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在中国<太极古琴曲>里开头的太极古琴曲曲的曲名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中国古琴曲的文化价值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 古琴不仅是一项音乐艺术,它的曲谱所含的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它积淀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与中国的历史政治、文化生活、哲学美学、文学艺术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易存国先生曾说:“琴并不简单的是一门乐器而已,而是某种文化之‘道’的转换策略。”说明了古琴不仅仅是作为乐器来使用,而是对人的人生观、世界观、政治主张或思想体系培养的方法。本文通过认识古琴,论述古琴曲的文化价值。 中国论文网 /5/view-2052047.htm  关键词:古琴 古琴曲 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在中国文人音乐的人文价值里,“它不止是一种音乐艺术,更是文人人生境界的表征”。它集儒、释、道音乐思想于一身,以其特有的音乐魅力、哲学意境和丰富厚重的文史底蕴,诠释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成为中国古典音乐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古琴曲可以培养中小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也能使青年人在人文精神、人文修养、人文传承等人文素质方面得到发展,并使不同年龄段的人了解历史。   一 古琴简述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最著名的传统民族乐器之一,在其三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不但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记谱法、乐律理论、演奏手法和传承方式,也由于长期作为文人雅士们修身冶情的途径而被寄寓了丰富的情感和内涵,并由此形成独有的美学体系。   古琴,原名琴,即“琴棋书画”中的琴(长约120厘米,宽约20厘米,厚5厘米,有七弦十三徽,弦可转调),亦称“七弦琴”,中国传统拨弦乐器。琴身为狭长形的木质音箱,弦序从一至七,对应的传统阶名为下徵、下羽、宫、商、角、徵、羽,相应的音名是C、D、F、G、A、c、d。音域超出4个八度:C-d3。琴的记载最早见于春秋末期的《诗经》,但琴的产生远在《诗经》成书之前,距今至少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汉末魏初(2世纪末)琴的形式已趋于定型,与唐代(618-907)流传至今的琴的形状基本一致。   20世纪50年代,北京古琴研究会的琴家会同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编著整理了大量的琴学文献,比较重要的工具书有《琴曲集成》、《存见古琴曲谱辑览》、《古琴指法谱字辑览》等,这些成果是琴学深入研究的重要的基础性资料。近几十年间,琴界同仁又在琴学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活动,并产生了一批新成果,如《琴史初编》(许健,1982)、《中国音乐史参考图片?十?古琴》(袁荃猷,1987)、《琴韵》(唐中六,1993)、《中国古琴珍萃》(吴剑,1998)、《古琴演奏法》(龚一,1999)。随着古琴申遗的成功,又出现了一批新的研究成果,如《古琴》(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章华英,2005)、《中国古琴艺术》(易存国,2004)、《绝世清音》(吴钊,2005)、《古琴美学研究》(苗建华,2006)、《故宫古琴》(郑珉中,2007),等等。2007年12月至2010年12月,由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袁静芳,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伊鸿书、苗建华,音乐学研究所博士后章华英,中央音乐学院博士杨秋悦,音乐学系博士研究生吴叶,对中国古琴音乐美学、琴谱与打谱、琴派与社团、20世纪中国琴学研究等专题进行深入研究。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中国的古琴艺术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使这种目前在中国尚处于冷门位置、现存最古老而又最高雅的古琴艺术正式成为人类共同关注并享有的文化财富。   中国古琴就是这样,以其悠久的历史传统、深厚的文化积淀、完备精美的琴器、丰富多彩的琴艺,数千年地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心声。作为“正音”,琴乐寄寓了中国千年的正统思想和文化。古琴伴随着人民生活,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伯牙弹琴遇知音;司马相如琴挑文君;嵇康面临死亡,还操琴一曲《广陵散》;诸葛亮巧设空城计,焚香操琴,智退司马懿雄兵十万;陶渊明弹无弦琴的故事,等等,都广为传颂。   古琴发音浑厚深沉,余音悠远,具有浓厚的中国民族特色和独特的中国情韵,与中国的历史、政治、美学、艺术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散发着“清、微、淡、远”的含蓄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在中国音乐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古琴形制完善、音域宽广、音色优美、品位高雅,其后出现的许多乐器都随之称琴(如胡琴、月琴、扬琴、口琴、等等)。为了区别,又因其历史最久而称古琴;或因其弦数为七而称七弦琴。古琴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仅从其定制为七弦的西周算起,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二 古琴曲的产生   随着古琴的产生,人类通过不断的弹奏,抒发自己的感情和抱负,颂扬或怀念身边的事和物,通过代代的传承、演绎,融入时代的思想文化精髓,形成风格独特的琴曲,并通过漫长的历史熏陶流传下来,形成我们所说的古琴曲。   古琴曲作为一种音乐艺术,不仅是人的主观产物,还与社会、历史、教育有密切的关系。人在创作音乐时,会受到当时社会、历史和教育的影响,甚至会受到创作者本人生活环境的影响。社会、历史和教育形成了人的主观意识,这种主观意识形成了琴曲创作的灵感,所以说,古琴曲是带有社会性、历史性和教育性的,是带着中国人的灵魂,代表着中国人的意志和力量的。   1 人类智慧的结晶   古琴曲作为一种音乐艺术,它的内涵博大精深,在它身上积淀了数千年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与中国几千年历史政治、文化生活、哲学美学、文学艺术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中国现存最早的典籍《尚书》中记载了尧舜时代古琴及其理论形态――音律在国家大事和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尚书?