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刀是谁?小刀花样爷爷宋茜是干嘛的的?

“匹凸匹”,这是扯犊子吗?
当陆金所又是融资又是剥离资产计划冲击IPO的时候,当宜人贷、积木盒子等P2P企业也想借道资本市场进行上市圆梦的时候,A股市场爆出了一匹闪亮的“黑马”。多伦股份改名“匹凸匹”,吹响了占领中国P2P首家上市公司的“高地”。
你们再怎么努力又如何,“伦家”改改名字就一切搞定。
多么牛逼闪闪的“创意”,更牛逼的是让P2P行业“懊恼不已”的“匹凸匹”解读。不知道“凸”在哪里?又要匹配在何方?
上海多伦实业股份有限公司(600696.SH)发布公告,更名为“匹凸匹金融信息服务(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为“P2P Financial Information Service Co., Ltd。”,并宣布立志于做中国首家互联网金融上市公司。
该公司还获得域名的使用权,该域名归属于公司控股股东多伦投资(香港)有限公司,目前网站正在筹备中。一个建筑陶瓷企业摇身一变就成为一家P2P企业了。
难道这也是搭载着互联网金融东风成长起来的一家“牛企”?难道想和暴风科技的三十三个涨停板叫板?
有意思的是,2014年,该企业被列入全国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中。
我们比较好奇的是,难道上市公司的更名就这样任性?答案是令人尴尬的。有好事者调查称,3年来有400多家公司更名,直接的好处是股价多上涨。
醉翁之意在哪里?各位看官看清楚了吧?目的当然是股价能够上涨。事实上,更名的多伦股份开盘涨停。资本市场就是这么给面儿。
有意思的是,国内自己资本市场的阳煤化工更名次数达13次。这种奇葩就是这么满天飞舞于无形中,更可笑的是居然没有任何的制约和监管?
诚然,一些公司更名是因为资产重组完成或大股东易主引发主营业务变化而更名,但是更多的更名透漏着随性,甚至迎合市场需求,进行变相套利。
其实很多人看到“匹凸匹”的时候已经醉了。在多伦股份股吧里,有股民表示,“不知道该说啥了”,“太有才了”,“已笑哭”。更有股民直接吐槽,“干吗不改名叫‘互联网+’,能有十个涨停板”。 不少网友调侃,不如叫屁吐屁。屁吐屁来了,呕吐呕,屁吐呕,呕吐屁,鼻吐鼻、鼻吐西以及西吐西还会远吗?
在调侃的背后,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考虑一下监管的责任?即便称转型互联网金融,并获得控股股东授权使用“”域名,但点开上述网站,实际上多伦股份还是在玩一个概念和空壳。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调查,据一组网络数据统计,炒股的大学生中,有21%选股过程中仅仅是因为“名字不错”就买进了。
当然即使多伦股份真的进行P2P行业的介入,这个市场的风险本身不低,跑路者众多,虽然借助互联网金融概念的崛起,近来获得的关注不菲,但P2P本身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是一个简单的名字或者一个叫得响的域名就可以给公司带来彻底的转变。最终不过是吹起来的一个泡泡罢了。
包括百圆裤业5月6日也宣布,公司名称将变更为“跨境通宝”,经营范围中增加进出口、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务。仅仅是拟出资9000万元,增资深圳通拓科技有限公司,并持有后者9%股权。虽然通拓科技进是一家泛供应跨境电子商务公司,但这样就宣布将更名为“跨境通宝”。多么高大上的一个名字,乍一看还以为多么耀眼呢。事实能对其业绩带来多大的帮助和预期也未可知。
当资本市场异常火爆的时候,泥沙俱下,什么样的幺蛾子也都扑啦啦地飞出来了。
有人说,“资本市场行情火爆,大家都想赚快钱,上市公司也不例外,何况主营业务不济,而且相对于二级市场炒作,通过更名拉升股价,来钱会更容易。”
这其实也暴露出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机制方面的某些制度性缺陷,而且在某种程度上,由于部分公司更名信息披露不充分,涉嫌误导投资者,甚至不乏产生内幕交易。有分析人士如是说。
更令人难堪的是,当前政策对上市公司更名尚无明确限制,只要经上市公司董事会等法定程序,到工商局变更登记即可。而变更登记付出的成本也非常低,只需缴纳一定的登记费用,而更名后收益却极高。
那么,会不会出台政策进行规范呢?难道任由上市公司跟风炒作?
浏览数: 次 归类于:
— 小刀马 @ 09:32
现在已经开业109家万达广场的万达集团正在加紧“减负”。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日前表示,未来五年内,万达商业地产将“去地产化”,转型为一家商业投资服务企业,实现完全的轻资产化。届时,这家公司净利润的三分之二是来自于房地产业务之外。“万达要在五年之内做到足够大,彻底排斥掉竞争对手,万达在挖更宽更深的护城河。”
因为王健林联手李彦宏和马化腾布局商业O2O市场,人们就一直以为王健林和马云博弈在O2O市场,抢占商业一体化运营的机会。那么是不是真的如此,我们是不是单纯地认为万达真的是为了布局O2O,其实也不尽然。媒体一直关注着马云和王健林的首富之争,而对于他们而言,这个排位真的没有多少意义,虽然王健林已经超越了李嘉诚和马云成为亚洲新首富。
轻资产化的一枚不可或缺的棋子
人们都在讨论万达要去地产化,进行轻资产配置和运营,那么在万达轻资产化的过程中,究竟哪些棋子是非常重要的,是不可或缺的。有人认为O2O的配置和相应的经营策略不可回避,而在打造O2O的运作中,我们看到了支付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这也是为何万达要把快钱纳入旗下的原因之一吧?
那么快钱能帮万达做什么呢?笔者观察主要有几方面的要素值得关注:一是资产来源和品质。对于阿里来说,淘宝、支付宝、蚂蚁金服等等都是主要的资产。而对万达来说,万达的优质资产来源于自身品牌的物业,也就是它的消费平台包括房产、酒店、电影院、餐饮,以及并购快钱后的商户及线下实体,蚂蚁金服都是面向个人、淘宝中小商户,相较而言万达自身体系的物业收益更为稳定和有保障。
二是支付体系是重要的支撑。我们知道阿里有支付宝,包括支付宝钱包,腾讯有财付通,百度也有百度钱包,万达进入到这个市场,没有自己的支付体系显然不行,快钱正好弥补了万达这个短板。快钱可以支持线上、线下、移动等各类应用场景,可为万达提供最丰富的支付工具,帮助万达快速实现了线上线下相融合的O2O闭环。
三是营销精准度。众所周知,进入到移动互联网市场之后,精准营销变得越来越普遍和充满需求性。在这方面,苹果的营销是相对成功的。万达在轻资产过程中,打造的是一种用户体验的黏性牌,这一点是值得关注的。而在数十万亿元的国内消费市场中,体验式消费占据了近三分之二的规模,未来的机会在于实现体验式消费的智能化。万达O2O模式发展方向,最主要就是增加体验感和消费者黏度,希望结合消费者行为轨迹、消费偏好,做好精准营销匹配。只有与快钱打通,万达才算是拿到了消费者的真实消费数据,以后才能根据消费者的行为偏好,向其推送各种消费信息,并且延伸到消费信贷领域。而快钱具备综合化的支付平台和大数据体系,快钱多年运营积累的消费数据,将为万达电商建立大会员系统、提供大数据服务等提供重要支持。简单来说,未来万达不仅可以知道每日的人流规模,更可以通过大数据的积累和分析,逐步为用户做画像,从而实现更懂用户、精准推送等构想。
四是快钱将成为万达轻资产转型重要抓手。轻资产的做法就是为了迅速扩张,和快钱联手将能帮助万达快速建立自己内部的轻资产融资管道,通过准金融投资行为,走轻资产路线,灵活运用社会资金,用更快的速度来完成2025年开业1000个万达广场的宏伟目标。
商业地产和电商博弈带来的O2O机会
王健林布局商业地产的发展机会,以及由此带来的O2O概念的引入,甚至以此打造互联网的一种应用并不是没有预谋。有人说王健林和马云博弈,关键就是在商业地产和电商之间的用户争夺。王健林希望商业地产向体验式消费转型,这其实也是商业经过多年的市场化运行之后的尝试性转型,这种转换貌似被动,其实也可以看出是万达的一种积极求变的转换,这是值得肯定的,也是在大模式背景下一种注定的改变。之所以选择在这个市场进行争夺,也可以看出是因为电商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就是线下服务能力的保障,如果能够有一种新型商业模式可以支撑用户服务需求的保障,那么是不是会迎来一种新需求带来的发展机会?
