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秦王李世民民制作那本书叫什么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唐太宗李世民给新“员工”做心理辅导工作
订阅东北新闻报,移动发1到 联通发DBXWC至 电信发DBXWB至
十指连"新" "掌"握精彩-- 东北新闻网手机版
  本版撰文/刘黎平
  最近专家挖掘到了隋炀帝的墓葬,据说十分寒酸,其实也不奇怪,亡国之君,能有葬身之地就不错了。由此想到隋朝末年,群雄并起,与此同时,各路人才在群雄之间做选择,跳槽自然而然也就成了家常便饭。今年是隋朝的将军,明年就在瓦岗山上混,再过一阵就是大唐的开国功臣,这已不是新鲜事。
  而对于这些跳槽的英雄,如何让其安心做业务,忘掉过去的失败和挫折,也是各集团老板面临的工作,能安抚好新员工的情绪,也能助他们逐鹿天下,经营天下,李世民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而隋炀帝与员工之间隔着厚厚的隔膜,也是导致其殒命江东的原因之一。
  人事原则:不划小圈子对新旧员工一视同仁
  据《资治通鉴》第192卷记载,公元626年,即武德九年,唐太宗登基的第一年,九月二十四日,唐朝这家集团举行了新老员工的大聚会。
  岂以新旧为先后
  本来是喝酒的,大伙应该高高兴兴,没想到在上酒席点名的时候,分了先后,叫人气不顺的是,有些秦王府的老员工(李世民登基前被封秦王)居然排在诸如魏征、秦叔宝、程咬金等这些新员工的后面。魏征本来是瓦岗寨跳槽过来的,后来在晋王府干活,还是李世民的俘虏,秦叔宝和程咬金也是瓦岗寨跳槽过来的。
  老员工们于是当着老板李世民的面发生争执,房玄龄也向唐太宗报告:&皇上,那些当年跟随您在秦王府工作的员工,很多都有怨言,他们说在秦王府工作好几年,现在您登基了,他们的头衔官职范围在那些新人的后面。&
  &[1]&&&&
【一键分享东北新闻网微博
新浪微博】
光明网-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
【】【】【】【】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报道
图行天下&&&&&&&&&&&&&&&&&&
五花八门&&&&&&&&&&&&&&&&&&
本频道48小时排行
东北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节目许可证
沈网警备案号
用户可信赖无线产品您还未登陆,请登录后操作!
,背景是李世民时期,男主有很多老婆,和武昭儿好了,最后助她登上了皇位,请发送到 记得回答好给分
!
已经给你发了,请查收,顺便给分哦!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大家还关注唐太宗李世民传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唐太宗李世民传
《唐太宗李世民传》将为广大读者再现一个历史上真真切切、鲜活生动的唐太宗李世民的传奇人生。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通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并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容许百姓休养生息,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此举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封建社会推向鼎盛时期。作&&&&者黄中业ISBN5类&&&&别传记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年04月开&&&&本16开
书 名: 唐太宗李世民传
作 者:黄中业
出版时间: 2010年04月
开本: 16开
定价: 36.00 元
第一章 留守次子劝父起兵
1.贵族之家的英俊少年
2.隋朝末年的天下大乱
3.李渊升任为太原留守
4.李世民与长孙氏成婚
5.解雁门之围崭露头角
6.晋阳起兵的前前后后
7.西取长安的军事行动
8.唐王朝的建立
第二章 统一天下秦王功最
1.统一天下的战略方针
2.剪灭薛举父子
3.击败刘武周
4.大战王世充
5.生擒窦建德
6.讨伐刘黑闼
7.天下统一
8.杰出的青年统帅
第三章 贵为天子立章建制
1.兄弟三人矛盾的由来
2.东宫与秦王府的明争暗斗
3.玄武门之变
4.安定内外局势
5.任免朝廷官吏
6.三省六部制度的确立
7.“并省官员”
8.完善府兵制度
9.分封之议
10.修《氏族志》
第四章 偃武修文以史为鉴
1.文学馆十八学士
2.重整弘文馆
3.尊孔崇儒
4.注释经书
5.兴办学校
6.大兴礼乐
7.抑崇佛道
8.“以古为镜”
9.设馆修史
第五章 静民务农发展经济
1.静民务农
2.吞食蝗虫
3.劝课农桑
4.均田垦荒
5.轻徭薄赋
6.增殖人口
7.义仓备荒
8.兴修水利
9.年丰谷贱
第六章 修定唐律健全法制
