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子荣长大怎么才能当上特警什么官

广东南海九江朱氏族谱&&&&&&&
家族堂号:孔安堂--永安堂
族谱编号:18798
访问状态:
&朱姓的来源
朱姓的来源有三:一是传说中古代帝王颛顼的后裔曹挟,在周武王时受封于邾国(今山东邹县一带),子孙便以邾为姓。战国时,楚国灭邾后,邾君的子孙四处逃亡,邾氏子孙便去邑为朱。最大的一支徙居沛国桐县(今安徽之濉溪县一带),后裔繁衍兴旺,遂渐形成朱氏共同郡望&&沛国郡。二是传说中虞舜的臣子朱虎的后代称朱氏。三是北魏孝文帝改鲜卑族姓为汉姓,其中浊浑氏、可朱浑氏改为朱氏。
朱姓的来源和演变&
  朱姓起源主要有五大支系:朱襄氏之裔、曹姓、狸姓、子姓和外族的改姓。&第一支出自朱襄氏。朱襄氏族是以蜘蛛为图腾,亦有认为是以赤心木(一种树心为红色的树)为图腾,活动于河南淮阳一带的部落,其后有朱姓,有5&000多年的历史。朱姓的第一个名人是舜臣朱虎。朱虎氏族或为朱襄氏的后裔,朱虎的子孙表现不俗,西周的名隐士朱张,战国时齐人朱毛,魏国大力士朱亥,西汉中邑侯朱进等名人均称是朱虎的后代。在先秦时一直活跃在冀鲁豫地区。&
  第二支出自曹姓。黄帝之裔高阳氏颛顼之后,祝融氏吴回之子陆终的第五子安,曹姓。曹部落以枣为图腾,始居于陕西周至,后东迁河南灵宝东的曹阳,舜、夏至商初,曹人一直居于曹阳。商朝初再东迁河南滑县东的漕邑,殷商初,曹人被迫东迁于山东定陶。曹部落中有一支朱氏族,居住在曹阳之西南的朱阳,朱人随曹人而迁移,商朝时迁移到河南淮阳原朱襄氏居住过的地方,春秋时为陈国的株邑。西周初,周武王封女婿妫满于陈,夺株邑并入陈国,并封曹姓朱人的后裔曹挟于邾,今山东曲阜东南南陬村,建立邾国,为鲁国附庸。公元前614年迁到绎,今山东邹城东南纪王城,一部分邾人南迁朱方,今江苏丹徒东南。战国中叶,楚宜王灭邾国,并迁邾人于楚的邾地,今湖北黄冈西北。邾人遂以邾为氏,继而去邑为朱姓。曹姓朱氏是朱姓中最主要的成分。在先秦时期,曹姓朱氏一直活动于豫鲁苏鄂地区,曹姓朱氏的历史也有2&400年。汉朝时沛国(今江苏徐州)成为朱姓最重要的繁衍中心和发祥地。&
  第三支系出自狸姓。帝尧之子丹朱之后,以名为氏。因丹朱封在丹水流域,在今河南淅水地区,古号丹朱。舜封丹朱为房邑侯,故称房侯,别为狸姓。丹朱部落被舜打败后,族人四散居于河南、河北、山东、湖北、湖南等地,其中一支以丹朱的名为氏。隋唐时期,其后代在沛国相县发展为望族。狸姓朱氏的历史也有4000年之久。&
  第四支源自子姓。周成王封商纣王之庶兄微子启于宋,以奉商祀。战国后期公元前286年,齐国灭宋。居于江苏砀山的宋微子之裔公子朱的后代以先祖名为姓。秦汉之际徙于河南南阳,东汉时已发展成朱姓大族,直到唐宋时期,南阳朱姓仍是朱姓中的著名望族。子姓朱氏的历史有2&300年。&
第五支系外族和其他姓氏的改姓。从三国以来,重要的由其他姓氏改姓朱的有胡、康、李、范、舒、施等姓,尤其明朝帝王的赐国姓朱,其人数之多、数目之大,是历史上罕见的。魏晋隋唐时,北方战乱和民众大迁移,中原百姓中融入了大量外族的血液,朱姓中也流入外族人的基因。最主要的有:西汉的南越族的朱氏,北魏时鲜卑族慕容部的可朱浑氏族,宋朝金国的女真人兀颜氏族,清朝满洲八旗的乌苏氏、朱佳氏、珠锡哩氏等氏族的集体改姓朱。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最终同化为汉族。
朱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二十大姓之一,尤其在江浙皖地区中极有影响。朱姓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1.3,即每1&000个中国人中姓朱的人至少有13个,总人口大约在1&500余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朱姓历代名人653名,占名人总数的1.44,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十一位;朱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92,排在第二十一位;朱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1.9,排在第十二位。&
  我国朱姓产生过许多世家大族,出现过无数名人。先秦以来,朱姓称帝者25人,先后建立了高居丽、后梁、明等政权。杰出的人物有:西汉大臣朱买臣、高居丽国君朱蠓,东汉大将朱儁,三国时魏国名僧朱士行,东晋名将朱序,南朝梁国大将朱异,唐朝宰相朱敬则、名将朱环、割地称秦的朱沘、割地称冀王的朱滔,五代后梁太祖朱温,宋朝医学家朱肱、词人朱敦儒、诗人朱弁,南宋理学家兼教育家朱熹、学者朱震,元朝医学家朱丹溪、数学家朱世杰、地理学家朱思本、画家朱德润、戏曲作家朱凯,元明之际学士朱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剧作家朱权、朱有炖、历史学家朱载堉,明清之际学者朱之瑜,清朝书画家朱耷、文学家朱彝尊、文字训诂学家朱骏声,民国中央研究院院长朱家骅、民主革命家朱执信、地质学家兼古生物学家朱森,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朱德、物理学家朱经武、美学家朱光潜、语言学家朱德熙、民族乐器演奏家朱英、化学下程学家朱亚杰、电子学家朱物华、生理学家朱壬葆、实验生物学家朱洗、鱼类学家朱元鼎、病毒学家朱既明、理论物理学家朱洪元、土壤化学家朱祖祥。还有,&诺贝尔奖物理学家,&朱隶文,&是美国史丹福大学教授.&
  历史上朱姓的分布和迁移&
  秦汉时,朱姓已普遍分布于中原和华东地区,尤其在江苏南部兴起,形成江南朱姓大族。同时由中原向西北的陕西挺进,至东汉末,朱姓的足迹已西达四川、南抵福建。唐朝时朱姓已出现在广东。明朝是朱姓的鼎盛时期,朱元璋大封同姓王,大赐国姓朱,这样朱姓迅速地向全国发展,特别是明初向云南的进军和屯垦,使西南地区的朱姓得到很大的发展。明朝末朱姓进入了台湾地区。&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朱姓大约有11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4,排在第十位。朱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15.8,占江西省总人口的2.2。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河南(14.3)、江苏(10.4)、浙江(10.2),这四省朱姓大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四川(9.3)、安徽(7.6)、湖北(7.4),这三省的朱姓又集中了25。全国形成了赣苏浙皖豫、川鄂两大朱姓聚集地区。&
  明朝时期(公元年),朱姓大约有18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列为第十一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朱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600年中朱姓人口总增加率为69,净增加了76万。明朝时期,浙江为朱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19.4,占省总人口的2.4。在全国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18.3)、江西(13.7)三省,大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51;其次分布于甘肃(9.5)、山东(6)、福建(6),这三省的朱姓又集中了22。宋、元、明600余年,朱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南方迁移,同时也向西北和西南运动。东南地区的朱姓有了长足的发展。全国重新形成了苏浙赣鲁、福建、甘肃三块朱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朱姓的人口已达1&512万,为全国第十四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26。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朱姓人口由186万增到1&512万,增长了大约8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朱姓人口的增加速度大大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可能与在明朝灭亡之后,皇族朱姓因遭追杀避国难而改姓,以及由其他姓氏所改的朱姓又纷纷改回原来姓的缘故有关。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江苏(14.8)、广东(10.5)、浙汀(9.8)、河南(8.9)四省,大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四川(6.1)、安徽(5.8)、湖南(5.1)、山东(4.6),四省的朱姓又集中了21。江苏为朱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3。全国形成了苏浙皖的朱姓高密度聚居区。在近600年期间,朱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同时,向西南、南方和东北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流动方向。&
