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是我国哪位思想家的黄秋生政治主张张

知识点梳理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代表人物,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重要贡献1、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社会大变革2、百家争鸣的学派儒家:孔子 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政治思想——① 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 提出“正名”主张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评价:① 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② 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孟子 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哲学思想——“性善说”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评价:① 《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② 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荀子:哲学思想—— ①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② “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道家:老子
哲学思想——①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② 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评价:① 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 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庄子
哲学思想——“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逍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文学成就——寓言、散文蕴涵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法家:韩非:思想主张——① 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② 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评价:① 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② 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1000多年中,法儒结合,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墨家:墨子
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力”、“节俭” 评价:①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②曾被广泛吸收,战国后不再受重视。 3、百家争鸣的影响①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②儒家思想孕育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是传统文化的核心。③道家思想是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④法家思想中的其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改革家的理论武器。⑤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①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② 促进了文化思想的繁荣;③ 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4. 简述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① 春秋末产生,其创始人是孔子,提倡“仁”“礼”的学说,但未被统治阶级所重用。② 战国时初步发展,孟子主张“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是的一派,有时会被简称为理学,与心学相对。是指中国宋朝以后由程颢、程颐、朱熹等人发展出来的儒家流派,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他有不同的名称,如天、道、上帝等),而且他是善的,他将善赋予人便成为本性,将善赋予社会便成为“礼”,而人在世界万物纷扰交错中,很容易迷失自己禀赋自“理”的本性,社会便失去“礼”。他还认为,由於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所以万物“之所以然”,必有一个“理”,而通过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物),可以达到认识真理的目的(致知)。所以如果无法收敛私欲的扩张,则偏离了天道,不但无法成为圣人(儒家最高修为者,人人皆可达之),还可能会迷失世间,所以要修养、归返、并伸展上天赋予的本性(存天理),以达致“仁”的最高境界,此时完全进入了理,即“天人合一”矣,然後就可以“而不逾矩”,这时人欲已融入进天理中(灭人欲,不是无欲,而是理欲合一),无意、无必、无固、无我(从“毋”变成“无”),则无论做什麼都不会偏离天道了。思考: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程朱理学的创始人是;程朱理学的影响有哪些?
整理教师:&&
举一反三(巩固练习,成绩显著提升,去)
根据问他()知识点分析,
试题“(14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为...”,相似的试题还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代人智圆说:“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弃归真,俾千态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