尤其是当价格的落差对于体验式消费以及由此带来的联动或者是一站式体验得到满足时,用户的导向会不会发生改变,或者对于家庭用户的泛消费选择是不是变得更加多元,甚至对于很多年轻人的消费导向也会再次发生改变,而不仅仅局限于网购的一种价格满足感?其实马云也在有意布局这种模式的转换,当然对于马云来说并不是要颠覆自己原有的模式,而是一种补充。在这方面,马云利用的是投资银泰商业,阿里巴巴认购约53.7亿港元新股及可换股债券对银泰商业进行投资。双方希望共同发展与购物中心、百货商店以及超级市场有关的O2O业务。马云希望线下向线上转移,而王健林恰恰相反,希望更多的线上能够向线下渗透。当然还有一种设想就是O2O的深化。
国内商业地产的O2O商业相较国外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不过,O2O模式赋予商业地产新活力,在互联网思维的运用下,实体商业通过不断调整商场品类、优化体验场景的实现,来拉拢购物中心的人气。在社区商业方面,由于消费习惯与网购同样有着碎片化、随机化的共性,因此社区商业将更多体现社交的功能,此外就是娱乐的勾连效果,这才是吸引用户,或者是家庭用户的联动。同时,需要关注的是,在移动互联充斥的环境下,未来城市人群也不乏产生反互联网的情绪,或将形成一种体验式家庭泛娱乐休闲式购物场景。
王健林曾表示,万达还不是零售企业,而是一个平台提供商。在其设想中,万达未来不但是全球最大的不动产商,并且是最大的商业地产开发商、最大的文化企业集团、最大的百货公司等等。其实马云也有这种意图,甚至可以说野心更大,阿里是希望线上线下真正联动,构筑大一统的消费帝国。
当然,更关键的是,万达本身的优质商业广场项目可以帮助万达院线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万达院线又可以反过来激励万达商业地产的发展态势,达到双赢的局面。当然这也是一种美好的预期,更主要还是要看万达广场本身的市场吸引力和用户参与度,后期是否会联手快钱在互联网金融领域推出更具标杆性的产品,给互联网金融行业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变革创新,这也是值得我们长期关注的地方。
浏览数: 次 归类于:
— 小刀马 @ 09:20
来自Business Insider的消息显示,曾负责谷歌地图和谷歌地球产品的副总裁布莱恩o麦克莱顿(Brian McClendo)于去年10月被詹o菲茨帕特里克(Jen Fitzpatrick)取代。如今已经过去了六个月的时间了,外界对于谷歌地球的走向变得越来越关注,这款曾经非常靓丽的产品究竟会何去何从?
在入职谷歌之前,麦克莱顿曾是数码地图软件公司Keyhole的副总裁,这间公司于2004年被谷歌收购,Keyhole是一家卫星图像公司,总部位于美国加州山景城(Mountain View),成立于2001年,从事数字地图测绘等业务,它提供的Keyhole软件允许网络用户浏览通过卫星及飞机拍摄的地理图像,这一技术依赖于数以TB计的海量卫星影像信息数据库,这正是后来的谷歌地球的原型。谷歌收购了Keyhole之后,以其为蓝本打造出了谷歌地球,Keyhole的很多技术也都被融入谷歌地图中。
不过,与Keyhole的运营思路不同的是,谷歌将最基本版本的Google Earth定义为Free软件,可以不限时间地自由使用,而相应的Keyhole以前只允许试用7天并且试用版面的主界面上一直有个大大的“TRIAL MODE”水印。被谷歌收购之后,麦克莱顿也进入谷歌,并且长期进行谷歌地球的管理和运营,2013年,麦克莱顿因“利用科技力量支持环保和绿色经济发展”而被授予“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称,谷歌地球已成为一个展示问题规模和说明解决方案的重要工具,它鼓励公共政策的转变和资助各种项目,甚至改变了人们对这个世界的基本认识。该软件已经被证明是一个有效的监测环境状况的工具,如显示森林砍伐的规模或发现地球巨大的潜在可再生能源。谷歌地球汇集了全世界的卫星图像,包括可追溯到约40年前的数百亿科学测量数据。科学家、独立研究人员和各国政府可以通过这个在线工具的巨大数据库检测变化趋势和量化地球表面的差异。
对于谷歌地图团队来说,麦克莱顿的离开堪称巨变。谷歌地图是谷歌最受欢迎的产品之一,也是该公司利润丰厚搜索业务的重要辅助。麦克莱顿2013年在《纽约时报杂志》上撰文称,谷歌搜索查询业务中20%都与具体位置有关,其所占比例比移动更高。在谷歌地球发布后的八年里,新功能持续增加,其中包括谷歌月球、谷歌火星和历史影像等,2014年10月,谷歌地球还发布了新版安卓应用。
事实上,在当今市场,地图业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应用越来越凸显地图的重要性。几年前,苹果就曾尝试用自己的地图产品取代谷歌地图。同时值得留意的是,2013年,谷歌向在线地图应用Waze支付10亿美元,借以提供众包流量信息。如今麦克莱顿又被“离职”,谷歌地球产品究竟会如何演变开始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2014年年末,谷歌开始了大规模的管理层重组,谷歌地图团队换了新负责人,那就是詹o菲茨帕特里克(JenFitzpatrick)。菲茨帕特里克早在1999年就已经加入谷歌,是公司第一批女性工程师之一。她于1999年加入该公司,首个工作是改进谷歌的搜索质量。她之后的工作涉及谷歌用户界面、网页目录检索服务和谷歌地图等诸多项目。现在,菲茨帕特里克的工作是让谷歌广告能够随用户的地理位置不同而改变,这和玛丽莎o梅耶尔在谷歌时负责的工作类似。
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谷歌免费向公众开放了Google Earth Pro。而此前这个是收费的项目。用户需要支付400美元/年才可以使用。有谷歌地球的粉丝在博客中表示,“这不是一个好现象,谷歌地球是一个很棒的产品,但它需要尽可能多的收入来源,以此向谷歌这样的上市公司证明自己的价值。”而谷歌地图和谷歌地球产品是公司搜索业务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曾经,英国《每日电讯报》表示,“只需30秒,人们就可以登录谷歌地球网站寻找各种敏感地点”,这也曾成为谷歌地球饱受诟病的一个重要方面。有人甚至表示,谷歌地球就像一个国际间谍,可以听任何人的指挥。
当然撇开别有用心的猜忌之外,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对地图的迫切需求。事实上,互联网地图和GPS手机整合点之一就是LBS“基于位置的服务”,随着4G时代来临,位置服务逐渐被广大用户接纳,基于LBS的市场也在快速成长,并且蕴藏了巨大的商机。
2014年,谷歌发布了My Business的企业工具,将旗下的搜索、地图、Google+、Insights、Hangouts等服务整合到同一平台中。企业用户可以在PC和移动端统一、实时地管理企业用户在谷歌的搜索引擎、地图产品以及Google+上的信息,形成更直观的信息“卡片”;上传高清的商店内部照片;商家可以在Google+上和顾客分享最新的动态、新闻,产生直接的互动交流;谷歌为企业用户收集了全网的顾客点评,企业用户可以在Google My Business进行浏览;企业用户还可以用Google Analytics来了解自己的顾客,以及通过AdWords Express触达更多潜在顾客。
菲茨帕特里克也表示,“我们之前从未将这些功能整合到一个如此易用的中心里。我们的想法是让小企业通过统一的方式管理他们的在线形象。”显然,谷歌也越来越强调“变现”的能力和服务意识。她说,“我们花了很多时间思考如何简化问题,为企业赋予更大的力量,使之能在网络中获得成功。”这款服务将免费提供给Google的220万广告主,其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小企业。当然免费的背后是因为这是谷歌的广告主。
谷歌曾经表示“如果我们的使命是让全世界的信息有用且可访问——那这就是真正的世界。”如今谷歌地球和谷歌地图的走向究竟会如何改变,或许还不是很明朗,但显然,谷歌曾经的初心或许在悄然发生着一些变化,越来越注重回报带来的机会并且辅助产品能够提供给用户的一种价值认可,也对于谷歌来说变得沉重了许多。当然,进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后,地图价值还是不可或缺,甚至难以替代的,尤其是谷歌对于无人汽车还心怀憧憬,这依然离不开地图的支撑,只是目前谷歌对于地图和地球的运营,甚至运作都让外界揣测不已,不知谷歌是否会边缘化这个曾经甚至现在依旧非常伟大的产品?