  当代朱姓的分布频率&
  朱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安徽东部,每平方公里的朱姓人口达到6.4人以上,有的地区最高达到11人以上。密度最高的(6.4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2.1,朱姓人口大约161万;3.2-6.4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7.4,朱姓人口大约283万;1.6-3.2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5.1,朱姓人口大约767万;不足1.6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55.4,朱姓人口大约301万。&
  朱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朱姓在华东地区的长江三角洲是最常见的姓氏之一。在江苏南部、浙江、安徽东南。广东珠江三角洲、云南昆明地区,朱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6以上,杭嘉湖地区高达3,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4.5;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江西大部、福建、广东大部、云南大部、黑龙江东部和西北,朱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2-1.6,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9.2;在青海湖以东的其他地区、新疆西北,朱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4一1.2,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52.8;其他地区,朱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不足0.4,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3.5。&
  血型分布特征&
  朱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497万,占32.9;A型437万,占28.9;B型440万,占29.1;AB型138万,占9.1。朱姓总人口1&512万。&
  江苏大部、浙江大部、安徽南部地区是朱姓人口最密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3.3,朱姓220万,约占朱姓总人口的14.6。其中O型76万,A型66万,B型59万,AB型19万。&
苏浙皖其他地区、冀鲁豫、川鄂湘赣、闽粤、滇中北、黔北、甘南、青东南、宁夏、陕南、辽吉黑、内蒙古东部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41.3,朱姓991万,约占朱姓总人口的65.5。其中O型325万,A型287万,B型289万,AB型90万。&
  其他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31.1,朱姓301万,约占朱姓总人口的19.9。其中O型96万,A型84万,B型92万,AB型29万。 一.朱姓是当今中国第十四大姓,人口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以上,在台湾排名第三十二。朱姓原作邾姓,出自曹姓。其祖先曹挟,是古帝颛项的后代,被周武王封在邾,建立了邾国。因为邾国比较弱小,就依附于强大的鲁国。到战国时期,邾国被楚国灭掉,邾国的王室成员逃到沛,以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后来又把&邾&的右半边去掉,就成了朱姓。&发展和演变:朱姓也有另外一个起源,是说帝舜时有一个大臣叫朱虎的,他的子孙也以朱为姓。虽然这一支的时间比较早,但朱虎的后代却没有资料可以查证。朱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沛县,丹阳,吴郡,钱塘,谯郡,义阳,太康,洛阳,长沙,南康,吉安,建阳,庐陵等。朱姓名人,尚有朱子清、朱子谦等。&
二,朱、庄、严三姓联宗&  1970年,生活于台湾、香港的朱、庄、严三姓发起并完成联宗,编辑出版《朱庄严氏大族谱》。[15]&三姓得以联宗的历史因缘并不单一,而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庄、严二姓原姓&庄&,后因避讳而改姓&严&。郑樵《氏族略第六》避讳第八:&庄氏避汉明帝讳,改为严氏。&与此类似的例子,还有&籍氏避项羽讳,改为席氏&,&庆氏避汉安帝父讳,改为贺氏&,&师氏避晋景帝讳,改为帅氏&等等。《朱庄严氏大族谱》转载《香港庄严宗亲总会会刊》中的《庄严氏族考》一文,作者严既澄,所述庄、严二姓渊源颇详,兹引如下:&  庄、严二氏,均导源于春秋时代之楚国,原属芈氏。至春秋末叶,楚庄王之后裔,始有改称庄氏者,此亦我汉族古代以谥为氏之例。惟在楚庄王之前,宋国已先有庄氏之族,见于《左氏传》;其地区亦在今河南省之东南部,与楚国领土相毗连。宋国之庄氏苗裔不多,远不如楚国之一支。故今日回溯我族之起源,仍当以楚庄王之后裔为主,而以宋国之庄氏为旁支。当时楚国幅员甚广,至战国时代,且一跃而为七雄之一,与鲁省之齐国,同为新兴之秦之劲敌。由是庄氏之族人,亦随政治势力之扩张,而遍布于中原各地;惟仍以楚国本部所辖之豫、鄂、湘、桂,以及吴越两国之领土为宗支最繁。至东汉明帝时,以明帝名庄,乃讳庄为严,所有西、东汉严姓之著名人物,殆均为庄氏所改称。大抵两汉时通都大邑之中,当不复有以庄为姓者;惟山陬海隅、政令不及之处,或不免有一仍旧贯者。至晋、唐以后,恢复本姓者渐多,从此庄、严二氏遂并行于中国各地。&庄、严二姓以东汉明帝以前之庄姓,为二姓联宗的根据。因此,庄、严异姓联宗的性质,大致接近于本文第一节讨论的源于同一古姓的异姓联宗类型。&  第二,朱与庄、严联宗的根据,源于赘婿关系。《朱庄严氏大族谱》载有《朱庄严三姓渊源》一文。此文原作者为庄氏龟洋十二世孙庄英玉,作于南明永历十五年(1661),岩岭十九世孙庄顺安(序平)于1968年改写。移录如下:&  夫始三郎庄公,号太平山老人,系唐黄门都监庄森公之第十三世孙也,父庄杉公,母苏氏;先世乃广东潮州府揭阳县人氏。值宋末元初,世景扰攘,屡遭兵燹;父祖避乱,侨居大埔县神前乡狮子口住焉。不幸年幼失怙,依伯松公教养。迨元至治二年(1322),公年廿七,未娶也。素谙勘舆之道,因游于霞漳靖邑永丰里龟洋社。有朱开山公者,邑首富也,一子早哀。公游来朱家看地有素,朱翁以公性行端悫,笃信忠义,甚器之,许以故男妇何氏,招婿入嗣,依以为老。公事双亲,犹生身父母;翁视东床,犹如己出。翁婿相得,一家圆融,乐莫大矣。何氏生二子,朱翁无嗣,公承业垂统。厥后建祠祭祀,配以必文、必华二孙,盖不忘所自也。而庄公特祠,不与朱翁同庙,礼也。自是朱嗣庄续,传统四百星霜,裔孙何止巨万,诚吾朱、庄不祧之祖也。&  洎夫明清变革之际,皇明沦亡,国姓遭劫,族人唯恐罹祸,因而倚附于庄氏者众。及至局势大定,满清虽停止杀戮,惟代远族繁,子姓混淆不清,且鲜有再复朱氏本姓者,故而相议朱、庄不通婚姻,以示同气连枝之意也。&  复考庄、严二氏联宗,其在汉以前原为一姓,以有嫌名之讳,遂成音义之分。氏虽各判,系本同源。昔者漆园作吏,庄周并称道家之祖;富春垂钓,严光独具高义之风。至若考亭世德,朱熹穷理道贯孔孟,皆我三姓先祖之光,抑亦后人之矩范也。&  据此可知,朱、庄、严三氏得以联宗,是因为在元中期庄氏通过&招婿入嗣&的方式与朱氏发生了世系联系。[16]&根据元代制度,庄氏入赘属养老女婿性质,俗称&补代&,故所生子姓朱,在法律上属于朱姓后裔,即&朱嗣庄续&。[17]&因此,在朱氏聚居的地区,庄、朱二姓祖先分庙祭祀,庄氏不具正式祖先的地位,只是一个&特祠&,其目的是将庄氏世系与朱氏世系作并列的对照,以示父系血统渊源,是所谓&不忘所自&。清初朱氏子孙为避牵连,一时间有改姓庄氏的趋向。这一行为在世系关系上属于向庄(严)氏的&归宗&或&复姓&。由于年代久远,&子姓混淆不清&,改、避已意义不大,只能相约不通婚姻,以免世系过于混乱;最后,在朱、庄、严三姓间,构成了异姓联宗关系。这一解释,大致上说明了三姓联宗的历史渊源。&  庄、严二姓联宗尚有一定的普遍意义,但朱、庄、严三姓联宗显然只是始三郎庄公后代所能接受的一个特例。
&&&&& 在2000多年的历史源流中。朱氏名人辈出,称王称帝共25人,曾建立后梁、明两朝。其中最为人所乐道的是&两朝天子,一代圣人&。两朝天子:一是指后梁的朱温皇帝;二是指明朝皇帝朱元璋。一代圣人是指理学大师朱熹。
&&&&& 在历史的沧桑变迁中,随着宗族的日益繁盛壮大,朱氏转移迁徙,到隋唐时期,便形成了所谓朱氏十一派,即山东、吴郡(姑苏)庐岭、鄱阳、建阳、曲江、南阳、冀州、汴梁、扬州、濮阳等郡望。发展至今,据最新统计资料,朱氏在中国各大姓人口中是排名第十四位的大姓,已广泛分布于全国20多个省市,其中分布最集中的是江苏省,其次是云南省。
&&&&& 到南宋宁宗时,朱伯璇在福建古田县任吏部给事,在福建兴化府仙游县琳井村开族。到六世祖三房的朱文焕在咸淳三年(1272)中了进士,官拜大理寺评事,因进谏被贬广东,抵达南雄府保昌县沙水村,成为珠玑巷的朱氏始祖。
