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也材料分析 材料无锡一中高二学生跳楼,美国对一战的最初政策是什么 采取这种政策的优

欢迎来到高考学习网,
免费咨询热线:400-606-3393
今日:3151套总数:4979712套专访:2618部会员:5145123位
当前位置:
& 2013高二历史练习(含解析) 第一单元 第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Word版含答案(人教新课标)选修三
2013高二历史练习(含解析) 第一单元 第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Word版含答案(人教新课标)选修三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人教版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73次
资料类型:
文档大小:156KB
所属点数: 2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2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第1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时间:25分钟 分值:50分)基础达标(36分)        1.下列有关“一战”爆发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 ②对外以商品输出为主 ③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剧 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A.①②③④ B.①③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并加剧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②不正确,应为以资本输出为主;④属世界格局方面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故正确选项为B。
2.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的标志是(  )。
A.“英日同盟”的终结
B.德、意、奥“三国同盟”条约的签订
C.法、俄军事协定的终结
D.英法协约与英俄协约的签订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对历史事实的再认、再现能力。为了对付三国同盟,1892年法俄缔结军事协定,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英法、英俄分别在1904年和1907年签订协约,至此,三国协约正式建立。故答案为D。
3.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就其实质而言,说明了(  )。
A.英法俄与德意奥双方的利益不同
B.俄奥矛盾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
C.欧洲列强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勾结
D.欧洲列强瓜分世界的斗争愈演愈烈
解析 本题解题关键是紧扣“实质”进行分析。A、D两项不能从形成方面反映其实质;B项不符合史实;两大军事集团是列强为了各自利益相互妥协勾结形成的。
4.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巴尔干地区成为欧洲“火药桶”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该地区的民族矛盾长期尖锐存在
B.有的巴尔干国家推行地区霸权主义
C.奥匈帝国在该地区不断地进行扩张
D.欧洲列强纷纷插手巴尔干扩张势力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理解问题的能力。导致巴尔干地区矛盾重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还是欧洲列强的插手。
5.俾斯麦早就承认:“在欧洲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彼此敌对的两大势力。两个大国都希望把世界变成自己的属地,并从属地上获取商业收入。”这里的“两个大国”在一战前最有可能是指(  )。
A.俄国和奥匈帝国
B.英国和法国
C.法国和俄国
D.英国和德国
解析 材料中的关键词是“两个大国都希望把世界……商业收入”以及“一战前”,再依托教材知识可知当时英德两国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地和市场的冲突激烈,故选D。
6.19世纪初英国参加对法国的战争,19世纪末却同法国结盟。这最能说明的是(  )。
A.英国外交的成熟
B.英国欧洲大陆均衡政策
C.英国对法国的妥协
D.英国对法国软硬兼施的政策
解析 英国的欧洲大陆均衡政策是指英国力图维持欧洲大陆国家间的势力均衡,以利于英国维持欧洲霸权。19世纪初,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称霸欧洲大陆,19世纪末德国逐步强大起来,这都不利于欧洲大陆势力均衡。
7.下列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巴尔干半岛的形势,不正确的表述是(  )。
A.俄奥矛盾主要表现在对巴尔干半岛霸权的争夺上
B.一战前,奥匈帝国吞并了波斯尼亚和塞尔维亚
C.巴尔干半岛长期处于土耳其帝国的统治之下
D.巴尔干半岛民族关系很复杂,斯拉夫人占多数
解析 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主要集中在巴尔干半岛。巴尔干半岛长期处于土耳其帝国的统治之下,巴尔干半岛民族关系很复杂,斯拉夫人占多数。
8.南斯拉夫某城有一块石碑,碑文是:“日,加夫里诺·普林西普在这里用他的子弹,表达了我们人民对暴虐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当时“他的子弹”射向(  )。
A.德国皇帝威廉二世
B.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
C.法国国王路易十四
D.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
解析 题干中描述的事件是萨拉热窝刺杀事件,是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刺杀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它成为“一战”爆发的导火索。
9.菲舍尔在他的《称霸世界的利爪》一书中写道:“……1914年6月的这一事件为德国统治者长期准备的战争提供一个极好的机会……”“这一事件”是指(  )。
A.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身亡
B.英法对德宣战
C.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D.俄国出兵巴尔干半岛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时间:1914年6月。B项中英法对德宣战在时间上不符合要求,排除。C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是在日,排除。D项俄国出兵巴尔干半岛在时间上不符合要求,应排除。A项萨拉热窝事件发生于日,符合题干要求,故选A。
能力提升(14分)
10.在世界近代史发展过程中,法国、德国作为欧洲大陆上的两个重要国家,它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非常激烈,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法国大革命期间的瓦尔密战役中,普军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在猛烈炮轰法军阵地后,发动进攻。法军士兵在普军逼近时,高呼“民族万岁”,击退了敌人的进攻。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示意图
(1)据材料一,18世纪末到19世纪前期,法德矛盾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分析产生这一矛盾的原因及影响。(6分)
(2)据材料二,19世纪后期,法德之间的矛盾又有什么表现?分析该时期矛盾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8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掌握历史阶段特点并用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实际上考查的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前期的法德关系。当时法国正在进行大革命,尚未统一德国的普鲁士予以干涉。第(2)问,实际上考查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法德关系。当时法国时时刻刻都想报普法战争的失败之仇,德国则力图压制法国,不让法国东山再起。矛盾重重,二者的冲突不可避免。学生必须对各个阶段的时代特点有清晰的了解,否则很难作答。