——————–
作者简介:小刀马,微信公众号:daomawuyu(刀马物语)。QQ:。如果想了解作者更多的故事,可以尝试加一下。常年笔耕不辍,坚持,坚守,用一种平实的角度来解读产业和行业的变迁。
浏览数: 次 归类于:
— 小刀马 @ 09:12
虽然苹果最新发布的财报非常靓丽,但折射到股价上却没有表现出极大的上涨热情。事实上,当前苹果的股价并不是高高在上,当然也是因为曾经的分配带来的除权除息之后的价格平摊,但以目前苹果的业绩收益来看,这个股价也并不高。是不是可以说苹果股价进入到一个相对平稳期,或者是震荡高发期。资本市场有句老话,久盘必跌。此外,支撑苹果业绩的权益过于集中,iPhone对苹果的权重太大了,一旦iPhone的销售出现下滑,苹果还如何维持高市值和高股价?尤其是资本市场更看重预期,如果预期出现下滑的时候,苹果又该如何突围?
股价波动进入高发期?
在苹果发布了最新的季度财报之后,股价波动明显偏大,不是上涨而是涨跌有序,甚至跌幅大于涨幅。其最新的财报显示,iPhone销量、营收和利润都超出了市场分析师的预期。不过,iPad业务令人失望。从基本面分析,iPhone业务自从去年秋季iPhone 6推出以来一直非常火爆,但是这种增长势头将很难维持下来。毕竟,相似的情况在iPhone 5身上曾经出现过,当时iPhone 5在推出一年之后也呈现出增长放缓的困境。
不过有人认为,iPhone6是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款iPhone手机,因为iPhone6的屏幕更大,有效地抵制了三星公司在智能手机市场上的一大优势。同时,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Tim Cook)指出,自从iPhone 6推出以来,苹果的iPhone产品已经吸引了更多的用户放弃Android手机,转而使用新版iPhone手机。还有一个最大的因素是,苹果与中国移动的合作,中国市场的iPhone业务疯狂增长,而在iPhone 5推出之时,这样的合作协议还没有达成。
不过即使这样,苹果股价依然出现下滑,而不是走出一波像样的行情,这是否也说明投资人对于苹果未来或者下一个财季的业绩预期并没有想象的高,或者不如苹果预期的那么看好?因此股价波动在所难免。要知道,这是搭建在苹果公司第二财季营收为580.1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456.46亿美元增长27%;净利润为135.6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02.23亿美元增长33%的基础上的。无论是每股收益还是营收都超过了华尔街分析师的预期。此外,苹果公司还宣布将股息调高11%,并将股票回购计划的规模扩大500亿美元,至1400亿美元。苹果公司承诺,将在2017年3月份以前通过回购股票和派发股息的方式向股东返还2000亿美元现金,相比之下此前承诺是在2015年底以前返还1300亿美元现金。
要说预期和各种承诺对于资本市场都是利好,难道是利好出尽就是利空,这也是投资人回吐苹果股票的原因所在?
未来预期才是关键
在苹果的第二财季中共售出456万台Mac,比去年同期的414万台增长10%;共售出6117万部iPhone,比年同期的4372万部增长40%;共售出1262万部iPad,比去年同期的1635万台下滑23%。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大中华区营收为168.2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98.35亿美元增长71%;来自于iPhone的营收为402.8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260.64亿美元增长55%;来自于iPad的营收为54.2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76.10亿美元下滑29%。
相对iPhone和iPad之外,苹果给市场画了一个很大的圈,那就是“随着Apple Watch智能手表的发布,我们给第三财季开了一个令人激动的好头。”不过,一些华尔街分析师并不这样认为,有分析师就表示“不要再自欺欺人地认为Apple Watch会有多大的神通了。和iPad类似,这种产品的升级周期很可能是迟缓的,出货量也不会有多么爆炸式的增长,毕竟这只是一款小众产品,未来九个月都帮不到什么实质性的忙。”
其实细心和喜欢基本面研判的投资人都可以看出,支撑苹果股价的基本都是来自于iPhone的贡献。苹果上财季的净销售额中的近70%是来自于iPhone的销售增长。一旦iPhone停止了飞奔的步伐,留下的缺口是谁都填补不上的,无论iPad还是Apple Watch都难以堪此重任。这才是苹果最大的隐忧。目前,苹果的价格大约相当于盈利预期的18倍,2015财年销售预期的3倍以上。由于苹果的当量越来越大,预期的收益增长变得越来越难,而要实现增长也需要付出更大的产能和销量,对于目前这个超级大鳄来说也将变得越来越难,因此这时候的落袋为安或许才是明智的选择,这或许也是虽有靓丽的业绩支撑,但苹果并没有在资本市场发动一轮强攻的缘由吧?
苹果的“麻烦”增加?
在苹果宣布扩大股票回购规模、提高派息的时候,有一件事或将给苹果带来麻烦。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苹果对投资者发出警告,如果欧盟委员会调查认定其和爱尔兰联合偷税的话,其可能面临严“重大”经济处罚。这是苹果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的例行季度文件中提出的警告。
根据美国证券法规,这笔税金通常是公司过去三年税前平均利润的5%,苹果年的年度税前利润分别是417亿、370亿、595亿美元,据《金融时报》的测算,苹果的税金将超过25亿美元。自去年9月,欧盟对苹果进行了一项税务方面的调查,质疑苹果在爱尔兰的两家子公司Apple Operations Europe、Apple Sales International的税款上交方式,进而指控爱尔兰政府向苹果提供两项非法的政府援助。如果苹果在年间和爱尔兰签订的免税协议是违法的,欧盟有权命令爱尔兰收回10多年来苹果的税收优惠政策。
事实上,《纽约时报》曾称苹果公司是世界上最精明的避税公司,苹果在爱尔兰一直享受着低于2%的超低税率,苹果通过各种离岸公司和子公司之间眼花缭乱的知识产权交易来转移收入。
颇有意思的是,曾经有人问巴非特,为何其不买苹果股票时,巴非特表示,“买大企业需要知道未来十年会怎样。”很显然巴非特对于苹果的未来并不能看清楚。
至于被苹果,包括库克高度寄予厚望的中国市场,是否还能继续帮助苹果演绎奇迹?库克表示“我们可以明确地表示我们相信中国的未来,这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市场。”许多分析师此前预计,iPhone销量将在美国消费季过后大幅放缓。但是iPhone6让中国人趋之若鹜,中国区大幅的销售增长弥补了其他地区销售放缓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不过,如果你也是一个细心人的话,在关注身边人的时候,也看到了大量使用中国本土手机制造商产品的年轻人,而不是iPhone。这是不是也预示着iPhone未来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力或许也存在着一定的变数?当第一轮强劲的购买力退潮的时候,iPhone还能在中国市场吸引到多少用户?