益稷》记载舜帝说“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以考察国家治乱,这是儒家“乐与政通”、“审音知政”思想的最早表述,儒家以“礼乐治国”,向往“舜作五弦琴以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的局面,周公“制礼作乐”,以琴为代表的乐教形成系统的制度,琴乐艺术成为当时重要的社会生活内容。在中国音乐史上,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音乐美学思想的基础,构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音乐文化心理。前者以《乐记》为代表,体现“礼乐”、“仁义”、“礼、孝”的思想;后者以追求自然、天道观为核心,体现“任自然”观念的思想。其中儒家礼乐思想是古琴美学思想的主体,道家思想则在其局部体现。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社会哲学思想,其思想基准则是人与社会现实的关系问题,其思想核心则是尚仁爱、美人伦、重教化、善道德,强调人应该改造社会、完善自我等。因而,这便导致了在儒家人的眼里艺术的根本是善,于是儒家从中庸之道出发,倡导非过度。正是在此思想背景下,古琴不得不担负起儒家推行雅乐的社会重任,进而转化成宣传儒家教义的艺术“道具”。因此,促使古琴世道脱尽浮华以求得中正平和、温柔敦厚的艺术风格。如琴曲《酒狂》是三国时代著名的文人音乐家阮籍的著名琴曲。阮籍是一位音乐思想家,他继承了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夸大了音乐对自然界、社会和人的精神的作用。《酒狂》全曲通过五个段落的循环变化,使感情不断深化,将主人公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而又找不到出路的矛盾心理借醉酒者形象表达得淋漓尽致。《酒狂》表达了儒家追求完美人格的精神。   在道家美学思想的体现中,我们发现,中国古琴曲具有讲意境、气韵,强调想象、体悟等特点。所谓“超以象外”、“言不尽意”的艺术思想,大多直接脱胎于道家美学思想学说,如果除去老庄思想中虚无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外衣,应该承认,他们比孔孟的儒家及其他学派都更注意到艺术规律的探索,并意识到审美和艺术创造的特点,也更深刻地窥见了艺术魅力的奥秘。因此,后世直至如今,音乐教育里有关审美和音乐创造的特殊规律的认识,大部分来自道家的这种古典音乐美学,这对我国现今的音乐教育来说是一份宝贵的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如《平沙落雁》、《高山流水》、《梅花三弄》、《幽兰》等均能体现出道家的美学思想;李白为世人留下了“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诗句;还有白居易的《听弹古绿水》、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贾岛的《听乐山弹易水》等大量琴诗。中国文人通过诗词表达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情怀,通过古琴曲抒发闲适恬逸、清静淡雅的心境。其中,儒家礼乐思想是古琴曲美学思想的主体,道家思想则在其局部体现。
  2 传统的音乐艺术珍品   古琴曲现存七百余首,如《碣石调幽兰》、《平沙落雁》、《大胡茄》、《小胡茄》、《离骚》、《秋鸿》、《高山流水》、《樵歌》、《梅花三弄》、《黄云秋塞》、《潇湘水云》、《广陵散》、《醉渔唱晚》、《汉节操》、《幽兰》、《猗兰》、《凤凰台上忆吹箫》、《伯牙吊子期》、《渔樵问答》、《良宵引》、《酒狂》、《长门怨》等。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其中的《广陵散》、《幽兰》、《离骚》、《平沙落雁》、《高山流水》、《梅花三弄》、《潇湘水云》、《醉渔唱晚》、《渔樵问答》、《酒狂》等。这些作品大多出自文人之手,文人们除了留下大量的古琴曲外,他们还听琴赋诗,以琴会友。   以上古琴曲都意味深远,极具教育意义,如《广陵散》是我国现存琴曲中惟一的具有杀伐战斗气息的乐曲,直接表达了被压迫者反抗暴君的斗争精神,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古琴曲《苏武牧羊》则表现了苏武高贵的民族气节和赤胆忠义的情怀,有着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和价值。   3 古琴曲的教育价值   中国传统音乐――古琴曲,具有卓越的文化价值和超凡的教育功能,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特别是美育教育起着一定的作用,可以使基础教育时期的中小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全面发展,也可使青年人在人文精神、人文修养、人文传承等人文素质方面得到发展。因此,对古琴曲音乐教育的价值研究和探索是有必要的。古琴曲的文化价值表现为:古琴的音乐魅力、哲学意境、丰富厚重的文史底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古琴曲自身特色的记谱法、乐律理论、演奏手法内涵博大精深的曲谱和传承方式,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古琴曲融合了古代儒家乐教思想和道家学说的社会哲学思想。七百余首古琴曲音乐艺术珍品,对当代学生具有相当程度的教育意义,我们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注:本文系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2010年科研立项项目“中国古琴曲音乐教育价值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易存国:《中国古琴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2] 杨青:《古琴教学与普及的心得体会》,《艺术评论》,2008年第11期。    [3] 李美燕:《琴道与美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4] 缪天瑞:《音乐百科词典》,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5] 华鸣凤:《尚书?益稷》,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 张易:《儒家大智慧》,中国华侨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简介:    尹静静,女,1974―,广西梧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理论,工作单位:梧州学院。    詹怡秋,女,1975―,广西武鸣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工作单位:梧州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著名的古琴曲有哪些?