答案 (1)表现:法国大革命和德意志诸国干涉法国大革命。原因:一是意识形态的不同,二是争夺欧洲霸权的需要。影响:导致拿破仑战争的发生,加深了普法矛盾。
(2)表现:法国力图复仇,德国防范法国。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争夺欧洲霸权,重新瓜分世界。影响:两国分别加入不同的军事集团,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其他相关资源
友情链接:
客服总机:400-606-99777 业务传真:010- 客服邮箱:Copyright &2006 - 2015 高考学习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100390号高二历史 全球通史 美国对一战的政策实质_百度知道
高二历史 全球通史 美国对一战的政策实质
国在一战大发了一笔战争财,想成为新的霸主,以前欧洲几个大国(英,一战主要是在欧洲战场,想趁英法衰落下去,成为新的全球霸主,徳等)的实力经过这场战争都削弱了不少,战后便自然而然成了战胜国,但英法都不买他的帐,乘机削弱对手,法,于是一战后,美国总统威尔逊就宣扬美国实力的强大,这样也就是楼上所说的,增强了自身,后来看形势转变加入了协约国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3条回答
维护本国利益.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霸主3.美国人民反战情绪高涨,称霸全球2.德国发起的一战侵犯了美在欧洲的利益41
乘机削弱对手,增强自身,
传统孤立主义外交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全球通史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Copyright @
满分5 学习网 . All Rights Reserved.(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分);不能(1分),因为这一体系虽然建立了战后暂时的帝国主义世界和平秩序,但它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因此,不能长久维持下去(1分)
(2)冷战政策;(1分)杜鲁门主义出台;(1分)推行“马歇尔计划”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战后资本主义体系变化的认识,解答思路如下;
(1)要求学生根据材料一的图片一,图片二回答一战后确立的资本主义体系及该体系是否能长久存在下去的原因,根据图一的凡尔赛会议和图二的华盛顿会议,战后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一体系没有完全解决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所以它不会长久存在下去。
(2)要求学生根据材料二的美国成立的北约组织是针对苏联那一政策军事上的表现,以及该政策开始的标志和该政策经济上的表现是什么,根据所学知识,美国采取的是冷战政策,冷战政策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经济上的表现是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考点:资本主义体系的变化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察学生解读图片和对历史问题的识记能力,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秩序,冷战政策是二战后针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措施,二者本身都带有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随着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两者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后来随着德国和日本经济力量的增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解体,二战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冷战政策的开始标志,表现,以及作用影响和对它们的评级,同学们要好好掌握理解。
请选择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初中历史
来源:学年山东省诸城市九年级第三次学情检测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2013年元旦前后,电视剧《隋唐英雄》在湖南卫视热播,引发了人们对隋唐历史的关注。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它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全长两千多公里。它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流。古人赞颂它的历史功效说:“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今扬州)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摘自人教版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材料一中“它”指的是什么?(1分)依据材料,对“它”做一简要评价。(3分)
图一&&&&&&&&&&&&&&&图二&&&&&&&&&&&&&&&图三
(2)材料二中的楷书作品都自成一家,成为后世取法的典范。其作者分别是中国古代“四大楷书家”中的哪一位?(3分)
材料三&“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百姓)诚可畏也。”“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
(3)唐太宗采取的哪些政策措施体现了上述思想?(3分)他能得出“(百姓)诚可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
材料四&史学家郭沫若在评价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皇帝时,说其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4)郭沫若评价的这位皇帝是谁?(1分)为什么说其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2分)
科目:初中历史
来源:期中题
题型:材料题
研读和分析史料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请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
——《吕氏春秋》材料二:“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材料三: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1)材料一中提到的事迹的主人公是谁?他最典型的故事是什么?除此之外,他还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请写出这个国家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材料二和材料三中的史料与古代的哪项工程有关?材料二这句话所称赞的李太守是谁?材料三中所说的“天府”指什么地方?谈谈你对该工程的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两人的事迹中,你认为怎样才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历史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在推进现代化和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实行科学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各种矛盾,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重要的政治保证。
[古代经验教训]
材料一& 《汉书·食货志》记载:“至于始皇,遂并天下……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戍:服兵役),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织不足衣服。”董仲舒也说:秦朝“田租口赋……二十倍于古”。
(1)秦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但它统治残暴,因而二世而亡,十分短命。材料一反映了秦朝暴政哪些方面的表现?
