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慰使与节度使没有可比性性吗

知识点梳理
整理教师:&&
举一反三(巩固练习,成绩显著提升,去)
根据问他()知识点分析,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李鄘,字建侯,北海太...”,相似的试题还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9分)李鄘,字建侯,北海太守邕之从孙。第进士,又以书判高等补秘书省正字。李怀光辟致幕府,擢累监察御史。怀光反河中,鄘与母、妻陷焉,因绐怀光以兄病卧洛且革①,母欲往视;怀光许可,戒妻子无偕行。鄘私遣之,怀光怒,欲加罪,谢曰:“鄘籍在军,不得为母驾,奈何不使妇往?”怀光止不问。后与高郢刺贼虚实及所以攻取者,白诸朝,德宗手诏褒答。怀光觉,严兵召二人问之,鄘词气不挠,三军为感动,怀光不杀,囚之。河中平,马燧破械致礼,表佐其府,以言不用,罢归洛中。召为吏部员外郎。徐州张建封卒,兵乱,囚监军,迫建封子愔主军务。帝以鄘刚敢,拜宣慰使,持节直入其军,大会士,喻以祸福,出监军狱中,脱桎梏,使复位,众不敢动。愔即上表谢罪,称兵马留后,鄘曰:“非诏命,安得辄称之?”削去乃受。既还,称旨,迁郎中。拜淮南节度使。王师讨蔡方急,李师道谋挠沮之,鄘以兵二万分壁郓境,赀饷不仰有司。是时兵兴,天子忧财乏,使程异驰驿江淮,讽诸道输货助军。鄘素富强,即籍府库留一岁储,馀尽纳于朝,诸道由是悉索以献,繄②鄘倡之。先是,吐突承璀③为监军,贵宠甚,鄘以刚严治,相礼惮,稍厚善。承璀归,数称荐之,召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鄘不喜由宦幸进,及出祖,乐作泣下,谓诸将曰:“吾老安外镇,宰相岂吾任乎?”至京师,不肯视事,引疾固辞,改户部尚书。以太子少傅致仕,卒,赠太子太保,谥曰肃。鄘强直无私,与杨凭、穆质、许孟容、王仲舒友善,皆以气自任。而鄘当官,以峭法操下,所至称治。猛决少恩,在淮南七年,其生杀禽擿,多委军吏,而参佐束手不得与,人往往陷非法,议者亦以此少之。【注】①革:通“亟”,指病重。②繄:助词,惟。③吐突承璀:唐朝宦官,唐宪宗对他倍加宠信,先后加官晋爵,成为当时宦官中颇有权势的人物。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因绐怀光以兄病卧洛且笃
绐:欺骗 B.鄘词气不挠,三军为感动
挠:屈服C.讽诸道输货助军
D.及出祖,乐作泣下
祖:祖先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鄘“强直无私”的一组是(3分)①鄘籍在军,不得为母驾
②以言不用,辞归洛中 ③大会士,喻以祸福,出监军狱中,脱桎梏 ④籍府库留一岁储,馀尽纳于朝 ⑤相礼惮,稍厚善 ⑥至京师,不肯视事,引疾固辞A.①③⑤
D.②③⑤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鄘为人机智。李怀光反叛,李鄘与家人沦陷贼军中,他以兄长在洛阳患急病卧床不起为托词,让母亲和妻儿摆脱了李怀光的控制。B.李鄘刚正果敢。徐州张建封去世,士兵变乱,囚禁了监军,李鄘召集将士,晓谕祸福,终使监军出狱,恢复职位,众人不敢乱动。C.李鄘忠于朝廷。战争兴起时,天子派人劝说诸道输送财货援助军用,李鄘留存储备后,将其余都交纳给朝廷,起了很好的带头作用。D.李鄘淡泊名利。他认为自己不能胜任宰相之职,到达京城,称病坚决辞让相位,改任户部尚书;后来他在太子少傅的任上去世。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后与高郢刺贼虚实及所以攻取者,白诸朝,德宗手诏褒答。(5分)(2)鄘以兵二万分壁郓境,赀饷不仰有司。