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帝国历史分裂的历史背景有哪些?

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395年) [395年1月17日历史资料]
&历史上的1月17日
&历史上的今天查询
选择其他日期
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395年)
&&&395年1月17日,罗马皇帝狄奥多西(346―395)逝世。&&&&他在临终前,将帝国分与两个儿子继承。&&&&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的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在希腊古城拜占庭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又称拜占庭帝队起初其疆域包括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及外高加索的一部分。&&&&到了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时,又将北非以西、意大利和西班牙的东南并入版图。最后在1453年被奥斯曼土耳其人所灭亡。西罗马帝国的部城罗马。&&&&410年,日耳曼的西哥特人在领袖阿拉里克率领下,进入意大利,围攻罗马城。在城内奴隶的配合下打开城门,掠夺而去。此后在西罗马帝国境内建立许多卫国。&&&&476年,罗马雇佣兵领袖口耳曼人奥多亚克废黜西罗马最后一个皇帝罗慕路斯,西罗马帝国遂告灭亡。&&&&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奴隶制度在西欧的崩溃。  我以前觉得中国的地理环境比罗马帝国封闭,受蛮族威胁应该较小,最近研究了一下罗马帝国的历史,又觉得似乎并非如此:  1 中国的北部边疆几乎完全开放,以至于中国人不得不以人力构筑长城为防线,而罗马在面对蛮族的主要方向以莱茵河和多瑙河为天然边界,防御性并不弱。而且中国北方辽阔的大草原使得蛮族实力往往比罗马那边的更强  2 中国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北方蛮族比其南的汉族更容易组建骑兵,而罗马似乎没有这个问题  大致想到这两个问题,考虑还不算成熟,提出来希望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  我以前觉得中国的地理环境比罗马帝国封闭,受蛮族威胁应该较小,最近研究了一下罗马帝国的历史,又觉得似乎并非如此:  1 中国的北部边疆几乎完全开放,以至于中国人不得不以人力构筑长城为防线,而罗马在面对蛮族的主要方向以莱茵河和多瑙河为天然边界,防御性并不弱。而且中国北方辽阔的大草原使得蛮族实力往往比罗马那边的更强  2 中国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北方蛮族比其南的汉族更容易组建骑兵,而罗马似乎没有这个问题  大致想到这两个问题,考虑还不算成熟,提出来希望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  我以前觉得中国的地理环境比罗马帝国封闭,受蛮族威胁应该较小,最近研究了一下罗马帝国的历史,又觉得似乎并非如此:  1 中国的北部边疆几乎完全开放,以至于中国人不得不以人力构筑长城为防线,而罗马在面对蛮族的主要方向以莱茵河和多瑙河为天然边界,防御性并不弱。而且中国北方辽阔的大草原使得蛮族实力往往比罗马那边的更强  2 中国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北方蛮族比其南的汉族更容易组建骑兵,而罗马似乎没有这个问题  大致想到这两个问题,考虑还不算成熟,提出来希望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
楼主发言:23次 发图:0张
  没人么
  你的是对的。但是还有另外一面,罗马遇到的敌人是四面八方的。中国虽然北方的蛮族力量远强于罗马遇到的,但是除北方(包括东北和西北)之外,其他方向的敌人威胁并不大。
  罗马遇到的蛮族压力其实比中国更大,因为罗马对蛮族的反击能力远不如中国,罗马北方的浓密的黑森林远比中国北方的草原可怕十倍。浓密不透风的森林对于蛮族来说进可攻退可守,万一抵抗不住也可化整为零潜藏起来。而中国的草原可以给汉人大规模反击的空间,不行了还可以退守长城。  其实中国也有黑森林的问题,中国的汉人政权之所以一只止步于辽东,恰恰也是因为到了吉林也开始有了大面积的森林,使得中原王朝也只能止步于此。但是中国森林里的蛮族远没有罗马的蛮族可怕。
  @法势在必行
11:34:13  你的是对的。但是还有另外一面,罗马遇到的敌人是四面八方的。中国虽然北方的蛮族力量远强于罗马遇到的,但是除北方(包括东北和西北)之外,其他方向的敌人威胁并不大。  -----------------------------  但是最后灭了西罗马的都是从东边渡河过来的蛮族,其他方向好像对西罗马的威胁都不太大,东罗马也只怕波斯
  @仁慈的机器
12:00:49  罗马遇到的蛮族压力其实比中国更大,因为罗马对蛮族的反击能力远不如中国,罗马北方的浓密的黑森林远比中国北方的草原可怕十倍。浓密不透风的森林对于蛮族来说进可攻退可守,万一抵抗不住也可化整为零潜藏起来。而中国的草原可以给汉人大规模反击的空间,不行了还可以退守长城。  其实中国也有黑森林的问题,中国的汉人政权之所以一只止步于辽东,恰恰也是因为到了吉林也开始有了大面积的森林,使得中原王朝也只......  -----------------------------  这个还没注意到,只知道罗马进攻黑森林是吃了大亏,有还我三个兵团的典故,但在防守方面还没研究过,回去仔细看看,谢谢指点
  @仁慈的机器
12:00:49  罗马遇到的蛮族压力其实比中国更大,因为罗马对蛮族的反击能力远不如中国,罗马北方的浓密的黑森林远比中国北方的草原可怕十倍。浓密不透风的森林对于蛮族来说进可攻退可守,万一抵抗不住也可化整为零潜藏起来。而中国的草原可以给汉人大规模反击的空间,不行了还可以退守长城。  其实中国也有黑森林的问题,中国的汉人政权之所以一只止步于辽东,恰恰也是因为到了吉林也开始有了大面积的森林,使得中原王朝也只......  -----------------------------  @山七二十一
12:53:05  这个还没注意到,只知道罗马进攻黑森林是吃了大亏,有还我三个兵团的典故,但在防守方面还没研究过,回去仔细看看,谢谢指点  -----------------------------  蛮族对黑森林地形熟悉情况了解,但是罗马人进去可就两眼一抹黑了,只要进去基本就等着被包饺子了。罗马只能在黑森林外围修筑长墙(它真的只是一道墙),比如著名的日耳曼长墙,生怕蛮族冷不丁钻出来偷袭。大家也都知道中国的长城其实也没挡住蛮族,更何况罗马人只是建了一道墙呢,效果更差,最后也根本挡不住蛮族的攻陷。  中国一生气还可以出长城打胡人丫的,可是罗马人出了长墙能怎么样呢,进了林子找也找不到打也打不了,只能等着挨揍
  -----------------------------  @仁慈的机器