——————
作者简介:小刀马,微信公众号:daomawuyu(刀马物语)。QQ:。如果想了解作者更多的故事,可以尝试加一下。常年笔耕不辍,坚持,坚守,用一种平实的角度来解读产业和行业的变迁。
浏览数: 次 归类于:
— 小刀马 @ 08:57
对于苹果来说,推出ApplePay应用之后,恐怕最希望进入的一个市场就是中国市场了。为何这么说,中国市场的购买能力太强大了,尤其是中国消费者的消费热情简直是让人瞠目结舌。尤其对于苹果来说,当iPhone6的销售被中国用户撑起的时候,库克就感受到这个市场的耀眼和不可思议了。
市场传闻,苹果也一直在和中国银联接触,希望Apple Pay能尽快进入中国市场。但迟迟未果。据说,苹果从银行向零售商收取的2%手续费中提取0.15%,对于中国的银行来说实在太高。尤其是中国本身的市场格局以及电商发展带来的机会让银行有很多的选择余地。
支付宝钱包、微信支付、百度钱包等等移动支付手段也不断涌现,对于银行的选择来说还是很多元的。虽然苹果iPhone拥有着不菲的高端用户,对于移动支付的接纳程度或许不低,但如果让银行让出更多的利润,显然是它们不愿意看到的。
那么我们也可以反过来思考,如果苹果Apple Pay进入中国市场会如何?其实无论最终ApplePay是否和银联能够谈拢,以目前库克经营苹果的策略来看,应该问题不大,只是苹果会如何收费的问题,应该会有别于其他市场,这一点应该非常关键。
苹果无论如何抉择,对于中国市场的进入应该是不会动摇的,其实即使ApplePay在中国市场不通过交易收费,也可以寻找到更多的合作机会,而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从交易中抽头。这无疑也是最下策的一种抉择。
如果Apple Pay进入中国市场之后,对于支付宝钱包的影响或许不会太大,因为阿里巴巴本身对于第三方支付的体系建设已经相当具有规模。尤其是支付宝在很多便利店中使用的过程中还有让利举措,每笔还可以让利用户一些空间,这是有别于ApplePay支付的。因此支付宝钱包的市场占有率还会继续,这一点或许是难以撼动的。
那么对于腾讯的微信支付,以及财付通支付会有多大的影响呢?目前微信用户体量庞大,人们也开始搭载着两车应用之后,接受了微信支付这种模式。微信支付和PayPal相似,苹果介入之后,ApplePay是有可能抢夺这部分用户的,都是通过手机支付,只要苹果能够和银行谈拢,那么苹果用户在移动支付的时候,就有了更多的选择,这时候ApplePay的空间就出来了。当然,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厂商历来喜欢用补贴刺激市场,如果微信支付打出这一张牌,对于ApplePay来说也是影响巨大的,因为苹果本身的“傲慢”是极不愿意让利给用户的,这是一种差异竞争思路。
此外,Apple Pay进入中国市场,也会刺激其他手机厂商推出手机支付功能,在这方面,无论是支付宝钱包,还是微信支付,包括电信运营商的支付功能,都会发展起来,当然更多的或许是手机制造商本身和银联或者银行合作,推出单一的移动支付能力,尤其是小米、华为、中兴、联想等厂商的能力会更强一些,毕竟他们的市场占有率在国内名列前茅,合作的市场前景也更加开阔一些。
ApplePay想在中国市场一枝独秀是不可能的,不过由于iPhone本身的用户群是相对高端的,他们的商务应用或许更宽泛一些,因此消费的能力也会更强悍一些,这或许是其依仗的一个重点。尤其是形成规模之后的影响力是有传染性的,这是苹果最大的一个支点,尤其对于其布局全球市场的移动支付能力也是一次最好的宣扬。因此中国市场对于苹果推广ApplePay的价值还是非常巨大的。
我们看到,据国外媒体报道,苹果公司计划今年秋季在加拿大推出其移动支付服务,从而开始ApplePay在美国以外市场的扩张。据悉,苹果与加拿大六家最大银行进行谈判,这些银行愿意与苹果进行合作,但对该公司提出的收费方案不满,并且对ApplePay在美国推出时出现的安全漏洞也感到担忧。对于中国市场而言,收费也绝对是一道坎儿,苹果必须调整策略,其实苹果只有让出更多的利益,才能更好地推广ApplePay应用,而形成市场规模之后,可以衍生出更多的模式,这才是苹果未来的重点,现在对于ApplePay的推广策略显然还是过于急功近利了。
——————————–
作者简介:小刀马,QQ:。微信公众号:daomawuyu(刀马物语),互联网金融观察家,IT观察家。
浏览数: 次 归类于:
— 小刀马 @ 09:26
因为王健林联手李彦宏和马化腾布局商业O2O市场,人们就一直以为王健林和马云博弈在O2O市场,抢占商业一体化运营的机会。那么是不是真的如此,我们是不是单纯地认为万达真的是为了布局O2O,或者O2O对于万达商业地产和商业运营而言,真的很重要?
其实媒体一直关注着马云和王健林的首富之争,而对于他们而言,这个排位真的没有多少意义。阿里巴巴的上市造就了马云,而万达地产的上市成就了王健林,甚至万达院线的上市,都让王健林进入财富视线的机会更多,当然王健林旗下还有很多产业在上市的路上,而马云也还有支付宝、蚂蚁金服等庞大的资本资源。对于他们而言,王健林也坦言,不在意首富的头衔,也不会和马云竞争等等。
当然说归说,布局商业地产的发展机会,以及由此带来的O2O概念的引入,甚至以此打造互联网+的一种应用并不是没有预谋,虽然目前还是摸索阶段,但是对于商业的更多互联网化应用,包括O2O,移动互联网布局等等都是一次新的发展机会,无论是万达还是阿里,都在蠢蠢欲动,也在进行相应的布局。
商业地产和电商博弈
有人说王健林和马云博弈,关键就是在商业地产和电商之间的用户争夺。如今就有一种模式是商业地产向体验式消费转型,这其实也是商业经过多年的市场化运行之后的尝试性转型,这种转换貌似被动,其实也可以看出是万达的一种积极求变的转换,这是值得肯定的,也是在大模式背景下一种注定的改变。之所以选择在这个市场进行争夺,也可以看出是因为电商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就是线下服务能力的保障,如果能够有一种新型商业模式可以支撑用户服务需求的保障,那么是不是会迎来一种新需求带来的发展机会?