著名的古琴曲有哪些?
不区分大小写匿名
很多啊。广陵散什么的都失传了啊。
《广陵散》《将军令》《高山流水》《幽兰》《秦王破阵乐》《阳关三叠》《长沙女引》《青莲乐府》《酒狂》《霓裳羽衣曲》《离骚》《忆故人》《醉渔唱晚》《搔首问天》《潇湘水云》《渔歌》《平沙落雁》《梅花三弄》《渔樵问答》
评价高的几首是&&&&
&1《梅花三弄》是一首古琴曲,由笛曲改编而来,全曲表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
2&&《醉渔唱晚》为后世隐流所作,亦古调也。与渔歌音同而调异。此曲实有笑傲烟云、醉乡酣美之意,非尘埃奔走、粗心浮气所能领其趣也。 “瓮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聆斯曲亦当作如是解。
3& 酒狂&&& 晋代竹林七贤阮籍所作。阮籍通过描绘混沌的情态,泄发内心积郁的不平之气,音乐内在含蓄,寓意深刻。
根据《神奇秘谱》记载: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可见,“高山流水”、“高山”、“流水”三曲实为同一曲目。5&&&&&&&&&广陵散&&&&&& 又名《广陵止息》,乐曲原是东汉末广为流传的民间音乐,被推测为以战国时期聂政刺琴王为题材的大型器乐叙事曲.它以磅礴的气势,独特的风格,庞大的结构,表现了一种慷慨激昂的英雄气概,受到琴家们的推崇&&&&&&&
&&&&&&& &然后还有《关山月》《渔樵问答》《阳关三叠》 《阳春白雪》 《胡笳十八拍》
古琴曲《鹿鸣》
  《鹿鸣》,古代歌曲、琴曲。词见{诗经。小雅}首篇。原为周朝宴乐群臣嘉宾所用。为汉代仅存雅歌四篇之一。蔡邕{琴赋}、(琴操)均有此曲目。据说,由汉末杜夔传至魏左延年,晋苟勖用为行礼诗。唐韩愈:“举于其乡,歌‘鹿鸣’而来。”(《送杨少尹序》),宋朱熹:“此谱乃赵彦肃所传,即是所谓开元遗声。”(《仪礼经传通解》)明张廷玉将此曲收入《理性元雅》琴谱,直至清末仍有刊传。现存琴曲与历史上记载的同名曲目有无联系,尚待研究。
  古琴曲《广陵散》
  《广陵散》,琴曲。又名广棱止息。汉、魏时期相和楚调但曲之一,既用于合奏,也用于独奏。嵇康因反对司马氏专政而遭杀害,临刑前曾从容弹奏此曲以为寄托。明代宋濂跋《太古遗音》则谓:“其声忿怒躁急,不可为训。”这些,从正反两面说明此曲对统治者表现了一定的反抗性。现存琴谱最早见于《神奇秘谱》。据该书编者说,此谱传自隋宫,历唐至宋,辗转流传于后。此外还有《西麓堂琴统》等传谱。各谱分段小标题均有:“取韩”、“投剑”等目。近人因此认为它是源于《琴操》所载《聂政刺韩王曲》。现存曲谱共四十五段。分为:开指一段,小序三段,大序五段,正声十八段,乱声十段后序八段。其中头尾几部分似为后人所增益,而正声前后三部分则很有可能保留着相和大曲的形式。又本曲使用的“慢商调”为本曲所独有。
  古琴曲《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琴曲。存谱初见于《神奇秘谱》,解题说:晋代的“桓伊出笛为梅花三弄之调,后人以琴为三弄焉。”曲中泛音曲调在不同徽位上重复三次(故称“三弄”),用以表现梅花高洁安详的静态。另有急促曲调表现梅花不畏严寒,迎风摇曳的动态。各段多以共同曲调作结。
  古琴曲《乌夜啼》
  《乌夜啼》,琴曲。原为南北朝时期表现爱情题材的西曲民歌。现存琴谱初见于《神奇秘谱》。解题引《唐书。乐志》临川王刘义庆作曲之说,后世多沿用之。曲谱中有“反哺”、“争巢”等文字,表明琴曲是描写慈乌与雏鸟的活动情景。唐代的软舞,宋代的词牌,元代的曲牌中亦均有此目。
  古琴曲《碣石调幽兰》
  《碣石调幽兰》,现存最早的琴曲谱。原件在日本,国内有影印件。系唐代手抄的卷子,仍保持早期文字谱的记写方式,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谱前解题说明此曲传自南朝梁代的丘明(公元494—590年)。曲名之前冠以调名,这样的标题,为琴曲中所仅见。据推断,应是以碣石调表现《幽兰》的内容。南北朝时期流行碣石舞,《南齐书。乐志》说:“《碣石》,魏武帝辞,晋以为《碣石舞》,其歌四章。”现存琴谱也分四拍,碣石调有可能是当时碣石舞的曲调。至于《幽兰》,当时有诗人鲍照写过同名琴曲歌词,见于《乐府诗集》。内容为借幽兰抒发其怀才不遇的心情,与现存曲调的情绪吻合。《幽兰》有多种传本。司马相如在《美人赋》中就有“抚弦为《幽兰》、《白雪》之曲。”《琴操》中也有孔子自伤不逢时而作《猗兰》的记载。现存琴谱中另有《猗兰》或《幽兰》等多种。解题一般沿用《琴操》之说,其曲调与《碣石调幽兰》并无共同之处。
  古琴曲《大胡茄》
  《大胡茄》琴曲。唐代的著名琴家如董庭兰、薛易简、陈康士都擅弹此曲。当时与《小胡笳》并称“二胡笳”,或“胡笳两本”。这两首作品初见于《古今乐录》,称《大胡笳鸣》和《小胡笳鸣》。初唐琴坛流行的“沈家声”和“祝家声”,就是以这两曲著称。以后董庭兰继承这两家的传统,整理了传谱。李颀在《听董大弹胡笳声》中说:“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应即指《大胡笳》,因现存《神奇秘谱》中的《大胡笳》正是十八段。它与后世流传的《胡笳十八拍》在题材上相同,但音乐毫无共同之处。