1.“宽仁慎刑”与“礼法合一”
2.“断罪引律令”
3.“法令不可数变”
4.“用法务在宽简”
5.《贞观律》是一部体系完备的封建法典
6.“法者非朕一人之法”
7.“死刑五覆奏”
8.“考满不承,取保放之”
9.“诬告谋反及大逆者斩”
10.“官吏贪浊必无赦免”
11.“弹纠不避权贵”
12.重视以经济立法处理经济案件
13.重视以民事立法处理民事案件
14.唐太宗守法举例
15.“断死刑天下二十九人”
第七章 任贤纳谏君明臣忠
1.“致安之本,惟在得人”
2.“惟求其才”,“才行俱兼”
3.知人善任,完备科举
4.贤相辈出,一代英杰
5.广开言路,鼓励直谏
6.兼听则明,从谏如流
7.魏征直谏,太宗一镜
8.健全封驳,尊重谏官
9.太宗纳谏有难
10.贞观人才之盛
第八章 统一边疆政策开明
1.平定东突厥
2.平定薛延陀
3.平定吐谷浑
4.与吐蕃和亲
5.平定高昌等西域诸国
6.开明的民族政策
第九章 渐不克终轻用民力
1.侍御史马周的上疏
2.魏征上渐不克终疏
3.修建宫殿
4.意欲封禅
5.东征高丽
第十章 废立太子临终遗言
1.承乾荒淫
2.魏王受宠
3.太子谋反
4.立储有难
5.晋王得立
6.教戒太子
7.长孙皇后
8.擅长书法
9.喜好畋猎
10.临终遗言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当前位置:
>>>下列关于对少数民族的政策不是唐太宗做的是①册封渤海郡王②册封南..
下列关于对少数民族的政策不是唐太宗做的是&&&&&&&&&&&&&&&&&&&&&&&&&&&&&①册封渤海郡王&&&&②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③同意松赞干布请求,把文成公主嫁到西藏④优待东突厥的受降将领
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③④&&&&&&&&&&D.①④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同步题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下列关于对少数民族的政策不是唐太宗做的是①册封渤海郡王②册封南..”主要考查你对&&天可汗,唐朝的民族政策,唐与突厥的关系,唐与南诏的关系,唐与吐蕃的关系&&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天可汗唐朝的民族政策唐与突厥的关系唐与南诏的关系唐与吐蕃的关系
“天可汗”:隋朝初年,突厥分裂为东西突厥。隋末中原动乱,东突厥强大起来,不断向南进扰。贞观初年,唐朝大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对东突厥的降众,唐太宗采取了开明的政策,在不改变原有的部落组织、风俗的情况下,设都督府管辖,仍以突厥贵族为都督、将军。一些入朝的突厥首领,唐政府皆给予官职。对颉利可汗,也归还家属,赐给良田美宅。这对北方各族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们纷纷入朝,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唐太宗的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在朝廷里,大量任用突厥贵族为官。突厥各部首领凡来到长安的,都拜为将军(武官,在大将军之下)、中郎将等官。五品以上的突厥武官达到一百多人,几乎占了朝廷的一半。在朝廷上可以看见突厥酋长带刀守卫,突厥人身着官服。唐太宗改变了历代统治者“贵中华,贱夷狄”的观念,力求平等对待少数民族;尊重少数民族的习惯和生活方式;任用少数民族人做官,对其首领优礼相待;唐太宗待人宽厚仁慈,所以赢得了少数民族的拥戴。在唐太宗巩固边疆的战争中,少数民族将领和首领起了很大作用。唐朝民族的政策:唐朝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采取“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开明政策。通过实行①加强对边疆的管辖,设置行政机构②和亲③册封④战争⑤会盟多种措施措施,加强了中央王朝对各民族地区的管辖,汉族与边疆民族的的交往空前频繁。唐朝前期的疆域,空前辽阔,东到大海、西达咸海、东北至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南及南海。唐朝民族关系取得重大发展的原因:1.经济繁荣,国力的增强。这是民族关系发展的物质基础。2.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为民族关系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3.唐朝政府实行的民族政策正确、开明、策略也是灵活的,有利于改善民族之间关系,使不同的民族和睦相处。唐太宗的开明民族政策的意义:1.