材料二 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材料三南宋思想家陆九渊说:“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思想领域的什么现象? 材料二体现了朱熹的什么思想?(6分)(2) 材料三反映了陆九渊的什么思想?其性质是什么?(6分)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仁者爱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极星),居其所而众星拱(环绕)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孔子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材料三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朱熹材料四 新文化运动时期,吴虞以言词激烈而名噪一时。他在文章中公然称呼孔子为“盗丘”,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中国近代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指出两者的不同结局及其原因。(5分)(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回答朱熹的观点。指出宋代儒学至此发展到了怎样的新阶段?它产生了什么消极影响?(5分)(3)你是否同意材料四中吴虞的观点?(1分)简要说明你的理由。(2分)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宋)智圆材料2:“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大学章句》材料3:王守仁:“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请回答:(1)材料1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2)材料2主要体现了朱熹怎样的观点?在朱熹看来,认识事物的最终目的是什么?(3)材料3主要阐述了王守仁的什么观点?(4)材料1对材料2、3有何影响?儒学与生活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9.00
&&¥2.0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儒学与生活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的这篇博文被推荐到此博主被推荐的博文:
论先秦思想家的环境保护思想
摘要:先秦思想家的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保护思想,“天人合一”、“仁民爱物”、“知曰常明”、“取之有节”、“圣王之制”等环保观念,设置环境保护机构,制定比较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的实践,对于今天中国的环境保护合可持续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先秦;环境保护;当代价值
生态环境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当今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时刻提醒着人们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社会各界都在为改善生存环境,寻求可持续发展道路而努力。我国的环境保护思想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作为环境保护思想的萌芽,先秦环境保护思想所富含的博大精深的生态智慧,为今天的可持续发展寻求到了一个足以能够支撑其理论的支点,同时对形成正确的环境保护价值体系具有导向功能,也为当代公共管理部门环境保护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先秦时期,民众统一的环境保护价值取向对统治者管理国家显得尤为重要,先秦思想家通过对“天人合一”、“知天畏命”、“以时养之”等核心环境保护思想的阐述和宣扬,给民众的行为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是非准则,有助于人们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
一.“天人合一”的生态道德观
天人关系的问题一直是先秦自然生态哲学的重要研究范畴。先秦思想家们对此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方东美先生曾说:“天人和谐的关系可分成六类,其中一半属于早期儒、道、墨三家伟大的系统。”
“天人合一”把宇宙看成一个内部“生生不息”的平衡稳定整体,强调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共生并存协调发展。《周易》中最早以“与天地合其德”来表达“天人合一”这一理念。《乾·文言》有云: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时,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一个比较全面的的论述。《系辞下传》中的“三才”论把天道、地道、人道视为一体,认为只有“三才”兼备才能构成一个存在物的有机整体,集中体现“天人合一”的这一核心生态伦理思想。
《周易》提出的天人思想为后世儒家和道家生态思想奠定了基石。儒家环境保护思想中,“天人合一”意识十分突出。“性天同一”是儒家“天人合一”论的理论基础,他们提倡人与“天”共生并存,共同表现出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一致立场。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虽然对“天人合一”没有明确的定义,但他的思想中却涵盖了这一命题。《孔子家语·郊问》篇引孔子云:万物本于天,人本乎祖。郊之祭也,大报本反始也,故以配上帝。从万物来源于上天就像人来源于祖先的角度,表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天人关系,主张“天人契合”,“天人合于道”,把“
天人合一”作为人生追求的一种境界,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人的极重要的道德规范。老子认为,人和自然是有机的整体,人是自然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是更明确的“天人合一”思想。