(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光颜,字光远。葛旃少教以骑射,每叹其天资票健,己所不逮。长从河东郡为裨将,讨李怀光、杨惠琳,战有功。随高崇文平剑南,数搴旗蹈军,出入如神,益知名。进兼御史大夫,历代、洺二州刺史。元和九年讨蔡,以陈州刺史充忠武军都知兵马使。始逾月,擢本军节度使,诏以本军独当一面。光颜乃壁溵水。明年,大破贼时曲。初,贼晨压其营以阵,众不得出,光颜毁其栅,将数骑突入贼中,反往一再。众识光颜,矢集其身如蝟。子揽马鞅谏死深入。光颜挺刃叱之,于是士争奋,贼乃溃北。当是时,诸镇兵环蔡十余屯,相顾不敢前,独光颜先败贼。始,裴度宣慰诸军还,为宪宗言:“光颜勇而义,必立功。”十二年四月,光颜败贼于郾城,死者什三,数其甲凡三万,悉画雷公符、斗星,署曰:“破城北军。”郾城守将邓怀金大恐,其令董昌龄因是劝怀金降,且来请曰:“城中兵父母妻子皆质贼,有如不战而屈,且赤族。请公攻城,我举火求援,援至,公迎破之,我以城下。”光颜许之。贼已北,昌龄奉伪印,怀金率诸将素服开门侍。都统韩弘素蹇纵,阴挟贼自重,且恶光颜忠力,思有以挠衊之。饬名姝,教歌舞、六博,举止光丽,费百钜万,遣使以遗光颜,曰:“公以君暴露于外,恭进侍者,慰君征行之勤。”光颜约旦日纳焉。乃大合将校置酒,引使者以侍姝至,秀曼都雅,一军惊视。光颜徐曰:“我去家室久以为公忧诚无以报德然战士皆弃妻子蹈白刃奈何独以女色为乐?为我谢公:天子于光颜恩厚,誓不与贼同生!”指心曰:“虽死不贰。”因呜咽泣下,将卒数万皆感激流涕,乃厚赂使者还之,于是士气益励。光颜性忠义,善抚士,其下乐为用。许师劲悍,常为诸军锋,故数立勋。
(《新唐书·列传第九十六》,有删节)1.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每叹其天资票健,己所不逮逮:抓住B.始逾月,擢本军节度使
擢:提拔C.光颜乃壁溵水
壁:构筑营垒驻守D.饬名姝,教歌舞
饬:整治,训练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以陈州刺史充忠武军都知兵马使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B.光颜勇而义,必立功
蟹六跪而二螯C.光颜约旦日纳焉犹且从师而问焉D.善抚士,其下乐为用
向为身死而不受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我去家室/久以为公忧/诚无以报德/然战士皆弃妻/子蹈白刃/奈何独以女色为乐B.我去家室久/以为公忧/诚无以报德然/战士皆弃妻/子蹈白刃/奈何独以女色为乐C.我去家室久/以为公忧/诚无以报德/然战士皆弃妻子/蹈白刃/奈何独以女色为乐D.我去家室/久以为公忧/诚无以报德/然战士皆弃妻子/蹈白刃/奈何/独以女色为乐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光颜天资敏捷矫健,平定剑南时屡次出入敌营,拔取旗帜,神出鬼没,名声很响,被提拔为御史大夫、刺史等。B.讨伐蔡州时,敌军用阵势压制住李光颜的阵营,李光颜率领几个骑兵突入敌营,往返冲突,于是士气大振,击溃了敌军。C.李光颜命人在缴获的铠甲上全都涂上雷公符、斗星,署名“破城北军”,使郾城守将邓怀金、县令董昌龄非常恐惧,最终不战而降。D.都统韩弘恭谨地进献一些美女慰劳李光颜部队征战的勤苦,李光颜借机激励部队的士气,并让使者将这些美女带回去了。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始,裴度宣慰诸军还,为宪宗言。(3分) (2)光颜败贼于郾城,死者什三,数其甲凡三万。(3分) (3)城中兵父母妻子皆质贼,有如不战而屈,且赤族。(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光颜,字光远。葛旃少教以骑射,每叹其天资票健,己所不逮。