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网三泡茶怎样发文字泡,就是会显示在人物头顶上的那个

文字的激扬,语言的殿堂
? ? ? ? ??
&|&&|&&|&&|&&|&&|&&|&&|&&|&&|&
您现在的位置:&&>>&&>>&&>>&&>>&&>>&文章正文
文字的激扬,语言的殿堂
作者:Jmys&&&&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2506&&&&更新时间:&&&&
&&&热&荐&&★★★
【字体: 】
文字的激扬,语言的殿堂
――记2014年推普周系列活动之语言艺术鉴赏晚会
2014年10月30日星期四晚7点,2014年推普周系列活动之语言艺术鉴赏晚会在我校体艺馆隆重举行。我校党总支书记梁瑞洪,副校长王明晖、林春琼,学生处主任吕育玲,教务处主任龙少娟,副主任冯敏玲、曾宝萍以及语文科组全体老师出席了本次活动。
晚会的节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集体诗朗《我爱母语》充分表达了幼师生对语言的热爱,有活泼幽默的小品《绝处逢生》《超幸福鞋垫》和《快与慢》,有生话写真情景剧《扶不扶》和《女大学生宿舍》,有感人至深的课本剧剧《傻娘》和《守望》还有充分表现语言艺术趣味性的相声《普通话》和《五官争功》,以及语言艺术与歌舞结合的小品《踏雪寻梅》,此次演出都受到了校领导和广大师生的好评,短短的11个节目赢得了台下阵阵热烈的掌声。在《说吧,普通话》的音乐声中,2014年语言艺术鉴赏晚会圆满结束!
据悉,江门幼师语言艺术中心是学生们最喜爱的社团之一,在这里学生们学习普通话,练习语言艺术表演,演小品,学朗诵,演话剧,语言艺术中心伴随他们度过了快乐的幼师时光!在场的同学们纷纷表示,将不断努力,学好普通话,掌握扎实的基本功,为将来当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做好准备。
文章录入:jmys&&&&责任编辑:jmys&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站备案: ┋ 网站内核: ┋ 网站设计: 
学校地址:广东省江门市外海街中华大道21号& 邮编:529080 
Copyright &怎么把剑网3的人物头顶文字改成新版的_剑网3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520,551贴子:
怎么把剑网3的人物头顶文字改成新版的收藏
我很喜欢剑3的新版人物头顶文字 但是昨天我不小心点了界面设置里的旧版人物头顶文字 现在我想改成新版的却改不过来 每次把显示旧版本头顶文字给点掉的时候重启客户端以后都没有用 谁能给我个答案啊
1楼 10:38&|
相关的贴子2494011858相关的图贴
界面设置 显示选项 显示旧版头顶文字不打勾 按确定 退出游戏再进
2楼 10:45&|
进显示设置里面把显示旧版文字头顶去掉再重启游戏就可以了
3楼 10:45&|
我就是这样点的 但是每次没打沟以后 重启游戏又变成打勾的了 真的好奇怪啊
4楼 10:50&|
登录百度帐号
内&&容:使用签名档&&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剑网3 创人物时选错选了少林但是练到70都没加门派问可以换别的门派加入吗?头像是个侠字_百度知道
剑网3 创人物时选错选了少林但是练到70都没加门派问可以换别的门派加入吗?头像是个侠字
com/zhidao/wh%3D450%2C600/sign=2c2bcdfa9c52dbac79f3df8dcd100e507a99c728bff7;可以换吗.com/zhidao/wh%3D600%2C800/sign=41b1ee0fbb4ebbac79f3df8dcd100e507a99c728bff7.jpg" esrc="http.baidu://h://h:///zhidao/pic/item/3ac79f3df8dcd100e507a99c728bff7!我要玩唐门啊.baidu.jpg" target="_blank" title="点击查看大图" class="ikqb_img_alink"><img class="ikqb_img" src="http!<a href="http!后面花钱找人带我练到70没加门派现在70了想加门派&nbsp那个侠字显示当前门派少林可是我没去派门派就只有游戏开始创建人物时点错了选到少林.hiphotos.hiphotos.hiphotos
随便你想玩哪个门派都可以。一开始的选择只是说让你预览各个门派。你现在是大侠号没关系的。没影响的。想玩唐门的话直接去唐门拜师就可以了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只要是大侠号就可以入别的门派
不清楚呢,你去唐门加门派试试不就知道了嘛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剑网三人物介绍衣服头发黏住!
  本报讯
(记者康沛)“今天,你喷发胶了吗?”励志的剧情、精致的音乐和服装、百老汇音乐剧的头衔、同名电影的噱头……这一切都让这瓶“发胶”变得十分诱人。7月25日晚,《发胶星梦》在北展剧场正式首演,20名读者也在本报第27期观剧活动中品尝了一次百老汇的快乐大餐。本来这次观剧活动安排在7月24日晚的彩排场,但因为主办方和剧场的沟通问题,彩排取消后现场有些小小的不愉快,但次晚的精彩表演还是让大多数观众和读者觉得在炎热的夏日中再跑一次北展“相当值得”。除了经典而不失现代感的舞台表演之外,明显下了很大工夫的中文翻译台词也让到场观众觉得是最大的亮点之一而议论纷纷。
  胖女孩特蕾西备受喜爱
  在欢乐的笑声中看完《发胶星梦》后,本报邀请的20名读者给出了8.2分的平均分。从各项分数上不难看出,观众对于该剧的“招牌”音乐是最为满意的,平均分是8.9分。观众小李在调查表上写道:“复古的音乐很有60年代的感觉,很好听!”而同样迎合了人们心中复古热潮的舞美服装也是观众大赞的部分。
  “胖胖的身材里藏着一颗纯真积极的心”是观众陈女士喜欢特蕾西的理由,相信这也代表了大多数喜爱该剧的观众心声。她所代表的真诚而毫不做作的女孩性格成为了美德的标志,能引起许多人的共鸣。即将结束时,全场观众跟随着她的动作一起跳舞,分享着她的喜悦,也把《发胶星梦》的“重在参与”的精神内核体现得淋漓尽致。
  不过也有观众认为这个故事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精彩,观众陈先生说:“特蕾西的故事很励志,只是有些过时了”。也许是大家看多了美式励志故事,所以这样的“标准剧情”真的很难让所有人感动。
