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说的是谁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_齐河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98,321贴子: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收藏
几人能做到 - -
什么年代了?回也不是早早死了吗?
永垂不朽 -别这么说 我下半辈子还靠这句话过活呢。 不顺了就想想 人家颜回 都能这么淡泊明志何况咱了。。。
我辈若能做到,颜回还被圣人称赞吗?
释迦牟尼都说了 人人有佛性 众生可渡。 我们怎么就不能人人是圣人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甘为清贫、矢志不渝是一种人生修为
·本帖位置:
·本帖由网友上传,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转帖请注明作者及出处。如相关单位或相关个人发现问题,请直接与我们联系(传真电话:010-)。
值班斑竹:
甘为清贫、矢志不渝是一种人生修为
14:59 发表
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是人类学习和进步的必然选择。但是,对于年轻干部来说读书除了学习知识功能之外,更是完善个人修养的必经之路。
增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在中华民族的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的英雄人物正是怀着责任意识,创造出了不朽的功绩。有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起因祸福趋避之”。他们正有着一种对国家、对民族强烈的责任意识,才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丰碑。
激发“自强不息、发奋图强”的创业激情。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马平川,经历坎坷才显得人生的不平凡。年轻干部通过读书,从古往今来立志图强的故事中,汲取增强意志的养分。有项羽的“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有勾践的“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要成就一番业绩,就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品质支撑下,克服困难达到理想的彼岸。
磨练“甘于清贫,矢志不渝”的意志品质。孔子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甘为清贫、矢志不渝是一种人生修为,更是一种人生境界。年轻干部只有甘于清贫才能把心思用在担当责任、干事创业之上,才能有所作为。否则,就有可能是“出师未捷身先死”,被卷入欲望之中了此一生。
此主题共分:
( 14:59) 563字 (回复116/点击600)
( 15:00) 113字 (回复0/点击5)
( 15:00) 131字 (回复0/点击5)
( 15:00) 131字 (回复0/点击4)
( 15:00) 131字 (回复0/点击3)
( 15:01) 131字 (回复0/点击9)
( 15:01) 131字 (回复0/点击3)
( 15:01) 131字 (回复0/点击5)
( 15:02) 131字 (回复0/点击4)
( 15:02) 131字 (回复0/点击6)
( 15:02) 131字 (回复0/点击6)
( 15:02) 131字 (回复0/点击5)
( 15:03) 131字 (回复0/点击5)
( 15:03) 131字 (回复0/点击3)
( 15:03) 131字 (回复0/点击3)
( 15:03) 131字 (回复0/点击14)