长从河东军为裨将,讨李怀光、杨惠琳,战有功。从高崇文平剑南,数搴旗蹈军,出入若神,益知名。进兼御史大夫,历代、洺二州刺史。元和九年讨蔡,以陈州刺史充忠武军都知兵马使。始逾月,擢本军节度使,诏以其军当一面,光颜乃壁溵水。明年,大破贼时曲。初,贼晨压其营以阵,众不得出,光颜毁其栅,将数骑突入贼中,反往一再,众识光颜,矢集其身如猬。子揽马鞅谏无深入,光颜挺刃叱之,于是士争奋,贼乃溃北。当此时,诸镇兵环蔡十余屯,相顾不肯前,独光颜先败贼。始,裴度宣慰诸军,还为宪宗言:“光颜勇而义,必立功。”十二年四月,败贼于郾城,死者什三,数其甲凡三万,悉画雷公符、斗星,署曰:“破城北军。”郾守将邓怀金大恐,其令董昌龄因是劝怀金降,且来请曰:“城中兵父母妻子皆质贼,有如不战而屈,且赤族。请公攻城,我举火求援,援至,公迎破之,我以城下。”光颜许之。贼已北,昌龄奉伪印,怀金率诸将素服开门待。都统韩弘素蹇纵,阴挟贼自重,且恶光颜忠力,思有以挠蔑之。乃饬名姝,教歌舞、六博,襦褐珠琲,举止光丽,费百巨万,遣使以遗光颜,曰:“公以君暴露于外,恭进侍者,慰君征行之勤。”光颜约旦日纳焉。乃大合将校置酒,引使者以侍姝至,秀曼都雅,一军惊视。光颜徐曰:“我去室家久,以为公忧,诚无以报德。然战士皆弃妻子,蹈白刃,奈何独以女色为乐?为我谢公,天子于光颜恩厚,誓不与贼同生!”指心曰:“虽死不贰。”因呜咽泣下,将卒数万皆感激流涕,乃厚赂使者还之,于是士气益励。光颜性忠义,善抚士,其下乐为用。许师劲悍,常为诸军锋,故数立勋。(《新唐书o列传第九十六》,有删节)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己所不逮逮:赶得上B.光颜乃壁溵水
壁:构筑营垒C.相顾不肯前
顾:照顾D.贼已北北:败走、败逃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长从河东军为裨将冰,水为之,而寒于水B.光颜勇而义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C.天子于光颜恩厚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D.乃厚赂使者还之
臣乃敢上璧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明李光颜勇猛、善用计谋的一组是①数搴旗蹈军
②光颜毁其栅,将数骑突入贼中③光颜挺刃叱之
④悉画雷公符、斗星⑤誓不与贼同生
⑥其下乐为用A.①③⑤B.①②④C.②③⑥D.④⑤⑥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光颜天资敏捷矫健,平定剑南时多次拔取敌旗,攻取敌营,出入神速,名声很响,被提拔为御史大夫、刺史等。B.讨伐蔡州时,敌军用阵势压制住李光颜的阵营,李光颜只身率领几个骑兵突入敌营,往返冲突,于是全军士气大振,击溃了敌军。C.李光颜命人在缴获的铠甲上全都画上雷公符、斗星,写上“破城北军”,使郾城守将邓怀金非常恐惧,最终不战而降。D.都统韩弘诚心诚意地进献一些美女慰劳李光颜的部队,李光颜却借机激励部队的士气,并让使者将这些美女带回去了。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①将数骑突入贼中,反往一再,众识光颜,矢集其身如猬。②然战士皆弃妻子,蹈白刃,奈何独以女色为乐? 横海节度使