&&&&& 朱文焕之长子人龙迁居新宁县,次子人虎迁居南海县, 三子人凤也移居新宁县;后来人凤的这一脉子孙又从新宁县迁到新会县(旧称古冈州)丹灶乡草园里。此后,朱氏家族又四处迁徙,散布在珠江三角洲以及远徙海外。
南海九江《朱氏家谱》
&南宋咸淳六年,诏徙保昌民实广州,有讳元龙者,来居南海县九江乡上沙里,为始迁祖。
&始祖:[宋]朱诏; 始迁祖:朱元龙
&& 朱氏原居广东保昌县,始祖为(宋)朱子议,宋咸淳十年(1275)南下,其次子朱元龙抵九江乡上沙里,爱其土肥人淳,卜居于此。
读《南海九江朱氏家谱》
近日在网上下载了北京国家图书馆藏家谱丛刊闽粤侨乡卷第21-23册之《南海九江朱氏家谱》,认真地拜读了一下。《南海九江朱氏家谱》始修于明万历五年(1577)由朱学懋纂辑,清康熙年间朱昌瑶续修,再重修于清同治八年(1869),由朱次琦(朱九江)监修,朱宗琦纂修,并由朱次琦作序。《南海九江朱氏家谱》的纂修及制作都非常严谨认真,资料的具体程度是我见过的族谱中最为完美的,而且制作了居址图,图文并茂,颇具特色。
南海九江朱氏,始祖为宋代原居广东保昌县的朱子仪,其次子朱元龙于宋咸淳十年(1275)南下,迁居南海九江上沙。九江朱氏一族,明清以来,是九江当地最大的名门望族,历代名人辈出,明有进士朱让、朱伯莲,清有进士、岭南一代大儒朱九江先生,还有明代岭南闻名书法家朱完等。据《九江乡志》所记载,明代以来九江的名祠名墓及园林名胜皆以朱氏为冠首,惋惜到现在的是这些朱氏古迹名胜大多都已不复存在了。现存的文物探花桥与良二千石牌坊还是可以见证九江朱氏曾经的辉煌。
《南海九江朱氏家谱》中的祠宇谱记载了九江数十间朱氏祠堂的资料都非常详尽,为朱氏祠堂题额题匾的名人非常多,特殊是朱让的外孙,在九江长大的的南明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陈子壮题署的墨宝手迹曾经遍布九江。摘录了一下资料:朱氏祖祠,在西方太平约,明进士江苏江宁余孟麟题额,明进士南海朱让题孔安堂;朱氏宗祠,在北方大洲,清进士广东提学道陕西高陵裴题额并匾颙观堂;朱氏宗祠,在西方太平约,明进士广东按察使司佥事福建晋江杨瞿崃题额并匾存著堂;朱氏宗祠,在西方牛山首,明进士江苏江宁余孟麟题额并匾繹思堂;南塘朱公祠,在北方大正坊,明兵部尚书江西庐陵田仰题额,南海陈子壮题署匾有斐堂;月塘朱公祠,在西方太平约,明进士刑部江西郎中福建闽县杨仪(曾任南海县知县)题额,南海陈子壮题匾明薦堂;林坡朱公祠,在北方大洲,南海陈子壮题额并匾诒谷堂;学所朱公祠,在北方大洲,清广东布政使广西马平欧阳永裿题额并匾;顺川朱公祠,在西方太平约,明武状元顺德朱可贞题额;中宪朱公祠,在北方大洲,明进士广东按察使江西胡桂芳题额,韩学圣题匾肃然堂,明进士广东巡抚江西陈邦瞻题匾循绩高风;海玉朱公祠,在西方太平约,南海朱福元题额,明进士广东按察使司副使直隶吴贞启题匾;北渚朱公祠,在北方翘南社,清进士山东苏璜题匾宁静堂。
《南海九江朱氏家谱》中的坟茔谱记载的朱氏名墓的资料也非常可观,为九江朱氏历代世祖墓撰碑文并书的名人也多不胜数,包括南海崔吉、南海罗宪、南海朱完、顺德刘士奇、顺德朱可贞、南海杨瑞云、南海关仰、南海曾仕鉴、顺德陈嗣舜、顺德陈克侯、南海关玉成、南海卢宁、常熟陈国华、定海王宏诲、南海王学曾、南海金节、顺德黄朝聘、湖广江夏郭正域、浙江赵志皋、南海庞景忠、南海陈子壮、顺德陈子达、高明关捷先、南海朱次琦、湖北张邦翼、顺德李际明、顺德梁允廉、应天府程国祥、江西田仰、南海黄应秀、南海曾陈诗、南海关嘉薦、东莞尹源、南海朱伯莲、东莞尹思、南海何如漋、南海关上谋、南海黄世顯、南海关上昂、江苏潘鐸、南海冯锡镛、南海廖熊光、南海李徵蔚、顺德吴芸、南海梁绍献等。但相信现在这些古墓大部分都已被破坏,能完整的也没几个了。
《南海九江朱氏家谱》中的恩荣谱也很有意思,记录了明清两代皇帝对九江历代朱氏族人发出的制诰全文,在选举方面记录朱家中举子弟参加该科会试或乡试的资料也很详细,包括详细的成绩名次、考试题目、主考官、该届乡试的解元及籍贯或殿试的状元榜眼探花及籍贯等等,简直眼花缭乱。另家谱中的艺文谱及家传谱也非常详尽,收集了不少有用的资料,感觉南海九江朱氏后人能有这样的一本家谱真的是太幸福了,真要感谢先人的努力。
南海九江《朱氏家谱》
& & &&岭外朱氏,&&自是扬声悖史沿唐逮宋门才不坠。元祜时,有新州司法参军缨崇宁,时有广州司理宗愈。嘉定时,有新喻尉晞父;宝祐时,有恩州文学廷直并繇廷试,特奏通籍南雄州保昌族属,乃彬彬熠曜岭海间矣。&&
& & 洪武初,尚有保昌举人朱寿贤二令南海。《广东通志》:&永乐中尚有保昌进士朱子福,官行人。万历中有朱灿然,官富川令,均宦绩著闻有传。&
& & 度宗咸淳末,保昌民因事移徙。有讳元龙者与弟元凤、元虎浮桴南下,散居九江上沙及清远潖江铁头冈、新会水尾等处,而九江上沙乃元龙公之族也。九江于乡属南海,或相传公抵南海侨居邑东偏太艮&大艮后更名大良,明景泰三年析置顺德县,遂为县治),定宅九江。厥墓在焉(今在九江山巳丙丙向),是为上沙始迁之祖。代远存经世难齿历行实移弗详,旧谱称公配梁氏,生子二:长讳子志、次讳子议。子志别籍乡中洛口,数传或迁居东安。子议,字靛谋,守庐墓,遂定著为广州府南海县九江乡上沙里人。次子别宗,不敢嗣初祖,后世以献谋府君为始祖。云府君际,元明革命,潜德邱园庆基弥固。数传以后,宦业、行艺,史志不绝书至,乃疾风板荡,忠孝绅聩,其家声廉里,让乡爱利,遵承乎庭诰君子之,泽百世仰之。是故朱氏一宗望于沛国,光烈于丹阳、钱塘、吴郡,裔于始兴放于南海,又五百有余岁。士食旧德之名氏,农服先畴之,畎亩生聚数万指,率亲念祖,绳绳不坠,以至于今。&&
& & (摘录南海九江《朱氏家谱》,清同治八年木刻本。馆藏广东省立中山书馆文献特藏部。)
《珠玑巷史事》的考证和校对
& & 在广州期间,陈中秋先生惠赠了一份《珠玑巷史事》的影印资料给我,这份资料是从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收藏的《求实集》影印过来的。
& & 《珠玑巷史事》,是根据中山黄慈博所辑的《珠玑巷民族南迁记》遗稿而撰写的。遗稿从收集各种诗文集、四十多种家谱、族谱中,摘录出来有关珠玑巷的记载几百段,并且作了一些考证和校对工作。
& & 黄慈博在遗稿中以三个家谱、族谱《东莞英村罗氏族谱》、《新会泷水都莲边里麦氏族谱》和《番禺市桥谢氏族谱》,互相对校。而以罗氏作底本,叙述一段宋朝末年珠玑巷三十三姓,九十七户居民南迁的故事。
& & 宋度宗咸淳九年癸丑,有宫人苏氏失调雅乐,皇上大怒,打下冷宫。苏妃潜逃而至关口市下湾,恰遇南雄府保昌县牛田坊人黄贮万在口泊船备三牲酬神。
& & 黄贮万见苏妃貌美,邀请下船,两人谈话投机,苏妃愿下嫁黄贮万,当时黄贮万不知道眼前美人原是皇上的妃子。
& & 后来皇上免赦苏妃,将她从冷宫迁回妃嫔居住的地方,才发现苏妃已逃潜,便下令兵部尚书张钦行文各省,缉访一年仍无结果。张钦已获准不再追究,然而,有一天黄贮万的仆人刘壮因与主人有过节,出走来到京都,泄漏苏妃的秘密。张钦恐怕皇上查询真相,便捏造珠玑巷有贼作乱,企图消灭珠玑巷以掩盖苏妃匿身珠玑巷之事。珠玑巷居民商议对策,罗贵祖建议大家向南方地广人稀的地方迁徙。于是大家伐树串成木筏,随浈江飘流而下。
《番禺市桥谢族谱》还附有《珠玑村三十三姓九十七人流徙铭》,铭文如下:&&&珠玑流徙,罗、湛、郑、张、尹、文、苏、陈、谢、麦、卢、汤、温、胡、赵、伍、曹、区、李、梁、吴、冯、谭、蔡、阮、郭、廖、黄、周、黎、柯、陆、高发其祥。&九十七人开辟烟瘴。三十三姓永镇南方。子孙万代,为国栋梁。文经武纬,愈远愈昌。
广州市有一条路名&珠玑巷&
& & 各家谱、族谱所记载的珠玑巷居民南迁的原因虽然不一定确实,不过,中国历史的记载可以确定是北宋末年,高宗怆惶南渡。在战乱中,中原士民一部分随高宗向东南迁徙,到太湖流域一带,另一部分则随隆祜太后到赣(江西)南去。隆祐太后自赣南回返临安后,士民在动乱中又翻越大庾岭,抵达广东北部的南雄。
& & 这支从中原南迁,越过大庾岭而在畔雄栖身的士民,经过一段时期,人口愈来愈多了,生活愈来愈困难,他们的子孙不得不顺着浈江(南雄在浈江上游)南下,迁徙到珠江三角洲,以求生存。
& & 到了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入侵,特别是德祜二年(1276年),元将吕师夔攻陷南雄,韶州(韶关)守将曾逢龙、熊飞先后战死,南雄居民,尤其是那些从中原及江南迁徙到南雄居民子孙,不得不往更南的地方迁徙。他们在迁徙的过程中,为了互相照应,一批一批地结伴同行。我们的祖先,在元军攻陷南雄前后沿着浈江到韶州,又从韶州沿着珠江中的北江南到广州,再从广州逐渐迁到珠江三角洲各地。他们在途中历尽千辛万苦,饱尝妻离子散的辛酸。如《麦氏家谱》记载:&遇风箪散,溺死男女多人等不幸事故&。
& & 根据黄慈博遗稿收藏到的家谱、族谱所记载的姓氏,除了《谢氏族谱流徙铭》所提到的三十三姓外,还有庞、康、唐、邝、丁、雷、孔、邓、孙、司徙、邵、任、朱、魏、程、侯、鲍、缪、房、容、潘、冼、祁、袁、姚、蓝、萧、韩、甘、林、杨、梅、吕、严、刘、关、屈、余等四十姓,合计七十多姓,这七十多姓的族人都散居在珠江三角洲的范围内。
& & 广州市有一条路名叫:&珠玑巷&,这显然是饮水思源。为了纪念先辈来自南雄珠玑巷,因为他们从北江南下,大多数是先到广州,然后散居各县或定居广州。
& & 从七十多姓族人散居珠江三角洲的史实看来,大部分粤语方言群的广东人都是珠玑巷的后人。又随着近代史上的多次移民浪潮,珠玑巷的后人更跨出中国大陆的版图,越过南中国海,越过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走向到世界各地去。
& & 若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看,广东人能够遍布世界各地,是因为他们的祖先来自珠玑巷。他们的血液中有着先民为求生存,不惜离开故土,而向外拓荒的因子。
& & 又从粤语方言群的七十多个姓氏来自珠玑巷的记载来看,今天珠玑巷的后人不只两万人,而是几千万人。珠玑巷人从珠玑巷走向珠江三角洲,几百年间又从珠江三角洲走向全世界,这大概是先辈所料不到的事。