( 15:04) 131字 (回复0/点击4)
( 15:04) 131字 (回复0/点击3)
( 15:04) 131字 (回复0/点击4)
( 15:04) 131字 (回复0/点击9)
( 15:05) 131字 (回复0/点击7)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600 个阅览者
此主题共分:
请选择要上传的图片或音视频文件(小于600K):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如果您希望发贴,请输入您的用户名和口令;
如果您还没有注册,请点击。论语 孔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中,回也不改其乐的翻译!!快~~_百度知道
论语 孔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中,回也不改其乐的翻译!!快~~
提问者采纳
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希望我的回答你能满意~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指颜回,孔子的学生,指颜回即使是困境中也能安然处之回
孔子说:“(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箪食瓢饮 颜子之乐
  这一章我们很熟悉了,孔子盛赞颜回,说了两次“贤哉回也”,颜回真正是大贤,开头说一次,结尾又说一次,盛赞。孔子对其他的弟子没有这样盛赞过,原因出在哪里?这里就讲了,“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雪公在《论语讲要》里说:“颜子贤而贫穷,然据《韩诗外传》,尚有郭外之田五十亩,郭内之田四十亩。”雪公引汉朝学者,汉文帝时期的博士韩婴写的《韩诗外传》说,颜回还是有一些薄田,勉强得以维持生计。“惟以好学,不愿仕”,颜回本来是可以出仕做官的,他为什么不出来做官,不像子路、子贡、冉求那样?就是因为他好学,他始终追随着孔子,没有离开半步。做官当然可以得到功名富贵,但是颜子一点不在乎,他愿意追随孔子学习,而过着贫寒的生活,这是好学。
  “故衣食住勉强自给,餐具不备,乃以竹器代碗盛食。”“箪食”的箪,是用竹子编的小篓,一个竹器来代替碗,吃饭连碗都没有。碗是陶瓷做的,当时的陶瓷比竹器贵。“瓢饮”,是“饮则以瓢舀之”,喝水连杯子都没有,拿个葫芦瓢到水缸里舀一勺来喝,这样清俭的生活,“住在陋巷,生活如此简陋,他人必不堪其忧,而颜回不改其乐”,这个了不起!别人要是像他那样,都不知多么忧虑了,会怨天尤人。颜回不仅不怨天尤人,他还很快乐,在这样的境界里面,他不改其乐,他不愿意改变这样的贫穷生活,他觉得天天跟着孔子学习,是最快乐的事情。
  我们读了这段有没有感同身受?我们求学,好学之心是成就的关键,如果没有好学心就不能成就。孔子讲过,“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学也”,十户人家里面能找到一个根基不错,忠信跟孔子差不多的。有孔子的根基就很难得了,但是为什么不能成就如孔子?因为没有孔子的好学。所以,我们能不能成就,首先要有根,根就是忠信,用忠信来代表我们的德行,当然也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有了根还不行,我们只能称为一个好人,但是不能称为一个圣人。怎么成为圣人?要好学,像颜回一样,他就能成圣人,不改其乐。
  雪公说,“不改者,本来贫穷,本来即乐,今仍贫穷,今仍乐而不改。意在言外,颜子得道矣”。这句话点得好,雪公对《论语》的体会也是极为深刻。颜回为什么“不改其乐”?不改是他本来就很贫穷,他不愿意改。为什么不愿意改?“本来即乐”,他本来就很乐了,不用改了,所以“今仍贫穷,今仍乐而不改”。我们大家细细体会,他何以能够处贫穷而乐,而不改?“意在言外”,这里面的意思透露出来了,颜子得道了,他成了圣人,何以知之?“学而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贡问孔子,处贫穷的时候,对富贵人没有谄媚的态度;处富贵的时候,对贫穷人没有骄慢的态度,这个人怎么样?子贡是在暗示自己,因为子贡很富贵,他能做到富而无骄,所以请孔子给他做个鉴定。“子曰:可也”,还行,孔子没有特别赞叹,只是给他一点肯定,但是并不是非常推崇,孔子说,“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不如贫穷而乐道,富贵而好礼。这是境界不一样,子贡只做到了富而无骄,未做到富而好礼;贫而无谄的境界,与贫而乐的境界,也差了一个等级。