二.“仁民爱物”的惜生爱生理念
“仁”的含义不仅达之于人,也达之于物,尤其是对自然界。儒家以仁为本,推己及人、成己成物,明确提出了仁民爱物、厚德载物的环境保护思想。孔子认为人应善待万物,所谓“启蛰不杀则顺人道,方长不折则恕仁也”,将对待人的“仁爱”之心普及到整个大自然,对自然界生命充满了关怀。孟子“仁民爱物”思想是儒家“仁”的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其“仁爱”的对象十分广泛,包括自然界的所有事物,仁民指“功至于百姓”,爱物则“恩足以及禽兽”。孟子曾对齐宣王说:“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语?”通过反问暗示“推恩及物”与“仁爱百姓”两者应当结合。
“泛爱”是道家“仁爱”的另一种表达,庄子在《齐物论》中主张“泛爱万众,天地一体也”。“泛爱”要求人人对万事万物都要怀抱一颗包容的心,容其所长,纳其所短,“至仁无亲”,无论是天地之圣灵的人类,还是遍布山川空间的禽兽鱼虫,它们的生命都是大自然的杰作。人类都应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万物,以慈悲的心地善待生命,做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勿扰勿缨”,“勿惊勿害”,任由万物自由生长,像圣人那样“使草木昆虫,莫不安其居,遂其性,自由生长”。庄子还认为“圣人处物不伤物,不伤物者,物亦不能伤也”。
墨子的仁爱思想集中体现于其“兼爱”学说中。“兼爱”的核心内容可以归纳为“兼相爱,交相利”、“兼而爱之,从而利之”,主张人类将爱兼及自然,自然才会回报人类,“利”于人类的生存发展。
三.“圣王之制”,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意识
可持续发展是先秦生态环境保护思想中的共同点。先秦时期思想认识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把握住了保护生态环境的关键,即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孔子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极大。早在两千三百多年前,孔子就指出,“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郊;竭泽涸渔,则蛟龙不合阴阳覆巢毁卵,则凤凰不翔”,主张“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其目的就在于网开一面留有活口,以便这一物种繁衍生息。孟子明确指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罟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王道之始也。”将可持续发展上升到“王道”的高度。在此基础上,荀子提出了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的观念,“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主张“网罟毒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具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同而百姓有余材也”
。这集中体现了他“取物不尽物”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这一思想后来在历代统治者的法制中都继承下来。另外荀子要求天子诸侯打猎时不要杀伤过多,以免灭绝宇宙生灵:“天子不合围,诸侯不掩群”。自然资源只有以时禁发,才能永远不会枯竭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民有余粮。”
管子提倡维护自然资源的永续发展,并用“用赡养足”表达了他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观念。 “山不童而用赡,泽不弊而养足”,“童山竭泽者,君智不足也”。管子对农林业的重视进一步表达了他的永续发展的思想。在他看来,“富国有五事”,其中之一就是“山泽儆于火,草木殖成,国之富也”。管子把森林资源的多寡作为衡量一国国力的重要指标,认为保护和增加以森林为主的自然资源是一国之君的重要职责,只有把林业和农业搞好了,才能实现国富安康、人民衣暖食足的目的。为此,他告诫齐桓公说:“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者,不可以立为天下王”。主张“修火宪,儆山泽,林薮积草”,提倡国家奖励植树造林,并向齐桓公提出建议:“民之能树艺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通过鼓励民众植树造林来达到“用赡”、“养足”。
四.遵循自然生态规律,节约资源,保护生态
自然界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有其自身的规律,人类对自然的改变必须限定在遵循自然规律并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前提下。早在两千年前,先秦思想家就对“逆天而行”提出了警告。正所谓“顺天者昌,逆天者亡,毋逆天道,则不失所守。”智慧的先哲们用犀利的眼光和独特的视角观察自己所生活的这片土地,得出了“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的结论。“三才”论中也蕴含着尊重自然规律的思想。对于天地间的阴阳之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从理论上昭示了人类的道德思想和行为活动应始终“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
道家环保思想中“知曰常明”的理念体现在其对