  古琴曲《石上流泉》
  《石上流泉》,琴曲。传为伯牙或刘涓子作。唐代即有此曲目(见《碣石调幽兰》谱后)。存谱为八段。描写碧涧潺潺,枕流漱石之趣,见于《琴谱正传》、《西麓室琴统》等琴谱。
  古琴曲《离骚》
  《离骚》琴曲。晚唐琴家陈康士据屈原辞所作。在屯新唐书。艺文志》中记为九拍,流传中分为十一拍和十八拍两种。:《神奇秘谱》采用了后者,每拍都以屈原的诗句作题,曲意怨愤深邃。《琴学初津》在本曲的后记中说:“始则抑郁,继则豪爽。”
  古琴曲《阳关三叠》
  《阳关三叠》,唐代歌曲,今存古琴歌谱。歌词据王维的《送元二之安西》一诗并有所发展。诗中有“西出阳关无故人”句,又重复三次,故名《阳关三叠》。唐、宋以来,曾有多种唱法,现存琴谱三十多个版本,共六种类型。其中流传最广的一种最初见于明代的《新刊发明琴谱》(1530),经清代的《琴学入门》加工后一直流传至今。另有初见于《浙音释字琴谱》(1491)的一类,在明代也较流行,全曲残存八段,只在第一段用了王维原诗。这六种类型的词,曲和曲体结构多不相同,但其主要曲调却大同小异,表明是同一渊源,一脉相承的。当代作曲家王震亚曾据近代琴家夏一峰演奏谱(原谱载《琴学入门》)改编为合唱曲,并灌有唱片。
  古琴曲《捣衣》
  《捣衣》,古琴曲。传为唐代潘庭坚作。秋凉时节,家家妇女都为亲人赶制冬衣,为此需要捣衣,故又名《秋杵弄》、《秋院捣衣》。乐曲表现了妇女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杨抡《太古遗音》分析其乐曲内容是:“始则感秋风而捣衣”,“继则伤鱼雁之杏然”,“终则飞梦魂于塞北”。
  《平沙落雁》
  谱本:最早见于明末尹晔的听月楼《徽言秘旨》(1649刊行)。明清以来刊载此曲的谱本将近四十种。据明张岱《陶庵梦忆》说,尹晔是在幼年时间向绍兴琴师王本吾学得的。曲体中型。原无词。
  曲情:琴曲出现在明代,明清各谱均无序跋。据上江琴家传说是《秋鸿》的节本,那末,它的曲情应该从《秋鸿》的“平沙晚聚”,“远落平沙”,“衔芦游弋”,至“南怀北”四个小标题。清王善《治心斋琴谱》说是宋末毛敏仲所作,清秦维瀚《蕉庵琴谱》说是明初朱权所作。这和《秋鸿》的作者是同一疑案。朱权在《秋鸿》的序里说《秋鸿》的作者是西江老懒,天胄诗狂,有些人就认为《秋鸿》是朱权本人所作。但据传说并从《秋鸿》的原词看,却是借《秋鸿》“身南心北”的感伤发抒怀念故国的悲恨,又像是毛敏仲的琴师郭沔所作。这一曲的曲情和作者,仍应存疑。琴曲谱本最多、出入最大的是这一曲,现时演奏的人最多、出入最多的也是这一曲。
  《关山月》
  谱本:最早见于民初王燕卿的《梅庵琴谱》(1931),曲体小型。无词。
  曲情:《乐府诗集》杷这一曲归在汉横吹的乐类,本来不是琴曲,可能是王燕卿把民间乐曲采来作成琴曲的。六朝时起,就把这一乐曲看作是表现封建统治下反兵役的情感的。徐陵《关山月》诗:“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最能代表此曲的曲情。
  《秋风词》
  谱本:出民初王燕卿的《梅庵琴谱》。曲体小型。有词。
  曲情:原谱旁注唐李白“秋风清秋月明……”原词,大概是王燕卿的作曲。按:明嘉靖间黄献的《梧冈琴谱》的《秋风曲》是以六朝张翰思鲈的故事为曲的意境的一个无词琴曲;与黄献同时汪芝的另本《西麓堂琴谱》的《秋风》却是另一有词的琴曲,原词是“秋风秋风秋风生,鸿雁来也,金井梧桐飘一叶,叹人生能有几许光阴!?……想人生能几何”。又日本物部茂卿所得《秋风章》却又是指的汉武帝的《秋风辞》。至于现时国内琴人所弹的全部是王燕卿《梅庵琴谱》的《秋风词》,和以上三古谱均无关系。
  《梧叶舞秋风》
  谱本:清初庄殝凤在他出刊的《琴学心声琴谱》(1644)里面说明这是他自制新曲。在清代,有十二种刊本琴谱采录了进一曲。这说明它是一个成功作品。曲体中型。无词。
  曲情:庄氏自己和后来琴家多未作序跋,曲情应从标题。只有清乾隆间苏璟春《草堂琴谱》(1744)跋云“曲意萧瑟,取韵宜幽”。
  《潇湘水云》
  谱本:最早见于明初朱权《神奇秘谱》(1425),续见于明清以来三十种刊本琴谱。原只十段,渐发展至十五段的大型曲。无词。
  曲情:朱权曲序云:“是曲者楚望先生郭沔所制。先生永嘉人,每望九嶷为潇湘之云所蔽,以寓惓惓之意也。……”
  按:郭沔是南宋末年古琴作曲巨匠,景淳间()毛敏仲、杨瓒、徐天民等“紫霞派”的琴家都尊他为师。“毛敏仲的《樵歌》和《渔歌》因毛不仕元有浓厚的民族意识而得传。但后世琴家一向认为这些琴曲在技巧方面的成功是和郭沔的造诣分不开的。郭沔的事迹只散见于宋俞德邻的《佩韦斋辑闻》和元袁桷的《清容居士集》,名家记载不如贵族杨缵和他的清客那样多。吴县蒋文勋《二香琴谱》(1833)论琴派时提到严天池说严氏的琴是”受之陈星源,而后之托名标榜者不曰陈氏而曰严氏,岂非宰辅之子、太守之尊足以耸动天下耶?“对杨缵和郭沔的看法似乎也可以这样。
