一度激化,村两委长期失和,党支部有名无实,村财从年收入百万元倒退到负债65万元,昔日耀眼的“省级明星村”竟然沦为了后进村,下派村支书刘元保到任后,毅然打破了几十年来家族势力“垄断”村主干职位的格局,抓经济,办实事,排忧解难,化解矛盾,一下聚拢了人心,使村里的工作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被镇里评为“先进村”。政和县下园村9年来都没发展过1个党员,下派村支书大刀阔斧地革除积弊,建章立制,在村民心中重新燃起了希望,有20多名青年要求入党,连65岁的老农也满怀激动的心情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桂林村是个边远老区村,长期以来,由于交通不便,科技信息落后,农业结构单一,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缓慢。付双宝下派到这个村任党支部书记后,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采取“模拟上岗”方式,培养村级后备干部队伍。所谓“模拟上岗”,就是将要培养的后备干部组成模拟的村两委班子,通过现任班子的传、帮、带,模拟班子跟、学、试,让后备干部提前介入村里的各项工作。付双宝让群众对“模拟上岗”的后备干部与现任班子成员一样监督、考察。“模拟上岗”制的实施,使24名青年人加入到后备干部队伍中来。“模拟上岗”把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和使用置于“阳光”下操作,向群众公开,请群众监督,只要符合条件,都有机会成为村级后备干部,从而促使群众当家作主的意识普遍增强。
  光泽县鸾凤乡饶坪村下派书记朱秋辉针对村里存在的问题,着重抓村两委班子建设,培养优秀青年入党。如今,当年培养的3名党员进了村两委班子。现在村班子样样工作走在全乡前列。去年抗旱季节,班子成员包片下组,日夜战斗在抗旱第一线,今年又带头掏钱搞村道硬化。村里许多有志青年也纷纷要求入党。现任村支书叶道新说,现在有人管事,有人干事,下派村支书虽然走了,但他们的精神却在我们这里生了根。
  仅2001年,全市村级党组织就发展了858名新党员,同比增长88%;培养了近1800名村两委后备干部,比增107%,培养入党积极分子近2500名,比增107%。大量新鲜血液的输入,使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党员不党员,只差两角钱”的现象成为历史,党员队伍成为农村各项工作的排头兵和群众的主心骨。
  “乐民所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所忧者,民亦忧其忧。”几年来,这些下派村支书与当地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同奋斗,共拼搏。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百姓的信赖与拥护,将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成效,实实在在地写在了闽北的群山沃野,将一份份满意的答卷,刻在了万千农民的心坎上。
本报社址:福建省南平市八一路350号
新闻采访中心: 0102
网络信息有限公司设计 制作
Designed by Fujian Window Internet Information Company, Lt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河北最牛村支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