“自然无为”的推崇,道家鼓励人们敬天守时,遵循天地循环所造成的自然界的和谐秩序,以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老子认为,真正的智慧是了解和把握事物生长变化的内在规律的能力,《老子》曰:“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要求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时候要“无为”,排除主观偏见,顺应自然规律。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庄子也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先秦儒家对天的一种基本态度是敬天、畏天、顺天。儒家对“天”的诠释很多,孔子总结天命的涵义为“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即天地万物自然变化的规律。孔子的环境保护思想除了体现在“知天命”上,更体现在“畏天命”上,他把“知天命”看成是君子必备的美德,“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荀子在《天论》开篇也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调自然界的变化有其固有规律,不因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所以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与前人单纯“顺应天命”的思想不同的是荀子主张尊重自然规律的同时也肯定了人的能动性,认为天是可以驾驭和利用的,“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因而主张“制天命而用之”。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对于人类来说,不仅要“知常”、“知和”,而且还要“知足”、“知止”,这样才能避免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取用有节,物尽其用,是先秦环保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社会解决资源短缺、合理利用资源、有效保护资源的一项合理而有效的对策。早在黄帝时期,节约生态资源的思想就已萌芽,《史记&五帝本纪》中有记载黄帝教民
“取地之财而节用之”,“节用水火材物”
。《周易》中有一个专门的节卦,其中“节”的含义就是节制、适可而节。除此之外,节卦还包含统治者要以规章制度来约束,达到节制的目的的含义:“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 。
孔子主张慎用资源,强调“取之有度”,不可滥砍滥伐、滥捕滥杀,以免破坏生态平衡导致物种灭绝。孔子要人们“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将节俭看作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从孔子提倡节制之德开始,历代儒家都主张节性制欲,并把能否节制作为衡量君主是否贤明的重要标志。孟子曰
“牛山之木尝矣,以其效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告诫人们在采伐自然资源时一定要把握好“度”,注意有所节制。基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欲望的无限性,荀子明确提出了“强本节用”的思想。《荀子·天论》有云:“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在荀子看来,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必须厉行节约才能在满足人类需要的同时又不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
“知止不殆,知足不辱”是道教主张生态资源节约的重要表现。知止不殆,就是要人类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充分考虑自然界生态环境的承受限度,不能为了眼前利益破坏生态平衡。知足不辱,就是要人们树立起正确的成就感,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不能贪得无厌。老子认为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道适可而止,才能远离危险,避免祸患,“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五.设置环保机构,建立环境保护法
为了保护环境,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们主张设立专门的环保机构。五帝时代,舜通过四岳专门任命了管理山林川泽草木鸟兽的官员—虞。除了虞外,专门保护环境的官员还有麓人、衡鹿,舟鲛,虞侯,祈望等,《左转.昭公二十年》中简单记载各个机构相对应的职责:“山林之木,衡鹿守之;泽之萑蒲,舟鲛守之;籔之薪蒸,虞侯守之;海之蜃盐,祈望守之。”
《管子》是对环保机构的设置描述较多的一部著作,它以官名和机构合一的方式记录了当时的情况:“修火宪,敬山泽,林蔽积草,夫财之所出,以时禁发焉。使民足于宫室之用,薪蒸之所积,虞师之事也,决水潦,通沟读,修障防,安水藏,使时水虽过度,无害于五谷。岁虽凶旱,有所粉获,司空之事也。相高下,视肥跷,观地宜,明诏期,前后农夫,以时均修焉,使五谷桑麻,皆安其处,司田之事也。行乡里,视宫室,观树艺,简六畜,以时均修焉。劝勉百姓,使力作毋偷。怀乐家室,重去乡里,乡师之事也。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上完利,监壹五乡,以时钧修焉。使刻镂文采,毋敢造于乡,工师之事也”,“请除五害之说,以水为始,请为置水官,令习水者为吏,大夫、大夫佐各一人,率部校长、官佐,各财足,乃取水左右各一人,使为都匠水工。令之行水道,城郭、堤川、沟池、官府、寺舍及洲中当缮治者,给卒财足”,这些部门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林业、国土资源、农业、地方业务、水行政管理、工商业部门,这些部门所管辖的活动都直接与人生存的生态环境发生关系。
先秦时期的统治者十分重视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制定出了一系列的自然环境保护法规及其配套措施。有关环境保护的法令,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夏商周三代。夏禹曾下禁令:“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 。西周时期曾颁布《崇伐令》:“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
先秦诸子中最先系统明确颁布法令,以法律的威严来震慑破坏环境的行为的是管子。《管子》在法制建设时非常看重立法原则,《君臣上》说:“道也者,上之所以导民也。是故,道德出于君。制令传于相,事业程于官,百姓之力也青令而动者也”,充分强调了法令的权威性,突出了法律的道德伦理性质。
《管子》最早制订的关于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的法律是防火法、森林保护法、自然资源法,《管子》中保护森林的言论很多,如《轻重己》载曰:“天子出令曰:‘毋聚大众,毋行大火,毋断大木,诛大臣,毋斩大山,毋戮大衍。灭三大而国有害也。’天子之夏禁也。”