  中外观众笑点不一
  从特蕾西和她的伙伴载歌载舞地出场开始,在记者后排就座的几位美国观众就开始抑制不住地大笑不已,这在稍显静默的观众席中显得很另类。中场休息的时候记者询问后才得知,原来是因为他们小时候就看过最早版本的《发胶》电影,2002年在美国本土又看过音乐剧,所以很深的文化情结让他们看到“发胶女孩”可爱的动作时就乐个不停。
  和那些“有情结”的美国人不同的是,中国观众的笑声在开场二十分钟内则一直都有些吝啬,直到字幕屏上打出“中国式幽默”的台词来,才引发全场开怀大笑。台词的翻译显然经过译者的一番苦心:当形容一个女孩特别臭美时,打出字幕“你别太芙蓉姐姐了”;而说到一个花花公子型男生时,则直接用“陈冠希”去表达;说一件事特别倒霉的时候,则出现台词“和中国男足似的。”
  赞 张先生 一起跳舞很感动
  全场观众一起站起来跳舞的时候是我最感动的一刻,觉得大家都消除了陌生人之间的隔阂,有种看摇滚乐现场演出的效果。
  弹 谢女士 一出美式样板戏
  看完了感觉就像是喝了一瓶可口可乐,没留下什么东西。该剧太美式了,把“有梦想一定能成功”说得过于完美。
  新京报观剧档案第27期《发胶星梦》
  总分8.2分(满分10分)
  剧情7.9分 表演8.1分 舞美服装8.6分 音乐8.9分
  ●在“吸引你来看《发胶星梦》的原因”一项里,100%的观众都选择了是因为百老汇音乐的头衔。
  ●胖女孩特蕾西是60%观众的最爱,30%的观众则认为肥妈艾德娜最可爱。
  ●75%的观众觉得《发胶星梦》的励志故事能引起自己的共鸣,其余的观众则觉得这样的简单情节有点过时。
  ●对于“肥妈”一角用男星来反串的设置,95%的观众都认为为了增加戏剧效果,完全可以接受。
  ●《发胶星梦》的舞台相对简单,没有《猫》和《歌剧魅影》等音乐剧豪华。有65%的观众认为比较喜欢《发胶星梦》这种,既轻松又幽默,既经典又现代,剩下的观众则觉得还是大制作看着过瘾。
  ●如果国内专业团队也制作一个和选秀相关的音乐剧,70%的观众认为得先看看制作班底和主演再决定是否观看,其余的观众觉得中国的音乐剧水平远不如百老汇,还是不浪费时间和金钱去看了。
  揭秘“中国化”台词
  《发胶星梦》的故事发生在60年代,当时的编剧和词作者为了加强当时的情境感,对白里出现了许多那时候的娱乐界和政治界的人名和典故,就像现在我们说起“陈冠希”就知道他是个花花公子,说起“范冰冰”就知道是美女的代名词一样。
  但时代不同了,如果用直译的方式,观众肯定会不了解这些名词的意思而游离于戏剧情境之外。如果加上注解,字幕太多也会让观众目不暇接。因此,我们采用了替代法。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原版音乐剧的台词中文化是这些年来出现的一个翻译新课题,归根到底还是要做到“信、达、雅”。
  口述:费元洪(《发胶星梦》字幕翻译之一)
人艺“抗震”话剧演出,80高龄的朱旭获得满堂彩,剧情褒贬不一
演出地点:首都剧场
  演出时间:7月8日至7月20日
(记者康沛)北京人艺仅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创作完成的话剧《生·活》最近正在首都剧场上演。与其他的“抗震”题材作品不同的是,《生·活》故事的发生地点并不在四川灾区,而一直都围绕着北京一个普通的家庭展开,编剧巧妙的设计使得这部三幕六场的话剧体现了人们在抗震救灾生活中的各个侧面。人艺的话剧向来讲究“京味”传统,但《生·活》里的台词有一半以上却都是四川话。朱旭、濮存昕、陈小艺、冯远征等人艺老中青三代演员的演出也让该剧的期待值提升不少。
  朱旭表演无可挑剔
  7月12日晚,新京报邀请了25名读者一起来看这部特殊的人艺话剧,观剧过后大家给出了平均7.8分的分数。从各项分数上不难看出,观众对于该剧的表演是最为满意的,在“表演”一项中,观众的平均分是8.7分,观众普遍反映80高龄依然满怀表演激情的人艺老演员朱旭是最大的亮点,观众杨女士表示:“朱旭的表演气场很强,而且又自然感人,只要站在舞台上,观众的目光就会集中到他身上。”另外出演大儿子的濮存昕,以及始终处在剧情焦点的四川小保姆陈小艺的表演也让大家很满意。而对于两个出演四川小保姆的人艺青年演员,大多数观众觉得是合格的,但因为过分煽情的剧情有好几场都集中在青年演员身上,也有观众觉得他们的表演和人艺一向内敛的风格有些不搭。
  观众对剧情褒贬不一
  据导演任鸣介绍,该剧的主题并不是悲泣,而是表现了面对灾难时人性的坚强和真诚。多数观众对这样的主题设置表示认同,观众小吴在给了满分的同时,还在观剧调查表上写道:“愿逝者安息,愿生者坚强”。在剧情方面,观众们给出了褒贬不一的意见。大家普遍认为《生·活》里的故事情节都很真实。不过也有观众觉得,老爷子说出濮存昕扮演的大儿子并不是自己亲生的等段落有点牵强,似乎和全剧主线没有多大联系。观众刘女士说,“濮存昕和陈小艺母亲的故事略显牵强。虽然是借着地震的发生说出来的,但搞得那么煽情似乎没必要。”
  打分略逊于《坚守》
  首部“抗震话剧”《坚守》演出时,本报曾组织观剧,观众给出了8.6分的高分。与《坚守》相比,《生·活》的“时效性”以及在“感动故事”的程度上都略有劣势,而地震后方生活的呈现比起直面震灾,观众似乎更倾向于后者。
  ■ 观众点评
  赞 老戏骨表演更老到
  ●GOGO(男 28岁 职员)
  我觉得《生·活》选的角度非常好,没有像别人那样人云亦云地表现灾区的惨烈或英雄事迹,而是选取了一个与大家的生活很贴近且熟悉的角度,让我觉得很真实。演员方面,我觉得老牌的演员明显要更老到、更精彩些,气场完全不一样。有几个煽情段落处理得不够饱满,音乐的渲染效果也不是很到位,当然也有可能是年轻演员的表演还稚嫩了些,感觉没有达到创作者期望的效果。还有就是濮存昕那个角色的身世听起来挺莫名其妙的。
  弹 “陈小艺”的身世太TVB
  ●刘嫣(女 34岁 公务员)
  总体感觉很好,毕竟在那么短时间里做出这么一出精品话剧,已经相当好了。这部话剧里演得最好的就是朱旭,他的表演非常有张力,可以说是这么多年积累的结果,也表现出了这个年龄的老年人该有的状态。另外人艺的几个小演员扮演的四川小保姆也都很不错。比较不喜欢的是濮存昕和陈小艺母亲的那段往事,这样的巧合感觉太像TVB的电视剧了,如果说出现在中戏学生的作品里还可以,但是出现在人艺的舞台上,感觉还是有点搞笑。
  新京报观剧档案第26期《生·活》
  总分7.8分(满分10分)
  剧情8.1分 表演8.7分 舞美服装7.9分 音乐7.6分
  ●90%的观众认为《生·活》的故事情节非常好,自己被这部话剧感动了。
  ●有40%的观众觉得《生·活》的质量很高,有着特别感人的故事,艺术性也很强。
  ●55%的观众觉得《生·活》的“艺术质量有待提高”。
  ●60%的人觉得80岁的朱旭表演最出彩;濮存昕和陈小艺的支持者各占10%,其余的观众则觉得大家的表演都很出色。