14:02:13  蛮族对黑森林地形熟悉情况了解,但是罗马人进去可就两眼一抹黑了,只要进去基本就等着被包饺子了。罗马只能在黑森林外围修筑长墙(它真的只是一道墙),比如著名的日耳曼长墙,生怕蛮族冷不丁钻出来偷袭。大家也都知道中国的长城其实也没挡住蛮族,更何况罗马人只是建了一道墙呢,效果更差,最后也根本挡不住蛮族的攻陷。  中国一生气还可以出长城打胡人丫的,可是罗马人出了长墙能怎么样呢,进了林子找也找不到......  -----------------------------  查了一下,黑森林在莱茵河之东,他虽然挡住了屋大维向东扩展的步伐,但对于自凯撒而始的以莱茵河为天然边界的防守战略,似乎没有形成特别的威胁
  当然是中国啦!中国长期以来都在与北方游牧民族做斗争
  -----------------------------  @仁慈的机器
14:02:13  蛮族对黑森林地形熟悉情况了解,但是罗马人进去可就两眼一抹黑了,只要进去基本就等着被包饺子了。罗马只能在黑森林外围修筑长墙(它真的只是一道墙),比如著名的日耳曼长墙,生怕蛮族冷不丁钻出来偷袭。大家也都知道中国的长城其实也没挡住蛮族,更何况罗马人只是建了一道墙呢,效果更差,最后也根本挡不住蛮族的攻陷。  中国一生气还可以出长城打胡人丫的,可是罗马人出了长墙能怎么样呢,进了林子找也找不到......  -----------------------------  @山七二十一
14:16:50  查了一下,黑森林在莱茵河之东,他虽然挡住了屋大维向东扩展的步伐,但对于自凯撒而始的以莱茵河为天然边界的防守战略,似乎没有形成特别的威胁  -----------------------------  还有建议你看看凯撒写的高卢战记,凯撒有一战3万罗马对12万日耳曼,凯撒明确指出这12万大军是从莱茵河西边来的日耳曼人,凯撒让他们退回莱茵河以西或者保证不侵蚀其他高炉领地,但是他们不从,然后就干起来了,当然最后凯撒完胜。莱茵河其实是一条没有什么波涛的大河,莱茵两边林木茂盛,做点筏子很简单,划几下就过来了。
  -----------------------------  @仁慈的机器
14:02:13  蛮族对黑森林地形熟悉情况了解,但是罗马人进去可就两眼一抹黑了,只要进去基本就等着被包饺子了。罗马只能在黑森林外围修筑长墙(它真的只是一道墙),比如著名的日耳曼长墙,生怕蛮族冷不丁钻出来偷袭。大家也都知道中国的长城其实也没挡住蛮族,更何况罗马人只是建了一道墙呢,效果更差,最后也根本挡不住蛮族的攻陷。  中国一生气还可以出长城打胡人丫的,可是罗马人出了长墙能怎么样呢,进了林子找也找不到......  -----------------------------  @山七二十一
14:16:50  查了一下,黑森林在莱茵河之东,他虽然挡住了屋大维向东扩展的步伐,但对于自凯撒而始的以莱茵河为天然边界的防守战略,似乎没有形成特别的威胁  -----------------------------  @仁慈的机器
14:26:56  还有建议你看看凯撒写的高卢战记,凯撒有一战3万罗马对12万日耳曼,凯撒明确指出这12万大军是从莱茵河西边来的日耳曼人,凯撒让他们退回莱茵河以西或者保证不侵蚀其他高炉领地,但是他们不从,然后就干起来了,当然最后凯撒完胜。莱茵河其实是一条没有什么波涛的大河,莱茵两边林木茂盛,做点筏子很简单,划几下就过来了。  -----------------------------  不好意思打错了,应该是莱茵河以东
  -----------------------------  @仁慈的机器
14:26:56  还有建议你看看凯撒写的高卢战记,凯撒有一战3万罗马对12万日耳曼,凯撒明确指出这12万大军是从莱茵河西边来的日耳曼人,凯撒让他们退回莱茵河以西或者保证不侵蚀其他高炉领地,但是他们不从,然后就干起来了,当然最后凯撒完胜。莱茵河其实是一条没有什么波涛的大河,莱茵两边林木茂盛,做点筏子很简单,划几下就过来了。  -----------------------------  你的意思是莱茵河的防御能力不高,好我再去往这方面研究下  不过无论如何,我想总比中国北方的情况要好些吧
  @唐突厥
14:19:59  当然是中国啦!中国长期以来都在与北方游牧民族做斗争  -----------------------------  是啊,汉人的骑兵是个大问题,能抗住这么久的游牧民族实在很不容易,罗马就没有这个问题
  中国不是没有所谓的外族威胁,而是我们都把他们打服了。我们汉族开始没有多大的地盘的。都是一级级打怪升级成巨龙的~~
  @唐突厥
14:19:59  当然是中国啦!中国长期以来都在与北方游牧民族做斗争  -----------------------------  @山七二十一
15:39:48  是啊,汉人的骑兵是个大问题,能抗住这么久的游牧民族实在很不容易,罗马就没有这个问题  -----------------------------  中国不是抗得住的问题,而是个治理游牧民族的问题。打败游牧民族不太难,卫青霍去病打到外蒙区,但是匈奴问题只是缓解了不是解决了。因为在那里设置郡县是不可能的,如果一个县令管辖的人口都是流动的,你怎么收税怎么打官司怎么推行政令怎么维护治安等等。直到现在流动人口对中国都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治理是个老大难,何况古代呢。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管自己,让游牧民族的首领效忠中央,中国只能别无选择的选择这个办法。但是这种效忠往往都是脆弱的,连自己的臣子大将还时不时造个反呢,人家又凭什么一如既往的效忠与你呢。  其实最好的方法就是和亲,做的最好的是清朝,和亲可以一劳永逸的解决忠诚度会下降的问题。清朝从建国开始成系统成规模成传统的有计划地和亲,彻底的解决的蒙古忠诚度的问题。比如乾隆18个格格,有11个嫁给了蒙古。开国孝庄皇后就是蒙古人。这要是汉人王朝怎么会允许蒙古人作皇后呢。大清也有蒙古人的一份啊,你说蒙古能不忠诚吗?。汉人总把和亲当成屈辱,丧权辱国,送个公主那个扭扭捏捏不情愿啊,如果当年汉武帝北征匈奴之后就开始大规模和亲,鲜卑也不会崛起,哪还有后边的五胡乱华。
  -----------------------------  @仁慈的机器
16:47:44  中国不是抗得住的问题,而是个治理游牧民族的问题。打败游牧民族不太难,卫青霍去病打到外蒙区,但是匈奴问题只是缓解了不是解决了。因为在那里设置郡县是不可能的,如果一个县令管辖的人口都是流动的,你怎么收税怎么打官司怎么推行政令怎么维护治安等等。直到现在流动人口对中国都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治理是个老大难,何况古代呢。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管自己,让游牧民族的首领效忠中央,中国只能别无选择的选择这......  -----------------------------  你说的太容易了,不要忘了,汉武出兵之前经历了几代皇帝的国力积累,他一个人就打得国家几乎崩溃,临了还得下轮台诏
  -----------------------------  @仁慈的机器