《管子·五行》也载曰:“出国,衡顺山林,禁民斩木,所以爱草木也。然则冰解而冻释,草木区萌,赎蛰虫卵菱。春辟勿时,苗足本。不病雏殷,不夭魔,毋傅速。亡伤极袱。时则不调。七十二日而毕。”
另外还有防洪法、动物保护法等,如“夏无遏水,达名川,塞大谷,动土功,射鸟兽”,春季“毋杀畜生,毋村卵”,“五政曰:令禁置设禽兽,毋杀飞鸟。”
管子还制定了有关矿产资源的严苛法律,《管子》规定:“山上有储者,其下有铁。上有铅者,其下有银。一曰。上有铅者,其下有数银,上有丹沙者,其下有数金。上有慈石者,其下有铜金。此山之见荣者也。苟山之见荣者,谨封而为禁,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断。右足入,右足断”。
《管子》把生态环境因素纳入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非常重视民众的公共卫生安全,《禁藏》规定:“当春三月,荻室焕造,钻隧易火,杆井易水,所以去兹毒也”,在《度地》中也有防止夏季毒气的措施“君令五官之吏与三老、里有司、伍长、行里顺之,令之家起火为温,其田及宫中皆盖井,毋令毒下”。
除了《管子》之外,《韩非子内储说上》中也记载了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殷之法,刑弃灰于街者。”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曾制定“弃灰于道者被刑”法律。这些法律虽严苛,但说明其对污染环境者的严厉态度。
&六.先秦思想家环境保护思想的当代价值
先秦环境保护思想作为当时农业文明的产物,它不可避免的受到历史的限制,具有时代局限性。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人类对环境的认识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使得当时的环境保护思想和现代生态科学理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只是提出了一些笼统而抽象的原则性思考,缺乏科学的证明和理性的设计。加之又是经常借助寓言形式表达,更使人觉得芒忽姿纵。但是这并不能否定先秦思想的重要作用。
先秦思想家的环境保护思想,对于今天中国的环境保护,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第一,为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价值观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环境保护思想,具有永恒的价值。在中国积淀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已融入到现代生活实践中,是塑造公民现代人格的精神资源。李宗桂先生所说:
“中国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基础,中华民族精神是在民族实践的基础上对中华文化精神进行提炼和升华的产物,或者说是民族文化精神的精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先秦诸子的环保思想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背景下,世代积淀,并为大多数人所认同而流传下来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今天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影响深远。今天所提出的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实行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理念都是在先秦时期“天人合一”、“以时禁发”、“取之有度”、“圣王之制”等环境保护思想基础之上提出来的。这些思想向我们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时刻提醒我们必须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先秦时期朴素的生态环保思想虽然受科学水平、经验主义的思维方式所限,但其所具有的超前的环保意识仍然给现代环保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研究先秦环保思想为当代确立符合自然生态原则的价值需求、价值规范和价值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生态文化、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道德深入人心。
第二,为解决我国当前环境问题提供经验借鉴。正如马世骏先生所说:“研究中国环境问题发展史,看看古人有哪些是做的对的,我们怎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发扬;有那些地方做的不对,我们怎样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这样,可使我们少走弯路,不犯或少犯历史上已经犯过的错误,把我们的环境保护事业和四化建设搞得更好”。对先秦环保思想的研究最终目的还在于古为今用,为制定环境保护措施,推动当代环保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加强环保教育,树立环境危机意识。一种思想要发扬光大,离开教育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先秦统治者非常重视宣传教育,《论语》《孟子》《周礼》《礼记》等著作作为古代的教材对先秦时期和当代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思想家将自己的环境保护思想融入到著作中,借此告诫统治者和世人要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环境问题日渐突出的今天,环保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政府部门应该认识到正确的环保价值导向对公民环境保护行为的影响,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培养公民的忧患意识,担当起传承我国传统的生态伦理思想的责任。另一方面,完善环保政策法律,加强环保机构的设置。任何行为的实施都要有强大的法律体系作支撑,并有相关的机构得以彻底地执行。目前我国环保立法和环保机构的设置还存在各种问题。一些重要领域缺乏专门立法,法律条款的针对性和操作性仍欠缺、立法理念滞后、法律责任偏“软”等;另外,我国很多法律规定因着眼于向西方学习,缺乏对中国本土情况的考察而水土不服,执行困难。环保机构功能的发挥尚不令人满意,各部门各自为政,各相关部门的协调不力,各管一块“自留地”,多头管理,缺乏统筹,造成责权不明,职能交叉重叠。