  ●《生·活》讲了一家人的几个感人故事,有70%的观众认为这样的设计全面地将人们面对灾难时的心态细致地描写了出来,让人产生共鸣。
  ●如果《生·活》要展开巡演,80%的观众觉得第一站应该在灾区四川,其他的观众觉得应该在国外或是四川以外的灾区。
  ●最近影视、话剧中反映抗震救灾的作品非常多,有55%的观众认为希望有更多各种视角的作品,在悲泣的同时,也让人建立信心携手跨过灾难;其余的观众则持保守态度,觉得作品如果粗制滥造不如不做。
首演十年后卢燕、曾江领衔普通话版上演
演出时间:7月3日至6日&
地点:国家大剧院
(记者康沛)首演十年后,香港话剧团的“镇团剧目”《德龄与慈禧》于7月3日晚在国家大剧院戏剧场以普通话版本与观众见面。虽然从名字上看,这部剧讲的是一老一少两个女人在历史洪流里的冲撞故事,但巧妙的编剧和卢燕曾江领衔的众位演员精彩的表演却让这部剧成为了一部精彩的群像戏。
  新京报邀请了30名读者一起来看这部“戏说剧”,平均8.8分的高分证明读者对普通话版的《德龄与慈禧》相当满意。其中在剧情和表演方面,不少观众都给出了9分甚至满分的高分数。另外精致的服装也是饱受观众称道的一个部分。表演方面是最受肯定的一项,卢燕和曾江两位老戏骨是观众心里当之无愧的焦点人物,为了演好这部话剧苦练几个月普通话的“德龄”黄慧慈也以其天真质朴的表演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不少观众觉得这样类似慈禧和荣禄之间的故事以及慈禧坐火车等欠考证的“野史”戏很有趣,让人们看到了不一样的慈禧,而且在新与旧的碰撞中颇有种借古讽今的效果,演员的表演不但有人情味而且有幽默感。
  不过也有些观众反映接受不了和真实历史不太相符的剧情,另外演员的普通话还是有待提高。其中,慈禧和荣禄的“暧昧感情”成了博得最多笑声和最多争议的一幕。观众小陈告诉记者:“这段处理得很有趣,感觉慈禧就是个‘穿旗袍的女魔头’,爱挑毛病有心机的同时,又有着浓浓的真感情。不过如果非要按正史的眼光看的话,肯定会接受不了。”
  新京报观剧档案第25期 《德龄与慈禧》
  总分8.8分(满分10分)
  观众人数30人&
参与调查30人& 无人弃权
  剧情:8.9分 音乐:8分 舞美:8分 表演:9分
  ●55%的观众觉得在剧中最喜欢的人物是卢燕扮演的慈禧,曾江扮演的荣禄也有40%的支持率,还有一位观众认为李莲英是自己最喜欢的人物。
  ●香港演员演普通话版的清宫戏剧,60%的观众觉得体现出了清宫味道,水平很高,其余的观众则认为台词一般,但演员的表演活力十足。
  ●对于卢燕和曾江的对手戏,90%的观众认为两个人的表演魅力已经大于剧作本身,所以很喜欢。
  ●人物设置方面,剧中这个颇为人性化的慈禧得到了所有观众的认同,100%的观众都觉得编剧将慈禧重新演绎,确实带来了不同遐想。而通过德龄和慈禧的相遇表现中西文化冲突的情节设置,95%的观众也认为编剧的视角很独特,新与旧的冲突是永恒的主题。
  ●如果让内地演员演慈禧和荣禄,有90%的观众选择斯琴高娃和焦晃这一对组合,也有观众点名选择了陈道明演荣禄。
  ■ 主创回应
  何冀平(编剧) 两个特殊女人的相遇
  本报讯
剧中的德龄并非历史上的真实德龄,慈禧也不是人们印象中的慈禧。我无意为慈禧翻案,她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责任不可推卸。但像她这种权势倾国的女人也有着常人一样的爱恋和辛酸。
  宫廷也是家庭,但不是一个和谐的家庭,皇帝皇后也是年轻人,是生活在一种特别环境中的年轻人。我是从人性的角度对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人物重新演绎,希望开掘出新的意蕴,带来不同的遐想。新与旧的冲突,中西文化的冲突和融合,是永久的话题。
  观众点评
  正 让人感动
  9分,郑丽(28岁,职员)
  不但服装和布景这些“硬指标”做得很好,而且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让人很感动。塑造出了不一样的慈禧和荣禄,而且感觉有点借古喻今的滋味。卢燕的表演很大气也极有特色,不愧为老戏骨。
  反 曲解历史
  7分,牟正则(25岁,学生)
  虽然荣禄和火车的情节使话剧的气氛变得有趣了一些,但与真实的历史太不相符,是不是太唐突了一些。另外演员的普通话也有待提高。以戏剧性的方式让慈禧接受变法的奏折也有一些太突然。
《刺客》:偏执的“义”造成两极分化
7:35:10 · 来源: 新京报
观众打分最高9.5分最低4分
争论焦点集中在是否实现“现实意义”
导演林兆华称有争议很正常
近半数的观众最喜欢濮存昕扮演的赵襄子,认为他的表演有很大突破。
何冰扮演的刺客豫让爆发力很强,前后反差较大,因此观众反响褒贬不一。
  8月3日,林兆华的古装“大片”《刺客》举行了首演,虽然当日全体热情的掌声宣告演出成功,但连日来,观众对该剧的争议也不绝于耳。在上周日本报第12期观剧活动中,总分最高9.5分和最低4分之间的落差是从来没有过的。有观众认为该剧是林兆华的巅峰之作,但也有观众认为该剧完全失败。
  单项最高分10分,最低分3分,这是本报举办观剧活动半年来,调查结果两极分化最严重的一次。为了能得到专业的评价,本次活动本报特意邀请了几位三年前曾看过林兆华另一部古装大戏《赵氏孤儿》的读者,不过或许是剧本的限制,这些读者均更喜欢三年前的《赵氏孤儿》。不过大导毕竟是大导,林兆华的号召力胜过一切,在本次调查中,80%的读者都表示冲林兆华的“金字招牌”而来,可见其魅力超过了主演濮存昕和何冰。
  47%的观众最喜欢濮存昕扮演的赵襄子,说明濮存昕的表演再次获得认可,而相比较而言,主角何冰扮演的刺客豫让就略显单薄,有40%的观众认为何冰的爆发力稍过。不过,何冰曾塑造的各种人物形象依然深入人心,其中喜欢他主演的电视剧《大宋提刑官》、《茶馆》中的刘麻子与豫让的观众基本持平,甚至有观众提到了他的《空镜子》以及《我这一辈子》。此外,还有31%的观众将喜爱的角色一票投给老演员李士龙扮演的絺疵,这样的结果有些令人出乎意外。
  《刺客》讲述的是刺客豫让毁容、吞碳刺杀赵襄子的故事,虽然讲的是历史,但导演林兆华希望通过当代的戏剧语言重新解读历史,让人们思索现实。这是制作《刺客》的本意,也是本次调查中争议最大的部分。调查中,对于该剧“是否凸显人的精神世界,并具有现实意味”的问题,是与否的回答各占一半。47%的观众认为该剧突出精神世界的表现方式中国戏剧发展的方向,但也有40%更喜欢现实主义,并质问林兆华为什么要将一个强奸戏作为结尾。对此,林兆华表示争议都很正常,“我想要的是观众看完戏后能够思索”。
  该剧本轮演出将于19日结束。
■正方观众发言
●毕岩(28岁,公务员)评分9
  伟大导演可脱离剧本