16:47:44  中国不是抗得住的问题,而是个治理游牧民族的问题。打败游牧民族不太难,卫青霍去病打到外蒙区,但是匈奴问题只是缓解了不是解决了。因为在那里设置郡县是不可能的,如果一个县令管辖的人口都是流动的,你怎么收税怎么打官司怎么推行政令怎么维护治安等等。直到现在流动人口对中国都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治理是个老大难,何况古代呢。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管自己,让游牧民族的首领效忠中央,中国只能别无选择的选择这......  -----------------------------  @山七二十一
17:33:15  你说的太容易了,不要忘了,汉武出兵之前经历了几代皇帝的国力积累,他一个人就打得国家几乎崩溃,临了还得下轮台诏  -----------------------------  战争只是政治的延续,没有政治意图的战争,战争的意义何在。汉武帝不明白战争是要解决政治问题而不是去解决战争问题。意味只是为了战争而战争这才是他最后劳民伤财搞的海内空虚的原因。
  @唐突厥
14:19:59  当然是中国啦!中国长期以来都在与北方游牧民族做斗争  -----------------------------  @山七二十一
15:39:48  是啊,汉人的骑兵是个大问题,能抗住这么久的游牧民族实在很不容易,罗马就没有这个问题  -----------------------------  @仁慈的机器
16:47:44  中国不是抗得住的问题,而是个治理游牧民族的问题。打败游牧民族不太难,卫青霍去病打到外蒙区,但是匈奴问题只是缓解了不是解决了。因为在那里设置郡县是不可能的,如果一个县令管辖的人口都是流动的,你怎么收税怎么打官司怎么推行政令怎么维护治安等等。直到现在流动人口对中国都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治理是个老大难,何况古代呢。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管自己,让游牧民族的首领效忠中央,中国只能别无选择的选择这个办......  -----------------------------  和亲是一个可能的选择,但并非什么时候都适用的。满洲人能很好地和蒙古、吐蕃人相处,和回回相处就困难。因为有一个地位、文化和生活方式相似度的问题。同文同种,和亲的作用才大。不同文同种,和亲就只能是肉体的贿赂,只能让接受了女人的那个人才短暂地放松一下而已。汉初的和亲,就是这样——对于软化和同化匈奴人,根本就没有作用。  有其地则必有其人。周边的部族永远不会少,而且永远是游牧民族——驯化了一批,必然会产生新的一批,在工业化之前,不可能有一个永远的解决。所以幻想一劳永逸地压制蛮族,是不现实的。汉匈不两立,这是一种绝对的态势,是汉文明,以及汉化的其他部族,始终必须面对的。历史上,对蛮族的驯化成功的例子很多,但是汉化以后的胡族,仍然必须以汉族的立场,重新与他们留在故地的兄弟对立。农耕与游牧的冲突,不是人力可以消除的。  所以解决南北民族问题,最根本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创造一种能同时为不同民族所共同接受的生活方式。这个生活方式现在看来,就是所谓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在古代,是没有这个条件的。在不同的文明之间和亲,固然有可能增加认同,但危险也同样巨大——它也很可能导致民族内部发生分化和分裂。例如唐宋以来同阿拉伯人的友好交往,实际是也造成了汉民族的内部分裂,回族就是这个分裂的结果。  在古代,我以为对待胡族的最明智的策略,概括起来就是两句话,“长城以外保留,长城以内融合”。稳住长城一线,无论是攻还是守,都实际上是最省事省力的办法。进来的不及时同化,或者主动出去打击,都是不划算的。
  @唐突厥
14:19:59  当然是中国啦!中国长期以来都在与北方游牧民族做斗争  -----------------------------  @山七二十一
15:39:48  是啊,汉人的骑兵是个大问题,能抗住这么久的游牧民族实在很不容易,罗马就没有这个问题  -----------------------------  @仁慈的机器
16:47:44  中国不是抗得住的问题,而是个治理游牧民族的问题。打败游牧民族不太难,卫青霍去病打到外蒙区,但是匈奴问题只是缓解了不是解决了。因为在那里设置郡县是不可能的,如果一个县令管辖的人口都是流动的,你怎么收税怎么打官司怎么推行政令怎么维护治安等等。直到现在流动人口对中国都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治理是个老大难,何况古代呢。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管自己,让游牧民族的首领效忠中央,中国只能别无选择的选择这个办......  -----------------------------  @岭北乌有生
18:06:51  和亲是一个可能的选择,但并非什么时候都适用的。满洲人能很好地和蒙古、吐蕃人相处,和回回相处就困难。因为有一个地位、文化和生活方式相似度的问题。同文同种,和亲的作用才大。不同文同种,和亲就只能是肉体的贿赂,只能让接受了女人的那个人才短暂地放松一下而已。汉初的和亲,就是这样——对于软化和同化匈奴人,根本就没有作用。  有其地则必有其人。周边的部族永远不会少,而且永远是游牧民族——驯化了一批,必......  -----------------------------  你是大错特错,游牧民族的文明化很低根本不能跟阿拉伯人相提并论,和亲是让其融入华夏文明圈的最好办法,高级文明兼并低级文明历史的常态,蒙古满洲都不能幸免,和亲是加速这个进程的最好方法。阿拉伯文明本身就不次于中国文明,其煌煌灿烂不亚于中国,想融化这样的文明,知道现在都不太可能,何况古代呢,况且西域的伊斯兰化根本不是源于唐朝与阿拉伯的交流,恰恰是唐朝退出西域舞台后过了很久才开始的,宋朝初期,西域王李圣天还能摔两万汉兵,在天山脚下大破阿拉伯军,当时的西域还是万里佛土呢。
  减⒛多公斤.我只用俩月不到.过程我拍了视频.看视频到我店。看看我是怎么减的.扣扣.壹61七壹3伍四94.扣扣资料里有店址。
  @法势在必行
11:34:13  你的是对的。但是还有另外一面,罗马遇到的敌人是四面八方的。中国虽然北方的蛮族力量远强于罗马遇到的,但是除北方(包括东北和西北)之外,其他方向的敌人威胁并不大。  -----------------------------  你说的对 不同的是 早期中国的敌人同样是四面八方的 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只不过早就被打跑或同化了 到了汉朝 东边已经是大海 西边一个青藏高原挡住 南方全是穷山恶水
就剩下北方了 所以才会感觉到敌人威胁不大
  @唐突厥
14:19:59  当然是中国啦!中国长期以来都在与北方游牧民族做斗争  -----------------------------  @山七二十一
15:39:48  是啊,汉人的骑兵是个大问题,能抗住这么久的游牧民族实在很不容易,罗马就没有这个问题  -----------------------------  @仁慈的机器
