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院士 被隐藏28年的名字阅读

绝密!“于敏”曾被雪藏28年
 来源:东南早报 
来源:东南早报作者:责任编辑:yfs001
于敏。一个绝密28年的名字,一段铸核盾卫和平一甲子的传奇。9日,人民大会堂。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于敏颁发获奖证书,紧握老科学家的手,温暖赤子报国的心。1926年生的于敏,坐在轮椅上,华发稀疏,一脸属于老科学家的谦逊与纯粹……中国传统文化涵养出的本土核物理学家,究竟能迸发多么灼热的能量与光芒?越神秘,人们越想要走近他。爱好历史文学1988年,62岁的于敏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的岗位上正式退了下来。退休后,他每天早上7点钟起床,洗漱完毕,先打一打太极拳,做一做健身操,然后吃饭。他说,他做的健身操、太极拳,都是野路子,不规范,锻炼身体活动筋骨罢了。饭毕,看一些科技资料、电视新闻,然后上网看看评论和消息。一上午的时间就这样打发了。午饭后还要睡一会儿。然后,起来看看报纸和专业的书籍。剩下的时间大多消耗在中国历史、古典文学和京剧上了。他说,年轻时最爱看《三国》,年老了最爱看《红楼》。三次与死神擦肩在研制氢弹的过程中,于敏曾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1969年初,因奔波于北京和大西南之间,也由于沉重的精神压力和过度的劳累,他的胃病日益加重。在首次地下核试验和大型空爆热试验时,当于敏被同事们拉着到小山冈上看火球时,已是头冒冷汗,脸色苍白,气喘吁吁。由于操劳过度和心力交瘁,于敏在工作现场几至休克。直到1971年10月,考虑到于敏的贡献和身体状况,才特许已转移到西南山区备战的妻子孙玉芹回京照顾。一天深夜,于敏感到身体很难受,就喊醒了妻子。妻子见他气喘,赶紧扶他起来。不料于敏突然休克过去,经医生抢救方转危为安。由于连年都处在极度疲劳之中,1973年于敏在返回北京的列车上开始便血,回到北京后被立即送进医院检查。在急诊室输液时,于敏又一次休克在病床上。“于敏”绝密28年于敏日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今属天津市)。父亲是当时天津市的一位小职员,母亲出生于普通百姓家庭。于敏7岁时开始在芦台镇上小学,中学先后就读于天津木斋中学和耀华中学。1944年,18岁的于敏考上了北京大学工学院,1946年,他转入了理学院去念物理,并将自己的专业方向定为理论物理。1949年于敏本科毕业,考取了研究生,并在北京大学兼任助教。1960年底,在钱三强的组织下,以于敏等为主的一群年轻科学工作者,悄悄地开始了氢弹技术的理论探索。这意味着他必须放弃光明的学术前途,隐姓埋名,长年奔波。日,氢弹爆炸成功!他隐姓埋名28年,直到1988年,于敏的名字才得以解禁,但由于当时的解密程度有限,许多史实还没有公开。他婉拒“氢弹之父”的称谓。实在追问之下,他只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氢弹的理论设计中,我是学术领导人之一。”
[责任编辑:yfs001]
一周图片排行榜
光明网版权所有国产专家一号
氢弹“首功” 隐姓埋名28年 于敏
已有 279 次阅读
|个人分类:|系统分类:|关键词:国产专家一号
氢弹“首功” 隐姓埋名28年 于敏
国产专家一号 &氢弹“首功”隐姓埋名28年于敏&“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面对这样庞大而严肃的题目,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入强国的事业之中,也就足以自慰了。”于敏说。&&请见附件 & &&&  2015年1月9日10时,北京人民大会堂。89岁的“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于敏坐着轮椅,缓缓来到主席台中央,接过国家主席习近平颁发的荣誉证书。这是党和国家的崇高褒奖,也是一名科技工作者的最高荣耀。&  这一刻,距离罗布泊沙漠腹地一声惊天“雷鸣”——1967年6月17日8时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于敏是一个神秘人物,由于保密的原因,他的著述多未公开发表。&直到1999年9月18日,于敏才重回公众视野,作为23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代表发言。&在这之前,因为从事工作的保密性,他隐姓埋名长达28年。惊天的事业,沉默的人生,这句话浓缩了于敏与核武器研制相伴的一生。&  国产专家一号&  “在我这里,除了ABC,其它都是国产的……当然要留学,应该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回来再给国家做点事,但不要到落叶归根时才回来,应该在开花结果的时候就回来。”——于敏&1926年8月16日,于敏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今属天津市)。他在天津耀华中学念高中时,就以各科第一闻名全校。1944年,他顺利考入北京大学工学院机电系。后来于敏发现,因为是工学院,老师讲课更强调知识的运用,而他对新知偏偏喜欢寻根探源。他喜欢沉浸在“纯粹”的理论之中,高深的物理学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他。于是,1946年于敏转到理学院物理系,将自己的专业方向定为理论物理。他在理论物理方面的天赋很快展现出来,并以惊人的记忆力和领悟力赢得教授们的欣赏。