秦汉以来,北方的游牧民族经常与中原王朝发生冲突,而这一时期出现了稳定;政治稳定,双方的相互交流加强,促进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发展。2.唐代对北方、西北少数民族的控制和影响远远超过前代。强大,宽容唐王朝对少数民族形成了强大的向心力,促进了民族融合。3.唐太宗被少数民族首领称为“天可汗”是各民族首领拥戴唐朝的集中体现。唐朝全省时期的疆域:&安西都护府:是唐朝管理西域的一个军政机构的不同时期的名称。唐太宗征服了依附西突厥的高昌后在高昌故地设置,其统辖安西四镇(龟兹、于阗、疏勒、焉耆),最大管辖范围曾一度完全包括天山南北,并至葱岭以西连至波斯,在武周时代北庭都护府分立之后,安西都护府分管天山以南的西域地区。北庭都护府:702年,武则天在天山以北设置的,是唐朝设在西域的最高统治机构。管辖天山以北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游牧地区。北庭都护府的设置,在较长时间保证了西域的统一,为西域社会经济发展与内地的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确保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对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起了重要作用。唐朝与突厥的关系:贞观初期,唐朝大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唐太宗归还了颉利可汗的家人,还授予官位赐给田宅。在不改变原有的部落组织、风俗的情况下,设立都督府,管理东突厥。唐太宗后又征服了依附突厥的高昌,设立安西都护府统辖高昌故地。唐高宗时派兵大破西突厥,西突厥灭亡。武则天时,置北庭都护府,管辖西突厥故地,后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分别管辖今天新疆地区。隋朝时期的东突厥和西突厥:&突厥汗国:《辞海》中这样描述突厥“中国古族名。广义包括突厥、铁勒各部落,狭义专指突厥。公元六世纪时,游牧于金山(今阿尔泰山)一带。首领姓阿史那。金山形似古代战盔,俗称‘突厥’,因以名其部落。初属柔然,为锻工。公元546年,首领土门击败铁勒,收其众五万余落。公元552年破柔然,建政权于鄂尔浑河流域。疆域最广时,东至辽海,西达西海,南到阿姆河,北过贝加尔湖。有文字、官制、刑法、税法等。北朝的统治者与之通婚。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公元583年,突厥正式分为东西二部。东突厥于585年接受隋朝统辖,部分突厥人南迁到漠南一带。隋末唐初,东突厥又逐渐强大起来,对中原王朝统辖地区发动过多次进攻。630年东突厥被唐朝灭亡。归附的东突厥人由唐朝统一管辖,将东突厥原统治地区漠南分为六个州,分别由突厥贵族任都督。西突厥政权在唐初比较强大,中央亚细亚一带及西域地区都受他的控制。后西突厥分裂为二,力量削弱。唐朝在对西突厥斗争中,占领了天山北麓各地及焉耆、龟兹。公元651年,西突厥贵族阿史那贺鲁叛唐。唐朝屡次发兵平叛。于657年消灭了西突厥。唐朝先后在西域设置了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个军事据点和昆陵、蒙池两个都护府。这样唐朝的管辖权延伸到中亚巴尔喀什湖以西的地区。 &唐与南诏的关系:隋唐时期在今天云南洱海地区分布这六个部落——六诏,南诏就是最南部的蒙舍诏,南诏首领皮逻阁在唐朝的支持下统一了六诏,被唐玄宗封为云南王,南诏积极学习中原先进技术与文化,在行政机构、生产技术与社会生活的方面深受唐朝影响,南诏对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作出了很大贡献。唐与南诏的关系:7世纪前期、在彝族和白族的祖先生活的云南洱海一带,分布着六诏,最南边的南诏逐渐强大起来,建立了政权。8世纪前期,南诏首领皮罗阁在唐玄宗的支持下,统一六诏,唐玄宗封他为云南王。南诏地理位置:&南诏:南诏(738年-937年),吐蕃人称之为姜域,是八世纪时兴起的位于中原西南部的古国,其国民主要由乌蛮和白蛮组成。到九世纪60年代极盛时的统治范围包括今云南全境及今贵州、今四川、今西藏东南部、今越南北部、今老挝北部、今缅甸北部的地区。由蒙舍诏首领皮罗阁在738年建立。902年郑买嗣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大长和。唐蕃会盟碑:又称“长庆会盟碑”,于长庆三年(823年)在拉萨建立。频繁的战争削弱了吐蕃的势力,进入9世纪后,吐蕃开始由盛转衰,因此,吐蕃的赞普不断到唐朝请求会盟,结缔友好盟约。隆重的会盟先后在唐都长安和吐蕃国都逻些举行。盟文强调双方要“患难相恤,暴掠不作”,永远友好相处。在拉萨建立的唐蕃会盟碑,至今还屹立在大昭寺门前,这是汉藏两族人民友谊团结的珍贵物证。唐朝与吐蕃的关系:吐蕃是藏族祖先建立的一个王朝。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做了吐蕃的赞普,统一了青藏高原,定都逻些。为巩固统治,他仿照唐朝的官制度,设置各级官府,建立了严密的军事组织,制定了严酷的法律,还命人创制了吐蕃文字。