16:47:44  中国不是抗得住的问题,而是个治理游牧民族的问题。打败游牧民族不太难,卫青霍去病打到外蒙区,但是匈奴问题只是缓解了不是解决了。因为在那里设置郡县是不可能的,如果一个县令管辖的人口都是流动的,你怎么收税怎么打官司怎么推行政令怎么维护治安等等。直到现在流动人口对中国都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治理是个老大难,何况古代呢。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管自己,让游牧民族的首领效忠中央,中国只能别无选择的选择这个办......  -----------------------------  @岭北乌有生
18:06:51  和亲是一个可能的选择,但并非什么时候都适用的。满洲人能很好地和蒙古、吐蕃人相处,和回回相处就困难。因为有一个地位、文化和生活方式相似度的问题。同文同种,和亲的作用才大。不同文同种,和亲就只能是肉体的贿赂,只能让接受了女人的那个人才短暂地放松一下而已。汉初的和亲,就是这样——对于软化和同化匈奴人,根本就没有作用。  有其地则必有其人。周边的部族永远不会少,而且永远是游牧民族——驯化了一批,必......  -----------------------------  @仁慈的机器
19:47:24  你是大错特错,游牧民族的文明化很低根本不能跟阿拉伯人相提并论,和亲是让其融入华夏文明圈的最好办法,高级文明兼并低级文明
的常态,蒙古满洲都不能幸免,和亲是加速这个进程的最好方法。阿拉伯文明本身就不次于中国文明,其煌煌灿烂不亚于中国,想融化这样的文明,知道现在都不太可能,何况古代呢,况且西域的伊斯兰化根本不是源于唐朝与阿拉伯的交流,恰恰是唐朝退出西域舞台后过了很久才开始的,宋朝初期......  -----------------------------  ..........  你说游牧民族的文化水准和社会反发展程度远不如阿拉伯人,这个是对的,我并无异议。但是你忘了一个根本性的东西——经济方式和生活方式决定文化方式,也决定民族和种群的差异。异质的文明之间,无论其发展程度的高低,最终都是不可能融合的,只可能出现控制与依附的关系。也就是说,每个文明都有自己特定的基因,这个是没办法改变的,你可以让它在具体环境下适应,但是这种适应都是不能持久的。满洲能和蒙古建立融洽的和亲关系,是因为他们的种群特性接近,让满洲和汉人通婚,显然就没有这种效果,因为文明的基因差距过大,和亲本身的作用是有限的。  我举阿拉伯和回族的例子,只是说明,和亲是双刃剑。它固然能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增加双方的亲密度,但是同样也会增加风险。因为和亲不可能改变对方的民族特性,在很多时候却会导致自身的“胡化”问题。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和亲的贡献很小。真正的助力,其实是农耕化。对于胡族来说,一旦农耕化,不用和亲也会汉化。例如历史上的“五胡”,就是这样。不能使之农耕化,就是年年嫁公主,也无济于事。  清代对蒙古的和亲,严格地讲,增加的只是满洲和蒙古的亲密度,并没有增加汉族和蒙古的亲密度。汉人如果要以和亲来与蒙古建立亲密关系,前提必须是自己先变成满洲那样的特性的民族,而这是不可能的。  总之,不能在经济方式和生活方式上同化,就算是低级文明,也不是想融合就融合的。“文化”的先进性,对于异质文明,其实是很软弱无力的
  另,回族的问题可不是“西域的伊斯兰化”问题,而是炎黄故地,陕甘的原著汉人的伊斯兰化问题。而西北汉人的回化,大背景就是元朝以来开放的民族交流政策。。。。
  @唐突厥
14:19:59  当然是中国啦!中国长期以来都在与北方游牧民族做斗争  -----------------------------  @山七二十一
15:39:48  是啊,汉人的骑兵是个大问题,能抗住这么久的游牧民族实在很不容易,罗马就没有这个问题  -----------------------------  @仁慈的机器
16:47:44  中国不是抗得住的问题,而是个治理游牧民族的问题。打败游牧民族不太难,卫青霍去病打到外蒙区,但是匈奴问题只是缓解了不是解决了。因为在那里设置郡县是不可能的,如果一个县令管辖的人口都是流动的,你怎么收税怎么打官司怎么推行政令怎么维护治安等等。直到现在流动人口对中国都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治理是个老大难,何况古代呢。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管自己,让游牧民族的首领效忠中央,中国只能别无选择的选择这个办......  -----------------------------  @岭北乌有生
18:06:51  和亲是一个可能的选择,但并非什么时候都适用的。满洲人能很好地和蒙古、吐蕃人相处,和回回相处就困难。因为有一个地位、文化和生活方式相似度的问题。同文同种,和亲的作用才大。不同文同种,和亲就只能是肉体的贿赂,只能让接受了女人的那个人才短暂地放松一下而已。汉初的和亲,就是这样——对于软化和同化匈奴人,根本就没有作用。  有其地则必有其人。周边的部族永远不会少,而且永远是游牧民族——驯化了一批,必......  -----------------------------  @仁慈的机器
19:47:24  你是大错特错,游牧民族的文明化很低根本不能跟阿拉伯人相提并论,和亲是让其融入华夏文明圈的最好办法,高级文明兼并低级文明
的常态,蒙古满洲都不能幸免,和亲是加速这个进程的最好方法。阿拉伯文明本身就不次于中国文明,其煌煌灿烂不亚于中国,想融化这样的文明,知道现在都不太可能,何况古代呢,况且西域的伊斯兰化根本不是源于唐朝与阿拉伯的交流,恰恰是唐朝退出西域舞台后过了很久才开始的,宋朝初期......  -----------------------------  @岭北乌有生
22:55:37  ..........  你说游牧民族的文化水准和社会反发展程度远不如阿拉伯人,这个是对的,我并无异议。但是你忘了一个根本性的东西——经济方式和生活方式决定文化方式,也决定民族和种群的差异。异质的文明之间,无论其发展程度的高低,最终都是不可能融合的,只可能出现控制与依附的关系。也就是说,每个文明都有自己特定的基因,这个是没办法改变的,你可以让它在具体环境下适应,但是这种适应都是不能持久的。满洲能和蒙古......  -----------------------------  你又犯了个错误,满洲和蒙古史一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吗,满洲是渔猎民族是定居民族,蒙古是游牧民族是迁徙民族,两个民族的方式和蒙古与汉族的方式是一样大的。但是两个民族却很好的通过和亲联合在一起,并且满洲变成汉化之后,蒙古的方式还很好的保留下来。两个完全不同的经济方式可以同时共存并且保持的非常亲密的关系,恰恰是和亲才能带来的。汉人之所以没有游牧民族保持良好的关系,恰恰是因为和亲是临时性的应对,而没有变成传统没有变成国策,但是仅仅的临时性和亲,也带来一些良好的结果,毕竟昭君出塞确实带来的汉匈两族长达半个世纪的和平,这些成果难道可以视而不见吗?  你说蒙古没有对汉族产生亲密度,更是大错特错,民国建立伊始,民国大佬们就可开始迫不及待的与蒙古和亲,袁世凯,冯国璋都有女儿嫁给蒙古,使得内蒙王公没有与外蒙同流合污,虽然不是唯一原因,但是和亲对内蒙古独立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  而且我可以告诉你,清朝从康熙开始蒙古大量修建关帝庙,就连喇嘛庙里都有关帝像,关羽被认为是格萨尔王转世,蒙古王公对汉族文化开始学习很多人都起了汉名,恰恰是和亲之后带来的效果。翻遍清朝历史,出现了多少蒙古大儒啊,赛尚阿,倭仁等等,怎么能说蒙古对汉族没有亲近感呢