(摘自一九九一年一月十三日新加坡《联合旱报》)
南海九江《朱氏家谱》
& & &&岭外朱氏,&&自是扬声悖史沿唐逮宋门才不坠。元祜时,有新州司法参军缨崇宁,时有广州司理宗愈。嘉定时,有新喻尉晞父;宝祐时,有恩州文学廷直并繇廷试,特奏通籍南雄州保昌族属,乃彬彬熠曜岭海间矣。&&
& & 洪武初,尚有保昌举人朱寿贤二令南海。《广东通志》:&永乐中尚有保昌进士朱子福,官行人。万历中有朱灿然,官富川令,均宦绩著闻有传。&
& & 度宗咸淳末,保昌民因事移徙。有讳元龙者与弟元凤、元虎浮桴南下,散居九江上沙及清远潖江铁头冈、新会水尾等处,而九江上沙乃元龙公之族也。九江于乡属南海,或相传公抵南海侨居邑东偏太艮&大艮后更名大良,明景泰三年析置顺德县,遂为县治),定宅九江。厥墓在焉(今在九江山巳丙丙向),是为上沙始迁之祖。代远存经世难齿历行实移弗详,旧谱称公配梁氏,生子二:长讳子志、次讳子议。子志别籍乡中洛口,数传或迁居东安。子议,字靛谋,守庐墓,遂定著为广州府南海县九江乡上沙里人。次子别宗,不敢嗣初祖,后世以献谋府君为始祖。云府君际,元明革命,潜德邱园庆基弥固。数传以后,宦业、行艺,史志不绝书至,乃疾风板荡,忠孝绅聩,其家声廉里,让乡爱利,遵承乎庭诰君子之,泽百世仰之。是故朱氏一宗望于沛国,光烈于丹阳、钱塘、吴郡,裔于始兴放于南海,又五百有余岁。士食旧德之名氏,农服先畴之,畎亩生聚数万指,率亲念祖,绳绳不坠,以至于今。&&
& & (摘录南海九江《朱氏家谱》,清同治八年木刻本。馆藏广东省立中山书馆文献特藏部。)
《珠玑巷史事》的考证和校对
& & 在广州期间,陈中秋先生惠赠了一份《珠玑巷史事》的影印资料给我,这份资料是从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收藏的《求实集》影印过来的。
& & 《珠玑巷史事》,是根据中山黄慈博所辑的《珠玑巷民族南迁记》遗稿而撰写的。遗稿从收集各种诗文集、四十多种家谱、族谱中,摘录出来有关珠玑巷的记载几百段,并且作了一些考证和校对工作。
& & 黄慈博在遗稿中以三个家谱、族谱《东莞英村罗氏族谱》、《新会泷水都莲边里麦氏族谱》和《番禺市桥谢氏族谱》,互相对校。而以罗氏作底本,叙述一段宋朝末年珠玑巷三十三姓,九十七户居民南迁的故事。
& & 宋度宗咸淳九年癸丑,有宫人苏氏失调雅乐,皇上大怒,打下冷宫。苏妃潜逃而至关口市下湾,恰遇南雄府保昌县牛田坊人黄贮万在口泊船备三牲酬神。
& & 黄贮万见苏妃貌美,邀请下船,两人谈话投机,苏妃愿下嫁黄贮万,当时黄贮万不知道眼前美人原是皇上的妃子。
& & 后来皇上免赦苏妃,将她从冷宫迁回妃嫔居住的地方,才发现苏妃已逃潜,便下令兵部尚书张钦行文各省,缉访一年仍无结果。张钦已获准不再追究,然而,有一天黄贮万的仆人刘壮因与主人有过节,出走来到京都,泄漏苏妃的秘密。张钦恐怕皇上查询真相,便捏造珠玑巷有贼作乱,企图消灭珠玑巷以掩盖苏妃匿身珠玑巷之事。珠玑巷居民商议对策,罗贵祖建议大家向南方地广人稀的地方迁徙。于是大家伐树串成木筏,随浈江飘流而下。
《番禺市桥谢族谱》还附有《珠玑村三十三姓九十七人流徙铭》,铭文如下:&&&珠玑流徙,罗、湛、郑、张、尹、文、苏、陈、谢、麦、卢、汤、温、胡、赵、伍、曹、区、李、梁、吴、冯、谭、蔡、阮、郭、廖、黄、周、黎、柯、陆、高发其祥。&九十七人开辟烟瘴。三十三姓永镇南方。子孙万代,为国栋梁。文经武纬,愈远愈昌。
广州市有一条路名&珠玑巷&
& & 各家谱、族谱所记载的珠玑巷居民南迁的原因虽然不一定确实,不过,中国历史的记载可以确定是北宋末年,高宗怆惶南渡。在战乱中,中原士民一部分随高宗向东南迁徙,到太湖流域一带,另一部分则随隆祜太后到赣(江西)南去。隆祐太后自赣南回返临安后,士民在动乱中又翻越大庾岭,抵达广东北部的南雄。
& & 这支从中原南迁,越过大庾岭而在畔雄栖身的士民,经过一段时期,人口愈来愈多了,生活愈来愈困难,他们的子孙不得不顺着浈江(南雄在浈江上游)南下,迁徙到珠江三角洲,以求生存。
& & 到了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入侵,特别是德祜二年(1276年),元将吕师夔攻陷南雄,韶州(韶关)守将曾逢龙、熊飞先后战死,南雄居民,尤其是那些从中原及江南迁徙到南雄居民子孙,不得不往更南的地方迁徙。他们在迁徙的过程中,为了互相照应,一批一批地结伴同行。我们的祖先,在元军攻陷南雄前后沿着浈江到韶州,又从韶州沿着珠江中的北江南到广州,再从广州逐渐迁到珠江三角洲各地。他们在途中历尽千辛万苦,饱尝妻离子散的辛酸。如《麦氏家谱》记载:&遇风箪散,溺死男女多人等不幸事故&。
& & 根据黄慈博遗稿收藏到的家谱、族谱所记载的姓氏,除了《谢氏族谱流徙铭》所提到的三十三姓外,还有庞、康、唐、邝、丁、雷、孔、邓、孙、司徙、邵、任、朱、魏、程、侯、鲍、缪、房、容、潘、冼、祁、袁、姚、蓝、萧、韩、甘、林、杨、梅、吕、严、刘、关、屈、余等四十姓,合计七十多姓,这七十多姓的族人都散居在珠江三角洲的范围内。
& & 广州市有一条路名叫:&珠玑巷&,这显然是饮水思源。为了纪念先辈来自南雄珠玑巷,因为他们从北江南下,大多数是先到广州,然后散居各县或定居广州。
& & 从七十多姓族人散居珠江三角洲的史实看来,大部分粤语方言群的广东人都是珠玑巷的后人。又随着近代史上的多次移民浪潮,珠玑巷的后人更跨出中国大陆的版图,越过南中国海,越过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走向到世界各地去。
& & 若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看,广东人能够遍布世界各地,是因为他们的祖先来自珠玑巷。他们的血液中有着先民为求生存,不惜离开故土,而向外拓荒的因子。
& & 又从粤语方言群的七十多个姓氏来自珠玑巷的记载来看,今天珠玑巷的后人不只两万人,而是几千万人。珠玑巷人从珠玑巷走向珠江三角洲,几百年间又从珠江三角洲走向全世界,这大概是先辈所料不到的事。
(摘自一九九一年一月十三日新加坡《联合旱报》)
南海九江《朱氏家谱》
& & &&岭外朱氏,&&自是扬声悖史沿唐逮宋门才不坠。元祜时,有新州司法参军缨崇宁,时有广州司理宗愈。嘉定时,有新喻尉晞父;宝祐时,有恩州文学廷直并繇廷试,特奏通籍南雄州保昌族属,乃彬彬熠曜岭海间矣。&&
& & 洪武初,尚有保昌举人朱寿贤二令南海。《广东通志》:&永乐中尚有保昌进士朱子福,官行人。万历中有朱灿然,官富川令,均宦绩著闻有传。&
& & 度宗咸淳末,保昌民因事移徙。有讳元龙者与弟元凤、元虎浮桴南下,散居九江上沙及清远潖江铁头冈、新会水尾等处,而九江上沙乃元龙公之族也。九江于乡属南海,或相传公抵南海侨居邑东偏太艮&大艮后更名大良,明景泰三年析置顺德县,遂为县治),定宅九江。厥墓在焉(今在九江山巳丙丙向),是为上沙始迁之祖。代远存经世难齿历行实移弗详,旧谱称公配梁氏,生子二:长讳子志、次讳子议。子志别籍乡中洛口,数传或迁居东安。子议,字靛谋,守庐墓,遂定著为广州府南海县九江乡上沙里人。次子别宗,不敢嗣初祖,后世以献谋府君为始祖。云府君际,元明革命,潜德邱园庆基弥固。数传以后,宦业、行艺,史志不绝书至,乃疾风板荡,忠孝绅聩,其家声廉里,让乡爱利,遵承乎庭诰君子之,泽百世仰之。是故朱氏一宗望于沛国,光烈于丹阳、钱塘、吴郡,裔于始兴放于南海,又五百有余岁。士食旧德之名氏,农服先畴之,畎亩生聚数万指,率亲念祖,绳绳不坠,以至于今。&&
& & (摘录南海九江《朱氏家谱》,清同治八年木刻本。馆藏广东省立中山书馆文献特藏部。)
《珠玑巷史事》的考证和校对
& & 在广州期间,陈中秋先生惠赠了一份《珠玑巷史事》的影印资料给我,这份资料是从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收藏的《求实集》影印过来的。
& & 《珠玑巷史事》,是根据中山黄慈博所辑的《珠玑巷民族南迁记》遗稿而撰写的。遗稿从收集各种诗文集、四十多种家谱、族谱中,摘录出来有关珠玑巷的记载几百段,并且作了一些考证和校对工作。
& & 黄慈博在遗稿中以三个家谱、族谱《东莞英村罗氏族谱》、《新会泷水都莲边里麦氏族谱》和《番禺市桥谢氏族谱》,互相对校。而以罗氏作底本,叙述一段宋朝末年珠玑巷三十三姓,九十七户居民南迁的故事。
& & 宋度宗咸淳九年癸丑,有宫人苏氏失调雅乐,皇上大怒,打下冷宫。苏妃潜逃而至关口市下湾,恰遇南雄府保昌县牛田坊人黄贮万在口泊船备三牲酬神。
& & 黄贮万见苏妃貌美,邀请下船,两人谈话投机,苏妃愿下嫁黄贮万,当时黄贮万不知道眼前美人原是皇上的妃子。
& & 后来皇上免赦苏妃,将她从冷宫迁回妃嫔居住的地方,才发现苏妃已逃潜,便下令兵部尚书张钦行文各省,缉访一年仍无结果。张钦已获准不再追究,然而,有一天黄贮万的仆人刘壮因与主人有过节,出走来到京都,泄漏苏妃的秘密。张钦恐怕皇上查询真相,便捏造珠玑巷有贼作乱,企图消灭珠玑巷以掩盖苏妃匿身珠玑巷之事。珠玑巷居民商议对策,罗贵祖建议大家向南方地广人稀的地方迁徙。于是大家伐树串成木筏,随浈江飘流而下。
《番禺市桥谢族谱》还附有《珠玑村三十三姓九十七人流徙铭》,铭文如下:&&&珠玑流徙,罗、湛、郑、张、尹、文、苏、陈、谢、麦、卢、汤、温、胡、赵、伍、曹、区、李、梁、吴、冯、谭、蔡、阮、郭、廖、黄、周、黎、柯、陆、高发其祥。&九十七人开辟烟瘴。三十三姓永镇南方。子孙万代,为国栋梁。文经武纬,愈远愈昌。
广州市有一条路名&珠玑巷&
& & 各家谱、族谱所记载的珠玑巷居民南迁的原因虽然不一定确实,不过,中国历史的记载可以确定是北宋末年,高宗怆惶南渡。在战乱中,中原士民一部分随高宗向东南迁徙,到太湖流域一带,另一部分则随隆祜太后到赣(江西)南去。隆祐太后自赣南回返临安后,士民在动乱中又翻越大庾岭,抵达广东北部的南雄。
& & 这支从中原南迁,越过大庾岭而在畔雄栖身的士民,经过一段时期,人口愈来愈多了,生活愈来愈困难,他们的子孙不得不顺着浈江(南雄在浈江上游)南下,迁徙到珠江三角洲,以求生存。