  “贫而乐者,即如颜子,乐有所得,非乐贫也,乃乐道也。”颜回所乐的,不是贫穷,雪公给我们点出来,贫穷和富贵本身不是我们所乐的寄托,如果我们说很喜欢贫穷,不喜欢富贵,那我们也是不正常,有富贵也不一定要推辞。贫穷也好,富贵也好,都能够得到这个乐,这个乐不是建立在贫穷或者富贵的条件上。他乐的是道,贫也能得道,富也能得道,所以,“君子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贫贱也好,富贵也好,都能得道,都能乐道。只是颜回刚好是本来贫穷,他得道了,他就很乐,他也不愿意改。说老实话,要改,也要有因才行。为什么人会贫穷?前生布施财物少,如果前生布施财物多,他就会像子贡一样很富贵,修的因不同。但是没有关系,前生没有布施财物,这一生不影响他乐,因为他得道了,甚至他的乐超过富贵人的乐。
  “颜子已得其道,故不改其乐。他人不解颜子之道,则不知颜子之乐。”颜子乐的是什么,我们知道他的这个乐是法乐,不是依靠外面的境界来做条件,外面的境界有贫有富,他不依外面境界,他是依自己心性中的法喜。“唯孔子知之”,这个乐只有孔子知道,为什么?因为孔子得道了,孔子的境界比颜回高,所以他能了解。子贡没有颜回那么高,子贡就不能了解颜回的境界,甚至连颜回的落脚处都不知道。
  看破放下 方可入道
  我们要想体会颜回之乐,一定要像颜回那样得道才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颜回说出来了,我们也不懂,不是那个境界,也就是听听热闹而已。“唯证方知”,我们要去证明,怎么证明?像颜回那样好学,锲而不舍,勤奋努力精进,最后得道。得道了以后,老师就会给我们印证,这一句话就是孔子对颜回的印证,印证他得道了。这个印证,孔子说了出来,说出来是他的慈悲,让我们明白,原来有这样的境界。有的不说出来,师徒二人相视一笑,像释迦牟尼佛拈花,迦叶尊者微笑,然后佛也讲了,说他有涅槃妙心已经传给了迦叶尊者。其他不懂的人,听了一片茫然,全不懂这里面的境界,只有这师徒二人明了,这是以心印心。当然,世尊也慈悲,也说了出来,这就是禅宗的缘始。
  颜子之乐,我们要怎么学?最重要的,先要放下身外之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的享受,我们把这些放下了,才有可能入道。放下了这些,还没有入,只是到了门口,但是到了门口就了不起了,再跨一步就进门了。如果这些没放下,颜子之乐一辈子都得不到。别说颜子之乐,乃至子路、子贡他们的境界,我们都未必能得到。孔子讲,“子路升堂也,未入室也”,子路的境界也不错了,他升堂了,只是没入室。颜回入室了,是入室弟子。子路也放下了名闻利养,放下了五欲六尘的享受,放下了自私自利,这种人才能担得起圣贤家业。放下了之后,还要继续提升,不能得少为足。
  放下不是让我们什么事都不干了,有家财都扔掉,不是这个意思,是心上不执著,富也可以,贫也可以,那是我们前生因果决定的。富,我不是为了享受,我拿我的财产多去为社会、为众生工作,这是我们多了一分责任。这些财产不是自己的,为什么不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只是经我们的手用一用而已,哪是自己的?我们能带得走的,才是自己的;带不走的,都不是自己的,我们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所以聪明的人,就多用它来帮助社会、帮助众生,这是《大学》里讲的“仁者以财发身”,他用这个财来提升自己的道德,来积功累德,这叫“以财发身”。不仁者是以身发财,把德行损害了,以损人利己、自私自利为代价,去消耗他命中的财,他赚来的财是他命中本有的,但是他用那种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手段,只会把命中的财给削弱。所以,不仁者也是愚痴的人,没有智慧。《论语》里讲,“未知,焉得仁”,我们要做仁者,先得有智慧,我们得明白,至少要明白因果的道理,我们就能放得下了。放得下,才能够登堂,才能够入室。 即相离相