  110分钟的《刺客》为我们呈现了这样一个事实:一个伟大的导演是可以脱离剧本而证明其伟大的。在《刺客》里,林兆华营造给我们的是一种随时可以让我们触目惊心的舞台效果,再加上配合到位的音乐、舞美和灯光,使得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林兆华的巅峰之作。相比之下,剧本的质量就有些相形见绌,那些慷慨激昂的演员说出来的一些台词却竟然是苍白无力的。
●田征(30岁,演员)评分9
  濮存昕表演到最高境界
  濮存昕和何冰的表演,相比较而言,濮存昕更胜一筹,在这部戏里,他的气场充斥了整个舞台,对人物的把握已经达到似我非我的状态,让人看了有种举重若轻的感觉。这种跳入跳出是演戏的最高境界,一般演员是做不到的,所以这么看来,何冰的表演就有些单薄,略显不足。结尾的安排淡淡的一笔带过却无形中抛给观众一个巨大的问号,这是绝妙的处理手法。
●张琪(50岁,教师)评分9.5
  舞美一如既往的出色
  我觉得全剧挺好,舞美一如既往的出色,看得出来下了很多工夫。尖木桩从城墙里伸出来的那段,很出人意料,很震撼。几个打斗的段落非常精彩,尤其是西瓜车那段,创造了一种很特别的可能性,形式感很强,也很突出人物。从整体上来说,这个戏不够集中,当然,“散”可能是一个副作用。另外,使用“饮场”方式挺有意思。林兆华又在舞台上尝试了一种新的可能,有点怀旧。
■反方观众意见
●闾宏(30岁,媒体人) 评分4
  豫让变成了一根筋
  我认为《刺客》最大的缺点就在于剧本,首先是人物的性格过于单一,刺客豫让这个角色被作者描写成了一个一根筋的家伙,或者可以称为疯子,说他刺杀赵襄子的动机仅仅是因为他以前的主人对他很好,所以他就要报恩,这一点理由随着剧情的发展越来越难以让人信服,毕竟人都是有复杂的内心活动的,但我没有看到豫让的任何内心活动。
●朱秋丽(30岁,公务员) 评分7
  何冰的喊叫无法接受
  虽然《刺客》这出戏的宣传做得铺天盖地,但真正看了之后,我觉得与我的期待相差很多,首先是剧本给我的感觉缺乏张力,无法打动我。然后是演员,何冰扮演的刺客豫让大部分的台词是在直直地喊,虽然声音不是很大,但还是让我无法接受,舞台布景方面我觉得有些单一,整场戏都是一个布景,没有变化。
●朱朝晖(38岁,媒体人) 评分7.5
  节奏感差台词破坏气氛
  剧本有些不尽如人意,感觉这个剧本的作者在用现代人的心态揣测古人,很有些功利的色彩在里面。另外,剧中某一场戏,演员在舞台上打碎了真西瓜,这让观众们都很吃惊,注意力就一下子从剧情本身转到西瓜上了。台词中还有一些现代语言,从演员口中说出来之后,也让观众一下子跳出了这个戏的氛围,让本来就欠缺节奏感的演出,更加不连贯了。
  ■导演回应
  林兆华:引发思索就好
  这个戏删掉结尾也无妨
  有争议很正常。至于结尾,剧组本身就有两种意见,有的认为这是画蛇添足,没有多大意思,有的认为结尾应该再有强度些,比如豫让死后,应该把豫让的尸体成殓。所以这个戏删掉结尾也无妨。这说明观众的眼睛还是很雪亮的。
  人物偏执为了让观众喜欢
  至于剧本,基本上是历史记载的原始状态,演绎这样一个刺客的故事,豫让比刺秦中的荆柯更极端一些,所以色彩更丰富一些。如果只演绎这个故事我认为没什么意思,尤其我也不想排成一个新编历史剧。所以应该有我们对历史的看法,这也是最主要的。“士为知己者死”,豫让为之报仇的人是明君吗?他很偏执的复仇值得吗?这些都是问题,如果我只停留在表面的层次,最后的结果是很轻佻的。我如果表面讽刺豫让,不如把豫让的复仇推向一种极端与偏执,把赵襄子所谓的大度也偏向一种偏执与极端。
  都真诚地走向极端以后可能就会产生一个质的飞跃,这个质的飞跃观众可能会更喜欢。
  何冰“有点过”是我的意思
  至于演员,濮存昕自然不用多说,我很满意,何冰这次我也很满意,至少他表演出了我要的东西。其实,导演的意图反应在演员身上,是一个戏最难的问题。
  演员在表演中不仅要塑造人物,也应该有对历史对人物的态度。所以,如果观众认为何冰的爆发力有些过度,这是我的问题,是我让他这样做的。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天蓝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郭延冰
《妈妈咪呀!》首演
ABBA音乐几近完美
9:06:56 · 来源: 新京报
李宗盛等明星捧场,观众绝大部分表示最喜欢ABBA音乐
在演出中“母亲唐娜”成为最受欢迎的演员。
  本报讯(记者张璐诗)大热伦敦西区与美国百老汇的音乐剧《妈妈咪呀!》,昨晚在万众期待中首演京城。主办方按照该音乐剧在世界巡演的“国际惯例”,首演请来了包括李宗盛在内的一众影视歌明星,先上演了一场红地毯“秀”。而在《妈妈咪呀!》演员返场演唱的三段ABBA经典:《舞会皇后》、《妈妈咪呀!》与《滑铁卢》期间,李宗盛带头领现场观众一同起舞。全场气氛热烈高涨,有观众不断高喊“Iloveyou!”或者“再来一个”。
  此外,由本报主办的第11期观剧结果也新鲜出炉:有17%的观众打了10分满分,39%的观众打了9分,打8分的有26%,只有一人选择了最低分7分。
观众多为ABBA而来
  大热百老汇票房的音乐剧名不虚传,尽管来的是国际巡演团,去年10月才临时召集排演;但昨晚甫一登陆北京,ABBA音乐与剧情之间滴水不漏的配合,让原本对音乐剧这种形式不大感冒的京城观众也显出了少有的雀跃。
  也许现场的多位本地明星捧场是搅热气氛的一个因素,但在本报的观剧调查问卷上显示的答案,我们看到因ABBA音乐与“百老汇音乐剧”的名号被吸引过来的观众占了大多数。此次观剧实际上也是对本地乐迷喜好的一次有趣调查,结果并非许多人想像的ABBA在国内几乎闻所未闻;ABBA的歌迷便一定是上了年纪的人。结果相反,35%的观众自称“ABBA的铁杆粉丝”,而且当中不乏刚刚20出头的学生。
“母亲唐娜”最受欢迎
  作为一部以上世纪70年代欧美为背景的音乐剧,题材涉及到了性解放、单身妈妈等现象,剧中因此难免出现贴身缠绵的场面,还会出现中文翻译时已用“放一炮”“委婉”了原文性爱词汇。但从20出头的年轻人到56岁的退休观众,答案都较一致:他们认为这些都顺理成章,符合剧情。
  而“母亲唐娜”以74%的绝对优势当选观众心中的最爱。也许隐透国内观众对追寻自我的那个年代的共鸣与同情。因而,当索菲亚与未婚夫斯凯决定不结婚,而一同去闯天下时,绝大多数的看官完全赞同这种不受礼教束缚的做法。
■业内评价
●焦刚(演员,出演过《妈妈咪呀!》)
ABBA在延续
  我在日本演这部音乐剧,演了200多场,演其中一个爸爸。从一个演员的角度,我感觉这部剧不仅带出了亲情、友情、爱情这么多种情感,还能给观众很多快乐。在我演过的剧里面,从没有哪一部剧像《妈妈咪呀!》那样,让我从内心往外洋溢着快乐,所有的情感都表达得淋漓尽致。我在演《妈妈咪呀!》之前,对ABBA的音乐了解不多,但听到的时候觉得很熟,才回想起来,当年费翔、张蔷早已翻唱过中文版。对于国内某一个年龄阶段的观众,ABBA其实还是悄悄地在延续。
●成方圆(演员,国内音乐剧权威)
ABBA是核心