材料二& 唐太宗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2)唐朝是一个长治久安的朝代并创造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调整政策,理顺关系,协调发展。材料二“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反映了唐初贞观政策哪一内容?此外,贞观政策在经济方面有何措施?
[近代民生探索]
材料三& 实行“平均地权”,办法是核定地价,照价纳税,涨价归公,不使少数人垄断国家财富。
(3)在近代民主革命过程中,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的伟大思想,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材料三反映了孙中山三民主义中哪一主义的具体主张,来力图构建社会和谐?
[当代和谐建设]
材料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积极探索协调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一是通过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二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保障人民权利;三是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维护民族团结。
(4)列举教材上所讲的新中国颁布的一部重要法律文献。
(5)新中国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并在制度上予以保障,请写出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政治制度。
科目:初中历史
题型:阅读理解
民族的强弱、国力的大小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公开、公平地选拔人才是人们美好的愿望。阅读下列材料:
“虽有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一一《墨子》
(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茏,圈套)矣。&……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 ——《唐摭言》
科举弊政乎,科举法之最善者也。古者世卿,《春秋》讥之。讥世卿,所以立科举也。世卿之弊,世家之子,不必读书,不必知学,虽呆愚淫佚,齐循例入政。则求读书求学者必少,如是故上无才。齐民之裔,虽复读书,虽复知学,而格于品第,未从得官,则求读书求知学者亦少,如是故下无才。上下无才,国之大惠也。科举立,斯二弊革矣。
&&&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科举》
&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墨子有关官员选拔的观点是什么?(1分)
& (2)材料二、三都涉及到历史上的什么选官制度?(1分) 试依据这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
识简述其影响。(2分)
(3)概括指出上述选官制度的实质是什么?(1分)并援引材料二中的某一句话加以印证。
科目:初中历史
题型:阅读理解
(16分)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多方面。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 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思想解放是历史变革的先导,思想解放也是社会发展的先导。14--16世纪,随着工商业的繁荣和城市的兴起,欧洲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与此同时,反映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思想文化运动也逐渐展开,从意大利扩展到西欧各国。
&& ——九年级上《世界历史》中华书局版
(1)材料一反映了欧洲什么思想解放运动?(2分)
材料二&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 ——陈独秀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近代发生的什么运动?(2分)这场运动高举哪“两面大旗”(口号)?(2分)
材料三& 日,一份《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呈送到邓小平面前,上面附着一封简短的信。信中写道:
我们四位科学院学部委员(王淦昌、陈芳允、杨家墀、王大珩)关心到美国“战略防御倡议”(即“星球大战计划”)对世界各国引起的反应和采取的对策,认为我国也应采取适当的对策,为此,提出了《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现经我们签名呈上,敬恳查阅裁夺。
(3)根据材料三中四位科学家的建议,我国政府组织专家制定了什么计划来跟踪世界先进科技水平,发展我国高技术?(2分)请举出一例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2分)
材料四& 1861年,沙皇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法令在保护贵族、地主利益的前提下,宣布农奴获得人身自由,还规定农奴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土地,但必须高价赎买。
&&& ——《世界历史》岳麓版
材料五& 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方面,“殖产兴业”,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大力兴办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
&&& ——摘自九年级上《世界历史》中华书局版
(4)材料四描述的是俄国历史上的什么改革?(1分)材料五描述的是日本历史上哪一次重大改革的内容?(1分)这两次改革的影响有什么主要的共同之处?(2分)
(5)上述材料中提到的历史事件,都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通过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请归纳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2分)欢迎来到高考学习网,