尤其是当价格的落差对于体验式消费以及由此带来的联动或者是一站式体验得到满足时,用户的导向会不会发生改变,或者对于家庭用户的泛消费选择是不是变得更加多元,甚至对于很多年轻人的消费导向也会再次发生改变,而不仅仅局限于网购的一种价格满足感?其实马云也在有意布局这种模式的转换,当然对于马云来说并不是要颠覆自己原有的模式,而是一种补充。在这方面,马云利用的是投资银泰商业,阿里巴巴认购约53.7亿港元新股及可换股债券对银泰商业进行投资。双方希望共同发展与购物中心、百货商店以及超级市场有关的O2O业务。
还值得关注的是,阿里巴巴还在韩国投资57亿,打造“阿里巴巴城”。外界解读的是,马云在韩投建的“阿里巴巴城”实际上更像商业地产项目。有人甚至说阿里的淘宝和天猫是线上商业地产,而王健林是线下商业地产的楚翘,二者之间的争夺,就是要融合线上线下直接的界限,相互渗透和跨越,并且极有可能开出一种新模式,这也是为何双方之间的“抛头露面”越来越多,并且直接被市场进行对比。马云希望线下向线上转移,而王健林恰恰相反,希望更多的线上能够向线下渗透。当然还有一种设想就是O2O的深化。
有专家也表示,“电商只是表面光鲜,2014年‘双十一’淘宝卖了571亿元,但无法统计多少商家是赚钱的,其实目前中国电商盈利率低于1%。电商2.0时代的玩法,已经不是让电商更赚钱,而是让线上和线下更完美地结合。”而很多买家在淘宝上投诉,就是因为他们在购物中遇到问题后没有人帮他们解决。但在线下商场,品牌能够得到保障,售后服务也能得到很好的处理,这是电商始终不能或者很难解决的。而增加体验式业态,强化线下品质和服务,紧密结合线上线下,正成为商业地产迎接未来春天的重要“反包围”策略。不过运营成本问题也一直是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那里。
O2O也是一种业态
如今,数不胜数的O2O平台发展遇到了瓶颈,简单地看线上线下的价格壁垒已经成为了其发展的最大阻碍之一,虽然有一种“上门”服务开始寻求更多元的O2O服务,不过市场显然还很窄,而且也存在着一定的边缘化和安全化的边际效应。理论上,要做O2O,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统一线上线下的价格,这样才可以打通线上线下的每一个平台。很多做电商的人应该已经意识到,线上线下同价是以后任何O2O电商平台发展的必然趋势。短物流和产品自营解决了线上线下同价。缩短物流长度不只意味着快捷,更意味着中间环节的减少,就可以节约大量的物流、人员和经营成本。不过,这种模式对于线下运营的成本解决还没有真正的策略,而线上品牌辐射线下的优势也不明显。
或许,统一价格,是打通双向O2O的必经之路,使线上线下可以任意跳转。传统零售商和电商并不是一个矛盾冲突体。线下渠道与线上电商的利益平衡需要统一价格,这样才能使线上线下有一个更好的合作关系,而且也可以实现线上下单,线下按分配原则进行派单。但是,这存在着线下高成本的转换如何解决,如何补贴?当然做到了一定的平台规模之后,或许这个可以相互补贴。比如苏宁的线上线下统一价格,亚马逊和京东的就近配送原则,以及国美和苏宁的线下服务等等都有自己的特色。或许,无论任何的平台要做到双向O2O,都要打通线上线下的各个平台,注重线下的服务,任何一个O2O平台,只有深度挖掘优质商户,带来更多回头客,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对于商业地产而言,主要还是通过线上多渠道传播以及技术支持的线性层面,双向O2O还比较遥远;目前,真正实现O2O模式的企业仅有苏宁一家,国内商业地产的O2O商业相较国外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不过,O2O模式赋予商业地产新活力,在互联网思维的运用下,实体商业通过不断调整商场品类、优化体验场景的实现,来拉拢购物中心的人气。在社区商业方面,由于消费习惯与网购同样有着碎片化、随机化的共性,因此社区商业将更多体现社交的功能,此外就是娱乐的勾连效果,这才是吸引用户,或者是家庭用户的联动。同时,需要关注的是,在移动互联充斥的环境下,未来城市人群也不乏产生反互联网的情绪,或将形成一种体验式家庭泛娱乐休闲式购物场景。
既能在网上购物,还可以放心到实体店进行线下体验,这样既节省时间成本又规避风险的购物方式,对消费者而言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因此实体商业加强线上线下的联动,利用O2O使线上线下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不仅有效避免网购带来的冲击,更好的促进企业的效率化发展,还能利用O2O所积累的大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以持续性锁定忠实消费客群。王健林曾表示,万达还不是零售企业,而是一个平台提供商。在其设想中,万达未来不但是全球最大的不动产商,并且是最大的商业地产开发商、最大的文化企业集团、最大的百货公司等等。其实马云也有这种意图,甚至可以说野心更大,阿里是希望线上线下真正联动,构筑大一统的消费帝国。
娱乐的价值
还有值得一提的就是娱乐消费的价值,或者说是泛文化市场的消费趋向,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种用户消费观念的转换,进而带来一种新业态发展模式。众所周知,万达有自己的院线,而且上市,目前市值不菲,达到了900多亿元。而阿里巴巴有自己的娱乐宝,而且还有阿里影业,其中阿里影业的市值也超过了800亿港元。从当初的“文化中国”到整合后的“阿里影业”,阿里巴巴获得的收益不菲。阿里影业也表示,包括“娱乐宝”、“淘宝电影”在内的相关资产也将注入到阿里影业体系之内。因为这个消息的刺激,阿里影业在该消息发布两天内,股价上涨了50%。
当然,市场也有一种解读,随着互联网+概念的不断流行,我们也看到很多产业之间的联络还是一种混搭效应,概念嫁接而已,并没有表面出一种真正的互联网+的活力和生命力,显得有点两张皮的感觉。而万达院线是实实在在的业绩,如今的万达院线已经是国内电影院线的龙头企业。旗下影院均为自有,在全国80多个大中型城市拥有已开业影院150家、1315块银幕,其中IMAX银幕合计94块,约占全国IMAX商业银幕数量的61%,是全国拥有IMAX银幕数量最多的院线。万达电影手机客户端以及WAP网站的同步上线,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轻松购票。
最关键的是,万达本身的优质商业广场项目可以帮助万达院线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万达院线又可以反过来激励万达商业地产的发展态势,达到双赢的局面。当然这也是一种美好的预期,更主要还是要看万达广场本身的市场吸引力和用户参与度。阿里构筑自己的O2O,也在强化这种意图,此外阿里也更强调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变现机会,并由此带来一种新的理财模式,加大后余额宝时代的一种互联网金融发展转换,这也是值得我们长期关注的地方。
———————-
作者简介:小刀马,微信公众号:daomawuyu(刀马物语)。QQ:。如果想了解作者更多的故事,可以尝试加一下。常年笔耕不辍,坚持,坚守,用一种平实的角度来解读产业和行业的变迁。
浏览数: 次 归类于:
— 小刀马 @ 09:25
文/小刀马 微信公众号:daomawuyu(刀马物语)
近日,高通公布了第二财季财报。报告显示,该季度高通净利润同比下滑29%,主要由于为了结一项反垄断调查而缴纳了罚款,显然这是中国发改委对高处罚的一种“后遗症”。在截至3月29日的这一财季,高通的净利润为10.5亿美元,每股收益为63美分,这一业绩不及去年同期。在上一财年第二季度,高通的净利润为19.6亿美元,每股收益为1.14美元。不计入来自旗下投资部门的业绩等一次性项目,高通第二财季调整后每股收益为1.40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1.31美元,超出分析师此前预期。
罚款之后,高通不再纠结
在中国市场的反垄断调查结束之后,其实市场对于高通的未来是看好的,因为一个不可预期的隐患被排除了,对于高通来说,未来的发展应该更明确了。尤其是在中国市场,这个全球第一大移动市场蕴含的机会是巨大的,大量新兴崛起的手机厂商对于高通来说也意味着大量的机会。虽然在一些专利收取方面会出现一定的下降,但整体而言,高通在中国市场的发展还是非常巨大和拥有长期利益的。此前,高通也表示,“这项协议”(反垄断调查)为该公司在中国授权更多专利和****更多芯片铺平道路。
高通预计,第三财季不计入某些一次性项目的每股收益为85美分至1美元,营收为54亿美元至62亿美元,分别低于去年同期的1.44美元和68亿美元。高通还预计,全年每股收益为4.60美元至5美元,营收为250亿美元至270亿美元,分别低于此前预期的4.85美元至5.05美元和263亿美元至280亿美元。貌似出现一定的下滑,其实也可以理解,当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来临之后,高通面对着更多的竞争局面也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三星、联发科和英特尔的竞争对高通一直犹如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当空,容不得高通有丝毫的懈怠。
分拆可行吗?