1949年于敏本科毕业,随后考取研究生,两年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很快,他被慧眼识才的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专心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这期间,于敏与杨立明教授合著了我国第一部原子核理论专著《原子核理论讲义》。彭桓武称赞于敏是“国际上一流的”核物理学家。曾有一位日本专家来中国访问,听了于敏关于核物理方面的报告后问道:“于先生是从国外哪所大学毕业的?”于敏风趣地说:“在我这里,除了ABC外,基本是国产的!”这位日本专家赞叹道:“你不愧是中国国产专家一号!”&  中国的“氢弹之父”&  “核武器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如果丧失威慑能力,我们就要重新受到核讹诈。我们不搞核竞赛,但我们要用创新的符合我国国情的方法打破垄断。”——于敏&  在《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核武器分册》中,“于敏”的条目下写着:“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起了关键作用。”&  我国原子弹爆炸成功后,研制氢弹就摆到了第一位。&  其实,于敏也没想到这辈子会与氢弹结缘,没想到个人与国家的命运绑得这么紧,一次与钱三强的秘密谈话,让他的人生改变了轨道。&  1961年1月的一天,于敏奉命来到钱三强的办公室。一见到于敏,钱三强就直截了当地对他说:“经所里研究,请报上级批准,决定让你参加热核武器原理的预先研究,你看怎样?”&  从钱三强极其严肃的神情和谈话里,于敏明白了,国家正在全力研制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理论也要尽快进行。&接着,钱三强拍拍于敏肩膀郑重地对他说:“咱们一定要把氢弹研制出来。我这样调兵遣将,请你不要有什么顾虑,相信你一定能干好!”片刻思考之后,于敏紧紧握着钱三强的手,点点头,欣然接受了这一重要任务。&  “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于敏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  “这个决定改变了我的一生。”从此,从事氢弹研究的于敏便隐姓埋名,全身心投入到深奥的核理论研究工作中。&当时国内很少有人熟悉原子能理论,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于敏又是惟一没有留过学的人,但是这并没有妨碍他后来站到世界核科学的高峰。彭桓武院士说:“于敏的工作完全是靠自己。他没有老师,他的工作是开创性的。”钱三强称,于敏的工作“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研制工作初期,于敏几乎是从一张白纸开始。他拼命学习,在当时中国遭受重重封锁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搜集国外相关信息,并依靠自己的勤奋进行艰难的理论探索。从原子弹到氢弹,按照突破原理试验的时间比较,美国人用了七年零三个月,英国是四年零三个月,法国八年零六个月,前苏联四年零三个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计算的繁复。而我们的设备更无法与他们比。国内当时仅有一台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并且95%的时间分配给有关原子弹的计算,只剩下5%的时间留给于敏用来氢弹设计。不过,穷人有穷办法,于敏记忆力惊人,他领导下的工作组人员,人手一把计算尺,废寝忘食地计算。一篇又一篇的论文交到了钱三强的手里,一个又一个未知的领域被攻克。四年中,于敏、黄祖洽等人提出研究成果报告69篇,对氢弹的许多基本现象和规律有了深刻的认识。&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在世界上引起轰动。1965年1月,毛主席在听取国家计委关于远景规划设想的汇报时指出:“原子弹要有,氢弹要快。”周恩来总理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下达命令:把氢弹的理论研究放首位。&这年,于敏调入二机部第九研究院。9月,38岁的于敏带领一支小分队赶往上海华东计算机研究所,抓紧设计了一批模型。但这种模型重量大、威力比低、聚变比低,不符合要求。于敏带领科技人员总结经验,随即设计又一批模型,发现了热核材料自持燃烧的关键,解决了氢弹原理方案的重要课题。&于敏高兴地说:“我们到底牵住了‘牛鼻子’!”他当即给北京的邓稼先打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电话。为了保密,于敏使用的是只有他们才能听懂的隐语,暗指氢弹理论研究有了突破——“我们几个人去打了一次猎……打上了一只松鼠。”邓稼先听出是好消息:“你们美美地吃了一餐野味?”“不,现在还不能把它煮熟……要留做标本。……我们有新奇的发现,它身体结构特别,需要做进一步的解剖研究,可是……我们人手不够。”“好,我立即赶到你那里去。”年底,于敏开始从事热核武器理论研究,在氢弹原理研究中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解决了热核武器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并在平均场独立粒子方面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1967年6月17日早晨,载有氢弹的飞机进入罗布泊上空。