免费咨询热线:400-606-3393
今日:3151套总数:4979712套专访:2618部会员:5145123位
当前位置:
& 2013高二历史练习(含解析)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单元检测 Word版含答案(人教新课标)选修三
2013高二历史练习(含解析)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单元检测 Word版含答案(人教新课标)选修三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人教版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159次
资料类型:
文档大小:1.67M
所属点数: 2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2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展开激烈斗争,主要围绕(  )。                 A.争夺霸权和殖民地
B.建立两大军事集团
C.维持欧洲大陆均势
D.争夺巴尔干地区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和斗争。B项是矛盾和斗争的结果,C项是英国的对外政策,D项主要是俄国与奥匈帝国的矛盾。从总体上看,帝国主义国家主要是对殖民地和世界霸权展开争夺。
2.1879年德奥缔结的“同盟条约”,具有明显的(  )。
A.反法性质
B.反英性质
C.反俄性质
D.反意性质
解析 要区分不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分析德国和奥匈帝国的共同敌人是俄国。这实际是对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的考查。
3.造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是(  )。
A.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加深
B.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
C.奥匈帝国皇储被刺
D.两大对立军事集团的形成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认识。根本原因是决定性的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是决定性原因,其他原因都是其派生出来的。
4.19世纪60~90年代中期,英国在欧洲大陆奉行“光荣孤立”的外交政策。英国海军大臣戈申对此解释道:“它是一种故意选择的孤立。”此话表明英国(  )。
A.力图保持欧陆大国之间势力平衡
B.关注世界霸权,无意卷入欧洲事务
C.力图使欧美大国之间相互牵制
D.实力开始衰落,无力插足欧洲事务
解析 结合英国当时的地位和欧洲大陆的局势分析问题。
5.19世纪末20世纪初,争夺巴尔干半岛最为激烈的国家是(  )。
A.英国与德国
B.俄国与奥匈帝国
C.奥匈帝国与土耳其
D.俄国与德国
解析 围绕巴尔干半岛进行激烈争夺的两个主要帝国主义国家是俄国和奥匈帝国,这是俄奥矛盾的重要体现。俄国要向巴尔干地区渗透,而奥匈帝国向来视巴尔干半岛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6.1882年三国同盟正式成立,其核心是(  )。
A.奥匈帝国
解析 首先要明确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不同组成国家,进而分别判断这两大军事集团的核心国家。三国同盟是在德国的努力下组成的,也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德国的利益,体现了德国的意志而且德国也是三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7.几个帝国主义国家争夺世界霸权,形成了重新瓜分世界的局势,其主要原因是(  )。
A.英德矛盾的发展促进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B.世界绝大部分领土已经被瓜分完毕
C.各国垄断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
D.各国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原来的力量对比
解析 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改变了原来的力量对比,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殖权。
8.英国与法国、俄国结成三国协约的原因是(  )。
A.英与法俄在争夺世界霸权问题上没有根本的冲突
B.英德矛盾上升,主动调整与法俄的关系
C.英德矛盾已经成为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主要矛盾
D.德、意、奥三国已经结盟,英国插不进去
解析 B项有一定迷惑性,英德矛盾上升与英德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程度不同。
9.一战前夕,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三对基本矛盾及主要矛盾各是(  )。
A.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英德矛盾
B.英法矛盾、俄奥矛盾、法德矛盾,英法矛盾
C.法德矛盾、英德矛盾、英美矛盾,英美矛盾
D.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美矛盾、法德矛盾
解析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是英德矛盾。
10.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线战场的重要战役有(  )。
①马恩河战役 ②凡尔登战役 ③索姆河战役 ④日德兰海战
B.①②③④
解析 日德兰海战虽属于海上战场,但也属于西线,④应包括在内。
11.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是(  )。
A.索姆河战役
B.马恩河战役
C.凡尔登战役
D.日德兰海战
解析 凡尔登战役前后持续10个月,是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法军战稳了脚跟,德军兵力、士气开始衰落。
12.结合《美国的征兵广告》,你认为美国参加一战的原因有(  )。
①美国爱好和平,为正义而战 ②美国为了赚取战后的利益 ③如果协约国失败,美国的大量投资将会化为乌有 ④战争一定程度上危及了美国人的利益
D.①②③④
解析 美国是打着和平的幌子,因而应排除含①的选项。