古琴十大名曲之一。相传这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乐师师旷或齐国的刘涓子所作。现存琴谱中的《阳春》和《白雪》是两首器乐曲,《神奇秘谱》在解题中说:“《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淡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
《阳春白雪》&&& 阳春白雪的典故来自《楚辞》中的《宋玉答楚王问》一文。楚襄王问宋玉,先生有什么隐藏的德行么?为何士民众庶不怎么称誉你啊?宋玉说,有歌者客于楚国郢中,起初吟唱“下里巴人”,国中和者有数千人。当歌者唱“阳阿薤露”时,国中和者只有数百人。当歌者唱“阳春白雪”时,国中和者不过数十人。当歌曲再增加一些高难度的技巧,即“引商刻羽,杂以流徵”的时候,国中和者不过三数人而已。宋玉的结论是,“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阳春白雪”等歌曲越高雅、越复杂,能唱和的人自然越来越少,即曲高和寡。 
《文王操》《文王操》是古代中国人以伟大的思想家孔子的儒家理念对于理想社会和理想人格的颂歌,其内涵深邃博大,旋律丰富感人,无愧为古琴曲中的经典之作,聆听此曲后,一种仰慕的、崇敬的心情油然而生。
&&& 在古琴音乐流传的千百年的历史中,《文王操》被古人尊为高雅的作品,一首可以陶冶人们高尚的情操,净化人们的灵魂的琴曲:“鼓此曲令人荡涤邪秽,消融渣滓。”(明代琴谱《杏庄太音补遗》);北宋琴家成玉涧所箸《琴论》称“其声古雅,世俗罕闻”;北宋苏轼在他的古体诗《舟中听大人弹琴》为听其父苏洵弹《文王操》等曲而作,在评说时人“强以新曲求铿锵”、“数声浮脆如笙簧”后,发出了“古意堕渺茫”的感叹,最后便是“江空月出人绝响,夜阑更请弹《文王》”的千古名句。
&&& 第一段:古琴以空弦低音一字一音奏出,庄严,肃穆,宏伟。琴声引导我们进入两千年前的时空,古代文王、孔子这些伟大的圣贤出现在眼前……不是宗教,犹如宗教,这里有古人的崇拜之情;高山、峻岭、古代的图腾……开始的空弦犹如撞击的磬钟之声,硕大无朋的磬钟、厚重的音响、色彩…… 以上是一段前半部分的音乐,在全曲中有“引子”的作用,一段后半部分出现一些不完整的音调,这是琴曲最初旋律的显露。
&&& 第二段:一段亲切的旋律较完整地出现,富有歌唱性,这一段旋律和它的变化在全曲的二、三、四、六段里出现,是全曲最重要的音乐主题。音乐中温暖、坦然的情感,很好地表达了儒家的“仁爱”的思想,一种发自内心的博大的对人的爱,丰富的人情感的表达自此开始。
&&& 第三段:开始是平静的空弦为主的音调,这是段落最初的导入部分,也是以后段落惯用的结构方式(在传统的曲式中称作“合头”),简单的音乐营造了一种平和的气氛,音乐的变化、发展、新的音乐材料的进入都在这种气氛之中逐步开始。全曲最初呈示的旋律在这里渐渐作变化发展、深化,旋律在勾画一幅幅美好的图景,其中有人类生活环境的美,也有美好的图景后面蕴含的人性人情之美。段落中部有个情绪上的小高潮,像是为某种美好的理想境界所激动,音乐的节奏、音乐的情绪都开始有较大的流动,激情、起伏、跌宕……画面比以前有更多的的动感。
&&& 第四段:带有过渡性质小段落。旋律在低音区进行,音乐性格醇和、温厚、柔情。这里是第三段音乐小高潮后短暂的迂回,象是音乐行程中一次逗留,回首顾盼。
&&& 第五段:出现了新的音乐材料,这一段音乐抑郁凝重,富沉思性,是人类生活中的种种疑惑、不解,是对大千世界的问诘。音乐在低音区进行,音调中不时有变化音出现……音乐由旋律性、歌唱性变为吟诵的语气,节奏自由跌宕,在思考,在自语……。这一段音乐从形式结构和音乐情绪上体现了儒家理性思考的一面,是人对自己内心、对宇宙深刻的思考,从而对人类生活的社会的关切。段尾又引至豁然清旷之境。
&&& 第六段:凝重的音乐气氛至此复而舒畅、柔美,这一段音乐具有歌唱性和抒情的性格。
&&& 第七段:泛音段,与前段音色对比鲜明,予人以超脱、清新的美感。犹如进入一个神奇的境界,人类对美好的追求寄托于神仙生活的地方,我们看到祥云的飘舞、仙鹤在缓步、麋鹿在游走……。
&&& 第八段:音乐材料又回到第五段材料的变奏,其语气如苦思,如追问,深奥曲折,又象看到文王在“有所穆然深思”、“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他在深思人类的理想的社会和理想的人格。曲尾的泛音终结句使整个乐曲复归于静穆、安祥。第八段象再次给人们呈现一位圣贤文王的形象,他伟岸、目光深远、心胸博大,予人以无限的崇拜之情。
&《孔子读易》