  @唐突厥
14:19:59  当然是中国啦!中国长期以来都在与北方游牧民族做斗争  -----------------------------  @山七二十一
15:39:48  是啊,汉人的骑兵是个大问题,能抗住这么久的游牧民族实在很不容易,罗马就没有这个问题  -----------------------------  @仁慈的机器
16:47:44  中国不是抗得住的问题,而是个治理游牧民族的问题。打败游牧民族不太难,卫青霍去病打到外蒙区,但是匈奴问题只是缓解了不是解决了。因为在那里设置郡县是不可能的,如果一个县令管辖的人口都是流动的,你怎么收税怎么打官司怎么推行政令怎么维护治安等等。直到现在流动人口对中国都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治理是个老大难,何况古代呢。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管自己,让游牧民族的首领效忠中央,中国只能别无选择的选择这个办......  -----------------------------  @岭北乌有生
18:06:51  和亲是一个可能的选择,但并非什么时候都适用的。满洲人能很好地和蒙古、吐蕃人相处,和回回相处就困难。因为有一个地位、文化和生活方式相似度的问题。同文同种,和亲的作用才大。不同文同种,和亲就只能是肉体的贿赂,只能让接受了女人的那个人才短暂地放松一下而已。汉初的和亲,就是这样——对于软化和同化匈奴人,根本就没有作用。  有其地则必有其人。周边的部族永远不会少,而且永远是游牧民族——驯化了一批,必......  -----------------------------  归根结底还是怎样认识游牧民族和游牧文化问题。现代人权理论不适用,民族理论也不适用,甚至种族主义都不适用。站在人类文明主流的立场上看,游牧文化是一种不完整的文明,或者说是一种次文明体。说的狠一点,游牧和广义农耕之间的区别,类似于直立人和智人之间的区别,假如游牧民族执意拒绝进化的话。  从时间上看,彻底解决狭义游牧和广义农耕之间的冲突,只能等待文明发展到科技时代,从连弩发展出机枪才可有效对抗骑兵冲锋,此其第一步,依靠这一步已一成功过滤掉满蒙这一类低级狭义游牧民族体;若野蛮民族也掌握了机械武器和核武器,第二步就是依靠文明全方位力量“遏制”俄罗斯、伊朗这一类高级广义游牧野蛮体。必须吝啬地拒绝向其输出哪怕一丝文明能量!使其枯萎而死。至少不让其壮大外溢。可参考凯南长电文。  从这个角度看,支持修长城,武装屯边。反对和亲、贸易、外交等一切交往。和亲等交往反而会使其获得文明完整性和制度性的力量,物质财富倒在其次。松散的野蛮北牧再厉害其威胁也只在一时。但是,一个汉族文人官员叛徒的威胁就大得太多了,因为会给游牧人注入制度知识。和亲的弊病就在于可能会带去汉族的制度知识。弄过去一批弱智满族公主小鲜肉,自然不会有什么遗患。
  @唐突厥
14:19:59  当然是中国啦!中国长期以来都在与北方游牧民族做斗争  -----------------------------  @山七二十一
15:39:48  是啊,汉人的骑兵是个大问题,能抗住这么久的游牧民族实在很不容易,罗马就没有这个问题  -----------------------------  @仁慈的机器
16:47:44  中国不是抗得住的问题,而是个治理游牧民族的问题。打败游牧民族不太难,卫青霍去病打到外蒙区,但是匈奴问题只是缓解了不是解决了。因为在那里设置郡县是不可能的,如果一个县令管辖的人口都是流动的,你怎么收税怎么打官司怎么推行政令怎么维护治安等等。直到现在流动人口对中国都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治理是个老大难,何况古代呢。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管自己,让游牧民族的首领效忠中央,中国只能别无选择的选择这个办......  -----------------------------  @岭北乌有生
18:06:51  和亲是一个可能的选择,但并非什么时候都适用的。满洲人能很好地和蒙古、吐蕃人相处,和回回相处就困难。因为有一个地位、文化和生活方式相似度的问题。同文同种,和亲的作用才大。不同文同种,和亲就只能是肉体的贿赂,只能让接受了女人的那个人才短暂地放松一下而已。汉初的和亲,就是这样——对于软化和同化匈奴人,根本就没有作用。  有其地则必有其人。周边的部族永远不会少,而且永远是游牧民族——驯化了一批,必......  -----------------------------  @华南虎咖啡馆
02:54:35  归根结底还是怎样认识游牧民族和游牧文化问题。现代人权理论不适用,民族理论也不适用,甚至种族主义都不适用。站在人类文明主流的立场上看,游牧文化是一种不完整的文明,或者说是一种次文明体。说的狠一点,游牧和广义农耕之间的区别,类似于直立人和智人之间的区别,假如游牧民族执意拒绝进化的话。  从时间上看,彻底解决狭义游牧和广义农耕之间的冲突,只能等待文明发展到科技时代,从连弩发展出机枪才可有效对抗骑兵冲锋,此其第一步,依靠这一步已一成功过滤掉满蒙这一类低级狭义游牧民族体;若野蛮民族也掌握了机械武器和核武器,第二步就是依靠文明全方位力量“遏制”俄罗斯、伊朗这一类高级广义游牧野蛮体。必须吝啬地拒绝向其输出哪怕一丝文明能量!使其枯萎而死。至少不让其壮大外溢。可参考凯南长电文。  从这个角度看,支持修长城,武装屯边。反对和亲、贸易、外交等一切交往。和亲等交往反而会使其获得文明完整性和制度性的力量,物质财富倒在其次。松散的野蛮北牧再厉害其威胁也只在一时。但是,一个汉族文人官员叛徒的威胁就大得太多了,因为会给游牧人注入制度知识。和亲的弊病就在于可能会带去汉族的制度知识。弄过去一批弱智满族公主小鲜肉,自然不会有什么遗患。  -----------------------------  对游牧民族的技术封锁,是完全不靠谱的。  在过去2000的历史中,所谓的技术封锁,不是不存在,汉文明的波动式衰败是不可避免的。而是随着游牧民族的强大,自然回产生战争。掌握技术的工匠就越来越多的控制在游牧政权中。以中国历史来说,游牧政权对技术的掌控在契丹时期基本是高=潮,到了蒙元初期就是顶点。  技术的扩散也是技术封锁的不靠谱的一个原因,毕竟过去的技术的专业性没有那么强。  ==============================================  至于农耕文明如果想一直维持自己文明的发展与强大,只有一个办法:封建方式的殖民。  周封建的时候,三晋齐鲁和楚都是蛮夷,而周封建之,到了祖龙一统,该地全部是汉农耕文明的传统土地。
  @仁慈的机器
12:00:49  罗马遇到的蛮族压力其实比中国更大,因为罗马对蛮族的反击能力远不如中国,罗马北方的浓密的黑森林远比中国北方的草原可怕十倍。浓密不透风的森林对于蛮族来说进可攻退可守,万一抵抗不住也可化整为零潜藏起来。而中国的草原可以给汉人大规模反击的空间,不行了还可以退守长城。  其实中国也有黑森林的问题,中国的汉人政权之所以一只止步于辽东,恰恰也是因为到了吉林也开始有了大面积的森林,使得中原王朝也只......  -----------------------------  @山七二十一
12:53:05  这个还没注意到,只知道罗马进攻黑森林是吃了大亏,有还我三个兵团的典故,但在防守方面还没研究过,回去仔细看看,谢谢指点  -----------------------------  @仁慈的机器