此前,高通的大股东建议高通分拆芯片业务,以便更好地参与竞争。对此高通并不认为分拆是一个好主意。高通表示,公司现有的业务表现强劲,不考虑进行拆分,为给股东带来更大的收益,公司计划在未来一年内回购 100 亿美元股票。高通大股东Jana Partners 旗下拥有大约20亿美元高通公司股票,并以大股东的身份向高通公司施压,要求高通拆分专利授权和芯片设计业务,目前专利授权业务的收入占据了高通公司大部分营收。
高通公司认为透过专利授权和芯片业务,公司在整个移动产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且尝试将移动网络技术推广到汽车、医疗、家居等领域。说白了,目前高通近乎垄断着移动芯片市场的绝大多数份额,尤其是其专利授权业务模式获得的市场机会非常大,这几乎是高通获利的源泉,如果分拆高通的芯片业务并且修改专利授权模式,那么对于高通的打击或许是巨大的,高通显然还没有勇气这样做。
当然高通也不认为自己的模式存在着瑕疵,高通甚至表示,“我们的创新造就了这个时代最为普遍的技术,智能手机。这些产品通过我们的授权方式以及我们的尖端技术芯片上市销售,而且会在移动行业的发展壮大中继续扮演重要角色。如今,我们正在把移动技术的种种优势引入各种新领域,例如汽车、医疗、网络、智能家居、智能城市以及可穿戴产品等等。”不过,对于高通的未来是否可以这样“一路高歌猛进”?其实我们看到除了高通之外,三星、英特尔、联发科等芯片厂商对于移动芯片市场的争夺也一直雄心万丈,它们也在拓展到更多的领域寻找新的机会,并且不断地通过技术进步和创新,蚕食着高通的市场份额和霸主位置。尤其是对于汽车、医疗、智能家居市场的机会,更是充满着极大的变数,这些新兴市场的机会基本都处于行业的起步发展阶段,市场的预期和对未来发展模式以及需求的转换还存在着很多的变数,这就给技术创新的上游芯片企业带来更多的参与机会,当然,最终能够获得市场的认可以及产品本身的能力将变得非常重要。
高通的韧劲及新兴市场机会
众所周知,多年来,高通能够在移动市场获得如今的霸主位置,也是一步一步“熬”过来的。当初,高通在无线技术方面的努力,利用一轮又一轮的移动通信发展浪潮获得了不菲的业绩和市场霸主位置。高通目前是全球领先的LTE 4G芯片制造商,众多主流的智能手机制造商都是高通的客户。
如今高通业绩下滑,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面临来自英特尔、联发科和三星的竞争,后者目前在它的新款智能手机中采用自己研发的芯片,尤其是三星最新的旗舰品牌Galaxy S6;其次,高通在中国市场已经难以获取巨额的技术授权费。不过,或许这仅仅是表面原因,在更深层次的范畴中,其实还是缘于高通创新的力度在下滑。也就是高通新的技术突破已经不像以前那样把竞争对手甩出几条街。
近来闹得沸沸扬扬的高通芯片过热问题导致三星直接放弃了高通芯片,转而采用了自主设计的芯片,导致高通损失了部分订单。要知道三星可是高通的第二大客户,订单规模仅次于苹果代工商鸿海。而且三星战略的收缩,在中低端产品上市场占有率一直在下滑,对于高通来说,这显然也是丢失了一部分订单和份额。而高端市场,三星又舍弃了高通,对于高通来说压力可想而知。
由于高通骁龙810处理器的出货量低于预期,而且在中国市场上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竞争压力。当然,高通也表示,将利用今年晚些时候发布的新版骁龙处理器重新确立市场领导地位。该公司还表示,中国手机厂商将逐步开始使用新型调制解调器芯片,而高通在这一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或许最终承载高通利润源泉的还是这些新兴的智能手机厂商的崛起,它们对于高通利润的贡献或许会更大,因为这些厂商的技术储备、专利储备都是微乎其微,几乎都要依仗高通这堵庇护的大墙。高通在技术提升之外,最大需要笼络的还是这些新兴厂商,并且可以适当扶持部分厂商参与市场竞争,对于高通的发展或许更加有利。
浏览数: 次 归类于:
— 小刀马 @ 09:28
因为王健林联手李彦宏和马化腾布局商业O2O市场,人们就一直以为王健林和马云博弈在O2O市场,抢占商业一体化运营的机会。那么是不是真的如此,我们是不是单纯地认为万达真的是为了布局O2O,或者O2O对于万达商业地产和商业运营而言,真的很重要?
其实媒体一直关注着马云和王健林的首富之争,而对于他们而言,这个排位真的没有多少意义。阿里巴巴的上市造就了马云,而万达地产的上市成就了王健林,甚至万达院线的上市,都让王健林进入财富视线的机会更多,当然王健林旗下还有很多产业在上市的路上,而马云也还有支付宝、蚂蚁金服等庞大的资本资源。对于他们而言,王健林也坦言,不在意首富的头衔,也不会和马云竞争等等。
当然说归说,布局商业地产的发展机会,以及由此带来的O2O概念的引入,甚至以此打造互联网+的一种应用并不是没有预谋,虽然目前还是摸索阶段,但是对于商业的更多互联网化应用,包括O2O,移动互联网布局等等都是一次新的发展机会,无论是万达还是阿里,都在蠢蠢欲动,也在进行相应的布局。
商业地产和电商博弈
有人说王健林和马云博弈,关键就是在商业地产和电商之间的用户争夺。如今就有一种模式是商业地产向体验式消费转型,这其实也是商业经过多年的市场化运行之后的尝试性转型,这种转换貌似被动,其实也可以看出是万达的一种积极求变的转换,这是值得肯定的,也是在大模式背景下一种注定的改变。之所以选择在这个市场进行争夺,也可以看出是因为电商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就是线下服务能力的保障,如果能够有一种新型商业模式可以支撑用户服务需求的保障,那么是不是会迎来一种新需求带来的发展机会?