《孔子读易》为一首古琴曲,又名《读易》、《秋风读易》,由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演变而来。据说为清末青城山中皇观道士,琴学大家张合修(字孔山)所作,他曾在武昌开门授琴,培养出很多琴学高手。张孔山对近代琴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孔子读易》为琴曲之珍品,全曲分为四段,乾坤定位、阴阳错综、刚柔相济、天人合一,琴音飘然洒脱,体现了虚无缥缈,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道家思想。
《岳阳三醉》
《岳阳三醉》取意于吕洞宾三醉岳阳,飞渡洞庭的神话故事而作。反映了神仙道化,脱离现实的道家思想。曲调情趣逸致,音韵流畅。为琴曲中之大操。
&&& 全曲共二十段,曲谱见《春草堂琴谱》、《琴学入门》、《蓼风堂琴谱》等,琴谱互有出入。据《琴学入门》记载,此曲为《羽化登仙》之删减本,主要段落相近,而次序有出入。
《墨子悲丝》
&& 琴曲《墨子悲丝》又名《墨子悲歌》、《墨子》、《悲丝》等,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墨翟所作。此曲为广陵琴派大曲之一。
&&& “墨子悲丝”的本事见于《墨子·所染》:墨子见到洁白的丝被染成各种颜色,引发了他关于社会、人生的哲学思考。他认为,不但丝会很容易地被染成各种颜色,一国之君也会受到各方面的影响,无论是“功名蔽天地”的“仁义显人”,还是“为天下谬”的“不义辱人”,无不是外来的影响所致。“士”也不例外,交友不慎,是人生最大的不幸。因而发出了“故染不可不慎也”的感叹。
&&& 曲谱最早见于明末杨抡所撰《伯牙心法》(1609年),《五知斋琴谱》、《自远堂琴谱》等也收有此曲。乐曲反映了墨子感伤世人随欲浮沉而不能自拔,犹如洁丝染色,失去本来面目。曲意深刻,音韵悲怆。
&&& 此曲音调悠扬,意切而情悲,旋律慷慨,流露出一种洁己自爱的感慨之情。
古琴曲《流水》
&&& 《流水》是一首古老的琴曲。在历史传说中,人们往往把它和战国时期的伯牙联系在一起。
&&&&& 据传,伯牙是一位出色的民间音乐家。他弹得一手好琴,“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荀子·劝学篇》)是说伯牙弹琴时会引得正在吃草的马都仰起头来聆听。有一次,伯牙弹琴时有个叫钟子期的人站在一旁欣赏,伯牙心中想着巍峨耸立的高山时,钟子期就说“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伯牙向往着奔腾不息的流水时,钟子期又说“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能够准确领会伯牙在琴声中寄托的感情,使他们一见如故,结成“知音”。子期死后,伯牙为失去知音而万分悲痛,从此不再弹琴。这个动人的古老传说也说明:运用对景抒情的手法创作象《高山》、《流水》这样的音乐作品,可能在公元前三世纪便已存在。
&&&&&&&&& 琴曲《流水》最早传谱见于明代朱权于1425 年编印的《神奇秘谱》。朱权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神奇秘谱》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琴谱集。但《流水》一曲的产生年代要早得多。据朱权在该书题解中考证:“《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宋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扼要地说明了这首乐曲在古代的演变情形。琴曲《流水》目前有着二、三十种传谱和多种演奏风格流派,但都有着相似的主题或旋律因素,可见它们共同有所依凭。十九世纪的四川道士张孔山在乐曲中加进了描写湍急水势的滚拂手法,使乐曲的艺术形象更为鲜明,人们称它为《七十二滚拂流水》。本书介绍的琴曲《流水》,就是根据川派琴家流传的版本,它载于1876 年刊印的《天闻阁琴谱》。
&&&&&&&&&&&& 琴曲《流水》是我国民族音乐遗产中的一首优秀作品。它对自然景物并不停留于客观的描绘上,而是借以抒发人们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一种胸襟开阔、百折不回的精神境界。在音乐表现上以抒情性的曲调为主体,结合摹拟性的展开,既有华丽新颖的技巧展示,又保持了朴实沉郁的风格。
&&&&&&&&&&& 1977 年8 月20 日,美国发射了两艘“航行者”太空船,科学家们希望它有一天将能遇到地球以外的“人类”。太空船上带有一张喷金的铜唱片,它即便过十亿年也仍铮亮如新。唱片上录有二十七段世界著名的音乐作品,其中就有中国的琴曲《流水》。