贞观时期,松赞干布多次遣使向唐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吐蕃,带去了大批的手工艺品和多种生产技术、医药书籍,大大有利于吐蕃经济、文化发展。唐蕃自此结为姻亲之好,两百年间,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天子“册命”。8世纪初,金城公主嫁与吐蕃赞普。9世纪,吐蕃与唐会盟。盟约里说:“患难相恤,暴掠不作。”史称“长庆会盟”。唐时期吐蕃全图:&松赞干布和唐蕃关系:大量史料说明,松赞干布的雄才大略及远见卓识,主要表现在他看到了吐蕃的东、西、南、北四邻中,最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是东方唐朝的中原文化和生产技术。迄今矗立于拉萨大昭寺前的唐蕃会盟碑所刻藏文中,在叙述了吐蕃王朝开拓疆土、征服邻地之后说:“南方门隅天竺(印度),西方大食,北方突厥、涅麦,均畏服(吐蕃),争相朝贡,俯首听命。”“东方有汉国,地极大海,日出之处,其国君与南面泥婆罗(尼泊尔)等国不同,教善德深。”这些碑文清楚地表明,吐蕃王朝视唐朝与被其畏服的南、西、北方邻国不同,对唐朝特别钦佩重视。正因为如此,从松赞干布开始的几代藏王均采取了主要与唐朝建立亲密关系的行动。公元7世纪30年代,松赞干布首建奴隶制的吐蕃王国时,正值唐太宗贞观年间的太平盛世。唐朝封建社会高度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对于整个东方世界以至欧洲都有巨大影响,引起了松赞干布的很大兴趣。松赞干布主动增进与唐朝的往来,大力吸取中原地区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他几次派遣大臣向唐皇请婚后,于公元641年(贞观十五年)迎娶了唐太宗的宗室女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入藏时,唐皇以释迦牟尼佛像、珍宝、金玉书橱、经书、经典360卷作为嫁妆,传说还赠给各种宝器、食物以及卜筮典籍300种,识别善恶之明鉴,营造与工技著书60种,能治404种疾病的医方100种,医疗器具6种,医学论著4种,还赠送了大批绸帛、衣物。文成公主以车载释迦牟尼像,以大队骡马驮运唐皇的上述赠品,还带了大批工匠,携带多种谷物种子、牲畜入蕃。松赞干布亲自远道前往黄河源附近迎接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在沿途藏族地区曾经教过当地藏胞垦田种植、安设水磨、以草制绳索、制作甜食等等。文成公主经过长途跋涉到达拉萨时,吐蕃人民万人空巷喜迎这位汉妃。文成公主博学多才,笃信佛教,在拉萨大兴土木,由她选址、设计,建成了大昭寺、小昭寺,深受藏民敬爱。文成公主入藏后,松赞干布又从汉族地区引进了碾磨、纸墨等生产技术,中原的农具制造、纺织、制陶、冶金、建筑等生产技术也陆续传到吐蕃。至今,广大藏族人民还能根据先辈的传述,说文成公主曾经在何地教过吐蕃妇女纺织、刺绣等动人的故事。松赞干布在创制藏文的同时,还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诗书,聘请汉族文人入蕃代典奏疏。这一切,自然大大提高了吐蕃社会的生产力,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公元649年,唐太宗卒,唐高宗即位,唐朝派使入蕃告哀,松赞干布特派专使吊祭,献金银珠宝15种置于太宗灵前,并致书唐朝司徒长孙无忌称:“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当勒兵以赴国除讨。”公元704年,藏王尺带珠丹即位,又多次派遣官员到长安向唐朝为藏王请婚。公元710年(景龙四年),唐中宗允以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金城公主入蕃,又带去了大量绣花锦缎、多种工技书籍和使用器物、龟兹音乐,还随带了工匠杂技等人员。金城公主入藏不久,唐玄宗即于公元712年登基,开始了与贞观之治齐名的开元之治,唐朝再次出现太平盛世,对吐蕃又有了新的巨大影响。金城公主才华出众,曾经资助南疆于阗等地僧人入蕃,建寺译经,并向唐朝求得《毛诗》、《礼记》、《左传》、《文选》等汉文典籍。此后,遂有《礼记》、《战国策》等古藏文译本传世。这一切,对于吐蕃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繁荣,又起了重要作用。唐蕃之间确实也有过一些战事。但战争在人类5000年的文明史中并非罕事。要完全消除战争,只有人类将来进入大同世界才能实现。然而,唐蕃之间的友好交往却是历史的主线和基本内容,这是很清楚的。
发现相似题
与“下列关于对少数民族的政策不是唐太宗做的是①册封渤海郡王②册封南..”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6235016050539181658406790390112李世民的老婆叫什么皇后?写了本书 叫什么?_百度知道
李世民的老婆叫什么皇后?写了本书 叫什么?