尤其是当价格的落差对于体验式消费以及由此带来的联动或者是一站式体验得到满足时,用户的导向会不会发生改变,或者对于家庭用户的泛消费选择是不是变得更加多元,甚至对于很多年轻人的消费导向也会再次发生改变,而不仅仅局限于网购的一种价格满足感?其实马云也在有意布局这种模式的转换,当然对于马云来说并不是要颠覆自己原有的模式,而是一种补充。在这方面,马云利用的是投资银泰商业,阿里巴巴认购约53.7亿港元新股及可换股债券对银泰商业进行投资。双方希望共同发展与购物中心、百货商店以及超级市场有关的O2O业务。
还值得关注的是,阿里巴巴还在韩国投资57亿,打造“阿里巴巴城”。外界解读的是,马云在韩投建的“阿里巴巴城”实际上更像商业地产项目。有人甚至说阿里的淘宝和天猫是线上商业地产,而王健林是线下商业地产的楚翘,二者之间的争夺,就是要融合线上线下直接的界限,相互渗透和跨越,并且极有可能开出一种新模式,这也是为何双方之间的“抛头露面”越来越多,并且直接被市场进行对比。马云希望线下向线上转移,而王健林恰恰相反,希望更多的线上能够向线下渗透。当然还有一种设想就是O2O的深化。
有专家也表示,“电商只是表面光鲜,2014年‘双十一’淘宝卖了571亿元,但无法统计多少商家是赚钱的,其实目前中国电商盈利率低于1%。电商2.0时代的玩法,已经不是让电商更赚钱,而是让线上和线下更完美地结合。”而很多买家在淘宝上投诉,就是因为他们在购物中遇到问题后没有人帮他们解决。但在线下商场,品牌能够得到保障,售后服务也能得到很好的处理,这是电商始终不能或者很难解决的。而增加体验式业态,强化线下品质和服务,紧密结合线上线下,正成为商业地产迎接未来春天的重要“反包围”策略。不过运营成本问题也一直是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那里。
O2O也是一种业态
如今,数不胜数的O2O平台发展遇到了瓶颈,简单地看线上线下的价格壁垒已经成为了其发展的最大阻碍之一,虽然有一种“上门”服务开始寻求更多元的O2O服务,不过市场显然还很窄,而且也存在着一定的边缘化和安全化的边际效应。理论上,要做O2O,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统一线上线下的价格,这样才可以打通线上线下的每一个平台。很多做电商的人应该已经意识到,线上线下同价是以后任何O2O电商平台发展的必然趋势。短物流和产品自营解决了线上线下同价。缩短物流长度不只意味着快捷,更意味着中间环节的减少,就可以节约大量的物流、人员和经营成本。不过,这种模式对于线下运营的成本解决还没有真正的策略,而线上品牌辐射线下的优势也不明显。
或许,统一价格,是打通双向O2O的必经之路,使线上线下可以任意跳转。传统零售商和电商并不是一个矛盾冲突体。线下渠道与线上电商的利益平衡需要统一价格,这样才能使线上线下有一个更好的合作关系,而且也可以实现线上下单,线下按分配原则进行派单。但是,这存在着线下高成本的转换如何解决,如何补贴?当然做到了一定的平台规模之后,或许这个可以相互补贴。比如苏宁的线上线下统一价格,亚马逊和京东的就近配送原则,以及国美和苏宁的线下服务等等都有自己的特色。或许,无论任何的平台要做到双向O2O,都要打通线上线下的各个平台,注重线下的服务,任何一个O2O平台,只有深度挖掘优质商户,带来更多回头客,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对于商业地产而言,主要还是通过线上多渠道传播以及技术支持的线性层面,双向O2O还比较遥远;目前,真正实现O2O模式的企业仅有苏宁一家,国内商业地产的O2O商业相较国外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不过,O2O模式赋予商业地产新活力,在互联网思维的运用下,实体商业通过不断调整商场品类、优化体验场景的实现,来拉拢购物中心的人气。在社区商业方面,由于消费习惯与网购同样有着碎片化、随机化的共性,因此社区商业将更多体现社交的功能,此外就是娱乐的勾连效果,这才是吸引用户,或者是家庭用户的联动。同时,需要关注的是,在移动互联充斥的环境下,未来城市人群也不乏产生反互联网的情绪,或将形成一种体验式家庭泛娱乐休闲式购物场景。
既能在网上购物,还可以放心到实体店进行线下体验,这样既节省时间成本又规避风险的购物方式,对消费者而言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因此实体商业加强线上线下的联动,利用O2O使线上线下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不仅有效避免网购带来的冲击,更好的促进企业的效率化发展,还能利用O2O所积累的大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以持续性锁定忠实消费客群。王健林曾表示,万达还不是零售企业,而是一个平台提供商。在其设想中,万达未来不但是全球最大的不动产商,并且是最大的商业地产开发商、最大的文化企业集团、最大的百货公司等等。其实马云也有这种意图,甚至可以说野心更大,阿里是希望线上线下真正联动,构筑大一统的消费帝国。
娱乐的价值
还有值得一提的就是娱乐消费的价值,或者说是泛文化市场的消费趋向,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种用户消费观念的转换,进而带来一种新业态发展模式。众所周知,万达有自己的院线,而且上市,目前市值不菲,达到了900多亿元。而阿里巴巴有自己的娱乐宝,而且还有阿里影业,其中阿里影业的市值也超过了800亿港元。从当初的“文化中国”到整合后的“阿里影业”,阿里巴巴获得的收益不菲。阿里影业也表示,包括“娱乐宝”、“淘宝电影”在内的相关资产也将注入到阿里影业体系之内。因为这个消息的刺激,阿里影业在该消息发布两天内,股价上涨了50%。
当然,市场也有一种解读,随着互联网+概念的不断流行,我们也看到很多产业之间的联络还是一种混搭效应,概念嫁接而已,并没有表面出一种真正的互联网+的活力和生命力,显得有点两张皮的感觉。而万达院线是实实在在的业绩,如今的万达院线已经是国内电影院线的龙头企业。旗下影院均为自有,在全国80多个大中型城市拥有已开业影院150家、1315块银幕,其中IMAX银幕合计94块,约占全国IMAX商业银幕数量的61%,是全国拥有IMAX银幕数量最多的院线。万达电影手机客户端以及WAP网站的同步上线,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轻松购票。
最关键的是,万达本身的优质商业广场项目可以帮助万达院线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万达院线又可以反过来激励万达商业地产的发展态势,达到双赢的局面。当然这也是一种美好的预期,更主要还是要看万达广场本身的市场吸引力和用户参与度。阿里构筑自己的O2O,也在强化这种意图,此外阿里也更强调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变现机会,并由此带来一种新的理财模式,加大后余额宝时代的一种互联网金融发展转换,这也是值得我们长期关注的地方。
———————-
作者简介:小刀马,微信公众号:daomawuyu(刀马物语)。QQ:。如果想了解作者更多的故事,可以尝试加一下。常年笔耕不辍,坚持,坚守,用一种平实的角度来解读产业和行业的变迁。
浏览数: 次 归类于:
— 小刀马 @ 08:47
1月,刘强东会见访华的法国总理曼努埃尔·瓦尔斯;
2月,刘强东率领京东采购代表团访问法国,启动了京东“法国馆”;
3月,刘强东会见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副部长李官燮以及韩国政商各界,开启京东“韩国馆”……
近日京东召开发布会正式上线全球购,京东伸向跨境电商的手越来越大。那么,跨境电商这个大蛋糕上,在阿里巴巴虎视眈眈的情况,京东在全球市场还有机会像在国内一样破局崛起吗,刘强东通过全球购平台能否破局海外市场?
从年,我国的跨境电商迅速发展,从整体来看,14年是个拐点,15年就是跨境电商发展的关键期,那么我们就理性的来分析一下,今年发力全球的京东有多少胜算?
欲破跨境电商最大痛点?