  对于《妈妈咪呀!》,显然是要熟悉ABBA的观众才会有共鸣。国内听ABBA的人现在应该是三四十岁,也刚好是消费人群的主体。我就是先听ABBA,以前还唱过他们的歌,然后去看音乐剧。很多首歌在剧里都根据情节改了歌词,有些很有喜剧效果。音乐与剧情结合得挺好的,令你不会刻意想起是先有音乐再有脚本还是相反。当然,这部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ABBA歌曲的核心作用,最后也才有台上台下一起跳的效果。实际上据我观察,将明星唱的流行歌编成音乐剧似乎是一种新的发展方向:除了ABBA以外,还有我在国外看过的“海滩男孩”音乐剧《完美震荡》(Good
Vibration)和根据猫王20首歌编的《全抖起来》(AllShook
Up),都是一个路子。
●杨乾武(北京剧协秘书长)
有点演唱会的感觉
  《妈妈咪呀!》曾经在1999年在伦敦西区演过,2001年在百老汇首演都非常轰动。但是很有意思,这个戏没有获过奖,因为从音乐剧的角度来说它并不是第一流的音乐剧。毕竟它的剧情内容很简单,当初也是先有音乐而不是根据戏剧结构来创造音乐。尤其是对ABBA的歌词基本没有改动,有些情节还有演唱会的感觉。这就与那些成功的音乐剧比如《猫》、《悲惨世界》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它的成功在于音乐与剧情结合得还是比较贴切,如果不知道这个戏的创作背景,整体感觉还是恰如其分。不过我认为这个戏还是比较适合中国人看的,因为中国对音乐剧的消费群主要还是年轻人,而戏中的流行性比较适合年轻人的口味。
■观众代表发言
舞美服装是弱项
  ●赵倩(27岁,自由职业)
  这个戏整体感觉还是不错,演员表演不错,音乐和戏剧的结合也好。但是,舞美方面不是太出众,尤其是刚出场时演员的服装不是很靓丽,所以舞美方面是弱项。另外,字幕的翻译上因为中西文化存在差异,所以在理解上有一些原有的韵味不太好表达。
主题表现很严肃
  ●王伟平(55岁,退休编辑)
  好些年没有看音乐剧了,所以似乎对音乐剧的感觉还停留在当年的《出水芙蓉》那个阶段。来之前听女儿讲了剧情,里面有未婚生子的单亲妈妈,我还感觉有点接受不了。
  但看了之后,觉得演员演得非常好,而且对于女权主义、性解放等主题表现得也很严肃,出乎我的意料。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张璐诗 天蓝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郭延冰
一起看何冰“刺杀”濮存昕
20位读者将现场感受《刺客》中的“士为知己者死”
来源:新京报 发布时间:
舞动佩剑的“赵襄子”濮存昕将与刺客豫让的扮演者何冰为观众演绎一出“士为知己者死”的古装大戏。
  本报讯&(记者天蓝)由何冰和濮存昕主演的大型“古装”话剧《刺客》将于8月3日登陆首都剧场。本报将于8月5日举办第12期观剧活动,届时将邀请20位读者观看何冰如何“刺杀”濮存昕。
林兆华四年磨一剑,濮存昕弃文从武捍卫生命
  《刺客》一剧讲述了公元前453年,豫让一心为主人报仇而不惜以暴虐自残的方式毁容,以达到接近刺杀对象赵襄子的目的。结果两次失败以后,留下一句“士为知己者死,妇为悦己者容”的千古名言而亡。
  该剧经过了五年的创作,三年的酝酿才得以成型,并且是导演林兆华继四年前推出《赵氏孤儿》后再次执导的古装大戏,前期投入便超过了260万元。
  演员方面,豫让的扮演者何冰,近几年一直活跃于电视屏幕,此次出演《刺客》也是他自四年前出演话剧《赵氏孤儿》以来的首次登台。赵襄子的扮演者濮存昕多以文人形象为观众所熟悉,如今在《刺客》中,面对何冰的“刺杀”,他也将舞动佩剑捍卫自己的生命。
冷兵器增添野性味道
  早在春节前,演员便开始了形体训练,并请来了京剧老师为之辅导身段。舞台创作方面,该剧力求表现浊古的气蕴和宏大的场面,为此,林兆华请来了曾在《哈姆雷特》中有过合作的王音担任舞美制作;凭《卧虎藏龙》获第73届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的谭盾为该剧的音乐制作人;灯光设计方面则由原《茶馆》的灯光设计师易立明担当。
  另外,该剧演员手中所使用的匕首、佩剑等道具,均为百分之百的真铁打造。因此,演出中武器相碰撞的声音,将为该剧更增添一种粗犷、野性的味道。
■看点推荐
看点1 演员:实力派名演员主演
  近几年何冰一直活跃在电视荧屏上,自四年前的《赵氏孤儿》一戏,何冰再登舞台,他的表演将会如何,值得期待。濮存昕多以文人形象示众,此戏中他虽然爱惜刺杀他的仇敌,但还是不得不拿起佩剑迎战。两位主演自《赵氏孤儿》后的再度合作,且以兵刃相见,不知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看点2 道具:真刀剑的较量
  不管是何冰“刺杀”所用的匕首,还是濮存昕的佩剑,甚至两边武士所用的长矛等兵器,一律采用百分之百的真铁打造。交战之时,使观众感觉身处古代战场。
看点3 故事的现代性
  主人公豫让为替旧主报仇而不惜漆身吞碳,伺机刺杀赵襄子。在他的眼中,没有是非曲直,没有民族大义与政治倾向,完全是“士为知己者死”。用导演林兆华的话来说:“在没有英雄的当下来看刺客豫让,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想法。”
■报名指南
观剧时间:8月5日(周日)晚7:00
  观剧地点:首都剧场 报名邮箱:
  报名时间:即日起至8月3日(周五)中午12:00止
  请写下你对该剧的感想与期待(越详细、有见地越好),并留下真实姓名与电话联系方式,发邮件(不要粘贴附件)至报名邮箱。
  我们会择优选取读者,提供该剧当日演出门票一张。
  被选中的读者请在观剧后现场填写读者调查问卷。
  更多观剧详情和相关资料可登录观剧博客“新·京·剧联盟”
  .cn/m/xjbgj
邀你先看《妈妈咪呀!》
9:23:36 · 来源: 新京报
20位观众将在8月7日下午体验百老汇音乐剧
热辣的歌舞也是本剧的看点之一。
本报讯(记者张璐诗)8月7日,八年来大热伦敦西区与美国百老汇的音乐剧《妈妈咪呀!》将登陆北京保利剧院。当天下午2:00,本报将邀请20位读者作为北京的首批观众,共同走进这部“阳光喜剧”。这是本报举办的第11期新京报观剧活动,也是首次百老汇热门音乐剧的观剧活动。
ABBA老歌一次过饱耳福
  音乐剧《妈妈咪呀!》以瑞典流行组合ABBA的22首老歌贯穿始终。ABBA至今已在全球销售了3.5亿张唱片,唱片销售量仅次于“披头士”。剧中将出现国内乐迷熟悉的《舞会皇后》,以及在世界流行乐坛传唱不衰的《滑铁卢》、《妈妈咪呀!》等歌曲。1999年首演于伦敦西区的《妈妈咪呀!》,先有了音乐,再创作脚本,为音乐剧史上鲜见。该剧2001年进入美国百老汇,在过去八年中,剧组走过140多个国家,拥有20亿美元票房。该剧脚本的创作者凯瑟琳·约翰逊于1997年受音乐剧的制作人朱迪·克蕾默的邀请,以ABBA音乐为蓝本,写了一部“发生在当代的讽刺浪漫喜剧”。ABBA的成员、音乐剧《妈妈咪呀!》的编曲者比约恩也加入进脚本的创作中。下周在北京的首演,比约恩也有望亲临保利剧院参与首演仪式。