给楼主推荐老八张。老八张指的是一套CD,共8张,古琴界称之为“老八张”。1956年,查阜西先生率领由文化部、中国音乐家协会和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组织的古琴调查组,遍访全国各地86位琴家琴人,搜集、整理了大量琴学史料,用大量极其珍贵、不可复得的琴曲钢丝录音资料制作而成。包含《广陵散》《梅花三弄》等。古琴(又称七弦琴)是世界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它具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仅传世的唐至清代的琴曲就有三千余首,其内容之多彩,和文献之丰富,可称中国古乐遗产之冠。古琴不仅在中国古乐中占极突出的地位,而且也深受世界音乐学者的重视,它是研究中国音乐文化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域。清末以来,古琴一度中道衰落,琴人日趋稀少,许多宝贵琴曲也相继失传,使古琴艺术落入「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困境。1954年,中国艺术研究所(原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成立以後,对古琴音乐进行大量搜集整理工作。1956年,中国音乐家协会,及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组织古琴工作者赴全国廿一个省市开展古琴音乐的采访调查,访问了八十六位琴家,搜集270多首琴曲,在中国唱片社及各地电台的支持下,共录制琴曲约1500分钟。在这次采访的推动下,各界对古琴又有了重新认识,并促使多年不弹琴的琴家,纷纷重操七弦,有的不顾年老体弱,日以继夜地刻苦钻研,发掘打谱,使绝响百年的古曲又重放光彩;有的招收弟子,传授琴艺,使古琴艺术後继有人。北京、上海、天津、成都、渖阳等音乐学院都先後设立古琴专业,不少地区成立了古琴会,古琴事业出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年,中国琴坛再度萧条,原准备出版的古琴唱片,也无法付梓。今天,我们终於有机会,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所与中国唱片总公司将1960年编创的古琴唱片,进行重新编辑,并准备分批陆续出版。这套激光唱片是一份珍贵的音乐遗产,因为这是古琴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搜集的古琴精华,它包括了广陵、虞山、泛川、九嶷、新浙、诸城、梅庵、淮阳、岭南等九大琴派,廿二位琴家,五十三首琴曲,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这些琴家都是各派的第一流高手,现已有廿位琴家先後作古,目前尚健在的两位已是八十多岁的耄耋老人。因此这套唱片可称为中国古琴音乐的稀世珍宝,不可再得。这是一套CD,共8张,古琴界称之为“老八张”。1956年,查阜西先生率领由文化部、中国音乐家协会和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组织的古琴调查组,遍访全国各地86位琴家琴人,搜集、整理了大量琴学史料,并留下了大量极其珍贵、不可复得的琴曲钢丝录音资料。这“老八张”唱片正是其中的一部分。限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录音并非尽善尽美,但对后学者而言,如此原汁原味、醇厚无华的琴乐正是我们需要用心去聆听的。学琴之人宜备。卷一1、碣石调幽兰《古逸丛书》管平湖10'302、离骚《神奇秘谱》管平湖10'103、广陵散《神奇秘谱》管平湖22'15卷二1、阳春《松弦馆琴谱》吴景略6'582、墨子悲丝《五知斋琴谱》《自远堂琴谱》吴景略8'462、潇湘水云《五知斋琴谱》吴景略8'103、梧叶舞秋风《琴学入门》吴景略3'264、忆故人《今虞琴刊》吴景略6'565、秋塞吟《五知斋琴谱》吴景略6'546、渔樵问答《琴学入门》吴景略6'57卷三1、洞庭秋思《琴书大全》查阜西3'202、长门怨《梅庵琴谱》查阜西5'443、渔歌《自远堂琴谱》查阜西16'084、梅花三弄《蕉庵琴谱》张子谦8'025、龙翔操《蕉庵琴谱》张子谦4'566、樵歌《蕉庵琴谱》刘少椿9'147、听泉引《大还阁琴谱》詹澄秋1'30卷四1、流水《天闻阁琴谱》管平湖7'302、欸乃《天闻阁琴谱》管平湖12'303、胡笳十八拍《五知斋琴谱》管平湖19'48卷五1、高山《琴学入门》姚炳炎7'562、华胥引《神奇秘谱》姚炳炎2'073、酒狂《神奇秘谱》姚炳炎2'164、大胡笳《神奇秘谱》姚炳炎12'505、楚歌《神奇秘谱》姚炳炎4'086、良宵引《五知斋琴谱》溥雪斋2'107、鸥鹭忘机《自远堂琴谱》溥雪斋4'068、梅花三弄《琴箫合谱》溥雪斋7'329、普庵咒《抄本琴谱》溥雪斋7'14卷六1、韦编三绝《抄本琴谱》乐瑛2'502、沧海龙吟《琴谱谐声》乐瑛5'263、岳阳三醉《琴学入门》乐瑛8'524