横海节度使(横海节度使)安史之乱平定后,唐朝中央政府的力量削弱了,地方势力增强了,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横海军自贞元四年(788)开始割据至乾宁五年(公元898年)并入幽州,凡110年。到宋初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才彻底结束藩镇割据的局面。。。。。。目录唐方镇。又名沧景,后期号义昌军。开元十四年(726),置横海军,贞元四年(788)升横海军节度使。治所在沧州(今河北沧县东南)。辖境屡有变动,较长期领有沧、景、德、棣四州,约当今天津市马厂减河以南,运河以东,山东津浦铁路线以东,黄河以北及博兴县北部地区。先后为程怀直、程怀信、程执恭、李全略等所割据。太和三年(公元829年)废,不久复置。五年 (公元831年)号义昌军。乾宁五年(公元898年)并入幽州。五代梁曰顺化军,唐复曰横海军,宋因之,金废。开元十四年(726),唐政府于沧州置横海军,以沧州刺史为军使。安史之乱后废置。德宗建中三年(782)复置,以沧州刺史程日华为军使。贞元四年(788),日华死,其子怀直自知留后,而唐政府升横海军为节镇,以怀直为节度使。此后,横海镇长期领有沧、景(治今河北景县东北)、德、棣(治今山东惠民东南)诸州,而平卢、成德、幽州诸镇及朝廷对此数州争夺不已,此数州所属时有变动。 怀直好游猎,常几日不归,不理军政,不问士卒饥寒。贞元十一年(795)九月,其从父兄、兵马使程怀信乘其游猎晚归之机,闭门不纳;怀直不得已,奔归京师,怀信即为节度使。永贞元年(805)怀信死,其子程执恭(后改名权)知留后事,朝廷拜其为节度使。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唐平淮西镇,执恭惧,举族入朝,朝廷拜其为郐宁节度使。此后,朝廷先后以郑权、乌重胤、杜叔良为横海节度使。 穆宗长庆二年(822),朝廷又以德州刺史李全略(原名王日简)为横海军节度使。不久,全略遣其子同捷入侍,并贡钱千万。同捷回沧州后,全略奏请以其为沧州长史、知州事,兼押中军兵马。朝廷不得已,许其请。于是全略阴结将士,选拔才武,为传子之计。德州刺史王稷,家资丰厚,善抚士卒,得众之心,为全略所。忌,本人及全家都被杀死。 敬宗宝历二年(826),李全略死,同捷擅领留后,为获得支持,继承父位,以重金贿赂邻道。朝廷知其用心,终年不发朝旨。太和元年(827),文宗即位后,同捷遣其掌书记崔从长奉表与其弟李同志、李同巽入朝,表示愿遵朝旨,实际希望朝廷准其承袭父位。朝廷为铲除此镇割据,授李同捷为兖海节度使,而以天平节度使乌重胤为横海节度使。同捷以将士留己为托词,不受诏命;棣州刺史栾潆遣使入朝,告其背叛朝廷,为其所杀。于是朝廷遣诸道兵讨伐,德州、棣州百姓惧怕兵祸,多奔于郓州。同捷又重贿河北藩镇,以求退兵,卢龙(幽州)节度使李载义向朝廷献其所贿玉帛及妓女47人。此年十月,乌重胤屡破李同捷之兵。太和二年三月,武宁节度使王智兴攻棣州,焚其三门,又引水灌城;九月,克棣州,守将张叔连降。十月,魏博兵败横海兵,攻拔平原。十二月,武宁军兵马使李君谋攻拔无棣(今山东无棣)。此时,乌重胤已死,朝廷以左金吾大将军李佑为横海节度使。太和,进围德州;四月,克德州,同捷请降,李佑遣大将万洪代守沧州。宣慰使、谏议大夫柏耆疑同捷诈降,率300骑入沧州,杀死万洪,取同捷及其家属赴京师。至德州界,柏耆又杀死同捷,献其首于朝廷,诏流同捷三年二月,李佑率诸道兵破李同捷之兵母、妻及子于湖南。八月,朝廷以卫尉卿殷侑为齐、德、沧、景节度使(棣州属平卢)。殷侑至镇后,与士卒同甘苦,招抚百姓,劝课农桑,由此户口滋殖,仓廪丰实。程日华(782-788) 程怀直(789-795) 程怀信(795-805) 程执恭(805-817) 郑权(818) 乌重胤(818-821,827) 杜叔良(821-822) 李全略(822-826) 李同捷(827) 李寰(827-828) 傅良弼(828) 李佑(828-829) 李岵(829) 傅毅(829) 殷侑(829-832) 李彦佐(832-838) 刘约(838-849) 李琢(849-854) 杜中立(854-861) 浑品(861-864) 卢简方(864-872) 郑汉卿(872-880) 杨全玫(880-884,885) 王铎(884) 卢彦威(886-899) 刘守文(899-908) 刘延祚(908)