  蕅益大师批注说:“乐不在箪瓢陋巷,亦不离箪瓢陋巷。箪瓢陋巷,就是他真乐处。”这几句话讲得特别精彩。我们读了好像明白,又好像没明白,到底蕅益大师是什么意思?“乐不在箪瓢陋巷”,箪食、瓢饮、居陋巷,这是讲外面的境界,颜回之乐,不是依赖境界。如果是依靠境界才得到的乐,那还是没放下。有的人学颜回,颜回是箪瓢陋巷,他也学箪瓢陋巷,吃饭拿个竹篓,喝水拿个瓢,故意住在山林野外罕无人烟的地方,学那种清高样,只是学个样子,没真学到。为什么?因为他的心还住在境界当中。这个乐,是心性中自然涌出来的法乐,跟外面境界没有关系,它不会受境界的影响,顺境逆境不影响他的乐,这个乐才叫真乐。如果是依境界做条件,顺境我就乐,逆境就不乐;或者是贫穷我就不乐,富贵就乐;还有的人反过来,贫穷的时候他还装着乐,富贵的时候他就认为苦,心还是在境界上转,心随境转,不是真乐。真是不变的,是永恒的,是常乐、真乐,所以大师讲,“乐不在箪瓢陋巷”,我们把“箪瓢陋巷”用一个“境”字来替换,“乐不在境”,我们就懂了。
  “亦不离箪瓢陋巷”,“乐不在境,亦不离境”,乐是讲我们的真心中的法乐。心,这是讲真心,不是讲我们那个会变的妄心。如果是说会变的妄心,那个乐也会变,从妄心里生的乐跟妄心一样会千变万化。从真心里生出来的乐,就像真心一样,永恒不变。真心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本不动摇、本自清净的,这里面产生的乐才叫真乐。真心在哪?心不在境,亦不离境,这个心是我们整个宇宙的本体。宇宙是真心变现出来的,宇宙是境界,万事万物都是境界,都是这个心性变现出来的。真心在哪儿?不能在境界以外找真心,真心跟境界和合为一,但是不能说那个境界本身就代表了心,但是心又在境界当中。我们举个比喻,人做梦,我们都做过梦,梦境是哪来的?梦境不是人造的吧?也不是上帝造的吧?是我们那个做梦的心变现出来的。做梦的心在哪儿?那个心不就是梦境吗?我们不能离开梦境去找自己的心,整个梦境就是自己的心,我们能体会这一点,我们就懂得了什么叫心不离境。
  我们用这个道理去体会,颜回也是证得心性的人,他在境界上悟明自己的本妙觉心,所以尝得了真乐,“箪瓢陋巷,就是他真乐处”。箪瓢陋巷是境界,境界也不离心,心也不离境,心境一如。他证得了心,在什么境界中他都乐,现在他在箪瓢陋巷的境界当中,他也在此得到了真乐。我们细细去体会,我们要是命好,没有箪瓢陋巷这种贫穷的境界,像子贡一样有大富大贵,那大富大贵就是我们的真乐处。乐不在大富大贵,亦不离大富大贵,套用这个说法,自己去好好理解,然后在境界上我们能够离开境界,不受境界的染污、不受境界的影响,叫即相离相。离相,不是把境界给踢开,不是,是心里不受境界相的干扰,所以叫即相,即相又跟这个相合在一起,但是又离相。
  即相离相就是佛法里讲的“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天台用空假中三观,空观是什么?看到心,在哪看到心?就在境界上看到心,就像自己做梦似的,梦境就是心,就在境界上可以看到心,心在哪?箪瓢陋巷就是。禅宗里面老师考问弟子,“你说心在哪?”弟子拈了一把树叶,“这就是”。老师点头,“你证得了”。心不离境,但是又不能被境所转,不能迷在境界相中。所以在境界中,我们看到那个心,这叫空观,心是空的体;相是假的,就是假观;用是用中,用就是乐,颜子得到大乐,这是用。这就是空假中三观,这三观是三而一、一而三,同时的。
  顺逆皆安 自可处约
  蕅益大师讲:“惟仁者可久处约。约处,就是安处利处。若云箪瓢陋巷非可乐,则离境谈心,何啻万里。”蕅益大师的解释确实非常好,但是要讲解,否则一般可能看不懂。“惟仁者可久处约”,是《论语》里的话,“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这是讲不仁的人,不可能久处贫困,约是贫困的意思。因为什么?如果贫困久了,他就会无事生非。仁者可以久处约,他安于贫困,就像颜回,箪瓢陋巷不改其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仁者的心是安的,所谓心安理得。他安在哪儿?安在仁上,叫安仁。仁在哪儿?仁不是境界,境界上有贫富、有贵贱,境界不是仁,但是仁又不离境界。在任何境界中,他的心都是安的,这叫仁者安仁,他安在仁上。“知者利仁”,智者能够行仁而利于社会,也利于自己,这是自利利他。