8时整,随着指挥员“起爆!”的指令,机舱随即打开,氢弹携着降落伞从空中急速落下。十几秒钟后,一声巨响,碧蓝的天空随即翻腾起熊熊烈火,传来滚滚的雷鸣声……当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的第一颗氢弹在中国的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多年后,诺贝尔奖得主、核物理学家玻尔访华时,同于敏晤面,称赞于敏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是“中国的氢弹之父”。&  氢弹“首功”,曾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朱光亚院士评价称,在突破氢弹的技术难关的过程中,“于敏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一作用被同行们评价为氢弹的“首功”。&  在研制氢弹的过程中,于敏曾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1969年初,因奔波于北京和大西南之间,也由于沉重的精神压力和过度的劳累,于敏的胃病日益加重。当时,我国正在准备首次地下核试验和大型空爆热试验。那时他身体虚弱,走路都很困难,上台阶要用手帮着抬腿才能慢慢地上去。热试验前,当于敏被同事们拉着到小山冈上看火球时,已是头冒冷汗,脸色苍白。大家见他这样,赶紧让他就地躺下,给他喂了些水。过了很长时间,他才慢慢地恢复过来。由于操劳过度和心力交瘁,于敏在工作现场几至休克。&  直到1971年10月,上级考虑到于敏的贡献和身体状况,才特许已转移到西南山区备战的妻子孙玉芹回京照顾。一天深夜,于敏感到身体很难受,就喊醒了妻子。妻子见他气喘,赶紧扶他起来。不料于敏突然休克过去,经医生抢救方转危为安。后来许多人想起来都后怕,如果那晚孙玉芹不在身边……&  出院后,于敏顾不上身体未完全康复,又奔赴祖国西北。由于连年都处在极度疲劳之中,1973年于敏在返回北京的列车上开始便血,回到北京后被立即送进医院检查。在急诊室输液时,于敏又一次休克在病床上。&在中国核武器发展历程中,于敏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于敏说,自己是一个和平主义者。正是因为怀抱着对和平的强烈渴望,才让本有可能走上科学巅峰的于敏,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默默无闻的核武器研发。&  于敏认为自己这一生留下了两个遗憾,一是这一生没有机会到国外学习深造交流;二是对孩子们关心不够。&  其实,于敏的一生中,应该说有无数次出国的机会,但是由于工作的关系,他都放弃了。&  从1961年到1988年,于敏的名字一直是保密的。1988年,他的名字解禁后,他第一次走出了国门。但是,对这一次出国,于敏至今说起来甚感尴尬,但也颇有自己的一番心得。&  由于工作的关系,于敏此次出国是以某大学教授的身份去美国访问。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尽管去了许多地方,但他始终像个“哑巴”,要问也不方便问,要说也不方便说,让他备受“折磨”,很不好受。&  他说:“我这一生在和别人的交流方面有无法弥补的欠缺。博学,就必须交谈,交谈就不能是单方面的,不能是‘半导体’,必须是双向交流。但从我所从事的工作来讲,和外面接触总有一个阀门,因此交谈起来吞吞吐吐,很别扭。不能见多识广,哪能博学?所以,从此以后,我就决定不再出国了,把机会多让给年轻人一些。”&  在他家客厅的墙上高悬着一幅字:“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他婉拒“氢弹之父”的称谓。他说,中国核武器事业是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兄弟单位大力协同完成的大事业。&  如今,89岁高龄的于敏仍是单位的重要“顾问”,以他平生所学,继续为祖国的核物理事业提供宝贵的咨询和建议。&&&
本文引用地址:&此文来自科学网吴中祥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0
评论 ( 个评论)
作者的精选博文
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热门博文导读
Powered by
Copyright &《青年文摘》2015年5期(3月上)荐稿人喜讯
隋慧芸&&&上稿《长毋相忘》&&作者:张洲
莫风&&&&&上稿《除夕夜雪》&&作者:何聘
刘飞&&&&&上稿《为灰暗的时光着色》&作者:程刚
张建中&&&上稿《黎明与黄昏》&作者:黄小平
老九&&&&&上稿《清扫心灵》&作者:保罗科埃略
廖东成&&&上稿《怜悯的狭隘》&作者:朱成玉
阿德&&&&&上稿《人生有如两个橘子》&作者:蔡志忠
朱伟&&&&&上稿《社交潜规则》&作者:言守义
刘帆&&&&&上稿《男孩追着火车去》&作者:笛子酱
张超&&&&&上稿《你要对自己的外貌负责了》作者:衰依
解学燕&&&上稿《世界属于有企图心又勤奋的人》&作者:艾小玛
褚浩&&&&&上稿《一毛钱的情谊》&作者:管军
千树&&&&&上稿《我必须恋爱的理由》作者:王大根
甘晴雨&&&上稿《我们是时间里的鱼》&作者:王学富
夏鹏&&&&&上稿《于敏:被隐藏28年的名字》&作者:邱晨辉
孤山夜雨&上稿《活得经典不如活得自在》&作者:王纯
传小爱&&&上稿《缺点的价值》&作者:梁宁
李点点&&&上稿《面试考察的到底是什么?》&作者:老鹰
胡翠霞&&&上稿《撒贝宁:我天生就是打圆场的人》&作者:钟瑜婷&&周婷
莫难&&&&&上稿《悲观》&作者:梁实秋
李劲松&&&上稿《尹小姐的朋友圈》&作者:倪一宁