内容来源自: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暂无同义词
浏览次数 : 106 次
编辑次数 : 1 次
更新时间 :
词条创建者 :
双语连环画使相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使相[shǐ xiāng]
官名。晚唐时期,为了笼络跋扈一时的,朝廷授予他们同平章事的头衔,与并称,号为使相。沿用,实际上不行使的权力。,在、、等加、、者,都称为使相,不参预朝政和签署朝政命令,只在朝廷除授大臣的诏令上副署,这种副署多是形式性质的,真正行使了实质意义的,两宋仅存一例,即乾德二年赵普拜相事。关于使相的职责和人员问题,《宋史·卷一百六十一·志第一百一十四》有详细记载:亲王、枢密使、留守、节度使兼侍中、中书令、同平章事者,皆谓之使相。不预政事,不书敕,惟宣敕除授者,敕尾存其衔而已。乾德二年,范质等三相皆罢,以赵普同平章事,李崇矩枢密使。命下,无宰相书敕,使问翰林陶谷。谷谓:&自昔辅相未尝虚位。惟唐大和中甘露事,数日无宰相,时左仆射令狐楚等奉行制书。今尚书亦南省长官,可以书敕。&窦仪曰:&谷之所陈,非承平令典。今皇弟开封尹、同平章事,即宰相之任也,可书敕。&从之。拼&&&&音shǐ xiàng唐&&&&宋时期
词目:使相
拼音:shǐ xiàng
唐宋时期一种名。自中唐以后,出现“”、“使相”,使唐代的制度发生变化。时,成立,作为皇帝直接下旨的机构,翰林院起草“”,“”由起草,从此开创了文人直接参与军国机密要事之端。由于日益权重,又常伴皇帝左右,便侵夺了之权。他们虽无之名,但俨有宰相之实,时人谓之“”。
自唐“”至后,唐代日益加剧,大进一步发展,兴起,逐渐形成封建割据势力。统治阶级为了缓和这种矛盾,或以头衔赐给,或以朝臣加“”头衔出任,皆称“使相”。如、相继以为,谓之“使相”,而之职济于他官自此始。至,“使相”亦非真,系高级阶衔。凡、、、、兼、或者,为使相。,易为使相,作为最高阶。使相不参预政事,但许在除拜将、相等制敕之敕尾署“使”字,享有。安史之乱公元758年九月,命与河东、关内节度使、行营节度、襄邓节度使、节度使、河南节度使、滑濮节度、兴平节度等九节度使60万军队围攻相州,讨伐。皇帝因、都是国家的元勋,难以相互统属,所以不设立元帅,只用为观军容宣慰使。(697—781),,祖籍。生于华州(今陕西)。著名的。出身,高七尺三寸,勇武不凡。时任,在河北打败。后连收复、两京,功居平乱之首,晋为,封郡王。时,叛将勾引、进犯,正确地采取了结盟回纥,打击吐蕃的策略,保卫了国家的安宁。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以84岁的高龄才告别沙场。天下因有他而获得安宁达20多年。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举国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708年-764年),中国唐代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人,族人。于唐天宝十五年(756)初,经推荐为河东节度副使,参与平定。二年(759)七月,任天下兵马副元帅,曾参与镇压浙东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职官志六》:“以兼、或、或平章事,皆谓之使相,以待勋贤故老及久次罢政者;随其旧职或加节度使出判大藩,通谓之使相。元丰以新制,始改为。”
太祖遣伐江南,临行谕曰:“功成以使相为赏。”彬平江南归,帝曰:“今方隅未服者尚多,汝为使相,品位极矣,岂肯复战耶?姑徐之,更为吾取太原。”因密赐钱五十万,彬怏怏而退。至家,见钱布满室,乃叹曰:“好官亦不过多得钱耳,何必使相也!”