14:02:13  蛮族对黑森林地形熟悉情况了解,但是罗马人进去可就两眼一抹黑了,只要进去基本就等着被包饺子了。罗马只能在黑森林外围修筑长墙(它真的只是一道墙),比如著名的日耳曼长墙,生怕蛮族冷不丁钻出来偷袭。大家也都知道中国的长城其实也没挡住蛮族,更何况罗马人只是建了一道墙呢,效果更差,最后也根本挡不住蛮族的攻陷。  中国一生气还可以出长城打胡人丫的,可是罗马人出了长墙能怎么样呢,进了林子找也找不到......  -----------------------------  随便插一句:游牧民族之所以威胁就其流动性。没固定的地方,打与被打都跟游牧没多大区别。黑森林的话,相对还是可以稳定居住的,侵略性也就差些。如果不是明朝内乱,满清再狠应该也出不了山海关。所以威胁来说,游牧的更麻烦。
  @仁慈的机器
12:00:49  罗马遇到的蛮族压力其实比中国更大,因为罗马对蛮族的反击能力远不如中国,罗马北方的浓密的黑森林远比中国北方的草原可怕十倍。浓密不透风的森林对于蛮族来说进可攻退可守,万一抵抗不住也可化整为零潜藏起来。而中国的草原可以给汉人大规模反击的空间,不行了还可以退守长城。  其实中国也有黑森林的问题,中国的汉人政权之所以一只止步于辽东,恰恰也是因为到了吉林也开始有了大面积的森林,使得中原王朝也只......  -----------------------------  @山七二十一
12:53:05  这个还没注意到,只知道罗马进攻黑森林是吃了大亏,有还我三个兵团的典故,但在防守方面还没研究过,回去仔细看看,谢谢指点  -----------------------------  @仁慈的机器
14:02:13  蛮族对黑森林地形熟悉情况了解,但是罗马人进去可就两眼一抹黑了,只要进去基本就等着被包饺子了。罗马只能在黑森林外围修筑长墙(它真的只是一道墙),比如著名的日耳曼长墙,生怕蛮族冷不丁钻出来偷袭。大家也都知道中国的长城其实也没挡住蛮族,更何况罗马人只是建了一道墙呢,效果更差,最后也根本挡不住蛮族的攻陷。  中国一生气还可以出长城打胡人丫的,可是罗马人出了长墙能怎么样呢,进了林子找也找不到......  -----------------------------  @特别郁闷
13:17:01  随便插一句:游牧民族之所以威胁就其流动性。没固定的地方,打与被打都跟游牧没多大区别。黑森林的话,相对还是可以稳定居住的,侵略性也就差些。如果不是明朝内乱,满清再狠应该也出不了山海关。所以威胁来说,游牧的更麻烦。  -----------------------------  明朝的内乱主要不是明朝自身的原因,恰恰是因为满洲后金的崛起带来,明朝不得不增加税负,裁剪公务员,导致民众的反抗。所以你的如果不是明朝内乱,这个假设是不能成立的。这不是我说的,是阎崇年说的,请看明亡清兴60年
  -----------------------------  @蒙山大盗
12:10:08  至于农耕文明如果想一直维持自己文明的发展与强大,只有一个办法:封建方式的殖民。  周封建的时候,三晋齐鲁和楚都是蛮夷,而周封建之,到了祖龙一统,该地全部是汉农耕文明的传统土地。
-----------------------------  扩张是要受地理条件限制的,400毫米等降雨线啊
  楼主想说啥 为什么我这里提示两次多没看到?
  @yixixingmie
12:54:26  楼主想说啥 为什么我这里提示两次多没看到?  -----------------------------  三次了,还是没有
  @yixixingmie
12:54:26  楼主想说啥 为什么我这里提示两次多没看到?  -----------------------------  @山七二十一
13:20:32  三次了,还是没有  -----------------------------  ╮(╯▽╰)╭是啥
  @法势在必行
11:34:13  你的是对的。但是还有另外一面,罗马遇到的敌人是四面八方的。中国虽然北方的蛮族力量远强于罗马遇到的,但是除北方(包括东北和西北)之外,其他方向的敌人威胁并不大。  -----------------------------  @yixixingmie
20:10:02  你说的对 不同的是 早期中国的敌人同样是四面八方的 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只不过早就被打跑或同化了 到了汉朝 东边已经是大海 西边一个青藏高原挡住 南方全是穷山恶水 就剩下北方了 所以才会感觉到敌人威胁不大  -----------------------------  早期都是四面八方,疆域稳定之后也都只有一个方向。
  @法势在必行
11:34:13  你的是对的。但是还有另外一面,罗马遇到的敌人是四面八方的。中国虽然北方的蛮族力量远强于罗马遇到的,但是除北方(包括东北和西北)之外,其他方向的敌人威胁并不大。  -----------------------------  @yixixingmie
20:10:02  你说的对 不同的是 早期中国的敌人同样是四面八方的 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只不过早就被打跑或同化了 到了汉朝 东边已经是大海 西边一个青藏高原挡住 南方全是穷山恶水 就剩下北方了 所以才会感觉到敌人威胁不大  -----------------------------  @山七二十一
13:54:04  早期都是四面八方,疆域稳定之后也都只有一个方向。  -----------------------------  中国的压力一点不比西方小 恐怕更大吧
  @唐突厥
14:19:59  当然是中国啦!中国长期以来都在与北方游牧民族做斗争  -----------------------------  @山七二十一
15:39:48  是啊,汉人的骑兵是个大问题,能抗住这么久的游牧民族实在很不容易,罗马就没有这个问题  -----------------------------  @仁慈的机器
16:47:44  -----------------------------  @岭北乌有生
22:55:37  ..........  你说游牧民族的文化水准和社会反发展程度远不如阿拉伯人,这个是对的,我并无异议。但是你忘了一个根本性的东西——经济方式和生活方式决定文化方式,也决定民族和种群的差异。异质的文明之间,无论其发展程度的高低,最终都是不可能融合的,只可能出现控制与依附的关系。也就是说,每个文明都有自己特定的基因,这个是没办法改变的,你可以让它在具体环境下适应,但是这种适应都是不能持久的。满洲能和蒙古......  -----------------------------  @仁慈的机器