13.结合右边漫画,对德国“无限制的潜艇战”认识有误的是(  )。
①针对的目标是所有船只 ②只针对前往协约国港口的一切船只 ③“无限制的潜艇战”的实行加速了美国的参战
④“无限制的潜艇战”在当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德国的状况
解析 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针对前往协约国港口的一切船只,②③④均是正确的。
14.下列关于俄国在一战期间的情况说法正确的是(  )。
①受一战的影响,俄国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②“二月革命”后,俄国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③德、俄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 ④俄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颁布了“宪法”
D.①②③④
解析 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是1936年,应排除有④的选项。
15.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给美国带来了哪些机遇?(  )。
①扩大美国世界影响的机会 ②插手欧洲事务的机会 ③展示美国实力的机会 ④给美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
D.①②③④
解析 美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大赢家,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
16.战场上的失利加剧了德国内部的危机,在战争最后一年里,德国政治危机的主要表现有(  )。
①基尔军港水兵起义 ②土地荒芜,商品短缺 ③爆发十一月革命 ④物价上涨,通货膨胀严重
解析 注意题干中强调的是政治方面,②④应排除。
17.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对德宣战的目的是(  )。
A.插手欧洲事务和遏制德国
B.夺取德国殖民地和向南推进
C.追随美国与获取战争赔款
D.在东亚扩张势力和侵略中国
解析 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强占胶济铁路和青岛,在东亚扩张势力。
18.1918年3月,俄国与同盟国集团签订的条约是(  )。
A.《布列斯特和约》
B.《凡尔赛和约》
C.《五国海军条约》
D.《特里亚农条约》
解析 1918年3月,俄国与同盟国集团签订的条约是《布列斯特和约》。
19.一战中,对1918年战争形势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德军速决战计划破产,双方转入阵地战
B.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宣战
C.协约国发动大规模进攻,把战线推进到马恩河一线
D.德国开始实施“无限制的潜艇战”
20.右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个缩影,下列说法不能从图中得出的是(  )。
A.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性
B.体现了战争的特点之一是阵地战
C.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D.一战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解析 从图片不能看出战争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21.阅读下列有关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的演说(1917年)的材料:
“在2月3日,我曾正式向你们提出德意志帝国政府的特别通告,通告说,它已立意在2月1日和2月1日以后……要用潜水艇击沉所有……敌人所控制的任何港口的船只。……这是一种与全世界各国为敌的战争。美国船已被击沉,美国人的生命被夺去。……因此我建议国会:宣布德意志帝国政府最近的行为,事实上无异对美国政府及其人民作战;正式接受如此强加于美国的交战地位……”
“当我们采取这些措施,这些极重要的措施之时,让我们充分了解,并使举世皆知我们的动机与目的是什么。……如今,我们的目的仍和从前一样,要在世界生活中捍卫和平与正义的原则,以与自私的和无人性的权力相对抗,并在世界上真正自由和自治的民族中树立起今后可以保证遵守这些原则的一致决心和一致行动。”
“我们现在正在接受这种敌对目的的挑战……我们没有任何自私的目的可追求。……我们只是人类权利的一个捍卫者。当这些权利已经得到保障,而各国的信义与自由也可以保障这些权利时,我们就于愿足矣。”
(1)演说中提到德国“最近的行为”指什么?(2分)
(2)美国何时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2分)
(3)美国参战的实际目的是什么?用你掌握的史实驳斥威尔逊演说中的伪善言词。(7分)
(4)美国参战起了什么作用?(4分)
解析 本题是关于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的材料题。解题的关键是要掌握威尔逊发表此演说的时间和背景,结合教材知识,掌握当时的世界形势,并依此为依据,分析材料的实质和产生的影响。其中,第(1)问根据材料判断德国的行为;第(3)问要进行材料辨析,弄清真伪;第(4)问要依据所学回答。
答案 (1)德国实行“无限制的潜艇战”。
(2)美国1917年向德国宣战。
(3)大战已接近尾声,交战双方都精疲力竭,美国认为它夺取世界霸权、捞取战利品的时机已到,故此参战。在此之前美国利用“中立”地位,同交战各国做生意,大发战争财,这根本不是“在世界生活中捍卫和平与正义的原则”。
(4)美国的参战,使协约国一方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增。
22.观察下列图片:
(1)上面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是什么?对此你有什么更深层次的思考?(6分)
(2)列宁曾经论述过“战争引起革命”和“革命制止战争”的观点。你认为这一观点是否合理?结合重大历史事件加以说明。(9分)
解析 本题旨在探究一战的新特点、一战的影响和加速战争结束的因素,主要体现了历史探究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等新课程理念。第(1)问,解读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思考相关问题。第(2)问,注意分析判断基本观点,特别是思考两个问题:为什么战争会引起革命?为什么革命会起到制止战争的作用?