胡扬&&&&&上稿《座头鲸的优雅舞姿》&作者:星野道夫
王萌&&&&&上稿《段子手:黄永玉》&作者:易铭
康昕然&&&上稿《一个怀疑主义者的相信》&作者:蒋方舟
王放&&&&&上稿《良朋益友》&作者:魏悌香
花秀美&&&上稿《英特尔科技大奖得主:非学霸从不上补习班》&作者:王烨捷
张小雨&&&上稿《地下作物》&作者:董改正
邱明俪&&&上稿《那个愿意和你一起胖的人哪去了》&作者:冷莹
毛以安&&&上稿《占领全世界女性的衣橱》&作者:刘莉莉
周小梅&&&上稿《漂洋过活的蜗牛》&作者:张建中
滴水映阳&上稿《懂得才不会荒芜》作者:李秋芳
黄永&&&&&上稿《猴子的法力》&作者:李冬梅
谢之宇&&&上稿《你好,勇改的闯入者》&作者:代会玲
吕磊&&&&&上稿《最佳倾听奖》作者:严文华
周冲&&&&&上稿《一个理工男的表明》&作者:大熊
张辰雪&&&上稿《你不用回来》&作者:烟波人长安
张成&&&&&上稿《在德国每天开新车》&作者:一叶
何仪&&&&&上稿《爱情的烦恼来&自于不纯粹》&作者:狗剩爹
阿门&&&&&上稿《你误会了欧美的素质教育》&作者:魏蔻蔻
李婷&&&&&上稿《饥饿的扎克伯格》&作者:陆离
孤山夜雨&上稿《美食亦要文人棒》&作者:叶倾城
十三页&&&上稿《保住你的牛仔裤》作者:薛涌
周水天&&上稿《走进杜莎夫人蜡像馆》&作者:吕昊&&姜曼
高吉&&&&上稿《抱石运动:寻找人生的支点》&作者:彦青
陈婧&&&&上稿《小鸭子该不该救?》作者:馒头老妖
周琴&&&&上稿《什么叫大数据》&作者:一明
郭甜&&&&上稿《第一次约会》作者:井幽幽
张之书&&上稿《偷窥》&作者:阿缺
王梅&&&&上稿《社交C罗,点击成金》&作者:颜强
沈强&&&&上稿《描花的日子》作者:张炜
顾献&&&&上稿《世界》&作者:马嘶
夕梦&&&&上稿《巴特先生的错觉》&作者:斯蒂芬李柯克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荐稿撰稿资讯网&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上一篇:下一篇:
共有评论 0 条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中国荐稿撰稿资讯网() & 201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部分资料来自网络,如有不妥,请您及时通知我们,本站在24小时之内清除!欢迎各大报刊发布征稿、用稿资讯!公司邮箱客服一 QQ:
客服二 QQ:
客服三 QQ: 中国荐稿撰稿超级群A03:要闻·关注
A03:要闻·关注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318项成果获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
四常委为获奖代表颁奖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获最高科技奖
日 星期六 北京青年报
于敏(1985年摄) 供图/新华&&&&新华社电(记者&杨维汉&余晓洁)中共中央、国务院9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李克强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大会上讲话。张高丽主持大会。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共授奖318项成果、8位科技专家和1个外国组织。&&&&在热烈的掌声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首先向获得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于敏颁发奖励证书,并同他热情握手,表示祝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讲话中强调,政府要从主导科技资源配置向注重市场监管、平台建设、政策普惠转变。要更加注重原始创新能力,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原始创新与再创新、集成创新融合迸发。&&&&李克强指出,要改革人才评价体系,把更多资源投到“人”身上而不是“物”上面,海纳百川、不拘一格用好人才。要破除论资排辈、头衔崇拜,敢于让青年人挑大梁、出头彩。要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和尊重个性、尊重创造的环境,使创新成为一种价值导向、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时代气息,形成浓郁的创新文化氛围。&&&&获奖情况&&&&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人&&&&国家自然科学奖46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70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67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02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26项、二等奖173项&&&&授予7名外籍科学家和1个外国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人物&&&&于敏:曾经绝密28年的名字&&&&于敏。