23:49:42  你又犯了个错误,满洲和蒙古史一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吗,满洲是渔猎民族是定居民族,蒙古是游牧民族是迁徙民族,两个民族的方式和蒙古与汉族的方式是一样大的。但是两个民族却很好的通过和亲联合在一起,并且满洲变成汉化之后,蒙古的方式还很好的保留下来。两个完全不同的经济方式可以同时共存并且保持的非常亲密的关系,恰恰是和亲才能带来的。汉人之所以没有游牧民族保持良好的关系,恰恰是因为和亲是临时性的应对,......  -----------------------------  生活方式是一个笼统,或者综合性的说法。它包含的是广义上的一切物质性和行为性的东西。毫无疑问,蒙古与满洲的相似度,在当年肯定远胜于与汉族的相似度。蒙古是游牧为主,满洲在东北是渔猎为主,都不是农耕定居的民族。后来和亲,包括与西藏的和好,都是基于与汉族的相似的边缘地位,摆明了就是二个小民族联手对抗与压制汉民族。双方采用的基本社会制度,从早期的部落制到后来的旗盟制,都是相似的。尽管盟旗制度是满洲传给蒙古的,但是蒙古人适应起来并无困难。相反,如果这套制度行之于汉地,你认为能维持很久吗?  清末蒙古的分离,事情比较复杂。你说的,内蒙的和亲是有效的,我姑且承认。但是你有没考虑到,一则外蒙古王公总体上是不愿意追随汉人中央政府的,北洋政府也是靠武力维持宗主地位的。二则,内蒙古王公总体上没有外蒙古王公那样的独立意识,更大的原因,并非和亲和拉拢,而是内蒙王公的生活方式汉化或者接近汉化了。农耕和工商业已经成为内蒙王公的主要财富来源,回到原有的游牧生活不是内蒙王公所期望的。这和民国以来满洲的汉化原因是一样的。清朝崩溃后,革命派一度排满,但是即使如此,有哪个满洲人在胁迫下回到了关外柳条边?都是选择了留下来汉化。相反,元朝的蒙古始终不认同汉族的农耕生活,所以元朝结束后,尽管朱元璋对蒙古人完全不敌视,采取 非常宽容的政策,但是蒙古族的主体还是选择回到大漠。内地嫁女孩是和亲,当年蒙古人在内地的“初夜权”,难道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和亲?但是完全没有起到作用。  人群离合是非常复杂的现象。不列颠岛上的凯尔特人和盎格鲁萨克逊人本是不同的种群,但是一旦经济和生活方式同化,种群也就自然融合成了英格兰民族。反之,尼德兰地区本来是同一种群,但是后来经济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分化,于是分裂成荷兰与比利时两个不同民族。世代同居共婚,同文同种的种群都可能分化为不同的民族,何况是异质文明之间的和亲,其作用也是有限且不确定的。  昭君出塞的效果,几代人的和平,那是偶然情况,和亲并非主要的因素。事实上汉代嫁了那么多公主,也只有昭君那些年比较安逸,因为刚好遇到了匈奴的内乱。历史上的昭君,正如唐代的唐蕃会盟“合同一家”的那块碑,更多的是鸽派人物用来证明自己主张的借口——交好的时候大谈特谈,但是一旦龃龉,该打该杀,谁也不会真的在意她。民族的和好相处,乃至于融合,是日常生活、民众行为和心理的同化,不是口号上或者象征意义上的。历史也许是英雄的纪念碑,但是民族融合绝对不是几个头面人物的过家家。汉族的和亲本来就不是制度化的行为。就算是制度化的法律化的,当年欧洲通过和亲构建的庞大的哈布斯堡王朝,不也照样分崩离析成了不同的民族国家。还有2014年作独立表决的苏格兰,通过和亲与英格兰已经合并几百年了,但是依然没能做到同化。  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民族和种群的基因,也是历史上诸多偶然行为慢慢沉淀下来的,所以现在的诸多偶然行为,也可以慢慢的改造它。任何和亲的行为都可能对种群关系造成影响,所以特定时候的和亲的正面意义,我不否定。但是相对于历史的沉淀,任何具体的人物或行为,其改变程度是有限的,即使发生了明显的作用,坦白地说,其作用也不是确定的。昭君出塞固然加强了汉匈之间亲密度,而欧洲的英法百年战争,同样也起源于一段不幸的跨国婚姻。(路易七世“胡子的战争”)  个人在历史上的行为,总是带有很大的偶然性。能起到积极正面意义的人,也许下一刻就会带来消极负面的影响。和亲也是这样,每一个具体的和亲,其结果都是不确定的,并不一定符合和亲者的预期。日常生活中“合两姓之好”的民间婚姻,结果造成怨偶甚至人伦悲剧的情况不少。种群之间的政治性婚姻,产生悲剧性结果的可能性更大。西周和春秋时代那些诸侯国,世代通婚,称叔称舅,到后来不照样是你死我活。要不是 秦始皇车同轨书同文,说不定华夏族就永远分裂了也不一定。想当年强盛的罗马帝国,不正是伴随着和蛮族的和亲而永远沉沦下去的
  @唐突厥
14:19:59  当然是中国啦!中国长期以来都在与北方游牧民族做斗争  -----------------------------  @山七二十一
15:39:48  是啊,汉人的骑兵是个大问题,能抗住这么久的游牧民族实在很不容易,罗马就没有这个问题  -----------------------------  @仁慈的机器
16:47:44  -----------------------------  @岭北乌有生
22:55:37  ..........  你说游牧民族的文化水准和社会反发展程度远不如阿拉伯人,这个是对的,我并无异议。但是你忘了一个根本性的东西——经济方式和生活方式决定文化方式,也决定民族和种群的差异。异质的文明之间,无论其发展程度的高低,最终都是不可能融合的,只可能出现控制与依附的关系。也就是说,每个文明都有自己特定的基因,这个是没办法改变的,你可以让它在具体环境下适应,但是这种适应都是不能持久的。满洲能和蒙古......  -----------------------------  @仁慈的机器
23:49:42  你又犯了个错误,满洲和蒙古史一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吗,满洲是渔猎民族是定居民族,蒙古是游牧民族是迁徙民族,两个民族的方式和蒙古与汉族的方式是一样大的。但是两个民族却很好的通过和亲联合在一起,并且满洲变成汉化之后,蒙古的方式还很好的保留下来。两个完全不同的经济方式可以同时共存并且保持的非常亲密的关系,恰恰是和亲才能带来的。汉人之所以没有游牧民族保持良好的关系,恰恰是因为和亲是临时性的应对,......  -----------------------------  @岭北乌有生
00:30:11  生活方式是一个笼统,或者综合性的说法。它包含的是广义上的一切物质性和行为性的东西。毫无疑问,蒙古与满洲的相似度,在当年肯定远胜于与汉族的相似度。蒙古是游牧为主,满洲在东北是渔猎为主,都不是农耕定居的民族。后来和亲,包括与西藏的和好,都是基于与汉族的相似的边缘地位,摆明了就是二个小民族联手对抗与压制汉民族。双方采用的基本社会制度,从早期的部落制到后来的旗盟制,都是相似的。尽管盟旗制度是满洲传......  -----------------------------  你说的一大堆,只不过是用现在思维考虑当时历史背景,我不反对经济方式的一致是最好的融合,问题是中国古代的历史背景当时的认知程度会想到这个办法吗,当时的认知是认为农业和游牧是民族的天性是不能改变的,你必须在这个条件下考虑当时人的对两个民族的和平的解决方案。你知道七大恨吗,七大恨里就有一条是,努尔哈赤痛恨明朝不让女真种植收获庄稼。你以为女真不想改变生产方式吗,他们太渴望了。可是中原王朝是不会让他们改变的,这是几千年来汉人的固有思维方式。你不能认为改变生产方式最好的方法,你就能让古人接受了。但是和亲不同,很多朝代都曾经实践过,并没有非常固化的阻碍。如果我们在当时汉人的思维方式下考虑,和亲是可以接受并且效果最好的方法,并且一定要把和亲上升到基本国策的地位才行,不然两族统一和睦就会前功尽弃。  最主要的是蒙古之地适不适合农耕,当时内蒙的知青都说,在蒙古种粮食,麦子只能找到韭菜这么高,一亩地粮食产量还不到内地产量的三分之一,并且更怕的是还照成土地严重沙化。现在的内蒙都已经大面积退耕还草了,在内蒙农耕实验已经失败了。况且在古代那个生产力低下的时代,在那里种地能打多少粮食,只会让土地更贫瘠,到时候蒙古牧民牧草没有了粮食也收不了多少,他们会对中原边境造成更大的威胁,你懂吗?