虽然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和成熟,跨境电商也逐渐成平台化、规模化。但是关于跨境电商的“痛点”——规避掺假、保证正品,一直困扰消费者。
众所周知,目前个人代购是比较盛行的跨境电商方式,尤其是朋友圈中的一些代购行为,但是这种方式却有个最大的缺陷,无法辨别商品真假,除此之外,还有商品品类少、不专业、易丢件、供应链环节等问题,种种问题加在一起,也就造成了监管难的情况。这些痛点不解决,跨境电商平台发展也无从谈起。
从京东全球购发布会上得知的消息来看,京东全球购在这一块的做法还是值得肯定的。
在国内,京东的“正品行货”、“自营”标签已经众所周知,受到国内消费者的认可。京东将其品牌优势复制到海外购物中,走出来一条发展捷径。商品上,京东也是采用了直采的模式,从法国酒庄的红酒到韩国首尔的美妆,产品都是从原产地直接引入;品控上,京东把质量监控也加入到了全球购业务中来,对产品从生产到配送再到售后的全过程都严格管控,确保产品质量;更狠的是,京东对假货的态度到了全球购上更为犀利,一旦发现假货,一般是以平台销售额的20倍或1万美元,惩罚的力度也是比较大的。正所谓酷刑之下无小偷,相对其他平台,京东这也算是“酷刑”了。
跨境电商从以朋友圈营销为典型的C2C,再到以平台为典型的B2C,已经逐渐在规范行业和市场。以目前京东全球购的发展和制度规范来看,解决前面所说的问题已经为时不远了。
跨境电商破局利剑之物流
在国内战场,京东靠的是自营物流,而到了全球层面,物流依然是跨境电商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为全世界的消费者需求其实都一样,能1天买到绝不会等1周。但是跨境物流成本高且配送效率低下,让消费者纠结烦恼半天,无从下手。
造成这一困扰的主要原因是跨境物流系统不合理,基础设施尚有缺陷,在集货、包装、仓储、国内外配送以及分拨几个环节处理不当,使得物流效率持续低下,跨境物流低集中度、非标准化导致的成本高和发展滞后,越来越无法满足跨境电商日益增长的贸易需要。
据可靠数据得知,每年电商平台中不满意订单中80%以上都是因物流原因造成的。跨境物流更是对用户购买体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常见跨境电商物流不仅成本高而且配送效率滞后问题。
在保证所购境外商品都是真品、正品的基础上,谁能完美解决跨境电商物流集中度低、非标准化引起的成本高、效率滞后问题,谁就能在跨境电商领域中取得先机。
据悉,京东每年不断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优化提升其物流体系。如09年京东将其获得的2100万美元投资中70%用于自建物流体系,10年又将获得的1.5亿美元的老虎环球基金中的50%用于提升仓储、配送、售后等物流服务。相比其他跨境电商遇到的配送方面等问题,京东似乎信心十足。
京东全球购业务上线,对全球重点上游资源进行布局,并通过合作或自营等方式建设京东全球化的仓储、物流体系。除了与国际第三方大物流联手,京东还在国内开通宁波、杭州、广东保税区口岸服务,将其最具优势的“仓客一体化“复制到海外,这一举措使京东全球购深深介入海外本地市场。同时随着物流仓储的规模化发展,京东能够快速集聚海量的货品,合理调配大量集聚的订单信息。试想,如果体验过京东的高效配送,还会选择其他那些慢吞吞的物流吗?
一旦海外物流方面保证后,京东全球购的整体物流配送就会高出竞争对手一大截,因为国内段京东早已做好布局,7大物流中心,覆盖40座城市的额123个大型仓库,最夸张的是京东在中国国内覆盖了1862个自营区县,所以最后一公里配送不成问题,海外购物消费者享受与国内购物消费者同等待遇,高效的配送服务。
京东全球购在物流方面的布局与打法,解决了跨境物流成本高、效率滞后的桎梏,成为京东跨境电商发展的重要竞争因素,而且这一点别的商家却无从复制。
京东全球购的缜密布局、迅速出击,使笔者想起了刘强东在博鳌论坛上的雄心及决心,要在大力度引进各国的优质商品,帮助中国企业向全球市场输出更多中国优质商品的同时,更要重塑国家信誉。京东全球购不仅在跨境电商中独领风骚,必将引起跨境电商市场的大洗牌,其独树一帜的跨境电商布局更会促进跨境物流的体系化、集中话发展,应足以引起其他跨境电商平台的参考和研究。
本文原创首发百度百家
——————–
作者简介:小刀马,微信公众号:daomawuyu(刀马物语)。QQ:。如果想了解作者更多的故事,可以尝试加一下。常年笔耕不辍,坚持,坚守,用一种平实的角度来解读产业和行业的变迁。
浏览数: 次 归类于:
— 小刀马 @ 09:06
据悉,美国投行派杰(Piper Jaffray)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称,iPhone 6与苹果此前的手机有着“根本的区别”,我们应该能看到其在2015年的销量将高于预期。该报告还称,Android的发展处于停滞,iPhone将以前所未见的方式抢占前者的市场份额。iPhone 6已经创下了销量新高,将苹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并为公司锁定了史上最为盈利的财季。一款iPhone的生命周期通常为一年,一般苹果会在每年秋季发布其新款手机产品,从而在第四季度推高市场需求造成供不应求。到次年的第一季度,针对新产品的需求下降,并顺延至下一款手机产品的推出。
分析师认为,iPhone 6的命运可能有些不同。iPhone 6在今年第一季度的销量可能将不会下滑,其销量将超过以前任何一款iPhone。Piper Jaffrey的报告指出华尔街针对2015年6月至12月的iPhone出货量约为1.612亿部,占到市场份额的13.3%。不过,Piper Jaffrey认为,iPhone同期出货量可能为1.696亿部或1.817亿部,市场份额能达到14%或15%。此举意味着苹果iPhone还会继续统治着高端用户群和庞大的利润。
不过,我们假设如果下一代iPhone产品销量下跌会怎样?首先可以看出如果出现这种问题会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伴随出现:一是下一代iPhone并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也就是说当大屏已经成为一种见怪不怪的应用和产品形态之后,新iPhone产品在外形上难以继续得到用户的认可或者青睐来引爆换机潮,除非下一代苹果iPhone可以推出蓝宝石屏幕产品,但这一点目前看还比较难。二是在技术上iPhone没有新的突破,或者存在着瑕疵,就如同iPhone6出来之后的弯曲门事件等等。三是市场出现了超越iPhone的产品,新形态产品超越了iPhone固有的市场吸引力,事实上三星Galaxy S6和Galaxy S6 Edge有这种趋势,不过还不够鲜明,还需要时间来完善和拓展。
其次,如果iPhone的销量真的出现了下滑,那么将绝对利好于中国手机军团,而且极有可能也是因为中国手机军团的努力带来这种市场刺激和消费转移。比如“中国手机节”带来的蓬勃销售预期和市场影响力对于全球手机销售都有一定的刺激效果,要知道中国手机军团已经开始把自己的触角伸向了海外市场。这对于未来全球手机市场的格局演变会有一定的刺激效应。
再次,智能手机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更加多元的时代。以近来中国手机市场的信息为例:小米、华为、中兴、联想、大神、TCL、努比亚、乐视超级手机、360手机等等已经在市场上获得一定占有率或者计划新涌入的手机厂商,都表现出一定的市场强势和营销能力。这对于市场的选择将更加多元化,并由此带来一种新的市场需求和消费转移。并且还有可能给市场带来更多的细分的机会,以及由此带来用户的分化。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当年轻人不再以拥有一部苹果iPhone手机为傲的时候,或许对于其他厂商来说是最大的利好。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周围很多年轻人使用的并非iPhone手机。
最后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个现象看出市场对于性价比的追逐还是非常在意的,那就是二手iPhone的销售不错。以iPhone 5s为例,经过官方渠道二手翻新的iPhone 5s(16GB)售价仅为2099元。此前,国内的一些民间团队也宣布进军二手手机市场,其中就不乏像比较有名的Zealer、Fview等。虽然目前官网网站的二手iPhone还没有正式开始销售,不过以以往人们对于二手iPhone产品的追逐热度来看,很多用户对于性价比更高的iPhone产品还是趋之若鹜的。此举也说明很多用户对于性价比还是非常看重的。
当然这仅仅是一个补充,要知道目前市场上中国厂商的新品价格已经越来越便宜,小米的火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市场对于产品价格的看重。这是有别于对iPhone6或者更高价格产品的一种另类需求。在这方面,用户的热情并不小,而且对于更多的新兴市场而言,用户对于性价比的追求更渴望,这也是小米、华为、中兴、联想等厂商能够获得更多机会的市场。只要经营得当,中国手机厂商在更多的市场掀起一股风暴并非没有可能。而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压制苹果iPhone的不断扩张,当然更重要的是对主流市场的掠夺才是关键。这种预期不会遥远,尤其是高通案之后,以及Android本身的延伸和拓展,对于新兴的国产手机厂商来说,都意味着新的机会来临。
本文原创首发百度百家
———————
作者简介:小刀马,微信公众号:daomawuyu(刀马物语)。QQ:。如果想了解作者更多的故事,可以尝试加一下。常年笔耕不辍,坚持,坚守,用一种平实的角度来解读产业和行业的变迁。
浏览数: 次 归类于:
— 小刀马 @ 08:54
访问量: 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facebook是干嘛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