  “惟仁者可以久处于约”,这是讲的颜回,只有颜回这样的仁者,可以久处于贫贱而安仁,他的心安在仁上,所以他能够常乐。“约处”,久处约,他能够处于贫困,贫困的境界是约处,就是他的安处、他的利处,他能安仁。仁不是境界,又不离境界,对颜回来讲,仁就是他的箪瓢陋巷的境界,就在这个境界里面他能够自利利他。他能够安处在这样的一个贫困境界,做出这样的榜样,他自己得乐,这是他自利;他做出一个好样子,这是身教,让我们知道,原来快乐不是从境界上得来的,顺逆境界都能得乐,这叫顺逆皆顺。顺什么?顺自性,我们证得自性,顺境逆境都没分别了,“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于心”,我们的心安在仁上,安在自性上,哪有什么好丑分别?自然分别执著就脱落了。
  “若云箪瓢陋巷非可乐”,如果说箪瓢陋巷不是可乐的环境,这就是“离境谈心,何啻万里”。所以,乐不离箪瓢陋巷,心不能跟境离开。我们观心,叫空观,观境是假观,空假不二,和合为一,用就是乐,所以不能离境谈心。离境谈心,是离开境界,在境界以外又找一个心,找不到。就像我们做梦,在梦境以外去找我们做梦的心,找不到,整个梦境就是自己的心,所以箪瓢陋巷就是他的真乐处,他的乐不在境界,又不离境界。细细体会这个道理,我们要是明白了,我们现前就得到乐;不明白,“何啻万里”,“啻”是只,哪里只有万里之遥,差别太远了,天渊之别,圣人的意思根本不懂,“不知圣贤落脚处”,完全不明白。
  我们不明白怎么办?没关系。我们要勇猛精进地修学,学着在顺逆境界当中,不起分别,不起执著,我们就能尝到这种乐。稍一起分别执著,乐就没有了。顺的境界中起了贪爱,好吃的想多吃一口,好的房子就想住在里面不走了,对房子贪爱,只要对境界产生了贪着,就得不到这个乐;也不能起厌恨、厌恶的心,不好的境界不能厌恶,总学着随缘过,任何境界都学着不分别不执著,慢慢提升到不起心不动念,我们就成功了。不起心不动念,那是自性圆满现前,我们的乐就永恒不变了。那个乐不是跟苦相对的乐,那是绝对的乐,我们叫极乐,现前就是极乐世界。为什么?因为我们没有分别、没有执著,甚至没有妄想,完完全全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我们不就是在极乐世界中吗?在极乐世界的人就是处富贵不改其乐,处陋巷也不改其乐。乐天知命
  江谦先生对蕅益大师的批注有一个补注,这个补注也非常好,证明江谦先生也是深得蕅益大师的真传,虽然江谦先生是民国时期的人,但是江谦先生私淑蕅益大师,我们现在学蕅益大师的著作,也等于私淑蕅益大师,做蕅益大师的私淑弟子。江谦先生讲,“列子冲虚经言”,道家列子所著《冲虚经》里说,“仲尼闲居,子贡入侍,而有忧色。子贡不敢问,出告颜回,颜回援琴而歌。孔子闻之,果召回入。问曰:若奚独乐。回曰:夫子奚独忧。孔子曰:先言尔志。曰:吾昔闻之夫子曰,‘乐天知命故不忧’,回所以乐也。孔子愀然有间,曰:有是言哉,汝之意失矣。此吾昔日之言尔,请以今言为正也。汝徒知乐天知命之无忧,未知乐天知命有忧之大也。夫乐而知者,非古人之所谓乐知也。无乐无知,是真乐真知。故无所不乐,无所不知,无所不忧,无所不为。颜回北面拜手曰:回亦得之矣”。
  《冲虚经》里的这一段是对本章《论语》很好的批注,这里面的道理也很深。“仲尼闲居”,有一天孔子闲居,在他的屋里,“子贡入侍”,去事奉老师,这是很难得的,有弟子相。看到孔子“有忧色”,有忧虑的脸色,“子贡不敢问”,不敢问孔子在忧虑什么,“出”,出来告诉颜回,颜回很聪灵,他对孔子的心意最能明了,颜回就想着如何帮自己的老师解脱忧虑,他就拿了一把琴,一边弹琴一边唱歌。“孔子闻之”,听到了,果然就召颜回进屋,“问曰:若奚独乐”,你为何自己独自享乐,这么快乐?“回曰”,颜回说,“夫子奚独忧”,老师您为什么单独在这儿忧虑?孔子问他为什么单独快乐,颜回问老师为什么单独忧虑?这师徒之间的对话富有禅机,不知道我们大家能不能听懂?