&&&&一个曾绝密28年的名字,因为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更多百姓所熟知。&&&&昨天,1926年生的于敏,这位中国传统文化涵养出的“氢弹之父”,坐在轮椅上,从最高领导人手中接过获奖证书。&&&&“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于敏曾经说过,“能把微薄的力量融入祖国的强盛之中,人生足矣。”&&&&1988年研究工作才解密&&&&日8时,罗布泊沙漠腹地。中国第一颗氢弹在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中国用了2年零8个月,速度世界第一。&&&&而中国“氢弹之父”于敏,此刻并没有在现场,而是在北京,守候在电话旁,他早已成竹在胸。“我这人不大流泪,也没有彻夜不眠,回去就睡觉了。睡得很踏实。”多年之后,于敏回忆说。&&&&日,正当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时,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他谈话,秘密交给他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一边是自己十分热爱、研究了十年、即将取得重大成果的原子核理论研究,一边是未知的挑战和国家的需要,“我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转行!”于敏说。&&&&从那一天起,他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涯,直到1988年解密。连妻子孙玉芹都说:“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刚转行时,于敏还想着,等到氢弹出来以后,自己再回到理论研究领域中去,因为他喜欢理论研究。不过,后来事情的发展就由不得自己,于是在武器领域里一直工作下去。&&&&婉拒“氢弹之父”称谓&&&&钱三强说:“于敏的工作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大家争论时,邓稼先说:“我相信老于的。”&&&&《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核武器分册》载:于敏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起了关键作用。&&&&于敏生于一个天津小职员家庭,从小读书爱问为什么。对新知,探究其所以然。进入北大理学院后,他的成绩名列榜首。导师张宗遂说:没见过物理像于敏这么好的。&&&&1951年,于敏在钱三强任所长的近代物理所开始了科研生涯。他与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于敏的学术报告很“火”,头一天就有人占座位。&&&&于家客厅高悬一幅字:“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说这是集体的功劳。&&&&他婉拒“氢弹之父”的称谓。他说,核武器事业是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兄弟单位大力协同完成的大事业。&&&&觉得亏欠妻儿&现在教孙儿《满江红》&&&&于敏扶携后俊有口皆碑。&&&&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请教他一个基础理论问题,不仅得到当面解答,第二天还收到几大页纸,详详细细写着推导过程。&&&&“人们亲切地称他‘老于’。作为后辈,我们竭力沿着前辈们留下的震撼心灵的足迹,继续前行。”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所长李华说。&&&&然而,于敏觉得亏欠妻儿很多。两年前,爱人突发心脏病去世,这也成为于敏心中最大的遗憾。“她喜欢旅游,但她不放心我的身体,她时间都花在我身上了,觉得很对不起她。”&&&&“父亲受传统文化熏陶很深,最崇拜诸葛亮和岳飞。记忆中,小时难得见到父亲。现在他没那么忙了,一句句教孙儿《满江红》。”于敏的儿子于辛说。据新华社、央视&&&&观察&&&&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不再空缺&&&&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4年空缺9次&&&&2014年度共有46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其中来自清华大学张尧学团队的“网络计算的模式及基础理论研究”获一等奖。透明计算将与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相结合,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网络信息安全提供支撑,推动相关产业升级换代,形成新的学科领域和研究方向。&&&&国家自然科学奖创立于1956年,首届一等奖获奖者是华罗庚、吴文俊和钱学森。但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频繁出现空缺,最近一次是年连续三年空缺。自新世纪以来的14年中,一等奖曾9次出现空缺。&&&&国家科技奖励办负责人针对该奖项的频繁空缺曾表示,一等奖的要求非常高,必须是得到国际认可的重大原创性成果,而且必须获得评审委员会2/3以上的选票。“我们宁缺毋滥,差一票都不成。”&&&&技术发明奖七成被高校获得&&&&除了各科研单位,高校也是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获奖大户。