剧情从“一个妈三个爸”讲起
  《妈妈咪呀!》的故事讲的是20岁的索菲亚一直不知道父亲是谁,在她的婚礼前夕,索菲亚私自给妈妈的三个旧情人发了请帖,希望在婚礼前夕能找到亲生父亲,领着自己走过红地毯。剧情从一对母女、母亲与三个闺中密友、女儿与未婚夫,以及母亲与三个旧情人的几组关系分别展开,重现上世纪七十年代西方年轻人的个性解放,以及探讨新世纪爱情、家庭、伦理等内容。
  此次来京的是《妈妈咪呀》的全球巡演团,有意思的是,饰演“索菲亚”的A角凯蒂在排演这部音乐剧之前,从没听过ABBA的音乐。而且除了饰演女儿未婚夫的亚当曾参演过该剧全球巡演团的首演以外,大部分演员都是第一次出演音乐剧。不过,这个只排练了不足十个月的剧组,在上海近一个月的演出中,已得到了上海观众的认可。北京观众究竟会给演员们打多少分,8月7日自见分晓。
■看点推荐
看点1表演:三个女人一台戏
  在几组人物的刻画当中,母亲“唐娜”与其两位中年“闺中密友”的表演较出彩。三人经常口出“狂言”:“我们不需要婆婆妈妈的男人在身边,单身妈妈多自由!”三个“疯”女人几番将舞台上变为关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锐舞派对”。
看点2舞美:朴素与华丽相结合
  《妈妈咪呀》以一幅靛蓝色的“海水”做背景,主要布景是两幢立体的蓝白色“希腊小屋”。通常小屋旋转180度,便完成了场景的变换。服装方面与灯光异曲同工:朴素与华丽“能屈能伸”。
看点3翻译:本土化的尝试
  《妈妈咪呀!》全剧充满了轻松的幽默,甚至会有略为夸张的肢体语言。在北京的演出中,都将带有中文字幕。主办方将英文脚本中一些对于国内观众较陌生的英国地点、英国明星名字,换成了中国人熟悉的文字,比如剧中风流倜傥的坦娅称呼年轻人,北京会翻译成“小屁孩儿”。
YOU》小成本有大前途
9:28:13 · 来源: 新京报
没有豪华的舞台,《I LOVE
YOU》全剧十几个片段、数十个角色都由林依轮(右一)等四位演员完成。本版摄影/本报记者王嘉宁
来自美国百老汇的音乐剧《I LOVE
YOU》,最大特点是低成本小制作。本来在我们经历了人民大会堂的《猫》,北展剧场的《吉屋出租》和《西区故事》等同样来自百老汇名剧之后,似乎高成本大制作已经是音乐剧的“标签”,因此这次实在好奇《I
LOVE YOU》究竟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其实《I LOVE
YOU》的故事结构非常讨巧,全剧分为十几个段落,每个段落分别表现了不同的爱情方式和生活态度,从第一段的“第一次约会”,到最后一段的两个老人在葬礼现场一见倾心。这些段落所讲述的故事有的已经屡见不鲜,有的倒也颇具新意。仅有的四个演员表演任务很重,作为主演的林依轮表演得很卖力,他一个人分饰16个角色,而其他三个演员跟他的情况差不多,也都分别扮演了若干个角色。演员们尽心尽力的表演再加上偶尔出现的、让过来人可以心领神会的幽默细节,以及夸张搞笑的表演手法,使得现场的观众们毫不吝啬自己的笑声。
  但是,在歌曲方面却无法让笔者满意,这种百老汇直接搬过来的音乐剧最好还是由美国人说英语来唱比较好,因为人家的曲子当时是为了配合英文的发音而创作的,如果改成中文,即便是改编者再有才华,听起来也不是那个味儿,总觉得有些生硬,发音有点像用方言唱歌。
  今年国内的音乐剧市场火爆,有的以大制作或者明星为卖点,有的则以原创作为特色,都在拼命占领市场。实际上,现在国内的音乐剧市场还属于启蒙阶段,大家干的无非都是往沙漠里洒水的活计。以笔者在现场观察观众的反应来看,观众们似乎并不介意《I
LOVEYOU》不像《猫》那样在全世界都有很大的名气,也不介意它是大制作还是小成本,舞台的搭建花了多少钱在观众看来并无太大影响,倒是观赏效果最重要。
  对比一下已经在国内发展了100年的话剧,直到上个世纪末,话剧在普通观众看来还是高雅的、难懂的、普通人无法欣赏的艺术形式,直到《翠花》、《麻花》、《韭菜花》以及戏逍堂工作室,话剧才被彻底的平民化了,以至于到现在,看话剧成为了一件既有面子,又娱乐身心的消遣活动,消费群体也以年轻白领为主,他们才是真正有消费能力和消费动机的一群人。
  因此,音乐剧在国内的发展基本上可以照葫芦画瓢,努力使自身成为继电影和话剧之后的第三种娱乐形式。虽然说得刻薄一点,作为舶来品的音乐剧其实就跟我国的东北二人转性质差不多,但既然是从外国引进来的艺术形式,那自然就会有一种与众不同的高贵气质。所以引进者们只需要把握好内容,尽力迎合一下年轻白领们的品位,那么音乐剧完全可以发展起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音乐剧也可以成为周末休闲的新选择了。
  □鞋带儿(剧评人)
  ■林依轮答疑
对于自己扮演的十六个角色,林依轮最满意的是“葬礼上的约会”片段中的老人(左一)。
个人最满意角色是“老人”
  观众很多都爱看我演的“杀人犯”,是因为那段比较出彩也比较搞笑,其实我觉得那段还比较好演,最难演我也最爱演的其实是“葬礼”中的老人,那是全剧最有思想的精华段落,很容易让人审视自己的情感。在演这个角色时,我没有做过任何训练,但我平时爱观察人,这些西方老人的音容笑貌都在我的脑海里和照相机里。
片段式音乐让观众陌生
  有的观众认为音乐一般,那可能是因为他们看惯了《歌剧魅影》等那样大制作并有闻名世界的主旋律的音乐剧,《ILOVE
YOU》的结构是段落式的,每个段落都在讲述不同年龄、社会阶层人的爱情,因此音乐也需要不同种类。剧中音乐有些节选自美国流行或民间歌曲,美国观众就很熟悉,但中国观众确实觉得陌生,这也是小型引进剧在中国演出的普遍问题。
加入中国元素会不伦不类
  有观众认为,如果适当加入一些中国元素或将情节改成中国式的会更好,其实我觉得不然。这说明他们的感情如今有些落伍了。对我来说,我反对把百老汇的文化中国化,这就好比还没学会爬就要走路是一个道理。一上来就把人家的东西改得不伦不类,这样不好,还是应该先介绍原版的先进经验。
  新京报观剧档案10号《I Love You》
  总分:8分(满分10分)
  剧情:9分 音乐:8分 舞美:8分 表演:7分
  ●80%的观众对音乐剧有一些了解。
  ●全部观众认可林依轮的表演,其中有6人曾经看过他主演的舞台剧《麻花》或《周璇》。
  ●85%的观众认为,只要能保证品质,小成本或豪华音乐剧都应该引进,10%的观众更偏爱百老汇经典豪华音乐剧。
  ●在林依轮扮演的16个角色中,“杀人犯”和“单身汉”最受欢迎,分别得到30%和25%观众的喜爱。