  “孔子曰:先言尔志。”你先说说,你为什么自己独乐?说说你的想法、你的悟处。“曰:吾昔闻之夫子曰”,
颜回说,我过去听老师您说,“‘乐天知命故不忧’,回所以乐也”,是您老人家告诉我的,“乐天知命”,所以我就无忧无虑,无忧无虑所以我就很快乐。颜回的回答,孔子不满意,“孔子愀然有间”,愀然是不那么愉快,很严肃,为什么?孔子的忧不是因为看到别人乐,他就不愉快,圣人哪会有这种心理?孔子是发现颜回还需要再提升,颜回能够乐天知命,他能够乐,但是他的这个乐还有起心动念。颜回做到了不分别、不执著,但是还有起心动念,他起心动念“我要乐”,有这个起心动念,境界还不够,所以孔子这时候很严肃的跟他讲,“曰:有是言哉”,我有讲过这个话吗?颜回说过去曾听孔子讲,“乐天知命故不忧”,孔子说,“汝之意失矣”,你理解错了,你没有掌握我真正的意思,“此吾昔日之言尔”,那是过去讲的话,是那个时候的境界,因为他又提升了,现在不一样了,所以“请以今言为正也”,告诉颜回用他现在说的话,作为正理,以前那个不算,不同境界了。
  孔子的境界提升得很快,一日千里,以前的境界跟现在的境界不一样,要以现在的为标准,孔子对颜回讲,“汝徒知乐天知命之无忧”,你只知道乐天知命的乐,无忧之乐,“未知乐天知命有忧之大也”,不知道乐天知命里还有一个大忧患,什么大忧患?不能见性。因为你有一个乐天知命的念头,这就障碍你见自性了,这个忧很大!颜回著在这个乐天知命的念头上了,未能够从乐天知命上解脱。这个境界大家要好好体会,这是古德讲的,只要有念就不中,儒家讲中庸,佛法讲中道。怎么才是中?没有念就中,有一个念头都不中。颜回有乐天知命的念头,没有真正达到中,所以那时候还没有见性,孔子就立刻点化他。
  “夫乐而知者,非古人之所谓乐知也”,乐而知者,是乐天知命的人,他著在了乐天知命这个相上,这不是古人所说的乐天知命。古人是圣人,圣人是“无乐无知,是真乐真知”,关键在这个“无”字,我们要好好体会,我们的乐和知都有念,无乐无知是到无念了。我们有乐天知命这个念头,还没入圣人的境界,把这个念头也放下了,无乐无知,才是真乐真知。这个真是什么?自性现前,自性才叫真。我们的乐、我们的知,是从自性中流出来,不是从我们的心意识里流出来。从心意识里流出来的,是我们有乐天知命的这些念头,当然这个境界已经比一般凡人要高了,但是还没有离开心意识。佛法里讲这是四圣法界,是小圣,不是大圣,大圣不用心意识,完全是自然而然。道家讲“道法自然”,儒家讲“中庸”,真正证得了“天命之谓性”,天就是自性,证得自性,我们就得到真乐真知。
  “故无所不乐,无所不知”,颜回在箪食陋巷当中,他很乐,如果让颜回做一个天子,给他大富大贵,他也乐,他的乐不在境界,但是不离境界,在任何境界中他都乐,无所不乐,又无所不知。为什么?因为他做到了无知,所以他无所不知;他无乐,所以无所不乐;他无为,所以无所不为;他无忧,所以无所不忧。什么叫无知、无忧、无为?他没有念头、没有妄想了,真正是妄想断尽,所以他不会有乐、知、忧、为这些妄念,而后真正得到了真乐、真知、真忧、真为,所以“无所不乐,无所不知,无所不忧,无所不为”。这个忧不是为自己,自己没有了,用范仲淹先生的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和乐全不在自己身上考虑,全是为一切众生考虑。