先秦思想中环境破坏的禁令以及环保机构的设置,为当代公共部门的环保实践提供了借鉴。政府应高度重视环境问题,完善相关环境法规和机构,继承古代的环境保护思想,并纳入法律,明确法律责任、完善责任追究和惩罚机制,制定出即能顺应全球形势又符合中国国情的环境立法。同时,国家必须设置相应的部门,将对土地、空气、水、农业、林业等的管理纳入一个统一的部门,避免环境管理中的混乱无序、机构重叠和效率低下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8一39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5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0页。
[4]杨志:《低碳经济—中国用行动告诉哥本哈根》,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第32页。
[5]曲格平、李金昌:《中国人口与环境》,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页。
[6]方东美,《方东美集》,群言出版社,1993年,第203页。
[7]郑丹凤.先秦儒家生态思想及其与“生”之关系.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2007
[8]王晓亮.先秦人与自然视域下的生态伦理.黑龙江大学学报.2009
[9]于游. 环境法的立法与实践——传统环保理念的当代价值. 法学论丛. 第435期
[10]毛如柏.我国的环境问题和环境立法. 法学评论.2008年(2)
[11]付智强,《周易》的生态伦理思想探析,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11)
[12]冯文娟.中国古代环境保护思想与立法.吉林大学学报.2011(5)
[13]刘志松.中国古代生态伦理及可持续发展思想探析.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
[14]李树人等.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与模式探讨.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12)
[15]李金玉.周秦时代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与实践研究.郑州大学.2006(4)
[16]陈玉萍.道家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启示.山西大学.2007(6)
[17]石荣霞.论道家的生态伦理观及其现代价值.曲阜师范大学.2007(4)
[18]曹怀锋.《管子》生态观.安徽大学.2011(5)
[19]耿德良.《管子》生态环境思想研究.山东大学.2010(3)
[20]李景源,孙伟平.价值观和价值导向论要.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
[21]蒙培元.从孔子思想看中国的生态文化.中国文化研究.2005(11)
[22]陈世昌,林雪燕.《老子》的生态智慧与可持续发展.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3]张长虹.《老子》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启示.道德与文明.2004(8)
[24]王建军.《老子》生态智慧解读.宗教学研究.2000(6)
[25]陈铭彬.老子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学术论坛.2006(10)
[26]郭继民.先秦儒家生态思想探微——以孔、孟、荀为例.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
[27]王晓强.《墨子》环境伦理思想研究.重庆师范大学.2011(4)
[28]陈素红.“两型社会”视域下和谐生态价值观的构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
[29]赵成.论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诉求——生态价值观.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8(4)
[30]孟培.生态导向型创新研究.中共湖南省委党校.2011(5)
[31]戴秀丽.生态价值观的演化及其实践研究.北京林业大学.2008(9)
[32]谢清果.道家的生态意识管窥.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33]余谋昌.古典道家的生态文化思想.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0)
[34]鞠继武.试论我国先秦时代生态环境保护思想.自然科学史研究.1990(2)
[35]钱伟. 先秦思想家生态伦理及可持续发展思想述评.中国西部科技.2011(1)
[36]曲爱香.孔孟荀的天人观及其生态伦理.浙江大学学报.2003(4)
[37]田海舰. 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江西师范大学.2005(6)
[38]周粟.先秦生态思想问题评介.社会科学论坛.2006(1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8一39页。
方东美,《方东美集》,群言出版社,1993 年,第 203 页
《周易.文言传》
《孔子家语&郊问》
《道德经》
《庄子&天地篇》
《孔子家语--弟子行第十二》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梁惠王上》
《道德经》
《老子.文子》
《史记&孔子世家》
《论语&述而》
《孟子&梁惠王上》
《荀子.王制》
《礼记&月令》
《荀子.王制》
《管子&侈靡》
《管子&国准》
《管子&立政》
《管子&轻重甲》
《管子&山权数》
《黄帝四经&姓争》
《恒卦&彖》
《周易&系辞上传》
《周易.文言传》
《道德经》
《庄子&知北游》
《论语&尧曰第二十》
《荀子&天论》
《荀子.天论》
《荀子&天论》
《史记.五帝本纪》
《论语&学而》
《孟子&告子上》
《道德经》
《道德经》
《道德经[》
《管子.立政》
《管子.度地》
《周书&大聚篇》
《七臣七主》
《管子&四时》
陈瑞台,《庄子》自然环境保护思想发微,内蒙古大学学报,1999年3月
中华民族精神概论[M],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第232页.
本文系与肖彦博共同合作的论文,见《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伊拉斯谟的政治主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