是北宋的开国名将。《宋史》对有很高评价:“仁恕清慎,能保功名,守法度,唯彬为宋良将第一。”
是行伍出身,驾驭部下自有高招。他派去征伐江南,临行前说:“功成以后,我赏你做‘使相’。”“使相”是晚唐沿袭下来的。其时,朝廷为了笼络跋扈的,授予他们“同平章事”的头衔,与并称,号为“使相”。平定江南回京,说:“如今边陲尚未臣服的地方还有不少,你如果做了‘使相’,官位就到顶了,哪里还肯出去打仗?还是慢慢来,再给我去攻取太原吧。”为此,赵悄悄下旨赐给曹五十万大洋。不知情,闷闷不乐地退朝,到了家,见满屋子都堆着赏钱,不由叹道:“升官还不为了多得几个钱,既然如此,何必一定要做‘使相’呢!”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宣慰使司副使名词解释_好词好句
宣慰使司副使
正四品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大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正一品:【正国级】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荣誉虚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殿阁大学士【政治局常委】文职外官:无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北京军区司令】、掌銮仪卫事大臣【中央机关事物局、安全局长】武职外官:无从一品:【正国级减】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副职】协办大学士【政治局委员】、各部院尚书【副总理兼部长】、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书记兼最高监察长】文职外官:无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北京卫戍区司令兼北京市公 安局长】、内大臣武职外官:将军【八旗军大军区司令】、都统【八旗军首都及陪都军区司令】、提督【绿营军区司令】正二品:【副国级】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荣誉称号,相当于总工会主席】、各部院左右侍郎【国务委员兼副部长】、内务府总管【中央办公厅主任】文职外官:各省总督【大区书记,如以前的东北局、华北局等】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中央警备团司令】、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中央仪仗队】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绿营集团军司令】从二品:【部级】文职京官:内阁学士【国务委员】、翰林院掌院学士【社科院院长】文职外官:巡抚【省委书记】、布政使司布政使【省长】武职京官:散秩大臣武职外官:副将正三品:【副部级】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副书记】、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信访办主任】、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北京市长】、奉天府府尹【直辖市长】、按察使司按察使【省纪委书记】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军级军队领导】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从三品:【副部级减】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正四品:【厅级加】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中央信访办副主任】、大理寺少卿【最高法院副院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外交部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北京市副市长】、奉天府丞【直辖市副市长】、各省守巡道员【地委专区书记】、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从四品:【厅级】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中央党校校长】文职外官:知府【市委书记】、土知府【自治市市委书记】、盐运使司运同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二等护卫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正五品:【厅级减】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各部司长】、太医院院使【首长医院院长】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官、分管佐领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从五品:【副厅级加】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文职外官:各州知州【直辖县书记】、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三等护卫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正六品:【副厅级减】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从六品:【县处级加】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正七品:【县处级】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首都县副县长】、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县委书记】、按察司经历、教授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从七品:【副处级】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武职京官:七品典仪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正八品:【科级】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武职京官:无武职外官:外委千总从八品:【副科级】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武职外官:无正九品:【股级】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武职外官:外委把总从九品:【副股级】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武职外官:额外外委未入流:【普通科员】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崇文门副使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官、道县仓大使武职京官:无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六、.