  《大学》里讲,“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我们一起来参这句话。人民、百姓,我们讲一切众生,“民之所好”,众生的喜好,我们好之,我们也喜好;众生之所恶,我们也厌恶。我们自己没有什么好恶,完全随着众生的心,随他们的好恶,我们跟着好恶,《楞严经》里讲,“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法华经》里讲,“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就是这个境界。如果自己还有一个好恶,还有忧乐,还有知、有为,那就不可能随着众生的心而乐而忧而知而为,不能随众生心了。要是自己没有了,自己在哪儿?自己就是法界,与一切众生合为一体了,佛法里讲,“同体大悲,无缘大慈”,这叫法身大士,他没有妄念,没有起心动念,他才能够随着众生的起心动念,而帮助众生。
  这是孔子点化颜回,让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颜回听明白了,难得,孔子讲得没错,颜回真正是好学,听到这个境界,他立刻就能入,所以“颜回北面拜手曰:回亦得之矣”,他得到了,入境界了,“北面拜手”,这是最敬礼,向北面是向君,行君臣之礼,对孔子行君臣之礼,向他拜谢,谢恩师之点化。这一段就像禅门师徒之间的机锋话,颜回言下大悟,证得心性了,所谓见性成佛了。
  江谦先生的功力深厚,把列子《冲虚经》里的这一段与《论语》这一章结合在一起,我们一对照就了解了,颜回是经过孔子的这个点化之后,安住于箪瓢陋巷当中不改其乐,这个乐是真乐,见了性的乐。江谦先生最后结语说:“学者知无乐无忧之本性,方知孔颜之忧乐。”“学者”是指我们,我们经过这样学习之后,对这段话就明白了,“知无乐无忧之本性”,本性就是自性,本不动摇、本不生灭,本来无一物,哪有什么忧乐?所以,无乐无忧之本性,说似一物即不中,这就不是本性了。我们见得了本性,就真正无忧无乐了,这时候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而能随缘。随什么缘?众生的缘,众生有起心动念,我们就随着他起心动念。世情舍之
  江本胜博士,日本的科学家,他做的水实验,发现水结晶随着众生的心、念头的变化,它的结构也起变化。水结晶能够随众生心,现所知量,圣人就是这样的境界,他自己没有一个心说,我要现一个好看的样子,或者现一个不好看的样子。如果有这个心就现不出来,就不可能跟着众生的心来现相,一定要自己到了不起心不动念,与水结晶相似。水结晶本身也带有自性的功能,因为自性无所不在,水结晶也有自性,也是自性所现,所以也有自性的见闻觉知的功能,它能变能现,随着众生心变现,这是自性本来的功能。如果我们也证得自性了,我们也能随着众生心来变现。《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里讲三十二应,就是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而为说法,说法就是度化众生。
  孔颜之乐的乐不是我们世间凡人所能体会的乐,这是圣人之乐。我们只有悟到了本性,“方知孔颜之忧乐”。他们的忧乐是什么?他们也表现有忧有乐,这个忧乐完全是随着众生的心,他们自己是安住在本性不动摇的境界里,所谓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我们读《论语》,真的要讲求悟性,这段话普通人读了之后,随口滑过,颜回箪瓢陋巷不改其乐,他能安住于贫困的生活,也能够很好学,这样的理解没有把深刻的义理揭示出来,若不是蕅益大师和江谦先生的批注,我们也很难体会。