答案 (1)一战过程中,飞机用于战争,毒气战在战争中被采用,坦克等新式武器投入使用。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为战争奠定了物质与技术基础,也使战争变得更加残酷。
(2)列宁的观点是合理的。首先,一战带来了交战国的经济政治危机,必然发生革命运动。如俄国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德国的十一月革命等。其次,革命使倾向于战争的统治集团瓦解,起到了制止战争的作用。如十月革命推翻俄国临时政府,苏俄宣布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德国十一月革命推翻帝制,随后一战结束。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凡尔赛和约》包括一项条款,这项条款明确指出这场战争是“由德国及其盟国的侵略”引起的。这一“战争罪行”的条款不仅仅具有学术价值,因为它还被协约国用来向它们证明战败的同盟国提出支付赔款的要求是有道理的。结果,它引起了一场激烈、持久的争论;这场争论不仅导致了数以千计的文章和著作发表,还导致了一批批、总计达6万多份文件的出版;所有这些都促成双方继续争论谁应对战争负责。——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战争是人类不断反思的问题。英国画家尼维森以一战为题材的作品《光荣之路》,阴暗的背景下画面上是尸体、漂落的帽子……
(1)根据材料一并运用所学知识,从战争爆发的背景的角度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由德国及其盟国的侵略’引起的”说法是否得当,并请指出当初某些人宣扬这一说法学术以外的目的。(8分)
(2)作品取名《光荣之路》有何寓意?一战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怎样的精神创伤?(7分)
答案 (1)这种说法并不得当,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共同促成的。从战争爆发的背景看: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完成工业革命以后,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变得空前激烈。②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纷繁复杂,随着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可避免。学术以外的目的:战胜的协约国集团用作向战败的同盟国索赔的理由。
(2)讽刺了统治阶级所鼓吹的“光荣”是对人们的欺骗,带来的是死亡和灾难。创伤: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对民主、平等、自由等观念产生了怀疑,充满了幻灭感和危机感。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02年英国外交大臣兰斯多斯说:“英日同盟虽然并不想策动日本政府走向极端,但必然引起的后果是使日本感到可以和远东的大敌一决雌雄。”——《兰斯多斯传》
材料二 英法和解后,德国更感到英俄对抗的特殊价值。德国首相皮洛说,所有希望都系于他们所相信的英俄正在接近冲突。——《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1904年的法国驻英大使认为,英俄发生冲突,是一场大灾难,惟一得利的是德国。——《全球通史》
材料四 1906年,俄国外交大臣伊兹伏斯基说。巩固和英国的关系对俄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个大国利益和我们在欧亚大陆关系是紧紧相连的。——《全球通史》
(1)从材料一可看出英国与日本结盟的目的是什么?(3分)
(2)材料二中德国为什么希望英俄发生冲突?(3分)
(3)材料三中法国为什么认为英俄发生冲突是一场大灾难?(3分)
(4)从材料一到材料四,英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3分)
(5)上述矛盾发展的趋势和结果如何?试根据材料和学过的知识回答。(3分)
解析 本题考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复杂的国际关系。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材料中提及的时间,注意材料所反映的史实的历史背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分析问题是学习历史必备的思维能力。
答案 (1)让日本在远东牵制、打击俄国的势力。日本发动了日俄战争,给俄国在远东的势力以沉重的打击。
(2)因为英俄冲突有利于德国势力的发展,有利于德国在世界范围内与英国争夺霸权和殖民地;另一方面由于此时英法已和解,德国迫切希望英俄冲突,因为这样就排除了英俄结盟的可能性。
(3)因为法德矛盾十分尖锐,法国又同俄国是盟国,法国不愿看到其盟国的力量抵消在同英国的冲突上,从而有利于德国。
(4)由英日结盟对付俄国到英俄剑拔弩张,最后到倾向结盟,共同对付德国。
(5)英、法、俄结成三国协约,和以德国为核心的三国同盟对抗,最终发展为两大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的战争。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其他相关资源
友情链接:
客服总机:400-606-99777 业务传真:010- 客服邮箱:Copyright &2006 - 2015 高考学习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100390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高二是什么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