官职古今对照实战1、概述中国古代官制中存在着两类官职:一类具有实际行政职能,另一类则代表官僚的品位高下。秦汉以降,历代品位性等级的形态、来源,品位性官职的数量、类别纷繁复杂并且因时而异,其每一细微变化都可以折射出相关政治变迁,解析其中的原因可以显示出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一些重要特点。2、秦汉官僚的头衔相当简洁,大多不过一官而已。像“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这样的头衔是很希罕的。但汉以后就不同了,官僚的头衔叠床架屋,诸如“使持节侍中都督南徐兖北徐南兖青冀六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录尚书事南徐州刺史竟陵□开国公”、“使持节特进侍中太尉公尚书令都督冀定沧瀛幽殷并肆云朔十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并肆汾大行台仆射领六州九(大)酋长大都督散骑常侍御史中尉领领左右驸马都尉南赵郡开国公”之类官僚结衔,看得人眼花缭乱。就算魏晋以后的官儿比秦汉能干,兼治十数职毕竟勉为其难。其实这成堆的官衔各有不同性质,并不一定都对应着一份差事,许多不过用来增添荣耀、加重资望及赋予待遇而已。例如“侍中”、“散骑常侍”就是加号,加之者得以佩貂珥蝉,神气多了。“特进”也是加衔,由此朝会时班次就可以进至三公之下了。加“开府仪同三司”则可开设府署、辟召掾属,享受和三公同等的礼仪。“骠骑大将军”并不是军职而是军阶,称“军阶”也只是因其名为武号而已,文官也常用“某某将军”标志位阶。散官“左光禄大夫”用于标志文官位阶,在北朝武职也能获得。此外上述头衔中还包括兼衔、爵号等等。这时官僚的业绩未必超迈秦汉,可资夸耀的官号却五光十色、琳琅满目了。这样看来,中国古代的职类结构中至少存在着两类官职:一类承担兵刑钱谷、监察考选等等实际行政职能,另一类则主要用于安排官僚品位高下,属“品位性职类”。后一类官号的权责规定有时只是徒具其名,但它们却具有不容忽视的品位意义:用于增添资望、赋予待遇、确认品阶,以及提供起家官职或迁转阶梯,提供候选、储才或安排冗散之位。前面征举的长串官衔,其中有许多就是这类官号。当然,在职能性和品位性官职之间,也存在大量既有职能、又有很浓的品位色彩的官。3、品位性官职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了散阶制,这在唐宋时期尤为突出。以唐制为例,其时文武散阶分别由文武散官构成。文武散阶都是29阶,分别以“大夫”、“郎”或“将军”、“校尉”等为名。粗通古代史的人都会知道,这些大夫、将军等已不再是官职了,只是标志等级的阶号,好像近代的军衔。散阶和职事官阶并不一致,为此还发展出了“行”、“守”等术语以规范之。在入仕之初,官员首先获得的是散阶;在任满解职的时候,散阶依然维系着官员品级;在授予职事官时,散阶高低是必须考虑的因素。曾有众多待遇从属于散阶,例如薪俸、给田免课、刑罚、班序、车舆、衣服等,此外还涉及致仕、封爵、置媵、营缮、丧葬、谥议等方面的待遇。北宋前期一度以“寄禄官”为阶官。唐宋的叙阶及进阶制度,繁复得让人眼晕。现代文官等级制中,依据品位的分等和职位的分等,构成了两种不同类型。品位的分等是针对人员资历品级的分等,表现为跟人走的官阶;职位的分等则仅仅针对岗位权责确定报酬、划分等级,此外就别无官阶了。唐宋的“阶职分立制”,显属品位分等。隋唐五代宋分别在前代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包括文武散官、勋、阶、品、位、爵、赐、号等在内的,具有一定内容、系统分明的勋赏爵位制度。勋赏爵位制度是官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与正式的职事官有一定的联系,又独立于正常官制之外。6、宋的官是最复杂的。宋代的官职分官、职、差遣,宋史上说,“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官用于寄禄,相当于现在的行政级别,仅用于确定待遇,宋代官名和实差大多数情况下是无关的,部分有实差的官又叫做职事官,用以区别寄禄官。职是指馆职(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等的职位),加上些虚衔如大学士,学士等,来表示高级文官的清贵地位。差遣才是真正的职权所在,一般都带有“判、权、知、直、监、提举、提点”等字,理论上算是临时性的职务。光有官名而没有差遣,就好比今天的处级科员一样,待遇上去了但毫无实权。节度使、承宣使、防御使、团练使是官名,是单纯用来表示级别的虚衔。小苏学士的学士是个馆职。知府、通判、都监、安抚使则是差遣。到了神宗元丰年间,由于寄禄官和职事官混在一起、显得非常混乱,于是就将大部分寄禄官改成散官阶。元丰改制,共定了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到迪功郎共37阶,武散官、太尉到承信郎共52阶。比方说宋江当过的皇城使,既可用作寄禄官、又是职事官,元丰改制后,用于寄禄的官名就改称散官阶武功大夫了。水浒中的太尉、保义郎、武功大夫、武德大夫都是武散官阶。除此之外,还有爵和勋。爵是给宗室贵族的,比如宋徽宗继位前的端王,就是爵的第一等王爵。实例1:《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曾担任过的一个职位,“龙图阁直学士、户部郎中、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其中户部郎中是寄禄官,元丰改制后改为朝议大夫、正六品,不过范仲淹另带馆职从三品的龙图阁直学士,所以其地位等同于从三品,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才是真正的差遣,经略安抚使节制一路军政大权,副使是其副手,延州知州掌管延州一州的军政大权。实例2:岳武穆岳飞曾担任过的一个职务,“清远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特封武昌县开国子”,节度使是个官名、从二品,宋代最高武职,制置使是南宋才设置的实差遣,相当于北宋的经略安抚使,掌管一路或数州军政大权,也就是说湖北路的荆州、襄州、潭州三州均归岳飞节制,开国子是爵位的第11等。如中书令是中书省的最高长官,但是拥有这一官称的人只意味着拥有宰相的资格和可以领取宰相的俸禄,并不意味着他真的就是宰相了。只有皇帝差遣他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时,他才能算是实际的宰相。这种绕山绕水的干部制度,常常会使我们在碰到大宋帝国的官职称谓时,一头雾水,完全找不到北。比如,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判中书省事这个称谓,实际表示的是真正的宰相。但在字面上,它的意思是:尚书省副首长兼中书省副首长,然后代理中书省首长。用今天的官制比喻就是:教育部部长只是一个头衔,并不能实际过问教育部的事务,必须由商业部的副部长兼任教育部副部长,然后再代理教育部部长。这时,只有在这时,他才能算是真正的教育部部长了。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pyright &copyright 。好词好句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宣慰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