  我们现在只能是体会了一点点,没有真正入这个境界,这是解悟,不是证悟。解悟不管用,不是自己的境界,总是梦里观花、水中看月,没有真实的受用,唯证方知,非得自己努力用功,下手处就在于放下。无忧无乐之本性,每个人本来具足,一点不比孔颜欠缺,但是我们现在有障碍,这个障碍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我们要放下障碍才能把本性显露出来,才能知孔颜之忧乐。放下,先从身外物放起,这个比较容易放下,然后慢慢提升。
  《了凡四训》里说,“达者内舍六根,外舍六尘,一切所有,无不舍者”。达者就是圣人,什么都能舍,舍就是放下。内舍六根,内是指我们的身体和我们的心意,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是我们的身体,意是我们的心,身心都要放下。怎么放下心?不要动念头,就放下心了。外舍六尘,六尘是指外面的境界,色声香味触法,不被境界所转。颜回做到了,箪瓢陋巷,能不能使他忧虑?不会,不被境界转,他把六尘放下了。放下不是说离开它、不要它,不是,是跟它在一起,不被它所转,心不动摇,放下了。我们说离开六尘,实际上不可能离开六尘,我们总是跟六尘在一起的,跟它在一起,若即若离,相即相离,在境界当中,又离境界,是心离六尘。一切所有,没有不能舍的。
  “苟非能然,先从财上布施”,我们先布施财物,身外物先放下。我们放下一点,就得到一点乐,但是比起颜回之乐,那是很浅的,但是我们总有体验了,“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那个悦我们体验出一点了,为什么?学了之后能习,习就是真干、真放下。不亦悦乎,我自己已经浅尝了一点,从什么时候得到的?三年多前,我把工作辞了,辞掉了教授的职务,专心跟着师长学习传统文化,放下的只是身外一点点,比颜回差远了。颜回是内舍六根,外舍六尘,我们只是放下一点点,先从财上布施,布施就是放下,放下一点点,就能浅尝到一点“不亦悦乎”的味道,进而再提升。
  再提升,别人就看不到我们的行为了,为什么?舍六根、舍六尘,完全是自己心地上做功夫,比我们高的人能看得出来,他知道我们的境界。比我们低的人就不知道了,看见我们还是每天一样地生活,一样地工作,天天讲课备课,但是我自己觉得这三年多,境界确实提升了,虽然跟颜回比起来差得很远,但是比我的过去是提升了很多。功夫在哪儿?就是在放下。别人看得见的,是我们放下了工作,那个容易看到,但是舍六根、舍六尘,一般人就看不到,我们就在这个境界当中练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还做不到,肯定我们现在做不到,不分别、不执著说老实话也做不到,但是总可以放淡,比原来淡了,这就是进步。我们淡一分,我们的乐就增一分。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时”是时时刻刻不断的,我们自己境界提升了,这个乐就增加一点,这个乐又变成我们继续努力的动力,继续的学,继续的习,学而时习,无时不学,无时不习。我们学《论语》,学一章就去入一章的境界,努力去达到,这叫好学。像颜回似的,孔子一点化,他立刻“拜手曰,回亦得之矣”,他入境界了,那是平时他用功用得很得力,经老师一点化,他就入境界了。平时要是没用功,怎么点,也没用,还是茫然,不悟。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改其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