& & 到了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入侵,特别是德祜二年(1276年),元将吕师夔攻陷南雄,韶州(韶关)守将曾逢龙、熊飞先后战死,南雄居民,尤其是那些从中原及江南迁徙到南雄居民子孙,不得不往更南的地方迁徙。他们在迁徙的过程中,为了互相照应,一批一批地结伴同行。我们的祖先,在元军攻陷南雄前后沿着浈江到韶州,又从韶州沿着珠江中的北江南到广州,再从广州逐渐迁到珠江三角洲各地。他们在途中历尽千辛万苦,饱尝妻离子散的辛酸。如《麦氏家谱》记载:&遇风箪散,溺死男女多人等不幸事故&。
& & 根据黄慈博遗稿收藏到的家谱、族谱所记载的姓氏,除了《谢氏族谱流徙铭》所提到的三十三姓外,还有庞、康、唐、邝、丁、雷、孔、邓、孙、司徙、邵、任、朱、魏、程、侯、鲍、缪、房、容、潘、冼、祁、袁、姚、蓝、萧、韩、甘、林、杨、梅、吕、严、刘、关、屈、余等四十姓,合计七十多姓,这七十多姓的族人都散居在珠江三角洲的范围内。
& & 广州市有一条路名叫:&珠玑巷&,这显然是饮水思源。为了纪念先辈来自南雄珠玑巷,因为他们从北江南下,大多数是先到广州,然后散居各县或定居广州。
& & 从七十多姓族人散居珠江三角洲的史实看来,大部分粤语方言群的广东人都是珠玑巷的后人。又随着近代史上的多次移民浪潮,珠玑巷的后人更跨出中国大陆的版图,越过南中国海,越过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走向到世界各地去。
& & 若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看,广东人能够遍布世界各地,是因为他们的祖先来自珠玑巷。他们的血液中有着先民为求生存,不惜离开故土,而向外拓荒的因子。
& & 又从粤语方言群的七十多个姓氏来自珠玑巷的记载来看,今天珠玑巷的后人不只两万人,而是几千万人。珠玑巷人从珠玑巷走向珠江三角洲,几百年间又从珠江三角洲走向全世界,这大概是先辈所料不到的事。
(摘自一九九一年一月十三日新加坡《联合旱报》)
南海九江《朱氏家谱》
& & &&岭外朱氏,&&自是扬声悖史沿唐逮宋门才不坠。元祜时,有新州司法参军缨崇宁,时有广州司理宗愈。嘉定时,有新喻尉晞父;宝祐时,有恩州文学廷直并繇廷试,特奏通籍南雄州保昌族属,乃彬彬熠曜岭海间矣。&&
& & 洪武初,尚有保昌举人朱寿贤二令南海。《广东通志》:&永乐中尚有保昌进士朱子福,官行人。万历中有朱灿然,官富川令,均宦绩著闻有传。&
& & 度宗咸淳末,保昌民因事移徙。有讳元龙者与弟元凤、元虎浮桴南下,散居九江上沙及清远潖江铁头冈、新会水尾等处,而九江上沙乃元龙公之族也。九江于乡属南海,或相传公抵南海侨居邑东偏太艮&大艮后更名大良,明景泰三年析置顺德县,遂为县治),定宅九江。厥墓在焉(今在九江山巳丙丙向),是为上沙始迁之祖。代远存经世难齿历行实移弗详,旧谱称公配梁氏,生子二:长讳子志、次讳子议。子志别籍乡中洛口,数传或迁居东安。子议,字靛谋,守庐墓,遂定著为广州府南海县九江乡上沙里人。次子别宗,不敢嗣初祖,后世以献谋府君为始祖。云府君际,元明革命,潜德邱园庆基弥固。数传以后,宦业、行艺,史志不绝书至,乃疾风板荡,忠孝绅聩,其家声廉里,让乡爱利,遵承乎庭诰君子之,泽百世仰之。是故朱氏一宗望于沛国,光烈于丹阳、钱塘、吴郡,裔于始兴放于南海,又五百有余岁。士食旧德之名氏,农服先畴之,畎亩生聚数万指,率亲念祖,绳绳不坠,以至于今。&&
& & (摘录南海九江《朱氏家谱》,清同治八年木刻本。馆藏广东省立中山书馆文献特藏部。)
《珠玑巷史事》的考证和校对
& & 在广州期间,陈中秋先生惠赠了一份《珠玑巷史事》的影印资料给我,这份资料是从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收藏的《求实集》影印过来的。
& & 《珠玑巷史事》,是根据中山黄慈博所辑的《珠玑巷民族南迁记》遗稿而撰写的。遗稿从收集各种诗文集、四十多种家谱、族谱中,摘录出来有关珠玑巷的记载几百段,并且作了一些考证和校对工作。
& & 黄慈博在遗稿中以三个家谱、族谱《东莞英村罗氏族谱》、《新会泷水都莲边里麦氏族谱》和《番禺市桥谢氏族谱》,互相对校。而以罗氏作底本,叙述一段宋朝末年珠玑巷三十三姓,九十七户居民南迁的故事。
& & 宋度宗咸淳九年癸丑,有宫人苏氏失调雅乐,皇上大怒,打下冷宫。苏妃潜逃而至关口市下湾,恰遇南雄府保昌县牛田坊人黄贮万在口泊船备三牲酬神。
& & 黄贮万见苏妃貌美,邀请下船,两人谈话投机,苏妃愿下嫁黄贮万,当时黄贮万不知道眼前美人原是皇上的妃子。
& & 后来皇上免赦苏妃,将她从冷宫迁回妃嫔居住的地方,才发现苏妃已逃潜,便下令兵部尚书张钦行文各省,缉访一年仍无结果。张钦已获准不再追究,然而,有一天黄贮万的仆人刘壮因与主人有过节,出走来到京都,泄漏苏妃的秘密。张钦恐怕皇上查询真相,便捏造珠玑巷有贼作乱,企图消灭珠玑巷以掩盖苏妃匿身珠玑巷之事。珠玑巷居民商议对策,罗贵祖建议大家向南方地广人稀的地方迁徙。于是大家伐树串成木筏,随浈江飘流而下。
《番禺市桥谢族谱》还附有《珠玑村三十三姓九十七人流徙铭》,铭文如下:&&&珠玑流徙,罗、湛、郑、张、尹、文、苏、陈、谢、麦、卢、汤、温、胡、赵、伍、曹、区、李、梁、吴、冯、谭、蔡、阮、郭、廖、黄、周、黎、柯、陆、高发其祥。&九十七人开辟烟瘴。三十三姓永镇南方。子孙万代,为国栋梁。文经武纬,愈远愈昌。
广州市有一条路名&珠玑巷&
& & 各家谱、族谱所记载的珠玑巷居民南迁的原因虽然不一定确实,不过,中国历史的记载可以确定是北宋末年,高宗怆惶南渡。在战乱中,中原士民一部分随高宗向东南迁徙,到太湖流域一带,另一部分则随隆祜太后到赣(江西)南去。隆祐太后自赣南回返临安后,士民在动乱中又翻越大庾岭,抵达广东北部的南雄。
& & 这支从中原南迁,越过大庾岭而在畔雄栖身的士民,经过一段时期,人口愈来愈多了,生活愈来愈困难,他们的子孙不得不顺着浈江(南雄在浈江上游)南下,迁徙到珠江三角洲,以求生存。
& & 到了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入侵,特别是德祜二年(1276年),元将吕师夔攻陷南雄,韶州(韶关)守将曾逢龙、熊飞先后战死,南雄居民,尤其是那些从中原及江南迁徙到南雄居民子孙,不得不往更南的地方迁徙。他们在迁徙的过程中,为了互相照应,一批一批地结伴同行。我们的祖先,在元军攻陷南雄前后沿着浈江到韶州,又从韶州沿着珠江中的北江南到广州,再从广州逐渐迁到珠江三角洲各地。他们在途中历尽千辛万苦,饱尝妻离子散的辛酸。如《麦氏家谱》记载:&遇风箪散,溺死男女多人等不幸事故&。
& & 根据黄慈博遗稿收藏到的家谱、族谱所记载的姓氏,除了《谢氏族谱流徙铭》所提到的三十三姓外,还有庞、康、唐、邝、丁、雷、孔、邓、孙、司徙、邵、任、朱、魏、程、侯、鲍、缪、房、容、潘、冼、祁、袁、姚、蓝、萧、韩、甘、林、杨、梅、吕、严、刘、关、屈、余等四十姓,合计七十多姓,这七十多姓的族人都散居在珠江三角洲的范围内。
& & 广州市有一条路名叫:&珠玑巷&,这显然是饮水思源。为了纪念先辈来自南雄珠玑巷,因为他们从北江南下,大多数是先到广州,然后散居各县或定居广州。
& & 从七十多姓族人散居珠江三角洲的史实看来,大部分粤语方言群的广东人都是珠玑巷的后人。又随着近代史上的多次移民浪潮,珠玑巷的后人更跨出中国大陆的版图,越过南中国海,越过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走向到世界各地去。
& & 若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看,广东人能够遍布世界各地,是因为他们的祖先来自珠玑巷。他们的血液中有着先民为求生存,不惜离开故土,而向外拓荒的因子。
& & 又从粤语方言群的七十多个姓氏来自珠玑巷的记载来看,今天珠玑巷的后人不只两万人,而是几千万人。珠玑巷人从珠玑巷走向珠江三角洲,几百年间又从珠江三角洲走向全世界,这大概是先辈所料不到的事。
(摘自一九九一年一月十三日新加坡《联合旱报》)
&& 朱九江(又称村,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是维新变法领袖
朱姓是当今的第14,拥有人口占汉族人口的1%以上。
&&朱氏族人迁入广东各地路线分析&&&
据史料记载,朱氏族人最先迁入广东的始祖是南宋时的朱伯璇。南宋宁宗时,他在福建古田县任吏部给事,在福建兴化府仙游县琳井村开族。到宋度宗咸淳二年(1272)六世祖朱文焕中了进士,官拜大理寺评事,因进谏遭奸相贾似道诬陷,被贬到了南雄珠玑巷。文焕有三子:人龙、人虎、人凤。由于珠玑巷人口已稠密过度,不宜发展,于是,人龙迁往新宁(今台山),人虎迁往南海,人凤先迁新宁,其子孙又迁往新会(古冈州)丹灶乡草园里。之后,朱氏后人为了发展陆续迁往珠三角各地遍及广州、肇庆、南海、番禺、顺德、增城、清远、高明、中山等地。
中华朱氏网
朱氏迁徒分布(网上搜集)
七、朱氏迁徒分布
朱氏是当今中国第十四大姓,在台湾省则排名第三十二位,人口约一千六百万余,占全国人口的1%以上;
1.邾国遗民: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封曹侠于邾。从此,曹姓的主支就从山东定陶古曹国一带迁徙至山东邹县,在这里开疆拓土,建立了历史上的邾国及其分支小邾国。这支曹国遗民继承了东夷邾氏族的蜘蛛图腾,以国号为姓,自称为邾氏。
早期的邾国,因国小势微,对当时历史的影响无足轻重,故而先秦经典对其记载语焉不详。好在在现已散佚的先秦典籍《世本》中,曾详细记载过早期邾国的世系。明朝万历年间(公元年)人颜新吾在其《陋巷志》中,也有同样的记载。根据这些有关邾国的一些断简残篇、野史家谱,我们还可较清楚地勾勒出早期邾国的传袭世系。