、列子御风《抄本琴谱》乐瑛6'505、鹿鸣《琴学丛书琴谱》杨葆元2'466、伐檀《琴学丛书琴谱》杨葆元2'247、归去来辞《琴学丛书琴谱》杨葆元4'108、平沙落雁《琴学丛书琴谱》杨葆元7'259、静观吟《抄本琴谱》夏一峰3'1410、秋江夜泊《梅庵琴谱》程午加3'08卷七1、搔首问天《五知斋琴谱》吴兆基9'402、渔歌《五知斋琴谱》吴兆基14'243、石上流泉《玉鹤轩琴谱》吴兆基4'104、忆故人《今虞琴刊》吴兆基7'525、流水《百瓶斋琴谱》顾梅羹7'156、捣衣《梅庵琴谱》徐立荪5'24卷八1、乌夜啼《琴说》杨新伦6'422、平沙落雁《琴学丛书琴谱》沈草农4'263、捣衣《梅庵琴谱》龙琴舫6'364、高山流水《天闻阁琴谱》侯作吾7'565、佩兰《春草堂琴谱》喻绍泽8'046、渔樵问答《琴学丛书琴谱》关仲航7'457、醉渔唱晚《李子昭传谱》卫仲乐3'358、流水《琴学入门》卫仲乐5'42老八张中的一些遗误:第三张中第六首“樵歌”应为刘少椿演奏,而不是刘景韶。第七张中第三首“石上流泉”应为吴兆基演奏,而不是詹澄秋。另有人补充:第五张中的第八首 “梅花三弄” 为吴景略演奏,不是溥雪斋&。管平湖 "流水"少了开头的一个音,龙音后来出的管平湖曲集补上了这个音。
古琴名曲1.《高山流水》:传说先秦的琴师俞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故有高山流水之曲。《高山流水》一曲被录入金唱片上,于日发射到太空,向宇宙星球的高级生物传道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2.《广陵散》:据《琴操》记载:战国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因延误日期,而惨遭杀害,聂政立志为父亲报仇,入山学琴十年,身成绝技,名扬韩国。韩王召他进宫演奏,聂政终于实现了刺杀韩王的报仇夙愿,自己也毁容而死。后人根据这个故事,谱成琴曲,慷慨激昂,气势宏伟,为古琴著名大曲之一。3.《平沙落雁》:明朝此曲称《落雁平沙》。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降落前在天空盘旋顾盼的情景。对于曲情的理解,有“取清秋寥落之意,鸿雁飞鸣”来描写秋天景物的;有“取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鹄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的;也有从鸿雁“回翔瞻顾之情,上下颉颃之态,翔而后集之象,惊而复起之神”。“既落则沙平水远,意适心闲,朋侣无猜,雌雄有叙”,发出世事险恶,不如雁性的感慨的。现在流传的多数是七段,主要的音调和音乐形象大致相同,旋律起而又伏,绵延不段,优美动听;基调静美,但静中有动。4.《渔樵问答》:乐曲通过渔樵在青山绿水间自得其乐的情趣,表达了对追逐名利者的鄙弃。乐曲采用渔者和樵者对话的方式,以上升的曲调表示问句,下降的曲调表示答句。旋律飘逸潇洒,表现出渔樵悠然自得的神态。正如《琴学初津》曲意深长,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歌之乃,隐隐现于指下。迨至问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5.《梅花三弄》:此曲中泛音曲调在不同徽位上重复了三次,故称“三弄”。相传晋恒伊作笛《梅花三弄》,后人移值为琴曲。乐曲通过歌颂梅花不畏寒霜、迎风斗雪的顽强性格,来赞誉具有高尚情操之人。1972年王建中改编成钢琴曲,表现的主题则是毛泽东《咏梅》。6.《阳春白雪》:相传为春秋时期的晋国师旷或齐国刘涓子所作,“白雪”取另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它以清新流畅的旋律、活泼轻快的节奏,生动表现了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向荣,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象。7.《胡笳十八拍》:琴曲中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琴歌等版本。曲调虽然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蔡文姬思念故乡而又不忍骨肉分离的极端矛盾的痛苦心情。音乐委婉悲伤,撕裂肝肠。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中国文学领域专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琴曲欣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