  ●吸引观众原因中,“百老汇品牌”占65%,“林依轮参演”则吸引了另外35%的观众。
  ●中文版《ILoveYou》完全翻版自美国原版,一半的观众认为“音乐剧就该这么演”,15%的观众表示“美国式的音乐和幽默用汉语演绎有些错位”,剩下的人则认为“如果适当加入一些中国元素会更好”。
  ●在这部被称为“爱情百科全书”的音乐剧中,分别有40%的观众对“第一次约会”和“葬礼上的邂逅”段落更有感触。
  ●65%的观众满意剧中的音乐。
  ●35%的观众喜欢如《ILove
You》一般中文版百老汇小型音乐剧,30%的观众则更偏爱故事情节和音乐完全中国式的原创音乐剧。
■观剧报告
观众全爱“爱情鸟”
  6月20日的保利剧院充满了爱情的味。在纽约演出一个月之后,“爱情鸟”林依轮携《ILove
You》的几位演员为北京的观众打开了这本“爱情百科全书”。该剧也是观剧活动首次涉猎话剧之外的音乐剧,20位读者为这部曾在美国历演十年的小成本音乐剧的中文版打出了8分的成绩。
  随着近几年百老汇音乐剧的不断引进,音乐剧这个舶来品对中国观众而言已不再是个听上去新鲜的名词,参加观剧的20位读者中就有不少人曾看过《巴黎圣母院》、《猫》、《音乐之声》、《西区故事》等经典音乐剧。对中国观众而言,音乐剧阵容是否豪华、制作是否庞大并不是决定因素,85%的观众都认为只要能保证品质,各种类型的音乐剧都应该引进。这一点也体现在“最吸引你来看《ILove
You》的原因”一项,65%的观众表示是因为其“来自百老汇品牌”。
  当晚林依轮的表演得到了100%观众的认可,其中6位看过林依轮之前主演的舞台剧《麻花》或《周璇》的观众一致认为他的表演越来越成熟了。演这部音乐剧对林依轮最大的考验是他要表演16个年龄性格各不相同的人,既有年轻英俊的小伙子,也有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有初为人父的可爱父亲。出人意料的是,在这些角色中,35%的观众最欣赏他演的“杀人犯”,认为他将这个杀人犯因孤独而杀人的变态心理拿捏得很准。
  而已婚的林依轮演起单身汉来也得到了25%的观众的认可。林依轮告诉记者,对于音乐剧这个舶来品,要让更多人爱上它,就需要很多人为它做事,“我希望自己是先驱者,而不是先烈”。
  也许全世界的爱情都是相通的,虽然该剧讲述的是美国式的爱情故事,但在中国观众看来也是感触颇深。特别是“第一次约会”、“葬礼上的邂逅”、“对大龄青年的恐吓疗法”、“单身一族的困惑”等几个片段更是让观众心有戚戚。
  不过也许所有的舶来品都面临着融入本国文化的问题。为了让中国的观众看起来更感亲切,完全照搬自美国的中国版《I
LoveYou》用“刀削面”取代了“意大利面”,但是这种名词上的变通似乎还略嫌少,约有一半的观众认为如果能再加入一些中国元素或将情节改成“中国式”会更好,这也是“对《ILoveYou》的建议”一栏中最为集中的意见。
本报采写(除署名外)/本报记者天蓝 实习生柯璐
好“狗”当道
1:29:10 · 来源: 新京报
话剧《两只狗的生活意见》大热创下本报观剧观众评分最高分
  「“狗”的意见」
  狗富贵,毋相忘为人开的门紧锁着,为狗开的洞也紧锁着,有一个声音高喊,怎么都TM紧锁着?
  民工是外地的,保姆是农村的,白领是合资的;股票是挣钱的,基金是风险的,没钱是不行的……
  本报讯(记者姜妍 实习生柯璐)孟京辉的小剧场话剧《两只狗的生活意见》从5月15日正式在东方先锋剧场上演以来,凭借演员不拘一格的表演方式和精彩搞笑的剧情制造了小剧场话剧的又一个高潮。
  据悉,该剧6月16日第一轮演出结束后,6月25日至7月1日将在东方先锋剧场进行第二轮演出。
  “两只狗”在一小时四十分钟的演出中致敬经典、针砭时弊,各种花活段子信手拈来。《花房姑娘》、《Yellow
Submarine》、《NowI
WannabeYourDog》,熟悉的旋律将观众带回激情澎湃的摇滚岁月。“加油好狗儿”、“红楼梦中狗儿”则调侃了时下盛行的选秀节目。羽泉、二手玫瑰、宋祖德都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在北京人艺经典话剧《雷雨》的片段重现中,“来福”陈明昊一人表演了繁漪、周萍、周冲、四凤四个性格迥异的角色。“旺财”刘晓晔则用一段相声贯口《报菜名》向老师郭德纲表达了敬意。两个演员和一支二人小乐队在简陋粗糙的布景前创造了二十多场演出上座率几乎百分之百的奇迹。导演孟京辉说:“我们是全北京最热的小剧场。”他对陈明昊和刘晓晔两位演员的表演给予盛赞:“他们很辛苦,表演得也很出色,很值得力捧。不少演员在看完他们的表演后感到无地自容。”
  ■两只好“狗”
  陈明昊:负责精神层面
  我跟刘晓晔合作过很多次,但是像《两只狗》这样单纯的两个人的对手戏还是第一次。刘晓晔身上有很多戏,平时排练的时候他就经常表演一些小段子热场。这次我们俩的分工是我主要负责控制表演节奏、段落的连贯等等“精神层面”的内容,而刘晓晔就负责在这个框架内制造一些花活、小段子。我们让他放开了演,把他平时给我们逗乐的本领都使出来。不过甭管他跑多远我都能把他拉回来。
  刘晓晔:七年的默契
  演《两只狗》这出戏最大的感受是自由,给我们的空间特别大,几乎我们的所有想法都可以在这里实现。
  这出戏我和陈明昊从构思到排练用了三年的时间,最初排出来的戏有四个多小时,后来导演和廖一梅老师进行大胆的删减,让这出戏的风格更突出节奏也更紧凑。我们俩合作了七年,很有默契,这次完全是我们的对手戏,舞台上我们会互相搭台有时候也互相拆台,很多段子就是这样逼出来的。
  新京报观剧档案9号《两只狗的生活意见》
  总分:9分(满分10分)
  剧情:8.1音乐:8.6舞美:8表演:8.5
  ●50%的观众以前看过孟京辉的小剧场作品
  ●50%的观众认为该剧比孟京辉原来的作品都好,是其一次新的突破。40%的观众认为与孟京辉的风格保持一致,水平差不多
  ●90%的观众对陈明昊和刘晓晔两位主演的表演满意,认为他们即兴表演感染力很强
  ●70%的观众认为最吸引他们前来观看的因素是孟京辉导演的票房号召力
  ●65%的观众认为剧中对选秀节目、宋祖德等调侃的段落最精彩,接下来最满意的是《雷雨》段落
  ●100%的观众认为以狗的视角来阐述人们对各种生活现象的不满,这样的情节设计能让自己产生共鸣。认为这是台词犀利、表演幽默的戏,让人记忆深刻
  ●70%的观众对这出戏表演融入了意大利即兴喜剧和二人转的表现手法、孟京辉认为这种表演理念是如今最新的、最具有国际沟通能力的说法表示赞同
  ●100%的观众希望孟京辉多排这样的小剧场话剧,既时尚新颖又耐人寻味
■总结陈辞
  刚刚排完明星话剧《艳遇》孟京辉又一次回到了小剧场,两个人,在台上扮演成两只狗,滔滔不绝地讲述起了他们的生活,近2小时的演出,没有休息,也没有更多的演员和丰富的场景,却彻底征服了观众。11日晚上,本报携20名读者,在东方先锋剧场对该剧进行了观剧,高达9分的总平均分,足以说明了一切。