鲁哀公二十四年庚午(公元前471年)邾隐公被越人俘虏,邾隐公之子、邾桓公革之弟邾何被越国立为邾国君主之时,历史已进入战国时代。邾君何继位后,同样昏庸无道,邾国迅速没落。邾国较清晰可考的连续世系,至此终结,战国时的邾国,已经是名存实亡,甚至连国名也有变化,而改称邹国了。这个时期,邾国在各诸侯国的关系中,已远没了春秋时期的地位和作用,甚至极少有机会参与当时的重大政治、军事活动。也正因为如此,邾与邻国的国界已不甚分明,人们的国境观念已被淡化。许多别国的文化贵族们纷纷迁徙到礼乐之邦鲁国较近的邾国居住。与此同时,鲁国的先进礼乐文化也扩展、传播至邾,使邾国地区的文化有较大的发展,甚至能与鲁国相提并论,形成了&邹鲁文化&或&邹鲁遗风&。
国破家亡之后,邾人被迫离开世世代代生逝世于斯的故国家园,开始从邾国向四方逃散。楚灭邾后,将亡国邾君及部分被俘王室成员强迫迁离邾国,迁徙到楚国内地的邾城(今湖北黄冈黄州乡禹王城)居住。邾城即因邾国遗民于此而得名,汉朝还于此设置了邾县。邾亡后,大批邾国王族成员和普通邾人,则主要向北或西北逃亡,因为北面的齐、鲁和西北中原诸国,在当时都是楚国的公开或潜在的敌人。其中,特别是邾国北邻鲁及齐国,更成为邾国遗民的主要避逃、分布之地。
邾国遗民的四处逃散,同时便把曹姓邾人的血缘种子撒向四方大地。亡国的阵痛孕育出许多新的生命。这些新生后的邾人子孙,具有强盛的生命力,他们迅速地在四方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繁衍、裂变进而茂盛兴昌。他们中的一部分仍然以国名&邾&为氏,另一部分则以另一国名&邹&为氏,还有一部分以国名邾娄中的后一字&娄&为氏。而其中有一支以邾字去掉邑旁以&朱&为氏的邾国后裔,最为兴旺发达。
2.春秋时期:
春秋以前,作为后世朱氏主体部分的曹姓朱氏尚未形成,早期的朱氏历史舞台自然都由发源于古老朱氏族的非曹姓朱氏占领。这个时期有史可查的朱氏人物,除了上章提到的非曹姓朱氏开基始祖如朱襄氏、丹朱、朱虎外,还有朱汗漫和朱张。朱汗漫曾耗尽千金家财去学习屠龙技术,三年之后学有所成,但却无用武之地。朱张则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隐士,属于朱虎的后裔,孔子在《论语》中曾把他列入古代&七大逸民&。
春秋战国之世,诸侯混战,群雄并起,天下大乱。作为朱氏主体,刚从亡国阵痛中新生出来的朱氏族姓,因力量太过弱小,族姓太过稚嫩,根本无力在当时的中国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称雄天下,甚至也没有能够独当一面,雄霸一方。相反,这一阶段的朱氏,大都湮没于当时的历史洪流之中,以至在经典文献中很难找到他们的踪迹。而其他来源的几支非曹姓朱氏,在战国时期也衰微不振,默默无闻。
当然,朱氏整体的衰微,并不妨碍朱氏族姓中个别优秀人物的产生出现。正是根据文献中的零星记录和这少数人物留下的蛛丝马迹,我们才可以尝试粗略地勾勒这个时期朱氏发展的大体脉络和轮廓。据史籍记载,整个战国时期的朱氏,见于典籍记载仅有四人,他们是:魏人朱亥和朱仓、楚人朱英和莒人朱厉附。
朱仓是战国魏惠王时代(公元前369~前319年)的一个谋士,曾为魏王献上一计,使齐国将魏国留在齐国作人质的太子放回魏国,事见《战国策》。朱厉附是战国莒穆公之臣,虽然不为莒穆公重用,但却以德报怨,为君殉死,事见《万姓统谱》。朱英则是战国末年楚国观津人(今山东观城),楚相春申君的门客和知己朋友。曾以&无妄&之论劝春申君杀李园以绝后患。春申君不听,朱英恐祸及其身,遂逃隐山林不知所在。事见《战国策》与《史记》。
在战国朱氏中,最著名的人物当推魏国人朱亥。朱亥本是开封市的一个屠夫,但很有勇力,被魏公子信陵君(魏无忌)聘闲为勇士。魏安釐王二十年甲辰(公元前257年)他与信陵君策划窃符救赵。在与魏将军晋鄙合符时,朱亥用袖中所藏二十公斤重的大铁锥将晋鄙打死,夺权代将,遂解邯郸之围。
此外,还有一些见载于朱氏族谱上的战国朱氏人物,如敦睦堂谱中的楚上官大夫朱胜、丞相府参军朱章,念兹堂《黄金园朱氏六修支谱》中韩魏上将军朱隆,吴郡朱氏始祖朱洪基等等。
战国之世,(曹姓)朱氏主要有四大支:一支留居沛国相县,并出仕附近的鲁、莒、齐国,如沛国始祖朱柁、莒穆公臣朱厉附等即是;一支居吴国也即今江苏苏州一带,形成吴郡朱氏的前身;另一支则是居于魏国的那一支,以朱仓、朱亥为代表;再有一支则是楚国的那支朱氏,以朱英为代表。朱氏最初发源于今河南东部淮阳古朱襄氏故地和山东西南部邹县一带,此后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在全国各地转辗迁徙,到隋唐时期形成所谓朱氏十一大派,即山东、吴郡、庐陵、鄱阳、建阳、曲江、南阳、冀州、汴梁、扬州、濮阳等朱氏十三望。
时至今日,随着族姓的日益壮大,朱氏族人的人口流动更加频繁,发展更加迅速。据有关方面的统计,朱氏现已成为一个拥有人口数千万,在全国一百大姓中排名第十四位的大姓;朱氏族人已广泛分布于全国每省市,其中最集中的为江苏、云南等省。此外,随着国门的打开,朱氏还走向海外,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其中又主要集中在朝鲜半岛、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东南亚,其次是美洲和欧洲。
作为中华民族的主体姓氏之一,朱氏族群在历史上的迁徙,基本上与整个中华民族的迁徙、移民历史同步。可以说,朱氏的迁徙轨迹,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是中华民族的移民轨迹。
中华历史上的移民,总体上呈由北向南迁徙的态势,朱氏在历史上的迁徙轨迹,总体上也是由北向南迁徙。朱氏最原始的发源地有两个:一是在今河南淮阳,这是远古时候的朱氏族在所地;一是在今山东邹县一带,这是曹姓朱氏的前身,古老的邾氏族的所在地。
朱氏的迁徙早在上古时代就已经开始。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表明,早在三皇五帝时代,就有一支崇拜赤心木的朱氏族由中原迁徙到江南甚至远至西南地区。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这支南迁的朱氏族人,把他们在北方居住地的地名朱,也带到了南方。于是古人把中国南方称为&朱方&,把西南的天空叫做&朱天&,还把南方生长的一种赤色树木叫做&朱木&。这些都是朱氏氏族南迁的历史痕迹。
当年朱氏的一位肇姓始祖尧帝的儿子丹朱被舜帝打败,他的一部分子孙为了逃避舜帝的迫害打击,就曾向南方迁徙,一直到达今湖南宁远九嶷山一带的&苍梧之野&。这支南迁的朱氏把他们始祖丹朱的陵墓也带到了苍梧,因此《山海经》有丹朱葬于苍梧的记载。今天,中国西南地区多朱氏,很可能就与此有关。
春秋战国时期是朱氏第一次大迁徙的时期。
据史籍记载,曹姓朱氏在邾子国灭亡之后,开始大规模向外迁移:邾国君主和一部分被俘的邾国王室成员被强迫离开世代居住的邾国故地,迁徙到当时的楚国内地邾城,也就是今湖北省黄冈县一带。邾城即因邾国遗民而得名,汉朝还于此设置了邾县。大批邾国王族成员和普通邾人,则在国破家亡之后主要向北或西北逃亡,因为北面的齐、鲁和西北中原诸国,在当时都是楚国的公开或潜在的敌人。其中,特别是邾国北邻鲁及齐国,更成为邾国遗民的主要避逃、分布之地。据史籍记载,小邾国的后裔朱氏则有一部分南逃到阊门,成为后世吴郡朱氏的祖先。邾国遗民的四处逃散,便把曹姓朱氏的血缘种子,撒向四方大地。他们迅速地在四方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繁衍、裂变进而茂盛兴昌。
与此同时,许多非曹姓朱氏也因为避难、征战和其他原因在中原各国间迁徙。如丹朱后裔朱氏有一支迁到沛国相县,构成沛国朱氏的一个组成部分;宋国后裔子姓朱氏的一支,自宋国迁江苏砀山,然后再迁河南宛县。
3.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朱氏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的山东、江苏、洞南、安徽、湖北一带。其中,安徽江苏交界的沛国朱氏和吴郡朱氏,都在这个时候开始形成。
4.两汉时期:
两汉时期朱氏基本上没有大规模的迁徙。这个时期朱氏的迁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太平时期因做官、经商、求学、避难、婚姻等原因而产生的各种正常的小规模移民;一种是由国家政策实行的强制性小规模移民,但都不是大规模的。
小规模的正常移民,使得朱氏在汉朝的分布更加广泛。据记载,当时在今河南、山东、安徽、江苏、陕西、湖北、江西、浙江、四川等中国主要省份,就都有朱氏族人分布。但这个时期朱氏相对集中并形成地方望族的有沛国朱氏、吴郡朱氏、平陵朱氏、南阳朱氏、都昌朱氏等数支。
汉朝朱氏移民中值得一提的是因国家政策性移民而形成的山东朱氏向陕西地区的迁徙。当年西汉历代皇帝为了护卫五陵地区的汉朝皇帝陵园,实行从全国各地向陕西皇陵地区的强制性移民。被移民的多是全国各地的大族豪强。当时参加这一移民的朱氏,最著名的有两支:一支徙居杜陵(今陕西西安),形成杜陵朱氏,后裔有汉哀帝(公元前6~前1年)时丞相朱博;另一支则居守平陵(今陕西咸阳),后来发展成著名的平陵朱氏,出了一位优秀人物朱云。
5.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中原地区的朱氏有一部分向东南吴国地区迁徙,另有一部分则向西南蜀国地区迁徙。
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民族大动乱和大迁徙的时期,也是朱氏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迁徙的时期。这个时期,朱氏的迁徙仍呈自华北向东南迁徙的态势。因五胡乱华,中原战乱不停,一方面是中原地区的汉族朱氏在&永嘉之乱&后大规模向东南地区移民;而原来居住于江南的朱氏,则由江苏原居地继续向周围地区发展。另一方面是原居在中国北方地区的胡人少数民族渴浊浑氏开始进入中原地区,改姓朱氏,加入中华朱氏的队伍。