据统计,此次全国高校共获得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26项,占授奖项目总数半数以上;高校获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二等奖38项,占授奖总数的七成;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共三项,其中两项专用项目一等奖均为高校获得。此外,全国高校还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115项,占通用项目总数的七成以上。&&&&北京收获三成国家大奖&&&&此次北京共有82个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包括特等奖一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75项,占全国通用项目获奖总数的近三分之一,比去年又提高两个百分点。尤其是,今年唯一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和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均出自北京;象征原始创新力的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北京获奖总数占授奖总数的三分之一,显示了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强大的资源优势和创新实力。文/本报记者&雷嘉&&&&新知&&&&科技大奖如何捍卫主权?&&&&项目: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研发与应用&&&&奖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当看到一个45层楼高、面积相当于一个足球场大的平台,在十几级台风中,还能稳稳漂浮在海面上钻井,人们心里可能只剩下惊讶了。&&&&“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研发与应用”项目,让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等国内百余家单位、5000多人、历时6年共同造就了一座“深水钻井航母”——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这也是媒体常说的“981平台”。&&&&这个项目荣获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这是海洋石油工业迄今为止获得的国家科技进步最高奖项。&&&&也正是981钻井平台项目,曾引发中越危机。去年5月2日开始,越南方面持续非法强力干扰中方企业在中国管辖海域的第一阶段钻井作业。5月27日后,越南方面继续出动包括武装船只在内的大批船只,对“981”钻井平台第二阶段正常作业持续进行干扰。两阶段累计,越方冲撞中方现场执行护航安保任务的公务船超过1200艘次,并布设大型漂浮物及碍航物。&&&&与此同时,在越南国内,涉华游行和打砸抢烧暴力活动造成中方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中方派出公务船只和其他民船到现场维护海上正常作业秩序,保障中方作业人员和设施安全。981平台依旧在南海发挥重要的作用。&&文/&本报记者&岳菲菲&&&&科技大奖如何改变生活?&&&&项目:中成药二次开发核心技术体系创研及其产业化&&&&奖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药品质量提高,人们将吃上更好、更安全的中成药。&&&&以大家熟悉的六味地黄丸为例,它有700多年的历史,二次开发首先回答它药效物质是什么,该留哪些东西,该扔哪些东西,该控制哪些。原来的提取工艺比较简单,只控制10多个参数,而通过二次开发,有350个质控点。不良反应从千分之四十六下降到千分之几,提高了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项目:武汉大学对地观测与导航技术创新团队&&&&奖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知道中国的高分卫星和北斗导航系统么?你可能已经在用了。&&&&高分二号分辨率已达到亚米级。这个分辨率下,高分二号拍摄的北京西直门照片可以看到斑马线。很快,高分专项的后续卫星空间分辨率将达到0.5米。&&&&北斗导航系统已覆盖亚太地区,应用十分广泛,比如它可以提高校车安全;在地震中发短信到受灾群众手机上;可以告诉渔民的家人,渔船到哪里了……&&&&我国预计到2020年左右建成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定位精度将会达到米级、分米级。&&&&项目:哺乳动物多能性干细胞的建立与调控机制研究&&&&奖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多能性干细胞通常被医学界称为“万用细胞”,可以无限复制,也可以变成其他类型,用于临床,可治疗比如先天性、代谢性的缺陷病变。&&&&但以往的干细胞只能从胚胎中提取,周琪带领团队实现了胚胎提取方式之外的提取,可以解决细胞来源短缺和移植细胞带来的免疫排斥问题。&&&&这就意味着皮肤不只可以用于植皮整形,人们身上千千万万的细胞,随时都可能成为“救命的材料”。据新华社<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