提问者采纳
长孙皇后死了,足见影响之大,她除了博徵古今典型。且戒主守者曰,恤末事,唐太宗在她的遗物中发现唐太宗的皇后长孙氏是历史上有名的一位贤德的皇后。 贞观十年:后尝采古妇人事著《女则》十篇。又著论驳汉明德马皇后,自为之序。这是我国文献资料中提到的最早的刻本,太宗非常悲痛:“吾以自检:后尝撰古妇人善事,是长孙皇后死后,据说太宗读完后,条列贤善仪规,宫中有人把这本书送到唐太宗那里,乃戒其龙马水车。据说她死后。 贞观十年是公元636年,感到从此「失一良佐」。唐太宗看到之后,使与政事,编写了一本叫《女则》的书,《女则》的印行年代可能就是这一年。最难能可贵的是。而雕版印刷发明的年代,令其当朝贵盛,都是后宫女子必读的课程。《女则》在她死后更广为流传,这正是令唐太宗感动之处,此谓开本源。长孙皇后写《女则》时非常用心,感动得热泪夺眶而下,也可能稍后一些,故书无条理:“此吾以自防闲耳,一定要比《女则》出版的年代更早,以为不能抑退外戚,慎勿言,更把一生默默行持的道德规范和履行的礼仪融入其中,名曰《女则》。
《旧唐书·长孙皇后传》。这本书后来成了封建社会妇女的必读书,乃戒其车马之侈,勿令至尊见之,从此不再立后,下令用雕版印刷把它印出来,又为论斥汉之马后不能检抑外家。妇人著述无条贯,不欲至尊见之。这样一位母仪天下的贤后。”
《女则》十篇,勒成十卷,还收集了封建社会中妇女典型人物的故事。”
《新唐书·长孙皇后传》,只是对自己留下些许交待,直到清朝。常诫守者,她并不想用舞文弄笔来沽名钓誉,此乃开其祸源而防其末事耳,她除了帮助李世民治理天下之外,她的生命及丰富的内心世界颇值得我们探讨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9条回答
葬于昭陵,通达理仪,十三岁时嫁给李世民为妻。 长孙皇后是隋朝骁卫将军长孙晟的女儿: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站着一个伟大的女性,长安人,但已能尽行妇道,深得丈夫和公婆的欢心,年仅36岁,长孙皇后在后宫立政殿去世,被立为皇后、年方十七岁的李世民为妻,父亲长孙晟隋时官至右骁卫将军,母仪天下,祖先为北魏拓跋氏,是一个非常称职的小媳妇。同年十一月。 有人说。她从小爱好读书,相夫教子,她年龄虽小,盛极一时,除了依靠他手下的一大批谋臣武将外,悉心事奉公婆,也与他贤淑温良的妻子长孙皇后的辅佐是分不开的,长孙氏十三岁时便嫁给了当时太原留守李渊的次子长孙皇后(600—636)。李世民升储登基以后。长孙皇后生性节俭。唐太宗大治天下。贞观十年(636)六月
长孙皇后 查了《旧唐书》和《新唐书》,都没有提到长孙皇后的名字。
《旧唐书》卷五十五列传第一后妃上记载:
“太宗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长安人,隋右骁卫将军晟之女也。”“十年六月己卯,崩于立政殿,时年三十六。其年十一月庚寅,葬于昭陵。”
《新唐书》卷八十九列传第一后妃上记载:
“太宗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河南洛阳人。其先魏拓拔氏,后为宗室长,因号长孙。”可见长孙皇后是鲜卑族人。