  -----------------------------  @蒙山大盗
12:10:08  至于农耕文明如果想一直维持自己文明的发展与强大,只有一个办法:封建方式的殖民。  周封建的时候,三晋齐鲁和楚都是蛮夷,而周封建之,到了祖龙一统,该地全部是汉农耕文明的传统土地。
-----------------------------  @山七二十一
12:13:36  扩张是要受地理条件限制的,400毫米等降雨线啊  -----------------------------  我说的“封建方式的殖民”,不是单纯的化游牧为农耕社会。  以中原为例,在北方建立 扶持一个或多个亲汉的政权,并把这个政权纳如华夏文明圈,不改其游牧生活,给予经济上足够的扶持,文明上的同化。象北宋时期的契丹,不以岁币,而以国家贷款的形式,并高价购买牛马==生产物。把其当做藩篱,而非敌人。
  -----------------------------  @蒙山大盗
00:16:58  我说的“封建方式的殖民”,不是单纯的化游牧为农耕社会。  以中原为例,在北方建立 扶持一个或多个亲汉的政权,并把这个政权纳如华夏文明圈,不改其游牧生活,给予经济上足够的扶持,文明上的同化。象北宋时期的契丹,不以岁币,而以国家贷款的形式,并高价购买牛马==生产物。把其当做藩篱,而非敌人。  -----------------------------  你的这个办法,只能说是两国友好合作,很难说是殖民,对外族政权的掌控力难以保证啊
  -----------------------------  @蒙山大盗
00:16:58  我说的“封建方式的殖民”,不是单纯的化游牧为农耕社会。  以中原为例,在北方建立 扶持一个或多个亲汉的政权,并把这个政权纳如华夏文明圈,不改其游牧生活,给予经济上足够的扶持,文明上的同化。象北宋时期的契丹,不以岁币,而以国家贷款的形式,并高价购买牛马==生产物。把其当做藩篱,而非敌人。  -----------------------------  @山七二十一
13:29:26  你的这个办法,只能说是两国友好合作,很难说是殖民,对外族政权的掌控力难以保证啊  -----------------------------  掌控力的确不能保证,但是可以维持整个北方的安全。然后通过文化商业技术==方面加以控制,虽然丧失了直接的控制,却可以把整个政权的注意力放到整合实力,并且向南方发展。辽阔的海洋和东南亚才是华夏文明扩展的真正方向。  对北方游牧民族政权的策略是鼓励扶持向西向北,对上层社会进行文化融合同化,对下层则不着急进行改变生存方式。其实西方也是有足够的财富和土地让他们掠夺。  东南亚其实在清以前基本没有啥大的民族建立的政权,可以通过沿海建立城邦国家,海上的丝绸之路足够使其变成富裕的国家,同时也是扩展华夏文明的许多窗口,相信这些蛮族对华夏文明只能够仰望。  只要向南发展进入渠道,海量的财富和土地,绝对会吸引足够多的人踏足饕餮大餐。汉文明只要提前一步进入海洋,汉人的勤劳和坚韧会使汉人在任何一块土地上成长。海量的人口足够充斥整个地球上没有完全开发的土地。
  罗马人周边文明很多并不低于罗马本身反而高于罗马,所以一旦对外打仗胜利,罗马会得到太多好处,所以罗马人的并不惧怕对外战争反而喜欢对外战争!中国周边绝大多数都是文明严重低于自己的文明,对外战争特别是对北方游牧民族战争,即便胜利了也得不到太多好处,无法弥补战争消耗。不过中国人自古也是喜欢战争的,不然我们华夏一族只会是黄河边的一个部落,而不能成为一个覆盖东亚最易居地域的主人!
  @唐突厥
14:19:59  当然是中国啦!中国长期以来都在与北方游牧民族做斗争  -----------------------------  -----------------------------  在古代,的确很难有人想到以生活方式的输出来同化少数族群,但是也不是没有有效的实践。例如中国岭南、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融合就是这个路子。历代中原王朝并没有在南方地区推行和亲,但是南方确实很彻底地同化了。  我的观点是很明确的,国家的治乱兴亡本是固有的历数,和周边民族的冲突与战争也是必然的会时常发生的。只要想办法控制战乱的频率就行,同化与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这是毫无意义地奢求。和亲根本就不能解决什么问题,固执地推行只是徒然地增加骚扰而已。  生活方式的选择,本来就是具体的,依环境与条件而定的。像先生这样企图依靠和亲,或者任选一种可行的方式来同化另一异质种群,在我看来,本来就是一种不靠谱的沙文主义思想,其前提就是荒谬的。  在古代,儒家讲究的是和而不同。和而不同的前提,就是保护对方的异质特点,而不是同化。尤其是在没有条件没有自愿情况下的人为主导的同化。和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大国家主义者为了自己的“王道一统”而推行的逆天举动,注定是徒劳无功的。它所付出的代价,我认为远远大于其所产生的实际利益。  所以,我还是坚持认为,在特殊时候,和亲可以当做具体的策略使用,但是无论如何,不应该成为什么国策。以和亲来保证国家利益,实际上是歪门邪道
  和周边民族相处,最基本的办法是行朋友之道,而不是行家人之道。坦诚包容,患难扶助,是是非非以公正之心裁决,这是朋友之道。以“仁义”“亲密”来吸引对方,一旦吸引来,便用君臣父子的一套来要求对方,控制对方,这是家人之道。自家的孩子自己打打也就算了,把朋友也当做自己的孩子打,那是不靠谱的。和亲与同化实际上是一种老子天下第一的自我中心主义
  -----------------------------  @yixixingmie
13:58:16  中国的压力一点不比西方小 恐怕更大吧  -----------------------------  欢迎你就这个话题展开来讲,为什么压力更大
  我觉得罗马的敌人主要也只有东边,其他方向基本没有太大的威胁,所以这方面和中国也相差不大,以前认为罗马的敌人来自四面八方的看法不太对
  罗马的敌人在军事能力上并不比罗马强多少,不象中国面对北方的游牧民族,有骑兵上的明显优势
  K  AK爬541, 11哦欧宝8 了0  ,  
  -----------------------------  @yixixingmie
13:58:16  中国的压力一点不比西方小 恐怕更大吧  -----------------------------  @山七二十一
11:31:13  欢迎你就这个话题展开来讲,为什么压力更大  -----------------------------  看过万里长城吧 防御的范围越广 漏洞就越大  新罗能挡住灭掉高句丽的大唐 越南能挡住灭掉南宋的元 除了地形外 你可以看出来 他们防守的范围 中国北方 你看地图就知道了 任何一点多能够入侵 而且入侵者来去如风 防不胜防 不然干嘛修长城 劳民伤财?
  -----------------------------  @yixixingmie
12:49:50  看过万里长城吧 防御的范围越广 漏洞就越大  新罗能挡住灭掉高句丽的大唐 越南能挡住灭掉南宋的元 除了地形外 你可以看出来 他们防守的范围 中国北方 你看地图就知道了 任何一点多能够入侵 而且入侵者来去如风 防不胜防 不然干嘛修长城 劳民伤财?  -----------------------------  主题是和罗马比
  按照你们说的,就算对比压力的大小也应该对比时代!中国面对北方的游牧民族,中国有修建长城,罗马,面对黑森林,也是修筑长城,中国面对游民民族,罗马面对维京海盗。日耳曼!这些在不同时期压力是完全不一样的!  罗马的军团体制!中国的和亲政策!!这些怎么比较????
  @三九的夏天
23:10:35  按照你们说的,就算对比压力的大小也应该对比时代!中国面对北方的游牧民族,中国有修建长城,罗马,面对黑森林,也是修筑长城,中国面对游民民族,罗马面对维京海盗。日耳曼!这些在不同时期压力是完全不一样的!  罗马的军团体制!中国的和亲政策!!这些怎么比较????  -----------------------------  这位兄弟,我比的是罗马帝国,不是整个欧洲,维京海盗出来的时候,罗马帝国已经崩溃了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罗马帝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