  在参加观剧的观众里,看过和没看过孟京辉小剧场作品的人各占一半,看过的人大多集中在《思凡》、《镜花水月》和《恋爱的犀牛》三部戏上。其中一半的观众认为,这部戏比孟京辉之前的作品都好,是一次新的突破,也有40%的观众认为保持了其一贯水准。
  尽管70%的人是冲着孟京辉的票房号召力来看的剧,仅有1人是因为陈明昊、刘晓晔组合,但是在看完戏后,两名主演的表演却彻底打动了人们。
  90%的观众认为他们表演得很好,即兴感染力很强。从两个人把台下人群说成是沼泽,并且开始过“沼泽”开始,互动性就贯穿了全剧。不论是每一幕间歇响起的动感十足的音乐,人们随着节奏响起的掌声;还是主演每次进入观众群的“祈祷”,都体现出了强烈的参与感。散场时台前的椅子旁已经成了失物招领处,车钥匙、百元钞票、背包、手机……这些都是为了配合表演人们主动“捐出”的。
  搞笑搞笑再搞笑,先锋先锋再先锋,《两只狗的生活意见》毫无疑问,把孟京辉一直坚持的很多东西又推进了一步。不论是剧中对选秀节目、宋祖德等的调侃,还是《雷雨》段落里两个主演手忙脚乱地二人分饰N角,抑或是对郭德纲说相声的模仿,都只能让你从头笑到尾。难怪在之后回答哪一部分最精彩时让人们犯了难,不少人只能做出了多项选择。
  这部戏还有两个百分之百,100%的观众认为以狗的视角来阐述人们对各种生活现象的不满,这样的情节设计能让自己产生共鸣。认为这是台词犀利、表演幽默的戏,让人记忆深刻。100%的观众希望孟京辉多排这样的小剧场话剧,既时尚新颖又耐人寻味。
  再完美的戏也还是有不足,尽管有些观众在意见栏大笔一挥两个字“没有!”但也还是有观众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最为集中的意见便是认为开头太过冗长,结尾有些突兀拔高,主题不够鲜明。还有观众认为,剧中多次出现的《黄色潜水艇》片断和剧情不符,与《Iwannabeyourdog》搭在一起有些怪。
■孟氏回应
孟京辉:不在于感受,在于快乐
  开场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形式,我用的是循序渐进,不管用哪种方式都无所谓,都可以。
  至于结尾拔高,狗本来就不怎么高,所以谈不上拔高。这是即兴演出,不同于创作模式。
  你可以用多种方式来观赏这个剧,可以纯观赏,可以在文化背景下去看,可以戴着有色眼镜看,可以只是为了体验个人互动等等。对于这部剧,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这也显示了这部戏的开放空间。虽然每个想法每个体验都不尽相同,但却都有自得其乐的感觉,关键是你找到了这样的快乐。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姜妍 实习生柯璐
《失明的城市》:残酷+激情=震撼!
9:26:41 · 来源: 新京报
贾宏声(中)的表演极富激情,却细腻不足,表现人性与情感之间的过渡显得简单直白。但这都没有影响到谢幕时他获得台下观众的欢呼声。本报记者
拯救“失明”的现实主义
  终于盼到了《失明的城市》,能够在话剧百年之际再看到王晓鹰的导演新作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该剧虽然也走了时下所流行的“明星话剧”,让贾宏声重返舞台,但当观众走进剧场后,所关注的就不再是某一位演员,而是这个戏的全部内容与精神。
  该剧虚拟了出现了失明症的城市:每一个失明的人都在影响着周围的人,彼此传染。眼科医生、护士、患者、警察、小偷、妓女等人物纷纷得病并被当作“毒物”关进监狱。军队在瘟疫般的疾病中变成了残酷的镇压工具,而同样失明的匪徒们利用自己惟一一把手枪建立起病人间的专职政权。殴打、凌辱、抢劫、强奸等等在泛滥,而惟一能够目睹惨剧的正是善良并富有正义感的医生妻子。她见到了人性之中的丑恶,证明了失明来源于恐惧与不敢反抗。她凭着自己的勇气和力量杀死了匪徒首领并呼唤男人们站起来抗争!最终,全城的人都失明了,监狱被烧毁,病人们自由了。而当眼病逐渐好转,人们发现城市依然存在,却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心灵中所失去的和所显露的已经太多。
  王晓鹰把《失明的城市》称为“艺术现实主义”,在舞台上大量采用真实与假定的结合,注重视觉冲击力,让观众们和医生妻子一样亲眼去目睹惨绝人寰的悲剧,刺激大脑与内心,让每个人的脉搏随着戏的节奏而跳动,为戏中所表现的罪恶与丑陋、善良与勇气表示愤慨与赞赏。
  中国话剧也在“失明”之中,特别是许多人对现实主义作品持有恐惧,如同剧中的人物一样,对于商业和利益的冲击显得无奈与怯懦,只能把有限的精力都花在了形式和噱头上,所探讨的问题也缺乏深度和可研讨性,把话剧转变成了一种时尚文化快餐。《失明的城市》为这种“失明”发出了呐喊:现实主义话剧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所探讨的问题依然可以深邃,观众依然会走进剧场追求精神洗礼。
  □杨申(网络编辑)
■观剧报告
贾宏声人气堪比诺奖名气
  尽管新京报第8期观剧活动在并不适合话剧演出的北大百年讲堂进行,可是该剧的魅力却并未因此减分。在前日观剧活动后,30位读者为这部改编自诺贝尔奖名著的话剧打出了平均分8分的好成绩。今晚演出结束后,该剧将于6月6日转战解放军歌剧院,开始第二轮演出。
  此次观剧活动本报特意在报名申请中挑选了10位曾看过原著《失明症漫记》的读者,结果其中有6名读者认为小说《失明症漫记》比话剧吸引人,而45%的观众对该剧剧情最为满意,尤其是在“吸引你来看话剧的原因”一项,更有40%的观众表示是因为其“改编自诺奖名著”,可见原著的魅力。而惟一能与原著魅力匹敌的,是久未登台的演员贾宏声的人气。从观剧报告来看,40%的观众表示是专程冲贾宏声来看戏的。
  观众有情,贾宏声有意。虽然有十余年未登台技艺有些生疏,但他全场近3小时都保持着难得的热情,甚至激动处习惯性的摇头令表演看起来用力过猛。不过85%的观众都对他的表演表示满意。
  这部被王晓鹰定义为魔幻现实主义的话剧,因为涉及失明、传染病、心理恐惧、强奸等内容,因此全剧让人觉得十分的“残酷”。
  调查显示,90%的观众在观剧同时,联想到了2003年的“非典”,并认为该剧暴露的丑陋人性让人感受颇深。不过再完美也会有瑕疵,60%的观众认为全剧三个小时的演出略显拖沓,建议做适当省略。这些意见导演王晓鹰昨日表示都将认真听取,在二轮演出中再做调整和磨合。
  本报记者 天蓝
说的太好了,我顶!
Copyright & 2015 www.51yue.ne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剑网三人物介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