长孙皇后 - 唐太宗后 长孙皇后(601-636),长安人,祖先为北魏拓跋氏,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父亲长孙晟隋时官至右骁卫将军。她从小爱好读书,通达理仪,十三岁时嫁给李世民为妻。唐朝建立后,她被册封为秦王妃。当李世民与李建成之间的嫌隙日益加深之时,她对唐高祖尽心侍奉,对后宫嫔妃也殷勤恭顺,极力争取他们对李世民的同情,竭力消除他们对秦王的误解。「玄武门之变」前夕,她又对秦府幕僚亲切慰勉,左右将士无不为之感动。李世民升储登极以后,被立为皇后。 长孙皇后生性节俭,她所使用的一切物品,都以够用为限,从不铺张。唐太宗知道她深明大义,因此,下朝以后经常都要和她谈起国家大事。但她却很郑重地说:「牝鸡司晨,惟家之索。我是妇道人家,怎能随意议论国家大事?」太宗不听,还是对她说得滔滔不绝,但她始终却沉默不语。 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和唐太宗为布衣之交,又在唐朝建立前后和玄武门之变中立有大功,因此,太宗把他视为知己,打算任他为宰相,执掌朝政。皇后听说后,就对太宗说:「妾既被立为皇后,尊贵已极,我实在不想让兄弟子侄布列朝廷。汉朝的吕后、霍光之家,可为前车之鉴。所以,我请您千万不要把兄长任为宰相。」在长孙皇后的再三阻挡下,唐太宗只给长孙无忌加开府仪同三司这样的虚衔。 长孙皇后所生的长乐公主,被唐太宗视为掌上明珠。因此,在公主出嫁之时,唐太宗赏赐的物品要比唐高祖的女儿长公主出嫁的物品多出一倍有余。为此,魏征当面向唐太宗提出异议。下朝后,唐太宗把魏征的不同意见,转告皇后,长孙氏当即便深有感触地说:「我以前听说陛下对魏征很器重,但并不了解其中缘故。今天我听了他的谏言之后,才真正明白他是一位十分正直的社稷之臣。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请陛下深思这个道理,那就是天下的最大幸运了。」 贞观八年(634),长孙皇后同唐太宗一起去九成宫(在今陕西麟游)避暑时,身染疾病,且愈来愈重,服用了很多药物,但病情却并未缓解。这时,在身边服侍的太子李承干就向母亲提请用赦免囚徙和度人入道等方法,乞求保佑,但却遭到皇后的坚决拒绝。她说:「大赦是国家的大事,佛、道二教也自有教规。如果可以随便就赦免囚徒和度人入道,就必定会有损于国家的政体,而且也是你父皇所不愿意的。我岂能以一妇人而乱天下之法。」太子听罢,便不敢向太宗奏告,只是把他母亲的话告诉了房玄龄,房玄龄又转告给了太宗。太宗听后,感动得涕泪交流,泣不成声。 贞观十年(636)六月,长孙皇后弥留之际,与唐太宗最后诀别。她用尽气力对太宗说:「我的家族并无甚么大的功勋、德行,只是有缘与皇上结为姻亲,才身价百倍。要想永久保持这个家族的名誉、声望,我请求陛下今后不要让我的任何一个亲属担任朝廷要职,这是我对陛下最大的期望。我活着的时候对国家并没有丝毫功绩,所以死后也千万不要厚葬,仅因山而葬,不起坟墓,不用棺椁,所须器物,都用木、瓦制作,俭薄送终。如能这样,就是陛下对我的最大纪念。」说完不久,就死在后宫立政殿。同年十一月,葬于昭陵。
叫长孙皇后 她亲手编纂《女则》十卷 可以没有流传下来
叫长孙皇后 她亲手编纂《女则》十卷 可以没有流传下来
长孙皇后,长孙无忌的姐姐
皇后长孙氏
长孙皇后 女则
李世民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朝李世民电视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