这个时期,汉族朱氏在全国的分布比两汉时期更加厂泛,但又相对集中于东南部的江浙地区,形成了朱氏居江南大姓之首的局面;其次是安徽、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地,而少数民族朱氏,则相对集中在河南的南阳、洛阳等地。
6.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是中国的太平盛世,这个时期朱氏的迁徙有新的变化,即由原来的自华北向东南迁徙转变成多方位的移民。这个时期,朱氏的移民也大都是正常的小规模移民。这使得朱氏在全国的分布更加广泛。这个时期值得注意的是朱氏自华北向东南的迁徙速度在放慢,因而在北方中原地区,出现了几支较大的朱氏族群:一支是割据北京数十年之久的昌平朱氏,一支是永城谯郡朱氏,一支是后梁皇族朱温家族。
7.五代、宋元时期:
五代宋元时期是朱氏历史上又一个迁徙较频繁的时期。这个时期朱氏的迁徙又恢复了华北向东南的纵向迁徙态势。由于五代中原战乱和宋朝金兵入侵,使得中原地区的朱氏再一次大规模地向南方移民,仍主要集中在东南江浙地区,其次是广大江南地区。而原居江浙一带的朱氏,又向闽粤、岭南一带迁徙。这个时期较重要的朱氏移民有朱熹家族由安徽歙县黄墩、经江西婺源向福建建阳一带的移民。
8.明、清时期:
明清时代是朱氏移民史上的又一次高潮。这个时期朱氏的迁徙更加频繁,更加复杂,迁徙的方向也由原来的自北向南纵向迁移,改为自中国内地向四周辐射和各地交叉式的迁移。这个时期,一个最值得重视的现象就是明朝凤阳朱氏由凤阳经南京、北京向全国各地的大迁徙。明朝建立以后,大封皇族凤阳朱氏子弟到全国各地为王,这支享有各种特权的朱氏皇族因此得到迅速发展,到明末已发展到数十万人口,遍布全国各地。
明朝政府实行&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大批朱氏成员也参加了这一移民运动,因而形成了朱氏历史上的一次自东向西的横向移民。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大批江浙地区和江西地区的朱氏迁到湖南、湖北、广东地区,而许多原居湖南、湖北、广东地区的朱氏又向四川地区迁移。这一移民运动一直持续到清朝。与此同时,朱氏的迁徙还有这样几种大的趋势:一是一部分山西朱氏在明朝初年(公元1368年)奉政府之命从山西大槐树下出发,移民到山东地区;一是一部分江苏、江西和内地朱氏奉命自内地随军人居西南的云贵地区。
明朝灭亡后,作为国姓的朱氏为了逃避迫害,再一次大规模地迁徙。这一次的迁徙也是向四方辐射,但与明初向各大小城市的迁移不同,朱氏这次的迁徙是由城市向偏僻山区、由内地到边远地区、由大陆向海外地区迁徙。
自公元1644年明朝灭亡开始,整个朱氏族姓都随着凤阳朱氏的衰落而进入了一个萧条和滞缓的时代。可以说,有清一代,是朱氏历史发展中的低潮阶段。当此之时,朱氏过去的辉煌一去不复再现,既没形成汉晋军武巨族,也没有出现过朱熹式的伟大文化名人更没有产生像明朝帝王那样的至尊家族。这时的朱氏,基本上处于一种压抑的衰微不振状态。然而,就是在这种高压环境下,仍有许多优秀的朱氏子孙,他们不求在政治、军事上发展,却将全部的智慧和精力投身于学问和文化的研究与创作之中,并作出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
当年满(清)王朝在对汉族实行高压政策的同时,又掀起一股埋头故纸考证的朴学之风,以转移士人们的视线,消磨人们的斗志。而这一政策的始作俑者,恰恰就是一位朱氏家族成员顺天大兴人(今北京大兴)朱筠。据姚名达《朱筠年谱》记载,顺天大兴朱氏迁自浙江萧山,而萧山朱氏兴起于南宋初期。他们的开基祖原是中州人(今河南),宋朝南渡时因战乱从中州南迁至浙江萧山,定居于萧山七都朱村桥。而大兴朱氏这一支有名字可稽的最早始祖名叫朱福三,约为南宋后期人,他又从萧山七都朱村桥迁徙至萧山越寨。
朱福三生子朱进八,朱进八传朱宁二,朱宁二传子朱德三。朱,德三约当明朝洪武至永乐时候,又自萧山越寨定居于萧山黄阁河,形成萧山黄阁河朱氏。朱福三之后,萧山朱氏朱筠这一支的直系传递世系依次是:朱公六、朱常二、朱登大、朱丙十一。
据家谱称,萧山朱氏自始祖朱福三到第八代朱丙十一,世代都是:耕地种田的普通农民,他们因文化素质不高,所以后人仅记得他{们的排行,而不记得名字。直到第九代以后,这一情况才有所改变。朱丙十一生子朱长十六,名应龙,字近山,生于明嘉靖年间,、逝世于万历年间。朱应龙生子朱曾七,名道聪,字怀山。朱道聪的小子排行叫朱英三十二,名尚纯,字日章,明朝末年当过漕河游击的小官职。朱尚纲生子朱雄二十四,名必名,字显之,即是著名学者朱筠的曾祖父、大兴朱氏的始迁祖。
朱必名大概像其名字一样是一个颇有抱负大志的人。他在清朝初年远离萧山家乡,北游京师,谋求新的发展。据称他到北京后&结交贤豪&,&数次拥有千金,后来又散之&,到自己逝世时,竟无钱棺敛,就葬在北京。这样,他的这一支萧山朱氏便从此在顺天大兴定居下来。朱必名娶妻白氏,生子登俊。朱登俊年轻丧父,却颇能发奋图强,终于在清朝康熙三十六年丁丑(公元1697年)当上了湖北长阳知县,从此开大兴朱氏筮仕官宦的先河。萧山迁大兴的这支朱氏,从此兴盛起来。
朱登俊后来又做过四川珙县知县,最后官至中书舍人,直至去世。他元配何氏,生子文炯;继配冯氏,生子文炳。朱文炳(公元年),字豹采,即朱筠的生父。朱文炳因父亲的关系,自小便走读书做官的路,是顺天府学生、国子监贡生。然而这位年轻人满怀一身才学和大志,到三十多岁却连个举人也没考上。后来试八旗教习期满,才做了个陕西咸宁知县,不久又改为(幸攵皿)知县,但数年后又因为公正刚直丢了官,回到了顺天大兴家里。朱文炳娶举人徐某之女,共生四子六女,四子是:朱堂、朱垣、朱筠、朱碴。朱文炳先生因为自己在科举和仕途上都不得志,罢职回家后,便将全部希望都投到了儿子们身上,亲自对他们进行教导和培养。功夫不负苦心人,朱文炳的四个儿子,后来终于个个都中了举人,步人了仕途。其中,长子朱堂,字冠山,官任陕西大荔县县丞;次子朱垣,字维丰,又字仲君,号冬泉居士,清朝乾隆十六年辛未(公元1751年)进士,官至山东济阳长清知县;四子朱(王奎),字石君,号南崖,清朝乾隆十三年戊辰(公元1748年)进士,官任山西巡抚、抚仁阁大学士,逝世后谥号&文正&。而四人当中,最著名的又首推朱筠。
朱筠(公元年),字竹君,一字美叔,号笥河,学者称为笥河先生。他是进士出身,历任侍读学士、顺天乡试同考官、安徽学政。是他,首先上书向大清朝廷建议,从《永乐大典》中搜辑古佚之书、纂修《四库全书》。后来,他的建议被采纳,他也充任《四库全书》纂修官,并与修《日下旧闻考》。他还鼓励、培养一大批当时的士大夫进行辑佚和考据工作。在他的首倡和率领下,随著有《四库全书》编纂工作的开展,便形成中国文化史上的乾嘉朴学考据之风。而乾、嘉以来著名的朴学家洪亮吉、孙星衍、江藩等都是他的弟子。所以,尽管朱筠本人著述不多,但却被史学家们公推为&乾嘉朴学的开国元勋&、&乾嘉朴学家的领袖&。
朱筠生二子:长子朱锡卣,官任福建盐场大使;次子朱锡庚,官任山西候补直隶州知州。
朱筠、朱蝰兄弟的杰出成就,使萧山朱氏顺天大兴分支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宗族一跃而为举世闻名的望族。
据朱骏声《朱氏支谱序》记载,江苏元和(今江苏苏州)朱氏望出吴郡,源于昆山,是当地有名的世家大族。该族可知的最早祖先为唐末人朱兹。朱兹生四子,其中次子叫朱琼,三子叫朱承厚。朱承厚的曾孙叫朱昱,朱昱的后裔迁居睢阳(今河南商丘),到宋朝产生了朱贯。朱贯,字贯道,官至兵部郎中,与当时丞相杜祁等相交,号称&睢阳五老&,为当时的大名士。朱贯的第五代孙朱子荣,南宋初年官直秘阁。史称当朱子荣年轻时,正值金兵入侵,宋室南渡,中原离乱。他为避兵乱,遂南逃东吴,居常熟。朱子荣生子朱大有,又从常熟迁居吴城(今江苏苏州)。朱大有传到第三世,便是元朝大学者朱德润,又从苏州迁到昆山(今江苏昆山)。朱德润(公元年),字泽民,善书札和山水画。元英宗至治元年辛酉(公元1321年)出任征东儒学提举,倍受皇帝宠信。后又曾任浙江省照磨,参议国事。他是当时有名的学者、画家。所著有《存复斋文集》、《古玉图》等传世,传见《新元史》卷二百三十七。
昆山朱氏自朱德润之后,一直长盛不衰。朱德润之子朱吉(公元年),字季宁,明洪武初官任户科给事中,后升中书舍人、湖广佥事,为一时著名书法家和学者。朱吉生三子:定安、章安、永安,都&善笔札,皆清修笃学,不坠其家声&。其中,朱定安,字士隆,工古篆。朱永安,字士常,博学工诗,善于真草书法,著有《尚志斋稿》。兄弟三人均在《昆山人物志》上有传。朱永安生子朱夏,字南,号勉斋,隐居乡里,教授为业。朱夏娶郑氏,生四子:器、文、质、彬。其中,以次子朱文一支最盛。朱文(公元年),字天昭,一字天章,明朝成化二十年甲辰(公元1484年)进士,官至监察御史、湖广按察副使。朱文娶工部侍郎王永和,孙女为妻,生有六子:希周、希召、希韩、希富、希吕、希冯。
昆山朱氏传到朱希周时,又自昆山回迁至苏州吴趋里,是为回迁苏外朱氏始祖。朱希周(公元年),字懋忠,号玉峰,明朝弘治九年丙辰(公元1496年)进士第一名,累官至礼部右侍郎、南京吏部尚书,去世后赠太子少保,谥号&恭靖&。朱希周的高中状元和杰出成就,为苏州朱氏开了一个极好的先兆。
特别应该重视的是,明清时期以凤阳朱氏为代表的朱氏族人,已经开始由中国大陆向台湾省及海外第一次大规模地迁徙。如明初建文帝向海外的逃亡,明末朱氏族人向台湾省、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朝鲜、南洋地区的大规模移民。
近代以来,朱氏的迁徙更加频繁复杂,迁徙的路线、方向更加繁多,其中最值得重视的迁徙,一是全国各地广大朱氏向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区集中;二是随着国民党政权的退守台湾省而产生的大陆朱氏再一次大规模迁入台湾省;三是随着中国国门的打开而出现的大批中国朱氏向欧美及世界各国的开拓性迁移。
9.徙居台湾省:
朱氏是历史上中国大陆通台湾省的先行者。早在隋朝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隋羽骑尉朱宽便奉隋炀帝之命与何蛮一同来到台湾省了解情况,第二年又奉命再往台湾省。这是见于文献记载最早的大陆官员涉足台湾省。
朱氏大量入台,是在明朝末年,当年朱氏大明王朝灭亡,以宁靖王朱术桂为首的大批朱氏皇族成员随郑成功父子渡海来到台湾省。这批明室皇族后裔在台湾省生活、居住了几十年,虽然到清朝康熙二十一年壬戌(公元1682年)康熙攻陷台湾省时,他们中部分被强迫迁回内地,但理应有一部分仍留在那里。
另据《中华文化百科全书》记载,清朝康熙二十二年癸亥(公元1683年)有诏安人朱某入垦台湾省大目抬堡麻产庄;清朝乾隆五年庚申(公元1740年)大陆人朱某与温姓助垦首郑大谋,垦竹北二堡宵里祖;清朝乾隆五十二年丁未(公元1787年),有泉州人朱馄侯与人合作开垦台北海山堡、北抽坑子庄等处;清朝乾隆年间(公元年)人台拓荒的还有福建人朱英水等垦竹南一堡公馆庄;又有朱、温二姓组织开拓机构名叫&诸协和&,在桃园地区从事垦拓;清朝嘉庆十二年丁卯(公元1807年)有朱芦观与庄民重修台湾省凤山寺;清朝咸丰三年癸丑(公元1853年)泉州人朱某移居台湾省,初居今基隆市,后徙居彭佳屿。福建长泰人朱一贵移居台湾省后,托称为明室后裔,于清朝康熙六十年辛丑(公元1721年)率众起义抗清,轰动一时。
民国晚期,随着国民党政权退守台湾省,又有大批朱氏族人随之迁台,形成朱氏人台的第二个高潮。到今天,朱氏已发展为台湾省的第三十二位大姓。朱氏在今日台湾省只是中等大姓,而且族姓的发达也远比陈、李、吴、黄等姓要差,这应是清朝朝廷长期压制台湾省朱氏所遗留下的不良后果。
台湾省朱氏现在也建有自己的宗族组织即台北市朱氏宗亲会,由楚系后裔朱士刚先生任理事长,会址设在台北市罗斯福路三段269巷72号。
在中国台湾省地区,朱氏族人主要集中分布在台湾省的新竹、台南、基隆等地。
10.移居海外:
⑴.南洋与东南亚朱氏:
朱氏也是中国通南洋的先行者。据《梁书》记载,早在三国时,吴国孙权便曾派遣宣化从事朱应与中郎将康泰通南海诸国,这是见于记载最早涉足南洋的朱氏,也是见于记载最早通南洋的中国官员。
明朝初期,燕王政变,推翻建文帝后,据说明建文帝朱允炆就逃到了南洋。为了侦查建文帝的情况,明成祖还派太监郑和多次率领海军前往南洋巡查。
明末清初,为逃避大清朝廷迫害,大批明室后裔逃往南洋,如鲁王朱以海、著名思想家朱舜水都曾到南洋一带抗清。近代以来,以闽粤沿海地区为主的朱氏族人又纷纷到南洋一带去拓殖和谋生,时至今日,朱氏已成为南洋华侨、华人中的重要一支,在印尼、马来亚、新加坡、菲律宾等国华人社会中都有一定势力,并产生了印尼报人朱茂山、新加坡著名音乐家朱晖、马来亚华人公会秘书长民主联合党领导人朱运兴等一批杰出的华人领袖。
南洋朱氏大都在当地建立了各种朱氏的宗亲联谊组织,如新加坡朱氏公会、菲律宾朱倪宗亲会、新加坡琼崖朱氏社等。
菲律宾朱倪宗亲会是菲律宾华人朱氏和倪姓联合组成的血缘社团,1980年庚申2月3日创立于马尼拉。宗旨是:坚持中庸之道,联络宗谊,使散居各地宗亲时常聚会,守望相助,缓急共济;使年轻一代宗人,有宗族观念,不忘祖先和中华文化发源地,发扬中华文化传统。首届理事长朱其喇。
新加坡琼崖朱氏社是新加坡华人血缘社团,民国十五年丙寅(公元1926年)成立,是新加坡琼崖各宗亲组织中历史悠久的团体之一。宗旨:联络感情,促进团结,举办公益,共谋福利。规定:凡属琼崖朱氏血统的华人,不论是居住在新加坡还是马来西亚,均可加入该会为社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有会员二百多人。
新加坡朱氏公会是新加坡华人血缘社团,民国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成立。宗旨为奉祀祖先,联络感情,促进团结,共谋福利,1968年戊申在武林山之麓重新建立先祖纪念碑。每年清明节举行春祭,1969年己酉设立互助部,以照顾会员福利。第三十二届(公元1983年)主席为朱儒荣。
朱氏越出国境南迁到东南亚的历史已很长远,因为像越南等国在独立前原本就是中国封建帝国的统属地。大量朱氏族人进入东南亚,则也是在明末清初。当年南明政权反清失败,永田皇帝率一批朱氏皇室成员逃亡缅甸,后来大部分或被缅甸人杀害、或遣送回国,但仍有遗漏逃匿后而流落在缅甸的。在今日缅甸、泰国、越南等国,都有朱氏华人,但人数不算很多。而在越南本族中,由古老越族中的朱氏形成的今日越南朱氏,则非常昌盛。朱氏是今天越南常见大姓之一,并产生了越南人民军创始人、国防部长朱文亚上将和越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会副主席朱辉珉大将等一批杰出的人物。
⑵.朝鲜和日本:
朝鲜与中国一衣带水,历史上朱氏因做官、征讨、谋生等原因大批迁至朝鲜。这些早期朱氏移民,构成今日朝鲜民族中的朱氏。特别是明清时期,朱氏迁朝者形成高潮,在今日朝鲜华人中,朱氏是人口较多的大姓。据统计,朱氏为今朝鲜一百四十三姓氏之一。据朱子后裔联谊会的资料统计,现在朝鲜的朱氏属紫阳一派的,南韩有十五万余、北朝鲜有六万余,共达二十余万人,可见在朝朱氏华人之盛。
朱氏移民日本主要也是明末清初。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浙江余姚人朱舜水。朱舜水是明末清初一位极有民族气节的思想家。关于他的家族,一说是紫阳朱熹的后裔,但更多的人认为他是明朝皇族的同宗旁支。他的远祖是朱元璋的族兄,因不想做官,便隐姓埋名,改姓诸氏,后子孙才恢复本姓朱氏。朱氏自朱舜水曾祖朱诏以来,历代显宦,为世家大族。朱舜水生当明末乱世,明亡后,以一介书生奔走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安南、南洋等地乞师筹饷,策划国内反清复明运动。事败后,于清朝顺治十六年己亥(公元1659年)逃亡日本,先居长崎,后移居江户,至清朝康熙二十一年壬戌(公元1682年)寿终于江户,并葬在那里。朱舜水移居日本二十二年,长期从事讲学,传播经世致用的思想,对当时的日本有巨大的影响。日本许多著名学者、思想家,都是他的门人。后来他的门人弟子形成日本文化史上的水户学派。他的思想和事迹在日本广为人知,至今受到日寇民的敬仰。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日本还隆重地举行了&朱舜水来日二百五十周年纪念大会&,并邀朱舜水在中国的第十一世孙朱辅基到东京致祭。
朱氏移居美洲时间虽然较晚,约从近代开始,但人数比较多,而且分布极广。据统计,在美国华人中,朱氏排在第三位。据朱子后裔联谊会的统计,在今日美国的三十多个州都居住、分布有朱氏华人。美洲的朱氏又建立有本族的宗族社团组织。如民国九年庚申(公元1920年)美国朱氏华人成立朱思德堂,购置楼宇,民国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朱氏华人又成立朱沛国堂,在二藩市设置总堂。此外又在屋仑、洛杉矶、新奥尔良、休斯顿、新墨西哥、纽约、波士顿、吐简等地设立分堂,定期组织美国朱氏祭祖,1992年壬申美国朱氏宗亲会还组织回大陆寻根、祭祀朱子等活动。美国的朱氏华侨、华人不仅人数多,而且还是海外朱氏中最优秀最兴盛的部分。这里产生了美国应用数学委员会主席朱家琨、被评为1990年庚午美国最杰出人士的物理学家朱经武、加利福尼亚华商总会会长兼中国联谊会会长朱艺峰、《北美日报》社社长朱光复、北加州工程师朱再兮等大批杰出的人物。
在毛里求斯的六十多个华人姓氏中,朱氏虽只算是中等姓,但却是较杰出的。这支朱氏曾孕育出著名华侨领袖、华人议员、地区管理部长朱梅麟。
在尼日利亚有第一位华人酋长、企业家朱南扬。
在国外,朱氏较集中的国家有朝鲜、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如在朝鲜,朱氏是主要姓氏之一,在朝鲜有六万人,在韩国有十四万人,共计达二十万人之多。在越南,朱氏也是常见姓氏。在美国,据当地朱氏联谊会的资料统计,朱氏是美国华人中的第三大姓,而且已广泛分布到美国的三十多个州。
11.当今分布:
经过数千年的繁衍壮大和转辗迁徙,到今天,朱氏世族已发展成一个拥两千余万人口的中华民族主体姓氏,是中国大陆地区人口数居第十四位的大姓。不但在中国大陆地区,在中国的台湾省、香港、澳门地区和与中国相邻的朝鲜、越南和新加坡等地区,朱氏也成为当地的主要姓氏之一。
据资料统计,在中国大陆地区,朱氏人口比例最高的是江苏省,朱氏是该省第一大姓;其次是云南省,朱氏在该省为第四位的大姓。
另据一些研究人员对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抽样调查统计结果,朱氏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1.21%,约一千九百三十六万余人,在全国一百大姓中排第十四位。其中,在北京市朱氏占全市总人口的0.934%,是全市排在第十七位的大姓;在辽宁省朱氏占全省总人口的0.607%,排在第三十位;在上海市朱氏占全市总人口的3.451%,排在第五位;在福建省朱氏占全省总人口的0.594%,排在第二十六位;在广东省朱氏占全省总人口的0.526%,排在第三十八位;在四川省朱氏占全省总人口的1.478%,排在第十七位;在陕西省朱氏占全省总人口的0.870%,排在第二十二位。2004年上海市再次进行人口的统计,朱氏人口已达四十八万三千余人,占上海市人口总数的3.3%,是上海市第五大姓。
这些统计数据表明,在中国大陆地区,朱氏在华东地区最为集中,是江、浙、沪地区数一数二的大姓;其次是在西南地区,朱氏居前五大姓之列;在华北、华南地区,朱氏人口相对较少,但也在前四十大姓之列。
朱氏回族主要分布在山东、安徽、江浙一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样才能当上明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